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2汶川地震房屋建筑震害分析与对策研究报告
5·12汶川地震房屋建筑震害分析与思考
![5·12汶川地震房屋建筑震害分析与思考](https://img.taocdn.com/s3/m/d407000959eef8c75fbfb37c.png)
2 地 震 作 用 的破 坏 方式
地震作用的破坏方式主要有地震引起的地面振动 和地质灾害两种。这两种破坏方式都与建筑物所处位 置的地质构造和场地条件密切相关。 地震波在不同地质构造 中传播速度和方式是有差 异的,所 以在地面引起的波动和破坏的程度也是不同 的。 总体来看 , 处于断裂构造或褶皱构造 区域 内的建筑
筑 物 的破 坏 ,尤其 是 山 区的建 筑 物 。在 汶川 特 大地 震 中 ,修 建在 滑坡 地 带或 断 裂带 附 近 的建 筑物 在此 次 地 震 中破 坏 非常严 重 , 甚 至在 一 些地 震低 烈 度 区域 , 因选 址不当, 建 筑物 建设 在 滑坡 地 带 , 而使 一 些建 筑 物被 掩 埋 或 冲毁 。
越周期与建筑物 的自振频率 以及地震波的振动频率相
近 时会 引共振效 应 , 也会加 剧建 筑物 的破 坏 。
坏程度 历史 上罕 见 。此次 地震造 成 大量建 筑物毁 坏 , 引
发了众多滑坡 、 崩塌 、 泥石流等次生灾害 , 造成 巨大 的 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 。 该地震受灾面积达 4 4 万k m , 涉 及四川、 甘肃和陕西 3 省2 3 7 个市县。 地震波及大半个
作者简介 : 王晓刚( 1 9 7 5 一 ) , 男, 汉族 , 甘肃武都人 , 大学本科 , 工程师 , 主要 从 事 防震 减 灾 、 震 灾 预 防研 究工 作 。 通讯作者 : 马成 ( 1 9 8 3 ~ ) , 男, 汉族 , 陕西 子 洲 人 , 大学 本 科 , 工程师 , 主 要从 事 防震 减 灾 、 震 灾 预 防 研 究 工作 。
建 筑设 计
2 0 1 5 年( 第4 4卷) 第 l 1 期
5 ・ 1 2汶川地震房屋建筑震害分析 与思考
浅淡对四川震灾的建筑震害分析与对策研究
![浅淡对四川震灾的建筑震害分析与对策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8913f0c028ea81c758f578a9.png)
浅淡对四川震灾的建筑震害分析与对策研究摘要:研究分析了四川汶川地震后房屋破坏的原因,提出相应的对策,供同行参考。
关键词:框架结构震害分析监理质量控制对策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在四川汶川发生的里氏八级特大地震,持续时间仅仅5分钟,1500万间建筑物瞬间倒塌,69226人活活被压死,17923人失踪,直接经济损失达1500亿元,震惊全世界。
震后笔者受单位派遣汶川赈灾,同时对现场倒塌建筑物的破坏情况进行全面仔细的考察和分析,得出以下结论:地震破坏集中在对结构体系布置不当、建筑抗震措施和抗震构造措施不当、施工质量偷工减料、不按抗震规范、设计图纸施工等等问题上。
所以,作为工程建设监理单位,除了在生产程序、影响因素和施工阶段三个方面严把质量关外,还应该重点把握房屋建筑抗震设计概念、节点构造,尽量将施工图的疑点、难点解决在施工之前。
现场破坏的建筑物大多为多层或高层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笔者作为监理工程师,谈谈对框架结构破坏成因和抗震对策研究及监理要点,供同行参考。
一、框架结构平面刚度分布不均、不对称,竖向刚度突变产生的震害案例:某街底部框架结构商住楼,平面形状凹凸复杂。
地震后,底层多数钢筋混凝土柱顶端产生水平裂缝,混凝土局部压碎,外纵墙在窗口产生交叉裂缝,凹转角墙角错缝达5cm。
原因分析:建筑平面形状复杂,结构平面刚度不对称,凹转角墙角由于地震引起扭转造成破坏;底部框架结构竖向刚度突变,刚度变小的楼层产生较大变形。
监理质量控制对策:临街商住楼因使用要求,建筑平面布置不规则,往往在底层设置铺面等大宽度门洞,房屋的顶层设置大会议室、舞厅等空旷房间,楼梯间许多都设置在房屋的尽端和转角处,建筑物沿竖向突然变化,导致结构竖向刚度突变。
这类“上刚下柔”的房屋,抗震性能较同高度的多层砖混结构还低。
由于我国国情限制,此类房屋依然普遍兴建。
监理这类房子时,应建议在薄弱位置采取加强措施(设置构造柱和圈梁,其截面尺寸、竖向钢筋及箍筋、连接措施等要符合抗震规范规定;或对薄弱部位进行专门研究处理)。
汶川地震建筑震害分析及设计改进建议
![汶川地震建筑震害分析及设计改进建议](https://img.taocdn.com/s3/m/985f917dce84b9d528ea81c758f5f61fb736282c.png)
汶川地震建筑震害分析及设计改进建议[引言]汶川大地震后,福建省设协结构与抗震专业委员会组织结构专家到成都、彭州(彭州市区、通济镇、白麓镇、小鱼洞)、都江堰、绵竹市、汉旺镇等地进行震害调查,涉及的结构型式有钢筋混凝土框架、框架-剪力墙、砌体、排架、钢结构等,为了认真总结震害经验教训,分析结构的破坏机理,提出设计的改进建议,对新建筑的设计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汶川地震基本参数:根据地震部门提供的数据,这次地震的基本参数如下:震级M8.0,断层为龙门山断裂,震源深度14KM,断裂长度185KM(主震),烈度分布6~11度。
这次地震震害给人的总体感觉,随地形分布,西北高震害严重,东南底震害较轻。
二、典型震害及实景照片:图1都江堰都江之春楼盘有一幢纯框架结构的七层建筑,底层空旷,上部有隔墙,图2楼梯梯板拉裂的震害图3 水泥厂结构的震害图4 白鹿镇中学在地震断裂带两侧教学楼的震害图5 都江堰都江之春楼盘底层柱破坏图6 汉旺镇东方汽轮机厂,框架结构的办公楼隔墙震害图7 汉旺镇东方汽轮机厂单层厂房震害图7 小鱼洞大桥的震害三、结构概念设计问题:1、多道抗震防线:结构必须有多道抗震防线,这是抗震设计中非常重要的一个基本概念。
在这次汶川地震中也充分表现出来,有些建筑倒塌,而有些建筑不倒,下面从空旷建筑倒塌来看结构有多道抗震防线的必要性:这次震害学校教学楼较为严重,一般说来,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的抗震性能要优于砌体结构,但这次震害表明空旷的学校(框架结构)教学楼倒塌(如映秀镇漩口中学教学楼,建于2007年3月),而附近的4层砌体结构办公楼,尽管破坏非常严重,但并没倒塌。
为什么在强震作用下,性能比较好的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反而不如抗震性能相对较差的砖混结构?其主要原因就是纯框架结构只有一道防线,在大震时,一旦这道防线突破,结构就丧失了全部的承载力而倒塌;而砌体结构住宅和办公楼,由于小开间布置,纵、横墙体较多,按照规范设置构造柱和圈梁,其整体性和延性较好。
汶川地震后建筑物震害分析及加固技术综述
![汶川地震后建筑物震害分析及加固技术综述](https://img.taocdn.com/s3/m/2f26ae7ec950ad02de80d4d8d15abe23482f03ea.png)
汶川地震后建筑物震害分析及加固技术综述汶川地震是中国历史上一次极其严重的自然灾害,震中地带的大量人员和财产都遭受到了巨大的损失。
其中,由于地震造成的建筑物震害和倒塌,给灾区的重建工作带来了很大的挑战。
本文将就汶川地震后建筑物震害分析及加固技术作一个综述。
一、地震造成的建筑物震害地震的力量是非常强大的,往往可以对各类建筑物造成不同程度的震害。
在汶川地震中,很多建筑物都遭遇了不同程度的震害,比如一些小公寓楼可能会出现外墙裂痕,楼板变形和屋顶掀起等现象;而一些高层建筑,则可能会因为地震而倾斜甚至是部分倒塌,给建筑物及周边环境造成很大风险。
二、建筑物加固技术为了避免在地震或其它灾害下建筑物的倒塌,许多工程师们都会采用不同的方法来加固建筑物。
一种常见的方法是墙体加固,就是在经过地震波测试后,经过色差分析后来选择贵重的岩石或水泥加固墙体,用尽最大努力使建筑物的承受力更强。
另外一种方法是带钢加固,这种方式主要是通过钢板,带或筋来将建筑物的房间或墙壁牢固结合起来,以更有效地分散地震作用力,通过带钢的力量来保证建筑物在地震期间不会倒下来。
最后,混凝土加固技术也是比较常见的一种加固方法。
方法主要包括混凝土压砂和钢筋混凝土加固天花板等。
这种方法用于创造比普通墙体重10倍的混凝土保护建筑物,将建筑物上方的重量向下分散。
因此,即使在地震或其它灾害情况下,建筑物也可以坚挺不倒。
三、安全评估在灾后建筑物修缮过程中,受损建筑物应经过专业的安全评估,以便判断应采取何种修理或改造方式。
建筑物评估从三个层次来进行: 房屋、单元和建筑。
评估主要是确定建筑物处于何种状态以及未来可能出现什么问题,从而更好地确定装修重建的方案。
四、结语汶川地震时,建筑物的震害和倒塌是造成极大财产和人员损失的主要原因之一。
因此,在日常建设中,建筑师和工程师需要注重建筑物的抗震设计,以保障人民的和财产的安全。
同时,在灾后重建中,有效地利用各种加固技术,对于增强建筑物的可靠性、增强其对自然灾害的安全性也是必不可少的。
汶川地震村镇建筑震害浅析及抗震建议
![汶川地震村镇建筑震害浅析及抗震建议](https://img.taocdn.com/s3/m/319dc836ee06eff9aef80759.png)
汶川地震村镇建筑震害浅析及抗震建议0引言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在四川东部龙门山构造带汶川附近发生的8.0级强烈地震惊动了整个世界.不仅给震中区附近造成灾难性的破坏,而且在四川省和邻近省市大范围造成破坏.在此次地震中,沿地震带大部分地区建筑结构均遭受了不同程度的损坏,其中,村镇建筑遭受到的破坏程度最为严重。
村镇建筑的抗震水平可以反映一个国家的整体抗震能力.发达国家,如美国、日本等非常重视民房的地震安全问题,其村镇建筑普遍具有较强的抗震能力。
在发展中国家,由于农村地区地震造成的人员伤亡巨大,各国政府也已开始重视村镇建筑地震安全问题,如哥斯达黎加、洪都拉斯、印度、伊朗、尼泊尔、哈萨克斯坦、塔吉克斯坦、阿尔及利亚、摩洛哥等国家在村镇建筑抗震技术研究和村镇建筑抗震加固方面进行了程度不同的探索.然而,受经济发展水平的限制,大部分发展中国家尚未将村镇建筑建设纳入国家规范管理范围,对村镇建筑抗震技术推广应用进展较慢,其抗震能力仍普遍低下.在国内,自唐山地震以来,大陆共发生了几十次破坏性地震,其中绝大多数发生在广大农村和乡镇地区.由于广大农村和乡镇地区经济相对落后,农村民居和村镇公共建筑设施防震能力薄弱,在遭受同等地震烈度的条件下,农村人口伤亡和建筑的倒塌破坏程度远高于城市,越贫穷的地区,受灾越严重.自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以来,我国村镇正在进行较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从2005年统计结果来看,全国有595.8×104户村镇农(居)民新建住宅,占总户数的2.27%,全国村镇房屋竣工建筑面积9.78×108m2,其中住宅6.88×108m2.可以看出,我国村镇住宅面积不断增长,村镇建筑抗震能力成为我国防灾减灾事业中的一个重要问题.本文主要针对汶川地震中四川地区村镇建筑结构的震害特点加以介绍,对作者在灾区调研过程中发现的破坏现象加以分析,给出村镇建筑结构抗震设计相关建议,为以后村镇建筑的抗震设计工作提供参考.1汶川地震概况(1)地震的影响范围此次地震震中位于汉川县映秀镇(东经103.40、北纬31.0“),震级Ms=8.O,震源深度14km。
汶川地震建筑物破坏原因分析以及加固技术综述
![汶川地震建筑物破坏原因分析以及加固技术综述](https://img.taocdn.com/s3/m/97dcc397daef5ef7ba0d3c36.png)
汶川地震建筑物破坏原因分析汶川地震建筑物破坏原因分析以及加固技术综述摘要:2008年5月12日下午14时28分,我国四川汶川发生7.8级特大地震,我国多个省份都有震感,这是建国以来,发生在我国境内的震级最大的一次地震!其对建筑物的破坏程度也是相当之大的,如果对建筑物地震破坏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就可以针对建筑物地震破坏的原因,探寻提高建筑物的抗震性能的手段和方法,指导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工作,指导对建筑物的抗震设计和指导对施工质量进行控制等。
关键词:汶川地震建筑物破坏原因抗震设防加固技术5.12汶川发生地震后,建筑物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但整体来讲破坏还是很严重的。
由于个人各种条件限制,并没有能够对地震灾区后破坏的建筑物和未破坏的建筑物或者是破坏较轻的建筑物进行调查,但是通过查阅一些资料还是可以从中找出地震造成建筑物破坏的原因和规律的。
1.下面就5.12汶川地震造成建筑物破坏的原因进行简要的分析:1.1 建筑物所在地区的地震烈度成建筑物破坏的主要原因[1]地震烈度越高,对建筑物破坏的程度越大。
比如5.12汶川地震的震中映秀镇的地震烈度达到11度,而汶川县城的地震烈度为9度左右,因此映秀镇的建筑物破坏就比汶川县城的建筑物破坏更为严重。
5.12汶川地震之所以造成地震重灾区建筑物极其严重的破坏,主要是由于这次地震的烈度远远超过了当地的抗震设防烈度。
我国长期以来经济欠发达,属于发展中国家,目前我国对建筑物的抗震设防原则是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
一般情况下,大于、等于7级的地震(约为9度左右)为大地震,大于、等于8级的地震即为巨大地震。
每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在震中的地方用震级表示,地震向四周扩散影响到的地方就用地震烈度表示。
每次地震的震中地震烈度最高,从震中向四周扩散,地震烈度逐渐减小。
5.12汶川地震的震级为8级,属于巨大地震,所以大部分地震重灾区的地震烈度都达到了9度以上。
一般超过9度的地震或者地震烈度超过设防烈度两度以上时就可以造成房屋大量倒塌。
汶川地震建筑震害分析_清华大学_西南交通大学_北京交通大学震害调查组
![汶川地震建筑震害分析_清华大学_西南交通大学_北京交通大学震害调查组](https://img.taocdn.com/s3/m/2c2deaacf524ccbff1218445.png)
构 造 措施
,
并应 改 进
:
“
强 柱 弱 梁” 的 设计 ; (4 )
。
应 进 一 步重 视 整 体 结 构 杭 震 概 念
设计
;
(5 )
应 充分 考虑非 结 构 构件 的 影响
关扭 词
1
汉 川 地 震 ; 震 害分 析 ; 建筑 震 害案 例 ; 杭 震设 计
引言
,
.
年 5 月 1 2 日 14 时 2 8 分 四川 泣川 县 发生 里 氏 8 0 级地 展 展 中位 于 坟 川县 映 1 0 4 秀镇 (纬度 3 o N 经 度 1 3 4 o ) 展 源深 度 1 k m 坟川地 震是 我 国 自建 国 以 来 最为 强 E Z 烈 的一 次地 震 直接 严重 受 灾 地 区 达 1 万 k m 0 包 括展 中 5 k m 范 围 内的 县 城 和 Zo k 0 m
;
,
继续 使 用 不
会 引起 承重 结构 的破坏
损伤 的非 结构构件不 会造成 对生命 和 财产 的 威胁
4
.
泣 川地震 建筑 震 害分析
39
(2 )
加 固 后 使用
,
,
即 承重 结构 发生 一 定 的 损 伤
,
,
,
部分 非结 构 构 件破 坏
, ,
,
继 续 使用 可 能
将 会 引起承 重结 构 的损 伤加 大 或 是剩 余 的非结构构件不 稳定 对 生 命 和 财产 产生 威 胁 ; (3 停 止 使 用 即承重 结构发 生 严 重 损 伤 仅能 保持 自身 结构稳 定 不 能继 续使 用 ; )
,
,
本次地 震 中 大多 数框架 结 构 的主体结 构震 害一 般较 轻 主 要破 坏 发 生在 围护结 构 和
5.12汶川地震 地震灾害房屋评估工作总结报告
![5.12汶川地震 地震灾害房屋评估工作总结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a285970814791711cc7917b0.png)
5.12汶川地震地震灾害房屋评估工作总结报告汶川地震地震灾害房屋评估工作总结报告方卫兵魏智辉XX年5月18日,应成都市建委的要求,受中建国际设计公司委派,我们前赴本次地震的重灾区彭州市进行受灾房屋的安全评估工作,现就所做工作做如下总结。
1. 基本概况彭州市位于成都的西北部,距成都市区19公里,处于青藏高原断裂带的龙门山腹地。
全市十几个乡镇均不同程度上受灾。
其中北部山区震害较大,房屋受损严重,市区震害相对较轻,房屋受损也相对较小。
因本次受灾面积非常大,居民的安置工作显得尤为重要并且刻不容缓。
为使居民尽快恢复正常生活,增强信心,解决现阶段的居民安置问题,急需对受灾房屋进行安全性评估。
考虑到此次工作时间紧、任务重,不能对受灾房屋进行详细的鉴定,故我们只从整体上对房屋进行安全评估,判断其房屋是否能够入住。
2. 主要工作从5月19号开始到5月24日,我们先后对红岩镇幸福村,丽春镇东风村、跃进村,隆丰镇桃花林村,敖平镇紫泉村的房屋进行了普查,每人每天查看房屋上百栋,共计上千户人家。
5月25日,我们普查彭州市区房屋,先后查看了4个小区和上百户受灾较重的独栋民屋。
3. 震害情况乡镇房屋我们普查的4个乡镇,大部分位于彭州市的北部。
主要查看的是农村房屋,结构主要类型为砖混和砖木结构,无框架结构,土坯房屋也较少。
乡村房屋均未按照国家建设法规建造,结构受损严重,以红岩镇幸福村为例,总共查看房屋200户左右,倒塌房屋占10%,严重损坏房屋占85%,只有极少房屋维修后可住,且初步估计维修费用较高。
另该村经济支柱产业木耳也因此次地震造成木耳棚倒塌损失惨重,据当地村民介绍,仅木耳每户至少损失5~6万元。
调查发现,乡镇房屋震害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1)砖木结构一般为红砖墙、木屋架、坡屋面、小青瓦。
此类结构房屋在坡屋面的底部几乎均出现水平裂缝,初步估计为墙体受弯破坏。
现场调查表明,仅因此类裂缝造成整个房屋无法使用的就占50%以上。
破坏形态见图片1所示。
汶川地震后砌体结构房屋震害调查分析
![汶川地震后砌体结构房屋震害调查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e2b582ead0f34693daef5ef7ba0d4a7302766cca.png)
汶川地震后砌体结构房屋震害调查分析汶川地震是中国历史上发生在2024年5月12日的一次7.9级大地震,造成巨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在这次地震中,砌体结构房屋是最常见的建筑类型之一,因此对砌体结构房屋的震害进行调查和分析可以提供重要的经验教训。
首先,砌体结构房屋在地震中的震害主要集中在墙体破坏和倒塌上。
地震的强烈震动会对房屋墙体施加巨大的水平和垂直力,导致墙体出现裂缝、倾斜和崩塌。
砌体结构的墙体通常由砖和砂浆构成,其抗震性能弱于钢筋混凝土结构。
因此,砌体结构房屋通常更容易受到地震的破坏。
其次,砌体结构房屋的主要破坏模式是墙体顶部的悬挑和支持结构的倒塌。
在地震中,墙体顶部的悬挑部分通常会因为自重和水平地震力的作用而受到巨大的拉力,导致其产生裂缝和破坏。
同时,支持结构的倒塌也常常会导致整个房屋的倒塌,增加人员伤亡的风险。
此外,砌体结构房屋的震害程度还与墙体的构造和质量有关。
地震中,墙体的质量和连接方式对其抗震性能起到重要的作用。
砌体结构房屋中,如果墙体的砌筑质量不好,砂浆的强度和粘结性不足,墙体容易出现裂缝和崩塌。
同样,墙体与结构之间的连接方式如果不稳固,也容易导致房屋的震害。
最后,砌体结构房屋的地震加固措施可以有效减少震害。
在对汶川地震后的砌体结构房屋进行调查分析时,可以观察到采取了一些地震加固措施的房屋在震害程度上表现较好。
例如,增加墙体的厚度、设置钢筋混凝土柱和梁、加固墙体连接部位等措施都可以有效提高砌体结构房屋的抗震性能。
这些加固措施的应用可以为今后类似地震灾害的抗震设计和建设提供重要的参考。
总结起来,汶川地震后砌体结构房屋的震害调查分析表明,墙体破坏和倒塌是主要的破坏模式,结构质量和连接方式的不稳定也是重要因素。
然而,采取适当的加固措施可以有效降低砌体结构房屋的震害程度。
这些调查和分析结果对于今后的抗震设计和建设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5_12汶川地震绵阳市区房屋震害统计与分析_韩军
![5_12汶川地震绵阳市区房屋震害统计与分析_韩军](https://img.taocdn.com/s3/m/a5ce16f99e314332396893cb.png)
第30卷 第5期重庆建筑大学学报V ol .30 No .52008年10月Journal of Chongqing Jianzhu University Oct .20085·12汶川地震绵阳市区房屋震害统计与分析韩 军, 李英民, 刘立平, 郑妮娜, 王丽萍, 刘建伟(重庆大学 土木工程学院,重庆 400045)摘要:历次大地震的经验总结是推动建筑抗震技术发展的重要途径。
通过绵阳市区房屋在汶川大地震后的震害应急评估和调查,对市区各类房屋结构的震害进行了统计,总结分析各类房屋的震害特征和经验教训。
得到一些启示和建议:绵阳市区按现行抗震规范设计的房屋基本经受住了地震考验;不同的结构体系表现出的抗震性能差别较大;老旧房屋始终是抗震薄弱环节,应有选择地进行抗震鉴定加固,开展砖混结构墙体抗震防裂措施研究,采取措施有效减轻框架结构中填充墙等非结构构件的震害,开展楼梯抗震设计计算与构造措施的研究。
关键词:汶川地震;震害;震害分析;抗震中图分类号:TU352.1,P315.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6-7329(2008)05-0021-06Building Damage in Mianyang City Caused by the May 12,2008Earthquake in Wenchuan ,Sichuan Province ,P .R .ChinaHAN Jun ,LI Ying -min ,LIU Li -ping ,ZHENG Ni -na ,WANG Li -ping ,LIU Jian -w ei(Co llege of Civ il Enginee ring ,Cho ng qing U nive rsity ,Cho ng qing 400045,P .R .China )A bstract :Sum marizing building damage in all previous large earthquakes is an impor tant appro ach to promo tethe develo pment of structural seismic design .We co nducted a statistical analy sis o f the earthquake damage to various buildings in Mianyang city ,Sichuan pro vince ,P .R .China .This analy sis w as based o n the em ergency assessment and investigatio n of building dam ag e in Miany ang city caused by the large ea rthquake that occurred on M ay 12,2008in Wenchuan .We also sum marize the damage characte ristics of different buildings and the lesso ns learned .We present the fo llowing finding s and sugg estions fo r structural seismic desig n :(1)Building s in Miany ang designed according to current seismic code w ithstood the rare earthquake .(2)Different structural sy stem s have obviously va ried seismic behavio rs .(3)Old buildings alw ay s have been the w eak links in ear thquakes ,and should be ev aluated and streng thened selectively after an earthquake .(4)Studies of anti -cracking measure s for masonry w alls should be conducted .(5)Effective measures should be taken to reduce ear thquake damage to non -structural co mpo nents ,for example ,infill w alls in frames .(6)Seismic desig n methods and construction measures fo r stairs should be studied .Key words :Wenchuan ear thquake ;earthquake dam ag e ;earthquake damage analysis ;seismic resistance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四川省阿坝州汶川县发生了里氏8.0级地震,震中为北纬31.0°,东经103.4°,位于汶川县映秀镇,震源深度为14km ,属于浅源地震。
5.12地震后震区农村建筑物震害分析和对策
![5.12地震后震区农村建筑物震害分析和对策](https://img.taocdn.com/s3/m/a7e58548a8956bec0975e322.png)
Ke wo d :r r la e y r s u a r a;b i i g;e rh u k ia tra a yi ;wo d n fa e r ul n d a t q a eds se n lss o e m wo k;sr n ou r to g c lmn t a e m ;e wi l l we k b a -
c n my o o
结构形式 , 还有在三开间的两边各加一 间房 子 , 成双 L型 , 俗
0 引
言
称明三暗五( 表面看是三间房子 , 其实是五间 ) 。 穿 斗木 构架 的竖 向木架柱和水平 向木梁之间采用榫接 , 形成了整体受力体系 , 而且其木榫结点在水平地震力 作用 下
汶川大地震 发生 于 20 —0 08 5—1, 2 北京 时间 l 4时 2 8分 0 秒, 4 震中位 于 中国 四J 省阿 坝藏族 羌族 自治州 汶川 县境 I l 内。根据中 国地震 局 的数 据 , 次地 震 的面 波震 级 为 8 0 此 . M, s矩震级达到 了 83M , . w 破坏地 区超 过 1 O k 2震 中 0×l4 m ,
YAN h n,ZHAO e g c a Sa P n -h o
( il osutnDpr etf i m i o tc n ni en ru o pn ,Pndnsa H ’ 6 00 h a Cv n r i e t n oPn eC n r t gn r gGopCm ay i i hn, e 舾n4 70 ,C/ ) iC t co am g s u i E ei o g g n
汶川地震震害分析及建议
![汶川地震震害分析及建议](https://img.taocdn.com/s3/m/10c3260f0740be1e650e9aca.png)
2008年 5月 12日 14时 28分, 四川汶川县 发生里氏8. 0级地震, 震中位于汶川县映秀 镇 (东经 103.4 北纬31.07), 震源深度 14km。 汶川地震是我国自建国以来最为强烈的一 次地震, 直接严重受灾地区达 10万平方公里, 包括震中 50km 范围内的县城和 200km范围 内的大中城市。全国大部分地区有明显震 感, 泰国首都曼谷, 越南首都河内, 菲律宾、 日本等地也有震感。截至 6月 24日, 地震 已 造成 69185 人遇 难, 18467 人 失踪
•
若合理设置构造柱和圈梁, 砖混结构也能有效 抵御地震破坏, 在震害调查中也发现基本没有受到 破坏的砖混结构。因此, 对于砌体结构, 如何保证 结构的整体性和侧向承载力是抗震设计的关键。
2. 3 框架 -砌体混合结构
• 这类结构形式有多种, 如底框砖混结构 (底部框架 上部砖混, 竖向混合 ), 底层部分框架、部分砌体 上部砖混, 以及部分框架 -部分砖混 (水平混合 )。 这类结构的体系大多比较混乱, 由于经济原因, 大 多尽可能少用混凝土框架, 框架和砌体承重墙抗侧 力构件的承载力和变形能力很不协调, 平面抗侧刚 度极不均匀。这类结构的震害现象主要为底部框 架由于变形集中而破坏, 或上部砌体结构破坏。下 图为框架 -砌体混合结构的震害情况。
典型震害图片及防治措施来自• • 摘自网•
thanks
• • • •
1 建筑震害等级划分 2 各类结构形式的震害 3结论和建议 4典型震害及防治
1 建筑震害等级划分 • ( 1)可以使用, 即结构的承重结构基本保持完好, 少量非结 构构件损伤, 继续使用不会引起承重结构的破坏, 损伤的非 结构构件不会造成对生命和财产的威胁; • ( 2)加固后使用, 即承重结构发生一定的损伤, 部分非结构 构件破坏, 继续使用可能将会引起承重结构的损伤加大, 或 是剩余的非结构构件不稳定, 对生命和财产产生威胁; • ( 3)停止使用, 即承重结构发生严重损伤, 仅能保持自身结 构稳定, 不能继续使用; • ( 4)立即拆除, 即承重结构发生非常严重的损伤, 随时可能 发生倒塌。
5·12汶川地震后陕西太白县建筑震害调查分...
![5·12汶川地震后陕西太白县建筑震害调查分...](https://img.taocdn.com/s3/m/c2b3a7a2b0717fd5360cdc54.png)
・108・工程抗震与加固改造20)9年8月图6外墙的八字形裂缝Fig.6Theeight.shapedwallcracks图7房屋内部裂缝Fig.7Housinginternalcracks应使其产生应力集中,纵横墙的裂缝又往往在此相遇,因而成为抗震薄弱部位之一,其破坏形态多种多样,有受剪斜裂缝、受压竖向裂缝、块材被压碎或墙角脱落(图8、9)。
(4)楼盖与屋盖破坏主要是由于楼板或梁在墙上支承长度不足,缺乏可靠的拉接等措施,在地震时造成塌落。
(5)鞭梢效应突出于建筑以外的附属构件,在该两个砌体结构的屋脊端部,由于地震作用的鞭梢效应(鞭梢效应是指当建筑物受地震作用时,它顶部的小突出部分由于质量和刚度比较小,在每一个来回的转折瞬间,形成较大的速度,产生较大的位移,就和鞭子的尖一样,这种现象称为鞭梢效应),导致屋脊端部被甩出(见图10)。
调查时还发现,若按照规范抗震设计增加一定的构造措施(保证设计有圈梁或圈梁、构造柱),砌体结构可以抵御一定的地震破坏(见图11),而未设置图8纵横墙的竖向裂缝Fig.8Theverticalcracksofverticalandhorizontalwall图9内墙的竖向裂缝№.9Verticalcracksofthewalls图10屋脊端部被甩出Fig.10EndoftheroofWaStossed构造措施的砌体结构破坏比较严重(见图12)。
因此建议砌体结构的抗震性能需经过严格的抗震构造措施和施工质量予以保证,包括合理设置圈梁、构造柱,纵横墙拐角处设置拉结钢筋,楼屋面最好采用现第3l卷第4期毕磊,等:5・12汶川地震后陕西太白县建筑震害调查分析・109・浇形式。
图1l设置抗震构造措施的建筑Fig.11Setupanti-seismicstructureofthebeadingmeasures图12未设置抗震构造措施的建筑隐.12Unset呷anti-seismicstructureofthebuadingmeasures3震害原因分析3.1自然环境原因太白县地处秦岭西部,县内由北及南,北仰南缓,太白山居中东西展布隆起,形成中高、南北较低之地形大势,海拔高度在740—3767m之间,相对高差超过3000m。
汶川抗震实验报告
![汶川抗震实验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434a41db8662caaedd3383c4bb4cf7ec4bfeb671.png)
一、实验背景2008年5月12日,四川省汶川县发生里氏8.0级特大地震,造成近7万人遇难,数十万人受灾,经济损失超过800亿元。
这场地震不仅给灾区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生命财产损失,也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警示。
为了更好地预防和应对地震灾害,我国在汶川地震后开展了大量的抗震实验研究。
本报告将对汶川抗震实验的主要内容和成果进行梳理和分析。
二、实验目的1. 了解汶川地震的震害情况,为地震防灾减灾提供科学依据。
2. 分析汶川地震房屋建筑的震害原因,为改进房屋抗震设计提供参考。
3. 研究汶川地震应急救援措施,为提高抗震救灾能力提供借鉴。
三、实验方法1. 现场调查:组织专家和工程技术人员深入灾区,开展地震震害调查、房屋安全应急评估、专项房屋结构技术鉴定和技术人员培训等工作。
2. 实验室实验:利用地震模拟台、结构试验台等设备,对房屋建筑进行抗震性能试验,研究不同结构体系、材料、施工工艺等对房屋抗震性能的影响。
3. 数值模拟:运用有限元分析、动力学分析等数值模拟方法,对房屋建筑进行抗震性能分析,预测不同地震作用下房屋的破坏情况。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1. 震害分析:- 汶川地震震级高、烈度大,地震波传播速度快,破坏力强。
- 房屋建筑破坏主要集中在结构体系不合理、材料强度不足、施工质量不高等方面。
- 部分房屋建筑因设计不合理、施工质量低劣而出现倒塌。
2. 房屋抗震性能研究:- 框架结构、剪力墙结构、框架-剪力墙结构等在汶川地震中表现出较好的抗震性能。
- 混凝土、钢材等材料具有较高的抗震性能,但施工质量对房屋抗震性能的影响较大。
- 砌体结构在汶川地震中表现出较差的抗震性能,需要进一步研究改进。
3. 应急救援措施研究:- 汶川地震应急救援行动迅速、有序,有效减少了人员伤亡。
- 应急救援队伍在灾区开展了大量的搜救、医疗、物资供应等工作。
- 信息化手段在应急救援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提高了救援效率。
五、实验结论与建议1. 结论:- 汶川地震震害情况复杂,房屋建筑破坏原因多样。
汶川大地震中羌族建筑的震害现象及抗震技术分析
![汶川大地震中羌族建筑的震害现象及抗震技术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ca40d376f5335a8102d2207a.png)
汶川大地震中羌族建筑的震害现象及抗震技术分析摘要羌族建筑在汶川大地震中受到了一定程度的破坏。
本文对羌族建筑的震害现象进行了分析,并从羌族碉楼的结构形式、使用材料、施工质量等方面分析羌族碉楼优越的抗震性能,诠释羌族人民古老的建筑智慧。
关键词羌族建筑;震害现象;抗震技术羌族是我国历史悠久的少数民族之一,其聚居地主要分布在四川省岷江上游的茂县、汶川县、黑水县、松潘县以及北川县等地区,聚居人口达到十几万之多。
经过几千年人文历史的洗礼,形成了独特的建筑文化。
汶川大地震后,羌族聚居区的羌族村寨建筑受到了一定程度的破坏。
作为羌族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载体,羌族碉楼和碉房等建筑独具特色。
茂县、汶川县、松潘县等羌族聚居地的碉楼建筑在地震中的受损程度除区域性差异外,其结构形式、建筑材料和施工方法等相关建筑技术皆与建筑的抗震性能有着密切关系[1]。
1 羌族建筑震害现象通过对羌族聚居区的实地探访,并结合国内相关学者的研究,在“5.12”汶川大地震中,羌族建筑普遍具有以下震害现象和特点[1]:1)体量小的低层建筑的震害轻于体量大的高层建筑;2)外立面采用了“鱼脊背”的建筑震害轻于外墙呈平面的建筑;3)使用纯净黄泥作为粘结材料的建筑震害轻于使用普通黄泥修建的建筑;4)采用片石、块石修砌的建筑震害轻于用卵石修砌的建筑;5)墙体布筋的建筑震害轻于未布筋的建筑;6)石砌老碉楼垮塌少于新建碉楼。
2 羌族建筑抗震技术分析根据上述震害现象,震害较轻的羌族建筑其结构形式和布置、使用的建筑材料、建筑施工技术工艺等都独具匠心,充分展示了数千年来生活在高山地区的羌族人民极高的建筑抗震智慧。
2.1 结构形式羌族建筑特别是民居建筑多采用两至三层的低层建筑,建筑平面多数为四边形或六边形,立面上从下至上逐渐收进。
这样的布置形式,其立面和平面的布置都相当规则和对称。
从现代结构设计的理论出发,羌族建筑的承载力、刚度、质量分布对称均匀,可以有效减少地震发生时对建筑物产生的扭转效应。
汶川地震中房屋建筑震害分析与对策研究
![汶川地震中房屋建筑震害分析与对策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7fcdd339bd64783e09122b7a.png)
汶川地震中房屋建筑震害分析与对策研究摘要目前,人类无法阻止自然灾害的发生,比如:5.12汶川大地震,但是一定要从生命和鲜血的代价中靠自身的智慧去和自然做抗争,并不断的总结和提高。
如何在自然灾害中把灾害降到最低,并有序的进行灾后重建是至关重要的。
本文对不同类型房屋和结构和不同建材及制品的房屋进行了抗震研究,并提出了改善对策。
关键词房屋建筑;抗震;分析加强房屋的抗震设防质量,保护人民的生命和安全是关系到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的大事,所以加大房屋建筑的抗震研究非常重要,这就要找出症结,不断的开发新技术,从设计和施工等众多环节中严加控制,做好房屋建筑抗震建设,让人民和党放心。
1 不同的类型对房屋的抗震影响1.1 砖混结构中的不合理的构造易受到震害以前,砖混结构中对圈梁和构造柱的设置没有更多的要求和规范,不充分的预制楼板对砖混结构的整合稳定性都会有重要的影响,所以这也是在震区易受到破坏而不宜采用的结构形式,具体的机构如:大开间、外走廊、打开窗等结构形式应尽量避免。
1.2 混合结构形式易受重创混合结构其传力的途径比较复杂,当刚度发生突变或变形能力发生不协调等因素时就容易受到破坏,这种情况适应于任何混合结构包括部分砖混部分框架的水平混合结构、上部砖混下部框架的竖向架构等类型。
1.3 框架结构在地震中易受到破坏主要表现在:框架柱比框架梁先破坏,当框架柱不能抵抗水平振动和荷载的情况下,就易出现粉碎性压缩破坏。
1.4 排架结构在地震中易受到破坏排架结构常用于厂房或仓储,由于排架结构自身的特点:屋架很重而且跨度也比较大,柱间的连接又非常弱,还会由于年代久远没有修葺价值而容易遭受破坏,双跨的一般轻于单跨的震害,轻屋架轻于重屋架。
2 不同建材及制品的房屋对震害的影响1)以前冷拔低碳钢丝构件被大量的用于房屋建筑,但其表面的光滑使其和混凝土的粘接性非常的差,在遭受强烈的地震后会使混凝土和钢丝分开、发生脆性破坏。
所以预应力空心板中使用这样的钢材最容易遭到破坏和坍塌。
汶川地震建筑物破坏原因分析以及加固技术综述
![汶川地震建筑物破坏原因分析以及加固技术综述](https://img.taocdn.com/s3/m/87bdc15111a6f524ccbff121dd36a32d7375c7f0.png)
汶川地震建筑物破坏原因分析以及加固技术综述汶川地震是中国历史上一次严重的地震灾害,造成了巨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地震引起了大量建筑物的破坏,这部分是因为地震引起的地面运动和连锁反应导致的。
然而,一些建筑物在地震中相对较好地承受了冲击,这得益于预防性的地震设计和加固技术的应用。
在地震中建筑物破坏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地震动力学因素:地震动力学是地震引起的地面运动对建筑物的影响。
地震的震级、震源位置和震中距离等因素都与地震动力学有关。
大地震所造成的地面加速度和速度变化会引起建筑物的摇晃和变形,从而导致破坏。
2.结构设计因素:建筑物的结构设计是决定其抗震性能的关键。
一些建筑物在设计中没有充分考虑地震力的作用,结构设计不合理、刚度不足、抗震能力不强,容易在地震中破坏。
此外,一些老旧的建筑物在建造时没有遵循抗震设计规范,也容易受到地震的损害。
3.施工质量因素:施工质量是影响建筑物抗震性能的另一个重要因素。
建筑物的施工质量直接关系到其结构的稳定性和抗震性能。
如果施工工艺不规范、材料选择不当、施工质量控制不到位等,都会导致建筑物在地震中容易破坏。
为了提高建筑物的抗震性能,人们开发了一系列的加固技术,以增加建筑物的稳定性和抗震能力。
常用的加固技术包括:1.钢筋混凝土加固:通过在现有建筑物的结构中添加钢筋和混凝土,增加其承载力和刚度,提高抗震性能。
2.钢结构加固:在现有建筑物结构中添加钢结构构件,使其承载力和抗震能力得到加强。
3.预应力加固:通过在现有建筑物的结构中施加预应力,提高抗震能力和结构的稳定性。
4.土木加固:通过改变土体的物理和力学特性,增强土体的抗震性能。
除了以上技术外,还有一些其他的加固技术,如隔震、减震等。
这些技术可以有效地提高建筑物的抗震能力,减少地震对建筑物的破坏。
总结起来,汶川地震引起的建筑物破坏主要是由于地震动力学、结构设计和施工质量等因素导致的。
为了提高建筑物的抗震性能,人们开发了一系列的加固技术,包括钢筋混凝土加固、钢结构加固、预应力加固、土木加固等。
汶川地震后建筑物震害分析及加固技术综述
![汶川地震后建筑物震害分析及加固技术综述](https://img.taocdn.com/s3/m/863cf81c770bf78a652954fa.png)
汶川地震后建筑物震害分析及加固技术综述摘要:本文介绍在2008年5月12日四川省波川一北川大地震中砌体结构和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各种典型破坏特征,包括砌体结构的开裂、倾覆,钢筋混凝土结构的短柱破坏效应、剪切破坏、剪压破坏、压屈破坏、弯剪破坏、粱柱塑性铰、钢筋锚固不足破坏、混凝土酥碎破坏等。
文中分析探讨了震害的原因及吸取的教训,以及各种加固技术综述。
关键词:裂缝;抗震能力;加固方法2008年5月12日,在我国四川省汶川县发生了里氏8.0级大地震,震害较为严重地集中在老旧民房和砌体建筑,钢筋混凝土建筑、特别是高层钢筋混凝土建筑的破坏相对较少。
全世界的工程抗震实践证明,除理论和实验研究外,震害经验是工程抗震的重要基础之一,也是人类防御地震灾害的共同精神财富。
因此,对此次汶川地震中各类建筑和工程设施的震害进行分析研究,总结经验教训,对改进建筑抗震设计和施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近20多年来,我国的钢筋混凝土建筑发展迅速,能否经受地震考验、达到预期的抗震设防目标,是人们十分关注的问题。
汶川地震中钢筋混凝土建筑的震害经验,无疑为我们提供了十分重要的借鉴。
一、地震基本情况据国家地震台网测定,本次地震震级为里氏8.0级,震源深度33km,震中位于北纬31.0度。
东经103.4度,位于四川省汶川县。
按中国的地震区划表,汶川县为7度设防,其对应加速度峰值为35gal。
而实际根据地震局公布的数据计算得到的成都波峰僵加速度:304.8gal,持时142.4 s。
震中地表加速度PGA=0.63G,约630gal。
由此可见,实际地震烈度远远高于设防烈度,即地震作用远远高出建筑物50年寿命期内预计可能遭遇到的地震作用。
二、震害分布情况及分析(一)砌体结构的破坏情况及分析一是墙体开裂破坏;二是墙体转角处破坏;三是楼梯间墙体的破坏;四是楼梯间墙连接处的破坏;五是楼屋盖的破坏;六是山墙破坏;七是施工质量引起的破坏。
(二)钢筋混凝土结构的破坏情况及分析1、结构概念设计和结构体系问题我国现行《建筑抗震设计规范》提出了一系列非常重要的基本要求,即“建筑设计应符合概念设计的要求,不应采用严重不规则的设计方案”:“建筑及其抗侧力结构的平面布置宜规则、对称,并具有良好的整体性;建筑的立面和竖向剖面宜规则,结构的侧向刚度宜均匀变化,竖向抗侧力构件的截面尺寸和材料强度宜自下而上逐渐减小,避免抗侧力绩构的侧向刚度和承载力突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5·12”汶川地震房屋建筑震害分析与对策研究报告----“5·12”汶川地震房屋震害研究专家组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四川省汶川县境内发生了里氏8.0级特大地震,地震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
地震发生后,在国家建设部等有关部委支持下,在四川省委、省政府的统一部署下,四川省建设系统和地震系统迅速组织相关专家和工程技术人员前后共计2500余人次,持续时间达2个多月,深入灾区开展地震震害调查、房屋安全应急评估、专项房屋结构技术鉴定和技术人员培训等工作,掌握了较丰富的房屋震害第一手调查评估资料。
根据国务院《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条例》第22条的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依据各自职责分工组织有关部门和专家开展地震活动对相关建设工程破坏机理的调查评估,为改进建设工程抗震设计规范和工程建设标准,采取抗震设防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按照省委、省政府的指示要求,省建设厅、省地震局组织成立了专家组,在已掌握的第一手调查评估资料的基础上,针对本次地震对房屋建筑的震害情况进行了较深入的分析研究,得出了如下初步结论和建议。
一、震害分析(一)对导致房屋破坏的本次特大地震特点研究表明:1、此次地震能量巨大、烈度超强。
本次8.0级特大地震发生在青藏高原东边缘的龙门山断裂带上,是该断裂带千年不遇的特大地震。
8级地震释放的能量为7级地震的32倍。
据有关资料介绍,在汶川卧龙获取的峰值加速度记录达0. 9g(地震烈度10度强),在江油获取的峰值加速度记录达0.7g(地震烈度接近10度)。
此次地震所产生的峰值加速度大于0.4g(地震烈度9度)的区域尺度达到350公里,震中烈度高达到11度。
如此巨大的地震造成地面大量工程建筑倒塌,引发了数以万计的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等次生灾害,形成了众多堰塞湖,造成巨大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
2、此次地震震源深度浅、破裂长度大、震害范围广。
本次地震震源发生在地表以下19千米处,所产生的地面运动十分剧烈,地震破裂面从震中汶川开始向北偏东49度方向传播,破裂长度达240千米,破裂过程可明显分成相互连贯的若干个破裂事件,每个破裂事件相当于一次7.2~7.6级的地震,造成的地震震害面积达44万平方公里,涉及四川、甘肃和陕西3省237个县、市。
我国绝大部分省、市均有不同程度震感,甚至泰国、越南、菲律宾和日本也有震感。
3、发震方式特殊、震动持续时间长本次地震为逆冲、右旋、挤压型断层地震,发震构造为龙门山中央断裂带,在挤压应力作用下,由南向北东逆冲运动;在断裂带区域造成地面最大垂直位移达9米,纵向破坏力巨大,而且地震烈度沿断裂带短轴方向变化很快,在20千米距离内烈度值从7度陡然上升至11度,对处于高烈度区的建筑物瞬间造成严重破坏或倒塌;地震强烈波动时间长达100秒(地震史上少见),持续的强烈振动对各种房屋结构造成持续叠加型破坏。
如此特殊的地震对地面建筑物的破坏特别巨大,造成的破坏程度历史上罕见。
(二)对不同地质构造及场地条件下的房屋震害研究表明:1、地质构造差异对房屋震害影响明显。
由于地震波在不同地质构造中传播速度和方式的差异,使得处于不同地质构造区域内的房屋建筑的震害情况明显不同。
处于断裂构造或褶皱构造区域内的房屋建筑比处于单斜或水平岩层构造区域内的破坏严重。
其中,以断裂构造区域内的房屋建筑震害最重,水平岩层构造区域内的震害较轻。
沿龙门山中央断裂带两侧20千米范围内为断裂或褶皱构造发育区,房屋震害异常严重。
2、场地条件差异对房屋震害影响明显。
在比较密实稳定的土层或基岩场地,地震破坏小;在比较松散没有胶结的洪积层、河流冲积层或土层中富含水分的场地,地震破坏大,且震害随土层厚度增加而加强。
房屋建筑总是依具体的场地条件来考虑布局和朝向,当房屋的抗震薄弱朝向(一般为横向)与地震波的振动方向一致时,就会加剧房屋的震害;当场地的卓越周期与房屋的自振频率、地震的振动传播频率相近时会引起一定的共振效应,也会加剧房屋的震害。
由于不同的场地条件及相邻建筑下不同的场地土的差异,加上地震波传播中峰值的影响,即:地震纵波与横波传播中波峰的叠加增强,造成了地震波的局部放大,因此,在低烈度区也有造成房屋严重破坏或倒塌的现象;在同一区域内,相邻的同类房屋建筑也产生了截然不同的破坏结果:有的倒塌、有的破坏轻微。
3、次生灾害对房屋震害影响明显。
这次特大地震引发了大量山体滑坡、泥石流、堰塞湖、地基液化、崩塌、震陷等地质灾害,加剧了山区部分房屋的倒塌及破坏。
修建在滑坡地带或断裂带附近的房屋在此次地震中破坏严重。
在本次遭遇地震低烈度区域,发生了因房屋建设在滑坡地带,而对房屋造成了严重破坏或垮塌的现象。
(三)对不同类型房屋和结构的震害研究表明:1、砖混结构中,以大开间、大开窗、外走廊等建筑形式的震害最为严重。
不少地方在九十年代以前的砖混结构中较多地使用了大开间、大开窗、外走廊等建筑形式,当时的抗震规范没有从圈梁和构造柱的设置上提出更多的要求,加上大量使用与墙体连接锚固不充分的预制空心楼板使砖混结构的整体性也受到了影响,这些结构形式的建筑在重灾区普遍发生了严重的破坏或整体倒塌,如砖混结构形式的图书馆、卫生院、医院、中小学教学楼、培训机构用房等。
2、框架-砌体混合结构形式,在重灾区普遍受到重创。
无论是底部框架上部砖混的竖向混合结构还是部分框架部分砖混的水平混合结构,由于刚度突变、传力途径复杂和变形能力不协调等因素,大量此类建筑破坏严重,如使用混合结构的商场、办公、医疗、学校等公共建筑。
3、框架结构中,出现了框架柱先于框架梁破坏的现象。
震害调查显示,此次灾区一些框架结构的破坏体现为框架柱先于框架梁破坏。
规范中考虑框架的抗震作用主要是抵抗水平振动、水平荷载的作用,但此次地震的竖向作用十分强大,震中区域的框架柱出现了(水平竖向、叠加作用的)粉碎性压缩破坏,导致房屋严重破坏甚至垮塌。
4、用于厂房(或仓储)的排架结构灾害严重。
震害调查中发现,灾区的不少厂房及仓储用房的排架结构由于跨度大、屋架重、柱间连接弱,加上一些年久失修等原因在此次地震中破坏严重,跨塌较多,其中单跨比双跨震害重,重屋架比轻屋架震害重。
5、农村自建房在重灾区震害十分严重、倒塌普遍。
九十年代前,在农村自建房中大量使用简易的砖石、砖木、土木等结构形式,由于没有必要的构造措施,砌筑墙体的粘结材料强度差,一般情况也没有进行专门的抗震设计,在此次地震重灾区震害十分严重,倒塌普遍。
6、木结构房屋和轻钢结构房屋在此次地震中震害较轻。
重灾区的木结构房屋在这次地震中震害较轻。
木结构采用榫卯连接,榫头在榫卯节点处可轻微转动,具有“柔性”连接的特点;柱根直接放在柱基石上,水平震动时柱根可在柱基石上轻微滑动;厚重的屋盖通过穿斗或斗拱的连接方式与内柱、檐柱体系连成一体,保证了木结构房屋的整体性。
木结构的这些特点使得重灾区的木结构房屋除有不少屋面瓦脱落外,多数木结构房屋震害较轻。
在灾区还有少量的轻钢结构形式的轻工业厂房,由于其质量轻、连接可靠、结构整体延性好,加上与之配套的屋盖和墙板均采用轻质材料,使其具有较好的抗震性能。
这次地震中震害主要表现为柱间支撑连接被拉断、钢构件防火涂料剥落等,震害较轻。
(四)对不同年代抗震设防标准下的房屋震害研究表明:1、随着社会年代的发展进步,我国抗震设防标准也在不断发展完善我国共颁布了四个版本建筑抗震设计规范,即:1974年版规范,《工业与民用建筑抗震设计规范》(TJ11-74)(试行)》,实施年代为1974~1979年,它是我国第一本初级的、反映当时技术和经济水平的低设防水平的规范,仅有一些简单的基本规定。
1978年版规范,《工业与民用建筑抗震设计规范》(TJ11-78),实施年代为1979年8月1日至1992年6月30日,第一次提出了适用于设防烈度7~9度工业与民用建筑的抗震设计要求,但6度区仍为设防区,也未提出“大震不倒”的设防标准。
1989年版规范,《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J11-89),实施年代为1990年1月1日至2002年12月31日,增加了对6度区的抗震设防要求,提出了强度验算和变形验算的两阶段设计要求,增加了砌块房屋、钢结构单层厂房和土、木、石房屋抗震设计内容。
此次“5·12”地震的极重灾区,当时的最高设防烈度为7度。
现行的2001规范,《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2008年汶川地震后作了局部修订),从2002年1月1日实施,89和2001规范引入了弹塑性分析法和时程分析法抗震计算,提出了“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的设防原则。
抗震设计规范是为实现工程抗震设防目标而制定的工程技术标准。
任何一个国家的抗震设计规范都与其当时的工程、材料技术水平和经济发展水平密切相关。
抗震规范版本的升级换代反映了一个国家技术、经济的发展和进步。
2、本次特大地震的实际烈度远高于房屋抗震设防烈度。
根据《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此次地震的极重灾区和重灾区房屋建筑的最大设防烈度为7度(松潘、石棉、九寨沟县除外),而汶川地震实际影响烈度达到了8~11度,地震实际影响烈度普遍超过极重灾区建筑设防烈度的1.5~4度,根据抗震规范对大震(罕遇地震)进行超越概率计算的结果,当实际影响烈度超过设防烈度的1.5度时,房屋结构主要受力构件的强度和变形无法承受,倒塌在所难免。
据初步统计,倒塌的房屋中按当年74和78规范设计的比例达到了80%以上,所以,重灾区房屋建筑的抗震设防很难抵御此次特大地震的破坏,重灾区房屋的倒塌是不可抗拒的。
3、不同年代按不同抗震设防标准修建的房屋,震害明显不同。
震害显示,1990年以后修建的房屋震害情况有显著减轻的趋势。
在89规范以前,框架结构抗震设计主要基于安全系数法,从89规范开始,采用了基于以概率理论为基础的极限状态设计方法,提出了强度验算和变形验算这一更高的要求;在砖混结构方面,人们对圈梁和构造柱重要性认识也是逐步提高的,78及以前的规范,对6度区砖房没有圈梁和构造柱的设置要求,对7~9度设防的砖房在3~6层内也没有要求设置构造柱,89和2001规范在圈梁和构造柱的设置上提出更高的要求,符合这些要求的房屋建筑,震害明显减轻;而1990年以前修建的房屋,74规范和78规范中没有提出这些要求,房屋的震害明显加重。
(五)对使用不同建材及制品的房屋震害影响研究表明:1、九十年代中期以前大量使用冷拔低碳钢丝构件的房屋抗震性能差震害调查可见,灾区倒塌或严重破坏的房屋建筑中有不少楼板是预应力空心板,绝大部分破坏的预应力空心板中使用的钢材均为冷拔低碳钢丝,由于冷拔低碳钢丝直径小(4毫米)且表面光滑,钢丝与混凝土的粘结锚固性能(握裹力)差,在较大外力下钢丝与混凝土容易脱开,降低了空心板的延性,最终导致空心板脆性破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