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走进对联公开课一等奖教案
奇妙的对联公开课教案(优秀6篇)
奇妙的对联公开课教案(优秀6篇)学生学习情况分析篇一初中时已初步接触对联知识,中考有考对联,初中时对仗的基本知识已掌握,可不作为教学重点;但初中时对联多作为应试要求,对于对联的艺术性、趣味性、承载的文化没有专题的探究活动或未充分开展过有关对联的探究活动,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有望得到充分的调动。
奇妙的对联公开课教案篇二一、教学目标:1、了解对联的有关知识,如起源、特点、种类等。
2、学会拟写简单的对联。
3、了解对联的有关题型,基本上学会做。
二、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对联常识的介绍;2、难点:对联的练习。
三、教学对象:高中一年级四、授课时间:2个课时五、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先给学生看电影《唐伯虎点秋香》的片段(略)师生共同分析对联妙处,导入新课。
(二)、教学目标展示:今天我们要学习:1、对联起源2、对联特点3、学对歌诀4、对联种类(三)、讲析目标:1、对联起源:要求筛选出要点:对联是一种独特的文学艺术形式,它始于五代,盛于明清,迄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
早在秦汉以前,我国民间过年就有悬挂桃符的习俗。
所谓桃符,即把传说中的降鬼大神“神荼”和“郁垒”的名字,分别书写在两块桃木板上,悬挂于左右门,以驱鬼压邪。
这种习俗持续了一千多年,到了五代,人们才开始把联语题于桃木板上。
据《宋史·蜀世家》记载,五代后蜀主孟昶“每岁除,命学士为词,题桃符,置寝门左右。
末年(公元九*年),学士幸寅逊撰词,昶以其非工,自命笔题云: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
”这是我国最早出现的一副春联。
宋代以后,民间新年悬挂春联已经相当普遍,王安石诗中“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之句,就是当时盛况的真实写照。
由于春联的出现和桃符有密切的关系,所以古人又称春联为“桃符”。
2、对联特点:一、要字数相等,断句一致。
除有意空出某字的位置以达到某种效果外,上下联字数必须相同,不多不少。
二、要平仄相合,音调和谐。
传统习惯是「仄起平落」,即上联末句尾字用仄声,下联末句尾字用平声。
走进对联——活动课教案
河北张北二中岳送军一、活动背景:“语文的外延等于生活的外延”,语文教师都熟悉这句话。
但不幸的是,这句话还很大程度上停留在口头上,远未真正成为所有语文教师的自觉行为。
为了适应“让学生学会学习”的新形势,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便成为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
为此,《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了“综合性学习”的目标,目的在于改变学生以单纯地接受教师传授的学习方式,为学生构建开放的学习环境,提供多渠道、多层面的实践学习机会,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真正实现“人的发展”这个根本性的要求。
综合性学习对语文教师提出了全新的挑战。
接受之并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实践之,便成为我们一线语文教师责无旁贷的任务。
二、活动目的:通过活动,使学生了解对联的基本知识、对联的历史;品味对联的形式与内容之美;学会欣赏生活中的对联;学做一些简单的对联;增加学生的语言材料的积累,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三、活动准备:2、自编一个反映对联内容的小品。
3、选出男、女主持人各一名(以下称男、女)。
四、活动过程:男、女(合):嗨,大家好!女:今天我们这节课的主题是——男、女(合):对联天地,美不胜收。
男:从小学到现在,我们已经学过不少律诗了。
大家还记得有哪些吗?(《七律•长征》。
《过故人庄》。
《钱塘湖春行》。
《次北固山下》、《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黄鹤楼》、《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望岳》……)。
女:回答得不错。
不过,这些诗大家还记得吗?生:记得。
女:好,我们就来背诵一下刘禹锡的《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吧。
(生齐背书)男:这首诗里有一联非常有名,这一联是——生(齐):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女:对了。
假如我们把这两句诗摘抄在红纸上,贴在我们书房的两边,那么这就成了——生:对联。
男:说到对联,在我国历史悠久着呢。
有哪些同学愿意给我们讲一讲对联的历史?(讲述环节)女:同学们的资料收集得非常齐全,给了我们很多知识。
走进对联 教学设计
走进对联教学设计对联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种特色艺术形式,也是中国书法的重要内容之一。
通过对联的创作和欣赏,可以增加学生的艺术欣赏能力、审美情趣和语言表达能力。
下面是一份关于走进对联的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1.了解对联的定义、基本知识和表达方式;2.培养学生的艺术欣赏能力和审美情趣;3.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创造力。
二、教学准备1.课件:对联的定义、形式和例子;2.黑板、粉笔;3.学生课前自带的纸、笔。
三、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或黑板上对联的例子,向学生介绍对联的定义和基本知识,并提问学生对对联的认知和兴趣。
2.对联知识讲解(10分钟)通过课件或黑板,介绍对联的定义和形式,如下联即对仗,上下联即呼应,对联通常有七言或五言两种形式。
引导学生理解对上联和下联之间的关系。
3.对联欣赏(15分钟)提供几组优美的对联样本,让学生观察、品味和欣赏对联的美。
解析一些对联的技巧和特点,如平仄、语言韵律、对仗和字数等。
4.对联创作(25分钟)让学生自行选择题材,以七言或五言的方式创作一组对联。
要求学生注意平仄、对仗、字数等要素,鼓励学生发挥创造力,写出自己独特的对联。
5.对联交流(15分钟)学生互相交流创作的对联,分享自己的创作心得和感受。
引导学生就对联的特点、感知和体验进行表达,扩展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6.总结和展示(10分钟)总结对联的基本要素和特点,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和收获。
鼓励学生将自己的对联展示给全班同学,并给予互相的评价和鼓励。
四、教学反思本节课以导入、讲解、欣赏、创作和交流的方式进行,形式多样,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对联的兴趣和积极参与。
在欣赏对联的过程中,学生可以感受到对联的美和智慧,提高艺术欣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通过对联的创作和交流,学生不仅能提高语言表达和创造力,还能培养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同时,教师应充分了解学生的兴趣和特长,合理安排对联的选材和引导方式,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对联的含义和表达方式,从而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兴趣。
奇妙的对联公开课教案【最新5篇】
奇妙的对联公开课教案【最新5篇】教学重点和难点篇一教学重点:对联的特点、对联的分类、辨对联、、赏对联、作对联。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赏与对。
奇妙的对联公开课教案篇二奇妙的对联1、知识与技能目标:掌握对联的有关知识,领略对联的无穷魅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做对联练习,在对联写练活动中提高驾驭语言文字的能力和创新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对传统文化的兴趣。
掌握对联的基本知识,尝试初步的对联练习。
1、诗歌的体裁。
2、修辞中的对仗。
提问启发讨论多媒体设备一课时一、导入新课明人解缙,门对富豪的竹林。
除夕,他在门上贴了一副春联:门对千根竹,家藏万卷书。
富豪见了,疑有讽己之意,叫人把竹砍掉。
解缙深解其意,于上下联各添一字:门对千根竹短,家藏万卷书长。
富豪更加恼火,下令把竹子连根挖掉。
解缙暗中发笑,在上下联又添一字:门对千根竹短无,家藏万卷书长有。
富豪气得目瞪口呆。
同学们,听了这个故事,你是不是觉得对联很奇妙呢?今天,就让我们走近对联,揭开她的面纱吧。
二、检查预习情况提问:1、什么叫做对联?2、对联由哪几部分组成?3、对联的要求是什么?4、怎么书写和张贴对联?三、走近对联1、对联,俗称对子,雅称楹联。
形式上成对成双,彼此相“对”;上下文的内容互相照应,紧密相“联”。
对联由律诗的对偶句发展而来的。
(请同学们回忆一下古代诗歌的体裁:古代诗歌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其中近体诗分为律诗和绝句。
律诗的特点是偶句押韵,中间两联对仗。
)2、对联的起源:(1)、秦汉以前,人们就有悬挂桃符的风俗。
后来人们在大门上左右两边位置张贴神荼郁垒的画像以驱鬼。
这就是门神。
到了唐代,人们把桃符上门神的画像换成了秦琼尉迟恭的画像,他二人也被奉为门神。
(2)、到了五代十国时期,后蜀王孟昶在一次新年到来之际在桃符上写了“新年纳余庆,佳节奉长春”两句,此被视为中国第一副对联。
公元964年春节,孟昶作此联,965年,宋太祖赵匡胤派兵统一了后蜀,将孟昶等掳走,同时委用了一个名叫吕余庆的人去做成都(原是后蜀的都城)的地方长官。
初中语文_《走进对联》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走进对联教学目标:1、了解对联的基本特点。
2、掌握对联的拟写方法,尝试对对子。
3、激发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难点:1、掌握对联常识,对对联的方法。
2、尝试拟写对联。
教学方法:讲解法、提问法、讨论法、竞赛法等。
教具:多媒体辅助教学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对联故事激趣,导入新课:有一年春节前夕,郑板桥去郊外办事,路过一家门前,看见门上贴着一副对联,上联是:二三四五,下联是:六七八九,横批是:南北。
郑板桥读后,扛来一袋粮食,还拿着几件衣服和一块肉,急匆匆地走进那户人家。
救了他们的急,一家老小十分感激郑板桥。
奇怪的是,郑板桥和这家人素不相识,却从门前的对联里看出了这家人的贫困和急需。
如果说这副对联是一个谜语,打一个成语,你能猜出这个成语是什么吗?(缺衣少食缺“一”(衣)少“十”(食),没有“东西”!)原来对联竟有如此神奇的作用,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对联的奇妙世界。
二、掀起你的盖头来——走进对联(介绍对联知识)(一)对联的概念:同学们,在学习写对联之前,我们首先来看一下,对联的定义是什么。
对联,俗称“对子”,雅称“楹(yíng)联”或者“楹贴”。
楹,就是建筑物的柱子。
题在两根对称的柱子上的文字就叫楹联。
(二)对联的种类同学们,说到对联,除了我们熟知的春联,你还知道哪些种类?1、春联所谓“春联”,又叫“春贴”,是为庆贺新春佳节而作的楹联,祖国有天皆丽日;神州无处不春风。
大地回春,青山绿水,祖国千般美;日暖神州,人寿年丰,幸福万年长。
2、婚联所谓婚联,又称“喜联”,是嫁娶的专用联语,或见于大门、洞房门,或见于妆台旁、花轿上……其主要内容是表示对新婚夫妇的赞美、夸奖、祝愿以及婚嫁的喜庆场面等。
百年恩爱双心结;千里姻缘一线牵。
3、寿联所谓寿联,是为祝贺生日而作的楹联福如东海;寿比南山。
4、挽联系由挽词演变而来,是一种用于哀挽死者的楹联。
著书最谨严,岂徒中国小说史?遗言犹沉痛,莫做空头文学家!(蔡元培挽鲁迅)5、行业联不同行业贴于大门或店内之用。
《走进对联》教学设计
《走进对联》教学设计教学目的1、了解对联的基本特点。
2、掌握对联的拟写方法。
3、简单尝试对对子。
4、激发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了解对联的特点并掌握对联的拟写。
教学难点尝试对对子。
教学时间1课时课前准备学生收集一些接触过的对联。
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师:猜谜语导入两姊妹,一般长,同打扮,各梳妆,满面红光,年年报吉祥。
(春联)同学们,春节的时候,几乎家家户户都会贴春联,其实,春联只是对联中的一类。
你们可知道,对联可是我们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它在国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对联、认识对联。
(课件出示)二出示学习目标(课件展示)1.掌握对联的特点。
2.练习对对联,提高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3.爱上对联,爱上祖国的传统文化。
三认识对联我们在小学阶段,也曾经接触过一些对联,看同学们能否打开记忆的闸门,找一找、读一读、背一背,让我们大家欣赏欣赏1、学生试背,教师随机出示一些对联。
(课件出示)(1)、地满红花红满地,天连碧水碧连天。
(回文联)(2)、翠翠红红,处处莺莺燕燕;风风雨雨,年年暮暮朝朝。
(叠字联)(3)、楼外青山,山外白云,云飞天外;池边绿树,树边红雨,雨落溪边。
(顶针联)2、在我们学过的古诗中,也藏着一些对联。
(课件出示)(1)、海日生残夜,*春入旧年。
(2)、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3)、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3、讨论对联有哪些特点?生讨论后,教师出示对联特点:字数相等、词*相对、节奏相合,结构相对、音韵相谐,,内容相关(正对反对串对).(课件出示)一般来说上联末字读上去(三、四声)、下联尾音念*阳(一、二声)。
(课件出示)师:贴对联时上联一般贴右边,下联一般贴左边,因为古时候“右”为大。
我们一起读读对联的特点。
(生齐读)三挑战对联(一)挑战第一关:火眼金睛——对联寻亲。
(课件出示)(三)挑战第二关:你追我赶——补写对联(课件出示)师:这一关,每一同学都可以进行抢答,看哪一位同学表现得最出*?1、活到老,学到老,老不服老;画亦精,字亦精,。
走进对联教学设计MicrosoftWord文档
走进对联活动背景:对联是我国独有的传统文化的精华,他源远流长,丰富多彩;他灵活鲜明,雅俗共赏,历来受到人们喜爱。
他能写景状物,抒情言志,也能说古道今,褒贬讽喻。
是人玩味深思,受到教育。
为学生构建开放的学习环境,提供多渠道、多层面的实践学习机会,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真正实现人的发展这个根本性的要求。
活动目的:通过活动,使学生了解对联的基本知识、对联的历史;品位对联的形式与内容之美;学会欣赏生活的对联;学做一些简单的对联;增加学生的语言材料的积累,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活动过程:一、引入课题今天这节课,老师要和同学们一起走进对联。
那么,请把你课前找到的关于对联的学习资料拿出来和同学们交流。
老师小结接题:对联都是由两个相互照应的语句组成,成为上联和下联。
对对联俗称对对子,是由古代的对偶句发展而来的。
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这些耳熟能详的古诗中的对偶句。
出示课件,请学生读一读。
二、寻找对联的特点1、你在什么地方见过对联学生交流,老师小结对联的种类。
对联从使用范围上划分,可分为应用联和装饰类两大类。
这里装饰联主要指用于美化环境的对联,如装饰亭台、楼阁、名胜古迹的对联;装饰书房卧室、名画宝砚的对联等。
装饰联一般富有哲理,回味无穷。
应用联是指有较强针对性的对联。
它可以再分为专用于庆祝春节的春联,用于某一具体事项的对联如挽联、寿联、婚联、喜联、行业联等。
还可分为人们在各种交往中所用的交际联。
2、对了,从对联的分类我们可以看出来,对联可以写景状物,抒情言志,寄托哀思,表述衷肠-----那么,他到底有什么特点呢?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一下,找找对联的特点。
老师出示整理出的对联,学生分组讨论对联的特点,一人负责分组记录。
蚕吐丝——蜂酿蜜画饼充饥——望梅止渴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画、天下事,事事关心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小组活动。
汇报交流:1、字数相等我们来看看是否有这个特点?说明他们找对了。
字数多少无规定,但要求上下联字数相同。
《走进对联世界》教案
《走进对联世界》教案学习目标1.掌握对联的特点;2.探析解答对联题的规律和方法。
教学过程一、导入:和学生一起回忆七年级下学期举办的寻找“最美对联”综合性学习活动,欣赏四副评选活动中得票较高的对联。
1.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2.山静松声远,秋清泉气香。
3.南通州,北通州,南北通州通南北;东当铺,西当铺,东西当铺当东西。
4.学海无涯勤可渡,书山有路志能攀。
二、引导学生观察对联,一起小结对联的特点和张贴方法。
(一)对联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独特艺术,广泛用于节庆、建筑、装饰、应酬等方面。
对联一般虽篇幅较短,但内涵极为深宏,政治、经济、文化、人物、风物无所不包,许多还有巧妙的构思,再配以精湛的书法,为人们喜闻乐见。
(二)对联的特点:1.字数相等。
上下联相同位置用字不能重复。
2.词性相对。
一般称为虚对虚,实对实,就是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数量词对数量词,副词对副词,而且相对的词必须在相同的位置上。
3.内容相关。
体现一定的逻辑关系,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4.平仄相协。
仄起平收:上联末字必仄,下联末字必平。
(三)对联贴法:传统贴法是面向大门,上联贴在大门的右边,下联贴在大门的左边。
很多对联还有横批,横批,是对联的题目,也是对联的中心,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传统写横批的顺序是自右而左,现在也有的横批是自左而右写的,这个时候对联的贴法会不会有不同呢?把这个问题留给学生作为课后探究性学习小项目。
三、根据对联题常考的题型设计了三个游戏,分别是对号入座、排兵布阵、应对自如,让学生通过游戏,学会如何运用对联知识,掌握解答对联题的规律和方法。
(一)对号入座(2018 年广州中考题)经营二手图书的张伯要为自己的二手书店选一副对联,下面选项中最恰当的一项是( A )A.上联:锦绣成文,原非我有下联:琳琅满架,惟待人求B.上联:远求海外珍本下联:精印人间好书C.上联:楚辞汉赋,江山何磅礴下联:夏鼎周钟,金石足光辉D.上联:不是本店铺,扁鹊难医微恙下联:若非此效药,华佗无奈小虫此题主要是引导学生抓住对联的关键词去理解对联含义,关注常用的文言词语和文学典故,可用排除法。
《对联》市公开课获奖教案省名师优质课赛课一等奖教案
《对联》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对联的定义和特点;2. 学习对联的写作技巧;3. 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表达能力;4. 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和文学素养。
二、教学重点:1. 对联的定义和特点;2. 对联的写作技巧。
三、教学难点:1. 如何灵活运用对仗和韵律;2. 如何表达深意和幽默感。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对联的典型例子、教学PPT、黑板、彩色粉笔等;2. 学生准备:纸和笔。
五、教学过程:第一步:导入1. 教师出示几幅对联作品,引导学生观察,了解对联的定义和特点。
2. 教师介绍对联的起源,向学生讲解对联在中国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第二步:讲解对联的写作技巧1. 对仗:对联是由前后两句相互呼应、对仗的词语构成。
教师通过对联的例子,让学生感受对仗的韵律和美感。
2. 韵律:对联一般要求在音调、声调、字数等方面达到平衡和协调。
教师可以通过朗读对联和让学生自己练习,培养学生的韵律感。
3. 内容:对联的内容可以是抒发情感、表达意念、传递道德等,同时也可以是幽默、搞笑的。
教师讲解对联不仅要有良好的形式,同时还要有丰富的内涵。
第三步:创作对联1. 知识点操练:教师出示几组对联的前句,让学生根据要求填写合适的后句,巩固对对仗和韵律的理解。
2. 学生自主创作:让学生自由组合对联的前后句,展示自己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教师可以提供话题或关键词,引导学生创作。
第四步:展示与分享1. 学生交流:让学生互相交流自己创作的对联,分享各自的灵感和心得体会。
2. 精彩展示:选取几组优秀的对联作品,让学生上台朗读,全班共同欣赏和评价。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对联的定义和特点,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对联的基本知识。
通过讲解对联的写作技巧,引导学生学会灵活运用对仗和韵律。
通过创作对联,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表达能力,并展示和分享自己的成果。
通过展示与分享,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和文学素养。
整个教学过程生动有趣,学生积极参与,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对联教学设计市级一等奖
对联教学设计市级一等奖《对联教学设计市级一等奖》这是优秀的教学设计一等奖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第1篇《奇妙的对联》教学设计【教学内容】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梳理探究《奇妙的对联》【教材分析】《奇妙的对联》选自必修一梳理探究单元。
本单元编选了“优美的汉字”“奇妙的对联”“新词新语与流行文化”三篇关于汉字文化的文章。
编排意图在于拓宽学生语文学习范围,帮助学生了解汉字知识、感受汉语魅力、关注汉语发展,培养热爱母语、热爱传统文化、关注社会生活的意识。
【设计理念】以学生为主体,以课堂为载体,结合文体特点和文本内容,设置任务明确的教学程序,在自主--合作--探究的情境中通过朗读、点拨、讨论、欣赏、练习等互动方式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思维层次,拓展人文底蕴;最后达到初步学会欣赏对联、拟写对联的要求,培养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及驾驭语言文字的能力和创新能力。
【课改尝试】1、教师引领下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课程模式。
2、创建具实践性、参与性、开放性特点的语文课堂。
【学情分析】一方面,教学内容与生活联系紧密,学生求知的兴趣较浓,易于入门。
另一方面,学生对传统文化关注不够,加上语言表达、创新能力薄弱,课堂教学材料不宜太难太深,以培养兴趣,普及对联知识为主。
【三维目标】1、知识能力目标:掌握对联的有关知识,领略对联的无穷魅力。
2、过程方法目标:在对联欣赏和拟写活动中提高驾驭语言文字的能力和创新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对传统文化的兴趣。
【教学重点】1、掌握对联常识,学习欣赏对联。
2、把握对句要领,学习拟写对联。
【教学难点】 1、拟写对联2、养成关注传统文化的意识。
【教法】激趣法、点拨法、讨论法、练习法【学法】自主--合作--探究【教学准备】 PPT课件【教学安排】 1课时【教与学过程】l 环节一:激发兴趣,情境导入PPT显示:北京市2016年高考改革:英语100分,语文180分与学生共同分享关于上则新闻的网络帖子:【If you do not leave me ,we will die together. 怎么译?你如果不滚开,我就和你同归于尽。
初中对联优秀教案
初中对联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对联的起源、发展历程以及基本特点,提高对对联文化的认识。
2. 培养学生对对联的兴趣,提高对联创作能力,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3. 通过对联教学,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团队合作意识。
二、教学内容:1. 对联的起源和发展历程2. 对联的基本特点和分类3. 对联的创作方法和技巧4. 对联的鉴赏和评价5. 对联比赛和活动三、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通过向学生介绍对联的起源和发展历程,引发学生对对联的兴趣。
2. 讲解:教师详细讲解对联的基本特点和分类,让学生了解对联的结构、平仄、对仗等要素。
3. 示范:教师展示一些经典对联,引导学生欣赏和评价,学会欣赏对联的美。
4. 练习:教师指导学生进行对联创作,教授创作方法和技巧,让学生动手实践。
5. 展示:学生将自己的对联作品展示给大家,进行交流和评价。
6. 比赛:组织对联比赛,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
7. 总结: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对联的重要性,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多运用对联。
四、教学评价:1. 学生对联知识的掌握程度2. 学生对联创作能力的提高3. 学生对对联文化的认识和热爱程度4. 学生参与对联比赛和活动的积极性五、教学资源:1. 教材:选用适合初中生的对联教材或相关资料2. 课件:制作精美的课件,辅助教学3. 对联作品:收集一些经典和对联作品,供学生欣赏和借鉴4. 对联创作工具:提供一些对联创作工具,如对联软件、字典等六、教学建议:1. 注重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和对联的奥秘。
2. 鼓励学生发挥创意,不要拘泥于传统格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3. 组织丰富多样的活动,如对联比赛、对联展览等,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4. 加强对学生的个别辅导,提高学生的对联创作能力。
5. 结合语文教学,让学生从诗词、文章中领略对联的魅力。
6. 鼓励学生运用对联进行日常交流,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走进对联世界(教案)
走进对联世界教学目标:1、了解对联的简史。
2、了解对联的一般特点和分类。
3、能把握对联的节奏和语调。
4、培养学生对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教学目标2、3、4教学难点:对联的节奏和平仄教具准备:课件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
同学们,每逢过年,最能表现我国人民辞旧迎新的传统风俗是什么?过年时,负责为家里买过对联的同学请举手。
贴过对联的请举手。
对联真可谓是具有中国特色的优秀传统文化。
许多年来,对对联的考查在全国的中、高考中都频频出现。
在实际生活中,如春节、结婚、祝寿、办丧事时,对联都有着重要的作用,在场的诸位,这一辈子无论你从事什么职业,绝对少不了要跟对联打交道。
因此,不管考不考对联知识,不管我们的成绩是优是劣,作为一个中国人,都很有必要了解一下对联的基本知识。
对联有哪些特点,有哪些地用途,有哪些类别,有哪些趣味呢?希望通过这节课,你能有所收获。
现在,就让我们一同走进对联世界去探索一番吧!二、预习检测。
男女各派一名代表到黑板上书写出自己所想到的春联,谁能说说两副对联中哪一副的字写得最好,哪一副的内容表达最好。
三、新授。
(一)欣赏我的春联作品。
(二)对联的含义。
【课件展示,学生齐读】对联,又叫对子、楹联、楹帖、联语,是我国特有的一种体制短小、文字精练、历史悠久、雅俗共赏的传统文学形式。
对联里有思想、有情趣、有艺术。
欣赏对联有益于提高我们的文化修养和文化品位。
(三)了解对联的一般特点。
【板书:对联特点】1、学生畅谈个人看法。
(或者前后四人一小组,先讨论,后畅谈小组看法)对联文字长短不一,短的仅一、两个字;长的可达几百字。
就你平时的观察和了解,包括现在黑板上的几副对联,你感觉大多数对联都有哪些相同的特点?【可就学生的答案适当板书到黑板上。
】2、师生共析对联特点。
(学生已经谈到的特点,可以略讲)【课件展示两副对联:①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这是在杜甫《寄李十二白二十韵》一诗中对李白诗歌成就的称赞)②东南西北八方吉庆,春夏秋冬四季平安】(1)探讨对联字数上的特点。
走近对联教学设计
走近对联教学设计对联教学设计旨在培养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知和理解,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创造力。
下面是一个针对初中学生的对联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1.认识对联的概念,了解对联的分类和特点。
2.了解对联的起源和发展历程,培养对对联的兴趣和热爱。
3.掌握对联的写作方法,提高学生的创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二、教学重点:1.对联的概念、分类和特点。
2.对联的起源和发展历程。
三、教学难点:1.对联的写作方法。
2.对联的创作能力的培养。
四、教学准备:1.对联的相关资料和范例。
2.纸和笔。
五、教学过程:第一课时:认识对联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一些对联的图片,引起学生对对联的兴趣。
2.提出问题(5分钟)引导学生思考,询问学生对对联的了解,并搜集学生的答案。
3.讲解对联的概念(10分钟)简单介绍对联的定义和特点,让学生初步了解对联的基本概念。
4.对联的分类(15分钟)分别向学生介绍对仗对联、对仗押韵对联和对仗旁门对联,并给学生展示相应的范例。
5.让学生动手创作(15分钟)让学生根据对联的分类,自己动手写一些对联,并分享自己的作品。
第二课时:了解对联的起源和发展历程1.回顾(5分钟)复习上节课学习的内容,检查学生对对联概念和分类的理解。
2.讲解对联的起源和发展历程(15分钟)通过讲解对联的起源和发展历程,让学生了解对联的来龙去脉,培养他们对对联的兴趣和热爱。
3.分组交流和讨论(15分钟)将学生分为小组,让他们自由交流对联的知识,并结合自己的理解和发现,展开讨论。
4.小组展示和总结(10分钟)每个小组选择一名代表,将自己的讨论成果展示给全班,并进行讨论总结。
第三课时:掌握对联的写作方法1.导入(5分钟)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引出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2.示范和讲解对联的写作方法(15分钟)通过展示一些优秀的对联范例,讲解对联的写作方法,教会学生如何构思和组织对联的内容。
3.操练对联的写作方法(15分钟)让学生练习对联的写作方法,通过给出一些话题或关键词,让学生完成对联的创作。
《走近对联》教案
《走近对联》教案第一篇:《走近对联》教案《走近对联》教案对联形式短小,文辞精炼,既是一种生动的艺术表现形式,又是一种优秀的文化遗产。
对联是在古代的桃符和对句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我国最早的对联出现在一千多年前。
它具有知识性、趣味性、文学性、思想性,它使用的范围广,日常生活经常涉及,春节有春联,丧事有挽联,书斋有励志联,风景胜地有名胜联,章回小说有标题联,生日吉庆有寿联,对名人评价有名人联,了解、学习对联的有关知识,逐步掌握创作对联,对于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培养学生的语文素质、熏陶学生优秀的品质具有很重要的作用。
1、通过这次活动,让学生了解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文化现象——对联的历史以及在它在传统文化历史上的独特地位。
2、赏析对联的妙处,不断的提高学生的语感和审美能力。
3、利用所学的知识,初步学习对对联。
4、进一步掌握积累和搜集资料的能力。
通过搜集资料,让学生更加真切的了解中国对联的特点和性质,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感情。
1、搜集关于对联的有趣的历史故事,备用。
2、搜集有关的趣联、书联、春联、寿联、名人联、行业联、名胜联等,准备师生互动。
3、根据学生的兴趣,将学生分组,分头收集资料、分析资料。
4、将学生分成①知识介绍组②故事讲述组③表演组1、收集有关的趣联、书联、春联、寿联、名人联、行业联、名胜联等,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进行赏析。
2、收集有关对联的趣闻和历史故事,准备向同学讲述。
3、收集有关对联的知识,逐步学习创作自己的对联作品。
1、学生个人活动:通过上网、查阅资料、参观访问的办法收集有关对联的资料、了解对联的知识、历史、作用以及它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2、班级集体活动,活动分为三个环节:知对联——对对联——赏对联根据分组,各小组展示本组的活动成果。
①②③④⑤⑥⑦⑧A、趣闻与对联:例如:相传清朝大余县有个戴衢亨,勤奋好学,才华颇高,可因县官不识才,到30余岁连个秀才也没捞到。
他的朋友出于义愤为他买了个秀才,得以取得乡试资格。
走进对联公开课一等奖教案
走进对联【教学目标】:1、了解对联的基本特点。
2、掌握对联的拟写方法,尝试对对子。
3、激发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了解对联的特点并掌握对联的拟写。
【教学难点】:尝试对对子。
【教学方法】:以学生活动为主,点拨启发,引导讨论,交流探究。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春节的时候,几乎家家户户都会贴春联,春联能给人带来欢乐,能为节日增添喜庆,能让我们感受到春的气息,这节课我们一起来欣赏春联,走近对联,感受那浓浓的传统文化的气息。
其实,春联只是对联中的一类。
在我国历代文学百花苑中,最香醇艳丽的一枝是诗歌,最独特秀雅的一朵是对联。
你们搜集了很多资料,谁来说说从这些资料中你对对联有了怎么样的认识?二、对联的起源及历史发展:对联的含义对联,雅一点称楹联,俗一点叫对子,就是两两相对的句子。
例如:秀山轻雨青山秀;香柏鼓风古柏香。
1、起源:桃符的传说宋代王安石在《元日》这首诗中写道:“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形容初日的光亮。
诗中的“桃”和“符”是互文,意即总把新桃符换下旧桃符-除旧布新。
关于桃符有个美丽的传说。
很久以前,相传在东海里有一个神鬼出没的世界;当中有座山,叫度朔山;山上有一棵覆盖三千里的大桃树,树梢上有一只金鸡。
每当清晨金鸡长鸣的时候,夜晚出去游荡的鬼魂必赶回鬼域。
鬼域的大门坐落在桃树的东北,门边站着两个神人,名叫神荼(shén shū )、郁垒(yù lǜ)。
如果鬼魂在夜间干了伤天害理的事情,神荼、郁垒就会立即发现并将它捉住,用芒苇做的绳子把它捆起来,送去喂虎。
因而天下的鬼都畏惧神荼、郁垒。
于是民间就用桃木刻成他们的模样,放在自家门口,以避邪防害。
后来,人们干脆在桃木板上刻上神荼、郁垒的名字,认为这样做同样可以镇邪去恶。
这种桃木板后来就被叫做“桃符”。
随着时代的变化,桃符本身也在变化,以后人们又将两个神仙的名字写在桃符上,代替画像,再后来,又发展到“题桃符”,即将字数相等、结构对称、意思相应的短诗题写在桃符上,这就是春联的前身。
《奇妙的对联》市公开课获奖教案省名师优质课赛课一等奖教案
奇妙的对联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对联的定义和特点;2. 学习对联的技巧和格式;3. 培养创造对联的能力。
二、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范例对联和对联题目;2. 学生准备纸和笔。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介绍对联的定义,对联是一种传统的文学形式,由两句相对称的对仗句组成。
对联是中国人民独创的艺术形式,被誉为“华夏文化的瑰宝”。
2. 探究教师给出几个范例对联,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分析找出它们的共同特点。
然后让学生自己尝试构造对联,提醒学生需要注意对仗、对押和平仄等要素。
3. 演练教师给出一些对联的题目,让学生在纸上写出自己的对联作品。
鼓励学生发挥巧思和创意,让他们尽可能多地尝试不同的对联形式。
4. 展示学生互相交换对联作品,让他们欣赏彼此的创作。
鼓励学生分享自己最喜欢的对联作品,并解释创作的灵感和意义。
5. 深化教师讲解一些常见的对联技巧,如对仗、遣词造句和平仄等。
让学生理解对联需要考虑语言之美和形式之美的结合。
6. 实践学生根据教师给出的主题,自行构思并写出一篇完整的对联作品。
鼓励学生在创作过程中,体验自由发挥的乐趣。
7. 总结教师和学生一起回顾对联的特点和构造要素。
学生可以分享自己在创作过程中遇到的困惑和心得体会。
四、教学延伸:1. 学生可以在家继续创作对联,培养对联的兴趣和爱好;2. 学生可以了解一些著名的对联家和对联作品,进一步拓宽对联的视野。
五、教学小结:通过本节对联教学,学生了解到对联是一种独特而精妙的艺术形式,培养了创造力和表达能力,并增加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和欣赏。
通过不断的练习和实践,学生可以提高对联的水平,创作出更精彩的作品。
对联专题获奖教案对联特级教学设计新课标人教
对联专题获奖教案对联特级教学设计新课标人教对联专题获奖教案对联特级教学设计新课标人教教学目标:1.激发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学精华之一对联的兴趣.2.掌握对联知识,学习拟写对联。
3.通过拟写对联,提高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教学重点:1.掌握对联的基本知识。
2.了解拟写对联的方法。
教学难点:学习拟写对联。
教学方法1.提问法。
通过互动提问了解学生对对联知识的掌握程度,明白学生需要了解的知识,以求最佳的教学效果。
2.讨论法。
本文拟写对联,应组织学生小组讨论,引导学生思考,然后小组达成共识,推出佳对.3.竞赛法。
通过小组竞赛的方式,激发学生编拟对联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教具准备:相关对联的照片、图片、投影仪、多媒体CAI课件.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步骤:〔幻灯片1〕课题《对联》一.导入:〔幻灯片2〕花絮:对联与高考20世纪30年代初,清华大学教授陈寅恪在一次国文考试中,别出心裁地出了一道“对联题〞,题目是上联“孙行者〞,要求学子按照对联的写作格式,答出下联。
“孙行者〞是小说《西游记》中孙悟空的别名.许多考生见到这样一个“怪题〞,大惊失色。
为难之余,只好搜肠刮肚地在《西游记》中苦寻答案。
于是,有的对“猪八戒〞,有的对“沙和尚〞,还有的对出了“牛魔王〞。
更有的考生对此题大为不满,一怒之下写出了“王八蛋〞。
自然,这些答案只能得“零分〞。
据说,只有一名考生以答出“胡适之〞得了满分,但这并不是标准答案“祖冲之〞.阅卷教师认为,“胡适之〞虽然比不上“祖冲之〞完美,但也说得过去。
“胡〞、“孙〞都是姓氏;“适〞、“行〞都是动词;“之〞、“者〞也都是虚词。
〔幻灯片3〕第一副对联相传对联起源于五代时蜀主孟昶的桃符题词:“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2.〔幻灯片4〕对联欣赏:〔幻灯片5〕①岂无志者能成事,惟有福人能读书.〔居士提供〕〔幻灯片6〕②隔窗云雾生衣上,卷幔山泉入镜中。
〔居士提供〕〔幻灯片7〕③山静松声远,秋清泉气香。
〔幻灯片8〕④楼观沧海日,月映清淮流。
对联知识讲座教案
对联知识讲座教案
教案标题:对联知识讲座
教学目标:
1. 了解对联的定义和特点
2. 掌握对联的基本结构和写作技巧
3. 能够欣赏和创作简单的对联作品
教学重点:
1. 对联的概念和特点
2. 对联的基本结构和写作技巧
3. 对联的欣赏和创作
教学难点:
1. 对联的写作技巧
2. 对联的创作能力培养
教学准备:
1. PowerPoint课件
2. 对联范例
3. 黑板、粉笔
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
教师引入对联的概念,通过展示对联的图片或范例,引起学生对对联的兴趣。
二、讲解对联的定义和特点(10分钟)
1. 介绍对联的定义和历史渊源
2. 分析对联的特点和表现形式
三、讲解对联的基本结构和写作技巧(15分钟)
1. 分析对联的基本结构:上联、下联、横批
2. 讲解对联的写作技巧:对仗、对比、对景等
四、对联欣赏与创作(15分钟)
1. 展示经典对联范例,让学生欣赏并理解对联的魅力
2. 指导学生进行对联创作,可以给予一些主题或提示
五、总结与展示(5分钟)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强调对联的重要性和魅力,并展示学生创作的对联作品。
六、作业布置(5分钟)
布置对联创作作业,鼓励学生在课后多多练习。
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对对联有一个初步的了解,掌握了对联的基本结构和写作技巧,同时也培养了对联的欣赏和创作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他们积极参与,从而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走进对联【教学目标】:1、了解对联的基本特点。
2、掌握对联的拟写方法,尝试对对子。
3、激发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了解对联的特点并掌握对联的拟写。
【教学难点】:尝试对对子。
【教学方法】:以学生活动为主,点拨启发,引导讨论,交流探究。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春节的时候,几乎家家户户都会贴春联,春联能给人带来欢乐,能为节日增添喜庆,能让我们感受到春的气息,这节课我们一起来欣赏春联,走近对联,感受那浓浓的传统文化的气息。
其实,春联只是对联中的一类。
在我国历代文学百花苑中,最香醇艳丽的一枝是诗歌,最独特秀雅的一朵是对联。
你们搜集了很多资料,谁来说说从这些资料中你对对联有了怎么样的认识?二、对联的起源及历史发展:对联的含义对联,雅一点称楹联,俗一点叫对子,就是两两相对的句子。
例如:秀山轻雨青山秀;香柏鼓风古柏香。
1、起源:桃符的传说宋代王安石在《元日》这首诗中写道:“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形容初日的光亮。
诗中的“桃”和“符”是互文,意即总把新桃符换下旧桃符-除旧布新。
关于桃符有个美丽的传说。
很久以前,相传在东海里有一个神鬼出没的世界;当中有座山,叫度朔山;山上有一棵覆盖三千里的大桃树,树梢上有一只金鸡。
每当清晨金鸡长鸣的时候,夜晚出去游荡的鬼魂必赶回鬼域。
鬼域的大门坐落在桃树的东北,门边站着两个神人,名叫神荼(shén shū )、郁垒(yù lǜ)。
如果鬼魂在夜间干了伤天害理的事情,神荼、郁垒就会立即发现并将它捉住,用芒苇做的绳子把它捆起来,送去喂虎。
因而天下的鬼都畏惧神荼、郁垒。
于是民间就用桃木刻成他们的模样,放在自家门口,以避邪防害。
后来,人们干脆在桃木板上刻上神荼、郁垒的名字,认为这样做同样可以镇邪去恶。
这种桃木板后来就被叫做“桃符”。
随着时代的变化,桃符本身也在变化,以后人们又将两个神仙的名字写在桃符上,代替画像,再后来,又发展到“题桃符”,即将字数相等、结构对称、意思相应的短诗题写在桃符上,这就是春联的前身。
2、发展:到了唐以后,开始把桃符上的门神神荼和郁垒换成了秦琼(秦叔宝)和尉迟恭(尉迟敬德)。
3、再发展:到了五代,桃符上开始出现联语,代替了神荼和郁垒的名字,人们一般都在上面写上一些吉利的词句。
宋太祖乾德二年,后蜀君主孟昶于除夕令学士幸寅逊题桃符志喜,蜀主对学士所题词语不满意,即挥毫书写了“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
孟昶的题词改变了传说中桃符的内容与性质,使桃符由原来驱鬼的桃木牌变为表达某种思想的特殊文体——联语。
有些专家认为孟昶的题词是我国的第一副春联。
直到宋代,春联仍称“桃符”。
王安石的诗中就有“千门万户幢幢日,总把新桃换旧符”之句。
宋代,桃符由桃木板改为纸张,叫“春贴纸”。
4、盛行:明太祖朱元璋建都南京,为庆贺开国立业,在除夕时传旨,公卿士庶门上须贴春联一幅。
这种把“题桃符”变成张贴春联的习俗,一夜之间,由宫廷豪门推广到了百姓门户。
第二天清早(大年初一),朱元璋微服出行,漫步大街小巷,鉴赏春联。
当他发现有一屠户人家因没钱买纸所以没贴春联时,他便命人取来纸墨,当下挥毫,为屠户题下一联:双手劈开生死路,一刀斩断是非根。
令:中国世界纪录协会收录的世界最早的春联是:“三阳始布;四序初开。
”这幅春联记载在莫高窟藏经洞出土的敦煌遗书(卷号为斯坦因0610)上,该遗书记录十二副在岁日、立春日所写的春联。
该联为排列序位中的第一副,撰联人为唐人刘丘子,作于开元十一年(723年),较后蜀主孟昶的题门联早240年。
“三阳始布;四序初开”打破了“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的世界纪录,入选中国世界纪录协会世界最早的春联。
现在我们说的对联,又叫对子、楹联、楹帖、联语,是我国特有的一种体制短小、文字精练、历史悠久、雅俗共赏的传统文学形式。
常见的有春联(含节日联)、门联(含行业联)、喜联、挽联、堂联、名胜古迹联、文艺作品联、杂类等。
春联的种类比较多,依其使用场所,可分为门心、框对、横批、春条、斗斤等。
“门心”贴于门板上端中心部位;“框对”贴于左右两个门框上;“横批”贴于门媚的横木上;“春条”根据不同的内容,贴于相应的地方;“斗斤”也叫“门叶”,为正方菱形,多贴在家具、影壁中。
书写时,要注意上下联都是竖行书写,从上写到下,中间不加标点符号。
书写要讲求美观,必须字字对称、行款整齐。
张贴时,要按照传统习惯,上联在右边,下联在左边,左右以面对欣赏者为分别。
三、对联故事1、王羲之故事东晋书法家王羲之书法盖世,为世人所景仰,他写的对联刚一贴出,即被人趁夜揭走。
这天已是除夕,第二天就是大年初一,眼看左邻右舍家家户户门前都挂上了春联,惟独自己家门前空空落落,急得王夫人直催丈夫想个办法。
王羲之想了又想,微微一笑,又提笔写了一副,写完后,让家人先将对联剪去一截,把上半截先张贴与门前:福无双至祸不单行夜间果然又有人前去偷揭。
可在月光下一看,见这副对联写得太不吉利,尽管王羲之是书法家,可也不能将这副充满凶险预言的对联取走张挂啊。
他只好溜走了。
初一早晨天刚亮,王羲之即亲自出门将昨日剪下的下半截分别贴好,此时已有不少围观人,大家一看,对联变成:福无双至今朝至祸不单行昨夜行众人一看,齐声喝彩,拍掌称妙。
2、李白戏权臣唐玄宗的宠臣杨国忠,嫉恨李白的才华,心里很不服,总想奚落他一番。
一天,杨国忠想出一个办法,约李白去对三步句。
李白一进门,杨国忠便看着李白,讥讽道:两猿截木山中,问猴儿如何对锯?“锯”谐“句”,“猴儿”暗指李白。
李白听了,微微一笑说:“请大人起步,三步内对不上,算我输。
”杨国忠想赶快走完三步,但刚跨出一步,李白便指着杨国忠的脚喊道:匹马隐身泥里,看畜生怎样出蹄!“蹄”谐“题”,与上联对得很工。
杨国忠本想占便宜,却反被李白羞辱了一番,刚抬脚就被讥为“畜生出蹄”,弄得他走也不是,不走也不是,十分尴尬。
3、吕蒙正不平则鸣郑板桥救济百姓北宋丞相吕蒙正,河南洛阳人。
相传在他年轻时,穷困潦倒,对贫富不均的社会现象十分不满。
春节到了,家里空无一物,他一气之下,写了一副怪联。
上联是:二三四五;下联是:六七八九。
横批是:南北。
怪联贴出后,穷朋友们一个个都来观看。
他们先是莫名其妙,待领悟过来,不由得拍手称快。
原来,此联的寓意是:缺衣(一)少食(十),没有“东西”。
一年春节前夕,清代书画家、文学家郑板桥去郊外办事,路过一家门前,看见门上贴着一副对联。
郑板桥读后,掉头就往自己家里跑。
不一会儿,他扛来一袋粮食,还拿着几件衣服和一块肉,急匆匆地走进那户人家。
只见屋里的人缺吃少穿,愁眉苦脸,送来的粮食、衣物正好救了他们的急,一家老小十分感激郑板桥。
奇怪的是,郑板桥和这家人素不相识,却从门前的对联里看出了这家人的贫困和急需。
4、对哑联苏东坡被贬黄州后的一天傍晚,他和好友佛印和尚泛舟长江。
苏轼忽然用手往岸上一指,笑而不语。
佛印顺势望去,只见一条狗正在啃骨头,顿有所悟,随即将自己手中题有苏东坡诗句的蒲扇抛入水中。
两人面面相觑,不禁大笑起来。
狗啃河上骨水流东坡诗5、秦观和苏小妹的故事新婚之夜,苏小妹欲试新郎秦少游之才,将秦拒之门外并出对曰:“闭门推出窗前月”。
秦少游左思右想不得其对,徘徊长廓。
苏东坡见状,虽替妹夫焦急,却又不便代劳。
突然,他灵机一动,拾起一块石头,投进盛满清水的花缸里。
秦少游听到“卟通”一声,顿时领悟,脱口而出“投石冲开水底天”。
苏小妹闻声大喜,急忙迎进新郎。
三、对联的形式(一)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其格式、体律逐渐完备,种类越来越多。
就上下联的对仗方式来讲,大体上可以分为五类:1、工对工对,也称严式对。
就是上下联的文字、语句对仗十分工整、贴切。
即词性相当、节奏相同、结构相似。
请看下联: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联中“沧”对“蓝”均为颜色词,“海”对“田”均为地理名词,“月”对“日”均为天文名词,“明”对“暖”均为形容词,“珠”对“玉”均为珠宝名称,“有”对“生”均为动词,“泪”对“烟”均为名词,上下词性相对十分严格,可谓工对之佳作。
再如郑板桥的一副题联,对仗也相当工巧:春风放胆来梳柳;夜雨瞒人去润花。
“春”对“夜”对天文名词相对,“风”对“雨”亦然,“放”对“瞒”为动词相对,“胆”对“人”为名词相对,这里的“放胆”对“瞒人”更显其工,“来”对“去”为动词相对,“梳”对“润”为动词相对,“柳”对“花”为花木类名词相对,初学做联,应多遵循这种对仗手法。
再如: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在联语中,“芦苇“和“竹笋”同属名词,尽管结构方式不同(前者为联合式,后者为偏正式),也算工对之列。
如果对仗刻意求工,反成纤巧,并不可取。
2、宽对宽对,就是指联中的绝大部分对仗工整,这是相对于工对而言的。
宽对与工对无明显界限,一般认为,半对半不对就属宽对,就是说做到词性相同、句法结构相同的对仗就可以了。
如厦门太平岩联:石为迎宾开口笑;山能做主乐天成。
联中“石”与“山”、“迎宾”与“做主”对仗甚工,但“开口笑”与“乐天成”则不严谨。
不仅结构不同,而且“笑”与“成”词类也不相对。
我们称其为宽对。
还有北京梁家园春云楼联,也属宽对:槛外远山排闼绕;楼前积水当湖看。
“远”对“积”,词类明显不同,但再看“远山”、“积水”却又近似,可以相对。
这就是工对与宽对的区别所在。
《红楼梦》里林黛玉和香菱谈诗说:“若有了奇句,平仄虚实不对也使得的。
”提出了“不以辞害意”的宗旨。
一副对联,形式固然重要,但主要还是其内容。
古人提倡只要表现手法好,可以破格,要格律服从于内容。
3、当句对当句对也称句中对、自对。
对联不但要做到上下相对,有的多句联(或长联)本句之内前后也相对。
它不但可以解决在某些词语求对时遇到的困难,而且可使对联,特别是较长的联对灵活多变,产生抑扬顿挫的音律效果,如岳飞墓联:将军报国,宰相和戎,义愤动千秋,臣节无惭追壮缪;庙拓明朔,陵依霞岭,馨香绵万载,孤忠共喻有蕲王。
联中的“将军报国”不仅对下联的“庙拓阳朔”,而且还与本句的“宰相和戎”相对仗。
下联亦然。
此种对句形式音乐感强,使人读之上口,铿锵有致。
4、单句对有的联在本句中自对,但上下句却不相对,我们称之为单句对,如苏州月驾轩联:在山泉清,出山泉浊;陆居非屋,水居非舟。
上联句中“在山泉清”对“出山泉浊”,却不能与“陆居非屋”相对,如结构得体,浑然一气,符合单句对的要求,自然可以为用。
5、借对借对就是利用汉语的特殊特征,在一词语同时具备两种意义的状态下,作者在联中用的甲义,又借用它的乙义同另一词相对,如:人近百年犹赤子;天留二老看玄孙。
联中在用“赤子”(初生婴儿)和“玄孙”(曾孙之子)的甲义相对的同时,又借“赤”(红色)和“玄”(黑色)的乙义相对。
有的这种对仗不借语义而借语音,如:尧天舜日舒清景;晋水泉山映紫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