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岳的形成》教案2

合集下载

高中地理必修1《山岳形成》教案2篇

高中地理必修1《山岳形成》教案2篇

高中地理必修1《山岳形成》教案2篇High school geography compulsory 1 "mountain formation" tea ching plan编订:JinTai College高中地理必修1《山岳形成》教案2篇前言:地理是世界或某一地区的自然环境山川、气候等及社会要素的统称。

是一门综合性的基础学研究地球表面的地理环境中各种自然现象和人文现象,以及它们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

本教案根据地理课程标准的要求和针对教学对象是初中生群体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并以启迪发展学生智力为根本目的。

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档下载后内容可按需编辑修改及打印。

本文简要目录如下:【下载该文档后使用Word打开,按住键盘Ctrl键且鼠标单击目录内容即可跳转到对应篇章】1、篇章1:高中地理必修1《山岳形成》教案2、篇章2:高中地理必修1《山岳形成》教案篇章1:高中地理必修1《山岳形成》教案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内力作用形成山岳的三种类型。

2.山岳对交通运输的影响。

3.通过背斜成谷、向斜成山的分析,进一步使学生理解内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塑造。

过程与方法1.分析法、讨论法。

2.探究与活动,理解背斜、向斜的判断。

3.利用直观的录像、景观图片等进行展示,使学生理解山岳地貌的成因与特征。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火山的危害和好处的分析使学生树立辩证法的思想;通过山岳对交通的影响内容的学习,使学生明白人类的活动应和自然和谐统一。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山岳的三种类型。

2.山岳对交通运输的影响。

●教学难点背斜、向斜的判断依据教学过程【活动】判断背斜和向斜1.结合上图,你可以从哪些方面来判断背斜和向斜?从形态上可以区别它们,背斜的岩层向上拱起,表现为山岭;向斜的岩层向下弯曲,表现为谷地。

岩层的新老关系才是判断背斜、向斜的重要依据。

背斜的中心部分岩层较老,两翼岩层较新;而向斜中心部分岩层较新,两翼岩层较老。

高中地理 4_2 山岳的形成(第2课时)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必修11

高中地理 4_2 山岳的形成(第2课时)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必修11

第二节山岳的形成(第2课时)课标要求:结合实例,分析造成地表变化的内、外力因素。

教材分析:山岳是地表各种自然地理要素相互作用最集中,最强烈,最明显的场所.教材紧紧地围绕人地关系这一主线,突出山岳这一地表形态与人类生活、生产的关系。

因此,本节在讲述地貌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的基础上,以山岳地貌为案例,剖析内力对地表形态的塑造过程。

这个学习主题是通过山岳地貌形成过程的分析,让学生学会分析内力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并将这种案例分析方法迁移到其他的内力地貌的学习中。

褶皱山与断块山地貌类型教材简单介绍了褶皱和断层的概念及基本形态;然后较为详细的阐述了褶皱山和断块山的形成及其它们的基本形态特征。

随后设计的“活动”目的是运用所学过的知识,在现实生活中的运用,能够用学过的地理知识解释一些自然景观,也是地理学中的体现。

教学目标:通过案例,尝试联系实际,发现生活中的地理问题,理解褶皱、断层构造在找油、找水、工程建设等方面的应用。

教学重难点:内外力作用形成的地表形态对交通运输的影响是本节的重点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相关的案例材料教学方法:综合分析法,课件演示法教学过程:[新课导入][讲述]:处于地下深处的岩浆,在巨大的压力作用下,可能会沿着地壳的薄弱地带喷出地表。

如果岩浆是沿着地壳的中央喷出口或管道喷出,往往会形成火山。

(板书)[展示图片并讲解]:火山由火山口和火山锥两部分组成。

火山口是地下岩浆喷出地表的出口。

没有被破坏的火山口是一个中央低洼的封闭洼地,所以会积水成湖。

如长白山天池。

破坏后的火山口呈半封闭状态。

火山锥是由火山喷出物堆积而成的锥形体。

上陡下缓。

如果火山是在海底喷发,火山喷发物不断堆积,露出海面,形成火山岛,比如夏威夷岛,同样,冰岛也是火山岛,所以冰岛被称为“冰与火的国家”[承转]:如果岩浆是沿着狭长的裂缝流出地表,可能会形成宽广的熔岩高原,比如美国的哥伦比亚高原。

[探究活动]:南京江宁方山是火山的判断。

给学生展示玄武岩(浮岩)。

推荐2019最新新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42《山岳的形成》教案(2)-精选

推荐2019最新新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42《山岳的形成》教案(2)-精选

第二节山岳的形成教课设计●冷静讲课山岳是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影响的最详细而生动的表现。

本节主要叙述了因为不一样方式的内力作用而形成的三类山岳。

从岩层的受力方向、地表形态和岩层新老关系三个方面来说明褶皱,褶皱的基本单位是褶曲,褶曲的两种基本形态是背斜和向斜。

利用活动指引学生议论:判断一个褶曲终究是背斜仍是向斜,为何最根本的依照是岩层的新老关系?从岩体受力、位移方向和地表形态三个方面解说断层,教课中要运用实例使学生能更好地理解断层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火山部分的难度不大,能够经过播纵火山喷发的录像增添学生的感性认识,以此认识不一样的火山喷发形式会形成不一样的火山地貌。

同时让学生课前查阅资料,提交他们自己对火山的认识,理解事物是辩证的,火山既能形成巨大的灾祸,也会给人们带来丰富的地热、温泉、肥饶的土壤等。

山岳对交通运输的影响:能够用山地图片投影来使学生获取感性认识,并联合“活动”,培育学生运用图表资料、地理数据剖析、解决地理事物的能力,使学生能学致使用,理论联系实质。

用实质的案ks5u 例及表 4.1和 4.2说明影响山区公路修筑的自然和人文因素,培育学生运用数据剖析地理问题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三维目标知识与技术1.内力作用形成山岳的三种种类。

2.山岳对交通运输的影响。

3.经过背斜成谷、向斜成山的剖析,进一步使学生理解内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ks5u的塑造。

过程与方法1.剖析法、议论法。

2.研究与活动,理解背斜、向斜的判断。

3.利用直观的录像、景观图片等进行展现,使学生理解山岳地貌的成因与特色。

感情、态度与价值观经过分山的危害和气处的剖析使学生建立辩证法的思想;经过山岳对交通的影响内容的学习,使学生理解人类的活动应和自然和睦一致。

●教课要点1.山岳的三种种类。

2.山岳对交通运输的影响。

●教课难点背斜、向斜的判断依照。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录像、网上收集的图片●课时安排2课时第 1课时●教课过程[新课导入]经过上节课内容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是塑造地表形态的两鼎力量,内力作用的总趋势是使地表变得高低不平,而外力作用的总趋势是使地表起伏情况趋势于缓和。

山岳的形成_教案新部编本.

山岳的形成_教案新部编本.

教师学科教案[ 20 – 20 学年度第__学期]任教学科:_____________任教年级:_____________任教老师:_____________xx市实验学校第四章:地表形态的塑造第二节山岳的形成【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了解褶皱的概念和基本形态,掌握正确判断背斜和向斜的方法,理解褶皱山的概念。

2.了解断层的概念,掌握断层对地表形态的影响,理解断块山的概念。

3.了解火山的形成过程,掌握火山的组成。

4.理解山岳对交通运输的影响。

二、能力目标1.阅读褶皱、断层示意图,分析褶皱、断层的成因及地貌表现。

2.通过读图分析地质构造的基本类型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培养学生读图能力,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三、德育目标1.通过分析各种山地的成因,培养读图、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使学生能应用所学知识解释地形的形成原因,使学生认识到地壳的变迁是有规律可寻的、是可以被认识的。

【教学重点】1.正确判断背斜和向斜的方法,理解褶皱山的概念。

2.掌握断层对地表形态的影响,理解断块山的概念。

3.火山的形成过程【教学难点】1.正确判断背斜和向斜2.阅读褶皱、断层示意图,分析褶皱、断层的成因及地貌表现。

【教具准备】背斜向斜比较、断层等投影片、火山构造动画素材等多媒体素材库【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同学们一定见过和听说过许多山脉,如我国的五岳、四大佛教名山等,不知大家是否注意过这样一个问题:这些山脉的形成原因是什么?他们的形成原因是否一直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一问题。

【板书】第二节山岳的形成【介绍】山岳又称山地,是陆地的主要组成部分,也是陆地的骨架。

山岳有多种类型,如褶皱山、断块山、火山等,它们的形成和发展都与内力作用有关。

【板书】一、褶皱山、断块山、火山【引导】什么叫褶皱、断层呢?(教师在讲课时可利用随手教具——书本、纸张进行演示,并强调岩层的受力方向) 【讲解】在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的挤压作用下,岩层会发生塑性变形,产生一系列的波状弯曲,叫做褶皱。

高中地理山岳的形成教案新人教必修

高中地理山岳的形成教案新人教必修

高中地理山岳的形成教案新人教必修第一章:山岳概述教学目标:1. 理解山岳的定义和分类;2. 掌握山岳的形成原因和过程;3. 了解山岳的地貌特征和生态环境。

教学重点:山岳的定义和分类,山岳的形成原因和过程。

教学难点:山岳地貌特征和生态环境的理解。

教学准备:教材、图片、地图、多媒体设备。

教学过程:1. 引入: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山岳,他们在自然界中的作用是什么。

2. 讲解:介绍山岳的定义和分类,解释山岳的形成原因和过程。

3. 互动:学生通过观察图片和地图,分析山岳的地貌特征和生态环境。

4. 总结:回顾本节课的内容,强调山岳的重要性和保护山岳生态环境的意义。

第二章:地壳运动与山岳形成教学目标:1. 理解地壳运动的概念和类型;2. 掌握地壳运动对山岳形成的影响;3. 了解山岳形成的过程和机制。

教学重点:地壳运动的概念和类型,山岳形成的过程和机制。

教学难点:地壳运动对山岳形成的影响的理解。

教学准备:教材、图片、地图、多媒体设备。

教学过程:1. 引入:引导学生思考地壳运动是什么,它与山岳形成有什么关系。

2. 讲解:介绍地壳运动的概念和类型,解释地壳运动对山岳形成的影响。

3. 互动:学生通过观察图片和地图,分析地壳运动对山岳形成的过程和机制。

4. 总结:回顾本节课的内容,强调地壳运动在山岳形成中的关键作用。

第三章:岩浆活动与山岳形成教学目标:1. 理解岩浆活动的概念和类型;2. 掌握岩浆活动对山岳形成的影响;3. 了解山岳形成的过程和机制。

教学重点:岩浆活动的概念和类型,山岳形成的过程和机制。

教学难点:岩浆活动对山岳形成的影响的理解。

教学准备:教材、图片、地图、多媒体设备。

教学过程:1. 引入:引导学生思考岩浆活动是什么,它与山岳形成有什么关系。

2. 讲解:介绍岩浆活动的概念和类型,解释岩浆活动对山岳形成的影响。

3. 互动:学生通过观察图片和地图,分析岩浆活动对山岳形成的过程和机制。

4. 总结:回顾本节课的内容,强调岩浆活动在山岳形成中的关键作用。

高一地理教案:山岳的形成3篇

高一地理教案:山岳的形成3篇

高一地理教案:山岳的形成高一地理教案:山岳的形成精选3篇(一)教案主题:山岳的形成年级:高一学科:地理教学目标:1. 了解山岳的形成原理和过程;2. 掌握山岳的分类和特点;3. 理解山岳地形对人类生活的影响;4. 培养学生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山岳的形成原理和过程教学难点:山岳地形对人类生活的影响教学准备:1. 多媒体设备;2. 地理教材和教具;3. 山岳地形的图片或视频资料。

教学过程:Step 1 引入(5分钟)1. 创设情境:用图片或视频展示壮观的山岳地形,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2. 提问:你们看到的这些山岳是怎么形成的?它们对我们有什么影响?Step 2 讲解(15分钟)1. 首先,讲解山岳的定义和分类。

通过图片和文字解释,让学生了解高山、山脉等概念。

2. 接着,讲解山岳的形成原理和过程。

重点解释构造力和风化作用对山岳形成的影响,并结合具体例子进行说明。

Step 3 案例分析(15分钟)1. 根据教材中的案例,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实际山岳地形的特点和形成原因。

2. 学生小组合作,选择一个具体的山岳地形进行研究和分析。

3. 学生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进行讨论和分享。

Step 4 归纳总结(10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山岳的形成过程和影响因素。

2. 学生通过讨论,总结山岳地形对人类生活的影响,如自然资源的利用、旅游业发展等。

Step 5 拓展延伸(10分钟)1. 引导学生思考:在地球其他地方是否有山岳地形?为什么?2. 学生小组合作,自行查找其他地区的山岳地形的资料并归纳总结。

3. 学生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进行讨论和分享。

Step 6 练习作业(5分钟)1. 设计一道与山岳形成相关的问题,让学生思考和回答。

2. 布置作业:要求学生写一篇关于山岳地形的报告,包括山岳的形成原理、特点和对人类的影响。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多媒体展示、案例研究和小组合作等教学方法,让学生了解山岳的形成原理和过程,并思考其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第四章 第2节 山岳的形成教学设计

第四章 第2节 山岳的形成教学设计

第二节山岳的形成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理解内力作用形成的褶皱山、断块山和火山的成因。

能从岩层的受力方向、地表形态和岩层新老关系三个方面来说明褶皱基本特征;能从岩体受力、位移方向和地表形态三个方面手描述断层特征。

2.理解背斜、向斜、断层的特征及对地貌的影响及其在找水、找矿、工程建设方面的意义。

3.能够根据地层结构特点判断背斜、向斜以及判断出该区域地壳运动的过程。

4.结合实例理解地形对交通线路布局的影响。

5.从人地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学科思想角度探索交通路线布局的思路。

【教材分析】山岳是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影响的最具体而生动的体现。

本节主要讲述了由于不同方式的内力作用而形成的三类山岳。

从岩层的受力方向、地表形态和岩层新老关系三个方面来说明褶皱,褶皱的基本单位是褶曲,褶曲的两种基本形态是背斜和向斜。

利用活动引导学生讨论:判断一个褶曲究竟是背斜还是向斜,为什么最根本的依据是岩层的新老关系?从岩体受力、位移方向和地表形态三个方面讲解断层,教学中要运用实例使学生能更好地理解断层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火山部分的难度不大,可以通过播放火山喷发的录像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以此了解不同的火山喷发形式会形成不同的火山地貌。

同时让学生课前查阅资料,提交他们自己对火山的认识,明白事物是辩证的,火山既能形成巨大的灾害,也会给人们带来丰富的地热、温泉、肥沃的土壤等。

山岳对交通运输的影响:可以用山地图片投影来使学生获得感性认识,并结合“活动”,培养学生运用图表资料、地理数据分析、解决地理事物的能力,使学生能学以致用,理论联系实际。

用实际的案例及表4.1和4.2说明影响山区公路修建的自然和人文要素,培养学生运用数据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学情分析】①从知识基础分析:本节所涉及的内容是地质构造与构建地貌的内容,地质构造是地壳运动的过程,而构造地貌是地壳运动的结果,学生往往容易混淆,需要从知识结构上厘清,所以教学过程中讲清运动过程是突破难点的关键。

高中地理必修:山岳的形成优秀教案优秀教案

高中地理必修:山岳的形成优秀教案优秀教案

高中地理必修:山岳的形成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山岳的形成原因,掌握地质构造运动与山岳形成的关系,理解板块构造学说在地理学中的应用。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地理现象的能力,提高地理实践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培养学生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山岳的形成原因及地质构造运动与山岳形成的关系。

2.教学难点:板块构造学说的理解与应用。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展示我国著名山岳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山岳的地貌特征。

(2)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这些山岳是如何形成的吗?它们与地质构造运动有什么关系?2.学习地质构造运动与山岳形成的关系(1)讲解地质构造运动的概念,引导学生了解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和地震等地质现象。

(2)分析地质构造运动对山岳形成的影响,如地壳运动使地壳发生褶皱和断裂,形成山岳。

(3)通过实例讲解,如喜马拉雅山脉的形成,让学生理解地质构造运动与山岳形成的关系。

3.学习板块构造学说(1)介绍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概念,引导学生了解地球表层分为六大板块。

(2)讲解板块构造学说在山岳形成中的应用,如板块交界处的地壳运动导致山岳的形成。

(3)通过实例讲解,如太平洋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的碰撞,形成青藏高原。

4.分析山岳的形成过程(1)引导学生观察山岳的地质剖面图,了解山岳的形成过程。

(2)讲解山岳形成过程中的地质作用,如地壳运动、岩浆活动、侵蚀作用等。

(3)通过实例讲解,如黄山、泰山等山岳的形成过程。

(2)拓展:引导学生了解我国著名山岳的地质特征,提高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

6.作业布置(1)查阅资料,了解我国著名山岳的地质特征。

(2)绘制一幅地质构造运动与山岳形成的示意图。

四、教学反思重难点补充:一、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展示我国著名山岳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

“同学们,看看这些壮丽的山岳,你们知道它们是如何形成的吗?它们背后隐藏着怎样的地质奥秘?”2.学习地质构造运动与山岳形成的关系(1)讲解地质构造运动的概念。

山岳的形成教学设计方案2课时

山岳的形成教学设计方案2课时
7.提高学生读图能力,以及在图中总结要点的能力,并从图形上直观的得到关于板块运动的特点。
承转过渡
1.教师讲解:页纸张很柔软,受力发生了弯曲变形—褶皱;岩层的可塑性差,如果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压力或张力超过了岩石的强度,岩层会怎样?
2.教师播放板块运动形成断层的视频,解释断层的概念,提出问题:断层运动能形成什么地貌?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复述褶皱、断层的概念,说出褶皱山和断块山的形成过程
2.绘制褶皱构造的示意图,判断褶皱的基本类型;
3.绘制断层构造的示意图,举出实例说明断层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4.描述火山的形成、结构和规模;
5.用具体的实例说明山地对交通运输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
1.阅读褶皱、断层示意图,分析褶皱、断层的成因及地貌表现;
3.播放一组地垒、地堑、裂谷景观图,引导学生得出断层形成的几种地貌,并举出例子
4.老师用三个粉笔盒演示断层、地垒、地堑构造(强调断层的岩层既要发生断裂又要发生位移),讲解断块山的概念
1.学生思考进行讨论,带着问题进入学习情境
2.学生观看视频,并思考垂直断层的上升岩块和下降岩块可以形成的地形
3.学生听讲,同时
背斜
概念和形成过程向斜
基本形态:背斜和向斜
1、褶皱山背斜与向斜的判断与比较
背斜与向斜在生活中的应用
断层概念和形成过程
2、断块山断层基本形态:地堑、地垒
地貌表现:华山、庐山、渭河谷地等
断块山
(第二课时)
二、褶皱山、断块山、火山
1、褶皱山
2、断块山
结构和规模、分类
3、火山火山带的分布
影响
二、山地对交通运输的影响
学生分组讨论并回答问题
培养学生使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实例的能力,了解背斜向斜的应用与断层的危害

高中地理山岳的形成教案新人教必修

高中地理山岳的形成教案新人教必修

高中地理山岳的形成教案新人教必修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山岳的形成原因和分类,掌握内外力作用与山岳形成的关系。

2. 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地理现象的能力,提高对山岳地理意义的认识。

3. 培养学生地理探究精神,增强环保意识。

二、教学内容1. 山岳的形成原因2. 山岳的分类3. 内外力作用与山岳形成的关系4. 山岳的地理意义5. 环保意识教育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山岳的形成原因、分类、内外力作用与山岳形成的关系。

2. 教学难点:山岳形成过程的内外力作用分析。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山岳的形成原因。

2. 运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实际案例理解山岳的分类和地理意义。

3. 利用多媒体演示法,形象展示山岳形成过程,增强学生感官体验。

4. 开展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合作与交流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我国著名山岳风光图片,引起学生兴趣,导入新课。

2. 讲授新课:(1) 山岳的形成原因:讲解地壳运动、岩浆活动、沉积作用等形成山岳的原因。

(2) 山岳的分类:根据成因、形态等特点,介绍褶皱山、断块山、火山、喀斯特地貌等类型。

(3) 内外力作用与山岳形成的关系:分析内外力作用在山岳形成过程中的重要性。

(4) 山岳的地理意义:讲解山岳对气候、水文、生物、土壤、交通等方面的影响。

3. 案例分析:分析我国某著名山岳的地理意义,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山岳的作用。

4.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山岳形成过程中内外力作用的具体表现。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山岳的地理意义。

6.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7. 课后反思:对本节课的教学进行总结,思考改进措施。

六、教学评价1. 评价目标:学生能理解山岳的形成原因和分类。

学生能分析内外力作用与山岳形成的关系。

学生能阐述山岳的地理意义。

2. 评价方法:课堂问答:通过提问检查学生对山岳形成原因、分类和地理意义的理解。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参与程度和思考深度。

高一地理教案:山岳的形成

高一地理教案:山岳的形成

高一地理教案:山岳的形成知识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将能够:1.了解山岳的形成过程和基本结构特征;2.掌握各种地质作用对于山岳形成的影响;3.能够简单描述地球活动过程中的造山作用;4.理解人类活动对于山岳环境的影响。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讲述块体隆升和断块错动的地质作用;2.解析地球活动中的造山作用;3.讲解天然资源的开采对于山岳环境的影响。

教学难点1.解读山岳结构特征;2.理解不同的地质作用和它们对于山岳形成的影响;3.分析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教学过程1. 导入环节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图片、视频,让其了解地球的自然环境和活动后,老师可以请学生谈谈自己对于山岳的认识,为进一步的学习打下基础。

2. 呈现环节2.1 展示山岳的基本结构特征山岳常见的结构特征是坡度和海拔高度的增加,山壁陡峭,山脉曲折,空气相对干燥。

2.2 展示地质作用对于山岳形成的影响地质作用分为内力和外力。

内力主要表现为地震、火山爆发、构造变形等;外力则包括风蚀、河流侵蚀等。

老师可以通过图片、视频等形式展示地球活动中的地质作用,以便于学生理解。

2.3 展示造山作用请学生观察山川图,加深对于造山作用的认识和理解,特别是那些岩石和地质构造的变化。

2.4 展示人类活动对于山岳环境的影响通过展示人类活动带来的水土流失、生物灭绝等负面影响,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3. 实践环节在学习上述知识的基础上,老师可以设置以下实践环节:1.选择一个山川(如泰山),在联合学科教学中通过实地考察和数据统计,让学生掌握山岳数据的收集和分析方法;2.将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个山川,制作简单的展板,展示该山川的基本情况、形成过程、生态福利、旅游发展等方面的内容,通过对比和交流,促进学生探究和思考。

4. 总结环节在教学的最后,老师可以总结本节课的重点、难点,针对性地复习和扩展知识内容,引导学生梳理并总结所学内容,提高学生能力。

课后作业完成以下习题:1.请简述山岳的结构特征;2.请描述地球活动中的造山作用;3.请就人类活动对于山岳环境的影响进行探究并写出自己的思考。

示范教案(第二节 山岳的形成 第2课时)

示范教案(第二节 山岳的形成 第2课时)

第2课时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师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褶皱山和断块山,它们都是山岳的重要类型,都是由内力作用中的地壳运动形成的。

这节课我们要再认识一种成因不同的山岳——火山。

(播放录像“维苏威火山的喷发”,出示图片“长白山主峰白头山”)推进新课师哥伦比亚高原和长白山主峰都是由岩浆喷发而形成的,为什么在地貌景观上大不相同呢?生喷出口不一样。

前者是岩浆沿地壳的线状裂隙流出形成的,而后者是岩浆沿着地壳的中央喷出口或管道喷出而成的。

师对。

请看图片,说出火山的结构。

(出示图片“火山示意图”)生火山由火山口和火山锥两部分构成。

火山口是岩浆在地表的喷出口,火山锥是火山碎屑物质和喷出的岩浆在流动过程中堆积而成的锥形体。

师不错。

火山的规模大小不等。

(材料)世界最高的死火山:阿空加瓜山。

海拔6959米,位于阿根廷境内,被公认为西半球的最高峰。

山峰座落在安第斯山脉北部,峰顶在阿根廷西北部门多萨省境,但其西翼延伸到了智利圣地亚哥以北海岸低地。

世界最小的火山:菲律宾八打雁省达加泰镇有一座塔尔湖,湖中央有一座小火山岛,是世界上最小的火山,也称“湖中火山”。

(出示资料“火山的利弊”)烈焰熊熊、烟尘滚滚的火山爆发,吞噬了大片土地森林,毁坏村庄城镇,给人类带来过巨大的灾难。

在过去的500年里,约有几百万人死于火山之灾。

但谁知这大自然之凶神恶煞,也能提供给人类有益的礼品。

火山活动搅动了地下炽热的岩浆,冲出地面形成火山岩。

这些火山岩浆里饱含着各种矿液,经过一系列复杂的物理化学作用后,凝结富集成多种金属矿产和非金属矿产。

像南京的梅山铁矿、安徽马鞍山铁矿、安徽庐枞铁矿和安徽、浙江的明矾石,很多地方的硫铁矿、膨润土矿,中国的四大图章石(福建寿山、浙江昌化、浙江清田、内蒙巴林)……都是火山活动铸造成的,也可说是火山在“地下工厂”中加工的“产品”。

火山是天然的化肥厂。

有的活火山地区的居民,尽管那里火山频频爆发,他们仍然冒着生命危险在火山虎口底下居住。

问他们为何留恋在此,他们则说舍不得离开这世界上最肥沃的土地。

高中地理第四章第二节山岳的形成教案2新课标 人教版 必修1

高中地理第四章第二节山岳的形成教案2新课标 人教版 必修1

第四章地表形态的塑造第二节山岳的形成一、课程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以山岳为例,分析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2、了解褶皱、断层的概念,认识褶皱山和断层山的形成及基本形态特征。

3、了解火山的形成、结构和规模。

4、提供数据,从技术要求、工程量和造价方面的差异,说明山岳对交通运输的影响;培养学生运用数据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

5、提供实际案例,说明影响山区修建公路的自然和人文要素,培养学生分析、解决实际地理问题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1、用多媒体动画模拟演示方法认识褶皱、断层和火山。

2、以小组协作讨论的方法学习山岳对交通运输的影响。

培养学生大胆、主动分析问题和解决生活中的地理问题。

3、案例探究:山岳对交通运输线路结构、线路分布格局、线路延伸方向的影响。

联系所学知识和技能,对信息进行获取、收集、加工、处理,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小组协作讨论和案例探究,帮助学生建立勇于探索创新的精神,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团结协作的良好习惯。

二、教材分析本节教材是在前一节《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的基础上,将山岳作为内力塑造地表形态的一个典型案例继续深入剖析。

因此教师可把该部分的教学安排在讲述“内力作用”这一内容后进行。

让学生对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有更为深入的理解,学会分析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并将这种案例剖析方法迁移到其它构造地貌的学习中。

因此,本节内容在教材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本节有两个重点内容:一是山岳的形成,介绍了褶皱山、断块山的形成以及火山的形成、分布和规模;另一个是山岳对交通运输线路结构、线路分布格局、线路延伸方面的影响。

三、教学过程1、[播放山岳的录像,导入新课]山岳又称山地,是陆地的主要组成部分,也是陆地的骨架。

山岳有多种类型,如褶皱山、断块山、火山等。

今天我们一起来了解它们是怎样形成的。

2、多媒体动画演示褶皱山的形成。

介绍褶曲的两种基本形态背斜和向斜。

补充关于地层新老关系的相关内容,引导学生判断背斜和向斜。

高中地理山岳的形成教案新人教必修

高中地理山岳的形成教案新人教必修

高中地理山岳的形成教案新人教必修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山岳形成的基本概念,掌握山岳形成的主要原因。

2. 使学生了解山岳地貌的基本特征,提高观察和分析地貌现象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激发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

二、教学内容1. 山岳形成的基本概念2. 山岳形成的主要原因3. 山岳地貌的基本特征4. 典型山岳地貌实例分析5. 山岳资源与人类活动的关系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山岳形成的主要原因,山岳地貌的基本特征。

2. 教学难点:山岳地貌的形成过程,典型山岳地貌实例分析。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山岳形成的原因。

2. 利用多媒体展示山岳地貌图片,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3. 开展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与交流能力。

4. 结合实际案例,进行分析与讲解。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山岳地貌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山岳地貌现象,激发学生兴趣。

2. 新课导入:介绍山岳形成的基本概念,让学生了解山岳形成的主要原因。

3. 课堂讲解:详细讲解山岳地貌的基本特征,分析典型山岳地貌实例。

4. 小组讨论:让学生结合所学内容,讨论山岳地貌的形成过程及特点。

5. 案例分析:以我国著名山岳为例,分析山岳资源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山岳地貌的形成原因及特点。

7.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作业,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运用地理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

六、教学拓展1. 利用课后时间,组织学生进行山岳地貌的实地考察,加深对山岳地貌的理解。

2. 邀请地理专家进行讲座,分享山岳研究的心得和经验。

3. 引导学生关注山岳资源的保护与开发,讨论可持续发展策略。

七、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估学生的参与度。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3. 实地考察报告:评估学生在实地考察中的观察、分析和总结能力。

4. 专家讲座反馈:收集学生对专家讲座的反馈,了解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收获。

推荐-山岳的形成教案2 精品

推荐-山岳的形成教案2 精品

第四章第二节《山岳的形成》教学设计一、明确课标要求1.了解褶皱的概念和褶皱的基本形态;2.了解褶皱山的形成和褶皱山的基本形态特征;3.能够在不同的示意图中识别和判读背斜与向斜;4.知道和理解断层的概念和断块山的形成,了解断块山的基本形态特征;5.知道火山的形成、结构和规模。

二、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结合具体图像,了解褶皱山的形成及基本形态特征。

2.能在示意图上识别和判断背斜和向斜。

3.理解内外力共同作用下形成的“背斜成谷,向斜成山”,并能够明白其形成的原因。

4.能够结合实例,理解断块山的形成及基本特征。

5.知道火山的形成、结构和规模。

过程与方法目标:1.结合实例,分析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力、外力因素。

2.通过案例,尝试联系实际,培养动手演示、判读图像、比较、分析、归纳的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通过探究活动,激发学习地理问题的兴趣,从而培养科学的学习态度。

三、教学过程多媒体投影:珠穆朗玛峰的自然风光设问:珠穆朗玛峰是如何形成的呢?学生阅读教材。

一、山岳的形成1.褶皱山多媒体投影:喜马拉雅山的形成过程学生思考。

学生尝试回答。

教师引导演示:以课本演示岩层受力的方向,形成的基本形态──背斜和向斜。

学生模仿。

多媒体投影:背斜和向斜的对比表格。

学生阅读教材。

学生填写表格。

教师提问并点评。

多媒体演示:1.演示岩层的受力情况,说明背斜顶部因受张力作用,常被侵蚀成为谷地;向斜的轴部因受力挤压,岩性坚硬不易被侵蚀,反而形成山岭。

2.“背斜成谷,向斜成山”的过程。

提问:背斜和向斜的判断依据是什么?学生思考后回答。

教师总结:1.从地表形态和岩层新老关系两方面比较背斜和向斜,其中岩层的新老关系是最重要的判断依据。

2.在对有关地质示意图进行背斜和向斜判断时,不能单看其地表形态,一般可通过两种方法进行判断:①根据中心和两翼岩层的新老关系进行判断;②通过观察岩层之间的关系,以恢复构造的原来面貌来判断。

多媒体投影:“华山、庐山、泰山”景观图提问:“华山、庐山、泰山”属于哪种山?学生阅读教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章:地表形态的塑造
第二节山岳的形成教案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了解褶皱的概念和基本形态,掌握正确判断背斜和向斜的方法,理解褶皱山的概念。

2.了解断层的概念,掌握断层对地表形态的影响,理解断块山的概念。

3.了解火山的形成过程,掌握火山的组成。

4.理解山岳对交通运输的影响。

二、能力目标
1.阅读褶皱、断层示意图,分析褶皱、断层的成因及地貌表现。

2.通过读图分析地质构造的基本类型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培养学生读图能力,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三、德育目标
1.通过分析各种山地的成因,培养读图、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使学生能应用所学知识解释地形的形成原因,使学生认识到地壳的变迁是有规律可寻的、是可以被认识的。

【教学重点】
1.正确判断背斜和向斜的方法,理解褶皱山的概念。

2.掌握断层对地表形态的影响,理解断块山的概念。

3.火山的形成过程
【教学难点】
1.正确判断背斜和向斜
2.阅读褶皱、断层示意图,分析褶皱、断层的成因及地貌表现。

【教具准备】
背斜向斜比较、断层等投影片、火山构造动画素材等多媒体素材库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同学们一定见过和听说过许多山脉,如我国的五岳、四大佛教名山等,不知大家是否注意过这样一个问题:这些山脉的形成原因是什么?他们的形成原因是否一直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一问题。

【板书】第二节山岳的形成
【介绍】山岳又称山地,是陆地的主要组成部分,也是陆地的骨架。

山岳有多种类型,如褶皱山、断块山、火山等,它们的形成和发展都与内力作用有关。

【板书】一、褶皱山、断块山、火山
【引导】什么叫褶皱、断层呢?
(教师在讲课时可利用随手教具——书本、纸张进行演示,并强调岩层的受力方向) 【讲解】在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的挤压作用下,岩层会发生塑性变形,产生一系列的波状弯曲,叫做褶皱。

当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压力和张力,超过了岩石的承受能力时,岩体就会破裂。

岩体发生破裂后,如果两侧的岩体沿断裂面发生明显的位移,就形成了断层。

我们下面先来了解一下褶皱山的有关知识。

【板书】1、褶皱山
①概念:岩层弯曲变形(连续性变形)
【指导读书】褶皱的基本形态表现为两种,即背斜和向斜。

什么是背斜、向斜呢?
(教师在黑板上用板笔绘出背斜和向斜的形态图,并标出受力方向)
【板书】②形态:背斜和向斜
③褶皱形成过程:
【提问】同学们仔细观察,背斜和向斜从外部形态上看有什么不同呢?
【学生回答】从外部形态看,背斜的岩层一般是向上拱起,向斜的岩层一般是向下弯曲的。

【教师讲解】在地貌上,背斜常成为山岭,而向斜常形成谷地或盆地。

但这只是一般情况,还有特殊情况。

(教师用黑板擦把背斜上部擦去一部分,把向斜上部用粉笔添绘上一部分,变成“背斜成谷、向斜成山”的形态。

) 【引导】大家请看!有的时候恰恰相反,背斜由山岭变成于谷地,而向斜由谷地变成了山岭,这是怎么回事呢? 【学生回答】略
【教师讲解】这是受到外力作用的结果。

背斜顶部因受到张力作用,岩性比较疏松,若裸露在地表很容易受到风力、流水等外力因素的侵蚀,所以就有可能变成谷地;而向斜槽部因受到挤压力作用,岩性比较坚硬不容易被外力侵蚀,反而成为山岭。

所以我们在分析问题时,既要看到它的一般性,也要注意到它的特殊性。

背斜成谷、向斜成山,这种现象叫地形倒置,在山区、矿山等地带是可以看到的。

所以我们不能简单地从形态上来判断背斜或向斜。

背斜顶部被侵蚀后,下面的岩层裸露出来,所以从岩层的新老关系看,背斜中心部分岩层较老,两翼岩层较新;向斜中心部分岩层较新,两翼岩层较老。

无论岩层怎样变形,依据岩层的新老关系来判断背斜或向斜,都是可靠的。

【板书】④正地形(“背斜成山、向斜成谷”)与逆地形(“背斜成谷、向斜成山”) ⑤背斜与向斜的比较: 【出示投影片】背斜和向斜同学们弄清楚了吗?下面我们通过这一表格再来比较一下。

背斜
【说明】由背斜或向斜发育而成的山岭和谷地,统称为褶皱山。

褶皱山的规模有大有小。

大规模的褶皱山系可以绵延数千千米,如纵贯南北美洲西部的科迪勒拉山系,以及横贯亚欧大陆中南部的阿尔卑斯—喜马拉雅山系等。

小规模的褶皱山只有几十米。

【转折过渡】书页纸张很柔软,受力发生了弯曲变形——褶皱,岩层可塑性差,如果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压力或张力超过了岩石的强度,岩层会怎样?(岩层会断裂错开)用吹塑纸教具在黑板上演示:断层、阶梯状断层、地垒、地堑。

【板书】2、断层山──岩层变位(不连续的变形)(注意与褶皱比较)
(教师在黑板上用粉笔绘出断层示意图)
【教师讲解】从断层两侧岩块的相对移动方向(可能一侧上升或一侧下沉)可看出,相对上升的岩块,在地貌上常形成块状山地或高地,如我国的东岳泰山、西岳华山、江西庐山等名山,都属于上升的岩块;另一侧相对下沉的岩块,则常形成谷地或低地,如我国陕西南部的渭河平原、山西中部的汾河谷地。

断层在山区是经常可以看到的,常常表现为悬崖、陡壁、峡谷等。

在断层构造地带,由于岩石破碎,易受风化侵蚀,常常发育成沟谷、河流。

由断层发育而成的山岭和谷地,统称为断块山地,简称断块山。

断块山是地壳运动过程中形成的一种分布十分广泛的地貌形态。

它的规模大小不等,大的断块山可以延伸数千米,如我国的华山(图4.12)等,小的只有几十米。



【说明。

【学生思考后回答】有,如富士山属于火山。

【教师总结】同学们回答的很好,还有火山,那么火山是如何形成的呢?这就是我们要研究的下一个问题。

【板书】3、火山
【指导读书】请同学们阅读教材P81思考:
①玄武岩高原和火山有什么联系与区别?
②火山由哪几部分构成的?
③火山的规模是否相同?
【学生回答】
①联系:玄武岩高原和火山都是由于处于地下深处的岩浆,在巨大的压力作用下,有时候会沿着地壳的薄弱地带喷出地表而形成的。

区别:玄武岩高原是岩浆沿着地壳的线状裂隙流出,往往比较宽广。

如哥伦比亚高原。

火山是岩浆沿着地壳的中央喷出口或管道喷出。

如我国长白山的主峰。

②火山由火山口和火山锥两部分组成。

③火山的规模大小不一,大火山的相对高度可达4 000~5 000米,火山口直径为数百米;小火山的相对高度不及100米。

【板书】(在学生回答时教师板书相应内容)
①玄武岩高原和火山联系与区别
②组成:火山口和火山锥
③规模:大小不一
【教师讲解】我们虽然了解了火山的构造是由火山口和火山锥组成,你是否真正理解呢?下面我们对其作具体讲解。

【投影幻灯或播放火山构造形成动画】
【教师补充讲解】火山口是地下岩浆上涌喷出地表的出口。

没有破坏的火山口是一个中央低凹的封闭洼地,有时候会积水形成湖泊,如我国的长白山天池。

破坏后的火山口呈半封闭状态。

火山锥是由火山碎屑物质和喷涌出来的岩浆在流动过程中堆积而成的锥形体。

它一般由多次火山喷发形成,上部坡度较大,下部坡度较缓。

【转折过渡】通过以上的学习我们已经基本了解了山岳的各种类型及其形成原因,那么山岳对人类有什么影响呢?我们这节课主要从山岳对交通运输的影响来说明。

【板书】二、山岳对交通运输的影响
【指导读书】阅读教材P82思考:
1.山岳对交通运输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2.一般情况下,山岳地区的交通运输线主要以什么方式为主,为什么?
3.山岳地区的交通运输线路的选取原则?为了达到线路的技术要求,在山岳地区修建公路和铁路应注意什么问题?
【学生回答】
1.对交通运输方式的选择、交通运输线路的分布和延伸方向影响较大
2.一般情况下,山岳地区的交通运输线主要以公路为主,而后才是铁路。

因为在山岳地区修建交通运输干线,不仅成本高,难度也比较大。

为了降低修建成本和难度,在山岳地区,人们通常优先建造成本较低、难度较小的公路,其次才是铁路。

3.地势相对和缓的山间盆地和河谷地带。

为了达到线路的技术要求,在山岳地区修建公路和铁路往往需要迂回前进。

【课堂小结】略。

【思考题】
1.在断层处修建水库,大型工厂行不行?(不行,容易滑坡)
2.北京地址平面图上,从古到今,为什么总是缺一个西北角?
(北京城从建城以来,西北角的建筑物屡建屡塌,经调查,这段城墙可能是在一个活动的短裂带上,由于地壳变形,在断层上面的建筑物自然要受到影响,缓慢地拉开,结果不是发生位移,就是断裂倾倒,所以北京西北角总是补不起来。


【课后作业】教材P82活动
【板书设计】
第二节山岳的形成
一、褶皱山、断块山、火山
1.褶皱山
①概念:岩层弯曲变形(连续性变形)
②形态:背斜和向斜
③褶皱形成过程:
④正地形(“背斜成山、向斜成谷”)与逆地形(“背斜成谷、向斜成山”)
⑤背斜与向斜的比较:
①玄武岩高原和火山联系与区别
②组成:火山口和火山锥
③规模:大小不一
二、山岳对交通运输的影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