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书画同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书画同源
距今六七千年前新石器时代画在陶器上的图画如鱼、蛙、鹿、鸟、花叶、舞蹈等,是中国最早的绘画作品。

最早的象形文字,就是用线条画成的一幅小画,后来才演变为现在使用的汉字。

正因为绘画和写字都用同样的工具,并且都是以线条为主,故有“书画同源”之说。

这就使中国画具有了一个突出的特点:画上题诗或题字,使诗、书、画汇合成一个艺术整体,给人以更加丰富的美的享受。

在画史上,以先秦诸子的所谓:“河图洛书”为书画同源的依据,唐代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叙画之源流》中说,“颉有四目,仰观垂象。

因俪鸟龟之迹,遂定书字之形,造化不能藏其秘,故天雨粟;灵怪不能遁其形,故鬼夜哭。

是时也,书画同体而未分,象制肇始而犹略。

无以传其意,故有书;无以见其形,故有画。

”这是最早的“书画同源”说。

绘画艺术的追求,不仅在于其形式的美,更在于其蕴含的抒情的艺术意境,也就是说,书画同源之“源”不是仅停留于表面的表现形式、笔墨运用上的同源性,而是深入到书法与绘画艺术的神髓之中,具有相同的神髓、意境之源。

《历代名画记》是我国最早的绘画史专著,是从黄帝到唐代前代人的画论整理,张彦远也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张彦远对谢赫六法的阐释为:以气韵为核心的中国画的“形、笔、意”,立意用笔,比谢赫的古法用笔更加注重“意”。

由此,提到了他的主张“书画同体”体现了用笔的价值和作用。

在这方面也高于谢赫的“四法”。

“本乎立意,而归乎用笔”他所说的书画同体,表面是在谈用笔,其实是在谈“意”。

这个立意是说你在用笔前的准备。

神、气是否符合你的意。

张彦远还提出了“意存笔先,画尽意在”。

把用笔的谁前谁后,谁主谁次的关系很好的得以阐述,笔墨之意,以意而得,而不是笔。

把意与天地自然,审美趣味联系在一起,只有通过长期的积累,对所化对象有了深刻的把握,然后用手中之笔挥写其神韵,才能作出好画。

所以“意高于笔,意大于笔”,使后来“意品”成为最高的品。

书画在笔墨运用上具有共同的规律性更在宋元以后兴盛而起的文人画中被得以充分发掘。

元代大画家兼书法家赵孟頫。

他在一幅流传至直的名画上题诗道:
石如飞白木如籀,
写竹还应八法通。

若也有人能会此,
须知书画本来同。

这就是书画同源、同体的写证。

书画同源在张彦远那里得到明确论述,赵孟頫是第二个来申论书画关系的理论家。

赵孟頫强调的是:中国绘画应以“写”代“描”,以书法的笔法画画。

“写”字,一、是一种情绪的宣泄,而是一种表达,一种写意。

二、传摩物象。

三、抄录的意思。

用笔墨描绘意境,元代称为写意画,是水到渠成的。

书画同源“源”字怎样理解,源就是“势”,势就是笔墨内存的力量,对笔墨张力的理解,东汉的赵勇提出书法中的“势”是一种内在的节奏。

书画同源里的“势”也是强调势的内在节奏。

“势”不是一泻千里将奔未奔,讲究“疾涩”的节奏感。

横一无往不复,书已无垂不缩,点一点必隐峰,波比三折。

这种呼应关系就是势,关系就是一种节奏感,即是这种“势”力,也就是书画同源。

“逆名而同体”为后来文人画注重笔墨,注重意趣,
随着文明的发展进步,文字、图画都不再仅仅是记录的工具了,而是成为了人们表达思想、直抒胸臆的桥梁,成为人们宣泄感情的工具。

而书法与绘画艺术更是因为其作者的感情投入具有了更高一层次的艺术价值,他们不再是死的作品,而成为其作者活的人生写照,成为了有“心”之物。

字如其人,画如其人,人的品性皆会融入其书画作品之中,书法与绘画艺术也因其作者而有了其各自品格。

故此可得,书画同源,源自人心。

当代中国画脱离了以书如画,书画法用笔的重要。

只是注重挥泄“情感”,和个人性格特色的展示,偏离了文人画道路上的规范。

写意,强调的是内涵,用笔的重要性的笔墨之美。

画品如人品,当代人只有不断充实自己的文化修养,提高审美情趣,怡悦性情,才能将笔墨趣味得以更好的挥洒。

自从书画相会,中国画就发生了根本变化,变得更加抽象、深沉,其主要代表就是文人画。

笔墨的力度美、韵律美、拙重美,以及它的无限的造型能力和宽阔的韵域,自古就为文人所喜爱。

很难想象不用笔墨或不讲笔墨的中国画。

笔墨不只是一种技能,更是一种精神。

这种精神的载体,就是“书画同源”的中国文人画。

美术学院09级
200900710513
王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