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剂学完整整理

合集下载

方剂学(所有方子的整理,很齐,很完整)

方剂学(所有方子的整理,很齐,很完整)

总论之马矢奏春创作八法:汗和下消吐清温补组成原则:君、臣、佐、使君药:针对主病或主证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臣药:(1)辅助君药加强治疗主病或主证作用的药物;(2)针对重要的兼病或兼证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佐药:(1)佐助药, 即配合君、臣药以加强治疗作用, 或直接治疗主要兼证的药物;(2)佐制药, 即用以消除或减弱君、臣药的毒性, 或能制约君、臣药峻烈之性的药物;(3)反佐药, 病重邪盛, 可能拒药时, 配用与君药性味相反而又能在治疗中起相成作用的药物, 防止药病格据.使药:(1)引经药, 能引领方中诸药至特定病所的药物;(2)调和药, 具有调和方中诸药作用的药物.变动形式:药味加减(桂枝汤——咳+杏仁、厚朴, 胸闷--芍药)、药量增减(小承气汤与厚朴三物汤)、剂型更换(汤, 可加减, 急;丸, 易带, 缓)重点方剂1、解表剂辛温解表)【组成】桂枝芍药甘草生姜年夜枣【功用】解肌发表调和营卫【主治】外感风寒表虚证.恶风发热, 汗出头疼, 鼻鸣干呕, 苔白不渴, 脉浮缓或浮弱辛温解表)【组成】麻黄桂枝干姜细辛半夏甘草芍药五味子【功用】解表散寒温肺化饮【主治】外寒内饮证.恶寒发热, 头身疼痛, 无汗, 咳喘, 痰涎清稀而量多, 胸痞, 或干呕, 或痰饮喘咳, 不得平卧, 或身体疼重, 头面四肢浮肿, 舌苔白滑, 脉浮辛凉解表)【组成】银花连翘苦桔梗薄荷竹叶芥穗牛蒡子淡豆豉生甘草【功用】辛凉透表清热解毒【主治】温病早期.发热, 微恶风寒, 无汗或有汗不顺畅, 头痛口渴, 咳嗽咽痛, 舌尖红, 苔薄白或薄黄, 脉浮数2、泻下剂寒下)【组成】年夜黄厚朴枳实芒硝【功用】峻下热结【主治】(1)阳明腑实证.年夜便欠亨, 频转矢气, 脘腹痞满, 腹痛拒按, 按之则硬, 甚或潮热谵语, 手足濈然汗出, 舌苔黄燥起刺, 或焦黑燥裂, 脉沉实(2)热结旁流证.下痢清水, 色纯青, 其气臭秽, 脘腹疼痛, 按之坚硬有块, 口舌干燥, 脉滑实(3)里热实证之热厥、痉病或发狂等寒下)【组成】年夜黄牡丹桃仁冬瓜仁芒硝【功用】泻热破瘀散结消肿【主治】肠痈初起, 湿热瘀滞证.右少腹疼痛拒按, 按之其痛如淋, 甚则局部肿痞, 或右足屈而不伸, 伸则痛剧, 小便自调, 或时时发热, 自汗恶寒, 舌苔薄腻而黄, 脉滑数.3、和解剂和解少阳)【组成】柴胡黄芩人参半夏甘草生姜年夜枣【功用】和解少阳【主治】(1)伤寒少阳证.往来寒热, 胸胁苦满, 默默不欲饮食, 心烦喜呕, 口苦, 咽干, 目眩, 舌苔薄白, 脉弦数(2)热入血室证.妇人伤寒, , 经水适断, 寒热发作有时(3)黄疸、疟疾以及内伤杂病而见少阳证者和解少阳)【组成】柴胡黄芩芍药半夏年夜黄生姜年夜枣枳实【功用】和解少阳内泻热结【主治】少阳阳明合病.往来寒热, 胸胁苦满, 呕不止, 郁郁微烦,心下痞硬, 或心下满痛, 年夜便不解或协热下痢, 舌苔黄, 脉弦数有力调和肝脾)【组成】柴胡甘草当归茯苓白术白芍药【功用】疏肝解郁养血健脾【主治】肝郁血虚脾弱证.两胁作痛, 头痛目眩, 口燥咽干, 神疲食少, 或月经不调, 乳房胀痛, 脉弦而虚调和肠胃)【组成】半夏黄芩人参黄连甘草干姜年夜枣【功用】寒热平调消痞散结【主治】寒热错杂之痞证.心下痞, 但满而不痛, 或呕吐, 肠鸣下利, 舌苔腻而微黄4、清热剂清气分热)【组成】石膏甘草知母粳米【功用】清热生津【主治】气分热盛证.壮热面赤, 烦渴引饮, 汗出恶热, 脉洪年夜有力清营凉血)【组成】犀角生地黄竹叶心银花连翘黄连麦冬玄参丹参【功用】清营解毒透热养阴【主治】热入营分证.身热夜甚, 神烦少寐, 时有谵语, 目常喜开或喜闭, 口渴或不渴, 斑疹隐隐, 脉细数, 舌绛而干清脏腑热)【组成】龙胆草黄芩栀子泽泻柴胡生甘草当归车前子木通生地黄【功用】清泻肝胆实火清利肝经湿热【主治】(1)肝胆实火上炎证.头痛目赤, 胁痛, 口苦, 耳聋, 耳肿, 舌红苔黄, 脉弦数有力(2)肝经湿热下注证.阴肿, 阴痒, 筋痿, 阴汗, 小便淋浊, 或妇女带下黄臭等, 舌红苔黄腻, 脉弦数有力清脏腑热)【组成】白头翁黄柏黄连秦皮【功用】清热解毒凉血止痢【主治】热毒痢疾.腹痛, 里急后重, 肛门灼热, 下痢脓血, 赤多白少, 渴欲饮水, 舌红苔黄, 脉弦数6、温里剂温中祛寒)【组成】人参干姜甘草白术【功用】温中祛寒补气健脾【主治】(1)脾胃虚寒证.脘腹绵绵作痛, 喜温喜按, 呕吐, 年夜便稀溏, 脘痞食少, 畏寒肢冷, 口不渴, 舌淡苔白润, 脉沉细或沉迟无力(2)阳虚失血证.便血, 吐血, 衄血或崩漏等, 血色昏暗, 质清稀(3)脾胃虚寒所致的胸痹;或病后多涎唾;或小儿慢惊等温中祛寒)【组成】桂枝芍药甘草生姜年夜枣胶饴【功用】温中补虚和里缓急【主治】中焦虚寒, 肝脾和睦证.腹中拘急疼痛, 喜温喜按, 神疲乏力, 虚怯少气;或心中悸动, 虚烦不宁, 面色无华;或伴四肢酸楚, 手足烦热, 咽干口燥.舌淡苔白, 脉细弦回阳救逆)【组成】干姜附子甘草【功用】回阳救逆【主治】心肾阳衰寒厥证.四肢厥逆, 恶寒倦卧, 神衰欲寐, 面色苍白, 腹痛下利, 呕吐不渴, 舌苔白滑, 脉微细温经散寒)【组成】当归通草桂枝芍药甘草年夜枣细辛【功用】温经散寒养血通脉【主治】血虚寒厥证.手足厥寒, 或腰、股、腿、足、肩擘疼痛, 口不渴, 舌淡苔白, 脉沉细或细而欲绝7、补益剂补气)【组成】人参白术茯苓甘草【功用】益气健脾【主治】脾胃气虚证.面色萎白, 语声卑微, 气短乏力, 食少便溏, 舌淡苔白, 脉虚弱补气)【组成】人参白茯苓白术甘草山药莲子肉薏苡仁白藊豆桔梗缩砂仁【功用】益气健脾渗湿止泻【主治】脾虚湿盛证.饮食不化, 胸脘痞闷, 肠鸣泄泻, 四肢乏力, 形体消瘦, 面色萎黄, 舌淡苔白腻, 脉虚缓补气)【组成】黄芪人参甘草白术橘皮当归柴胡升麻【功用】补中益气升阳举陷【主治】(1)脾虚气陷证.饮食减少, 体倦肢软, 少气懒言, 面色萎黄, 年夜便稀溏, 舌淡脉虚;以及脱肛, 子宫脱垂, 久泻久痢, 崩漏等(2)气虚发热证.身热自汗, 渴喜热饮, 气短乏力, 舌淡, 脉虚年夜无力补气)【组成】人参麦冬五味子【功用】益气生津敛阴止汗【主治】(1)温热、暑热, 耗气伤阴证.汗多神疲, 体倦乏力, 气短懒言, 咽干口渴, 舌干红少苔, 脉虚数(2)久咳伤肺, 气阴两虚证.干咳少痰, 短气自汗, 口干舌燥, 脉虚细补血)【组成】当归川芎芍药熟地黄【功用】补血调血【主治】营血虚滞证.头晕目眩, 心悸失眠, 面色无华, 妇人月经不调, 量少或闭经不成, 脐腹作痛, 甚或瘕块硬结, 舌淡, 口唇、爪甲色淡, 脉细弦或细涩补血)【组成】人参白术白茯苓甘草黄芪远志龙眼肉酸枣仁当归木香【功用】益气补血健脾养心【主治】(1)心脾气血两虚证.心悸怔忡, 健忘失眠, 冷汗, 体倦食少, 面色萎黄, 舌淡, 苔薄白, 脉细弱(2)脾不统血证.便血, 皮下紫癜, 妇女崩漏, 月经超前, 量多色淡, 或淋漓不止, 舌淡, 脉细弱补阴)【组成】熟地黄山萸肉干山药泽泻牡丹皮茯苓【功用】滋补肝肾【主治】肝肾阴虚证.腰膝酸软, 头晕目眩, 耳鸣耳聋, 冷汗, 遗精, 消渴, 骨蒸潮热, 手足心热, 口燥咽干, 牙齿摆荡, 足跟作痛, 小便淋沥, 以及小儿囟门分歧, 舌红少苔, 脉沉细数补阴)【组成】北沙参麦冬当归身生地黄枸杞子川楝子【功用】滋阴疏肝【主治】肝肾阴虚, 肝气郁滞证.胸脘胁痛, 吞酸吐苦, 咽干口燥, 舌红少津, 脉细弱或虚弦.亦治疝气瘕聚补阳)【组成】干地黄山药山茱萸泽泻牡丹皮茯苓桂枝附子【功用】补肾助阳【主治】肾阳缺乏证.腰痛脚软, 身半以下常有冷感, 少腹拘急, 小便晦气, 或小便反多, 入夜尤甚, 阳痿早泄, 舌淡而胖, 脉虚弱, 尺部沉细, 以及痰饮, 水肿, 消渴, 脚气, 转胞等8、固涩剂涩肠固脱)【组成】肉豆蔻补骨脂五味子吴茱萸生姜红枣【功用】温肾暖脾固肠止泻【主治】脾肾阳虚之肾泄证.五更泄泻, 不思饮食, 食不用化, 或久泻不愈, 腹痛喜温, 腰酸肢冷, 神疲乏力, 舌淡, 苔薄白, 脉沉迟无力固崩止带)【组成】白术生黄芪龙骨牡蛎萸肉芍药海螵蛸茜草棕榈炭五倍子【功用】固冲摄血益气健脾【主治】脾肾亏虚, 冲脉不固证.猝然血崩或月经过多, 或漏下不止, 色淡质稀, 头晕肢冷, 心悸气短, 神疲乏力, 腰膝酸软, 舌淡, 脉微弱9、安神剂滋养安神)【组成】生地黄天冬麦冬酸枣仁柏子仁当归玄参人参丹参茯苓远志桔梗五味子【功用】滋阴清热养血安神【主治】阴虚血少, 神志不安证.心悸怔忡, 虚烦失眠, 神疲健忘, 或梦遗, 手足心热, 口舌生疮, 年夜便干结, 舌红少苔, 脉细数滋养安神)【组成】酸枣仁知母茯苓川芎甘草【功用】养血安神清热除烦【主治】肝血缺乏, 虚热内扰证.虚烦失眠, 心悸不安, 头目晕眩, 咽干口燥, 舌红, 脉细数11、理气剂行气) / 芎术丸【组成】香附(气)川芎(血)栀子(火)苍术(湿)神曲(食)【功用】行气解郁【主治】六郁证.胸膈痞闷, 脘腹胀痛, 嗳腐吞酸, 恶心呕吐, 饮食不用*六郁:气、血、痰、火、湿、食, 因痰郁乃气滞湿聚而成, 若气行湿化, 则痰郁随之而解, 故方中不另用治痰之品行气)【组成】半夏厚朴茯苓生姜苏叶【功用】行气散结降逆化痰【主治】梅核气.咽中如有物阻, 咯吐不出, 吞咽不下, 胸膈满闷, 或咳或呕, 舌苔白润或白滑, 脉弦缓或弦滑降气)【组成】紫苏子半夏厚朴前胡肉桂当归生姜苏叶甘草年夜枣 (陈皮)【功用】降气平喘祛痰止咳【主治】上实下虚喘咳证.咳喘痰多, 胸膈满闷, 喘咳短气, 呼多吸少, 或腰疼脚弱, 肢体倦怠, 或肢体浮肿, 舌苔白滑或白腻, 脉弦滑降气)【组成】旋覆花代赭石生姜半夏人参甘草年夜枣【功用】降逆化痰益气和胃【主治】胃虚痰阻气逆证.胃脘痞闷或胀满, 按之不痛, 频频嗳气, 或见纳差、呃逆、恶心、甚或呕吐, 舌苔白腻, 脉缓或滑12、理血剂活血祛瘀)【组成】桃仁桂枝年夜黄甘草芒硝【功用】逐瘀泻热【主治】下焦蓄血证.少腹急结, 小便自利, 神志如狂, 甚则烦躁谵语, 至夜发热, 以及血瘀经闭, 痛经, 脉沉实而涩者血府逐瘀汤 (活血祛瘀)【组成】桃仁红花赤芍川芎牛膝生地黄当归桔梗枳壳柴胡甘草【功用】活血化瘀行气止痛【主治】胸中血瘀证.胸痛, 头痛, 日久不愈, 痛如针刺而有定处, 或呃逆日久不止, 或饮水即呛, 干呕, 或内热瞀闷, 或心悸怔忡, 失眠多梦, 急躁易怒, 入暮潮热, 唇暗或两目暗黑, 舌质暗红, 或舌有瘀斑、瘀点, 脉涩或弦紧补阳还五汤 (活血祛瘀)【组成】黄芪当归尾赤芍川芎桃仁红花地龙【功用】补气活血通络【主治】中风之气虚血瘀证.半身不遂, 口眼斜, 语言謇涩, 口角流涎, 小便频数或遗尿失禁, 舌昏暗, 苔白, 脉缓无力温经汤 (活血祛瘀)【组成】吴茱萸桂枝当归川芎丹皮阿胶白芍麦冬人参甘草半夏生姜【功用】温经散寒养血祛瘀【主治】冲任虚寒, 瘀血阻滞证.漏下不止, 血色暗而有块, 淋漓不顺畅, 或月经超前或延后, 或逾期不止, 或一月再行, 或经停不至, 而见少腹里急, 腹满, 薄暮发热, 手心烦热, 唇口干燥, 舌质暗红, 脉细而涩.亦治妇人宫冷, 久不受孕.止血)【组成】灶心黄土(伏龙肝) 白术附子生地黄阿胶黄芩【功用】温阳健脾养血止血【主治】脾阳缺乏, 脾不统血证.年夜便下血, 先便后血, 以及吐血、衄血、妇人崩漏, 血色昏暗, 四肢不温, 面色萎黄, 舌淡苔白, 脉沉细无力13、治风剂疏散外风)【组成】川芎薄荷荆芥羌活(太阳) 白芷(阳明) 细辛防风甘草【功用】疏风止痛【主治】外感风邪头痛.偏正头痛, 或巅顶作痛, 目眩鼻塞, 或恶风发热, 舌苔薄白, 脉浮平熄内风)【组成】羚角钩藤桑叶菊花鲜地黄白芍川贝淡竹茹茯神木甘草【功用】凉肝熄风增液舒筋【主治】热盛动风证.高热不退, 烦闷躁烦, 手足抽搐, 发为痉厥, 甚则神昏, 舌绛而干, 或舌焦起刺, 脉弦而数;以及肝热风阳上逆, 头晕胀痛, 耳鸣心悸, 面红如醉, 或手足躁扰, 甚则瘈(chì)疭(zòng), 舌红, 脉弦数镇肝熄风汤 (平熄内风)【组成】怀牛膝生赭石生龙骨生牡蛎生龟板白芍玄参天冬茵陈川楝子生麦芽甘草【功用】镇肝熄风滋阴潜阳【主治】类中风.头晕目眩, 目胀耳鸣, 脑部热痛, 面色如醉, 心中烦热, 或时常噫气, 或肢体渐觉晦气, 口眼渐形斜;甚或眩晕颠仆, 昏不知人, 移时始醒, 或醒后不能复原, 脉弦长有力14、治燥剂麦门冬汤 (滋阴润燥)【组成】麦冬半夏人参甘草粳米年夜枣【功用】清养肺胃降逆下气【主治】(1)虚热肺痿.咳嗽气喘, 咽喉晦气, 咯痰不爽, 或咳唾涎沫, 口干咽燥, 手足心热, 舌红少苔, 脉虚数(2)胃阴缺乏证.呕吐, 纳少, 呃逆, 口渴咽干, 舌红少苔, 脉虚数百合固金汤 (滋阴润燥)【组成】熟地生地归身白芍甘草桔梗玄参贝母麦冬百合【功用】滋养肺肾止咳化痰【主治】肺肾阴亏, 虚火上炎证.咳嗽气喘, 痰中带血, 咽喉燥痛, 头晕目眩, 午后潮热, 舌红少苔, 脉细数15、祛湿剂燥湿和胃)【组成】苍术厚朴陈皮甘草【功用】燥湿运脾行气和胃【主治】湿滞脾胃证.脘腹胀满, 不思饮食, 口淡无味, 恶心呕吐, 嗳气吞酸, 肢体繁重, 怠懈嗜卧, 常多自利, 舌苔白腻而厚, 脉缓燥湿和胃)【组成】年夜腹皮白芷紫苏茯苓半夏曲白术陈皮厚朴苦桔梗藿香甘草生姜年夜枣【功用】解表化湿和气理中【主治】外感风寒, 内伤湿滞证.恶寒发热, 头痛, 胸膈满闷, 脘腹疼痛, 恶心呕吐, 肠鸣泄泻, 舌苔白腻, 以及山岚瘴疟等清热祛湿)【组成】茵陈栀子年夜黄【功用】清热利湿退黄【主治】湿热黄疸.一身面目俱黄, 黄色鲜明, 发热, 无汗或但头汗出, 口渴欲饮, 恶心呕吐, 腹微满, 小便短赤, 年夜便不爽或秘结, 舌红苔黄腻, 脉沉数或滑数有力清热祛湿)【组成】杏仁飞滑石白通草白蔻仁竹叶厚朴生薏苡仁半夏【功用】宣畅气机清利湿热【主治】湿温初起及暑温夹湿之湿重于热证.头痛恶寒, 身重疼痛, 肢体倦怠, 面色淡黄, 胸闷不饥, 午后身热, 苔白不渴, 脉弦细而濡利水渗湿)【组成】泽泻猪苓茯苓白术桂枝【功用】利水渗湿温阳化气【主治】膀胱气化晦气之蓄水证.小便晦气, 头痛微热, 烦渴欲饮, 甚则水入即吐;或脐下动悸, 吐涎沫而头目眩晕;或短气而咳;或水肿、泄泻.舌苔白, 脉浮或浮数温化寒湿)【组成】茯苓桂枝白术甘草【功用】温阳化饮健脾利湿【主治】中阳缺乏之痰饮证.胸胁支满, 目眩心悸, 短气而咳, 舌苔白滑, 脉弦滑或沉紧温化寒湿)【组成】茯苓芍药白术生姜附子【功用】温阳利水【主治】阳虚水泛证.畏寒肢厥, 小便晦气, 心下悸动不宁, 头目晕眩, 身体筋肉瞤动, 站立不稳, 四肢繁重疼痛, 浮肿, 腰以下为甚;或腹痛, 泄泻;或喘咳呕逆.舌质淡胖, 边有齿痕, 舌苔白滑, 脉沉细祛风胜湿)【组成】独活桑寄生杜仲牛膝细辛秦艽茯苓肉桂心防风川芎人参甘草当归芍药干地黄【功用】祛风湿止痹痛益肝肾补气血【主治】痹症日久, 肝肾两虚, 气血缺乏证.腰膝疼痛, 痿软, 肢节屈伸晦气, 或麻木不仁, 畏寒喜温, 心悸气短, 舌淡苔白, 脉细弱16、祛痰剂燥湿化痰)【组成】半夏橘红白茯苓甘草乌梅生姜【功用】燥湿化痰理气和中【主治】湿痰证.咳嗽痰多, 色白易咯, 恶心呕吐, 胸膈痞闷, 肢体困重, 或头眩心悸, 舌苔白滑或腻, 脉滑燥湿化痰)【组成】半夏竹茹枳实陈皮甘草茯苓生姜年夜枣【功用】理气化痰和胃利胆【主治】胆郁痰扰证.胆寒易惊, 头眩心悸, 心烦不眠, 夜多异梦;或呕恶呃逆, 眩晕, 癫痫.苔白滑, 脉弦滑化痰熄风)【组成】半夏白术天麻茯苓橘红甘草生姜年夜枣【功用】化痰熄风健脾祛湿【主治】风痰上扰证.眩晕, 头痛, 胸膈痞闷, 恶心呕吐, 舌苔白腻, 脉弦滑比力(同病异治) 治疗失眠天王补心丹p203心肾阴虚血少、神志不安——滋阴清热、养血安神酸枣仁汤p205 心肝肝血缺乏、虚热内扰——养血安神、清热除烦归脾汤p164心脾气血两虚、脾不统血——益气补血、健脾养心治疗哮喘麻黄汤p30外感风寒表实证——发汗解表、宣肺平喘 小青龙汤p39外寒里饮证——解表散寒、温肺化饮麻杏石甘汤p46外感风邪、邪热壅盛——辛凉疏表、清肺平喘 苏子降气汤p227肺肾上实下虚喘咳证——降气平喘、祛痰止咳治疗眩晕镇肝熄风汤p270虚实夹杂、肝肾阴虚、阴虚阳亢 半夏白术天麻汤p333风痰上扰 五苓散p303蓄水证 苓桂术甘汤p309脾阳虚 问答(方解)方剂 君 臣 佐 使 桂枝汤 p33桂枝 助卫阳, 通经络, 解肌发表祛在表之风邪芍药 益阴敛营 生姜助桂枝辛散表邪, 和胃止呕 年夜枣益气补中, 滋脾生津甘草 调和药性小柴胡汤p76 柴胡透泄少阳之邪,疏泄气机郁滞(升散)黄芩清泄少阳半里之热(降泄)生姜、半夏和胃降逆止呕人参、年夜枣益气健脾甘草调和诸药小建中汤p138 饴糖甘温质润,温补中焦, 缓急止痛桂枝辛温, 温阳气, 祛寒邪白芍酸甘, 养营阴,缓肝急, 止腹痛生姜温胃散寒年夜枣补脾益气甘草益气和中,调和诸药归脾汤p164补中益气汤p154 黄芪补中益气, 升阳固表人参、甘草、白术补气健脾当归养血和营陈皮理气和胃,使诸药补而不滞升麻、柴胡升阳举陷甘草调和诸药六味地黄丸p170 熟地黄滋阴补肾, 填精益髓山茱萸补肝肾, 涩精山药补益脾阴, 固肾泽泻利湿泄肾浊,减熟地黄之滋腻茯苓淡渗脾湿,助山药健运,与泽泻共泄肾浊丹皮清泻虚热,制山萸肉温涩补阳还五汤p240 生黄芪补益元气,气旺则血行,瘀去络通当归尾活血通络不伤血赤芍、川芎、桃仁、红花协同当归尾活血祛瘀地龙通经活络五苓散p303 泽泻利水渗湿茯苓、猪苓淡渗利湿白术、茯苓健脾运化水湿桂枝温阳化气以助利水,解表散邪以祛表邪。

方剂学教材整理(打印版)

方剂学教材整理(打印版)

方剂学教材整理(打印版)简介本文档旨在整理方剂学教材的相关内容,方便学生使用。

通过对方剂学教材的整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方剂学的理论和实践知识。

目录1. 方剂学的概述2. 方剂学的发展历程3. 方剂的分类和特点4. 方剂的配伍原则5. 方剂的制备方法6. 方剂的应用与临床疗效7. 方剂学的研究进展和前景方剂学的概述方剂学是中医学中的重要学科之一,研究方剂的组成、配伍、制备方法以及应用等方面内容。

方剂学的研究对于提高中医临床治疗的疗效和准确性具有重要意义。

方剂学的发展历程方剂学作为一个学科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早期的《神农本草经》和《本草纲目》等医药经典。

随着时代的发展,方剂学逐渐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

方剂的分类和特点方剂通常可以根据其组成药物的种类和功效特点进行分类。

常见的方剂分类包括补益类方剂、泻下类方剂、祛风类方剂等。

每种方剂都有其独特的药物组合和作用特点。

方剂的配伍原则方剂的配伍原则是指方剂药物的选择和配伍方法。

根据中医药学的理论,方剂中的药物需要相互配合,以发挥最佳的疗效。

合理的配伍原则可以提高方剂的疗效和安全性。

方剂的制备方法方剂的制备方法包括煎煮、浸泡、研末等多种方式。

不同的方剂制备方法将影响方剂的药效和用药方式。

方剂的应用与临床疗效方剂作为中医临床治疗的基础,广泛应用于各种疾病的治疗。

不同的方剂对于不同疾病具有不同的疗效,需要根据具体病情进行选择和应用。

方剂学的研究进展和前景方剂学作为一个重要的中医学科,目前仍在不断发展和研究之中。

通过深入研究方剂学,可以提高中医临床治疗的效果和质量,为人们的健康做出更大贡献。

以上是方剂学教材整理的简要内容介绍,希望对学生们的学习和教学有所帮助。

《方剂学》考点精华总结(完美打印版)

《方剂学》考点精华总结(完美打印版)

2
20
温脾汤
温脾附子大黄硝,当归干姜人参草,攻下冷 积温脾阳,阳虚寒积腹痛疗。—附子、大黄
、芒硝、当归、干姜、人参、甘草
攻下冷积,温补脾阳。
阳虚寒积证。腹痛便秘,脐下绞结,绕脐不止,手足不温,苔 白不渴,脉沉弦而迟。
2.3 润下
麻子仁丸脾约治,杏芍大黄枳朴蜜,润肠泄
21
麻子仁丸(脾约丸)
热又行气,胃热肠燥便秘施。—麻子仁、杏 仁、芍药 + (小承气汤):大黄、枳实、厚
第三章 和解剂
3.1 和解少阳
序号
方剂名称
组成
功用
主治
28
小柴胡汤
小柴胡汤和解功,半夏人参甘草从,更加黄 芩生姜枣,少阳为病此方宗。—柴胡、半夏
、人参、甘草、黄芩、生姜、大枣
和解少阳
1、伤寒少阳证。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 呕,口苦,咽干,目眩,舌苔薄白,脉弦者。2、热入血室证。 妇人伤寒,经水适断,寒热发作有时。3、黄疸、疟疾以及内伤 杂病而见少阳证者。
(黄连解毒汤):黄连、黄芩、栀子 + (白 虎汤):石膏、知母、甘草 + (犀角地黄
汤):犀角、生地、芍药、牡丹皮 + 连翘、 玄参、桔梗、鲜竹叶
清热解毒,凉血泻火。
瘟疫热毒,充斥内外,气血两燔。大热渴饮,头痛如劈,干呕 狂躁,谵语神糊,视物昏瞀,或发斑疹,或吐血、衄血,四肢 或抽搐,或厥逆,脉沉数,或沉细而数,或浮大而数,舌绛唇 焦。
阳气虚弱。感冒风寒,头痛身热恶寒,热轻寒重,无汗肢冷, 助阳益气,发汗解表。 倦怠嗜卧,面色苍白,语言低微,舌淡苔白,脉沉无力,或浮
大无力等证。
滋阴解表
素体阴虚,外感风热证。头痛身热,微恶风寒,无汗或有汗不 多,咳嗽,心烦,口渴,咽干,舌红,脉数。

方剂学重点复习资料(完整版).docx

方剂学重点复习资料(完整版).docx

方剂学一一重点疑点难点笔记(后附常考题型)第一章绪论•方剂与方剂学的概念•方剂:是中医在辨证审机,确立治法的基础上,按照组方原则,通过选择合适药物,酌定适当剂量,规定适宜剂型及用法等一系列过程,最后完成防治疾病的药方。

・一首合格的方剂应是安全有效的。

•方剂学:研究治法与配伍规律及临床运用的一门基础临床学科。

•方剂的起源与发展 一、 先秦时期1、 《五十二病方》战国 记载52病,药物247种2、 《黄帝内经》大部分成书战国略晚于《五十二病方》 二、 汉代《伤寒杂病论》东汉末期张仲景(机)载方314首分两部分:《伤寒论》主要是六经辨证/《金匮要略》讲杂病 意义:现存最早记载方剂的医书意义:现存最早中医理论著作,最早记载治法及组成原则的医书 意义:创造性的融理、法、方、药于一体。

被尊为“方书之祖”。

三、 魏晋南北朝时期1、 《肘后方》晋•葛洪(评价:验便廉)2、 《小品方》 继《伤寒杂病论》夕卜,还有论瘟疫 四、 唐朝1、 《备急千金要方》与《千金翼方》孙思邈著 共载方7500余首2、 《外台秘要》王卷 意义: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由政府颁发的成药药典。

第一部中成药典 意义:我国第一部详析方剂理论的专著,开创了方论的先河。

-观点- 倡导“火热论”“病由邪生,邪去正安”“内伤脾胃,百病由生”倡导'‘相火论”七、 明代1、 《普济方》朱棣 载方61739首2、 《医方考》吴昆 如:知柏地黄丸 八、 清代1、 《医方集解》汪昂2、 《医学金鉴•删补名医方论》吴谦3、 温病学派 ① 叶天士(桂) 后人为其总结《温热论》 ② 吴鞠通(塘) 著有《温病条辨》 ③ 薛雪(生白) ④王七雄(孟英)第二章方剂与辨证论治意义:我国最大的一部古方书。

意义:以治法为纲创立了方剂的综合分类法意义:创立卫、气、营、血辨证 意义:创“三焦”辨证•方剂与病证五、 宋代1、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载方788首2、 《小儿药证直诀》钱乙 •六味地黄丸出于此书 六、 金元时期1、 《伤寒明理论》金•成无己2、 金元四大家① 刘完素:字守真创河间学派(后人尊称刘河间)《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六气皆从火化”"五志过极皆能化火” ② 张从正:字子和号戴人,师从刘完素。

《方剂学》知识点整理(表格完整版)

《方剂学》知识点整理(表格完整版)

苍耳:辛苦微温有小毒,归肺经通鼻窍祛风湿止痛辛夷:辛温归肺胃经,散风寒通鼻窍紫菀:苦甘微温归肺经,化痰止咳杏仁:苦微温有小毒归肺大肠经,止咳平喘润肠通便喘而无汗服之宜石膏大枣与生姜解肌透疹此方良中医儿科学一、胎怯:1、肾精薄弱--益精充髓,补肾助阳--补肾地黄汤。

2、脾肾两虚--健脾益肾,温运脾阳--保元汤整理记忆为:元宝晚节不保,被盗窃了。

不--补肾地黄汤,保/元宝--保元汤。

窃--胎怯二、硬肿症1、阳气虚衰--益气温阳,通经活血--参附汤2、寒凝血脉--温经散寒,活血通络--当归四逆汤整理记忆为:硬要去种党参。

硬种--硬肿症,参--参附汤。

党--当归四逆三、胎黄1、湿热郁蒸;清热利湿。

茵陈蒿汤2、寒湿阻滞;温中化湿。

茵陈理中汤3、瘀积发黄;化瘀消积。

血府逐瘀汤整理记忆为:得胎黄的茵茵仍坚持学习。

茵、茵--茵陈蒿汤和茵陈理中汤。

学--血府逐瘀汤。

四、感冒:1、风寒;辛温解表。

荆防败毒散2、风热;辛凉解表。

银翘散3、暑邪;清暑解表。

新加香薷饮。

4、时邪感冒:银翘散和普济消毒饮。

整理记忆为:对新加坡发生抢劫普通老百姓金银珠宝一事感到惊讶。

感到--感冒。

新加坡--新加香薷饮。

惊--荆防败毒散,金银珠宝--银翘散,普通老百姓-普济消毒饮。

五、咳嗽:1、风寒;疏风清散寒:金沸草散。

2、风热;疏风清热。

桑菊饮3、痰热;清肺化痰止咳。

清金化痰汤4、痰湿;燥湿化痰止咳。

三拗汤合二陈汤5、阴虚燥咳;养阴润肺,兼清余热。

沙参麦冬汤6、气虚咳;健脾补肺,益气化痰。

六君子汤整理记忆为:老师讲课讲得嗓子都沙哑了,搞到要吃金嗓子清清喉咙,但学生连3剩2=6都不懂。

讲课--咳嗽,金嗓子--金沸草散,嗓子--桑菊饮,清清--清金化痰汤,沙哑--沙参麦冬汤,3剩2--三拗汤合二陈汤,6--六君子汤。

六、肺炎喘嗽:1、风寒闭肺;辛温宣肺,化痰止咳。

华盖散2、风热闭肺;辛凉宣肺,清热化痰。

银翘散合麻杏石甘汤3、毒热闭肺;清热解毒,泻肺开闭。

方剂学总结整理打印版

方剂学总结整理打印版

方剂学总结整理打印版
一、方剂的组成
方剂是由一种或多种药物组成的,每一种药物都具有其独特的性味、功效和主治病证。

方剂的组成要根据病情、体质、环境等多种因素进行选择。

一般来说,方剂的组成应该遵循以下原则:
1. 药物相辅相成,相互协调,不得相互抵消或产生不良反应。

2. 药物的剂量应该适当,不宜过大或过小。

3. 药物的炮制方法应该得当,以保证其疗效和安全性。

二、方剂的用法
方剂的用法包括煎服法、丸剂法、散剂法等。

其中,煎服法是最常用的一种用法。

煎服法的基本步骤包括:将药物放入煎药壶中,加入适量的水,煎煮一定时间,滤去渣,取汁饮用。

丸剂法是将药物制成丸状,便于患者服用。

散剂法是将药物研成粉末,混合均匀后分装成小袋,每次服用时取出适量粉末冲服。

三、方剂的功效
方剂的功效取决于其组成的药物,药物的性味、归经、功效和主治病证等。

方剂可以调节人体阴阳平衡,调整气血运行,提高免疫力等。

四、方剂的分类
方剂可以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进行分类。

常见的分类方法包括:
1. 按照方剂的组成分类:如草方、汤方、丸方、散方等。

2. 按照方剂的功效分类:如补益方、清热解毒方、安神方、理
气方等。

3. 按照方剂的主治病证分类:如感冒方、咳嗽方、胃痛方、月经不调方等。

五、方剂学的历史沿革
方剂学是中医药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方剂学的发展可以追溯到远古时期,当时的人们通过尝试治疗疾病,逐渐积累了一些药物知识。

方剂学笔记总结(完整整理)

方剂学笔记总结(完整整理)

方剂学笔记总结(完整整理)
方剂学是中医药学中的重要分支,主要研究中药方剂的组成、
功效、用药规律等内容。

以下是方剂学的一些重要笔记总结。

方剂的组成
方剂由多种中药组合而成,每种药物在方剂中都有其独特的作用。

中药方剂的组成需要考虑各种药物之间的配伍禁忌和相互作用,以避免不良反应或失去疗效。

在配方中,应尽量选用兼顾主治和副
作用的药物。

方剂的功效
方剂的功效是指方剂在治疗特定疾病或症状上的作用。

功效可
以包括清热解毒、祛风散寒、活血化瘀等等。

方剂的功效与其组成
药物的性能和配伍关系密切相关。

用药规律
在方剂的使用中,需要遵循一定的用药规律。

这包括选择合适的方剂、确定合理的剂量和用药途径,以及掌握用药的时机和疗程等。

合理的用药规律能够提高方剂的疗效,减少不良反应。

总而言之,方剂学是中医药学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学科,研究方剂的组成、功效和用药规律对于掌握中医治疗技术具有重要意义。

> 注意:以上内容是基于方剂学的笔记总结,仅供参考。

具体应用中,还需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调整和判断。

方剂学重点总结归纳--完整版

方剂学重点总结归纳--完整版

方剂学重点总结归纳第一章解表剂定义:凡以解表药为主组成,具有发汗、解肌、渗透等作用,治疗表证的方剂,统称解表剂。

第一节辛温解表麻黄汤《伤寒论》【组成】麻黄(9g)桂枝杏仁(各6g)甘草(3g)【功用】发汗解表宣肺平喘【主治】外感风寒表实证。

恶寒发热,头身疼痛,无汗而喘,舌苔薄白,脉浮紧。

君药麻黄,臣药桂枝,佐药杏仁,使药甘草(兼佐药)配伍特点:一为麻、桂相须,开腠畅营,则发汗解表之功益彰;二为麻、杏相使,宣降相因,则宣肺平喘之效甚著。

大青龙汤《伤寒论》【组成】麻黄(12g) 桂枝甘草杏仁(各6g) 石膏(12g)生姜(9g)大枣(3g)【功用】发汗解表,兼清里热。

【主治】外感风寒,里有郁热证。

恶寒发热,头身疼痛,无汗,烦躁,口渴,脉浮紧。

小青龙汤《伤寒论》【组成】麻黄、芍药(9g)细辛、干姜、甘草(6g)桂枝(9g)五味子(6g)半夏(9g)【功用】解表散寒温肺化饮。

【主治】外寒里饮证。

恶寒发热,头身疼痛,无汗,喘咳,痰涎清稀而量多,胸痞,或干呕,或痰饮咳喘,不得平卧,或身体疼重,头面四肢浮肿,舌苔白滑,脉浮。

君药麻黄桂枝臣药干姜细辛佐药五味子芍药半夏佐使炙甘草桂枝汤《伤寒论》【组成】桂枝、芍药(9g)甘草(6g)生姜(9g)大枣(3g)【功用】解肌发表调和营卫【主治】外感风寒表虚证。

恶风发热,汗出头疼,鼻鸣咽干,苔白不渴,脉浮缓或浮弱。

君药桂枝臣药芍药佐药姜枣佐使炙甘草桂枝加葛根汤《伤寒论》【组成】桂枝、芍药(6g)生姜(9g)甘草(6g)大枣(3g)葛根(12g)【功用】解肌发表,升津舒筋。

【主治】风寒客于太阳经输,营卫不和证。

桂枝汤兼项背强而不舒者。

桂枝加厚朴杏子汤《伤寒论》【组成】桂枝芍药生姜(9g)甘草(6g)大枣(3g)厚朴杏仁(6g)【功用】解肌发表,降气平喘。

【主治】宿有喘病,又感风寒而见桂枝汤证者;或风寒表证误用下剂后,表证未解而微喘者。

桂枝加桂汤《伤寒论》【组成】桂枝(15g)芍药生姜(9g)甘草(6g)大枣(3g)【功用】温通心阳,平冲降逆。

(完整版)方剂学总结(各方面都包括).

(完整版)方剂学总结(各方面都包括).

各论第一章解表剂凡以解表药为主而组成,具有发汗解肌,疏达腠理,透邪外出等作用,主治表证的方剂统称解表剂。

属八法中的“汗”法。

解表剂除主要用于解除表证外,还可用于麻疹、疮疡、水肿、痢疾等初起兼有表证者。

解表剂多用辛散轻扬之品,不宜久煎,以免药性耗散,作用减弱。

外邪入侵①皮毛而入:伤寒(主要)伤阳气②口鼻入:温邪,流行性感冒,伤津耗气,神昏第一节辛温解表适用于由外感风寒引起的发热、恶风寒,头项强痛、肢体酸痛、口不渴、舌苔薄白,脉浮等表证。

第二节辛凉解表适用于外感风热引起的发热,微恶风寒,头痛咳嗽,口渴咽痛,舌尖红,苔薄黄,第三节扶正解表适用于体质素虚又感外邪而致的表证。

第二章泻下药凡以泻下药为主组成,具有通导大便,泻下积滞,攻逐水饮等作用,治疗里实证的方剂。

第一节寒下适用于里热积滞实证,症见大便秘结、腹部胀满或疼痛拒按,甚或潮热谵语,苔黄脉实等。

第二节温下适用于里寒积滞实证。

症见大便秘结,腹部胀满,腹痛喜温,手足不温,苔白滑,脉沉紧等。

(寒邪非温不去,积滞非下不除)第三节润下适用于肠燥便秘证。

因热邪伤津,或素体火盛,肠胃干燥所致的肠燥便秘,症见大便第四节逐水第五节攻补兼施第三章和解药凡具有和解少阳、调和肝脾、调和肠胃,截疟等作用,治疗少阳证、肝脾不和证、肠胃不和证、疟疾的方剂,统称和解剂。

属八法中“和”法。

第一节和解少阳适用于少阳证,症见往来寒热,胸胁满闷,心烦呕吐,不欲饮食,口苦,咽干,目第二节调和肝脾主治肝脾不和证,症见胸闷胁痛,不思饮食,大便泄泻等。

第三节调和肠胃主治肠胃不和之寒热错杂,升降失常,虚实相兼,表现为心下痞满,脘腹胀满,第四章清热剂凡以清热药为主组成,具有清热、泄火、凉血、解毒、以及滋阴透热等作用,主治里热证的方剂,统称清热剂清热剂一般是在表证已解,热已入里,且里热最盛,尚未结实的情况下使用。

第一节清气分热第二节清营凉血第三节清热解毒具有清热泄火解毒作用,适用于三焦火毒热盛;上中二焦邪郁生热,胸膈热盛;或风第四节气血两清第五节清脏腑热具有清解脏腑经络邪热作用,适用于邪热偏盛于某一脏腑所产生的火热证候。

方剂学-完整版

方剂学-完整版

解表剂——辛温解表麻黄//桂枝//杏仁、甘草外感风寒表实证(恶寒发热,无汗而喘,脉浮紧)桂芝要炒姜枣桂枝//芍药//甘草、生姜、大枣外感风寒表虚证(发热,恶风,汗出,脉浮)服后须臾,食热稀粥少许以助药力,并盖衣被温覆,以避风助汗羌活防地荒草,川苍细心指[导]羌活//防风、苍术//细辛、川芎、白芷、生地黄、黄芩、甘草外感风寒湿邪,兼有里热证(恶寒发热,头痛无汗,肢体酸楚疼痛,口苦微渴)香薷散—祛暑解表,化湿和中阴暑(恶寒发热,头重身痛,无汗,胸闷,苔白腻,脉浮)小青龙骂心肝味子,干姜嫂下跪麻黄、桂枝//细辛、干姜//芍药、五味子、半夏、甘草外寒内饮证(恶寒发热,无汗,胸痞喘咳,痰多而稀,或痰饮喘咳,不得平卧,或身体疼重,头面四肢浮肿,舌苔白滑,脉浮)止嗽散—宣利肺气,疏风止咳风邪犯肺证(咳嗽咽痒,咳痰不爽,或微有恶风发热,脉浮缓)辛凉解表银桥河牛,急吃碎叶草根连翘、银花//薄荷、荆芥穗、淡豆豉、牛蒡子//苦桔梗、竹叶、生甘草温病初起(发热无汗,微恶风寒,咳嗽咽痛,头痛口渴,脉浮数)桑菊杏姐连甘草和芦根[都除掉]桑叶//菊花、杏仁、桔梗//连翘,薄荷、苇根、甘草风温初期(咳嗽,发热不甚,微渴,脉浮数)麻黄、石膏(18g)//杏仁//甘草表邪未解,肺热咳喘证(发热,喘急,舌苔薄黄,脉数)扶正解表柴前败毒儿活,知府感激仁兄羌活、独活//柴胡、川芎//前胡、枳壳、茯苓、桔梗、人参、甘草气虚外感证(憎寒壮热,肢体酸痛,无汗,脉浮按之无力)参苏饮—益气解表,理气化痰虚人外感风寒,内有痰饮证泻下剂——寒下大小朴实大黄//芒硝//厚朴(24g)、枳实*阳明腑实证(大便不通,脘腹痞满,腹痛拒按,谵语,苔黑而干或焦黑燥裂,脉沉实有力)*热结旁流(下利清水,脐腹疼痛,口舌干燥,脉滑数)*里热结实证(热厥,痉病或发狂)大黄后下,芒硝溶服“釜底抽薪”、“急下存阴”、“通因通用”、“寒因寒用”大黄牡丹忙销瓜桃大黄、桃仁//牡丹、芒硝//冬瓜子肠痈初起(少腹疼痛拒按,右足屈而不伸,舌苔黄,脉滑数)温下福大人忙归炒姜温脾大黄、附子//当归、干姜、芒硝//人参、甘草寒积腹痛(腹痛便秘,手足不温,苔白,脉沉弦而迟)润下济川煎—温肾益精,润肠通便肾虚便秘(大便秘结,小便清白,腰膝酸软)“用通于补”麻子姓黄要朴实麻子仁//芍药、大黄、杏仁//枳实、厚朴脾约证(大便秘结,小便频数,舌苔微黄)“攻润相合”攻补兼施黄龙汤—攻下热结,益气养血阳明腑实,气血不足证(自利清水,或大便秘结,脘腹胀满,身热口渴,神倦少气,舌苔焦黄或黑,脉虚)增液承气汤:增液汤(玄参/麦冬/生地)+大黄、芒硝“增水行舟”逐水*悬饮(心下痞硬,干呕短气,头痛目眩,或胸背掣痛不得息,舌苔滑,脉沉弦)*水肿(一身悉肿,尤以身半以下为重,腹胀喘满,二便不利)共为细末,和匀,或装入胶囊,每次1~2g,以大枣10枚,煎汤,于清晨空腹送服和解剂——和解少阳小柴胡请人伴甘姜嫂柴胡//黄芩//半夏、生姜、参.草.枣*伤寒少阳证*妇人热入血室蒿芩下令,诸臣只戴花草青蒿脑、青子芩//淡竹茹、仙半夏、赤茯苓、碧玉散(滑石、甘草、青黛)//生枳壳、陈广皮少阳湿热证(寒热如疟,寒轻热重,胸胁胀痛,吐酸苦水,舌红苔腻,脉弦滑数)调和肝脾四妮只烧干柴柴胡//芍药//枳实、甘草*阳郁厥逆证(手足不温,脉弦)*肝脾不和证(胁肋胀闷,脘腹疼痛,脉弦)逍遥江湖河草,要当百[万]富[翁]柴胡(君/使)//当归、芍药//茯苓、白术、甘草(烧生姜、薄荷)肝郁血虚脾弱证(两胁作痛,神疲食少,月经不调,脉弦而虚)痛泻要方—补脾柔肝,祛湿止泻痛泻(肠鸣腹痛,大便泄泻,泻必腹痛,两关脉弦而缓)调和寒热半夏二黄参姜草枣半夏//黄芩、黄连、干姜//人参、大枣、甘草寒热互结之痞证(心下痞满,但满不痛,呕吐泻利,苔腻微黄)表里双解蒋勤要吓大枣,只是[为]打豺虎柴胡//黄芩、枳实、大黄//芍药、半夏、生姜(15g)、大枣少阳阳明合病(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心下满痛,呕吐,苔黄,脉弦数有力)防风通圣散—疏风解表,清热通便风热壅盛,表里俱实证(憎寒壮热无汗,口苦咽干,二便秘涩,舌苔黄腻,脉数有力)葛根//黄芩、黄连//甘草协热下利(身热下利,胸脘烦热,口渴,喘而汗出,苔黄,脉数)清热剂——清气分热白虎母狮干净石膏//知母//甘草、粳米阳明气分热盛证(身大热,汗大出,口大渴,脉洪大)竹叶石膏汤—清热生津,益气和胃伤寒、温病、暑病余热未清,气津两伤证(身热多汗,气逆欲呕,烦渴喜饮,舌红少津,脉虚数)清营凉血清营西丹[产]竹帘,卖[给]皇帝[要]银元水牛角//生地黄、玄参、麦冬//竹叶心、丹参、黄连、银花、连翘热入营分证(身热夜甚,神烦少寐,斑疹隐隐,舌绛而干,脉数)西地[产]丹药水牛角//生地黄//芍药、牡丹皮*热入血分证(身热谵语,斑色紫黑,舌绛起刺,脉细数)*热伤血络证(各种失血)清热解毒三黄加栀子黄连//黄芩//黄柏、栀子三焦火毒热盛证(大热烦扰,口燥咽干,舌红苔黄,脉数有力)“苦寒直折”牛和马拦[着]缰绳[吃]草梗,陈翘连慌玄胡[乱]普济消毒芩连(酒)//蒡翘薄蚕、玄勃板、草桔、陈、升柴(“火郁发之”)大头瘟(头面肿盛,恶寒发热,舌红苔白兼黄,脉浮数)凉膈散—泻火通便,清上泄下上中二焦火热证(胸膈烦热,面赤唇焦,烦躁口渴,舌红苔黄,脉数)“釜底抽薪”,“以泻代清”,薄荷、竹叶“火郁发之”母乳吃干没防止,陈家人当叫化金银花//陈皮、赤芍药、当归尾、乳香、没药//白芷、贝母、防风、甘草、皂角刺、穿山甲、天花粉痈疡肿毒初起(红肿焮痛,甚者伴有身热凛寒,脉数有力)“疮疡之圣药,外科之首方”清脏腑热竹竿通地木通//生地黄//生甘草梢、竹叶心经火热证(心胸烦热,口渴,口舌生疮或小便赤涩,舌红,脉数)〖小儿〗清肝胆实火,泻下焦湿热皇帝通龙泽生只当胡扯,龙胆泻肝龙胆草//黄芩、栀子//泽泻、木通、当归、生地、柴胡、生甘草、车前子*肝胆实火上炎证(头痛目赤,胁痛,口苦,耳聋,舌红苔黄,脉弦数有力)*肝胆湿热下注证(阴肿,阴痒,阴汗,小便淋浊,舌红苔黄腻,脉弦数有力)左金丸:黄连//吴茱萸(6:1)--肝火犯胃证白骨精草泻白散桑白皮//地骨皮//粳米、甘草肺热咳喘证(喘咳气急,皮肤蒸热,舌红苔黄,脉细数)〖小儿〗苇茎汤—清肺化痰,逐瘀排脓肺痈(胸痛,咳嗽,吐腥臭痰或吐脓血,舌红苔黄腻,脉数)请为当地炼圣丹黄连//升麻、生地黄、丹皮//当归身胃火牙痛(牙痛牵引头痛,口气热臭,舌红苔黄,脉滑数)升麻“火郁发之”玉女煎—清胃热,滋肾阴胃热阴虚证(牙痛齿松,烦热干渴,舌红苔黄而干)消渴,消谷善饥秦香莲当官,大吵要郎芍药//黄连、黄芩//当归、槟榔、木香、甘草、大黄、官桂(反佐)湿热痢疾(痢下赤白,腹痛里急,肛门灼热,小便短赤,舌苔黄腻,脉弦数)大黄“通因通用”白头翁脸皮白白头翁//黄柏,黄连//秦皮热毒痢疾(下痢赤多白少,腹痛里急后重,舌红苔黄,脉弦数)“苦寒直折” 清热祛暑六一散—滑石//生甘草(18:3)-清暑利湿--暑湿证(身热烦渴,小便不利)西湖荷叶翠,冬至黄米甘,清暑益气西瓜翠衣、西洋参//石斛、麦冬、荷梗//黄连、竹叶、知母、甘草、粳米暑热气津两伤证(身热汗多,口渴心烦,小便短赤,体倦少气,脉虚数) 清虚热贾母递清单,[要]青蒿鳖甲汤 青蒿、鳖甲//生地、知母//丹皮温病后期,邪伏阴分证(夜热早凉,热退无汗,舌红苔少,脉细数) “先入后出”当归六黄汤:六黄--生地.熟地//芩.连.柏//芪(12g)--阴虚火旺盗汗温里剂——温中祛寒四君子汤-茯苓+干姜干姜(温)//人参(补)//白术(燥)、草脾胃虚寒证(*,,舌淡苔白,脉沉细 *阳虚失血 *小儿慢惊 *病后喜唾涎沫,或霍乱吐泻,或胸痹等由中焦虚寒所致者) 桂枝汤倍芍药,重加饴糖饴糖(30g)//白芍、桂枝//生姜、大枣、炙甘草虚劳里急证(腹痛喜温喜按,或心悸,发热,面色无华,舌淡苔白,脉细弦)吴茱萸+参姜枣吴茱萸//生姜(18g)//人参、大枣虚寒呕吐(胃中虚寒,食谷欲呕,或胃脘痛,吞酸嘈杂;厥阴头痛,干呕吐涎沫;少阴吐利,手足厥冷,烦躁欲死) 回阳救逆附子//干姜//炙甘草少阴病(四肢厥逆,恶寒蜷卧,呕吐不渴,腹痛下利,神衰欲寐,舌苔白滑,脉微;或太阳病误汗亡阳) 温经散寒童造草药,贵当细心当归、桂枝//芍药、细辛//炙甘草、通草、大枣血虚寒厥证(手足厥寒,口不渴,舌淡苔白,脉沉细或脉细欲绝)贵弟将借草[喂]马鹿羊喝汤熟地(30g)、鹿角胶//肉桂、姜炭//麻黄、白芥子、生甘草阴疽(漫肿无头,皮色不变,酸痛无热,口中不渴,舌淡苔白,脉沉细或迟细;或贴骨疽、脱疽、流注、痰核、鹤膝风等属于阴寒证者) 补益剂——补气 人参//白术//茯苓、炙甘草脾胃气虚证(面色晄白,语音低微,食少便溏,气短乏力,舌淡苔白,脉虚弱)四君子,接连斗杀一山妖人参.白术.白茯苓//莲子肉.山药.白扁豆.薏苡仁//缩砂仁.桔梗.炒甘草脾虚夹湿证(饮食不化,胸脘痞闷,肠鸣泄泻,四肢乏力,形体消瘦,面色萎黄,舌淡苔白腻,脉虚缓) 补中益气赶虎,巨人骑马挡猪黄芪//人参、白术、炙甘草//当归、橘皮、升麻、柴胡 *脾胃气虚证(食少便溏,体倦肢软,少气懒言,面色晄白,脉大而虚软)*气虚下陷证(脱肛,子宫脱垂,久泻,久痢,崩漏等,气短乏力,舌淡脉虚)*气虚发热证(身热,自汗,渴喜热饮,气短乏力,舌淡,脉虚大无力)欲屏风,齐住房黄芪//白术//防风(大枣)表虚自汗证(自汗恶风,面色晄白,舌淡苔薄白,脉浮虚;虚人感冒)人参(补)//麦门冬(清)//五味子(敛)*温热,暑热,耗气伤阴证(汗多神疲,体倦乏力,气短懒言,咽干口渴,舌干红少苔,脉虚数)*久咳肺虚,气阴两虚证(干咳少痰,短气自汗,口干舌燥,脉虚细) 补血兄弟[买]贵药四物汤 熟地黄//当归//白芍药、川芎营血虚滞证(心悸失眠,头晕目眩,面色无华,妇人月经不调,量少或经闭,脐腹作痛,舌淡,脉细弦或细涩) 当归补血汤—补气生血 黄芪//当归(30:6)-血虚发热证四君早期归,远知龙眼香黄芪、龙眼肉//人参、白术、当归//茯神、酸枣仁、木香、炙甘草、远志*心脾气血两虚证(心悸失眠,盗汗虚热,体倦食少,面色萎黄,舌淡苔薄白,脉细弱)*脾不统血证(便血,皮下紫癜,崩漏,月经超前,量多色淡或淋漓不止,舌淡,脉细) 气血双补八珍汤:四君+四物泰山磐石散—益气健脾,养血安胎 堕胎,滑胎(倦怠无力,脉滑无力) 补阴牡丹负责要熟肉熟地黄(24g)//山萸肉、干山药//泽泻、牡丹皮、茯苓 “三补”-补养肝脾肾,以补肾阴为主 “三泻”-渗湿泄浊,清虚热肾阴虚证(腰膝酸软,头晕目眩,耳鸣耳聋,盗汗遗精,消渴,骨蒸潮热,手足心热,舌燥咽痛,牙齿动摇,足跟作痛,小便淋漓,以及小儿囟门不合,舌红少苔,脉沉细数) “壮水之主,以制阳光” 左归丸—滋阴补肾,填精益髓 真阴不足证(头晕腰酸,舌红少苔) “阳中求阴”龟版黄木熟,脊髓大补阴熟地黄、龟版//黄柏、知母//(猪脊髓、蜂蜜)“培本清源”以滋阴培本为主,降火清源为次(3:2)阴虚火旺证(骨蒸潮热,盗汗遗精,心烦易怒,舌红少苔,尺脉数而有力)复脉汤)—滋阴养血,益气温阳,复脉止悸 申大嫂,浇麦地,马桂奖酒生地黄(50g)//甘草、人参、阿胶、麦门冬、麻仁、大枣//生姜、桂枝(黄酒)*阴血不足,阳气虚弱证(脉结代,心动悸,虚羸少气,舌光少苔)*虚劳肺痿(咳嗽,涎唾多,形瘦短气,虚烦不眠,咽干舌燥,脉虚数)傻妻卖地归楝子生地黄//北沙参、麦冬、当归身、枸杞子//川楝子肝肾阴虚,肝气不舒证(胸脘胁痛,吞酸吐苦,咽干口燥,舌红少津,脉细弱或虚弦。

方剂学-完整版

方剂学-完整版

方剂学-完整版解表剂——辛温解表辛温解表是一种中药,可以用于治疗外感风寒表实证。

这种证候的症状包括恶寒发热,无汗而喘,脉浮紧。

成分包括麻黄、桂枝、杏仁、甘草。

麻黄汤—发汗解表,宣肺平喘麻黄汤是一种中药,可以用于治疗外感风寒表实证。

这种证候的症状包括恶寒发热,无汗而喘,脉浮紧。

成分包括麻黄、桂枝、杏仁、甘草。

桂枝汤—解肌发表,调和营卫桂枝汤是一种中药,可以用于治疗外感风寒表虚证。

这种证候的症状包括发热,恶风,汗出,脉浮。

成分包括桂枝、芍药、甘草、生姜、大枣。

服用后,需要少量饮食,并盖好衣被,以避免风寒助汗。

九味羌活汤—发汗祛湿,兼清里热九味羌活汤是一种中药,可以用于治疗外感风寒湿邪,兼有里热证。

这种证候的症状包括恶寒发热,头痛无汗,肢体酸楚疼痛,口苦微渴。

成分包括羌活、防风、苍术、细辛、川芎、白芷、生地黄、黄芩、甘草。

香薷散—祛暑解表,化湿和中香薷散是一种中药,可以用于治疗阴暑证候。

这种证候的症状包括恶寒发热,头重身痛,无汗,胸闷,舌苔白腻,脉浮。

小青龙汤—解表散寒,温肺化饮小青龙汤是一种中药,可以用于治疗外寒内饮证候。

这种证候的症状包括恶寒发热,无汗,胸痞喘咳,痰多而稀,或痰饮喘咳,不得平卧,或身体疼重,头面四肢浮肿,舌苔白滑,脉浮。

成分包括麻黄、桂枝、细辛、干姜、芍药、五味子、半夏、甘草。

止嗽散—宣利肺气,疏风止咳止嗽散是一种中药,可以用于治疗风邪犯肺证候。

这种证候的症状包括咳嗽咽痒,咳痰不爽,或微有恶风发热,脉浮缓。

成分包括辛凉解表。

银翘散—辛凉透表,清热解毒银翘散是一种中药,可以用于治疗温病初起证候。

这种证候的症状包括发热无汗,微恶风寒,咳嗽咽痛,头痛口渴,脉浮数。

成分包括连翘、银花、薄荷、荆芥穗、淡豆豉、牛蒡子、苦桔梗、竹叶、生甘草。

麻杏甘石汤—辛凉宣肺,清热平喘麻杏甘石汤是一种中药,可以用于治疗表邪未解,肺热咳喘证候。

这种证候的症状包括发热,喘急,舌苔薄黄,脉数。

成分包括麻黄、石膏、杏仁、甘草。

(完整版)方剂学完整整理

(完整版)方剂学完整整理

(完整版)⽅剂学完整整理⽅剂:是在辩证审因确定治法之后,选择合适的药物,酌定⽤量,按照组⽅基本结构的要求,妥善配伍⽽成。

⽅剂学:研究和阐明治法与⽅剂的理论及其临床应⽤的⼀门学科,是中医学的主要基础学科之⼀。

先秦时期复⽅的产⽣和发展《五⼗⼆病⽅》:记载五⼗⼆种病的症状与治疗⽅剂(外科、⽪肤科为主)、283⾸⽅,⽤药242种、记载丸、汤、饮、散等内服剂型,敷、浴、蒸、熨等外⽤剂型。

标志⽅剂临床应⽤已初具规模。

两汉时期⽅剂学的形成和奠基《黄帝内经》载⽅13⾸、剂型较丰富:汤、饮、膏、丸、丹、酒、醴、提出⽅剂分类:“七⽅”说、提出治则:“实则泻之,虚则补之”、提出制⽅理论:“主病之谓君,佐君之为⾂,应⾂之为使。

”两汉时期⽅剂学的形成和奠基《伤寒杂病论》(⽅书之祖):辨证论治,⽅中寓法,融理、法、⽅、药于⼀体。

“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配伍严密,药变⽅殊载⽅323⾸,使⽤药物270多味;剂型丰富,煎服有法;疗效卓著,流传千古。

魏晋南北朝时期注重实⽤,略于理论《肘后备急⽅》(简、便、廉、效):单⽅510⾸、复⽅494⾸;多⽤于治疗突发急症;论述简要,载录之药⽅“皆已试⽽后录。

隋唐时期⼤部头⽅书的出现《千⾦⽅》--《备急千⾦要⽅》《千⾦翼⽅》(孙思邈):载⽅7500多⾸;病症类⽅,⾸列妇⼉;专辑“⾷治”卷;收录保健、美容⽅。

《外台秘要》:载⽅6800多⾸;保存许多散失⽅;按科、病分类⽅剂。

宋(⾦)元时期⽅剂学的全⾯发展1.官修⽅书:《太平惠民和剂局⽅》--第⼀部由政府编制的成药典载⽅确有效验⽽实⽤;详列主治、组成外,尚详述药物的炮制和制剂;⽤药⾟温⾹燥2.专科⽅书问世:《⼩⼉药证直诀》(钱⼄),最早的⼉科专科⽅书3.⽅论专着产⽣:《伤寒明理论》(成⽆已)--第⼀部专门⽤君⾂佐使理论剖析⽅剂的专著⾦元四⼤家:刘完素善⽤寒凉,为寒凉派,著《宣明论⽅》;张从正主张攻下,为攻下派,著《濡门事亲》;李东垣专补脾胃,为补⼟派,著《脾胃论》;朱震亨⼒倡滋阴,为滋阴派,著《丹溪⼼法》明清时期⽅药共荣、由博返约1.载⽅之巨,历史之最:《普济⽅》载⽅61739⾸--我国现存最⼤的⼀部⽅书2.⽅论专着,层出不穷:《医⽅考》、《医⽅集解》3.专病专⽅,病证结合《医林改错》(王清任)--主要针对瘀⾎病证《温病条辨》(吴瑭)--针对温热病证4、⽅剂分类,已具模型(1)功效分类⽅剂《医⽅集解》(2)治法分类⽅剂《景岳全书》(张景岳)《医学⼼悟》(程钟龄)近现代时期继承整理与现代化研究1、⼤量古代⽅书之校刊出版2、⽅剂⼯具书的⼤量涌现以《中医⽅剂⼤辞典》为杰出代表3、教材建设的不断更新4、实验⽅剂学的雏形出现5、中药新药的研究和⽣产治法,是在辨清证候,审明病因、病机之后,有针对性地采取的治疗法则。

(word完整版)方剂学总结归纳,推荐文档

(word完整版)方剂学总结归纳,推荐文档

药剂学总结归纳第一单元概述细目一方剂与治法要点一方剂与治法的关系:在辨证的基础上确定治法;在治法的指导下选用适宜的药物组成方剂。

治法是组方的依据,方剂是治法的体现。

方剂的功用、主治必须与治法相一致。

“方从法出,法随证立,以法统方,方即是法”要点二常用治法:清·程钟龄《医学心悟》“八法”:汗、吐、下、和、温、清、消、补1.汗法:【解表剂】通过发汗解表、开泄腠理、宣发肺气等作用,使外感六淫之邪由肌表随汗而解的一种治疗方法。

适用于外感风寒或风热表证,麻疹初起疹出不透,水肿腰以上肿甚,以及疮疡、痢疾、咳嗽、疟疾而有寒热表证者。

2.吐法:通过催吐的方法,使体内有形之邪随吐而出的一种治疗方法。

适用于痰涎、宿食或毒物停留在咽喉、胸膈、胃脘,急需去除的病证。

3.下法:【泻下剂】-骏下通过荡涤肠胃、通泻二便,以祛除体内有形实邪的一种治疗方法。

适用于实邪阻结、大便不通、或泄泻不爽,以及淤血、结痰、积水肿胀等证。

4.和法:【和解剂】通过和解与调和的方法,使半表半里之邪或脏腑、阴阳、表里失和之证得以解除。

5.温法:【温里剂】通过温中散寒、回阳通脉等作用,使在里之寒邪得以消散的一种治疗方法。

适用于中焦虚寒,寒饮内停、阳气衰微,以及寒凝经脉等里寒证。

6.清法:【清热剂】通过清热、泻火、凉血等作用,使在里之热邪得以解除。

适用于热在气分、热在营血、热在脏腑,以及虚热证等里热证。

7.消法:-缓消通过消食导滞、行气活血、化痰利水以及驱虫等方法,使气、血、痰、食、水、虫等所结成的有形之邪渐消缓散。

适用于饮食停滞、气滞血瘀、癥瘕积聚、水湿内停、痰饮不化、疳积虫积以及疮疡痈肿等病证。

8.补法:【补益剂】通过补益人体气血阴阳的不足,恢复人体正气,治疗各类虚弱证候的一种治疗方法。

适用于各种虚证,如气虚、血虚、阴虚、阳虚,以及五脏虚损等。

*细目二方剂的组成与变化要点一方剂配伍的目的:配伍的总体目的不外增效、减毒两个方面。

一是增强原有药物的作用,调和偏性。

方剂学总结(知识点精华版)

方剂学总结(知识点精华版)

《方剂学》重点内容第一章、解表剂1.辛温解表剂方名功效主治辨证要点方歌麻黄汤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外感风寒表实证恶寒发热,头身疼痛,无汗而喘,舌苔薄白,脉浮紧麻黄汤中用桂枝,杏仁甘草四般施。

桂枝汤解肌发表调和营卫外感风寒表虚证恶风发热,汗出头痛,鼻鸣干呕,苔白不渴,脉浮缓或浮弱桂枝汤治太阳风,芍药甘草姜枣同。

九味羌活汤发汗祛湿兼清里热外感风寒湿邪,内有蕴热恶寒发热,无汗,头痛项强,肢体酸楚疼痛,口苦微渴,舌苔白或微黄,脉浮九味羌活用防风,细辛苍芷与川芎,黄芩生地同甘草,三阳解表益姜葱。

加味香苏散发汗解表理气解郁外感风寒,兼有气滞证发热恶寒或恶风,头痛项强,鼻塞流涕,无汗,身体疼痛,胸脘痞闷,,苔薄白,脉浮加味香苏陈草姜,蔓荆芥防芎秦艽。

小青龙汤解表散寒温肺化饮外寒里饮证恶寒发热,头身疼痛,无汗,喘咳,痰多而稀,胸痞,或干呕,或痰饮喘咳,不得平卧,或身体疼重,头面四肢浮肿,舌苔白滑,脉浮小青龙汤治水气,喘咳呕哕渴利慰。

姜桂麻黄芍药甘,细辛半夏姜五味。

止嗽散宣利肺气疏风止咳风邪犯肺证咳嗽咽痒,咯痰不爽,或微有恶风发热,舌苔薄白,脉浮缓止嗽散中用白前,陈皮桔梗草荆添。

百部紫菀同蒸用,感冒咳嗽此方先。

2.辛凉解表剂银翘散辛凉透表清热解毒温病初起发热,微恶风寒,无汗或有汗不畅,咳嗽咽痛,头痛口渴,舌尖红,苔薄白或薄黄,脉浮数银翘散主上焦医,竹叶荆牛薄荷豉,甘桔芦根凉解法,风温初感此方宜。

桑菊饮疏风清热宣肺止咳风温初起,表热轻证咳嗽,身热不甚,口微渴,脉浮数桑菊饮中桔梗翘,杏仁甘草薄荷饶;芦根为引轻清剂,阳明热盛入母膏。

麻杏甘石汤辛凉宣泄清肺平喘肺热壅盛证身热不解,咳逆气急,甚则鼻煽,口渴,有汗或无汗,喘咳,舌苔薄白或黄,脉浮而数麻杏甘石汤柴葛解肌汤解肌清热外感风寒,郁而化热证恶寒渐轻,发热增盛,无汗头痛,目痛鼻干,心烦不眠,咽干耳聋,眼眶痛,舌苔薄黄,脉浮微洪柴葛解肌姜枣膏,羌草桔梗芩芷芍。

升麻葛根汤解肌透疹麻疹初起疹出不出(或出而不畅),身热头痛,咳嗽,目赤流泪,口渴,舌红,苔薄而干,脉浮数升麻葛根草芍药,解肌透疹此方良。

方剂学知识点总结(精心整理)

方剂学知识点总结(精心整理)

期末方剂备考录一.总论知识点1.方剂起源与发展:·《五十二病方》现存最早方书·《黄帝内经》首次提出君臣佐使·《伤寒杂病论》被誉为“方书之祖”载方为“经方”·孙思邈后著《千金翼方》以辅《千金要方》·宋代《太平圣惠方》是我国政府组织编写的第一部方书·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是我国第一部政府编制颁行的成药药典·金元成无己《伤寒明理药方论》开方论之先河·明代吴昆《医方考》为第一部方论专著·明代朱橚《普济方》是我国现存古籍中载方量最多的方书2.方剂与治法的关系(只记2句话)①治法是用方或组方的依据(方从法出)②方剂是体现治法的主要手段(以方现法)3.方剂的变化(12字掌握)①药味加减②药量加减③剂型更换4.方剂所应八法(1)汗法:解表剂(2)和法:和解剂;表里双解剂(3)下法:泻下剂(4)消法:理气剂;祛湿剂;祛痰剂;消食剂;驱虫剂;理血剂(5)吐法:涌吐剂(6)清法:清热剂;祛暑剂(7)温法:温里剂(8)补法:补益剂另(未归):固涩剂、安神剂、开窍剂、治风剂、治燥剂5.举例说明君臣佐使的含义(幻灯片例)(1)君药:是针对主病or主证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是方中不可或缺且药力居首的药物。

(2)臣药:一是辅助君药加强治疗主病or主证的药物;二是针对兼病or兼证起治疗作用的药物。

其在方中药力小于君药。

(3)佐药①佐助药:是协助君药臣药以加强治疗作用or直接治疗次要兼证的药物。

②佐制药:是制约君药臣药峻烈之性or减轻消除君药臣药毒性的药物。

③反佐药:是少量与君药性味or作用相反但又能辅成治疗作用的药物。

(即配伍反佐·另有服法反佐&炮制反佐)其在方中药力小于臣药,一般用量较轻。

(4)使药:一是引经药,能引方中诸药以达病所的药物;二是调和药,即具有调和诸药作用的药物。

其在方中药力较小,用量亦轻。

二.某首方的功用、主治证和临床表现1.麻黄汤(1)功用:发汗解表,宣肺平喘(2)主治证:外感风寒表实证(3)临床表现:恶寒发热,头身疼痛,无汗而喘,舌苔薄白脉浮紧。

完整版)方剂学完整整理

完整版)方剂学完整整理

完整版)方剂学完整整理方剂是根据辩证施治的原则,选择适当的药物,确定用量,按照组方的基本结构要求,进行合理的配伍而成。

方剂学是研究和阐明治法与方剂的理论及其临床应用的一门学科,是中医学的重要基础学科之一。

先秦时期,复方开始产生和发展。

《五十二病方》记载了五十二种病的症状与治疗方剂,其中包括外科和皮肤科方剂,共有283首方,使用了242种药物,并记载了丸、汤、饮、散等内服剂型,以及敷、浴、蒸、熨等外用剂型。

这标志着方剂临床应用已初具规模。

两汉时期,方剂学开始形成和奠基。

《黄帝内经》中记载了13首方剂,包括汤、饮、膏、丸、丹、酒、醴等剂型。

该书提出了方剂分类的“七方”说,以及治则:“实则泻之,虚则补之”,还提出了制方理论:“主病之谓君,___之为臣,应臣之为使”。

伤寒杂病论》是___,该书辨证论治,方剂中融合了理论、法则、方剂和药物。

书中提出了“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的治疗原则,配伍严密,药物种类达到270多味,方剂共有323首,剂型丰富,煎服有一定的规范。

该书的疗效卓著,流传至今。

魏晋南北朝时期,方剂学注重实用,理论稍显薄弱。

《肘后备急方》是该时期的代表作,书中收录了510首单方和494首复方,多用于治疗突发急症。

该书论述简要,所载药方都经过试验。

隋唐时期,出现了一系列重要的方剂书籍。

《千金方》是其中之一,包括《备急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两部分。

该书收录了7500多首方剂,其中首要关注妇儿病症,还有专辑的“食治”卷以及保健、美容方。

《外台秘要》是另一部重要的方剂书籍,收录了6800多首方剂,保存了许多已经失传的方剂,按科、病分类整理了方剂。

宋(金)元时期,方剂学得到了全面发展。

首先是官修方书,《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是第一部由政府编制的成药典,收录的方剂经过确切有效的验证并实际应用,详细列出了主治和组成,还详述了药物的炮制和制剂。

其次是专科方书的问世,《小儿药证直诀》是最早的儿科专科方书。

此外,方论专著也开始出现,《伤寒明理论》是第一部专门剖析方剂的专著,___四大家分别是___、___、___和___,他们各自代表了不同的学派和理论。

(完整版)方剂学总结归纳

(完整版)方剂学总结归纳
hing at a time and All things in their being are good for somethin
药剂学 总结归纳
第一单元 概述
细目一 方剂与治法 要点一 方剂与治法的关系: 在辨证的基础上确定治法; 在治法的指导下选用适宜的药物组成方剂。 治法是组方的依据,方剂是治法的体现。 方剂的功用、主治必须与治法相一致。“方从法出,法随证立,以法统方,方即是法” 要点二 常用治法: 清·程钟龄 《医学心悟》“八法”:汗、吐、下、和、温、清、消、补 1.汗法:【解表剂】 通过发汗解表、开泄腠理、宣发肺气等作用,使外感六淫之邪由肌表随汗而解的一种治疗方法。 适用于外感风寒或风热表证,麻疹初起疹出不透,水肿腰以上肿甚,以及疮疡、痢疾、咳嗽、疟疾而有寒热表证者。 2.吐法: 通过催吐的方法,使体内有形之邪随吐而出的一种治疗方法。 适用于痰涎、宿食或毒物停留在咽喉、胸膈、胃脘,急需去除的病证。 3.下法:【泻下剂】-骏下 通过荡涤肠胃、通泻二便,以祛除体内有形实邪的一种治疗方法。 适用于实邪阻结、大便不通、或泄泻不爽,以及淤血、结痰、积水肿胀等证。 4.和法:【和解剂】 通过和解与调和的方法,使半表半里之邪或脏腑、阴阳、表里失和之证得以解除。 5.温法:【温里剂】 通过温中散寒、回阳通脉等作用,使在里之寒邪得以消散的一种治疗方法。 适用于中焦虚寒,寒饮内停、阳气衰微,以及寒凝经脉等里寒证。 6.清法:【清热剂】 通过清热、泻火、凉血等作用,使在里之热邪得以解除。 适用于热在气分、热在营血、热在脏腑,以及虚热证等里热证。 7.消法:-缓消 通过消食导滞、行气活血、化痰利水以及驱虫等方法,使气、血、痰、食、水、虫等所结成的有形之邪渐消缓散。 适用于饮食停滞、气滞血瘀、癥瘕积聚、水湿内停、痰饮不化、疳积虫积以及疮疡痈肿等病证。 8.补法:【补益剂】 通过补益人体气血阴阳的不足,恢复人体正气,治疗各类虚弱证候的一种治疗方法。 适用于各种虚证,如气虚、血虚、阴虚、阳虚,以及五脏虚损等。 *细目二 方剂的组成与变化 要点一 方剂配伍的目的: 配伍的总体目的不外增效、减毒两个方面。 一是增强原有药物的作用,调和偏性。如四逆汤。 二是扩大治疗范围。如四君子汤。 三是能够监制药物的毒性或烈性,消除或缓解其对人体的不利影响。 如生姜能减轻半夏的毒性;砂仁能减轻熟地滋腻碍胃的副作用等。 *要点二 方剂的组方原则: 君臣佐使的涵义: 1.君药: 针对主证或主病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 药力居方中之首 2.臣药: ①协助君药加强治疗主病或主证的药物; ②针对兼证或兼病起治疗作用的药物。 药力小于君药。

方剂学归纳整理完整版.

方剂学归纳整理完整版.

方剂学归纳整理完整版.
方剂学是中国传统医学中的一门重要学科,它以方剂为研究对象,探究各种药物组方、炮制方法、服用时间等方面的知识,是中医临床治疗的基础。

方剂学主要分为以下几方面内容:
一、药物学
药物学是方剂学的基础,它主要探究中药的性味归经、功效作用、剂量特点、炮制方
法等方面的知识。

在中药应用方剂时,要根据病情不同、患者体质不同等因素,进行科学
合理的选择和运用,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二、处方学
三、方剂学史
方剂学史是方剂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主要探讨中国古代医家关于方剂的研究
成果、历史背景和发展脉络。

通过对方剂学史的研究,可以了解古代医家运用方剂治病的
方法和思路,为今后的方剂研究提供借鉴和启示。

四、方剂配伍
方剂配伍是方剂学的重要内容,它主要探究药物之间的相互配伍关系,制订出科学合
理的配伍原则。

在制定配伍原则时,需考虑药物性味、功能作用、剂量等因素,不同的药
物配伍能够产生不同的作用,运用得当则能够发挥药物的最大功效。

五、方剂炮制
方剂炮制是方剂学的一项重要内容,它主要探究药材的炮制方法和技巧。

在制定方剂时,不同的药材需要进行不同的炮制处理,合理的炮制方法可以提高药材的药效和耐受
性。

总之,方剂学是中医学中的一门重要学科,它旨在通过对方剂的研究提高中医的临床
治疗水平,为广大患者提供更好的健康服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方剂:是在辩证审因确定治法之后,选择合适的药物,酌定用量,按照组方基本结构的要求,妥善配伍而成。

方剂学:研究和阐明治法与方剂的理论及其临床应用的一门学科,是中医学的主要基础学科之一。

先秦时期复方的产生和发展《五十二病方》:记载五十二种病的症状与治疗方剂(外科、皮肤科为主)、283首方,用药242种、记载丸、汤、饮、散等内服剂型,敷、浴、蒸、熨等外用剂型。

标志方剂临床应用已初具规模。

两汉时期方剂学的形成和奠基《黄帝内经》载方13首、剂型较丰富:汤、饮、膏、丸、丹、酒、醴、提出方剂分类:“七方”说、提出治则:“实则泻之,虚则补之”、提出制方理论:“主病之谓君,佐君之为臣,应臣之为使。

”两汉时期方剂学的形成和奠基《伤寒杂病论》(方书之祖):辨证论治,方中寓法,融理、法、方、药于一体。

“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配伍严密,药变方殊载方323首,使用药物270多味;剂型丰富,煎服有法;疗效卓著,流传千古。

魏晋南北朝时期注重实用,略于理论《肘后备急方》(简、便、廉、效):单方510首、复方494首;多用于治疗突发急症;论述简要,载录之药方“皆已试而后录。

隋唐时期大部头方书的出现《千金方》--《备急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孙思邈):载方7500多首;病症类方,首列妇儿;专辑“食治”卷;收录保健、美容方。

《外台秘要》:载方6800多首;保存许多散失方;按科、病分类方剂。

宋(金)元时期方剂学的全面发展1.官修方书:《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第一部由政府编制的成药典载方确有效验而实用;详列主治、组成外,尚详述药物的炮制和制剂;用药辛温香燥2.专科方书问世:《小儿药证直诀》(钱乙),最早的儿科专科方书3.方论专着产生:《伤寒明理论》(成无已)--第一部专门用君臣佐使理论剖析方剂的专著金元四大家:刘完素善用寒凉,为寒凉派,著《宣明论方》;张从正主张攻下,为攻下派,著《濡门事亲》;李东垣专补脾胃,为补土派,著《脾胃论》;朱震亨力倡滋阴,为滋阴派,著《丹溪心法》明清时期方药共荣、由博返约1.载方之巨,历史之最:《普济方》载方61739首--我国现存最大的一部方书2.方论专着,层出不穷:《医方考》、《医方集解》3.专病专方,病证结合《医林改错》(王清任)--主要针对瘀血病证《温病条辨》(吴瑭)--针对温热病证4、方剂分类,已具模型(1)功效分类方剂《医方集解》(2)治法分类方剂《景岳全书》(张景岳)《医学心悟》(程钟龄)近现代时期继承整理与现代化研究1、大量古代方书之校刊出版2、方剂工具书的大量涌现以《中医方剂大辞典》为杰出代表3、教材建设的不断更新4、实验方剂学的雏形出现5、中药新药的研究和生产治法,是在辨清证候,审明病因、病机之后,有针对性地采取的治疗法则。

治疗大法:针对某一类证候(病机)共性所确立的治法。

具体治法:针对具体证候(病机)所确定的治法。

证:指对疾病所处的一定阶段的病机概括或给疾病机体一定阶段机体状态的概括,包含了疾病的病因、病位、病性及邪恶双方力量的对比,是疾病本质的具体表现。

侯:指这种病机或状态可被观察到的外在表现。

表证:外感病的初期,起病较急,病位较浅,病情较轻,病程较短,以发热恶寒、头身痛、舌苔薄白、脉浮为常见证的证候。

里证:病邪深入脏腑、气血、骨髓所致,病位深、病情重、病程长的证候。

实证:或是由病人体质素壮,因外邪侵袭而暴病,或是因脏腑气血机能障碍引起体内的某些病理产物,如气滞血瘀、痰饮水湿凝聚、虫积、食滞等虚证:或因体质素弱(先天、后天不足),或因久病伤正,或因出血、失精、大汗,或因外邪侵袭损伤正气等原因而致“精气夺则虚”。

八法:《医学心悟•医门八法》:“论病之源,以内伤、外感四字括之。

论病之情,则以寒、热、虚、实、表、里、阴、阳八字统之。

而论治病之方,则又以汗、和、下、消、吐、清、温、补八法尽之。

”汗法:1汗法是通过开泄腠理、调畅营卫、宣发肺气等作用,使在表之外感六淫之邪随汗而解的一类治法。

2、适应病证:表证、风湿痹证、麻疹初起,疹发不畅、水肿初起,腰以上肿甚、疮疡初起而有寒热表证吐法;1、定义:通过涌吐的方法,使停留在咽喉、胸膈、胃脘的痰涎、宿食或毒物从口中吐出的一类治法。

2、使用条件:病位居上、内蓄实邪、病势急暴体质壮实(体虚气若、孕妇、小儿慎用)3、适应病证:中风痰壅、宿食壅阻胃脘、毒物尚在胃中等下法1、定义:通过泻下、荡涤、攻逐等作用,使停留于胃肠的宿食、燥屎、冷积、瘀血、结痰、停水等从下窍而出,以祛邪除病的一类治法。

2适应病证:古代:有形积滞、无形热邪(釜底抽薪)、肠痈;现代:各种中毒症、腹部术后3、分类:寒下、温下、润下、逐水和法1、含义:狭义:和解----少阳证;广义:调和----表里、营卫、阴阳、脏脏间的失调不和,是通过和解或调和的方法,使半表半里之邪,或脏腑、阴阳、表里失和之证得以解除的一类治法。

2、适应病证与分类:邪犯少阳:和解少阳;肝脾不和:调和肝脾;肠寒胃热:调和肠胃。

注:少阳证:《伤寒论》云:“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

发热一证是“三阳”证的共同点,也是阳证与阴证辨别的关键。

“三阳”分别为太阳、阳明、少阳。

少阳证是“三阳”证中的一种类型。

症状:寒热往来、口干、咽干、目眩、胸肋苦满痛、默默不欲饮食等,为半表半里之证。

温法1、定义:通过温里祛寒作用,以治疗里寒证的一类治法。

2、适应病症:里寒证:寒从中生、外寒直中清法1、定义:通过清热、泻火、解毒、凉血等作用,以清除里热之邪的一类治法。

2、适应病证:里热证3、常用分类:清气分热、清营凉血、清热解毒、清脏腑热、清虚热消法1、定义:是通过消食导滞、行气活血、化痰利水、驱虫等方法,使气、血、痰、食、水、虫等渐积形成的有形之邪渐消缓散的一类治法。

2、适应病证:饮食停滞、气滞血瘀、癥瘕积聚、水湿内停、痰饮不化、疳积虫积、疮疡痈肿。

补法1、定义:通过补益人体气血阴阳,以主治各种虚弱证候的一类治法。

2、适应病证:(1)虚证。

(2)正虚感邪。

3、分类:补气、补血、气血双补;补阴、补阳、阴阳双补。

七方说:《素问·至真要大论》:“大、小、缓、急、奇、偶、复”按病证分类:首见于《五十二病方》后有《伤寒杂病论》《外台秘要》《太平圣惠方》《普济方》《张氏医通》《医方考》按主方分类:为明代·施沛《祖剂》首创。

归纳病机、治法共性类方研究有较好作用。

这种以方剂组成药物为主要依据的分类,往往忽视了方剂始见之先后十剂:唐·陈藏器《本草拾遗·条例》提出“药有宣、通、补、泄、轻、重、滑、涩、燥、湿十种”配伍:指根据病情的需要和用药法度,将两味或两味以上的药物配合使用。

形式:同类相须、异类相使、相反相成、制毒纠偏、引经报使配伍的作用1. 增强药力,即增强单味药物的药力。

2. 产生协同作用。

3. 控制多功用单味中药的功效发挥方向。

4. 扩大治疗范围。

5. 控制药物的毒副作用。

君药:针对主病或主证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

臣药:1.辅助君药,加强治疗主病或主证作用的药物。

2.针对重要的兼病或兼证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

佐药:1.佐助药配合君、臣药以加强治疗作用,或直接治疗次要兼证的药物。

2.佐制药用以消除或减弱君、臣药的毒性,或能制约君、臣药的峻烈之性的药物。

3.反佐药病重邪甚,可能拒药时,配用与君药性味相反而又能在治疗中起相成作用的药物以防止药病格拒。

使药:1.引经药能引领方中诸药至特定病所的药物。

2.调和药具有调和方中诸药作用的药物。

以法统方是遣药组方的原则,是保证方剂针对病机,切合病情需要的基本前提;君臣佐使是组方的基本结构和形势,是体现治法、保障疗效的手段。

解表剂:1凡以解表药为主组成,具有发汗、解肌、透疹等作用,主治表证的方剂,统称解表剂。

2分类:辛温解表剂、辛凉解表剂、扶正解表剂。

3适应病证:风寒所伤或温病初起,以及麻疹、疮疡、水肿、痢疾等病初起之时,见恶寒,发热,头疼,身痛,无汗或有汗,苔薄白,脉浮等:4使用注意:(1)不宜久煎,以免药性耗散(2)宜温服,服后避风寒,温服。

药后避风寒、保暖、取微汗。

汗出病瘥,即停服,不必尽剂。

(3)禁食生冷、油腻之品(4)外邪已入于里,或麻疹已透,或疮疡已溃,或虚证水肿,均不宜使用。

辛温解表剂:风寒表征麻黄汤Ⅰ类《伤寒论》-----1功用:发汗解表,宣肺平喘。

2主治:外感风寒表实证(太阳伤寒)3症状:恶寒、发热、无汗、头痛身痛、咳喘、苔薄白、脉浮紧或流涕、喷嚏等。

4配伍特点:麻桂相须,增强发汗解表之力。

麻杏相使,加强宣肺平喘之效。

5运用:辨证要点:本方是治疗外感风寒表实证的基础方。

临床以恶寒发热,无汗而喘,脉浮紧为辨证要点。

病机分析主治症状桂枝汤Ⅰ类《伤寒论》----1功用:解肌发表,调和营卫(恢复卫阳和营阴的平衡协调)。

2主治:外感风寒表虚证(太阳中风)3症状:恶风(寒)、发热、汗出、头痛、鼻鸣、干呕、口不渴、苔薄白、脉浮缓或身痛、流涕、喷嚏等。

4配伍特点:发中有补,散中有收,邪正兼顾,阴阳并调。

5运用:辨证要点:本方为治疗外感风寒表虚证的基础方,又是调和营卫、调和阴阳治法的代表方。

临床应用以恶风,发热,汗出,脉浮缓为辨证要点。

麻黄汤与桂枝汤之比较病汗与药汗之区别:“病汗常带凉意,药汗则带热意,病汗虽久,不足以去病,药汗瞬时,而功乃大著,此其分也。

”《经方实验录》九味羌活汤Ⅰ类张元素方,录自元·王好古《此事难知》----1功用:发汗祛湿,兼清里热。

2主治:外感风寒湿邪,内有蕴热证。

3症状:恶寒、发热、无汗、头痛项强、肢体酸楚疼痛、口苦微渴、舌苔白或微黄、脉浮4配伍特点:(1)温散药和清热药的结合运用(2)分经论治——“视其经络前后左右之不同,从其多少大小轻重之不一,增损用之。

”故运用当灵活权变,不可执一。

动态观念,个体化用药。

5运用:辨证要点:本方是主治外感风寒湿邪而兼有内热证的常用方,亦是体现“分经论治”思想的代表方。

临床应用以恶寒发热,头痛无汗,肢体酸楚疼痛,口苦微渴为辨证要点。

6临床应用:①本方为辛温燥烈之剂,故风热表证及阴虚内热者不宜使用。

②本方常用于感冒、风湿性关节炎、偏头痛、腰肌劳损等属外感风寒湿邪,兼有里热者。

小青龙汤Ⅰ类《伤寒论》——1功用:解表散寒,温肺化饮。

2主治:外感风寒,内有水饮证。

(表寒内饮证)。

注:常见证型治要:(1)寒饮停肺证:临床表现:咳嗽气喘,或哮鸣有声,胸部紧闷,不能平卧,吐稀白痰涎。

治疗方法:温肺化饮。

代表方剂:小青龙汤(2)寒饮停胃证:临床表现:胃脘痞胀,胃中有振水声,脘腹喜温畏冷,背寒,呕吐清水,痰涎,或水入易吐,口渴不欲饮,心悸气短,头昏目眩,食少便溏。

治疗方法:温化水饮,健脾利湿。

代表方剂:苓桂术甘汤(3)饮停胸胁证:临床表现:胸廓饱满,胸部胀闷或痛,咳嗽气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