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杲脾胃学派
论李杲对脾胃病治疗之探究
![论李杲对脾胃病治疗之探究](https://img.taocdn.com/s3/m/c52ce1f0ed630b1c58eeb5a0.png)
论李杲对脾胃病治疗之探究易水学派是中医学术流派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学派,其以补益手法调制脾胃疾病,在临床上卓有成效,而在易水学派中影响最大的李杲发明了脾胃内伤证治体系,形成了一种具有独创性的较为完整的系统理论。
标签:脾胃病;李杲;内伤;治疗李杲,字明之,晚号东垣老人,金元医学四大家之一。
他把《内经》的理论与临证实际密切地结合起来,他在张氏之学的基础上,发明了脾胃内伤证治体系,形成了一种具有独创性的较为完整的系统理论——脾胃学说,成为补土派的创始人[1]。
本文从李杲不同治疗角度入手,探究其治病的主要特点,总结如下:1 脾胃内伤疾病的治疗特点由于李氏的学术观点在理论上重视脾胃,重视脾胃阳气升发并强调胃气升发的方面,其在临证治疗时就喜用“辛甘之药滋胃,当升当浮,使生长之气旺”,“人之脾胃气衰,不能升发阳气,故用升麻柴胡助辛甘之味,以引元气之升”。
因此,他在治疗脾胃内伤各种疾病的时候,重在补益脾胃,升发元气。
四时之气的升降浮沉对脾胃内伤患者多有一定影响,李氏认为脾胃虚弱,随时为病,故当随病制方。
其中,尤其重视长夏季节对脾胃病的影响,制清暑益气汤治疗暑热之邪乘脾胃损伤而发病。
如湿热较盛,则立补脾胃泻阴火升阳汤。
如脾肾俱寒,治以温通,用沉香温胃丸。
除此之外,李氏创制“四时用药加减法”,对脾胃病的用药,随着时令的不同,有一套从权加减措施,在《脾胃论》又有具体叙述。
如:脾胃不足,则以白术为君,人参、黄芪为臣,甘草、芍药、桑白皮为佐,黄连为使;心火亢盛,则以黄连为君,黄柏、生地黄为臣,芍药、石膏、知母、黄芩、甘草为佐;肝木妄行,则以柴胡为君,防风、芍药、肉桂为臣,羌活、独活、藁本、川芎、细辛、蔓荆子、白芷、猪苓、泽泻、黄柏、知母、滑石、石膏为佐,升麻为使;肺金受邪,则以人参为君,橘皮、黄芪为臣,白术、白芍、桂枝、桑白皮、甘草、木香、槟榔、五味子为佐,并用青皮破滞气,桔梗为引用。
当然,这些用药,近似于一个常用药的药谱,临时制方,可以从此选择,但须注意,这并不是一个刻板的公式,随时制宜,随证用药,应多方面考虑。
李杲对脾胃生理功能的基本观点
![李杲对脾胃生理功能的基本观点](https://img.taocdn.com/s3/m/f7ac414f7dd184254b35eefdc8d376eeaeaa17ad.png)
李杲对脾胃生理功能的基本观点李杲,中国古代著名医学家,对脾胃理论有着深入的研究和独到的见解。
他在《脾胃论》中详细阐述了脾胃的生理功能及调理方法,对后世医学有着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介绍李杲对脾胃生理功能的基本观点。
一、脾胃为后天之本李杲认为,脾胃是人体后天的根本。
脾胃负责将食物消化吸收,化生为气血津液,滋养全身。
人体的五脏六腑、四肢百骸、五官九窍等皆需脾胃供养。
若脾胃功能失调,则气血生化乏源,脏腑失养,百病丛生。
二、脾胃与整体关系密切李杲强调脾胃与整体的关系密切。
他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各个脏腑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
脾胃为中央土脏,与其他脏腑关系尤为密切。
脾胃功能失调往往与其他脏腑病变相互关联,治疗时应从整体出发,调理各脏腑之间的关系。
三、脾胃升降是气机枢纽李杲认为,脾胃升降是人体气机运行的关键。
脾主升清,胃主降浊,二者协调平衡,使体内气机升降有序。
若脾胃升降失调,则气机不畅,脏腑功能紊乱,导致多种疾病。
因此,调理脾胃升降是治疗许多疾病的重要方法。
四、脾胃虚是百病之源李杲指出,脾胃虚弱是许多疾病产生的根源。
饮食不节、劳倦过度等因素均可导致脾胃受损,进而引发多种疾病。
调理脾胃需注重补益脾胃之气,增强脾胃功能,预防疾病的发生。
五、调理脾胃应平衡饮食李杲认为,调理脾胃应从饮食入手。
饮食不节、偏食、暴饮暴食等不良饮食习惯均可导致脾胃受损。
平衡饮食包括饮食有节、饮食多样化、饮食温度适宜等方面,以维护脾胃功能。
同时,应避免过度饮酒、吸烟等不良习惯。
六、调理脾胃应适当运动李杲认为,适当的运动有助于调理脾胃。
运动可以促进胃肠蠕动,促进消化液分泌,增强脾胃的消化吸收功能。
同时,运动还可以改善血液循环,促进新陈代谢,有益于身心健康。
适当运动包括散步、太极拳、瑜伽等项目。
七、调理脾胃应保持良好的情绪李杲认为,保持良好的情绪对调理脾胃至关重要。
情志舒畅有助于脾胃运化功能正常进行。
相反,长期情绪压抑、紧张焦虑等不良情绪会导致脾胃功能紊乱。
调理脾胃在四时养生中的重要性探析论文
![调理脾胃在四时养生中的重要性探析论文](https://img.taocdn.com/s3/m/de5dc962bceb19e8b9f6ba75.png)
调理脾胃在四时养生中的重要性探析论文调理脾胃在四时养生中的重要性探析论文四时养生法是依据《黄帝内经》的时间养生观所创立的具体养生措施,简而言之就是指人体在四季中的不同养生方法。
中医“补土派”的创始人李杲十分强调脾胃在人体中的重要作用,其对养生文化的影响也十分深远。
李杲会通《内经》、《难经》之学,通过长期的临床实践形成了别具一格的脾胃学说,并由此提出“内伤脾胃,百病由生”的著名论点,突出了调理脾胃在四时养生中的重要性,对丰富和发展养生学说具有重要理论价值与临床指导意义。
1脾胃调摄对于养生的重要性古人云:“养生之道,莫先于食”、“安身之本,必资于食……不知食宜者,不足以生存也”.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来源于大自然,人体必须摄取食物才能获得营养,饮食是人体营养的主要来源,合理的饮食不仅可以使人身体强健,还能益寿延年;不当的饮食则易导致疾病的发生和身体的早衰。
而摄取食物有赖于胃的受纳、腐熟和脾的运化,才能吸收其中的营养物质,“脾胃者,仓廪之官,纳水谷而化精微,居中州而溉四旁,斡旋阴阳,升清浊”.由此可见,脾胃调摄与养生的关系密不可分。
李东垣认为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是元气的来源之一,也是人身生命活动的动力源泉,突出强调了脾胃在人体生命活动中的重要作用。
脾胃之气充盛,化生有源,则元气随之得到补充亦充盛,方能保证后天气血调和,外邪不可内干故保命而全形;反之,若脾胃之气衰,则元气得不到充养而随之衰退,正气内虚,外邪乘虚而入伤及五脏六腑。
此乃李杲脾胃学说的核心思想“脾胃内伤,百病由生”,提出“诸病从脾胃而生”、脾虚则“气促憔悴”、“血气虚弱”、“皮毛枯槁”等观点,认为脾胃气衰是导致衰老发生的'主要原因,维护后天之本,只要元气充足则百病不生。
由此观之,脾胃养生在中医养生中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
2脾胃调摄对于四时养生的影响人们注重四时养生由来已久,早在几千年前的儒家经典《周礼》中便有“凡和,春多酸,夏多苦,秋多辛,冬多咸”的相关记载,提示人们在平时应当根据季节的性味属性进食,如此才可以保证人与四时相应、天人合一。
金元四大家李杲(重新作)
![金元四大家李杲(重新作)](https://img.taocdn.com/s3/m/0bf4546a02768e9950e73817.png)
〓 时医因循守旧,执着河间泻火说而不悟其
理,内伤热中证皆用寒凉泻火之法,必重 损元气,误治致死的为数不少。
〓 李杲面对当时寒凉泻火的医界时弊,力倡
补中益气、甘温除热,因而被誉为“补土派 ”
“医之王道”。
著述
〓《内外伤辨惑论》
(1247年)全书共3卷、26论。主要是辨 内伤与外感的区别。
临证治疗经验
4、内伤热中证的治疗
①治疗思想: 〓 “内伤不足之病,荀误认作外感有余之 病,而反泻之,则虚其虚也。 〓《难经》云:实实虚虚,损不足而益有 余。如此者,医杀之耳。然则奈何 ? 〓 曰:惟当甘温之剂,补其中升其阳,甘 寒以泻其火则愈。 〓《内经》曰:劳者温之,损者益之。盖 温能除大热,大忌苦寒之药,泻其胃土 耳”。
李东垣学术门径
二、研究脾胃学说
其一:受《内经》“土生万物”的影响:
〓 “人以水谷为本”《素问·平人气象论》
〓 “五脏者,皆禀气于胃;胃者,五脏之本
也”
《素问·玉机真藏论》
〓 李杲曾言“《内经》之旨,皎如日星。”
《脾胃论》所引的《素问》内容竟占《素问》 全文的三分之一。
李东垣学术门径
其二:受元素、诸家之影响: 对于张仲景、孙思邈、刘河间等医家的学说
升麻、人参、泽泻、炒曲、橘皮、白术、麦门冬、 当归身、炙甘草、青皮、黄柏、葛根、五味子)
〓 湿热较盛伤及脾胃——补脾胃泻阴火升阳汤( 柴胡、升麻、人参、黄芪、炙草、苍术、羌活、黄 连、黄芩、石膏)
临证治疗经验
② 脾胃气虚导致其他脏腑病变——求其本而治之 ⑴ 肺之脾胃虚: 少气懒言,动则气短,自汗无力,脉虚舌淡 ——肺气虚 气高而喘,身热而烦,喉干便结,脉数舌燥 ——肺不清肃 疲乏无力,四肢懒动,怠惰嗜卧,口不知味, 食不消化 ——脾胃虚 升阳益胃汤:黄芪、半夏、人参、白术、
“全科医生”李杲内伤脾胃百病由生
![“全科医生”李杲内伤脾胃百病由生](https://img.taocdn.com/s3/m/05b71857011ca300a6c390c1.png)
本刊记者/孙学达采访专家/高建忠 山西中医药大学 副教授 副主任医师医家李杲出生于河北正定的名门望族。
从小家境富庶,教育环境优越,再加上他自幼天资聪慧、勤奋好学,长大后成了当地很有名的儒生。
在性格方面,李杲受儒家影响比较深,属于思想传统、做事严谨、比较讲究礼节的儒学之士。
如果把历史的镜头切换到李杲的时空,会看到一位彬彬有礼的白面书生,和人聊天的时候都是正襟危坐、不苟言笑,开玩笑这种事对他来说,简直难于上天摘星。
这样一个李杲,本来是要走仕途的,这是家族的期待,也是众望所归。
然而,在人生重要的节点上,人往往意识不到命运正在悄然转弯。
山西中医药大学临床学院副院长高建忠介绍,李杲走上中医之路,是偶然中的必然,他的现实经历比故事更精彩。
从医非我所料 拜师诚意十足李杲20岁时,母亲王氏患重病,内伤脾胃 百病由生“全科医生”李杲遍寻当地名医,也未能挽回母亲的生命。
这件事对李杲造成了莫大的冲击,他下定决心学医。
除了自学外,李杲还想拜高师求指点。
几番打听,他得知河北易水有位叫张元素的医家,医术水平很高,便要拜其为师。
当他找到张元素时,发现张元素当时是拒收弟子的。
虽然问题横在眼前,并没有难住李杲。
他为师“捐千金”以示诚意,表明只要能拜师学医,身外之物皆不足为道;其次,他软磨硬泡,用坚持打动了张元素。
最终张元素答应收他为徒,将多年临证法宝倾囊相授。
李杲跟师学习数年,尽得真传。
创立内伤学说 影响一众医家李杲生前亲自完成的著作只有一本,叫做《内外伤辨惑论》。
《脾胃论》和《兰室秘藏》是李杲去世后,由他的弟子罗天益整理成书的。
这三本著作是李杲主要的学术成就。
虽然后世署名李杲的书籍还有很多,但有待进一步考证真伪。
从其著作中可以看出,李杲其实擅长治疗内科、妇科、五官科、外科等多科疾病,在如今看来是位全科医生。
高建忠认为,后世一直强调李杲创立了中医“脾胃学说”,是“补土派”的开山鼻祖,这远远低估了李杲的学术成就,也在无形中缩小了其理论建树的范畴。
李杲(本)
![李杲(本)](https://img.taocdn.com/s3/m/52301941be1e650e52ea9936.png)
万氏家抄方》 《万氏家抄方》: 黄芪 人参 白术 甘草 陈皮 当归 升麻 柴胡 黄芩 芍药 半夏 主治:中气不足,挟感寒暑,致患疟疾。 主治:中气不足,挟感寒暑,致患疟疾。 《医便》: 医便》 黄芪 人参 白术 甘草 陈皮 当归 升麻 柴胡 半夏 贝母 茯神 酸枣仁 杞子 黄柏 主治:劳力伤神,饥饱失时,症类疟疾/复感风寒。 主治:劳力伤神,饥饱失时,症类疟疾/复感风寒。
(二) 对内伤病因病机的认识
病因(脾胃内伤三因论) 1 病因(脾胃内伤三因论) 夫饮食不节则胃病” (1)饮食不节 “夫饮食不节则胃病” 饮食不节→胃病→ 饮食不节→胃病→脾病 形体劳役则脾病” (2)劳役过度 “形体劳役则脾病” 劳役过度→脾病→ 劳役过度→脾病→胃病 (3)七情所伤 七情刺激→心火→ 七情刺激→心火→元气受损 火乘土位
主要著作: 二 主要著作:
内外伤辨惑论》1247年 1 《内外伤辨惑论》1247年 3卷 主要讨论内伤/ 主要讨论内伤/外感 脾胃论》1249年 2 《脾胃论》1249年 3卷 是其脾胃学说的代表作 全书列方60 60余首 全书列方60余首 兰室秘藏》1276年 3 《兰室秘藏》1276年 3卷 分述内, 分述内,外,妇,儿临床各科 有不少李杲的自制方 4 罗天益还整理出版李杲《医学发明》、 活法机要》 东垣先生试效方》 《活法机要》、《东垣先生试效方》。
元气充足
脏腑正常 水谷之气下流 生机消沉
阴火下潜
脾气不升
元气亏乏
脏腑失调
阴火上升
在升发的同时, * 在升发的同时,注重潜降阴火 胃气升发——主要的,基本的; 主要的, 胃气升发 主要的 基本的;
相反 相成
阴火潜降——次要的,权宜的; 次要的,权宜的; 阴火潜降 次要的 脾胃受损, 脾胃受损,升降浮 沉运动就发生障碍 久降而不能升 久升而不能降
李杲脾胃学派
![李杲脾胃学派](https://img.taocdn.com/s3/m/53483a69f5335a8102d22073.png)
2.制方遣药的特点 ① 重视整体,调治局部,治病求本, 本于脾胃; ② 因证投方,灵活权变; ③ 多多益善,亦用精专。
《医史·东垣老人传》
——砚坚 李杲(公元1180~1251年),
金元四大家之一,补土派创始人。
【原文】
李杲,字明之,镇人也,世以赀雄 乡里。杲幼岁好医药,时易人张元素以 医名燕赵间,杲捐千金从之学,不数年, 尽传其业。家既富厚,无事于技,操有 余以自重,人不敢以医名之。大夫士或 病其资性高謇,少所降屈,非危急之疾, 不敢谒也。其学于伤寒、痈疽、眼目病 为尤长。
【字词】
13.高謇:清高正直。 謇(1)口吃,言辞不顺利。(2)正直 14.降屈:降志屈身。 15.谒: (1)拜见:~见。拜~。 (2)说明,陈述,告发:请~其故。 (3)请求:~归。~医。 (4 )掌管晋见的近待。
【字词】
16伤寒:广义伤寒是一切外感热病的总称。狭义 伤寒是外感风寒之邪,感而即发的疾病。 17.痈疽:毒疮,多而广的叫痈,深的叫疽。现 代医学认为是皮肤的毛囊和皮脂腺成群受细菌感 染所致的化脓性炎,病原菌为葡萄球菌。 痈发于 肌肉,红肿高大,多属于阳症,疽发于骨之上平塌色 暗多属于阴症
【字词】
1.京兆:京都,此指北京。
2.甘淡渗泄之药:利水之剂。
3.启玄子:王冰的号。
2.主要著作
《脾胃论》、《内外伤辨惑论》、《兰室秘藏》等。 ⑴.《内外伤辨惑论》三卷,刊于1247年,主 要论述内伤和外感两大类病的病因、病状、 脉象、治法等问题。 ⑵ .《脾胃论》三卷,成书于1249年,强调脾胃 的重要生理作用,并提出“内伤脾胃,百病 由生”的理论,集中反映了李氏学术思想, 为其代表作。 ⑶ .《兰室秘藏》三卷,刊于1276年。
略论《脾胃论》的成就
![略论《脾胃论》的成就](https://img.taocdn.com/s3/m/96bf22c618e8b8f67c1cfad6195f312b3169eb36.png)
略论《脾胃论》的成就略论《脾胃论》的成就《脾胃论》是金代名医李杲所撰。
杲字明之,晚号东垣老人。
东垣从易水张元素(字洁古)学医,继承了他的学术成就,并有所发展。
《四库全书总目》说:杲“从易水张元素学,尽得其传,而名乃出于元素上,卓为医家大宗”。
东垣为金元四大家之一,在中医学术的发展史上,是有卓越贡献的。
他在传统的伤寒学说的基础上,发展了内伤病学说。
先著《内外伤辨》,重点阐发饮食劳倦内伤之病。
著《脾胃论》,从中气不足立论。
强调“人以胃土为本。
”胃气盛则元气充足,虽有贼邪,弗能伤害;假如胃气一伤,则五乱互作。
主张补脾胃,升阳气,形成独树一帜的学术流派,即后人所称的“补土派”。
这样,中医对脾胃病的认识和治疗方法,又开辟了新的途径;而且经过以后七百多年的临床验证,证明其方法是有效的,可以重复的,成就是肯定的。
《脾胃论》全书三卷,其主要内容如下。
卷上是《脾胃论》的基本部分,尤其开卷三篇即《脾胃虚实传变论》、《藏气法时升降浮沉补泻之图》和《脾胃胜衰论》,引用大量经文,把本书宗旨,作者意图,主要理论和治法方药,都详尽地加以阐发,亦为全书奠定了基础。
东垣认为,脾之与胃,一脏一腑,一虚一实,升清降浊,其在人身的作用,犹如天地之气交泰。
所以《素问·五藏别论》上说:“五藏者,藏精气而不泻也,故满而不能实。
六腑者,传化物而不藏,故实而不能满也。
”而“人之所受气者,谷也。
谷之所注者,胃也。
胃者,水谷气血之海也。
”(《灵枢·玉版篇》)。
因此东垣指出:“饮食入胃。
阳气上行,津液与气,入于心,贯于肺,充实皮毛,散于百脉,脾禀气于胃,而浇灌四旁,荣养气血。
”这就是论证脾胃虚实传变的主要意义。
人之元气充足,皆由脾胃之气无所伤;如饮食损胃,劳倦伤脾,则脾胃之气既伤,而元气亦不能充,诸病由是发生。
因此,必须重视脾胃,这是关系到元气存亡的根本问题。
如脾胃为病,大都属于内伤,正如《素问·调经论》所说:“病生阴者,得之饮食居处,阴阳喜怒。
金元四大家
![金元四大家](https://img.taocdn.com/s3/m/8196aa711711cc7931b7168d.png)
金元四大家:是指金元时期公元1115-1368年的刘完素、张从正、李杲、朱震亨四位著名的医学家。
在学术上他们各有特点代表了四个不同学派。
刘完素主张“火热致病”善用寒凉药物故称作“主火学派”或“寒凉学派”张从正主张“病由邪生”‘善用“汗”、“吐”、“下”攻邪法故称作“攻下学派”李杲主张“内伤脾胃百病由生”善用“益气升阳”故称作“脾胃学派”或“补土学派”朱震亨主张“阳有余阴不足论”和“相火论”善用养阴降火故称作“养阴学派”。
刘完素公元1120--1200年亦称刘河间是宋金医学界最早敢于创新并且影响较大的一位医家他的主要著作有《素问玄机原病式》二卷和《宣明论方》十五卷。
他创造性地发挥了《内经》病机十九条的理论认为疾病多因火热而起倡“六气皆从火化”说治疗多用寒凉药世称“寒凉派”。
他提出“降心火益肾水”为主的治疗火热病的一套方法给后世温病学派以很大启示。
张从正约公元1156-1228年字子和也是-位具有革新思想的医家其代表作是《儒门事亲》其中前三卷为张氏亲撰他善用攻法认为“治病应着重驱邪邪去则正安不可畏攻而养病”发展和丰富了应用“汗、吐、下”三法世称“攻下派”。
他还十分重视社会环境精神因素等致病作用成功地应用“心理疗法”来治疗各种疾病对心理疗法"有重大贡献。
李杲公元1180-1251年号东垣老人是著名医家张元素的高徒他发探了张氏脏腑辨证之长区分了外感与内伤。
认为“人以胃气为本”“内伤脾胃百病由生”。
首创内伤学说理论代表作是《脾胃论》。
他采取了一套以“调理脾胃”“升举清阳”为主的治疗方法世称“补土派”。
所创的不少著名方剂如升阳益胃汤、补中益气汤丸、调中益气汤等等为后世广泛应用。
朱震亨公元1281-1358年浙江义乌人世居丹溪之边因以为号三十岁时才改儒学医对刘、张、李各派学术都作过认真研究成为当时著名的医学家。
主要著作有《格致余论》、《局方发挥》。
他充分研究了《内经》以来各家学说关于“相火”的见解创造性地阐明了“相火”有常有变的规律提出了著名的“阳常有余阴常不足”的观点临症治疗上提倡滋阴降火之法。
中医历史上的重要医学流派有哪些
![中医历史上的重要医学流派有哪些](https://img.taocdn.com/s3/m/2c1a3c4de3bd960590c69ec3d5bbfd0a7856d507.png)
中医历史上的重要医学流派有哪些中医,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历经数千年的发展,形成了众多独具特色的医学流派。
这些流派在理论、诊断、治疗等方面各有侧重,共同构成了中医丰富多彩的学术体系。
首先要提到的是伤寒学派。
这一学派是以东汉张仲景所著的《伤寒杂病论》为基础发展而来。
张仲景总结了前人的医学经验,并结合自己的临床实践,提出了六经辨证的理论体系,对外感热病的发生、发展、转归及治疗进行了系统的论述。
伤寒学派强调辨证论治,注重脉象、症状等综合判断,其治疗方法灵活多样,用药精准。
在历史上,众多医家对《伤寒杂病论》进行研究和发挥,如王叔和、孙思邈、成无己等,使得伤寒学说不断丰富和完善。
与伤寒学派相辅相成的是温病学派。
温病学派形成于明清时期,在当时传染病频繁流行的背景下应运而生。
该学派认为温病与伤寒在病因、病机、诊断和治疗上均有不同。
代表医家有叶天士、吴鞠通等。
叶天士创立了卫气营血辨证论治体系,吴鞠通则提出了三焦辨证理论。
温病学派强调温热邪气的致病特点,注重清热解毒、养阴生津等治法,对温热病的治疗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接下来是金元四大家所代表的医学流派。
刘完素倡导“火热论”,主张用寒凉药物降火清热,被称为“寒凉派”;张从正主张“攻邪论”,善于运用汗、吐、下三法驱邪外出,是“攻邪派”的代表;李杲重视脾胃的作用,提出“内伤脾胃,百病由生”的观点,擅长用温补脾胃之法治疗疾病,被称为“补土派”;朱震亨倡“相火论”,主张“阳常有余,阴常不足”,治疗上善用滋阴降火之法,是“滋阴派”的代表。
金元四大家的学术思想各具特色,极大地推动了中医理论的创新和发展。
还有一个重要的流派是脾胃学派。
该流派强调脾胃在人体生理、病理中的重要地位。
李杲是这一学派的开创者,他认为脾胃是元气之本,后天生长之气的来源。
脾胃学派的医家们重视调理脾胃功能,以达到治疗疾病和养生保健的目的。
另外,妇科流派在中医发展中也占有重要地位。
如傅青主,他对妇科疾病的病因病机、诊断治疗有着独特的见解和丰富的经验。
“补中益气汤”治多种疾病初识
![“补中益气汤”治多种疾病初识](https://img.taocdn.com/s3/m/8949ff16763231126edb11a3.png)
“补中益气汤”治多种疾病初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医家简介:金代-李杲(李东垣)字,明之,号,东垣老人。
(1180-1251年),今河北人,生于世宗大定二十年,金亡入元,十七年乃终,年72岁,旧本亦题元人,金元四大学派之温补派(补土派)代表人物。
认为脾胃在人体中,具有重要作用,提出“内伤脾胃,百病由生”之主张,有东垣重脾胃之说,善于温补脾胃。
著《脾胃论。
1249年》《内外伤寒辨惑论》《兰室秘藏》,后人附以诸家合刻,有“东垣十书”传世。
人谓东垣用药,如韩信将兵,多多益善。
然驳杂之处,不可不知,惟一脾胃为重,故亦可取。
代表方:补中益气汤。
本方是医家李东垣创立的著名方剂之一,是根据“损者益之”“劳者温之”“甘温除热”的理论制定的,为补气升阳的代表方。
在他的影响下,其后医家张景岳治气虚下陷,血崩血脱,在补中益气汤基础上,去陈皮,柴胡,当归而成“举元煎”。
气之与血异名同类,同出于脾胃,有互相促进,互相带动作用。
即气能生血,血能藏气。
气主照之升也,血主濡之润也。
气为阳,血为阴。
气有化生血液的功能,血是气所依附的物质。
气推血行,血随气行。
气与血有着相互为用,不可分割关系。
前人有:“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之说。
气虚能致血虚,补气能治血虚证。
各脏气虚,与脾气虚有密切关系。
乃“气血阴阳互根的理论”。
“气滞则血瘀,血瘀则气受阻。
”“血至则气亦至,气行则血亦行”。
补气与助阳,补血和养阴,往往是相须为用的。
经云:“正气内存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
”前人有:“百病皆生于气”“脾(胃)为脏气之源,气虚是以脾气虚为主”之说。
医家李皋(东垣)认为:“内伤病的形成,是体内气不足的结果,而气不足,又是脾胃损伤的结果。
”医家李东垣指出:“元气是决定健康的关键,而脾胃是决定元气虚实的关键。
”他在“脾胃论”中云:“真气(元气)乃先生身之精气也。
古代名医 李杲 生平简介
![古代名医 李杲 生平简介](https://img.taocdn.com/s3/m/6459b30da31614791711cc7931b765ce05087ad7.png)
古代名医李杲生平简介姓名李杲字明之、东垣老人别名李东垣去逝时间暂无资料。
所在朝代金出生地区暂无资料。
主要成就“脾胃学说”的创始人擅长领域调治脾土代表作品《内外伤辨惑论》一、李杲简介:李杲,字明之,真定(今河北省正定)人,晚年自号东垣老人,生于1180年,卒于1251年。
他是中国医学史上“金元四大家”之一,是中医“脾胃学说”的创始人,他十分强调脾胃在人身的重要作用,因为在五行当中,脾胃属于中央土,因此他的学说也被称作“补土派”。
据《元史》记载“杲幼岁好医药,时易人张元素以医名燕赵间,杲捐千金从之学”。
二、人物介绍:李杲,字明之,生于金世宗大定二十年(公元1180年),卒于元宪宗元年(公元1251年)。
他家世代居住在真定(今河北省正定),因真定汉初称为东垣国,所以李杲晚年自号东垣老人,学医于张元素,尽得其传而又独有发挥,通过长期的临床实践积累了一定的经验,提出“内伤脾胃,百病由生”的观点,形成了独具一格的脾胃内伤学说。
是我国医学史上著名的金元四大家之一。
是中医“脾胃学说”的创始人。
他十分强调脾胃在人身的重要作用,因为在五行当中,脾胃属于中央土,因此他的学说也被称作“补土派”。
三、主要著作:李杲虽非易水学派之起始人,然因在老师张元素的影响下,颇多创见,著述甚丰,故在易水学派中,影响较大。
其著述有:《内外伤辨惑论》、《脾胃论》、《兰室秘藏》、《医学发明》、《东垣试效方》《活法机要》等。
另有《伤寒会要》、《保婴集》、《伤寒治法举要》、《东垣心要》、《万愈方》、《医学辨论》、《用药珍珠囊》、《五经活法机要》、《疮疡论》、《医方便儒》、《药性赋》等,有些已亡,有的系依托之作,故真伪尚待考。
李杲医书,唯《内外伤辨惑论》,为其生前手定。
余皆由门人校定。
或据其有关资料所整理。
四、学术内容:李氏认为脾胃为元气之本,是人身生命活动的动力来源,突出强调了脾胃在人体生命活动中的重要作用。
他说:“夫元气、谷气、荣气、清气、卫气、生发诸阳上升之气,此数者,皆饮食入胃上行,胃气之异名,其实—也。
中医名人李东垣传
![中医名人李东垣传](https://img.taocdn.com/s3/m/2a4becfe360cba1aa811da63.png)
李东垣传李杲,字明之,生于金世宗大定二十年(公元1180年),卒于元宪宗元年(公元1251年)。
他家世代居住在真定(今河北省正定),因真定汉初称为东垣国,所以李杲晚年自号东垣老人,学医于张元素,尽得其传而又独有发挥,通过长期的临床实践积累了一定的经验,提出“内伤脾胃,百病由生”的观点,形成了独具一格的脾胃内伤学说。
是我国医学史上著名的金元四大家之一。
是中医“脾胃学说”的创始人。
他十分强调脾胃在人身的重要作用,因为在五行当中,脾胃属于中央土,因此他的学说也被称作“补土派”。
李杲自幼天赋聪颖,沉稳安静,喜爱读书。
他出生在一个书香门第,父辈们也都是崇文好读之人,与当时的名流雅士有密切的交往。
他家是当地的豪门望族,富有钱财,李杲虽生在富贵人家但生活严谨,行为敦厚,令人敬重。
李杲二十岁时,母亲王氏患病卧床不起,后因众医杂治而死,李杲痛悔自己不懂医而痛失生母,于是立志学医。
当时易水的张元素是燕赵一带的名医,李杲求医心切,不惜离乡四百余里,捐千金拜其为师。
凭着他扎实深厚的文学功底,经过数年的刻苦学习,李杲“尽得其学,益加阐发”,名声超出老师,成为一代医家大宗。
病人来看病,他总是先诊脉,辨明脉象,而后进行诊断,告诉病人他们患得是什么症,然后从医经里引出经文,加以分析对照,证明自己的诊断与医经的论述完全一致,直到把病人说得心服口服了,才拿起笔处方。
经过多年临证,李杲的医技日益精湛,各科疾病均能诊治,当时的人都把他当作神医来看待。
李杲虽非易水学派之起始人,然因在老师张元素的影响下,颇多创见,著述甚丰,故在易水学派中,影响较大。
其著述有:《内外伤辨惑论》、《脾胃论》、《兰室秘藏》、《医学发明》、《东垣试效方》《活法机要》等。
另有《伤寒会要》、《保婴集》、《伤寒治法举要》、《东垣心要》、《万愈方》、《医学辨论》、《用药珍珠囊》、《五经活法机要》、《疮疡论》、《医方便儒》、《药性赋》等,有些已亡,有的系依托之作,故真伪尚待考。
《脾胃论》
![《脾胃论》](https://img.taocdn.com/s3/m/6741f51b854769eae009581b6bd97f192279bffb.png)
《脾胃论》•作者:李杲(东垣、明之)•朝代:金•时间:公元1249年《脾胃论》(公元1249 年)金.李杲(东垣、明之)着。
三卷。
依据临床实践,结合医学理论,认为脾胃在人体生理活动中最为重要,提出“内伤脾胃,百病由生”的主张。
•目录•序•卷上•├─ 脾胃虚实传变论•├─ 脏气法时升降浮沉补泻图说•├─ 脾胃胜衰论•├─ 补脾胃泻阴火升阳汤•├─ 肺之脾胃虚论•├─ 升阳益胃汤•├─ 君臣佐使法•├─ 分经随病制方•├─ 通气防风汤•├─ 羌活胜湿汤•├─ 用药宜禁论•├─ 《内经》、仲景所说脾胃•卷中•├─ 气运衰旺图说•├─ 饮食劳倦所伤始为热中论•├─ 补中益气汤•├─ 脾胃虚弱随时为病随病制方•├─ 除风湿羌活汤•├─ 调中益气汤•├─ 长夏湿热胃困尤甚用清暑益气汤论•├─ 清暑益气汤•├─ 随时加减用药法•├─ 肠下血论•├─ 凉血地黄汤•├─ 升阳除湿防风汤•├─ 脾胃虚不可妄用吐药论•├─ 安养心神调治脾胃论•├─ 凡治病当问其所便•├─ 胃气下溜五脏气皆乱其为病互相出见论•├─ 阴病治阳阳病治阴•├─ 三焦元气衰旺•卷下•├─ 大肠小肠五脏皆属于胃胃虚则俱病论•├─ 脾胃虚则九窍不通论•├─ 胃虚脏腑经络皆无所受气而俱病论•├─ 胃虚元气不足诸病所生论•├─ 忽肥忽瘦论•├─ 天地阴阳生杀之理在升降浮沉之间论•├─ 阴阳寿夭论•├─ 五脏之气交变论•├─ 阴阳升降论•├─ 调理脾胃治验治法用药若不明升降浮沉差互反损论•├─ 清神益气汤•├─ 半夏白术天麻汤•├─ 人参芍药汤•├─ 麻黄人参芍药汤•├─ 安胃汤•├─清胃散•├─ 清阳汤•├─ 胃风汤(一)•├─ 阳明病湿胜自汗论•├─ 调卫汤•├─ 湿热成痿肺金受邪论•├─ 清燥汤•├─ 助阳和血补气汤•├─ 升阳汤•├─ 升阳除湿汤•├─ 益胃汤•├─ 生姜和中汤•├─ 强胃汤•├─ 温胃汤•├─ 和中丸(一)•├─ 藿香安胃散•├─ 异功散•├─ 饮食伤脾论•├─ 五苓散•├─ 论饮酒过伤•├─ 葛花解酲汤•├─ 枳术丸•├─ 橘皮枳术丸•├─ 半夏枳术丸•├─ 木香干姜枳术丸•├─ 木香人参生姜枳术丸•├─ 和中丸(二)•├─ 交泰丸•├─ 备急丸•├─ 神保丸•├─ 雄黄圣饼子•├─ 蠲饮枳实丸•├─ 感应丸•├─ 神应丸•├─ 白术安胃散•├─ 圣饼子•├─ 当归和血散•├─ 诃梨勒丸•├─ 脾胃损在调饮食适寒温•├─ 胃风汤(二)•├─ 三黄丸•├─ 白术散•├─ 加减平胃散•├─ 散滞气汤•├─ 通幽汤•├─ 润肠丸•├─ 导气除燥汤•├─ 丁香茱萸汤•├─ 草豆蔻丸•├─ 神圣复气汤•├─ 脾胃将理法•├─ 摄养•├─ 远欲•├─ 省言箴•后序。
补土派李东恒的脾胃论
![补土派李东恒的脾胃论](https://img.taocdn.com/s3/m/2509df4b3d1ec5da50e2524de518964bcf84d270.png)
补土派李东恒的脾胃论李东垣,又名李杲,晚年自号东恒老人。
金元时期著名医学家,今河北省正定人。
他是中医界金元四大家之一,开创补土派。
著有《脾胃论》、《内外伤辩惑论》等著作,对后世影响深远。
在内伤病中,李东恒认为,人的脾胃在五行学说属土,位于中央,无论哪脏劳损或受邪,都会伤及脾胃。
“脾胃内伤,百病由生。
”是李东恒脾胃论的核心点。
文 | 罗大伦李东恒本是富家子弟,奈何生活在金末的动乱年代。
元好问就曾经记载道:“五六十日之间,为饮食劳倦所伤而殁者,将百万人。
”三个月一百万人,平均每一天就是一万多人。
大家都以瘟疫论或伤寒病来治,李东恒思考,他说哪有这么巧,一百万人一起感受伤寒?李东垣推测,围城的时候,人们没有饭吃,却还要饿着肚子干活、守城,城解围了以后,突然有东西吃了,就拼命往肚子里塞食物,结果导致脾胃受伤。
正是在民生疾苦时期,李东垣创立了几个方子:补中益气汤、升阳益胃汤、清暑益气汤等,然后把这些方子中的药磨成粉末,或者做成药丸,给当时的灾民吃,“其所济活者,不可遍举”。
很多脾胃受伤的人,吃了李东垣的药以后,身体都逐步恢复了。
而李东垣则在这次大劫难中创立了自己的脾胃学说,这是中医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学说。
李东垣根据脾胃学说所创立的药方,不仅在当时救活了无数人的性命,而且还一直流传至今,对现代人的养生保健起到了不容忽视的作用。
这些方子里都有些什么药,为什么能够产生如此神奇的疗效?这些方子里最著名的要数补中益气汤。
今天在中国的每一家药店几乎都能看到李东垣首创的这种药,叫补中益气丸。
补中益气汤的药物组成是这样的:君药是黄芪。
黄芪大家都知道,有益气固表的功效;再加入人参、白术和炙甘草用来补气。
这三味药如果再加入一味茯苓,就是我们中医补气的一个著名的方子,叫四君子汤。
四君子汤是中医补气的一个祖方,所有补气的方子基本都是从这个方子演化而来的。
但李东垣在补中益气汤里没有用茯苓,为什么呢?因为茯苓泻脾湿,而此时病人的脾胃极虚,不需要再泻了,所以他把茯苓去掉了。
对古代名中医脾胃学说的探讨
![对古代名中医脾胃学说的探讨](https://img.taocdn.com/s3/m/28e38231f08583d049649b6648d7c1c708a10ba5.png)
对古代名中医脾胃学说的探讨对古代名中医脾胃学说的探讨龚旭琴黄娜蔡敏陈梦亚陈楚欣摘要:本文搜集了古代名中医关于脾胃学说的理论,希望通过这种形式让学者更好地理解古代名中医的脾胃学说。
关键词:古代名中医(张仲景李杲叶天士张锡纯等)脾胃学说1.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初创脾胃病辩证体系主要探讨张仲景“顾胃存津”、“四季脾旺不受邪”、“实脾”等顾护脾胃的思想。
1.1 《伤寒论》“顾胃存津”思想《伤寒论》是一部阐述外感病辨证论治的经典著作。
然而,仲景的“顾胃存津”思想却贯穿于该书的始终。
张仲景认为脾胃六经病的发生,必因正气虚弱而引起。
而正气虚弱原因当中,胃气虚损、津液受伤是主要因素。
胃强津伤,病从热化;胃气虚弱,阳气受伤,病从寒化。
胃气强弱对伤寒六经病的发展及传变起关键用。
胃气存亡与疾病的预后有密切关系,胃气强或胃气得以恢复则预后佳。
正因脾胃对外感病的发生、发展和预后有着重要意义,所以《伤寒论》以“顾胃存津”为其立法施治之本。
1.2 《金匮要略》的“四季脾旺不受邪”思想“四季脾旺不受邪”的古代论述《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明确提出“四季脾脏不受邪”的观点。
强调脾气健旺是人体抗病的基础,只有脾气健旺,外邪才不能侵入人体为病。
这实际上是指出脾胃功能旺盛在养生中的作用。
倘若脾胃功能失职,则可产生多种疾病。
如脾胃运化失司可导致水饮停滞,随处留积,在肠胃为“痰饮”,在胁下为悬饮”,溢于肌肤为“溢饮”,上迫胸肺为“支饮”,走肠道为“泄泻”,更可导致“腹满”、“宿食”、“水气病”、“呕吐”、“下利”等病证出现。
六经病发生的内因就是以胃气虚损,津液受损为主。
后世李杲“内伤脾胃,百病由生“的观点与张仲景“四季脾旺不受邪”的观点是一脉相承的。
1.3 “实脾”治未病如果说“四季脾旺不受邪”仅从病因上阐述脾胃的重要性,那么,“治未病”思想则明确指出“实脾”是有防病养生的作用。
《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云“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这里“治未病”含义有二,一是对于未病而言,要做到未病先防,实际就是养生防病;二是对已病而言,要有病早治,既病防变。
金元四大家
![金元四大家](https://img.taocdn.com/s3/m/dd2242d480eb6294dd886c32.png)
金元四大家”是指金元时期(公元1115-1368年)的刘完素、张从正、李杲、朱震亨四位著名的医学家。
在学术上,他们各有特点,代表了四个不同学派。
刘完素主张“火热致病”,善用寒凉药物,故称作“主火学派”或“寒凉学派”;张从正主张“病由邪生”‘善用“汗”、“吐”、“下”攻邪法,故称作“攻下学派”;李杲主张“内伤脾胃,百病由生”,善用“益气升阳”,故称作“脾胃学派”或“补土学派”;朱震亨主张“阳有余阴不足论”和“相火论”,善用养阴降火,故称作“养阴学派”。
刘完素(公元1120--1200年)亦称刘河间,是宋金医学界最早敢于创新并且影响较大的一位医家,他的主要著作有《素问玄机原病式》二卷和《宣明论方》十五卷。
他创造性地发挥了《内经》病机十九条的理论,认为疾病多因火热而起,倡“六气皆从火化”说,治疗多用寒凉药,世称“寒凉派”。
他提出“降心火,益肾水”为主的治疗火热病的一套方法,给后世温病学派以很大启示。
张从正(约公元1156-1228年),字子和,也是-位具有革新思想的医家,其代表作是《儒门事亲》(其中前三卷为张氏亲撰),他善用攻法,认为“治病应着重驱邪,邪去则正安,不可畏攻而养病”,发展和丰富了应用“汗、吐、下”三法,世称“攻下派”。
他还十分重视社会环境,精神因素等致病作用,成功地应用“心理疗法”来治疗各种疾病,对心理疗法"有重大贡献。
李杲(公元1180-1251年)号东垣老人,是著名医家张元素的高徒,他发探了张氏脏腑辨证之长,区分了外感与内伤。
认为“人以胃气为本”,“内伤脾胃,百病由生”。
首创内伤学说理论,代表作是《脾胃论》。
他采取了一套以“调理脾胃”,“升举清阳”为主的治疗方法,世称“补土派”。
所创的不少著名方剂,如升阳益胃汤、补中益气汤(丸)、调中益气汤等等为后世广泛应用。
朱震亨(公元1281-1358年)浙江义乌人,世居丹溪之边,因以为号,三十岁时才改儒学医,对刘、张、李各派学术都作过认真研究,成为当时著名的医学家。
李东垣脾胃内伤热病的理论基础
![李东垣脾胃内伤热病的理论基础](https://img.taocdn.com/s3/m/4209c046ba68a98271fe910ef12d2af90342a813.png)
李东垣脾胃内伤热病的理论基础一、本文概述李东垣,名李杲,字明之,晚年自号东垣老人,真定(今河北省正定)人,是金元时期的著名医学家,被后世尊称为“补土派”的创始人。
他的医学理论及实践对后世中医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其中,他关于脾胃内伤热病的理论更是独具特色,成为了中医学术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旨在深入剖析李东垣脾胃内伤热病的理论基础,以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其学术思想,为现代中医临床提供有益的借鉴和指导。
本文将首先介绍李东垣的生平及其医学成就,以展现其学术背景及在中医领域的重要地位。
接着,将重点阐述李东垣脾胃内伤热病的理论框架,包括其病因病机、辨证论治等方面的内容。
在此基础上,文章将进一步分析李东垣脾胃内伤热病理论的学术特点及其对后世的影响,从而揭示其在中医发展史上的重要地位。
本文还将对李东垣的学术思想进行总结和评价,以期为推动现代中医临床的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
二、脾胃内伤热病的病因病机李东垣,金元时期的著名医家,提出了“脾胃内伤学说”,这一学说在中医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他尤其关注脾胃内伤所导致的热病,深入探讨了其病因与病机。
病因方面,李东垣认为脾胃内伤热病的主要病因在于饮食失节、劳逸失度以及情志失调。
饮食失节,如过食生冷、肥甘厚味,均可损伤脾胃,导致气机升降失常,进而化热生火。
劳逸失度,如过度劳累或过度安逸,均可导致脾胃功能减弱,从而引发内热。
情志失调,如忧思过度,会影响脾胃的正常运化,导致气机郁滞,郁而化热。
在病机方面,李东垣认为脾胃内伤热病的核心在于脾胃升降失常,气机郁滞。
脾胃升降失常,一方面会导致水谷精微无法正常运化,另一方面会使气机郁滞,进而化热生火。
脾胃内伤还会导致气血生化不足,抗病能力下降,从而加重热病的发展。
李东垣还特别强调了脾胃内伤热病与湿邪的关系。
他认为,脾胃内伤易导致湿邪内生,湿邪又会进一步加重脾胃的损伤,形成恶性循环。
因此,在治疗脾胃内伤热病时,必须注意祛湿,以打破这一恶性循环。
李杲的脾胃学说浅析_贵襄平
![李杲的脾胃学说浅析_贵襄平](https://img.taocdn.com/s3/m/1ebcd999e53a580216fcfebf.png)
第9卷第11期·总第115期2011年06月·上半月刊114李杲的脾胃学说浅析贵襄平关键词:李杲;脾胃学说doi:10.3969/j.issn.1672-2779.2011.11.076 文章编号:1672-2779(2011)-11-0114-02李杲(1180年至1251年),字明之,世居真定(今河北省正定)的东垣地区,晚年自号东垣老人,后人习称李东垣。
师从易州(今河北省易县)张元素,主要著作有《脾胃论》、《内外伤辨惑论》、《兰室密藏》、《活法机要》、《医学发明》、《东垣试效方》等,其中以《脾胃论》最为著名,提出了“内伤脾胃,百病由生”的理论观点,创立了脾胃学说,充实、发展了中医学的理论体系,而成为“补土派”的代表人物。
笔者试就脾胃学说的主要内容浅析如下:1 脾胃伤则百病生李杲认为,脾胃是元气之本,元气是健康之本,脾胃伤则元气衰,元气衰则百病生。
《脾胃论•脾胃虚实传变论》云:“元气之充足,皆由脾胃之气无所伤,而后能滋养元气。
若胃气之本弱,饮食自倍,则脾胃之气既伤,而元气亦不能充,而诸病之所由生也。
”“九窍者,五脏主之,五脏皆得胃气乃能通利,……胃气一虚,耳、目、口、鼻,俱为之病。
”《脾胃论•饮食劳倦所伤始为热中论》又说:“悉言人以胃气为本。
盖人受水谷之气以生,所谓清气、营气、运气、卫气、春升之气,皆胃气之别称也。
夫胃为水谷之海,饮食入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
”指出人赖水谷之气以生,而脾胃的运化功能是化生气血的源泉。
气血旺盛,则脏腑经络、四肢百骸、五官九窍功能协调正常;气血亏虚,则人体脏腑功能衰退,百病由生。
强调脾胃在人体生理病理上的重要性。
2 饮食不节、寒温不适、劳役过度、精神刺激均可损伤脾胃《脾胃论•脾胃虚实传变论》云:“故夫饮食失节,寒温不适,脾胃乃伤。
此因喜、怒、忧、恐,损耗元气,资助心火。
火与元气不两立,火胜则乘其土位,此所以病也。
中医各家学说—李东垣
![中医各家学说—李东垣](https://img.taocdn.com/s3/m/7b09302ea32d7375a4178044.png)
中医各家学说
李
杲
一 生平简介
二 主要著作
三 学术内容
1 对脾胃生理功能的阐发 2 内伤病的病因病机 3 内伤与外感的鉴别 4 脾胃内伤的治疗 5 后世的发展
一.生平简介:
李杲,字明之,晚号东垣老人, 宋金时真定(今河北正定县)人, 金元四大家之一,创立脾胃学说, 被后世称为“补土派”鼻祖。
师承关系:张元素以医名燕赵间, 李杲捐千金从学之。
二.李杲主要著作:
1、《内外伤辨惑论》,三卷,鉴别内伤与外 感,全书二十六论,公元1247年成书。
2、《脾胃论》,三卷,全书36篇,处方63首, 1249年成书。
3、《兰室秘藏》,三卷21门,成书于元至元 12年(1276年),学生罗天益整理。
4、罗天益还整理出版李杲《医学发明》、 《活法机要》、《东垣先生试效方》
康之本,脾胃伤则元气衰,元气衰则疾 病所由生。
2.脾胃为升降之枢纽
(1)升降浮沉是自然界一切事物的主 要运动形式,决定万物生长发生收 藏的变化;同时也是人体生命活动 的主要形式。
风(春)升生 热(夏)浮长 湿(长夏)化成 燥(秋)降收 寒(冬)沉藏
一岁四时之气,终而复始,如环 无端。天地阴阳生杀之理。
既脾胃气衰,元气不足,而心火独盛,心 火者,阴火也,起于下焦,其系系于心, 心不主令,相火代之,元气之贼也。火与 元气不两立,一胜则一负。(《饮食劳倦所 伤始为热中论》)
内伤热中证
肢体沉重
脾胃气虚 四肢不收
三
怠惰嗜卧
神疲气短
大
火热上行独燎其面
病
阴火亢盛 身热而烦蒸蒸燥热
三焦九窍积热
机
不任风寒乃生寒热
升发是主要的,基本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饮食失节 阳气不升 劳役过度
脾胃气虚
七情所伤 气不足 心生凝滞 健运无力
大小肠无所禀受
津液运行受障
津液枯涸,水不制火 (虚火) 血生成障碍 营血不足 (虚火
水谷之气下流 心火亢盛(实火) 耗损水液 肾水不足
化为湿浊
郁而生内热
下焦湿气闭阻 (虚实夹杂
肾间阴火沸腾(虚火)
三、治疗经验
1.对内伤热中证的治疗 ① 升阳益气,甘温除热 补中益气汤、升阳散火汤(阳热遏郁); 调中益气汤(湿热相合); 补脾胃泻阴火升阳汤(气虚兼湿热)。 ② 苦寒直折(阴火亢盛) 朱砂安神丸(黄连、朱砂、甘草) ③ 滋阴降火(阴血不足,心火旺盛) 熟干地黄丸
⑹、张元素
药性升降浮沉和归经学说
三、主要学术思想 1.论述脾胃(生理与病理两个方面) ⑴ 脾胃为滋养元气之源泉(生理)
人身元气由先天所生,后天所长 。 “真气又命元气,乃先身生之精气,非胃气不 能滋之” 人身诸气莫不由胃气所化。 “夫元气、谷气、营气、清气、卫气、上升之 气,此数者,皆饮食入胃,谷气上行,胃气之 异名,其实一也。” 脾胃的盛衰直接决定元气(阴阳气血)的盛衰。
【字词】
13.高謇:清高正直。 謇(1)口吃,言辞不顺利。(2)正直 14.降屈:降志屈身。 15.谒: (1)拜见:~见。拜~。 (2)说明,陈述,告发:请~其故。 (3)请求:~归。~医。 (4 )掌管晋见的近待。
【字词】
16伤寒:广义伤寒是一切外感热病的总称。狭义 伤寒是外感风寒之邪,感而即发的疾病。 17.痈疽:毒疮,多而广的叫痈,深的叫疽。现 代医学认为是皮肤的毛囊和皮脂腺成群受细菌感 染所致的化脓性炎,病原菌为葡萄球菌。 痈发于 肌肉,红肿高大,多属于阳症,疽发于骨之上平塌色 暗多属于阴症
⑵ 脾胃为精气升降之枢纽(生理)
脾胃属土,在脏腑精气的升降运动中起着重要作用。 “盖胃为水谷之海,饮食入胃,而精气先输脾归肺, 上行春夏之令,以滋养周身,乃清气为天者也;升 已而下输膀胱,行秋冬之令,为传化糟粕,转味而 出,乃浊阴为地者也。” “地气者,人之脾胃也。脾主五脏之气,肾主五脏 之精,皆上奉于天,二者俱主生化之奉升浮,是知 春生夏长皆从胃中出也”。
脾胃学派 李杲
一、生平和主要著作简介
1.生平简介
李杲,字明之,晚号东垣老人,宋金 时真定(今河北省保定市,秦时古称“东 垣”)人,生于1180年,卒于1251年。 师从张元素,重视脏腑辨证,对《内经》、 《难经》深有研究,提出“内伤脾胃,百 病由生”的论点。
【简介】
本文选自《元史》, 作者是明代宋濂。
⑶张仲景《金匮要略》论脾胃 “四季脾旺不受邪”、 “人受气于 水谷以养神,水谷 尽而神去。”
⑵、《难经》
“损其脾者,调其饮食,适其寒温”
“胃者,水谷之海,主禀,四时皆以胃 气为本,是谓四时之变病,死生之要会 也。”
东垣提出:“人以胃气为本”
东垣提出“饮食失节,寒温不适,脾胃乃伤”;
⑷、孙思邈论脾胃
气化活动发生障碍或被破坏引起脾胃内伤致病
“或下泄而久不能升,是有秋冬而无春夏,乃生长之 用陷于殒杀之气,而百病皆起;或久升而不降,亦 病焉。”
升浮的失常,影响了正常的沉降,以致“清气不 升,浊气不降,清浊相干,乱于胸中,使周身 气血逆行而乱”
造成脾胃虚弱的原因: 饮食失节、劳役过度、七情所伤 总之,内伤元气不足的发病中,脾胃虚弱,阳气 不升是其根本原因。
2、阐发内伤热中学说 ⑴ 病机
① ② ③ ④ 阳气不升,伏留化火 津伤血弱,内燥化火 谷气下流,湿火相合 心君不宁,化而为火 (示意图见后)
⑵ 症状
脾胃气虚:肢体沉重、四肢不收、怠惰嗜 卧、气短精神少等。 火热亢盛:火热上行独燎其面、身热而烦、 渴而脉洪大,以及三焦九窍积热等。
胆及小肠
阳气伏留于有 温热之气不足 形血脉之中 内伤热中证“阴火”病机示意图 (虚火)
二、时代背景与学术渊源
1.时代背景
中原战乱;局方流弊
2.学术渊源
⑴.《内经》对脾胃的生理、病理论述: “人之所受气者,谷也;谷之所注者胃也。 胃者,水谷气血之海”; “谷气通于脾”; “谷盛气盛,谷虚气虚,此其常也”; “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 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 四布,五经并行”
【原文】
北京人王善甫,为京兆酒官,病小便不利, 目睛凸出,腹胀如鼓,膝以上坚硬欲裂,饮食且 不下,甘淡渗泄之药皆不效。杲谓众医曰:‚疾 深矣。《内经》有之:膀胱者,津液之府,必气 化乃出焉。今用渗泄之剂而病益甚者,是气不化 也。启玄子云:‘无阳者阴无以生,无阴者阳无 以化。’甘淡渗泄皆阳药,独阳无阴,其欲化得 乎?‛明日,以群阴之剂投,不再服而愈。
重视胆气的升发,认为胆气的升发亦影响胃气 的升发。 “胆者,少阳春升之气,春气升则万物化安, 故胆气春升,则余脏从之。” “人之饮食入胃,营气上升,即少阳甲胆之 气也”。
⑶ 内伤脾胃,百病由生(病理)
脾胃损伤导致元气不足而产生各种病变
“脾胃之气既伤,而元气亦不能充,而诸病之所由生 也”。 --脾胃内伤学说的基本观点
【字词】
1.京兆:京都,此指北京。
2.甘淡渗泄之药:利水之剂。
3.启玄子:王冰的号。
2.主要著作
《脾胃论》、《内外伤辨惑论》、《兰室秘藏》等。 ⑴.《内外伤辨惑论》三卷,刊于1247年,主 要论述内伤和外感两大类病的病因、病状、 脉象、治法等问题。 ⑵ .《脾胃论》三卷,成书于1249年,强调脾胃 的重要生理作用,并提出“内伤脾胃,百病 由生”的理论,集中反映了李氏学术思想, 为其代表作。 ⑶ .《兰室秘藏》三卷,刊于1276年。
【字词】
1.镇:镇州,今河北正定。 2.赀:‚资‛的异体字。家财。 3.雄: 名词作动词,称雄。 4.名:闻名。 5.捐:弃。有‚不惜耗费之意。 6.无事于技:不从事于医业。
【字词】
7.“操有余以自重‛:凭借富足的家产而 提高自己。余,富足,宽裕。 8.名:称。 9.大夫:官宦的通称。 10.士:知识分子的通称。 11.病:担忧。 12.资性:资质禀性。
《医史·东垣老人传》
——砚坚 李杲(公元1180~1251年),
金元四大家之一,补土派创始人。
【原文】
李杲,字明之,镇人也,世以赀雄 乡里。杲幼岁好医药,时易人张元素以 医名燕赵间,杲捐千金从之学,不数年, 尽传其业。家既富厚,无事于技,操有 余以自重,人不敢以医名之。大夫士或 病其资性高謇,少所降屈,非危急之疾, 不敢谒也。其学于伤寒、痈疽、眼目病 为尤长。
“安身之本,必资于食”、 “食能排邪而 安脏腑,悦神爽志以资血气。若能用食平疴, 释情遣疾者,方可谓良工”、“五脏不足调于 胃” 、 “若要安,三里莫要干”。 “食疗 不愈,然后命药。”
⑸、刘河间主火说
“五志过极皆为热甚” ---外感实火 李氏提出“心君不宁,化而为火” “七情凝滞,脉中惟有火”之内伤虚火 论
2.制方遣药的特点 ① 重视整体,调治局部,治病求本, 本于脾胃; ② 因证投方,灵活权变; ③ 多多益善,亦用精专。
【简介】
宋濂(1310—1381), 字景濂,号潜溪,潜溪 (今浙江义乌)人。元 末明初文学家。 明初 朱元璋称帝,宋濂就任 江南儒学 提举,为太子 讲经。洪武二年奉命主 修《元史》。Fra bibliotek简介】
《元史》是系统记载元朝兴亡过程的 一部纪传体断代史,成书于明朝初年。 全书二百一十卷,包括本纪四十七卷、 志五十八卷、表八卷、列传九十七卷, 记述了从蒙古族兴起到元朝建立和灭亡 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