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2014年灵宝市布鲁氏菌病疫情及其原因分析

合集下载

布鲁氏病的流行病学调查与疫情分析

布鲁氏病的流行病学调查与疫情分析

布鲁氏病的流行病学调查与疫情分析布鲁氏病,又称布氏菌病,是一种由布氏菌引起的人畜共患传染病。

该病在全球范围内广泛存在,对人类和动物健康造成了严重威胁。

为了控制和预防布鲁氏病的传播,必须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和疫情分析,以了解疾病的传播途径和流行趋势,为制定有效的预防和控制策略提供依据。

流行病学调查是研究疾病在人群中的分布和发生规律的科学方法。

在布鲁氏病的流行病学调查中,首先需要确定病例的定义和诊断标准。

根据临床症状、实验室检测和流行病学史,可以明确诊断布鲁氏病。

随后,研究人员需要收集关于患者的基本信息,包括年龄、性别、职业和生活习惯等,以便分析病例的分布特点和相关因素。

疫情分析是对布鲁氏病在不同时间、地点和人群中的分布和变化进行系统分析的过程。

通过对已知病例的追踪调查和数据分析,研究人员可以了解疫情的流行趋势和变化规律。

同时,疫情分析还可以揭示布鲁氏病的传播途径和风险因素,为制定针对性的预防控制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在布鲁氏病的流行病学调查和疫情分析中,需要采取一系列的调查方法和技术。

其中包括流行病学调查问卷、实验室检测、影像学检查和动物病理学分析等。

流行病学调查问卷可以帮助研究人员收集相关信息,包括病例的发病情况、接触史和疫苗接种情况等。

实验室检测可以通过血清学和微生物学方法确诊疾病,同时还可以进行分子流行病学研究,了解病原体的遗传特征和变异情况。

影像学检查和动物病理学分析可以揭示布鲁氏病在动物体内的病理变化和传播途径。

通过流行病学调查和疫情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一些重要的结论。

首先,布鲁氏病在不同地区和人群中的流行情况存在一定的差异。

由于该病主要通过动物传播,因此农村地区和从事动物饲养的人群相对较高的感染率。

其次,接触感染是主要的传播途径,包括食用未经处理的生奶和奶制品、接触受感染动物的分泌物和排泄物等。

此外,缺乏卫生意识和预防措施的人群更容易受到感染。

针对布鲁氏病的流行病学调查和疫情分析结果,我们需要制定一系列的预防和控制策略。

甘肃省2009~2010年人间布病疫情分析

甘肃省2009~2010年人间布病疫情分析

甘肃省2009~2010年人间布病疫情分析
王建国;梁效成;王鼎盛;刘广宇
【期刊名称】《卫生职业教育》
【年(卷),期】2011(029)018
【摘要】@@ 甘肃省是我国主要的畜牧业基地,也是布鲁氏菌病(以下简称布病)流行的重病区之一.经过多年的防治,截至20世纪90年代末全省86个县、市(区)中已有72个县、市(区)达到国家规定的稳定区控制标准.进入21世纪后,全省布病疫情不断上升,疫情范围不断扩大,局部地区出现暴发或流行,尤其是2009~2010年部分县暴发布病疫情.为了有效预防和控制布病疫情,现将近2年布病疫情的流行特征分析如下.
【总页数】2页(P126-127)
【作者】王建国;梁效成;王鼎盛;刘广宇
【作者单位】甘肃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甘肃,兰州,730020;甘肃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甘肃,兰州,730020;甘肃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甘肃,兰州,730020;甘肃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甘肃,兰州,73002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P962
【相关文献】
1.双辽市2007-2011年人间布病疫情分析 [J], 衣伟;林玉春
2.双辽市2007-2011年人间布病疫情分析 [J], 衣伟;林玉春;
3.2010年修文县人间布病高危人群血清学监测结果分析 [J], 蒙光忠
4.2010年修文县人间布病高危人群血清学监测结果分析 [J], 蒙光忠
5.乌兰察布市当前人间布病疫情流行特点分析 [J], 崔远圣;常晓璐;张春昭;闫鑫;田万河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布鲁菌病调查报告一例

布鲁菌病调查报告一例

布鲁菌病调查报告一例目的:通过对一例诊断为布鲁氏杆菌病病例发生经过的调查与分析,促使相关人员提高对此病的防范意识,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并防止对布鲁氏杆菌病的漏诊和误诊。

方法:调查分析患者暴露并患病的经过。

结论:本次病例是由于在养羊过程中感染布鲁氏杆菌而引起的布鲁氏菌病。

标签:布鲁氏菌病;调查;防范布鲁菌病又称波状热,是布鲁菌所引起的动物源性传染病,临床上以长期发热、多汗、乏力、关节疼痛、肝脾及淋巴结肿大为特点。

该病为全球性疾病,来自100多个国家每年上报WHO的布鲁菌病超过50万例。

【1】近年来,布病在我国发病呈增多趋势,从牧区向农区及城市蔓延【2】。

该病例为我区首例布鲁菌病病例,為了引起对布病诊断和治疗以及其防治对策的重视,我们将本次布病病例调查报告如下:一、病历简介患者,男,57岁,农民,于2014年5月1日无明显诱因下开始发热,最高温度38.9℃,偶伴畏寒,至当地医院就诊,予予头孢、奥硝唑抗感染治疗,未见明显好转,后至江都人民医院就诊,予米星治疗,体温恢复正常一周,后再次发热,5月31日至苏北人民医院就诊,以发热待查收治入院,给予阿昔洛韦、邦达抗感染治疗,体温未见下降,追问病史,出生并生长于本地,有与羊接触史一年。

6月8日经骨髓培养提示布鲁氏杆菌感染,诊断:布鲁氏杆菌病。

后转至苏北人民医院新区分院治疗,WBC:3.3×109/L,N:57.4%,L:53.4%,ESR:28mm/h,经对症治疗,患者病情已好转。

二、疫情调查病例曾在邵伯兽医站从事动物检疫工作22年,三年前下岗,2013年初至邵伯镇昭关林场养殖场工作,主要从事羊的饲养、治疗、屠宰工作,工作过程中无防护措施。

13年底辞职后至安徽从事建筑业相关工作。

三、存在问题1、畜间检疫、免疫工作不彻底,在牧畜交易过程中,畜间检疫不严或不检疫是造成布病发生流行的主要原因。

外地购进的羊不经检疫,直接放入了羊群里放牧或饲养。

由于各种因素的限制,不能及时检出传染源,疫区处理措施不落实,使布病在畜间传播并传染给人成为可能。

布鲁氏菌病的流行原因及综合防控对策

布鲁氏菌病的流行原因及综合防控对策

X u m u s h o u y i布鲁氏菌病(简称“布病”)是布鲁氏菌属的细菌引起的一种人畜共患性传染病。

该病危害性十分严重,不仅危害牲畜业的发展,也严重影到人体健康,在全球均有不同程度流行。

早在1814年英国科学家Brucet首先描述了“地中海弛张热”,工与疟疾进行了鉴别。

到了1860年Marston将伤寒与地中海弛张热进行了区别,并把本病作为临床上一种独立的传染病提出来,在1887年,Bruce在马尔他岛从病于“马尔他热”的士兵体内分离到羊型布鲁氏菌,主要是该士兵喝了山羊乳而患病,因此,又称为“马尔他热”,由于马尔他热呈起伏波浪状,又称为“波浪热病”。

早在20世纪60-80年代各国相继已有效控制该病,但是,仍然有些地区零星发生,应引起养殖户的高度重视。

一、临床症状家畜患布鲁氏菌病后表现出的临床症状基本相似,多数病例呈隐性感染,只有数数家畜表现出典型症状,母畜主要表现为流产、死胎、木乃伊胎、弱胎,公畜不孕、睾丸炎、附睾炎、跛行等症状,公畜感染后触之热痛,一侧或两侧性睾丸肿胀、硬固,病程长,后期睾丸萎缩,失去配种能力。

母畜流产前,食欲减退,精深沉郁,起卧不安,阴唇肿胀,阴道薪膜潮红,并从阴户中流出黄色或灰黄色粘液,流产后容易引发母畜子宫内膜炎和胎液不下,并排出污秽分泌物。

二、危害及流行布鲁氏菌病最危险之处就是患病家畜几乎不表现出症状,但可通过排泄物和分泌物向外不断排出病菌,从而污染饲料、饲养工具等进行传播,而且排出的病原菌对外界有较强的抵抗力,在土壤、水中能存活3个月,在胎衣中能存活4个月以上,在皮毛上存活4个月以上,因此,一旦环境受到污染,人或畜在几个月内都有被感染的可能。

布病在临床上雄性家畜比较易感染,性成熟后对本病极为易感染,消化道是主要传播途径,也要经配种进行传染,易发生引起关节炎、不孕不育、流产等症状,人感染后甚至比牲畜的症状更严重,如多呈波浪热、关节炎、和肌肉疼痛、不孕不育等症状,导致失去劳动能力,严重时可引起死亡。

一起布鲁菌病暴发疫情的调查分析

一起布鲁菌病暴发疫情的调查分析

一起布鲁菌病暴发疫情的调查分析刘胜萍【摘要】目的了解布鲁菌病暴发的原因,采取有效措施加以控制.方法对患者及密切接触人员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和布鲁菌病血清学检测,开展病例诊断、疫情调查和控制工作.结果共调查38例,12例确诊为布鲁菌病,罹患率为31.6%.结论因引进未经检疫的外地奶牛,而相关接触人员缺少有效防护,导致本次布鲁菌病暴发疫情.因此应提高对布鲁菌病防治工作的认识,从源头控制布鲁菌病的输入,做好人畜间布鲁菌病疫情监测工作,加强医务人员培训和健康教育.【期刊名称】《安徽医科大学学报》【年(卷),期】2011(046)007【总页数】2页(P705-706)【关键词】布鲁杆菌病/流行病学;健康教育【作者】刘胜萍【作者单位】安徽医科大学附属教学医院,合肥市第三人民医院,职业病科,合肥,230022;合肥市职业病防治院,合肥,23002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516.7布鲁菌病(简称布病)是由属于布氏菌属的小型革兰氏阴性球菌引起的动物源性人畜共患病-变态反应性疾病,在我国被列为乙类传染病。

我国于20世纪90年代后,布病疫情有回升的趋势,北方局部地区出现疫情暴发和流行[1]。

安徽省是布病的非流行区,近年来随着畜牧养殖业快速发展,安徽省每年都有大量从外地引进的牲畜良种,如果未经有效检疫,可导致传染源的输入,从而可能导致人布病的局部暴发。

2009年5~6月,安徽省某市一乳业公司的部分员工出现发热、乏力、大关节痛(或)和腰背痛、睾丸痛以及头痛、头晕等症状,被确诊为布病。

经流行病学调查和实验室检测,证实为一起布病暴发。

现将调查结果报道如下。

1 材料与方法1.1 病例资料1.1.1 一般资料该公司共有员工38例,其中兽医7例、挤奶员20例、行政勤杂人员11例;男23例、女15例,年龄26~67岁,平均42岁。

1.1.2 临床表现患者临床症状主要为头痛头晕、发热、乏力、大关节痛、腰背痛等,其中大关节痛或腰背痛11例、乏力10例、头痛头晕7例、发热(不规则低热为主)6例。

内蒙古扎兰屯市2010年—2014年布鲁氏菌病流行因素分析

内蒙古扎兰屯市2010年—2014年布鲁氏菌病流行因素分析

内蒙古扎兰屯市2010年—2014年布鲁氏菌病流行因素分析摘要】目的了解内蒙古扎兰屯市布鲁氏菌病(简称布病)疫情特征及疫情发生的流行因素,为防控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和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2010—2014年布病疫情进行流行病学统计分析。

结果2010—2014年扎兰屯市疫情主要集中于与羊牛等接触的人员,呈散发状态,农民为主,中年居多,男性高于女性。

与畜类检疫不到位、个人缺乏防护措施是引起发病的主要因素。

结论加强政府领导、部门配合,加强宣传培训,做好检疫和个人防护,减少疫情发生。

f关键词】布病;疫情特征;流行因素布鲁氏菌病(简称布病)是由布鲁杆菌引起的人、畜共患传染病,严重危害人类健康、阻碍畜牧业及相关产业健康发展,影响经济贸易。

2010—2014年布病的发病率一直位居全市乙类传染病榜首。

为进一步了解扎兰屯市布病流行规律和特征,掌握其流行动态及发展趋势,探索切实有效的防治方法,给今后布病防治工作提供可靠依据。

现将扎兰屯市2010—2014年布病流行因素进行分析,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资料来源布病疫情资料来源于2010-2014年扎兰屯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甲乙类传染病报告系统;人口资料来源于扎兰屯市统计局。

1.2 方法对2010 - 2014年内蒙古扎兰屯市布病疫情资料应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进行分析。

1.3 统计学方法采用Excel软件建立数据库,运用SPSS 17.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流行病学分析。

2 结果2.1 基本情况扎兰屯市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东部、呼伦贝尔市南端,地处东经120°28′51″—123°17′30″,北纬47°5′40″—48°36′34″之间,市域东西长210公里,南北宽160公里,总面积1.69万平方公里。

背倚气势磅礴的大兴安岭,面眺一望无际的松嫩平原,是呼伦贝尔与外省交流的窗口,是内蒙古自治区重点农牧林副产品加工和风景旅游城市。

一起布鲁氏菌病聚集性疫情调查与分析_蔡全民

一起布鲁氏菌病聚集性疫情调查与分析_蔡全民

Survey and analysis on an epidemic outbreak of brucellosis
CAI Quan-min, WANG Yong, LV Bin, NING Yu. Xiaogan Center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Xiaogan, Hubei 432000,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hrough a typical case investigation and analysis to explore the incidence reasons and epidemiological char- acteristics of brucellosis in the low or no-risk areas, and provide scientific bases for the prevention and controlling measures. Meth- ods The outbreak of brucellosis in Dawu in 2011 was investigated and analyzed by employing the field epidemiological survey method. Results The outbreak of brucellosis in Dawu was due to the existence of ineffective system of quarantine, surveillance, im- munization. The unawareness of occupational disease prevention and bad health habits lead to the outbreak of human brucellosis, totally 8 cases were laboratory-confirmed; a research was carried out to 52 farmers 78 occupation groups in entire county, 1 case was positive, collected 40 non-occupation population blood tests, no positive results were found. Conclusion The Brucella aggregation epidemic is introduced by the Boer goat brucellosis without quarantine introduced, it recommends pay attention to integrated control measures in low-incidence or non-incidence areas, strengthen the management of susceptible animals, increase the education about occupation health, do better in personal protection. It is necessary to improve our understanding of brucelliasis. Keywords: Brucellosis; Clustering epidemic; Epidemiological analysis

布鲁氏菌病的流行情况及防治分析

布鲁氏菌病的流行情况及防治分析

布鲁氏菌病的流行情况及防治分析摘要:以羊种布鲁氏菌引发的布病是目前世界上最常见的人兽共患传染病之一,也是常见的实验室源性病原体,布鲁氏菌已经被列为b类病原体,每年都会出现新发地和复发地相关报道。

因布病带给畜牧业和动物产品公共卫生安全的经济损失巨大,因此研究布鲁氏菌病的流行情况及防治的有效措施,能有效降低动物布病的发生,进而降低人布病的发生机率,提高生活质量。

关键词:布鲁氏菌病流行防治布病【中图分类号】r-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8801(2013)02-0241-02布鲁氏菌病是一种古老的疾病,起源于埃及第五次瘟疫时期,1887年在一名死于malta热(热性病)的英国士兵脾脏内分离出了羊布鲁氏菌(brucella melitensis),当时称为(micrococcus melitensis),之后的近20年中,malta热一直是一种具有传染性的神秘疾病。

1905年在羊奶中分离出了brucella melitensis,发现了其人兽共患特点,病原的主要携带者就是健康羊。

1987年弹丹麦兽医分离了牛种布鲁氏菌,由美国科学家alice evans依据他们之间的联系统一命名为布鲁氏菌属,之后人们发现布鲁氏菌又转移到了海洋哺乳动物中,范围进一步扩大。

1流行特点1.1布鲁氏菌菌型分布。

自病人的骨髓、血液、滑囊液和关节液中,以及牛羊的乳、流产物和淋巴结等组织中可以分离出380多株布鲁氏菌。

羊种布鲁氏菌存在:第1、第2、第3生物型,牛种布鲁氏菌存在:第1、第3、第4、第6、第7、第9生物型。

1.2人间布病流行特点。

经统计资料分析显示,人间感染布鲁氏菌的发病率较高,布鲁氏菌能够通过皮肤黏膜、呼吸道和消化道等多种途径进入到人体,引起关节痛、乏力、发热、出汗等病症,引发免疫系统、消化系统、骨关节系统和循环系统、神经系统等损伤,临床表现无特异性且复杂多变,在畜牧业地区更为频发,属于地方流行疾病。

主要感染人群为牧民、农民、畜产品收购人员、屠宰人员、兽医等[1]。

2000-2008年布鲁氏菌病疫情分析

2000-2008年布鲁氏菌病疫情分析

2000-2008年布鲁氏菌病疫情分析发表时间:2010-08-31T08:30:29.217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0年第17期供稿作者:赵爱珠钱惠兰贾秀丽陈翠萍[导读] 布鲁氏菌病(简称布病)是由布鲁氏杆菌引起的一种人畜共患的传染病。

赵爱珠钱惠兰贾秀丽陈翠萍(渭南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陕西渭南 714000)【中图分类号】R1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085 (2010)17-0118-02 【摘要】目的了解渭南市布病发病趋势。

方法 2000-2008年疫情数据分析。

结果近几年布病发病呈上升趋势。

【关键词】渭南市布病疫情分析布鲁氏菌病(简称布病)是由布鲁氏杆菌引起的一种人畜共患的传染病。

历年来渭南市一直为布病高发市,为了探讨布病的流行趋势及发病规律,现对2000-2008年该病的疫情做以分析。

1 资料与方法1.1 资料来源:来源于陕西省急性传染病疫情资料汇编、渭南市传染病疫情资料汇编及疫情网络上报数据。

1.2 方法:对2000-2008年疫情资料数据进行整理,采用流行病学方法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2.1 流行概况2000-2008年全市共报告布病547例,年平均发病率为1.12/10万,2002年发病率最高,为2.28/10万,2000年发病率最低,为0.38/10万,2001年发病开始明显上升,2002年升到最高点,报告发病122例,发病率升到2.28/10万,2003年开始下降,2005年降到最低点,报告发病22例,发病率降到0.40/10万,略高于2000年,2006年-2007年相对稳定,2008年有开始缓慢上升,发病率为1.43/10万。

发病率总体呈上升趋势,与全省发病趋势相同。

但就发病数而言,占陕西省比例并不大2.2 地区分布2000-2008年全市除富平、华县无报告病例外,其余9个县(市、区)均有报告发病,主要集中在澄城、大荔、白水、韩城4个县(市)。

布鲁氏菌病疫情现状及防控措施

布鲁氏菌病疫情现状及防控措施

一、概述(疫情特点)
发病人数逐年增加:2010年以来,人间布病发病快速上升。 2013年发病人数 为788例,发病率为2.12/10万,发病率较2012年上升了33.02%。今年1-3月份 报告发病人数为139例较去年同期上升23.01%。我省在全国各省(市、区)年 报告新发病人数中排序一直在6-10位。在我省报告乙类传染病排序中,人间布 病病例数居第八位。 疫情空间分布范围逐渐扩大:2013年全省除过杨陵区外在10个设区市的57个县 (市、区)均有病例出现。发病数居前3位的是榆林、渭南和延安市,三地报 告病例占全省的90.61%,大荔县病例数占全省的19.8%,该县18个镇15个均有 发病,南部沙苑地区疫情逐年加重并向北部蔓延。
经呼吸道感染:常见于吸入被布氏菌传染的飞沫、
尘埃。
三、流行病学(人群易感性)
人群对布氏菌普遍易感,患病后有较强的免疫力, 各型之间有交叉免疫。
布氏菌苗保护率低、持效时间短、副作用多,人
多次接种可使机体致敏,产生一定的不良反应。 因此,不提倡大范围使用菌苗。在诸如生物恐怖 袭击等紧急状态时,可使用菌苗进行预防接种。
1、处理病畜难产、流产及正常产; 2、检查牲畜; 3、饲养放牧病畜; 4、接触病畜的尿、粪; 5、屠宰病畜、剥皮、切肉、分离内脏; 6、剪羊毛或从事皮毛加工; 7、挤奶或加工病畜奶制品; 8、采取病畜、病人的血液和病理材料; 9、直接或间接接触被病畜分泌物、排泄物污染的水、土、 草料、棚圈、工具用品等; 10、从事布氏菌实验操作。
一、概述(我国疫情)
1991-2013年全国布病时间分布特点
2012年:全国发病39515例,死亡1例,发病率上升3.08% 2013年:全国发病43486例,发病率上升9.51%

一起布鲁氏菌病暴发疫情的调查

一起布鲁氏菌病暴发疫情的调查

一起布鲁氏菌病暴发疫情的调查摘要2011年7月29日至8月20日浙江龙游县某养殖场共发生布鲁氏菌病(布病)7例,罹患率为20%(7/35),另有1例布病感染者。

细菌学检测,首发病例血培养出羊种布鲁氏菌3型。

外地未经检疫的山羊大量流入,羊养殖场工作人员缺少有效防护是造成本次暴发疫情流行的主要原因。

2011年7月29日,浙江省第一医院送检1例疑似布鲁氏菌病(布病)病例,浙江省布鲁氏菌病防治中心开展布病虎红凝集试验和试管凝集试验,7月31日报告均呈阳性结果。

流行病学调查发现患者系因清洗、食用羊胎盘发病,患者自述龙游县老家亲属中也有类似症状者。

浙江省布病防治中心判断可能是一起布病局部暴发疫情,立即赶赴疫点,并与地、县级CDC及畜牧局开展了现场调查和处理,现报道如下。

1 基本情况首发布病病例系衢州市龙游县模环乡白露岗村一羊养殖场业主的亲属。

2011年2月10日,该养殖场从山东济南济宁县守信牧业养殖场进购104头波尔山羊进行饲养,当时对方未给予检疫证明,该养殖场也未向当地畜牧局报检。

在饲养和繁殖过程中发现该批羊产羊仔率较低,经常出现死胎、流产,共计流产150多只羔羊。

当地有吃羔羊和胎盘进补的风俗,养殖场主不仅自家食用,也将流产羔羊和胎盘送给亲属食用。

该养殖场现存栏波尔山羊130头,场边还有3头奶牛和2条犬,另有1头本地母山羊与波尔山羊交配怀孕待产。

该养殖场相对较为独立,位于一茶园中央,周边500 m内无村民,养殖场内饮用水为自备井水,羊排泄物统一堆放在养殖场内,作为肥料撒在周边草丛中。

养殖场有职工22人,另有13名场外人员曾清洗或食用流产羔羊和胎盘,同源暴露人员共计35人。

2 流行病学调查对该养殖场22名职工和13名场外接触人员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和布病实验室检测,并进行随访监测。

结合临床症状,最终确定本起布病暴发疫情共检出7例急性布病病例,罹患率为20%(7/35),另有1名布病感染者。

本起暴发疫情首发病例发生于7月29日,末例病例在8月20日,发病高峰在7月中下旬,发病3例(3/7)。

某市布鲁菌病流行特征和流行趋势的研究

某市布鲁菌病流行特征和流行趋势的研究

某市布鲁菌病流行特征和流行趋势的研究王欢【期刊名称】《中国医药指南》【年(卷),期】2013(000)003【总页数】2页(P68-69)【关键词】布鲁菌病;流行特征;流行趋势;描述流行病学【作者】王欢【作者单位】白城市结核病防治研究所,吉林白城 137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516.7布鲁菌病是由布鲁菌通过皮肤黏膜、消化道、呼吸道等多种传播途径侵入机体引起的人畜共患的急性或慢性传染病,属自然疫源性疾病。

布鲁菌病广泛分布于世界170多个国家和地区,在我国波及28个省区,流行范围广、危害严重,《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将其列为乙类传染病。

人类感染布鲁菌病后病程较长、反复发作、经久难愈。

因此,布病的流行严重危害人类的健康和畜牧业发展,破坏社会正常的生产与生活。

吉林省是我国布病重病区之一,白城市是吉林省布病流行的重病区。

1938年首次发现布病患者,1952年7月至1953年初,因从外地购入大批羊,布病逐渐蔓延;1966年以后白城市实行综合性的布病防治措施,布病疫情逐渐有所下降;1999年以来疫情呈现回升状态,出现多个爆发点[1]。

因此,加强对布鲁菌病的研究,提升防治水平和能力,加强宣传教育,引导政府高度重视,重新审视并修订布病的新的防制策略,建立健全具体的防控措施,在当前是极其迫切的。

现收集白城市2002年至2011年通过疫情报告系统报告的所有布病患者的流行病学资料,深入分析了10年间白城市布病的流行病学特征,旨在掌握白城市近十年来布病疫情的流行情况和发展趋势,为布病防制策略和措施的修订提供科学而客观的依据,切实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避免患者由急性期转变为亚急性期或慢性期,避免出现“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现象,切实提高人群的劳动能力,促进当地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1.1 资料来源自白城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收集2002年至2011年白城市布鲁菌病疫情资料,人口资料由白城市统计局提供。

1.2 统计方法运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分析10年间白城市布鲁菌病的时间分布、地区分布、人群分布特征。

布病疫情分析

布病疫情分析

布病疫情分析与预测摘要:布病的全称叫布鲁氏菌病(Brucellosis),是由布鲁氏菌引起的人畜共患的传染---变态反应性疾病。

近年来布病的发生率有增无减,为了能更好的控制布病的发展,我们通过建立数学模型——SIR模型,分析了布病的发展规律,具体以吉林省为例,结合当地卫生情况、医疗水平及政府的政策给出了对布病控制的一些想法。

关键词:布病检测控制一、问题提出:2010年的东北农业大学布病感染事件以及2011年的飞鹤奶粉事件再次引起了社会对布病的广泛关注。

布病是一种人畜共患的传染病。

主要通过呼吸道、消化道和皮肤粘膜传染。

据了解,在我国布病主要发生在东北和西北,主要的传播源是羊。

并且这种病在牲畜之间很容易传播,发病率的极高。

人类患病也主要是被牲畜所带病菌感染。

人和人之间传染罕见,都是患布病的牲畜(羊、牛、梅花鹿、猪、犬等)通过上述途径传染给人的。

它属于乙类传染病,与甲型H1N1流感、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艾滋病、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炭疽病等20余种‘大名鼎鼎’的传染病并列的乙类传染病!”布病可引起长期发热、多汗、关节痛、肝脾肿大、早衰及不孕不育等多系统疾病,此病菌可以侵犯中枢神经系统,以及引起脑膜炎等并发症,侵蚀骨骼,引起骨骼损伤,甚至让患者丧失劳动能力。

而且此病有可能久治不愈。

”对此我们能否通过建立数学模型,预测其传播趋势,并希望能找出一些方法或者措施来控制其传播呢?二、问题分析:要解决此问题,我们可以通过了解此病的生长规律,及传播规律和速率,再通过建立模型来画出布病传播的图形,通过对图形的分析来观察其传播规律,提出预防措施。

因为布病是一种人畜共患病的传染病,一般以动物传染人为主,人与人之间传染的例子很少,不到百分之一,所以本文中不考虑,所以在建立模型的时候,我们主要以动物与动物之间、人与动物之间的传播为主要研究对象。

在我们的模型当中,我们以羊群为主要对象来研究。

通过建立羊群内部布病传播模型和人羊之间传播模型来分析问题。

我市布鲁氏菌病发生和流行的影响因素

我市布鲁氏菌病发生和流行的影响因素

2 产 业 结 构 调 整
牧业 产 值 在农 业 总产 值 中 的 比重 反 映 了产 业 结 构 的调 整 。近年 来 ,随着 经 济 的发展 ,人 民 日常生 活 中对 肉 、蛋 、 奶 和皮革制 品 的需 求不 断增加 ,以及各级 政府扶 持养殖 业政 策 的 逐 步落 实 ,我 市 养殖 业 有 了快 速 发 展 ,养殖 工 人 的数 量 快 速增 加 。 同 时带 动 畜牧 业 也 随之 快 速 发展 ,屠 宰 、挤 奶 以及皮 毛 加 工 工人 随 之增 加 ,农 业 中 的其 他 产业 人 员相 对 减 少 。牧 业产 值 在 农业 总 产 值 中 的 比重增 加 的 同时 接 触 布 鲁 氏杆 菌机会 较 多 的职业 人群 增多 ,再 加之 牧 民的增 加 , 意味 着 原来 主要 从 事种 植 业 的部 分 农 民转 变成 牧 民。这 些 转 变 而 来 的新 牧 民 ,一 方 面接 触 病 畜机 会 增加 ,另一 方 面 欠缺 布 病 防护 知 识 ,个 人 防 护意 识 差 ,直接 造 成 了 布病 的 发病人 数增加 。
l 牧 业 产 值
布 病 是人 畜 共 患 性传 染 病 ,家畜 、家禽 和野 生 动物 是 布 鲁 氏杆 菌 的 宿 主 ,人 类 主 要是 通 过 直接 接 触病 畜 或 其排 泄 物 、分 泌 物 等而 感 染 。我 市牧 业 产值 近 年 不 断快 速 增加 定程 度上 反 映了 畜牧业 的发展 及从 事畜 牧业 人数 的增 加 , 这 也 意 味着 与 牲 畜接 触 的机 会 增 加 ,感染 布 病 的机 率 也 随 之增 加 。 因此 ,在 大 力 发展 畜 牧 业 的 同时 ,做 好布 病 防 护 知识 的宣传 和教 育 ,加 大布 鲁 氏 菌病 防 控力 度 是 十 分迫 切 的也是 必要 的 ” - 4 J 。

浅论布鲁氏菌病的流行、发病原因及防治进展

浅论布鲁氏菌病的流行、发病原因及防治进展

浅论布鲁氏菌病的流行、发病原因及防治进展【摘要】布鲁氏菌病是一种人畜共患病,生物分型较多,寄生宿主广泛,传播途径多种。

进入2000年后,我国患病人数逐年增多,波及28个省市区,给社会和家庭带来沉重负担。

发病原因较多,主要是人群布病知识缺乏,防范意识不足,防护措施不当,检疫、免疫力度不够。

本文综述是有关布鲁氏菌病流行现状、发病原因及防治对策的最新进展。

【关键词】布鲁氏菌病;流行现况;发病原因;防治对策Abstract: The Brucella is one kind of disease which can be got by human and animals together. There are many biological subtypes and the parasitic hosts widespread with so many dissemination ways. After 2000, the population of getting Brucella increases year by year, which affects 28provinces, cities and areas. It has brought the tremendous burden for the society and the family. The incidence reasons which can spread Brucella are various. The main reason is the lacking of knowledge, aconsciousness is insufficiency. The protective measures are improper, and we lack effective quarantine and immunity. This article concerns present situation of Brucella, the incidence reason and the progress in prevention.Key words:Brucellosis; present situation; incidence reason;prevent-and-curable strategies布鲁氏菌病(Brucellosis)简称布病,是由布鲁氏菌(Brucella)引起的一种人畜共患的传染变态反应性疾病。

2012—2021年宁夏人间布鲁氏菌病流行特征分析及发病趋势预测

2012—2021年宁夏人间布鲁氏菌病流行特征分析及发病趋势预测

2012—2021年宁夏人间布鲁氏菌病流行特征分析及发病趋势预测2012—2021年宁夏人间布鲁氏菌病流行特征分析及发病趋势预测近年来,宁夏区域内的布鲁氏菌病发病人数呈现出不断增加的趋势。

布鲁氏菌病是一种由布鲁氏菌引起的人畜共患传染病,可能会对人体的多个系统产生严重的影响。

为了深入了解宁夏地区布鲁氏菌病的流行特征,并预测未来的发病趋势,本文对2012年至2021年宁夏地区的布鲁氏菌病数据进行了统计和分析。

根据宁夏卫生健康委员会提供的数据,从2012年到2021年的十年间,宁夏地区共报告了布鲁氏菌病病例1148例。

其中,男性患者占比53%,女性患者占比47%。

这一统计数据显示了男性略高于女性的患病率。

从年龄分布上看,20-60岁的成年人是主要的感染群体,占比约为86%。

这可能与成年人的生活方式和职业特点有关。

在宁夏地区,农村地区是布鲁氏菌病高发区。

病例数显示,农村地区的发病率显著高于城市地区。

这可能与农民接触感染源的机会更多有关,如接触感染的牛、羊等动物。

此外,从季节分布上看,布鲁氏菌病主要集中在春季和夏季。

高温多雨的气候条件为病原体传播提供了有利条件。

除此之外,本文还对病例的临床表现进行了分析。

常见的症状包括发热、关节痛、乏力等,其中以发热最为普遍。

此外,布鲁氏菌病还可以引起多种疾病,如肝脾肿大、心内膜炎等,严重情况下甚至会危及生命。

基于这些流行特征,可以预测未来宁夏地区布鲁氏菌病的发病趋势。

随着宁夏地区城乡发展的进一步扩展,农村地区的人口流动增加,接触感染源的机会可能会增加,因此布鲁氏菌病的发病风险可能会继续上升。

此外,全球变暖导致气候条件改变,可能会进一步促进病原体的传播,增加了疫情的爆发可能性。

为了控制和预防布鲁氏菌病的传播,宁夏地区应加强防控措施的宣传和实施。

教育农民关于布鲁氏菌病的预防知识,提高其自我防护意识。

农村地区应加强饲养动物的管理,减少病原体的传播机会。

另外,要加强与农村医疗机构的合作,提高对布鲁氏菌病的诊断和治疗水平。

一起布鲁氏菌病暴发疫情回顾性分析及控制效果评价

一起布鲁氏菌病暴发疫情回顾性分析及控制效果评价

一起布鲁氏菌病暴发疫情回顾性分析及控制效果评价发表时间:2013-12-10T16:20:05.467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3年第30期供稿作者:乔介虹1 白晔1 刘日宏1 郝爽1 崔远圣2 岑彩凤2 [导读] 对病畜和阳性畜污染的场所、用具、物品进行严格的消毒。

对疫区和周边受威胁的羊只全部进行口服免疫接种。

乔介虹1 白晔1 刘日宏1 郝爽1 崔远圣2 岑彩凤2 田万河3(1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察布市地方病防治中心内蒙古乌兰察布 012000)(2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察布市兴和县疾控中心内蒙古兴和 013600)(3内蒙古自治区血液中心内蒙古呼和浩特 010070)【中图分类号】R184.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3)30-0172-02【摘要】目的评价兴和县城关镇杨二城夭村布鲁氏菌病暴发点疫情处理措施及实施效果,分析和探讨控制布鲁氏菌病暴发疫情的有效控制方法。

方法按照布鲁氏菌病诊断标准及疫区处理原则(GB15988—1995)进行布鲁氏菌病流行病学调查与疫区处理,并对该村人间布鲁氏菌病疫情进行连续3年的常规监测[1]。

结果 2010年通过人间布鲁氏菌病疫情专项调查判定该村疫情为暴发流行以来,当年该村累计确诊新发布鲁氏菌病12例,通过综合性布病防控措施的实施,及时对疫情进行了处理,经2011年—2013年常规监测,该村无新增病例发生,证明防控措施取得明显实效,疫情得到有效控制。

结论政府部门重视,卫生主管部门严格落实防控措施,加强防控知识的宣传教育工作,一定能够迅速遏止布病的发生与流行。

【关键词】布鲁氏菌病暴发流行疫情监测布鲁氏菌病(以下简称布病)是由布氏菌侵入机体引起的人兽共患的传染—变态反应性疾病,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报告的乙类传染病。

人患此病常因误诊误治而转成慢性,反复发作长期不愈[2]。

1. 基本情况1.1兴和县城关镇杨二成夭村位于县城东南方,全村常住人口120人,养羊户占全村总户数的75以上。

浅析布鲁氏菌病疫情上升的原因与防控建议

浅析布鲁氏菌病疫情上升的原因与防控建议

浅析布鲁氏菌病疫情上升的原因与防控建议盛宗华【期刊名称】《青海畜牧兽医杂志》【年(卷),期】2014(044)005【总页数】2页(P49-50)【作者】盛宗华【作者单位】青海省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西宁,81000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852.61+4布鲁氏菌病(brucellosis) (简称布病)是由布鲁氏菌引起的羊、牛、猪、犬及人等均可发生的人畜共患慢性传染病,可引起患病动物不孕、流产和死胎。

世界动物卫生组织(0IE)将其列为多物种动物疫病,《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将其列为二类动物疫病,是目前世界上流行最广,危害最大的人畜共患病之一。

进入21世纪,布病在世界范围内呈现回升趋势,我国布病疫情在人畜间也呈现出逐年持续上升的态势。

这一现象的出现固然与全球大流通时代的到来有密切关系,同时也表明防控技术和策略没能及时适应新的流行特点,没能达到理想的控制效果。

1.1 畜间布病流行情况我国一直是羊种、牛种布病流行为主的国家。

家畜中以羊布病最多发, 主要原因在于群中羊与羊接触和羊交易流动频繁,另外羊种布鲁氏菌毒力和传染性也最强。

其次是牛布病,也存在与羊类似的情况,疫情也相当严重。

猪布病未像牛羊布病那样再度严重流行,猪布病一直以自然配种为主要传播方式,感染对象主要是种猪。

随着猪人工授精繁殖技术的发展,大大降低了猪间传染的机率。

近几年布病流行农区比牧区更重,并且呈现以农区向牧区扩散为主的特点,发病率总体呈上升趋势,这种现象与农区家畜调进调出频繁有关,而牧区则以调出家畜为主,引进传染源的机率低于农区。

对人来说,羊种布鲁氏菌的毒力明显高于牛种菌,从人间分离到的病原菌90%以上是羊种布鲁氏菌,证实我国羊布病是人布病的主要源头。

从中国人畜布病的疫情监测历史可以看出,80年代前人畜布病在中国疫情相当严重,由于政府重视,加强疫情监测报告系统,有计划有组织地对人畜布病进行了调查及防治。

进入90年代以后,人畜布病的发病率一直在较低水平波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0-2014年灵宝市布鲁氏菌病疫情及其原因分析
发表时间:2015-11-13T15:57:00.987Z 来源:《健康世界》2015年13期供稿作者:张丹青(通讯作者)
[导读] 灵宝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河南灵宝布病为重要的人畜共患传染病,除畜牧业发展和从业人员增加之外,还有以下原因。

一是畜间传染源持续存在、繁衍与扩散。

张丹青(通讯作者)
灵宝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河南灵宝 472500
摘要:目的分析灵宝市布鲁氏菌病疫情流行特征及相关影响因素,为制定有效的防控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从《传染病报告信息管理系统》获得2010-2014年灵宝市布鲁氏菌疫情数据,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资料进行分析。

结果 2010-2014年灵宝市累计报告布鲁氏菌病病例185例,平均发病率为4.93/10万,无死亡病例报告。

发病季节以3-6月为主,发病年龄为40-65岁年龄组劳动力人群,发病与接触病牛羊有关。

结论传染源没有彻底清除,大量牲畜从外地引进未得到有效检疫,从业人员自我防护意识淡薄等是疫情上升的主要原因。

应加强牲畜流通环节的检疫和管理,做好职业人群的监测和疫情通报工作,开展对专业人员的诊治技术培训,以控制疫情蔓延。

关键词:布鲁氏菌病;疫情分析;原因
布鲁氏菌病(简称布病)是一种由布鲁氏菌引起的严重危害人民健康和畜牧业发展的人畜共患传染病,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的乙类传染病。

灵宝市为河南省布病老疫区。

经过多年综合防治,于1985年经上级有关部门考核验收达到国家控制标准。

近些年来,由于随着灵宝市畜牧业和羊屠宰食用产业的不断发展,大量牛羊等牲畜引进而未经有效检疫,导致传染源的输入,灵宝市布病疫情逐年升高,
为切实做好布病防控工作,现对2010-2014年灵宝市布鲁氏菌病疫情及其原因进行分析。

1 资料来源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病例来自国家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灵宝市2010-2014年报告的布鲁氏菌病病例。

人口资料来源于灵宝市统计局。

病例个案的纳入标准:①通过国家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直报的病例;②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行业标准》中的《布鲁氏菌病诊断标准》(WS269-2007)定义的确诊病例;③传染病信息报告卡填写完整且无逻辑错误的病例。

1.2统计学分析运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使用SPSS18.0统计软件对2010-2014年灵宝市布鲁氏菌病流行特征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发病概况 2010-2014年灵宝市累计报告布鲁氏菌病病例185例,平均发病率为4.93/10万,无死亡病例报告。

2010年报告布鲁氏菌病例17例,发病率2.27/10万;2011年报告布鲁氏病例17例,发病率2.25/10万;2012年报告布鲁氏菌病例19例,发病率2.50/10万;2013年报告布鲁氏病例62例,发病率8.34/10万;2014年报告布鲁氏病例70例,发病率9.36/10万。

报告发病率逐年上升,见表1。

表1 2010-2014年灵宝市布鲁氏菌病发病率统计
图2 2010-2014年灵宝市布鲁氏菌病病例发病地区分布统计
2.2.4 临床特征灵宝市布病患者大部分有典型的临床症状。

发热、多汗、乏力、关节痛是我市布病患者最常见的症状,发热以不规则热为主,未及时诊治或长期误诊的患者可见到较典型的波状热型,患者关节痛表现为典型的多发性和游走性,以膝关节、腰椎、肩关节等大关节为主,部分急性期病例表现为膝关节积液。

从临床检查结果分析,灵宝市布病患者肝脾肿大和外周血象淋巴细胞升高较常见,这与全国近年布病典型患者增多现象一致。

3 讨论
灵宝市布鲁氏菌病呈逐年上升趋势,流行高峰在3-6月春夏交接季,这与我国北方牧区羊群布病导致的流产高峰在2-4月,人的发病高
峰则在4-5月。

夏季因剪羊毛和饮奶多,也可出现一个小的发病高峰的报道基本一致。

患者主要为农村青壮老年男性,有明显的职业性,凡与病畜接触多的劳动力人群发病率高。

4 疫情上升原因
布病为重要的人畜共患传染病,除畜牧业发展和从业人员增加之外,还有以下原因。

一是畜间传染源持续存在、繁衍与扩散。

大部分地区多年未牲畜免疫,缺乏有效的免疫屏障;牲畜交易频繁,检疫监管难;联防联控刚刚恢复,财政补贴制度不健全,病畜淘汰困难。

2013年,省市两级动物疫控机构监测牛、羊养殖场 417个,检出阳性场 100个,场群阳性率为23.98%;监测样品6167份,检出阳性样品590份,个体阳性率为9.57%。

(摘自河南省2014年布病联防联控工作指导意见)畜间感染情况严重。

二是重视程度不够,保障支持有限。

对布病的疫情严重性和危害性认识不足,卫生和畜牧行政主管部门之间联防联控工作薄弱、政策支持和经费投入不力。

三是生产方式落后,传播风险较高。

灵宝市畜牧业规模化、集约化的水平较低,羊只养殖以农户散养为主,牲畜饲养和人员生活的环境交集;羊只屠宰尚未实行定点管理,对屠宰场地、流程、卫生等无规范化要求,从业人员感染风险较高。

四是高危人群防病知识低下,公众防范意识淡薄。

5 灵宝市布病疫情发展趋势
综合分析,灵宝市布病疫情仍将维持在较高水平,难以遏制上升势头。

主要依据为:各级政府重视、支持及政策、经费保障不力,政府领导、部门负责、责任落实的综合防控的局面尚未形成;省市际间的卫生、畜牧部门间和疾控、疫控系统间的联防联控机制尚未建立,牲畜跨省流动日益频繁,传染源的流入难以阻断;省市内疾控、疫控系统间的联防联控工作刚刚起步,卫生、畜牧行政主管部门间的联防联控机制尚未建立,防控措施难以有效落实;传染源难以有效控制。

我市布病疫情普遍存在,说明传染源的广泛存在。

目前,畜间检疫、健康畜免疫措施尚未有效落实,病畜淘汰的地方财政补贴制度不健全,将导致传染源的持续存在和扩散。

6 对策和建议
灵宝市在病例增多的同时,发病区域也在逐年扩大,给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畜牧业发展带来严重的危害,为此特提出以下防控工作建议。

6.1 高度重视,加强领导。

布病疫情的快速持续发展,严重危害人民群众身体健康,严重制约畜牧业的健康发展。

各级政府及其卫生、畜牧行政主管部门必须充分认识到疫情形势的严重性和危害性,站在保障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的高度,加强组织领导、部门合作、政策支持和经费保障,制订规划,明确目标,落实责任,深入持久地抓好人畜布病防控工作。

6.2 联防联控,狠抓落实。

尽快建立各级卫生、畜牧、财政、教育和宣传部门间的联防联控机制,巩固和提升疾控、疫控系统间的联防联控机制。

在全面部署、完善政策和健全制度的同时,要充分加强县级布病防控工作,深入基层,指导、督导、检查和考核人畜布病防控措施的落实。

6.3 突出重点,分类指导。

在全面部署布病疫情监测和防控工作的同时,要求各乡镇认真分析本乡镇疫情和防控情况,明确工作重点,实行分类指导。

强化医务人员培训,提高监测能力和疫情的真实性,降低异地诊断报告率。

参考文献:
[1]徐卫民,王衡,朱素娟等,2007年浙江省布鲁氏菌病疫情及其原因分析。

疾病监测,2008,23(5):280-282.
[2]李铁锋,王大力等2000-2007年吉林省布鲁氏菌病疫情及分析。

疾病监测,2008,23(5):287-288,296.
作者简介:张丹青,女,河南省灵宝市人,主要从事传染病与死因监测工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