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科学发展观的形成与发展过程

合集下载

科学发展观形成发展的过程

科学发展观形成发展的过程

科学发展观形成发展的过程科学发展观呀,那可是咱国家发展历程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呢!它的形成和发展,就像一部波澜壮阔的史诗。

咱先回想一下,以前咱们发展的时候,是不是有时候会有点着急呀,光想着快快发展,却可能忽略了一些其他重要的方面呢?科学发展观的出现,就像是给我们指明了一条更加清晰、更加全面的道路。

它最初的萌芽啊,可以追溯到很久以前呢。

随着我们国家不断前进,遇到的问题和挑战也越来越多。

这时候就需要一种新的理念来指导我们啦,就像在黑暗中摸索时突然出现了一盏明灯。

然后呢,在不断的实践和探索中,科学发展观逐渐成长起来。

它强调要以人为本,这可不是一句空话哦!这意味着我们做任何事情都要把人的需求和利益放在首位,不能光顾着那些冷冰冰的数字和指标。

就好比盖房子,房子再漂亮,要是住的人不舒服,那又有啥用呢?还有全面协调可持续呀,这就像是一场精彩的交响乐演奏。

各个乐器要配合得恰到好处,不能有的声音特别大,有的又听不见。

经济、社会、环境等等,都要一起发展,不能顾此失彼。

科学发展观也不是一下子就变得完美无缺的呀,它也是在不断地完善和发展呢。

就像一棵小树苗,在阳光雨露的滋润下,慢慢长成参天大树。

你看现在,我们的城市变得更加美丽宜居了,人们的生活也更加丰富多彩了。

这其中,科学发展观可是功不可没呢!它让我们更加注重质量而不是单纯的速度,让我们的发展更加有后劲,更加可持续。

这科学发展观的形成发展过程,不就像我们每个人的成长一样吗?从懵懂无知到逐渐成熟,不断地学习和进步。

它让我们的国家变得更加强大,更加有活力。

我们可不能小瞧了科学发展观呀,它可是我们国家发展的重要法宝呢!我们要紧紧抓住它,让它继续引领我们走向更加美好的未来。

难道不是吗?我们要珍惜这来之不易的理念,用它来创造更加灿烂的明天!让我们一起为科学发展观点赞,为我们国家的发展加油!。

科学发展观形成发展过程

科学发展观形成发展过程

科学发展观形成发展过程科学发展观,这可不是个凭空冒出来的词儿,它的形成和发展那可是经历了不少风风雨雨,就像一颗种子,在精心的培育下逐渐长成参天大树。

咱先来说说这颗种子是怎么种下的。

以前啊,咱们国家一门心思搞发展,追求速度,就像个着急赶路的人,只顾着往前冲,却没太留意路边的风景和自身的状况。

结果呢,经济是发展起来了,可环境遭了殃,资源也被过度消耗,社会的不平衡问题也逐渐凸显出来。

这时候,大家才意识到,不能这么盲目地冲啊,得找个更科学、更合理的发展方式。

这不,科学发展观的种子就这么种下了。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颗种子开始发芽。

国家开始重视可持续发展,不再只盯着GDP的数字,而是更多地关注老百姓的生活质量,关注生态环境的保护,关注社会的公平正义。

就好比盖房子,以前只想着赶紧把房子盖起来,不管地基稳不稳,现在明白了,得先把地基打牢,房子才能长久。

在这个过程中,科学发展观不断成长。

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鼓励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升级,加强环境保护,促进社会和谐。

这就像给树苗施肥浇水,让它茁壮成长。

比如,在一些地方,大力发展新能源产业,减少对传统能源的依赖,既保护了环境,又创造了新的经济增长点。

这不就是科学发展观带来的好处吗?再看看咱们的城市和乡村,以前城市高楼大厦越来越多,可交通拥堵、空气污染等问题也随之而来。

现在呢,注重规划,讲究生态宜居,城市里多了绿地公园,人们的生活环境好了很多。

乡村也不再是落后的代名词,发展特色农业、乡村旅游,农民的日子过得越来越红火。

这难道不是科学发展观的功劳?科学发展观的发展,也让我们每个人的观念发生了变化。

以前觉得能赚钱就是本事,现在明白了,健康、幸福、和谐才是最重要的。

就像吃饭,以前只追求吃饱,现在更讲究吃得健康、吃得有品质。

总之,科学发展观的形成发展过程,是咱们国家不断探索、不断进步的过程。

它让我们的发展更有质量,让我们的生活更加美好。

难道我们不应该好好珍惜、好好践行吗?让科学发展观这棵大树继续枝繁叶茂,为我们遮风挡雨,创造更美好的未来!。

科学发展观的形成条件和形成过程

科学发展观的形成条件和形成过程

科学发展观的形成条件和形成过程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教育随笔、日记赏析、句子摘抄、古诗大全、经典美文、话题作文、工作总结、词语解析、文案摘录、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 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such as educational essays, diary appreciation, sentence excerpts, ancient poems, classic articles, topic composition, work summary, word parsing, copy excerpts, other materials and so on, 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科学发展观的形成条件和形成过程科学发展观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结合中国实际形成的一种新时期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的形成

科学发展观的形成

科学发展观的形成科学发展观是中共十七大提出的重要思想,强调经济社会发展要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科学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局观、发展观、工作观的重要组成部分。

科学发展观的形成经历了以下几个重要阶段。

一、科学发展观的起源科学发展观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开放初期,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随着中国开放事业的推进,经济发展迅猛,社会生产力的蓬勃增长,同时也暴露出生态环境恶化、资源利用不合理、分配不公等一系列问题。

在这种背景下,对传统发展观进行反思、探索新的发展观成为时代的要求。

二、科学发展观的形成过程1.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决策的重要转折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决策是中国开放的新起点,同时也是科学发展观形成的重要契机。

这次会议提出“科学发展、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等重要内涵,强调把经济建设摆在全局工作的核心地位。

2.中共十六届四中全会对科学发展观的进一步明确中共十六届四中全会进一步明确了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涵和重大意义。

会议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把发展经济社会事业的中心任务放在发展生产力上,坚持把发展经济、推动社会进步和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有机统一起来”等重要论断。

3.在十六大报告中确立的科学发展观江泽民同志在中共十六大的报告中提出科学发展观的原始形态,强调了科学发展观对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大意义。

报告提出“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发展观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丰富和发展,是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

4.在中共十七大中科学发展观的正式确立中共十七大是确立科学发展观的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会议,会议提出了“坚定不移贯彻以人为本的发展思想,坚定不移践行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要求”等确立科学发展观的基本方针。

三、科学发展观的主要内容科学发展观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以人为本强调发展要以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关注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的全面发展。

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强调经济发展要与社会、环境等各方面相协调,追求经济、社会和生态的可持续发展。

科学发展观发展历程

科学发展观发展历程

科学发展观发展历程一、科学发展观的提出与形成1.1 科学发展观的背景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快速发展,但也面临着资源环境压力、社会矛盾等问题,传统的发展模式已经难以为继。

因此,科学发展观应运而生。

1.2 科学发展观的提出科学发展观首次在2004年中共十六届四中全会上被提出,并在2007年中共十七届五中全会上正式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1.3 科学发展观的形成科学发展观的形成是在长期理论探索和实践经验积累的基础上逐步形成的。

它继承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吸取了西方发达国家的发展经验,结合中国国情进行了创新。

二、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涵2.1 坚持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强调发展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人民的福祉,必须把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实现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的统一。

2.2 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科学发展观强调要处理好经济社会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和可持续性的关系,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的全面、协调、可持续。

2.3 统筹兼顾科学发展观强调要统筹兼顾各方面利益,处理好发展中的矛盾和冲突,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的协同效应。

2.4 依法治国科学发展观强调要坚持依法治国,加强法治建设,保障人民权益,维护社会稳定。

三、科学发展观的实践与成果3.1 经济建设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中国通过实施科学发展观,取得了长期稳定的经济增长,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

3.2 社会建设科学发展观强调社会公平正义,关注人民群众的权益。

中国通过实施科学发展观,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提高了社会保障水平,推动了社会和谐进步。

3.3 生态文明建设科学发展观强调生态文明建设,推动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协同发展。

中国通过实施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工作,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

3.4 全球合作科学发展观强调国际合作,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中国通过实施科学发展观,积极参与全球事务,加强与各国的合作,为世界和平与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四、科学发展观的现实意义与未来展望4.1 现实意义科学发展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导中国发展的根本方向。

毛概第七章 科学发展观

毛概第七章 科学发展观
软件全部是自主开发
254项重要标准中,中国 标准占84%
整体设计以及车体、牵 引、网络等关键技术, 完全自主知识产权
案例:加快自主创新,再铸新时代大国重器
为了让中国高铁全面走向 世界,中国必须拥有一款 完全知识产权的产品,这 样有利于中国高铁更快的 走出去,这也体现中国高 铁挑战极限的精神。
这是我们党的文件 中第一次提出科学 发展观。
二、科学发展观的形成过程
2 丰富完善阶段
2004年9月,党的十六届四中 全会通过《关于加强党的执政 能力建设的决定》,把树立和 落实科学发展观作为提高党的 执政能力的重要内容。
2005年 10月 , 党的十六届五 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制 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 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强调要 坚定不移地以科学发展观统领 经济社会发展全局。
视频
返回目录
第一节
科学发展观的形成
一、科学发展观的形成条件
综观经济理论发展的历史,任何一个重大理论的提出, 都有它赖以形成的经济思想来源,经济发展的历史经验 以及现实经济发展环境的需要等方面的条件。
科 的学 形发 成展

继承了马克思主义 借鉴了国外的有益经验 吸收了我国优秀历史文化传统中的精华
案例
综合起来看,相对于传统发展观,新的发展观念主要实现了 三个方面大的转变:
一是从以工业化为目标的“增长第一”的经济发展导向转 到提倡社会的综合协调发展;
二是从以物为中心的发展转到以人为中心的发展; 三是从不惜以破坏资源、环境、生态为代价追求经济的一 时繁荣,转到主张可持续发展。 伴随着人们对发展问题在认识上的逐步深入,以人为中心 发展、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等观念得以在实践中 越来越被世界各国所重视、所推崇。

第七章 科学发展观()ppt课件

第七章 科学发展观()ppt课件

民主政治不断发展 社会主义文化更加繁荣 社会活力显著增强 对外开放日益扩大
一、科学发展观的形成条件
4
时代背景:在深刻分析国际形势、顺应世界发 展趋势、借鉴国外发展经验的基础上
20世纪五六十年代, 把发展归结为物质财 富的积累,把国内生 产总值看作是评判发 展的标准。
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
案例:西方旧工业化道路的弊端
案例:信仰之本——《共产党宣言》
毛泽东:《共产党宣言》“使我树立起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 刘少奇:“从这本书中,我了解共产党是干什么的” 周恩来:“在赴法国之前,我从译文中读过《共产党宣言》” 邓小平:“我的入门老师是《共产党宣言》”
《共产党宣言》诞生地 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大 广场上的白天鹅咖啡馆
一、科学发展观的形成条件
一、科学发展观的形成条件
改 革 开 放 前
改 革 开 放 后
一、科学发展观的形成条件
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成功应对 国际金融危机
战胜突如其来 的非典疫情
成功举办北京奥运 会、残奥会和上海
世博会
抗击汶川特大地震 和灾后重建
一、科学发展观的形成条件
3 根本依据:我国基本国情和新的阶段性特征
经济实力显著增强 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 人民生活总体小康 协调发展成绩显著
中文首译全本
中文再版
• 是马克思和恩格斯为共产主 义者同盟起草的纲领,国际 共产主义运动第一个纲领性 文献,马克思主义诞生的重 要标志。由马克思执笔写成
• 1848年2月21日在伦敦第一 次以单行本问世
• 《共产党宣言》第一次全面 系统地阐述了科学社会主义 理论,指出共产主义运动将 成为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
二、科学发展观的形成过程
3 发展成熟阶段

第七章 科学发展观

第七章 科学发展观


2004年9月━2005年3月 中央委员会总 书记、中共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中华人民共和国 主席,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军事委员会副主席;2 005年3月━ 中央委员会总书记、中共中央军 事委员会主席,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中华人民共 和国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

2005-2012年11月,中央委员会总书记, 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中共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
一、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
1.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是科学 发展观的第一要义
一、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
2.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 核心立场

第一,以人为本就是以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本。; 第二,以人为本体现了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 第三,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 人民共享; 第四,把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统一起 来。
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归结起来就是
: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
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
大旗帜,最根本的就是要坚持这条道路和这个理 论体系。
一、科学发展观的形成条件
3.是在深刻分析国际 形势、顺应世界发展 趋势、借鉴国外发展 经验的基础上形成和 发展的。 世界发展大势、国外 发展的经验教训—— 时代背景
第五,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不断发展、依法治国基本方 略扎实贯彻,同时民主法制建设与扩大人民民主和经 济社会发展的要求还不完全适应,政治体制改革需要 继续深化; 第六,社会主义文化更加繁荣,同时人民精神文化需 求日趋旺盛,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 性、差异性明显增强,对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提出 了更高要求; 第七,社会活力显著增强,同时社会结构、社会组织 形式、社会利益格局发生深刻变化,社会建设和管理 面临诸多新课题; 第八,对外开放日益扩大,同时面临的国际竞争日趋 激烈,发达国家在经济科技上占优势的压力长期存在 ,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增多,统筹国内发展和 对外开放要求更高

科学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

10
人口膨胀对社会发展产生了制约
1999年10月12日世界第60亿公民在波黑出生,被联合国定为 世界 1999年10月12日世界第60亿公民在波黑出生,被联合国定为“世界 日世界第60亿公民在波黑出生 60亿人口日 亿人口日”。 60亿人口日 。 2030年世界人口要突破100亿 年世界人口要突破100 2030年世界人口要突破100亿。 世界人口增长状况 年代 人口数量 间隔时间 1804年 10亿 1804年 10亿 数百万年 1927年 20亿 123年 1927年 20亿 123年 1960年 30亿 33年 1960年 30亿 33年 1974年 1974年 40亿 40亿 14年 14年 1987年 13年 1987年 50 亿 13年 1999年 1999年 60亿 60亿 12年 12年
2、实践基础:我国以往的发展经验和发展新阶段 、实践基础:
特征
生产力水平总体上还不高,自主创新能力还不强; 生产力水平总体上还不高,自主创新能力还不强; 总体上还不高 收入分配差距拉大趋势还未根本扭转 差距拉大趋势还未根本扭转; 收入分配差距拉大趋势还未根本扭转; 农业基础薄弱 农村发展滞后的局面尚未改变,缩小城乡 区域发展 基础薄弱、 城乡、 农业基础薄弱、农村发展滞后的局面尚未改变,缩小城乡、区域发展 差距和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任务艰巨; 差距和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任务艰巨; 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强, 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强,对发展 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提出了更高要求 提出了更高要求; 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提出了更高要求; 社会结构、社会组织形式、社会利益格局发生深刻变化, 社会结构、社会组织形式、社会利益格局发生深刻变化,社会建设和 管理面临诸多新课题 诸多新课题; 管理面临诸多新课题; 对外开放日益扩大 同时面临的国际竞争日趋激烈, 日益扩大, 对外开放日益扩大,同时面临的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发达国家在经济 科技上占优势的压力长期存在,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增多, 科技上占优势的压力长期存在,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增多,统筹 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要求更高。 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要求更高。

简述科学发展观的提出及完善历程

简述科学发展观的提出及完善历程

1.简述科学发展观的提出及完善历程答案:(一)科学发展观的提出科学发展观是新世纪新阶段我们党在深刻分析和把握我国发展的从阶段特征,全面总结长期以来我国发展的实践经验,科学判断国际形势和世界发展趋势的基础上而提出来的重要指导思想。

1、科学发展观是在明确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基础上提出来的。

新的目标呼唤我们要深化认识“为什么时候要发展、什么叫发展、怎样发展”这一重在问题,迫切需要我们创新发展观念、完善发展战略、拓宽发展途径。

2、科学发展观是在分析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现状的基础上提出的。

多年来,我国在经济快速发民的同是地,也积累了不少矛盾和问题,这些矛盾和问题有些是在中国发展阶段难以避免的的,有些则是由于发展观的偏差所导致的或者所加剧的。

解决这些矛盾,就必须有一个科学的发展观。

3、科学发展观是在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经验的基础上提出来的。

我国长期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历程,也是我们对发展规律的探索过程。

相对于我国经济高速发展的水平,社会领域的发展明显滞后,不能适应经济发展的需求,更不能适应人民对物质、文化生活改善的要求。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整个现代化进程中,必须坚持统筹兼顾,保持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城乡协调发展,区域协调发展;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必须坚持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坚持改革创新,推动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共同进步。

4、科学发展观是在汲取世界各国发展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提出来的。

世界发发展的实践表明:发展绝不仅仅是经济的增长,而应该包括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的全面发展,应该是人和自然和谐的可持续发展。

5、科学发展观是在准确国际形势和发展趋势的基础上提出来的。

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继续深入发展,各国相互依存逐步加深,大国关系变动,世界力量对比继续变化。

国际社会变通看好的国的发展前景,看重我国的作用和影响,同我国合作的意愿普遍增强。

同时,世界和平与发展的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多、世界经济发展不平衡加剧,围绕资源、市场、技术、人才的国际竞争日趋激烈,贸易壁垒和贸易摩擦明显增多,发达国家在经济上、科技上占优势的压力将长期存在。

7.1 科学发展观的形成

7.1 科学发展观的形成

第七章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的形成科学发展观的形成一、科学发展观的形成条件二、科学发展观的形成过程一、科学发展观的形成条件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在准确把握世界发展趋势、认真总结我国发展经验、深入分析我国发展阶段性特征的基础上提出来的。

1.现实依据•科学发展观是在深刻把握我国基本国情和新的阶段性特征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的,这是科学发展观形成的现实依据。

十七大报告指出:“经过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不懈努力,我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从生产力到生产关系、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都发生了意义深远的重大变化,但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

”(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14页。

)•新的阶段性特征,主要有:•第一,经济实力显著增强,长期形成的结构性矛盾和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尚未根本改变;•第二,改革空间面临深层次矛盾和问题;•第三,城乡贫困人口和低收入人口还有相当数量,统筹兼顾各方面利益难度加大;•第四,缩小发展差距和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任务艰巨;•第五,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强,社会建设和管理面临一系列新课题;•第六,面临的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更高。

2.实践基础•科学发展观是在深入总结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的,这是科学发展观形成的实践基础。

科学发展观是在深刻分析国际形势、顺应世界发展趋势、借鉴国外发展经验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的,这是科学发展观形成的时代背景。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根据新的形势和任务不断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新的成就,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主要有:以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为契机,深化改革开放,加快发展步伐;成功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在全球率先实现经济企稳回升;战胜突如其来的非典疫情,成功举办北京奥运会、残奥会和上海世博会,夺取抗击汶川特大地震等严重自然灾害和灾后恢复重建的重大胜利,妥善处置一系列重大突发事件,奋力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进到新的发展阶段。

科学发展观的形成发展过程

科学发展观的形成发展过程

科学发展观的形成发展过程近年来,科学发展观成为中国发展的指导思想,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

科学发展观的形成发展过程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历史过程,它涵盖了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领域的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科学发展观的形成可以追溯到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初。

早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等革命先驱就提出了“实事求是”的思想,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这为科学发展观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随着社会主义建设的推进,中国面临了许多新的问题和挑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中国共产党不断探索,形成了一系列重要理论。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取得了巨大的发展。

然而,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也暴露出环境污染、资源浪费等问题。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中国开始转变发展方式,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理念。

科学发展观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提出了绿色发展、循环发展的思想,为中国可持续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持。

科学发展观的形成离不开对传统文化的借鉴和继承。

中国有着悠久的文化传统,儒家思想强调的“仁爱”、“和谐”等价值观念对科学发展观的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

科学发展观倡导的“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理念与儒家思想的“中庸之道”有着相似之处,都强调平衡与和谐。

国际上的发展理论也对科学发展观的形成起到了一定推动作用。

中国积极参与国际交流与合作,借鉴了一些发达国家的发展经验,结合自身国情,形成了适合中国国情的科学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的形成发展过程中,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起到了重要作用。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对科学发展观的提出、实践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首次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更是将科学发展观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党的领导为科学发展观的形成提供了坚强的政治保证。

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中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

经济总量居世界第二,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社会稳定和谐。

同时,中国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为世界和平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第五节 科学发展观

第五节  科学发展观
2007年我国人均GDP为2460美元,世界排名104位 (2005年143位,2006年128位)。

6
发展的成就 我国的持续快速增长追平了日本保持的世界纪录


从1978年到2007年中国经济的平均增长率在10%。 经济学家刘伟说:二次大战以后,日本保持了29年的 9%的增长率,创造了世界记录。此外,亚洲的四小都 有一个经济高速增长时期。韩国是26年,新加坡23年, 我国台湾20年,香港地区18年。我国从改革开放到今 天的高速增长,追平了日本保持的世界纪录。
由此,各国从单纯追求经济增长和发展转变 为实现经济、社会、自然、人的协调发展;可 持续发展观和科学发展观已成为当今人类发展 的主流思想和先进的发展理念。
28
资料:
“为谁发展?”
“拉美化”现象— 现代化陷阱
“拉美化” 是国际公认的现代化失败的典型, 是一种病态的现代社会 在这样的社会当中,人均GDP或许不低, 但是失业率居高不下、贫富差距过于悬殊”

我国的人均GDP


2000年中国人均GDP为7078元,按当年汇率折算为约 856美元 2002年我国人均GDP为1132美元 2006年,我国已经实现人均GDP2000美元 2007年,我国人均GDP约合2460美元(比2002年翻一 番还多) 按照十七大提出的目标(2000年到2020年实现翻两 番),到时候人均GDP应该达到3500美元左右
37
问题点拨
正确理解科学发展观
第一要义是发展——深刻地回答了“为什么发展” 的问题; 核心是以人为本——科学回答了 “为了谁”和“依 靠谁”发展的问题;
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 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创造性地回答了
“怎样发展”的问题

第七章-科学发展观-PPT课件

第七章-科学发展观-PPT课件

一、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
胡锦涛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 第一要义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 核心立场是以人为本 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 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一、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
1
第 一 要 义 是 推 动 经 济 社 会 发 展 —— 实现又好又快的发展
深刻地回答了“为什么发展”的问题
把握发展规律 创新发展理念
案例:五大发展理念是对科学发展观的创新发展
绿色发展—— 可持续,解决的是人与自然的和谐问题 开放发展—— 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解决的是发展的内外 联动问题 共享发展—— 以人为本,解决的是发展的机会和成果如何实 现全民共享的问题
视频
二、科学发展观的主要内容
01
加快转变经济 发展方式
02
发展社会主义 民主政治
这是我们党的文件 中第一次提出科学 发展观。
二、科学发展观的形成过程
2 丰富完善阶段
2004年9月,党的十六届四中 全会通过《关于加强党的执政 能力建设的决定》,把树立和 落实科学发展观作为提高党的 执政能力的重要内容。
2005年 10月 , 党的十六届五 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制 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 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强调要 坚定不移地以科学发展观统领 经济社会发展全局。
3 根本依据:我国基本国情和新的阶段性特征
经济实力显著增强 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 人民生活总体小康 协调发展成绩显著
民主政治不断发展 社会主义文化更加繁荣 社会活力显著增强 对外开放日益扩大
一、科学发展观的形成条件
4
时代背景:在深刻分析国际形势、顺应世界发 展趋势、借鉴国外发展经验的基础上
20世纪五六十年代, 把发展归结为物质财 富的积累,把国内生 产总值看作是评判发 展的标准。

毛概新教材 科学发展观(课堂PPT)

毛概新教材 科学发展观(课堂PPT)
4
一、科学发展观的形成条件
1.科学发展观是在深刻把握我国基本国情 和新的阶段性特征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的
经过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 来的不懈努力,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举 世瞩目的成就,但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 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
进入新世纪新阶段,我国进入发展关键 期、改革攻坚期和矛盾凸显期,经济社会发 展呈现一系列新的阶段性特征。(八个方面)
3. 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
科学发展观强调,要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兴 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加快建设 与我国深厚文化底蕴和丰富文化资源相匹配、与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相适应、与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 义现代化国家的目标相承接的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发展方向。
兼顾不同方面的利益。
坚持统筹兼顾,必须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事业中的重大关系。
坚持统筹兼顾,必须认真考虑和对待各方面的发展需要,
正确反映和兼顾各阶层各群体前利益要求。
坚持统筹兼顾,要牢牢掌握统筹兼顾的科学思想方法,努
力提高战略思维、创新思维、辩证思维能力,不断增强统筹兼
顾的本领,更好地推动科学发展。
20
二、科学发展观的主要内容
1. 关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为
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
科学发展观强调,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是加快转变经济 发展方式的关键;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是转变经济发展方 式的重大战略决策;推动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是提升国民经 济整体素质、赢得国际经济竞争主动权的根本途径,是加快转 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是我国现代化 建设中的一个重大战略;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是优化城乡经济 结构、促进国民经济良性循环和社会协调发展的重要措施;推 动城乡发展一体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实现工 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 建设的战略任务,也是加快形成新的经济发展方式、促进经济 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动力。

毛概第七章

毛概第七章

毛概论第七章知识点科学发展观第一节科学发展观的形成一、科学发展观的形成条件1.科学发展观是在深刻把握我国基本国情和新的阶段性特征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的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

进入新世纪新阶段,我国进入发展关键期、改革攻坚期和矛盾凸显期,经济社会发展呈现一系列新的阶段性特征,主要是:第一,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同时生产力水平总体上还不高,自主创新能力还不强,长期形成的结构性矛盾和粗放型增长方式尚未根本改变;第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同时影响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依然存在,改革攻坚面临深层次矛盾和问题;第三,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同时收入分配差距拉大趋势还未根本扭转,城乡贫困人口和低收入人口还有相当数量,统筹兼顾各方面利益难度加大;第四,协调发展取得显著成绩,同时农业基础薄弱、农村发展滞后的局面尚未改变,缩小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任务艰巨;第五,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不断发展、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扎实贯彻,同时民主法制建设与扩大人民民主和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还不完全适应,政治体制改革需要继续深化;第六,社会主义文化更加繁荣,同时人民精神文化需求日趋旺盛,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强,对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提出了更高要求;第七,社会活力显著增强,同时社会结构、社会组织形式、社会利益格局发生深刻变化,社会建设和管理面临诸多新课题;第八,对外开放日益扩大,同时面临的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发达国家在经济科技上占优势的压力长期存在,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增多,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要求更高。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和新的阶段性特征,是科学发展观形成的现实依据。

2.科学发展观是在深入总结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的这些经验集中体现为十七大概括的“十个结合”:一是把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结合起来;二是把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同坚持改革开放结合起来;三是把尊重人民首创精神同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结合起来;四是把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同发展市场经济结合起来;五是把推动经济基础变革同推动上层建筑改革结合起来;六是把发展社会生产力同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结合起来;七是把提高效率同促进社会公平结合起来;八是把坚持独立自主同参与经济全球化结合起来;九是把促进改革发展同保持社会稳定结合起来;十是把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同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结合起来。

科学发展观的形成过程

科学发展观的形成过程

科学发展观的形成过程
中国科学发展观的形成过程:
一、中国社会主义科学发展观的演变:
1、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将科学发展观列为国家战略。

1979年,中央开始提出把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的构想,宣扬强化科学技术工作的思想,加强科技改革,并提出实行以科技为中心的经济建设,实施以技术创新和技术带动发展的政策。

2、1984年,党中央又出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五年科学技术发展计划》,提出要实施科技兴国战略,把科技事业放在国家经济发展的首位。

3、1994年,党中央提出了把科学和教育作为国家建设的首要任务,并出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十五年科学技术发展规划》。

二、基于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形成“中国科学发展观”
1、2010年,党的十八大开幕式上,胡锦涛主席动员全国各族人民实施科学发展战略,把科学发展放在国家现代化建设的战略中心位置,号召全党全社会全面坚持和实施科学发展观。

2、2011年,国务院出台了《关于大力推进科学技术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强调把科学发展观落实到国家战略高度,深入推行以科学技术
为支点的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施“中国科学发展观”。

三、实施“中国科学发展观”的实践
1、要把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发展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作为指导,以
提升全民素质为宗旨,深入推进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推动科
技兴国事业继续发展。

2、要引导全社会重视科研创新,促进科学发现和技术创新有机结合,
提高创新能力,形成更加部署科技发展,并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建设。

3、要全面推开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形成更有力的科学发展机制,加强
社会组织参与科技创新的能力建设,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实施“中国科
学发展观”。

第七章科学发展观

第七章科学发展观

民主政治不断发展
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
社会主义文化更加繁荣
人民生活总体小康
社会活力显著增强
协调发展成绩显著
对外开放日益扩大
第一节 科学发展观的形成
一、科学发展观的形成条件 4 时代背景:国际形势、世界发展趋势、国外发展经验
20 世 纪 五 六 十 年 代 , 把 发 展 归结为物质财富的积累,把国内生 产总值看作是评判发展的标准。
第一节 科学发展观的形成
一、科学发展观的形成条件
发展观的演变
第三阶段:发展=科学发展
克服困难和战胜风险需要正确认识和回答以下问题:
怎样发展?
为谁发展?
靠谁发展?
第一节 科学发展观的形成
二、科学发展观的形成过程
1 酝酿提出阶段
2003年10月,党的十六届三 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完善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 决定》指出:“坚持以人为本,树 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 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

创造性地回答了“怎样发展”的问题



届 三
“五个统筹”

统筹城乡发展 统筹区域发展
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

统筹经济社会发展

第二节 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和主要内容
一、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
4 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除了
十 “五个统筹”
七 大

统筹中央和地方关系 统筹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局部利益和 整体利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
2012年,党的十八大进一步强调:科学发展观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 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道,是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科学发展观形成和发展过程

科学发展观形成和发展过程

科学发展观形成和发展过程
科学发展观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可以追溯到20世纪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

科学发展观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
方面:
1. 实践探索阶段(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科学发展观的形
成和发展起源于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进程中的实践探索。

这一阶段,中国社会出现了经济发展和社会变革的新情况新问题,必须破除思想观念的束缚,寻找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发展道路。

在这个背景下,一些有识之士开始对西方现代化发展理论和中国传统文化进行思考,试图寻找一条科学合理的发展道路。

2. 理论研究阶段(90年代初至90年代中期):这一阶段,对
科学发展观的总结和探索逐渐形成了一些理论基础。

1992年,中国共产党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将科学发展观提出为中国共产党的基本思想和行动指南。

此后,科学发展观逐渐成为中国现代化建设和各行各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对于推动中国的发展进程发挥了重要作用。

3. 实践应用阶段(90年代中期至今):这一阶段,科学发展
观的理论成果得以广泛应用于中国社会的各个领域。

科学发展观要求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对于解决中国发展面临的一系列矛盾和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科学发展观也为中国走向现代化提供了一条科学合理的发展道路。

总的来说,科学发展观的形成和发展过程是一个由实践探索、
理论研究到实践应用的过程。

通过在实践中总结经验、探索理论,科学发展观逐渐成为中国发展的指导思想,为中国的现代化建设提供了科学理论支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5.维持、扩大和保护自然的资源基础:地球的资源基础在可以预期的将来,仍然是供养世界人口生存与发展的惟一来源。科学发展观既然规定了必须保持财富的增长并满足人类的理性需求,它的实物基础主要地依赖于地球资源的维持、地球资源的深度发现、地球资源的合理利用乃至于废弃物的资源化。
6.集中关注科技进步对于发展瓶颈的突破:科学发展观始终强调“人口、资源、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的强力协调,科技进步在可持续发展战略实施中,能够迅速把研究成果积极地转化为经济增长的推动力,并克服发展过程中的瓶颈,以此去达到可持续发展的总体要求。科学技术的发展,经济社会的发展,管理体制的发展,这三个主要方面将作为一个互为联系的大系统,通过宏观的调适和寻优,达到突破发展瓶颈的目标要求。
其二,发展的质量表征:一个国家或地区的“自然进化”、“文明程度”和“生活质量”及其对于理性需求(包括物质的和精神的需求)的接近程度,构成了衡量国家或地区“发展”的质量表征。其中包括国家或地区物质支配水平、生态环境支持水平、精神愉悦水平和文明创造水平的综合度量。
其三,发展的公平表征: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共同富裕”程度及其对于贫富差异和城乡差异的克服程度,构成了国家或地区判断“发展”的公平表征。其中包括人均财富占有的人际公平、资源共享的代际公平和平等参与的区际公平的总和。
所有这些挑战的消解,其实质都在催促着“如何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目标”这个总主体。上述这些成为严重制约中国未来发展的挑战,也只能在实现国家“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科学发展观的统帅下,才能得到真正有效地克服。
科学发展观的理论核心,紧密地围绕着两条基础主线:其一,努力把握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平衡,寻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及其关系的合理性存在。同时,我们必须把人的发展同资源的消耗、环境的退化、生态的胁迫等联系在一起。其实质就体现了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和谐与协同进化。
科学发展观与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
可以说,科学发展观就是为干部群众学习服务的。编辑《科学发展观学习读本》就是为理论服务的。这里我想着重对科学发展观与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关于发展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关系谈谈自己的体会。
4.调控人口的数量增长,提高人口的素质:人口数量的年平均增长率首先应稳定地低于GDP的年平均增长率,而后逐渐实现人口自然增长率的“零增长”。此前与此后,都要把人口素质的提高纳入到首要考虑的政策之中。该战略目标的实质是把人口自身再生产同物质的再生产“同等地”保持在可持续发展的水平上。根据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在其年度报告《人类发展报告》中的研究,人口资源向人力资源的转变,首先要把人的“体能、技能、智能”三者的合理调配,置于可以接受的状态之下,达到人口与发展之间的理想均衡。
7.始终调控环境与发展的平衡:科学发展观不赞成单纯为了经济增长而牺牲环境的容量和能力,也不赞成单纯为了保持环境而不敢能动地开发自然资源。二者之间的关系可以通过不同类型的调节和控制,达到在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高时,也能相应地将环境能力保持在较高的水平上。为此,一些地区在构造“循环经济”、“生态补偿制度”、“工业生态园”、“全过程无害化控制”、“绿色化学体系”等,其根本目的都在维系人与自然之间的协调发展。
许多学者有着共同的感触,只要一谈到发展,其行为主体除了人之外似乎都不可能担当,这是一个以人的全面发展为主线的社会整体进化,它远远超过了“满足人类生存”这一简单的道德诉求。由此出发,其合理的顺延就逐渐地形成了导致“科学发展观”产生的源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上世纪90年代就认为:“发展越来越被看作是社会灵魂的一种觉醒”。而可持续发展思想的生成,正是以上述发展概念的拓广为基础的。
科学发展观的运行本质
国家展战略的整体构想,既从经济增长、社会进步和环境安全的功利性目标出发,也从哲学观念更新和人类文明进步的理性化目标出发,几乎是全方位地涵盖了“自然、经济、社会”复杂系统的运行规则和“人口、资源、环境、发展”四位一体的辩证关系,并将此类规则与关系在不同时段或不同区域的差异表达,包含在整个时代演化的共性趋势之中。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国家的战略,必然具有十分坚实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哲学内涵。面对实现其战略目标(或战略目标组)所规定的内容,各个国家和地区,都要根据自己的国情和具体条件,去规定实施战略目标的方案和规划,从而组成一个完善的战略体系,在理论上和实证上去寻求国家战略实施过程中的“满意解”。
可持续发展,就是要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保证一代接一代地永续发展。
科学发展观,是用来指导发展的,不能离开这个主题。全党全国都要增强促进发展的紧迫感,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紧紧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不放松,坚定不移地推动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
从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出发,其体系具有三个最为明显的特征,其一:它必须能衡量一个国家或区域的“发展度”,发展度强调了生产力提高和社会进步的动力特征,即判别一个国家或区域是否在是真正地发展?是否在是健康地发展?是否是理性地发展?以及是否是保证生活质量和生存空间的前提下不断地发展?
其二,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区域的“协调度”,协调度强调了内在的效率和质量的概念,即强调合理地优化调控财富的来源、财富的积聚、财富的分配以及财富在满足全人类需求中的行为规范。即能否维持环境与发展之间的平衡?能否维持效率与公正之间的平衡?能否维持市场发育与政府调控之间的平衡?能否维持当代与后代之间在利益分配上的平衡?
中国发展面临6大严峻挑战
21世纪,中国的发展进程不可避免地遭遇到如下的6大基本挑战:人口三大高峰(即人口总量高峰、就业人口总量高峰、老龄人口总量高峰)相继来临的压力;能源和自然资源的超常规利用;加速整体生态环境“倒U型曲线”的右侧逆转:实施城市化战略的巨大压力;缩小区域间发展差距并逐步解决三农问题;国家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建设和国际竞争力的培育。
科学发展观写入党章
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审议并一致通过十六届中央委员会提出的《中国共产党章程(修正案)》,决定这一修正案自通过之日起生效。
大会认为,十六大以来,党中央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根据新的发展要求,集中全党智慧,提出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是对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大会一致同意将科学发展观写入党章。大会要求全党同志全面把握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增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着力转变不适应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思想观念,着力解决影响和制约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把全社会的发展积极性引导到科学发展上来,把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到经济社会发展各个方面
关于科学发展观的形成与发展过程
什么是科学发展观?
就是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
科学发展观简介
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其二,努力实现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协调。通过舆论引导、伦理规范、道德感召等人类意识的觉醒,更要通过法制约束、社会有序、文化导向等人类活动的有效组织,去逐步达到人与人之间关系(包括代际之间关系)的调适与公正。归纳起来,全球所面临的“可持续发展”宏大命题,从根本上体现了人与自然之间和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总协调。有效协同“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保障可持续发展的基础;而正确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则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核心。
我们知道,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结合起来,推进理论创新是马克思主义具有蓬勃生命力的关键所在,也是我们党坚持生命力增强创造力的决定因素。
我们党从诞生之日起,就把马克思主义确立为自己的指导思想,并在长期奋斗当中,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产生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三大理论成果,指导了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我国实际和时代要求相结合的产物,是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科学发展观紧密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吸收人类文明进步的新成果,站在历史和时代的高度,创造性地回答了为什么发展、怎么样发展的重大问题,赋予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理论以新的时代内涵和实践要求。 [全文]
提出的时间背景、内容措施、实施情况
2003年10月召开的中国共产党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并把它的基本内涵概括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坚持“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
全面发展,就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建设,实现经济发展的社会全面进步。
协调发展,就是要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推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协调,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建设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
其三,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区域的“持续度”,即判断一个国家或区域在发展进程中的长期合理性。持续度更加注重从“时间维”上去把握发展度和协调度。建立科学发展观的论体系所表明的三大特征,即数量维(发展)、质量维(协调)、时间维(持续),从根本上表征了对于发展的完满追求。
发展的科学度量
包括三个有机统一的本质反映与宏观识别:
只有上述三大宏观识别同时包容在发展进程的不同阶段之中,存在的“发展形态”就具有了统一可比的基础,对于发展的追求才具备了可观控的和可测度的共同内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