剖析西方与东方的乌托邦主义之源_柏拉图的_理想国_和老子的_小国寡民_

合集下载

小国寡民,无为而治——浅析老子的理想王国

小国寡民,无为而治——浅析老子的理想王国

小国寡民,无为而治——浅析老子的理想王国
刘世华
【期刊名称】《丝路视野》
【年(卷),期】2015(000)003
【摘要】“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无疑是封建时代每个有志士子所追求的目标。

老子作为我国哲学史和思想史上有名的大家巨匠,同样在他的著作中描述了他所向往的那个理想国度。

本文将从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几个方面对老子描绘的“乌托邦”进行阐述。

【总页数】4页(P37-40)
【作者】刘世华
【作者单位】长江大学研究生院,湖北荆州434023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O153.3
【相关文献】
1.重新解读老子"小国寡民"的理想社会 [J], 李靖
2."小国寡民"探微——老子通往理想社会途径的设想 [J], 李若晖
3.从马王堆帛书《老子》看老子理想王国的社会属性 [J], 杨溯
4.是复古还是超越?——陶渊明“世外桃源”与老子“小国寡民”社会理想之比较[J], 杨林
5.剖析西方与东方的乌托邦主义之源——柏拉图的"理想国"和老子的"小国寡民" [J], 黄丽沙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老子政治思想与柏拉图政治思想之比较

老子政治思想与柏拉图政治思想之比较

老子政治思想与柏拉图政治思想之比较作者:于保军来源:《法制与社会》2019年第13期摘要“道”“德”以及君主“无为而治”构成老子政治思想的核心;“理念论”“正义”以及哲学家治国是柏拉图政治思想的关键要素。

“道”和“理念论”各是老子和柏拉图政治思想的形而上学;“德”和“正义”分别是老子和柏拉图政治上的社会政治观;君主“无为而治”和哲学家统治各是老子和柏拉图治国之道;小国寡民和理想国家分别是老子和柏拉图的理想境界。

老子和柏拉图的政治思想具有相似的同构性,但从中西方历史发展的实际情况看,相比较而言老子政治思想比柏拉图政治思想具有更持久的生命力。

关键词道理念德正义作者简介:于保军,天津师范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西方政治思想。

中图分类号:D09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文献标识码:A ; ; ; ; ; ; ; ; ; ; ; ;DOI:10.19387/ki.1009-0592.2019.05.109分别是东西方不同文化和思想风格的开拓者和奠基者,老子和柏拉图各对东西方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虽是不同的地域、社会和传统,但二者在形成政治思想方面具有相似的逻辑和同构性,各自形成的政治思想体系内容丰富、思想深邃,都是以后政治思想和政治实践的重要理论根源。

一、“道”与“理念”——政治思想的形而上前提《道德经》中的“道”已不是神道、天命,也不是通常所谓的“治国之道”,而是一个决定万事万物生存、发展和行动的形而上的“道”。

老子的“道”有许多核心。

首先,老子将形而上的“道”视为万物的本源,。

“先天地生”“可以为天地母”确立了“道”是宇宙万物始基的存在;其次,“道”始终是运动变化的。

“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这是“道”存在的方式和必然属性;再次,“道法自然”的宇宙生成观。

道、天、地、人是宇宙中的四个领域,其中“道”是作为形而上的客观存在,天地是物质世界,人虽属物质世界领域,但有其本身的独特性,如人能思维,有情欲,要过社会生活等。

以老子“无为”辩证小国寡民、桃花源及乌托邦之异同

以老子“无为”辩证小国寡民、桃花源及乌托邦之异同

“ 国寡 民” “ 花 源 ” 及 “ 托 邦 ” 小 、 桃 乌
之 异 同
而否定乌托邦 ,正如北斗星是用来指路 的,不是
用来 抵 达 的。
“ 小国寡民” “ 花源 ”与 “ 、 桃 乌托邦”之 同 异 ,向来 少有甄 别 。从 表 面上看 “ 花 源” 似 村 , 桃
“ 国寡 民” 与 “ 托 邦 ” 则 为 邦 、 为 国矣 ,但 小 乌 这 些 区别 皆非 本质差 异 。 “ 国寡 民” “ 花 源 ” 小 、 桃
以 子“ 老 无为” 辩证小国 寡民、 桃花源及乌 托邦之异同
高 原
( 兰州城 市学院文 学院 甘肃 兰州 70 0 ) 30 0
摘 要 : 文通 过辨析 小 国寡 民与桃 花 源之 异 同, 国寡 民 、 花 源与 乌托 邦之 异 同, 出 本 小 桃 指
老子“ 无为” 之思想智慧是判断“ 乌托邦” 价值的很好参照, 并阐述“ 小国寡民” “ 、 桃花源” 的 现 实可操作性 , 为 小 国寡 民、 花 源具有顺 天道 、 自然 的性质 。 认 桃 合
21 0 2年第 1 期 N , ,0 2 o 12 1
九 江 学 院 学 报 ( 会科学版 ) 社 Ju l f i i gU iesy (oi c n eE io ) o ma o u a nvri Sc l i c dt n Jj n t aSe i
( 总第 14期 ) 6 ( u O1 ) Sm N 6 4
是 自然 的 ,因为 它 多是 出 自人 为 的理 性 设 计 ,从 而难 免生 硬 且 非 自然 ,甚 至 可 能还 会 反 人 性 ,成
托邦 是 桃 源 、是 寡 民小 国 。 曾经我 们 很 难 用 有 力 的论证 驳斥那 些认 为 “ 花源 ” “ 国寡 民 ” 原 桃 、 小 始 落后 的庸 人 之 论 ,但 现 在 我 们 不 仅 在 理 论 上 找 到 了终 极根 据 即老 子 的 “ 为 ” 智 慧 来 批 判 那 些 无

以东西方的不同视角解读柏拉图的《理想国》

以东西方的不同视角解读柏拉图的《理想国》

以东西方的不同视角解读柏拉图的《理想国》作者:付瑶来源:《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上旬刊》2014年第05期摘要: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的《理想国》被后人给予高度评价,称其为现存世上最具影响力的哲学著作典范。

通过他的“理想国”暂且让我们梦回到一个曾经充满文明的国度——古希腊时代,再回归当代,将那个文明国度时代与当代对比研究,再以东方与西方的不同角度去解读它。

让我们辩证地研究柏拉图带给我们的理想的“乌托邦”思想,以促进当代社会和谐、健康发展。

关键词:柏拉图;理想国;国度;“乌托邦”思想中图分类号:B502.2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580(2014)05—0146—02谈到那曾经充满文明的古希腊时代,不禁让我联想起柏拉图以及他的作品《理想国》,他的思想至今仍影响深远,同时他的思想也在不断被后人挖掘。

如怀特海说,西方的所有思想都可以追溯到古希腊的柏拉图。

罗素也说过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是古代和近代的一切哲学家中最有影响的人,又称柏拉图是欧洲中世纪神学思想的奠基人。

柏拉图基于对希腊政治危机、现实关切和自己无法实现的个人政治愿望,以斯巴达的君主政体和古代埃及的种姓制度为模本,设计了一个秩序正义的和谐城邦即“理想国”。

“柏拉图的理想国不仅是他个人的政治理想,而且在某种意义上也代表了希腊人对社会和谐与强盛的向往。

”《理想国》是以对话的方式流露思想,总是自由地提出问题并且发现问题,然后再使别人循序渐进地接受他的观点。

在自由交谈中,一个别具特色的城邦景象犹如海市蜃楼般呈现在我们面前。

《理想国》具有语言华丽、逻辑缜密、想象丰富、阐述精彩的特点,直至今日仍然颇具影响力。

首次品读《理想国》便被其中的城邦景象吸引着,脑海中便不由自主地浮现出“理想国”的种种画面,就好像真实存在一般。

通篇品读柏拉图的《理想国》之后,我认为柏拉图的个别思想具有一定程度上的借鉴意义,但有些观点也的确滑稽。

我们应该辩证地学习和继承柏拉图的进步思想,对他的思想糟粕进行舍弃并且引以为戒。

浅析老子之理想社会与柏拉图的“乌托邦”

浅析老子之理想社会与柏拉图的“乌托邦”

浅析老子之理想社会与柏拉图的“乌托邦”作者:刘子宽朱孟苗来源:《卷宗》2014年第07期《老子》相传为两千四百多年前老聃所著(关于《老子》一书的作者和具体著书时间学术界历来存在争议,在此采用较为广泛之说法),后世从西汉末期杨雄开始,又称《老子》一书为《道德经》。

《老子》全书中有三分之二的章节在谈论或涉及到政治。

从某种角度上看,《老子》一书就好比西方哲人柏拉图之《理想国》,同是在提出相关理论的同时在理论基础上构建一理想的政治社会蓝图。

对于老子之理想社会,简而言之,“小国寡民”也。

当然,“小国寡民”只是老子之理想社会诸多表现中比较具有概括性、代表性的一个,在此以“小国寡民”代老子之理想社会。

在这一理想社会中亦存在其统治者,即老子所谓“圣人”。

《老子》一书曰:“太上,不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辱之。

”(第十七章)由此可知,老子将统治者按不同的情况分为四种不同的等级。

其中,对于最正确的统治者,人民是不知道他的存在的,而最差的统治者是被人民所轻辱的。

处于两者之中的统治者或是被人民亲近赞美,如儒家所谓统治者;或是被人民敬畏,如法家之所谓统治者。

老子认为,最好的统治者,即圣人,管理社会之方式是“无为而治”,很少发号施令。

圣人循道治世而人民不知,其政治权利丝毫不会逼临于人民身上。

“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

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

”(第四十九章)人民不会感觉到国家作为一集体的存在,如果统治者、政府或国家集体被人们“察觉”其存在,那就非“循道”,非“无为”。

而圣人治理下的社会,民风淳朴,生活安定,人民结绳记事,无勾心斗角之嫌,无尔虞我诈之弊,人人都会回到如婴儿般之纯真状态。

此便是老子之理想社会。

若与其相较,西方哲人柏拉图之理想社会“乌托邦”之治国方式则几乎完全反其道而行之。

在柏拉图之理想社会中,亦存在其统治者,即柏拉图所谓“哲学王”。

“哲学王”好比老子之“圣人”,皆悟“大道”之人(以柏拉图之意,乃透过现象把握“理念”者也)。

“小国寡民”与“乌托邦”之比较

“小国寡民”与“乌托邦”之比较

167当代思潮“小国寡民”与“乌托邦”之比较“小国寡民”和“乌托邦”的内涵“道”是老子整个哲学思想的核心,他将“道”视为万物的本源和归宿,所以他遵循“道”来设计他心目中的理想国家,提出了一个至善的理想社会——小国寡民。

“小国寡民,使民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

虽有舟舆,无所乘之。

虽有甲兵,无所陈之。

使民复结绳而用之。

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

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1]主张摒弃非自然性的工具和交通,如什伯之器、舟舆、甲兵等。

人们因重视生命而不会迁徙远方,甘食、美服、安居、乐俗,相处融洽,没有任何烦恼,回到了结绳用之的时代。

看似是原始社会,其实不然。

就如冯友兰先生所说的此种境界乃是“至治之极”,是知其文明,受其朴素,不是为之而不能,体现的是一种人更高层次的道德精神境界。

托马斯·莫尔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英国杰出的人文主义者,早期空想社会主义学说的创始人。

在《乌托邦》一文中,莫尔借用拉斐尔之口,描绘出自己的理想社会。

莫尔是这样描绘的:在乌托邦海岛上,社会财产均为公民有共有。

有城乡之分,却无不公平现象。

物资充裕,但需平均分享,城乡互通有无。

重农业,除了极少数外,适龄人口都要劳动。

每天只需工作6小时,剩余时间可以拿来增长知识和学习其他手艺。

岛上的54座城市都具有共同的风格、语言、习俗和法律。

着装同一,统一就餐,但农村里因距离问题可在自家进餐。

官员选举需全城的秘密投票才能选出。

不存在商品货币关系,金银主要用于是雇用外国人为乌托邦作战和用来制造便器和惩罚罪犯的锁链。

在这样的社会里,不存在剥削和压迫,人的物陆雪莲(湘潭大学 湖南湘潭 411105)摘 要:老子的“小国寡民”与莫尔的“乌托邦”都是在一定的社会背景下提出的,都体现他们对理想社会的追求和向往。

他们都主张要限定人口和国家规模,使两者相协调,同时热爱和平,反对战争。

但是由于所处的时代背景不同,所构想出的理想社会在对“为学”之态度、宗教信仰和阶级等级三方面上存在巨大的差异性。

中西早期乌托邦情境之差异

中西早期乌托邦情境之差异

【文史论丛】社会科学家SOCIAL SCIENTIST 2017年7月(第7期,总第243期)Jul.,2017(No.7,General No.243)收稿日期:2017-06-02作者简介:石然(1987-),山东青岛人,马克思主义理论博士,浙江大学人文学院中国语言文学博士后流动站博士后,助理研究员。

中西早期乌托邦情境之差异石然(浙江大学人文学院,浙江杭州300401)摘要:中西方乌托邦情境之差异在早期已经渊源。

早期中国乌托邦情境散落在诸多典籍,多整体性社会状态描述,平等相恤色彩浓厚,社群自治倾向明显,表现出天下为公的社会秩序。

早期西方有丰富的乌托邦专著,多细节性社会组织勾勒,强调职能分工,寻求理想权威,明确把财产共有作为理想社会的核心。

关键词:乌托邦;中西文明;情境中图分类号:G0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3240(2017)07-0146-05 任何人类文明“都是顺着同一个悬崖从底层的起点向高处同一个目标攀登”[1],任何人类文明也必然有其憧憬的乌托邦理想,“因为世界过程本身就是某种乌托邦的功能,而且世界的过程与作为实体的客观可能性的物质是结合在一起的”[2]。

当然,由于不同的自然环境、人口因素、物质资料生产方式等因素,中西方人民在实践中形成的乌托邦情结也具有自身特色。

“乌托邦”在人类早期已经存在,“乌托邦”情境的差异也在各自文明早期已经渊源。

在不同的文本方式中,早期中西方展现了两种文明“乌托邦”蕴含之诸多差异。

一、状态描摹抑或形式设计早期中国少有专门的乌托邦著作,但理想社会的痕迹散落在诸多典籍之中。

这些文字很少设计理想社会的具体细节,而是整体上呈现出一派高度和谐的社会状态。

提起中国的乌托邦图景,最早最为典型的是《礼记·礼运》中的记述。

《礼记》的主要内容是记载先秦的礼制,但《礼运》篇中的一段文字凝练地描绘了仁人志士对理想社会的憧憬。

文中指出,“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小国寡民”思想

“小国寡民”思想

“小国寡民”的道德理想国[摘要]本文从老子的“道”出发,根据“反者道之动”的哲学辩证思想,揭示出“小国寡民”的理想社会并不是单纯地归复于结绳记事的远古时代,是再始更新地发展到人类社会更高的文明阶段。

[关键词]老子小国寡民道德理想国乌托邦“小国寡民”是老子心中的理想社会:“小国寡民。

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

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

使民复结绳而用之。

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

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1]一、“小国寡民”思想的基本诠释《道德经》中的“小国寡民”思想历来是学界注释者、评论者们的争论之地。

以任继愈和范文澜为代表的消极派认为这种乌托邦式的理想社会是一种落后的、反动的、复古的、愚昧的、消极的思想。

前者曾在《老子新译》中提出,“‘小国寡民’体现了老子复古的社会历史观。

当时已出现了万乘之国,有了十几万人口的大城市,有了高度发达的文化、科学、艺术。

老子对这些不但看不惯,还坚决反对要回到远古蒙昧时期结绳而用的时代去,老子美化上古,是为了菲薄当时。

”[2]后者在《中国通史》中表明:“老子想分解正在走向统一的社会为定型的和分离的无数小点,人们被拘禁在小点里,永远过着极低水平的生活,彼此孤立,没有接触的机会,社会进步所不可缺少的愿望和努力,老子都看作有害。

这种反动思想,正是没落领主的思想,老子小国寡民的政治思想是反历史的。

”[3]二者关于老子“小国寡民”的看法并非是主观臆测,主要因《道德经》中有“有什伯之器而不用”“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民复结绳而用之”“民至老死不相往来”等一些思想。

老子的“小国寡民”思想是否是历史的倒退抑或是逃避各种现实斗争的消极避世主义?是空想之中的“乌托邦”还是与世无争的“桃花源”?持肯定态度的积极派中,以陈鼓应、童书业、冯友兰为代表。

陈鼓应在《老子今注今译》中认为,“小国寡民”是老子在古代农村社会基础上所理想化的民间生活情景。

柏拉图理念与老子道辩析

柏拉图理念与老子道辩析

柏拉图理念与老子道辩析柏拉图生活于希腊奴隶制城邦社会混战时期。

在这一时期,民不聊生的希腊社会动荡进一步加剧了农民和手工业者破产局面。

作为奴隶主贵族家庭出身的柏拉图,他并不主张取消奴隶制度,而是希望建造一个“正义城邦”。

柏拉图十分看重哲学对于政治的作用,他认为,“正义城帮”的统治者应该兼有政治家与哲学家双重身份。

他在《理想国》中指出:“当初我对于政治雄心勃勃,但一再考虑,看到政局混乱,我彷徨回顾,莫之所措,我反复思之,唯有大声疾呼,推崇真正的哲学,使哲学家获得政权,成为政治家;或者政治家奇迹般的成为哲学家,否则,人类的灾祸总是无法避免的。

”柏拉图认为,世界由“理念世界”和“现象世界”所组成。

“理念世界”是真实存在、永恒不变的。

人类感官所接触到的世界只不过是理念世界的“微弱影子”,人的理性是认识理念世界的唯一出路,而感觉仅限于对现象的了解。

因此柏拉图认为,知识是固定的和肯定的,不可能有错误的知识,但意见是有可能错误的。

可见,柏拉图的哲学家其实是“理念”的化身。

柏拉图试图在“永恒不变的真理”的基础之上建设他的“自然哲学”。

老子生于前580年,早于柏拉图(前427年)约半个世纪。

老子生活的年代处于战乱频仍的春秋末年。

面对民不聊生社会现实,老子认为,正是当时的主流思想所倡导的所谓“人道”,使得统治者得以假公济私、争权夺利。

而与“人道”相反的“天道”则是顺其自然、大公无私的:“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

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

”老子以本体之“道”作为万物存在的内在依据,而万物则是体现“道”的载体:“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为天下贞”,“大道泛兮,其可左右,万物恃之以生而不辞”。

“道”在万物生死相继中“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道”具有无穷无尽的生命力,宇宙万物不断生长而又复归于“道”,继而又是新一轮的轮回。

万物生生灭灭就是道“反”和“周行”的结果:“夫物芸芸,各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道生之,德畜之;长之育之;成之熟之;养之覆之。

浅析老子小国寡民思想的合理性1

浅析老子小国寡民思想的合理性1

浅析老子“小国寡民”思想的合理性内容摘要:我们通常说老子的政治思想是无为而治,而无为而治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小国寡民”思想。

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人们对于“小国寡民”采取的是一种批判的态度。

但是当今的学术界正在重新的评价与定位老子的“小国寡民”思想。

本文将通过分析老子其人,确定老子生活的时代,将老子的“小国寡民”思想放到当时的时代大背景中去,分析其合理性。

若用不当之处,还望大家指正。

关键词:老子;小国寡民;合理性。

提到小国寡民,很多人会很快的联想到古希腊的城邦制度。

而这并不是古希腊人的独创,在《道德经》中,老子就曾明确提出过“小国寡民”的思想。

对“小国寡民”思想的评价,历代学者都有着不同的阐述。

笔者认为,要真正理解老子“小国寡民”思想,首先就必须搞清楚一个问题——老子何其人也?一、老子其人老子堪称先秦诸子中身世最不明确的一个思想家了。

下面我们就通过目前所能掌握的史料对老子的身世做一个分析。

司马迁在《史记·老子韩非列传》中对于老子身世做了这样的记载:老子者,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也,姓李氏,名耳,字摐,周守藏室之史也。

或曰:老莱子亦楚人也,著书十五篇,言道家之用,与孔子同时云。

盖老子百有六十馀岁,或言二百馀岁,以其脩道而养寿也。

自孔子死之後百二十九年,而史记周太史儋见秦献公曰:“始秦与周合,合五百岁而离,离七十岁而霸王者出焉。

”或曰儋即老子,或曰非也,世莫知其然否。

老子,隐君子也。

1在这里,司马迁也搞不清楚到底哪一个老子才是真正的老子,因此他就把他知道的三个老子都下了出来。

对于一个司马迁都搞不清楚的先秦人物,我们又将如何来确定他的身份。

笔者认为,首先,通过“孔子问礼于老子”的记载,我们可以推断出周太史儋不是老子。

“孔子问礼于老子”的事件,通过张松辉先生的研究,在韩愈之前是没有人提出过质疑的,就连韩愈在《原道》之中所提出的质疑也更多的是处于一时的激愤,而不是冷静思考之后的结果。

2并且在1973年出土的《文子》残简中有着“孔子问道,老子曰:“正汝形,一汝视,天和将至。

道德“乌托邦”——老子的“小国寡民”思想

道德“乌托邦”——老子的“小国寡民”思想

其 素朴 ’ 体 现 出人 的一种 精神 境界 。” 总之 , 老 子给 我们 描 绘 的是一 个甘食 、 美服、 安居 、 乐俗 的美好 和谐 社会 。
二 、“ 小 国 寡 民” 的 思 想 内涵
( 一) 对 国家 规模的 控制 老 子所 描述 的 国度 是 “ 小 国寡 民”状 态 : “ 国小 ” 、 “ 民
“ 国” , 有统治 , 这 种 社 会 中还 有 ‘ 甲兵 ’ , 而且能够 ‘ 甘 其 食 美其 服 ’ , 这些都 不象 是原始 社会 的现象 。只为 国家 ( 应 理解 为 城邦 ) 小, 人 口少 , 诸侯 国就
没 有 能力 同周 天 子 抗衡 , 就 不会 你 争我 夺 , 人 民才能 安 居
在 老子生 活 的年 代 , 各诸 侯 国为 了争 当霸主 , “ 挟 天子 以 令诸 侯 ” . 搜 刮 民脂 , 对 人 民进 行 残酷 的剥 削 与掠 夺 , 社 会一 片混 乱 。“ 民之饥 。 以其 上食 税 之多 , 是 以饥 。民之难 治, 以其 上之有 为 , 是 以难治 。民之 轻死 , 以其上 求生 之厚 ,
2 0 1 3年 第 8期
盘I I 《 三 碜
T HE S I L K R O A D 文化论 坛 I
总第 2 4 9 期
道德“ 乌托邦"
老子的“ 小国寡民" 思想
韩 小 飞
( 西北 师 范大 学 马克 思主 义 学院 , 甘肃 兰州 7 3 0 0 7 0 )
[ 摘要] 老 子是 中国古 代伟 大 的思想 家 , 其“ 小 国寡 民” 思 想 内涵 丰 富 , 表现 在对 国家规 模 的控 制 , 处 理 对外 关 系 问题 , 反 对剥 削 与压 迫 、 反 对 战争 , 崇 尚和平 四个 方 面 。在 新 的时代 条 件下 , “ 小 国寡 民 ” 思想有 着 积极 的现 实意义 。 [ 关键 词 ] 老子 ; “ 小 国寡 民 ” 思想 ; 和谐 社会 [ 中图分 类号 ] B 2 2 3 . 1 [ 文 献标 识码 ] A [ 文章 编号 ] 1 0 0 5 — 3 1 1 5 ( 2 0 1 3 ) 0 8 — 0 0 7 7 — 0 2

浅析老子“小国寡民”的思想

浅析老子“小国寡民”的思想
还有就是老子的反战思想。这是“小国寡民”思想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老子鉴于战争给社会带来的危害,希望社会没有战争,老子明确希望“虽有甲兵,无所陈之”。这种反战思想是具有合理性的。
还有就是老子设想的“共存”的和谐的区域关系。邻国相望,却相安无事,没有任何的冲突,没有战争,没有争夺,这是何等的理想状态。这正是老子第三十三章中所说的“知足者福”以及第四十六章说的“罪莫大于可欲,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的结果。
老子“小国寡民”的社会构想基于其“道法自然”的哲学思想。老子在《道德经》开篇就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其第二十五章又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认为自然本身体现的就是永恒的道,是道的直观展示或象征,主张归复自然,而自然所体现的天道就是“无为”。若能做到听任自然,顺应自然,纯任自然,自然而然就是“无为”。所以老子的“小国寡民”的社会既是一个原始的自然社会,又是一个理想的“无为”的世界。
首先,这是一种悲天悯人的态度。尽管老子没有像孟子那样提出“仁政”思想,但是老子也说过“圣人常无心,以百姓心为心③”,强调将百姓的意愿作为施政要求。有人说,老子的这一思想是欲返到太上之世,无君而治,所谓的“小国寡民”的思想是反动的、反历史的。其实,一种政治思想是否反动反历史要看它为什么阶级说话。老子“小国寡民”思想的要点在于强调不得干涉百姓的生活,使之能休养生息,这也是老子针对当时的统治者横征暴敛不断滋扰百姓而言的。在老子看来“小国寡民”社会就是人们感觉不到政府的存在,人们不需要纳税,人人有甜美食物,漂亮衣服,舒适的居住环境,体现了公平,平等。老子的这一政治思想,应该是反对统治者对百姓的残酷的剥削,这是替百姓说话,从这点上看就不是反动的,也不是反历史的。更为重要的是“乐其俗”。为什么我要强调这个呢,因为无论是一个地区还是一个民族或者一个国家,它都有其自身特有的风俗。风俗是人类长期生活养成的一个固定的生活方式,是不能轻易改变的。“乐其俗”是一个很人性化,很有远见的策略,是尊重百姓的生活自由,是得民心之举。

古代东西方乌托邦思想之比较——读《理想国》与《礼记·礼运》有感

古代东西方乌托邦思想之比较——读《理想国》与《礼记·礼运》有感

古代东西方乌托邦思想之比较——读《理想国》与《礼记礼
运》有感
王黎明
【期刊名称】《喀什师范学院学报》
【年(卷),期】2009(030)002
【摘要】柏拉图的<理想国>与中国古代儒家的<礼记·礼运>是东西方古代乌托邦思想的杰出代表,同样是乌托邦,但二者有很多不同之处,主要表现在以智治国与以德治国、理性主义与直觉主义、未来主义与复古主义、纯理想虚构与可实现性、以人为本与以神为本诸方面.
【总页数】4页(P22-25)
【作者】王黎明
【作者单位】河南大学马列德育教研部,河南,开封,47500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B12
【相关文献】
1.基于比较法视角反思的远东法圈观--读《东西方的法观念比较》有感 [J], 周莹
2.《理想国》中\"哲人王\"的建构之路——读《理想国》有感 [J], 夏康宇
3.浅析《理想国》和《礼记》中社会经济制度的比较 [J], 马富玲
4.读《礼记·礼运》——纪念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发表一百周年
[J], 聂玉海
5.柏拉图《理想国》与《礼记·礼运》的乌托邦思想比较研究 [J], 张海燕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小国寡民——老子的“理想国”

小国寡民——老子的“理想国”

小国寡民——老子的“理想国”《理想国》是古代希腊先贤柏拉图关于美好社会的构想。

从公元前7世纪到公元前3世纪,老子、普罗泰戈拉、孔子、苏格拉底、柏拉图、乔达摩·悉达多,这些伟大的先哲们如流星划过夜空般交替出现在我们的面前,他们的智慧与美德,点亮了人类文明的夜空。

实际上,无论是东方的老子、孔子,还是西方的柏拉图,或是印度的佛祖,他们都在苦苦追寻着一个理想的社会蓝图,并对各自区域文化和人类文明产生了深远影响。

今天就让我们重新走进经典,去认识老子心目当中的“理想国”。

老子生活的春秋时代,是中国历史上变革最为剧烈的时期之一,随着周天子权威的衰落,曾今维系天下和谐的旧秩序如“宗法制、分封制、井田制”迅速瓦解,而日后维系中华帝国的大一统制度还未形成,整个社会处在剧烈的动荡中。

这种动荡反映到社会上则表现为伦理纲常的崩坏。

如齐襄公与自己的妹妹文姜有着不清不楚的关系。

又比如鲁国的国君让同属一脉的宗亲欺负的抬不起头来。

晋国公室更是骨肉相残。

这种剧变虽然还远未达到战国时期的酷烈,但也足以让当时的社会贤达感到震惊和迷茫。

春秋形势图我们知道,社会转型时期的阵痛常见于人类历史,但老子所经历的是华夏文明有史以来的第一个社会剧变,所以他绝不会如后世子孙那样淡定。

实际上不止老子,就连孔子这种乐观主义者也会发出“道不行,乘桴浮与海”的感叹。

当然,孔子坚信天下的乱象是周礼不行的结果,所以有着非凡的乐观主义精神来面对这一切。

与孔子不同的是老子认为,天下之所以崩坏,是因为人类文明发展而带来的负面效应。

正所谓:“大道废,有仁义;慧智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

那么如何解决呢?老子认为:“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

正是基于这种思考,他提出了自己的理想社会蓝图——小国寡民。

老子骑牛图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

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人复结绳而用之。

谈老子的理想社会 (小国寡民)

谈老子的理想社会 (小国寡民)

谈老子的理想社会(小国寡民) 整体有逻辑的说一下,结合自己的理老子是中国古代哲学家、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的思想以《道德经》为代表,对于理想社会的构想也在其中得以体现。

老子的理想社会被称为“小国寡民”,意味着一个简朴而规模有限的社会,我将就其核心思想进行探讨并展开阐述。

首先,老子认为理想社会是一个宇宙和谐的社会。

他认为宇宙是一个自然流动且相互依存的整体,万物之间没有绝对的对立,而是相互关联和相互作用的。

因此,如果人类社会要达到理想状态,就应该与宇宙保持一种和谐的关系。

在这个理想社会中,人们不应过度追求物质财富和权力地位,而是要顺应自然规律,遵循道的原则,保持与自然的和谐。

其次,老子强调个人的无为而治。

他认为,人类社会在追求功利和权力的过程中往往造成混乱和不平等。

为了避免这种乱象,老子提倡“无为而治”的理念,即不主动干预事物的发展,不强求改变,而是顺其自然。

在理想社会中,政府不应该过度干预人民的生活,而是应该尊重人民的自由和个人特点,让人们从内心自愿地追求道德和道义的准则,而非出于外部的强制。

第三,老子主张去除人民的欲望和私欲。

他认为,欲望和私欲是导致社会不公和争斗的根源。

在理想社会中,人们要洗尽心中的私欲和欲望,以求内心的宁静和平衡。

在这种状态下,人们不会追求个人的私利,而是以共同体的利益为出发点,关心和倾听他人的需求,与他人和平共处。

第四,老子强调“无为而无不为”。

他认为,虽然主张无为而治,但并不意味着放任自流和无所作为。

相反,无为而无不为强调的是在做事情的时候要追求无为的境界。

也就是说,在理想社会中,人们的行动是自然而然地发生,不经过强迫和刻意,而是根据自身的自然本性行事。

人们应该去除追求功利和个人私利的心态,而是以道德和合理的行为准则为指导,发展出无为而无不为的境界。

最后,老子的理想社会是一个自给自足的社会。

他主张人们回归自然,减少对外界的依赖,追求自给自足。

在这个社会中,人们以简朴的生活方式为主导,追求物质和精神上的自由和满足。

以东西不同视角读柏拉图的《理想国》所思

以东西不同视角读柏拉图的《理想国》所思

以东西不同视角读柏拉图的《理想国》所思[摘要]柏拉图的《理想国》被称为历史上最具影响力的哲学名著之一。

让我们通过“理想国”暂且回到那文明的古希腊时代,然后再回到当今的时代,并希望以东西方的视角来重读此作,辩证来学习,挖掘出更新更多促进当下社会和谐发展的动力。

[关键词]柏拉图立象东方异化劳动谈起古希腊美学,我们自然会联想起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他们的思想至今还影响着许多美学家,同时他们的思想也在不断的被挖掘。

研究西方美学史的过程中,柏拉图是我所研究的第一人,他的作品《理想国》(又称国家篇)是我研究他的思想中所选的第一部作品。

作品中采用“对话体”来表达其思想,总是假托交谈自由地提出问题,发现问题,不直接给以武断的结论,而是循循善诱,让对方接受自己的观点;在丰富多彩、环环相扣的对话中,给后人展现了一个完美优越的城邦。

被认为是历史上大大小小“乌托邦”的开山鼻祖。

该书是柏拉图中期的作品,是柏拉图成熟时期的作品,其语言华丽,逻辑缜密,想象丰富,阐述精彩,在历史上颇具影响力。

初读《理想国》被其所大胆构建的城邦所吸引所感动,脑海中展现出“理想国”的画面。

但反复品味思考之后受益非浅。

一、取其精华1.理念的培养柏拉图的《理想国》带给我们的只能是一种理念的培养(包括思考问题的方法等等),如果一定要回答在实际中的作用,我却没有答案,我不会回答。

这让我想起了《周易》,《周易》是中国文化源头,卦象也是一种思维模式,“立象以尽意”就意味着人之意还有仅以言不能尽意,不能完全把意包含,但可以附意于象外。

“子曰:书不尽言,言不尽意。

然则,圣人之意,其不可见乎?子曰:圣人立象以尽意,设卦以尽情伪,系辞焉以尽其言,变而通之以尽利,鼓之舞之以尽神”。

因为我们理解的基础不同,一个国家有他自己的理念,一个社会有他自己的指导思想,一个人也有他自己的思想内涵,所以柏拉图的《理想国》给我们最大的收获就是他给我们可以较好的理解西方关于法律的最初思考,展现那个时代人的思想,展现那个时代关于法律的思考,而这个思考对我们也是很重要的。

社会主义发展史三篇

社会主义发展史三篇

社会主义发展史三篇一、社会主义的根源:在人类发展史上,对美好社会和生活的憧憬和崇憬和崇景的思潮。

__古代有孔子的三代、老子的小国寡民社会、墨子的尚同等,西方有柏拉图的理想国、基督教的伊甸园等。

而且,这些思潮往往具有明显的历史退步论思想。

例如,老子认为人类最初是无为治疗、符合大街、美丽的小国寡民社会,后来由于人口的增加、人们的交往的增加,破坏了这个美好的社会,有德治疗这样的有为措施,随着人口的进一步增加、人们的交往的进一步增加,还有仁、义、礼这样的有为措施例如,基督教中所说的,人类的始祖亚当和夏娃最初生活在天真烂漫,安心美丽的伊甸园中,后来偷禁果带来了善恶、真伪、羞耻的心情,受到上帝的惩罚,被赶出伊甸园,失去了乐园,在人类繁殖的过程中,人类又犯了骄傲、懒惰、贪婪、饕餮、好色等7个本罪,人类之间互相怀疑残杀,崇拜邪恶的偶像,不尊敬上帝的道路,在罪恶的泥潭中越陷越深。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对美好社会和生活的憧憬和崇景的思潮?这当然是因为现实社会不满,痛苦。

为什么历史退步论盛行?从人类物质文明来看,人类总体上不断发展、进步,但从人类制度文明(社会制度)来看并非如此。

我在《能力治国与血缘治国》一文中说,血缘治国经历了从弱到强,从强到弱的倒U字型发展历史的能力治国相反,经历了从强到弱,从弱到强的正U字型发展历史。

血缘治国是指实施权力和财产世袭的社会,在这样的社会中,个人的权力和财产是从父母手中世袭而来的,不是依靠个人的能力和努力而获得的能力治国是指废除权力和财产世袭,每个人都依靠自己的能力和努力获得权力和财富,而不是依靠父母获得权力和财富的社会。

人类最初没有权力和财产世界袭击,当时的人们必须完全依靠自己的能力(当时主要表现为体力,但现在更重要的是智力)获得权力和财富,是完全能力治理国家的社会。

然而,由于当时人类需要团结以集体力量处理恶劣环境,加强血缘关系是加强人类团结的最简单有效的方法,人类初期也是血缘治国逐渐加强,能力治国逐渐减弱的时期。

以东西方不同视角读柏拉图的《理想国》所思

以东西方不同视角读柏拉图的《理想国》所思

以东西方不同视角读柏拉图的《理想国》所思作者:付玉赵远来源:《文艺生活·文海艺苑》2013年第11期摘要:《理想国》对整个人类思想都产生了广泛而又深远影响。

“理想国”的构建又与我们中国传统中的“理想国”存在巨大差异。

本文便借助中国传统哲学的核心位置的儒、道和安逸闲适的隐逸诗人陶渊明对于理想世界的探索,从比较视野下来解读东西方“理想国”之别,思考中西“理想”之异。

关键词:东西方视角;理想国;差异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33-0061-01柏拉图是古希腊三大哲人之一,他是苏格拉底的学生又是亚里士多德的老师,又是西方客观唯心主义思想的创始人。

《理想国》是西方最早的哲学和散文体创作之一,是世界哲学宝库中的闪耀之作,它涉及到了柏拉图思想核心的诸多方面,这包括了哲学、伦理、政治、教育和艺术等重大问题。

《理想国》一书阐述精彩、想象丰富、逻辑缜密、循循善诱、环环相扣,给我们后人描绘了一幅优越的美好城邦画面。

本文便以中国传统思想的典范代表来对撞西方哲学的经典之作,借助中国传统哲学的核心位置的儒、道和安逸闲适的隐逸诗人陶渊明对于理想世界的探索,从比较视野下来解读东西方“理想国”之别,思考中西“理想”之异。

一、老子与《理想国》老子和柏拉图也都处在社会不安的环境中,他们都力图改造自己的社会,从而建立起太平盛世的理想世界,但他们的方法却相差很大。

“道”是老子哲学观中最为核心的内容。

老子推崇“无为”,也就是无为而治。

老子的“无为”思想并不是让人完全的消极被动,让人不作为,而是要求我们要在客观之中显现人的主体能动作用,在无为中有为。

老子认为“无为而治”,便可天下大治。

而柏拉图在《理想国》中的主张正好与之相反。

他认为通往理想国家必须把人们交给理性,要充分发挥好人的主观能动作用,抑制自己,遵从理性法则。

柏拉图认为,理想的城邦是一切公有。

这里的人们必须遵从理性的安排,不论何时,各种事情男的女的要同样干,而理想国的君王必须是文武双全的最为人尊敬崇拜的优秀人物来担当。

“小国寡民”原生态的理想国

“小国寡民”原生态的理想国

“小国寡民”原生态的理想国
清风
【期刊名称】《《人与自然》》
【年(卷),期】2013(000)002
【摘要】“小国寡民,使有什陌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徒,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

使民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欲,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总页数】2页(P120-121)
【作者】清风
【作者单位】不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124
【相关文献】
1.近代日本的“理想国家”论——谈柏拉图《理想国》吸纳的意义 [J], 纳富信留;苏阳
2."理想国"中的社会和谐——柏拉图"理想国"的社会分工思想 [J], 王力;王杰康
3.剖析西方与东方的乌托邦主义之源——柏拉图的"理想国"和老子的"小国寡民" [J], 黄丽沙
4.教育何以塑造理想国\r——《理想国》卷八刍议 [J], 刘贵英;蒋学孝
5.《理想国》中\"哲人王\"的建构之路——读《理想国》有感 [J], 夏康宇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柏拉图和老子都生活在一个动荡的时代,他们眼 前社会的经济政治状况已经不像之前社会的经济政治 状况。柏拉图对现实中的政体是失望的,而老子把周礼 的崩溃、春秋战国争霸这一混乱的政治局面视为“无 道”。二人都是基于对现实政治局面的批评,提出了自 己心中的理想社会。
二、柏拉图与老子都是在某种政治哲学的指导下 提出理想社会的设计
云南人 民 出版社,2002. [2]马啸原.西方政治思想史 纲[M].北京:高等教育出
版社,1997:41- 42. [3]曹德本.中国政治思想史[M].北京:高等教 育出版
社,1999:45- 48. [4]朱日耀.中国政治思想史[M]. 北京:高等教 育出版
社,1992. [5]陆元炽.老子浅释[M].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87.
己的理想社会。在构建理想社会中也具有一些相同的地方,都是在遵循自己的政治哲学下追
求着和谐社会,两人的思想对后世影响巨大。
[关键词]理想国;小国寡民;道;理念;和谐
[中图分类号]B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046(2009)10-0053-03
一、柏拉图的“理想国”和老子的“小国寡民”都是 在一定的社会背景下提出的
正是柏拉图对现实中的政体是失望的,所以他追 求的是一个实现至善政治伦理的理想国。善即正义,也 就是探索什么是正义以及城邦的正义怎样实现的问 题。首先柏拉图将这个问题建立在“理念”的基础之上。 在苏格拉底、巴门尼德及毕达哥拉斯学派等的影响下, 柏拉图提出了自己的“理念论”。理念是现实世界的原 型,世间万物是模仿了理念而存在的。首先有理念的存 在,然后再有具体的事物即理念的摹制品,再次才有模 仿具体事物的艺术绘画。它们之间只有理念是唯一真 实的存在,其他的都不真实。理念是永恒不变的,而现 象世界是多变的、不稳定的。那种对理念的摹制品、具 体的事物是容易消失的。由于理念是先验的,它存在于 人们的灵魂之中。如何把握理念呢?要获得理念、真的
柏拉图和老子都是在至善的政治伦理基础上构建 理想社会,老子遵循着“道”设计了他心中的小国寡民, 而柏拉图根据理念论、追求着国家的理念即正义和善, 设计了一个理想的城邦。
三、柏拉图与老子构建的理想社会都是对社会和 谐的追求
柏拉图的理想社会是一个为了追求实现国家的理 念即“正义”和“善”而构建的理想国。在实现了正义、善 的过程中,城邦也达到了和谐的状态。一方面,柏拉图 构建了这个理想社会中的社会秩序。柏拉图认为一个 城邦要存在,必须建立在社会分工的基础之上。为了满 足城邦里的物质生活的需要,从而需要从事生产的生 产者阶级;城邦之间的战争出现以后,为了保护城邦不 受侵犯,从而需要护国者阶级;同时还要有执掌国家政 权和管理国家的国王即哲学王。柏拉图从不同角度论 述这种等级划分的合理性。哲学家最有智慧,代表着国
柏拉图所处的时代,正是雅典开始走向衰落的时 代。持续 27 年之久的伯罗奔尼撒战争成为希腊世界衰 落的开端。战争不仅打击了雅典的经济,而且还使雅典 的民主制度遭到挑战。雅典战败后,在斯巴达的支持 下,成立了 30 人宪法起草委员会,被称为“三十僭主”, 雅典的政治便由这 30 个人的寡头统治集团掌握。他们 掌权后,大肆放逐、杀害民主派人士,缩小公民权的享 有范围,取消公职津贴制,限制或取消公民大会。“三十 僭主”的暴政没有维持多久便被推翻,雅典恢复民主政 治,但这时的民主政治已经不能像以前一样辉煌灿烂 了。人民的伦理道德观念开始衰败,原来人民对城邦事 务十分关心,认为在城邦政治中可以过理性的生活,实 现对美和善的追求。但这时民主政治沦为党派残酷斗 争的工具,政客们为了自己的利益玩弄诡辩术蛊惑人 民,而人民也从满足私欲中寻求其幸福和快乐,人与城 邦原有的关系走向松散。公元前 399 年,实行民主制的 雅典将柏拉图的老师苏格拉底以不敬神和腐化青年的 罪名处死。柏拉图对这种“民主政治”的现状是不满的。 他在《柏拉图书信》第七中说道,“最后我清楚地看出所 有现存国家中的政府制度毫无例外地都是腐败的。它 们的宪法,除非好运带来某种奇迹式的办法,几乎都是 不可救药的。”“事实上,我被逼得相信,社会或个人找 到正义的唯一希望在真正的哲学,以及,除非真正的哲 学家掌握政治权力,或政客拜奇迹之赐变成真正的哲 学家,否则人类永无宁日。”
中的霸主,因此当时的争霸战争十分激烈。统治者以 “有为”的方式取天下、治理天下,却使天下处于动乱的 状况。《道德经》第五十七章写到“天下忌讳,而民弥贫; 人多利器,国家滋昏;人多伎巧,奇物滋起;法令滋彰, 盗贼多有。”这种不恰当的统治方法造成了天下大乱。 老子揭露了当时贵族对劳动人民的剥削。《道德经》七 十五章写到“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民之难 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
厚,是以轻死。”统治者向老百姓征收沉重的租税,造成 人民饥荒,以至于到了“民不畏死”的地步。春秋战国时 期战争频繁,老百姓深受战争之苦。“师之所处,荆棘生 焉。大军之后,必有凶年。”由于战争的破坏、人民流离 失所,荒废耕作,田地里长满荒草;战争之后,瘟疫也流 行,民不聊生。老百姓视“夫兵者,不祥之器”。春秋战国 时期,原有的社会秩序已被破坏,社会急剧变革。
老子的理想社会是一个顺应“道”而构建的社会, 这便是小国寡民。“小国寡民。使有什佰之器而不用;使 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 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 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老子理想社会中的和谐思想体现在要消除社会矛盾, 结束社会纷争,以达到小国寡民那样的和谐状态。因 此,对采取什么样的统治方法以实现、治理理想社会是 老子论述的一个重要方面。老子分析了几大可以导致 社会不和谐的因素并提出了解决的方案,这些共同构 成了老子无为政治的内容。第一,老子认为招揽贤才, 必然会给贤人高官厚禄,而人又有争夺之心,这样便导 致了道德的沦丧,引起社会的纷争,因此要制止社会的 纷争必然是“不尚贤,使民不争”。第二,老子认为现实 生活中盗贼多的原因,一方面是法令很多,更重要的方 面是人君贵族重稀有难得的财货,刺激了人的占有欲, 产生了偷盗。因此应该“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 第三,老子认为人类社会的礼仪制度和文化知识,不仅 不利于社会秩序的安定,反而在客观上导致了人类道 德的败坏和社会秩序的混乱。因此应该“绝圣弃智,民 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抛弃这些所谓的智慧聪 明,虚假仁义,取消知识、文化教育,人民可以得到和谐 的社会生活。第四,老子认为“人多伎巧,奇物滋起”。人 们的技巧越多,邪恶的事情发生得越多,人民使用先进 的生产工具,同样会给社会带来混乱,因而要“是民有 什佰之器而不用”。老百姓不使用先进工具,而回到结 绳记事的时代去。柏拉图和老子的理想社会都体现了 对社会和谐状态的追求。柏拉图希望通过全社会恪守 一种完美的秩序,而老 子 希 望 通 过 无 为 而 治 来 解 决 一 些纷争、矛盾 以实现社会的和谐,二人可以说是殊 途同归。 参考文献: [1]朱清华.理想国家的宣言— ——《理想 国》[M].昆明:
· 53 ·
知识必须通过静思默想这种纯粹的思维认识活动,才 能回忆起自己先天灵魂中的真实的东西。其次,柏拉图 将理念论用于到政治领域,在政治领域中,要建立一个 理想的城邦肯定要知道城邦的理念,城邦的理念便是 对正义、善的追求。因此,一个理想的城邦必须是一个 实现了正义、善的城邦。
同样,老子把周礼的崩溃、春秋战国争霸这种政治 局面视为“无道”,因此一个富有至善伦理的理想社会 必然是一个“有道”的社会。首先,老子提出了“道”的 思想。《道德经》的第一章便对“道”作了纲领性的阐述。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 名万物之母。”道可以说得出的,它就不是永恒的道;名 可以称呼的,它就不是永恒的名。老子的道不是具体的 道,道是万物的根本,引导我们认识事物。《道德经》第 四章写到了道是从何而来,“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 兮,似万物之宗;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湛 兮,似或存。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道是空虚无形 的,它多么深远,如同万物的宗祖。道好像没有一样但 是却又实际存在,似乎在天地之前就存在了。《道德经》 二十五章,道有了进一步的定义。“有物混成,先天地 生。寂兮廖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 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道 是一个混然而成的东西,呈浑朴状态,在天地产生之前 就存在了。它没有声音,也没有形状,它是独立存在的。 道产生万物,是天地之根、万物之母、宇宙之源。《道德 经》四十二章描述了道是如何化生万物的。“道生一,一 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 和。”道是独一无二的统一体,这个统一体中有阴阳二 气,阴阳二气相互交冲形成均匀的第三状态,万物就是 在这种状态中产生的。其次,老子把道放在一个特殊的 地位,道不仅是万物的本质、规律,而且也是价值判断 的标准。“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既得其母,以知其子; 即知其子,复守其母,没身不殆。”道是万物的本源,认 识了道之后就认识了万物,在认识了万物之后,还必须 坚守万物的根本即道。“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 域中有四大 ,而人居其一 焉。人法地,地 法天,天法 道,道法自然 。”这句话指出 了人不能违 背天地,也 不能违背道 。同样在政治领域中,君王违背道则要受 到惩罚。在理想社会中,君主治理社会要遵循道的品质 要求即道法自然,要求必须遵循事物本身的样子来治 理,也就是要实现无为而治。通过追求道从而无为而 治,也就达到了社会的至善境界了。
· 54 ·
家的理性,生产者代表着欲望,军人代表着激情。一个 有德性的人应该使理性居于主导地位,统帅激情,控制 欲望,这是人的灵魂的最佳状态。一个城邦自然也应该 有哲学家领导着军人者阶级统治生产者。这是一个具 有正义的城邦应有的社会秩序。另一方面,柏拉图构建 这种秩序的时候十分强调城邦必须恪守着这种完美秩 序。“正义就是只做自己的事而不兼做别人的事。”“我 们必须劝导护卫者及其辅助者,竭力尽责,做好自己的 工作。也劝导其他的人,大家和他们一样。”“不正义应 该就是三种部分之间的斗争不和、相互间管闲事和相 互干涉,灵魂的一部分起而反对整个灵魂,企图在内部 取得领导地位……不正义、不节制、懦怯、无知,总之, 一切的邪恶,就是三者的混淆与迷失。”可见,在柏拉图 眼里正义就是社会中的个人、各个阶级按照自己的天 性做自己应该做的本分工作,各尽其责,不相互侵犯, 这样国家保持这种井然的秩序,从而也实现了城邦的 正义、善,也使城邦走向了一种和谐状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