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乐铿锵的教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鼓乐铿锵》教案
课题:《鼓乐铿锵》
教学内容:湖南民间乐曲《锦鸡出山》、山西民间乐曲《滚核桃》、北京民间乐曲《童谣》以及基础知识“打溜子”、“鼓吹乐”、“吹歌”。
教学重点:感受、体验《童谣》、《锦鸡出山》、《滚核桃》三首民间乐曲。
教学难点:对部分锣鼓经、节奏谱的准确把握。
课时:一课时
教学辅助手段:电脑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材分析:
1、《锦鸡出山》是一首根据湖南土家族人民喜闻乐见的民间音乐“打溜子”改编的乐曲。乐曲以锦鸡为描写对象,通过几种打击乐器特有的音色及多变的演奏技法,生动地刻画了锦鸡的各种生活动态,并借此表现了土家族人民热爱生活的乐观情趣。《锦鸡出山》全曲设五个小标题,分别是“山间春色”、“结队出山”、“溪间戏游”、“众御顽敌”、“荣归”,并借小标题划分了乐曲的段落。在一定程度上,这些小标题提示了乐曲所表现的生活形象内容。
2、《滚核桃》是一首山西绛县鼓乐。演奏时使用多面各种形制的鼓和一副拍板。由于演奏时既有音乐本身的情绪色彩,又有演员现场的表演艺术,因而不仅好听,而且好看。乐曲表现农民采摘核桃之后,集中装袋、运到房顶上,然后铺开核桃晾晒、核桃滚散开来、滚落地上等景色,并以此抒发农民劳动时的欢快喜悦心情。乐曲由头、身、尾三部分组成。
3、《童谣》原为北京市城区内流传的一首儿歌——《打花巴掌》。这是儿童们在游戏过程中反复吟唱的歌曲。由于歌词反映北京市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整个歌曲的节奏明快、旋律流畅,很受儿童们的欢迎。这首歌采用先数板、后唱歌的演唱形式。通常,由一人领诵、众人齐唱,歌词可循环重复地不断演唱,偶尔也会有人即兴创编歌词。
《童谣》是一首“吹歌”。这种乐队由管子(兼口噙子)、唢呐、二胡、扬琴、中阮及一些打击乐器组成。其中,口噙子(一种含在嘴里的发声器)担负着模仿儿童数板的任务。乐曲仅有一个乐段,非常简洁,采用支声复调的手法及不断重复变化的手法表现音乐内容。总体上看,音乐情绪欢快活泼、充满童趣和诙谐的色彩。
教学目标:
1、聆听《锦鸡出山》、《滚核桃》及《童谣》,感受、体验乐曲的音乐情绪,想象乐曲所表现的生活内容,了解乐曲的表现技法。
2、初步掌握“打溜子”、“鼓吹乐”、“吹歌”的基础知识。
3、通过对《锦鸡出山》、《滚核桃》及《童谣》的感受和体验,激发学生对本国本土的民族民间音乐文化的关注与热爱。
教法、学法指导:
1、教师在视听的基础上,通过启发引导、对比总结以及让学生的实践、探究等方式方法更好地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
2、强调学生学习的过程和方法,学生不再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通过自己的积极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动脑来提高认识,获得知识。
教学流程:
一、导入:先让学生视听一段锣鼓音乐,然后谈话引入新课(从音乐的形式要素:节奏、音色、力度、速度切入)。
[创设情境、调动气氛、回顾旧知识]
二、出示课题:鼓乐铿锵
(一)欣赏《锦鸡出山》
1、视听《锦鸡出山》,引导学生理解这首乐曲通过对生活情景的描绘表现了什么内涵?(这个环节安排1、2分钟的时间让同学们思考)
2、根据《锦鸡出山》的演奏乐器和乐曲所表现的内容,总结出流行于湖南土家族的一种民间器乐演奏形式“打溜子”。
3、《锦鸡出山》是一首根据湖南土家族人民喜闻乐见的民间音乐“打溜子”改编的乐曲。乐曲以锦鸡为描写对象,通过几种打击乐器特有的音色及多变的演奏技法,生动的刻画了锦鸡的各种生活动态,并借此表现了土家族人民热爱生活的乐观情趣。
《锦鸡出山》的全曲下设了五个小标题,并借小标题划分了乐曲的段落。在一定的程度上,这些小标题揭示了乐曲所表现的生活形象内容。
“山间春色”意在表现山清水秀,春暖花开,美丽怡人的春天景色。
“结队出山”的速度稍快。它采用节奏由疏而密,力度由弱到强等表现手法,揭示锦鸡由少而多,由静而动的结队出山的景象。
“溪涧戏游”的开头,有两个简洁松弛的短句,而后则节奏紧凑密集,音色也颇富
变化,借以表现锦鸡嬉戏玩耍的欢乐情景。
“众御顽敌”以变化的速度,强位置和弱位置上的重音,疏松的节奏转化为密集的节奏等手段,表现发现敌情,与敌人对峙,群起而攻,敌人退却逃跑等形象。
“荣归”则以严谨稳健的节奏,表现锦鸡胜利后昂首阔步,神气十足的形象,最后的渐弱暗示它们远去归山的景象。
4、练习锦鸡出山的典型节奏1、结合乐曲《锦鸡出山》的五个小标题聆听,感受乐曲通过了马锣、头锣、头钹、二钹这几种打击乐器特有的音色及多变的演奏技法,生动地刻画了锦鸡的各种生活动态,表现了人们热爱生活的乐观情趣。再次聆听,体会乐曲中的典型节奏2/4 呆配呆卜卜当卜七卜当出现在了乐曲的“结队出山”部分。
(二)欣赏《滚核桃》
4、视听《滚核桃》,然后让学生描述一下乐曲所表现的内容。(这个环节也用1、2分钟的时间让同学们思考)
5、师生共同交流《滚核桃》的表演形式及演奏技法(包括乐曲的组成部分:头、身、尾三个部分);总结出一种在中国农村流传最广的,以吹奏乐器和打击乐器为主的乐种“鼓吹乐”,又称“鼓乐”。听《滚核桃》,感受乐曲采用了鼓的多种演奏技法,表现了农民秋收时节在房顶晾晒核桃的情景以及他们丰收时的喜悦心情。再次聆听,体会乐曲由头、身、尾三部分组成,“头”为散板,带有引子的性质。演奏时,先用合奏,而后由十名鼓手轮流滚奏鼓梆,渲染出晾晒核桃的生活情景。乐曲的主体部分“身”有明确的节拍,十名鼓手合奏,采用了各种演奏技法,造成了音响音色上的不同。既表现了农民晾晒核桃时的动作与心情,也模拟了晾晒核桃时发出的各种声响。乐曲的“尾”为散板。节奏逐渐地松弛下来,表现了人们休息下来后悠闲舒适的生活景象。
6、视听乐曲《童谣》:
(1)练习口噙子数板的节奏和熟悉音乐主题、听《童谣》,感受乐曲仅有一个音乐主题,表达了欢快、活泼、诙谐的音乐情绪。再次聆听,
(2)带问题聆听乐曲《童谣》:
乐曲的音乐主题有几个?它们在乐曲中出现几次?
(3)把乐曲《童谣》和前面两首乐曲对比开来,总结出一种先数板、后唱歌,以吹管乐器为主,打击乐器为辅的一个类别“吹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