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信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育的信仰》读后感
“教育者须对于教育有信仰心,如宗教徒对于他的上帝一样;教育者须有健全的人格,尤须有深广的爱;教育者必须能牺牲自己,任劳任怨。”
“我斥责那些以教育为手段的人!我劝勉那班以教育为功利的人!我愿我们都努力,努力做倒那以教育为信仰的人!”(朱自清:《教育的信仰》)
这是1924年时为春晖中学教师的朱自清先生发表在校刊《春晖》第34期上的文章。对于朱自清,我们的记忆中马上就会《荷塘月色》、《背影》,没想到他竟然还有这样漂亮的关于教育的文字。此时此刻,仿佛穿越时间与空间,朱自清先生来到我的身旁,温文而语,我的心里真的是突然感觉一种说不出的温暖迅速弥漫全身。
朱自清先生凭着其深厚的学养以及春晖中学教育实践的耳濡目染,写出的《教育的信仰》可以说把现代教育方法的基本问题言之充分。他提出“教育的价值是在培养健全的人格,这已成了老生常谈了。但要认真培养起来,那却谈何容易!第一教育者先须有‘培养’的心,坦白的,正直的,温热的,忠于后一代的心!有了‘培养’的心,才说得到‘培养’的方法”;他痛恨“以教育为手段,同时也以别人为手段”,力主“学校是‘目的国’,才有真教育可言”;他提出教师人格的重要性,“‘做人’是要逐渐培养的,不是可以按钟点教授的。所谓‘不言之教’,‘无声之诲’,便是说的这种培养的工夫。要从事于此;教育者先须有健全的人格,而且对于教育,须有坚贞的信仰,如宗教信徒一般”;特别地,他主张教师的“人生的理想,不用说,也应该超乎功利以上。所谓超乎功利以上,就是说,不但要做一个能干的,有用的人,并且要做一个正直的,坦白的,敢做敢为的人!——教育者有了这样的信仰,有了这样的人格,自然便能够潜移默化,‘如时雨化之’了”。综合起来,这篇文章对于教育实施过程之根本方法与要求可以说表达得淋漓尽致。
朱自清之所以能写出这样的教育美文,其主要原因有二:一是深厚的文化底蕴与开阔的见识;一是一种融贯在生命深处的使命感与责任感,以及躬亲实践中对教育幽微问题的敏感性。
漂亮、干净、朴实,而又意味深长的教育文字,在日渐体制化的今天是越来越稀见了。在这个意义上重温教育思想资源,一个重要的任务,就是努力去接近那一代学人的心灵世界,以求得教育思想曾经辉煌的薪火能在我们这一代人的手上不至于中断,而绵延不绝。更何况,我们今天的教育在新词与概念笼罩的烟雾迷离之中,又闪烁着几多精神之薪火呢?
大家都知道教育出了问题,却不知道问题在哪里;知道问题在哪里,又不知道该怎么解决。《教育的信仰》一文中,朱自清先生提出了“为学”和“做人”并重,“教书”和“育人”齐举的主张,强调学生“尚在“塑造期”(Plastic),无一定品格而言”,“教师必须要有健全的人格”。但我以为,健全的人格是个相当庞大的概念,需要一个人用一生去打造、检验,教师也不例外。怎么能肯定一个
教师在教育学生之际,就已具备了健全的人格呢?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我也曾抱着和朱先生一样的看法和想法,但在今天,我认为朱先生要求“教师要有“健全”的人格,在教书的同时育人”,是对现在的教师要求过高了,放大了“教师”的职能。
首先,教师也是人,在教书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自己也在学着“做人”。“老师要做得了学生的学生”,便更多的体现在这一方面:老师与学生互动,互相学习怎么做人,共同进步。在这一点上大家起点相仿,甚至有很多老师,起点还不如素帛白纸的学生。老师之名被刻到香火牌位的那一刻起,其名誉、地位、功效和作用就被放大了,被神话了。要解决教育的问题,首先得把老师从香火上请下来,归列到自然人、平常人的队伍当中。
其次,“为学、做人”是教育要解决的两大内容,现行的主流教育及学校,单纯的偏重于“为学”,而轻乎了“做人”,导致了无数畸形的教育结果。陶行知先生说:“传统教育是吃人的教育,它教学生读死书,死读书,读书死。它消灭学生的生活力、创造力;它不教学生动手、用脑。在课堂里,不许提问;好一点的,在课堂里允许提问了,但不许学生到大社会里、大自然里去活动。从小学到中学到大学,十六年的教育下来,等于一个吸了烟的虫;肩不能挑,手不能提,面黄肌瘦,弱不禁风,在加上要经过那些月考、学期考、毕业考、会考、升学考等考试,到了一个大学毕业出来,足也瘫了,手也瘫了,脑子也用坏了,身体的健康也没有了。大学毕业就进棺材,这叫做读书死,也就是教学生自己吃自己。”单纯的“为学”,就是把学生扔进人类已知的文化和文明圈子里,一埋了之。 怎样解决“做人”教育不足的问题?“完善人格,首在体育”,佛、道等宗教,其教义无不以追求真善美为目的,追求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以调试人的心理,教人以“体验”为基本的方法,“以喜悦的心情,认清楚事物的本来面目”。“从做中学”、“先行后知”是实用主义理论的教育方法。在实用主义理论的指引下,产生了现代“体验教育”模式,它和主流教育模式“认知教育”互为补充。“怎样做人”是“教”不会的,而只能通过一些活动项目,营造一些情景,让学员亲身参与其中,自己去体验领悟,通过反思,改变自己的心态和思维,最终改变自己的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