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源性成分
羊肉及其制品中掺假动物源性成分数字PCR技术精准定量研究共3篇
羊肉及其制品中掺假动物源性成分数字PCR技术精准定量研究共3篇羊肉及其制品中掺假动物源性成分数字PCR技术精准定量研究1羊肉及其制品中掺假动物源性成分数字PCR技术精准定量研究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对食品质量和安全的要求越来越高。
然而,一些不法商家为了追求利益,经常掺杂假冒伪劣的食品成分,其中包括羊肉及其制品中的动物源性成分。
这对消费者的健康带来了严重威胁。
因此,如何准确、快速地检测羊肉中的动物源性成分,成为了当前研究的重点之一。
数字PCR技术是目前一种比较成熟的精准定量检测技术,它和传统的定量PCR技术相比,具有更高的灵敏度和更好的准确性。
数字PCR技术的原理是将样品等分到许多微小的反应室中,每个反应室只含有一份目标DNA序列,然后通过荧光定量计算出每个反应室中目标DNA序列的数量,从而准确计算出样品中目标DNA序列的含量。
为了探究数字PCR技术在羊肉中动物源性成分检测方面的应用,本研究选取了市售的羊肉制品,包括烤羊肉串、羊腿、羊肉丸等多种类型。
采用数字PCR技术,对这些羊肉制品进行了检测,并与传统PCR技术进行了比较。
研究结果显示,数字PCR技术的检测结果更加准确。
传统PCR技术易被非特异性DNA污染导致失真,而数字PCR技术则可以避免这种情况。
测试样品中,模拟掺假的目标DNA浓度低至0.1%,只有数字PCR技术才可以检测出来。
同时,数字PCR技术的检测时间也短于传统PCR技术,大大提高了检测效率。
据了解,数字PCR技术尚未在羊肉制品中动物源性成分检测方面得到广泛的应用。
本次研究通过实验证明了数字PCR技术的可行性和优势,将为羊肉制品及其它食品的检测技术提供新的思路。
未来,数字PCR技术将有望成为食品质量安全检测领域的重要技术之一,保障消费者的合法权益,提高食品质量和安全水平综上所述,数字PCR技术在羊肉制品中动物源性成分检测方面表现出了高度的可靠性和准确性。
相比于传统PCR技术,数字PCR技术能够避免非特异性DNA污染导致的失真,同时对于非常低浓度的目标DNA也能够准确检测。
多重PCR 法检测5 种动物源性成分的适用性验证
食品科技多重PCR法检测5种动物源性成分的适用性验证马慧娟,高 宏*,牛鹏飞,梅 婵(江苏省理化测试中心,江苏南京 210042)摘 要:为了探索新建立的一种多重PCR对动物源性食品检测的适用性,实验采用猪、牛、羊、鸡和鸭肉混合的方法,用多重PCR对混合肉样进行检测,以验证多重PCR的检测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通过对市售20种样品提取DNA进行多重PCR 和单一PCR的5种动物源性成分检测结果比对,进一步比较两种方法检测结果的不同。
结果表明,建立的多重PCR可同时检测出2种、3种、4种和5种动物源性成分,采用多重PCR法和单一PCR法对20种市售样品分别检测,两种方法结果无差异,表明所建立的多重PCR法可检测猪、牛、羊、鸡和鸭5种动物源性成分。
关键词:动物源性食品;多重PCR;单一PCR;适用性应用PCR方法检测食品中动物源性成分的研究和标准有很多,目前已颁布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地方标准主要是基于常规定性PCR法和实时荧光PCR法对单一动物源性成分的定性检测。
在实际工作中,对于动物源性成分不明确的加工制品,在需明确其成分时,需要通过不同的方法进行多次检测才能确定结果,其周期长、工作量大、成本高。
在未来的动物源成分检测中,基于常规定性PCR法的检测技术已经越来越不能满足多种动物源性制品的鉴定需求,因此建立多重PCR法提高检测的效率与通量对肉类食品安全的及时监管十分重要[1]。
本研究通过对新建立的一种检测动物源性食品中猪、牛、羊、鸡和鸭成分的多重PCR法进行混合肉样检测,验证其方法的适用性和可行性,并用建立的多重PCR检测方法和单一PCR检测方法对市售的20种动物源性食品分别进行检测,验证多重PCR法鉴别猪、牛、羊、鸡和鸭成分可行性。
1 材料与方法1.1 材料及试剂鲜肉(猪、牛、羊、鸭、鸡)购自南京某大型菜市场,-20 ℃保存。
加工肉制品(鸭血、牛肉卷、鸡肉火腿肠、午餐肉罐头等)购自南京某菜市场、超市或火锅食材店。
肉及肉制品中动物源性成分常见检测方法研究进展
与 基 于 蛋 白 质 的 方 法 相 比 ,基 于 D N A 的检测 方 法 通 常 被 认 为 更 灵 敏 、可 靠 ,因 为 D N A 在高 温下 相 对 稳 定 ,并 且 存 在 于 大 多 数 细 胞 中 ,而 大 多 数 蛋 白 质 在 加 工 过 程 中 失 去 了 它 们 的 生 物 活 性 I20"2% 近 年 来 ,以 分 子 生 物 学 为 基 础 的 检 验 方 法 高 速 发 展 起 来 ,各 种 动 物 源 性 成 分 的 检 验 检 测 技 术 相 继 涌 现 , 如 聚 合 酶 链 式 反 应 技 术 、实 时 荧 光 定 量 P C R 技 术 、 多 重 P C R 技 术 、核 酸 印 迹 法 、环 介 导 等 温 扩 增 技 术 、 限 制 性 片 段 长 度 多 态 性 聚 合 酶 链 式 反 应 、基 于 分 子 杂 交 的 基 因 芯 片 技 术 、微 滴 数 字 P C R 方 法 和 D N A 条形码技术 3.1 实 时 荧 光 定 量 P C R 技术
肉及肉制品中动物源性成分的鉴定方法很多, 如 近 红 外 光 谱 法 、酶 联 免 疫 法 、聚 合 酶 链 式 反 应 等 。 自P C R 技术被广泛应用于肉及肉制品中动物源性 成 分 的 测 定 以 来 ,基 于 D N A 的 P C R 分 析 技 术 也 在 不 断 发 展 ,如 环 介 导 等 温 扩 增 技 术 、A F L P (扩增片段 长 度 多 态 性 ) 标 记 法 、P C R - R F L P (限制性片段长度多 态 性 )技 术 、实 时 荧 光 P C R 技 术 、基 因 芯 片 技 术 和 D N A 条 形 码 技 术 等 。本 文 综 合 论 述 了 目 前 肉 及 肉 制 品 中 动 物 源 性 成 分 的 检 测 技 术 ,并 对 有 应 用 前 景 的 新技术做了简要阐述。
食品中牛、羊、猪、马源性成分鉴定能力验证及测量审核结果分析
分析检测食品中牛、羊、猪、马源性成分鉴定能力验证及测量审核结果分析徐新龙,杨 丽,彭国刚,李子帆,李军霞,李 兰(阿拉山口海关技术中心,动植食品纺织实验室,新疆阿拉山口 833418)摘 要:目的:分析食品中牛源性成分鉴定能力验证结果偏离的原因,总结经验教训以提高实验室对食品中4种动物源性成分鉴定的准确性,确保能力维持。
方法:对两次参试肉糜样品分别提取DNA,依据SN/T 2051—2008及SN/T 3730.5—2013进行牛、羊、猪、马源性成分单体系实时荧光PCR检测,同时设立阳性对照、阴性对照及空白对照进行质量控制。
结果:能力验证样品19-J109检出牛、猪源性成分,未检出羊、马源性成分;样品19-Y826检出牛、羊、猪、马源性成分;中期报告显示样品19-J109牛源性成分鉴定结果为假阳性,结果不满意;测量审核样品19-B316检出牛源性成分,19-B223未检出牛源性成分,结果满意。
结论:通过对能力验证不满意结果进行原因分析,并对过程加以改进,测量审核结果满意,证明实验室具备食品中牛、羊、猪、马源性成分定性检测的能力,可满足进出口食品中肉类掺假检测的需求。
关键词:食品;动物源性成分;能力验证;测量审核;实时荧光PCRAnalysis of the Results of Proficiency Testing and Measurement Audit for the Identification of Bovine, Ovine, Porcine and Equine-Derived Ingredients in Food ProductsXU Xinlong, YANG Li, PENG Guogang, LI Zifan, LI Junxia, LI Lan(Alashankou Customs Technology Center, Animal and Plant Food and Textile Laboratory, Alashankou 833418,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accuracy of the laboratory’s identification of four animal-derived ingredients in food and ensure the ability’s maintenance, it is necessary to analyze the reasons behind the deviation of the results of the proficiency testing of bovine-derived ingredients in food. Additionally, the experience and lessons learned should be summarized. Method: DNA was isolated from the two test’s minced meat samples, and SN/T 2051—2008 and SN/T 3730.5—2013 were followed in the single-system real-time fluorescence PCR detection of components produced from sheep, pigs, horses, and cows. For quality control, blank, negative, and positive controls were set up simultaneously. Result: Sheep and horses were not discovered in the proficiency testing sample 19-J109, however components derived from cattle and pigs were. Sample 19-Y826 contained components originated from sheep, cattle, pigs, and horses. The mid-term assessment revealed that sample 19-J109’s bovine-derived component identification results were false positives and unsatisfactory. Test sample 19-B316 had components produced from cows, whereas test sample 19-B223 contained no such components, with satisfactory findings. Conclusion: The results of the measurement audit are satisfactory after the procedure was improved and the reasons for the ability verification’s bad results were examined. It has been demonstrated that a laboratory can qualitatively identify the presence of pigs, horses, sheep, and cattle in food, which satisfies the requirement for detecting meat adulteration in both imported and exported food.Keywords: food; animal derived ingredients; proficiency testing; measurement audit; real-time fluorescent PCR 作者简介:徐新龙(1986—),男,新疆呼图壁人,硕士,兽医师。
第二十章-动物源性
生物学性状
形态、染色性: G-小杆菌两端浓染,荚膜(+),鞭毛(-),芽孢(-)。 培养特性: 营养要求:不高、兼性厌氧。 菌落:固体培养基上形成细小粘稠菌落、高盐培养 基上呈现多形性,液体培养基中可呈现“钟乳石” 状下沉。 抵抗力: 对理化因素抵抗力弱,但在自然环境中可长期生存。 变异性: 基因组容易发生变异。
阳性
抗原构造 结构抗原 荚膜多肽抗原 菌体多糖抗原 保护性抗原(芽孢抗原) 炭疽毒素——三种不同成分蛋白质组成复合毒素
保护性抗原
外毒素
致死因子
单独存在不发挥其活性
水肿因子
三者协同发挥毒素效应
抵抗力很强在室温环境中能存活20年; •对青霉素和碘敏感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致病物质
布鲁氏菌的菌落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流行环节
家畜感染 (隐性感染)
经乳汁、粪、尿排菌
母畜流产
睾丸炎、附睾炎、 乳腺炎、子宫炎
可经完整的皮肤、黏膜
人感染——波浪热 接触 分泌物 污染的畜产品,乳汁、肉 污染的环境
通过
皮肤 黏膜 呼吸道 消化道 眼结膜
感染
致病物质 内毒素
荚膜 侵袭酶
波浪热
在吞噬细胞内成 为胞内寄生菌
炭疽芽胞杆菌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被发现的病原菌, 为芽胞杆菌属主要致病菌
炭疽杆菌
蜡样芽胞杆菌
枯草杆菌
一、生物学特性
形态与染色
G+ 粗大杆菌,为致病菌中最 大者,两端平齐,呈竹节状 排列;有芽胞 有氧条件下形成芽孢(空气 中)、位于菌体中央宽度小 于菌体,椭圆形 有荚膜——本菌特征(其它 芽胞杆菌无荚膜) 无鞭毛
实时荧光PCR法检测动物源性成分的定性方法验证
QUALITY SAFETY INSPECTION AND TESTING
质量安全与检验检测Vol.31 No.2 2021年第2期
米、大豆、花生均为超市购买。
2.2主要试剂
动物源性植物饲料基因组DNA提取试剂盒
(DP323-02)(天根生化)。
鸡种特异性基因测定试剂盒(荧光PCR法)(上 海之江)。
2021 年第 2 期 Vol.31 No.2
质量安全与检验检测 QUALITY SAFETY INSPECTION AND TESTING
实时荧光PCR法检测动物源性成分的定性方法验证
徐美鑫张澜相茂花
(日照市场监管检验检测中心 山东日照276800)
摘要 本文以鸡源性成分为例,研究了 GB/T 38164-2019《常见畜禽动物源性成分检测方法实时荧 光PCR法》的定性方法验证,以证明该方法的可行性及适用性,以期为基因扩增检测领域的方法验证工作提 供参考。验证参数为DNA提取效果评价、重复性、检出限和基质效应。结果显示,DNA提取效果良好,不存 在抑制剂;该方法重复性较好;基质效应无影响;检出限为0.1%。各参数均满足标准的要求,该方法具有较好 的可行性及适用性。
与验证指南》要求,并参考RB/T 004-2019《转基因
检测方法验证指南>[2],以鸡源性成分为例研究GB
38164-2019《常见畜禽动物源性成分》方法验证,验
证了该方法的DNA提取效果评价、重复性、检出限
和基质效应。
3.2 DNA提取质量
使用DNA提取试剂盒对现杀整鸡进行DNA提
取,PCR体系配制及反应参数按照鸡种特异性基因 测定试剂盒进行操作。
注:பைடு நூலகம்D—未检出
4.3检出限 通过量化样品中核酸的最小检测量来评估检出
动物源性成分
饲料中动物源性成分检测技术研究进展摘要:饲料安全与动物生产、环境污染和人类健康密切相关。
动物废弃物进入饲料行业曾经弥补了蛋白质饲料不足的缺口,但却带来了新的问题。
饲料中动物源性成分的定性或定量检测技术已成为国内外的研究热点,适用于各种样品、基于各种原理的方法和技术被开发出来。
本文以组织学特征为基础的显微镜分析方法、以蛋白质和DNA为基础的免疫学和PCR分析方法、高效液相色谱法和近红外光谱法在动物源性饲料组分中的研究应用进展等方面做了综述,并对其发展趋势进行讨论。
饲料安全已与动物生产、环境污染和人类健康密切相关。
动物源性副产品因富含蛋白质、钙、磷等营养成分而被应用于畜禽饲料中, 但现有的证据表明, 在动物饲料中添加未经加热处理牛源性饲料或感染过痒病因子的牛( 羊) 肉/ 肉骨粉( MBM) 后能够引发和传播疯牛病( BSE)。
我国于1999、2001和2004年先后下发了关于对动物源性饲料生产和管理的相关条例, 主要对反刍动物源性饲料组分、MBM、肉粉、骨粉、血粉、动物内脏干粉和动物废弃物等使用做了严格的规定。
目前关于饲料中动物源性成分检测主要以样品的组织学特性和品种特异性的生物标记物( 如蛋白质、DNA和其他生物大分子等) 为对象, 其中PCR技术发展迅速, 已逐步被世界各国采用。
但由于动物源性饲料组成上的复杂性, 单一的PCR技术仍不能克服耗时、效率低和假阳性等问题。
因此,研究并建立一种( 套) 快速、灵敏、可靠的动物源性饲料检测技术, 对于提高饲料质量、防止饲料掺假、控制进口饲料安全和制订相关饲料法规等均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中动物源性成分是指动物组织以及蛋和奶,包括肉类及其制品(含动物脏器)、水生动物产品等,检测技术是指上述成分中蛋白质和DNA等具有种间特异性物质的物种鉴定和含量分析技术。
该技术已成为保护消费者权益和安全的重要技术手段。
动物源性成分检测技术通常建立在对样品蛋白质、DNA、脂肪酸等分子结构、序列或组成特异性分析的基础上。
动物源成分
动物源成分
动物源成分是指来源于动物组织或生物体的具有生物活性的成分,通常包括蛋白质、多肽、氨基酸、细胞因子、胶原蛋白等。
这些成分广泛应用于医药、食品、化妆品和生物产业等领域。
根据来源和功能特点,动物源成分可以分为不同的类别,如蛋白质类、多肽类、氨基酸类、细胞因子类、胶原蛋白类等。
例如,乳清蛋白、酪蛋白质、鱼蛋白等属于蛋白质类;骨胶原多肽、鱼鳞多肽等属于多肽类;赖氨酸、蛋氨酸等属于氨基酸类;表皮生长因子等属于细胞因子类;胶原蛋白等属于胶原蛋白类。
在医药领域,动物源成分被用于生产生物制品、疫苗和药物,例如狂犬病疫苗中的病毒就是从动物组织中提取的。
在食品领域,动物源成分被用于制作各种食品添加剂,如明胶、骨胶原等。
在化妆品领域,动物源成分如胶原蛋白和透明质酸被用于制作保湿、抗衰老等护肤品。
在生物产业领域,动物源成分可用于生产细胞培养基和生物材料等。
总之,动物源成分是一种重要的生物活性物质,在医药、食品、化妆品和生物产业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
猪源性成分检测方法验证分析
猪源性成分检测方法验证分析石 旺,杨 冰,陈帅虎,何雅媛,何 浩*(湖南省产商品质量检验研究院,湖南长沙 410007)摘 要:目的:建立基于基因扩增方法检测食品中动物源性成分的验证方法,提升实验室人员基因扩增的检测能力。
方法:依据SB/T 10923—2012,分析猪源性成分的扩增效率、基质效应参数和实验室间能力比对结果。
结果:猪源性成分扩增效率E>90%,检出限可以达到0.1 ng,实验室间能力比对样品3116A和3116B获得了满意结果。
结论:实验室条件满足SB/T 10923—2012中猪源性成分扩增要求。
关键词:基因扩增;方法验证;扩增效率;基质效应Validation and Analysis of Detection Methods for Pig DerivedIngredientsSHI Wang, YANG Bing, CHEN Shuaihu, HE Yayuan, HE Hao*(Hunan Provincial Institute of Product and Goods Quality Inspection, Changsha 410007,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establish a validation method based on gene amplification for detecting animal derived components in food, and to enhance the detection ability of laboratory personnel in gene amplification. Method: According to SB/T 10923—2012, analyze the amplification efficiency, matrix effect parameters, and inter laboratory capability comparison results of pig derived components. Result: The amplification efficiency E of pig derived components was greater than 90%, and the detection limit could reach 0.1 ng. Satisfactory results were obtained in the inter laboratory capability comparison of samples 3116A and 3116B. Conclusion: The laboratory conditions meet the requirements for amplification of pig derived components in SB/T 10923—2012.Keywords: gene amplification; method verification; amplification efficiency; matrix effect近年来,因食品假冒伪劣、真伪难辨而产生的食品安全问题越来越多[1-2]。
肉类食品中猪源性成分检测方法之探讨
肉类食品中猪源性成分检测方法之探讨文章介紹了几种主流猪源性成分的检测方法,同时对各种方法的基本原理、适用范围及优缺点进行了探讨。
希望对相关工作提供参考。
标签:猪源性;检测方法;扩增;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食品安全问题是一个永恒的话题,而清真食品安全也成为各穆斯林民族的关注点,其中肉类食品中猪源性成分的检测已提到一个重要的地位上来。
目前,在动物源性成分的检测方法中,最主要的是基于蛋白质和基因的两大类检测方法,利用DNA的分子生物学方法开发定性、定量检测食品、饲料中动物源性成分的方法和技术已逐渐成为该领域的研究主流,也成为多数国家检测方法标准中指定的检测方法[1]。
包括传统扩增(PCR)法,国家标准[2]就采用该法检测饲料中的猪源性成分,而实时荧光定量扩增(PCR)法和双重荧光扩增法是在传统实时PCR法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具有快速、高灵敏等优点。
同时,亦有采用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法进行检测的研究,几种方法各有优缺点。
下面,文章对常用的传统PCR法、实时荧光定量扩增(PCR)法和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法进行分析探讨,供食品检验人员借鉴。
1 传统PCR法传统PCR法的基本原理,是对高温下将双链DNA变成单链的模板DNA的两条链的一段互补序列,在适宜温度下与两条互不相补的寡核苷酸片段(引物)发生退火,利用DNA聚合酶催化延伸,如此反复扩增。
然后利用凝胶电泳染色检测,与已知阳性、已知阴性及空白组进行对照,如果检测结果为阳性,再进行内切酶酶切反应,并将反应结果再次进行对照。
酶切反应亦为阳性,则判定含有猪源性成分。
传统PCR方法的灵敏性和特异性较高,目前是鉴别猪源性成分的主要选择。
但在检测中局限性较大,由于假阳性率高,最终定性需要进行酶切反应造成检测时间较长,而通过条带亮度进行定量准确性相对较差,特别是在较大浓度它种动物肉存在下会明显影响其灵敏度,不适用于掺入猪源性成分的肉类食品的检测。
动物源成分
动物源成分摘要:一、动物源成分的定义与分类二、动物源成分在食品、药品和化妆品中的应用三、我国动物源成分相关法规及标准四、动物源成分的安全性与风险评估五、企业与政府在动物源成分监管中的职责六、发展趋势与展望正文:动物源成分是指来源于动物组织的物质,包括细胞、组织、器官、血液等,广泛应用于食品、药品、化妆品等行业。
在食品领域,动物源成分可以为人类提供丰富的蛋白质、脂肪等营养成分;在药品领域,动物源成分是许多重要药物的原料,如疫苗、生物药剂等;在化妆品领域,动物源成分可以提高产品的保湿、滋养等功能。
我国对动物源成分的生产、加工、销售及进出口等环节实施严格的管理制度。
相关法规与标准包括《食品安全法》、《动物防疫法》、《进出口食品安全管理办法》等。
我国政府职能部门负责动物源成分的监管,确保动物源产品符合安全、卫生、环保等要求。
同时,企业也需承担主体责任,建立健全质量管理体系,确保产品质量和安全。
动物源成分的安全性与风险评估是动物源产品监管的重要环节。
安全风险主要包括生物安全风险、疫病风险、过敏原风险等。
为降低风险,我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实施严格的检疫检验制度、对动物源成分进行病原体检测、建立追溯体系等。
此外,还加强与国际组织的合作,借鉴发达国家的管理经验,不断提高我国动物源产品安全管理水平。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动物源成分在食品、药品、化妆品等领域的应用将更加广泛。
未来发展趋势包括:动物源成分研发技术的创新,如基因工程、细胞培养等;动物源成分替代品的开发,如植物源成分、合成成分等;动物源成分监管体系的完善,强化从源头到消费全过程的监控。
总之,动物源成分在食品、药品、化妆品等行业具有重要意义。
政府和企业应共同努力,加强动物源成分的监管,确保产品安全、可靠。
动物源成分的鉴定
动物源成分的鉴定《动物源成分的鉴定》一、引言你有没有用过一些护肤品或者吃过某些特别的食物,然后就好奇里面到底有什么神奇的东西在发挥作用呢?我就有这样的经历。
有一次我用了一款据说超级滋润的面霜,效果真的是出奇得好。
我就忍不住想,这里面到底是什么成分在起作用呢?后来我发现,这里面可能有动物源成分。
其实啊,对动物源成分进行分析是很有意义的。
它可以让我们知道产品的功效来源,还能让我们了解可能存在的风险,这样我们就能更明智地选择适合自己的产品,不管是吃的还是用的。
二、成分分析1. 蜂蜜- 名字和来源:蜂蜜是蜜蜂从花朵中采集花蜜后,在蜂巢中经过一系列复杂的酿造过程产生的。
蜜蜂辛勤地飞来飞去,把花蜜一点点收集起来,然后通过它们体内的酶和反复的吞吐,才变成了香甜的蜂蜜。
- 作用和效果:蜂蜜涂在皮肤上感觉超级滋润。
我有一次嘴唇干裂,涂了点蜂蜜,不一会儿就感觉没那么紧绷了。
它有保湿的功效,还能让皮肤变得柔软光滑。
在食物中,蜂蜜能增加甜味,还带有独特的香气。
- 优缺点:从优点来说,它对皮肤很温和,大多数人都能接受。
但是它比较黏腻,如果涂太多在脸上,可能会感觉不太舒服。
而且,对于一些对花粉过敏的人来说,使用含有蜂蜜的产品可能会有过敏反应。
2. 羊毛脂- 名字和来源:羊毛脂是从羊毛中提取出来的。
羊身上的羊毛就像一个宝藏,羊毛脂就隐藏在其中。
人们通过特殊的工艺把它提取出来。
- 作用和效果:在护肤品中,羊毛脂是一种非常好的保湿剂。
我用过含羊毛脂的护手霜,发现手变得特别滋润,而且这种滋润感能持续很久。
它能够在皮肤表面形成一层保护膜,防止皮肤水分流失。
- 优缺点:它的保湿效果好是优点。
不过,羊毛脂可能会有一点膻味,如果处理不好的话,在使用产品的时候会闻到不太好闻的味道。
而且,有少数人可能会对羊毛脂过敏,使用后皮肤会发红、瘙痒。
3. 胶原蛋白- 名字和来源:胶原蛋白存在于动物的结缔组织中,像猪皮、牛皮等都富含胶原蛋白。
这些动物的皮经过加工处理后,可以提取出胶原蛋白。
动物源成分
动物源成分摘要:I.引言- 动物源成分的定义- 动物源成分在食品、药品、化妆品等领域的应用II.动物源成分的分类- 来源于动物的食品成分- 来源于动物的药品成分- 来源于动物的化妆品成分III.动物源成分的安全性和争议- 动物源成分的潜在风险- 动物源成分的过敏反应- 动物源成分与疾病传播的关系IV.动物源成分的替代品- 植物源成分的替代作用- 合成生物学在动物源成分替代品研发中的应用V.我国对动物源成分的管理政策- 相关法律法规- 监管部门的职责- 对动物源成分生产、销售和使用的管理VI.结论- 动物源成分在人类生活中的重要性- 保障动物源成分安全、可持续利用的措施正文:动物源成分是指来源于动物的物质,它们在食品、药品、化妆品等人类生活各个方面具有广泛应用。
然而,动物源成分的安全性和可持续性问题也引发了一系列争议。
本文将对此进行探讨。
首先,动物源成分可以分为三大类。
第一类是来源于动物的食品成分,如肉类、乳制品、蛋类等。
这些成分富含蛋白质、脂肪、矿物质和维生素等营养物质,是人类摄取营养的重要来源。
第二类是来源于动物的药品成分,如抗生素、激素、血液制品等。
这些成分在医疗领域具有重要作用,可以治疗疾病、提高人体免疫力等。
第三类是来源于动物的化妆品成分,如胶原蛋白、角鲨烷、羊毛脂等。
这些成分具有良好的保湿、滋养、修复等功能,对皮肤健康有益。
然而,动物源成分的使用也带来了一些安全和公共卫生问题。
首先,动物源成分可能携带病原体,如病毒、细菌等,可能引发疾病传播。
其次,部分人群对动物源成分过敏,可能导致过敏反应。
此外,动物源成分的生产和加工过程可能存在环境污染和动物福利问题。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人们开始寻找动物源成分的替代品。
植物源成分具有与动物源成分相似的营养和功能特性,可以作为替代品。
例如,大豆蛋白可以替代肉类蛋白质,植物油可以替代动物脂肪。
此外,合成生物学技术在动物源成分替代品研发方面取得了突破,如利用酵母生产胶原蛋白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饲料中动物源性成分检测技术研究进展摘要:饲料安全与动物生产、环境污染和人类健康密切相关。
动物废弃物进入饲料行业曾经弥补了蛋白质饲料不足的缺口,但却带来了新的问题。
饲料中动物源性成分的定性或定量检测技术已成为国内外的研究热点,适用于各种样品、基于各种原理的方法和技术被开发出来。
本文以组织学特征为基础的显微镜分析方法、以蛋白质和DNA为基础的免疫学和PCR分析方法、高效液相色谱法和近红外光谱法在动物源性饲料组分中的研究应用进展等方面做了综述,并对其发展趋势进行讨论。
饲料安全已与动物生产、环境污染和人类健康密切相关。
动物源性副产品因富含蛋白质、钙、磷等营养成分而被应用于畜禽饲料中, 但现有的证据表明, 在动物饲料中添加未经加热处理牛源性饲料或感染过痒病因子的牛( 羊) 肉/ 肉骨粉( MBM) 后能够引发和传播疯牛病( BSE)。
我国于1999、2001和2004年先后下发了关于对动物源性饲料生产和管理的相关条例, 主要对反刍动物源性饲料组分、MBM、肉粉、骨粉、血粉、动物内脏干粉和动物废弃物等使用做了严格的规定。
目前关于饲料中动物源性成分检测主要以样品的组织学特性和品种特异性的生物标记物( 如蛋白质、DNA和其他生物大分子等) 为对象, 其中PCR技术发展迅速, 已逐步被世界各国采用。
但由于动物源性饲料组成上的复杂性, 单一的PCR技术仍不能克服耗时、效率低和假阳性等问题。
因此,研究并建立一种( 套) 快速、灵敏、可靠的动物源性饲料检测技术, 对于提高饲料质量、防止饲料掺假、控制进口饲料安全和制订相关饲料法规等均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中动物源性成分是指动物组织以及蛋和奶,包括肉类及其制品(含动物脏器)、水生动物产品等,检测技术是指上述成分中蛋白质和DNA等具有种间特异性物质的物种鉴定和含量分析技术。
该技术已成为保护消费者权益和安全的重要技术手段。
动物源性成分检测技术通常建立在对样品蛋白质、DNA、脂肪酸等分子结构、序列或组成特异性分析的基础上。
涉及的技术手段包括酶联免疫、聚合酶链式反应、电泳、色谱、生物传感分析等。
本文根据分析对象对动物源性成分检测技术进行分类论述,讨论各方法的优势与局限性及其发展趋势。
1. 1以组织学为基础的检测技术饲料显微镜分析技术主要以组织学特性为基础, 借助立体显微镜观察样品粗糙片段的形态学构造, 同时利用光学显微镜观察细小颗粒的组织学构造, 从而区分不同组织。
显微镜技术以前主要用于产品品质认证( 纯度) , 能够鉴别产品混合物中植物( 如面粉、香料和饲料等产品) 或动物源性组分( 如颖苞、糊粉细胞、淀粉、血块、骨碎片、羽毛碎片、毛发、肌肉纤维等) 。
BSE出现以后, 一些国家和研究机构利用饲料显微镜技术结合沉淀分析能够检测混合饲料中动物源性饲料组分, 检测精度可达0. 02%~ 0. 1%。
该方法主要过程如下: 样品粉碎到一定的粒度后, 利用组合显微镜( 放大倍数可达400) 估计骨碎片与非骨碎片( 肌肉碎片) 的比例。
大部分的骨粉碎片通过沉淀分析, 粉碎的样品悬浮在四氯乙烯中, 根据溶液的密度区分颗粒( 闻伟刚等, 2004)(闻伟刚, 赵秀玲, 等. 进口饲料中牛、羊源成分的PCR同时检测方法. 农业生物技术学报, 2004, 12(2): 167~169.)。
沉淀物中, 骨刺部分利用分级筛收集后称重, 最后计算动物源性组分的总重量。
目前欧盟官方已将饲料显微镜分析技术作为检测动物源性饲料成分的方法, 并且制定了严格的操作规程, 可以区分反刍动物饲料中肉及肉骨粉、喷雾血粉、家禽废弃物和鱼粉( Ronaldo等, 2004)(Ronaldo L, Sanches, Juarez F, et al. Inhouse validation of amethod for detection of animal meals in ruminant feeds by microscopy. Food Control, 2004, 1~8.)。
低倍镜下沉淀物的一般结构和颜色是鉴别肉骨粉来源的第一信号。
哺乳动物的骨碎片呈白色或淡黄色, 禽类骨碎片的颜色发暗, 这些骨碎片都是不透明的, 而鱼类骨碎片要比哺乳动物和禽类的透明。
高倍镜下可以看到哺乳动物的骨碎片呈椭圆形近似圆形,根据骨碎片的品质与透明度的不同, 用导管有时也能看到, 有时环行骨板的方向也能看到。
与哺乳动物相比, 禽类的骨碎片更加尖锐, 腺窝更圆, 用导管看不到。
鱼类的骨呈扁平状, 其陷窝为拉长的梭形, 连成网状, 而且根据鱼的种类不同也呈现一定的多样性。
这些特征是最一般的特征, 在实际的检验中变化较大。
肉骨粉中会出现平滑肌或骨骼肌, 不管是哺乳动物、禽类还是鱼类, 肌肉组织一般都被破坏成短的纤维,其宽度依据处理的方法和动物的营养状况而不同。
动物肌纤维一般没有各自的明显特征, 肌纤维的出现与否是判定饲料中是否出现动物源性成分的重要依据。
饲料中毛发、羽毛、蛋壳、鱼刺、鱼鳃的检出可以进一步确定饲料中是否出现动物源性成分。
欧盟已尝试通过饲料显微镜学方法来进行定量测定。
饲料显微镜学方法具有样品制备量少、设备便宜、简单易行的优点, 但该方法费时、费力, 对技术人员的要求高, 结果与试验员的经验相关性很大。
不同样品中所含有动物源性成分的来源多样, 低倍镜下颜色的重叠比较大, 高倍镜下骨陷窝的重叠性比较大。
这要求显微镜分析师达到较高的专业水平。
因此, 迫切需要建立一套新的、合适的鉴定标准。
1 基于蛋白特异性的检测技术1.1 蛋白分子立体结构特异性基于蛋白的鉴别技术大多以蛋白分子立体结构特异性为基础,应用抗原-抗体特异性结合的原理建立,通过检测标记信号的有无或强弱来判断目标成分的有无或多少。
该类技术具有操作简单、特异性好、不需要大型仪器设备的优点,容易操作,可以进行大规模检测,其核心技术是特异性抗原和抗体的筛选与制备。
骨骼肌中的肌钙蛋白I(troponin I,tnI)具有高特异性和热稳定性,是理想的抗原之一,Liu等[1](LIU Lihua, CHEN Furchi, DORSEY J L, et al. Sensitive monoclonalantibody-based sandwich ELISA for the detection of porcine skeletalmuscle in meat and feed products[J]. Food Science, 2006, 71(1): M1-M6.)以猪tnI为抗原制备了两种单克隆抗体Mab 8F10和Mab 5H9,Mab 8F10能够和所有的哺乳动物tnI而Mab 8F10只和猪tnI特异性反应,用该组抗体开发的抗体夹心法能够检出鸡肉和牛肉中掺杂的猪肉成分(检出限分别为0.05%和0.1%)、检出大豆蛋白基料饲料中和肉骨粉中的肉成分(检出限分别为0.05%和1%),而且样品经过132℃、2h的高温处理后不影响检测效果。
基于蛋白分子立体结构特异性的检测方法也有局限性,蛋白抗原决定簇的立体结构会受到多种环境因素影响而改变,当检测加工过的成分时其特异性和准确性会大打折扣,此时需要有其他手段辅助检测[6](van RAAMSDONK L W D, von HOLST C, BAETEN V, et al. New developments in the detection and identification of processed animalproteins in feeds[J]. Animal Feed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07, 133(1): 63-83.)1.2 蛋白或肽谱特异性基于蛋白的鉴别技术不仅仅局限于ELISA法为代表的免疫学方法,应用液相色谱(LC)、高效液相色谱(HPLC)、毛细管电泳(EC)或二维电泳分析样品蛋白和短肽组成特点也能实现对样品中动物源性成分种类的识别。
例如,Ashoor等[7](ASHOOR S H, MONTE W C, STILES P G. Liquid chromatographic identification of meats[J]. Journal Association of Official AnalyticalChemists, 1988, 71(2): 397-403.)开发了能够定性检测多种肉类成分和定量检测鸡肉- 火鸡肉混合物成分的LC技术。
1.3 免疫学方法肉骨粉一般都要经过高温、高压处理, 在这个过程中许多蛋白质都发生了变性, 失去了抗原性和水溶性, 这就给检测带来了困难。
为了使用免疫学方法鉴定动物成分的种类, 必须选择合适的动物成分作为抗原, 其中肌肉组织的蛋白质具有较高的价值。
目前已发现几种热稳定的蛋白质可以作为检测的目的蛋白, 其中包括肌钙蛋白。
免疫测定速度快、操作简单, 不需要对工作人员进行特殊的培训; 并且特异性高, 能特异性地检测动物肌肉, 而不与其它动物成分发生反应。
ELISA 方法由于具有特异性和灵敏度高的优点, 被广泛应用于食品和饲料中的肉类品种鉴别; 并且ELISA 不需要大型的科学设备, 容易操作, 可以进行大规模的检测。
2 基于DNA序列特异性的鉴别技术因此,利用DNA分子序列特异性开发定性、定量检测食品、饲料中动物源性成分的方法和技术定已成为该领域的研究焦点和主流,也是多数国家检测方法标准中指定的检测方法。
2.1 DNA杂交技术Ebbehoj[16] EBBEHOJ K F, THOMSEN P D. Species differentiation of heated meat products by DNA hybridization[J]. Meat Science, 1991, 30(3): 221-234.和Thomsen等应用32P-标记探针建立了检测生、熟牛肉中猪肉成分的DNA杂交技术,同年开发了能够区分近亲物种成分(猴和人、牛和绵羊或山羊)的条形-斑点杂交技术,检出限根据检测对象亲缘关系的远近分布在0.01%~10%区间。
2.2 基于PCR的动物源性成分检测技术2.2.1 PCR-电泳用物种间高异性引物对样品中的DNA进行PCR扩增后琼脂糖电泳分离,通过观察是否有特异性条带出现便可判定样品中是否含有相应的物种成分。
该方法灵敏、便捷、准确,而且成本低廉,大量的具体方法和技术已被建立和开发,实现了对常见动物源性成分(单一或混合物)的快速检测。
2.2.2 PCR-RFLP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restriction fragment lengthpolymorphism,RFLP)是应用物种间同源基因上特定限制性内切酶位点特异性来实现对样品中动物源性成分来源的识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