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体布局..
统筹推进新时代“五位一体”总体布局

统筹推进新时代“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新时代“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总体方向,包括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五个方面。
目的是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经济建设是“五位一体”中的重要方面,也是第一位。
中国正处于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需要加强创新、提高技术水平、推进产业升级和转型升级。
同时,还需要扩大开放,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提高对外经济合作水平。
加快推进制造业、服务业和数字经济三大领域的发展,推动我国成为高质量发展的主要领导者。
政治建设是“五位一体”中的基础和保障,也是第二位。
中国切实发挥中央政治局、中央委员会等中央组织的领导作用,加强制度建设和治理体系建设,着力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
在新时代,健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和实践,推进全面依法治国,强化国家安全意识和军事战略,实现强国梦。
文化建设是“五位一体”中的重要方面,也是第三位。
中国不仅需要促进文化自信和文化创新,还需要推广中华文化、培养家国情怀和民族精神。
实施中华文化“走出去”战略,提升国际话语权和文化软实力。
加强文艺体制机制创新,推进文化产业引领性发展,推进文化消费市场、传播市场、创新市场和服务市场,提高文化供给质量。
社会建设是“五位一体”中的重要方面,也是第四位。
中国在改善民生、加强社会保障、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和推动社会文明进步等方面取得的成就是显著的。
要继续深化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社会,加强社会管理,推进全面治理,加强社会建设和管理体制创新等工作,为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生态文明建设是“五位一体”中的重要方面,也是第五位。
中国正积极加强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推进绿色发展,实现可持续发展。
要坚持和谐发展、绿色发展,从根本上解决生态环境问题,提升生态环境保护的水平,加快推进能源转型和低碳发展,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创新,形成绿色发展新模式。
综上所述,新时代“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总体方向。
2013新版第八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布局

第8章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布局
3.加强社会建设,必须保障改善民生
• 第五,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
第8章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布局
(三)创新社会治理体制 如何创新社会治理体制
第一 改进治 理方式
坚持 系统 治理
坚持 依法 治理
坚持 综合 治理
坚持 源头 治理
第8章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布局
第8章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布局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
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
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 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 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 4)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 社会主义荣辱观
第8章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布局
依法治国,必须完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社 会 主 义 法 制 建 设
法律体系的统帅:宪法
法律体系的主干:法律 法律体系组成:行政法规、 地方法规 具体法律:宪、民、行、经、 社、刑、诉讼
法 制 建 设 基 本 要 求 或 基 本 方 针
前提 有法可依
核心 有法必依
关键 执法必严
保障 违法必究
第8章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布局
推进政治体制改革
政治制度是指国家政权的性质及其组织 政治体制,是指政治制度的具体表现和 实现形式,主要是指党和国家的领导制 形式的制度,它不仅包括国体、政体, 而且还包括一系列具体的政治制度和基 度、组织制度、工作制度等具体制度。 层民主政治制度。
1. 政 治 制 度 与 政 治 体 制
第8章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布局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确立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是()、战略布局是(),强调坚定()自信。

2W+时政试题任你刷,精准、面广、新鲜。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是()、战略布局是(),强调坚定()自信。
A.五位一体、四个全面、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B.五位一体、四个意识、道路自信、政治自信、全局自信、社会自信
C.五位一体、四个全面、社会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D.五位一体、四个意识、道路自信、社会自信、制度自信、社会自信
参考答案:A
【解析】: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是五位一体、战略布局是四个全面,强调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来源:365时事政治网。
365时事政治网,让您时政不再丢分。
加入会员,给我们更好服务您的机会,就是给您增加上岸的保障。
学时政,就上365时事政治网。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观点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指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适应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和理论体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要观点包括:
1.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坚持以
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适应中国特殊的历史、文化和经济条件。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认识到中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坚持经济建设为中心,
推动生产力发展和改善人民生活,同时注重社会公平和正义。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明确了“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即经济建设、政治建
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相互促进、协调发展。
4.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致力于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使人民群众在经济、政治、文
化、社会等方面共同富裕,实现全面发展。
5.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人民为实现国家繁荣、民族
复兴所选择的正确道路,注重自主创新和自我发展。
6.推进全面深化改革: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等各个领域的
改革,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提高整体国家水平。
以上观点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核心内容,旨在指导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总体布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总体布局一、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二、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治三、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一、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1)基本经济制度的概念内涵(2)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制度确立的依据(3)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形成和发展(4)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性质和特征⏹十五大报告第一次明确地将“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作为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
争议:“基本”的经济制度还是“经济”的基本制度?三种观点:⏹一,认为基本经济制度指的是社会经济的所有制结构,即所谓基本经济制度就是指一个社会经济的所有制结构,它是经济关系中具有决定性意义的最基本的制度。
二,认为基本经济制度就是经济体制,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就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体制。
三,认为基本经济制度是几个较为宽泛的理论概念,是一个包括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消费资料分配形式、共同富裕原则等内容在内的较为宽泛的概念。
也就是说,基本经济制度既包括了所有制关系,也包括了分配关系,同时还包括了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即共同富裕原则。
三种观点自然各有各的理论倾向,第一种观点侧重于从所有制关系来进行阐释。
第二种观点侧重于从经济运作机制、管理机制的角度来进行阐释。
第三种观点则侧重于从整体性的视域来阐释基本经济制度的理论概念。
我们取其下定义:基本经济制度是指一个社会的所有制及其结构,是社会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的集中体现,它决定或影响着其它经济制度,并决定着社会根本性质。
(1)基本经济制度的概念内涵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中最重要的部分。
它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规律,也符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关系的内在本质特征,是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经过五十多年的经济建设而得出的科学结论,是对马克思主义所有制理论的进一步丰富和发展。
9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依据、总布局、总任务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依据、总布局、总任务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依据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总布局是五位一体,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这一重要论断,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全面进步与继续发展指明了奋斗方向、明确了努力目标,规划了整体布局,规定了基本任务,对于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具有重要意义。
正确认识我国当今社会所处的历史阶段,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首要问题,是我们制定和执行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的总依据。
当前,我国改革开放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阶段性特征日益明显,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具体特征与30多年前比有很大变化,但这并不影响我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总判断。
要看到,我国经济实力虽然大大提升,但生产力水平总体上还不高,生产率较低,自主创新能力不足,还存在着一系列发展中的矛盾与问题。
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我国是世界上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
我们想问题、办事情、定政策,推进任何领域任何方面的改革发展,都要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国情,牢牢立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实际,做到既不超越阶段、又不落后现实,既尽力而为、又量力而行。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是不断丰富和发展的。
党的十二届六中全会确立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定不移地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坚持不移地进行政治体制改革,坚定不移地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的总体布局。
党的十五大、十六大明确和重申了我国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三位一体的总体布局。
党的十六大以后我们党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任务,使总体布局由三位一体扩展为包括社会建设在内的四位一体。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不断深入,生态文明建设地位和作用日益凸显。
把生态文明建设提到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并列的位置,从而把总体布局进一步扩展为五位一体,有利于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更加完善。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

武汉 武汉钢铁公司 贵阳 柳州
十年建设时期的 主要建设成就
黔桂铁路
改革开放后对经济体制改革的探索
“计划多一点还 是市场多一点,不 是社会主义与资本 主义的本质区别。 计划和市场都是经 济手段。”
——允许和鼓 励一部分地区、一 部分人先富起来, 先富带动后富,逐 步实现共同富裕。
十二届六中全会提出了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两个文明)
“快”的代价
一是经济增长的不稳定因素仍然 存在。经济增长的不稳定性集中表现 在固定资产投资总规模过大,投资增 长过快、过热倾向。 直接的后果是:投资消耗大,资本 品需求大,通货膨胀压力大.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2007年12月3—5日在 京召开)提出:要把防止经济增长由偏快转为过热、 防止价格由结构性上涨演变为明显通货膨胀,作 为当前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这意味着,“双防” 将正式担纲今年调控主线。
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政 治
社会 经济
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
文 化
三大文明建设与四位一体
富强 民主 奋斗目标
经济建设
政治建设
文化建设 社会建设 自力更生,艰苦创业 四位 一体
党 的 基 本 路 线
文明 和谐
实现方法 中心 核心内容
经济建设 四项基本原则
立国之本
基本点
强国之路
改革开放
我国经济发展战略 “三步走”图 示 二○二○年预
1956年毛泽 东同志发表《论十 大关系》,论述了 我国社会主义建设 的总体布局。
《论十大关系》 一、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的关系 二、沿海工业和内地工业的关系 三、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关系 四、国家生产单位和生产者个人的关系 五、中央和地方的关系 六、汉族和少数民族的关系 七、党和非党的关系 八、革命和反革命的关系 九、是非关系 十、中国和外国的关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
中共十八大宣示将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并列,“五位一体”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党建专家指出,“五位一体”总布局不是凭空的理论创造,而是中共在领导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中认识不断深化的结果。
三位一体,邓小平首先提出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的“两个文明”建设,此后,中共在此基础上提出经济、政治、文化建设的“三位一体”。
四位一体,在科学发展观与和谐社会的理念提出后,中共将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提上重要日程。
五年前的十七大上,中共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四位一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写入党的章程。
五位一体“‘五位一体’的新布局是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
产生的,更加强调均衡、可持续和以人为本的发展。
”国家行政学院科研部主任许耀桐说。
胡锦涛7月23日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时,首次完整阐述了“五位一体”的总布局。
一个有代表性的专家观点认为,这五大建设是相互影响的有机整体:经济建设是根本,政治建设是保障,文化建设是灵魂,
社会建设是条件,生态文明建设是基础。
(据新华网文章“中共宣示“五位一体”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编)。
第八章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布局

第八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布局前面几章,都是先由基本概念或者是形成发展的基本条件、形成发展的基本历程入手,接着分析这个理论的基本内容或者是体系框架,最后讲到这个理论的意义包括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等等,框架很清晰。
但是这一章就不一样了。
咱们教材中是分了五节。
其实这五节都可以作为五个独立的章来讲的。
比如经济、政治、文化之前就是分别来讲的三章,后来到2006 年开十六届六中全会时候加了社会建设部分,这过了十八大又加了一部分生态文明建设。
教材把这几个部分捏到一起,是契合了十八大对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布局”这个创新观点咱们剩下的几个部分的内容都是比较具体的,都是前面几章在具体领域的细化。
因此在讲法上我想调整一下。
这节课把后面的外交和一国两制部分和总布局捏在一起,作为一个大的布局体系来讲。
像“一国两制”的具体内容我就不准备仔细说了,大家都知道;包括总布局中有些方面在讲基本纲领的时候也都讲到了。
所以,就提纲挈领地讲一下,给大家串个线,屡出个线索来。
一、“布局”和“总布局”的概念界定先来讲4 个例子。
1.淮海战役在我国解放战争时期的三大战役之一的淮海战役中,国民党军队先后投入的兵力有 80 多万,而解放军这边上了两个野战军一个中原野战军,一个华东野战军,两边加一起仅有 60 多万。
虽然我军在兵力和武器装备上处于劣势,但我军在兵力的布局上却占有优势,总是能够集中优势兵力,不断分割包围敌军,最后赢得整个战役的胜利。
虽然战争的胜负取决于综合的原因,但是无疑布局起了很重要的作用。
战争本身就是一个最高将领排兵布阵、布局的重要问题。
无数的战例说明,布局影响战争的胜负,在战争中,因为布局问题而取胜或失败的例子比比皆是。
2.发展布局体现着一国发展理念在产业内部结构以及各区域之间的调配情况。
对于像我国这样的由党和政府主导发展的国家来说,这种布局是否科学合理直接决定着某些产业或某些区域的发展状况。
这个发展布局可以分成两个方面:产业布局和区域布局。
《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

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胡锦涛同志指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依据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总布局是五位一体,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形成是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认识不断深化的结果。
从物质文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两个文明”建设到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三位一体”,到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再到现在的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认识,我们党经历了一个初步探索、逐步深化和趋于完善的过程。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是一个相互联系、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有机整体。
在“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中,经济建设是根本,政治建设是保障,文化建设是灵魂,社会建设是条件,生态文明建设是基础,这五个方面是相互影响的。
“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中五大建设的联系是双向的,是相互作用的,不是单向度的。
例如,社会建设与生态文明建设之间就是相互的:社会建设影响生态文明建设,反过来,生态文明建设也影响到社会建设。
近些年来,由企业发展带来的严重环境问题以及垃圾焚烧等环境污染问题带来的群体事件呈上升趋势,但是,我们党意识到这类问题的严重性,努力采取措施,使这类群体事件得到了有效遏制。
这就告诉我们:只要我们不断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把生态文明建设的理念、原则、目标等深刻融入和全面贯穿到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的各方面和全过程,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就会不断减少因环境问题而引发的群体事件,就会更加顺利地推进和谐社会建设。
因此,胡锦涛同志在讲话中提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涉及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根本性变革的战略任务”,必须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
“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对于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意义重大,为到本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提供有力支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思想的提出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战略布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战略布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战略布局是四个全面,包括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
是从我国发展现实需要中得出来的,四个全面是从人民群众的热切期待中得出来的,是为推动解决我们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提出来的。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既有战略目标,也有战略举措,每一个“全面”都具有重大战略意义。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就是要到2020年,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创新驱动成效显著,发展协调性明显增强,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普遍提高,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显著提高,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改善,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为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奠定坚实基础。
全面深化改革,就是要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不断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注入强大动力。
全面依法治国,就是要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提供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长期性的制度保障。
全面从严治党,就是要不断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始终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锻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坚强领导核心,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根本政治保证。
“四个全面”之间密切联系,有机统一,具有紧密的内在逻辑。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重大战略目标,在“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居于引领地位。
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是三大战略举措,为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重要保障,一个都不能缺。
全面深化改革和全面依法治国,犹如鸟之两翼、车之双轮,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动力源泉和法治保障。
全面从严治党,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提供根本保证,起着决定性作用。
要把“四个全面”作为具有内在理论和实践逻辑关系的统一体来把握和理解,在实践中科学统筹、协调推进,努力做到“四个全面”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相得益彰,推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向前发展。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专题测试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专题测试摘要:一、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定义与意义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要特征三、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理念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与成就五、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未来展望正文:一、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定义与意义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党的十九大以来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发展阶段。
这一概念的提出,标志着我国发展进入了一个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新时期。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总任务,是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总体布局,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战略布局。
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要特征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要特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概括:1.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是一个新的历史时期。
2.新任务: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3.新理念: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
4.新战略: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
三、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理念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理念,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工程: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
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战略布局: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与成就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与成就,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概括:1.经济建设:我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第十课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知识点

第十课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知识点第十课《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介绍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内容和发展道路。
以下是该课的主要知识点。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内容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定义: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人民经过长期奋斗得出的结论,它是在中国特定的历史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社会主义。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特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各个发展阶段的共性特点和独特特点。
其中,人民民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任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其中,社会主义现代化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终目标。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阶段性特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
这一阶段的主要特征是社会主义的初步建成、生产力水平较低、分配差距较大、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断提升。
2.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基本战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战略是经济建设是中心,发展是硬道理。
经济建设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基础和动力,实现现代化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要条件。
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制度: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需要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这一制度强调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并强调国家在经济调控中的积极作用。
4.“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体布局是“五位一体”,即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
这五个方面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同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
5.“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战略布局是“四个全面”,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
这个战略布局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重要指导思想。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探索1.经济建设的实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经济建设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献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共产党根据中国的国情和发展阶段,经过长期实践和理论探索得出的一种社会主义制度和道路,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基本经验和总结。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为保障的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和总体目标。
在实践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紧密结合中国的国情,充分发挥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作用,坚持科学发展观,以人民为中心,推动经济发展、政治稳定、文化繁荣、社会和谐、生态文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开放,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是一个有机整体,包括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和党的建设等各个方面。
其中,经济建设是最基础的一环。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我们坚持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坚持对外开放,坚持科学发展观,坚持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为根本目标,坚持共同富裕的基本路线,坚持推动经济发展、政治稳定、文化繁荣、社会和谐、生态文明。
我们将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基本方针是1、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2、坚持分配激励与社会公平相统一,逐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分配制度;3、坚持以人为本,全面推进经济社会发展与人的全面发展相统一;4、坚持可持续发展,把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5、坚持对外开放,把中国经济全面放在世界经济大格局中谋划。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政治建设方面,我们坚持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为基础,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巩固和发展人民民主专政,巩固和完善民主法制,加强军队和武警部队的革命化、现代化、专业化建设,巩固和发展国防和军队建设的基本方向,坚持党对人民解放军的绝对领导,服从党的指挥,履行我军使命任务。
如何理解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战略布局和总体布局

引言:无论在过去还是当下,战略布局和总体布局是全面发展,独立自主,与保障人民当家做主的三大追求下的思考结晶。
正文:在理解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和战略布局上,我们要先明确这是什么。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和战略布局在新时代被明确确立为”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
首先,“五位一体”是涵盖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的多元发展总称,明确了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方向的认识。
明确的发展方向有助于避免再次出现大跃进,文化大革命等脱离实际的重大错误。
“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是在”作为一个发展中大国,我们一开始首先是要解决几亿人口的吃饭问题,所以集中发展经济是我们的首要选择“的重要论断中一步步引申开来的,经济的发展是做大蛋糕,让国家经济总量能满足全国人民的需要;在发展经济过程中,要保证其正确的发展方向,保证经济发展的目标能够真正使广大人民群众享受到实惠,就必须有政治上的发展,强有力的保障发展,保障发展的成果被更多的人充分享有;如今的时代是乱中有序的,核武器的威慑和核武滥用的可怕后果钳制着各国领导人反对大规模、高烈度的战争,因此文化输出和文化入侵成为了一种新的竞争形态,精神文明的建设必须得到重视,让精神文化成为捍卫国家的一种手段,文化自信,文化发展,文化繁荣就成为当下我们要走的一条卫国之路;我们的制度和发展不同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建立促进了经济的腾飞,但是没有健全完善并且适合的法治保障,市场经济就难以健康发展,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社会的利益格局、组织形式逐步发生巨大变化,原来计划经济条件下形成的社会管理体系、社会保障体系、社会服务体系已经不能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建设和发展的需求,必须建立健全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社会管理、社会保障、社会服务体系,社会建设进一步成为我们整体布局的又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经济健康发展和腾飞不能牺牲后代人的环境为代价,不能提前支取他们的资源,而我们在发展工业化过程中遇到了资源、环境等方面的问题,甚至更为严重,包括大气污染的问题、生态保护的问题、资源短缺的问题、环境恶化的问题,为了让经济可以得到永续的发展,为了让后代能享受一样的生活品质,为了让经济社会发展造福于民,也就是使我们更好的享有发展的福利,生态文明也成为了”五位一体“的重要组成。
科学把握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

科学把握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摘要: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依据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总布局是五位一体,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伟大实践,我国已经形成包括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在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
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形成,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要求,顺应人民群众的新期待,标志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关键字: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一。
生态文明建设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
”这是中国共产党首次把“生态文明”这一理念写进党的行动纲领,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过程中产生了重大影响。
继党的十七大报告之后,党的十八大报告再次论及“生态文明”,并将其提升到更高的战略层面。
生态文明的含义可以从广义和狭义两个角度来理解。
从广义角度来看,生态文明是人类社会继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新型文明形态。
它以人与自然协调发展作为行为准则,建立健康有序的生态机制,实现经济、社会、自然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这种文明形态表现在物质、精神、政治等各领域,体现人类取得的物质、精神、制度成果的总和。
从狭义角度来看,生态文明是与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并列的现实文明形式之一,强调人类在处理与自然关系时所达到的文明程度。
生态文明观的核心是从“人统治自然”过度到“人与自然协调发展”。
二。
政治建设把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是我们党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取得的新的重大认识。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在人民当家作主的基础上,依法治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这就要坚持和完善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以及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发展民主,健全法制,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
五位一体总体布局

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中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涉及不同的建设领域,有着各自特殊的内容和规律。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是始终把经济建设作为中心工作,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推进物质文明建设,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型工业化道路,坚持走农业现代化、城镇化、信息化发展道路,坚持“发展是硬道理”、“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的战略思想,坚持科学发展观,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不断提高经济的发展活力和竞争力,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稳定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建设,就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继续推进并深化政治体制改革,加强民主政治建设,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发展人民民主,保障人民当家作主,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依法治国,使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展现出发展的勃勃生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就是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建设,全面提升公民的科学文化知识水平和思想道德素质,不断满足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实现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就是围绕社会突出矛盾,人民关心的问题,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道路,加强社会建设,发展完善社会事业,逐步改善民生,建设社会主义的文明社会,在经济发展基础之上,统筹推进各项社会事业发展,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开创社会和谐人人有责、和谐社会人人共享的生动局面。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就是围绕人口、资源、环境的突出问题,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发展道路,建设生态文明,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不断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节约能源资源,提高自然环境和生态系统的保护力度,不断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努力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迈进。
“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突破了以前只注重经济发展和增长,忽略社会生态环境和人民生活水平的片面发展、不可持续的发展,从单一追求经济现代化逐步转变为囊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在内的更为全面的现代化建设,营造了经济发展强劲有力、政治环境民主畅通、文化发展繁荣多样、社会发展和谐稳定和生态发展健康持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新氛围,中国的现代化建设进入全面协调、全面推进,更加具有中国特色的发展新阶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体布局

• 总之,只有坚持公有制经济 的主体地位,才能坚持和巩 固社会主义制度,才能保证 国民经济的发展沿着社会主 义方向前进,才能防止两极 分化,最终实现共同富裕。 否定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 实际上就是否定社会主义。
公有制主体地位的表现:
• 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 • 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 • 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必须努力寻找能够极大促进 生产力发展的公有制的实现形式。
• 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 础,发展教育也是把我国巨大 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 的根本途径。要优化教育结构, 坚持按照教育发展规律和经济 社会发展需要,优化教育资源 配置,形成各级各类教育全面 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良好格局。
2、扩大就业,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
• 把扩大就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位置。坚持发 展经济与促进就业互动,积极发展经济和调整结构, 以发展促进就业,扩大就业规模,改善就业结构。 推进就业体制改革创新。统筹城城乡,建立统一规 范的人力资源市场。完善就业援助制度,做好高校 毕业生就业工作。规范和协调劳动关系,维护劳动 者权益,发展和谐劳动关系。
2.非公有制经济
•非公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非公有制经济主要包括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外商 独资经济和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非公有制经济成分 等。
非公经济的作用:
•第一,提供了大量的产品和服务,丰富了市场,满足了人们多样化的需求, 有力促进了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
•第二,提供大量的就业岗位,为缓解我国的就业压力,维护社会稳定,作 出了重要的贡献。 •第三,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促进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公有制 的改革。 •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要坚持权利平等、机会平等、规则平等,废 除对公有制经济各种形式的不合理规定,消除各种隐性壁垒,制定非公有 制企业进入特许经营领域具体办法。 •公有制为主体第二,坚持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从各个层次、各个领域扩大公民 有序政治参与。 • 第三,坚持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实现国家各 项工作法治化,保障公民合法权益。 • 第四,坚持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特点和优势,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为党和国家长治久安提供政治和法律制度 保障。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总体布局一

(2)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制
度确立的依据
• 4)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是缓解我国现代化建设中 各种矛盾的需要。我国是发展中国家,资金短缺 和就业压力大是现代化进程中的难题。从我国实 际出发,需要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调动各方面 的积极性,充分利用社会资金及引进外资,弥补 建设资金的不足。我国进入社会主义社会的时候, 生产力发展水平还远远落后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 我们必须经过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去实现工业 化、市场化、现代化。在这一历史转变过程中, 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外资经济有着广泛的发展 空间,能够作出积极的贡献。
争议:“基本”的经济制度还是“经济”的基本 制度?
三种观点:
•
一,认为基本经济制度指的是社会经济的所
有制结构,即所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基本经济制度就是指一个社会
经济的所有制结构,它是经济关系中具有决定性
意义的最基本的制度。
(1)基本经济制度的概念内涵
二,认为基本经济制度就是经济体制,社会主 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就是社会主义初级阶 段的经济体制。
第一阶段(1978年-1987年):基本经济制度萌芽 时期 1981年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 党的历史问题的决议》提出,“一定范围的劳动者 个体经济是公有制经济的必要补充。”1982年,党 的十一大报告在论述了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重要性 的基础上,指出“在农村和城市,都要鼓励个体经 济在国家规定的范围内和工商行政管理下适当发展, 作为公有制经济的必要补充”。1984年党的十二届 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 定》,进一步对外资在我国社会经济中的地位和作 用给予定位,至此,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 分并存的理论已具雏形。
(2)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制 度确立的依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我们有着作为主体的公有制经 济,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 国家政权,国家对市场的调控 具有比较雄厚的物质基础,牢 固的政治基础和广泛的群众基 础。我们能够把市场调节和宏 观调控很好地结合起来,在实 现经济总量平衡、进行大的结 构调整、开展公开竞争、搞好 生态平衡和环境保护以及调节 收入分配等方面,有着由社会 主义基本制度决定的优越性。
(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分配制度
1、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 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 制度。 • 第一,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决定了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
• 第二,非公经济的存在和发展以及公有制实现形式的多样化决定了分 配形式的多样化。 • 第三,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也要求有多种分配形式。
• 总之,只有坚持公有制经济 的主体地位,才能坚持和巩 固社会主义制度,才能保证 国民经济的发展沿着社会主 义方向前进,才能防止两极 分化,最终实现共同富裕。 否定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 实际上就是否定社会主义。
公有制主体地位的表现:
• 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 • 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 • 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必须努力寻找能够极大促进 生产力发展的公有制的实现形式。
(二)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涵
• 改革开放以来形成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具有丰富的内涵:
• 第一,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不是区分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标志,它 们不属于社会基本制度的范畴,而是资源配置的不同方式。 • 第二,计划和市场作为调节经济的手段,各自既有优势和长处,也有 不足和缺陷,要把计划和市场有机结合起来,更好地发挥两种调节手 段的长处。 • 第三,要把发展市场经济与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有机结合起来。
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பைடு நூலகம்民族制度
• 它是指在中央政府统一 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 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 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 治权的一种制度。核心 是保障少数民族当家作 主。
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具有以下基本特征:
• 第一,实行民族区域自治都是以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为基础而建立的。
• 第二,凡是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地方,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割 的部分,关系是中央和地方的关系。 • 第三,民族区域自治的主体依然是少数民族的人民自治,是人民民主 专政在少数民族地区的具体表现。 • 第四,作为国家的一级地方政权即民族自治地方设立的自治机关,也 必须实行民主集中制。
二、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治
(一)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政治体制构架
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政治制度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的根本政治制度,具 有最鲜明的特点: 第一,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政治基础、根 本原则和核心内容,是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 民。 第二,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议行合一” 的政治制度,它有利于维护国家主权的统一, 有利于维护人民的根本利益,有利于国家机器 运转的高效率。 第三,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既是最高立法机关, 又是最高权力机关。它主要行使立法权、决定 权、任免权、监督权等来管理国家。 第四,这种制度是党领导的人民民主制度。
按劳分配以外的其他分配方式主要有:
• 第一,按劳分配以外的劳动和经营 收入 。 • 第二,按劳动力价值分配获得的收 入。 • 第三,资产收益和资本的利得 。 • 提供技术、信息等获得的收入
2、深化分配制度改革
• 深化分配制度改革,必须注意以下两个问题:
• 第一,“先富”和“共富”的统一。共同富 裕是社会主义的目标,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是 实现共同富裕目标的手段和途径。 • 第二,正确处理效率和公平的关系。拉开个 人收入差距,可以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提 高效率。然而收入差距过大,也会挫伤劳动 者的积极性,甚至引发社会问题,造成社会 的不稳定。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特征
•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特征主要表现 在以下几个方面:
• 第一,在所有制结构上,以公有制为主体, 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 第二,在分配制度上,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 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 第三,在宏观调控上,能够把人民的当前利 益与长远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集合起 来,更好地发挥计划和市场两种手段的长处。
2.非公有制经济
•非公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非公有制经济主要包括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外商 独资经济和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非公有制经济成分 等。
非公经济的作用:
•第一,提供了大量的产品和服务,丰富了市场,满足了人们多样化的需求, 有力促进了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
•第二,提供大量的就业岗位,为缓解我国的就业压力,维护社会稳定,作 出了重要的贡献。 •第三,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促进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公有制 的改革。 •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要坚持权利平等、机会平等、规则平等,废 除对公有制经济各种形式的不合理规定,消除各种隐性壁垒,制定非公有 制企业进入特许经营领域具体办法。 •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需要进一步完善产权保护制度。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体布局
扬州大学社会发展学院 张友群
一、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
1、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
•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是由公有制的性质以及它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 决定的。 •第一、公有制经济与社会化大生产相适应,同社会发展的方向相一致。 •第二、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特征,是社会主义社会的经 济基础。 •第三、公有制经济控制国民经济的命脉,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 要支柱、国家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和国家实行宏观调控的主要物质基 础。 •第四、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是满足社会成员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 实现劳动人民经济上、政治上的主人翁地位和全体成员共同富裕的不 可缺少的物质保证。
2、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政党制度
• 这一制度是符合中国国情的,并在实践中发挥了巨大作用: • 第一,这一制度有利于促进社会生产力的持续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 第二,这一制度有利于实现和发展人民民主,增强党和国家的活力。 体现了社会主义国家人民当家作主的本质。 • 第三,这一制度有利于保持国家政局的稳定和社会安定团结,便于协 调各方,促进社会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