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缘政治

合集下载

地缘政治冲突的例子

地缘政治冲突的例子

地缘政治冲突的例子
地缘政治冲突指的是不同国家或地区之间因为领土、资源、意识形态、宗教、民族等问题而产生的冲突。

以下是一些地缘政治冲突的例子:
1. 南海争端:中国、菲律宾、越南、马来西亚等国家就南海的领土主
权问题发生冲突。

各国在争取南海的控制权和开发海上资源方面存在
紧张局势和矛盾。

2. 以色列与巴勒斯坦冲突: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以领土争端为主的冲突
持续多年。

该地区争夺的焦点包括耶路撒冷、加沙地带和约旦河西岸。

3. 乌克兰危机:2014年乌克兰政局不稳定,导致克里米亚地区并入俄罗斯。

此后,乌克兰东部地区的亲俄派与亲乌派发生武装冲突,导致
该地区局势复杂并持续不断。

4. 印巴冲突:印度和巴基斯坦自1947年独立以后就克什米尔地区的
主权问题存在争议。

双方对克什米尔地区的控制权争夺引发了多次武
装冲突和边界冲突。

5. 塞浦路斯冲突:塞浦路斯岛自1974年以来一直处于希腊裔和土耳
其裔之间的分裂状态,导致其南北两部分之间存在巨大的政治、文化
和经济分歧。

6. 苏丹达尔富尔冲突:苏丹国内的达尔富尔地区长期以来一直爆发冲突,导致大量平民死亡和流离失所。

该冲突涉及政治、经济、民族和
宗教问题。

以上提到的冲突是一些典型的地缘政治冲突的例子,展示了地缘政治
领域中不同国家或地区之间由于各种原因而产生的复杂和紧张的关系。

地缘政治学总结

地缘政治学总结

一、地缘政治学释义(一)地缘政治学(Geopolitics)的早期源流1.亚里士多德认为,最好的城邦其人口和土地面积都应该适中,理想国家应该有一个理想的地理位置,它必须处于温带,从军事角度考虑,它应该是敌军难以进入而居民却容易外出的。

2.文艺复兴之后,法国的博丹指出,气候和地理等自然条件与国家政体之间存在着直接的联系。

孟德斯鸠把自然条件与一个社会的政治法律制度和经济生活等等结合起来,称之为“法的精神”,并以此作为他的政治学研究的主题。

为此,孟德斯鸠被认为是“地理决定论”的代表人物。

(二)地缘政治学的创立1.地缘政治学的创始人是德国地理学家拉采尔1897年,拉采尔出版了《地理政治学》一书,提出了地缘政治学的基本概念框架—虽然他自己尚未使用“地缘政治学”一词。

明确地把国家与其自然环境的关系作为这本著作的主题。

他认为国家乃是一个空间性的有机体,因而,与自然界的所有有机体一样,它必然地具有必须适应于它所生存的环境的一面,又必须具有不断生长发育,在激烈的竞争当中求得自己的生存的一面。

衡量一个国家政治成就,也就相应的具有两个方面的标准:第一,看它是否能够成功地适应它自己所处的地理环境;第二,作为一个“空间有机体”,看它是否能够通过不断的领土扩张而增强自身的力量。

“生存空间论”2.瑞典人契伦于1901年出版了《国家有机体》一书,就是在这本书中,他首创了“地缘政治学”这一术语。

他建立一种全新的国家理论—国家的有机体论。

契伦提出了有关国家的5个重要的变量:地缘政治,经济政治,人口政治,社会政治和法律政治。

In brief:把国家作为一个地理有机体来认识和研究的科学。

二、地缘政治论的不同理论景观(一)马汉与海权论1.美国历史上著名的战略家和航海史学家。

1890年发表《1660-1783年间海权对历史的影响》,系统提出了海权理论。

分析国家的力量时首先应重视海洋。

因为地球上有75%的面积被广大的水域占据,陆地面积仅占25%。

地缘政治相关知识点总结

地缘政治相关知识点总结

地缘政治相关知识点总结一、地缘政治的基本概念1. 地缘政治的含义地缘政治是一个涵盖广泛的概念,它主要研究地理空间对国家政治活动的影响以及相互之间的关系。

地缘政治通常涉及到领土、自然资源、地理位置、政治地位、影响力、国际关系等多个方面。

2. 地缘政治的对象地缘政治的研究对象主要包括国家、地区、国际组织、跨国公司等。

地缘政治关注的焦点是这些主体之间的地缘关系,以及它们之间的政治、经济、军事交往等。

3. 地缘政治的意义地缘政治研究有助于理解国际政治格局的形成和演变,有助于解释国家间的冲突和合作,对国际关系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二、地缘政治的主要内容1. 地理位置地理位置是国家地缘政治中非常重要的因素之一。

地理位置不仅影响到国家的政治地位和国际地位,同时也对国家之间的政治、经济和军事关系产生深远影响。

地理位置的特点决定了国家在国际关系中的地位和影响力。

2. 领土领土是国家主权的重要象征,也是地缘政治研究的重要内容。

国家的领土范围和领土边界,以及领土内部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关系都是地缘政治研究的重点。

3. 自然资源自然资源在国家地缘政治中也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

资源的分布、控制和开发,不仅关系到国家的经济发展,也直接影响着国家之间的关系。

4. 政治地位国家的政治地位决定了国家在国际关系中的角色和地位。

政治地位包括政治体制、政治影响力、地缘政治环境等多个方面。

5. 影响力国家的地缘政治影响力是指其在国际关系中所拥有的影响力和话语权。

影响力取决于国家的综合国力、外交政策和国际形象等多个因素。

6. 国际关系国际关系是地缘政治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它包括国家之间的政治、经济、军事等各种关系。

国际关系中的地缘政治因素对世界政治格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三、地缘政治的影响因素1. 地缘因素地缘因素在国际关系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地理位置、自然资源、领土和周边国家等因素都直接影响国家的地缘政治地位和国际影响力。

2. 政治因素政治因素是国家地缘政治的基础,政治体制、国家政治形象、外交政策等因素都对国家的地缘政治产生重要影响。

地缘政治通俗理解

地缘政治通俗理解

地缘政治通俗理解
1.什么是地缘政治?
地缘政治是指国家或地区之间在政治、经济、文化、安全等方面的相互关系和竞争。

它是政治学中的一门分支学科,主要关注国家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

2.地缘政治的重要性
地缘政治的发展和变化对世界的政治、经济、文化、安全等方面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在国际政治中,每个国家都在试图获取最大的政治、经济和军事利益。

因此,地缘政治也经常被用来解释不同国家之间的冲突和合作。

3.地缘政治对国际关系的影响
地缘政治对国际关系的影响非常大。

地缘政治关系的恶化可能导致战争、恐怖主义和难民潮等问题。

因此,各国政府需要注意和管理地缘政治关系,以维持国家的安全和发展。

4.地缘政治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地缘政治和经济发展之间也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经济的发展需要有友好的政治环境、稳定的社会制度和较为稳定的政治局势。

地缘政治的恶化可能导致经济的停滞和崩溃,同时也会产生一系列的环境和社会问题。

5.结论
总之,地缘政治是现代国际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全球化的今天,国家之间的相互关系变得更加紧密,地缘政治关系的变化对国际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

因此,各国政府需要掌握和管理好地缘政治关系,以确保国家的安全和发展。

从地缘政治到天缘政治

从地缘政治到天缘政治

从地缘政治到天缘政治地缘政治是指国际上各国在地缘关系上的政治争斗和博弈。

在世界上,各国之间的地理位置、资源利益、军事实力等方面的差异使得它们之间存在着不同的政治目标和竞争关系。

地缘政治是国际关系领域的一个重要理论框架,它影响着国家之间的外交政策、经济合作和军事对抗等方面。

近年来随着全球化、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以及人类对环境问题的日益关注,地缘政治的影响力逐渐被天缘政治所取代。

天缘政治是指国际社会对于全球性的环境问题展开的政治争斗和博弈。

天缘政治包括了对气候变化、资源短缺、环境污染以及生物多样性保护等全球性环境问题的政治分析和决策。

这些问题涉及到全球各国的利益和责任分配,包括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分歧以及产业化过程中的不公平问题。

一方面,天缘政治凸显了环境问题的全球性和紧迫性。

气候变化、自然资源枯竭等问题已经成为全球性的挑战,需要全球范围内的合作和协调来解决。

各国通过国际机构如联合国和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等进行协商和谈判,以制定共同的规则和政策来应对这些问题。

天缘政治也暴露了发展中国家面临的挑战和压力。

发展中国家通常在经济发展和减少贫困方面面临更大的困难和限制,但它们也是环境问题的主要受害者。

在国际谈判中,发展中国家常常要求发达国家承担更多的责任和义务,包括提供资金和技术支持等。

天缘政治与地缘政治相比,更加注重国际社会的合作和共赢。

在天缘政治的框架下,各国需要通过合作来解决全球性的环境问题,而不是通过对抗和竞争来解决地缘政治问题。

这种合作需要各方共同承担责任和义务,通过国际机构和多边协议来达成共识和行动。

从地缘政治到天缘政治的转变反映了全球性环境问题的紧迫性和复杂性。

通过天缘政治的框架,国际社会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应对全球性的环境挑战,推动全球治理和可持续发展。

天缘政治面临着许多困难和挑战,包括各国的利益冲突、政策实施和监督的问题,需要各方共同努力来解决。

麦金德的「陆心」地缘政治学说

麦金德的「陆心」地缘政治学说

麦金德的「陆心」地缘政治学说【摘要】麦金德的「陆心」地缘政治学说是一种独特的地缘政治理论,强调陆地在国际政治中的地位和重要性。

他对地缘政治的定义较为广泛,包括地理、资源、人口等方面的因素。

在「陆心」地缘政治学说中,麦金德认为地缘政治的核心观点是陆地的地理优势将决定国家的政治实力与地缘政治格局。

他详细分析了世界地缘政治格局,并提出了一系列应用该学说的观点。

麦金德还展望了未来地缘政治走势,强调「陆心」地缘政治学说对未来研究的影响。

总结来看,麦金德的学说对地缘政治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并将对未来的相关研究产生深远影响。

【关键词】麦金德、陆心、地缘政治、定义、核心观点、世界地缘政治格局、应用、未来地缘政治走势、重要性、影响、研究。

1. 引言1.1 介绍麦金德的「陆心」地缘政治学说麦金德是地缘政治学领域的著名学者,他提出了「陆心」地缘政治学说,该理论旨在解释世界地缘政治格局的演变和影响。

根据麦金德的观点,地缘政治是指国家之间在地理环境下的相互关系和争夺资源、领土等利益的一种政治行为。

在这一背景下,「陆心」地缘政治学说强调了陆地在地缘政治中的重要性,认为陆地地理因素对国家的发展和安全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

麦金德认为,陆地地理因素决定了国家的地缘政治地位和地缘政治格局,因此称之为「陆心」地缘政治学说。

根据该理论,国家的政治、经济和军事实力受到地理位置的限制和影响,陆地交通、资源分布等因素将决定国家间的地缘政治竞争和合作关系。

在麦金德看来,了解并把握好陆地地缘政治因素对于预测和分析国际关系具有重要意义,可以帮助国家制定更加有效的外交政策和战略规划。

2. 正文2.1 麦金德对地缘政治的定义麦金德对地缘政治的定义主要集中在他所提出的"陆心"地缘政治学说中。

根据他的论点,地缘政治是指各国之间在地理位置、地形、资源分布等因素的影响下所进行的政治争斗和竞争。

他认为地缘政治是一种利用地缘因素来制定政治策略和行动的学问,是国际关系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

地缘政治学

地缘政治学
2.制空权的获得是取胜的关键。“掌握制空权,能阻止敌人飞行,同时保持自己飞行”。夺取制空权一般通 过两个途径:①在空中与敌方空军交战而取胜;②摧毁敌方地面空军及其基地。
3.空战中进攻作战是最重要的。空中进攻的目标包括工商业设施、重要公私建筑、运输干线和交通枢纽以及 某些特定的居民区。
总的看来,杜黑的论点主要是围绕“制空权”这个中心主题展开的。事实证明,制空权的确是战争中一个非 常有力的手段,特别是在太空武器飞速发展的今天,杜黑的理论与核时代的战略在很多方面不谋而合。
亨廷顿还认为,冷战后将出现一个多极和多文化的国际体系,西方仅为其中之一。西方的文化价值不具普适 性,其影响力已呈下降趋势,因此西方文化缺乏同化、整合其他文化的力量。同时,非西方社会也将越来越伸张 自己的文化价值,拒绝西方强加给它们的文化价值。如果西方国家,特别是美国硬要向全世界推销自己的价值观, 其结果将适得其反,将会激化矛盾,引起文明冲突。当然,亨氏宣扬他的观点,绝非反对西方文明的统治,他只 是善意地提醒西方国家,尤其是美国的决策者们,不要被冷战的胜利冲昏头脑,过高地估计自己的力量,以免把 战线拉得过长,树敌过多,陷入被动境地。显然,亨廷顿的文明冲突论并没有摆脱冷战的思维方式,在冷战后西 方国家内部凝聚力下降的情况下,他企图树立起非西方文明作假想敌,以维护西方的内部团结和美国的霸权地位。 《文明的冲突》面世以来的一系列重大事件(不断恶化的巴以冲突、9.11事件、阿富汗战争和伊拉克战争,特别 是9.11事件)似乎验证了亨氏理论,也使得亨廷顿“文明冲突论”再次引起广泛注意。
从以上介绍的几个定义中不难看出,地缘政治学实际上是地理和政治的结合体,故又称地理政治学。它把地 理因素(如地理位置、国土面积、人口、民族、资源、经济实力及战略军备等)视为影响甚至决定国家对外政治决 策的一个基本因素;并依据这些地理因素和政治格局的地域形成,分析预测世界或地区范围的战略形势及有关国 家的政治行为。

世界的地理位置及地缘政治

世界的地理位置及地缘政治

世界的地理位置及地缘政治1. 地理位置1.1 地球的地理位置地球是太阳系中的第三颗行星,位于金星和火星之间。

它是一个蓝色星球,表面约71%被水覆盖,主要是由世界五大洋组成。

地球的地理位置使得它成为了唯一一个已知拥有生命的天体。

1.2 世界的地理位置世界,通常指地球上所有人类文明和自然环境的总和。

从地理位置上看,世界可以分为亚洲、非洲、欧洲、北美洲、南美洲、大洋洲和南极洲七个大陆,以及众多岛屿。

2. 地缘政治2.1 地缘政治的概念地缘政治是一种以地理为基础,研究政治活动、政治关系以及政治力量分布与地理环境之间关系的学科。

地缘政治学关注的是国家之间的权力斗争,以及如何通过地理和地理政治手段来维护或扩大国家利益。

2.2 地缘政治的重要性地缘政治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世界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各方面的格局。

由于地理环境的差异,各个国家的实力和地位不尽相同。

地缘政治研究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国际政治关系,预测和分析国际形势的发展趋势。

2.3 地缘政治的主要理论地缘政治学有多种理论,其中比较著名的有:马汉的海权论、麦金德的陆权论、斯皮克曼的边缘地带论等。

这些理论从不同角度阐述了地理因素对国际政治的影响。

2.4 当代世界地缘政治格局在当代,世界地缘政治格局呈现出“一超多强”的特点,即美国作为世界唯一超级大国,与几个主要的大国(如中国、俄罗斯、欧盟)形成战略竞争关系。

同时,地区冲突、恐怖主义、气候变化等非传统安全问题也成为影响地缘政治的重要因素。

3. 地理位置与地缘政治的关系地理位置是地缘政治的基础。

一个国家的地理环境,包括地理位置、领土面积、自然资源、气候条件等,都会对其政治制度、经济发展、军事力量和国际地位产生重要影响。

同时,地缘政治因素也会反过来影响一个国家的地理环境。

4. 世界的地理位置及地缘政治对我国的影响从我国的地理位置和地缘政治来看,我国位于亚洲东部,太平洋西岸,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广阔的领土。

我国与周边国家的关系,如中俄、中美、中日、中印等,对我国的安全、经济发展和国际地位具有重要影响。

地缘政治

地缘政治

1、地缘政治学:概念与视角在政治学、国际政治学研究,甚至日常谈话中,人们经常使用“地缘政治”和“地缘政治学”(geopolitics)的术语。

那么,究竟什么是地缘政治和地缘政治学呢?人们在使用和谈论它们的时候,又是指的什么呢?关于地缘政治学的概念,拉祖瓦耶夫归结了三类基本观点:一、地缘政治学突出了地理和政治之间的关系,侧重于地理对政治的影响。

二、把地缘政治学推广到大国争夺世界或地区优势和权力的斗争上,最一般的是,人们称国家间竞争,特别是全球性竞争的典型情况为地缘政治。

三、地缘政治学首先反映了国际舞台上争取权力的斗争同地理的联系,地缘政治学被看作外交政策的工具,它从地理决定论原则出发规定外交政策的可能性和优先权。

奥图泰尔总结了二战以来对地缘政治学的三种主要用法:一、用作描述特定地区或问题的概览(survey),以便把握被认定为外部事实的事物的明显特征。

在这种用法下,地缘政治学就是对某一问题进行考察的分析工具。

如,关于X 的地缘政治,X可以指石油、资源、能源、信息、中东、中美洲、欧洲等。

二、地缘政治几乎是现实政治的同义语。

这几乎全部来自基辛格的遗产。

基辛格用“地缘政治”一词来描述他力求在世界政治中维持“有利的均衡”的努力。

这样,地缘政治学就是一种不含任何意识形态或感情色彩的马基雅维里主义的方法。

三、作为大战略的同义语。

这一视角关注地理在国际关系中的中心作用。

该视角把永久的地理因素视为国家行为的驱动力。

地理成为政策和战略制定的重要依据,地缘政治学成为大战略制定的一种方法。

斯隆通过评价地理同国际关系之间关系的性质,实际上给出了他对地缘政治学概念的三种理解:一、认为这种关系是政策的一个目标,是两个或各个国家之间冲突中的奖赏。

当国家行使对领土的控制时,其领土的任何一部分都成为同他国冲突的根源,从这一前提出发,国家的基本职能之一就是成功保卫其不受外部世界的攻击。

对国家政治权威地理范围的关注是国际关系学者对地理最通常的看法。

地缘政治概念

地缘政治概念

地缘政治概念概念●地缘:实质上是指地理环境关系的简称,它包括三个方面:一是指世界上各种自然现象和人文事物的形成与发展和地理或地理环境之间是密不可分的,即都有地理缘故、地理缘起的因果关系。

二是指地理区位方面边际效应关系。

三是指世界上的人群居住或民族国家分布在地球上同一地域,而构成的仁弟相互作用的战略关系。

因此,地缘实指地理的因果关系、地理的边际关系和地理的战略关系三者的结合。

既有地理的内涵,又有地理的延伸。

而在地缘经济中,地缘的含义有了进一步地发展,它不再局限为民族国家以国家领土为地理含义的竞争单位。

从范围上,它向外扩展到一个地区或全球,向内可指国家内部的不同地区、领域,从深度上看,它已从海陆空天扩展到网络空间。

●地缘要素:是指一个国家在国际上的地位作用以及对国际关系产生全局性影响的地理条件之总称,包括地理区位、幅员形状、自然条件、综合国力、社会状况和地缘利益等若干方面。

●地缘政治:它是指研究国内和国际问题时如何运用地理(地缘)要素与政治活动之间关系,为达到国家利益目标所提出的思考方法和理论见解。

●地缘经济学:国家在全球竞争中,经济资源和经济利益已经成为国家权力组织部分和对外政策的目标,这种以经济利益和经济关系取代军事对抗和政治关系作为国际关系主轴的理论被称为“地缘经济学”,它是关于国家利益、经济现象与地缘关系的科学。

●地缘经济:它主要包括以下四个内容::(1)国际关系中经济发展和经济量的时空关系、分布状况及其运行机制和运行轨迹。

(2)世界经济现象与地理关系、地缘区位之间的相互作用及其规律。

(3)地理现象、地缘关系对国际社会经济文化的互动作用和影响。

(4)为当代各国国际战略、区域经济和文化发展战略提供理论依据,为经济、文化开发、设计、规划提供全方位的理论依据。

——源于百度百科●中国古代地缘政治思想:在立国治国建军打仗中,注重国富兵强,依法治国;在诸侯国的国际关系中分清敌友,重视地理环境的利弊因素等诸方面条件,提出战而胜之的丰富地缘政治思想和地缘战略。

地缘政治名词解释

地缘政治名词解释

地缘政治名词解释地缘政治又称地理政治,主要研究地理因素对政治关系的影响,多用于国际领域。

具体来说,地理对政治的影响主要体祝在三个层次上:个人层次,即地理对个人成长及至民族习惯等方面的影响;国家层面,即地理对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影响;国际层面,即地理对国家之间关系的影响。

地缘政治通俗解释是:地缘政治是政治地理学中的一项理论。

它主要是根据地理要素和政治格局的地域形式,分析和预测世界或地区范围的战略形势和有关国家的政治行为。

它把地理因素视为影响甚至决定国家政治行为的一个基本因素。

又被称为“地理政治学”。

“地缘政治”这一词,是源自于瑞典学者鲁道夫·契伦。

契伦进一步发展拉采尔的理论,用地理来解释政治现象。

地缘政治斗争的内容1、通过对地理空间的控制,谋求霸权或国际关系主导权。

包括统治或领导世界的能力,在全球或地区格局中的主导或优势地位,以及通过空间实现的政治影响力和军事控制能力等。

2、通过对资源、贸易、市场、运输线、领土、海洋等关键地理要素的占有或控制,既加强国际政治权力,又获得现实利益,增强国力。

3、通过建立地域安全体系,如建立势力范围、缓冲地带等,或作出均势格局安排,谋求有利于自身安全的地缘环境。

扩展资料:关于地缘政治学的定义,英国政治地理学家杰弗里帕克认为是,“从空间的或地理中心论的观点对国际局势背景进行研究,整体的认识。

”这可以说是从全球的空间背景上来观察其政治的格局及各国或国家集团之间的相互关系。

因此,这种从全球的地理空间尺度上,从各种复杂的相互关系的总体上,来研究各主要国家间或各集团之间政治上的相互关系与格局的地缘政治学,简言之,即是全球的地缘战略学。

地缘政治学已成为表达全球大国间政治战略上的对抗与竞赛的通俗术语。

地缘政治概念解释

地缘政治概念解释

地缘政治概念解释地缘政治是指将地理因素和政治因素结合起来,对国家、地区、集团等的地缘关系、地缘地位、地缘战略等进行研究和评估的一门学科。

本文将从地理和政治、地区和全球、安全和战略、经济和贸易、文化和政治等方面对地缘政治概念进行解释。

1.地理和政治地缘政治中的地理和政治因素是相互关联的。

地理因素包括地理位置、国土面积、自然资源、地形地貌等,这些因素对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政治因素包括国家政体、政治制度、政府政策等,这些因素也受到地理因素的影响。

例如,一个国家的地理位置和自然资源可能会影响其对外政策的制定,而政府的政策又可能会影响国内的地缘政治格局。

2.地区和全球地缘政治中的地区和全球概念也是紧密联系的。

地区是指一定地理区域内的一组国家和领土,而全球则是指整个地球上的所有国家和领土。

地缘政治研究的是地区和全球范围内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互动关系。

例如,地区合作和全球治理是地缘政治中的重要概念,而全球化也对地缘政治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3.安全和战略地缘政治中的安全和战略因素也是非常重要的。

安全是指国家领土完整、主权独立、政治稳定、社会秩序等方面的状态,而战略则是指国家为了实现其对外政策目标而采取的手段和策略。

地缘政治中的安全和战略因素常常是相互关联的,例如地理位置和自然资源等因素可能会影响一个国家的安全战略。

此外,国防政策和对外战略也是地缘政治中的重要概念。

4.经济和贸易地缘政治中的经济和贸易因素也是密切相关的。

经济是指物质资料的生产、分配、交换等方面的事物,而贸易则是指国家之间的商品和服务交换。

地缘政治中的经济和贸易因素可能会影响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和对外贸易。

例如,地理位置和自然资源等因素可能会影响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方向和贸易政策。

此外,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也是地缘政治中的重要概念,它们对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和贸易关系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5.文化和政治地缘政治中的文化和政治因素也是紧密联系的。

地缘政治知识点总结

地缘政治知识点总结

地缘政治知识点总结一、地缘政治的基本概念地缘政治是国际关系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它主要关注地理环境对国际政治的影响,以及地理位置和资源分布对国际政治格局的影响。

地缘政治理论认为,国家的地理位置、地缘环境和地缘关系对国家的政治行为、国家间的冲突与合作等都有重要的影响。

地缘政治的基本概念包括地缘政治学、地缘政治环境、地缘政治关系等一系列概念,这些概念为地缘政治分析提供了理论基础。

地缘政治学是研究国家地理环境对国际政治的影响和国际政治地理格局的学科。

它包括对地理环境对国际政治的影响、地缘政治关系的研究和国际地缘政治格局的分析。

地缘政治环境是指国际政治行为中的地理环境因素,包括地缘位置、地缘环境和地缘资源。

地缘政治关系是指不同国家之间基于地理位置、地缘环境和地缘资源之间的交往关系,这种关系对国家政策和国际政治格局具有重要影响。

二、地缘政治的主要理论地缘政治理论主要包括心地理学说、地缘争端理论、核心-边缘理论和海权理论等。

心地理学说是由美国地缘政治学家哈尔福德·马基达提出的,他认为世界上存在着一个政治中心,周围是一系列环绕着中心的地缘环境分区。

地缘争端理论则是指国家之间因为地缘因素而产生争端和冲突。

核心-边缘理论是指世界上的地缘环境分为核心地区和边缘地区,核心地区具有经济、政治和军事上的优势,而边缘地区则处于政治、经济和地理上的边缘地位。

海权理论则是强调对海洋资源和海洋交通线的控制对国家的地缘政治地位具有重要影响。

三、世界各大洲的地缘政治分析1. 亚洲地缘政治亚洲是世界上人口最多、面积最大的大洲,地缘政治格局复杂。

在东亚地区,中国、日本和韩国之间存在复杂的地缘政治关系。

南亚地区的巴基斯坦、印度和印度尼西亚也存在地缘政治上的矛盾和冲突。

中亚地区则是世界上资源最为丰富的地区之一,其地缘政治格局也备受关注。

2. 欧洲地缘政治欧洲是世界上经济发达、政治稳定的地区,但地缘政治格局复杂。

欧盟国家之间存在政治和经济竞争,东欧国家与俄罗斯的关系备受关注。

国际关系专业亚洲国家间的地缘政治关系分析

国际关系专业亚洲国家间的地缘政治关系分析

国际关系专业亚洲国家间的地缘政治关系分析地缘政治关系是指国与国之间在地理环境和政治因素的影响下所形成的相互依存与互动的关系。

在亚洲地区,由于丰富的资源、庞大的人口和历史渊源,各个国家之间的地缘政治关系十分复杂。

本文将以亚洲国家间的地缘政治关系为分析对象,探讨其背后隐藏的政治动因和对地区稳定的影响,并提出一些相关的观点。

1. 中国与印度:博弈与合作之间中国和印度作为亚洲两个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无论在地域或人口上,都具有重要的影响力。

然而,由于领土争议和经济竞争等问题,两国之间的地缘政治关系一直处于风云变幻的状态。

长期以来,中印之间的边界争议一直无法解决,导致两国关系紧张。

然而,近年来,中国和印度意识到通过合作可以实现共同发展的目标,双方开始加强在经济、贸易和文化等领域的交流合作,逐渐缓解了地缘政治方面的紧张关系。

2. 朝鲜与韩国:对立与和解之间朝鲜和韩国之间是亚洲最突出的敌对关系之一。

长期以来,朝鲜核武器问题和两国之间的冲突一直是亚洲地区的焦点之一。

然而,近年来,随着朝鲜政府对外开放的姿态以及韩国的积极对话态度,两国之间的地缘政治关系开始发生积极的变化。

历史性的朝韩首脑会晤以及相关经济合作协议的签署,为解决朝鲜半岛问题提供了新的契机。

3. 日本与俄罗斯:争议与合作之间日本和俄罗斯之间存在着领土争端,特别是钓鱼岛(日本称尖阁诸岛,俄罗斯称南千岛群岛)问题。

这一问题成为两国之间地缘政治关系的一个主要矛盾点。

然而,尽管存在争议,日本和俄罗斯在一些领域仍然保持合作。

双方通过经济、能源和文化等方面的交流,试图改善彼此之间的关系,缓解争端。

4. 伊朗与沙特阿拉伯:宗教与权力之争伊朗和沙特阿拉伯之间的地缘政治关系主要集中在宗教和政治角力之上。

作为伊斯兰教派别的什叶派和逊尼派的代表,两国在地区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长期以来,伊朗和沙特阿拉伯之间的敌对关系一直存在,并在中东地区产生了一系列的冲突。

然而,随着地区形势的变化,两国有必要通过对话解决分歧,以促进地区的长期稳定和和平。

国际关系与地缘政治

国际关系与地缘政治

自然资源与地缘政治
资源分布与地缘政治
自然资源的分布不均使得一些国家拥有资源优势,从而在地缘政治中占据有利地 位。例如,石油和天然气资源丰富的国家在全球能源市场中具有重要影响力。
资源争夺与地缘政治冲突
对自然资源的争夺往往导致地缘政治冲突。历史上,许多国家为了争夺资源而发 动战争或进行外交斗争。
民族、宗教与地缘政治
04
地缘政治格局与国际关系
地缘政治格局的形成与演变
地缘政治概念
地缘政治是指地理因素对国家间 政治关系的影响,包括地理位置 、自然资源、人口分布等。
地缘政治格局的形

地缘政治格局的形成受到历史、 文化、经济、军事等多方面因素 的影响,不同国家和地区在地缘 政治中的地位和作用逐渐形成。
地缘政治格局的演
特点
国际关系具有全球性、复杂性、 动态性和互动性等特点。
国际关系的研究对象与内容
研究对象
国际关系的研究对象包括主权国家、国际组织、跨国公司和非政 府组织等。
研究内容
国际关系的研究内容涵盖政治、经济、文化、安全等多个领域, 涉及国际政治、国际经济、国际文化、国际法和国际安全等方面 。
国际关系的发展历程
地缘政治与文化交流
地缘政治格局还会影响国家间的文化交流,不同文 化圈之间的相互影响和融合也会受到地缘政治因素 的影响。
当前地缘政治格局下的国际关系特点
多极化趋势加强
当前国际关系中,多极化趋势日益加强,多个力 量中心在国际舞台上发挥重要作用。
非传统安全威胁上升
与传统安全威胁相比,非传统安全威胁如恐怖主 义、网络安全等在国际关系中的地位不断上升。
通过加强自身经济、科技、军 事等方面的能力建设,提高应 对地缘政治风险的能力。

地缘政治学主要流派课件

地缘政治学主要流派课件

经济实力对国家的地缘政治影 响力至关重要。经济发展水平 与国际影响力之间存在紧密联 系。
能源、矿产资源、战略物资等 资源的争夺成为地缘经济的重 要内容,影响着国家利益和安 全。
3 3. 经济合作与区域一体 4 4. 新兴经济体与地缘经


经济合作和区域一体化是推动 地缘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促 进国家间的经济融合和共同繁 荣。
国家行为的驱动因素
地缘政治因素影响国家决策,国家之间互动受地理位置、资源、 安全等影响。国家战略、外交政策和军事部署均受地缘政治因素 驱动。
国际合作与冲突
地缘政治影响国家之间合作和冲突,共同利益可能促进合作,而 利益冲突则可能引发矛盾。地缘政治因素影响国家间关系的稳定 性。
地缘政治对国家安全的影响
马汉提出海权论,强调海洋力 量对国家发展的重要性。海权 是国家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3 3. 陆权论
麦克因德尔提出陆权论,认为陆地力量对国家发展至关重要。陆权是 维护国家安全和利益的关键。
空间决定论
地理环境决定论
空间决定论强调地理环境对国家 发展的影响,认为地理环境决定 了国家的命运。
自然资源
丰富的自然资源,例如矿产资源 、土地资源、水资源等,为国家 的经济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
地理位置
优越的地理位置,例如交通枢纽 、战略要地等,有利于国家与其 他国家进行经济和文化交流。
气候条件
适宜的气候条件,例如温和的气 候、充足的降水量等,有利于农 业发展和人口增长。
海权论
海洋控制
认为控制海洋是获取资源、发展经济的关 键。
海上力量
强调发展强大的海军力量,维护海上贸易 和安全。
岛屿战略
地缘政治学的研究领域不断拓展,新的理论和方法层出不穷。未来,地缘政 治学的研究需要更加关注科技发展、气候变化等全球性问题,并将理论与实 践相结合,为解决全球性挑战贡献力量。

地缘政治:地缘政治学地缘政治

地缘政治:地缘政治学地缘政治

地缘政治:地缘政治学地缘政治话题:地缘政治和文化地缘政治学2008年01月14日08:19绪论一,地缘政治学概念释义1,_ 中外学术界对地缘政治概念的争议《中国大百科全书》(地理卷)的定义;《辞海》的定义;《中国军事百科全书》(军事地理测绘气象卷)的定义;《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的定义.2,最早提出地缘政治概念的是瑞典学者契伦(RUDOLF KJELLEN)的定义;3,_ “边缘地带论”的创始者斯派克曼(JOHN SPYKMAN)的定义;4,_ 总结:地缘政治是在对国际上各种政治力量及其相互关系进行地理分析的基础上,为维护国家安全制定的对外政策和战略的一种理论,其内涵包括地缘政治关注和研究的对象是国际上各种政治力量及其相互关系;研究方法主要是地理分析;分析目的是为了维护国家安全.5,_ 地缘政治与地理政治(Ceopolitik)和政治地理的关系;地缘政治与地缘关系,地缘战略的关系.二,地缘政治的研究对象,目的,主要内容及其特点1,_ 地缘政治的研究对象是国际上各种政治力量及其相互关系.2,_ 地缘政治的研究目的是判断一国在国际上各种政治力量中所处的战略态势,为维护本国安全利益制定外交政策.3,_ 地缘政治研究的主要内容:第1,实力的地理基础;第2,实力的地理结构;第3,实力间的利益关系.4,地缘政治的主要特征:第1,国际性:指地缘政治主要研究国际上各种政治力量的地理结构及其相互关系,正如斯派克曼所言:”地缘政治学的专门范围在对外政策方面.”;第2,整体性:指国际社会是紧密联系的整体,任何或加或地区实力的变化必然影响到整个区域乃至全球力量平衡;第3,动态性:指”地缘政治区域并不是由恒定不变的地形所规定的地理区域,而是一方面由地理所决定,另一方面由实力中心的动态的转移所决定的一些区域.——斯派克曼”;第4,政治性:指地缘政治是为一定阶级,国家以及政治集团服务的,是一个国家对外政策的表现,因而具有强烈的政治性.三,参考书目:(德)拉采尔《政治地理学》1896年;(瑞典)契伦《国家有机体》1901年版;(英)杰弗里·帕克《二十世纪的西方地理政治思想》1992年,《地缘政治学-过去,现在和将来》2003年;(美)A·T·马汉《海权对历史的影响》1890年;(英)H·J·麦金德〈历史的地理枢纽〉和〈民主的理想和现实〉1919年;(美)尼古拉斯·斯派克曼《和平地理学》1944年;(美)索尔·科恩《分裂世界的地理与政治》1964年;(美)塞缪尔·亨廷顿《文明的冲突》1993年;(美)Z·布热津斯基《运筹帷幄》1986年,《失去控制:21世纪前夕的全球混乱》1993年,《大棋局――美国的首要地位及其地缘战略》1997年;(美)约翰·柯林斯《大战略》1978年;(英)P·奥沙利文《地理政治论—国际间的竞争与合作》1991年;(德)豪斯浩弗尔《太平洋地缘政治学》1942年;(美)詹姆斯·多尔蒂,小罗伯特·普法尔茨格拉夫《争论中的国际关系理论》1987年;(意)G·杜黑《制空权》1950年;刘雪莲《地缘政治学》2002年.内容第一讲:西方早期地缘政治学的起源与创立一,西方早期地缘政治学起源于政治地理学1,_ 政治地理学的产生:政治地理学最早产生于古希腊,原因有三:(一)在不大的地理范围内并存着多种多样与各不相同的自然环境相联系的社会政治生活方式,从而为学者的比较研究提供了现成的素材.前六世纪,古希腊学者赫卡托斯(Hecateus)曾描绘了一幅被划分两部分的世界地图,一部分是欧洲;另一部分是亚洲和非洲.一个世纪以后,古希腊哲学家巴门里得(Parmenides)提出了把地球划分为五个气候带的理论.亚理斯多德认为,希腊人所处的温带在政治权力方面具有重要意义.(二)古希腊的思想家们也对一个国家具体的自然条件对其社会政治生活的不同影响进行了细致的考察.如古希腊历史学家修昔底德(Thucydides)对城邦阿提卡的认识即是如此.亚理斯多德也认为,最好的城邦在其人口和土地面积方面都应该适中,理想国家还应该有一个理想地理位置,它必须处于温带.从军事角度考虑,它应该是敌军难以进入而居民却容易外出的.(三)后代人没有古希腊那样的开放观念,所以,他们的理想国家一般都要建设在孤岛之上,以杜绝外部世界腐化风气的影响,如英国莫尔(T.More)的”乌托邦”,意大利康泊内拉(T.Canpanella)的”太阳城”以及英国洛克(Locke)设想的国家都是如此.2,古希腊人对政治地理学的研究在罗马帝国时期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古罗马地理学家斯特拉博(Strabo)把整个地球分成若干四边形,其所谓”可居住地带”即在四边形的一个之内.而只有这片地区才具有政治地理学方面的意义,应该是地理学家关注的中心.3,自西欧文艺复兴之后,在政治地理学方面有较大影响的理论家是法国让.博丹(J.Bodin)和孟德斯鸠(Montesquieu).博丹明确指出,气候和地理等自然条件与国家政体之间存在着直接的联系.孟德斯鸠把自然条件与一个社会的政治法律制度和经济生活等等结合起来,称之为”法的精神”,并以此作为他的政治学研究的主题.为此,孟德斯鸠被认为是”地理决定论”的代表人物.4,在孟德斯鸠之后,还有不少学者试图对社会政治现象提出地理学,或者广而言之,自然环境方面的解释.英国著名历史学家阿诺德·汤因比(A·Toynbee)提出的”挑战—应战”的文明发展模式当中,自然环境就囊括了他所列举出的5种挑战性刺激因素中的两个方面,即那种气候,地势和土壤条件恶劣的地区以及需要通过勘探,开垦和发展才能把荒野变成良田的地区都可能刺激文明的发展.5,在其他的三种”刺激性因素”(来自某一外国的挑战,来自外部的不断增加的压力,惩罚的刺激)当中,前两者也是与政治地理学分不开的.由此也可看出汤因比的历史观中环境因素所占据的重要地位了.6,强调自然环境因素对政治—历史进程的影响作用的另一位知名的近代学者是美国历史学家弗里德里克·杰克逊·特纳(Frederick Jackson Turner).1893年,特纳在美国历史协会上发表了一篇题为《边疆在美国历史上的意义》的演说,后来又出版了《美国历史上的边疆》一书.7,特纳的理论被其他的学者加以演绎和阐发,并由此形成了美国历史,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社会科学领域中的所谓”边疆学派”,这些学派的一个共同特点就是用”边疆”的存在及其作用来解释美国长期以来的经济发展和政治稳定.”边疆学说”在美国有十分广泛的影响,从肯尼迪提出的”新边疆计划”到里根政府时期的”高边疆政策”,都可以看出”边疆”思想的痕迹.”高边疆”一词最初由格雷厄姆中将于1980年提出.所谓”高边疆”就是太空领域,指历史上对于开拓国家边疆具有独特情结的美国,应该对地球的外层空间进行新的开拓,从而使得太空领域成为美国新的边疆.8,在欧洲的传统思想当中,无论是古希腊人还是古罗马人都有一个共同的缺陷.他们在国家间的关系问题上都没有较大的建树.自然,他们也就不会更多地考虑地理环境对于国际关系的影响,这是政治地理学的研究长期以来更多局限于国内政治问题的一个主要原因.这种情况到19世纪才有所改变,而正是这种改变导致了西方地缘政治学的诞生.9,这个变化的产生自然有其历史和文化发展的深刻背景,那就是自近代以来科技革命所带来的人类活动空间的扩展,人类交往范围的扩大以及随之而来的国际联系和国际冲突在规模和程度方面的急速增加.这一切为人们从一种全球的视野来探讨国家间的关系乃至人类历史的进程提供了素材;而哲学,历史学,自然史学以及地理学的发展,则为这样的探讨提供了理论上的基础.10,西方地缘政治学首先诞生在德国.1795年,德国哲学家康德曾在他的《论永久和平》一书中提出了一种世界政府的设想.亚利山大·洪堡就是18-19世纪世界上最伟大的自然史学家和探险家之一.他以其广博的自然史知识与德国的卡尔·里特尔一道创立了从一开始就带有浓厚的人文色彩和整体论思想的德国的地理学学派.洪保和里特尔强调自然界的统一性,强调人,国家与其自然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11,里特尔从1822年到1859年连续发表的19卷本巨著《地理学及其与自然和人类历史的关系》所阐释的主题.由洪堡和里特尔所开创的德国地理学派在两个方面为后世的地缘政治学的发展奠定了方法论的基础.12,首先就是这个学派强调人类生活单间的整体性以及地理学的人文色彩,其次由于它既强调地理研究中的整体性,又强调它的区域性,从而为后人对各地域的比较研究提供前提.13,地缘政治学的真正的创始人,则是德国地理学家弗里德里西·拉采尔.他秉承了洪堡和里特尔的地理学思想,相信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以及环境与人类社会生活的密切联系.同时也接受了当时非常浒的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思想以及这种思想所反映的生存竞争,适者生存的哲学观念.1897年,拉采尔发表了《地理政治学》一书;正是他提出了地缘政治学其他概念框架—虽然他自己尚未使用”地缘政治学’一词.并且明确地把国家与其自然环境的关系作为这本著作的主题.14,他认为国家乃是一个空间性的有机体,因而,与自然界的所有有机体一样,它必然地具有必须适应于它所生存的环境的一面,又必须具有不断生长发育,在激烈的竞争当中求得自己的生存的一面.衡量一个国家政治成就,也就相应的具有两个方面的标准,即第一,看它是否能够成功地适应它自己所处的地理环境;第二,作为一个”空间有机体”,看它是否能够通过不断的领土扩张而增强自身的力量.15,拉泽尔据此还提出了后来在德国被广泛作用的”生存空间”的概念,用以指一个国家的健全发展所需要的地理条件.”国家的疆域不可能是永久不变的,因为国家是一个活着的有机体,因而不可能被压制于生硬的界限之内.国家的形式和力量依赖于它的居民,而它的外向性的运动则体现为其所占有领土的收缩或者扩张.16,在当时的德国,这一理论倍受青睐.因为它不仅把当时思想界最为流行的达尔文进化论,英国哲学家斯宾塞的社会有机体论以及传统的德国哲学和地理学融为一体,同时,也在某种程度上应和了当时在德国已经逐步滋生的民族主义和强权主义思潮.17,最先对拉采尔的地缘政治学思想作出积极反应的是瑞典人鲁道夫·契伦是一位彻底的国家有机体论者.契伦于1901年出版了《国家有机体》一书,就是在这本书中,他首创了”地缘政治学”这一术语.他建立一种全新的国家理论—国家的有机体论.契伦提出了有关国家的5个重要的变量:地缘政治,经济政治,人口政治,社会政治和法律政治.18,由于国家是一种空间的有机体,因而疆土就是国家生存至关重要的一个因素.富于生命力却又空间有限的国家以殖民,兼并乃至征服的方式扩展其疆土是一种绝对的政治规律.因此他提出了建立一个以德国为中心的中欧与斯堪的纳维亚国家的邦联的设想,这个邦联将分别以顿克尔克,里加,汉堡和巴格达作为它的四角,囊括奥匈帝国和奥斯曼帝国.19,到20世纪初,地缘政治学在德国就已经初具规模,在其他国家,像美国,英国和法国也都出现了各不相同的地缘政治理论.战后随着这些理论的进一步综合,使地缘政治学进入了它的”黄金时代”.第二讲:西方传统的地缘政治理论及其流派(战前和二战时期)一,马汉与海权论马汉(1840-1914)美国历史上著名的战略家和航海史学家.1890年,其发表《1660-1783年间海权对历史的影响》一书,,系统提出了海权理论.此书与后来出版的《1793-1818年间海权对法国革命和帝国的影响》及《纳尔逊生平-英国制海权的化身》一起构成了其海权理论三部曲.马汉的海权论由两部分构成:一是强调民间商业航海及海军军事活动与国际政治间的联系;二是规定一系列指导美国海军战略决策的理论基础.即通过历史上海军行动对海洋政治的控制与一支强大海军对于大国外交政策影响这两者之间关系加以考察.关于民间商业航海及海军军事活动与国际政治间的联系,马汉提出海军体系,运输体系和驻泊体系构成其海权论三个重要环节,因此,马汉提出了影响国家海权的六个基本条件,即地理位置,自然结构(地形),疆域,人口,民族性格和政治制度;关于对美国海军战略决策的理论的研究,1911年,马汉出版了《海军战略—与陆战原则的对比》一书,集中论述了海军战略原则和路线.集中海上优势兵力摧毁敌人有生力量,并给予毁灭性打击,是马汉海权战略理论的基础.从全球来看,马汉认为,以巴拿马和苏伊士运河为界的北部陆半球因其活跃的贸易和政治活动,是世界力量的中心.其中亚洲特别是北纬30-40度之间从中国到地中海的广阔地带,他称为”争执中的和可争执中的中间地带”,属于地缘政治上的无人区,一直是俄国和各海权国家争夺的焦点.此外,马汉认为美国处于两大样之间,传统上把美国和欧洲分割开来的地缘政治观点已经过时,美国具有发展海上力量的独特优势,应介入欧洲大陆的内部事务.其理论对美国海军战略的制订具有重大的影响.二,麦金德与陆权论麦金德(1861-1947)英国著名的地理学家和战略家.其基本观念”是人而不是自然在行动,但自然在很大程度上行使着控制权.”1904年,其发表《历史中的地理学枢纽》一文,首次系统阐述了其地缘政治学理论.这一理论,虽经其多次修改,但其核心却始终如一.1919年,麦金德发表《民主的理想与现实》一文.在这部书中,他进一步阐述了”大陆心脏学说”,并提出了一系列新概念.首先,”枢纽地带”的地理范围被进一步扩大了,囊括了东欧和西伯利亚,麦金德称为”心脏地带”;其次,包括亚洲,欧洲和非洲的大陆板快被麦金德称为”世界岛”.在这里他提出了著名论断:”谁统治了东欧,就统治了心脏地带;谁统治了心脏地带,就统治了世界岛;谁统治了世界岛,就统治了整个世界.”1919年,麦金德发表《民主的理想与现实》一文.在这部书中,他进一步阐述了”大陆心脏学说”,并提出了一系列新概念.首先,”枢纽地带”的地理范围被进一步扩大了,囊括了东欧和西伯利亚,麦金德称为”心脏地带”;其次,包括亚洲,欧洲和非洲的大陆板快被麦金德称为”世界岛”.在这里他提出了著名论断:”谁统治了东欧,就统治了心脏地带;谁统治了心脏地带,就统治了世界岛;谁统治了世界岛,就统治了整个世界.”麦金德的世界史的地理观,就是认为世界史从根本上来说,就是陆上国家与海上国家反复斗争的历史,而陆上力量的中心即所谓”历史中的地理学枢纽”,则是欧亚大陆的中央地带.麦金德认为,欧亚大陆中部平坦的大草原曾经便利了蒙古人对欧洲的入侵,而十字军东征,则被麦金德作为是欧洲人对亚欧大陆中心的第一次攻击.麦金德提出,在哥伦布时代,这种大陆与海洋的对抗对于海洋一方有利;然而,随着一个世纪以来,交通运输系统和武器系统的发展变化,力量对比已经开始向大陆一方倾斜.二战时期,麦金德对其理论做了进一步修改,并且提出了”大陆心脏学说”的第三种版本.其观点主要反映在1943年发表的《环型的世界与赢得和平》一文.麦金德首先再次对”心脏地带”的范围加以修正,使之与苏联版图完全重合.其次,他首次提出”陆间大洋”的概念,就是北大西洋.麦金德认为这是在”心脏地带”之外,能够在经济上和战略上维持强大的政治权力的地区,并被其称之为”我的第二个地理学概念”.此外,他还认为”枢纽地带”不再是便于运动的地区,而是建立在人口,资源和内部联系基础上的”力量堡垒”,这就大大降低了亚欧大陆东北部边缘及其内部沙漠和荒原地带的重要性.几乎同时,在欧洲和美国,出现了不少与麦金德”大陆心脏学说”相似的地缘政治理论其中较著名的是英国费尔格雷夫和美国人斯派克曼.其与麦金德理论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他们都将陆上力量与海上力量的对抗视为世界历史的主题.三,斯皮克曼的”边缘地带”理论两次世界大战之间最有影响的美国地缘政治学家是斯皮克曼.他认为世界上存在着三大力量中心:北美洲的太平洋沿岸地区,欧洲沿海地区和东亚沿海地区(后两个地带被他称为所谓的”内新月地带”),对于世界主导权的争夺就表现为包括南北美洲大陆的西半球和包括心脏与边缘地带的欧亚大陆的战略性对抗.斯皮克曼认为,在欧亚大陆上,并不是”心脏地带”反而是”边缘地带”构成对海上力量的主要威胁,”上个世纪旧世界政治的一个基本格局就是海上通道周围的英国海上力量与试图冲破其周围的包围圈的俄国陆上力量的对抗”.并且他提出了一个对麦金德的上述著名命题的修正:”如果说在旧世界的权力政治中有一个公式的话,就是谁控制了边缘地带,谁就控制了欧亚大陆;谁控制了欧亚大陆,谁就控制了世界的命运. “斯皮克曼理论的实际含义就是,德国与日本的结盟意味着这两个国家有可能控制上述三个世界力量中心进而控制整个世界.面临着这样一种情势,美国要保证自己的实力地位,就只能与英国结成战略同盟.由于三大力量中心的理论,以及俄国与英国在欧亚大陆的边缘的争斗的理论构成了斯皮克曼地缘政治学的基调,因而在他对战后世界格局的设想中,由美国主导的三大力量的平衡就成为维护世界和平的根本保证.与此相适应,斯皮克曼也不赞成彻底消灭德国和日本的实力,这两个国家应该成为制约俄国争夺欧亚大陆边缘地带的企图的重要力量.为了有效地遏制俄国的扩张倾向,美国还必须在”边缘地带”保持优势的军事存在---这些观点成了战后的杜鲁门主义直接的理论先导.五,豪斯霍夫与德国地缘政治学1,_ 豪斯霍夫与德国地缘政治学的渊源:首先,一战后德国地缘政治环境为豪斯霍夫与德国地缘政治学的产生提供了政治背景;其次,麦金德”大陆心脏学说”为其提供了理论来源;最后,拉采尔关于”生存空间”理论与国家有机体学说,为其提供了思想基础.2,_ 豪斯霍夫与德国地缘政治学的基本内容:第一,国家的生命力就在于对生存空间的不断扩张的能力;第二,地缘政治学体现了对世界历史的地理学解释,世界史就是国家间的征服史.国家在政治上的生长完全是由其地理环境条件所决定,是作为一种有机体存在的国家与这个国家赋予了人格特征的地理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因此,种族与土地具有一种密不可分的联系,即一种国家的天然疆界与持续的领土扩张之间的动态关系.3,_ 以豪斯霍夫为代表的德国地缘政治学家阐发了一整套为纳粹德国侵略扩张政策服务的理论体系.首先是关于”泛区”的思想,即在”空间中寻求其存在的超民族的全球性思想”.其次,在不同场合,德国地缘政治学家提出了三个或四个”泛区”,即泛美地区,泛东亚地区和泛俄罗斯地区,这几个泛区将分别美国,德国和日本所主导.最后,一种新的世界秩序将来自于这些泛区之间的力量平衡.因此,此一时期德国地缘政治学已完全变为纳粹德国侵略扩张的工具,失去了任何意义上的科学性.地缘政治学在战后也被当成是扩张主义的代名词,但把纳粹德国的暴行归罪于地缘政治学则是不公平的.六,杜黑与制空权理论杜黑(1869-1930),意大利空军战略理论家,制空权理论的创始人.1909年军用飞机在美国刚刚投入使用,杜黑即意识到”天空即将成为战场”.1921年,他发表《制空权》一书,系统论述了其空权思想.杜黑认为由于陆上力量只限于陆地,海上力量限于海面,而空中力量不仅可以制陆,制海,还可以制空,因此,在未来战争中谁控制天空并取得空战胜利,谁就能赢得战争胜利.其主要内容为一,空战改变了以往的战争模式,使过去的平面战争演变为立体战争;二,独立空军就可以赢得战争胜利,如何加强空军建设是战争胜利的关键;三,掌握制空权是空战和战争胜利的关键;四,夺取制空权后,空战目标就是轰炸和平居民和中心城市,战争将是短暂的.但是,杜黑的理论也具有较大的局限性.美国战略地理学家塞维尔斯基(1894-1974)发展了杜黑的空权论.他在1950出版的《空军:生存的关键》一书中提出了航天理论和北极中心思想.塞维尔斯基认为,北极由于是美苏空中力量控制范围的重叠区,因而可能成为未来空权争夺的焦点.谁控制北极谁就控制地球.其航天理论成为后来高边疆战略的理论先导,由此,对空权的争夺从表层空间延伸到外层空间并成为当今大国谋求空中优势的主导方面.第四讲:战后西方地缘政治学的发展与演变传统的地缘政治理论在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德国发展到了极端状态.纳粹德国的覆灭,不仅意味着带有浓厚的地理决定论色彩的旧地缘政治学的终结,而且也标志着地缘政治研究的中心如同社会科学的其它领域一样,从欧洲转到了美国.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的西方地缘政治学对于传统的旧地缘政治学而言,既有继承的一面,也有批判和发展的一面.前者表现在传统地缘政治学的基本概念,研究方法,乃至于某些思维方式仍然被人们所使用;而后者则体现为在。

地缘政治学的理论综述

地缘政治学的理论综述

地缘政治学的理论综述【摘要】地缘政治学作为研究国际关系中地缘关系的学科,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本文通过对地缘政治学的理论综述,深入探讨了其起源和发展、基本概念、主要理论观点、研究方法和应用领域。

地缘政治学不仅可以解释国际政治中的地缘关系,还可以指导政府制定外交政策和国际合作。

未来,地缘政治学将继续发展,其研究领域和深度将进一步扩展。

地缘政治学不仅具有理论和学术意义,更对国际关系和国际政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提升了国际关系理论的研究深度和广度,对于维护国家利益和推动国际合作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地缘政治学的重要性不断凸显,其研究将对世界格局和国际政治格局产生深远影响。

【关键词】地缘政治学、理论、起源、发展、基本概念、主要理论观点、研究方法、应用领域、未来发展方向、现实意义、重要性1. 引言1.1 地缘政治学的理论综述地缘政治学是一门研究地缘关系和国际政治互动的学科,涉及国家之间的地理因素、政治动态和国际关系。

本文将对地缘政治学的理论进行综述,探讨其起源、基本概念、主要理论观点、研究方法、应用领域以及未来发展方向、现实意义和重要性。

地缘政治学的理论体系从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开始形成,其起源可以追溯到地缘政治学之父海耶克的著作。

地缘政治学的基本概念包括地缘关系、地缘因素、地缘政策等,这些概念构成了地缘政治学研究的基础。

在地缘政治学的主要理论观点中,有实用主义、地缘决定论、地缘环境论等不同学派,它们对国家政治决策和国际关系产生影响。

地缘政治学的研究方法包括地理信息系统、地缘政治分析等,利用科学技术手段来研究国际政治。

地缘政治学的应用领域涵盖国际安全、国际贸易、国际环境等多个领域,为政府决策和国际合作提供了理论依据。

在未来发展方向上,地缘政治学将继续关注国际政治格局变化、地缘关系演变等问题,为国际政治研究提供新的视角和思路。

地缘政治学的现实意义在于帮助国家制定地缘政策、保障国家利益,促进国际合作与和平发展。

地缘政治

地缘政治

地缘政治地缘政治(geopolitics),政治地理学中的一种理论。

它根据各种地理要素和政治格局的地域形式,分析和预测世界或地区范围的战略形势和有关国家的政治行为。

它把地理因素视为影响甚至决定国家政治行为的一个基本因素。

地缘政治学又称“地理政治学”。

基本简介地缘政治学渊源于政治地理学。

德国地理学家F.拉采尔在1897年发表的《政治地理学》一书中,提出“国家有机体学说”,以后又发表有关“生存空间论”的论文,把C.R.达尔文的物竞天择、优生劣汰的生物概念应用到国家的成长和发展上,认为国家像有机体一样有兴盛、衰亡的过程,国家的兴盛需要广阔的空间。

瑞典学者R.谢伦接受了拉采尔的思想,于1917年发表的《作为生命形态的国家》一书中提出地缘政治学这一名词。

他认为一个国家成为世界强国的条件是:广阔的空间、对全体国民的控制和自由的活动权力。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德国学者K.豪斯霍弗利用和歪曲国家有机说和生存空间论以及英国地理学家H.J.麦金德的陆心说,为纳粹德国侵略扩张服务。

他认为德国缺乏必需的生存空间和足够的自然资源,主张重新分配世界领土,而战争是解决生存空间的唯一方法。

此外,他把世界划分为几个泛区域,其中整个欧洲、非洲和亚洲西部广大地区作为属于德国势力范围的泛欧区,德国是该泛区域的核心。

由于他把地缘政治学与 A.希特勒的第三帝国联在一起,致使地缘政治学名声不好而一度衰落。

1960年L.K.D.克里斯托夫提出应当恢复作为科学的地缘政治学的声誉,认为地缘政治学是政治学与政治地理学之间的媒介,其研究应当对自然环境对政治的影响进行客观分析。

理论发展20世纪,由于全球的政治、经济和军事的发展,出现了各种地缘政治理论。

A.T.马汉强调海权对国际政治的影响,认为谁能控制海洋,谁就能成为世界强国,而控制海洋的关键在于对世界重要海道和海峡的控制。

他的理论被称为海权论。

H.J.麦金德则提出陆心说,认为随着陆上交通工具的发展,欧亚大陆的心脏地带成为最重要的战略地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键词】:地缘政治气候变化所带来的威胁只限于非传统安全领域,并不能与关系国家核心利益的传统安全领域相提并论。

在正统学者看来,气候变化问题更应该是民间关心的事情,不需要政府插手。

但如今,各国首脑把气候问题拿出来放在峰会上讨论,这说明近年来环境问题和气候问题已经发生了一些本质性的变化,已经具有了传统安全领域的特质。

其实这很容易从地缘政治角度来进行解释。

中国古代的《孟子:公孙丑下》记载:“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孙膑兵法・月战》说:“天时、地利、人和,三者不得,虽胜有殃。

”;《三国志》认为,曹操得天时,孙权占了地利,刘备则靠人和,而最终占“天时”的曹操的继任者司马炎统一了中国。

从这点来看,气候变化问题其实就是“天时”,关系到一个国家的生死存亡和兴衰,由此可见,这是不折不扣的传统安全问题。

气候地缘政治也很类似。

长期以来,地缘政治家把地理因素看作是国家安全利益的核心,主要有两点考虑。

第一,地理因素能获得权力。

在古代,最典型的就是国土的扩展,开疆拓土能使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国迅速成为大国。

比如,俄罗斯就通过对土地资源的掠夺和开拓成为横跨欧亚大陆的巨无霸;美国也从最初的小块殖民地,通过西进运动和战争,使自己成为连接两大洋的超级大国。

而在近现代,对某一地段的控制能实现对更大范围的控制。

比较著名的就是马汉提出“海权论”,认为谁能控制海洋,谁就能成为世界强国,而控制海洋的关键在于对世界重要海道和海峡的控制;金德则提出陆权论,认为欧亚大陆是“世界岛”,而中亚是其“心脏地带”。

谁能统治心脏地带,谁就能控制世界岛,谁就能控制世界;日本《田中奏折》仿照这一说法,提出“如欲征服中国,必先征服满蒙,如欲征服世界,必先征服中国”;之后,地缘政治不断拓展,“空权论”和“太空权论”相继出台,把争夺领域扩展到外层空间。

第二,稀缺资源的争夺导致危机。

地缘政治学者把与地理禀赋相关的稀缺资源的争夺看作是国家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在稀缺资源一定的情况下,争夺资源、掠夺资源和占有资源往往成为战争的导火索。

希特勒提出“生存空间”论,导致二战的爆发;萨达姆和伊朗为争夺界河归属权,导致两伊战争的爆发;两代布什政府发动海湾战争和伊拉克战争,为的是控制石油;而最近地缘政治学者恩道尔的新书《金融海啸》则把金融危机归结于一场争夺货币主导权的战争。

而如今,气候变化政治是地缘政治的进一步发展,它充分体现了地缘政治的一般特点。

在限制二氧化碳排放、防止全球变暖的大背景下,温室气体排放总量受到限制,排放权成为稀缺资源。

气候谈判的实质是对有限的二氧化碳排放权的争夺。

这里的排放权其实就是大气的使用权,大气层已经具有了与“海权说”、“陆权说”中的海洋和陆地同等属性的地缘政治特性。

如果翻开世界地图,可以看到二氧化碳排放的地理分布很不平衡,排放量最大的区域是北美、欧洲和东亚。

其中中国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急剧上升,这是与中国极具发展的经济相一致的。

由此可见,传统国际政治领域的国际竞争、国际权力分配与国际格局的变化与二氧化碳排放格局有很强的相似性。

而全球气候谈判其实也主要是对这些核心区排放权的限制与争夺。

获得了更多排放权的国家,可以进一步发展自己的经济,增强自己的国力,而丧失排放权的国家,则被迫限制自己的经济发展,综合国力也受到削弱。

由此可见,如果抛开“共有一个地球”、“为了全人类利益”之类的理想主义外壳,气候谈判其实并没有逃出传统现实政治的窠臼。

我们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在21世纪,谁控制了“排放权”,为“减排”制定最符合自身利益的游戏规则,谁就能引领世界。

这不仅对老牌的欧美强国重要,对于立志于赶超发达国家的中国来说,更具有决定性的意义。

一、传统地缘政治理论分析1、亚欧大陆是最大的“世界岛”麦金德于1904年的英国皇家地理学会提出了地缘政治学领域的全新课题。

麦金德认为世界是由几个大岛构成的,其中欧亚大陆和非洲大陆是最大的“世界岛”,美洲大陆是另外一个岛屿。

欧洲则是较小的一个岛屿。

由于欧亚大陆是世界上主要的经济力量的集中地,也是人口众多、面积庞大的连贯性区域,又是世界性文化、宗教和价值观念的诞生地,因此欧亚大陆成为世界发展的地理枢纽地带。

他认为在陆地上亚欧大陆乃心脏地带,即为最有权力的地区,所以麦金德对欧亚大陆的掌控看成了是对世界强国的建立。

他认为,如果德国和俄国结盟或者德国征服俄国,就可以奠定了登上世界宝座的基础。

因此,麦金德把自己的思想归纳为三句名言:谁统治了东欧,谁就统治了大陆腹地;谁统治了大陆腹地,谁就统治了世界岛;谁统治了世界岛,谁就统治世界。

2、地处“世界心脏”边缘的中国麦金德的整个地缘学说也被称为陆心说,其重要的视角在于认识到欧亚大陆中心地带的枢纽地位,认为世界之争就是对世界心脏地带的争夺。

对于麦金德陆心学说加以修正的是斯皮克曼。

相对于麦金德的心脏地带理论,斯皮克曼持有的观点是边缘地带理论。

他并不否认欧亚大陆中心地带理论的重要性,但是却认为欧亚大陆中心地带由于人口稀少,社会组织化程度很难达到集中大规模资源的程度,相反的是欧亚大陆东西两侧的边缘,都是人口集中、资源丰富、社会组织化程度较高的地区。

他认为,世界上核心区域是欧亚大陆东西两侧的边缘地带。

所以他的研究结论是,如果在西部或者东部边缘有足够整合人口和资源能力的国家,并且可以实现高度的组织化工业化,就极有可能成为强国。

“谁掌握了世界最具有潜质的地区,谁就有望成为欧亚大陆上的世界强国;谁成为欧亚大陆上的世界强国,谁就会成为世界超强美国的挑战者。

”二、新时期以来欧亚大陆的地缘政治变迁1、以欧亚大陆为中心的国际地缘政治格局发生变化俄罗斯总统普京说:“前苏联解体是20世纪欧亚大陆最大的地缘政治灾难。

”伴随着苏联的解体,东欧这些地区就成为了某些国家的目标,留下大量“权力真空”,欧盟、北约都盯紧着这些国家,几乎将其全部收入麾下,西方的阵营空前扩大。

传统地缘战略的“心脏地带”出现了地缘政治“黑洞”,美国及俄罗斯对中亚展开了激烈的争夺,其中美国是借用反恐的旗号对中亚地区加大渗透,加强美日军事同盟,谋求建立战区导弹防御,对亚洲国家形成威慑,特别是借此遏制俄罗斯和中国在亚太地区的影响力,而俄罗斯奉行兼顾欧亚大陆两端的“双头鹰”战略。

况且,欧亚大陆自身内部和外部国家与欧亚大陆国家也形成了双边关系、三角关系以及多边关系,各种利益集团错综复杂。

欧亚大陆地缘在整个国际格局演进中的活动最为频繁,地缘关系演进的最为快速,地缘利益争夺也最为激烈,对世界地缘格局产生了全局性影响。

欧亚大陆本身就拥有独一无二的战略地位,它的人口占世界人口总数约75%,能源资源占世界总储量的75%,国民生产总值占世界总额约60%。

2、欧亚大陆的东侧地缘政治地位上升近年来,中国的周边地区大体上也就是欧亚大陆的东侧正在逐渐形成一个圆弧形的合作圈的雏形。

这个多边合作圈起自中国与俄罗斯、中亚交接之处,在新世纪来临之际建立了“上海合作组织”。

向下延伸,则是由当年普里马科夫倡导的,目前正在磋商与推动中的“中、印、俄三边战略伙伴关系”。

在东盟的倡导下,“10+3”框架建立起来了。

东亚自此结束了没有区域合作机制的历史,也逐渐步入了区域合作一体化的进程中来,而东亚各国关于建立东亚合作机制的呼声不绝,研究学者们也对于东亚地区合作的构想充满了激情。

与此同时,世界主要国家和地区的外交战略都有向东转移的趋势。

俄罗斯从苏联刚解体时的亲西方的外交战略转向东西兼顾的战略,大大提升了俄罗斯地缘政治战略中亚太区域的地位;欧盟开始注重发展不受美国控制的“亚欧新关系”;日本、澳大利亚开始“脱欧入亚”。

而美国从克林顿政府后期就开始把美国的战略重心逐渐从欧洲地区向亚太地区转变。

三、中国的地缘战略选择1、提升东亚地区的战略地位将本地区一体化已经是大国之间作为未来的国际竞争基础的一个基本态势,所以中国将加强东亚一体化视为国际战略之首。

中国的地缘形势十分复杂,观察中国的边界线西部是中国战略空间上最好的出口。

前苏联的阶梯式的中国西部的边界出现了“斯坦”群国家。

这些兄弟国家不仅有丰富的石油天然气,可以为中国国民经济提供极为重要的能源,同时也是重要的战略枢纽。

五国内有咸海,外边界直达里海,与土耳其和格鲁吉亚隔里海相望,西南则接壤另外一个超级产油大国伊朗,南边则紧邻阿富汗。

(1)防范美国的战略野心。

在地缘战略上,伊朗连接世界四大重要区域,即南亚、中亚、西亚和俄罗斯。

其中三方(中亚、西亚和俄罗斯)和伊朗本身都是世界核心的产油区,掌握了世界能源、特别是石油的命脉,是世界诸强的必争之地。

在美国已经占领伊拉克和阿富汗的情况下,如果美国将来再图谋军事占领伊朗,那么美国将具有空前的地缘优势。

首先,土耳其拥有亲美政府,美国将利用土耳其隔黑海与俄罗斯和欧盟相望;其次,在海湾诸多伊斯兰国家中,人民具有强烈的反美情绪,政府却大多亲美。

再加上环海湾亲美的阿拉伯政权沙特阿拉伯、科威特和阿联酋等,波斯湾将整个成了美国的内湖,通过波斯湾往外运送石油的船只必须经过的咽喉要道霍尔木兹海峡将轻而易举地被美军牢牢控制,这将成为美国完全独霸世界的最重要的战略性的一步。

一旦完全控制霍尔木兹海峡,美国也就完全控制了世界能源的核心通道,不仅中国,连欧盟和日本都得受制于美国。

美国的战略学者一定会将这样的观点根植于心:"得伊朗者得天下"。

美国右翼战略家们完全明白一个道理:当今世界得战略枢纽和能源咽喉要道者则尽取天下。

(2)注重合作机制。

上海合作组织正是着眼于当前的战略环境,协调中国、俄罗斯和中亚五国利益关系,挫败美国从西部通过颜色革命策反颠覆中亚五国,隔离孤立并最终武装军事占领伊朗,进而实现最终独霸世界能源控制通道的图谋。

而在伊朗问题上,中国和俄罗斯都应当从战略上进行决策和协调配合为重。

从西部边界出发,运用双边、多边合作机制,发展睦邻友好的国家关系是中国的战略选择。

自中亚国家立国后,中国一直积极发展同中亚各国的友好合作关系,并通过上合组织渠道不断深化合作,提升战略关系。

2、重视海权的战略意义陆地是人类生存的载体,也是国家存在的必然条件。

海洋不仅存在巨大的自然资源是创造财富的最有效方式,还肩负着连接世界,保护海外市场利益、资源利益和航运利益的重任。

所以海陆结合的地理战略才能抵御劲敌可能的在陆地和海洋的联合夹击,避免腹背受敌。

在中国和平崛起的新时期我们必须意识到,一个民族丧失了制海权就必定不是一个强大的民族,特别是今天海洋有可能成为支撑中国崛起的地理枢纽,我们必须把战略重心转向海洋。

(1)南海问题。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南海和南沙群岛的战略地位日益显现出来,许多国家觊觎南海石油资源是南海争端激化的主要原因。

越菲马等国也正是看中了南海丰富的油气和渔业资源,近年来不断强调对南沙群岛拥有全部主权或部分主权,并依靠南海油气资源获得的巨额财富不断扩充军备,加快在南海未来战场上的建设步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