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精准扶贫政策及其创新路径研究
精准扶贫下的农村扶贫研究:现状、致贫原因及路径选择
精准扶贫下的农村扶贫研究:现状、致贫原因及路径选择作者:蔡慧来源:《湖北农业科学》2017年第18期摘要:精准扶贫政策的提出促进了扶贫工作的进一步开展,但仍面临着贫困居民参与意识淡薄、扶贫项目缺乏针对性、扶贫机构不健全、第三方考核滞后等困境。
又由于农村致贫原因的多样性,精准扶贫的措施也应“对症下药”,根据自然、经济、社会、历史、主体等原因采取相应的易地扶贫、产业扶贫、金融扶贫、社保扶贫和教育扶贫等,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使扶贫工作落到实处。
关键词:贫困;扶贫;农村;精准扶贫中图分类号:F32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9-8114(2017)18-3563-05DOI:10.14088/ki.issn0439-8114.2017.18.043Abstract: The proposition of precision poverty alleviation policy promotes the further development of anti-poverty work, but there are still some difficulties such as the poor participation awareness of residents, lack of targeted anti-poverty projects, inadequate institutions, and lag of the third-party assessment. In addition, with the diversity of causes of rural poverty, the precision poverty alleviation should also find specific ways to solve problems, and corresponding paths such as the relocation poverty alleviation, industrial poverty alleviation, financial poverty alleviation,social security and educational poverty alleviation should be adopted according to natural,economic, social, and historical conditions. Only with specific analysis of specific issues, the anti-poverty work can be carried out effectively.Key words: poverty; poverty alleviation; rural areas; precision poverty alleviation1 贫困的概念界定及标准1.1 贫困的概念界定1.1.1 国外的概念界定 1901年英国管理学家Rowntree等[1]在著作中提出了贫困的确切含义:“家庭的总收入若无法维持家庭成员最基本的生存活动的需求,那这个家庭即陷入贫困。
国内近年来扶贫研究文献综述
国内近年来扶贫研究文献综述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国内扶贫工作也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对于这一领域的研究也越发深入,涌现出了大量的学术文献。
本文将就国内近年来扶贫研究文献进行综述,以期为相关研究者提供参考和借鉴。
一、政策研究方面政策研究一直是扶贫研究中的重要方向。
在国内近年来的文献中,关于扶贫政策的研究成果丰硕。
一方面,有学者对中国扶贫政策进行了具体的实证研究,从各个角度分析政策的实施效果和问题所在。
也有学者从政策制定和实施的角度出发,探讨了扶贫政策的制定和调整。
在政策实施效果方面,有学者对于精准扶贫政策进行了深入研究。
这些研究主要通过调研和数据分析,考察政策对贫困地区的影响和效果。
还有研究者对于产业扶贫、教育扶贫等具体政策进行了分析和评估,为政策调整和完善提供了理论支持和实证依据。
也有学者关注扶贫政策的落实情况和问题,指出政策执行中存在的困难和挑战。
在政策制定和调整方面,有学者提出了一些具有启发性的观点和建议。
他们从宏观层面审视扶贫政策的制定,提出了改善政策的途径和措施。
也有学者对于当前扶贫政策的缺陷和不足进行了深入剖析,并提出了改进建议。
这些研究成果有助于政策的科学制定和调整,为实现更加精准有效的扶贫工作提供了理论支持。
二、产业扶贫方面产业扶贫一直是扶贫工作的重要内容,也是近年来扶贫研究的热点之一。
国内文献中涌现了大量关于产业扶贫的研究成果,这些成果从不同角度探讨了产业扶贫的问题和挑战,同时提出了一些有价值的建议和经验。
产业扶贫研究主要涉及到农业扶贫、农村产业发展和农民增收等方面。
有学者对于不同地区的农业发展进行了具体的实证研究,考察了产业扶贫政策对农业生产和农民增收的影响。
也有研究者对于扶贫产业的发展路径和模式进行了深入探讨,提出了一些创新性的理论观点和实践经验。
三、社会保障方面社会保障对于扶贫工作具有重要意义,也是扶贫研究中的重要方向之一。
国内文献中关于社会保障的研究成果丰富多彩,涉及到医疗保障、教育保障、住房保障等多个领域。
关于精准扶贫、乡村振兴及共同富裕内在联系和策略研究——基于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视角共3篇
关于精准扶贫、乡村振兴及共同富裕内在联系和策略研究——基于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视角共3篇关于精准扶贫、乡村振兴及共同富裕内在联系和策略研究——基于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视角1随着社会的发展,世界各地都在不断推行精准扶贫、乡村振兴、共同富裕等一系列对贫困地区进行改善的政策措施。
这些政策关系着国家的整体发展,其内在联系程度也非常紧密,而现阶段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实施,为促进农村发展提供了更多的机遇和挑战。
本文将从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角度探讨如何推进精准扶贫、乡村振兴和共同富裕这些重要政策,并分析其内在联系以及未来的应对策略。
一、精准扶贫精准扶贫是指通过科学而精准的手段,对贫困人口进行有效的救助和帮扶。
精准扶贫政策措施的目的,首先是要提升贫困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同时确保贫困人口脱贫致富。
这一政策的实施离不开金融的支持。
目前,我国的金融机构正在积极探索和推进金融精准扶贫,综合运用“贷、担、保、富”等多种金融扶贫方式,为贫困地区提供各类展业用的财务权益,支持其产业发展和创业致富。
在实施精准扶贫政策的基础上,不断加强财务支持,促进贫困地区的整体发展。
二、乡村振兴乡村振兴是指通过加强农业技术进步、提高劳动生产率等一系列措施,促进农村发展,提高农民收入水平,改变城乡差距。
乡村振兴的关键在于建设新型乡村,推进和细化农村发展战略和政策,特别是要实现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产业链扩展和产业升级,建立起新的城乡相融、产供销对接、人才交流共享的发展机制。
同时,金融手段在乡村振兴中的作用也尤为重要。
金融机构可以支持地方政府的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农村地区的产业发展,促进贫困群众的就业和创业,真正实现乡村振兴。
三、共同富裕共同富裕是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通过制度、政策等途径,实现社会全体成员共同增强发展财富和各项权益的一种发展理念。
共同富裕的实现离不开金融的支持,而成就共同富裕必须保证社会公平,促进社会公正,并通过优秀的制度机制,实现全民受益,共享发展成果。
我国精准扶贫多元主体协同脱贫对策研究
我国精准扶贫多元主体协同脱贫对策研究【摘要】我国精准扶贫政策的实施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在实践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本文通过分析我国精准扶贫的现状,探讨多元主体参与扶贫实践的重要性,以及协同脱贫模式的探讨和对策研究框架。
通过案例分析,发现多元主体协同合作在精准扶贫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提出了精准扶贫政策的建议,探讨了多元主体协同合作机制的重要性,以及未来发展方向。
本文旨在为我国精准扶贫政策的改进和完善提供参考,促进贫困地区的脱贫发展,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目标。
【关键词】精准扶贫、多元主体、协同脱贫、对策研究、扶贫政策、合作机制、发展方向。
1. 引言1.1 背景介绍我国精准扶贫是我国扶贫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国家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关键举措。
自2013年以来,中国政府提出了精准扶贫的政策,通过精准识别贫困人口、精准帮扶贫困地区、精准保障贫困群众基本生活等措施,取得了显著成效。
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精准扶贫工作面临着越来越多的挑战和困难。
一方面,贫困地区的发展落后、基础设施不完善等问题依然存在,贫困人口脱贫面临较大压力;贫困人口的多样化需求和不同程度的困难也给扶贫工作带来了更多的难题。
为了更好地推动精准扶贫工作,各级政府部门、社会组织、企业以及广大志愿者等多元主体开始积极参与到扶贫工作中,形成了多元主体参与扶贫的新模式。
这种多元主体协同合作的脱贫机制正在逐渐成为推动脱贫攻坚工作的有效途径。
对我国精准扶贫多元主体协同脱贫对策进行研究和探讨,对于加快脱贫攻坚进程,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1.2 问题意义精准扶贫是当前我国社会发展的重要议题,也是党中央、国务院始终高度重视的工作。
面对我国贫困地区人口众多、扶贫难度大的现实,如何有效实施精准扶贫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紧迫任务。
对于这一问题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精准扶贫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不可或缺的一环。
只有让每一个贫困家庭都脱贫致富,才能真正实现全面小康的目标。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扶贫经验研究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扶贫经验研究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国经济社会取得了巨大的发展成就。
在发展的进程中,贫困问题一直是我国面临的严重挑战之一。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中国政府一直在扶贫领域进行了不懈的努力,探索和实践了一系列有效的扶贫经验,取得了显著成效。
本文将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扶贫经验进行研究和总结,深入探讨我国扶贫工作的特点、成果和经验,为今后扶贫工作提供借鉴和参考。
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扶贫政策的演变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扶贫政策经历了多个阶段的演变,不断完善和深化。
1978年,我国提出“以农业为基础,以工业为主导”的发展战略,将扶贫工作纳入了国家发展规划中。
此后,中国政府陆续出台了一系列扶贫政策和措施,不断调整和完善扶贫政策,为扶贫工作奠定了坚实的政策基础。
2000年以来,我国扶贫政策更加重视对贫困地区的精准扶贫,提出了“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战略思路。
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湖南代表团审议时,首次提出“精准扶贫”,并强调要突出帮扶重点、注重帮扶特色、强化帮扶措施,确保扶贫工作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
2015年,中国政府提出全面推进脱贫攻坚战略,确保到2020年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
为实现这一目标,政府制定了一系列具体措施,如加大扶贫资金投入、加强扶贫项目实施、深化扶贫产业发展等,全面推动脱贫攻坚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扶贫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果,具有多个显著特点。
取得了历史性成就。
截至2019年底,我国农村贫困人口累计减少7.6亿人,农村贫困发生率由近30%下降到1.7%,贫困地区基本实现了脱贫摘帽。
这是我国扶贫工作取得的历史性成就,也为全球减贫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
实施了精准扶贫政策。
我国采取了贫困县摘帽、贫困村退出、贫困户建档、精准扶持等一系列精准扶贫政策和措施,着力解决了一些贫困人口户别不清、帮扶对象不准确、帮扶手段不到位等问题,有效提高了扶贫帮扶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新时代背景下我国精准扶贫政策及其创新路径研究
新时代背景下我国精准扶贫政策及其创新路径研究王进国(重庆工商大学派斯学院,重庆 合川 401520)[摘要]随着时代的变迁,各领域改革也在不断深入,关于国家的扶贫目标也有着具体化的要求和标准。
通过对现今的各个贫困地区共有的扶贫困境和漏洞进行研究探讨,进而制定出符合现今时代背景的精准扶贫政策,以实现脱贫目标。
[关键词]精准扶贫;共享理念;新时代;创新[中图分类号]F323.8 [文献标识码]A1 新时代背景下精准扶贫的相关政策最初的贫困是没有确切的定义和标准的,它是在岁月和时代的发展过程当中不断丰富的。
随着时间的流逝,人们对贫困的标准有了更为清晰的认知,其内容也不断丰富,如:生存、消费、收入等。
扶贫的主要目的就是在全国范围内消除贫富差距,将各个地区发展和经济建设的标准逐步实现统一化、一致化。
关于“精准扶贫”政策的提出最早出现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背景之下,主要的目的就是为了更好、更快的实现扶贫和致富。
“精准扶贫”是新时代我国发展的重要政策,诸如:“两不愁三保障”、“五个一批”、“六个精准”以及“四个切实”等都是国家为完善精准帮扶工作有效展开所做出的努力。
2 关于扶贫政策的发展现状和问题“精准扶贫”政策是现今时代背景下的产物,在相关政策的支持和引导下,极大地推动了我国的扶贫事业的发展,使得国家的基础民生建设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但在多次的实践过程当中仍然存在着一定的问题,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扶贫工作的开展。
首先,精准扶贫要将“准”字作为主要的作用点,不断地将扶贫目标精准化,及时地调研和分析出其贫困和需要帮扶的原因,进而制定出可行性高的脱贫攻坚策略。
在实际的扶贫工作开展过程中,虽然进行前期的建档和立卡,但是在实际分析和引导工作方面还有待优化和改进。
其次,致贫原因不明确。
关于贫困地区的致贫的原因,都有着本身的复杂性和综合性。
因此在实际分析的过程当中应该合理、细致地分析导致贫困的原因,但在实际调研工作中针对这项工作未能做到高度的重视。
《精准扶贫方略》中学生课外现代文阅读强化专项训练试题及答案
《精准扶贫方略》中学生课外现代文阅读强化专项训练试题及答案(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现在,中国在扶贫攻坚工作中采取的重要举措,就是实施精准扶贫方略,找到“贫根”,对症下药,靶向治疗。
我们坚持中国制度的优势,构建省市县乡村五级一起抓扶贫,层层落实责任制的治理格局。
我们注重抓六个精准,即扶持对象精准、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措施到户精准、因村派人精准、脱贫成效精准,确保各项政策好处落到扶贫对象身上。
(摘自习近平《携手消除贫困促进共同发展——在2015减贫与发展高层论坛的主旨演讲》)材料二:贫困是一个世界性难题,反贫困是国际社会和各个国家或地区面临的共同责任,随着对贫困问题认识的不断深入和反贫困实践的有效推进,贫困概念和反贫困的理论不断发展。
精准扶贫是对世界反贫困理论的发展和创新,体现了以人为本、赋权提能、参与合作的反贫困思想,并将该思想具体化、可操作化,初步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体现社会主义优越性的精准扶贫理论体系。
(摘编自王介勇等《我国精准扶贫政策及其创新路径研究》)材料三:贵州省江口县通过发掘本地资源与特色文化,寻求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探索了一条利于形成脱贫长效机制的新路。
江口县以“天下名岳之宗”的世界自然遗产梵净山申遗为契机,创建区域品牌,打造民族民俗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梵净山地理标识。
梵净山周边的自然村落风景优美,少数民族居多,这里保留了丰富的人文和自然资源,因此江口县引进多家旅游企业,创建景区、中国传统古村落和乡村旅游示范点,形成了旅游产业群。
另一方面,江口县发展规模化生态农业,重点扶持生态茶和冷水鱼等项目。
江口县引进了专业的企业,由企业负责研发、技术指导、标准认证、茶叶深加工和市场开拓,同时在景区周边山区开发茶园,实现“茶旅”互动,促进产业发展良性循环。
(摘编自谢玉梅《脱贫攻坚背景下的设计参与扶贫——基于江口的考察》,《光明日报》2019年5月8日)材料四:与缅甸、老挝、越南接壤的云南是国际公认的世界茶树原产地之一。
河南省典型地区贫困多维测度及其精准扶贫路径研究
河南省典型地区贫困多维测度及其精准扶贫路径研究河南省典型地区贫困多维测度及其精准扶贫路径研究近年来,河南省积极响应国家的扶贫政策,大力推进精准扶贫,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然而,由于河南省幅员辽阔,区域发展不平衡,一些典型地区仍然存在贫困问题。
因此,对这些典型地区的贫困多维测度及其精准扶贫路径进行研究,对于更好地推动扶贫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对贫困多维度进行测度是了解贫困状况的基础。
贫困并不仅仅是指收入低下,还涉及许多方面的问题。
贫困的多维度测度有利于全面了解贫困的现状和原因,从而有针对性地制定扶贫计划。
在典型地区的贫困多维度测度中,可以考虑人均可支配收入、教育程度、医疗保障、住房条件等指标,通过综合计算出的综合贫困指数来反映贫困的程度。
其次,基于贫困多维度测度结果,制定精准扶贫路径是实现扶贫目标的重要途径。
精准扶贫是根据贫困人口的贫困程度和原因,制定有针对性的扶贫措施,以达到扶贫目标的一种方式。
在典型地区的精准扶贫路径研究中,可以将贫困人口分类,根据不同人口的特点和需求,制定相应的扶贫政策。
比如,对于收入低下的贫困人口,可以通过发展产业扶贫、推进教育扶贫等措施来提升其收入水平;对于教育程度低的贫困人口,可以实施师资培训、提供补助金等措施来改善他们的教育状况。
同时,在制定精准扶贫路径时,还应充分考虑当地的现实情况和政策环境,结合社会、经济以及自然资源等因素,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扶贫方案。
例如,对于典型地区的山区,可以通过开展旅游业、农产品加工业等产业扶贫,将当地的自然资源和优势转化为经济收益,提升贫困地区的发展能力,从而实现精准扶贫的目标。
此外,典型地区的精准扶贫路径研究中应注重数据的及时更新和监测评估。
只有了解当前贫困状况以及扶贫政策实施后的效果,才能更好地调整和改进精准扶贫路径。
因此,在精准扶贫的实施过程中,应建立起健全的数据监测和评估机制,及时收集和分析相关数据,评估扶贫政策的效果,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改进。
乡村振兴战略下望奎县精准扶贫路径研究
乡村振兴战略下望奎县精准扶贫路径研究当前,乡村振兴战略已经成为国家发展的重要战略之一。
随着政策的逐步推进,全国各地都在积极探索适合本地实际情况的乡村振兴路径。
其中,精准扶贫一直是乡村振兴中的关键。
一、了解望奎县的贫困状况望奎县地处黑龙江省西北部,是黑龙江省乃至全国的著名的苹果之乡。
但这个曾经富裕的县城,如今却成了黑龙江省的贫困县之一。
经过多年的发展努力,望奎县的贫困问题得到了一定的缓解,但仍存在诸多问题。
望奎县贫困人口主要分布在农村,其中以五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为主要区域。
这些地区地势复杂,交通不便,一直是望奎县贫困问题的难点地区。
此外,由于这些地区缺乏现代化的农业科技,导致农民种植效率低下,收入难以提高。
二、分析当前的精准扶贫路径目前,望奎县开展的精准扶贫主要包括以下方面:1. 制定扶贫计划,根据贫困人口、资产、产业等情况,制定具体的扶贫措施。
2. 加强教育扶贫力度,为贫困家庭的孩子提供教育资助,让他们接受良好的教育。
3. 加强红色旅游的开发和建设,带动贫困地区的经济发展。
4. 发展特色产业,提高贫困人口的收入水平。
针对望奎县的贫困状况,提出以下可行的精准扶贫路径:1. 成立专业的农业科技服务团队,为农民提供现代化的科技服务,帮助他们提高种植效率,增加收入。
2. 加强农产品加工的建设和管理,为农民提供实现二次加工的机会,推广农产品品牌,加强农业产业链的延伸。
3. 发展乡村旅游产业,支持农民发展农家乐、民宿等乡村旅游业态,提高贫困地区的经济收入。
4. 加强公共设施建设,改善贫困地区的基础设施,提高交通、通讯等条件,加速贫困地区发展进程。
总之,望奎县的精准扶贫路径需要针对具体情况进行制定,遵循科学、可行、动态的原则。
只有通过不断的改进和努力,才能够让乡村振兴战略顺利推进,让贫困地区脱贫致富,实现乡村振兴的目标。
我国扶贫政策演变及精准扶贫
经济管理93我国扶贫政策演变及精准扶贫李文卫 兰州财经大学信息中心张 博 兰州财经大学会计学院摘要:当前,我国已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确保贫困人口如期脱贫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中之重。
文章梳理了我国扶贫政策的演变历程,对扶贫领域最新的工作机制——精准扶贫政策的理论内涵作了解析,以期清晰掌握我国扶贫政策的演进。
关键词:扶贫政策;扶贫资源瞄准;精准扶贫中图分类号:F323.8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7)024-0093-0120实际8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扶贫政策的演进呈现出阶段性特点,与之相对应,我国经历了普遍贫困、区域贫困、基本解决贫困问题等多个贫困变化形态[1]。
随着经济发展水平和减贫形势的变化,我国的扶贫资源较好地瞄准了贫困人口,推动了我国贫困人口大规模、持续性的减少,为全球扶贫减贫工作贡献了中国方案。
一、我国扶贫政策演进与扶贫资源瞄准本部分,笔者分析了从新中国成立到现在为止,我国扶贫政策的阶段性演进及相应的扶贫资源瞄准机制。
(一)改革开放前我国的扶贫资源瞄准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经济“一穷二白”,广大人民生活水平普遍低下。
经过将近二十多年计划经济建设,全国根本性贫困问题有所缓解。
但某些战略性失误,使我国居民的生活水平又回到解放前。
汪三贵的研究发现,如果以营养标准衡量,改革开放以前,我国至少有40%-50%的人群处在生存贫困状态[2]。
1978年以前,我国广大农村处于普遍贫困状态。
(二)1978年至20世纪80年代中期我国的扶贫资源瞄准70年代末,我国做出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家庭联产承包经营责任制的实施和乡镇企业的异军突起,极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提高了农民收入水平,大规模减少了农村贫困人口。
从1978年到1985年,农村没有解决温饱的贫困人口从2.5亿人减少到1.25亿人,贫困人口占农村总人口的比例由30.7%下降到14.8%[3]。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前,我国主要是通过经济增长和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所带来的自发减贫效应来消除贫困,同时辅之以救济式扶贫[4],这是该阶段我国贫困人口大规模减少的重要原因之一。
新时期中国农村扶贫攻坚:现状、成因及路径研究
新时期中国农村扶贫攻坚:现状、成因及路径研究王芳【摘要】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完成了6亿多人口的脱贫目标,但至今仍存在7000多万贫困人口,中国脱贫攻坚形势严峻的基本局面尚未从根本上改变.基于过去的扶贫攻坚经验,我给的贫困居民的贫困程度深、致贫原因复杂,由此造成了减贫难度大、扶贫成本高的基本特征,中国的脱贫之路依然任重道远.本文通过回顾并评析”十二五期间”我国农村贫困问题的发展现状,深刻探讨了中国贫困的存在的问题,分析了现有农村脱贫政策的不足之处,总结了我国农村致贫的原因,结合现阶段的精准扶贫战略,提出更为合理完善的脱贫攻坚措施:一是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二是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三是实施精准扶贫战略.【期刊名称】《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年(卷),期】2016(032)023【总页数】3页(P155-157)【关键词】新时期;中国农村;扶贫攻坚;问题研究;对策探讨【作者】王芳【作者单位】安徽财经大学经济学院,安徽蚌埠23303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323.8贫困是指在经济或精神上的贫乏困窘,人们生活难以达到标准的一种社会物质和精神生活贫乏的综合现象.著名经济学家阿马蒂亚·森认为贫困是人们权利的一种缺失,而正是由于在社会生活中,一些人的权利失败才导致贫困的产生.2015年11月29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正式宣布实施精准扶贫战略,发起新一轮扶贫开发攻坚战.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贫困逐渐成为制约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之一,解决贫困问题对我国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1.1 含义贫困是指在经济或精神上的贫乏困窘,人们生活难以达到标准的一种社会物质和精神生活贫乏的综合现象.著名经济学家阿马蒂亚·森认为贫困是人们权利的一种缺失,而正是由于在社会生活中,一些人的权利失败才导致贫困的产生.1.2 分类贫困类型的具体划分有许多种,本文贫困的界定主要是指相对贫困,因此,笔者将贫困的类型分为两大类,即绝对贫困和相对贫困.1.2.1 绝对贫困是指在一定的经济发展水平下,人们的生存都存在困难的一种极度困苦状态.1.2.2 相对贫困是指相对于社会当中一部分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相对富足的人群而言,另一部分人的生存状况由于自然环境、社会、经济、文化等因素的影响没有达到一个国家或者世界的生活标准的一种状态.国际上,不同国家都有不同的贫困衡量标准,但普遍来说测定贫困主要包括贫困标准即贫困线的测定.贫困线:指一个国家在一定的时期,根据本国或国际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确定的保障人们的基本生活以及享受社会权利的一个标准.贫困线的标准在世界上不是统一的,各国有各国的政策,中国目前的贫困线约为3000元.(1)市场菜篮法,又称“标准预算法”,即一张清单中所列的全部生活必需品的市场价格确定的金额就是贫困线.(2)恩格尔系数法,是国际上常用的一种测定贫困线的方法.即指根据居民家庭的食物消费支出占总支出的比列来确定一个家庭的生活水平,恩格尔系数越低,说明居民的生活水平越高,恩格尔系数越高,说明居民的生活水平越低,因为家庭的收入大部分都用于解决温饱了,而其他的物质消费和精神消费水平很低.(3)贫困发生率法,贫困人口数是指生活水品低于贫困线的总人数,它反映了一国或地区所要救济的总人口数,是一个总量指标,而贫困发生率是一个是指一个地区的贫困人人口数与一国总的贫困困人口数量的比例,是一个相对指标,它反映了贫困的密度.(4)森指数测定法,是由著名经济学家阿玛蒂亚·森提出的一种测定贫困的方法,是一种结合贫困线和贫困程度测量的指数,综合反映贫困状态,在森看来,贫困的性质是贫困人口收入缺口的标准加权和.(5)洛伦茨曲线和基尼系数法,描述社会中人们收入不平等的程度.3.1 农村贫困的回顾农村贫困人口脱贫,这是一个沉甸甸的指标,也是“十三五”规划纲要中的约束性指标.什么叫贫困?很多人可能只有感性的印象,如果用数字来说话,现行的贫困标准,就是2011年起实施的农民年均人均纯收入低于以2012年不变价确定的2300元,或以2015年价格确定的3000元.那脱贫就很好理解,就是要减少我国现行贫困标准下的农村贫困人口数量.以下是我国“十二五”时期脱贫情况回顾的数据分析:由上图可以看出,“十二五”规划时期,我国农村贫困人口总量变化为:2011年约为12238万人,2012年为9899万人,2013年为8249万人,2014年为7017万人,2015年为5575万人,因而,可以得出,我国的农村贫困人口数量在逐年下降,但是贫困人口减少的速度很是缓慢.同时,我国贫困线的标准也在此期间历了三次的变化,2300元、2800元、3000元,贫困线的上调反映了其与国家发展程度、国民收入、社会消费水平、生活成本等各方面指标变化相适应,说明我国的脱贫标准在不断提高,我国政府更加注重扶贫减贫质量的动态提升,但是2011到2013年,三年期间贫困线都没有变动,说明贫困线提高的速度远远落后于GDP增长的速度,而且我国贫困标准与国际贫困标准还是有不小的出差距.贫困发生率从2011年的12.7%下跌到2015年的5.7%,可是下降的很缓慢.由上图可以看出,我国农村居民家庭纯收入在“十二五”时期呈上趋势,但是增加的幅度非常缓慢而且还呈下降态势,说明农村居民的收入结构还比较单一,经济来源不稳定.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在不断降低,说明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平有所改善,但是恩格尔系数的减少幅度很微小.基尼系数,指洛伦茨曲线当中,不平等面积与完全不平等面积之比,是衡量一个国家贫富差距的标准,基尼系数不会大于一,也不会小于零,而是在零与一之间,越接近零,表示一个国家的收入分配越趋向平等,反之,则越趋向不平等.从上图可以看出,2011到2015年我国的基尼系数呈逐年减小的趋势,但是仍然高于国际警戒线0.4,说明我国的收入分配还存在一定的局限,国家贫富差距问题还比较显著.总而言之,农民生活虽然出现可喜的变化,我国农村扶贫开发任务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贫困形势依然严峻,消除贫困任务依然十分艰巨.3.2 农村反贫困状况评价3.2.1 取得成效2015年减贫速度明显高于上年,出现了可喜变化,笔者认为有以下几点原因:一是国家高度重视,历代国家领导人都将2020年我国如期脱贫视为国家的重点任务,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召开,中西部22个省区市向中央签署脱贫攻坚责任书,足以见国家扶贫决心之强.二是加大了扶贫投入力度,提高了资金使用的精准度.2015年各级财政继续增加财政专项扶贫资金,其中省级投入335亿元,同比增长25%以上.扶贫资金项目审批权限下放到县,资金整合力度加大,挤占挪用现象明显减少.各级金融机构发放扶贫小额信贷1200亿元,同比增长20%以上.三是探索了扶贫的有效途径,如在贫困县加强道路建设,一方面大大改善了贫困地区的交通条件,使得贫困地区的自然资源以及农产品可以源源不断的流出;另一方面极大地拉动了贫困县及周边地区的就业率,直接增加了农民的收入.3.2.2 不足之处虽然,我国农村反贫困在“十二五”期间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是农村贫困问题仍然存在一些不足之处:首先,在扶贫过程并没有把真正贫困人口精准的识别出来,没有找准真正的贫困人口进行有针对性的帮扶,致使农村贫困程度依然很深.其次,扶贫的形式还比较单一,仅仅是政府部门推动,并未动员好全党全社会的帮扶力量;同时,贫困政策的在制定上没有充分考虑区域差异,导致实施上在各地区存在“一刀切”的问.最后,有一些县以贫困县的名义争取了国家政策支持和补贴后,没有把工作重点放在扶贫上,而是大举进行城市建设,甚至出现带着贫困县的帽子炫富的现象只是争相“戴帽”,并未把脱贫工作落到实处.4.1 存在的问题4.1.1 贫困人口仍然很多.按照国家标准,到2015年底贫困总人口还有7000多万人,其中,农村贫困人口有5575万人.相较于2015年已完成的农村贫困人口减少1442万人,2016年要完成1000万以上农村贫困人口脱贫的任务,虽然在数量上看起来差距不大,在难度上却不可同日而语.4.1.2 贫困程度还比较深.贫困人口分布广,覆盖地区很大.从全国来看,截至2014年底,全国仍有14个集中连片贫困区、12.8万个贫困村,重点分布在欠发达的中西部地区.贫困人口不仅收入水平低,有些地区还面临着住房、教育、饮水安全、就业、贷款等诸多方面的困难.4.1.3 扶贫攻坚任务仍然十分艰巨.我国贫困人口大部分分布在自然环境恶劣、交通不便利、经济发展落后的山区,致贫原因复杂,减贫难度大,脱贫成本高,这些贫困问题都是反贫困难啃的硬骨头.4.2 成因4.2.1 历史原因随着时代的发展,贫困问题一直都是世界共同面临的一个突出问题.从人类的历史发展时代来看,在古代人们的生产生活过程中,剩余产品的出现进而衍生出来的生产资料私有制逐渐导致人们的贫富差距开始扩大,这也就意味着一国大部分的生产资料被为数不多的富裕的人所占据,而只有少部分的生产资料掌握在数量庞大的穷人手中,这些穷人就是最初的贫困人口,当然,这个时期的的贫困仅仅是指因难以解决温饱而所面临的生存问题,即现在所说的绝对贫困.而当代中国是一个发展中的国家,同时也是一个人口大国,贫困问题不仅仅停留在解决温饱的的层面,贫困的界定有了更为广阔的范畴,只能说,贫困问题随着历史发展与社会进步也在不断的深化,不同的时代存在着不同的贫困问题.4.2.2 自然原因一方面,中国幅员辽阔、跨维度比较广、距海远近差距较大、因而气温降水的组合多种多样,形成了复杂多样的气候.另一方面,我国东西地势高低不同、地形类型及山脉走向多样,区域地理环境差异显著,大多数贫困人口居住在交通不便、地理位置闭塞的山区.中国贫困地区的分布,在西部一大片都属于贫困范围,贫困人口也多.因而,受自然环境和地理位置的限制,贫困多发生在气候条件恶劣、生态系统脆弱、水资源和矿产等自然资源缺乏、地形崎岖、交通不便的中西部地区.4.2.3 社会原因我国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由于城乡社会结构发展不平衡,导致农村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远远落后于城市的发展.中国在实行改革开放伊始,就沿海地区制定政策,开设经济特区、规划设立经济开发区等等,加快推进城镇化建设,而农村在社会政策、资源的分配和占有上处于相对弱势的地位.同时,大部分的农民没有处于一种靠天吃饭的状态,主要的经济来源就是出售农产品的收入,但是农产品的价格在市场经济萎靡的条件下大幅度下降,农业经营收入急剧减少;而且一些外出务工的农民由于社会保障措施还不完善,在就业过程中受到排斥,使打工收入和非农业经营收入减少.由于农村地区地理位置比较偏辟、交通不便,因而农民与外界的文化碰撞与交流较少,加之农村地区生活相对艰苦,下乡教书的教师比较缺乏,所以农民接受教育的程度有限,文化水平普遍比较落后、思想比较保守,缺乏创新思维、农业上科技生产技术水平也比较低下.到2015年,在现有标准下,中国农村贫困人口超过7000万人,这些贫困人口以老年人、残疾人为主,还有许多贫困人口生活在自然环境比较恶劣、生态系统相当脆弱的地区,脱贫条件差,脱贫难度大.面对严峻的农村问题,主要针对性的提出以下几点农村脱贫的措施:5.1 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对于改善居民的生活条件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应从多方面着力,政府要统筹医疗、卫生、文化、教育、科技、住房、公共设施等方面的发展,解决农民看病难、上学难、住房难、养老难等凡方面的问题.在农民看病难问题上,当地政府可以建立乡镇卫生所,国家在政策上给予优惠,如医药费阶梯定价、先看病后付钱、医疗费达到一定数额按比例报销;在农村适龄儿童上学难问题上,政府可以积极引进先进的教学设备、提高乡村老师的薪资,改善教学环境,同时,政府可以对学生给予学费、生活补助,解决家长们的后顾之忧;在住房难问题上,政府可以采取移民或者提供盖房补助的措施;在公共基础设建设问题上,政府只有加大资金投入,兴建文化活动场所、休闲娱乐场所,提升农民的精神文化水平;最后,政府应加大对农田水利设备的投入,使农民逐步进入机械化的耕作,提高农民的作业效率.5.2 完善社会保障制度要加快社会保障规范化、信息化、专业化建设,规范和优化社会保障管理服务流程,推进标准化建设,实行精确管理,提高管理服务水平,加快推行社会保障卡.政府要积极发展和规范养老保险制度、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就业保险制度、社会救助保险制度等,可以通过加大宣传和开展教育活动,引导人们自觉的参保;对于农村无自食能力的残障人群以及一些高龄的老年人口,可以进一步提高救济的标准;对于一些外出务工的农民工,应该建设及健全农民工就业、工伤、保险等相关的保障措施;对于农村适龄上学的儿童,应该给予学费、生活费等补助,加快推进九年义务教育的进程.5.3 实施精准扶贫战略能否实现全部脱贫,关键在于切实落实进准扶贫方略.所谓“精准”是指精确、准确,精准扶贫战略要把握好两个“精准”,即精准识贫、精准扶贫,只有精准的把真正贫困人口探索出来,才能做到精准的帮扶贫困人口,才能实现脱贫的伟大梦想. 实施精准扶贫,可以针对各区域、各村各户自视甚自身存在的问题,因户而异有针对性的制定扶贫政策,比如:在自然环境比较得天独厚的地区,可以发展以“旅游扶贫”为主题的扶贫,创造多种类型的扶贫方式,并且要将多种扶贫方式结合在一起;在土特产、农产品等比较丰富的地区,当地政府可以采取“合作社+电商+贫困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将合作社与精准扶贫对象结对,通过线上线下的销售模式帮助贫困户拓宽致富路,实现产业化扶贫;在贫困人口比较集中的地区,可以通过培训劳动力、提高劳动力素质,实现劳动力培训转移,同时,可以实行整村推进,解决贫困特区集中连片问题;针对一些县、村的贫困“戴帽”现象,各地政府要严格执行贫困退出机制、强化贫困考核评估等措施,努力缩小发展差距,维护和促进社会公平.贫困一直以来都是世界面临的一个共同的且尖锐的问题,随着时代的发展,贫困的标准在不断变化,贫困人口也在不断的减少,但是它的存在有着历史的、自然环境的、社会的因素,因而,脱贫工作并不可能一蹴而就,我国要想彻底消除农村贫困、实现2020年如期脱贫,只有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沿着精准扶贫的道路才能在新时期打赢这场脱贫开发攻坚战.〔1〕阿玛蒂亚·森.贫困与饥荒[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2〕王雨林.中国农村贫困与反贫困问题研究[M].浙江:浙江大学出版社,2008. 〔3〕郑功成.我国新时期的反贫困战略[J].决策探索,2014(6).〔4〕牛唯懿.中国农村贫困原因及对策分析[J].三农论坛,2016(3).〔5〕章友德.直视城乡差异共建美丽家园[J].新民周刊,2016(10).。
新疆自治区2020年高考[语文]考试真题与答案解析
新疆自治区2020年高考[语文]考试真题与答案解析一、现代文阅读(一)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把实物当作原物的倾向,在美术史领域根深蒂固。
事实上,实物并不等于原物,我们需要对美术史中“原物”的概念进行反思,对美术馆藏品的直觉上的完整性提出质疑。
这种反思和质疑并不是要否定这些藏品。
恰恰相反,它们可以在更大程度上发挥藏品作为历史材料的潜在意义。
一旦美术史家取消“实物”和“原物”之间的等号,他们就必须认真考虑和重构二者间的历史关系。
这会引导他们发现很多以前不曾想到的问题,其核心就是美术的“历史物质性”。
有研究者追溯郭熙《早春图》的渊源,提出这幅卷轴画原来是北宋宫殿一套建筑画中的一幅。
邓椿《画继》记载,他祖上被赐予一个宅子,他父亲被任命为提举官时,朝廷派遣一个中官监修这所宅第。
一天,邓椿的父亲看到裱工用“旧绢山水”擦拭桌子,他拿过来一看,发现竟是郭熙的作品。
那位中官说:“昔神宗好熙笔,一殿专背(即‘裱’)熙作,上(徽宗)继位后,易以古画,退入库中者不止此尔。
”邓父请求徽宗赏赐这些“退画”。
徽宗答应了,并派人把废弃的郭熙壁障整车拉到邓宅。
这个记载透露了宋神宗时期皇宫中“一殿专背熙作”的状态,这应该是郭熙创作《早春图》这类大幅山水时的状态。
因此,任何讨论这幅画的构图、功能以及观看方式的文章都必须首先重构这种原始状态。
这也就是说,目前人们在台北“故宫博物院”看到的《早春图》只是这幅画的“实物”而非“原物”。
也许有人会说:如果研究者的关注点是郭熙的笔墨技法的话,这种研究则似不需要。
但是笔墨离不开观看,而观看必然和绘画的形式和空间有关。
邓椿的记载还引导我们思考另外一个问题,即郭熙绘画的“历史物质性”甚至在徽宗时期就已经发生了重要变化:从形式上说,这些画作从建筑绘画转变为卷轴画;从空间上说,它们从皇宫内的殿堂进入了私人宅第。
从功能说,它们从宣扬皇权的政治性作品转化为私家收藏中的纯粹山水画;从观赏方式上说,它们从要求“远观”的宏大构图转变为鼓励“近视”的独幅作品。
新时代精准扶贫思想研究
新时代精准扶贫思想研究让人民摆脱贫困是我们党自成立以来就十分关心的一个问题,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过程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对于贫困问题,我国在深入学习马克思的贫困和反贫困思想上,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对贫困问题进行了的深刻论述并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理论。
但不可否认的是,我国仍有许多贫困人口。
因此,在进入新时代以后,国家领导人结合新的时代要求,提出新的脱贫目标和减贫措施。
本文将对新时代精准扶贫思想生成的必然性、科学内涵和实践路径进行探讨,为新时期有效做好精准扶贫工作提供理论指导。
标签:精准扶贫;六个精准;实践路径正确的思想是时代发展的反映,更是时代发展的产物,对于实践活动具有积极地指导作用。
精准扶贫思想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进入新时代,我国主要社会矛盾转变的具体表现,更是在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进入关键时节点上产生的。
对我国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一、新时代精准扶贫思想形成的必然性(一)精准扶贫集中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
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
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把党的群众路线贯彻到治国理政全部活动之中,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依靠人民创造历史伟业。
5年来,我们动员了全党全国全社会力量,坚持精准扶贫、精準脱贫,注重扶贫同扶志、扶智相结合,重点攻克深度贫困地区脱贫任务,使减贫事业取得重大成效,贫困发生率从10.2%降至3.1%。
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取得的巨大发展成就,生动体现了党和国家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二)精准扶贫彰显了实现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本质要求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但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现象仍然突出。
贫困问题严重影响低收入群众的生活质量和获得感,也是阻碍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的最大绊脚石。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集中各方面资源力量深入贫困地区,深入了解贫困群众,把贫困人口、贫困程度、致贫原因等搞清楚,以精准化要求开展扶贫工作。
精准扶贫实现路径探索
精准扶贫实现路径探索随着全球扶贫工作的不断深入和中国国内的反贫困步伐,如何实现更精准、有效地扶贫已经成为了当前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
本文将从制定精准扶贫策略、落地扶贫项目和推动脱贫致富产业发展等方面探索精准扶贫实现路径。
一、制定精准扶贫策略一个好的扶贫策略是实现精准扶贫的基础。
政府需要在深入调查研究后,明确扶贫对象,制定符合本地实际、具有可行性的扶贫措施。
目前,中央政府正在推广“三区三州”精准扶贫模式,即依托产业扶贫,做好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民生状况,确保贫困人口通过劳动和资本运作脱贫致富。
同时,也需要结合人口分布、经济发展水平、社会保障等实际情况,适时调整和完善扶贫政策,实现精准化、科学化、智能化的扶贫模式。
二、落地扶贫项目精准扶贫必须要有落地的具体项目支持,政府需加大投入,培育和支持扶贫产业,为扶贫地区提供就业岗位和稳定收入。
当地的科技、教育、文化资源,也需要得到充分的挖掘和利用。
此外,增加妇女、残疾人、退役军人等特殊群体的扶贫力度,进一步缩小贫富差距和地区差异,确保脱贫的可持续性和发展的长远性。
三、推动脱贫致富产业发展产业扶贫是一种兼顾经济、社会和生态三方面利益的综合性扶贫模式。
政府设立扶贫基金,积极引导和吸引社会力量参与产业发展,鼓励县域整合资源,打造营商环境,构建产业融合发展的生态系统。
同时,政府也要加强技能培训等教育扶贫,提高扶贫项目的可持续性,推动农村革命化、现代化、规范化,加强与城市的连接,形成良好的产业发展和转移。
“精准扶贫落地在产业中”已然成为构建中国特色扶贫模式的重要路径。
总之,精准扶贫是反贫困战略的关键节点,也是全社会共同的责任。
在实现中国梦,实现“两个一百年”目标的过程中,深入实施精准扶贫,必将促进社会经济发展,促进社会公平和稳定,推动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标的实现。
《关于扶贫》阅读练习及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材料一:2017年以来,中国脱贫攻坚继续保持良好态势,年度减贫任务将超额完成,贫困人口将再减少100万人以上。
与此同时,2017年中国产业扶贫新业态发展迅速,电商扶贫带动274万贫困户增收,光伏扶贫直接惠及80万贫困户,旅游扶贫覆盖2.3万个贫困村。
完成340万贫困人口搬迁建设任务。
健康扶贫救治421万大病和慢性病贫困患者,贫困人口医疗费用实际报比例提高到80%以上。
2012年以来,中国脱贫攻坚取得了决定性进展,五年共减贫6600多万人,年均减少1300万人以上。
贫困地区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贫困群众获得感明显增强,农村基层治理能力和管理水平明显提升,也为全球减贫事业贡献了“中国方案”。
(资料节选自《中国全国扶贫开发工作会议报告》)材料二:图一静静增长与减少贫困徒儿中国贫困户主要成因类型及结构比例材料三:针对贫困人口的目标就是“两不愁三保障”。
“两不愁”就是不愁吃、不愁穿的问题,“三个保障”,即: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住房安全。
在这“三个保障”中,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问题尤为突出。
因此,要实现打贏脱贫攻坚战的目标,必须花更大的力气来解决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问题。
因病致贫、返贫这个问题解决不好的话,大量的贫困人口不能如期脱贫,即使脱了贫也难以巩固、难以稳定,很可能又回到贫困人口的行列。
从工作的难度来看,因病致贫、返贫是脱贫攻坚的艰,是“艰中之艰”、“难中之难”。
这从几年的数据来看,因病致贫、返贫户占比一直保持在30%左右,可见解决这一问题的难度非常之大(资料来源:国务院扶贫办《健康扶贫工程“三个一批”行动计划》)材料四:目前国内扶贫工作的投入转化率其实并不高。
从国务院扶贫办公布的数据看,2016年中央和地方在扶贫上合计投入了1000亿元,人均扶贫投入资金超过1万元。
但2016年中国的贫困人口标准也就在3000元左右。
从投入收益比来分析,国家在扶贫投入上的转化率其实只有30%左右。
我国精准扶贫的核心要义及政策创新
我国精准扶贫的核心要义及政策创新作者:刘亚颉来源:《新丝路(下旬)》2018年第06期摘要:精准扶贫是新时期我国扶贫工作的总指引。
文章论述了精准扶贫政策的科学内涵,系统阐述了精准扶贫的含义和内容,以及对国际反贫困理论的贡献。
从贫困户识别、扶贫工作管理、政策跟进等方面探索精准扶贫创新之路。
关键词:精准扶贫;核心要义;政策创新贫困是人类进入文明社会以来各个国家面临的共同难题,是全球关注的大课题。
精准扶贫是具有中国特色的一项贫困治理举措。
十八大以来在精准扶贫战略的指引下,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巨大胜利,贫困区域范围大幅缩减。
但是,按照最新调整的贫困线,我国仍有三千多万贫困人口,扶贫工作仍然任重道远,进入全面攻坚阶段。
研究我国精准扶贫政策的科学内涵及其创新路径,有利于更好地把握新时期我国脱贫攻坚工作新思想、新战略、新要求,为进一步完善、优化扶贫举措提供支撑。
一、精准扶贫政策的基本内涵1.精准扶贫的核心要义和内容体系精准扶贫是在我国扶贫开发实践不断深入和贫困问题不断演化的基础上,逐步形成的适应新时期特征的扶贫政策框架,是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战略举措。
精准扶贫政策的核心是在精准识别的基础上确保扶贫政策和措施真正落实到人到户,以精准帮扶、激发贫困户内生动力,从源头治理贫困,带领贫困人口脱贫致富。
精准识别、精准帮扶、精准管理和精准考核构成精准扶贫政策的而基本内容。
精准识别是前提和基础,精准识别是指通过群众、村民代表大会民主评议、村和乡镇两级两次公示、乡镇和区县两级两次审核,精准识别贫困户,掌握贫困户完整信息,了解需求。
精准帮扶是内核,是在精准识别的基础上,掌握致贫原因,因贫施策,采取有针对性的帮扶措施,确保帮扶措施有效精准到户到人。
精准管理是保障,要求对扶贫工作做到全方位的精准管理。
对扶贫对象、扶贫项目管理精准、监督扶贫资金规范使用、确保精准帮扶到户到人。
精准考核是巩固和提升精准扶贫工作成效的必要手段,做到在已有脱贫成效基础上,加强对扶贫工作的考核,强化精准扶贫政策实施的成效。
精准扶贫特征描述及创新发展路径选择——基于不确定思维与贫困脆弱性的逻辑
精准扶贫特征描述及创新发展路径选择———基于不确定思维与贫困脆弱性的逻辑司亚伟1钱荟楠1王雪娜2(1.辽宁大学,沈阳110136;2.沈阳市皇姑区财政事务服务中心,辽宁110033)内容提要:本文基于不确定思维与贫困脆弱性的逻辑,从理论层面探讨了不确定因素(公共风险)对扶贫成果可能产生的影响,并依据贫困脆弱性的作用逻辑分析了新时期精准扶贫动态形成过程中的脆弱性因子及“因人因地施策”提出的合理性。
结合辽宁省的扶贫数据分析出新时期精准扶贫更加注重深度贫困地区攻坚、保障性扶贫、脱贫质量和贫困群众获得感。
基于此,提出未来扶贫工作的创新发展路径。
关键词:精准扶贫特征描述创新路径不确定思维贫困脆弱性中图分类号:F320/F812.4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9544(2020)03-0039-06〔来稿日期〕2020-02-17〔作者简介〕司亚伟,经济学院、地方财政研究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财政理论与政策;钱荟楠,经济学院2017级本科生;王雪娜,社保中心主任、经济师,研究方向为财务管理。
〔基金项目〕中国财政学会招标课题(2018-2019年度)“精准扶贫政策效果评价研究”、辽宁省社科基金资助项目“辽宁省地方政府隐性债务化解途径研究”(L19AJY001)、辽宁省社科联2019年度重点委托项目“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问题研究”(2019lslwtkt-005)。
①数据来源:2020年3月6日,习近平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座谈会上的讲话。
http :///n1/2020/0309/c117092-31622831.html 。
一、引言“十三五”期间脱贫攻坚的目标是,到2020年稳定实现农村贫困人口不愁吃、不愁穿,贫困人口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住房安全有保障;同时实现贫困地区农民人口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幅度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基本公共服务主要领域指标接近全国人均水平。
十八大以来,我国贫困人口从2012年年底的9899万人减到2019年年底的551万人,贫困发生率由10.2%降至0.6%,连续7年每年减贫1000万人以上;2013年至2019年,832个贫困县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6079元增加到11567元,年均增长9.7%,比同期全国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幅高2.2个百分点。
“互联网+”背景下精准扶贫模式创新与实施路径探究
“互联网+”背景下精准扶贫模式创新与实施路径探究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互联网+精准扶贫成为当前脱贫攻坚的重要策略之一。
在“互联网+”背景下,精准扶贫模式的创新和实施路径成为摆在面前的重要课题。
本文将结合当前形势,探讨精准扶贫模式在互联网背景下的创新与实施路径,以期为精准扶贫工作提供更多的借鉴和启示。
一、互联网+精准扶贫的背景和意义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给社会带来了巨大的变革,也为扶贫工作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技术支持。
互联网的普及和应用使得信息传播更加便捷快速,数据的采集和分析变得更加高效,这为精准扶贫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
互联网+精准扶贫的背景下,政府、社会组织和企业能够通过共享信息、整合资源、发挥优势,实现对扶贫对象的全方位、多角度的帮助和支持。
互联网+精准扶贫不仅仅是一种新的技术手段,更是对扶贫工作的一种全新理念。
精准扶贫的本质是要通过科学的手段精确识别贫困对象,有针对性地制定扶贫政策,精准施策、精准帮扶,最终实现脱贫目标。
而互联网+精准扶贫则能够通过信息化的手段为扶贫工作提供更多的数据支持和操作便利,加速贫困地区的发展进程,提高扶贫工作的效率和效果。
二、互联网+精准扶贫模式创新1. 多层次数据采集和分析在互联网+精准扶贫的模式下,多层次的数据采集和分析成为了关键。
政府、企业和社会组织可以通过各种手段收集贫困地区的实时数据,包括人口身份信息、居住情况、收入情况、教育水平、健康状况等。
通过大数据的分析和挖掘,可以更准确地了解贫困地区的情况,有针对性地制定扶贫政策和项目,确保扶贫工作的精准性和有效性。
2. 互联网平台的搭建和应用互联网+精准扶贫需要建立相应的互联网平台,用于整合数据、发布信息、协调资源、开展对接等工作。
政府可以建立政务服务平台,方便扶贫对象进行信息登记和申请扶贫资金;企业可以建立公益平台,动员更多的社会资源参与扶贫工作;社会组织可以建立志愿者平台,组织志愿者到贫困地区开展帮扶工作。
这些互联网平台的建设和应用,将大大提升扶贫工作的便捷性和覆盖面,实现资源的高效配置和社会力量的最大化发挥。
国内近年来扶贫研究文献综述
国内近年来扶贫研究文献综述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改革开放政策的深入实施,中国扶贫工作取得了显著成就。
在这个过程中,扶贫研究成为了学术界和政府部门关注的热点问题。
本文旨在综述国内近年来扶贫研究文献,通过梳理相关文献,探讨中国扶贫工作的现状、问题和未来发展趋势。
一、中国扶贫政策的演变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的扶贫政策经历了不断的演变和完善。
以往的扶贫政策主要以政府的补贴和资金投入为主,但在近年来,中国的扶贫政策逐渐向精准扶贫和可持续发展的方向转变。
相关研究表明,精准扶贫政策能够更精准地定位扶贫对象,有效解决贫困人口的实际需求,为扶贫工作带来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二、精准扶贫的实施效果精准扶贫政策的实施效果成为学术界和政府部门广泛关注的焦点。
近年来的研究表明,精准扶贫政策能够更好地解决贫困人口的实际需求,提高扶贫效果和可持续性。
也有一些研究指出,精准扶贫政策在具体实施中存在着一些困难和挑战,比如信息不对称、监管不到位等问题,需要政府不断优化配套机制和政策措施,以提高扶贫政策的实施效果。
三、贫困地区经济发展与扶贫问题的研究除了政策层面的研究,学术界也对贫困地区经济发展与扶贫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
有关研究发现,贫困地区的经济发展是解决扶贫问题的根本之策。
需要关注贫困地区的产业发展、就业机会和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问题,以促进贫困地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贫困人口的脱贫。
四、社会参与与扶贫问题的研究学术界也对社会参与与扶贫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
研究表明,有效的社会参与能够提高扶贫工作的效率和质量,为贫困地区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动力和希望。
需要开展更多的社会参与型扶贫项目和政策,激发社会力量参与扶贫工作,共同促进贫困地区的发展。
五、未来展望综合上述,国内近年来扶贫研究文献从政策、实施效果、经济发展、社会参与等多个层面对中国扶贫工作进行了深入探讨。
未来,需要进一步加强精准扶贫政策的实施效果评估和研究,深入探讨贫困地区经济发展和社会参与扶贫的机制与路径,为中国扶贫工作提供更加科学、有效的政策建议和决策支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国精准扶贫政策及其创新路径研究
精准扶贫是我国新世纪扶贫战略的重大转型,20世纪80年代我国就已经开始扶贫政策并取得了重大成就,而且在“十三五规划”中,精准扶贫计划成为会议重要内容之一。
在这一背景下,论文就“我国精准扶贫政策及其创新路径研究”一题进行详细探究,首先简要介绍了我国扶贫政策的转变,其次指出了目前我国在扶贫这一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而后根据现存的问题提出了创新型的解决方案。
【Abstract】Targeted poverty alleviation is a major transformati on of China’s poverty alleviation strategy in the new century. In 1980s,China began to help the poor and has made great achievements. And in the “13th Five-Year Plan”,the targeted poverty alleviation program has become one of the important contents of the conference. Under this background,the paper makes a detailed study on the topic of “Research on the Policy of Targeted Poverty Alleviation in China and its Innovation Path”. Firstly,the transformation of China’s poverty alleviation policy is briefly introduced. Secondly,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work of poverty alleviation in China are put forward. Finally,based on the existing problems,some innovative solutions are put forward.
标签:精准扶贫;扶贫政策;政策创新
1 引言
自从人类进入文明社会以来,贫困问题一向是各种社会性质以及各种经济形式所面临的共同话题。
但是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国民经济有了显著提高,我国数以亿计的国民拜托了贫困生活,逐渐走向了小康生活,但是由于我国地大物博,地域辽阔,另外,我国北上广地区的繁荣发展,带动了周边城市经济的进步这就导致我国南北经济收入差距相对较大的特点,我国经济的发展处于相对失衡状态。
因此,精准扶贫的开展能够更好地缓解贫困地区经济滞后问题,所以,精准扶贫的创新途径在目前扶贫政策研究中有着相当重要的位置。
2 我国扶贫政策的演变及其挑战
我国农村贫困化是城乡二元结构体制下出现的严重阻碍社会发展的问题,是影响城市与农村共同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限制因素,由于不同地区的不同经济类型和社会发展阶段不同,因此,贫困整治政策也是不同的,我国经过多年的努力实践与探索,已经逐步形成了具有我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扶贫体系,我国经济扶贫政策经历了以农村制度改革减少贫困的发展阶段、以貧困区域为主要对象的有计划的大规模扶贫政策、以解决群众温饱问题为目标的开发阶段的扶贫政策、以改善贫困地区基本生活条件的巩固温饱问题的扶贫计划、提高我国国民生活水平的“精准”扶贫计划五个阶段[1]。
我国扶贫计划由“解决温饱问题”逐步提升到“提高国民生活水平”的精准扶贫计划,体现出我国扶贫政策的目标更加明确、措施更加具体,适应了我国经济的发展阶段特征,更加符合我国农村贫困问题的实际
发展。
但是随着我国扶贫政策的不断深入,我国农村贫困问题的不断改变,我国的扶贫政策面临着新的挑战:由于我国贫困问题具有复杂性、多元化的特点,相对贫困问题不断加剧,病残灾学问题依旧是突出问题;我国贫困地区自然地理条件较差、人口流动性强,大多数贫困地区多为留守老人,劳动能力和文化水平相对较低,因此我国贫困主体呈现出分散性和脆弱性的特征;贫困地区的开发是政府促进贫困地区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承担的经济责任更加巨大,随着我国“全面小康”目标的提出,优化扶贫资金与资源、创新扶贫政策来达到精准扶贫成为政府首要解决的问题。
3 我国精准扶贫出现的问题
3.1 精准扶贫政策动态管理与考核机制不完善
目前我国贫困人口的退出指标与贫困人口认定指标程序大致相同,采用的是自下而上或者是自上而下的指标分解方式,依据扶贫资金的投入重点与当地经济基础,将脱贫指标分配到各个乡镇的重点村[2]。
因此一些群众就会担心这种机制会出现就“假脱贫”或者“被脱贫”现象,由于我国因灾返贫或者因病返贫的几率较高,所以,我国人口的发展能力与人口承担风险的能力一直处于偏弱阶段,根据我国相关单位的调查数据以及数据推算显示,近几年来我国贫困地区返贫率高达13%,而山西、甘肃地区的返贫率已经达到了67.2%和53.7%,由于贫困户在退出机制时需要农户亲自签字,考虑到签字后不会享受到贫困政策而拒绝签字,贫困人口“只出不进”,政府缺少对贫困农户的动态跟踪,导致各地相继出现返贫率增高现象。
3.2 贫困人口精准辨识标准单一化严重
目前,我国认定贫困户的标准是依据收入水平,依据收入水平识别贫困程度有着更加直观的特点,但是与此同时,由于我国农村资产平台相对不完善,家庭收入体系不健全,导致相关单位无法根据实际情况准确得知每家每户的实际收入,另外,单方的收入标准识别只能反映人类发展和贫困的一方面,无法充分反映出能力型贫困、支出型贫困等其他贫困问题,所以依据收入水平识别贫困户会出现漏选等问题[3]。
3.3 扶贫政策资源配置低并且部门协调难
近几年来,我国已经初步形成了专项扶贫、行业扶贫和社会扶贫的有效精准扶贫的框架,但是我国依旧存在扶贫政策资源配置相对较低并且扶贫政策相关部门的协调难的问题。
具体问题有:第一,我国社会扶贫相对松散,与行业扶贫、专项扶贫相比较力度较小,并且配合力度不够,很难形成精准扶贫的社会合力;第二,我国国务院扶贫办实际上掌握的扶贫基金不多,因此,统筹协调各部门的综合措施也相对有限;第三,我国行业扶贫目前已经形成了各自的方案,将重点投向了扶贫联系点或者是联系片区,没有对整个行业扶贫资源进行资源统筹,造成扶贫地区受到的扶贫力度差距较大,没有有效解决贫困地区的综合性发展问题。
4 解决精准扶贫问题的有效创新途径
4.1 健全精准扶贫政策动态管理与考核机制
为了切实做好精准扶贫的工作,要建立健全的精准扶贫政策动态管理与考核机制,不断创新小额信贷扶贫政策和实施模式,建立完善的农户授信机制,做到真正的农户无须担保、无须利息的贷款制度。
还要进一步完善和创新贫困地区的社会保障、社会救助机制,进行多样化投保机制,政府工作人员以及相关工作人员进行不定期的实地走访,进行动态监督,不断完善农村重大伤病、灾害救助,为贫困家庭购买新型合作医疗以及养老保险等,工作人员做好动态监督工作,做到贫困人口“有进有出”,实现真正的精准扶贫[4]。
4.2 完善贫困户建档信息,建立多方面的贫困识别体系
为多方位了解我国贫困农户情况和增强我国对贫困农户的辨识,要在现有的贫困辨识和建档基础上推进建档立卡信息与不动产等信息的链接,完善贫困农户的基本信息,建立和完善贫困农户多尺度多方位的识别方式,将农户的收入能力、劳作能力和消费能力等与贫困农户识别标准有机结合,对于不同农户进行不同分析,重点农户重点分析,构建不同类型贫困农户的信息库,构建适合我国国情的综合贫困识别方法,积极探索多元化的精准扶贫指标体系与考核方式,为我国精准扶贫提供支撑基础。
4.3 制定精准扶贫责任表以及扶贫进度计划表
依据我国2020年的现有标准下贫困人口的脱贫总体目标来看,按照全国的扶贫计划开发任务来分工,我国各级扶贫单位与相关工作人员要进一步明确我国扶贫办以及各部门的每一项任务,要形成详细的责任任务表,以免发生任务遗漏或者任务重复现象[5]。
另外还要明确任务与责任的先后完成顺序,明确社会参与的扶贫重点和扶贫导向,避免扶贫资源的低效使用,以此提高扶贫资源的高效使用。
还要加快专项扶贫、行业扶贫和社会扶贫三者的多元化合作能力,明确各个扶贫组织的责任和进度。
5 结论
综上所述,我国扶贫事业已经取得了极大进步,越来越多的贫困家庭因为享受到扶贫政策的优惠而走向了小康生活,但是由于我国在扶贫方面精准扶贫政策动态管理与考核机制不完善、贫困人口精准辨识标准单一化严重、扶贫政策资源配置低并且部门协调难严重阻碍了我国精准扶贫的发展,只有健全精准扶贫政策动态管理与考核机制、完善贫困户建档信息,建立多方面的贫困识别体系、制定精准扶贫责任表以及扶贫进度计划表才能够提高我国精准扶貧政策的成果,才能够做到真扶贫、扶真贫,才能够造福于国民。
【参考文献】
【1】王介勇.精准扶贫;政策回顾;精准识别;创新路径选择[J].中国科学院院刊,2016,25(3):289-295.
【2】左停,赵梦媛,金菁.路径、机理与创新:社会保障促进精准扶贫的政策分析[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34(1):1-12.
【3】李春祖,曹军会.精准扶贫政策实施效果及改进路径——基于27省(区)农户的调查[J].开发研究,2017,18(4):45-51.
【4】张富利,赵莉莉.经济新常态下“精准扶贫”的推进策略及实现路径[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25(6):1-10.
【5】夏梦凡.精准扶贫:现状、问题与路径选择——基于黄冈大别山革命老区案例分析[J].经济研究导刊,2016,40(3):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