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能源地质研究室简介

合集下载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新构造与活动构造研究室简介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新构造与活动构造研究室简介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新构造与活动构造研究室简介新构造与活动构造研究室简介
新构造与活动构造研究室成立于2012年。

主要研究领域为新构造与构造地貌调查与研究、活动断裂与地震地质研究、新构造年代学研究和新构造应力场模拟。

重点开展区域重要构造带和重大工程沿线新构造与活动构造调查研究,强震活动地质成因的地震地质考察与研究,重要新生代盆地的构造演化研究以及现今大陆构造应力场和活动造山带动力学成因与机制的研究,为地质灾害预警、国土规划与利用、重大工程布局和地壳稳定性评价提供基础理论和依据。

数据与事实
目前研究室有科研人员13人,其中研究室有科研人员13人,其中研究员3人;教授级高级工程师1人,副研究员3人,博士生导师2名,硕士生导师5名;拥有光释光、碳-14、铀系不平衡和裂变径迹年代学实验室。

迄今新构造与活动构造研究室科研人员共主持参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973课题、科技部国际合作和地质调查等各类项目75项,在国内外核心学术期刊发表论文100余篇,独立和合作出版专著16部,并曾10次荣获省部级等奖项及称号。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高温高压及常规岩石力学实验室简介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高温高压及常规岩石力学实验室简介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高温高压及常规岩石力学实验
室简介
佚名
【期刊名称】《地质力学学报》
【年(卷),期】2007(13)2
【总页数】1页(P192-192)
【关键词】中国地质科学院;力学实验室;高温高压;力学研究所;岩石;重点开放实验室;科研工作者;计量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812.2
【相关文献】
1.创新重大地质灾害早期识别理论服务西南山区城镇防灾减灾工作——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成果 [J], 李滨;冯振;贺凯;张勤;赵超英
2.地质力学研究所高温高压岩石力学试验室简介 [J],
3.一片冰心在南极——访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陈虹博士 [J], 杨旋;
4.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年轻地质体年代学实验室 [J],
5.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与奥地利维也纳大学开展联合野外考察与学术交流 [J], 本刊编辑部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中国地质研究所

中国地质研究所

中国地质研究所中国地质研究所成立于1959年,是中国地质调查和研究的重要机构之一,总部位于北京市。

研究所的使命是开展地质调查、矿产勘查、环境地质研究以及地质灾害评价等工作,为国家的经济建设和环境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中国地质研究所在全国范围内设有多个分支机构,拥有一支由地质学家、地球物理学家、化学家、地质工程师和环境科学家等专业人员组成的队伍。

研究所具备开展全面的地质调查和研究的能力,已经在多个领域取得了重要的成果。

首先,中国地质研究所在矿产资源调查和勘探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通过对全国范围内的地质构造和成矿规律的研究,研究所发现了大量的矿产资源,为国家的经济建设提供了重要的支持。

例如,研究所在西藏地区发现了世界上最大的铜矿——藏南铜矿带,为国家的铜产业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其次,中国地质研究所在环境地质方面也取得了重要成果。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地质研究成为解决环境问题的重要途径之一。

研究所开展了广泛的环境地质调查和研究,发现了一些重要的地下水资源,并对河流、湖泊和海岸带的地质环境进行了全面评价,为保护环境提供了科学依据。

此外,中国地质研究所还在地质灾害预测和评价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

地质灾害是我国面临的重大问题之一,研究所通过对地质灾害的研究,开展有针对性的灾害预测和评价,为灾害的防治和减灾提供了科学依据。

例如,研究所利用先进的遥感技术和地质调查方法,成功预测了多次地震,为地震预警和应急救援提供了重要支持。

总之,中国地质研究所是我国地质科研的重要机构之一,通过多年来的努力,取得了许多重要成果,为国家的经济建设和环境保护做出了重要贡献。

随着我国的进一步发展,相信地质研究所将继续发挥重要的作用,为国家的地质调查和研究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下称“地科所”)是中国科学院下属的一所研究所,成立于1956年,总部位于北京市朝阳区。

地科所是中国地质与地球物理学科的重要研究机构,致力于推动地球科学领域的研究与发展。

地科所的研究范围涵盖了地质学、地球物理学、地球化学、地球系统科学等多个领域。

其重点研究方向包括深地动力学、大地构造与演化、地球与环境变化、资源与环境地球化学等。

地科所以其在深地动力学领域的研究成果而闻名,是中国最早从事深地动力学研究的机构之一、同时,地科所还承担着许多国家重大科研项目和任务,如中国陆地重力场项目、中国活断层调查项目等,并拥有庞大的科研人员队伍和优质的科研设施。

地科所的研究成果在地质学、地球物理学等领域具有重要影响力。

其科研人员发表了大量高水平的科研论文,其中不乏在国际顶级学术期刊上发表的成果。

地科所还承办了多个重要国际学术会议,为地球科学领域的交流和合作提供了平台。

此外,地科所还与国内外许多科研机构和大学建立有紧密的合作关系。

地科所在研究和人才培养方面的贡献也不可忽视。

该所设有博士、硕士、博士后等学科教育与培养机构,培养了大量优秀的人才。

许多地质和地球物理学领域的重要科学家和学者都曾在地科所工作或学习过,并在科研和教育领域做出了杰出贡献。

此外,地科所还承担了地质与地球物理学科的普及和推广任务。

该所定期举办公众科普活动,通过讲座、展览等形式向公众传播地球科学知识,提高公众对地球科学的认识和理解。

总之,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是中国地质与地球物理学科领域的重要研究机构。

多年来,地科所致力于深地动力学等研究方向的研究,在科研、人才培养和科普方面取得了卓越成就,对推动中国地球科学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力学研究所机构概况

力学研究所机构概况

力学研究所机构概况力学研究所是一所致力于力学领域研究的科研机构,成立于20世纪50年代初。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力学研究所已经成为国内外具有较大影响力的科研机构之一。

本文将从机构历史沿革、学科建设和科研成果等方面对力学研究所进行详细介绍。

一、机构历史沿革力学研究所的前身可以追溯至上世纪50年代初成立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力学研究室,其主要任务是进行固体力学、流体力学等基础理论和应用力学的研究。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学科研究的深化,力学研究室逐渐发展成为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重点科研机构,最终成为独立的力学研究所。

经过近70年的发展,力学研究所已经建立了一支专业化、高水平的科研团队,取得了一系列具有重要科研价值和社会影响力的成果。

二、学科建设力学研究所目前拥有固体力学、流体力学、材料力学、生物力学等多个学科方向的研究团队。

在固体力学领域,力学研究所的科研人员主要从事结构力学、振动与波动、断裂与损伤力学等方面的研究工作;在流体力学领域,主要涉及湍流、边界层理论、流动控制等方面的研究;在材料力学领域,主要包括材料本构方程、材料损伤与断裂、多尺度模拟等研究内容;在生物力学领域,力学研究所的科研人员主要关注生物组织力学、生物流体力学等方面的研究。

力学研究所还不断开拓新的学科领域,积极推动交叉学科研究,如力学与材料科学、力学与生物医学工程等。

三、科研成果力学研究所在科研领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以发表在国际权威学术期刊上的高水平论文和获得的科研项目资助情况来衡量,力学研究所的科研水平一直位居国内外同类研究机构前列。

力学研究所的科研团队在材料损伤与断裂、湍流控制、生物力学建模等领域都有重要的研究成果,先后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等多项科研项目资助。

力学研究所还积极开展科技成果转化工作,通过技术转让、产学研合作等方式将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取得了良好的社会经济效益。

四、学术交流和人才培养力学研究所一直重视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积极邀请国际著名力学专家来所访问、合作研究,并组织国际学术会议、研讨会等学术交流活动。

2014高考历史总复习1轮选修4第2讲中外杰出的思想家和科学家(精)

2014高考历史总复习1轮选修4第2讲中外杰出的思想家和科学家(精)

【运用提升】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牛顿说:“我只是站在巨人的肩上。”爱因 斯坦在谈到相对论的创立时说:“相对论实在可以说 是对麦克斯韦和洛伦兹的伟大构思画了最后一笔,因 为它力图把物理学扩充到包括引力在内的一切现 象。”“如果你要解决不可能解决的问题,你就不要 去理会你自己的限制。”
材料二 据英国米切尔 · 怀特《牛顿:最后的巫师》记 载, 1936 年,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从一个收藏者手里 购买了一批有关牛顿的秘密资料。通过几年的研究, 凯恩斯于 1942 年在英国皇家学会俱乐部发表了一次名 为“牛顿其人”的演说,给出一个与传统模式截然不 同的牛顿形象,即牛顿不再只是一个科学家,也是一 个醉心神学和炼金术的人。 1942年,爱因斯坦为纪念牛顿诞生300周年撰写了一篇 文章,对牛顿的一生作了如下评价:“只有把他的一 生看做为永恒真理而斗争的舞台上之一幕才能理解 他。”
相对论与经典力学的关系 辨析: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是对牛顿力学的概括,而不 是否定。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只否定了牛顿的绝对时空 观。牛顿力学是相对论力学在低速状态下的一个特例。 牛顿力学是整个力学的基础,牛顿所创造的概念,至 今仍指导着我们的物理学思想。相对论发展了牛顿力 学,打破了传统的绝对时空观。
【运用提升】20 世纪初,爱因斯坦相对论的提出是物 理学的一场变革。它( ) A.否定了经典力学体系 B.打破了绝对时空观 C.彻底解决了19世纪以来物理学面临的危机 D.标志着对物质世界的认识开始进入微观粒子世界
材料二 李四光认为,整个新华夏体系是巨大的“多” 字形结构体系,三条隆起带和三条沉降带互相间隔着, 在隆起带蕴藏着多种矿藏,在沉降带又蕴藏着丰富的 天然气和石油。 ——摘自“洪恩在线”
材料三 解放初期,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开始后就遇到 石油短缺的困难,当时全国所需石油 80% 至 90% 都依靠 进口。 …… 李四光根据数十年来对地质力学的研究, 从他建立的构造体系、特别是新华夏构造体系的特点, 分析了我国的地质条件 ,说明中国的陆地一定有石 油。 …… 根据他的建议,在松辽平原、华北平原开始 了大规模的石油普查。从 50 年代后期至 60 年代,勘探 部门相继找到了大庆油田、大港油田、胜利油田、华 北油田等大油田,在国家建设急需能源的时候,使滚 滚石油冒了出来。 ——摘自张文杰《李四光推翻洋人的断言》

北京地质研究所

北京地质研究所

北京地质研究所北京地质研究所成立于1956年,是中国地质调查工作的重要基地之一。

所以位于北京市海淀区的西四环中路1号,占地面积达到8000多平方米。

北京地质研究所的主要任务是开展矿产资源调查、研究及勘探工作,以及地质灾害评价和环境地质调查等相关工作。

北京地质研究所拥有一支由地质学家、地质工程师、地球物理学家、地球化学家等专业人员组成的科研团队。

这些科研人员具备丰富的实践经验和专业知识,在地质学、矿产资源调查与勘探、环境地质等领域具有很高的声誉和影响力。

他们致力于地质科学的研究和应用,为国家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了重要的科技支持。

在矿产资源调查与勘探方面,北京地质研究所以其丰富的实践经验和强大的技术力量,开展了一系列富有科研价值的项目。

例如,在河北省的两矿煤矿勘探项目中,研究人员通过对煤矿的地质结构和煤层分布进行详细调查,为煤矿的开发利用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持和可行性研究。

在这个项目中,研究人员使用了地球物理勘探和地质测量等技术手段,提高了勘探效率,降低了勘探成本。

除了矿产资源调查与勘探,北京地质研究所还开展了地质灾害评价和环境地质调查等工作。

在地质灾害评价方面,研究人员通过对地质灾害与自然环境的关系进行分析研究,预测地质灾害的发生概率和程度,提出合理的防灾对策。

在环境地质调查方面,研究人员通过对环境污染源、地质构造和水文地质等进行综合分析,为环境监测和治理提供了科学依据。

北京地质研究所在科研成果的转化和应用方面也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他们开展了一批科技成果的推广与应用,成功应用于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

例如,在新疆某铀矿的开发中,北京地质研究所研发了一种新的矿产开采技术,提高了矿石的回收率和品位,降低了开采成本。

这一技术成果成功转化为生产力,为国家的铀资源开发和利用做出了重要贡献。

总之,北京地质研究所是中国地质调查工作的重要基地之一,致力于地质科学的研究和应用。

他们在矿产资源调查与勘探、地质灾害评价和环境地质调查等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并成功推广了一批科技成果,为国家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能源地球物理研究所招聘启事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能源地球物理研究所招聘启事
理 系统 , 释工 程师熟 练掌 握通 用解释 软件 ; 负责 并承 担过 大型处 理或 解释项 目。 解 ⑤
薪 资待遇 : 基本 年薪 1  ̄2 万 , ① 5 0 外加工 作量 提成 ( 体面议 )② 该 岗位 由能 源地 球物 理研 究所 自行 招聘 。 具 ;
二 、科研 与教学 岗位
为加 快学科 发展 与研 究所 建设 , 国地 质大 学 ( 中 武汉 ) 源地 球物理 研究 所现 面 向社 会 高薪招 聘下 列人 才 ( 中 国 能 见 地 质大学 ( 武汉 ) 人事 处 主页 ) 。


工程 岗位
工作 内容 : ①地震 资料 数据处 理工 程师 ; 地震 资料地 质解 释工 程师 。 ② 要求: ①踏 实的工 作作 风 ; ②优 良的团队合 作精 神 ; 年 以上工 作经 验 ; ③8 ④处 理工 程师 熟练 掌握 Q 等地 震 数据 处
三 、 系方 式 联
工 程 岗位 应聘 者直接 电话 或 E mal 系 。 - i联
科 研与教 学 岗位应聘 者请 将应聘 材料 ( 书面 及 电子 版 ) 至下列 地址 , 请注 明 申请 方 向 。 发 并
电话 :0 7 6 0 3 5 ,( 2 ) 2 1 6 4 ( 2 ) 1 6 4 0 0 7 6 0 I0
学 科名称 : 地球物 理学
研 究方 向 : ①地震 一 井一 质学 ; 测 地 ②地震 学与 地震勘 探 ; ③地 震波 传播 与成像 。
学 科名 称 : 地球探 测 与信息 技术 研 究方 向 : 地球信 息科 学与技 术 。 学 科名称 : 构造地 质学
研 究方 向 ; 应用构 造学 。
( g Hk
利用 本公 式 修正 H 其初 始矩 阵 可取单 位 阵 , H。 , 即 ≈ , 这样 修 利用 D P Daio lthrP we1方法 求极 值 , F ( vd nFece o l ) 是很 有效 的方 法 , 必须 进行 线 性 搜 但

地质力学研究所

地质力学研究所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地质力学研究所
地质力学研究所是一所国家公益性地质科研机构,成立于1956 年,由我国卓越的地质学家李四光教授亲手创立,主要从事大地构造、大陆动力学、地质灾害、矿产资源及第四纪地质与环境研究工作。

目前主要承担全国新构造、区域构造稳定性调查评价,以及与区域构造稳定性相关的地质灾害调查研究、第四纪地质综合调查研究和油气资源战略评价研究,同时开展相关基础理论与方法的研究工作。

地质力学研究所现有职工293 人,其中在职职工167 人,离退休职工126 人。

有以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孙殿卿、陈庆宣为首的科技人员99 人,管理人员16 人,其他人员52 人。

在科技人员中,有高级专业技术人员89 人,其中研究员41 人(含国家级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2 人),副研究员48 人;具有博士学位33 人(其中博士后出站11 人),硕士学位31 人,在职攻读博士学位16 人(含出国攻读博士学位5 人)。

目前博士研究生导师14 人,在读博士研究生18 人,硕士研究生9 人。

1978 年以来已有近100 项成果获得国家、省部级科技奖励。

我所“柴达木盆地地质与油气预测”荣获2000 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廖椿庭研究员获第六届李四光地质科技奖,2002 年杨振宇研究员获首届黄汲清青年科技奖。

我所已经形成了一支国内知名的高水平研究队伍。

地质力学研究所目前设有3 个管理职能部门,5 个专业研究室(中心),1 个科技信息室,1 个后勤服务中心,3 个科技开发公司。

中国地质学会地质力学专业委员会、古地磁专业委员会和第四纪地质与冰川专业委员会挂靠本所。

能源地质学31中科院

能源地质学31中科院

地球物理勘探方法
地球物理勘探原理
01
利用岩石和矿石的物理性质差异,通过测量和研究地球物理场
的变化来探测地质构造和矿产资源。
地球物理勘探方法分类
02
包括重力勘探、磁法勘探、电法勘探、地震勘探等。
地球物理勘探应用
03
在能源地质勘探中,地球物理勘探方法广泛应用于油气、煤炭、
核能等矿产资源的探测和评价。
地球化学勘探方法
06 能源地质学在中科院的应 用与前景
能源地质学在中科院的研究领域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研究油气生成、运移、聚集和 分布的规律,以及油气藏形成
和保存的地质条件。
煤炭地质
研究煤的形成、变质、赋存和 分布规律,以及煤田地质构造 和煤层气资源评价。
新能源地质
研究非常规能源(如页岩气、 地热、核能等)的地质特征、 资源潜力和开发利用技术。
地球化学勘探原理
通过系统测量和研究天然物质中的化学元素含量和分布规律,来 发现与矿产有关的地球化学异常,进而寻找矿产资源。
地球化学勘探方法分类
包括岩石地球化学测量、土壤地球化学测量、水地球化学测量等。
地球化学勘探应用
在能源地质勘探中,地球化学勘探方法主要用于油气、煤炭等矿产 资源的远景调查和普查阶段。
地热资源的储层具有多样性和复杂性 。常见的储层类型包括孔隙型、裂缝 型和溶洞型等。孔隙型储层主要发育 在砂岩、砾岩等碎屑岩中;裂缝型储 层则主要发育在碳酸盐岩、变质岩等 结晶岩中;溶洞型储层则主要发育在 岩溶发育的碳酸盐岩中。
分布规律
地热资源的分布受多种因素影响,如 地质构造、岩浆活动、沉积环境、水 文地质条件等。一般来说,地热资源 主要分布于构造活动带、岩浆岩发育 区、沉积盆地以及变质核杂岩区等地 。

青藏铁路知识点

青藏铁路知识点

青藏铁路知识点进藏列车高原进藏列车是目前国内最先进的列车车厢,车厢有两套供氧系统.为抵御青藏高原风沙大、紫外线强等恶劣的自然环境,进藏列车实行全封闭;厕所采取真空集便器,废物废水有专门设备回收;车厢与车厢的连接处,采用了密接式车钩,不会漏风.为了应对青藏高原的缺氧环境,进藏列车车厢内的氧气浓度、温度、压力都可以保持均衡.每辆列车的配置几乎与飞机一样,有两套供氧系统:一套是“弥散式”供氧,通过混合空调系统中的空气供氧,使每节车厢含氧量都保持在23%,旅客如同进入“氧吧”;另一套是独立的接口吸氧,如果有旅客需要更多的氧气,可以随时戴上面罩呼吸,以免旅客出现高原反应.这个列车如果是行走在4千多米海拔的时候,你的感觉就好像在3千多米,实际的海拔高度,能够降低1千多米,这样来缓解由于高原缺氧给旅客带来的不适.此外,进藏列车内部装饰既豪华现代,充分展现青藏地区的民族风情,还会设立舒适的餐厅和供洗浴的卫生间.除配备供氧设备外,还预备配置医务人员、器械及药品,建立游客生命保障系统,帮助客人平稳的适应高原气候,减轻高原反映.行车时间沪藏线列车全程运行时间预计在52小时左右.成都至拉萨预计45小时.西宁至拉萨预计22小时.格尔木至拉萨预计12小时.青藏铁路的世界之最世界海拔最高的高原铁路:铁路穿越海拔4000米以上地段达960公里,最高点为海拔5072米.世界最长的高原铁路:青藏铁路格尔木至拉萨段,全线总里程达1142公里.世界上穿越冻土里程最长的高原铁路:铁路穿越多年连续冻土里程达550公里.海拔5068米的唐古拉山车站,是世界海拔最高的铁路车站.海拔4905米的风火山隧道,是世界海拔最高的冻土隧道.全长1686米的昆仑山隧道,是世界最长的高原冻土隧道.海拔4704米的安多铺架基地,是世界海拔最高的铺架基地.全长11.7公里的清水河特大桥,是世界最长的高原冻土铁路桥.建成后的青藏铁路冻土地段时速将达到100公里,非冻土地段达到120公里,这是目前火车在世界高原冻土铁路上的最高时速.青藏铁路的环境保护(简介)青藏铁路的修建会对当地环境造成影响吗?首先应明确“环境”的概念.从大环境来说,青藏高原面积122万平方公里,而修建铁路所影响的范围最多仅在线路两侧各500米内,青藏铁路全线也不过1000平方公里,而且呈线状分布,可以说修建青藏铁路不会对整个青藏高原的大环境产生影响;从小环境来说,修建这样的大型工程,肯定会在工地范围内,对当地局部环境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铁一院从一开始设计青藏铁路,就已经把维护生态和环境保护作为一条必须遵循的重要原则.因此,青藏铁路大部分是沿青藏公路走行,基本上没有新开辟通道,而且设计方案中还采取了一系列专门的环境保护措施,这就把对高原生态的扰动降到了最低程度.从长远看,青藏铁路的修建,不但不会破坏环境,反而对青藏高原大环境的保护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其次,西藏缺乏煤炭资源,人均产煤量只有6公斤,通过青藏公路运进区内的煤炭成本非常高,每吨达600多元,而在西宁,这一价格仅为160~200元.昂贵的煤价,造成了能源结构的极度不合理.目前农、牧区的主要生活能源为木材和畜粪,在线路所经的藏北地区,居民主要靠砍伐坡地生长的爬地松作燃料,而低矮的爬地松往往需要几十年的生长期,这对当地脆弱的生态环境产生了不可低估的破坏作用.铁路的建设,可以将西北地区丰富的煤炭、石油资源通过经济、便捷的通道运进西藏,满足西藏对能源的需求,从而为西藏改变能源结构、制止盲目砍伐森林草场、保护生态环境作出积极贡献,具有极其深远的意义.同时,青藏铁路投入运营后,必然会成为旅游及进出藏物资运输的主要方式,分流目前青藏公路庞大的运输车队,从而起到减少汽车尾气排放,进一步改善青藏高原大气质量的积极作用.另一方面,铁路的修建将直接拉动青藏两省区经济的发展,加速城镇化和产业化的步伐,促进产业结构的进一步调整,这将使很大一部分牧民转变为工业、建筑业和其他行业人群,从而大大降低了草原和植被的负荷,既保护了生态,又实现了可持续发展,可以说是一举两得.青藏铁路对自然保护区有影响吗?青藏铁路将要经过可可西里、三江源(长江、黄河、澜沧江)等自然保护区,但线路通过地区是两大保护区的边缘交界地带,并没有从其中任何一个区内穿越,因此对保护区的生态和野生动物基本上没有影响.同时,铁一院在设计中还专门预留了供野生动物迁徙的专用通道,这在我国的铁路建设史上还是很少见的.具体采取了哪些有利于环保的工程措施?1、高原植被的保护与恢复线路所经多为高原草甸地区,受严酷的气候条件控制,植被生长非常缓慢.施工中因取、弃土,路基占压不可避免地要破坏部分高原植被,对植被难以生长的地段,采用分段施工,逐段移植的方法,将每段路基划分为若干个施工段,将本段取土坑及路基基底草皮铲下后,及时移植到已先期施工完毕的路基边坡和取土完成后的取土场地表,使对地表植被的破坏减少到最小程度.对昆仑山以南,自然条件稍好的地段,进行人工培植草皮的试验,精选适合高原生长的草种,辅以喷播、复膜等技术,恢复地表植被,将铁路沿线建成绿色长廊.2、冻土环境的保护多年冻土,特别是高含冰量冻土对地表的扰动十分敏感.地表一些不大的改变都可能引起多年冻土不可逆的变化,因此在冻土地区筑路要特别注意保护环境.从工程的角度看,保护环境对保护冻土、保护路基稳定也是十分必要的.要合理选择取、弃土位置,取土点应选择离开线路的低矮丘包,取土深度应不大于上限.3、严格控制三废排放对线路所经的可可西里、三江源、羌塘等自然保护区,应严格控制废弃物排放.列车采用密闭设计,既克服了高原缺氧,又防止了废弃物污染沿线环境.对高原各中心站的取暖可使用燃油锅炉、电暖炉或利用太阳能等环保型能源,垃圾在指点车站定点排放,集中处理.各中心站的生活污水经处理达标排放.4、加强对野生动物的保护在施工及运营中对职工进行野生动植物保护的法制教育,严禁捕杀并严格禁止参与任何有关野生动物及标本的买卖行为.5、精心设计,严格施工管理鉴于青藏铁路所经的生态环境非常脆弱,植被一旦破坏很难恢复,为把破坏范围减到最小程度,此次设计中除规定了专门的取、弃土地点外,还详细设计、指定了施工便道及从公路通往工地的道口等,要求各施工单位必须严格遵守.随意开辟施工便道,任意就近取弃土,铲草皮,甚至用推土机直接在路基两侧推土填筑等做法是严格禁止的.同时在整个施工当中,要严格执行设计程序,严禁破坏冻土的热平衡;甚至对施工的季节,也要按照设计要求进行:冻土地区有必要在冬季开展施工的,必须严格在冬季进行,以免破坏冻土的热平衡和稳定性.青藏铁路沿线地质灾害监测与活动断裂研究项目简介一、项目背景青藏铁路沿线地质灾害监测与研究项目全称为青藏铁路沿线地质灾害、活动断裂勘测与地应力测量及工程应用,由地科院地质力学所承担,工作时间:2001年6月~2004年6月.青藏铁路是我国重大工程建设,它的建设不仅对增进民族团结、保持社会稳定、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具有极为重要的政治意义,而且也是保卫祖国西南边疆、维护国家主权及领土完整的政治需要.该项建设工作涉及工程、地质等各专业领域,其中的地质灾害和地壳稳定性就是极为重要的一个方面.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是我国老一辈地质学家李四光教授于20世纪50年代创建的,为新中国的建设立下了汗马功劳.进入新的世纪,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划归中国地质调查局,全所职工认真学习温家宝副总理为中国地质调查局重新组建提出的要根据中央的要求,适应新的形势,积极推进地质工作的根本转变,使地质工作更加紧密地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相结合,更加主动地为经济与社会发展服务要求,结合青藏铁路建设和铁路建设设计单位的需求,选择青藏铁路沿线地质灾害、活动断裂勘测与地应力测量及工程应用进行工作,积极、主动地为社会和经济发展服务.地质力学所早在70年代中后期就参加了青藏铁路选线工作,特别是近年来在青藏高原开展大规模地质调查与科学的研究工作,已经积累了丰富的地质资料,为进行青藏铁路沿线活动断裂勘测、地应力测量与地质灾害调查工作奠定了坚实基础.在此基础上,结合专业特长,地质力学所提出了继承地质力学急国家所需的优良传统,努力发挥我所在工程地质领域的科研优势,积极参与青藏铁路的建设的工作思路.去年2001年3月5日-9日,地质力学所组织专家参加了铁道部在兰州主持召开的青藏铁路主要技术标准及格尔木至望昆段可行性研究预审会 ,通过交流和座谈,引起了铁道部王麟书总工程师对地质力学所提出的工程建设中若干地质问题的高度重视,并在大会上表态支持有关地质工作.3月13日,铁道部鉴定中心地质专家丰明海高级工程师到地质力学所,与所内专家进行了交流和立项讨论.3月23日,地质力学所领导走访青藏铁路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与办公室常务副主任朱稳明、工程组负责同志及鉴定中心丰明海高工就有关合作事宜进行了广泛交流,得到了领导小组办公室大力支持.3月底,地质力学所受院委托组织地质力学所、保定方法所与成都工艺所专家对青藏铁路沿线进行了野外踏勘.4月中旬,地质力学所有关专家参加了铁道部青藏铁路沿线野外现场调研.5月8- 10日,地质力学所专家以特邀专家身份参加了铁道部主持的青藏铁路全线可行性预研究评审会,应邀对青藏铁路沿线断裂活动性与地质灾害分布进行了专题介绍.在上述工作基础上,地质力学所与铁道部第一设计院签定了项目合同.二、项目主要工作内容这次签定的青藏铁路沿线地质灾害评估、活动断裂勘测与地应力测量及工程应用项目,分为青藏铁路沿线活动断裂勘察与工程危险性评价和隧道地应力测量及工程应用和青藏铁路沿线地质灾害评估两个子项目实施.项目总负责单位为地质力学研究所,其中,青藏铁路沿线活动断裂勘察与工程危险性评价和隧道地应力测量及工程应用子项目由地质力学所负责,铁道第一勘察设计院参加;青藏铁路沿线地质灾害评估子项目由铁道第一勘察设计院负责,地质力学所参加;项目合同额总计1000余万元.按合同规定,于2001年12月31日和 2002年分别提交隧道周边地应力测量报告,于2002年4月至2004年分别提交青藏铁路沿线8条活动断裂带的结构、空间分布、分支断裂位置展布、活动方式和对铁路工程的影响等研究成果.昆仑山和羊八井隧道地应力测量及工程稳定性评价综合报告,已于2002年1月10日通过铁道部组织的专家评审验收,受到好评.三、项目工作内容变更地质力学所早在青藏铁路沿线活动断裂及隧道地应力测量方面进行了大量工作.2001年7-11月地质力学所采用精度较高的压磁应力解除法完成了昆仑山和羊八井隧道地应力现场测量工作,应用力学所自主研制的压磁应力元件、围压率定仪、地壳岩土应力仪、定向装置取得了可靠的第一手地应力数据,赢得了各方的高度肯定,为青藏铁路设计和施工提供了可贵的科学依据.2001年11月14日,昆仑山中段发生8.1级强烈地震,之后,昆仑山口附近多次发生强余震.重大自然灾害引起了国家和铁道部领导的高度重视.地震发生后,铁道部门对原设计方案进行了重大修改,要求我地质力学所发挥在地应力测量和灾害评估方面的技术优势,提早完成青藏铁路沿线活动断裂勘测与工程危害评价等方面的工作内容,为青藏铁路建设工程施工设计提供更及时科学的基础资料.2001年12月17日,甲方要求结合新设计方案修改合同,地质力学所领导和项目组专家与甲方讨论后作了修改(即补充合同),铁道第一勘察设计院又对青藏铁路勘测设计工作进度的计划进行了安排,对活动断裂勘测与工程危害评价项目的工作内容及成果提交时间进行了补充修改,主要是更紧密地配合青藏铁路工程设计.第一阶段,于2002年3月1日前分批提交唐古拉山以北部分地段1:2000和唐古拉山以北全部1:10万图件;2002年3月参加青藏铁路望昆-唐古拉山以北工程设计会;第二阶段,唐古拉山-拉萨段于2002年 7月31日前分批提交1:2000和1:10万的活动断裂图;2002年8月,全线活动断裂调查课题评审验收.四、项目的组织实施与进展在向院领导作了汇报后重新调整了任务和制定了相关措施,经所领导研究,报院领导批准,项目领导小组组长为杨万来,成员有赵越、杨玉东.项目负责人调整为吴珍汉,技术负责人为廖椿庭.此后,项目组全体同志积极投入野外调查的各项准备工作. 2002年1月18日力学所召开了项目全体人员春节期间开展野外工作动员大会,赵逊副院长、董树文副院长到会并作了指示,所领导提出了具体要求,在部、院大力支持下力学所将动员一切力量完成好该项目.2002年1月20日17位科技人员已赴藏进行野外调查工作,在2月底向甲方提交唐古拉山以北活动断裂勘测初步成果.地质力学所按照中国地质调查局党组的要求,根据国家青藏铁路建设进度要求和铁道第一勘察设计院的合同规定,在元月初组成一支以研究员和博士为主要力量近50人的地质科技队伍,赴青藏铁路沿线进行攻关和突击,确保在3月中旬完成任务,以便为铁路建设提供地质科学依据.项目组在很短的时间内落实了各课题的目标任务、研究内容、人员组成、预算经费和预期成果,完成了青藏铁路格尔木-唐古拉山段遥感图像处理与初步地质解译、地质资料收集和初步整理、野外装备和设备购置、野外人员业务和安全知识培训等工作,初步制定了青藏铁路沿线活动断裂野外工作技术要求.为保证野外安全,地科院在很短的时间内筹集了近20万元资金,购买了六部卫星电话,提供给地质力学研究所青藏铁路项目组使用,极大地支持了青藏铁路沿线活动断裂勘测工作.野外人员按照预定计划,于2002年1月21日全部赶赴到达拉萨与格尔木基地,用3天时间购买必要的食品、生活必需品和工作用品,于1月25 -27日奔赴那曲、西大滩休整、适应,于1月28日各小组分别到达预定生活基地和工作地区.自1月29日开始,各小组全面开展野外活动断裂勘测工作.野外工作分7个作业小组进行,包括6个活动断裂勘测组和1个地球物理勘探组.6个活动断裂勘测组:(1)第一活动断裂勘测组,由吴树仁研究员、何峰博士和3位工人组成,承担青藏铁路格尔木-清水河段活动断裂1/2000勘测和1/10万调查研究任务;(2)第二活动断裂勘测组,由胡道功研究员、吴中海博士、韩金梁博士和6位工人组成,承担青藏铁路清水河-沱沱河段活动断裂1/2000勘测和1/10万调查研究任务;(3)第三活动断裂勘测组,由刘崎胜副研究员、叶培盛博士和3位工人组成,承担青藏铁路沱沱河-唐古拉山北缘活动断裂1/2000勘测和1/10万调查研究任务;(4)第四活动断裂勘测组,由张永双博士、吴珍汉研究员、夏浩东工程师和6位工人组成,承担青藏铁路唐古拉山-安多-那曲段活动断裂1/2000勘测和1/10万调查研究任务;(5)第五活动断裂勘测组,由江万博士、柯东昂教授级高级工程师与2位工人组成,承担青藏铁路那曲-拉萨段活动断裂1/2000勘测和1/10万调查研究任务;(6)地球物理勘探组,由彭华研究员、宋国明工程师、李国歧工程师与8为工人组成,承担青藏铁路沿线重大工程(桥梁、隧道)地基与断裂深部探测工作,;(7)综合研究与质量监控组,由吴珍汉研究员、赵希涛研究员和 2名工人组成,承担综合研究和野外质量监控等任务.此外,有3位同志承担后勤保障服务工作.中国地质调查局根据国土资源部党组的安排,确保该项工作的顺利进行,从人力、财力和物力方面给予了大力支持.春节即将来临,受国土资源部田凤山部长、寿家华副部长的委托,以中国地质调查局党组副书记、副局长汪民为首,有国土资源部国际合作与科技司崔岩副司长和中国地质科学院张陟副书记等参加的慰问团于2月6日-10日赴唐古拉山口一线进行看望和慰问.背景知识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是我国著名的地质学家利四光先生创立的,她成立于1956年,是我国从事大地构造、地质灾害、矿产资源及第四纪环境研究的专门机构.地质力学研究所现有在职职工170人,离退休职工116人,有以中科院院士孙殿卿、陈庆宣为首的科技人员90人,其中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2人,李四光地质科研奖得主1 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家基金获得者1人.地质力学所现有研究员28人,副研究员53人,其中博士后7人,博士24人,在职博士生14人,硕士27人.目前博士研究生导师14人,在读博士研究生17人,硕士研究生5人.地质力学研究所现有6个研究室,1个科技信息室,3个所控开发公司.截止2000年末,地质力学研究所资产总额2605万元,其中,固定资产1260万元,流动资产1305万元,净资产1466万元.45年来,主持完成各类科研项目400余项,近10年共发表论文537篇,共出版专著40余本.1978年以来已有近100项成果获得国家、省部级科技奖励.青藏铁路一期工程青藏铁路是我国第一条通向世界屋脊的高原铁路,东起青海省西宁市,西至拉萨市,全长 1956公里 ,由中国铁道建筑总公司所属铁道第一勘测设计院设计.中国铁道建筑总公司(前身为铁道兵)参加了青藏铁路一期、二期的工程建设.青藏铁路一期工程东起青海省西宁市,经湟源、海晏、哈尔盖、刚察、天峻、希里沟(乌兰)、德令哈至格尔木,全长 814公里.其中西宁至哈尔盖较早投入施工,分别由铁道兵第十师等承担修建.自1958年9月开工,至1975年初分段建成通车交付运营.哈尔盖至格尔木 683公里(包括格尔木至南山口 30公里),由铁道兵第七、十师担负施工.1958年部分开工,1961年停建,1974年复工,1984年7月建成交付运营.青藏铁路一期突出的难点工程关角隧道:关角隧道长4,009米 ,洞身海拔标高3,680米 ,地质情况复杂,多处断层切割,岩石破碎,地下裂隙水丰富,每昼夜最大涌水量1万余吨.西宁铁路局曾于1958年8月开工,1961年因国家计划调整,停工封闭,洞内积水浸泡十余年,塌方淤积严重进一步恶化了地质条件.隧道复工后,发生过大小塌方130多次,且洞内严重缺氧,在洞内工作时间长一些,就会感到胸闷无力,甚至昏厥. 1975年4月5日上午隧道出口突然塌方,近2,000立方米的塌方体将正在施工的四十七团一、二营的127名指战员堵在洞内,他们面对生死的严峻考验,无所畏惧,顽强坚持向外突围,在各方面的关怀支援下,经过洞内外同志共同奋战14个小时,于6日凌晨安全脱险.该隧道经过34个月的艰苦施工终于使铺轨列车顺利通过,通车后,由于地质条件恶劣,隧道发生拱墙开裂,轨道变形,经各方面多次研究整治处理措施,把1,000多米整体道床改为钢筋混凝土仰拱,拱顶又打进2,000多根锚杆,克服了山体的巨大压力,历经重重艰险,完成了隧道加固任务.察尔汗盐湖:察尔汗盐湖位于柴达木盆地的中南部,铁路南北横穿处宽约 32公里 ,加上南北两岸岩盐、盐渍土等特殊地质地段,共计 89公里.盐湖表面是一层又厚又硬的盐壳,下面是20多米深的卤水结晶盐,七师三十四团部队精心施工,分别采取了不同的加固措施.总计打进砂桩5.7 万根,延长13. 5万米 ,灌砂 5万立方米 ,挖盐壳3. 7万立方米 ,挖岩盐1. 3万立方米 ,回填片、卵石6. 4万立方米.从1979年7月铺轨后,经过几年来的监测,结果表明路基稳定,为我国铁路建设积累了宝贵经验,填补了盐湖地区修筑路堤的空白.该工程1986年获国家优质工程银质奖,1988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风火山试验段:风火山位于唐古拉山口,海拔4, 750米 ,素有“冰雪仓库”之称,空气稀薄,气候严寒多变,自然条件异常恶劣.在该处负责多年冻土施工试验工作的十师五十团十三连多数同志产生高原反应,头痛头晕、心慌气短,体重下降,指甲凹陷,有的心脏扩大移位.该连从1975年至1977年三上风火山,战胜重重困难,胜利完成任务,为高原修路取得了宝贵资料.【篇一:青藏铁路知识点】。

地质所

地质所

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简介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是一个有着60年多发展历史的国家级科研机构,是中国地震局在京的主要科研机构之一。

其前身最早可以追溯到1913年成立的工商部地质调查所和1928年成立的中央研究院地质研究所,1950年至1951年期间组建了原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1971年隶属国家地震局领导,1978年更名为国家地震局地质研究所(根据国务院同意,所内从事非地震研究的部分重新组建了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1998年研究所更名为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

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是一个包括地质、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和大地测量学的综合性、多学科的地球科学研究机构,是国内唯一以研究新构造运动和现今地球动力作用为主的国家级研究所。

早在上世纪70年代初期,我所率先提出地震地质研究“由老到新,由静到动,由浅到深,由定性到定量”的基本原则,使我国的地震地质与活动构造研究从无到有、发展壮大,在国际地震科学舞台上占有一席之地,至今仍然指导着中国地震地质的发展方向。

我所建立了我国第一个构造物理实验室,开展了地震破裂机理、高温高压岩石力学和岩石圈物理力学性质等实验研究,并逐步与地表变形和深部地球物理相互融合,发展成为地震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成为我国岩石圈与地震动力学实验研究的重要基地。

我所首创了活动构造大比例尺地质填图和定量研究的技术,对全国近20条活动断裂开展了工作,获得了各断裂带的几何结构、运动特征、活动历史和地震危险等方面的定量参数,不仅为地震预测、地震区划和工程建设提供重要的基础数据,还为后来的大城市活断层探测和正在开展的我国主要活动断裂带填图奠定了技术基础和提供了科学示范。

我所开辟了我国活动火山研究新领域,发现和论证我国存在具有喷发危险的活动火山,并率先综合利用地质学、地球化学、地球物理学和地质年代学方法对活动火山开展研究。

我所敏锐地察觉到空间对地观测技术在地球科学中的广阔应用前景,率先推进全球定位系统(GPS)和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InSAR)技术在我国地球科学中的应用,目前又开始试验激光雷达探测技术(LiDAR)在活动构造研究中的应用,揭示了中国大陆特别是青藏高原的现今构造变形图像,为大陆动力学研究提供了极其重要的观测资料和约束条件,受到国内外地球科学界的广泛关注和赞赏。

机构名称特色

机构名称特色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于1999年由原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和原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整合而成。

整合前的两个研究所都有长达50余年的历史并取得了丰硕的科研成果,在国内外地学界具有很高的学术地位。

研究所是从事固体地球科学研究与教育的综合性国家学术机构。

以固体地球各圈层相互作用及其资源、环境、工程地质问题作为主攻方向。

两所整合以来,研究所在科研布局上形成了地球动力学、环境与灾害、矿产资源“三足鼎立”的研究格局。

2004年将中国科学院武汉数学物理研究所的电离层研究室整体调整到所;2006年整合了原中国科学院兰州地质所,建立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兰州油气资源研究中心。

研究所(北京本部)现设有地球深部结构与过程、岩石圈演化、青藏高原、油气资源、固体矿产资源、新生代地质与环境、工程地质与水资源、电磁与空间物理等八个研究室。

建有岩石圈演化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工程地质力学重点实验室以及新生代地质与环境重点实验室和地球深部研究重点实验室,并于2007年获批建设北京空间环境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

此外先后还拥有干旱区环境演化与全球变化、地球磁场与地球外核动力学、俯冲碰撞造山的岩石学过程、青藏高原东部隆升的深部结构与地表过程响应等4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

中国西南应用磁学研究所所属行业:描述:中国西南应用磁学研究所,即原电子工业部第九研究所,英文名称:SOUTHWEST INSTITUTE OF APPLIED MAGNETICS,CHINA(简称SIAM)。

SIAM于1967年由北京内迁四川省绵阳市组建而成。

经过三十多年的建设,现已发展成为国内唯一的综合性应用磁学与磁性材料及器件研究所。

全所现有职工1200多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近700人,高级职称97人,中级职称249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9人。

设有11个研究室,3 家公司,并在珠海市建立了分所,全所现有固定资产约8000万元。

新构造运动与地质灾害实验室简介

新构造运动与地质灾害实验室简介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新构造运动与地质灾害实验室简介简介“新构造运动与地质灾害实验室”定位于新构造运动及其内动力地质灾害作用和区域地壳稳定性等领域的基础与应用研究,主要通过运用构造地质学、第四纪地质学、地质灾害与工程地质、地应力和岩石物性等多学科理论、方法与技术,重点研究活动造山带的新构造演化过程及其动力学机制、活断层的最新活动性与地震危险性、地震地质灾害作用规律与机理、第四纪火山与地热活动的构造成因机理、岩石圈不同圈层的岩石物性特征与成因机理、现今区域构造应力场及其成因等,并开展活断层观测、地质灾害监测预警、地应力测量与观测和重大工程与区域地壳稳定性评价等方面的应用研究。

主要研究方向新构造运动与活动构造体系,活断层与地震危险性,地应力与区域构造应力场,现今地球动力学,岩石圈物质组成与特性,重大工程与城镇区的地壳稳定性评价;内动力地质灾害作用与机理,地质灾害预测评价技术与方法创新,新构造与区域地壳稳定性评价等领域的基础图件编制与空间数据库建设等。

主要研究领域(1)中国大陆活动造山带的新构造运动研究开展晚新生代以来中国大陆主要构造体系的新构造演化、深部过程及动力学机制,主要活断层的几何学、运动学及未来强震危险性分析;第四纪火山与地热活动的新构造成因与机理,现今区域构造应力场及其对地震和地质灾害的控制与影响作用等的研究,并编制新构造与活动构造领域的各类专题图件与相关空间数据库,为活动构造体系研究、地震地质灾害机理研究和区域地壳稳定性评价等提供基础支撑与理论指导。

(2)地应力观测与构造应力场研究开展中国大陆主要活动构造体系、重大工程沿线和重要城镇区等的现今地应力测量和动态监测,结合地壳形变观测、地球物理探测、岩石力学测试、数值模拟与物理模拟等,综合研究现今地壳构造应力场及其动力成因机制,建设地应力领域的空间数据与共享平台,为区域地壳稳定性评价和地震危险性分析等提供重要数据支撑。

(3)地质灾害风险评估与管理研究重点开展以RS、GIS、GPS等技术为支撑,动态跟踪监测重大地质灾害发生发展过程及其危害;同时开展地质灾害链形成机理、区域分布规律和发展趋势、预测评价理论及关键技术研究;进行工程破坏性和危险性的定量评估技术研究,重大地质灾害灾情快速评估和应急救灾关键技术研究,以及地质灾害监测预警信息系统研究等,并编制地质灾害风险评估图件与数据库,为国家及重要区域的地质灾害风险评估与管理提供技术与理论支撑。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矿田构造研究室简介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矿田构造研究室简介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矿田构造研究室
矿田构造研究室简介
矿田构造研究室主要从事内生金属矿产的勘查和找矿预测工作,主要是应用地质力学理论和方法,以矿田构造研究为基础,解决重大地质找矿理论和方法问题,保障矿产资源可持续供应能力;着重运用构造体系控矿和动力成岩成矿理论,开展多尺度的找矿预测工作,提高我国找矿预测的定量化水平,完善找矿预测和评价技术方法。

数据与事实
研究室现有科研人员8人,其中研究员4人,副研究员1人,全部具有博士学位;博士生导师1人,硕士导师3人。

研究室先后承担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973)、国家科技攻关、国家计委科技找矿、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危机矿山接替资源找矿、原地质矿产部定向基金、地质大调查项目等80余项。

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部科技进步二等奖5项,三、四等奖18项。

研究方向
主要研究方向:
·区域找矿方向及预测
·重要成矿区带找矿预测
·找矿靶区评价
·矿区外围和深部找矿矿体定位预测。

青藏高原北缘昆仑山中段构造隆升的磷灰石裂变径迹记录

青藏高原北缘昆仑山中段构造隆升的磷灰石裂变径迹记录

青藏高原北缘昆仑山中段构造隆升的磷灰石裂变径迹记录郭宪璞;王乃文;丁孝忠;赵民;刘羽【期刊名称】《中国地质》【年(卷),期】2003(030)003【摘要】3组磷灰石裂变径迹年龄分别反映出阿尔金地块白垩纪末(69.5±2.9)Ma、昆仑山前山地带和昆仑山后山地带(高原区北缘)上新世晚期(4.2±0.8)Ma和(3.9±0.6)Ma、早更新世中期(1 66±0.31)Ma等3次构造抬升事件.根据磷灰石裂变径迹分析样品的古埋深及据前人有关资料推测的古地表高程,换算出样品的古海拔高程,再由高程差得出绝对构造抬升量,绝对抬升速率为绝对抬升量与时间(裂变径迹年龄)差之比.计算结果:阿尔金山北缘69Ma以来总共抬升了 4 940m,平均抬升速率为0.072mm/a.昆仑山前山地带4.15Ma至1.66Ma间总共抬升了1 380m,平均抬升速率为0.55mm/a;1.66Ma以来总共抬升了4140m,平均抬升速率为2.49mm/a.昆仑山后山地带3.85Ma至1.66Ma间总共抬升量约为1 500m,平均抬升速率为0.70mm/a;1 66Ma以来总共抬升量约为5140m,平均抬升速率为3.19mm/a.结合有关阶地特征及年龄,推算出21 ka左右的晚更新世末以来昆仑山后山的抬升速率可能达11mm/a.昆仑山后山地带较前山地带4Ma以来相对抬升了1120m,二者的平均隆升速率比约为1.2.【总页数】7页(P240-246)【作者】郭宪璞;王乃文;丁孝忠;赵民;刘羽【作者单位】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北京,100037;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北京,100037;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北京,100037;中国地质大学能源地质系,北京,100083;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北京,100037;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北京,100037;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北京,10087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542+.1【相关文献】1.青藏高原东北缘临夏盆地王家山地区沉积环境分析与构造隆升 [J], 范马洁;宋春晖2.青藏高原东北缘西秦岭新生代抬升-天水盆地碎屑颗粒磷灰石裂变径迹记录 [J], 王修喜;李吉均;宋春晖;张军;赵志军;高军平;潘美慧3.晚渐新世以来青藏高原北部东昆仑山构造隆升对亚洲内陆干旱化的潜在影响——基于现代地质观测证据 [J], 李乐意;常宏;关冲;陶亚玲;沈俊杰;权春艳;秦秀玲;常小红4.青藏高原东北缘何时卷入现今青藏高原构造系统?——来自西秦岭北缘漳县盆地新生代沉积记录的约束 [J], 郭进京;赵海涛;刘重庆;吴彦旺5.青藏高原西北缘盆山过渡带陡坡地貌的形成时代与成因——来自西昆仑山北缘裂变径迹分析的证据 [J], 黎敦朋;赵越;刘健;万景林;郑德文;潘燕兵;何哲峰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基础地质研究室简介

基础地质研究室简介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基础地质研究室
基础地质研究室简介
基础地质研究室主要从事与大陆变形、地球动力学研究相关的基础性学科研究,包括地质力学、构造地质学、区域地质学、岩石大地构造、地球化学和地球物理学等基础地质领域的调查与研究工作。

担负地质力学研究所地质科学基础理论创新的任务,同时为资源环境服务。

露头观察
数据与事实
基础地质研究室现有科研人员15人,其中研究员8人,副研究员(含高级工程师)2人;博士生导师4人,硕士研究生导
师4人。

活动断层探槽观察
研究方向
·大陆变形及大陆动力学
·我国大陆岩石圈结构与构造
·我国主要造山带与盆地构造特征及资源、环境效应研究·华北克拉通构造演化,青藏高原新构造运动与环境·岩石圈三维面波反演技术和模型精度评估技术研究·南极大陆构造变形与演化研究。

近年来,基础地质研究室的研究人员主要参与“国土资源大调查”与“地质矿产调查评价” 专项的调查与研究,负责承担多项相关项目;同时负责国家973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以及科技部国际合作重点项目等多项科研项目。

目前承担中国地质调查局“特殊地区地质填图工程”一项,“特殊地质地貌去填图试点项目”。

在国内外著名杂志发表相关领域研究论文多篇。

华北北缘地区新生代玄武岩区野外工作
目前研究室拥有ESR定年实验室和X射线岩组分析实验室。

中国地质研究院

中国地质研究院

中国地质研究院中国地质研究院(China Geological Survey)是中国地质科学领域的权威研究机构之一,也是国家自然资源部直属事业单位。

其前身可以追溯到1949年成立的国土资源部地质研究所,2003年改组为中国地质研究院,是中国地质科学界的最高学术机构。

中国地质研究院在中国地质学和地质资源勘查领域具有深厚的学术基础和丰富的实践经验。

该机构拥有大量的地质学专家和科研人员,并拥有各类现代化科研仪器设备。

其主要科学研究方向包括地质勘查、矿产资源、矿产地质勘查、地球动力学、环境地质学等。

中国地质研究院承担着国家地质调查、矿产资源勘查、自然灾害预测和防治、地质环境保护等重大任务。

其中,国家地质调查是中国地质研究院的核心职责之一,其地质勘查成果对于国土规划、自然资源开发和环境保护等具有重要意义。

此外,中国地质研究院还参与和支持国家对资源的综合评价和资源战略研究,为国家经济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中国地质研究院在地质学研究领域不断进行创新和发展。

近年来,该机构在卫星遥感、地理信息系统、数字地球、地球物理学、地球化学等领域取得了重要进展。

同时,中国地质研究院积极推动国际合作和学术交流,在国际地质科学界具有一定的影响力。

中国地质研究院注重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

该机构积极开展各类科技创新项目,鼓励科研人员进行创新研究,并支持优秀人才进行学术交流和访问。

此外,中国地质研究院还担任着地质学领域的教育和培训工作,为地质科学人才培养做出了贡献。

总之,中国地质研究院在中国地质学和地质资源勘查领域具有重要地位和作用。

该机构以科学研究为核心,为国家地质调查和资源勘查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中国地质研究院将继续致力于地质学领域的研究和发展,为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能源地质研究室简介
能源地质研究室简介
能源地质研究室的前身是地质力学研究所五十年代成立的“油气研究组”,自1984年以来发展为地质力学研究所的“能源地质研究室”,主要从事石油、天然气、地热等能源矿产研究工作。

多年来研究室应用李四光教授创建的地质力学理论,围绕国内外油气地质调查领域,跟踪常规与非常规油气前沿,瞄准关键科学问题,实施公益性、基础性与前瞻性油气地质调查,在石油、天然气地质、煤田地质、铀矿地质及地热地质勘查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实现了油气勘探的重大突破,为发展我国的能源地质事业和地质科学做出了卓越贡献,展现了地质力学理论在能源地质领域应用的广阔前景。

数据与事实
能源地质研究室现有科研人员19人,其中客座院士1人,研究员5人,副研究员6人,助理研究员7人,其中具有博士学位15人。

目前在站博士后8人、博士生4人、硕士生16人。

研究方向
主要研究方向
·构造地质学
·油气成藏与资源评价
·非常规油气地质和地热资源评价
五十多年来能源地质研究室发展和完善了地质力学找油理论体系与方法,提出了构造型式控油、构造体系多级多阶段控油、构造体系复合控油、构造应力场控油等构造控油理论体系。

形成了构造体系研究方法、裂缝定量表征、应力场模拟、地热测温、油气成藏与资源评价、致密储层评价等技术方法体系。

2000年以来,能源地质研究室承担并完成国家重大专项、“97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土资源大调查、国土资源公益性行业专项及油气公司科研项目30余项,总经费达亿元以上。

在国内外重要学术期刊发表文章100余篇,其中SCI收录20余篇,EI收录30余篇,出版专著10余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