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生物种及其变异与进化

合集下载

第五章物种形成与灭绝介绍

第五章物种形成与灭绝介绍
• 不能用于快速鉴定物种 • 不适用于无性繁殖的物种及化石物种
生物学物种及形态学物种概念在实际应用中均有难度
例:美国红狼
20世纪30年代后个体数急剧下 降,“迫不得已”与分布广泛 的美国小狼进行杂交 20世纪70年代“纯种”红狼从 野外消失 最后的14只“纯种”红狼进了 动物园,现已繁殖了几百只, 但到底是否纯种,还有争议
生殖隔离是如何产生的? (1)异域(allopatric)隔离: 高山的隆起、河流的形成;火山喷发、地震等自然灾害造 成的新的生境;被分开的种群、新迁移而来的种群中产生 的变异被随机固定,或被不同的选择压力固定
Species 1 地理隔离 Species 2
异域隔离产生的一些后果:
• prezygotic isolation - 合子前隔离 不能交配
局部灭绝:某个地区不存在,而其他地区存在
亚种灭绝:一个物种中的某(几)个亚种不存在 从种群遗传学的角度: 生态灭绝 — 数量太少,遗传变异丧失
谱系图
(马)
象鸟 —— 马达加斯加群岛 世界上最大的鸟类,高3米多,重500公斤,蛋重约8-10公斤 灭绝于1649年
渡渡鸟 — 毛里求斯群岛
1507年被葡萄牙水手发现
巴里虎-印尼巴里岛
1930年灭绝
东北虎-中国,
西伯利亚,~275
爪哇虎-印尼爪哇岛
1970年灭绝
苏门达腊虎-
苏门达腊岛,1000
里海虎-西亚
1980年灭绝
印支虎-中国,
东南亚,800-1400
华南虎-中国
野外不到20只
孟加拉虎-中国,
西亚,3000-4000
2. 灭绝的原因:
(1)内部: 物种固有的特性所决定的 非洲豹 银杉 尽管这些物种有自身的“毛病”,但其生境受到 了人类的活动的破坏和限制是不争的事实。

第五章微生物的遗传变异与菌种选育复习题知识讲解

第五章微生物的遗传变异与菌种选育复习题知识讲解

第五章微⽣物的遗传变异与菌种选育复习题知识讲解第五章微⽣物的遗传变异与菌种选育复习题⼀、名词解释1.遗传型(genotype)遗传型⼜称基因型,是指某⼀⽣物个体所含有的全部遗传因⼦(基因组)所携带的遗传信息。

它是⼀种内在的可能性或潜⼒,只有在适当的环境条件下,通过⾃⾝的代谢和发育,才可将遗传型转化成现实的表型。

2.表型(phenotype)表型是某⼀⽣物体所具有的⼀切外表特征和内在特性的总和。

它是遗传型在⼀定环境下通过⽣长和发育后得体现,故是⼀种现实性(具体性状)。

3.变异(variation)变异是⽣物体在某外因或内因的作⽤下所引起的遗传物质结构或数量的改变,亦即遗传型的改变,其特点是群体中,以极低的概率出现(约10-9-10-5),性状变化幅度⼤,且变化后的新性状是稳定的、可遗传的。

4.饰变(modification)饰变是⼀种不涉及遗传物质结构或数量变化,只发⽣在转录、转译⽔平上的表型变化。

其特点是整个群体中⼏乎每⼀个体都发⽣同样的变化;性状变化的幅度⼩;饰变后的性状是不遗传的。

5.基因(gene)基因是⽣物体内的最⼩遗传功能单位,其本质是⼀段核苷酸序列,它能编码多肽链(通过mRNA)、tRNA或Rrna.6.操纵⼦(operon)操纵⼦是原核⽣物特有的基因形式,由三种功能上密切相关的基因组成,包括结构基因、操纵基因和启动基因。

7.结构基因(structure gene)结构基因是决定某⼀多肽链⼀级结构的DNA模板,它通过转录和转译机制可指导多肽链的合成8.遗传密码(genetic code)DNA链上决定各具体氨基酸的特定核苷酸序列称为遗传密码,其信息单位是密码⼦(核苷酸三联体)9.质粒(plasmid)直⽴式⼀类游离于核基因组外,具有独⽴复制能⼒的⼩型共价闭合环状dsDNA分⼦(cccDNA)。

10.F质粒(F plasmid)F质粒⼜称F因⼦或致育因⼦。

是⼤肠杆菌等细菌决定其性别并有转移能⼒的质粒。

生物种及其变异与进化2PPT课件

生物种及其变异与进化2PPT课件
13
进化生物学认为,变异处于生命科学研究的心脏地位,因 为变异即是进化的产物,又是进化的根据。种群内的变异包括 遗传物质的变异、基因表达的蛋白质(特别是酶)的变异和表 型的数量性状的变异。在同一种群内不可能找到两个各方面完 全相同的个体。大部分变异是以遗传为基础的。 遗传物质的变异主要来自基因突变和染色体突变。 另一种可直接观察到的种内变异是个体在形态、结构和功能等 方面即表型性状的差异。如同一种花,经常可呈现多种颜色。 这是因为在种群中许多等位基因的存在导致一种群中一种以上 的表型,这种现象叫做多态现象。
二、生物种的特点
尽管给物种下一个在理论上有道理、实际应用上 又方便的定义很困难,但可以肯定生物种有以下一些 特点:
✓ 生物种不是按任意给定的特征划分的逻辑的类,而是 由内聚因素(生殖、遗传、生态、行为、相互识别系 统等)联系起来的个体的集合。物种是自然界真实的 存在,不同于种以上的分类范畴如科、目、纲等,后 者是人为根据某些内在特征划分的。
➢ 基因存在染色体上,而基因特别是指在DNA序列上,能够 表现出功能的部分;在人类的所有染色体上,约存在着 30000个基因,而且每对染色体上,存在的基因种类及数 量并不相同。有时单一个基因便能控制一种性状的表现, 然而,大部分的生理性状,都是由一系列相关的基因一同 调控而表现的。
➢ 在真核生物中基因是成对存在的,称为等位基因。染色体 也是成对存在的,称为同源染色体。在形成配子时,等位 基因相互分离,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一对同源染色体 在第一次分裂时也相互分开。
• 纯合个体:同源染色体上占有相同位点的等位基因以同 样方式影响某一特征,其个体是纯合的。
• 杂合体:等位基因影响某一特征的方式不同,当个体不是 纯合的,往往只有一个基因充分表达(显性),另一个无显 著影响(隐性)。

生态学第五章生物种及其变异与进化3篇

生态学第五章生物种及其变异与进化3篇

生态学第五章生物种及其变异与进化第一篇:生物种概述生物种是现代生态学和生物学的基础概念之一。

生物种是具有相同外貌和生殖行为并且能够繁殖后代的有机体群体。

生物种包括动植物、微生物等各类生物。

生物种的形成通常有两种情况,一种是长期隔离,逐渐形成不同的种,另一种是杂交或基因交流不足,逐渐形成不同的种。

不同种的组合可以形成种间关系,不同种间的关系则构成生态系统的基础。

生物种不仅仅是一个可供人们创造的概念,它还是生物学研究的基础。

生物学家研究生物种的变异和进化,可以深入了解到生命在地球上的演化历程和生命在地球上演化的科学规律。

第二篇:生物种的变异生物种的变异是指生物种内个体之间的差异。

在生物种内部,个体的形态、生理和行为上总会存在一些差异,这些差异就是生物种的变异。

而且这些差异通常还有遗传基础。

生物种的变异类型很多,包括了形态变异、生理变异、行为变异等。

比如,同一种植物在不同的生长环境中,大小、花朵颜色等形态可能会出现差异,蛇也会根据生活环境的不同,呈现不同的色彩。

生物种的变异可以分为两种类型:随机变异和有目的的变异。

随机变异是环境随机引起的变异,而有目的的变异是人工干预引起的变异。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和进步,人工选育和基因编辑已经成为有目的的变异手段。

在生物进化史上,生物种的变异往往是自然筛选的基础。

在自然筛选的过程中,那些适应环境的变异得以继承并发展下去,而那些对环境不适应的变异则被淘汰。

第三篇:生物种的进化生物种的进化是指生物种在长期的生物进化历史中,容易发生进化的一种现象。

这个过程中生物会发生基因变异并持续积累,一些新的适应性特征将被遗传到下一代,进而改变物种的遗传构成。

生物种的进化是由三种机制推动的:自然选择、遗传漂变和基因交流。

自然选择是指适应性较强的基因将被遗传到下一代,随着时间的推移会导致物种的适应性越来越强;遗传漂变是指一些偶然的事件,比如基因突变或灾难事件,可以导致基因构成的突然变化;基因交流是指不同种群的基因混合交流,使得不同种群的基因构成变得更加丰富。

生态学第5章生物种及其变异与进化

生态学第5章生物种及其变异与进化

哈代-魏伯格定律 哈代 魏伯格定律(Hardy魏伯格定律 Weinberg frequencies) • 是指在一个巨大的、个体交配完全随机、 没有其它因素的干扰(如突变、选择、迁 移、漂变等)的种群中,基因频率和基因 型频率将世代保持稳定不变。 • 这种状态被称为种群的遗传平衡状态
设二倍体个体的染色体某一座位有二对等 位基因,记为A1和A2;假如种群基因库中 有50%A1和50%A2,那么其基因型频率将 是25%A1A1,50%A1A2和25%A2A2。如果 没有其他别的过程干扰基因平衡,则随机 交配将保持这个基因型频率在世世代代中 不变。
• 变异是自然选择的基础 变异是自然选择的基础 形态、生理、行为和生态特征上的差异或区别 存活能力和生育能力上的不同 自然选择过程的基础 不同基因型的个体具有同样的存活能力和生育能力,那 么就没有自然选择,这样的基因型之间,可以称为选择 中性。 • 因此,自然选择只能出现在具有不同存活和生育能力的、 因此,自然选择只能出现在具有不同存活和生育能力的、 遗传上不同的基因型个体之间。 遗传上不同的基因型个体之间。
• 如果一个种群在某一时期由于环境灾难或过捕等原因数量急 剧下降,这会伴随基因频率的变化和总遗传变异的下降 这会伴随基因频率的变化和总遗传变异的下降,这个过 剧下降 这会伴随基因频率的变化和总遗传变异的下降 这个过 程叫遗传瓶颈 程叫遗传瓶颈 • 遗传变异和特定基因在新种中的呈现将完全依赖这少数几个 移植者的基因型,从而产生 从而产生建设者种群 移植者的基因型 从而产生建设者种群 • 由于移植种群和母种群有不同的选择压力 使建设者种群与母 由于移植种群和母种群有不同的选择压力,使建设者种群与母 种群的差异越来越大,此种现象称为建立者效应(奠基者效应 此种现象称为建立者效应 奠基者效应) 种群的差异越来越大 此种现象称为建立者效应 奠基者效应

基础生态学复习题

基础生态学复习题

复习题绪论一、名词解释1.生物圈(Biosphere)2 .生态学(Ecology)二、问答题1.按照研究对象的组织层次划分,生态学应包括哪几个部分?第一章生物与环境一、名词解释1. Liebig最小因子定律2. 生态价(生态幅)(ecological amplitude or ecological valence)3. 谢尔福德耐受性定律(Shelford’s law of tolerance)4.环境7. 生态因子(ecological factors)8.限制因子(limiting factors)9. 生物学零度10.内稳态11. 贝格曼规律和阿伦规律12.土壤质地13.土壤结构二、问答题1.生态因子的作用有什么基本特征?2.生物对光照会产生哪些适应?3.生物对极端高温和极端低温会产生哪些适应?4.水生植物如何适应于水环境?5.陆生生物如何适应于干旱的环境?6.简述耐旱植物的特征第二章种群及其基本特征一、名词解释1. 种群(population)2. 年龄锥体(年龄金字塔)(age pyramid)3. 动态生命表(特定年龄生命表;同生群生命表;水平生命表)(dynamic life table ; age-specific life table; cohort life table; horizontal life table)4. 内分布型(internal distribution pattern)5. 静态生命表(特定时间生命表;垂直生命表)(static life table; time-specific life table; vertical life table)Δ6. 内禀增长率(innate rate of increase)7. 生态入侵(ecological invasion)8. 环境容纳量(environmental capacity)二、问答题1.种群的群体特征有哪些?2.种群的内分布型有哪几种?形成的原因如何?3.如何估计种群的密度?5.何谓年龄锥体?列出其基本类型.6.什么是生命表?有哪几种类型?7.如何建立一个生物种群的动态生命表?8.有关种群调节理论有哪些学派?各学派所强调的种群调节机制是什么?9.自然种群的数量变动有什么特点?10.记住三种种群增长模型的方程及各符号所代表的生态学意义。

第五章生物种及其变异与进化

第五章生物种及其变异与进化

4,物种形成
基因流(gene flow)描述的是基因在种群内通过相互杂交、 扩散和迁移进行的运动。
地理物种形成学说(geographical theory of speciation)
1),地理隔离: 通常由于地理屏障将两种群隔离开,阻碍 了种群间个体交换,使种群间基因流受阻。
2),独立进化:两个彼此隔离的种群适应于各自的特定环 境而分别独立进化。
A1A1
p2 w11
p2w11 p2w11/w
A1A2
2pq w12
A2A2
q2 w22
总计
1
2pqw12 2pqw12/w
q2 w22 q2w22/w
w = p2w11+2pqw12+q2w22
1
•稳定选择 有利于种群中靠近性状频度分布中的众数,而
那些处在频度分布两尾的个体,其适合度相对较低。
•分裂选择 如果种群的数量性状正态分布线两侧的表型具有
1. 自然选择和遗传漂 变是两种进化动力。
2. 选择系数 (s) = 1 – 相 对适合度(w)。
3. 漂 变 强 度 : 种 群 大 小的倒数。1/N
3,遗传瓶颈和建立者效应
遗传瓶颈: 由于小样本效应而引起的基因频率变化同样会在种群大小经 历一次锐减后再恢复时出现,这种现象称为∽。
建立者效应: 在新建同类群的时候,由于抽样引起的等位基因频率的变化。
•群体选择 (group selection): 一个物种种群如果可以分割为 彼此多少不相连续的小群,自然选择可在小群间发生,称为 群体选择。
•性选择 (sexual selection): 动物在繁殖期经常为获得交配权 而通过某些表型性状或行为进行竞争,如雄鸟、雄鱼具有美 丽的色彩,雄鹿有发达的角等。

生物浙科版自我小测:第五章第一、二节生物的多样性、统一性和进化进化性变化是怎样发生的

生物浙科版自我小测:第五章第一、二节生物的多样性、统一性和进化进化性变化是怎样发生的

自我小测一、选择题1.某一种群中某种可遗传的变异性状出现的频率增加,这很可能是()A.该变异性状对环境有很强的适应性B.该种群的全体成员都是该变异性状的纯合子C.该变异性状是由环境条件引起的D.控制该变异性状的基因是隐性的2.果蝇的体色由常染色体上一对等位基因控制,基因型BB、Bb为灰身,bb为黑身,若人为地组成一个群体,其中80%为BB的个体,20%为bb的个体,群体随机交配,其子代中Bb的比例是()A.25%B.32%C.50% D.64%3.紫茎泽兰是外来入侵物种,如果让其自然生长繁殖若干年后,与原产地紫茎泽兰相比()A.基因库变化相互影响B.性状始终保持一致C.很快产生生殖隔离D.进化方向发生变化4.下列关于人工选择与自然选择的叙述,正确的是()A.在选择过程中基因频率都发生改变B.鲤鱼品种少,而金鱼品种很多,说明金鱼的变异率高,进化速度快C.人工选择的生物能够向着人类需求的方向突变,所以进化速度快D.在生物的进化中,两种方式同等重要5.地球上现存生物物种大约有200万种,具有如此众多生物物种的根本原因是()A.生活方式的多样性B.遗传信息的多样性C.性状的多样性D.进化方式的多样性6.下列对人工选择和自然选择的关系认识不正确的是( )A.人工选择同样是生物进化的动力和机制B.人工选择进化的过程可不受自然选择限制C.自然选择进化的过程可不受人工选择限制D.两种选择的前提均是生物存在可遗传变异7.农业生产中长期使用某种杀虫剂后,害虫的抗药性增强,杀虫效果下降,其原因是()A.杀虫剂诱发了害虫抗药性基因的产生B.杀虫剂对害虫具有选择作用,使抗药性害虫的数量增加C.杀虫剂能诱导害虫分解药物的基因大量表达D.抗药性强的害虫所产生的后代都具有很强的抗药性8.自然选择直接作用于生物的()A.表现型B.基因型C.不利变异的基因D.肽链结构9.下列与生物进化相关的描述,正确的是()A.进化总是由突变引起的B.进化时基因频率总是变化的C.变异个体总是适应环境的D.进化改变的是个体而不是群体10.在一个种群中随机抽出一定数量的个体,其中,基因型为BB 的个体占18%,基因型为Bb的个体占70%,bb的个体占12%,那么基因B和b的频率分别是()A.18% 82%B.36% 64%C.53%47% D.76% 24%11.下列关于隔离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阻止了种群间的基因交流B.对所有物种来说,地理障碍必然导致生殖隔离C.种群基因库间的差异是产生生殖隔离的根本原因D.不同的物种间必然存在着生殖隔离12.有关多倍体植物的形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经过长期的地理障碍,进而形成生殖隔离B.没经过隔离,就形成新的物种C.多倍体的形成没经过地理障碍,只有生殖隔离D.多倍体物种的形成不属于生物进化二、非选择题13.根据生物既相似又相异内容回答以下问题。

5生物种及其变异与进化

5生物种及其变异与进化

5.3 物种形成 (speciation)
5.3.1 物种形成及其过程
选择性进化的关键阶段是形成新物种.即物种形成。上面我们已介 绍过生物种的概念,根据这一普遍持有的概念,种是一组可以相互 杂交的自然种群,它们与其他种群组间具有繁殖隔离。种内个体享 有共同基因库。基因流描述的是基因在种群内通过相互杂交、扩散 相迁移进行的运动。基因在种群间流动的水平越大,种群就会越均 匀,或普遍相似。受限制的基因流使种群间发生分化,因为每个种 群中都会或多或少地独立发生适应和遗传漂变。在物种间不发生基 因流,因为它们是彼此繁殖隔离的,没有相互杂交。
5.3.2 物种形成的方式
异域性物种形成
与原来种由于地理隔离而进化形成新种,为异域性物种形成。如新的山脉 或河流改道再次分开。两个亚种群之间的基因流被阻断,各自独立发生进化。 自然选择可能选择屏障两端不同的基因型,随机的遗传漂变和突变会带来差 异。随着时间延续,差异会达到这样的程度,即使两个种群再次相遇,它们 也不再能相互杂交,物种形成完成。
第五章 生物种及其变异与进化
5.1 生物种的概念 5.2 物种的遗传变异与选择 5.3 物种形成
5.1 生物种的概念
5.1.1 传统生物学家的物种(species)概念
– 真实存在、形态相似、自由交配、产生可育后代 – 物种不变、中间无亲缘关系
5.1.2 达尔文的物种概念
– 人为分类单位,亲缘关系密切的个体群 – 物种可变、个体差异在种间渐变近代的物种概念
W.Weinberg
Hardy-Weinberg 定律
遗传平衡定律(law of genetic equilibrium)
一定条件下:
1. 群体很大 2. 随机交配 3. 没有突变 4. 没有选择

第5章 生物种及其变异和进化

第5章 生物种及其变异和进化
• 原理: N : M = n : m 其中M:标记个体数 n:重捕个体数 m:重捕样中标 记数 N:样地上个体总数。
样方法图片:植物调查的样方法2 草 原鸟类调查的环志法
23
种群的空间结构
• 内分布型:组成种群的个体在其生活空间中的状态或布局 内分布型: –类型:随机的、均匀的、成群的 类型:随机的、均匀的、 类型 –原因:资源、繁殖体、行为 原因:资源、繁殖体、 原因 • 内分布型的检验:方差/平均数比法 内分布型的检验:方差/ • 样方大小对格局的影响 • 建筑学结构、植物与动物种群生态学研究差异 建筑学结构、
第 周, 第 次课, 授 课方 式:
2008 年 3 月 日
第 章 本章的基本内容
本章教学的基本目的要求
教学目的 教学重点与难点
参考资料
第三章种群及其基本特征
3.1 种群的概念
在自然界, 在自然界,没有一个生物 个体能够长期单独存在, 个体能够长期单独存在,它 或多或少、直接或间接地依 或多或少、 赖别的生物而存在, 赖别的生物而存在,也就是 形成种群。 形成种群。
• 种群的大小和密度
– 大小:个体数量或生物量、能量 大小:个体数量或生物量、 – 密度:单位面积或体积、生境中的个体数量或生物 密度:单位面积或体积、 量、能量 – 构件生物的密度统计:个体数和构件数 构件生物的密度统计:
• 种群的数量统计 • 种群的空间结构
种群数量统计
• 种群边界问题 • 绝对密度和相对密度 • 密度的估计方法 – 总数量调查法:在某一面积的同种个体数目。 总数量调查法:在某一面积的同种个体数目。 – 样方法:在若干样方中计算全部个体,以其平均值推广来估 样方法:在若干样方中计算全部个体, 计种群整体。样方需要有代表性并随机取样。 计种群整体。样方需要有代表性并随机取样。 – 标记重捕法:对移动位置的动物,在调查样地上,捕获一部 标记重捕法:对移动位置的动物,在调查样地上, 分个体进行标志,经一定期限进行重捕。 分个体进行标志,经一定期限进行重捕。根据重捕取样中标 志比例与样地总数中标志比例相等的假定, 志比例与样地总数中标志比例相等的假定,来估计样地中被 调查的动物总数。 调查的动物总数。

【期末复习总结】生态学复习题

【期末复习总结】生态学复习题

0 绪论1、美国生态学家E. Odum提出生态学是研究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的学科。

他的《生态学基础》与以前的不同,它以生态系统为中心,对教学和研究有很大影响。

泰勒生态学奖。

2、生态学的研究方法:野外研究、实验研究、模型研究第一章生物与环境1. 生态因子:环境要素中对生物起作用的因子,如光照、温度、水分、氧气、二氧化碳、食物和其他生物等。

72 利比希最小因子定律:每种植物都需要一定种类和数量的营养物,如果其中有一种营养物完全缺失,植物就会死亡。

如果这种营养物数量极微,植物的生长就会受到限制。

103 谢尔福德耐受性定律:任何一个生态因子在数量上或质量上的不足或过多,即当其接近或达到某种生物的耐受限度时会使该种生物衰退或不能生存。

114 生态幅(生态价):每一种生物对每一种生态因子都有一个能耐受的范围,即有一个生态上的最高点和一个生态上的最低点。

在最高点和最低点之间的范围12第二章能量环境生物对光照周期的适应:生物的昼夜节律、生物的光周期现象光周期现象:植物的开花结果、落叶及休眠,动物的繁殖、冬眠、迁徙、和换毛换羽等,是对日照长短的规律性变化的反应,称之为光周期现象。

19换毛与换羽的光周期现象:是动物的光周期现象的一种。

温带和寒带地区,大部分兽于春秋两季换毛,许多鸟每年换羽一次,少数种类换两次。

实验证明,鸟兽的换羽和换毛是受光周期调控的,它使动物能够更好地适应于环境的温度变化。

20生物对温度的适应根据动物热能的主要来源,把动物分为:外温动物:依赖外部热源,如鱼类、两栖类、爬行类内温动物:通过自己体内氧化代谢产热来调节体温如鸟兽 24休眠:是内温动物对冬季寒冷和食物资源减少的一种适应。

啮齿目、食虫目、异手目,高纬度温带地区。

冬眠状态:代谢率降低,体温与环境温度相差不大;环境温度过低,威胁到生命的时候,随时醒觉。

北方小内温动物对寒冷适应的另一种生理表现为异温性。

时间异温性使动物产生日麻痹和季节性麻痹---冬眠和夏眠。

高中生物 第五章 第一节 生物进化理论教案 苏教版必修2-苏教版高一必修2生物教案

高中生物 第五章 第一节 生物进化理论教案 苏教版必修2-苏教版高一必修2生物教案

生物进化理论一、拉马克的进化学说1.主要观点(1)物种是可变的,所有现存的物种都是从其他物种演变而来的。

(2)生物本身存在由低级向高级连续发展的内在趋势。

(3)环境变化是物种变化的原因,“用进废退”和“获得性遗传”是其核心进化观点。

2.不足和地位:该学说中主观推测较多,但内容系统丰富,为达尔文进化学说的诞生奠定了基础。

二、达尔文的进化学说1.基本观点(1)物种是可变的:进化通过物种的演变进行。

(2)生存斗争和自然选择:①生存斗争:包含生物与生物之间的斗争和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的斗争。

②自然选择:在生存斗争中,适者生存,不适者淘汰的过程。

(3)适应是自然选择的结果:适应的第一步是变异的产生,第二步是通过生存斗争而选择。

2.局限对于遗传和变异的本质以及自然选择对可遗传的变异如何起作用等问题,不能做出科学的解释。

三、现代生物进化理论1.代表者:杜布赞斯基等。

3.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种群(1)进化的实质:种群内基因频率的改变。

(2)种群:生活在同一地点的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

种群不仅是生殖的基本单位,也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

(3)基因库:一个生物种群中全部个体所有基因的总和。

(4)基因频率:群体中某一等位基因在该位点上可能出现的比例。

(5)基因型频率:指某种基因型的个体在群体中所占的比例。

(6)影响基因频率的因素:基因突变、自然选择、迁移、遗传漂变等。

4.生物进化的原材料——突变和基因重组:主要由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提供。

5.生物进化的方向——自然选择:自然选择可以保留对个体生存和繁衍后代有利的变异,使生物向着适应环境的方向发展。

6.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隔离:(1)物种:分布在一定的自然地域,具有一定的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特征,而且在自然状态能够相互交配并能生殖出可育后代的一群生物个体。

(2)物种形成和生物进化的机制是突变、选择和隔离。

四、分子进化的中性学说1.提出者:日本学者木村资生。

2.内容:(1)生物进化的主导因素不是自然选择而是中性突变的随机固定。

第五讲生物的变异、育种和生物的进化

第五讲生物的变异、育种和生物的进化

第五讲山东李文强本讲内容本讲内容包括(人教版)必修二《遗传与进化》第5章基因突变及其他变异、第6章从杂交育种到基因工程、第7章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等。

一高考预测变异部分的内容本身是生物学的基础知识,是高考试题中经常出现的内容,且该内容与许多热点问题紧密联系,如作物的育种、基因工程、生物发展等,在高考中的地位将会越来越重要。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基础是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而考试大纲中对于自然选择学说没有明确要求,但对于现代生物进化理论以及共同进化和生物多样性的形成都提出了明确要求,因此应当在自然选择学说的基础上,巩固好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知识,并能用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科学地解释物种的形成,生物的多样性和适应性等常见的生物学现象。

重视能力和素质的考察是新一轮高考改革的特点,但能力离不开知识的基础作用,在复习过程中要注意关注生命科学的发展,能从课本之外获取生物学信息。

本讲问题的素材丰富(多为文字或图表),答案也属于开放式,能很好体现激发学生发散思维的指导思想。

二考点归纳突破1. 变异与育种的联系变异主要分为两类:可遗传的变异和不可遗传的变异。

可遗传的变异是由遗传物质的变化引起的变异;不可遗传的变异是由环境引起的,遗传物质没有发生变化。

可遗传的变异的来源主要有3个:基因重组、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

基因重组是指非等位基因间的重新组合。

能产生大量的变异类型,但只产生新的基因型,不产生新的基因。

基因重组的细胞学基础是性原细胞的减数分裂第一次分裂,同源染色体彼此分裂的时候,非同源染色体之间的自由组合和同源染色体的染色单体之间的交叉互换。

基因重组是杂交育种的理论基础。

基因突变是指基因的分子结构的改变,即基因中的脱氧核苷酸的排列顺序发生了改变,从而导致遗传信息的改变。

基因突变的频率很低,但能产生新的基因,对生物的进化有重要意义。

发生基因突变的原因是DNA在复制时因受内部因素和外界因素的干扰而发生差错。

典型实例是镰刀形细胞贫血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配子选择:选择对基因频率的影响,可以发生在配子上,成为配子选择。
亲属选择:如果个体的行为有利于其亲属的存活能力和生育能力的提高,并 且亲属个体具有某些同样的基因,则可出现亲属选择。亲属选择多数与利他 行为有关。 群体选择:一个物种种群如果可以分割为彼此多少不相连续的小群,自 然选择可在小种群间发生。 性选择:选择仅依据个体获得配偶的能力进行选择。性选择作用的强度主要 取决于配偶竞争的激烈程度,而后者又依赖于两种因素,即两性生殖投资的 差异和获得配偶的难易程度。当两性的生殖投资大体相等时(如在单配性鸟 类中雌雄共同喂养后代的种类),性选择作用的强度就比较弱;当两性的生 殖投资差异很大时,通常会发生激烈的配偶竞争,即投资少的一性(通常是 雄性)为争夺投资多的一性而展开竞争。
2Nt+1
(m11l11pt+ m12l12qt)pt Pt+1= m11l11pt2+ 2m12l12ptqt+ m22l22qt2
这样,我们就可以根据和两个公式来预测基因库组成和种群大小随时间的变 化。如果m和l值是随世代而变化的,那就要随世代修正其值。
适合度(fitness)
上述方程中m与l两个值总是以相乘出现,因此可以用W来表示其积,即:
2)筛选选择说(sieve selection hypothesis):遗传变异是突变、遗传 漂变和自然选择的联合结果。根据这种学说,多数突变是有害的或 中性的,有利的突变很少。自然选择使有害的突变减少和消失,但 对中性的突变是中立的。因此自然选择像一个筛子,将有害的突变 筛选掉,而允许其他的通过。
3)估计t+1时的总合子数:以各基因型的存活成熟个体数分别乘以各 自的生育力,然后相加,即:
Nt+1=m11l11(pt2Nt)+m12l12 (2ptqtNt)+ m22l22(qt2Nt)
简化为:
Nt+1=(m11l11pt2+2m12l12 ptqt+ m22l22qt2 ) Nt
4)估计t+1时合子中A1和A2的基因数
哈-魏定律(Hardy-Weinberg Law)的假设条件:
(1)个体数量很多;
(2)随机交配; (3)没有选择;
(4)不发生突变;
(5)种群间没有迁移。
哈代-魏伯格平衡(Hardy-Weinberg equilibrium)
当种群处于哈代-魏伯格平衡(Hardy-Weinberg equilibrium)时,纯合子和 杂合子的比例就会达到一个平衡值,可以用种群中每个等位基因所占的比 例计算出来。假定某一特定基因A有两个等位基因A1和A2,它们在种群 中所占的比例分别是p和q (q=1-p)。当处于哈代-魏伯格平衡时,3种基因 型所占比例如下:
A1基因频率
20
40
60
80
100
A1A1纯合个体具最高适合度的假设条件下, 种群中A1基因频率和种群指数增长因子随世代的变化
世代
隐 性 基 因 频 率
预测值
观察值
0
1
2
3
4
5 6 世代
7
8
9
10
果蝇试验种群的进化。隐形致死基因随时代而逐渐减少

迁移活动

迁入/迁出导致基因流动,可以改变种群的基因频率; 有迁入的种群基因频率的变化率=迁入率×(迁入个体和 原种群个体频率差值) 自然种群的个体交配几乎总是有选择的,故自然种群的基 因频率很难保持稳定
渐变群(cline):选择压力在地理空间上连续变化, 导致基因频率或表现型的渐变,形成一变异梯度, 成为渐变群。
地理亚种(subspecies)
银额果蝇B染色体的地理分布 The geographical distribution of B-chromosomes in D.albomicans ○表示不含Bs(no B-chromosomes); 表示Bs的频率(Bs frequency)。 (凌发瑶 等,1999)
关于进化动力的三种假说
1)中性说(total neutrality hypothesis):认为遗传变异完全是突变和遗 传漂变的结果,不包括自然选择,中性说是根据分子生物学成果(蛋白 质分子进化的速率是恒定的),认为大部分进化的变化和种内大部分的 变异不是因为达尔文的自然选择所致,而是由于突变等位基因的随意偏 离所造成。中性说强调,由突变产生的等位基因往往在选择上是中性的, 与其所取代的另一等位基因相比既不有益,也不有害,因此在分子进化 中,自然选择几乎不起作用。
普通生态学
第五章 生物种及其变异与进化
5.1 生物种的概念
林奈:”物种是形态相似的个体组成,同种个体可自由交配,并能 产生可育后代,异种杂交不育。”
达尔文:”一个物种可变为另一个物种,种间存在不同程度的亲缘关系。”
Mayr(1982) “物种是由许多群体组成的生殖单元(与其他单元生殖 上隔离),它在自然界中占有一定的生境位置。”

非随机交配


性选择例是典型的非随机交配例子
遗传漂变
遗传漂变(genetic drift)是由于种群生育力和死亡率的随机变异导致的 基因频率改变。 遗传漂变对小种群影响大,在小种群中能引起种群大小改变的同类出生 率和死亡率随机变异都能导致等位基因频率的重大改变。
例如:假定种群众95个个体的基因型是A1A1,5个个体的基因型是 A1A2。如果每个个体只有50%的机会能存活到生殖年龄,那么全部5 个A1A2个体都不能存活到生殖年龄的概率是1/32(大约3%),在这 种情况下A2将从种群中消失(至少是在新突变体出现之前)。 A2等 位基因的消失就意味着A1等位基因在种群众固定(fixed)下来。等 位基因的固定率与种群大小成反比。因此与大种群相比,小种群的遗 传变异性下降得更快。
遗传漂变的度量
遗传漂变实质上市基因频率在小的 种群里随机增减的现象。遗传漂变的强 度决定于种群大小,种群越大,遗传漂 变越弱;种群越小,遗传漂变越强。种 群大小的倒数,可以用作遗传漂变的指 标。
两种进化动力的比较(自然选择和遗传漂变)
自然选择强度和遗传漂变强度的一 个粗放的比较方法是:如果选择强度s 大于遗传漂变强度(种群大小的倒数), 如大于10倍或更多,则在多数情况下, 可以对遗传漂变忽略不计;反之亦然。
自然选择模型
在一个世代离散随机交配的种群中,设世代开始于受精卵(当时的基 因型是按哈-魏比率分布的),配子融合后开始在环境中死亡,从受精 卵到下次交配受精为一世代,各基因型的存活率和生育力都为一定值。 以 l11表示A1A1 基因型个体的存活率
l12表示A1A2 基因型个体的存活率
l22 表示A2A2 基因型个体的存活率 以 m11表示A1A1基因型个体生育力 m12表示A1A2基因型个体生育力 m22表示A2A2基因型个体生育力 在每一世代(t)开始时统计合子数量,并以Nt表示。A1基因频率为pt, A2基因频率为qt,所以qt=(1-pt)。
3)平衡选择说(balancing selection hypothesis):认为遗传变异完全是 自然选择的结果。
建立者效应(奠基者事件) 此事件常常导致遗传多样性下降。当少数个体在一新栖息地定居 时,定居者实际上是亲本种群等位基因的一个随机取样,定居后 小种群的持续存在或任何其他形式的种群下降(如种群瓶颈)都 将引起遗传多样性的进一步丧失,主要是通过下面世代对每一世 代基因库的随机取样。
3、分裂选择(disruptive selection):当选择对两侧“极端”的个体有 利,而不利于“中间”个体,从而使种群分成两个部分。
选择的单位
达尔文所指的自然选择是个体选择,多数对自然 选择理论的讨论,就是指作用于个体的选择。
发生选择生物学单位
1.具有复制自身能力; 2.新产生的单位数超过其替代的需要; 3.存活决定于某些特征; 4.具有遗传传递机制。 除个体为单位外,可能还有下列四个生物学单位的选 择:配子选择、亲属选择、群体选择、性选择。
1.自然选择强度决定于适合度的不同,W值之间区别越大,自然 选择强度就越高。
2.选择系数(S):取最大的W值,并以它除所有W值,得相对适合度, 通常以小写w表示。
例:如W11=2,W12=1,W22=0.5 W11 =W11 / 2=1 W12 =W12 / 2=0.5 W22 =W22 / 2=0.25 然后找出w值间的最大差值,即选择系数s。上列中,s=1-0.25=0.75。
自然选择的类型
按其选择结果,自然选择可以分为三类: 1、稳定选择(stabilizing selection):当环境条件对靠近种群的数量性状 正态分布线中间(即具平均值的)那些个体有利,而淘汰两侧的“极端” 个体。 2、定向选择(directional selection):当选择对一侧“极端”个 体有利,从而使种群的平均值向这一侧移动。定向选择可能是 引起基因型变化最快的一类。大部分人工选择属于这一类。
种群大小和基因库随时间变化的模型
Nt+1=pt2W11+ 2ptqtW12+ qt2W22
(ptW11+ qtW12)pt
pt+1=
pt2W11+ 2ptqtW12+ qt2W22
种群增长因子
2.0 1.9 1.8 1.7 1.6 1.5 1.4 0 20 40 60 80 100
世代
1.0 0.9 0.8 0.7 0.6 0.5 0.4 0.3 0.2 0.1 0 0
基因型 频率
A1A1 p2
A1 A2 2pq
A2A2 q2
多数自然种群都会偏离哈代-魏伯格平衡(Hardy-Weinberg equilibrium)
5.2.2 变异、自然选择和遗传漂变
一、 变异(突变)
地理变异(geographic variation):广布种的形态、 生理、行为和生态特征往往在不同地区有显著的差 异,称为地理变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