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 本我 超我-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

合集下载

自我的整合_弗洛伊德和米德自我理论之比较研究

自我的整合_弗洛伊德和米德自我理论之比较研究
一、弗洛伊德精神分析中的“自我” 1.弗洛伊德把人类的精神世界划分为三个区域:本我、自 我、超我。本我,处于人格结构的最底层,它不受任何理性、道 德和价值的约束,遵循快乐原则,逃避痛苦。自我,是通过后 天的学习和对环境的适应发展起来的,是本我与现实世界打 交道的中介,遵循现实原则,帮助本我获得快乐和满足。超 我,是道德化了的自我,处于人格的最高层,遵循至善原则以 达到理想的自我。 2.弗洛伊德的“自我”是矛盾的“自我”。“自我”隐含着矛 盾。首先,自我的中介作用具有冲突性。它不能自己产生能 量,需要接受本我给予的能量,是个无力的不能自主的执行 者。同时,它还接受超我的监督,限制了自己的行动范围。其 次,自我受制于意识和无意识的冲突。它必须遵循现实原则, 因而是有意识的,但在现实生活中,其防御机制往往是在无 意识的状态下发生的。再次,弗洛伊德的“自我”,有时指本能 相对的压抑和防卫机制,有时指区别他人或对象世界的自 身,其指代常常是混乱的。 3.弗洛伊德的“自我”包含着社会因素。一方面社会是人 受到压抑的主要因素,另一方面超我使社会在个体内部进行 内化。另外,个体从非理性的本我向道德化的超我转化的过 程也就是自然人向社会人的转化过程。弗洛伊德看到了人格 结构中的社会因素,并竭力解决自然人和社会人之间的矛盾 与冲突。 二、米德的“自我” 1.米德将“自我”分为“主我”、“客我”,并通过玩耍、游戏 和一般化他人活动表现出来。“主我”是有机体对其他人的态 度作出的反应,“客我”则是一个人自己采取的一组有组织的 其他人的态度,按照他人的态度来左右自己。个体在玩耍阶 段开始理解处于有组织活动中他人的角色;在游戏阶段中获 得多重自我形象的能力;在“一般化他人”阶段,发展出明确 的共有态度。因此,自我在这三种活动中一方面采取群体的 态度,一方面又不间断地对社会态度给出能动的反应。 2.符号—— —“自我”产生的条件。米德引入“姿态”的概念, “姿态”能够增加个体间互动的有效性,当人们运用这些姿态 与他人交流时,便产生了自我。正如哈贝马斯所提及的,“任 何人都不可能单独的自由存在,没有与他人的关联,任何人 都不可能过一种有意义的生活。” 3.自我的社会性和独创性。自我的起源和发展的各种基 础都是社会性的,其发展脱离不了社会环境。另外,自我还具

佛洛依德 精神分析

佛洛依德 精神分析

这是迄今为止仍在欧美各国广为流行的一种心理治疗----学派和方法。

弗洛依德先提出了无意识理论,即提出人在不知不觉中还存在另外一种心理过程,它和意识一样,主宰着人的正常和异常心理活动。

弗洛依德把人的心理结构分为三个部分,即意识,前意识和无意识。

意识是人对客观现实的自觉反应。

前意识是内容,只要借助于注意,就可以进入到意识之中。

但无意识里的内容,要想进入到意识中去,就会受到抗拒,似乎有某种主动力量压制着这种观念。

为了说明这些概念,弗洛依德曾用一个客厅和它的接待室作比喻:在接待室里,有无数无意识观念争着要进入客厅,但门口的检查者只允许那些“善良者”进入。

一旦走进了客厅,就等于进入了“前意识”,它们就可以得到“自我”的注意。

那些被检查者拒之门外的无意识观念,经过乔装打扮,或则在入睡的条件下进入梦境,或则在心理异常的情况下,以异常的力量压倒检查者强制闯入意识之中。

弗洛依德还提出了一种“里比多(Libido)”,理论,他把从婴儿、幼儿到成年的性本能分为不同的阶段。

他认为,在早期,人的性欲尚未直接与生殖机能相关联,而是通过身体的一定的催情部位来得到满足。

例如,婴儿的早期性欲主要集中于口部,从吸吮中获得满足,称为“口唇期”。

以后,感觉到了排泄器官的刺激作用,常在排泄时感到快感,这种性欲集中于肛门的现象称为“肛欲期”。

幼儿逐渐认识到两性的差异,称之为“崇拜性器期”。

成年后,性器官发育成熟,称为“生殖期”。

在青少年时期,还有一个“潜伏期”。

上述每一阶段都不同的特点,而每当性欲固定在某一催情部位(口唇、肛门、生殖器等)时,就会出现各种心理异常。

弗洛依德将人的人格结构分为“它我”、“自我”和“超我”三个部分。

“它我”位于无意识的最深层,是行为动力的源泉;“自我”存在于意识之中,它以社会所容许的方式,指导自己的行为,以满足“它我”的需要;“超我”是最高级的部分,它可以改变“它我”的冲动,使“自我”的作用符合良心与理想、道德、法律等的要求。

本我、自我与超我

本我、自我与超我

自我



心理学上的自我(ego)这个概念是许多心理学学派 所建构的关键概念,虽然各派的用法不尽相同,但大 致上共通是指个人有意识的部分。 自我是人格的心理组成部分。这里,现实原则暂时中 止了快乐原则。由此,个体学会区分心灵中的思想与 围绕着个体的外在世界的思想。自我在自身和其环境 中进行调节。弗洛伊德认为自我是人格的执行者。 另一易混淆的概念是自性(self),则包括无意识。 心理学上关于自我的研究的方法上十分复杂,并常牵 涉到哲学中的形而上学。
本我


本我是在潜意识形态下的思想 ,代表思绪的原始程 序——人最为原始的、属满足本能冲动的欲望,如饥 饿、生气、性欲等。 为基础而发展。本我只遵循一个原则——享乐原则 (pleasure principle),意为追求个体的生物性需求 如食物的饱足与性欲的满足,以及避免痛苦。弗洛伊 德认为,享乐原则的影响最大化是在人的婴幼儿时期, 也是本我思想表现最突出的时候。
超我

超我(super-ego)是人格结构中的管制者,由完美原 则支配,属于人格结构中的道德部份。在弗洛伊德的 学说中,超我是父亲形象与文化规范的符号内化,由 于对客体的冲突,超我倾向于站在“本我”的原始渴 望的反对立场,而对“自我”带有侵略性。超我以道 德心的形式运作,维持个体的道德感、回避禁忌。超 我的形成发生在恋母情结的崩解时期,是一种对父亲 形象的内化认同,由于小男孩无法成功地维持母亲成 为其爱恋的客体,对父亲可能对其的阉割报复或惩罚 产生阉割情结(castration anxiety),进而转为认1-戈懿冬
在心理动力论中,本我、自我与超我是由精神分析学家弗洛伊德之结构理论所提出, 精神的三大部分 。1932年,弗洛伊德提出相关概念,以解释意识和潜意识的形成 和相互关系。 “本我”(完全潜意识)代表欲望,受意识遏抑 ”自我”(大部分有意识)负责处理现实世界的事情 “超我”(部分有意识)是良知或内在的道德判断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的五大观点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的五大观点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的五⼤观点精神分析理论由弗洛伊德(S.Freud ,1856-1939)所创⽴。

精神分析学说⼤致可以概括为五个观点:即分区观点、结构观点、动⼒观点、发展观点和适应观点。

精神分析的分区观点认为:⼈类的⼼理活动分为⽆意识和意识两⼤层次,⼆者之间为前意识。

⽆意识是⼈的⼼理活动的深精神分析的分区观点认为:层结构,包括原始冲动和本能,这些内容因为同社会道德准则相悖,因⽽⽆法直接得到满⾜,被压抑在⽆意识中。

⽆意识⾥的内容并不是被动的、僵死的,⽽是积极活动着,时刻寻求满⾜。

前意识是介于⽆意识和意识之间的⼀部分,是由⼀些可以经由回忆⽽进⼊意识的经验所构成,其功能是在意识和⽆意识之间从事警戒任务,它不允许⽆意识的本能冲动到达意识中去。

意识则是⼼理结构的表层,它⾯向外部世界,是由外在世界的直接感知和有关的⼼理活动构成。

弗洛伊德把⼈格的结构分为本我、⾃我和超我三个部分,这就是其结构观点。

代表追求⽣物本能欲望的⼈格结构部分弗洛伊德把⼈格的结构分为本我、⾃我和超我三个部分,这就是其结构观点。

称为本我,是⼈格的基本结构,是⼈格中的⼀个永存的成分,在⼈⼀⽣的精神⽣活中起着重要的作⽤。

本我遵循的是快乐原则,要求毫⽆掩盖与约束地寻找直接的⾁体快感,以满⾜基本的⽣物需要。

如果受阻抑或迟误,就会出现烦扰和焦虑。

根据现实原则⽽起作⽤的⼈格结构部分称为⾃我。

⾃我是通过与现实外界环境的接触,通过后天的学习,使本我的⼀部分获得了特殊的发展。

⾃我是本我与外界关系的调节者,对外界的调节功能是感知外界刺激,了解周围环境,并将经验消化、储存;对本我的功能是指挥它,决定对它的各种要求是否允许其获得满⾜。

弗洛伊德把代表良⼼或道德⼒量的⼈格结构部分称为超我。

从种族发展来看,超我来⾃于原始⼈,这是⼈类所特有的。

从个体发展来看,超我在较⼤程度上依赖于⽗母的影响。

⼀旦超我形成以后,⾃我就要同时协调和满⾜本我、超我和现实三⽅⾯的要求。

也就是说,在使本我(即本能冲动和欲望)要求获得满⾜的时候,不仅要考虑外界环境是否允许,还要考虑超我是否认可。

弗洛伊德“三我”

弗洛伊德“三我”
Freud's Theory of Personality Structure
Sigmund Freud
• 1856.5.6---1939.9.23 • Austrian • Neurologist
精神病医生 • The founding farther
of psychoanalysis 精神分析学派奠基人
“本我就是真实的自我,不被你和其他人了解;自我就是你 所了解的自己;超我是你想让别人感知到的你”
“你想让别人以为你是超我,你以为自己是自我,其实你是 本我”
Thank you for your listening!
29
James has just started a new relationship with a woman he met at school. While talking to her one afternoon, he accidentally calls her by his ex-girlfriend's name.
本我·自我·超我——《呼啸山庄》
象征着自我的凯瑟琳夹在作为本我的希斯克利夫 和作为超我的林顿之间,试图调解希斯克利夫和 外界,和林顿之间的矛盾。她徘徊其间却不能失 去任何一方。
• 故事之初,本我和自我是一体的。凯瑟琳和希斯克利夫 一起反抗辛德雷,一起在荒原上疯跑,我中有你,你中有 我。作为大家小姐的凯瑟琳既没有觉得跟被贬低的希斯克 利夫在一起有什么不妥,也不为自己不合规矩的行为感到 羞耻。 • 直到她进入画眉山庄,遇到了林顿—超我,她的社会道 德才被唤醒。超我的介入引起了自我和本我的分裂。
前意识 preconsciousness
The preconscious mind is the part of the mind that represents ordinary memory. While we are not consciously aware of this information at any given time, we can retrieve it easily and pull it into consciousness when needed.

本我、超我、自我的冲突——从弗洛伊德人格结构理论看吕克·贝松

本我、超我、自我的冲突——从弗洛伊德人格结构理论看吕克·贝松

文学评论·影视文学本我、超我、自我的冲突——从弗洛伊德人格结构理论看吕克•贝松版《圣女贞德》杨岚 同济大学摘 要:圣女贞德的故事数百年来为人们竞相传颂。

本文拟从心理批评的角度, 运用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从本我、超我、自我三个方面来分析吕克•贝松版《圣女贞德》中贞德短暂的人生。

她的奋斗过程充满了本我、超我和自我的激烈冲突,表现了贞德自我意识的错位和迷失。

这也是导致贞德人生悲剧深层次的精神原因。

关键词:圣女贞德;本我;超我;自我作者简介:杨岚,女,汉族,安徽人,同济大学英语语言文学专业硕士,研究方向:翻译学。

[中图分类号]:J9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7)-14-146-03一、引言法国少女贞德的故事已成为一个永恒的文艺创作母题。

15世纪英法百年战争期间,法国半壁江山一度被英军侵占,整个国家岌岌可危。

贞德自称听到了天上的圣女凯萨琳、马格利特和天使迈克尔的声音,以上帝的名义号召她去拯救法兰西。

她冲破重重阻碍,获得一支军队指挥权,将法国从亡国的危险中解救出来。

但是,就在贞德准备乘胜追击的关键时刻,她却受到了各方势力的猜忌和孤立。

最后,英军与教会以“异端、巫术、妖法”之罪开除她的教籍,并于1431年将她烧死在鲁昂广场。

本文从吕克•贝松导演的电影《圣女贞德》出发,通过人格结构理论展现不同于传统圣女的贞德形象。

从一个平凡的农家少女,到上帝的使者、抗英大军的精神领袖,再到火中殉难的烈士,贞德的人生悲剧下隐藏着深层次的精神原因。

二、吕克•贝松的《圣女贞德》关于贞德的文学作品和影视作品多将贞德表现得过于神圣化,而吕克•贝松没有把贞德的故事简单地理解为一个受难英雄的成长史,而是展现了作为普通人的贞德,如何成为一个伟大的人物。

影片细致描绘了贞德性格与身份的多重转变。

她对上帝的迷恋,发生在她身上的诸多神迹,驱使她以上帝使者的名义面见法国王子查理,率领法军赢得第一场战斗胜利,收复奥尔良。

弗洛伊德本我自我超我

弗洛伊德本我自我超我
补 偿——是指个体利用某种方法来弥补其生理或 心理上的缺陷,从而掩盖自己的自卑感和不安全感, 所谓“失之东隅,收之桑榆”就是这种作用。
合理化——是个体遭受挫折时用利于自己的理由来 为自己辨解,将面临的窘境加以文饰,以隐满自己 的真实动机,从而为自己进行解脱的一种心理防御 机制,如狐狸吃不到葡萄就说葡萄是酸的。
家族
生平
1、1856年5月6日生于奥地利 ,4岁时全家 移居维也纳。在那里生活了将近80年。
2、17岁那年进入维也纳大学医学院,可是 他足足花了近8年的时间,才学完4年的医 学和科学研究课程。
3、1881年获医学博士学位并因重整旗鼓问 题而开始私人营业。1882年弗洛伊德与马 莎﹒伯莱斯订了婚,但是直到1886年她们 才最后完婚。生有三男三女,女儿安娜后 来也成为著名的心理学家。
自我防御机制的种类
幽 默——是指以幽默的语言或行为来应付紧张 的情境或表达潜意识的欲望。通过幽默来表达攻击 性或性欲望,可以不必担心自我或超我的抵制,在 人类的幽默中关于性爱,死亡、淘汰,攻击等话题 是最受人欢迎的,它们包含着大量的受压抑的思想。
反向形式——自认为不符合社会道德规范的内心欲 望或冲动会引起自我和超我的抵制,表现出来会被 社会惩罚或引起内心焦虑,故朝相反的途径释放导 致反向形成。如有些恐人症的病人内心是渴望接解 异性的,但却偏偏表现出对异性恐惧。
三 人格的结构
本我与无意识相一致,包括性欲和攻击本能, 也包括无价值判断,追求实时满足和缓解紧 张,它服从快乐原则。
自我与理智相一致,介于本我和外部世间之 间,使本我寻求享乐的要求置于它的控制之 下,它服从现实原则。
超我与良心道德相一致,朝着完全压抑本我 的方向发展,使自我实现达到完美的状态。
前意识,指无意识中可召回的部分,人们能 够回忆起来的经验。它是无意识和意识之间 的中介环节。无意识很难或根本不能直接进 入意识,前意识则可能进入意识,所以从前 意识到意识尽管有界限,但没有不可逾越的 鸿沟。前意识处于意识和无意识之间、担负 着“稽察者”的任务,不准无意识的本能和 欲望侵入意识之中。但是,当前意识丧失警 惕时,有时被压抑的本能或欲望也会通过伪 装而迂回地渗入意识。

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

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

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本我、自我、超我理论弗洛伊德的贡献,在我看来,最重要的便是创立了精神分析学说。

而精神分析学说的构建是由本我、自我、超我这三个概念来完成的。

所谓本我,指的是最原始的我,是天然、自然之我,是生而有我之我。

本我,是一切"我"存在的心理前提和能量基础。

在一般意义上的理解上,可以理解为天性、本能、自然思维规律等等。

在弗洛伊德的理论体系中,认为这种"本我"是追寻快乐的,是避免痛苦的,是无意识、无计划的。

比如,婴儿生而会哭泣、饮食;比如,人生而喜欢享乐--从本源意义的角度考虑,这和动物是没有什么本质区别的,因此通常情况下,人们往往理解"本我"为"本能"。

所谓自我,指的是"自己"这个意识的觉醒,是人类特有的自我探寻的开始。

一个婴儿刚生下来是只有"本我"而没有"自我"的,但是当他开始探寻"我是谁"这个概念的时候,他开始真正的成为一名"人"。

在这个过程中,始终贯穿的便是周围环境在大脑中的不断映象,所以"自我"可以称为"在现实环境约束下的自我"。

例如,婴儿饿的时候会哭泣,要求吃奶,这是"本我";当我们饿了的时候就要去花钱买东西而不是碰到可以吃的东西拿来就吃,这就是"自我"。

因为自我意识具有"避险性",我们意识到如果只吃东西不给钱会被揍,为了避免这个结果,"自我意识"要求我们给钱。

所谓超我,指的是泛道德、伦理角度的"我"。

如果将本我概括为"我想要",那么自我就是"我能要",而超我则是"我应该要"。

超我的形成是外部环境,尤其是道德规范、社会取向等的影响下,作用于本我的结果。

弗洛伊德自我本我

弗洛伊德自我本我

弗洛伊德自我本我本书简介:奥地利精神分析学家弗洛伊德(1856~1939)著,1923年初版。

在《超越快乐原则》一书中作者提出了死本能概念,否定了作者早期提出的性本能和自我对立说,使意识-潜意识的二分法失去了重要性,而有必要修改早期的理论。

为此,作者在原有的意识-前意识-潜意识基础上建立了本我-自我-超我的系统,提出了系统的潜意识理论。

作者认为:本我是潜意识的结构部分,是所有本能的大本营,它与生俱来,为最原始的部分,遵循快乐原则;自我是理性的,是意识的结构部分,处于本我与外界之间,根据外部世界的需要来活动,遵循的是现实原则;超我则是道德化了的自我,是内在的道德检察官,为人格发展的最重要部分,它包括良心和自我理想。

这3个系统错综复杂,交互作用,从而产生各种行为和思想。

本我要求自我满足其欲望,超我则要求自我将欲望压抑下去,自我则调和两方面,依照现实环境,采取适当措施。

此外,作者还以较多的篇幅讨论了升华作用,认为升华有助于解决生本能和死本能所引起的两难困境,通过文明活动来解决,从而加强自我对非道德的本我的控制,而不是追求简单的动物快乐。

但是,后来在《文明及其不满》中谈到文明问题时,作者又坚持了快乐原则,仍陷入本我和自我的两难困境之中。

第二章自我和本我病理学的探索使我们的兴趣全部集中于被压抑的东西上面。

既然我们知道,就自我这个词的适当含义而言,它也可以是无意识的,那么我们就想对自我知道得更多一些。

迄今,在我们的调查过程中,我们所具有的唯一的向导是意识或者无意识的区分标志;最终我们会看到这个区分标志的意义是多么含混不清。

现在我们所有的知识一律都与意识密切相关。

只有通过使无意识成为意识,我们才能知道无意识。

但是,等一等,这怎么可能呢?当我们说“使某物成为意识”,这意味着什么呢2这是怎么发生的呢?我们已经知道了我们在这个关系中的出发点。

我们已经说过,意识是心理结构的外表(surface);这就是说,我们已经把它作为一个功能归于一个系统,这个系统在空间上是第一个被外部世界接触到的一所谓在空间上不仅仅指功能的意义,在这个场合,也指解剖结构的意义。

本我,自我,超我三者之间的关系

本我,自我,超我三者之间的关系

在心理动力论中,本我、自我与超我是由精神分析学家弗洛伊德之结构理论所提出,精神的三大部分。

1923年,弗洛伊德提出相关概念,以解释意识和潜意识的形成和相互关系。

"本我"(完全潜意识)代表欲望,受意识遏抑。

本我为与生俱来的,亦为人格结构的基础,日后自我及超我即是以本我为基础而发展。

本我只遵循一个原则--享乐原则(pleasure principle),意为追求个体的生物性需求如食物的饱足与性欲的满足,以及避免痛苦。

弗洛伊德认为,享乐原则的影响最大化是在人的婴幼儿时期,也是本我思想表现最突出的时候。

"自我"(大部分有意识)负责处理现实世界的事情。

自我是人格的心理组成部分。

这里,现实原则暂时中止了快乐原则。

由此,个体学会区分心灵中的思想与围绕着个体的外在世界的思想。

自我在自身和其环境中进行调节。

弗洛伊德认为自我是人格的执行者。

"超我"(部分有意识)是良知或内在的道德判断。

超我(super-ego)是人格结构中的管制者,由完美原则支配,属于人格结构中的道德部份。

在弗洛伊德的学说中,超我是父亲形象与文化规范的符号内化,由于对客体的冲突,超我倾向于站在"本我"的原始渴望的反对立场,而对"自我"带有侵略性。

超我以道德心的形式运作,维持个体的道德感、回避禁忌。

超我的形成发生在恋母情结的崩解时期,是一种对父亲形象的内化认同,由于小男孩无法成功地维持母亲成为其爱恋的客体,对父亲可能对其的阉割报复或惩罚产生阉割情结(castration anxiety),进而转为认同父亲。

本我,自我,超我构成了人的完整的人格。

人的一切心理活动都可以从他们之间的联系中得到合理的解释,自我是永久存在的,而超我和本我又几乎是永久对立的,为了协调本我和超我之间的矛盾,自我需要进行调节。

若个人承受的来自本我、超我和外界压力过大而产生焦虑时,自我就会帮助启动防御机制。

弗洛伊德的“本我、自我、超我”

弗洛伊德的“本我、自我、超我”

弗洛伊德的“本我、自我、超我”摘要:西格蒙德·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1856-1939),是奥地利犹太心理学家、精神病医师,精神分析学派创始人。

弗洛伊德在《自我与本我》(1923年)一书中详细阐述了他的人格结构理论,认为人格结构包括本我、自我和超我三个部分。

本我是最原始的、潜意识的、非理性的心理结构。

它充满着本能和欲望的强烈冲动,受着快乐原则的支配,一味追求满足。

自我是受知觉系统影响,经过修改来自本我的一部分。

它代表理智和常识,按照现实原则来行事。

超我是人格中高级得、道德的、超自我的心理结构。

它以良心、自我理想等至善原则来规范自我。

本论文归纳介绍三我的由来,之间的联系以及其他学者对该理论的理解和应用,以进一步了解弗洛伊德的人格三结构。

关键词:本我;自我;超我;联系;应用一、三我的由来自我、本我、超我的由来跟潜意识有密切关系。

“意识”的本质显然紧紧地包含在这些假设之中;而且,被压抑的心灵等同于“潜意识”的东西以及把实施压抑的心灵等同于“意识”的东西是很容易的...从功能上讲,一种被压抑的力量力图强行参与活动,却受到一种实施压抑的力量的检查,从结构上讲,“潜意识”与“自我”是相对立的。

在对心灵的结构性描述中,从一开始就明确地从“潜意识”中区分出来的是“自我”。

而现在开始表现出,自我本身应该部分地被描述为“潜意识”的(弗洛伊德,1923:111)①。

但是,相当明确的是,在1895年的《科学心理学设计》一文中,弗洛伊德尝试对自我的结构和功能做了详细的分析之后,他便将主题搁置一旁,几乎15年没有去涉及它(112)。

弗洛伊德在《科学心理学设计》(车文博,1988:46-72)的一般方案中曾详细阐述过自我。

他认为,将自我的注意吸引到敌对记忆意象的一个新的迫近的能量贯注,自我才能不断地抑制[量的]通过,利用按需要而得到强化的丰富的旁枝能量贯注,制止从一个记忆意象到不愉快的释放。

有两个变化的迹象,大约都发生在1910年左右。

《弗洛伊德---自我与本我》

《弗洛伊德---自我与本我》

自我与本我西格蒙德·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1856年5月6日-1939年9月23日),知名医师、精神分析学家,犹太人,精神分析学的创始人,被称为“维也纳第一精神分析学派”。

他提出“潜意识”、“自我”、“本我”、“超我”、等概念。

提出的精神分析学后来被认为并非有效的临床治疗方法,但激发了后人提出各式各样的精神病理学理论,在临床心理学的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著有《梦的解析》、《精神分析引论》、《图腾与禁忌》等。

被世人誉为“精神分析之父”,二十世纪最伟大的心理学家之一。

前言我在《超越唯乐原则》一文中已揭示了一系列思想,而这里的讨论则是这些思想的进一步发展。

我对这些思想的态度,正如我已说过的,1是属于一种有几分仁慈的好奇心。

在本书的一些章节中,这些思想同分析观察到的各种事实相联系,并且,我试图从这种联系中得出新的结论。

但是,本书并没有从生物学那里借来新的东西,因此它比《超越唯乐原则》更接近精神分析学。

在性质上,它的综合多于思辨,而且似乎怀有一个雄心勃勃的目标。

但是,我意识到它只是最粗略的概述,而我也十分满足于这样的粗略概述。

书中论及了一些还未成为精神分析学研究课题的问题,并且不可避免地要触犯那些由非分析学者们或以前的分析学者们在他们退出分析学时所提出的一些理论。

在别的地方,我总是准备承认我的某些成就应归功于其他一些工作者;但此刻我感到并没有这种感激的债务压在我身上。

如果迄今为止,精神分析学还没有对某些事情作出正确评价,这决不是因为它忽视了它们所达到的成就,或者企图否认它们的重要性,而是因为它遵循着一条独特的道路,而这条道路还没有到达足以评价这些事情的地步。

最后,当这条道路到达它们那里时,事情已经以截然不同于它们在别人看来所具有的面目出现在精神分析学面前了.1 《标准版全集》第18卷第59页。

第一章意识与什么是无意识在这导言性的一章里并没有什么新东西要讲,而且不可能避免重复以前多次讲过的东西。

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本我、自我、超我理论

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本我、自我、超我理论

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本我、自我、超我201007074020 劳动与社会保障尹灿前段时间我们小组聚在一起就弗洛伊德进行了多次讨论。

课后,我对他也进行了相关的了解,也读了一些他的作品。

弗洛伊德的贡献,在我看来,最重要的便是创立了精神分析学说。

而精神分析学说的构建是由本我、自我、超我这三个概念来完成的。

所谓本我,指的是最原始的我,它是一切“我”存在的心理前提和能量基础。

一般意义上可以理解为天性、本能、自然思维规律等等,在弗洛伊德的理论体系中,认为这种“本我”是追寻快乐的,是避免痛苦的,是无意识、无计划的。

比如,人生而喜欢享受,从本源意义的角度考虑,这和动物是没有什么本质区别的,因此通常情况下,人们往往理解“本我”为“本能”。

所谓自我,指的是“自己”这个意识的觉醒,是人类特有的自我探寻的开始。

一个婴儿刚生下来是只有“本我”而没有“自我”的,但是当他开始探寻“我是谁”这个概念的时候,他开始真正的成为一名“人”。

“自我”也可以称为“在现实环境约束下的自我”。

例如,我们饿了会想吃饭,这是“本我”;当我们饿了的时候就要去花钱买东西而不是碰到可以吃的东西拿来就吃,这就是“自我”。

因为“自我”意识具有“避险性”,我们意识到如果只吃东西不给钱会挨打,为了避免这个,“自我”意识要求我们给钱。

所谓“超我”,指的是泛道德、伦理角度的“我”。

如果将“本我”概括为“我想要”,那么“自我”就是“我能要”,而“超我”则是“我应该要”。

超我的形成是外部环境,尤其是道德规范、社会取向等的影响下,作用于本我的结果。

“超我”的特征是追求完美--一种本性得到满足,现实能够允许,自我高度赞扬的心理集合。

人生的道路便是从“本我”到“自我”,然后再到“超我”的过程,每个人的人生历程都必须经历这三个阶段。

在本我阶段,我们贪吃、贪睡、我们追逐快乐,这些是我们的本能,此时的我们还没有承担“自我”和“超我”责任的义务。

“自我”的探寻和发现是人生中最重要的时刻,也是最漫长的一个阶段。

(2021)自我超我本我完美版PPT

(2021)自我超我本我完美版PPT
1938年奥地利被德国侵占,赴英国避难,不久因颌癌逝世。 弗洛伊德认为,只有三个“我”和睦相处,保持平衡,人才会健康发展;
国皇家学会通讯会员。1938年奥地利被德国侵占,赴英国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1856~1939),奥地利人,心理学家、精神病医师、潜意识理论发展的里程碑式人物。 避难,不久因颌癌逝世。 在弗洛伊德的学说中,超我是父亲形象与文化规范的符号内化,由于对客体的冲突,超我倾向于站在“本我”的原始渴望的反对立场
小结
弗洛伊德认为,只有三个“我”和 睦相处,保持平衡,人才会健康发 展;而三者吵架的时候,内心因为 欲望和道德的冲突而痛苦不堪,或 者为自己某个突如其来的丑恶念头 而惶恐。这种状况如果持续得久了 ,或者冲突得比较严重,就会导致 神经症的产生 。
•2.今天有个饭局,很不想去应酬的,但是那 个饭桌上的人对自己的工作利益有帮助的, 我不想去应酬但是我想将来有发展,所以有 了这个本我意识,我还是硬着头皮去了,在 饭桌上就表现精彩的自我,我不想去敬酒的, 但是还是敬酒了,我还是要把他讨得好好的, 这都是掩饰了本我的存在,而表现出对别人 的特别热情。所以很多时候,很多场合,很 多机会,我们都是在表现丰富多彩的自我。
三者区别
三者关系
对于它们的关系,弗洛伊 德有这样一个比喻:本我 是马,自我是马车夫。马 是驱动力,马车夫给马指 方向。自我要驾御本我, 但马可能不听话,二者就 会僵持不下,直到一方屈 服。自我又像一个受气包, 处在“三个暴君”的夹缝 里:现实环境、超我和本 我,努力调节三者之间相 互冲突的要求。
,而对“自我”带有侵略性。
• 他把人的心理分为意识、前意识和无意识(又称下意识, 本我,自我,超我构成了人的完整的人格。
在车上遇到一个老太太,我坐的位置是那么舒服,谁想会让座,可是那老太太就站你旁边,要是车子一停,似乎那副身体就会被挤倒

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重要知识——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

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重要知识——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

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重要知识——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知识在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笔试)科目二中进行考查。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奥地利精神病医师、心理学家、精神分析学派创始人。

弗洛伊德将人格结构分为三个层次:本我、自我、超我。

1. 本我:遵循快乐原则。

位于人格结构的最底层,是由先天的本能、欲望所组成的能量系统,包括各种生理需要。

本我是无意识、非理性、非社会化和混乱无序的。

2. 自我:遵循现实原则。

自我是从本我中逐渐分化出来的,位于人格结构的中间层。

其作用主要是调节本我与超我间的矛盾。

3. 超我:遵循道德原则(至善原则)。

超我是从自我分化出来、道德化了的自我,处于人格的最高层。

弗洛伊德以身体不同部位获得性冲动的满足为标准,将人格发展划分为5个阶段,其人格发展理论又称性心理期发展论。

1. 口唇期(oral stage)(0—1.5岁):此期婴幼儿以吸吮、咬和吞咽等口腔活动为主满足本能和性的需要。

2. 肛门期(anal stage)(1.5—3岁):此期儿童性欲望的满足主要来自于肛门或排便过程。

3. 性器期(phallia stage)(3—6岁):此期儿童性生理的分化导致心理的分化,儿童表现出对生殖器的极大兴趣,性需求集中于性器官本身。

他们不仅通过玩弄性器官获得满足,而且通过想象获得满足。

此期男孩会经历“恋母情结”(Oedipus complx,俄狄浦斯情结),对于女孩,则经历“恋父情结”(Electra complex,厄勒克特拉情结)。

4. 潜伏期(latency stage)(6—11岁):在这一时期,儿童的兴趣转向外部世界,参加学校和团体的活动,与同伴娱乐、运动,发展同性的友谊,满足来自于外界、好奇心和知识满足,娱乐和运动等。

5. 生殖期(genital stage)(11岁或13岁开始):青春期性器官成熟后即开始,性需求从两性关系中获得满足,有导向的选择配偶,成为较现实的和社会化的成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自我本我超我-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
是时候把心剖开了,或许这样才能治愈痛苦
弗洛伊德认为人格结构由本我、自我、超我三部分组成。

本我即原我,是指原始的自己,包含生存所需的基本欲望、冲动和生命力。

本我是一切心理能量之源,本我按快乐原则行事,它不理会社会道德、外在的行为规范,它唯一的要求是获得快乐,避免痛苦,本我的目标乃是求得个体的舒适,生存及繁殖,它是无意识的,不被个体所觉察。

自我,其德文原意即是指“自己”,是自己可意识到的执行思考、感觉、判断或记忆的部分,自我的机能是寻求“本我”冲动得以满足,而同时保护整个机体不受伤害,它遵循的是“现实原则”,为本我服务。

超我,是人格结构中代表理想的部分,它是个体在成长过程中通过内化道德规范,内化社会及文化环境的价值观念而形成,其机能主要在监督、批判及管束自己的行为,超我的特点是追求完美,所以它与本我一样是非现实的,超我大部分也是无意识的,超我要求自我按社会可接受的方式去满足本我,它所遵循的是“道德原则”。

心理防御机制是自我的一种防卫功能,很多时候,超我与原我之间,原我与现实之间,经常会有矛盾和冲突,这时人就会感到痛苦和焦虑,这时自我可以在不知不觉之中,以某种方式,调整一个冲突双方的关系,使超我的监察可以接受,同时原我的欲望又可以得到某种形式的满足,从而缓和焦虑,消除痛苦,这就是自我的心理防御机制,它包括压抑、否认、投射,退化、隔离、抵消转化、合理化、补偿、升华、幽默、反向形成等各种形式。

人类在正常和病态情况下都在不自觉地运用,运用得当,可减轻痛苦,帮助度过心理难关,防止精神崩溃,运用过度就会表现出焦虑抑郁等病态心理症状。

压抑――当一个人的某种观念、情感或冲动不能被超我接受时,就被潜抑到无意识中去,以使个体不再因之而产生焦虑、痛苦,这是一种不自觉的主动遗忘和抑制。

如很多人宁愿相信自己能中六合彩而不愿想像自己出街时遇车祸的危险,其实后一种的概率远比前者大,这是一种压抑机制的不自觉运用,因为当人意识到每次出街都要面临车祸的威胁时就会感到焦虑,人为了避免焦虑故意将其遗忘。

否认――指有意或无意地拒绝承认那些不愉快的现实以保护自我的心理防御机制。

如有的人听到亲人突然死亡的消息,短期内否认有此事以减免突如其来的精神打击。

投射――指个体将自己不能容忍的冲动、欲望转移到他人的身上,以免除自责的痛苦,如一个人性张力过大,做梦时都梦见另一个人与异性在发生性行为,这是自我为了逃避超我的责难,又要满足自我的需要,将自己的欲望投射到别人的身上从而得到一种解脱的心理机制。

退行――当人受到挫折无法应付时,即放弃已经学会的成熟态度和行为模式,使用以往较幼稚的方式来满足自己的欲望,这叫退行。

如某些性变态病人就是如此,成年人遇到性的挫折无法满足时就用幼年性欲的方式来表达非常态的满足,例如在异性面前暴露自己的生殖器等。

隔离――将一些不快的事实或情感分隔于意识之外,以免引起精神上的不愉快,这种机制叫隔离,如人们来月经很多人都说成“来例假”人死了叫“仙逝”“归天”,这样说起来可以避免尴尬或悲哀。

抵消――以象征性的行为来抵消已往发生的痛苦事件,如强迫症病人固定的仪式动作常是用来抵消无意识中乱伦感情和其他痛苦体验。

转化――指精神上的痛苦,焦虑转化为躯体症状表现出来,从而避开了心理焦虑和痛苦,如歇斯底里病人的内心焦虑或心理冲突往往以躯体化的症状表现出来,如瘫痪、失音、抽搐,晕厥、痉挛性斜颈等等,病者自己对此完全不知觉,转化的动机完全是潜意识的,是病者意识不能承认的。

补偿――是指个体利用某种方法来弥补其生理或心理上的缺陷,从而掩盖自己的自卑感和不安全感,所谓“失之东隅,收之桑榆”就是这种作用。

合理化――是个体遭受挫折时用利于自己的理由来为自己辨解,将面临的窘境加以文饰,以隐满自己的真实动机,从而为自己进行解脱的一种心理防御机制,如狐狸吃不到葡萄就说葡萄是酸的。

升华――指被压抑的不符合社会规范的原始冲动或欲望用符合社会要求的建设性方式表达出来的一种心理防御机制,如用跳舞,绘画,文学等形式来替代性本能冲动的发泄。

幽默――是指以幽默的语言或行为来应付紧张的情境或表达潜意识的欲望。

通过幽默来表达攻击性或性欲望,可以不必担心自我或超我的抵制,在人类的幽默中关于性爱,死亡、淘汰,攻击等话题是最受人欢迎的,它们包含着大量的受压抑的思想。

反向形式――自认为不符合社会道德规范的内心欲望或冲动会引起自我和超我的抵制,表现出来会被社会惩罚或引起内心焦虑,故朝相反的途径释放导致反向形成。

如有些恐人症的病人内心是渴望接解异性的,但却偏偏表现出对异性恐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