李杲脾胃学派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时代背景与学术渊源
1.时代背景
中原战乱;局方流弊
2.学术渊源
⑴.《内经》对脾胃的生理、病理论述: “人之所受气者,谷也;谷之所注者胃也。 胃者,水谷气血之海”; “谷气通于脾”; “谷盛气盛,谷虚气虚,此其常也”; “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 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 四布,五经并行”
【简介】

宋濂(1310—1381), 字景濂,号潜溪,潜溪 (今浙江义乌)人。元 末明初文学家。 明初 朱元璋称帝,宋濂就任 江南儒学 提举,为太子 讲经。洪武二年奉命主 修《元史》。
【简介】

《元史》是系统记载元朝兴亡过程的 一部纪传体断代史,成书于明朝初年。 全书二百一十卷,包括本纪四十七卷、 志五十八卷、表八卷、列传九十七卷, 记述了从蒙古族兴起到元朝建立和灭亡 的历史。
饮食失节 阳气不升 劳役过度
脾胃气虚
七情所伤 气不足 心生凝滞 健运无力
大小肠无所禀受
津液运行受障
津液枯涸,水不制火 (虚火) 血生成障碍 营血不足 (虚火
水谷之气下流 心火亢盛(实火) 耗损水液 肾水不足
化为湿浊
郁而生内热
下焦湿气闭阻 (虚实夹杂
肾间阴火沸腾(虚火)
三、治疗经验
1.对内伤热中证的治疗 ① 升阳益气,甘温除热 补中益气汤、升阳散火汤(阳热遏郁); 调中益气汤(湿热相合); 补脾胃泻阴火升阳汤(气虚兼湿热)。 ② 苦寒直折(阴火亢盛) 朱砂安神丸(黄连、朱砂、甘草) ③ 滋阴降火(阴血不足,心火旺盛) 熟干地黄丸

【原文】

北京人王善甫,为京兆酒官,病小便不利, 目睛凸出,腹胀如鼓,膝以上坚硬欲裂,饮食且 不下,甘淡渗泄之药皆不效。杲谓众医曰:‚疾 深矣。《内经》有之:膀胱者,津液之府,必气 化乃出焉。今用渗泄之剂而病益甚者,是气不化 也。启玄子云:‘无阳者阴无以生,无阴者阳无 以化。’甘淡渗泄皆阳药,独阳无阴,其欲化得 乎?‛明日,以群阴之剂投,不再服而愈。
2、阐发内伤热中学说 ⑴ 病机
① ② ③ ④ 阳气不升,伏留化火 津伤血弱,内燥化火 谷气下流,湿火相合 心君不宁,化而为火 (示意图见后)
⑵ 症状
脾胃气虚:肢体沉重、四肢不收、怠惰嗜 卧、气短精神少等。 火热亢盛:火热上行独燎其面、身热而烦、 渴而脉洪大,以及三焦九窍积热等。
胆及小肠
阳气伏留于有 温热之气不足 形血脉之中 内伤热中证“阴火”病机示意图 (虚火)
⑹、张元素
药性升降浮沉和归经学说
三、主要学术思想 1.论述脾胃(生理与病理两个方面) ⑴ 脾胃为滋养元气之源泉(生理)
人身元气由先天所生,后天所长 。 “真气又命元气,乃先身生之精气,非胃气不 能滋之” 人身诸气莫不由胃气所化。 “夫元气、谷气、营气、清气、卫气、上升之 气,此数者,皆饮食入胃,谷气上行,胃气之 异名,其实一也。” 脾胃的盛衰直接决定元气(阴阳气血)的盛衰。
《医史·东垣老人传》
——砚坚 李杲(公元1180~1251年),
金元四大家百度文库一,补土派创始人。
【原文】

李杲,字明之,镇人也,世以赀雄 乡里。杲幼岁好医药,时易人张元素以 医名燕赵间,杲捐千金从之学,不数年, 尽传其业。家既富厚,无事于技,操有 余以自重,人不敢以医名之。大夫士或 病其资性高謇,少所降屈,非危急之疾, 不敢谒也。其学于伤寒、痈疽、眼目病 为尤长。
【字词】

1.镇:镇州,今河北正定。 2.赀:‚资‛的异体字。家财。 3.雄: 名词作动词,称雄。 4.名:闻名。 5.捐:弃。有‚不惜耗费之意。 6.无事于技:不从事于医业。
【字词】




7.“操有余以自重‛:凭借富足的家产而 提高自己。余,富足,宽裕。 8.名:称。 9.大夫:官宦的通称。 10.士:知识分子的通称。 11.病:担忧。 12.资性:资质禀性。

气化活动发生障碍或被破坏引起脾胃内伤致病
“或下泄而久不能升,是有秋冬而无春夏,乃生长之 用陷于殒杀之气,而百病皆起;或久升而不降,亦 病焉。”
升浮的失常,影响了正常的沉降,以致“清气不 升,浊气不降,清浊相干,乱于胸中,使周身 气血逆行而乱”
造成脾胃虚弱的原因: 饮食失节、劳役过度、七情所伤 总之,内伤元气不足的发病中,脾胃虚弱,阳气 不升是其根本原因。
2.制方遣药的特点 ① 重视整体,调治局部,治病求本, 本于脾胃; ② 因证投方,灵活权变; ③ 多多益善,亦用精专。
⑵ 脾胃为精气升降之枢纽(生理)
脾胃属土,在脏腑精气的升降运动中起着重要作用。 “盖胃为水谷之海,饮食入胃,而精气先输脾归肺, 上行春夏之令,以滋养周身,乃清气为天者也;升 已而下输膀胱,行秋冬之令,为传化糟粕,转味而 出,乃浊阴为地者也。” “地气者,人之脾胃也。脾主五脏之气,肾主五脏 之精,皆上奉于天,二者俱主生化之奉升浮,是知 春生夏长皆从胃中出也”。
“安身之本,必资于食”、 “食能排邪而 安脏腑,悦神爽志以资血气。若能用食平疴, 释情遣疾者,方可谓良工”、“五脏不足调于 胃” 、 “若要安,三里莫要干”。 “食疗 不愈,然后命药。”
⑸、刘河间主火说
“五志过极皆为热甚” ---外感实火 李氏提出“心君不宁,化而为火” “七情凝滞,脉中惟有火”之内伤虚火 论
脾胃学派 李杲
一、生平和主要著作简介
1.生平简介
李杲,字明之,晚号东垣老人,宋金 时真定(今河北省保定市,秦时古称“东 垣”)人,生于1180年,卒于1251年。 师从张元素,重视脏腑辨证,对《内经》、 《难经》深有研究,提出“内伤脾胃,百 病由生”的论点。
【简介】

本文选自《元史》, 作者是明代宋濂。
⑶张仲景《金匮要略》论脾胃 “四季脾旺不受邪”、 “人受气于 水谷以养神,水谷 尽而神去。”
⑵、《难经》

“损其脾者,调其饮食,适其寒温”
“胃者,水谷之海,主禀,四时皆以胃 气为本,是谓四时之变病,死生之要会 也。”
东垣提出:“人以胃气为本”
东垣提出“饮食失节,寒温不适,脾胃乃伤”;

⑷、孙思邈论脾胃
重视胆气的升发,认为胆气的升发亦影响胃气 的升发。 “胆者,少阳春升之气,春气升则万物化安, 故胆气春升,则余脏从之。” “人之饮食入胃,营气上升,即少阳甲胆之 气也”。
⑶ 内伤脾胃,百病由生(病理)

脾胃损伤导致元气不足而产生各种病变
“脾胃之气既伤,而元气亦不能充,而诸病之所由生 也”。 --脾胃内伤学说的基本观点
【字词】

1.京兆:京都,此指北京。
2.甘淡渗泄之药:利水之剂。

3.启玄子:王冰的号。
2.主要著作
《脾胃论》、《内外伤辨惑论》、《兰室秘藏》等。 ⑴.《内外伤辨惑论》三卷,刊于1247年,主 要论述内伤和外感两大类病的病因、病状、 脉象、治法等问题。 ⑵ .《脾胃论》三卷,成书于1249年,强调脾胃 的重要生理作用,并提出“内伤脾胃,百病 由生”的理论,集中反映了李氏学术思想, 为其代表作。 ⑶ .《兰室秘藏》三卷,刊于1276年。
【字词】
13.高謇:清高正直。 謇(1)口吃,言辞不顺利。(2)正直 14.降屈:降志屈身。 15.谒: (1)拜见:~见。拜~。 (2)说明,陈述,告发:请~其故。 (3)请求:~归。~医。 (4 )掌管晋见的近待。

【字词】

16伤寒:广义伤寒是一切外感热病的总称。狭义 伤寒是外感风寒之邪,感而即发的疾病。 17.痈疽:毒疮,多而广的叫痈,深的叫疽。现 代医学认为是皮肤的毛囊和皮脂腺成群受细菌感 染所致的化脓性炎,病原菌为葡萄球菌。 痈发于 肌肉,红肿高大,多属于阳症,疽发于骨之上平塌色 暗多属于阴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