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滑坡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道德“滑坡”论

专业:伦理姓名:刘利乐年级:2010级

在20世纪,特别是二战之后,人类的物质文明获得极大的发展与繁荣,这是科学技术迅速发展所带来的成果。科学技术正以加速度向前发展,其势头恰如巨大浪潮席卷全球。外面的世界因之变得更加精彩万分,绚丽斑斓。然而,我们的目光还必须留意人类文明的另一半。内在的精神文明与外在的物质文明相比,则显得黯然,形成一种反差,学者称之为“人类文明危机”。吸毒、暴力、性开放、自杀风等等丑恶现象,象瘟疫一样蔓延在整个资本主义世界。英国著名历史学家阿诺尔德·汤因比也不得不承认,现代人完完全全成了“自己生活条件和技术的奴隶;他们为了自己的福利而丧失了自由和幸福。”(注:[英]A.汤因比:《活着比将来还长》,伦敦1971年版。)在即将过去的一百年里,战争与军备对世人的伤害与杀戳、世界贫富的两极分化以及地球生态平衡遭到破坏和污染的程度大大地超过以往任何时期,以至于有人说,20世纪人类的不幸甚至超过了以往历史上全部苦难的总和。不得不说,道德正在滑坡。

我国是正在向现代化迈进的发展中国家,30年的改革开放在经济建设上取得了令全世界惊叹的成就,人民的物质生活质量大幅度提高,与30年前相比可谓天壤之别。但是,人们的精神生活并不是与物质生活同步提高的,而是相对滞后,社会中弥漫着一种重物质、轻精神,重经济、轻文化的氛围。1994年中国社科院副研究员邵道生同志就指出,中国社会转型期的国民心态存在着六种倾向:人的行为的物质欲望化;人的行为的粗俗化;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冷漠化;国民心态的躁动化;社会各层的无责任化;浮夸虚假之风不仅存在于经济领域,而且在政治领域也相当盛行。1998年“国民心态”课题组在全国十大城市(北京、沈阳、上海、武汉、郑州、重庆、西安、长沙、昆明、广州)进行调查,其结果表明一个不容乐观的客观事实:如今的中国,道德信仰呈多元化发展。道德正在被许多人作为一种外在的礼仪规则和口号在使用着,而其作为个人内在生活规则及个人内在信仰的自然化的特点,正在社会层面上越来越被疏忽。很少有人为自己的不道德行为勇于承担道德责任,只要有条件或为利益驱动,许多人都会去实践其一向所批评的不道德行为。(注:参见张薇主编:《国民心态访谈》,中国物资出版社,1998年10月版。)

21新世纪,不论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不论西方还是东方,都面临一个共同的问题,即世界范围内人类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经济发展与文化发展之间的严重失衡。针对此种状态,欧美学者中有人指出“知者无知”,是说人们虽然有了文化知识、科学知识,有了书本,但却对人自身切关紧要的一切——人该成为怎样一个人,人该如何去生活——却毫无知识。人们只知道实在是什么,技术是什么,交易是什么,买卖是什么,竞争是什么,而不知道自己何为一个人。

如何解决这个人类难题?是否可以单纯依靠科学技术?如上所述,现代科学技术的惊人进步,并未消除人世间的争斗和痛苦,这已经说明科学和技术的力量是有限的。因而,把科学神化是无知的表现。科学家的话往往最精辟,也最令人信服。爱因斯坦说过:“科学虽然伟大,但他只能回答世界是什么的问题,应当如何的价值目标,却在它的视野之外”。(注:《爱因斯坦文集》,中文版,第 3 页,北京商务书馆,1979年版。)美国著名物理学家斯蒂芬·霍金在白宫提到未来千年的科学时指出,毫无疑问,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会取得进步,同时也会犯下错误。我们会把我们的梦想、虚荣和野心变成各种代码;我们会造成自我,订

制出我们的后代。我们就像弗兰肯斯坦先生那样,既有机会创造奇迹,也有机会创造怪物。人类所面临的挑战不是来自科学,而是来自道德。(注:[美]沃尔特.伊萨克森:《20 世纪和我们的未来》,见《编译参考》,1998年第8 期。)决定人应该如何生活的因素是各个自由的人,然而自由也有规定和法则,我们无论怎样生活都不能摆脱这种自由法则的制约。而这种自由法则就是伦理道德。其实,道德关系才是维系人类文化的根本纽带,这一点可能由于政治力量的强大而被人所忽视,实际上若不是借助于道德的力量,再强大的政治也无济于事。人类文化的全部成果,如果没有道德的力量,就会毁于一旦。然而,“我们的技术和伦理,从没有像今天这样,存在着如此大的差距。这不仅仅是屈辱,可以说是一种致命性的危险。所以必须更加努力地确立——若没有它,我们的生命便毫无价值,人生也无幸福的这种尊严性。”(注:[英]A.汤因比:《展望21世纪对话录》,讲谈社学术文库版。)历史学家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办法,那就是重建人类道德。到了今天,这个问题已被中外学者广泛认同。现在关键是如何建立的问题。

美国当代著名哲学家A ·麦金太尔发表了他的力作《德性之后》,对西方学术界造成巨大的冲击和影响,因而这部书成为西方伦理学研究的新的转折点。在书中,麦金太尔指出,当代人类的道德实践处于深刻的危机中,这一危机主要体现在,第一,社会生活中的道德判断的运用,是纯主观的和情感的;第二,个人的道德立场、道德原则和道德价值的选择,是一种没有价值依据的主观选择;第三,从传统意义上,德性已经发生了质的改变,并从以往在社会生活中所占据的中心位置退居到生活的边缘。那么这种状态产生的根源,就是人类传统德行的根基丧失。麦金太尔认为,在西方的长久的历史发展中存在着以亚里士多德主义为中心的德行传统。这个传统的主要精神有,善是人类本性意义上的目的,是人作为一个种类所特有的追求目标。德性在人认识到自身的目的后向人自身的目的的追求过程中,起了一个关键性的作用,而能够使人从偶然形成的人性向认识到目的后可能形成的人性转化的,就是德行。个人的善和国家的善其本质都是相同的,但是,因为国家的善是全体国民的善,因而是高尚和神圣的。德行需要实践,而以正确合理判断为基础,因而理智德性是核心德性,而这种德性是通过教育获得的。在书中,麦金太尔强调了这样一个问题:道德应是对生活整体的要求,它体现在生活的方方面面,而非某一生活片断上,亚里士多德的德性传统正在于它是对人的生活整体的一种要求。西方道德危机的出现,正是由于没有实践这一生活整体的道德的结果。而道德重建,则必须是在亚里士多德这一道德的传统回归的基础上来进行。(注:参见:[美]A.麦金太尔《德性之后》,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1月。)麦金太尔的理论分析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在一定意义上切中了问题要害。

中国正处于矛盾激发的社会转型期,由于种种复杂的社会历史及现实原因,国民的道德不进反退,也即道德“滑坡”。我国目前的道德体系也呈现出西方社会相似的发展轨迹。然而,社会主义国家,应凸显出其强大的宏观干预能力,努力建设新时期的道德体系,做到不走、少走西方国家的弯路。应在中外古今优秀的伦理文化中,扬长补短,构建具有普世意义的价值体系。

高度文明的社会必定是道德文化时代。人类若要最终求得自由、解放,必须以人性的提高作为决定性条件。就象康德所说,将道德作为“绝对命令”,决不当成一种荣誉,决不与功利相连,而完全是一种内在需要。东西方传统文化所倡导的道德精神,重视人的价值,重视道德生命,不仅体现了人类本性,而且可以克服现代人的异化,也能够在生活的旅途中,在对理想的追求中,支撑我们,充实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