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_物质结构基础知识
基础化学1第一章 物质结构基础

元素的氧化数(或称氧化值)是指某元素一个原子的形 式电荷数。这种电荷数是假设化学键中的电子指定给电负性 较大原子而所求得的。
氧化数反映元素的氧化状态,可为正、负、零或分数。 周期表中元素的最高氧化值呈周期性变化 ⅠA~ⅦA族(F除外)、ⅢB~ⅦB族元素:
最高氧化数=价电子总数=族序数
说明:其他主、副族元素的最高氧化数变化不规律
26Fe2+的核外电子分布是
[Ar]3d6
而不是
[Ar]3d44s2。
请写出25Mn2+核外电子分布的原 子实表示式。
三、元素性质的周期性变化
1.电负性(X)
原子在分子中吸引成键电子的能力,称为元素电负性。 元素电负性越大,原子在分子中吸引成键电子能力越强。
鲍林电负性值是指定最活泼非金属元素氟的电负性为4.0, 然后,借助热化学数据计算求得其他元素电负性(见表2-3)。
能级组
7p
7
6d 5f
(7s5f6d7p)
7s
6p 5d 4f
6s
6 (6s4f5d6p)
5p
能 量
4d 5s
4p 3d
4s
5 (5s4d5p)
4 (4s3d4p)
周期 . 七
六 五 四
3p 3s
2p 2s
3
(3s3p)
三
2
(2s2p)
二
1
1s
(1s)
一
n= 1 n= 2 n= 3 n= 4 n= 5 n= 6 n= 7
相同电子层,l值越大,电子能量越高。 不同亚层,其原子轨道(或电子云)的形状不同,如图2-3、 2-4所示,s亚层为球形;p亚层为无柄哑铃形;d亚层为四瓣花 形。 3.磁量子数(m) 磁量子数就是描述原子轨道(或电子云)在空间伸展方向 的量子数。 m取值是从+l到-l包括0在内的任何整数值。即
第一章物质结构基础

第一章物质结构基础【知识导航】“上帝粒子”:希格斯玻色子(英语:Higgs boson)是粒子物理学标准模型中所预言的最后一种基本粒子(模型预言了62种基本粒子,已发现61种,包括质子、中子、电子、夸克等),以物理学者彼得·希格斯命名,是一种具有质量的玻色子,没有自旋,不带电荷,非常不稳定,在生成后会立刻衰变。
2012年7月4日,CERN(欧洲核子研究组织)宣布LHC(大型强子对撞机)的紧凑渺子线圈探测到两种新粒子,这两个粒子极像希格斯玻色子,但还有待物理学者进一步分析确定。
——维基中文百科【重难点】1.原子的电子层结构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组成的,原子核与核外电子又一同构成了原子。
由于单质和化合物的化学性质主要取决于核外电子的运动状态,因此,在化学中研究原子结构主要在于了解核外电子运动的规律。
(如图1-1)图1-1 原子的结构图1-2 核外电子运动2.核外电子运动的特性核外电子运动无法用牛顿力学来描述,具有测不准性。
(如图1-2)(1)核外电子运动规律的描述电子云:电子在原子核外空间出现的概率密度分布。
(如图1-3)是p电子云的形状。
离核越近,电子云密度越大;离核越远,电子云密度越小。
(如图1-4)图1-3 p亚层结构图1-4 核外电子概率分布(2)核外电子运动状态的描述——四个量子数(n、l、m、m s)多电子原子中,决定能量的量子数是n、l。
(3)核外电子的排布遵循能量最低原理、泡利不相容原理及洪特规则。
根据n+0.7l的整数部分相同,近似分成若干近似的能级组。
3.原子结构与周期律元素周期律:元素的性质(原子半径、电离能、电负性、金属性等)随着核电荷数的递增而呈现周期性的变化。
一般而言,同一周期元素,从左到右原子半径逐渐减小,电离能和电负性逐渐增大,金属性减弱,非金属性增强。
同一族元素,从上到下原子半径逐渐增大,电离能和电负性逐渐减小,金属性增强,非金属性减弱。
周期表中共有7个周期,16个族(7个主族、7个副族、1个0族、1个第Ⅷ族)。
高中化学必修二知识点大全

高中化学必修二知识点大全高中化学必修2知识点归纳总结第一章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一、原子结构原子由质子、中子和电子组成。
其中,质子数量决定了元素的种类,中子数量则决定了同一元素不同核素的存在,而电子则决定了元素的化学性质。
原子序数等于核电荷数等于质子数,也等于核外电子数。
电子按照能量最低的原则排布在不同的电子层中,每个电子层最多容纳2n个电子,最外层电子数不超过8个(K层为最外层不超过2个),次外层不超过18个,倒数第三层电子数不超过32个。
二、元素周期表元素周期表是按照原子序数递增的顺序,将元素按照电子层数和最外层电子数的不同排列而成的表格。
周期数等于元素最外层电子层数,主族序数等于元素最外层电子数。
元素周期表中,横行称为周期,纵列称为族,共有7个主族和7个副族,以及三个Ⅷ族和一个零族。
周期表中的元素按照一定的规律排列,能够显示出元素的物理和化学性质的周期性变化。
例如,同一周期内的元素具有相似的电子结构和化学性质,而同一族内的元素具有相同的最外层电子结构和化学性质。
三、元素周期律元素周期律是指元素周期表中元素物理和化学性质的周期性变化规律。
元素周期律包括原子半径、电子亲和能、电离能、电负性等物理和化学性质的周期性变化。
例如,原子半径随着周期数的增加而逐渐减小,而同一周期内原子半径随着原子序数的增加而逐渐减小。
电子亲和能和电离能则相反,随着周期数的增加而逐渐增大,而同一周期内电子亲和能和电离能随着原子序数的增加而逐渐减小。
掌握元素周期律可以帮助我们预测元素的物理和化学性质,从而更好地理解和应用化学知识。
元素周期律是指元素的性质随着核电荷数的递增而呈现周期性变化的规律。
这些性质包括核外电子排布、原子半径、主要化合价、金属性和非金属性。
这种周期性变化实际上是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周期性变化的必然结果。
同一周期内的元素性质也存在递变规律。
以第三周期元素为例,它们的电子排布和原子半径随着核电荷数的增加而发生变化,而主要化合价则依次为+1、+2、+3、-4、+5、-3、+6、-2、+7和-1.此外,金属性和非金属性、单质与水或酸置换、氢化物的化学式、与H2化合的难易、氢化物的稳定性、最高价氧化物的化学式、酸碱性以及变化规律等方面也存在一定的变化规律。
高一上化学知识点第一章

高一上化学知识点第一章化学是自然科学的重要分支,它研究物质的组成、性质、结构和变化规律。
高中化学作为基础课程之一,涵盖了丰富的知识点。
本文将介绍高一上学期化学知识点的第一章内容,包括物质的结构、性质与分类,以及元素的周期律等。
一、物质的结构物质是构成一切事物的基本单位。
根据物质的结构,我们可以将其分为单质和化合物两大类。
单质是由同种元素构成的纯净物质,如氧气、水银等。
化合物则是由不同元素以一定比例结合而成的物质,如水、二氧化碳等。
在化合物中,原子通过化学键结合在一起,形成分子或离子。
分子是由非金属元素通过共价键结合而成的,如氧气分子O2、水分子H2O等。
离子是由金属元素和非金属元素通过离子键结合而成的,如氯化钠NaCl、氢氧化钠NaOH等。
二、物质的性质与分类物质的性质是指物质表现出来的各种特征和行为。
根据物质的性质,我们可以将其分为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物理性质是在不改变物质组成的情况下可以观察到的性质,如颜色、形状、密度等。
化学性质则是物质与其他物质发生反应时表现出来的性质,如燃烧、腐蚀等。
物质还可以按照其在化学反应中的参与方式进行分类。
反应物是指参与反应并被消耗的物质,生成物则是反应过程中生成的物质。
根据反应物和生成物的不同,我们可以将物质分为单质反应和化合物反应两大类。
三、元素的周期律元素是组成物质的基本单位,目前已知的元素共有118种。
元素的周期律是指元素按照一定规律排列的系统。
按照元素的周期律,我们可以将元素分为周期表中的不同区域,如周期、主族、过渡元素等。
元素周期表是将元素按照原子序数递增的顺序排列而成的表格。
每个元素都有自己独特的原子序数、原子符号和原子质量。
周期表中的横行被称为周期,共有7个周期。
周期表中的竖列被称为族,共有18个主族和10个过渡族。
元素周期表的主要特征是周期性规律。
原子序数递增的元素,其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都表现出周期性变化。
例如,同一周期内的元素,原子半径逐渐减小,电子亲和能逐渐增大;同一族的元素,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如钠、铜等都属于1A族元素,具有较强的金属性质。
高中化学必修2 第1章 《物质结构 元素周期表》核心知识点

第一章物质结构元素周期表第一节 元素周期表一、周期表原子序数 = 核电荷数 = 质子数 = 核外电子数1、依据横行:电子层数相同元素按原子序数递增从左到右排列纵行:最外层电子数相同的元素按电子层数递增从上向下排列2、结构周期序数=核外电子层数主族序数=最外层电子数短周期(第 1、2、3 周期)周期:7 个(共七个横行)周期表长周期(第 4、5、6、7 周期)主族 7 个:ⅠA -ⅦA族:16 个(共 18 个纵行)副族 7 个:IB-ⅦB第Ⅷ族 1 个(3 个纵行)过渡元素零族(1 个)稀有气体元素二.元素的性质和原子结构(一)碱金属元素:1、原子结构 相似性:最外层电子数相同,都为 1 个递变性:从上到下,随着核电核数的增大,电子层数增多,原子半径增大2、物理性质的相似性和递变性:(1)相似性:银白色固体、硬度小、密度小(轻金属) 熔点低、易导热、导电、有展性。
(2)递变性(从锂到铯):①密度逐渐增大(K 反常)②熔点、沸点逐渐降低结论:碱金属原子结构的相似性和递变性,导致物理性质同样存在相似性和递变性。
3、化学性质(1)相似性:(金属锂只有一种氧化物)4Li + O 2 点燃 Li 2O2Na + O 2 点燃 Na 2O 22 Na + 2H 2O = 2NaOH + H 2↑2K + 2H 2O = 2KOH + H 2↑2R + 2 H 2O = 2 ROH + H 2 ↑产物中,碱金属元素的化合价都为+1价。
结论:碱金属元素原子的最外层上都只有 1 个电子,因此,它们的化学性质相似。
(2)递变性:①与氧气反应越来越容易②与水反应越来越剧烈结论:①金属性逐渐增强②原子结构的递变性导致化学性质的递变性。
总结:递变性:从上到下(从Li到Cs),随着核电核数的增加,碱金属原子的电子层数逐渐增多,原子核对最外层电子的引力逐渐减弱,原子失去电子的能力增强,即金属性逐渐增强。
所以从Li到Cs的金属性逐渐增强。
高中化学必修二 第一章 物质结构 元素周期律知识点(超全面)

第一章 物质结构 元素周期律第一节 元素周期表一、原子结构....1. 原子核得构成原子 A Z X核电荷数(Z) = 核内质子数 = 核外电子数 = 原子序数2、质量数将原子核内所有得质子与中子得相对质量取近似整数值加起来,所得得数值,叫质量数。
XA Z ——元素符号质量数——核电荷数——(核内质子数)表示原子组成的一种方法a ——代表质量数;b ——代表质子数既核电荷数;c ——代表离子的所带电荷数;d ——代表化合价e ——代表原子个数请看下列表示a b+dXc+e质量数(A)= 质子数(Z)+ 中子数(N)阳离子 a W m+ :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核外电子数=a -m阴离子 b Y n -: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核外电子数=b +n补充:1、原子就是化学变化中得最小粒子;2、分子就是保持物质得化学性质中得最小粒子;3、元素就是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核内质子数得一类原子得总称二、核素、同位素......1、定义:核素:人们把具有一定数目质子与一定数目中子得一种原子称为核素。
同位素:质子数相同而中子数不同得同一元素得不同核素(原子)互为同位素。
2、同位素得特点 ①化学性质几乎完全相同原子核核外电子 Z 个中子 (A -Z)个质子 Z 个②天然存在得某种元素,不论就是游离态还就是化合态,其各种同位素所占得原子个数百分比(即丰度)一般就是不变得。
练习:1、法国里昂得科学家最近发现一种只由四个中子构成得粒子,这种粒子称为“四中子”,也有人称之为“零号元素”。
下列有关“四中子”粒子得说法不正确得就是( )A.该粒子不显电性B.该粒子质量数为4C.与氢元素得质子数相同D.该粒子质量比氢原子大2、已知A2-、B-、C+、D2+、E3+五种简单离子得核外电子数相等,与它们对应得原子得核电荷数由大到小得顺序就是___________ 。
3、现有b X n-与aY m+两种离子,它们得电子数相同,则 a 与下列式子有相等关系得就是( )(A)b-m-n (B) b+m+n(C)b-m+n (D) b+m-n4、某元素得阳离子R n+,核外共用x个电子,原子得质量数为A,则该元素原子里得中子数为( )(A)A-x-n (B)A-x+n (C)A+x-n (D)A+x+n三、元素周期表得结构........1、编排原则:①按原子序数递增得顺序从左到右排列②将电子层数相同......得各元素从左到右排成一横行..。
九年级上册化学第一章知识框架

九年级上册化学第一章知识框架第一章:物质的结构与性质一、物质的组成和性质1.物质的组成a.原子:是物质的最小单位,由质子、中子和电子组成。
b.元素:由同一种原子组成的纯净物质,可以按照原子序数表进行分类。
c.化合物:由两个或多个不同元素化合而成的物质。
2.物质的性质a.物质的物理性质:物质表现出来的可观察性质,如颜色、密度、熔点、沸点等。
b.物质的化学性质:物质在发生化学反应时表现出来的性质,如燃烧、腐蚀等。
二、原子的结构1.质子、中子和电子a.质子:带有正电荷的粒子,质量接近于1,位于原子核内。
b.中子:不带电的粒子,质量接近于1,位于原子核内。
c.电子:带有负电荷的粒子,质量极轻,位于原子核外的能级上。
2.基本粒子和相对电荷a.基本粒子:构成物质的最基本的粒子,包括质子、中子和电子。
b.相对电荷:质子的相对电荷为+1,电子的相对电荷为-1,中子的相对电荷为0。
三、元素周期表1.元素周期表的组成a.周期:按照原子序数从小到大依次排列的横向行。
b.主族:元素周期表中垂直列的编号为主族或族。
c.原子序数:元素周期表中元素的序号,代表原子中质子的数量。
2.元素的周期性规律a.周期规律:在同一周期内,原子的结构和性质呈现周期性的变化。
b.主族规律:在同一主族内,元素的性质相似。
四、化合物的组成和性质1.化合物的组成a.分子:具有一定化学性质的最小单位,由原子通过化学键连接而成。
b.共价键:通过共享电子形成的化学键。
c.离子键:通过电子的转移形成的化学键。
2.化合物的性质a.离子化合物:以离子形式存在的化合物,具有良好的导电性和溶解性。
b.分子化合物:以分子形式存在的化合物,具有较低的导电性和溶解性。
五、物质的转化与能量的变化1.物质的转化a.物理变化:物质的状态发生改变,但其化学组成不发生变化。
b.化学变化:物质的化学组成发生变化,生成新的物质。
2.能量的变化a.吸热反应:化学反应过程中吸收热量的反应。
第1章物质结构基础(含答案)

第一章物质结构基础一、选择题1、下列各组量子数,不正确的是------------------- ( B )A.n=2,l=1,m=0,m s=-1/2 B.n=3,l=0,m=1,m s=1/2C.n=2,l=1,m=-1,m s=1/2 D.n=3,l=2,m=-2,m s=-1/22、下列各组量子数中,合理的一组是---------------------------- ( A )A.n=3,l=1,m1 =+1,m s=+1/2 B.n=4,l=5,m1 =-1,m s= +1/2C.n=3,l=3,m1 =+1,m s=-1/2 D.n=4,l=2,m1 =+3,m s= -1/23、原子序数为19 的元素的价电子的四个量子数为----------- ( D )A.n=1,l=0,m=0,m s =+1/2 B.n=2,l=1,m=0,m s =+1/2C.n=3,l=2,m=1,m s =+1/2 D.n=4,l=0,m=0,m s =+1/24、在下列各组量子数中,其合理状态的一组是----------------- ( D)A. n = 1, l = 1, m = 0 B. n = 2, l = 1, m = 2C. n = 2, l = 0, m = 1 D. n = 3, l =1, m = 05、在等价轨道的d轨道中电子排布成,而不排布成,其最直接的根据是-------------------- ( D )A.能量最低原理B.Pauli原理C.原子轨道能级图D.洪特规则6、若将N 原子的基态电子构型写成1s2 2 s 2 2p x2 2p y1,这违背了--------------------------------- ( B )A.泡里原理B.洪特规则C.对称性一致的原则D.玻尔理论7、下列电子排布式中不正确的是:DA.1s2 B.1s22s22p3 C.1s22s22p63s23p63d3 4s2 D.1s22s22p63s23p63d4 4s28、下列分子中心原子是sp2杂化的是--------------------------- ( C )A. PBr3 B. CH4 C. BF3 D. H2O9、元素N的核外电子正确排布是-------------------------- ( A )A. 1s22s22p x12p y12p z1 B. 1s22s12p x22p y12p z1 C. 1s22s22p x22p y1 D. 1s22s22p x12p y2 10、在B、C、N、O四种元素中,第一电离能最大的是-------------------- ( C )A. B B. C C. N D. O11、下列离子半径变小的顺序正确的是---------------------- ( A )A. F->Na+>Mg2+>Al3+ B. Na+>Mg2+>Al3+>F-C. Al3+>Mg2+>Na+>F- D. F->Al3+>Mg2+>Na+12、下列的等电子离子中半径最小的是------------------------- ( A)A. Al3+ B. Na+ C. F- D. O2-13、既存在离子键和共价键,又存在配位键的化合物是--------------------- ( C )A. H3PO4 B. Ba(NO3)2 C. NH4F D. NaOH14、下列物质中,属于共价化合物的是----------------------- ( C )A. I2 B. BaCl2 C. H2SO4 D. NaOH15、下列物质中,既有离子键又有共价键的是------------------- ( C )A. KCl B. CO C. Na2SO4D. NH4+16、下列分子中,中心原子采取不等性sp3杂化的是-------------------------- ( C )A. BF3 B. BCl3 C. H2O D. SiCl4 17、下列分子中,键和分子均具有极性的是--------------------------- ( D )A. Cl2 B. BF3 C. CO2 D. NH3 18、氨气分子空间构型是三角锥形,而甲烷是正四面体形,这是因为------------------------- ( C ) A.两种分子的中心原子杂化轨道类型不同,NH3为sp2型杂化,而CH4是sp3型杂化。
知识点总结化学物质结构

第一章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一、原子结构1、原子A ZX中,质子有Z 个,中子有A-Z 个,核外电子有Z 个。
2、质量数(A)= 质子数(Z)+ 中子数(N)(质量数在数值上等于其相对原子质量)原子中:原子序数= 核电荷数= 质子数= 核外电子数阳离子中:质子数=核电荷数=离子核外电子数+ 离子电荷数阴离子中:质子数=核电荷数=离子核外电子数- 离子电荷数3、电子层划分电子层数 1 2 3 4 5 6 7符号K L M N O P Q离核距离近远能量高低低高4、核外电子排布规律(一低四不超)(1)核外电子总是尽先排布在能量低的电子层,然后由里向外从能量低的电子层逐步向能量高的电子层摆布(即排满K层再排L层,排满L层再排M层)。
(2)各电子层再多容纳的电子数是2n2 个(n表示电子层)(3)最外层电子数不超过8个(K层是最外层时,最多不超过2 个);次外层电子数不超过18 个;倒数第三层不超过32 个。
5、概念元素:具有相同核电荷数的同一类原子的总称核电荷数决定元素种类核素:具有一定数目质子和一定数目中子的一种原子。
同位素:质子数相同而中子数不同的同一元素的不同原子之间的互称。
例:氕(1 1H)、氘(2 1D )、氚(3 1T )同素异形体:同种元素原子组成结构不同的不同单质之间的互称。
例:O2与O3,白磷与红磷,石墨与金刚石等6、粒子半径大小的比较(1)同周期元素的原子或最高价阳离子的半径随着核电荷数的增大而逐渐减小(除稀有气体外)。
例:Na>Mg>Al>Si, Na+>Mg2+>Al3+(2)同主族元素的原子或离子随核电荷数增大而逐渐增大。
例:Li<Na<K, Li+<Na+<K+ (3)电子层结构相同(核外电子排布相同)的离子半径(包括阴阳离子)随核电荷数的增加而减小。
例:O2->F->Na+>Mg2+>Al3+(上一周期元素形成的阴离子与下一周期元素形成的阳离子有此规律)(4)同种元素原子形成的粒子半径大小为:阳离子<中性原子<阴离子;价态越高的粒子半径越小。
高一化学第一章知识点大纲

高一化学第一章知识点大纲一、物质的结构与性质1. 原子与分子a. 原子的结构:质子、中子和电子的组成b. 原子的核心:质子与中子构成的核心c. 原子的外层电子:决定原子性质、参与化学反应d. 分子的概念:由原子通过化学键结合而成2. 元素与化合物a. 元素:由同一类原子组成的纯物质b. 元素符号及元素周期表c. 化合物:由不同元素通过化学键结合而成d. 化学式:表示化合物中元素种类及原子比例的方式3. 物质的性质a. 物质的物理性质:密度、熔点、沸点等b. 物质的化学性质:与其他物质发生化学反应的性质c. 物质的化学变化:物质在化学反应中发生的变化二、化学式与化学方程式1. 化学式a. 电价:原子中外层电子的数目b. 离子:带电的原子或分子c. 化合价:原子在化合物中的电价d. 配位数:中心离子周围配位原子或离子的数目e. 化学式的种类:分子式、离子式、结构式2. 化学方程式a. 反应物与生成物:参与反应的物质与反应产物b. 反应类型:合成反应、分解反应、置换反应等c. 平衡状态:反应前后物质的数量不变三、原子与化学键1. 原子的结构a. 质子、中子和电子:带正电荷、中性、带负电荷b. 原子的核心:质子和中子c. 原子的外层电子:决定原子性质、参与化学反应2. 元素间化学结合a. 化学键:原子间的相互作用,稳定化合物b. 共价键:电子共享,形成共价化合物c. 离子键:电子转移,形成离子化合物d. 金属键:金属原子的电子互相流动3. 杂化轨道a. 轨道:电子运动的区域b. 原子轨道与杂化轨道:原子中电子分布的不同方式c. 杂化轨道的形成:原子轨道的混合四、化学反应与化学计量1. 化学反应的基本概念a. 化学反应:物质发生化学变化的过程b. 反应物与生成物:反应前后物质的变化2. 化学计量a. 反应物与生成物的量比关系b. 摩尔质量:物质的摩尔单位质量c. 摩尔比:反应物与生成物之间的摩尔比例3. 化学方程式的应用a. 反应物与生成物的计量关系b. 反应过程中的质量、物质的变化五、化学式与化学键的应用1. 化学式的应用a. 摩尔质量与物质质量的关系b. 化学计量中的摩尔比例关系c. 化学式的应用于化学方程式2. 化学键的应用a. 键的强度与化学反应性质的关系b. 键的能量与化学反应的热效应c. 键的极性与物质的溶解性六、气体的性质与分子动理论1. 气体的性质a. 气体的可压缩性b. 气体的扩散性和混合性c. 气体的压强和体积2. 气体分子动理论a. 气体分子的运动状态b. 气体分子的平均动能和温度关系c. 气体分子速率分布与温度关系七、溶液与溶解1. 溶液的概念a. 溶液的组成:溶质与溶剂b. 溶解度:溶质在溶剂中的溶解程度2. 溶解过程a. 溶解过程的热效应b. 溶气与溶解度:气体的溶解程度与温度、压强关系3. 溶液的浓度a. 质量百分比浓度b. 摩尔浓度c. 体积分数浓度八、离子反应与电解质1. 电解质与非电解质a. 电解质:在水溶液中能够形成离子的物质b. 强电解质与弱电解质2. 离子反应a. 阳离子与阴离子在水溶液中的反应b. 沉淀反应、酸碱中和反应3. 氧化还原反应a. 氧化还原反应的特征:电子的转移b. 氧化剂与还原剂:电子的受附和失附这是高一化学第一章知识点的大纲,全面概括了物质的结构与性质、化学式与化学方程式、原子与化学键、化学反应与化学计量、化学式与化学键的应用、气体的性质与分子动理论、溶液与溶解、离子反应与电解质等内容。
物质结构与性质第一章要点

(2)、角量子数:量子数 l 称为角量子数。对于确定的 n 值,l 共有 n 个值:0、1、2、3……(n-1), 对应的符号分别为 s , p , d, f 等。若两个电子所取的 n、l 值均相同,就表明这两个电子具有相同的能量。 我们用能级来表示具有相同 n、l 值的电子运动状态,在一个电子层中,l 有多少个取值,就表示该电子层 有多少个能级。
状态。对于确定的 n 值,l 的取值就有 n 个:0、1、2、3…、(n-1),对应符号为 s、p、d、f…。所以,
当 n=1(K 电子层)时,l=0,即为 s 亚层;当 n=2(L 电子层)时,l=0,1,即为 s 亚层和 p 亚层;当 n
=3(M 电子层)时,l=0,1,2,即为 s 亚层、p 亚层和 d 亚层;当 n=4(N 电子层)时,l=0,1,2,3,
图 1-3
高手笔记:电子云是电子在核外空间各处出现概率密度大小的形象化描述。 注意:①电子云是一个形象化描述 ②一个小黑点不代表一个电子
③电子云的疏密代表电子在那里出现的概率密度的大小
例 7、下列有关电子云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电子云形象地表示了电子在核外某处单位微体积内出现的概率 B、电子云直观地表示了核外电子的数目 C、1s 电子云界面图是一个球面,表示在这个球面以外,电子出现的概率为零 D、电子云是电子绕核运动形成了一团带负电荷的云雾
电负性和电离能的比较;元素的
金属性和非金属性是元素的性质
周期性变化的体现。
第 1 节 原子结构模型
《基础应用化学》课件 第一章-物质结构

1 泡利不相容原理
2
能量最低原理
3
洪特规则
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系
1、泡利不相容原理
科学家泡利(W·Pauli,1900~1958)于1925年根据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和光谱 分析的结果提出:“在同一个原子中没有运动状态四个方面完全相同的电子存在”, 即泡利不相容原理。由此可以推出:
1)每个原子轨道只能容 纳两个电子,且自旋方 向相反。因为只有这样 才能使原子的能量最低。
另外,由于电子在原子核外同不区域出现的几率不同,我们通常用小黑点来表示核外电子在某 处出现的几率大小。小黑点密,说明电子云密度值大,即电子在该处出现的几率大;小黑点疏, 说明电子云密度值小,即电子在该处出现的几率小。 电子出现机会最大的区域,就是电子云密度最大的地方。把电子出现的几率相等的地方联接起 来的线,称为等密度线,亦称电子云的界面,这个界面所包括的空间范围称为原子轨道。
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系
3)磁量子数m
电子层n 1 2 3
4
电子亚层l
亚层符号
磁量子数m
轨道数
0
s
0
1
0
s
1
p
0 4
0,+1,-1
0
s
0
1
p
0,+1,-1
9
2
d
0,+1,-1,+2,-2
0
s
0
1
p
0,+1,-1
16
2
d
0,+1,-1,+2,-2
3
f
0,+1,-1,+2,-2,+3 ,-3
各电子层的原子轨道数
电子云形状相同时,电子所处电子层数 越大,说明电子离核越远,电子的能量 也就越高。由于n只能取正整数,所以电 子的能量是不连续的,或者说能量是量 子化的。
无机及分析化学知识点归纳

第一章物质结构基础1、四个量子数(1) 主量子数(n):电子所处的电子层。
(2) 副(角)量子数(l) :电子所处的电子亚层及电子云的形状。
l值受n限制,可取0,1……,n-1。
(3) 磁量子数(m):轨道在空间的伸展方向。
m的取值受l的限制(0、±1 … ±l),共(2l+1)个。
(4) 自旋量子数(m s):描述电子自旋的状态。
取值+1/2和-1/22、屏蔽效应与钻穿效应(1)屏蔽效应:内层电子对外层电子的排斥作用,削弱了原子核对外层电子的吸引力,使有效核电荷数减小(2)钻穿效应:外层电子钻入原子核附近而使体系能量降低的现象。
导致能级交错:如:E4s<E3d3、核外电子排布原理(1) 泡利不相容原理:每个轨道至多能容纳两个自旋方向相反的电子。
(2)能量最低原理:核外电子的分布在不违反泡利原理的前提下,优先占据能量较低的轨道,使整个原子系统能量最低。
(3)洪特规则:在n、l相同的轨道上分布电子时,将尽可能占据m 值不同的轨道,且自旋平行。
等价轨道在电子全充满、半充满、和全空时的状态比较稳定。
原因:两个电子占据同一轨道时,电子间排斥作用使系统的能量升高。
4、原子半径(1)原子半径分类:自由原子半径:电子云的径向分布函数D(r) 的最大值。
共价半径:单质分子中两个相邻原子的核间距一半。
范德华半径:分子晶体中,不同分子的相邻两原子核间距的一半。
注:同一元素的范德华半径较共价半径大。
金属半径:固体中测定两个最邻近原子的核间距一半。
(适用金属元素。
)(2)原子半径变化的周期性同周期:主族元素,自左向右原子半径逐渐减小。
d区过渡元素,原子半径略有减小;从IB 族元素起,原子半径反而有所增大。
同族:主族元素,自上而下,原子半径显著增大。
副族元素,自上而下,原子半径也增大,但幅度较小。
5、电离能:气态原子失去电子变为气态阳离子,克服核电荷对电子的吸引力而消耗的能量。
元素原子的电离能越小,越容易失去电子;越大,越难失去电子。
普通化学教案(1) 物质结构基础

第一章:物质结构基础Chapter 1:Structure of substance第一节:原子结构本节教学目的要求:只是核外电子的运动状态发生变化。
因此,要说明化学反应的本质,了解物质的性质与结构的关系,推测新化合物合成的可能性,就必须了解原子结构,特别是原子的电子层结构。
一、原子结构理论的发展概况1、道尔顿(John Dalton )的原子论——物质由原子构成,原子不可再分。
2、原子的含核模型1911年,卢瑟福通过α粒子散射实验认为:原子的中心有一个带正电的原子核,电子在它的周围旋转,原子中绝大部分是空的。
电子的质量极小(质子的1/1836),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由质子数和中子数决定,原子是电中性的。
核外电子数=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原子序数 质量数(A )=质子数(Z )+中子数(N )原子核 质子 Z其关系为:原子X AZ中子 A-Z核外电子 Z3、原子结构的玻尔模型玻尔提出原子中的电子能量也是不连续的、量子化的。
并假设: (1)定态假设 原子中电子在固定轨道上旋转,不吸收能量。
(2)能级的概念 原子在不同轨道上旋转时,有不同的能量(能级)。
2n BE -= 式中 n ——量子数,1,2,3……;B ——2.18×10-18J基态:能量最低状态,如氢原子n =1的状态。
激发态:能量较高状态,如氢原子n =,3,4……的状态。
(3)跃迁时有能量放出或吸收 νh E E E =∆=-12, 式中 h ——普朗克常数,h =6.626×10-34J·s ;ν——辐射能的频率,s -1;E ——辐射能,J 。
在氢原子光谱中,电子从n =3,4,5,6,7跃迁回到n =2时,放出可见光中的五条光谱(其波长为λ=C /ν,C =3×108m /s ),即H α(656.3)、青H β(486.1)、蓝H γ(434.0)、紫H δ(410.2)、紫H ε(390.0)。
物质结构知识总结

物质结构知识总结第一章原子的结构与性质原子1.模型进化论,原子,原子核,原子表示法,质量数2.核外电子排布规则,电子排布式,,原子结构示意图,价电子(外围电子),表示方法:电子排布图,电子式及形成过程3.元素周期表,分区,4.元素周期律,排布,半径,电负性,电离能,亲合能,化合价,金属非金属性,对角线规则键5.化学键,物质组成,1.金属键、2.离子键、3.共价键:分类极性、.配位键/非极性共价键。
4.西格玛键、派键5.键参数:键能、例题稳定性、为什么CO2是分子晶体、SiO2是原子晶体键长、解释构型键角PH3\NH3 H2O\ NH3 配位键6.分子间作用力、氢键解决的问题:水构型,分子式测定,密度,沸点7.配位键分子立体构型8.价层电子对互斥理论/杂化/等电子体(等电子微粒)9.分子性质:极性分子/溶解性/手性/酸性氢键/范力对物质性质的影响10.晶体图形晶体非晶体晶胞分子晶体原子晶体离子晶体金属晶体混合晶体11晶胞的性质及判断:物理:熔沸点、硬度12晶胞计算:晶胞均摊、配位数、密度、边长结构必修2[考纲要求]1.了解元素、核素和同位素的含义。
2.了解原子的构成,了解原子序数、核电荷数、质子数、中子数、核外电子数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3.了解原子核外电子排布规律,掌握原子结构示意图的表示方法。
4.了解化学键的定义,了解离子键、共价键的形成。
5.了解相对原子质量、相对分子质量的定义,并能进行有关计算。
选修3[考纲要求]1.了解原子核外电子的运动状态、能级分布和排布原理,能正确书写1~36号元素原子核外电子、价电子的排布式和轨道表达式。
2.了解电离能的含义,并能用以说明元素的某些性质。
3.了解电子在原子轨道之间的跃迁及其简单应用。
4.了解电负性的概念,并能用以说明元素的某些性质。
[考纲要求]1.了解共价键的形成、极性、类型(σ键和π键),了解配位键的含义。
2.能用键能、键长、键角等说明简单分子的某些性质。
化学必修一第一章知识点总结

化学必修一第一章知识点总结第一章:物质结构与性质1. 物质的分类物质可分为元素和化合物。
元素是由同类原子组成的,如金属铜、非金属氧等。
化合物由不同元素的原子组成,如水、二氧化碳等。
2. 原子结构原子由质子、中子和电子组成。
质子带正电荷,中子不带电荷,电子带负电荷。
原子的质子数等于其电子数时是稳定的。
3. 元素周期表元素周期表是由元素根据原子序数排列的表格,以及其化学性质的周期性变化。
周期表可以分为周期和族,周期表示元素原子价层的数量,族表示元素的化学性质相似。
4. 原子量和摩尔质量原子量是指一个元素原子的相对质量,在元素的原子量单位上标注。
摩尔质量是指一个物质样品里的质量,以摩尔为单位。
5. 化学符号和化学方程式化学符号用来表示化学元素和化合物。
化学方程式是化学反应的图示化表示,包括反应物、生成物和化学反应条件。
6. 化学反应的基本概念化学反应是指物质由一种形式转变为另一种形式的过程。
反应物是参与反应的物质,生成物是反应过程中形成的物质。
7. 量的关系化学反应中,化学计量法则可以描述反应物和生成物之间的物质量关系。
化学计量法则包括质量守恒定律、等量反应定律和瓦特定律。
8. 摩尔计算摩尔可以用来计算反应物和生成物之间的物质量关系。
摩尔比是指反应物和生成物处在化学方程式中的摩尔的比例关系。
9. 化学反应的能量变化化学反应中,能量可以转化为其他形式,如热能或化学能。
放出能量的反应被称为放热反应,吸收能量的反应被称为吸热反应。
10. 离子的形成和物质的分子结构离子是由失去或获得一个或多个电子的原子或原子团组成的,有正负电荷。
分子是由两个或更多的原子通过化学键连接而形成的。
11. 元素的周期性变化元素的周期性变化可以通过元素周期表来进行描述和理解。
周期性变化包括原子半径、电离能、电子亲和能、与氧化还原有关的性质等。
12. 元素的化合价化合价是指化合物中一个元素与其他元素结合时的电荷数目。
元素的化合价与元素的外层电子数有关。
高一化学必修二第一章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知识点总结1、元素周期表:H 元素周期表HeLi Be B C N O F Ne Na Mg24.Al Si P S Cl Ar K Ca Sc Ti V Cr Mn Fe Co Ni Cu Zn Ga Ge As Se Br KrRb Sr Y Zr Nb Mo95.Tc[98]Ru101.Rh102.Pd106.Ag107.Cd112.In114.Sn118.Sb121.Te127.I126.Xe131.Cs 132.Ba137.La-LuHf178.Ta180.W183.Re186.Os190.Ir192.Pt195.Au197.Hg200.Tl204.Pb207.Bi209.Po[210]At[210]Rn[222]Fr [223 ]Ra[226]Ac-La2、元素周期表的结构分解:周期名称周期别名元素总数规律具有相同的电子层数而又按原子序数递增的顺序排列的一个横行叫周期。
7个横行7个周期第1周期短周期2电子层数 == 周期数(第7周期排满是第118号元素)第2周期8第3周期8第4周期长周期18第5周期18第6周期32第7周期不完全周期26(目前)族名类名核外最外层电子数规律周期表中有18个纵行,第8、9、10三个纵行为第Ⅷ族外,其余15个纵行,每个纵行标为一族。
7个主族7个副族0族第Ⅷ族主族第ⅠA族H和碱金属1主族数 == 最外层电子数第ⅡA族碱土金属2第ⅢA族3第ⅣA族碳族元素4第ⅤA族氮族元素5第ⅥA族氧族元素6第ⅦA族卤族元素70族稀有气体2或8副族第ⅠB族、第ⅡB族、第ⅢB族、第ⅣB族、第ⅤB族、第ⅥB族、第ⅦB族、第Ⅷ族一、碱金属元素:1、锂钠钾铷铯钫(Li、Na、K、Rb、Cs、Fr)2、递变规律:同主族的元素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最外层电子数相同,电子层数增多,原子半径在增大。
3、物理特性:①颜色逐渐加深;②密度不断增大(Na>K);③熔沸点逐渐降低;④均是热和电的良导体。
基础化学第一章

在同一周期中从左到右电负性增加。
2013-7-19 基础化学 第九章 25
能级组与元素周期表
能级组 一,二,三,四,五,六,七 原子轨道数 1, 4, 4, 9, 9, 16, 16 最大电子容量 2, 8, 8, 18, 18, 32, 32 各周期元素数 2, 8, 8, 18, 18, 32, 32 周期 一,二,三,四,五,六,七
2013-7-19
基础化学 第九章
24
原子轨道与能量
1. n相同时,l越大,原子轨道的能量越高, 如: E4S<E4P<E4d; 2. l相同时, n越大,原子轨道的能量越高, 如: E2P<E3P<E4P; 3. n ,l都不相同时,某些n值较大的轨道能量可能 低于n值较小的轨道,称为;能级交错, 如:E3d>E4S; 4. n ,l都相同时, E2Px=E2Py=E2Pz; 等价轨道
2013-7-19 基础化学 第九章 36
例如铝的电离能数据为: 电离能 I1 I2 I3 I4 I5 I6 In/kJmol1 578 1817 2745 115781483118378 这是由于原子失电子 后,其余电子受核的吸引力越大的缘故; I3 I4 < I5 < I6… 这是因为 I1 、I2 、I3 失去的是 铝原子最外层的价电子,即3s、3p电子,而从I4起 失去的是铝原子的内层电子,要把这些电子电离 需要更高的能量,这正是铝常形成Al3+离子的原因,
第一章 物质结构基础
• 第一节 原子结构和元素周期律 一、量子数 二、核外电子排布规律↓ 三、元素周期律↓
2013-7-19
基础化学 第九章
1
第一章 物质结构基础
• 物质结构包括:原子结构、化学键、分 子结构、晶体结构等。 • 原子由:质子、中子、电子三种基本粒 子所组成。(质子、中子构成原子核). • 核内质子数=核电荷数=核外电子数=原子 序数。 • 核电荷数;是指质子所带正电荷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