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复习复习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儿童心理学中两个常见的概念:关键期和危机期。

关键期:也称敏感期,就是形成某种反应或学习某种行为的大好时机就是关键期。例如,2-3岁是口语发展的关键期;4岁是图形知觉发展的关键期;学外语最好不要超过12岁,否则学不到纯正的发音。

危机期:是指在发展的某种年龄时期,儿童心理常常发生紊乱,表现出各种否定和抗拒的行为,如常与人发生冲突、违抗成人的要求等。

二、学前儿童心理发展规律:

1、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趋势,即发展的方向、顺序。这种发展的方向和顺序是带有客观

规律性的,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

2、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阶段和年龄特征。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各个年龄阶段有规律

地出现各自特有的质的特征,称为年龄特征。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指的是各年龄阶段上儿童所表现出来的、与其他年龄阶段不同的、一般的、典型的、本质的心理特征。

3、学前儿童心理的个别差异。学前儿童的心理因人而异,但个别差异的表现也是有规律

可循的。

4、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各种因素及其起作用的规律。

★☆三、幼儿心理的一般特点

1、认识活动的具体形象性:幼儿主要是通过感知、依靠表象来认识事物的,具体形象的

表象左右着幼儿的整个认识过程。甚至思维活动也常常难以摆脱知觉印象的束缚。如相同数量的棋子排列,幼儿辨别数目的多少受棋子排列形式的影响,所以幼儿的思维也是以具体形象性为主要特点的。

2、心理活动及行为的无意性:幼儿控制和调节自己的心理活动和行为的能力仍然很差,

很容易受其他事物的影响而改变自己的活动方向,因而行动表现出很大的不稳定性。

在正确的教育条件下,随着年龄的增长,这种状况逐渐有所改变。

3、开始形成最初的个性倾向:3岁前,儿童已有个性特征的某些表现,但这些特征是不稳

定的,容易受外界的影响而改变,个性表现的范围也有局限性,很不深刻,一般只在活动的积极性、情绪的稳定性、好奇心的强弱程度等方面反映出来。幼儿个性表现的范围比以前广阔,内容也深刻多了。无论是在兴趣爱好方面、行为习惯、才能方面,以及对人对己的态度方面,都开始表现出自己独特的倾向。这时的个性倾向与以后相比虽然还是容易改变的,但已成为一生个性的基础或雏形。

四、幼儿视觉的发展

幼儿的视觉发展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视敏度和颜色视觉。

★视敏度:视敏度是指眼睛精确地辨别细小物体或远距离物体的能力,也就是发觉物体的形状或体积上最小差别的能力,俗称“视力”。

视力是视觉功能的一个重要方面。对于所有儿童来说,保护视力是一个重要的任务。其中预防近视更是十分紧迫。必须从幼儿期就开始注意用眼卫生,要努力做到:

(1)家里和幼儿园都要保证孩子看书时有充分的照明。

(2)要使孩子从开始看书和握笔的时候起,就有正确的姿势,姿势和桌椅的尺寸有关

系,为此,要注意桌椅的高低。

(3)不要让孩子过长时间看小人书和电视。

(4)给孩子看的书、图画和教具,字体形象应该较大而清晰。

(5)要经常检查幼儿的视力,发现视力减退的,应及时治疗。

五、幼儿知觉的发展——观察力

观察力: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比较持久的知觉过程,是知觉的高级形态。幼儿期观察力开始形成并迅速发展。

★(一)学前儿童观察力发展的特点

1、观察的目的性:幼小儿童常常不能自觉地去观察。常常受事物突出的外部特征以及个人兴趣、情绪的支配。特别是小班幼儿,在观察过程中常常会忘掉观察任务。中、大班幼儿观察的目的性有所提高,他们能够按照成人规定的观察任务进行观察。

任务越具体,幼儿观察的目的就越明确,观察的效果就越好。

2、观察持续的时间:观察持续的时间短,与幼儿观察目的性不强有关。活动多变的,幼儿较有兴趣。在学前期,儿童观察持续的时间随着年龄的增长有显著提高。

3、观察的系统性:幼儿观察的系统性较差,一方面是因为缺乏观察的方法,另一方面与他们眼球运动的状况有关。随着年龄的增长幼儿的观察从最初的杂乱无章逐渐发展成为有组织、有系统的综合的知觉过程。

4、观察的概括性:幼小儿童观察时常常发现不了观察的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和本质特征。这与他们观察的系统性差有直接关系。

幼儿观察图画能力的发展,大致经过四个阶段:①认识“个别对象”阶段;②认识“空间联系”阶段;③认识“因果关系”阶段;④认识“对象整体”阶段。

观察力是构成智力的主要成分之一,也是智力发展的基础成分。幼儿期是观察力开始形成的时期,水平还很低,更需要成人的帮助。

★☆(二)学前儿童观察力的培养

1、帮助幼儿确定观察的目的任务:观察的效果如何,决定于目的任务是否明确,观察的目的任务明确,观察时的积极性就高,对某一事物的感知就比较完整、清晰。相反,目的任务不明确,儿童就会东瞧瞧、西望望,抓不住要领,得不到收获。幼儿观察具有目的性不强的特点,他们观察的目的任务往往需要成人帮助提出。

2、培养幼儿观察的兴趣:培养观察的兴趣对促进观察力的发展是十分重要的。幼儿的知觉主要是无意的,自觉的观察更是在对事物产生兴趣之后才开始的。

(1)喜欢活的、动的东西。例如喜欢动物园,不喜欢图片上的动物。

(2)喜欢色彩鲜艳的东西,不喜欢无色彩或不鲜艳的东西。例如喜欢观察鲜花,不喜欢观察仙人掌。

(3)喜欢大而清晰的物体和图像。例如大花朵比小花朵更容易吸引幼儿去观察。对于小班幼儿人物要大,数量可以少一些,画面要清楚,景物不能过多,否则幼儿难以观察。(4)喜欢新奇的、从未见过的事物。好奇心是激起儿童观察的动力,也是教师在培养儿童观察兴趣中所必须利用的有利条件。

培养幼儿的观察兴趣,需注意两点:

一是要经常引导幼儿注意观察周围的事物,例如记气象日记,可使幼儿关心并观察天气和物候变化。

二是启发幼儿多问,在回答幼儿的问题时,成人也应及时提出一些问题,引导孩子去观察他以前没有注意到的事物,使之产生更大的兴趣,并逐步学会自觉地观察周围的事物。

4、教给幼儿观察的方法:应教给幼儿有效的观察方法,例如,要想找出两张图片的不同

之处,就要认清图片中的每一样物体,在这个基础上,再进行整体观察,在整体观察中比较个别物体的不同处,这也就是学会在观察中进行分析综合。

在进行同类事物的观察时,可以教给孩子进行对比性观察。如,汽车、火车都是车,但他们形状不同,叫声不用,走的路不同,运输能力也不用。这种观察可以加深孩子对火车和汽车的完整的印象。

总之,观察是人认识世界的重要手段,从小注意培养儿童的观察力是十分重要的。应当通过日常生活和教学,有意识地组织儿童在教师的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的进行观察,以促进儿童观察力的发展。

六、注意在学前儿童发展中的意义

注意不是一种心理过程,而是伴随其他心理过程的一种积极状态,但这种状态却构成了心理过程的动力特征。注意的动力特征来自它的基本功能。注意有两大功能:

1、选择功能

2、监督和调节功能:注意是顺利进行活动的必要条件。

★☆★七、学前儿童记忆的发展

记忆:是对人脑对过去经验的反映,具有内隐性和概括性。

1、记忆在儿童心理发展中的意义

(一)记忆促进儿童感知觉的发展

记忆分为识记、保持、恢复三个基本过程,识记,强调的是感知的功能(输入信息)。记忆积累下来的经验,知觉才可能具有例如整体性(图画上的小兔子身体被树挡住幼儿仍能分辨,是以往的经验再起补充作用)、恒常性(从不同角度观察他们的父母,不会认为是陌生人,是经验再起调节和校正的作用)等。

(二)记忆是想象、思维产生的直接基础

记忆是联系感知与想象、思维的桥梁,是想象思维过程产生的直接前提。记忆表象(感知和活动经验)越丰富,想象和思维的基础便越厚实。

(三)记忆影响儿童行为的倾向性

人有一种基本的行为倾向:追求快乐,逃避痛苦;趋近安全,远离危险。“初生牛犊”之所以“不怕虎”,是因为它尚缺乏被虎伤害的直接或间接经验,记忆中没有“老虎危险”这样的警钟。先前保留在记忆中的情感体验,决定着儿童今后的行为倾向。若无记忆,人类只能永远停留在新生儿时期。

2、学前儿童记忆的发展

婴儿末期,“再现”即“回忆”的形式开始出现,其主要表现是:

①“客体永久性”观念的产生,指的是当知觉对象从视野中消失时,儿童(认识主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