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辩证法 科学观和科学方法共90页
合集下载
自然辩证法 科学观和科学方法
![自然辩证法 科学观和科学方法](https://img.taocdn.com/s3/m/b689afdf28ea81c758f57812.png)
从认识史看:把科学作为独立的研究对象,是在
科学从包容万象的自然哲学中分离出来,并建 立了以实验为基础的理论体系之后. 本章以科学整体作为研究对象,阐述科学的本 质,科学知识的构成,科学的价值.这是马克思 主义科学观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一节、科学的本质 第二1、科学问题的条件
科学问题是指科学认识过程中需要回答而当时的知 识背景下无法解决的矛盾. 科学问题根据对背景知识的不同分析,可以有常规问 题和反常问题 事实问题和理论问题 .
2、科学问题的转换
问题转换有不同思路,可以是常规问题和事实问题的 转换,事实问题和理论问题的转换. 变换思路看,问题可以有逆向转换、互补转换、发散 转换、立体转换.
4、西方的科学价值观 科学价值中立说
强调科学认识中的客观性原则.就科学谈科学
科学负荷价值说
价值是事实的价值,事实也是有价值的事实.科学知 识体系中有价值判断,科学家在科学活动中有价值判 断.科学是在社会情景中的复杂事业.
二、科学精神
科学精神是指从科学研究的过程和成果中所
显示出来的科学本身所具有的一种精神气质, 以及与之相适应的科学思想、科学方法。它 是科学价值的核心。 主要有: 求真务实精神. 有条理的怀疑精神. 开拓创新精神.
科学观和科学方法论
人类通过科学来认识自然界的,本部分围绕科 学理论的形成和发展,以科学问题为起点, 研究通过观察和实验获取科学事实的经验方 法,研究经由科学抽象、运用各种科学思维 形式建立假说和检验假说的方法,在此基础 上进一步探讨科学理论发展的多元模式和创 造性思维的激发机制。
第四章.科学的本质和科学知识的构成
2、科学问题的主要来源 (1)为寻求事实之间的联系提出问题。 (2)从理论与事实之间的矛盾中发现问题. (3)从某一理论内部的矛盾(非自恰性)中发 现问题. (4)从不同理论之间的分歧中发现问题. (5)从社会需求和已有的生产技术手段的差 距上发现问题.
科学从包容万象的自然哲学中分离出来,并建 立了以实验为基础的理论体系之后. 本章以科学整体作为研究对象,阐述科学的本 质,科学知识的构成,科学的价值.这是马克思 主义科学观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一节、科学的本质 第二1、科学问题的条件
科学问题是指科学认识过程中需要回答而当时的知 识背景下无法解决的矛盾. 科学问题根据对背景知识的不同分析,可以有常规问 题和反常问题 事实问题和理论问题 .
2、科学问题的转换
问题转换有不同思路,可以是常规问题和事实问题的 转换,事实问题和理论问题的转换. 变换思路看,问题可以有逆向转换、互补转换、发散 转换、立体转换.
4、西方的科学价值观 科学价值中立说
强调科学认识中的客观性原则.就科学谈科学
科学负荷价值说
价值是事实的价值,事实也是有价值的事实.科学知 识体系中有价值判断,科学家在科学活动中有价值判 断.科学是在社会情景中的复杂事业.
二、科学精神
科学精神是指从科学研究的过程和成果中所
显示出来的科学本身所具有的一种精神气质, 以及与之相适应的科学思想、科学方法。它 是科学价值的核心。 主要有: 求真务实精神. 有条理的怀疑精神. 开拓创新精神.
科学观和科学方法论
人类通过科学来认识自然界的,本部分围绕科 学理论的形成和发展,以科学问题为起点, 研究通过观察和实验获取科学事实的经验方 法,研究经由科学抽象、运用各种科学思维 形式建立假说和检验假说的方法,在此基础 上进一步探讨科学理论发展的多元模式和创 造性思维的激发机制。
第四章.科学的本质和科学知识的构成
2、科学问题的主要来源 (1)为寻求事实之间的联系提出问题。 (2)从理论与事实之间的矛盾中发现问题. (3)从某一理论内部的矛盾(非自恰性)中发 现问题. (4)从不同理论之间的分歧中发现问题. (5)从社会需求和已有的生产技术手段的差 距上发现问题.
自然辩证法课件
![自然辩证法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8aa2c718f11dc281e53a580216fc700abb685295.png)
促进产业结构优化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传统产业不 断得到改造和升级,新兴产业不断 涌现,从而促进了产业结构的优化 和升级。
17
科学技术对生产关系的影响
改变劳动力性质
科学技术的进步使得劳动力的性质发生了变化,从简单的体力劳动向复杂的脑力劳动转
变,对劳动者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调整生产关系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生产关系也在不断调整,从传统的以物质资料生产为主的生产关 系向以知识、信息生产为主的生产关系转变。
促进企业创新主体地位
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支持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 加强企业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提高科技成果转化和产 业化水平。
营造良好创新生态
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完善科技创新政策体系,加强知识产 权保护和运用,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良 好氛围。
28
加强科技伦理建设,防范科技风险和挑战
加强学术规范和道德教育,建立完善的学术评价和监督机制,加大 对学术不端行为的惩处力度。
24
提高科学家素养和科研伦理水平的途径
加强科学教育和培训
完善科研评价和激励机制
从基础教育阶段开始培养科学思维和创新 能力,提高公众的科学素养。
建立以创新质量和实际贡献为导向的评价 体系,鼓励科学家追求真理和卓越成就。
2024/1/27
29
培养创新型人才,推动科技事业健康发展
改革人才培养模式
深化教育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和方法,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造就一批具有国际水平的战略科技 人才、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
优化人才发展环境
完善人才评价机制和激励机制,营造尊重人才、鼓励创新的良好环境,吸引和留住各类优秀人才投身科技创新事业。
2024/1/27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传统产业不 断得到改造和升级,新兴产业不断 涌现,从而促进了产业结构的优化 和升级。
17
科学技术对生产关系的影响
改变劳动力性质
科学技术的进步使得劳动力的性质发生了变化,从简单的体力劳动向复杂的脑力劳动转
变,对劳动者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调整生产关系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生产关系也在不断调整,从传统的以物质资料生产为主的生产关 系向以知识、信息生产为主的生产关系转变。
促进企业创新主体地位
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支持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 加强企业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提高科技成果转化和产 业化水平。
营造良好创新生态
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完善科技创新政策体系,加强知识产 权保护和运用,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良 好氛围。
28
加强科技伦理建设,防范科技风险和挑战
加强学术规范和道德教育,建立完善的学术评价和监督机制,加大 对学术不端行为的惩处力度。
24
提高科学家素养和科研伦理水平的途径
加强科学教育和培训
完善科研评价和激励机制
从基础教育阶段开始培养科学思维和创新 能力,提高公众的科学素养。
建立以创新质量和实际贡献为导向的评价 体系,鼓励科学家追求真理和卓越成就。
2024/1/27
29
培养创新型人才,推动科技事业健康发展
改革人才培养模式
深化教育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和方法,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造就一批具有国际水平的战略科技 人才、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
优化人才发展环境
完善人才评价机制和激励机制,营造尊重人才、鼓励创新的良好环境,吸引和留住各类优秀人才投身科技创新事业。
2024/1/27
《自然辩证法》课件
![《自然辩证法》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0828620f68eae009581b6bd97f1922791688be3c.png)
环境保护
环境保护
自然辩证法在环境保护领域的应 用,旨在探讨人类与自然环境的 相互作用,以及如何通过科技手 段和政策措施来保护和改善环境
。
生态平衡
强调生态平衡的重要性,以及如 何通过合理利用资源、减少污染 和保护生物多样性等方式来维护
生态平衡。
绿色发展
提倡绿色发展理念,推动经济社 会发展与环境保护相协调,促进
人与自然的互动关系
人对自然的影响
人类通过生产、生活等活动对自然环境产生影响,如过度开采、 污染和破坏生态环境等。
自然对人的反作用
自然环境的恶化会对人类的生产和生活产生负面影响,如气候变 化、自然灾害等。
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人类应该尊重自然规律,保护生态环境,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 生。
04 自然辩证法的应 用与实践
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
自然辩证法在可持续发展领域的应用,旨在探讨如何在满 足当代人类需求的同时,不损害未来世代满足自身需求的 能力。
资源利用
合理利用资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浪费和环境污染 。
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
平衡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推动经济社会的可 持续发展。
科技创新
科技创新
自然辩证法在科技创新领域的应用,旨在探讨科技发展对人类社会 和自然界的影响,以及如何通过科技创新来推动可持续发展。
技术伦理
关注技术发展中的伦理问题,如人工智能、生物技术的道德风险和 伦理挑战。
科技政策
研究科技政策制定和实施过程中如何平衡不同利益诉求,推动科技创 新与环境保护、社会公正等方面的协调发展。
它以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为指导,研究自然界和自然科学中的辩证法问题,揭示 自然界和自然科学发展的一般规律,探讨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
自然辩证法第三讲科学观
![自然辩证法第三讲科学观](https://img.taocdn.com/s3/m/9c81cff6f021dd36a32d7375a417866fb84ac0bf.png)
近代科学技术
近代科学技术开始于文艺复兴时期,它强调实验和观察,推动了物 理学、化学和生物学等学科的发展。
现代科学技术
现代科学技术以信息技术、新材料技术、生物技术和新能源技术等 为主导,它对人类社会和经济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02 科学技术的价值
科学技术对人类社会的贡献
01
02
03
推动经济发展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能够提高生产效率,促进 经济增长。
改变工作方式
随着科技的发展,许多传统的工作 岗位被自动化和智能化取代,人们 需要不断适应新的工作方式。
丰富娱乐生活
科技的发展为人们提供了更多的娱 乐方式,如电子游戏、网络社交等。
科学技术对人类未来的影响
可持续发展
科学技术的发展可以帮助人类实现可持续发展,如清洁能源、环 保技术等领域的创新。
提高人类生存能力
技术鸿沟与不平等
科技发展可能加剧社会不平等 ,需要关注技术普及和公平分 配的问题。
跨界融合与协同创新
面对复杂多变的全球性问题, 需要加强跨界合作与协同创新
,共同应对挑战。
科学技术对人类未来的影响与展望
提高生产效率和生活质量
科技发展将推动生产力的提升和生活 品质的改善,如智能制造、远程医疗 等。
拓展人类认知与探索能力
科技的发展可以帮助人类应对各种挑战,如气候变化、自然灾害 等,提高人类的生存能力。
探索宇宙和生命奥秘
科学技术的发展可以帮助人类探索宇宙和生命本身的奥秘,推动 人类文明的进步。
03 科学技术的伦理问题
科学技术的伦理问题概述
1 2 3
伦理问题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伦理问题逐渐凸显,涉及 到人类价值观、道德观念和行为规范等方面。
近代科学技术开始于文艺复兴时期,它强调实验和观察,推动了物 理学、化学和生物学等学科的发展。
现代科学技术
现代科学技术以信息技术、新材料技术、生物技术和新能源技术等 为主导,它对人类社会和经济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02 科学技术的价值
科学技术对人类社会的贡献
01
02
03
推动经济发展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能够提高生产效率,促进 经济增长。
改变工作方式
随着科技的发展,许多传统的工作 岗位被自动化和智能化取代,人们 需要不断适应新的工作方式。
丰富娱乐生活
科技的发展为人们提供了更多的娱 乐方式,如电子游戏、网络社交等。
科学技术对人类未来的影响
可持续发展
科学技术的发展可以帮助人类实现可持续发展,如清洁能源、环 保技术等领域的创新。
提高人类生存能力
技术鸿沟与不平等
科技发展可能加剧社会不平等 ,需要关注技术普及和公平分 配的问题。
跨界融合与协同创新
面对复杂多变的全球性问题, 需要加强跨界合作与协同创新
,共同应对挑战。
科学技术对人类未来的影响与展望
提高生产效率和生活质量
科技发展将推动生产力的提升和生活 品质的改善,如智能制造、远程医疗 等。
拓展人类认知与探索能力
科技的发展可以帮助人类应对各种挑战,如气候变化、自然灾害 等,提高人类的生存能力。
探索宇宙和生命奥秘
科学技术的发展可以帮助人类探索宇宙和生命本身的奥秘,推动 人类文明的进步。
03 科学技术的伦理问题
科学技术的伦理问题概述
1 2 3
伦理问题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伦理问题逐渐凸显,涉及 到人类价值观、道德观念和行为规范等方面。
自然辩证法2科学观与科学方法论
![自然辩证法2科学观与科学方法论](https://img.taocdn.com/s3/m/862e064cbfd5b9f3f90f76c66137ee06eff94ed0.png)
实证思想
现代科学观坚持实证原则,认为科学理论必须建立在可 重复验证的实验基础上。
ABCD
演化思想
现代科学观认为自然界是不断演化的,强调对自然界动 态过程的研究。
创新思想
现代科学观鼓励创新思维和方法,推动科学技术的不断 发展和进步。
PART 02
科学方法论
REPORTING
WENKU DESIGN
科学方法论的定义与作用
科学方法论体现自然辩证法的精神实质
科学方法论所倡导的观察、实验、推理、验证等方法,体现了自然辩证法中实事求是、追求真理 的精神实质。
科学方法论的发展推动自然辩证法的进步
随着科学方法论的不断发展和完善,自然辩证法也在不断吸收新的思想和方法,推动自身的发展 和进步。
自然辩证法与科学方法论的互动关系
01
科学观的定义与特点
定义
科学观是关于科学本质、科学方法、科学价 值等方面的基本观点和看法。
客观性
科学观强调以客观事实为基础,通过实证和 逻辑推理来揭示自然规律。
发展性
科学观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人类认识水平 的提高而不断发展。
实践性
科学观不仅是理论层面的探讨,更是指导科 学实践的行动指南。
科学观的历史发展
加强科学伦理和科研 诚信建设,营造良好 的科研氛围,为科学 研究提供健康、有序 的发展环境。
THANKS
感谢观看
REPORTING
https://
通过本次课程的学习, 我们深刻认识到自然辩 证法对于指导科学研究 的重要性,同时也掌握 了一些基本的科学方法 论工具,如观察、实验、 假说演绎、模型构建等。
对未来研究的展望与建议
深入研究自然辩证法 的基本原理,进一步 揭示自然界和科学技 术发展的内在规律, 为未来的科学研究提 供更为全面和深入的 理论指导。
第4章自然辩证法 科学观与科学方法论
![第4章自然辩证法 科学观与科学方法论](https://img.taocdn.com/s3/m/b09522140b4e767f5acfcedf.png)
• 这是从人类文明史的视角,指出科学 既是知识生产又是精神的创造,它是 人类文化中最活跃的一个组成部分— 科学文化。强调考察科学的文化本质 与价值。
其三,科学就是科学方法。 其三,科学就是科学方法。
这是从认识的角度考察科学认识的 形成的方法。 形成的方法。认为科学是证明知识可靠 性的一种独特的方法,强调科学方法在 科学认识过程中的作用。 科学的本质是指科学方法。科学作 科学作 为一种独特的方法, 为一种独特的方法,表征了科学认识活 动所遵循的途径和运用的各种方式与手 段;
其三,模棱两可、 其三,模棱两可、产生歧义的陈述在 与经验的比较中, 与经验的比较中,可以通过事后作出 有利于该陈述的解释, 有利于该陈述的解释,来逃避不利的 检验,从而也不具有可检验性 不具有可检验性。 检验,从而也不具有可检验性。
科学命题的系统性
• 科学知识是根据基本概念与基本定律, 用逻辑的方法整理出来的反映事物内 在联系的知识体系。科学知识的系统 性是通过其严密的逻辑性体现出来的。
• 理论应当解释已知的实验结果,还应当预 理论应当解释已知的实验结果, 言今后可能得出的实验事实。 言今后可能得出的实验事实。 • 在解释和预言中,一般都是拿理论导出的 在解释和预言中,一般都是拿理论导出的 数字与实验中测定的数据相比较 相比较, 数字与实验中测定的数据相比较,这就是 所谓的实验检验,就是科学的可检验性。 所谓的实验检验,就是科学的可检验性。
其次, 其次,马克思还明确指出科学活动是 一种社会劳动, 一种社会劳动,是社会总劳动中的一 项基本内容。 是一切科学工作, 项基本内容。它 “是一切科学工作, 一切发现,一切发明。 一切发现,一切发明。”科学属于一 般劳动, 精神生产领域” 般劳动,是“精神生产领域”。
其三, 其三,科学是生产力
其三,科学就是科学方法。 其三,科学就是科学方法。
这是从认识的角度考察科学认识的 形成的方法。 形成的方法。认为科学是证明知识可靠 性的一种独特的方法,强调科学方法在 科学认识过程中的作用。 科学的本质是指科学方法。科学作 科学作 为一种独特的方法, 为一种独特的方法,表征了科学认识活 动所遵循的途径和运用的各种方式与手 段;
其三,模棱两可、 其三,模棱两可、产生歧义的陈述在 与经验的比较中, 与经验的比较中,可以通过事后作出 有利于该陈述的解释, 有利于该陈述的解释,来逃避不利的 检验,从而也不具有可检验性 不具有可检验性。 检验,从而也不具有可检验性。
科学命题的系统性
• 科学知识是根据基本概念与基本定律, 用逻辑的方法整理出来的反映事物内 在联系的知识体系。科学知识的系统 性是通过其严密的逻辑性体现出来的。
• 理论应当解释已知的实验结果,还应当预 理论应当解释已知的实验结果, 言今后可能得出的实验事实。 言今后可能得出的实验事实。 • 在解释和预言中,一般都是拿理论导出的 在解释和预言中,一般都是拿理论导出的 数字与实验中测定的数据相比较 相比较, 数字与实验中测定的数据相比较,这就是 所谓的实验检验,就是科学的可检验性。 所谓的实验检验,就是科学的可检验性。
其次, 其次,马克思还明确指出科学活动是 一种社会劳动, 一种社会劳动,是社会总劳动中的一 项基本内容。 是一切科学工作, 项基本内容。它 “是一切科学工作, 一切发现,一切发明。 一切发现,一切发明。”科学属于一 般劳动, 精神生产领域” 般劳动,是“精神生产领域”。
其三, 其三,科学是生产力
自然辩证法自然辩证法自然辩证法自然
![自然辩证法自然辩证法自然辩证法自然](https://img.taocdn.com/s3/m/a8dc84ed195f312b3169a5f9.png)
假定性的解释。
自一然、辩科证学法假自说然辩证法自然辩证法自然
(一)假说的特点及作用
2.假说的特点 1)预见性 2)或然性 3)易变性 3.假说的作用
自然一辩、证科学法假自说然辩证法自然辩证法自然
(二)建立假说的方法论原则 1.解释性原则 2.对应性原则 3.可检验性原则
自(然三辩)证假法说自的然检验辩证法自然辩证法自然
自然2.拉辩卡证托法斯自的然科辩学证研法究自纲领然内辩容证法自然
2) “保护带” (protective belt) 以后的检验也只涉及辅助性假说。
如果被证伪,也只是对保护带的证伪。 保护带调整后的理论体系:
(1)若其提供的预见被证实了,这个纲 领就是进化的; (2)否则就是退化的; (3)退化的纲领可能导致硬核的崩溃。
通过观察实验来证实理论。
自(然一辩)证波法普自尔的然证辩伪证主法义自模然式辩证法自然
2.波普尔的思想简介
波普尔的思想重点在于批判的理性 主义,尤其反对观测-归纳法。 •经验证实理论,必然运用归纳推理。 •归纳推理无法获得全称陈述。 •科学理论是全称陈述。 •经验事实去证伪理论却是演绎推理,科 学理论不可能被证实但可能被证伪。
自2.然波辩普尔证的法思自想然简辩介证法自然辩证法自然
这一“可错性”原则推演出了 “真伪不对称性”。 •区分科学理论与非科学理论的标准; •如何证明一个理论更好; •理论越容易被证伪的前提; •不可证伪的理论就不是科学理论。
这是波普尔哲学思想的核心。
自(然一辩)证波法普自尔的然证辩伪证主法义自模然式辩证法自然
它是“坚韧的”、“不许改变的”、“不 容反驳的”。
自(然三辩)证拉法卡自托然斯辩的科证学法研自究然纲辩领证模法式自然
2.拉卡托斯的科学研究纲领内容 2) “保护带” (protective belt)
自一然、辩科证学法假自说然辩证法自然辩证法自然
(一)假说的特点及作用
2.假说的特点 1)预见性 2)或然性 3)易变性 3.假说的作用
自然一辩、证科学法假自说然辩证法自然辩证法自然
(二)建立假说的方法论原则 1.解释性原则 2.对应性原则 3.可检验性原则
自(然三辩)证假法说自的然检验辩证法自然辩证法自然
自然2.拉辩卡证托法斯自的然科辩学证研法究自纲领然内辩容证法自然
2) “保护带” (protective belt) 以后的检验也只涉及辅助性假说。
如果被证伪,也只是对保护带的证伪。 保护带调整后的理论体系:
(1)若其提供的预见被证实了,这个纲 领就是进化的; (2)否则就是退化的; (3)退化的纲领可能导致硬核的崩溃。
通过观察实验来证实理论。
自(然一辩)证波法普自尔的然证辩伪证主法义自模然式辩证法自然
2.波普尔的思想简介
波普尔的思想重点在于批判的理性 主义,尤其反对观测-归纳法。 •经验证实理论,必然运用归纳推理。 •归纳推理无法获得全称陈述。 •科学理论是全称陈述。 •经验事实去证伪理论却是演绎推理,科 学理论不可能被证实但可能被证伪。
自2.然波辩普尔证的法思自想然简辩介证法自然辩证法自然
这一“可错性”原则推演出了 “真伪不对称性”。 •区分科学理论与非科学理论的标准; •如何证明一个理论更好; •理论越容易被证伪的前提; •不可证伪的理论就不是科学理论。
这是波普尔哲学思想的核心。
自(然一辩)证波法普自尔的然证辩伪证主法义自模然式辩证法自然
它是“坚韧的”、“不许改变的”、“不 容反驳的”。
自(然三辩)证拉法卡自托然斯辩的科证学法研自究然纲辩领证模法式自然
2.拉卡托斯的科学研究纲领内容 2) “保护带” (protective belt)
自然辩证法----第四章 科学观与科学方法论
![自然辩证法----第四章 科学观与科学方法论](https://img.taocdn.com/s3/m/eb23ca12c5da50e2524d7f87.png)
1911年第 一次索尔 维会议
坐者(从左至右) :沃尔特· 能斯特、马塞尔 ·布里渊、欧内斯特·索尔维、亨得里 克 ·洛仑兹、埃米尔·沃伯格、让 ·贝汉、威廉· 维恩、玛丽 ·居里、亨利 ·庞加莱。 站者(从左至右) :罗伯特 ·古德施密特、马克斯 ·普朗克、海因里希 ·鲁本斯、 阿诺德 ·索默菲、弗雷德里克 ·林德曼、莫里斯 ·德·布罗伊、马丁·努森、 Friedrich Hasenöhrl、Georges Hostelet、Edouard Herzen、James Hopwood Jeans, 欧内斯特 ·卢瑟福、卡末林-昂内斯、 爱因斯坦、保罗 ·朗之万。
这些元素共有12个方面的特征,满足了这些条件的知识领域才是科 学,而“任何不能满足上面所说的所有十二个条件的知识领域都将被称 为非科学。神学和文学批评是典型的例子。任何一个尽管本身不是科学 却自称是科学的知识领域都叫作假科学。”
邦格作为例子的标准
典型态度和活动 承认自己无知,因而需要进一步研究 科学家 肯定 △ 伪科学家 否定 任选 肯定 否定 △ 任选
认为自己的研究领域充满困难和漏洞
通过提出和解决问题取得进展 欢迎新的假说的方法 提出并检验新假说
△
△ △ △
△
△ △ △
努力找出和使用规律
希望科学的统一 依靠逻辑 使用数学
△
△ △ △
△
△ △ △
但是多元标准并不具备科学实在论者试图想达到的可操作性,也没有 真正解决划界问题。
典型态度和活动
科学家 肯定
E =(C,S,D,G,F,B,P,K,A,M)。其中E为特定的知 识领域;C为确定知识的共同体;S为承认C地位的社会;G为C的世界 观;D为E的论域;F为E的形式背景(逻辑和数学工具);B为特殊背 景;P为问题组合;K为E所积累的特殊知识的储备;A为C在对E提高上 所抱的目的或目标;M为方法论体系或E中使用的方法。
自然辩证法课件科学观
![自然辩证法课件科学观](https://img.taocdn.com/s3/m/17ba512aaa00b52acec7ca66.png)
14
+ 理性精神:
+ 理性精神表现在研究自然的过程中,崇尚 数学论证和逻辑推理,对事物的规律性及 事物之间的因果性坚信不疑,而且,坚信 自然秩序和规律是可理解的。
2021/7/29
15
+ 实证精神:
+ 实证精神是一种崇尚实验的求实精神,它 强调观察实验在科学认识中的作用,认为 科学事实是科学认识的基础,并强调科学 认识的检验必须以科学事实为依据。
4
+ 科学science基本上是指自然科学,它就是 关于自然的系统化的知识,其结果不带有 任何个人的感情色彩,结论具有客观性。 典型的自然科学有物理学、化学、生物学、 地理学、天文学等。自然科学以数学和实 验作为最基本要求,而且要求实验具有可 重复性。
+ 数学不同于自然科学,其区别在于实验和 观察。
+ 如奎因,就认为,哲学研究同自然科学研 究之间应该是相互约束的,哲学是“自然 科学中的认识论” ,或者说,是“认识论 中的自然科学”。
2021/7/29
21
+ C、尝试寻求科学的根本基础,研究科学认 识能够形成的各种先决条件,为科学研究 的成果及其方法进行反思和辩护。
+ 如,凯茨就认为,哲学不是科学的继续也 不是科学的一个组成部分,而是科学之后 的学科,哲学开始于科学停止的地方。
+ 科学的本体论、科学认识论、科学的逻辑学和科学伦理学。
+ 科学的本体论研究探讨特定概念的框架基础,如实在、本体 论承诺等。一般的科学哲学著作并不包含科学的本体论探讨, 而是把它们纳入自然观研究之中。
+ 科学的逻辑学和科学认识论构成了科学哲学研究的核心,前 者主要是运用现代逻辑根据对科学知识和科学思维本身进行 探讨和反思,后者主要是对科学认识过程和科学知识的哲学 分析。
自然辩证法2 科学观与科学方法论
![自然辩证法2 科学观与科学方法论](https://img.taocdn.com/s3/m/cad8a7e8e009581b6bd9eba7.png)
heebing@ 4
16世纪西学东渐时,中国学者将science 对应于“格物致知”,简称“格致”。 《礼记· 大学》云:“致知在格物,物格 而后知至”。朱熹注云:“所谓致知在格 物者,言欲致吾之知,在即物而穷理也。” 即,接近;穷,推究、穷究也。日本19世 纪下半叶还沿用“格致学”,到产业革命 兴起时才改称“科学”。
实证精神: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 严密精确的分析精神: 开放精神:(科学无国界、不承认终极真理); 民主精神:(不迷信权威,敢于向权威挑战); 革命进取精神:(怀疑 、批判世界)
heebing@ 18
7、“科学是人与自然间永不完结的对话”
在传统科学中,人是旁观者,从外部描述自然。但 量子力学、相对论“向我们表明了自然界不能‘从 外面’来加以描述,不能好像是被一个旁观者来描 述。描述是一种对话,是一种通信,而这种通信受 到的约束表明我们是被嵌入在物理世界的宏观存在 物”。 主体的人参与客体的相互作用,而客体的自然也只 有通过主体的人的参加的活动结构来揭示。 科学是向自然提问。
heebing@ 12
人们对科学方法有不同的理解
皮尔士认为,科学是驱逐怀疑,获得稳定思想的 一种方法。 默顿:科学是 “证明知识可靠性的一种独特方 法”。 梅森:“科学方法主要是发现新现象,制定新理 论的一种手段,因此不断地在扩大人类知识体系, 只要科学方法应用得上,旧的科学理论就必须地 为新的理论所推翻。”
科学包含:(1)感官材料,(2)普遍必然性的形式, 即通过概念、范畴(因果性、必然性与偶然性)整理 的知识。
黑格尔:“一堆知识的聚集,并不能构成科学”。 (《哲学史讲演录》卷1,35) 实际上中世纪经院哲学把神学也称为科学,就是 取有体系的知识这个含义。
16世纪西学东渐时,中国学者将science 对应于“格物致知”,简称“格致”。 《礼记· 大学》云:“致知在格物,物格 而后知至”。朱熹注云:“所谓致知在格 物者,言欲致吾之知,在即物而穷理也。” 即,接近;穷,推究、穷究也。日本19世 纪下半叶还沿用“格致学”,到产业革命 兴起时才改称“科学”。
实证精神: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 严密精确的分析精神: 开放精神:(科学无国界、不承认终极真理); 民主精神:(不迷信权威,敢于向权威挑战); 革命进取精神:(怀疑 、批判世界)
heebing@ 18
7、“科学是人与自然间永不完结的对话”
在传统科学中,人是旁观者,从外部描述自然。但 量子力学、相对论“向我们表明了自然界不能‘从 外面’来加以描述,不能好像是被一个旁观者来描 述。描述是一种对话,是一种通信,而这种通信受 到的约束表明我们是被嵌入在物理世界的宏观存在 物”。 主体的人参与客体的相互作用,而客体的自然也只 有通过主体的人的参加的活动结构来揭示。 科学是向自然提问。
heebing@ 12
人们对科学方法有不同的理解
皮尔士认为,科学是驱逐怀疑,获得稳定思想的 一种方法。 默顿:科学是 “证明知识可靠性的一种独特方 法”。 梅森:“科学方法主要是发现新现象,制定新理 论的一种手段,因此不断地在扩大人类知识体系, 只要科学方法应用得上,旧的科学理论就必须地 为新的理论所推翻。”
科学包含:(1)感官材料,(2)普遍必然性的形式, 即通过概念、范畴(因果性、必然性与偶然性)整理 的知识。
黑格尔:“一堆知识的聚集,并不能构成科学”。 (《哲学史讲演录》卷1,35) 实际上中世纪经院哲学把神学也称为科学,就是 取有体系的知识这个含义。
自然辩证法 科学观和科学方法
![自然辩证法 科学观和科学方法](https://img.taocdn.com/s3/m/463aa846a21614791711285d.png)
一、科学的涵义 1.马克思对科学进行了宏观的.动态的哲学分析: 科学和工业是“人对自然界的理论关系和实践关
系”。揭示科学和工业是人对自然的认识和改造关 系。 科学是一种社会的、精神生产领域的劳动。部分的 以个人协作为条件,部分地以对前人的劳动的利用 为条件。 科学既是观念的财富又是实际的财富。科学作为生 产力的要素被资本利用可以成为致富的手段,本身 也是人类精神文明的一个部分。
科学是一种社会建制.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活动,目前 是一个特殊的社会事业,是一个职业门类.
是一种文化.一种特殊的知识生产方式和精神制造方 式,是人类文化中最活跃的部分,和人文文化相区别.
是一种方法。是以观察,实验为基础,用经验的方法 与理性的方法,形成科学概念和科学理论,经过多次 检验,证明它的真理性的认识方法.
3.历史主义学派认为:科学是一种社会事业,科学和 非科学之间不存在绝对的界限,有两派:库恩认为科 学和非科学、伪科学的区分在是否是在范式的指导 下从事解决疑难的活动。费耶阿本德否认科学划界 的必要性,不存在普遍适用的科学研究方法,不承 认科学和非科学之间的划分。
4.多元划界标准.邦格提出了科学知识领域的12个条 件,不能满足这12个条件的知识领域都是伪科学.
三、关于科学划界的标准
科学划界问题是区分科学与伪科学及其他非科 学的界限问题.由逻辑实证主义提出,核心是科 学划界的标准.有四种观点: 1.逻辑经验主义的观点:有意义的命题是科学 的,否则就是非科学.可证实性是基本的特征, 后来用”可检验性”或”可证实性”作为标 准. 2.批判理性主义波普主张;理论具有普遍性,不 能被经验证实,只能被经验证伪,可证伪的命题 题和理论是科学的。
从科学事实到科学定律有两条途径:
一是用归纳法从科学事实中概括出经验定律。 有描述性、直接实践性,与观察、实验直接相 关.
系”。揭示科学和工业是人对自然的认识和改造关 系。 科学是一种社会的、精神生产领域的劳动。部分的 以个人协作为条件,部分地以对前人的劳动的利用 为条件。 科学既是观念的财富又是实际的财富。科学作为生 产力的要素被资本利用可以成为致富的手段,本身 也是人类精神文明的一个部分。
科学是一种社会建制.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活动,目前 是一个特殊的社会事业,是一个职业门类.
是一种文化.一种特殊的知识生产方式和精神制造方 式,是人类文化中最活跃的部分,和人文文化相区别.
是一种方法。是以观察,实验为基础,用经验的方法 与理性的方法,形成科学概念和科学理论,经过多次 检验,证明它的真理性的认识方法.
3.历史主义学派认为:科学是一种社会事业,科学和 非科学之间不存在绝对的界限,有两派:库恩认为科 学和非科学、伪科学的区分在是否是在范式的指导 下从事解决疑难的活动。费耶阿本德否认科学划界 的必要性,不存在普遍适用的科学研究方法,不承 认科学和非科学之间的划分。
4.多元划界标准.邦格提出了科学知识领域的12个条 件,不能满足这12个条件的知识领域都是伪科学.
三、关于科学划界的标准
科学划界问题是区分科学与伪科学及其他非科 学的界限问题.由逻辑实证主义提出,核心是科 学划界的标准.有四种观点: 1.逻辑经验主义的观点:有意义的命题是科学 的,否则就是非科学.可证实性是基本的特征, 后来用”可检验性”或”可证实性”作为标 准. 2.批判理性主义波普主张;理论具有普遍性,不 能被经验证实,只能被经验证伪,可证伪的命题 题和理论是科学的。
从科学事实到科学定律有两条途径:
一是用归纳法从科学事实中概括出经验定律。 有描述性、直接实践性,与观察、实验直接相 关.
自然辩证法ppt(3章)
![自然辩证法ppt(3章)](https://img.taocdn.com/s3/m/b12520deb9f3f90f76c61b35.png)
11
自然辩证法- Part 3 科学观与科学方法论
(二)科学知识的构成
1.科学事实
1)科学事实及其类型
科学事实:科学认识主体对客观存在的个别 事物(事件、现象、过程、关系等)的真实描 述和判断。 如:遗传的基础是核糖核酸,DNA
逻辑形式:单称命题。 科学事实分为事实Ⅰ和事实Ⅱ。
12
自然辩证法- Part 3 科学观与科学方法论
⑵通向科学理论的必要桥梁
⑶激发创造性思维的媒介
⑷不同假说的“争鸣”有利于科学的发展, 有利于更全面、更深刻地揭示事物的本质
26
自然辩证法- Part 3 科学观与科学方法论
一、科学的本质、科学知识的构成
4.科学理论
1)科学理论及其结构和类型 2)科学理论的基本特性
(二)科学知识的构成
27
自然辩证法- Part 3 科学观与科学方法论
19
(二)科学知识的构成
2.科学定律
3)科学定律的作用
⑴揭示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⑵有助于科学概念和科学理论的形成
科学概念的形成可以通过经验定律的提出或 发现来完成,科学定律也是明确科学概念的一 种有效手段;科学概念和科学定律是科学理论 构成的基础。
⑶是科学解释和预测的有效工具
20
自然辩证法- Part 3 科学观与科学方法论
(二)科学知识的构成
4.科学理论
1)科学理论及其结构和类型
科学理论(scientific theory):经过实验检 验的系统化了的科学知识体系,由科学概念、 原理以及由这些概念、原理推演出来的逻辑结 论(具体的规律和预见)组成。
28
自然辩证法- Part 3 科学观与科学方法论
4.科学理论
(完整版)自然辩证法专题五科学观与科学方法论
![(完整版)自然辩证法专题五科学观与科学方法论](https://img.taocdn.com/s3/m/af4d1745aeaad1f347933f4c.png)
它的任务是认识探索自然界未被认识的现象和未被认 识的规律,揭示各个层次的物质结构和特点。
如,20世纪30年代,当时物理学一个重要的研究 课题就是中子和铀核的相互作用,但结果却意外地发 现了铀核裂变的反应。正是这一反应导致了原子能技 术科学与核电工程科学的诞生。
技术科学,是关于技术的基本理论的科学。它利用 基础科学的成果,研究各个专业技术的基本原理和理 论,为人类控制、改造自然提供理论武器。是介于基 础科学和应用科学的中间环节。它既是基础科学的特 殊应用,又对应用科学具有普遍的指导作用。
什么是科学?
达尔文:科学就是整理事实, 以便从中得出普遍的结论。
伏尔科夫:科学本身不是知识 ,而是产生知识的社会活动, 是一种社会生产
布莱克特:所谓科学,就是国 家出钱来满足科学家的好奇心
J•贝尔纳虽然没有对科学给出严格的 定义,但还是从多方面作出了自己的 概述:
“科学可作为(1)一种建制 ;(2)一种方法;(3)一种积累的 知识传统;(4)一种维持或发展生产 的主要因素;以及(5)构成我们的诸 信仰和对宇宙和人类的诸态度的最强 大势力之一。”
现有国家重点实验室221个,试点国家实验室6个 ,基本覆盖了基础研究的重点学科领域,固定人员 1万余人,仪器设备总值80多亿元。
1997—2007年间,国家重点实验室获了50%的国 家自然科学奖;2004年,连续空缺6年后评选出的 2项国家技术发明奖一等奖均由国家重点实验室获 得
应用科学直接作用于生产,针对性强,讲究 经济效益,所包括的学科门类最多,社会对其 放的人力、物力、财力也最多。反映了人类从 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表明利用的和改造的 能动作用。
一般说来,基础科学、技术科学和应用科学 在科学的宏观结构中,需要保持一定的协调 关系,然而由于经济、社会的发展不平衡, 往往表现为比例失调的现象。这就要求人们 自觉地、有计划按比例地加以调节,使三者 的协调关系得以恢复和发展。
如,20世纪30年代,当时物理学一个重要的研究 课题就是中子和铀核的相互作用,但结果却意外地发 现了铀核裂变的反应。正是这一反应导致了原子能技 术科学与核电工程科学的诞生。
技术科学,是关于技术的基本理论的科学。它利用 基础科学的成果,研究各个专业技术的基本原理和理 论,为人类控制、改造自然提供理论武器。是介于基 础科学和应用科学的中间环节。它既是基础科学的特 殊应用,又对应用科学具有普遍的指导作用。
什么是科学?
达尔文:科学就是整理事实, 以便从中得出普遍的结论。
伏尔科夫:科学本身不是知识 ,而是产生知识的社会活动, 是一种社会生产
布莱克特:所谓科学,就是国 家出钱来满足科学家的好奇心
J•贝尔纳虽然没有对科学给出严格的 定义,但还是从多方面作出了自己的 概述:
“科学可作为(1)一种建制 ;(2)一种方法;(3)一种积累的 知识传统;(4)一种维持或发展生产 的主要因素;以及(5)构成我们的诸 信仰和对宇宙和人类的诸态度的最强 大势力之一。”
现有国家重点实验室221个,试点国家实验室6个 ,基本覆盖了基础研究的重点学科领域,固定人员 1万余人,仪器设备总值80多亿元。
1997—2007年间,国家重点实验室获了50%的国 家自然科学奖;2004年,连续空缺6年后评选出的 2项国家技术发明奖一等奖均由国家重点实验室获 得
应用科学直接作用于生产,针对性强,讲究 经济效益,所包括的学科门类最多,社会对其 放的人力、物力、财力也最多。反映了人类从 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表明利用的和改造的 能动作用。
一般说来,基础科学、技术科学和应用科学 在科学的宏观结构中,需要保持一定的协调 关系,然而由于经济、社会的发展不平衡, 往往表现为比例失调的现象。这就要求人们 自觉地、有计划按比例地加以调节,使三者 的协调关系得以恢复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