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肢筋伤中医筋伤学理论
中医筋伤学
![中医筋伤学](https://img.taocdn.com/s3/m/e3fcaabc8762caaedd33d4aa.png)
第一章总论第一节概论一、筋伤学的发展:1、起源:远古时代;春秋战国时期:《内经》,现存最早、最完整的医学典籍,筋伤学理论的渊源,中医学理论的鼻祖;“筋膜”、“筋经”、“宗经”、“肌肉”;秦汉三国时期:《神农本草经》,记载治疗折跌绝筋的药物及治疗腰痛、痛痹的药物达60多种;《金匮要略》,记载导引、吐纳、膏摩等方法,既可治疗筋伤疾病又可预防疾病。
华佗:方药、针灸治疗疾病,外科手术,刮骨疗毒,“五禽戏”;魏、晋、南北朝时期:《肘后救卒方》,对骨折、脱臼的治疗有明确记载,对筋伤的肿胀、疼痛,在用活血化瘀的药物内服、外用方面有所发展;隋唐时期:《诸病源候论》,“金疮伤筋断骨侯”、“金疮筋急相引痛不得屈伸侯”,明确提出了筋伤有别于骨折、脱臼的诊断名称,还记载了开放伤口的缝合方法;《备急千金要方》,“老子按摩法”、“天竺国按摩法”、归纳了按摩手法“擦、捻、抱、推、搌、打、顿、捺”;《仙授理伤续断秘方》,现存的第一部骨伤科专着;设立“太医署”;宋、金、元时期:《世医得效方》,《永类今方》。
将损失分为三期,初期血化瘀法(攻下逐瘀法、凉血活血法、行气活血法)、中期养血舒筋法、后期培补肝肾法;明清时期:明代有“正体科”、“跌伤科”,清代有正骨科,专治骨折、脱臼及跌打损伤,又称伤科。
代表作:朱肃《普济方》、异远真人《跌损妙方》、薛己《正体类要》、李时珍《本草纲目》、王肯堂《证治准绳》;清代吴谦《医宗金鉴》,正骨心法要旨;第二节分类一、总分类:筋断、筋转、筋歪、筋走、筋翻、筋柔、筋强、筋粗、筋结、筋缩、筋痿;二、筋断:是指筋伤后,全部或部分断裂而言;筋不断:是指筋扭伤后淤血肿痛,甚至失去原来的正常位置,即筋走、筋歪、筋翻、筋转等。
筋强:是指筋伤后,僵硬强直,多见于陈伤瘀结不化。
筋粗:是指筋脉受伤后较正常为粗,多因瘀血阻滞,组织增生变性或痉挛所致。
筋结:是指筋伤后气血凝滞,出血囊肿状的局限性结块而言。
筋缩:是指筋伤后出现缩短现象,多见于损伤后关节固定时间较长,发生粘连或因固定在外翻或内翻的位置上出现外侧或内侧筋挛缩,而造成关节活动受限,功能障碍。
《中西医临床骨伤科学》第十章下肢筋伤
![《中西医临床骨伤科学》第十章下肢筋伤](https://img.taocdn.com/s3/m/94a1d39bc0c708a1284ac850ad02de80d5d80642.png)
中西医临床骨伤科学第十章:下肢筋伤1. 引言下肢筋伤是指下肢肌肉、腱或韧带的损伤或炎症。
在日常生活中,下肢筋伤是比较常见的运动损伤之一。
它不仅给患者带来身体上的痛苦,还会影响其日常生活和运动能力。
本章将介绍下肢筋伤的分类、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方法。
2. 下肢筋伤的分类根据损伤的部位和严重程度,下肢筋伤可以分为以下几类:•肌肉拉伤:是指肌肉的过度拉伸或撕裂,常见于运动过程中的瞬间爆发力造成的急性损伤。
•腱断裂:是指腱的断裂,常见于肌肉收缩受阻或外力过大的情况下。
•韧带损伤:是指韧带的部分或完全撕裂,常见于关节扭伤或运动过程中的不合理姿势造成的拉伤。
•肌腱炎:是指肌腱的炎症反应,常见于慢性过度使用或姿势不当引起的炎症。
3. 下肢筋伤的临床表现下肢筋伤的临床表现因损伤类型和严重程度而异,常见的症状包括:•疼痛:是最常见的症状,疼痛可以是急性的、剧烈的或慢性的。
•肿胀:在损伤部位出现局部肿胀,伴随着局部温度升高和红斑。
•活动受限:在运动过程中出现疼痛和不适,导致活动受限。
•肌肉力量减退:损伤后,患者可能出现肌肉力量减退的症状。
•关节不稳定:韧带损伤可导致关节的不稳定感。
4. 下肢筋伤的诊断下肢筋伤的诊断主要依靠临床症状和体格检查。
医生会询问患者的伤情和病史,并进行相应的体格检查。
常用的诊断方法包括:•医生问诊:询问患者的伤情、病史和疼痛情况等。
•体格检查:检查损伤部位的肿胀、红斑和触痛等。
•影像学检查:如X射线、CT扫描和MRI等,用于明确损伤的程度和范围。
5. 下肢筋伤的治疗方法下肢筋伤的治疗方法根据不同损伤类型和严重程度而异,常见的治疗方法包括:•休息:对于轻度的肌肉拉伤或肌腱炎,休息是必要的,可以减轻疼痛和促进康复。
•冷敷:在损伤后24-48小时内,冷敷可以减轻肿胀和疼痛。
•热敷:在48小时后,热敷可以促进血液循环和放松筋肉。
•物理治疗:如按摩、牵引和理疗等,可以缓解症状并促进康复。
•药物治疗:如非甾体抗炎药和镇痛药等,可以减轻疼痛和炎症。
中西医临床骨伤科学第十章下肢筋伤
![中西医临床骨伤科学第十章下肢筋伤](https://img.taocdn.com/s3/m/6d2c5e762cc58bd63186bdfc.png)
化脓性髋关节炎
•
髋关节滑膜结核
有午后发热、消瘦症状。 血沉加快。 X线检查:关节间隙稍宽或窄,晚期可发展
为骨关节结核,可见骨质破坏。甚者形成 死骨及窦道。
•
股骨头坏死
髋关节活动轻、中度受限。
X线片很快出现股骨头骨骺软骨变形。
•
化脓性髋关节炎
发病急,突然高热,寒战。 髋关节疼痛,功能障碍。 病变重者,关节周围出现肿胀或脓肿。 白细胞总数及中性多核型细胞升高。 穿刺可抽出脓液。
于20-400位,6周。 练功:早期锻练股四头肌舒缩功能。
解除固定后,练膝关节屈曲,并练 扶拐行走
•
药物治疗
内服药: 瘀血留滞证:用桃红四物汤 筋脉失养证:用壮筋养血汤 湿阻筋络证:用羌活胜湿汤பைடு நூலகம்
•
手术治疗
适应症:完全性交叉韧带损伤和伴有侧副 韧带、半月板损伤者。以及陈旧性损伤而 膝关节有明显前后移动者。
•
病因病理
本病病因未明,考虑与外伤或细菌、毒素及超敏 反应有关。 1、跑跳、滑倒、跳皮筋等使下肢过度外展或内收 时,使外展肌、内收肌群受伤,肌肉痉挛引起关 节位置不正,或使股骨头与髋臼的间隙增宽,关 节腔内的负压将关节滑膜或韧带嵌夹
2、在发病前约10~21日有上呼吸道感染、痢疾或 其他病灶感染,关节滑膜呈非特异性炎症性病理 改变。
中医称膝关节为“膝骱(jie ga)”,由于膝 关节周围上筋肌结构甚多,所以祖国医学 有“诸筋者,皆属于节”,及“膝为筋之府” 之说。
•
解剖(一)
膝关节的胫腓侧韧带和前后交叉韧带,在 维持关节的稳定上起重要作用。 侧副韧带:防止膝内翻和膝外翻, 胫侧副韧带还有限制外旋的作用。 交叉韧带:可防止胫骨向前或后滑动, 还可限制膝内翻、膝外翻以及旋转。
伤筋中医名词解释
![伤筋中医名词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8b0808b703d276a20029bd64783e0912a2167c20.png)
伤筋中医名词解释
伤筋是中医学中常用的一个名词,它指的是肌肉、筋脉等软组织受到外伤或其他因素引起的损伤、疼痛或功能障碍。
以下是对伤筋中医名词的解释:
1.伤筋症状:伤筋的常见症状包括疼痛、肿胀、活动受限
、局部压痛等。
伤筋还可能伴随其他症状,如瘀血、肌肉萎
缩等。
2.伤筋原因:伤筋的原因可以是外伤,如跌倒、扭伤、拉
伤等;也可以是过度使用、劳累、姿势不当等导致的慢性损
伤。
3.伤筋类型:中医将伤筋分为寒湿、热湿、瘀血等不同类
型。
每种类型的伤筋有其特定的症状和治疗方法。
4.伤筋治疗:中医常用的治疗方法包括中药治疗、针灸、
推拿按摩、外敷疗法等。
根据伤筋的具体情况和类型,医生
会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5.预防伤筋:为了预防伤筋,可以注意保持适当的体育锻
炼,注意姿势正确,避免过度使用肌肉和关节,保持身体的
温暖和灵活性等。
需要注意的是,中医学中的伤筋概念与现代医学的损伤诊断和治疗方法可能有所不同。
如果遇到伤筋的情况,建议咨询专业的中医医生或其他医疗专家进行确诊和治疗。
最新中医筋伤的治疗
![最新中医筋伤的治疗](https://img.taocdn.com/s3/m/7c0837f2a32d7375a41780eb.png)
手法治疗的原则:
适应症:
1、一切急慢性筋伤而无皮肤破损及筋完 全断裂者。
2、错缝。 3、急性筋伤后治疗不当的关节位移者。 4、骨折脱位后期关节位僵直或肌萎缩者。 5、骨关节病及痹症所致肢体疼痛关节活
动不利者。
中医筋伤的治疗
手法治疗的原则:
禁忌证:
1、诊断不明确的急性脊柱损伤伴有脊髓损伤症 状的患者。
* 筋伤---不一定伴有骨折、脱位、骨病。 * 骨折、脱位、骨病---不同程度的筋伤 * 骨折愈合后,脱位整复后---遗留筋的损
伤。
中医筋伤的治疗
第二节 筋伤的分类和病因病理
分类:
*筋断—筋伤后全部或部分断裂; *筋转,筋歪,筋走,筋翻—筋伤后离开正常位
置; *筋柔--筋伤后关节松弛; *筋粗--筋伤后瘀血阻滞(组织增生、变性
第四节 辩证诊断方法
一、 询问受伤情况
(一) 受伤时间。 (二) 受伤体位及外力情况
中医筋伤的治疗
辩证诊断方法
二、 筋伤的临床表现 (一)疼痛
(二) 肿胀 (三) 畸形 (四) 功能障碍 (五) 肌萎缩 1、 压痛点的检查 2、 肢体功能活动的检查
中医筋伤的治疗
第五节
一般治疗原则 一、 首重气血 二、 筋骨并重 三、标本兼治 四、内外结合
筋伤的治疗
中医筋伤的治疗
第五节 筋伤的治疗
急性筋伤……初期慎用手法 外敷、内服中药、包扎固定(消肿止痛) 功能练习(防止粘连、防止肌萎缩) 合理的手术(恢复解剖关系,有利于功
能恢复)
慢性筋伤……以手法、功能锻炼为主 外敷、内服中药、理疗、封闭术 牵引(温经通络舒筋)
中医筋伤的治疗
中医筋伤学(421页)
![中医筋伤学(421页)](https://img.taocdn.com/s3/m/b6d73a3b50e2524de4187eae.png)
概论
• 1 筋伤学的概念 • 凡因各种外来暴力或慢性劳损等
原因造成筋的损伤,统称筋伤。
• 近日,一项在上海、无锡、深圳等地对 1197位中年人健康状况的调查结果 显示,认为经常腰酸背痛比例为62%, 慢性劳损在城市新兴行业人群中的发病 率为10%~20%,在某些行业中更 高达50%,比如科技、新闻、广告、 办公室人员、教师、出租车司机、售货 员、家庭妇女等更是高发人群。
• 三、筋伤的并发症 • (一)撕脱性骨折 • (二)关节失稳或脱位 • (三)神经损伤 • (四)血管损伤 • (五)骨质疏松
筋伤的辨证诊断方法
• 一、问诊 • (一)主诉 • (二)问受伤的原因 • (三)问受伤时的姿势和部位 • (四)问受伤的时间
• (五)问疼痛 • (六)问肢体功能情况 • (七)问寒热 • (八)问昏迷
与远节指 骨平行
近 指 间 0100°远指间 0-80°
拇
内
同上
指
收
腕 掌 关 与食指平 与拇指平 0-60°
节
行
行
下肢
关节
运动
受检体位
测角计放置方法
轴心
固定臂
移动臂
正常值
髋
屈
伸
仰卧或侧卧, 对侧下肢伸 直
侧卧,被测 下肢在上
股骨大转子 同上
与身体纵轴 平行
同上
与股骨纵 轴平行
现代交通在人的生活中越来越重要,但由此 而引起的交通事故已成为对 人类生命安全威胁 最大的“世界第一公害”,全世界的交通事故伤 的人数也有逐渐增加趋势。在本世纪中全世界因 车祸致死的人数已超过3400万,伤残者约数亿。 在我国每年因交通事故死亡约6万,伤者近20万, 创伤已成为国内死亡原因的第五位(前四位依次 为:恶性肿瘤、脑血管疾病、呼吸系疾病、心血 管疾 病),而创伤中的半数为交通事故。故西方 把交通事故伤称为“发达社会疾病”。交通事故 造成的伤害大体可分为减速伤、撞击伤、碾挫伤、 压榨伤及跌打伤等。
中医筋伤学
![中医筋伤学](https://img.taocdn.com/s3/m/8c7756976429647d27284b73f242336c1eb930cb.png)
中医筋伤学第一节伤筋概论各种暴力或慢性劳损等原因所造成的肌腱、韧带、筋膜、关节囊、关节软骨及其他各种软组织的损伤,统称为伤筋。
筋的范围比较广泛,伤筋是伤科最常见的疾患。
一、伤筋病因(一)外因外因主要指外力的伤害,与外感六淫之邪关系密切。
根据外力的性质,一般可分为直接暴力、间接暴力和持续劳损三种。
直接暴力、间接暴力撞击、挫压、牵拉、扭转等均可引起急性伤筋;持续劳损可造成慢性伤筋。
某些长期、单调、反复的动作,积劳也可发生劳损伤筋。
伤筋之后,复感风、寒、湿邪,局部伤瘀挟痹,使伤筋病程较长,恢复缓慢,易转为慢性伤筋。
(二)内因伤筋的病因与患者年龄、体质、局部的解剖结构等内在因素关系密切。
小儿筋骨发育不全,易发生扭伤、错缝、桡骨小头半脱位。
青壮年活动运动多,故筋肌断裂、撕裂伤较为常见。
而老年人气血虚弱、脏腑衰惫,则关节劳损、筋肌粘连、活动功能障碍的疾病常见。
体质虚弱,稍过劳累,即感筋骨酸痛,易发劳损。
有些部位的解剖结构较弱或解剖结构特殊也容易造成一些损伤。
如肩关节关节盂浅窄,关节前下韧带较薄弱,故损伤的机会较其他关节多。
伤筋疾病的发生,外因是重要条件,内因是基础。
不同的外因可引起不同的筋的损伤,但由于内因的影响,在同一外因情况下,伤筋的种类、程度和性质都可有所不同。
只有这样全面地理解伤筋的病因,审因论治,才会对伤筋的诊断、治疗产生积极的指导作用。
二、伤筋的分类目前常用的分类方式主要有三种:1,根据病程不同分类(1)急性伤筋:指由暴力引起的,不超过2周的新鲜的筋的损伤。
(2)慢性伤筋:多指急性伤筋失治或治疗不当,超过2周的筋的损伤。
积劳成伤筋,慢性劳损造成的筋的损伤也属此类。
慢性伤筋好发于多动关节及负重部位。
急性伤筋患者如果不进行及时和有效的治疗,迁延日久,伤处气血滞涩、血不荣筋,导致筋肉挛缩、疼痛、活动受限,变为慢性伤筋。
2,根据暴力形式不同分类(1)扭伤:扭伤指间接暴力使肢体和关节周围的筋膜、肌肉、韧带过度扭曲、牵拉,引起损伤或撕裂。
筋伤学概论
![筋伤学概论](https://img.taocdn.com/s3/m/8532a123001ca300a6c30c22590102020740f21d.png)
筋伤的现代检查手段
▪ 肢体测量法 ▪ 神经系统检查法 ▪ 特殊检查法 ▪ 现代仪器检查法
肢体测量法
▪ (一) 关节活动范围的测量 ▪ (二) 肢体长度的测量 ▪ (三) 肢体围径的测量
肢体测量法
神经系统检查法
(一) 感觉检查 (浅) 1、触觉 2、痛觉 3、温度感 (深) 4、位置感 5、震动感
练功疗法
注意事项: 1、合适的功法 2、动作的准确 3、循序渐进 4、避风寒,保温暖 5、持之以恒,坚持练功
药物治疗
一、 内治法 (一)早期 活血化瘀, 消肿止痛 (二)中期 和营止痛, 理伤续筋 (三)晚期 补气养血, 补益肝肾, 补 益脾胃
药物治疗
二、 外治法 (一)敷帖药 (二)搽擦剂 (三)熏洗湿敷剂 (四)热熨药
▪ (一) 脊柱检查 (1) 头顶叩击试验(击顶试验) (2) 椎间孔挤压试验 (3) 臂丛神经牵拉试验(颈神经牵拉 试验) (4) 直腿抬高试验 (5) 直腿抬高加强试验(Laseque's) (6) 屈髋伸膝试验 (7) 骶髂关节分离试验("4"试验) (8) 分腿试验(床边试验)
特殊检查法
▪ (二) 上肢检查 1、 肩关节痛弧 2、 冈上肌断裂试验 3、 (1)网球肘试验(Mill's) (2)Cozen's 试验 4、 握拳尺偏试验(Finkelstein) 5、 屈腕试验
筋伤的检查方法
(三)问诊: 问一般情况、主诉、受伤时间、原因、受
伤部位、伤后处理过程、寒热、疼痛及肢体功 能等。
筋伤的检查方法
(四)切诊: 1、脉诊 2、摸诊 可提供重要的诊断依据 主要内容包括:①摸痛处 ②摸畸形 ③摸 肤温 ④摸异常活动 ⑤摸肿块 主要摸诊方法:①触摸法 ②挤压法 ③扣 击法 ④旋转法 ⑤屈伸法
伤筋的中医辨证论治与治疗方法
![伤筋的中医辨证论治与治疗方法](https://img.taocdn.com/s3/m/29ee3f3f905f804d2b160b4e767f5acfa1c78315.png)
伤筋的中医辨证论治与治疗方法【概述】伤筋是指在外力作用下,所引起的骨骼周围肌肉、肌腱、筋膜、关节韧带和关节软骨盘等软组织的损伤。
一般分为扭伤、挫伤,碾挫伤.伤筋后的表现,可因损伤外力的大小、性质和程度的不同而有差异。
主要表现为疼痛、肿胀、出血或瘀血斑和功能障碍,以及可能出现的畸形,临床常根据局部解剖和压痛处的痉挛,硬结,索条,癍块等,以及肌肉阻抗试验,判断伤筋的部位,程度、性质。
应注意鉴别撕裂伤和断裂伤,断裂伤有严重的功能障碍,明显的局部肿胀、疼痛、瘀血和畸形;撕裂伤则相对较轻,多见于腰,腕、踝、指等关节的扭伤。
【辨证治疗】轻微软组织损伤,可不必服药治疗;一般软组织损伤可用跌打丸、七厘散、红药片及云南白药等中成药,内服外敷治疗:较重的损伤,可根据病期及临床表现的不同,辨证治疗。
1.损伤初期临床表现:伤筋后,在损伤局部可有程度不同的疼痛、肿胀和功能障碍,可有出血或瘀血、血肿,为损伤所致之气血瘀结的表现。
立法:祛瘀消肿止痛。
主方:复元活血汤(《医学发明》).加减:气滞重于血瘀者,如闪腰气,治以行气消瘀,加木香、青皮;瘀血化热者,治以祛瘀清热·加生地,银花藤。
2.伤筋中期临床表现:伤情好转,肿痛减轻,仍残留局部疼痛、肿胀和瘀血。
同时可出现肝肾脾胃虚弱的表现,形成虚实兼有的情况。
立法:攻补兼施,调和营卫。
主方:和营止痛汤(《科补要》)。
加减:出现肝肾阴虚者,加服肾气丸;脾胃虚弱,食纳不佳者,加服参苓白术丸。
3.后期临床表现:伤筋后期,瘀血肿胀基本消退.损伤之筋愈合未固,经脉来完全畅通,仍有轻微疼痛不适。
而此时气血不足、脾胃虚损则较为突出。
立法:补气养血,健脾和胃。
主方:八珍汤(*正体类要》)。
加减:脾胃虚弱突出,纳食差者,加陈皮、砂仁、焦三仙:肝肾不足,腰膝瘘软,加服金匮肾气丸。
【其它疗法】1.针灸取阿是穴为主,以痛为俞,结合循经取穴,以调和营卫、气血。
2.敷药局部可用金黄膏(或金黄散醋调)外敷患处。
第七章 踝及足部筋伤--中医筋伤学(六版)
![第七章 踝及足部筋伤--中医筋伤学(六版)](https://img.taocdn.com/s3/m/978ed574941ea76e59fa0406.png)
第七章踝及足部筋伤距小腿关节,又称踝关节,是由胫、腓骨的下端的踝关节面与距骨滑车组成的蜗状关节。
胫骨下端内侧向下的骨突称为内踝,胫骨下端后缘向下突出者称为后踝,腓骨下端的突出部分称为外踝。
外踝比内踝窄,但较长,其尖端在内踝尖端下0.5cm,且位于内踝后约lcm。
内、外、后三踝构成踝穴,即距小腿关节窝。
距骨是下肢唯一的一个没有肌肉附着的骨块,位于踝穴内,分体、颈、头三部,有6个关节面。
距骨颈部覆有骨膜,为主要营养血管进出部。
距骨体前宽后窄,其上面的鞍状关节面与胫骨下端的凹形下关节面相接,其两侧关节面分别与内、外踝的关节面嵌合。
距骨体下部有三个关节面,与跟骨的相应关节面对合。
距骨头的关节面和舟骨构成距舟关节。
胫腓两骨下端被坚韧而有弹性的骨间膜、胫腓前、后韧带及横韧带连结在一起。
当距小腿关节背屈时,因较宽的距骨体前部进入踝穴,胫、腓两骨可稍稍分开;跖屈时,两骨又互相接近。
距小腿关节的关节囊前后松弛,两侧较紧;距小腿关节的前后韧带较薄,这样的解剖结构有利于距小腿关节的屈伸活动。
距小腿关节的内、外侧副韧带比较坚强。
内侧韧带又称三角韧带,分深浅两层。
浅层为胫跟韧带,止于跟骨载距突的上部。
深层呈三角形,尖朝上,基底朝下,止于距骨颈、体的非关节部分。
外侧副韧带不如内侧韧带坚韧,分为三束,即跟腓韧带(外束)和距腓前、后韧带(前束、后束)。
除关节、韧带之外,肌腱也加强距小腿关节的稳定性,如后方有跟腱、前方有拇长伸肌和趾伸肌,前内方有胫骨前肌,后内方有胫骨后肌,外侧有腓骨长、短肌。
距小腿关节的活动范围因人而异,一般足背屈可达20度~30度,足跖屈可达40度~50度。
当距小腿关节背屈时,腓骨旋外、上升并向后移动,踝穴增宽1.5-2mm,以容纳较宽的距骨体前部进入踝穴,同时胫腓韧带相应紧张,距骨内、外侧关节面与内、外踝关节面紧密相贴,距小腿关节稳定,故在足背屈位受伤时每易造成骨折。
而足跖屈时,距骨体较宽部分滑出踝穴,其较窄部分进入踝穴,腓骨旋内、下降并向前移动,踝穴变窄,距骨呈与两踝关节面仍然接触,但胫腓韧带变松,距小腿关节相对不稳定,故容易发生韧带损伤。
中医骨伤科学-筋伤(12页)
![中医骨伤科学-筋伤(12页)](https://img.taocdn.com/s3/m/2d6bc07130126edb6f1aff00bed5b9f3f90f72f7.png)
第八页,共12页。
词语:慢性
拼音:màn xìng
解释:犹耐心,能忍耐的性情。元张国宾《合汗衫》第三折:“我怎么有的这般慢性。我道莫説三年,便三日也等不到。”办事缓慢的性
筋伤 情。《水浒传》第五八回:“都是你这般慢性的人,以此送了俺史家兄弟。”王西彦《风雪》三:“十个胖子有九个是慢性糊涂虫。”
■
病因(bìngyīn)病急机性损伤:
刚在北京的医院里检查过,我听护士说癌症的诊断给排除了,还暗中盼他早日恢复健康。”
筋伤
筋断—全部(quánbù)或部分断裂
■ 病因病机 ■ 分类
暴力(bà olì)
筋不断—是指伤后瘀血肿痛,
■ 诊断要点(yàodiǎn)病程
甚至失去原来的位置。即所谓的
■ 并发症 ■ 辩证论治
程度与 筋走、筋歪、筋翻、筋转等 病理
① 外伤史
■ 分类 ■ 诊断要点
② 疼痛、肿胀(zhǒngzhàng)、功能障碍; ③ 体征:压痛点(往往是病患处)、
■ 并发症
活动功能及特殊检查法;
■ 辩证论治
④ X线检查。
慢性损伤:
缺乏典型的受伤演变过程。
特点:疾病为慢性逐渐演变。
第九页,共12页。
词语:出现
拼音:chūxiàn 解释:显露出来;呈现。唐慧能《坛经·付嘱品》:“诸佛出现,犹示涅槃。有来必去,理亦常然。”《古今小说·葛令公生遣弄珠
筋伤 《柳暗花明》八六:“他们用暴力,咱们也要用暴力。”洪深《青龙潭》第四幕:“你不怕他们用暴力来对付我么?”指强悍的力量。艾青
《大西洋》诗:“于是,我看见了,一个真实的大西洋--汹涌着野性的波涛,扩展着暴力的大西洋。;”特指为本阶级的利益而对敌对 阶级使用的强制力量。柯灵《香雪海·历史老人摊了牌》:“《资本论》里不是有一句名言吗:‘暴力是每一个孕育着新社会的旧社会的助 产婆。’”
中医伤科-筋伤概论
![中医伤科-筋伤概论](https://img.taocdn.com/s3/m/02b9ee45a8956bec0975e34d.png)
筋伤概论
急性筋伤(损伤、断裂)-----疼痛、功能障碍
筋 伤 的 病 因 病 理
日久、治疗不当、积劳
慢性筋伤(挛缩)------疼痛、功能受限
特点:好发于多动关节,负重部位
------(肩、肘、手、膝、颈、腰)
长期单调、反复动作的职业 ------(司机、电脑员、运动员)
筋伤概论
一、按不同形式暴力分 扭伤:间接暴力---使“筋”过度扭曲、牵拉引起的损
筋伤概论
筋伤的治疗(三)
药物治疗
原则:急性期(活血化瘀、消肿止痛) 急性后期、慢性伤筋(养血和络、温经止痛) 外用药(水蜜剂、油、膏剂、熏洗剂) 内服药(中期:不宜活血祛阏太猛,又不宜温经太
早)
(后期:年老者重补肝肾) (慢性伤筋:宜宣、宜温通、祛风兼用)
针灸治疗
对某些病症有效 初期:针剌用泻法(痛点) 后期、慢性伤筋:针、灸并用(温补法)
《中医伤科学》
筋伤概论
广州中医药大学骨伤科教研室
筋伤概论
狭义---关节附近的软组织 广义---泛指除骨骼外的所有软组织:皮肤、
皮下组织、肌肉、肌腱、筋膜、关
节囊、滑液囊、韧带、腱鞘、血管、 周围神经、软骨等。 作用---联结诸骨,组成关节, 活动关节,稳定关节。
筋伤概论
“筋”源流概况
• 战国时期:《内经》有“筋”的描述。 • 汉《足臂十一脉灸经》有“绝经”(病名) • 晋《肘后方》有“筋伤”诊断(与骨折区分) • 隋《诸病源候论》有“筋急”证治(指外周神经、肌肉伤) • 唐《外台秘要》始有“伤筋”分类 • 唐《仙授理伤续断秘方》对创伤治疗提出“筋骨并重”原则。 • 唐以后至宋:无创新,把伤筋与骨折相提并论(含混不清) • 宋《医说》创立“搓滚舒筋法”(治疗骨折后遗症伤筋症) • 清《中国接骨图论》51幅图中,有“旋转复位法”治疗颈部伤筋 图 • 清《陈氏秘传》用“布兜牵引”治疗颈部伤筋 • 清《杂病源流犀烛》描述伤筋与肢体活动的关系、病理表现
中医筋伤学重点(整理)
![中医筋伤学重点(整理)](https://img.taocdn.com/s3/m/981fe865312b3169a551a401.png)
中医筋伤学重点(整理)1.名解1.股神经牵拉试验;患者仰卧,患侧膝关节伸直180,检查者将患肢小腿上提,使髋关节处于后伸位;或患者取健侧卧位,健侧髋关节、膝关节轻度屈曲,腰背部保持挺直但不要过伸,颈部轻微屈曲,检查者握住患肢伸直膝关节同时后伸髋关节15,然后屈曲膝关节。
如出现疼痛沿大腿前方向下放射即为阳性,提示腰3、腰4神经根可能受到刺激,可能为要2、3和腰3、4椎间盘突出所致,也可能是股经受到牵拉所致。
而要4、5及腰5骶1椎间盘突出是,此实验阴性。
2.跟臀试验:患者俯卧,双侧髋膝关节伸直放松,髋关节内收,检查者用手握住患者足部,是足跟触及到臀部,如腰骶关节病变,则引起腰骶部疼痛,骨盆甚至腰部也随之抬起,则该涉实验阳性,3.梨状肌综合症:由于梨状肌损伤、炎症或变异,刺激或压迫坐骨神经而引起的以一侧臀腿疼痛为主要症状的病症。
本病多见中青年人,是临床腰腿痛的最常见病症之一。
4.腕管综合症:由于正中神经在腕管中受压而引起的以手指麻木为主的感觉、运动和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登一系列症状群。
5.旋后肌综合症:由桡神经深支受压引起的以肌力减弱及麻痹为主的症候群,又称前臂背侧骨间神经卡压征、桡管综合征,临床上多见,患龄40—70,男性多见。
6.Tinel征:用手指轻叩腕掌部,如出现沿正中神经分布区电击感的异常感。
肌电图检查可以帮助确定诊断7.肩关节囊及其周围肌肉、肌腱、韧带、滑液囊的软组织的慢性非特异性炎症。
因肩关节囊与周围组织发生粘连,以肩部疼痛、功能活动受限为临床特征。
起病缓病程长。
8.髋关节一过性滑膜炎是一种非特异炎症所引起的以急性髋关节疼痛、肿胀、跛行为主的病程短暂的疾病。
临床多见3—10岁儿童,男孩多见女孩。
本病发生后,部分患儿可自行恢复,多数患儿针对性治疗克痊愈,否则有继发股骨头无菌坏死可能。
9.急性腰扭伤:指腰骶不肌肉、筋膜、韧带的软组织的慢性损伤,导致局部无菌性炎症,从而引起腰骶部一侧或两侧的弥漫性疼痛,主要症状为腰或腰骶不疼痛,反复发作,时重时轻缠绵不绝,劳累时加重,休息后减轻,弯腰工作时困难,疼痛可随气候变化或劳累程度而变化10.髌下脂肪垫损伤:由于脂肪垫受到损伤后产生水肿、充血、肥厚或发生无菌性炎症并与周围组织粘连而引起膝关节疼痛或关节运动障碍的疾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髋部筋伤
病因 病理
当梨状肌受到损伤,发生充血、水肿、痉挛、粘连和 挛缩时,该肌间隙或该肌上,下孔变狭窄,挤压其间 穿出的神经、血管,而出现的一系列的临床症状和体 症。
临床表现: 臀部疼痛,坐骨神经 痛,刀割样或者烧灼 样。
直腿抬高在60°以前出现疼痛为试验阳性,因为梨状肌被拉长至紧张状态, 使损伤的梨状肌对坐骨神经的压迫刺激更加严重,所以疼痛明显,但超过
②闭孔外肌
起点:闭孔膜外面及其周围骨面 止点:转子窝 作用:外旋、微内收髋关节 神经支配:骶丛分支
(一)前群 1、缝匠肌 屈髋关节、膝关节, 使屈曲的膝关节旋内 2、。股四头肌
伸膝,股直肌 还有屈髋作用
股中间肌
股外侧肌
股内侧肌
缝匠肌 股直肌
(二)内侧群 使髋关节内肌 股薄肌
ò位置:臀部皮下 ò起点:髂骨外面,骶、尾
骨的后面
ò止点:髂胫束(3/4)
臀肌粗隆(1/4)
ò作用:使髋关节后伸、旋
外。
ò神经支配:臀下神经
⑵中层 ①臀中肌 起点:髂骨翼外面 止点:股骨大转子 作用:外展、内旋、外旋 髋关节 神经支配:臀上神经 ②梨状肌 位置:盆腔后壁,穿坐骨 大孔至臀大肌深面 起点:骶骨盆面 止点:大转子尖端 作用:外旋髋关节 神经支配:骶丛分支
2、股内侧肌群(内收肌群) I 浅层:耻骨肌 长收肌 股薄肌 J 深层:短收肌 大收肌 作用:内收髋关节 神经支配:闭孔神经
⑴耻骨肌 起点:耻骨梳及其附近 止点:股骨耻骨肌线 作用:内收、外旋髋关节
⑵长收肌 起点:耻骨上、下支移行部前面 止点:股骨粗线内侧唇中1/3部 作用:内收、外旋髋关节
中 医 筋 伤 学理论
掌握下肢筋伤的诊断。 了解下肢筋伤的病因病理。 熟悉下肢筋伤的临床表现及治疗。
《中医筋伤学》
髋部筋伤
《中医筋伤学》
难点及重点
犁状肌综合征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髋部扭挫伤 股四头肌损伤 股内收肌损伤 股二头肌损伤 犁状肌综合征 髋部滑囊炎 弹响髋 臀大肌挛缩证 小儿髋关节错缝
髋和大腿的相关解剖
⑶股薄肌 起点:耻骨下支、坐骨支前面 止点:胫骨上端内侧面 作用:内收髋关节,内旋膝关节
⑷短收肌 起点:耻骨下支前面 止点:股骨粗线内侧唇上1/3部 作用:内收、外旋髋关节
⑸大收肌 起点:耻骨下支、坐骨支和坐骨结节 止点:股骨粗线内侧唇下2/3和收肌结节 作用:内收、外旋髋关节
(一)臀部
1、肌肉 ⑴浅层——臀大肌
位置:大腿前面 起点:
v股直肌--髂前下棘 v股内、外侧肌--股骨粗线 v股中间肌--股骨体前面
止点:胫骨粗隆 作用:伸膝、屈髋。 神经支配:股神经
⑵阔筋膜张肌
起点:髂前上棘、髂嵴前部 止点:髂胫束、胫骨外侧髁 作用:屈髋、伸膝、紧张髂胫束
⑶缝匠肌
起点:髂前上棘 止点:胫骨上端内侧面 作用:屈髋,屈膝、内旋 神经支配:股神经
鉴别诊断 腰椎间盘突出症、坐骨神经炎
治疗 1.手法治疗 2.药物治疗 3.其他:针灸、封闭疗法、手术治疗。
髋部筋伤
定义:髋关节周围的滑囊积液、肿胀和炎性反应。 1.髂耻滑囊炎 2.股骨大转子滑囊炎 3.坐骨结节滑囊炎
股三角:下接收肌管上口
①境界:上界——腹股沟韧带 内侧界—长收肌外侧缘 外侧界—缝匠肌内侧缘 前壁:阔筋膜 后壁:髂腰肌 耻骨肌 长收肌
②内容:腹股沟深淋巴结 股N 股鞘(含股AV)
髋部筋伤
病因 病理
创伤、劳损、感染等引起滑囊 炎。
临床表现: 局部的肿胀疼痛和压 痛。
髋部筋伤
诊断要点
•局部症状 局部肿胀、疼痛和压痛。 •必要时穿刺。 •X线无异常。
60°以后,梨状肌不再被继续拉长,疼痛反而减轻。另外,除了直腿抬高试 验外,还要做梨状肌紧张试验。
梨状肌紧张试验是检查梨状肌损伤的一种方法。具体步骤如下:患者仰卧位 于检查床上,将患肢伸直,做内收内旋动作,如坐骨神经有放射性疼痛,再 迅速将患肢外展外旋,疼痛随即缓解,即为梨状肌紧张试验阳性。是梨状肌 综合征的常用检查方法.
(三)后群
1、股二头肌 屈膝、伸髋;屈膝时,可 使小腿旋外
2、半腱肌 3、半膜肌
屈膝、伸髋;屈膝时,使 小腿旋内
半腱肌
半膜肌
股二头肌
髋部筋伤
髋部扭挫伤
病因病机
•间接暴力多见:髋关节过度屈曲、 伸直、内收或外展 •肌肉、韧带、关节囊损伤(断裂、 撕裂、嵌顿)
髋部筋伤
髋部扭挫伤
诊断要点
•局部症状 活动加重,休息减轻 •活动受限,保护姿态 患肢外观变长,托马斯征阳性 •X线无异常
治疗原则:部位断裂,石膏固定六周;完全断裂,早期手术治疗。 1.手法治疗 2.固定方法 3.练功方法 4.药物治疗 5.其他治疗
髋部筋伤
定义:由于犁状肌损伤、炎症,刺激或压迫坐骨神经引起的 臀腿痛。 由髂后上棘到尾骨尖作一连线,此线中点向股骨大转子顶点 的连线,即为梨状肌下缘的体表投影。
位置:盆腔后壁,穿坐骨大孔至臀大肌深面 起点:骶骨前面 止点:大转子内上方 作用:外旋髋关节 神经支配:骶丛分支
③闭孔内肌
起点:闭孔膜内面及其 周围骨面 止点:转子窝 作用:外旋髋关节
④上、下孖肌
上孖肌起点:坐骨棘 下孖肌起点:坐骨结节
两肌纤维加入闭孔内 肌腱
⑤股方肌
起点:坐骨结节 止点:转子间嵴 作用:外旋髋关节
⑶深层 ①臀小肌
起点:髂骨翼外面 止点:股骨大转子 作用:外展、微内旋髋关节 神经支配:臀上神经
下肢肌
一、髋肌
(一)前群
腰
大
1、髂腰肌
髂
肌
肌
腰大肌 起自腰椎体侧面和横突
区分 髂肌 起自髂窝
作用:使髋关节屈和旋外; 下肢固定时,可使躯干和骨 盆前屈。
2、股直肌
3、缝匠肌
(二)后群
臀大肌
1、臀大肌 使髋关节伸和旋外
2、臀中、小肌 使髋关节外展
3、梨状肌 使髋关节旋外
梨状肌
1、股前群肌 ⑴股四头肌
髋部筋伤
股四头肌损伤
病因病理
•直接暴力:打击、碰撞等钝性暴力。 •间接暴力:滑倒或绊倒等。
股四头肌
ò位置:大腿前面 ò起点:
v股直肌--髂前下棘 v股内、外侧肌--股骨粗线 v股中间肌--股骨体前面。
ò止点:胫骨粗隆 ò作用:伸膝、屈髋。 ò神经支配:股神经
髋部筋伤
诊断要点
•局部症状 外伤后,局部疼痛、肿胀、活 动受限。 •伸小腿、屈大腿时疼痛加重。 久之,股四头肌肌肉无力或萎 缩。 •X线无异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