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山地质报告

合集下载

西山实习报告

西山实习报告

观察点1 新元古界地层观察点(下苇甸村北)描述:此点出路新元古界地层,下马岭组,长龙山组,景儿峪组地层。

下马岭组岩性主要为黑灰色,泥质结构,片状构造,页理十分发育,定名为黑灰色页岩。

下马岭组之上覆盖为长龙山组,两组地层为平行不整合接触。

长龙山组岩性为:灰绿色,砂状结构,块状构造,含有海绿石,石英含量很高,定名为含海绿石石英砂岩。

砂岩中多夹有黑色泥岩,其中发育波状层理。

砂岩中发育有鱼骨状交错层理。

砂岩与泥岩交替出现,构成组内小旋回。

长龙山组之上覆盖景儿峪组,其岩性为:灰白色,快装构造,可见白云石。

定名为灰白色白云质灰岩。

具有厚层层理。

灰岩中部分夹有泥质层,可见波状层理,交错层理。

此点的三组岩层中都可见有基性岩浆岩侵入。

分析:下马岭组的黑灰色页岩可能形成于水动力条件很低的浅海环境,其颜色表明处于还原条件。

长龙山组石英砂岩由其具有较高的成熟度和其中发育的代表双向介质流动交替变化的鱼骨状交错层理,可判断为滨海海滩相成绩。

其中夹有的泥岩说明这一时期海水有过多次上升,在深水条件下沉积了泥质。

景儿峪组中的岩石可能形成于滨海泻湖低能的碳酸岩台地,周期性的风暴带来了粉砂质、泥质的陆源碎屑沉积物,形成了泥质夹层。

观察点2 中上寒武统地层观察点(铁路东侧护坡)描述:此点出露有中上寒武统徐庄组、张夏组、崮长凤组地层。

徐庄组岩性为深灰色泥质、粉砂质泥岩、页岩,夹鮞粒灰岩。

岩层中可见有波状层理,交错层理。

泥岩、页岩、灰岩的交替出现构成了组内小旋回。

张夏组内多为粒屑结构的深灰色鮞粒、豆粒灰岩,期间还夹有薄层黄褐色页岩、粉砂岩。

灰岩-页岩-粉砂岩构成组内旋回。

局部还可见纯灰岩的叠层石礁体。

崮长凤组内主要为灰岩、泥质灰岩、内碎屑灰岩、鮞粒灰岩。

其中内碎屑呈不等轴粒状,粒径大于2厘米,表面具有氧化圈,也称竹叶状灰岩。

在崮长凤组顶部出现块状纯灰岩。

此组内还可见叠层石灰岩发育。

分析:徐庄组主要是以陆源碎屑(泥质、粉砂质)夹鮞粒灰岩组成。

地质实习报告北京doc

地质实习报告北京doc

地质实习报告北京篇一:京西地质实习报告第一章序言为了配合大一年级《普通地质学》的学习,加深理解课堂所学知识,训练野外地质工作的能力,我们在老师的带领下进行了此次京西地区基础地质认识实习。

本次实习从6月29日开始,为期两周,其中前9天为野外地质路线观察,其余时间进行报告的编写。

本次实习,我们通过对地质现象的观察,来分析地理历史及地质作用的过程,并简要分析他们的形成环境。

除此之外,我们还掌握了岩石、地层和构造的野外基本辨别方法,并且认识了几种常见的造岩矿物和岩石。

本次实习还锻炼了我们野外地质工作的基本技能,包括对典型地质现象进行观察记录和分析,以及使用罗盘和采集标本。

此外,更考验了我们的体力、耐力和意志力。

本次实习共安排了9条路线,具体的时间安排和实习的主要内容如下:Ⅰ、XX-6-29 星期日路线一——虎峪太古界长城系下部地质路线观察1)太古界岩性组合特征观察2)中元古界常州沟组、串岭沟组、团山子组岩性组合及分界特征观察3)太古界及中元古界不整合接触特征观察4)正断层、走滑断层特征观察Ⅱ、XX-6-30 星期一路线二——北京延庆燕山天池国家地质公园东线地质路线观察1)碳酸盐岩划分与喀斯特地貌观察2)石英砂岩成分、结构、构造观察3)六道河背斜构造特征观察与描述4)节理类型划分与鉴别5)中上远古界海相沉积构造特征与观察6)排字岭单斜构造特征观察Ⅲ、XX-7-1 星期二路线三——延庆燕山天池地质公园西线地质观察1)侏罗纪碎屑岩岩石类型、沉积构造观察2)侏罗纪火山喷出岩岩石类型、结构构造观察3)燕山晚期侵入岩岩石类型、产状特征观察4)正断层野外鉴别标志及产状要素观察Ⅳ、XX-7-2 星期三路线四——下苇甸寒武奥陶系地质观察路线1)寒武纪上中下统岩性组合特征、分界标志与沉积环境分析2)下奥陶统岩性组合特征观察及与上寒武统分界标志描述3)生物礁、叠层石、缝合线、鲕粒等沉积现象的特征描述与成因分析4)岩床、岩墙产状特征观察与测量5)小型正断层识别6)现代山间河流沉积特征观察与成因分析Ⅴ、XX-7-3 星期四路线五——下苇甸-野溪构造地层观察路线1)褶皱构造主要类型2)褶皱要素测量与描述3)逆断层同沉积断层、走滑断层识别4)张节理特征及成因分析Ⅵ、XX-7-4 星期五路线六——灰峪奥陶系-三叠系地层岩性地质观察1)中奥陶统马家沟组与中石炭统本溪组平行不整合接触关系观察2)岩床岩墙侵入特征及岩性观察3)中石炭统内部岩性组合旋回特征及特殊岩性段的观察与划分4)二叠系岩性组合特征观察Ⅶ、XX-7-5 星期六路线七——房山区太平山奥陶石炭二叠系地质构造观察路线1)164背斜组成特征及产状要素测量2)中奥陶统马家沟组与中石炭统接触关系分析3)石炭系、二叠系不同组段间的划分标志4)太平山向斜要素特征分析Ⅷ、XX-7-6 星期日路线八——沙峪口水库侵入岩体特征观察1)燕山期侵入岩岩石类型、结构构造特征观察2)侵入岩粗细相带接触关系观察3)中元古界雾迷山组岩性组合及构造特征观察4)侵入岩与围岩接触特征观察Ⅸ、XX-7-7 星期一路线九——蟒山地质观察路线1)侏罗系火山碎屑岩岩性特征观察与描述2)寒武系灰岩岩性观察及产状测量3)侏罗系与寒武系的逆冲断层接触关系观察4)花岗细晶岩岩床岩墙特征观察5)不同岩性差异风化现象观察及成因分析第二章地层与沉积一、太古界(Ar)1.地层分布:京西地区太古界出露非常局限,仅在延庆千家店、昌平德胜口等地零星分布。

滇池,西山,昆阳磷矿,西华湿地,东川野外实习报告

滇池,西山,昆阳磷矿,西华湿地,东川野外实习报告

云南财经大学题目:野外综合实习报告院(系):城市与环境学院专业:资源环境与城乡规班级:资国10-1学号:论文作者:指导教师:指导教师职称:2013年11月27日目录1.绪论 (1)1.1.实习目的与任务 (1)1.2.实习时间安排 (1)1.3.实习内容 (1)1.4.实习区概况 (1)2.实习成果 (3)2.1.西山 (3)2.1.1.地质 (3)2.1.2.地貌 (4)2.1.3.生态环境 (4)2.2.滇池 (5)2.2.1.地质 (5)2.2.2.地貌 (5)2.2.3.生态环境治理 (5)2.3.西华湿地 (6)2.3.1.生态环境现状 (6)2.4.昆阳磷矿 (7)2.4.1.地质 (7)2.4.2.地貌 (8)2.4.3.生态环境治理 (8)2.5.东川 (9)2.5.1.地质 (9)2.5.2.地貌 (10)2.5.3.生态环境治理 (10)3.认识及感想 (10)4.意见和建议 (12)4.1.1.存在问题 (12)4.1.2.建议 (12)1.绪论1.1.实习目的与任务根据“生态学与生态规划”和“环境科学”“矿产资源学”“地质与地貌”“土地整治”等课程教学大纲的要求,提高理论教学效果,巩固和加深对课本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这次的野外综合实习,旨在从地质环境与生态学角度对实地考察,了解和掌握实际环境状况,通过理论结合实际,加深对专业的全面认识和巩固,同时培养和提高实际观察能力、动手能力。

同时,野外综合实习也是自然地理和资源环境(国土规划与整治)专业学习和教育的必经之路,从而提升我们的专业素养及综合素质。

1.2.实习时间安排2013年11月16日(星期六)和2013年11月17日(星期日),为期两天时间。

其中,16日为草海—海埂—西山—昆阳磷矿—西华湿地,早上7:30时从学校出发,下午大约6时返校。

17日为东川路线。

1.3.实习内容1、掌握罗盘的使用,包括用新式罗盘实地测量岩层的产状(走向、倾向、倾角);2、掌握野外观察和记录的方法,包括岩性点的观察和记录、构造点的观察和记录、路线地质观察和记录;3、了解高原湖泊滇池的成因,滇池水域的富营养等污染情况,及其对昆明市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的影响;4、了解西山植被的垂直性分布及次生演替原因,对西山出露地层岩性、构造、分布情况、形成时代、地质作用、地貌等特点的收集;5、了解西华湿地生态系统的现状及运作情况,并了解生态环境影响状况;6、了解昆阳磷矿地质概况,矿产储量及开发现状,矿区位置及交通,矿区生态环境恢复治理情况及矿区周围社会环境状况等;7、了解东川地质构造,岩石特点,地势环境,了解东川泥石流的形成原因,为当地居民造成的社会经济影响,政府治理手段及现状等。

西山采石场地质实习报告

西山采石场地质实习报告

西山采石场地质实习报告一、实习概况近日,我有幸参加了学校组织的西山采石场地质实习活动。

在这次实习中,我深入了解了采石场的地质特征、开采工艺以及环境保护等方面的情况,收获颇丰。

二、实习地点与背景西山采石场位于昆明西郊,距离市区约15公里。

这里的地貌以山地为主,地形复杂,地势起伏。

采石场的主要开采对象是石灰岩,该地区石灰岩资源丰富,具有较高的开采价值。

三、实习内容与过程1. 地质特征观察在实习过程中,我们首先对采石场的地质特征进行了详细的观察。

通过实地考察,我发现西山采石场的地质结构主要有以下特点:(1)地层构造:采石场地层主要为三叠系地层,岩性以石灰岩为主,夹杂少量页岩、砂岩等。

地层产状较平缓,倾向南东。

(2)断裂构造:采石场地区断裂构造较为发育,主要表现为北西向和东西向的断裂带。

这些断裂带对地层的连续性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3)岩体特征:采石场岩体主要由石灰岩组成,石灰岩质地坚硬,层理清晰。

在岩体中,我们还观察到了化石、结核等沉积特征。

2. 开采工艺了解在实习过程中,我们参观了采石场的开采现场,了解了开采工艺。

西山采石场采用露天开采方式,主要开采设备有挖掘机、破碎机、输送带等。

开采过程中,先将地表植被清除,然后进行爆破作业,将岩石炸碎后,通过输送带送至破碎机进行进一步加工。

最后,将符合要求的石灰岩产品运往市场销售。

3. 环境保护措施在实习过程中,我们注意到西山采石场在开采过程中注重环境保护,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减少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例如:(1)土地复垦:采石场在开采完毕后,对废弃土地进行复垦,种植植被,恢复生态环境。

(2)废水处理:采石场对生产过程中的废水进行处理,达到排放标准后再排放。

(3)噪声治理:采石场采用隔音措施,降低噪声对周边环境的影响。

四、实习收获与体会通过这次西山采石场地质实习,我对地质特征、开采工艺以及环境保护等方面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同时,这次实习使我认识到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相结合的重要性,对我今后的学习和工作具有很大的帮助。

210979085_北京小西山的地质背景

210979085_北京小西山的地质背景

化石新知乡土地质北京小西山的地质背景吕金波北京西山属于太行山。

明代北京作为首都,永乐皇帝取了“北京”的名字,嘉靖年间张爵的《京师五城坊巷胡同集》记录“西山、府西三十里、太行之首”,这样就有了“北京西山”的名字。

后来人们把永定河以东、接近城区的山体部分俗称“北京小西山”。

下面就从小西山地理、小西山地质、小西山北部温泉成因、三山五园地质背景4个方面给读者介绍一番。

小西山地理地理上,“小西山”没有严格的定义,就是北京西山向东部北京城区方向凸出的山体部分,由于离京城较近,人们登山郊游方便,于是逐渐有了“小西山”的俗称。

皇家园林也不例外,著名的“三山五园”就位列其中。

所以小西山地理显得非常重要。

小西山四至范围:西起永定河谷的军庄-三家店,东至圆明园-清华大学;南起石景山区老山-八宝山,北至海淀区温泉-屯佃。

地理坐标:北纬39°53ˊ~40°03ˊ,东经116°03ˊ~116°17ˊ。

区域内的最高峰克勤峪海拔797.60米,鬼见愁海拔536.00米,八大处宝珠洞海拔428.40米,石景山海拔182.80米。

永定河水自军庄西,经三家店水库,在石景山西南流入北京平原,构成小西山的西部边界,《水经注》中称为“清泉河”。

万园之园的圆明园、以及南面的畅春园和北京大学清华北京小西山地质图大学是一片湿地,构成小西山的东部边界。

老山-八宝山构成了小西山的南部边界。

阳坊花岗岩体阻止了温泉村南石灰岩含水层的地下水流动,冒出地表,形成以“温泉”为标志的北部边界。

小西山地质地质上,“小西山”西起永定河断裂,东至黄庄-高丽营断裂;南起永定河冲洪积扇,北至阳坊花岗岩体的南部边缘。

可以将小西山地质分为地层(包括第四纪冰川遗迹和永定河冲洪积扇)、构造分述如下:地层小西山地层从老到新有:雾迷山组(Jx w)、马家沟组(O m)、太原组(C t)、山西组(CP sh)、石盒子组(P sh)、双泉组(PT sh)、杏石口组(T x)、侏罗纪地层(J)和第四纪地层(Q)。

西山钼矿地质特征及成因类型探讨

西山钼矿地质特征及成因类型探讨

Technology Forum︱408︱华东科技西山钼矿地质特征及成因类型探讨李必红(安徽省地质矿产勘查局324地质队,安徽 池州 247000)安徽省池州市西山钼矿位于池州市贵池区梅村镇栗坑村和黄田村境内。

矿体主要赋存在马头岩体北东枝北西接触带及外侧围岩(绢英岩化带)中,少数赋存在马头岩体内,为一斑岩型钼矿床。

1 区域地质矿区大地构造位于扬子准地台下扬子台坳沿江拱断褶带安庆凹断褶束。

区域构造位于贵池背向斜带之灌口向斜北东段南东翼,北东向高坦深断裂(江南过渡带)与北北东向马头断裂交汇处。

区域地层属扬子地层区下扬子地层分区贵池地层小区。

除侏罗系、白垩系、第三系缺失外,自志留系至第四系均有不同程度的发育。

灌口向斜:轴向北东60°,核部地层为三叠系下统南陵湖组,两翼地层为三叠系下统和龙山组—志留系高家边组。

向斜形态较完整,且较紧闭。

核部地层产状55°—80°,两翼地层产状不一,南东翼较缓为20°—50°,北西翼较陡为50°—70°,轴面倾向北西。

区内岩浆岩较发育。

主要有位于灌口向斜南东翼的马头岩体、栗子坑岩体、桐杭岩体,均为燕山早期小侵入岩体,呈岩株、岩枝状产出。

岩石类型:前二者为花岗闪长斑岩,后者为石英闪长玢岩。

2 矿区地质2.1 地层矿区出露地层主要有志留系中统坟头组,上统茅山组,泥盆系上统五通组及第四系。

志留系中统坟头组(S2f):浅灰、灰白、浅灰绿色,薄至中厚层、厚层状泥质粉砂岩、粉砂岩,局部夹细砂岩。

上统茅山组(S3m):下部为灰白略带紫色、浅紫色,中厚至厚层状泥质粉砂岩,上部为浅灰、灰黄、浅灰绿色薄至中厚层状粉砂岩、含云母泥质粉砂岩、粉砂质页岩。

泥盆系上统五通组(D3w):底部为灰白、白色中厚层状含砾石英砂岩、石英砾岩,下部为灰白、白色中厚至厚层状石英砂岩,上部为灰黄、灰白、浅紫色薄至中厚层状粉砂岩、泥质粉砂岩。

第四系(Q4):分布在矿区低洼地带及龙舒河两侧。

地质摇篮—北京西山

地质摇篮—北京西山

地质摇篮—北京西山北京境内的西部山区统称北京西山,属太行山的余脉。

北京西山的北界为居庸关的关沟,这是一条略向西偏、近南北向的通道,南端始于昌平区南口,向北经过居庸关到八达岭关,是北京通往河北和内蒙草原的重要通道。

在古代,横穿太行山的重要通道有八条,称为太行八陉,关沟是太行山最北端的通道,被称为军都陉。

军都陉同时也是燕山与太行山脉的分界线,东侧为燕山山脉,西侧为太行山脉。

北京西山的南界是房山区与河北省涞水县的边界。

因此,北京西山包括了门头沟全境和房山、石景山、海淀、昌平等区的部分山地。

北京西山拥有异常丰富的地质现象,是中国地质学的发源地。

从19世纪中期开始,外国地质学家就开始了对北京西山的地质考察。

1863年美国地质学家庞派来(R. Pumpelly)对北京西山的煤矿进行了调查,德国科学家李希霍芬(F.V.Richthofen)于1869年考查了京西玉泉山和昌平的南口,1871年又考查了从北京至门头沟斋堂、怀来矾山堡的沿途地质。

1910至1912年,在北大任教的德国教授索尔格博士(F. Solger)在教学之余对北京西山进行了考查,并草绘了1:20万西山地质图一份。

1916年8月,在章鸿钊、丁文江、翁文灏以及瑞典人安特生的指导下,13名中国培养的第一批地质专业学生对北京西山进行了较系统的地质调查,绘制了第一批1:5万北京西山地质图(出版时缩小为1:10万),编写了第一本主要由中国地质工作者完成的中英文版《北京西山地质志》,并于1920年正式出版。

直到20世纪50年代,“这部书和附图一直是多所大学地学专业教学的范本”(中国地质调查百年画卷,2016)。

这项主要由中国人完成的地质调查成果标志着中国地质调查工作的正式开始。

此后,北京西山成为中国地质学家最多关注和考察的地方,也是中国最早培养地质人才和开展地质研究的基地,中国许多地质学家都曾经在北京西山留下足迹,被称为中国地质学的摇篮。

北京西山还拥有丰富优质的煤炭资源和建筑材料,是元代以来京城最重要的能源和建材基地。

西山地质实习报告

西山地质实习报告

西山地质实习报告北京西山是北京西部山地的总称,属太行山脉。

北以南口附近的关沟为界,南抵房山区拒马河谷,西至市界,东临北京小平原。

面积约3000多平方公里,约占全市面积的17%。

走向北东,长约90公里,宽约60公里。

地势由西北向东南逐级下降,依次有东灵山—黄草梁笔架山;百花山----髫髻山----妙峰山;九龙山- ---香峪大梁;大洼尖----猫耳山等4列山脉,永定河横切山体,为泥石流多发区。

植被多为次生落叶阔叶林及灌丛,局部地区有人工针叶林,1900米以上出现山地草甸。

百花山、东灵山、龙门涧等地已划为北京市自然保护区。

一实习目的本次实习的目的是在于认识并了解新远古代、寒武纪地层和部分的二叠纪地层,并通过地质现象分析起沉积环境和古地理环境。

通过实习与上课的知识结合,能更好的理解上课所学的知识,并为以后的野外实习鉴定基础。

二西山地区地质简介北京西山位于近东西向的燕山山脉和北北东向的太行山脉的接合部位。

区内地质研究程度较高,地层发育较全,从太古界到新生界的主要地层单位均有出露。

本区地层经历了不同程度的区域变质作用。

本区地层和岩石在华北地区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并可与华北地区的其它地区对比。

本区所存在的地层有青白口群,包括下马岭组、长龙山组、景儿峪组;上寒武统,包括凤山组、长山组、崮山组;中寒武统,包括张夏组、徐庄组、毛庄组;下寒武统,包括馒头组、昌平组。

华北地台的古地理位置、岩相古地理、古生物学等方面,已经取得了比较成熟的认识,地层学、层序地层学方面的研究成果也较为丰富。

三实习内容本次实习的地点在北京西山下苇甸公路旁,看到了出露较好的青白口群和发育完整的寒武纪地层。

还观察了红庙岭组的沉积旋回。

上覆地层冶里组灰岩整合寒武系上统崮长凤组泥晶灰岩、钙质泥岩、钙质灰岩和竹叶状灰岩,竹叶状灰岩180m 中含有氧化圈。

发育有泥晶丘和柱状叠层石。

中统张夏组鲕粒灰岩为主,含少量风暴碎屑岩。

65m徐庄组泥质条带灰岩,含少量鲕粒灰岩。

北京西山野外地质实习报告模板5篇

北京西山野外地质实习报告模板5篇

北京西山野外地质实习报告模板5篇北京西山野外地质实习报告1一. 实习目的1、通过野外实习和实地地貌及水文观察,理论结合实践,掌握各种地貌类型的基本形态、基本特征、物质组成、发育过程和演化历史。

2、了解不同水文条件下,河流地貌的演化规律,小流域地貌的发育,空间组合规律。

3、培养野外观察、动手和分析等技能,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和综合能力。

二.实习地区地貌概况简介地点:浙江省富阳、杭州、富春江流域地区时间:8月27日—9月2日杭州处于浙西山地与长江三角洲平原的衔接地带。

地势西高东低,绝大部分为构造剥蚀地貌,游客费为三个地形单元:外围峰丝,主要由泥盆系砂岩组成,高度300-400米;内圈山体,如玉皇山,由石炭-二叠系石灰岩组成,高度200米左右,岩溶地貌发育;北部孤山、葛蛉、宝石山由侏罗系火山碎屑岩组成,高度在35-125米之间。

杭州市平原部分由第四系组成,其分布或近西湖、或滨湖面呈椭圆形,南北伸长3.3公里,东西2.8公里,周长为15公里,水面面积月5.6平方公里。

钱塘江呈“之”字形流经杭州市城区的东南侧。

杭州地区大地构造处于扬子准地台钱塘台褶带,杭州西湖地区一篇低山丘陵是西湖复向斜内中生代断块隆起区,包括市区在内的杭州市东北地区的平原是中生代断陷盆地。

中元古代以后,地层发育齐全,岩浆作用频繁,地质构造复杂,成矿条件较好。

近期由于现代构造运动趋向缓和,地震活动显得微弱,地壳相当稳定。

区内地层出露和岩石种类组成较齐全,地质构造复杂而地貌类型多样,有火山熔岩地貌、构造地貌、岩溶地貌、流水地貌等等,地表起伏变化大,山、丘、岗、沟和平原组合构成了杭州地区独特的地域综合体。

三.实习内容8月30日九溪十八涧途中九溪十八涧源头在龙井村一带,形成了一个面积巨大的漏斗状盆地。

该盆地的四周山岭基本上由砂岩组成,只在东北角靠近龙井泉处出露了石灰岩,岩层倾向北东,与地形坡向趋近一致。

岩层层面裂隙及节理发育,一条北东方向延伸的断层正好穿过龙井寺,这些都成为龙井泉的导水通道。

西山石膏矿地质特征

西山石膏矿地质特征
第四系: 地层零星分布于矿区内。为黄褐色 ~ 土黄色亚砂 土、亚粘土。厚度 20 m ~ 40 m。
1. 2 构造
褶曲: 奥陶系、石炭系地层,总体倾向东南,倾角一般为 5° ~
层状组成,一般厚 40 m ~ 50 m,该矿带为矿区的主要矿带。
10 ° ,含矿岩层呈 舒 缓 波 状 的 形 态 产 出。 褶 皱 中 并 无 强 烈 的 断 层
项目的特点将防治措施简述如下:
会引发的突发灾害应是轨道交通工程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的重
1) 活动断裂。
点。并应对地 质 灾 害 的 危 险 程 度 有 针 对 性 的 提 出 防 治 措 施,同
工程进行抗震设防设计和施工时,应严格按《铁路工程抗震 时,在施工过程中也应重视施工环境的调查评估,加强监控和管
理和控制,以人为本,安全第一,才是预防轨道交通遭受地质灾害 铁建设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和社会影响。项目实施前进行地质
的重要保证。针对已有地质灾害和潜在的地质灾害类型、危害性 灾害危险性评估对保障轨道交通工程安全是至关重要的。2) 近
等级,建议施工过程中采取一系列工程防治措施及对策。结合本 年来北京新建轨道交通工程发生坍塌事故呈上升趋势,施工经常
4 结语
1) 城市轨道交通工程线路长、规模大、风险高,大规模工程施 工及运营期间会面临着各种地质灾害的潜在威胁,地质灾害对地
[S]. [2] GB 50011-2010,建筑抗震设计规范[S]. [3] GB 50111-2006,铁路工程抗震设计规范[S].
Geological risk prediction and assessment of the subway line in Beijing
程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及技术创新,既能有效提高轨道交通的综

北京西山地史学实习报告

北京西山地史学实习报告

沉积古地理学实习报告第一章序言北京西山是北京西部山地的总称,属太行山脉。

北以南口附近的关沟为界,南抵房山区拒马河谷,西至市界,东临北京小平原。

面积约3000多平方公里,约占全市面积的17%。

走向北东,长约90公里,宽约60公里。

地势由西北向东南逐级下降,依次有东灵山—黄草梁笔架山;百花山----髫髻山----妙峰山;九龙山- ---香峪大梁;大洼尖----猫耳山等4列山脉,永定河横切山体,为泥石流多发区。

植被多为次生落叶阔叶林及灌丛,局部地区有人工针叶林,1900米以上出现山地草甸。

百花山、东灵山、龙门涧等地已划为北京市自然保护区。

第二章沉积相描述西山地区地层从新元古界下马岭组到古生界界奥陶系冶里组均有沉积。

一、点①军庄—下口店剖面位置:N39º59'8.1"E116º5'26.2"以砂岩为主的地层,时代为二叠系红庙岭组。

分为11个旋回:第二个旋回:底部为红色砂岩,具有大型板状交错层理,向上粒度变细,顶部为黑色粉砂质页岩。

第三个旋回:底部具有平行层理,说明当时水动力弱,顶部为黑色页岩。

第四个旋回:底部具有冲刷面构造;顶部为黑色粉砂质页岩,具有尖灭现象,为原始沉积透镜体,沉积环境为小的局限盆地,陆相,含有植物化石。

以后的几个旋回均与上几个旋回相似,都是由砂岩逐渐粒度变细最后过渡为粉砂质页岩。

通过以上各个旋回的分析,得出这个剖面的沉积环境为辫状河沉积,因为曲流河相的岩石类型砂岩、粉砂岩和泥岩,粒度较细,并且其泥岩与砂岩的厚度比大于1,不符合观察到的现象。

所以最终确定沉积相为辫状河相。

二、点②点二在一条铁路旁的岩壁上,自下而上分布有馒头组、张夏祖、冶里组的地层1、馒毛组馒毛组的岩性自下而上为:岩性为钙质、白云质泥岩,紫红色,含铁,反映了氧化、干旱、炎热的沉积环境,为潮上萨布哈沉积。

具有角砾石盐假晶,为台地相带。

岩层中含有裂隙,有灰白色沉积,是还原性流体吧三家铁还原为二价铁,出现了洗白现象。

太原西山地区 地质环境

太原西山地区 地质环境

地质环境1.1地形地貌项目区山高坡陡,高出太原城区300多m,地势东南高,西北低。

区内地貌以中山为主(见图1.1),海拔高程多大于1100m,最低点高程1086m,最高点高程1344m,相对高差258m。

沟谷两侧地势陡峻,沟坡纵坡大,多为30-60°。

沟域所处西山地貌类型属低中山(见图5),新第三纪以来,处于持续抬升状态,地势险峻,地形高差大,沟壑纵横。

主峰庙前山海拔为1865.6m,是虎峪沟的发源地,沟口海拔标高898m,相对高差970m。

虎峪沟流域总面积为50.17km2。

其中山区流域面积41.47km2,山区主沟全长11km,流域内共有大小毛沟23条,其中5km 以上的2条,1~5km的13条,0.5~1km的8条,沟道总长度42km,沟壑密度为0.81km/km2(见表2)。

侵蚀模数高达10000t/km2以上,水土流失面积占总面积的80%以上。

总体特征表现为坡面陡峻,沟谷深窄,沟床比降较大(出山前),且支沟深长,沟床比降又大于主沟,为泥石流的运动提供了良好的地形条件。

据调查统计,坡面泥石流几乎全部发生在坡度大于40°的阴坡陡峭地段(见照片5),其它地段不发育,说明地形条件是形成坡面泥石流的主控因素之一。

另外虎峪沟整个沟域形态呈树枝状(见图2)。

流域形态对形成泥石流的暴雨径流影响较大,树枝状形态的沟域极有利于洪水迅速汇集、松散固体物质被运移起动,易形成泥石流。

图1.1 项目地区地貌图1.2 气象水文项目区属暖温带半干旱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

春季干燥多风,夏季炎热多雨,秋季温湿凉爽,冬季寒冷少雪。

年平均气温9.5℃,极端最低气温-25.5℃,极端最高气温39.4℃。

最大冻土深度0.80m。

本区属暖温带季风气候,年降雨量一般300~800mm,降雨量主要集中在6~9月份,一般可占到全年降雨量的60~80%,多年平均降雨量415.4mm。

最大年降雨量612.0mm,最小年降雨量274.1mm。

北京西山相关地质资料(范文大全)

北京西山相关地质资料(范文大全)

北京西山相关地质资料(范文大全)第一篇:北京西山相关地质资料北京西山相关地质资料下古生界清同治六年~十年(1867~1871年),美籍学者庞派来和德国学者李希霍芬等主持了北京西山的地质考察,鉴别的“泥盆纪石灰岩”、“震旦系及石炭纪石灰岩”等,有些属寒武系和奥陶系。

1920年,北京大学叶良辅、谢家荣将北京西山寒武系自下而上划分为5个层次:下页岩层;中灰岩层;上页岩层;鲕状灰岩;竹叶状灰岩。

同时提出,北京西山寒武系、奥陶系与山西省、山东省、河北省的地层完全类同。

1934年,中央研究院地质所张文佑等在昌平县龙山暗灰色厚层灰岩中发现了三叶虫化石Redlichia chinensis Walcott,Corynexc-Chus changpingensis sun,C·changneui Sun。

该发现对燕山地区显生宇和隐生宇的分界具有重要意义。

翌年又将上述灰岩命名为“昌平灰岩”。

1957年,地质部地质矿产研究所孙云铸等根据下寒武统砾状灰岩和果儿峪组千枚岩之间的平行不整合关系,提出了“蓟县运动”的概念。

认为在晚前寒武纪期间发生过一次较大规模的地壳上升运动。

同时指出,昌平县城北“深灰色豹皮灰岩产馒头统Redlichia化石群,可和云南龙王庙灰岩对比,仍属馒头统范围。

”侏罗系1920年,叶良辅等在《北京西山地质志》中,把北京西山的侏罗系,划分为门头沟煤系、九龙山系和髫髫山系。

1933年,王竹泉、计荣森等把门头沟煤系进一步区分为下窑坡系、龙门系,时代为早侏罗世。

同时他们还发现,门头沟煤系底部有辉绿岩侵入。

1947~1957年,杨杰等将早侏罗世的地层称为门头沟统,其下分为杏石口亚统、窑坡亚统、龙门亚统;把中侏罗世地层称为九龙山统,其下分为水塔寺亚统、聚宝山亚统、金山庵亚统。

并认为,髫髫山统属早白垩世。

1961年,北京地质学院将辉绿岩改称为南大岭组,时代定为早侏罗世。

1984年,北京地质学院陈芬等出版《北京西山侏罗纪植物群》专著,对该院师生50~60年代在西山进行的地质工作,特别是采集生物化石标本工作进行了系统的总结,资料翔实,对科研、生产有较高实用价值。

北京西山地质地貌实习报告

北京西山地质地貌实习报告

北京西山地质地貌实习报告一、实习背景及目的北京西山位于北京市西部,是太行山的余脉,拥有丰富的地质现象和地貌特征。

为了更好地了解北京西山的地质地貌特征,提高野外实地观察和分析能力,我们一行人在教师带领下,于XX年XX月进行了为期XX天的北京西山地质地貌实习。

二、实习地区概况北京西山地区地势由西北向东南逐级下降,主要山脉有百花山、东灵山、龙门涧等。

实习地区地层从新元古界下马岭组到古生界奥陶系冶里组均有沉积。

植被多为次生落叶阔叶林及灌丛,局部地区有人工针叶林。

三、实习内容及过程1. 野外观察与记录实习期间,我们沿着预定的路线,对北京西山的地质地貌进行了详细的观察和记录。

观察内容包括地层、岩性、构造、地貌、植被等方面。

我们用罗盘仪测量了各地点的方位和海拔,用笔记本记录了地层的岩性、颜色、层理等特征,并用相机拍摄了关键地层的图片。

2. 沉积相描述在实习过程中,我们对北京西山地区的沉积相进行了描述。

以点军庄—下口店剖面为例,该剖面以砂岩为主,时代为二叠系红庙岭组。

我们将剖面自下而上分为11个旋回,详细描述了每个旋回的岩性、层理、化石等特征。

3. 构造分析北京西山地区构造活动频繁,我们通过对地表构造的观察,分析了构造的性质、期次和活动规律。

我们观察了断裂带、褶皱等构造现象,并对其进行了测量和描述。

4. 地貌分析北京西山地区地貌类型丰富,包括山地、峡谷、平原等。

我们通过对地貌的观察和分析,了解了地貌的形成过程、演化历史和控制因素。

同时,我们还探讨了地貌与气候、植被等因素之间的关系。

四、实习收获与体会通过本次实习,我们系统地了解了北京西山的地质地貌特征,提高了野外实地观察和分析能力。

实习过程中,我们学会了使用罗盘仪、测量方位和海拔,掌握了地层、岩性、构造、地貌等方面的观察方法。

同时,我们还加深了对地质地貌学科的理解,为今后的学习和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五、实习总结本次北京西山地质地貌实习,让我们亲身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神奇和地质地貌的魅力。

天平山砚台山太湖西山崇明岛工程地质实习报告

天平山砚台山太湖西山崇明岛工程地质实习报告

工程地质实习报告专业班级学号姓名牛松荧报告日期:2018 年 12 月 3 日目录绪言 ....... ...(3页)1、地质图相关知识学习及应用 ..........(4页)2、地质罗盘仪结构、使用方法学习及其应用 ..........(5页)3、岩矿识别鉴定方法学习及应用 ..........(7页)4、天平山-焦山(侵入岩) ..........(9页)5、砚台山(沉积岩) ..........(10页)6、太湖西山地质情况 ..........(11页)7、崇明岛地质成因 ..........(13页)8、山区地质灾害及其预防 ..........(14页)附件1:地质剖面图绘制 ..........(16页)附件2:选取某一岩体至少两个面进行量测 ..........(17页)附件3: 1个矿物、3个岩样的鉴定及描述 ..........(18页)绪言1、工程地质实习的目的、要求:地质教学实习是整个地质科学教学中十分重要的实践环节,使学生在课程理论知识学习的基础上,通过对基本地质现象的野外实地考察和现场实践,获得感性知识并巩固和深化课程理论,使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为毕业以后的设计、施工中应用有关地质资料打下一定的基础。

地质教学实习内容包括:三大类岩石的肉眼鉴定;地层剖面观察;褶皱和断裂构造的基本判别;各种内、外动力地质现象的认识;地下水类型及水文地质条件的了解;洞室与边坡稳定性分析等工程地质条件的评价;环境地质和地质灾害问题的分析和处理方法等。

要求学生能做到以下几点:根据不同的实习阶段进行地形图判读;使用地质罗盘仪测量地质体的产状;在地形图上定点;实测地质剖面,做好地质点及路线地质编录、井泉水点的水文地质调查、洞室和边坡的工程地质调查、样本和样品的采集和编录;绘制地质剖面图、地质平面图、地层柱状图、地质素描图等图件。

通过地质教学实习使学生能得到编写地质报告等地质工作的基本方法和技能方面的初步训练。

山西西山地质实习报告

山西西山地质实习报告

山西西山地质实习报告一、前言本次地质实习时间为2023年,地点选择在山西省西部的西山地区。

西山地区地处山西省西部,地势较为复杂,地质构造丰富,是进行地质实习的理想地点。

本次实习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们深入实地,了解地质现象,掌握地质调查的基本方法和技能,提高实践能力。

实习任务包括:实地考察西山地区的地质构造、岩石类型、地形地貌等;了解西山地区的矿产资源分布;学习如何进行地质调查和数据采集;分析西山地区的地质特征及其成因。

二、实习区概况1. 地理位置西山地区位于山西省西部,东临太原,西接吕梁,南靠临汾,北依忻州。

地理坐标为北纬36°45′~38°15′,东经110°15′~112°35′。

2. 地质背景西山地区地处华北地块,属于吕梁山脉东麓。

地层出露较完整,自元古宙至新生宙均有分布。

构造上位于华北地块的西侧,受秦祁昆造山带的影响,地质构造复杂。

3. 气候条件西山地区属温带大陆性气候,四季分明,冬季寒冷干燥,夏季炎热多雨。

年均气温8~12℃,年均降水量400~600毫米。

三、实习过程1. 实习队伍组建本次实习共有XX名同学参加,分为XX个小组。

实习队伍在指导老师的带领下,开展了一系列地质调查活动。

2. 实地考察实习队伍在西山地区进行了实地考察,参观了当地的地质公园、矿山等地质景观,了解了西山地区的地质构造、岩石类型、地形地貌等特点。

3. 数据采集实习队伍在实地考察过程中,进行了地质测量、采样、观察等数据采集工作。

通过对采集的数据进行分析,揭示了西山地区的地质特征。

4. 实习成果通过对西山地区的实地考察和数据采集,实习队伍得出了以下成果:(1)西山地区地层出露较完整,自元古宙至新生宙均有分布。

主要地层有:太古界五台群、古生界寒武系、奥陶系、石炭系、二叠系、中生界三叠系、侏罗系、白垩系及新生界第四系。

(2)西山地区构造复杂,主要构造有秦祁昆造山带、吕梁山脉、太原盆地等。

2021年有关地质认识实习报告3篇

2021年有关地质认识实习报告3篇

2021年有关地质认识实习报告3篇地质认识实习报告篇1在野外实习结束时,每位同学都必须编写一份实习报告,对实习内容进行系统而概括地总结。

地质报告是完成野外和室内各种工作后的最终成果,编写地质报告是地质工作的重要内容,也是地质工作者必备的一项基本功。

地质认识实习报告是对整个实习过程、地质工作方法和地质认识的总结,是野外实践和课堂理论的结合,是评价学生野外实习成绩的主要依据,也是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手段。

实习报告总的要求是,在充分掌握前人资料的基础上,以自己的野外观察和记录为主,立论正确,依据可靠,叙述简练,图文并茂,主次分明,逻辑性强,富有创造性,内容真实、丰富、简明、扼要。

要求文字工整,图件美观,要有封面、题目、报告编写人专业、班级、姓名、野外实习负责人、实习指导教师、报告审核人及报告编写日期等。

编写实习报告首先要整理所有的野外原始资料,包括野外记录、路线剖面图、素描图、采集的矿物、岩石和化石标本及野外照片和录像等,这些是编写报告的基础和素材。

把各种野外资料分门别类地加以总结、概括,编制和清绘必要的图件,然后着手编写文字报告。

根据工作的目的和重点不同,报告的内容也有所侧重。

实习报告的基本内容包括以下几部分:一、前言主要说明实习的时间、地点、目的、任务及路线安排,实习队的组成,工作的方法,工作量以及所取得的主要成果。

二、实习区概况1.实习区的范围、地理位置、交通概况等,最好附上“工区位置图”。

2.实习区的区域地质概况3.实习区自然地理概况,如地形、地貌、河流、气候等概况。

4.实习区社会经济概况。

三、地层实习区的地层层序、时代、接触关系、厚度及分布状况。

按照地层的新老关系,由老至新叙述各个时代地层的岩石组合特征、古生物特征、沉积特征、分布和出露情况、接触关系、厚度、地貌特征及特殊的识别标志。

四、岩石叙述实习区出现的岩石类型,详细描述其特征。

可按沉积岩、岩浆岩、变质岩的顺序分别叙述,要说明成分、结构、构造、产状、成因、时代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西山地质实习报告
一、实习目的
通过本次到野外实习,认识西山地区新元古代、寒武纪地层及二叠纪部分地层,分析其沉积环境及沉积相并讨论其中的大地构造背景。

通过这次实习,把课堂上学习到的理论知识应用到野外,进行野外实地分析,既有利于我们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又能掌握地层野外实习的基本方法,丰富了野外工作经验。

二、西山地区地质简介
北京西山构造背景上属于华北地台。

地层分区为燕山分区,其范围是指山西五台以东,朝阳、锦州以西,包括整个北京市、河北省的大部分以及陕西东部及辽宁西部的一部分。

研究区内新元古界青白口群、寒武系分布广泛,大致沿北东东一南西西方向延伸。

目前本区所采用的地层系统如下:青白口群,包括下马岭组、长龙山组、景儿峪组;上寒武统,包括凤山组、长山组、崮山组;中寒武统,包括张夏组、徐庄组、毛庄组;下寒武统,包括馒头组、昌平组。

华北地台的古地理位置、岩相古地理、古生物学等方面,已经取得了比较成熟的认识伙地层学、层序地层学方面的研究成果也较为丰富,这些成果是北京西山研究的基础,也为后人的深入研究提供了丰富的资料。

由于对西山地区的研究较深入,很多人到这来实习,我们也不例外!
三、实习内容
本次实习主要集中在下苇甸,沿着公路有一套出露很好的青白口群,沿着铁路寒武系出露完整,而且特征明显,此外还看了红庙岭组砂岩的沉积旋回。

下面将进行详细描述:
上覆地层冶里组灰岩
整合
寒武系上统
崮长凤组泥晶灰岩、钙质泥岩、钙质灰岩和竹叶状灰岩,竹叶状灰岩180m 中含有氧化圈。

发育有泥晶丘和柱状叠层石。

中统
张夏组鲕粒灰岩为主,含少量风暴碎屑岩。

65m
徐庄组泥质条带灰岩,含少量鲕粒灰岩。

80m
毛庄组紫色页岩夹泥质灰岩。

70m
下统
馒头组紫色页岩夹泥质灰岩。

50m
昌平组厚层灰岩,白云质灰岩。

60m
————————平行不整合————————
新元古界青白口群
景儿峪组薄层泥灰岩,白云质灰岩,可见刀砍纹。

170m
长龙山组石英砂岩夹粉砂质页岩,局部夹含砾砂岩和砾岩。

120m
下马岭组黑色碳质、硅质页岩。

未见底
(一)青白口群
此处青白口群出露完好,包括下马岭组、长龙山组、景儿峪组,由于受后期构造运动的
影响,岩层变形强烈,但岩石变质较弱,基本未变质。

1.下马岭组(QbX)
下马岭组沿着下苇甸公路出露较好,主要为一
套黑色的碳质、硅质页岩,发育水平层理。

由此可
知,当时此处处于一个还原环境,且水动力条件较
弱,推测当时这里为泻湖,根据华北地台当时的沉
积环境更可能为一个闭塞的海湾。

下马岭组有很好
的沉积旋回,以厚层的硅质页岩和薄层的碳质页岩
构成单个旋回。

我们所在的观察点刚好处于褶皱的
转折端,变形较强,但是基本未变质。

下马岭组中
夹有薄层的沉积凝灰岩,对于年龄的确定有很大的意义。

印支期,受到岩浆活动的影响,有小型岩床顺层侵
入。

此处未见下伏地层,与上覆长龙上组呈侵入接触关系。

2.长龙山组(QbC)
长龙山组为一套青灰色中薄层砂岩,石英含量较高,中间夹有薄层底砾岩,为海侵体系的底部,代表了一次风化剥蚀。

长龙山组内沉积旋回明显,由细砂岩、粉砂岩和泥页岩组成一次沉积旋回。

此外,长龙山组内层理比较发育,有楔状交错层理,羽状交错层理和潮汐层理。

分析其沉积环境为滨海相沉积。

长龙山组同样受到印支期岩浆活动的影响,形成小型岩床。

由于受到断层作用的改造,下马岭组逆冲到长龙上组之上。

与下伏下马岭组呈侵入接触关系,与上覆景儿峪组整合接触。

长龙山组楔状交错层理长龙山组羽状交错层理长龙山组潮汐层理
3.景儿峪组(Qbj)
景儿峪组为一套灰色薄层状含泥灰岩夹钙质页岩,发育刀砍纹和藻纹层。

其沉积环境为潮下带碳酸盐潮坪沉积。

与下伏长龙山组整合接触,与上覆昌平组平行不整合接触。

青白口群整体为一套海相地层,其间海水发生变化,有过海侵留下的痕迹,但整体变化不大,有稳定的沉积环境,在华北地台上形成巨厚的沉积层。

岩层受到后期构造运动的影响发生变形,印支期受到岩浆活动的影响。

(二)寒武系
北京西山地区寒武纪地层可分为:昌平组、馒毛组、徐庄组、张夏组和崮山组、长山组、凤山组(后三者由于野外难于区分,在这里不细分,统称为崮长凤组)。

寒武系多为碳酸盐岩,岩石类型为各种灰岩和白云岩、泥岩、页岩等。

1.昌平组
此次实习没有对昌平组进行细致的观察,只是坐在车上远观了一下,总体为中厚层白云岩。

沉积环境可能为边缘海碳酸盐沉积。

2.馒毛组
馒毛组为一套紫红色泥质白云岩和白云质泥岩,含食盐假晶和纤维状石膏,沉积环境为萨布哈环境,此外可见串珠状和条带状的充填物,为生物生物碎屑颗粒。

这里发育鲕粒灰岩,由于鲕比较小,难于辨别其形状。

未见馒毛组的底部,其顶部与徐庄组整合接触。

3.徐庄组
徐庄组为一套泥质条带灰岩夹鲕粒灰岩,泥质含量较高,泥质条带发育。

可见竹叶状灰岩发育,竹叶状灰岩中发育有溶蚀凹槽。

沉积环境为潮间带,位于风暴浪基面之上。

徐庄组与下伏馒毛组整合接触,与上覆张夏组整合接触。

4.张夏组
张夏组整体为一套鲕粒灰岩夹有泥质条带灰岩和竹叶状灰岩,以鲕粒灰岩为主。

鲕粒为静水鲕,与藻类活动有关,竹叶状灰岩为半定向排列。

此外,在张夏组内能看到核形石和与藻类活动有关的泥晶丘。

张夏组的沉积环境为鲕粒滩沉积。

与下伏徐庄组整合接触,与上覆崮常凤组整合接触。

张夏组鲕粒灰岩张夏组核形石张夏组竹叶状灰岩
5.崮长凤组
崮长凤组岩性比较复杂,有泥晶灰岩、钙质泥岩、钙质灰岩和竹叶状灰岩,竹叶状灰岩中含有氧化圈,且崮长凤组中的竹叶状灰岩不像张夏组内的有半定向排列,是杂乱无章的排列。

在崮长凤组内能看到大型的泥晶丘,其上发育生物缝合线,此外,可见柱状叠层石,中间充填鲕粒。

上寒武统的沉积环境认为碳酸盐台地,但比起中寒武统的鲕粒滩沉积,上寒武统更倾向于风暴流的作用,大部分为竹叶状灰岩。

崮长凤组与下伏张夏组整合接触,与上覆冶里组整合接触。

崮长凤组竹叶状灰岩崮组凤组内柱状叠层石寒武系主要为一套碳酸盐沉积,含有鲕粒灰岩和竹叶状灰岩,其中发现有三叶虫化石,因此,寒武纪时期,西山地区位于海平面之下,当时的沉积环境主要为潮上带——潮间带沉积,处于风暴浪基面之上。

整个寒武纪处于稳定的沉积期,没有大型的构造运动,在华北地区沉积了一套巨厚的碳酸盐。

(三)二叠纪
实习所见为上二叠统红庙岭组,为一套陆相河流沉积的砂岩,分为八期沉积,为辫状河沉积。

每一期的沉积都是由河道沉积的粗砂岩和由河漫滩沉积的粉砂岩和泥岩组成,但河道沉积的厚度小于河漫滩沉积。

从下往上,砂岩由青灰色变为红色,表明此地气候变干旱。

上二叠统红庙岭组辫状河沉积旋回
四、沉积环境及大地构造背景
西山地区位于华北板块的东缘,兼有华北新元古代以来的沉积构造特点。

芹峪运动之后,开始新元古代的沉积,西山地区处于一个闭塞的海湾环境,沉积了一套黑色的碳质、硅质页岩,随后,海湾与外界连通,沉积了一套灰绿色页岩,海水作用加强,西山地区处于滨海地带,沉积了一套石英砂岩夹页岩,期间有过海侵事件。

新元古代晚期,西山地区海水变深,沉积了一套碳酸盐。

之后,地壳抬升,西山地区遭受风化剥蚀,这就是蓟县运动,受到蓟县运动的影响,新元古界地层发生强烈的变形,褶皱、断层发育。

寒武纪时期,西山地区处于稳定时期,仍处于潮间带—潮下带,但是受风暴作用影响较大,沉积了一套碳酸盐。

印支期,受到岩浆活动的影响,顺层发育小型岩床。

五、实习小结
通过本次实习,我对西山的地层有了深入的了解,通过对其沉积环境和构造背景的分析,我掌握了西山地区新元古代和寒武系的地质发展史,并通过分析红庙岭组的沉积旋回,了解辫状河沉积序列。

在这次实习中,通过用理论知识分析野外地质现象,加深了我对理论知识的理解,通过实习,丰富了自己的野外工作经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