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土地资源调查的基本内容和方法.
土地资源学 第一章 绪论.
1、支撑功能 2、养育功能 3、净化功能
四、土地的工程属性
土地的工程特性主要由地基承载力、 地下水、地形、水文等要素综合作用形 成。
土地工程特性的优劣直接决定作为 建筑地段的适宜性及限制性。同时,土 地工程特性也影响着工程项目的投资费 用。
五、土地的社会属性
(五)时间变化性
土地的时间变化又与空间位置 紧密联系,因为处于不同空间位 置的土地,它的能量与物质的变 化状况是不相同的。
(六)土地资源的再生性
土地是一个生态系统,土地资源具有 可更新性。在合理利用条件下土地的生产 力可以自我恢复,并不会因使用时间的延 长而减少,即 “治之得宜,地力常新”。 土地对于污染物也有一定的净化能力。
第三节 土地资源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一、土地资源学与其它学科的关系
(一)土地资源科学在资源科学学科中的地位
资源科学
综合资源学
区域资源学
部门资源学
(二) 土地资源学与土地科学的关系
1、土地资源学在土地科学学科体系中的位置
土地科学 或土地学
土地生态学 土地资源学 土地测量学 土地利用学 土地统计学 土地工程学 土地法学 土地信息系统 土地经济学 土地行政学 其他
3、 现代阶段
近来年,世界人口增长、资源短缺、 环境恶化与区域发展(PRED)问题,越来越 受到各国重视,土地资源研究的中心任务 也转移到研究人类活动与土地资源的相互 作用机制上。土地资源研究因此发展到了 土地资源生产潜力、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 土地资源开发利用规划、土地资源管理、 土地资源覆盖变化阶段。
重点与难点
土地资源有关概念 属性以及国内外研究动态
第一节 土地与土地资源的概念
土地资源学重点归纳
土地资源学重点归纳土地资源学复习重点第一章绪论1、土地的概念土地是由地球陆地表面一定立体空间内的气候、土壤、基础地质、地形地貌、水文及植被等自然要素构成的自然地理综合体,同时还包含着人类活动对其改造和利用的结果。
因此,它又是一个自然经济综合体。
具体包含下列几方面的含义:1)土地是由土壤、气候、地形、岩石、水文、植被等自然要素相互作用、相互制约构成的自然综合体,有其自身形成、发展和演变规律。
2)土地是一个垂直系统,具有一定立体空间,是岩石圈、水圈、土壤圈、生物圈和大气圈的复合界面。
3)土地的性质和功能(如土地适宜性等)取决于各自然要素的综合作用的结果。
土地在其长期形成、发展、演变过程中,各种要素以不同形式,从不同的侧面,按不同程度,独立地或综合影响着土地的综合特征。
4)土地是人类最基本的生产资料和生存条件,具有社会经济属性。
它包括人类过去和现在对土地的各种利用和改造的结果,如农地、道路、居民点等等。
土地与土壤:土壤是在地球表面生物、气候、母质、地形、时间等因素综合作用下所形成、处于永恒变化中的疏松矿物质与有机质的混合物。
从相互关系上看,土壤仅仅是土地的一个组成要素,即土地包含土壤。
但是应该注意的是,当土壤一旦被利用,即作为基本的生产资料时,则必需同时考虑气候、地形、水文等组成土地的诸要素,这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因地制宜利用土壤,这个时候的土壤实际上已经以土地的形式发生作用。
从本质特征上看,土壤的本质特征是其具有肥力,所谓土壤肥力是土壤为植物生长供应和协调营养条件及环境条件的能力;而土地的本质特征是生产力,它是在特定的管理制度下,对某种(或一系列)用途的生产能力。
土地与国土:国土系归某一个国家管辖的地球上的某一部分空间,即受一国主权管辖的区域,广义包括一国的陆地、河流、湖泊、内海、领海和它们的下层、上空、还包括大陆架等。
由此可见,国土不单指土地,而是国家管辖的地理空间,国土是比土地更为广泛的概念。
2、土地资源的概念“所谓资源,特别是自然资源,是指在一定时间、地点的条件下能够产生经济价值,以提高人类当前和将来福利的自然环境因素和条件”。
土地调查与评价第一章 概述
比上年净减少面积
700万亩 1400万亩 1000万亩 2500万亩 3800万亩 1400万亩 600万亩 400万亩 100万亩
丘 陵 上 的 梯 田
2007年7月1日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正式开始
2007年6月22日上午10时,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工 作电视电话会议在国务院小礼堂召开。图为中共中 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曾培炎出席会议并发 表重要讲话。
❖ 1998年耕地面积有19.45亿亩 ❖ 2007年减少到18.26亿亩 ❖ 9年期间净减少1.19亿亩 ❖ 平均每年减少耕地在1320万亩 ❖ 我国人均耕地只有1.38亩,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
40% ❖ 一些省市人均耕地已经低于联合国粮农组织确定的
0.8亩警戒线。
❖ 2006年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在土地问题上, 我们绝不能犯不可改正的历史错误,遗祸子孙后代。一定要 守住耕地不少于18亿亩红线,坚决实行最严格的土地管理制 度。
❖ 1984至1996年,我国开展了第一次土地调查,初步 查明了当时全国土地资源及其利用的基本情况。
1991年试点--1994年全面铺开--1998年汇总
❖ 保住18亿亩耕地(2009年18.27亿亩)、近16亿亩基 本农田,是维护国家粮食安全、保障可持续发展的 “底线”,也是一条不可逾越的“红线”
土地资源调查与评价
参考书目
❖ 教材:土地资源调查与评价 刘黎明主编 中国农业 大学出版社
❖ 参考书: ❖ 土地资源学 王秋兵主编 中国农业出版社 ❖ 土地资源调查与评价 吴次芳主编 中国农业出版社
❖ 期刊:地理学报、地理研究、自然资源学报、中国 土地科学等
绪论
GIS
❖ 地理信息系统(GIS: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或Geo-Information System)是一种特定 而又十分重要的空间信息系统,它是采集、存贮、 管理、分析和描述整个或部分地球表面(包括大气层 在内)与空间和地理分布有关的空间信息系统(李德 仁等, 1995)。
级《地籍管理》课后习题按章及答案
第一章地籍管理概述名词解释:1、地籍2、税收地籍3、产权地籍4、多用途地籍5、初始地籍6、日常地籍7、地籍管理简答题:1、我国现行地籍管理的主要功能和作用(基本任务)是什么2、地籍管理应遵循哪些基本原则3、我国现行地籍管理的主要内容及其相互关系是什么第一章地籍管理概论参考答案名词解释:1、地籍:地籍是指国家为一定目的,记载土地的位置、界址、权属、数量、质量、地价和用途(地类)等基本状况的图册。
2、税收地籍:税收地籍是各国早期建立的为课税服务的登记簿册。
3、产权地籍:产权地籍亦称法律地籍,是国家为维护土地合法权利、鼓励土地交易、防止土地投机和保护土地买卖双方的权益而建立的土地产权登记的簿册。
4、多用途地籍:多用途地籍,亦称现代地籍,是税收地籍和产权地籍的进一步发展。
其目的不仅是为课税或产权登记服务,更重要的是为各项土地利用和土地保护,为全面、科学地管理土地提供信息服务。
5、初始地籍:初始地籍是指在某一时期内,对县以上行政辖区内全部土地进行全面调查后,最初建立的图册。
6、日常地籍:日常地籍也称变更地籍,是指在初始调查的基础上,针对土地数量、质量、权属及其分布和利用、使用情况的变化,以初始地籍为基数,进行修正、补充和更新的地籍。
7、地籍管理:地籍管理是指国家为研究土地的权属、自然、经济状况和建立地籍图、簿、册等而实行的土地调查、土地登记、土地统计、地籍档案和地籍管理信息系统等工作措施。
简答题:1、我国现行地籍管理的主要目标(任务)是什么我国现行地籍管理的主要目标是:(1)维护和巩固土地的社会主义公有制;(2)贯彻“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基本国策;(3)保护权利人的合法权益;(4)加强土地用途管制;(5)为社会提供地籍信息服务;(6)为土地管理服务。
2、地籍管理应遵循哪些基本原则地籍管理必须遵循以下基本原则:(1)地籍管理必须按国家规定的统一制度进行;(2)保证地籍资料的连贯性和系统性;(3)保证地籍资料的可靠性和精确性;(4)保证地籍资料的概括性和完整性。
《土地资源学》第一章
谢谢
土地资源学的学科体系
1
土地资源学是一门综合性学科,涉及到地理学、 土壤学、环境科学、经济学等多个学科领域。
2
土地资源学的研究内容包括土地资源的形成、分 布、数量、质量、评价、利用、保护和管理等方 面。
3
土地资源学的研究方法包括野外调查、室内实验、 遥感监测、数学模拟等多种方法。
土地资源学的研究目的与意义
地、牧业用地、城市和工业用地等类型。
土地资源的分布特点
地域性
土地资源的分布受到地理位置、 气候条件、地形地貌等多种因素 的影响,不同地区的土地资源分 布特点不同。
集中性
土地资源的分布具有一定的集中 性,某些地区由于自然条件优越 和资源丰富,成为土地资源密集 区。
动态性
随着人类社会经济的发展和自然 环境的变迁,土地资源的分布也 在不断变化。
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挑战与对策
挑战
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面临着诸多挑战,包括人口增长、资源短缺、环境恶化等。 这些挑战对土地资源的数量、质量和生态功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采取更加 科学、合理的方式进行土地利用。
对策
为应对这些挑战,可以采取一系列对策措施,包括加强土地资源管理、推广节约 集约用地、促进科技创新、完善法律法规等。这些对策旨在提高土地资源的可持 续利用水平,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
03
土地资源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土地资源的形成是自然和人文因素长期相互作用的结果,不同的土地资
源类型都有其特定的形成过程,需要经过数百年甚至更长时间才能逐渐
形成。
土地资源的演变过程
土地资源的演变受到自然和人文因素的共同影响
自然因素如气候变化、地质运动等,人文因素如人口增长、经济发展等,这些因素都会导 致土地资源的变化。
国土资源部令第45号——土地调查条例实施办法
国土资源部令第45号——土地调查条例实施办法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国土资源部(已撤销)•【公布日期】2009.06.17•【文号】国土资源部令第45号•【施行日期】2009.06.17•【效力等级】部门规章•【时效性】已被修改•【主题分类】土地资源正文国土资源部令第45号《土地调查条例实施办法》,已经2009年5月31日国土资源部第9次部务会议审议通过,现予公布,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部长徐绍史二○○九年六月十七日土地调查条例实施办法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保证土地调查的有效实施,根据《土地调查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土地调查是指对土地的地类、位置、面积、分布等自然属性和土地权属等社会属性及其变化情况,以及基本农田状况进行的调查、监测、统计、分析的活动。
第三条土地调查包括全国土地调查、土地变更调查和土地专项调查。
全国土地调查,是指国家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对全国城乡各类土地进行的全面调查。
土地变更调查,是指在全国土地调查的基础上,根据城乡土地利用现状及权属变化情况,随时进行城镇和村庄地籍变更调查和土地利用变更调查,并定期进行汇总统计。
土地专项调查,是指根据国土资源管理需要,在特定范围、特定时间内对特定对象进行的专门调查,包括耕地后备资源调查、土地利用动态遥感监测和勘测定界等。
第四条全国土地调查,由国务院全国土地调查领导小组统一组织,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土地调查领导小组遵照要求实施。
土地变更调查,由国土资源部会同有关部门组织,县级以上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会同有关部门实施。
土地专项调查,由县级以上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组织实施。
第五条县级以上地方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应当配合同级财政部门,根据条例规定落实地方人民政府土地调查所需经费。
必要时,可以与同级财政部门共同制定土地调查经费从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国有土地使用权有偿出让收入等土地收益中列支的管理办法。
第六条在土地调查工作中作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由有关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按照国家规定给予表彰或者奖励。
土地资源学(王秋兵)
第一章 绪论
1.土地:地球陆地表面由气候、土壤、水文、地形、地质、生物及人类活动结果所组成的一个复杂的自然经济综合体,其性质随时间不断变化。
2.土地资源:指在当前和可预见的将来技术经济条件下,能为人类利用的土地。
3.土地的属性:分为资源属性,资产属性,生态属性,工程属性,社会属性,权属属性
7.土地利用现状调查的主要工作成果:县、乡(镇)、村各类土地面积的统计表;县、乡(镇)土地利用现状图、分幅土地权属界线图;县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报告 ,乡镇土地利用现状说明书;县、乡(镇)土地边界结合图表。
8.土地利用现状调查程序:
A、准备工作——编写调查任务书、组织调查专业队、培训和试点、收集有关资料、准备仪器与工具
4.土地资源的价值:土地资源的天然价值——土地资源本身所具有,未经人类劳动参与的价值;土地资源上附加的人工价值——即劳动价值;土地资源的稀缺价值——土地资源的稀缺性,构成了与土地资源天然价值和劳动价值相联系却相对独立的另一类价值。
5.土地资源的价格:影响土地资源价格的因素——一般因素(行政因素、人口因素、社会因素、国际因素、经济因素)、区域因素(土地资源所在区域的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个别因素(地块本身的条件和特征)。
? 原则:
? 选择土地分异特性的原则:①分异特性必须是对土地分类目的有重要作用的性状 ②分异特性应具有尽可能多的斜边特性 ③分异特性必须是土地对象本身的性状 ④分异特性必须是易于观测或获取的土地属性
? 应用土地分异特性进行土地分类应遵循的原则:①分异特性必须分类一个群体的所有个体 ②不同大区域的同一等级土地分类需要不同的分异特性 ③土地群体中同一分类等级的所有类别应使用相同的分异特性划分 ④分异特性逐级积累的原则 ⑤分异特性的重要性应与概括水平相当 ⑥分异特性的间隔应保证类别的均一性 ⑦分异特性的定量化
土地经济学作业答案
土地经济学作业题答案土地经济学作业题答案(一)第一章导论名词解释1、土地:由地球一定高度和深度的岩石、矿藏、土壤、水分、空气和植被等构成的自然综合体,即陆地及其自然附属物。
且由于人类投入了大量劳动,现实的土地已不仅仅是一个单纯的自然综合体,而是一个由各项自然因素并综合了人类劳动的自然——经济综合体。
2、国土:一个主权国家的全部疆域,即其所管辖的领土、领海和领空的总和,包括这一区域范围内的全部资源条件。
填空题1、土地的特性包括(自然特性)和(经济特性)。
2、土地的自然特性包括(位置固定性)、(面积有限性)、(质量差异性)和(功能永久性)。
3、土地的经济特性是以土地的(自然特性)为基础的。
4、土地的经济特性包括(供给的稀缺性)、(利用方向变更的相对困难性)、(报酬递减的可能性)、(利用后果的社会性)。
5、土地自然差异性是(土地级差生产力)的基础。
6、(土地供给的稀缺性)是引起土地所有权垄断和土地经营垄断的基本前提。
7、土地的基本功能有(承载功能)、(生产功能)、(资源功能)。
8、“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在一定意义上比喻了土地对于人类的(承载)功能。
9、(土地供给的稀缺性)要求人们集约地利用土地。
10、按照地貌特征,可以把土地分为(山地)、(高原)、(丘陵)、(盆地)、(平原)。
11、按照土壤质地,可以分为(黏土)、(壤土)、(沙土)。
12、按照生茶能力,可以分为(高产田)、(中产田)、(低产田)。
13、按照土地权属性质,可以分为(国有的)、(集体所有的)、(私人所有的)。
14、按照土地的实际用途,可以分为(农用地)、(建设用地)、(未利用地)。
15、国土资源部于2001年8月21日以国土发[2001年255号文]印发了新的《土地分类(试行)》标准。
一级(3个)、二级(15个)、三级(71个)。
16、农用地包括(耕地)、(园地)、(林地)、(牧草地)。
17、土地经济学的研究领域包括三个方面,即(土地资源利用)、(土地财产制度)和(土地资产流转)。
土地经济学(自己)
⼟地经济学(⾃⼰)第⼀章1、⼟地的特性:1)⼟地的⾃然特性是⼟地⾃然属性的反映,是⼟地所固有的,与⼈类对⼟地利⽤与否没有必然联系2)⼟地的经济特性是⼈类在⼟地利⽤过程中产⽣的。
⼟地的⾃然特性:1、位置的固定性2、⾯积的有限性3、质量的差异性4、功能的永久性。
⼟地的经济特性:1、供给的稀缺性2、利⽤⽅向变更的相对困难性3、报酬递减的可能性4、利⽤后果的社会性。
2、⼟地的功能:1、承载功能2、⽣产功能3、资源(⾮⽣物)功能。
3、(⼟地分类)P491(选择题):耕地、园地、林地、草地、商服⽤地、⼯矿仓储⽤地、住宅、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地、特殊⽤地、交通运输⽤地、⽔域及⽔利设施⽤地、其他⽤地第⼆章⼟地资源利⽤概论(⽼师说看⼤标题)1、⼟地利⽤:是⼈类劳动与⼟地结合获得物质产品和服务的经济活动,这⼀活动表现为⼈类与⼟地进⾏的物质、能量和价值、信息的交流、转换。
2、⼟地利⽤的内容:1、⼟地资源的调查、分类、统计2、⼟地利⽤现状分析3、⼟地利⽤规划4、⼟地开发5、⼟地保护3、⼟地利⽤的⽬标:1、取得物质产品,包括⽣产资料和⽣活资料。
2、取得服务(效⽤),⼈类利⽤⼟地的⽬标按其最终发挥的作⽤⼜可分为:经济⽬标、⽣态⽬标和社会⽬标。
4、⼟地利⽤的基本原则:1、农业优先,统筹安排⽤地结构。
2、集约利⽤为主与保证适量的更低⾯积相结合。
3、专业化利⽤与综合利⽤相结合。
4、经济效益与⽣态效益及社会效益相统⼀。
5、开发利⽤与合理保护相结合。
5、⼟地开发:⼀般来讲⼟地开发是指对未利⽤或利⽤效率低下的⼟地,通过⼯程、⽣物或综合的措施,使其成为可利⽤的或效益更⾼的⼟地的过程。
6、我国⼟地利⽤⽅⾯存在的问题:1、⼟地粗放经营与过度利⽤并存2、⼟地供不应求与浪费兼有3、⼟地利⽤率和利⽤效益还有待提⾼。
第三章⼟地利⽤分区⼟地分区利⽤(论述题)▲⽤理论解释城市的形成与现状1、区位是客观物体分布的地区和地点。
2、区位理论是关于⾃然物体和⼈类活动的空间分布及其在空间中的相互关系的学说,是指导⼟地分区利⽤的基本原理。
土地资源学 第一章 绪论
土地的概 念图解2
地上层 地表层
地下层
土者,吐也,万物之本源;地者,诸生 之根菀。地表面,土壤层,是狭义的土地
(1)从相互关系上看,土壤仅仅是土地的一 个组成要素,即土地包含土壤。 但是应该注意的是,当土壤一旦被利用, 即作为基本的生产资料时,则必需同时考虑气候、 地形、水文等组成土地的诸要素,这就是人们通 常所说的因地制宜利用土壤,这个时候的土壤实 际上已经以土地的形式发生作用,这也就是土壤 与土地两个概念经常混淆的原因之一。
时间。
总之:可将其简述为:土地是地球 上由气候、土壤、水文、地形、地质、 生物及人类活动的结果所组成的综合 体,其性质随时间不断变化。
土地的概 念图解2
地上层
气候 土壤 地貌
土 地
地表层
水文 植被 动物
地下层
岩石 水文地质
(二)土地与有关概念的辨识 1.土地与土壤 无论国内或国外,在土地与土壤之间确实存 在似清非清的认识状况,在气候、母质、生物、地形和成土年 龄等诸因子综合作用下形成的独立的历史自然 体。土壤与土地的区分,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加 以说明:
从生态学观点看, 土地是一个由气 候、地貌、岩石、土壤、植被、水 文以及人类活动种种结果组成的生 态系统,与此同时,土地又是 整个地球更大系统的自然环境要素, 土地是能量流、物质流、信息流的 输入与输出及物质交换转移得以实 现的基础,是储存库和供应站。
经济学家的观点看: 马歇尔认为,土地是指大自然为了帮助人类, 在陆地、海上、空气、光和热各方面所赠与 的物质和力量; 伊利认为,经济学上的土地是侧重于大自然 所赋予的东西; 马克思认为,经济学上的土地是未经人的协 助而自然存在的一切劳动对象
5、时间变化性 例如土地随时间而产生的季节性变化,即动 植物的生长、繁育和死亡;土壤的冻结与融 化,河水的季节性泛滥等。这些都影响着土 地的固有性质和生产特征。 土地的时间变化又与空间位置紧密联系,因 为处于不同空间位置的土地,它的能量与物 质的变化状况是不相同的。
《土地资源学》刘黎明版课后题答案 (1)
《土地资源学》刘黎明版课后题答案 (1)第一章绪论1.阐述土地、土地资源概念以及土地资源的基本特征。
答:(1)土地:土地是由地球陆地表面一定立体空间内的气候、土壤、基础地质、地形地貌、水文及植被等自然要素构成的自然地理综合体,同时还包含着人类活动对其改造和利用的结果,因此,它又是一个自然经济综合体。
(2)土地资源:土地资源是指在一定的技术条件和一定时间内可以为人类利用的土地。
(3)土地资源的基本特性:①资源特性——生产性、区域性、动态性、可更新性、多功能性、有限性、不可替代性;②资产特性——商品特性、产权特性、增值特性、不动产特性2.土地资源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哪些方面?答:(1)土地资源学的基础理论研究①土地、土地资源的科学内涵及其基本特性研究②土地资源构成要素分析以及土地资源的形成和演化规律研究(2)土地类型和土地资源分类:土地资源的空间分布规律的研究(3)土地资源调查与评价:土地资源的数量和质量特征研究(4)土地生产潜力与土地人口承载力:人与土地的定量关系研究(5)区域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研究(6)土地资源的保护和管理3.面对21世纪越演越烈的人地矛盾,土地资源学的作用将日益重大,请简要阐述土地资源学今后的发展方向和研究重点。
答:(1)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开展国土资源管理领域的重大关键问题的研究①土地资源调查和动态监测的技术服务体系建设②土地资源和资产的优化配置的基础性研究③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的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与土地资源生态安全的综合研究④生态脆弱地区的土地资源开发和保护研究(2)进一步完善土地资源学科体系,加强基础理论体系建设和研究方法的创新①拓展土地资源学的基础理论研究②土地资源评价的理论和方法的创新③严谨对待科学的规范化和标准化问题,重点探讨和规范学科的一些基本理论问题。
第二章土地资源构成要素分析1.影响土地资源类型分布、质量特征和利用的气候学因子有哪些方面?答:影响土地资源特征的最主要的气候要素是光(太阳辐射)、温(热量)、水(降水)3要素。
土地资源调查与评价复习提纲(1)(1)
土地资源调查(diào chá)与评价复习提纲第一章绪论(xùlùn)1、土壤资源调查与评价(píngjià)概念就是把某地区的土壤作为资源进行调查,研究其各种土壤类型发生、发育程度、演变(yǎnbiàn)规律、地理上的分布状况及规律和区域性特征特性、理化性状与生产性能,以及与生态、环境和农业生产的关系,测绘出土壤类型图和相关图件,并在此基础上对土壤资源进行评价,编制评价等级图,制定合理的开发利用改良实施方案。
2、土壤资源调查与评价课程(kèchéng)具有四方面特点(1)对象宏观性。
土壤资源,面广量大,具有鲜明的宏观性特点。
(2)实践应用性。
土壤资源调查与评价,具有强烈的实践性特点和应用性特点。
(3)技术技能性。
土壤资源调查与评价,是一项技术性、技能性很强的实践活动。
(4)专业综合性。
土壤资源调查与评价课程要运用多学科、多领域、多方面的知识,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专业课程。
3、土壤资源调查与评价的作用(1)土壤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最基本的生活条件,是农、林、牧业不可缺少的生产资料。
(2)土壤资源的数量影响供给人类食物的数量多少,土壤资源的质量影响供给人类食物的质量高低。
(3)查清土壤资源,对于发展农业、林业、牧业生产,对于国民经济建设,非常重要。
(4)土壤资源调查与评价,为土壤确定的利用方向,确定种植何种作物,确定施用何种肥料,确定采用何种灌溉方法,确定采取何种耕作制度,确定使用何种农业机械等等(děnɡ děnɡ),提供决策依据。
4、中国开展(kāizhǎn)第一、二次土壤普查时间(1)1958 - 1960年,中国(zhōnɡɡuó)开展第一次土壤普查(2)1979 -1985年,进行全国(quán ɡuó)第二次土壤普查5、土壤资源调查与评价主要(zhǔyào)的存在问题(1)土壤调查资料缺乏。
土地资源学复习资料
土地资源学复习资料考试题型:名词解释(4-5个)、填空(2*8)、简答(5-6个)、辨析(1-2个)、论述(1-2个,主要是土地退化、可持续利用、粮食安全这三个方面)第一章绪论1土地、土地资源的概念土地是由地球陆地表面一定立体空间内的气候、土壤、基础地质、地形地貌、水文及植被等自然要素和人类活动对其改造和利用的结果构成的自然经济综合体。
土地资源指在一定的技术条件和一定时间内可以为人类利用的全部土地,或指当前和可预见的将来对人类具有利用价值的全部土地。
土地资源学:是以土地资源的自然、社会、经济属性为基础,研究土地资源的分类、数量与质量性质及其时空变异规律的一门科学。
2辨析(1)土地与景观、环境的区别与联系景观指土地的具体一部分,与土地存在外延上从属关系;土地侧重于社会经济属性,景观强调其美学、生态价值及长期效益;环境是指环绕于人类周围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包括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它们以实体或非实体形式存在。
景观是指构成人类环境的实体部分。
(2)土地和土壤土地和土壤不同,土壤是土地的构成部分中诸多自然因素的一种。
(3)土地与国土国土是指一个国家主权管辖的地域空间的总称:领土、领空、领海。
土地的概念要狭窄一些,海洋不包括在土地范围之内。
土地是一个学术上的概念,国土是一个政治概念,二者是在不同层面上作出的不同定义。
(4)土地与土地资源的关系土地是我们所研究的客观对象的总称,它包括了一切类型的土地;而土地资源则是从土地所具有的资源利用价值的角度来阐述其具体涵义,它的分类一般要经过对土地的资源价值和利用功能的评价以后,才能确定其是一种什么样的土地资源,土地资源的范围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正在不断扩大。
3土地的特性(填空)1)资源特性:生产性、区域性、动态性、可更新性、有限性、不可代替性、多功能性2)资产特性:商品特性、产权特性、不动产特性、增值特性4、土地的含义:①土地是自然要素相互作用、相互制约构成的自然综合体;②土地是一个垂直系统;③土地的性质和功能取决于各自然要素的综合作用的结果;④土地是人类最基本的生产资料和生存条件,具有社会经济属性。
土地统计学——精选推荐
土地统计学复习资料第一章概述1、土地统计:利用数字、表格、图件及文字,记录、整理和分析土地数量、质量、分布、权属及动态变化的工作过程。
2、土地统计具有土地统计工作、土地统计资料和土地统计学三种涵义。
土地统计工作指取得土地统计资料的统计设计、调查、整理和分析等一系列工作全过程的总称;土地统计资料指土地统计工作活动过程所取得的反映土地资源特征和规律的数字理疗及其他资料的总称;土地统计学则是指系统地论述土地统计理论和方法的方法论科学。
它们三者之间具有密切的联系。
土地统计工作和土地统计资料是过程和成果的关系。
统计学和统计工作的关系则是统计理论和统计实践的关系。
3、土地统计工作的基本任务:及时、准确地掌握土地资料的构成、利用现状和变化动态,系统地收集、整理、分析土地数据信息,更新完善资料,保证统计资料的现势性;为国家制订政策提供依据;为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提供依据;为监督、管理土地资源、资产的合法、合理利用服务。
4、土地统计学(1)特点:数量性、总体性、时空性、综合性、实用性。
(2)基本过程(土地工作的基本过程):①土地统计设计、②土地统计调查、③土地统计整理、④土地统计分析、⑤土地统计预测、⑥土地统计决策。
(3)有关基本概念1)总体和总体单位总体是客观存在的,由许多个别事物在某一共同性质的基础上结合起来的整体,它是统计总体的简称。
组成总体的个别事物就叫总体单位。
例如,要研究某县耕地面积变动情况,则全县的耕地总面积就是一个总体,而每一块耕地则是总体单位。
2)标志和指标标志是表明总体单位特征的名称,可以分为品质标志和数量标志。
指标是统计指标的简称,它是反映在具体时间、地点条件下的社会总体现象的数量特征的概念和具体数值。
①两者的区别:标志是说明总体单位特征的;指标是说明总体特征的。
标志可以用数值表现,也可不用数值表现;而指标必须用数值表现。
②两者的联系:指标的数值时总体单位的数量标志表现汇总的结果。
标志与指标随研究的任务不同而转换。
级《地籍管理》课后习题按章及答案
第一章地籍管理概述名词解释:1、地籍2、税收地籍3、产权地籍4、多用途地籍5、初始地籍6、日常地籍7、地籍管理简答题:1、我国现行地籍管理的主要功能和作用(基本任务)是什么2、地籍管理应遵循哪些基本原则3、我国现行地籍管理的主要内容及其相互关系是什么第一章地籍管理概论参考答案名词解释:1、地籍:地籍是指国家为一定目的,记载土地的位置、界址、权属、数量、质量、地价和用途(地类)等基本状况的图册。
2、税收地籍:税收地籍是各国早期建立的为课税服务的登记簿册。
3、产权地籍:产权地籍亦称法律地籍,是国家为维护土地合法权利、鼓励土地交易、防止土地投机和保护土地买卖双方的权益而建立的土地产权登记的簿册。
4、多用途地籍:多用途地籍,亦称现代地籍,是税收地籍和产权地籍的进一步发展。
其目的不仅是为课税或产权登记服务,更重要的是为各项土地利用和土地保护,为全面、科学地管理土地提供信息服务。
5、初始地籍:初始地籍是指在某一时期内,对县以上行政辖区内全部土地进行全面调查后,最初建立的图册。
6、日常地籍:日常地籍也称变更地籍,是指在初始调查的基础上,针对土地数量、质量、权属及其分布和利用、使用情况的变化,以初始地籍为基数,进行修正、补充和更新的地籍。
7、地籍管理:地籍管理是指国家为研究土地的权属、自然、经济状况和建立地籍图、簿、册等而实行的土地调查、土地登记、土地统计、地籍档案和地籍管理信息系统等工作措施。
简答题:1、我国现行地籍管理的主要目标(任务)是什么我国现行地籍管理的主要目标是:(1)维护和巩固土地的社会主义公有制;(2)贯彻“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基本国策;(3)保护权利人的合法权益;(4)加强土地用途管制;(5)为社会提供地籍信息服务;(6)为土地管理服务。
2、地籍管理应遵循哪些基本原则地籍管理必须遵循以下基本原则:(1)地籍管理必须按国家规定的统一制度进行;(2)保证地籍资料的连贯性和系统性;(3)保证地籍资料的可靠性和精确性;(4)保证地籍资料的概括性和完整性。
土地资源学重点
第一章1。
土地:是由地球陆地表面一定立体空间内的气候、土壤、基础地质、地形地貌、水文及植被等自然要素和人类活动对其改造和利用的结果构成的自然经济综合体。
(填空、选择、比较)2。
土地的含义(简答):①土地是自然要素相互作用、相互制约构成的自然综合体;②土地是一个垂直系统;③土地的性质和功能取决于各自然要素的综合作用的结果;④土地是人类最基本的生产资料和生存条件,具有社会经济属性。
3。
土地资源:指在一定的技术条件和一定时间内可以为人类利用的全部土地,或指当前和可预见的将来对人类具有利用价值的全部土地。
(选择、填空)4.土地的特性5。
与土地易混淆的几个概念(辨析)(1)土地与景观、环境的区别与联系景观指土地的具体一部分,与土地存在外延上从属关系;土地侧重于社会经济属性,景观强调其美学、生态价值及长期效益;环境是指环绕于人类周围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包括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它们以实体或非实体形式存在。
景观是指构成人类环境的实体部分。
(2)土地和土壤土地和土壤不同,土壤是土地的构成部分中诸多自然因素的一种.(3)土地与国土国土是指一个国家主权管辖的地域空间的总称:领土、领空、领海。
土地的概念要狭窄一些,海洋不包括在土地范围之内。
土地是一个学术上的概念,国土是一个政治概念,二者是在不同层面上作出的不同定义。
6。
土地资源学是以土地资源的自然、社会、经济属性为基础,研究土地资源的分类、数量与质量性质及其时空变异规律的一门科学。
它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综合了气象学、土壤学、技术科学等学科的有关知识;其次,它也是一门基础学科。
土地资源学、土地经济学是土地科学的理论基础,为土地利用和土地管理提供理论依据;土地利用是目的,是为了持续发展生产并持续获取需要的各类产品;土地管理是国家为达到土地利用目标而采取的计划、组织、协调和控制等综合管理措施的手段。
7。
有关土地资源学的理论(知道、含义了解、填空)(1)土地资源伦理观-—是指土地资源学研究的基本思维方式和价值判断,它应反映出在对待土地资源上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关系.(2)土地资源系统理论——系统理论和系统论的方法是认识土地资源的重要理论支持,土地资源作为一个系统,一个地区、一个国家,乃至全球的土地资源都是一个范围不同的大系统.(3)土地资源过程理论——土地资源和其它事物一样,土地资源是大自然的一部分,必然是自然而来又自然而去,是不可能永恒存在的。
国土资源复习资料
第一章绪论第一节国土资源概述(1)资源的概念:资源为资财的来源并特指天然的财源,(《辞海》)。
一般认为,资源是指在一定技术、经济条件下,在一定时间内,能为人类利用的一切物质、能量和信息。
其中包括:1)自然资源:完全是自然物,没有人类劳动的参与,是人类社会生存、发展而被利用的一切自然物质和能量,而且随着人类社会和科学技术的发展而扩大,如气候资源、水资源、土地资源、生物资源、矿产资源等。
2)经济资源:以自然资源为对象,经人类劳动后的产物,可分为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如原材料、机器、能源、交通等。
3)社会资源:以非物质形式作用于人类生活过程中的资源,如经营管理、资本、市场、人才、法律、道德、政策等。
4)知识资源:是从社会资源中分化出来,如科学、技术、文化、信息等。
(2)国土的概念:指一个国家主权管辖的地域空间,也就是全国人民赖以生产和生活活动的场所,包括领土、领海、领空和对近海专属经济区、大陆架具有开发其资源权利的区域。
“国土”一词最早源于德国,经日本引入我国。
(1)一个国家范围内的土地(2)一个国家范围内的资源或全部资源的总和(3)一个国家范围内的自然环境(4)一个国家范围内的生态环境(5)一个国家范围内的以土地为中心的资源与环境的物质体系(6)一个国家的疆域或疆土、领土广义:一个国家主权范围内的全部领土、领海和领空狭义:一个国家主权范围内的土地一个主权国家管辖的地域空间,包括领土、领海、领空、大陆架和根据《国际海洋法公约》规定的专属经济区及其物质资源的总称。
领土:国家主权管辖的陆地部分。
领海:国家主权管辖的海域部分。
领空:国家主权管辖的陆地和领海范围内的全部上空。
大陆架:从海岸低潮线起,海底以极其平缓的坡度向海洋方向。
倾斜延伸,到坡度显著加大的转折处为止。
专属经济区:根据《国际海洋法公约》规定的专属于沿海某一国家管理的经济海域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角度看,比较全面而确切的涵义:国家主权管辖的地域空间以及存在于这一地域空间范围内的各种自然要素与人文要素组成的物质系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土地资源调查的要求有哪些?
土地资源调查
土地资 源调查
提 供
定义
是以土地资源学的学科知识为 基础,用遥感和测绘制图等基 础,查清土地资源的类型、
数量、质量、空间分布以 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和 发展变化规律的系列过程。
用于
基础资 料和科 学依据
综合农业区划、土地资源评 价、国民经济发展规划的制定以 及土地资源的科学管理等。
3 土地资源调查方法与现代技术应用
3.1 土地资源调查的一般程序
准备工作
组织专业队伍、制定工作计划、资料准 备、其他资料的收集、用品准备等
外业调绘(查)
调绘前准备工作, 路线调查、 制定土 地分类系统、 室内预判。 资料整理分析、遥感图象转绘、面积量算、 编制专题成果图、编写调查报告和技术总
内业工作 检查验收
分幅权属界线图和县、乡土地利用现状图及其他图件 (如土地利用分区图)等。
按土地权属单位及行政辖区范围汇总土地总面积和各地
汇总面积 类面积。
编写报告 经验和教训,提出合理利用土地的建议。
编写土地利用调查报告和技术报告,分析土地利用、管理的
1.2
1 定义:
土 地 质 量
土地资源质量调查
土
是指
地
土地资源 土 壤
(1)查清土地的权属、界线及其 土地总面积。 (2)按土地利用分类,查清各权 属单位和行政单位的土地类型、 数量、分布及其面积(本调查的 重点),故又称土地数量调查。
2 内容
调绘界线 调研经验 量算面积 编制图件
土地利用现状类型界线;各级行政辖区(含村)范围界线; 企事业单位的土地权属界线。 调查研究土地利用和管理等方面的经验、教训及成因 量算出各权属单位和各地类图斑面积。
2、土地资源质量调查的内容
主要是根据土地评价的需要查清土地质 量的性状指标。
指 土地的可量度或可量测的属性
如自然、社会和经济属性
获 得
野外实地调查及测定;收集相关学科 的调查成果和分析已有的文献资料
调查指标
气 候
气温(年和月平均气温、最低月平均气温、积温)、 降水(多年平均降水量、全年各月或旬降水量、降 水季节、降水强度)
1 土地资源调查目的任务
目 的
任 务
为土地资源管理提供基本数 据; 为土地评价和土地利用规划 提供基础图件和属性数据;
清查各类土地资源数 量; 清查土地资源的基本 特性和质量状况;
土地资源调查是土地资源动 态监测的实现过程;
是制定国民经济计划、综合 农业区划和农业生产计划的 重要依据。
分析土地利用存在的 问题、并进行土地利 用分区;
土地资源
优劣程度 (评价)
土
壤
的自然、社会、经济属性, 相对于人类需求(生态系 统平衡、食物安全、人类 健康等)、特定用途(包 括农业生产、林业、保护 和环境管理等方面)所表 现出的效果的优劣程度。
例如:
Larson和Pierce(1991) 定义为土壤在以下方面的 物理、化学和生物的特征: ①为植物生长提供生育的基质; ②调节和分配环境中水的运动; ③作为环境中有害化合物形成、减少和退化的缓 冲剂。
自 然 属 性
地形地貌地表水、地下水、水利设施、水旱渍灾害状况 自然植被、人工植被、特种土宜植物 土壤质地、理化性质、土壤侵蚀、障碍因素 交通状况及区位、人口和劳动力、基础设施、公共设 施(如能源、供水、供电、电讯等) 农用地生产力(农林牧渔用地结构、作物布局、垦殖 率、单位面积产量或产值、总产值或总收入、产投 比)、城市土地收益(区位面积、营业额、利润、税 金)
结报告
外业调绘工作的一般程序
选择 调绘 底图 比例 尺
确 定 验 证 样 区
选 好 站 立 点
底 图 定 向 定 位
地 类 调 绘
补 绘 地 物
调 绘 整 饰
填写 外业 调查 记载 表
样区 调绘 验证
3.2 土地资源调查的一般方法
土地资源调查的方法有常规野外调查法和遥感调查 法两类。
1、常规野外调查法步骤
土 壤 质 量
Doran和Parkin(1994) 提出 是土壤在生态系统中保持生物生产力、维持环 境质量和促进植物和动物健康的能力。
曹志洪和史学正(2001)认为 是指土壤支撑粮食生产所需的肥力高低;容 纳、吸收、降解和自净各种环境污染物质能力的 强弱,以及促进人与动植物健康能力大小的综合 量度。
土地资源调查的成果 记录
2 土地资源调查的基本内容
包 括 对土地类型、数量、质量、权 属、分布及利用现状等的调查 大 体 分 为
土地利用调查 土地类型调查 土地质量调查
土地权属调查
1.1 土地利用现状调查
是在全国范围内,为查清土地的利用现状而进 行的全面的土地资源普查,也属于基本国情调查。
1、任务:
国内外土地资源调查历史回顾
中国历史上土地清丈情况:耕地-征收土地税
赋 20c50n至今:在以农林业为主的单项资源基 础调查方面进展较快;自然资源综合考察取 得较大成绩;国土资源详查全面完成。 国外:土地资源调查为自然资源和国土规划 的主要任务。
土地资源调查
土地资源调查的目的和任务?
土地资源调查的内容有哪些? 土地资源调查的一般程序是什么?
选择调绘路线 地形图的定向定位
土地(资源)类型图斑的勾绘
土地利用现状调查的外业调绘步骤:
掌握恰当的调绘 底图的比例尺
选好站立点
补测地物
复习
1. 怎样理解土壤在地理环境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土壤和 人的关系? 2. 人类应该以什么样的态度来看待和利用土壤? 3. 试从地理环境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角度证明地理 圈中包含着土壤圈。 4. 请亲自观察校园绿地或者附近农田林地,选择一个具体 的单个土体,运用所学的知识阐述土壤是一个开放系统, 并说明该土壤开放系统中的主导物质能量迁移转化过程。 5、 通过土壤调查与分析,试简述土壤在陆地生态系统中的 主要功能。
社 会 社会经 经 济条件 济 属 土地生产 力和收益 性
1.3 土地类型调查
主 要 内 容
查清各种土地类型的数量、质量与空间分 布状况; 查明一个地区土地类型的分异规律,揭 示土地类型的形成、特性、结构与动态演 替规律。 建立土地数据库,为土地利用决策服务;
调 查 目 的
为土地评价服务;
为土地利用规划服务; 土地科学研究服务; 为制定国民经济发展长远规划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