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华大学334新闻与传播专业综合能力2020年考研专业课初试大纲
334新闻与传播专业综合能力
![334新闻与传播专业综合能力](https://img.taocdn.com/s3/m/6cc21d677275a417866fb84ae45c3b3566ecdd6e.png)
新闻与传扬专业综合能力(334)考试大纲一、考试性质《新闻与传扬专业综合能力》是新闻与传扬硕士(MJC)专业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的科目之一。
考试力求反映新闻与传扬专业的特点,科学、平等、确切、规范地测评考生的基本素质和综合能力,以选拔具有发展潜力的优秀人才入学,为我国社会主义新闻事业与媒介产业的发展培养具有良好职业道德、法制观念、国际视野和具有较强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高层次、应用型和复合型的新闻传扬专业人才。
二、考试要求本科目考试内容包括中外新闻传扬史、传扬学理论、新媒体概况、新闻学理论和传扬伦理与规矩等。
测试考生对新闻与传扬专业所涉基本概念、基础知识的控制情况和运用理论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考试分值本科目满分150分。
四、试题结构1、挑选题(20分);2、简答题(30分);3、论述题(40分);4、材料分析题(60分)。
五、考试内容一、中国新闻传扬史(一)中国古代的新闻传扬活动1.中国新闻传扬活动的历史渊源2.中国古代社会中的新闻传扬活动及其形态(二)中国近代报刊的产生与初步发展1.中国近代报刊的发端2.近代报刊的初步发展3.在华外报网的社会影响与历史评价(三)民族报业的兴起与三次国人办报高潮1.国人办报活动的兴起2.第一次国人办报高潮3.第二次国人办报高潮4.自由新闻体制与新闻事业的演变5.第三次国人办报高潮(四)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新闻事业1.无产阶级新闻事业的出生与发展2.革命按照地的新闻事业3.抗日民主按照地的新闻事业4.解放区人民新闻事业的发展5.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新闻事业的历史意义(五)国统区的新闻统制与党营新闻事业1.国民党新闻统制制度的建立与变化2.党营新闻事业的演变(六)国统区的民营新闻事业1.民营新闻事业的商业化探索2.民营新闻事业的时代转型3.民营新闻事业的步履维艰4.民营新闻事业的历史评价(七)沦陷区新闻事业的殖民化1.沦陷区新闻事业的大劫难2.沦陷区新闻法制的殖民性(八)社会主义改造时期的新闻事业1.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创建与初步发展2.1956年全国新闻工作改革(九)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新闻传扬业1.新闻传扬业的发展与调节2.新闻传扬业发展中的经验与教训(十)“十年浩劫”中的新闻传扬业1.新闻传扬业的艰巨发展2.新闻传扬业的反思(十一)改革展开以来的新闻传扬业1.新闻传扬业的探索与改革2.新闻传扬业的日渐展开3.传扬生态与传扬格局的重构(十二)1949年以来台、港、澳的新闻传扬业1.台湾的新闻传扬业2.香港的新闻传扬业3.澳门的新闻传扬业二、外国新闻传扬史(一)古登堡与新闻事业萌芽1.古登堡与印刷术2.早期新闻形态:偶尔出版物3.新闻事业的萌芽:定期报刊的兴起(二)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与新闻事业的最初发展1.星法院与新闻管制2.新闻事业的最初发展3.弥尔顿与《论出版自由》(三)18世纪:英国的荣誉1.英国的跃进2.笛福《评论》与斯威夫特《检查者》3.《闲话者》和《旁观者》(四)美国自立战争与言论自由确实立1.北美殖民地报业——富兰克林与曾格案2.自立战争宣传家3.杰弗逊与宪法《第一修正案》(五)法国大革命与报刊1.大革命与报刊2.《人权宣言》与言论自由(六)便士报的革命1.政党报刊的“黑暗时期”2.便士报的革命(七)大众报纸与黄色新闻1.大众报刊与大众文化2.普利策与“新式新闻事业”3.赫斯特与黄色新闻(八)广电简史1.广播与电视:发端2.美国广播:私有商业型模式确实立3.BBC:公共广播系统的建立4.六十年代的电视新闻5.解除管制与兼并浪潮(九)国际传扬:走向地球村?1.国际传扬2.全球新闻与信息流动3.国际新闻流向与世界传扬新秩序三、传扬学理论(一)传扬与传扬学1.关于传扬的认识2.传扬学的发展3.传扬学的研究主意4.传扬学研究的流派(二)信息、符号与传扬1.信息论、控制论和系统论中关于信息的基本概念2.信息传扬的过程研究3.符号学基本概念4.传扬中的符号使用(三)传者研究1.把关人研究2.媒介规范理论(四)媒介研究1.加拿大传扬学派的媒介理论2.媒介情境论3.李普曼媒介理论(五)受众研究1.大众受众理论2.使用与满意理论3.文化研究学派的受众研究(六)传扬功效1.传扬效果研究的历史与发展2.传扬效果的产生与制约因素3.大众传扬的社会效果研究(七)人际传扬1.人际传扬的特点和功能2.人际传扬与人际关系3.人际传扬与媒介效应(八)组织传扬1.组织传扬的特点和作用2.组织内传扬3.组织外传扬(九)大众媒介与大众文化1.大众传扬的定义、特点和社会功能2.大众传扬的生产和发展过程3.大众传扬的社会影响4.大众传扬与大众文化四、网络传扬(一)网络传扬基本概念1.网络系统构成的基本概念2.网络传扬的基本历程和趋势3.网络传扬的特性与属性4.媒介融合的基本概念(二)网络传扬的基本形态1.网络中的人际传扬2.网络中的群体传扬3.网络中的组织传扬4.网络中的大众传扬(三)网络传扬的典型形式1.传扬2.即时通讯工具3.网络社区传扬4.搜索引擎传扬5.社交媒体传扬6.APP应用传扬(四)网络传扬的文本1.网络语言形成与发展的动力2.网络传扬的符号类型3.网络文本的总体特征(五)网络情景中的传扬者1.网络新闻传扬者的构成2.我国网络媒体的结构要素3.网络新闻传扬中的“把关人”(六)网络情景中的网民1.中国网民的规模与构成2.中国网民的需求3.网络环境与网民心理4.作为受众的网民的总体特征5.作为信息消费者的网络受众6.作为公民新闻主体的网民(七)网络传扬的结构1.网络传扬的结构2.网络传扬的信息传扬结构3.网络传扬的意见传扬结构4.网络舆论的产生、发展与变化(八)网络传扬的效果1.网络传扬效果的表现方式及其复杂性2.网络传扬与议程设置3.网络传扬与沉默的螺旋4.网络新闻传扬效果评估五、新闻学理论(一)新闻定义1.新闻定义2.新闻定义的学术历史(二)新闻与宣传(三)新闻与舆论(四)新闻价值1.新闻价值2.新闻价值的要素3.新闻价值在新闻实践中的影响因素(五)新闻真切1.新闻真切2.新闻真切在现实中的影响因素3.新闻失实的缘故和表现(六)新闻客观性原则1.客观性理念产生的背景与发展过程2.新闻客观性的内涵3.影响新闻客观传扬的因素(七)新闻体制1.新闻体制2.新闻体制的决定因素及其影响(八)新闻出版自由1.新闻出版自由的提出2.新闻出版自由的相关法律实践3.在中国如何理解新闻出版自由六、传扬伦理与规矩(一)传扬伦理概述1.传扬伦理的理论渊源2.传扬伦理的普通原则(二)传扬中的伦理问题及伦理原则的运用1.真切性及其伦理边界2.新闻炒作3.有偿新闻4.图片伦理5.传扬内容中的歧视与偏见6.灾害报道(三)传扬法概述1.区别“法制”与“法治”2.新闻传扬法的渊源3.中西方新闻立法的历史(四)宪规矩范1.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2.言论、出版自由3.批评建议权和舆论监督(五)政府信息藏匿与国家秘密保护1.公民知情权与政府信息藏匿制度2.保守国家秘密和保密法(六)传扬与司法1.司法藏匿和司法自立2.新闻报道与司法审判的平衡(七)传扬与公民权利1.传扬与名誉权2.传扬与隐私权3.传扬与肖像权4.传扬与著作权(八)新闻业的行政管理1.报纸、期刊2.广播电视3.互联网4.新闻记者。
湖北大学2024年硕士研究生自命题考试大纲 《新闻与传播专业综合能力》(334)
![湖北大学2024年硕士研究生自命题考试大纲 《新闻与传播专业综合能力》(334)](https://img.taocdn.com/s3/m/b6974a043d1ec5da50e2524de518964bcf84d2be.png)
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新闻与传播专业综合能力》考试大纲(科目代码:334)着重考察考生新闻与传播综合专业素养,特别是传播学、广播电视学、电视节目策划的基本观点、原理和实践步骤,以及运用相关知识分析新闻传播实际问题的能力。
《传播学教程》一、传播学的对象和基本问题1、传播的定义和特点2、社会传播的系统性二、人类传播的历史与发展1、人类传播的进程2、信息爆炸与信息社会3、传播媒介的进化与社会发展三、人类传播的符号和意义1、符号的定义2、语言符号和非语言符号3、符号的基本功能四、人类传播的过程与系统结构1、传播的基本过程。
2、传播过程的特点。
3、系统模式下的社会传播结构。
赖利夫妇的传播系统模式、马莱兹克系统模式。
4、社会传播的总过程理论。
唯物史观下的社会传播总过程。
五、人内传播与人际传播1、人内传播。
人类传播的过程和结构。
2、作为社会心理过程的人内传播。
米德的“主我与客我”理论、布鲁默“自我互动”理论。
3、人际传播的定义和人际传播的动机。
4、人际传播传播的特点和功能。
六、群体传播、集合传播、组织传播1、群体传播的概念、类型、社会功能和意义。
2、群体传播和群体意识、群体规范、群体压力。
3、集合行为的特殊传播机制。
群体暗示、群体感染、群体模仿、流言发生和传播的条件。
4、组织传播。
组织传播的定义、特点、组织传播的机制。
七、大众传播1、大众传播的定义、特点、社会功能。
拉斯韦尔的“三功能”、赖特的“四功能”、拉扎斯菲尔德和默顿的“功能观”。
2、大众传播的产生和发展过程。
3、大众传播的社会影响。
大众传播社会影响的两种观点,大众传播与现代信息环境。
八、媒介技术与媒介组织1、媒介技术和社会发展。
2、麦克卢汉的媒介理论。
媒介即讯息、媒介“人的延伸”、“热媒介”与“冷媒介。
”3、媒介工具和技术的现实社会影响力。
“电视人”和“容器人”、网络时代的“网虫”和“网瘾症”。
4、媒介组织的性质和社会作用。
新闻选择的“把关人”理论、传媒组织在信息生产过程中的“把关”作用及其实质。
334新闻与传播专业综合能力
![334新闻与传播专业综合能力](https://img.taocdn.com/s3/m/8cabd02d9a6648d7c1c708a1284ac850ad020495.png)
334新闻与传播专业综合能力
随着我国新闻与传播行业的高速发展,334新闻与传播专业综合能力考试变得越来越重要。
为了帮助广大考生顺利通过这个考试,本文将提供一些实用的备考策略与建议。
首先,我们要对334新闻与传播专业综合能力考试有一个清晰的认识。
该考试主要考察新闻理论、传播理论以及网络与新媒体知识等方面的内容。
试题类型包括选择题、名词解释、简答题、案例分析和论述题等。
在备考过程中,要重点关注考试难点,如新媒体传播、传媒伦理等方面。
接下来,我们要制定一个科学的备考计划。
基础知识的学习是第一步,可以通过阅读专业教材、参考书目等途径来掌握。
此外,要注重培养自己的分析能力,掌握案例分析和论述题的解答方法。
在实际操作中,可以多做模拟试题进行练习,熟悉考试题型和答题技巧。
拓展阅读也是备考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通过阅读各类新闻传播类的书籍、文章和案例,可以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提高自己的分析能力。
在此过程中,要注意培养自己的阅读速度和理解能力。
此外,要定期对自己的备考情况进行总结和反思。
可以通过评估复习效果、调整备考计划等方式,确保自己的学习进度。
在备考过程中,要保持积极的心态,充满信心地面对考试。
在应试技巧方面,要注意答题思路的清晰,论点的鲜明以及论述的逻辑性。
同时,举例要生动且有针对性,语言表达要简洁明了。
通过不断练习和总结,提高自己的答题能力。
总之,备考334新闻与传播专业综合能力考试需要系统地学习和实践。
只要我们坚定信心,付出努力,相信必定能够取得理想的成绩。
334新闻与传播专业综合能力
![334新闻与传播专业综合能力](https://img.taocdn.com/s3/m/af8263c6e43a580216fc700abb68a98271feacb6.png)
334新闻与传播专业综合能力摘要:一、引言1.背景介绍:334新闻与传播专业的重要性2.文章目的:提供实用的学习方法和策略二、核心知识点梳理1.新闻理论1.1 新闻定义与特点1.2 新闻价值与新闻分类1.3 新闻工作者素养与职责2.传播学理论2.1 传播模式与过程2.2 传播媒介与发展趋势2.3 传播效果与受众研究三、学习方法与策略1.课堂学习1.1 积极参与讨论,巩固基础知识1.2 关注业界动态,结合实例理解理论2.课外拓展2.1 阅读经典教材,系统学习相关理论2.2 关注新闻与传播领域的前沿研究2.3 参加实践活动,提高实践能力3.考核与评价3.1 定期进行自我测试,查漏补缺3.2 参加模拟考试,熟悉考试形式与要求3.3 结合历年真题,总结答题技巧四、学习资源推荐1.教材与著作1.1 《新闻学概论》1.2 《传播学教程》1.3 《新闻与传播专业综合能力》2.在线资源2.1 专业网站与论坛2.2 学术论文数据库2.3 知名学者与专家的博客、微博等五、结语1.强调新闻与传播专业综合能力的重要性2.鼓励持续学习与实践,提高自身专业素养正文: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新闻与传播行业在我国的发展日益繁荣。
334新闻与传播专业综合能力作为一门核心课程,对于培养新闻与传播领域的专业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旨在为广大考生提供实用的学习方法和策略,帮助他们更好地掌握这门课程。
一、引言1.背景介绍在我国,新闻与传播行业的发展势头迅猛,对专业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
334新闻与传播专业综合能力课程涵盖了新闻理论、传播学理论等多个领域,是新闻与传播专业学生的必修课程。
掌握这门课程的知识点和技能,对于学生在业界的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2.文章目的本文从核心知识点梳理、学习方法与策略、学习资源推荐等方面,为广大考生提供334新闻与传播专业综合能力的学习指导。
希望通过本文,考生能够更好地备战考试,提高学习效果。
二、核心知识点梳理1.新闻理论1.1 新闻定义与特点新闻是对新近发生的事实、事件及其相关信息的报道。
334新闻与传播专业综合能力
![334新闻与传播专业综合能力](https://img.taocdn.com/s3/m/1711d78dba4cf7ec4afe04a1b0717fd5360cb23d.png)
334新闻与传播专业综合能力334新闻与传播专业综合能力是指新闻与传播专业学生在新闻采访、写作、编辑、评论、传播学、传媒经济学等方面的综合素质。
在当今信息时代,新闻与传播专业人才的需求日益增长,掌握这些核心能力已成为从业的基本要求。
本文旨在为广大新闻与传播专业学生提供实用的学习方法和技巧,以帮助他们更好地提升自身综合能力。
首先,我们要明确334新闻与传播专业综合能力的内涵。
新闻采访、写作、编辑、评论是新闻与传播专业的基础技能,传播学和传媒经济学则是理论支撑。
在学习过程中,我们要注重知识体系的完整性,逐步掌握各个知识点。
为了更好地学习334新闻与传播专业综合能力,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方法:1.制定学习计划。
根据自身情况,合理安排学习时间,确保每个知识点都能得到充分的复习。
2.分阶段学习。
将学习过程分为基础、提高和巩固三个阶段,逐步提升能力。
3.实践与应用。
在学习过程中,要注重实践,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工作中,以提高应用能力。
4.定期自测与总结。
通过自测了解自己的学习进度,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总结,为下一阶段学习做好准备。
在实际学习过程中,我们可以运用以下实用技巧:1.提高新闻采访能力:注重人际关系培养,深入了解采访对象,善于倾听与观察,以获取更丰富的采访素材。
2.提升写作水平:学习新闻写作基本规范,注重写作素材的挖掘与筛选,保持写作习惯,多练手笔,以提高写作质量。
3.增强编辑能力:掌握新闻编辑基本原则,学习新闻编辑实务技巧,注重版面布局与内容策划,提升编辑能力。
4.提高评论素养:了解评论类型与写作要点,培养独立思考与批判性思维,注重评论逻辑与语言表达。
5.熟悉传播学理论:学习经典传播理论,关注新兴传播现象与趋势,运用传播理论分析案例。
6.掌握传媒经济学知识:学习传媒经济基本原理,关注传媒产业动态与发展趋势,分析传媒经济现象背后的原因。
总之,334新闻与传播专业综合能力是新闻与传播专业学生必备的核心素质。
334新闻与传播专业综合能力考试大纲
![334新闻与传播专业综合能力考试大纲](https://img.taocdn.com/s3/m/ce38b2b6e87101f69f31952b.png)
《新闻与传播专业综合能力》科目大纲一、考试性质《新闻与传播专业综合能力》是2019年新闻与传播硕士(MJC)专业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的科目之一。
《新闻与传播专业综合能力》考试力求反映新闻与传播专业硕士专业学位的特点,科学、公平、准确、规范地测评考生的基本素质和综合能力,以利用选拔具有发展潜力的优秀人才入学,为我国社会主义新闻事业与媒介产业的发展培养具有良好职业道德、法制观念和国际视野、具有较强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高层次、应用型新闻传播专业人才。
二、考试要求测试考生对新闻传播专业的基本概念、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和运用能力。
三、考试方式与分值本科目满分150分,由各培养单位自行命题,全国统一时间考试。
答题方式为闭卷、笔试。
考试时间180分钟。
四、考试内容第一章传播第一节传播的概念一、传播概念的演变二、传播的定义第二节传播的基本分类一、自我传播(人内传播/内向传播)二、人际传播三、组织传播四、大众传播第二章传播者分析第一节大众传播者一、大众传播者的出现二、大众传播者的特点三、大众传播者的任务四、大众传播者的权利第二节大众传播者与“把关人”理论第三章受众分析第一节受众的分类及其特点一、分类二、特点第二节几种主要的受众观一、作为社会群体成员的受众二、作为"市场"的受众三、作为权利主体的受众第三节受众对讯息的选择行为一、受众对于媒介的选择二、受众对传播活动的主动控制第四节“使用与满足”——一种受众行为理论一、受众的传媒接触动机和使用形态二、对"使用与满足"研究的评价第四章信息与符号第一节对信息的基本认识一、定义二、信息与符号三、信息与讯息第二节信息的分类与特征一、信息的分类二、信息的特征第三节符号——内容的载体一、符号的定义二、符号与意义三、符号的基本功能四、符号的分类第四节语言符号一、语言符号的特点二、语言符号与文字符号三、语言符号运用中应注意的问题第五节非语言符号一、物体非语言符号二、体态非语言符号三、伴随非语言符号四、时空非语言符号第五章媒介的形态与发展第一节传统媒介及其传播特征一、报纸及其传播特点二、广播及其传播特点三、电视及其传播特点第二节网络与新媒体一、数字技术与新媒体二、网络传播的媒介特征三、网络传播的主要类型第六章媒介理论第一节作为工具和技术手段的传播媒介一、麦克卢汉的媒介理论二、媒介工具和技术的现实社会影响第二节作为社会组织的大众传媒一、传播者与大众传媒二、大众传媒的组织目标与制约因素第七章媒介内容生产第一节媒介内容生产的外部环境一、媒介制度二、媒介产业三、媒介组织第二节媒介内容生产的流程一、报纸的生产二、广播电视节目的生产三、网络媒体的内容生产第三节媒介融合时代的内容生产一、媒介融合与全媒体传播二、媒介融合对媒介内容生产的影响三、媒介组织结构的调整与生产流程的改造第八章人类传播的过程与系统结构第一节传播的基本过程—、传播过程的构成要素二、几种主要的传播过程模式三、传播过程的特点第二节社会传播的系统结构一、传播过程研究与传播系统研究二、系统模式下的社会传播结构第九章传播效果分析第一节传播效果的概念一、传播效果的定义二、传播效果的分类第二节大众传播效果的评估一、子弹论或皮下注射论二、有限效果论三、适度效果论四、强大效果论五、关于效果评估的评论第三节提高传播效果的途径一、宣传的七种手法二、霍夫兰的说服策略三、卡特赖特的劝服原则四、赖平格尔的劝服设计第十章大众传播的宏观社会效果第一节大众传播与环境认知——“议程设置功能”理论一、“议程设置功能”理论的概要及特点二、对“议程设置功能”理论的研究三、“议程设置功能”理论的意义与问题第二节大众传播、社会心理与舆论——“沉默的螺旋”理论一、“沉默的螺旋”理论的概要二、“沉默的螺旋”理论的特点三、对“沉默的螺旋”理论的研究与评价第三节大众传播的潜移默化效果——“培养”理论一、“培养”理论的起源和背景二、“培养”理论关于社会与传播的基本观点三、“培养”理论的外围第四节大众传播与信息社会中的阶层分化——“知沟”理论一、“知沟”理论产生的背景二、“知沟”理论及其反命题三、“知沟”理论的应用研究及其意义第十一章媒介伦理与法规第一节媒介伦理知识一、媒介伦理概述二、媒介伦理的失范第二节媒介法规与政策一、媒介与公共生活的法规控制二、媒介与权利三、媒介产业的政策与法规四、媒介行业的自律与他律。
湖北文理学院 334《新闻与传播专业综合能力》考试大纲(新版)
![湖北文理学院 334《新闻与传播专业综合能力》考试大纲(新版)](https://img.taocdn.com/s3/m/ebafb773dc36a32d7375a417866fb84ae45cc333.png)
新闻与传播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新闻与传播专业综合能力》考试大纲
一、考试性质
《新闻与传播综合能力(代码334)》(以下简称《综合能力》)是新闻与传播硕士(MJC)专业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的科目之一。
《综合能力》考试要力求反映新闻与传播专业硕士专业学位的特点,科学、公平、准确、规范地测评考生的基本素质和综合能力,以利用选拔具有发展潜力的优秀人才入学,为我国社会主义新闻事业与媒介产业的发展培养具有良好职业道德、法制观念和国际视野、具有较强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高层次、应用型、复合型的新闻传播专业人才。
二、考试要求
测试考生对新闻传播专业的基本概念、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和运用能力。
三、考试内容
第一部分:新闻采编
对考生的新闻价值判断能力、新闻采访能力、各种新闻文体的写作能力、新闻稿件的组织和编辑等能力进行考查,突出理论素质和实践能力两个方面的考核,要求考生具有较高的新闻素养与业务综合能力。
第二部分:新闻评论
对新闻评论的特点、新闻评论的要素等核心知识内容,以及不同媒介中新闻评论的具体写作技巧与能力进行考查,突出理论素养和写作能力两个方面的考核。
要求考生以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为指导,具备开阔的视野、专业的新闻思维、辩证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以及熟练掌握新闻评论的写作技巧。
四、考试题型与分值
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结合社会热点,以案例分析和论述题为主,少用或不用名词解释、填空等题型。
本科目满分150分。
五、考试方式
由我校自行命题,考试时间3小时。
1。
334-新闻与传播专业综合能力
![334-新闻与传播专业综合能力](https://img.taocdn.com/s3/m/7b893ab00b1c59eef9c7b47d.png)
334《新闻与传播专业综合能力》考试大纲一、考试目标要求考生比较系统地掌握本科阶段所学新闻学与传播学相关实务知识,具有运用理论分析和解决实践问题的能力。
二、考试范围本科目主要考查本科阶段新闻报道业务“采、写、编、评”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及具体要求以及要求考生熟练掌握,并具有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进行报纸、广播、电视、网络等具体业务实践的能力。
三、考试形式和试卷结构1、试卷总分数及考试时间:本试卷满分为150分,考试时间为180分钟。
2、答题方式:闭卷、笔试。
3、试卷结构:新闻传播实务知识(50%);新闻传播综合应用(50%)四、题型结构(一)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共4题,20分)(二)简答(每小题10分,共3题,30分)(三)论述(每小题25分,共2题,50分)(四)综合题(每小题50分,共1题,50分)334《新闻与传播专业综合能力》试题范例一、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共4题,20分)1.报纸版面2.微信3.媒介策略4.体验营销二、简答题(每小题10分,共3题,30分)1.简述广播新闻的特点2.简述同期声的作用3.简述电视栏目策划的方法三、论述题(每小题25分,共2题,50分)1. 请运用“使用与满足”理论论述《爸爸去哪儿》走红的原因。
2. 请结合实际论述微博对社会管理形成的影响。
四、综合题(每小题50分,共1题,50分)2014年5月26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表的《2013年中国人权事业的进展》白皮书指出,中国政府致力于促进和保护本国人民的言论自由,互联网成为公民表达意见和发表言论的重要渠道之一。
白皮书表示,截至2013年底,中国网民规模达6.18亿,互联网普及率为45.8%;域名总数为1844万个,网站总数为320万个,网页数量为1500亿个;论坛/BBS的用户数量为1.2亿人,博客和个人空间用户数量为4.37亿人,社交网站用户数量为2.78亿人。
请结合上述材料分析网络在公民意见的表达中发挥了怎样的作用。
考研334新闻传播综合能力考试大纲
![考研334新闻传播综合能力考试大纲](https://img.taocdn.com/s3/m/a8494444284ac850ac024276.png)
考研334新闻传播综合能力考试大纲334《新闻与传播专业综合能力》考试大纲要求考生比较系统地掌握本科阶段所学新闻学与传播学相关实务知识,具有运用理论分析和解决实践问题的能力。
334新闻传播综合能力考试大纲第一章媒介与社会第一节理解传播媒介一、传播的含义与类型二、传播的过程与要素(一)传播过程与传播模式(二)传播的五个关键要素三、传播媒介的界定与分类(一)传播媒介的界定(二)传播媒介的类型第二节媒介的社会功能一、守望与预警的功能二、协调与商讨的功能三、传承与教化的功能四、娱乐与商业的功能第三节媒介的.社会影响一、媒介与政治舆论二、媒介与经济发展三、媒介与社会文化四、媒介与国际关系五、媒介的效果与效果理论(一)效果与效果研究(二)媒介与说服(三)媒介与议程(四)媒介与教养第四节社会中的媒介一、社会制度与媒介环境二、科学技术与媒介发展第二章媒介的形态与发展第一节媒介形态的历史沿革一、口语传播二、书写传播三、印刷传播三、电子传播四、数字多媒体传播五、媒介形态沿革的规律与特征第二节传统媒介及其传播特征一、报纸及其传播特点二、广播及其传播特点三、电视及其传播特点第三节互联网及其传播特征一、数字技术与新媒体二、网络传播的媒介特征三、网络传播的主要类型(一)网络中的人际传播(二)网络中的群体传播(三)网络中的组织传播(四)网络中的大众传播第三章媒介内容生产第一节媒介内容生产的外部环境一、媒介制度(一)媒介制度及其功能(二)媒介制度的类型二、媒介产业(一)作为产业的媒介业(二)媒介产业的特点(三)媒介产业的全球化三、媒介组织(一)媒介组织的类型(二)媒介组织的结构(三)媒介组织的管理第二节媒介内容生产的流程一、报纸的生产(一)报纸的选题与策划(二)报纸的采访与编辑(三)报纸的版面设计(四)报纸的出版发行二、广播电视节目的生产(一)广播电视节目的策划(二)广播电视节目的采制和播出(三)广播电视节目的栏目化与频道化三、网络媒体的内容生产(一)网络媒体平台的设计与维护(二)网络媒体内容的采制和编辑第三节媒介融合时代的内容生产一、媒介融合与全媒体传播二、媒介融合对媒介内容生产的影响三、媒介组织结构的调整与生产流程的改造第四章媒介伦理与法规第一节媒介伦理知识一、媒介伦理概述(一)媒介伦理的理论渊源(二)媒介伦理的一般原则二、媒介伦理的失范(一)有偿新闻与新闻敲诈(二)媒介管理中的寻租fu败(三)媒介内容中的歧视与偏见(四)媒介内容中的文化与道德问题第二节媒介法规与政策一、媒介与公共生活的法规控制(一)媒介与国家安全:煽动、泄密、危害统一(二)媒介与社会秩序:谣言、暴力、色情注:原文直接写的1、3,没有2二、媒介与权利(一)媒介与人格权利:名誉、隐私、肖像(二)媒介与著作权利:侵权、赔偿(三)媒介与言论权利:表达自由、隐性采访、信息公开三、媒介产业的政策与法规(一)报刊业管理规制(二)广播电视业管理规制(三)互联网行业管理规制四、媒介行业的自律与他律。
新闻与传播硕士334综合能力大纲
![新闻与传播硕士334综合能力大纲](https://img.taocdn.com/s3/m/2f2a6df28bd63186bdebbc23.png)
新闻与传播硕士《新闻与传播专业综合能力》考试大纲
一、考试性质
《综合能力》是年新闻与传播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的科目之一。
《综合能力》考试要力求反映新闻与传播专业硕士专业学位的特点,科学、公平、准确、规范地测评考生的基本素质和综合能力,以利用选拔具有发展潜力的优秀人才入学,为我国社会主义新闻事业与媒介产业的发展培养具有良好职业道德、法制观念和国际视野、具有较强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高层次、应用型、复合型的新闻传播专业人才。
二、考试要求
测试考生对新闻传播专业的基本概念、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和运用能力。
三、考试内容
第一章媒介与社会
第一节理解传播媒介
一、传播的含义与类型
二、传播的过程与要素
. 传播过程与传播模式
. 传播的五个关键要素
三、传播媒介的界定与分类
. 传播媒介的界定
. 传播媒介的类型
第二节媒介的社会功能
一、守望与预警的功能
二、协调与商讨的功能
三、传承与教化的功能
四、娱乐与商业的功能
第三节媒介的社会影响
一、媒介与政治舆论
二、媒介与经济发展
三、媒介与社会文化
四、媒介与国际关系
五、媒介的效果与效果理论
. 效果与效果研究
. 媒介与说服
. 媒介与议程
. 媒介与教养
第四节社会中的媒介
一、社会制度与媒介环境
二、科学技术与媒介发展
第二章媒介的形态与发展
第一节媒介形态的历史沿革
一、口语传播
二、书写传播
三、印刷传播
三、电子传播
四、数字多媒体传播。
334《新闻与传播专业综合能力》考试大纲
![334《新闻与传播专业综合能力》考试大纲](https://img.taocdn.com/s3/m/c1d84c8026fff705cd170a4e.png)
334《新闻与传播专业综合能力》考试大纲入学统一考试《新闻与传播专业综合能力》考试大纲一、考试性质《综合能力》是2011年新闻与传播硕士(MJC)专业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的科目之一。
《综合能力》考试要力求反映新闻与传播专业硕士专业学位的特点,科学、公平、准确、规范地测评考生的基本素质和综合能力,以利用选拔具有发展潜力的优秀人才入学,为我国社会主义新闻事业与媒介产业的发展培养具有良好职业道德、法制观念和国际视野、具有较强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高层次、应用型、复合型的新闻传播专业人才。
二、考试要求测试考生对新闻传播专业的基本概念、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和运用能力。
三、考试内容第一章媒介与社会第一节理解传播媒介一、传播的含义与类型传播的表层分析communication最普遍的解释,是把信息、意见、经验、态度,由一方传递给另一方。
由第一层意思的延伸意义,产生出了第二层意义——交通,指车、船、飞机等工业革命后出现的科技发明。
相当于今天的大众媒介,即报纸、杂志、广播、互联网等,代表了新的科技发明。
传播学对传播意义的界定1 强调传播是信息的共享。
(共享说)2.强调传播是有意图地施加影响(影响说)3. 强调传播是交流的互动过程(互动说)“共享”说就是原为一个人或数人所有的化为两个或更多人所有的过程。
(亚历山大·戈德,1959)我们可以给传播下一个简单的定义,它即是对一组告知性符号采取同一意向。
(宣韦伯,1971)传播乃是建立共同性,也就是设法共同享有一则消息、一个观念,或者一种态度。
(徐佳士,1987)“影响”说某人(传播者)传递刺激(通常是语言的)以影响另一些人(接受者)行为的过程。
(霍夫兰,1953)传播就是一个系统(信源),通过操纵可选择的符号去影响另一个系统(信宿)。
(奥斯古德,1957)一个心灵影响另一个心灵的全部程序。
(香农-韦弗,1949)“互动”说互动,甚至在生物的层次上,也是一种传播;不然,共同行动就无法产生。
新版东华大学新闻与传播考研经验考研参考书考研真题
![新版东华大学新闻与传播考研经验考研参考书考研真题](https://img.taocdn.com/s3/m/958b30b3b7360b4c2f3f642e.png)
在我决定考研的那一刻正面临着我人生中的灰暗时期,那时发生的事对当时的我来讲是一个重大的打击,我甚至一再怀疑自己可不可以继续走下去,而就是那个时候我决定考研,让自己进入一个新的阶段,新的人生方向。
那个时刻,很大意义上是想要转移自己的注意力,不再让自己纠结于一件耗费心力和情绪的事情。
而如今,已相隔一年的时间,虽然这一年相当漫长,但在整个人生道路上不过是短短的一个线段。
就在短短的一年中我发现一切都在不知不觉中发生了变化。
曾经让自己大为恼火,让自己费尽心力和心绪的事情现如今不过是弹指的一抹灰尘。
而之所以会有这样的心境变化,我认为,是因为,在备考的这段时间内,我的全身心进入了一个全然自我,不被外界所干扰的心境,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做着同样枯燥、琐碎、乏味的事情。
这不正是一种修行吗,若说在初期,只是把自己当作机器一样用以逃避现实生活的灾难的话,但在后期就是真的在这过程中慢慢发生了变化,不知不觉中进入到了忘记自身的状态里。
所以我就终于明白,佛家坐定,参禅为什么会叫作修行了。
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所以经过这一年我不仅在心智上更加成熟,而且也成功上岸。
正如我预期的那样,我开始进入一个新的阶段,有了新的人生方向。
在此,只是想要把我这一年备考过程中的积累的种种干货和经验记录下来,也希望各位看到后能够有所帮助,只不过考研毕竟是大工程,所以本篇内容会比较长,希望大家可以耐心看完,文章结尾会附上我的学习资料供大家下载。
东华大学新闻与传播的初试科目为:(101)思想政治理论(204)英语二和(334)新闻与传播专业综合能力或(440)新闻与传播专业基础参考书目为:334新闻与传播专业综合能力①《中国新闻采访写作教程》刘海贵著, 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②《当代新闻编辑》张子让著,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③《新闻评论教程》丁法章等著,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④《公共关系学》(第二版),胡百精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8年版;⑤《广告学教程》,倪宁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⑥《传媒经营管理新论》谭云明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⑦《网络传播概论》(第四版)彭兰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7年版。
334闻与传播专业综合能力考试大纲
![334闻与传播专业综合能力考试大纲](https://img.taocdn.com/s3/m/20f8c8d7ad51f01dc281f1a8.png)
传播特征
传播特点 传播特点 传播特点 传播特征 新媒体
互联网及 数字 术
网络传播的媒介特征 三 网络传播的 要类型
2
334
新闻
传播专业综合能力
1. 网络中的人际传播 2. 网络中的群体传播 3. 网络中的组织传播 4. 网络中的大 传播
第三章 第一节 一
媒介内容生产 媒介内容生产的外部环境 媒介 度 度及 功能
三 四 五
媒介 媒介
媒介的效果 1. 效果 2. 媒介 3. 媒介 4. 媒介
效果研究 说服 议程 教养
第四节 一
社会中的媒介 社会 科学 度 术 媒介环境 媒介发展
第
章
媒介的形态
发展
第一节 媒介形态的历史沿革 一 口语传播 书写传播 三 三 四 五 第 一 传播 电子传播 数字多媒体传播 媒介形态沿革的规律 节 传统媒介及 纸及 广播及 三 第三节 一 电视及 特征
1. 媒介 2. 媒介 媒介产业 1. 作
度的类型
产业的媒介业
2. 媒介产业的特点 3. 媒介产业的全球化 三 媒介组织 1. 媒介组织的类型 2. 媒介组织的结构 3. 媒介组织的管理 第 一 1. 2. 3. 4. 节 媒介内容生产的流程 纸的生产 纸的选题 纸的采 纸的版面 策划 编辑 计
纸的出版发行
建议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以案例分析和论述题 解释 五 由各 填空等题型 考试方式 养单位自行命题,全国统一时间考试 本科目满分 150 分
,少用或
用名词
5
第四章 第一节 一
媒介伦理
法规
媒介伦理知识 媒介伦理概述
1. 媒介伦理的理论渊源 2. 媒介伦理的一般原则 媒介伦理的失范 1. 有偿新闻 新闻敲诈 租腐败 偏 道德问题
334新闻与传播专业综合能力
![334新闻与传播专业综合能力](https://img.taocdn.com/s3/m/502a1e06366baf1ffc4ffe4733687e21ae45ff74.png)
334新闻与传播专业综合能力
(原创版)
目录
1.新闻与传播专业的含义与背景
2.新闻与传播专业的综合能力要求
3.新闻与传播专业的发展前景
正文
【新闻与传播专业的含义与背景】
新闻与传播专业是一门研究新闻传播理论与实践的学科,旨在培养具备新闻传播理论知识、实际操作技能以及良好职业道德的复合型人才。
新闻与传播专业的产生与发展,与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变革紧密相连。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背景下,新闻与传播专业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新闻与传播专业的综合能力要求】
新闻与传播专业的综合能力要求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扎实的新闻传播理论基础:掌握新闻学、传播学、广告学等相关理论知识,为实际工作提供理论指导。
2.较强的新闻采编能力:包括新闻采访、新闻写作、新闻编辑等技能,能够独立完成新闻报道任务。
3.良好的沟通与表达能力:具备较强的口头表达和文字表达能力,能够在各种场合进行有效沟通。
4.敏锐的新闻敏感度和判断力:能够及时发现新闻线索,准确判断新闻价值,为社会传递真实、客观、公正的新闻信息。
5.创新思维和团队协作能力:具备创新思维,能够运用新技术、新方法进行新闻传播,同时具备团队协作能力,与他人共同完成工作任务。
【新闻与传播专业的发展前景】
随着互联网、社交媒体等新兴传播渠道的快速发展,新闻与传播专业的发展前景十分广阔。
未来,新闻与传播专业的毕业生将在传统媒体、新媒体、广告公司、企事业单位等领域找到广泛的就业机会。
同时,随着国家对新闻舆论工作的重视,新闻与传播专业人才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中将发挥重要作用。
334 新闻与传播专业综合能力 考试大纲(2023年起适用)
![334 新闻与传播专业综合能力 考试大纲(2023年起适用)](https://img.taocdn.com/s3/m/101ddc2b53ea551810a6f524ccbff121dd36c578.png)
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华中科技大学专业课《新闻与传播专业综合能力》(代码:334)考试大纲(2023年起适用)第一部分考试说明一、考试性质《新闻与传播专业综合能力》是我校新闻传播学学术型硕士、新闻与传播专业型硕士研究生入学必考的专业基础科目之一。
旨在检验考生新闻传播实务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以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考试对象为报考我校新闻传播学学术型硕士、新闻与传播专业型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的准考考生。
二、考察学科范围(一)必考范围:新闻采访与写作(二)选考范围:新闻评论、视听传播、网络传播、广告实务(备注:选考的四个部分中由考生根据报考方向选择相应的部分)三、考试形式与答题时间(一)答卷方式:闭卷,笔试(二)答题时间:180分钟(三)各部分内容的考查比例:1.必答部分,约占总卷面分数的50%;2.选答部分,约占总卷面分数的50%。
四、题型简答题、写作题、论述题、综合应用题五、参考书目1.《新闻采访与写作》编写组:《新闻采访与写作》,高等教育出版社,2019年1月。
2.马少华:《新闻评论教程》(第3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21年12月。
3.郭小平:《视听新媒体导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20年8月。
4.钟瑛:《网络传播导论》(第三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20年5月。
5.余明阳、陈先红、薛可:《广告策划创意学》,复旦大学出版社,2021年9月;陈先红:《现代公共关系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17年9月。
第二部分考查要点一、新闻采访与写作(一)新闻基本要素(二)新闻价值判断与新闻报道策划(三)新闻采写特征与原则(四)新闻采访形式、采前准备、提问和交流艺术、现场观察与突破(五)新闻报道主要特点、构成要件、叙事结构(六)新闻报道文体及其特点(七)不同形态媒体写作特点二、新闻评论(一)新闻评论的传播、思维和表达特征(二)新闻评论中的观点、论据、叙事与论证(三)新闻评论的结构与节奏(四)新闻评论的选题、标题与语言(五)社论、述评与评论性按语(六)新闻评论的伦理三、视听传播(一)媒介融合下的视听传播变革(二)视听新媒体的界定、特征、演进规律与传播理论(三)视听新媒体的形态、业态与生态变革:大数据、人工智能技术应用(四)移动传播:流动社会的视听传播与空间的流动化(五)屏幕文化:户外视听新媒体与现代都市空间建构(六)网络影视内容生产、传播与营销的创新案例(七)数字化广播:多元化的网络音频传播(八)短视频平台:视听内容与算法推荐(九)视听新媒体规制四、网络传播(一)互联网发展历史与趋势(二)网络传播方式及影响(三)主要网站类型及特征(四)网站的商业运营及其技巧(五)网络新闻评价及管理(六)网络舆论及其传播规律(七)网民及其活跃群体(八)网络管理及其中国特色五、广告实务(一)广告策划报告、广告调查的操作流程(二)产品认识、分析与定位(三)广告战略策划(四)广告创意的基本内涵、广告创意者的素质开发(五)广告文案创意的基本要求,主题创意的方法,结构创意、语言创意的基本形式、方法及技巧(六)公共关系的基本概念、历史演变、一般原理(七)公共关系的工作、公共关系的程序(八)公共关系的战略表现、公共关系的传播策略、传播工具(九)书中的案例评析。
334-新闻与传播专业综合能力
![334-新闻与传播专业综合能力](https://img.taocdn.com/s3/m/395d76475bcfa1c7aa00b52acfc789eb172d9e1a.png)
新闻与传播专业综合能力(334)考试大纲(研究生招生考试属于择优选拔性考试,考试大纲及书目仅供参考,考试内容及题型可包括但不仅限于以上范围,主要考察考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考试性质《新闻与传播专业综合能力》是新闻与传播硕士(MJC)专业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的科目之一。
考试力求反映新闻与传播专业的特点,科学、公平、准确、规范地测评考生的基本素质和综合能力,以选拔具有发展潜力的优秀人才入学,为我国社会主义新闻事业与媒介产业的发展培养具有良好职业道德、法制观念、国际视野和具有较强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高层次、应用型和复合型的新闻传播专业人才。
二、考试要求本科目考试内容包括中外新闻传播史、传播学理论、网络传播与新媒体概况、新闻学理论和传播伦理与法规等。
测试考生对新闻与传播专业所涉基本概念、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和运用理论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考试分值本科目满分150分。
四、试题结构1、术语解释;2、简答题;3、论述题;4、材料分析题。
五、考试内容(一)中外新闻传播史1、中国古代新闻传播活动的历史渊源及活动形态2、中国近代报刊的产生与初步发展3、民族报业的兴起与三次国人办报高潮4、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新闻事业5、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与新闻事业的早期发展6、美国言论自由的确立及大众报纸的诞生与发展7、法国大革命与报刊8、广播电视简史9、国际传播与全球媒介的历史(二)传播学理论1.传播学理论的基本概念与范畴2.传播理论溯源与流变3.传播学的规范理论4.传播学的经验主义理论5.传播学的批判主义理论6.后现代与性别传播理论7.西方传播理论的变迁8.中国传播学研究的现状和趋势(三)网络传播与新媒体1.网络传播的基本概念和形态2.网络传播的文本3.网络情景中的传播者、把关人及网民4.网络传播的结构5.网络传播的效果6.传播技术演进的社会文化意义7. 新媒体的概念与发展历程8. 新媒体技术与形态9. 新媒体传播实践10. 新媒体用户特征11. 新媒体相关理论模型(四)新闻学理论1.新闻本源2.新闻真实3.新闻价值4.新闻媒体5.新闻事业6.新闻工作的党性原则和基本方针7.新闻宣传8.新闻舆论9.新闻出版自由10.新闻人才与队伍11.新闻法治12.新闻道德(五)传播伦理与法规1、传播伦理概述2、传播中的伦理问题及伦理原则的运用3、传播法概述4、宪法规范5、政府信息公开与国家秘密保护6、传播与司法7、传播与公民权利8、新闻业的行政管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参考书目 ①《中国新闻采访写作教程》刘海贵著, 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8 年版 ; ②《当代新闻编辑》张子让著,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4 年版; ③《新闻评论教程》丁法章等著,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2 年版; ④《公共关系学》(第二版),胡百精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8 年版; ⑤《广告学教程》,倪宁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4 年版; ⑥《传媒经营管理新论》谭云明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 年版; ⑦《网络传播概论》(第四版)彭兰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7 年版
考试大纲
科目编号:334
科目名称:新闻与传播专业综合能力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一、考试总体要求 要求考生熟练掌握新闻与传播业务的基本概念、基础技能,并具备综合应用能力。 本科目的考试内容包括新闻采访、新闻写作、新闻评论、新闻编辑、公关策划、广告
创意与策划、新媒体策划、传播效果评估、媒介经营管理等核心内容。从题目类型上,注 重新闻与传播业务实践能力的测评与考核。
三、考试内容及比例 (一)新闻实务(约占 30%)
1、新闻采访 2、新闻写作 3、新闻编辑 4、新闻评论
(二)传播实务(约占 40%) 1、时尚传播实践 2、公共关系与企业传播实践 3、广告实践 4、媒介经营管理实践
(三)新媒体传播实务(约占 30%) 1、新媒体创意与策划 2、媒介融合与新闻生产 3、互联网时代的营销
四、考试类型及比例 1、概念题:20 分 2、论述题:40 分 3、材料分析题:40 分 4、实务题:50 分
五、考试形式及时间 考试形式:笔试 考试时间:180 分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