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的现代意义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080311124沈慧琪2011-2012学年第一学期“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社会调查报告

春节的现代意义

春节俗称“年节”,是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传统节日,也象征团结、

兴旺,是对未来寄托新的希望的佳节。据记载,中国人民过春节已有4000多年的历史。关于春节的起源有很多说法,但其中为公众普遍接受的说法是,春节由虞舜兴起。公元前2000多年的一天,舜即天子位,带领着部下人员,祭地。从此,人们就把这一天当作岁首。据说这就是农历新年的由来,后来叫春节。

春节有很多习俗,临近春节,人们采办年货,贴年画、春联,迎接新的一年来临。除夕时,全家团聚在一起,吃年糕、水饺以及各种丰盛的饭菜,张灯结彩,燃放鞭炮,并互相祝福。春节期间的庆祝活动极为丰富多样,有舞狮、耍龙的,也有踩高跷、跑旱船的。吃罢年夜饭便是守岁,守岁,就是在旧年的最后一天夜里不睡觉,熬夜迎接新一年的

到来的习俗,也叫除夕守岁,俗名“熬年”。近年来,守岁的时候人们会坐在电视机前收看春节联欢晚会。 春节早晨,开门大吉,先放爆竹,叫做“开门炮仗”。爆竹声后,碎红满地,灿若云锦,称为“满堂红”。这时满街瑞气,喜气洋洋。除了这些,人们还会吃灶糖、扫尘、接财神、

拜年等,当然,最令小孩子开心的莫过于那压岁钱。

然而,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背景下,当下春节习俗的传承问题主要在于它没有很好地完成从农业文明形态向现代文明形态的转型,其文化内涵、过节方式与现代社会还有一些不太契合的地方。许多城

市青少年就感觉春节“太折腾人”,礼俗繁琐,规矩太多;部分中年人则感觉送礼物、给压岁钱等花销太大,过节不堪重负。

 这些负面意见的产生不是由于年俗本身不适合现代社会,而是由于近代以来,中国开始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的过程中采取的相关策略,使得传统节日没有顺应社会变迁而进行必要的革新。在现代社会,春节要得以繁荣壮大,必须进行必要的调适,具有足够强的现代性。

我认为,传统节日是一种隆重举行的标志性民族文化,能够显著地体现民族文化特色,强烈影响其他民族对中华民族特色文化的关注和认识,也是异文化群体认知我们民族特色文化的一个便利的窗口。而春节的国际化显示出中国软实力和在世界影响力的显著增强。与文化的其他部分相比,民俗文化的传承更大程度地依靠口传身授、代代相传的方式。拿过年习俗来说,我们各人脑中关于年的印象、习惯有多少是从书本上学来的呢?还不是从小跟着长辈过年,耳濡目染而来的吗?这种传承方式的要害是不能断代的。

节日文化内涵的现代性与部分传统习俗的合理存续并不矛盾。一方面,部分特色古旧习俗在现代社会本身就有展演和纪念的意义;另一方面,这些旧俗也会转生出新的意义。过年的原始意义主要是在新旧年交替之际祭祀神灵、施行巫术,这种习俗和内涵在现代必然逐渐衰减,而其少量的相关遗俗则成为营造隆重、欢庆、祥和的节日氛围的手段,成为民众表达安定红火的生活理想的方式。如放鞭炮,本来

是通神或驱邪的一种仪式,现在则成为一种欢庆的方式。贴对联、守岁、拜年、压岁等其他年节习俗也都可做类似的解释。可以说,春节是在一定程度上完成了适应于现代社会的演变的,并且产生了为现代人喜欢的新民俗,比如除夕观看春节联欢晚会,居民燃放更富观赏性的烟花代替注重声响的鞭炮等。拜年方式的演变更具代表性。传统的拜年方式是家庭走访式的,而且采取跪拜式的礼仪。如今只有少数农村地区还保留着跪拜式的拜年礼仪,绝大多数地区则由走访式的当面问候拜年转为以电话拜年、短信拜年为主。一些城市举办的大型春节庙会是将传统习俗与现代生活相结合的成功范例。当然,由于过去多年的社会环境因素,春节也不是很好地完成了现代转型,其现代性仍需要加强。

现代很多人热衷于过西方的传统节日,如圣诞节,情人节,对中国的传统节日却缺乏兴趣。当然我不排斥过西方的节日,文化多样性乃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本源。世界上如果只有一种文化肯定是一件很糟糕的事情,各民族保持各自的文化特色才能维持世界文化多样性的格局。我们的传统节日是中华民族特色文化的一部分,按上述道理当然是不能丢弃的;从世界范围内的文化发展实例和学理上看,经过调适更新,它也完全能够适应并有益于现代社会。我认为,洋节与传统节日的关系就如同洋快餐与中餐的关系,我们吸收进几个有特色的洋节也无不可,但只能是用它来丰富我们的节日体系,而不是在此同时把我们的传统节日扔掉。麦当劳不爱吃了还可以改吃北京烤鸭,洋节不爱过了却未必还能过回传统节日,因为传统节日这种非物质文化遗产

不同于物质性的东西,一个群体的节日习俗如果失传了是很难再捡回来的。

春节表达了一般人的生命历程中的情感世界,这一天人们可以把一年的愿望表达出来,希望表现自我在大众场合,希望秀出自己。这就是生命的彰显。跳舞,唱歌,聚会,。。。但是春节的艺术性是原始的,是几千年前的。古朴的、落后的。农耕时代的。这些被夸张的高跷,脸谱,作怪的表情都是原始的。除非是民俗学家,一般人不会被这些东西打动。所以春节艺术性就很低了。春节代表了文化的延续。一代去了,一代又来,香火不断,生生不息,人成为这些的载体。春节就是生命的延续的历史,而这历史却是现代人写的。春节就是有使命感的。春联,年画,社火都是文化符号。谁来继承?就是这些活着的人们。但是春节再往前走,就没有原始的意义了。任何强大的文化都有生命的衰落,革故鼎新,春节需要植入新的内容。人们可以把春节看成是为了生命的-----爱,信心,希望的点燃的契机。如果春节并不顾及人们的这些愿望,没有延续爱,没有增长信心,没有激活希望。春节的人本主义价值就丧失了。爱并感受被爱,希望着并激活他人的希望,新的一年才获得了春节的赐福。否则平平淡淡才是真。人们没有必要虚情假意。许多春节的原始的东西已经不能满足人们的爱,希望和信心的需求。所以人们也不把爱,希望和信心的获得寄托在春节上。极少数的人思考春节的意义和价值,绝大多数人忙忙碌碌。被过春节,而不是过春节。

班级:0803111专业:小学教育学号:080311124姓名:沈慧琪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