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咏怀古迹其三教案指导
高中语文第二单元5杜甫诗三首咏怀古迹(其三)教案1新人教版必修
![高中语文第二单元5杜甫诗三首咏怀古迹(其三)教案1新人教版必修](https://img.taocdn.com/s3/m/8ff2cf0aac02de80d4d8d15abe23482fb5da0243.png)
咏怀古迹(其三)教学目的一、了解怀古诗借古伤今、怀古伤己的风格特点。
二、学习咏史怀古诗的解题思路。
教学重点难点:赏析诗歌,理解寓意,把握主旨。
教学时数: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杜甫诗三首中的《秋兴八首(其一)》,体会到了杜诗沉郁顿挫的风格特点,学习了写景抒情诗的写作手法,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追溯历史,走进被人们誉为“咏昭君之绝唱”的杜甫的《咏怀古迹(其三)》,了解王昭君,感受王昭君。
并看看这首诗又会给我们怎样的收获。
二、《咏怀古迹》五首简介1.诗体:一组七言律诗,共五首;2.内容:缅怀庾信、宋玉、王昭君、刘备、诸葛亮;3.主旨:借古迹古人抒发自己的心怀。
三、熟悉词语,诵读诗歌1.朗读(体会昭君绵绵无绝期的怨恨之情)2.解释词语①尚有村:还留下生长她的村庄,即还有古迹之意。
尚:还。
②一去:一旦,一经。
指昭君一经离开汉宫,远嫁匈奴后,从此不再回来,永远和朔漠连在一起了。
③“环珮”女子佩戴的饰物,用来借代昭君。
④论:倾诉、怨诉四、赏析诗歌(1)题解《咏怀古迹五首》是一组七言律诗,作于大历元年(766),是杜甫在夔州和自夔州赴江陵途中陆续写成。
此为第三首,是杜甫离开夔州东下、途经荆州府归州(今湖北秭归)东北四十里的昭君村时所作。
(2)诗歌(怀古诗)赏析:弄清史实→体悟感情→分析技巧1.所描写的古人、往事是怎样的(弄清史实、典故)?学生分组讨论教师明确:写王昭君远嫁异域、独葬他乡、美貌不被识、夜月魂归、作怨思之歌等事件。
2.为什么要写这个古人这段往事?其中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态度和观点(体悟意图、领悟感情)?学生讨论教师明确:借咏叹昭君之事,以抒发诗人的身世之感。
表达自己失遇无路,才不得用的感叹。
3.这种态度运用什么手法表达(分析技巧手法)?怀古伤己、借古讽今、对比、衬托(3)这首诗写的是王昭君,但首联一开始并没有写她,那写的是什么?有何作用呢?学生探讨教师明确:诗人就是要借高大山川的雄伟气象来烘托昭君的形象。
咏怀古迹(其三)-人教版必修3语文教案
![咏怀古迹(其三)-人教版必修3语文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b2c3dc331611cc7931b765ce050876323012744e.png)
咏怀古迹(其三)-人教版必修3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古代建筑和文化遗产的历史背景和意义;2.培养学生发现、欣赏古代建筑和文化遗产的能力;3.激发学生爱国主义情感,尊重传统文化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1.让学生了解古代建筑的特点和历史背景;2.通过阅读古诗词,使学生了解古代建筑的文化含义和历史意义。
三、教学难点1.让学生在古代建筑中发现文化遗产的价值;2.深入理解古代建筑与文化的关系。
四、教学方法1.小组合作学习的方法;2.阅读、欣赏、分析诗词的方法;3.语言表达、思维飞跃的方法。
五、教学流程1.导入教师通过简要介绍中国古代建筑的特点及建筑的分类,引导学生树立爱国主义情感,从而培养学生了解和欣赏古代建筑的能力。
2.阅读将屈原的《离骚》中的“神龟虽寿,犹有竟时;腾蛇乘雾,终为土灰”这段文字分组让学生进行阅读和讨论。
将古代建筑和诗词联系起来,了解古代建筑的文化意义。
3.小组合作学习课堂上将学生分若干小组,让每组选择一座历史建筑进行深入研究。
要求学生在掌握建筑的历史背景和建筑结构等基本信息的基础上,通过实地走访和相关文献查阅,掌握更多的建筑文化知识。
要求学生能够合理分工,充分发扬个人的独立思考和创新精神,完成小组课题的设计和论文的撰写。
4.作品展示小组课题完成后,课堂上进行作品的展示和分享。
展示过程中,学生可以通过图片、视频、报告等形式介绍所选建筑的建筑结构、历史背景、文化含义等相关信息,并讲述每个小组的研究过程和撰写论文时遇到的问题。
同时,课堂上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互动问答,以检验课堂教学效果。
5.总结通过课堂上的学习和实践,学生们不仅掌握了古代建筑和文化遗产的相关知识,也增强了爱国主义意识和学习能力。
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总结,让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归纳和总结,为下一个学习环节提供充足的思想准备。
六、教学反思本文教案重点在于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发掘古代建筑和文化遗产的文化价值,通过小组合作、阅读、欣赏等多种方法,不仅让学生掌握了相关知识,也培养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意识。
古迹探索之杜甫《咏怀古迹(其三)》教案
![古迹探索之杜甫《咏怀古迹(其三)》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429cf93a178884868762caaedd3383c4bb4cb498.png)
古迹探索之杜甫《咏怀古迹(其三)》教案教案一、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诗歌,了解唐代诗人杜甫的创作特点和思想精髓2.通过案例教学,了解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3.通过合作探索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探索精神二、教学内容杜甫的《咏怀古迹(其三)》三、教学步骤1.导入在导入环节,可以通过点播或直播一些与杜甫和《咏怀古迹》相关的图片或视频,让学生对诗歌和文化遗产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和体验。
2.讲解诗歌讲解诗歌过程中,应首先讲述杜甫的生平和创作背景,让学生了解他是一位什么样的人和诗人。
然后带领学生共读诗歌,分析诗歌的结构、语言、意境和思想,让学生了解诗歌的内涵和特点。
3.阅读理解在阅读理解环节,可以让学生自主阅读诗歌,并绘制一幅与诗歌相关的图画或漫画,体现诗歌的意境和氛围;也可以设置一些课堂任务,如课文选读、生字词语掌握、诗歌赏析、图片展示等,鼓励学生展现自己的文化素养和创造才能。
4.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环节,可以让学生了解一些本地的文化遗产,如古建筑、文物、传统技艺等,了解其历史、风格、意义和现状,以及其保护和传承工作。
同时,鼓励学生为本地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出谋划策,提出具体的建议和举措。
5.合作探索在合作探索环节,可以让学生分组,选择一个本地文化遗产进行调研和探索,了解其历史、文化价值、现状和问题,并设计一个方案或活动,为其保护和传承出谋划策。
如:制作宣传海报、举办文化节庆、组织义务修缮等。
同时,鼓励学生通过分享交流的方式,加深合作和学习的效果。
6.课堂总结在课堂总结环节,可以让学生自己写一篇感想、日记或读后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成果和心得体会。
同时也可以借助一些影视资料或音频资料,进行现场点评和互动交流,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阅读能力。
四、教学方法1.翻转课堂2.案例教学3.合作学习4.探究式学习五、教学评估1.课堂参与度评估2.作业评估3.小组合作评估六、教学资源1.关于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的图书、视频、音频资源2.相关课文和诗歌的解读和赏析资料3.教师制作的PPT和投影片4.小组合作探索活动的组织指导和反馈回顾七、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可以让学生不仅了解唐代诗歌的创作特点和思想精髓,而且也可以了解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并有机会参与到实际的文化探索和保护实践中,培养了学生的文化素养、创新思维和社会责任感。
杜甫诗三首《咏怀古迹(其三)》教案
![杜甫诗三首《咏怀古迹(其三)》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4804cce4b04e852458fb770bf78a6529657d3556.png)
杜甫诗三首《咏怀古迹(其三)》教案《杜甫诗三首《咏怀古迹(其三)》教案》这是优秀的教案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作业内容杜甫诗三首《咏怀古迹(其三)》一、第二单元唐诗欣赏,作者分别是李白、杜甫、白居易和李商隐。
李、杜二人是唐代诗坛最耀眼的两位明星,李白的歌行体诗歌想像丰富,比喻奇特,笔法夸张,韵律流转华美,在人教必修3编写说明中明确欣赏这些作品,需要注意两个方面:一是引导学生进入诗歌的情境。
本单元所选的诗歌,情感的抒发都是含蓄的,这就需要我们进入诗人所描写的情境中细细体会。
引导学生进入情境,首先要抓好朗读和背诵,比如读《蜀道难》要高亢激昂;其次要发挥想像和联想,不仅要把诗歌描绘的景物、事态还原成脑中的图画,而且要设身处地,感受诗人在此种情境中的精神状态和心理特征。
二是启发学生的审美情趣。
诗歌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古人说“动天地,感鬼神,莫近于诗”(《毛诗序》)。
鉴赏诗歌的情感美和形式美,是诗歌教学的重要内容。
三是抓好朗读和背诵。
朗读和背诵,对于诗歌教学来说,具有不可或缺的意义。
诗歌本来就是宜歌宜咏的,朗读和背诵,一方面可以加深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另一方面可以检验理解水平,巩固理解成果。
另外,对诗歌的理解,不是单纯的课堂讲解所能完成的,有时还需要学生更多社会生活经验和人生阅历的参与。
这样,背诵本身还具有贮存功能,可以留待诗美的缓释。
在初读感受过程中学生对本诗类别情感已有所了解,本节课主要让学生品读诗情,学习诗法。
咏史怀古类诗作本是作者借古抒情,而我们又是在品读古人诗作,其实都是在历史中穿梭,诗人在穿梭中表情,我们在穿梭中悟情。
鉴于此,咏史和怀古类诗的鉴赏主要是回味的过程。
回味诗之史实,了解内容;回味诗之作者,读懂感情;回味诗之感情,读透诗作。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把握全诗大意,体会作者情感2、能力目标:赏析诗歌,了解怀古诗借古伤今借古伤己的风格特点。
3、情感目标:把握诗人借古伤己,怀才不遇的愤懑情感4、本课的教学重点:诵读指导、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5、教学难点:赏析借古讽今,怀古伤己的写作手法三、教学方法1、史实分析法;2、知人论世法,3、比较分析法。
咏怀古迹其三教案板书 咏怀古迹其三教案设计
![咏怀古迹其三教案板书 咏怀古迹其三教案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43587f6f76232f60ddccda38376baf1ffc4fe321.png)
咏怀古迹其三教案板书咏怀古迹其三教案设计教案板书:咏怀古迹教案设计:一、导入(10分钟)1. 师生问候2.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让学生看一组图片,讨论图片中的古迹有哪些,并尝试回忆一些自己去过的古迹。
二、展开(30分钟)1. 师生互动:教师通过展示幻灯片,介绍一些著名的古迹,如中国的长城、埃及的金字塔等,并讲解其背后的历史故事和文化意义。
2. 小组活动: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个古迹进行深入研究。
学生需要了解古迹的地理位置、历史背景、建筑特点等,并设计一份小册子或海报来展示他们的研究成果。
3. 展示和分享:每个小组展示他们设计的小册子或海报,并分享他们对古迹的了解和感悟。
三、巩固(20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回答几个问题来巩固对古迹的了解:a. 你们最喜欢的古迹是哪一个?为什么?b. 你觉得古迹对当地人和游客有什么样的影响?c. 你认为保护古迹的重要性是什么?2. 学生展示对古迹的个人理解:学生可以选择进行小组演讲,也可以写一篇文章来表达对古迹的思考和感悟。
四、拓展(10分钟)1. 小组竞赛: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设计一份古迹知识竞赛。
竞赛内容可以包括古迹的历史背景、知名人物、建筑特点等。
学生互相出题,并通过抢答的方式进行竞赛。
2. 学生自主拓展:鼓励学生在家中或在周末自主选择一个古迹进行参观,并写下他们的观察和感受。
下节课时可以进行分享和讨论。
五、总结(5分钟)1. 教师总结课程内容,并鼓励学生在学生生活中多关注古迹,了解文化历史。
六、作业布置(5分钟)1. 学生可以选择写一篇关于自己喜欢的古迹的文章,并在下节课时进行分享和讨论。
2. 学生自主拓展的作业:选择一个古迹进行参观,并写下自己的观察和感受。
教案设计理念:通过对古迹的学习,旨在让学生了解世界各地的不同文化和历史,并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团队协作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
同时,通过学习古迹,学生可以更好地保护和传承人类文明的瑰宝。
七、延伸活动(30分钟)1. 学生分享:学生可以分享自己在自主拓展活动中参观的古迹,并通过图片、视频或口述的方式向班级展示他们的观察和感受。
高一语文《咏怀古迹其三》教案设计
![高一语文《咏怀古迹其三》教案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d0dd90b4162ded630b1c59eef8c75fbfc77d9428.png)
高一语文《咏怀古迹其三》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理解并背诵《咏怀古迹其三》全诗。
2.分析诗中的意象、情感及表现手法。
3.深入探讨作者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学鉴赏能力。
二、教学重点1.诗歌的形象、情感、表现手法。
2.诗歌的思想内涵。
三、教学难点1.诗歌中的典故及历史文化背景。
2.诗歌情感的表达方式。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介绍作者杜甫,引导学生回顾其生平及创作背景。
2.引导学生关注《咏怀古迹》这个系列,简要介绍该系列诗歌的主题。
二、自主学习1.学生自读《咏怀古迹其三》,注意把握诗歌的节奏、韵律。
2.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歌中的生僻字词和典故。
三、课堂讲解1.讲解诗歌的背景,引导学生了解作者创作时的社会环境。
2.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如“江南”、“汉水”、“王昭君”等,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这些意象的内涵。
3.分析诗歌的情感,如“怀古”、“忧国忧民”等,引导学生感受作者的情感。
4.分析诗歌的表现手法,如对比、夸张、拟人等,引导学生领悟诗歌的艺术魅力。
四、课堂讨论1.学生分组讨论,探讨诗歌中的思想感情。
2.每组选代表发言,分享讨论成果。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复习《咏怀古迹其三》的内容,引导学生回顾诗歌的意象、情感及表现手法。
2.提问:诗歌中哪些地方体现了作者的忧国忧民之情?二、课堂讲解1.讲解诗歌中的典故,如“王昭君出塞”等,引导学生了解历史文化背景。
2.分析诗歌中的对比手法,如“江南好,风景旧曾谙”与“塞上苦,胡雁哀鸣”的对比,引导学生感受作者的情感。
3.分析诗歌中的夸张手法,如“汉水临流”、“胡雁哀鸣”等,引导学生领悟诗歌的艺术效果。
三、课堂讨论1.学生分组讨论,探讨诗歌中的思想感情。
2.每组选代表发言,分享讨论成果。
四、课堂小结2.引导学生关注作者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学鉴赏能力。
第三课时一、复习导入1.复习《咏怀古迹其三》的内容,引导学生回顾诗歌的意象、情感及表现手法。
2.提问:诗歌中哪些地方体现了作者的忧国忧民之情?二、课堂讲解1.讲解诗歌中的拟人手法,如“胡雁哀鸣”等,引导学生领悟诗歌的艺术效果。
咏怀古迹其三教案
![咏怀古迹其三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a3cb5499ac51f01dc281e53a580216fc700a53bc.png)
咏怀古迹其三教案教案标题:咏怀古迹其三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中国古代文化和历史背景。
2.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学鉴赏能力。
3. 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和创造力。
教学内容:1. 学习古代文学作品《咏怀古迹其三》。
2. 探讨古代文化和历史背景。
3. 分析诗歌的结构和表达方式。
4. 进行创作活动,让学生写一首自己的咏怀古迹的诗歌。
教学步骤:引入活动:1. 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学习的内容,复习古代文学作品和相关历史知识。
2. 向学生介绍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和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主体活动:3. 分发《咏怀古迹其三》的诗歌文本,让学生自主阅读,并理解诗歌的意境和表达方式。
4. 进行小组讨论,学生分享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同时引导学生探讨诗歌与古代文化和历史的联系。
5. 教师解读诗歌的结构和表达手法,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诗歌。
6. 分组活动,让学生选择一个古迹,通过调研和讨论,了解该古迹的历史和文化背景。
7. 引导学生运用诗歌的表达方式,创作一首咏怀古迹的诗歌。
总结活动:8. 学生展示自己创作的诗歌,互相欣赏和评价。
9. 教师进行总结,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和收获。
10. 鼓励学生继续探索和欣赏古代文学作品,培养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和鉴赏能力。
教学资源:1. 《咏怀古迹其三》的诗歌文本。
2. 相关古代文化和历史的资料。
3. 小组讨论和创作活动的分组材料。
评估方式:1. 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表达的参与度和质量。
2. 学生创作的咏怀古迹诗歌的创意和表达能力。
3. 学生在小组合作中的积极性和合作能力。
拓展活动:1. 组织学生参观当地的古迹,进一步感受和体验古代文化和历史。
2. 鼓励学生继续创作和欣赏古代文学作品,形成自己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创作风格。
3. 组织学生参加诗歌朗诵或创作比赛,展示自己的才艺和创造力。
备注:根据实际教学情况,教案中的步骤和活动可以进行适当调整和修改。
杜甫诗三首之咏怀古迹(其三)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一必修三)共3篇
![杜甫诗三首之咏怀古迹(其三)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一必修三)共3篇](https://img.taocdn.com/s3/m/cd5bad7e68eae009581b6bd97f1922791688bec0.png)
杜甫诗三首之咏怀古迹(其三)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一必修三)共3篇杜甫诗三首之咏怀古迹(其三)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一必修三)1杜甫诗三首之咏怀古迹(其三)教学设计引言杜甫是唐代最伟大的诗人之一,他颂扬了古代的功绩,抒发了对社会现实的关切,咏史叙事,铭记了历史人物的事迹,其中《咏怀古迹》一诗更是描写了古代名胜的壮美,让我们了解了历史文化的魅力。
本文将介绍一下如何通过《咏怀古迹》一诗,让学生了解古代名胜和历史文化。
一、教学目标1. 了解唐代名胜和历史文化。
2. 学会赏析古典诗歌《咏怀古迹》。
3. 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了解唐代名胜和历史文化。
难点:学会赏析古典诗歌《咏怀古迹》。
三、教学过程设计1. 预习环节教师可以通过图片或PPT等方式,让学生初步了解一下唐代的名胜古迹,例如洛阳龙门石窟、敦煌莫高窟、长城、兵马俑等。
并让学生自己寻找关于这些古迹的历史资料,从中了解到唐代历史背景和文化底蕴。
2. 听课环节学生开始学习杜甫的《咏怀古迹》一诗(附诗句)。
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
黄山落叶秋风里,闲坐听鸟声。
谁怜听后涕泪痕,不爱红楼梦里人。
玉绳牵来犹系卧龙,面对江流胸次摧。
在学习中教师可以讲解诗人写景描写手法、具体描写的古迹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让学生理解它们所代表的历史文化以及诗人独具的咏史和怀古的情感。
3. 课堂练习环节a. 要求学生分小组进行讨论,根据所学知识,详细介绍一下自己所选择的唐代古迹或文化遗产。
b. 让学生通过学习历史资料或阅读相关书籍等方式,认真思考和思辨古代文化、文学的意义和价值。
在小组之间分享和交流对相关问题的看法。
4. 课后作业环节a. 要求学生听一些现代诗人所写的关于古迹的诗歌,进行比较和评价。
b. 让学生自主拟写一首描写自己喜欢的古迹或文化遗产的诗歌。
并展示给其他同学。
四、教学效果评估1. 开展小组作业评分活动,从古代名胜的历史文化、诗歌的赏析和语言表达等方面进行评分。
杜甫《咏怀古迹(其三)》优秀教案
![杜甫《咏怀古迹(其三)》优秀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6660997f814d2b160b4e767f5acfa1c7aa008239.png)
杜甫《咏怀古迹(其三)》优秀教案杜甫《咏怀古迹(其三)》优秀教案作为一名教师,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
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杜甫《咏怀古迹(其三)》优秀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杜甫《咏怀古迹(其三)》优秀教案1教学目标1、背诵《咏怀古迹(其三)》,赏析并积累一些名句;2、整体感知诗歌的感情基调,感受诗人的怨愤之情,品味诗歌沉郁顿挫的风格;3、了解《咏怀古迹》的写作背景,理解作者借古抒怀的心情,学会鉴赏咏史诗的一般技巧及方法。
教学重点:背诵诗歌,品味语言,领悟情境教学难点:鉴赏咏史诗的一般方法教学过程一、导入汉元帝年间,巴山楚水一个倾国倾城的女子,背负着民族的期望,义无反顾地踏上征途,走进了朔风劲草的茫茫大漠中,将她的一汪秋水化成一辈子的守望,种在了历史的青冢里。
唐大历年间,漂泊半生,历尽沧桑的杜甫,来到了昭君的家乡——湖北秭归。
在势若奔驰的山林间,遥想800年前的美人,杜甫会生发怎样的感想呢?今天我们将通过《咏怀古迹(其三)》这首诗去寻找答案。
(板书)二、题解及背景介绍看到标题我们应该猜得出来,《咏怀古迹》是一个系列,它一共五首,每首各抒一人一事,分别为庾信、宋玉、王昭君、刘备、诸葛亮,是一组七律诗组。
与《秋兴八首》同作于大历元年的秋天。
我们已经讲到,这一年,安史之乱虽然已经结束,但国家仍然动荡不安,诗人依旧客居他乡。
吟咏古迹,追思历史人物的同时,诗人也抒发了自己一生漂泊,功业无成的感慨。
三、美读诗文(读):1、欣赏课文录音。
2、自读诗文。
要求:读准字音,注意停顿、语调与感情,读出韵味。
3、生利用文下注释自由轻声译读诗文,不懂得地方做标记。
4、学生齐读,(请学生结合注释,根据自己的理解复述诗歌主要内容。
)明确:群山万壑随着险急的江流,奔赴荆门山,这里有生长明妃(王昭君)的村子。
一旦离开汉宫,(命运)便与北方少数民族相连,独留下青冢向着黄昏。
《咏怀古迹其三》教案设计范文
![《咏怀古迹其三》教案设计范文](https://img.taocdn.com/s3/m/658dbad0cd22bcd126fff705cc17552707225e97.png)
《咏怀古迹其三》教案设计范文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能够理解并背诵《咏怀古迹其三》全诗。
掌握诗歌中的关键字词和修辞手法。
了解作者杜甫的生平及创作背景。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通过诗歌欣赏,提高审美情趣和文学素养。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
培养学生合作探究、分享交流的能力。
3.情感目标:引导学生感受诗人对古迹的敬仰之情,培养对历史文化的尊重。
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诗歌的背诵与理解。
诗歌中的关键字词和修辞手法的分析。
2.教学难点:诗歌情感的表达和诗人创作意图的把握。
三、教学过程1.导入利用图片展示《咏怀古迹其三》中的古迹,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2.诗歌诵读让学生自读诗歌,注意节奏、韵律,感受诗歌的美感。
教师示范朗读,指导学生注意朗读技巧。
3.诗歌解析分析诗歌的,了解诗歌的题材和背景。
逐句解析诗歌,引导学生理解诗意。
分析诗歌中的关键字词和修辞手法,如“吴宫”“二乔”“铜雀春深锁二乔”等。
4.情感体验引导学生通过诗歌描绘的景象,感受诗人对古迹的敬仰之情。
让学生分享自己参观古迹的感受,对比诗人的情感。
5.合作探究分组讨论:诗人为何会对这些古迹产生敬仰之情?各组汇报讨论成果,进行交流分享。
6.诗歌背诵与默写让学生背诵诗歌,巩固记忆。
进行默写比赛,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
7.课堂小结四、课后作业1.背诵《咏怀古迹其三》。
2.选择一首你喜欢的古诗,进行诗句解析和情感体验,下节课分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诗歌诵读、解析、情感体验等环节,让学生深入理解《咏怀古迹其三》的内涵,提高了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学素养。
在合作探究环节,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分享自己的感受,课堂氛围活跃。
但在诗歌背诵和默写环节,部分学生仍存在困难,需要在课后加强辅导。
总体来说,本节课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
重难点补充:1.教学重点补充:教师:“同学们,‘吴宫’在这里指的是什么?”学生:“是指当年吴国的宫殿。
”教师:“很好,那么‘二乔’又是谁呢?”学生:“是东吴两位美丽的公主。
杜甫《咏怀古迹(其三)》教案解读
![杜甫《咏怀古迹(其三)》教案解读](https://img.taocdn.com/s3/m/fd072daf4bfe04a1b0717fd5360cba1aa8118cde.png)
杜甫《咏怀古迹(其三)》教案解读。
一、结构分析《咏怀古迹(其三)》共八十六行,由六个“牛二、白乐天文数至羊祜卒”的小节组成,每节都是一个古人的事迹。
段落开头常常下短半句:“有美人兮,见之不忘。
”既使美人的描述出现得很少,但以此点明古事故的吸引力,相当生动。
杜甫用颇为自然的句式,使诗句有较好的流畅性。
整首诗厚重详实,写了许多著名的古人,对于一个爱好历史的看客来说,堪称一部史书。
二、主旨分析此诗记录了许多著名的古人,言辞温雅,语气悲壮,颇具历史感。
大量描绘名人的涵义是传承历史文明,倡导道德情操与学术观念。
诗篇旨在通过该等伟人的记载,来展现曾经的气象万千,强调人类之文明发展更是由前代伟人所开创,同时也呼吁一代又一代的人类应充分继承先辈们的文化遗产,推动人类的进一步进步。
三、语言分析诗篇写真实古事的长短趋向相等,折射出古评史的形态。
文气纯正,多采用白话工夫,以每一句话疏通了前后条理,每节均以“其”引入古人,段落首句下得短半句,有流畅的韵律格律,顺畅易懂。
节选一段:牛二,隋阳科第第一名,授当朝著作郎,上疏考四部官吏,李世民设宴,责问其状,牛辞窈窕,指摘陈规,显露忠直,席间晕倒,死于后堂。
“夫鲁韩不避名,何人不尝飧。
木垒供粥美,千祀茅屋新。
”白乐天少时好陶渊明、王羲之、左思诸人,长时淫己骄贪,屡因奏事败竹张,常自言:“我宜作乐天词。
”乙卯兵乱时流离失所,死时举棋无悔天。
辄有又死遗二妓,一泼墨,一书经。
本文使用的语言是古诗经常用的白话工夫,给人温和谦逊的效果。
四、题材分析本文所描叙的是许多著名的古人,大量的描写使得整首诗的题材丰盛多彩,而且诗篇所涉及的领域也横跨历史、文学、哲学等各个方面。
例如,牛二是一位府官,维护了官吏的权益和尊严,体现了广大官吏们的职业操守;白乐天的流离失所和死后留下了两只妓女,表达了他对塞外生活的了解和境遇;对羊祜的写成则更为深刻,在较大范围上表达出致力于国家文化和科学的决心,揭示了一个著名官员的圣洁之举。
咏怀古迹其三教案
![咏怀古迹其三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801d1cfc3086bceb19e8b8f67c1cfad6185fe952.png)
咏怀古迹其三教案咏怀古迹其三教案(精选6篇)《咏怀古迹五首(其三)》是杜甫经过昭君村时所作的咏史诗。
下面店铺为大家提供的是咏怀古迹五首(其三)的优秀教案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咏怀古迹其三教案篇1想到昭君生于名邦,殁于塞外,去国之怨,难以言表。
因此,主题落在“怨恨”二字,“一去”二字,是怨的开始,“独留”两字,是怨的终结。
作者既同情昭君,也感慨自身。
这第三首,诗人借咏昭君村、怀念王昭君来抒写自己的怀抱。
咏怀古迹五首(其三)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教学目的1、了解怀古诗借古伤今借古伤己的风格特点。
感受诗歌的深沉感情,领会诗歌主旨。
2、感受诗歌主旨思想。
赏析名句,体会杜甫沉郁顿挫的诗风。
3、了解历史人物,关注历史人物,思考历史人物。
教学重点难点:赏析诗歌,理解寓意,把握主旨。
教学时数: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中国古代有一副形容四大美女的对联,叫作“闭月羞花之貌,沉鱼落雁之容”。
“闭月、羞花、沉鱼、落雁”是一个个精彩故事组成的历史典故。
“闭月”,是述说貂蝉拜月的故事。
“羞花”,说的是杨贵妃观花时的故事。
“沉鱼”,讲的是西施浣沙时的故事。
“落雁”,就是昭君出塞的故事。
昭君的故事,成为我国历史上流传不衰的民族团结的佳话,同时,昭君出塞、身死塞外的悲剧是历代文人常常咏叹的题材。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追溯历史,走进被人们誉为“咏昭君之绝唱”的杜甫的《咏怀古迹(其三)》,了解王昭君,感受王昭君。
二、《咏怀古迹》五首简介1、诗体:一组七言律诗,共五首;2、内容:缅怀庾信、宋玉、王昭君、刘备、诸葛亮;3、主旨:借古迹古人抒发自己的心怀。
三、熟悉语词,诵读并背诵诗歌1、注音万壑(hè)赴(fù)荆门明妃(fēi)朔(shuò)漠青冢(zhǒng)2、朗读、背诵(体会昭君绵绵无绝期的怨恨之情)3、解释词语①明妃:即王嫱、王昭君,汉元帝宫人,晋时因避司马昭讳改称明君,后人又称明妃。
咏怀古迹其三完整版教案
![咏怀古迹其三完整版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b058916f51e79b8969022621.png)
咏怀古迹其三完整版教案这是咏怀古迹其三完整版教案,是优秀的语文必修教案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咏怀古迹其三完整版教案第1篇【教学目的】1、感受诗歌的深沉感情,领会诗歌主旨。
2、赏析名句,体会杜甫沉郁顿挫的诗风。
3、通过讨论唤起学生对历史人物的关注及思考。
【教学重点】赏析诗歌,体会感情。
【教学难点】理解寓意,把握主旨。
【教学方法】点拨-研讨式。
尽可能找诗歌的精彩处与学生的兴趣点相交汇的部位设疑提问,启发引导学生对诗歌的整体性感受与领悟。
【教学时数】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昭君出塞、身死异国的悲剧是历代文人常常咏叹的题材。
从西晋的石崇开始,到南北朝的鲍照、庾信再到唐代的李白、杜甫、白居易,都写过咏昭君的诗,其中杜甫的《咏怀古迹(其三)》最为深刻感人,并被誉为咏昭君诗之绝唱。
尽管柔柔弱弱的王昭君,没有叱咤风云,没有威风凛凛,然而诗歌那苍凉悲壮的意境,仍能使我们强烈地感受到那段凄婉哀怨的历史。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追溯历史,走进杜甫的《咏怀古迹》,感受王昭君这一形象永恒的艺术魅力。
1.题解看到《咏怀古迹》这个题目。
“咏怀”二字可以看出这是一首——咏史诗。
咏史诗是我国古代诗歌中重要的一类,是以历史为客体来抒写主体情志的诗歌。
咏史诗大多针对具体的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有所感慨或有所感悟而作。
咏史诗下个定义的话,那么凡是对历史人物,历史事件进行叙述、评价、凭吊或借国家兴亡寄托个人怀抱的诗歌,都可以称做咏史诗。
咏史诗发端于秦汉时期,而唐代是咏史诗创作的成熟与繁荣期。
(以历史为题材的诗歌,有很多种名称,诸如述古、怀古、览古、感古、古兴、读史、咏史等,有的还直接以被歌咏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为标题)2、教师范读,学生思考,这首咏史诗是对哪个历史人物进行叙述从而寄托诗人个人怀抱的。
3、是对哪个历史人物进行叙述从而寄托诗人个人怀抱的呢?——王昭君4、王昭君,四大美人之一。
四大美人都是谁?(西施。
杨玉环。
貂禅。
昭君)“沉鱼落雁,闭月羞花”就源自于她们。
咏怀古迹(其三)-人教版必修3语文教案
![咏怀古迹(其三)-人教版必修3语文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168184a64bfe04a1b0717fd5360cba1aa9118c49.png)
咏怀古迹(其三)-人教版必修3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道南京夫子庙是中国古代著名学府-南京国子监旧址,并了解其文化底蕴;2.理解唐贞观、宋淳化两代南京文化的重要性;3.学习如何运用多种修辞手法描写古迹,增强自己的语言表现能力;4.学会鉴赏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和魅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夫子庙的文化内涵和历史渊源;2.如何使用具体修辞手法来描写古迹;3.如何通过鉴赏古迹了解并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和魅力。
三、教学过程:1. 概述介绍(10分钟)教师用简短的语言概述夫子庙的历史渊源和文化背景,并引出接下来的教学内容。
学生集中注意力,为接下来的内容做好准备。
2. 细节讲解(30分钟)教师先让学生阅读李白的诗作《庐山谣》中的名句:“太白诸峰顶,皓腕凌霄汉;南山想倚夫子,安得夫子住?”引导学生理解“夫子庙”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和影响力。
然后讲解具体的历史渊源和文化内涵,重点介绍唐代贞观年间和宋代淳化年间两个时期南京文化的发展和贡献。
教师还可以利用PPT等媒体资源,展示夫子庙的建筑风格、景观特色以及文物珍品等,以便学生更直观地了解古迹的风貌和魅力。
3. 修辞描写(30分钟)让学生分组进行讨论,探讨夫子庙的不同景点可以用哪些修辞手法来描写,如比喻、拟人、夸张等。
然后每个小组分别汇报出自己的思路和成果,共同学习和鉴赏。
教师还可以在学生的基础上进行介绍和点评,以便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和语言鉴赏能力。
4. 评价反馈(10分钟)教师用简要的评价和反馈来总结当堂课程的内容,并提出下节课的要求和期望。
同时,让学生做一次简短的自我评价和表述,以便培养学生的自我反思和自我教育意识。
四、教学效果评价:教师将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以及考试成绩等多个维度进行学生综合评价。
教师还可以进行班级和学校之间的交流和比较,以发现和推广优秀的教学实践经验和成果。
同时,教师还要不断整理和完善教学资料和教学内容,以提高自身教学水平和专业能力。
人教版高二上册语文《咏怀古迹(其三)》教案
![人教版高二上册语文《咏怀古迹(其三)》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8d6b09563868011ca300a6c30c2259010202f3ef.png)
《咏怀古迹(其三)》教案设计课程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准确诵读并理解《咏怀古迹(其三)》的原文及译文,掌握诗歌中的关键意象和修辞手法,理解诗歌所表达的历史情感与个人感慨。
2.过程与方法:通过文本细读、小组讨论、教师讲解等多种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内容,分析诗歌的艺术特色和思想情感。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中国古典文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尊重历史、感悟人生的态度,以及对古代英雄人物的敬仰之情。
教学内容:•文本解析:《咏怀古迹(其三)》原文及译文。
•作者介绍:杜甫的生平及创作背景。
•诗歌鉴赏:分析诗歌的主题思想、艺术特色及修辞手法。
•拓展延伸:探讨《咏怀古迹》系列诗歌的创作背景及杜甫的历史观。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含《咏怀古迹(其三)》原文、译文、作者介绍、相关图片、音频资料)。
•小组讨论任务卡。
•诗歌鉴赏分析表。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约5分钟)•教师活动:播放一段关于昭君出塞的历史故事视频,引导学生感受古代女性的坚韧与牺牲。
•学生活动:观看视频,思考并交流对昭君出塞这一历史事件的看法。
•教师导入:昭君出塞,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的一个著名故事,它不仅展现了古代女性的英勇与智慧,也反映了历史的沧桑与变迁。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唐代伟大诗人杜甫的《咏怀古迹(其三)》,感受诗人笔下的昭君形象及其背后的历史情感。
二、作者介绍与背景分析(约10分钟)•教师活动:简要介绍杜甫的生平、创作风格及《咏怀古迹》系列诗歌的创作背景。
•多媒体展示:利用PPT展示杜甫的画像、生平事迹及代表作品。
•学生活动:认真听讲,记录关键信息,并尝试用自己的话复述杜甫的生平及《咏怀古迹》的创作背景。
三、原文诵读与译文理解(约15分钟)•教师活动:示范朗读《咏怀古迹(其三)》,注意节奏、语调及情感表达。
•学生活动:跟读原文,尝试理解诗歌大意。
•教师提供:《咏怀古迹(其三)》的译文,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诗歌内容。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诗歌中的关键意象和修辞手法,如“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中的夸张与对比,“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中的象征与借代等。
咏怀古迹其三面试教案(3篇)
![咏怀古迹其三面试教案(3篇)](https://img.taocdn.com/s3/m/f76f917011a6f524ccbff121dd36a32d7375c7bf.png)
第1篇课时:1课时年级:高中教材:《杜甫诗选》教学目标:1. 理解《咏怀古迹其三》的主旨思想,感受杜甫借古伤今、借古伤己的诗风。
2. 赏析诗歌中的名句,体会杜甫沉郁顿挫的诗风。
3. 了解历史人物王昭君,思考其人生遭遇和诗歌寓意。
4. 培养学生阅读、鉴赏古典诗歌的能力,提高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1. 理解诗歌主旨,赏析名句。
2. 了解王昭君的历史背景。
教学难点:1. 理解诗歌中的象征意义和寓意。
2. 感受杜甫诗风的沉郁顿挫。
教学过程:一、导入1. 向学生介绍王昭君的历史背景,引导学生思考王昭君的人生遭遇与诗歌《咏怀古迹其三》的关联。
2. 提出问题:王昭君的人生悲剧是否能在《咏怀古迹其三》中找到答案?二、诗歌赏析1. 学生自由朗读《咏怀古迹其三》,感受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2.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歌中的名句,如“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等,体会杜甫借古伤今、借古伤己的诗风。
3. 讨论诗歌中的象征意义和寓意,如“紫台”象征皇权,“朔漠”象征边塞,以及“青冢”象征王昭君的孤独和悲凉。
三、历史人物与诗歌寓意1. 教师简要介绍王昭君的历史遭遇,引导学生思考王昭君的人生悲剧与诗歌《咏怀古迹其三》的关联。
2. 讨论王昭君的悲剧命运在诗歌中的体现,如“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等句。
四、总结与反思1. 总结《咏怀古迹其三》的主旨思想,强调杜甫借古伤今、借古伤己的诗风。
2. 引导学生反思诗歌中的象征意义和寓意,以及王昭君的人生遭遇。
3. 强调阅读、鉴赏古典诗歌的重要性,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教学评价:1. 学生对《咏怀古迹其三》主旨思想的理解程度。
2. 学生对诗歌中名句的赏析能力。
3. 学生对王昭君历史遭遇的思考和分析能力。
教学延伸:1. 鼓励学生课后阅读更多关于王昭君的资料,深入了解其人生经历。
2. 组织学生进行诗歌创作,以《咏怀古迹其三》为灵感,创作一首关于王昭君的诗歌。
第2篇课时:1课时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咏怀古迹其三》的背景和作者杜甫。
杜甫的咏怀古迹其三的教案
![杜甫的咏怀古迹其三的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88e5b9878ad63186bceb19e8b8f67c1cfad6ee32.png)
杜甫的咏怀古迹其三的教案教案标题:探索杜甫的《咏怀古迹其三》教案目标:1. 了解杜甫的《咏怀古迹其三》这首古文诗的背景和主题。
2. 分析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理解杜甫的写作意图。
3. 提升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培养学生对古文诗的兴趣。
教学步骤:引入活动:1. 利用图片或视频展示一些古迹,如长城、故宫等,激发学生对古迹的兴趣。
2.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人们会对古迹产生情感?古迹对于我们有何意义?导入课文:1. 向学生介绍杜甫是唐代著名的诗人,他的诗作广泛流传,并被誉为“诗圣”。
2. 分享《咏怀古迹其三》的背景:这首诗是杜甫在游历洛阳时写的,描绘了洛阳古迹的壮丽和荣光。
阅读理解:1. 学生阅读《咏怀古迹其三》全文,可以分段阅读,理解每个段落的意思。
2. 学生回答一些导向性问题,如:诗中的古迹有哪些?作者对古迹的感受是怎样的?3. 分组讨论学生对诗中意象和修辞手法的理解,如比喻、拟人等。
文学鉴赏:1. 引导学生分析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如“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中的比喻。
2. 学生分享自己对诗中意象和修辞手法的理解和感受。
3. 引导学生思考:杜甫通过描写古迹表达了什么情感和思考?创作活动:1. 鼓励学生选择一个他们熟悉或感兴趣的古迹,用诗歌的形式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考。
2. 学生可以参考杜甫的《咏怀古迹其三》的写作风格和技巧。
3. 学生可以在小组内分享自己的创作,并互相提供反馈和建议。
总结与评价:1. 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杜甫的《咏怀古迹其三》的主题和意义。
2. 学生评价自己在文学鉴赏和创作方面的提升和收获。
拓展活动:1. 鼓励学生阅读更多杜甫的诗歌,了解他的创作风格和思想。
2. 学生可以选择其他古代或现代诗人的作品,进行比较和分析。
教学资源:1. 杜甫的《咏怀古迹其三》全文2. 图片或视频展示古迹的素材3. 学生创作诗歌的纸张或电子设备评估方式:1. 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分析的书面作业。
2. 学生的创作诗歌的表现和反馈。
咏怀古迹其三教案(精选
![咏怀古迹其三教案(精选](https://img.taocdn.com/s3/m/7150ee7ccec789eb172ded630b1c59eef8c79af6.png)
咏怀古迹其三教案(精选教案内容:一、教学内容本课教材为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二课《咏怀古迹其三》。
本诗是唐代诗人杜甫为其好友李白所作,通过对李白墓地的描写,表达了对李白才情的赞赏和对李白悲惨命运的感慨。
二、教学目标1. 能够理解诗文内容,体会作者对李白的敬仰之情。
2. 能够领悟诗歌的表达技巧,体会诗歌的意境。
3. 能够提高朗读和背诵能力,培养文学素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诗文内容的理解,诗歌表达技巧的领悟。
难点:诗中意象的把握,作者情感的体会。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本、练习册、文具。
五、教学过程1. 情景引入:播放古典音乐,让学生闭目聆听,想象自己置身于山水之间,感受诗人的创作情境。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诗文,理解诗文内容,体会作者情感。
3. 课堂讲解:讲解诗文背景,解析诗文内容,分析诗歌表达技巧。
4. 互动交流: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对诗文的理解和感悟。
5. 例题讲解:选取具有代表性的习题,讲解解题思路和方法。
6. 随堂练习:让学生现场创作一首咏物诗,锻炼学生的写作能力。
7. 课堂小结:8. 作业布置:让学生课后背诵诗文,并完成练习册相关习题。
六、板书设计1. 板书诗文《咏怀古迹其三》。
2. 板书诗人杜甫及其简介。
3. 板书诗文内容结构,突出诗歌表达技巧。
七、作业设计1. 背诵诗文《咏怀古迹其三》。
2. 完成练习册相关习题。
3. 写一篇关于《咏怀古迹其三》的读后感。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教学目标是否达成,学生掌握情况如何,教学过程中是否存在不足,需要改进的地方。
2. 拓展延伸:让学生深入了解杜甫和李白的其他作品,比较两人的写作风格,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重点和难点解析在上述教案中,有几个重要的细节需要重点关注,并对这些重点细节进行详细的补充和说明。
一、教学内容重点和难点解析:在教学内容部分,教案指出了教材的章节和详细内容,即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二课《咏怀古迹其三》。
《咏怀古迹(其三)》教案设计
![《咏怀古迹(其三)》教案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e79e954afbd6195f312b3169a45177232f60e4ee.png)
《咏怀古迹(其三)》教案设计一、教学内容本课的教学内容选自高中语文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中的《咏怀古迹(其三)》。
这首诗是唐代著名诗人杜甫的作品,通过对昭君墓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对昭君的敬仰之情,以及对命运的感慨。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咏怀古迹(其三)》的背景和意义,体会诗人的情感。
2. 分析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3. 学会如何运用诗歌表达自己的情感,提高写作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理解诗文内容,体会诗人的情感。
难点:分析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学会如何运用诗歌表达自己的情感。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黑板、粉笔、多媒体设备。
2. 学具: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昭君的画像和简介,引导学生对昭君产生兴趣,激发学习欲望。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咏怀古迹(其三)》,理解诗文内容,体会诗人的情感。
3. 课堂讲解:a. 讲解诗文背景,解释诗中的生僻词语。
b. 分析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c. 讲解诗人的创作意图,引导学生感受诗人的情感。
4. 例题讲解:选取具有代表性的题目,如“诗中‘落日’的意象表达了什么情感?”进行讲解。
5. 随堂练习:让学生结合诗文内容,回答相关问题,巩固所学知识。
6. 课堂讨论:引导学生就诗中的意象和情感进行讨论,分享自己的感悟。
7. 作业布置:布置相关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板书内容:《咏怀古迹(其三)》板书设计:咏怀古迹(其三)杜甫意象:落日、荒草、昭君墓情感:对昭君的敬仰、对命运的感慨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结合诗文内容,分析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并谈谈自己的感悟。
2. 答案:a. 意象:落日、荒草、昭君墓。
b. 修辞手法:比喻、拟人等。
c. 感悟:诗人通过对昭君墓的描写,表达了对昭君的敬仰之情,以及对命运的感慨。
同时,诗人以昭君为例,抒发了自己对人生的思考和对美好事物的向往。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学生对诗文内容的理解和情感体会较为深入,但在分析意象和修辞手法方面仍有待提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杜甫咏怀古迹其三教案指导
杜甫咏怀古迹其三教案指导
这首诗是杜甫于唐代宗大历元年(公元766年)寓居夔州时所作。
《咏怀古迹》这组诗共有五首。
每首各咏一人。
分别是庾信、宋玉、王昭君、刘备、诸葛亮。
杜甫咏吟古迹,追思历史人物,同时抒发自己一生漂泊,功业无成的感慨。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理解诗中塑造的昭君形象
②掌握诗中所用技艺和手法
2.过程与方法
诵读法、讨论法、围绕中心分析细节材料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
如何正确对待挫折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王昭君的形象
2.深入理解杜甫在诗中的情感
教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赏析诗文:
(出生地:昭君村)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1.释“壑”“赴”“荆门”“尚”“明妃”。
“壑”:山谷,山沟。
“赴”:奔向,投向。
“荆门”:山名,位于湖北枝城市西北,东眺武汉,西临三峡,南望潇湘,北通川陕,素有“荆楚门户”之称。
“尚”:还有。
“明妃”:王昭君,西晋时因避晋文帝司马昭讳,改为明君、明妃。
2.赏析“赴”字之妙。
诗人由近及远,构想出群山万壑随着险急的江流,奔赴荆门山的雄奇壮丽的图景,这里则用一个“赴”字突出了三峡山势的雄奇生动。
3.明人胡震亨评注的《杜诗通》就说:“群山万壑赴荆门,当似生长英雄起句,此未为合作。
”大家认为如何?请依据下文并结合王昭君的生平,谈谈自己的看法。
(放在赏析全诗后再解决) 清人吴瞻泰的《杜诗提要》则又是另一种看法。
他说:“发端突兀,是七律中第一等起句,谓山水逶迤,钟灵毓秀,始产一明妃。
说得窈窕红颜,惊天动地。
”意思是说,杜甫正是为了抬高昭君这个“窈窕红颜”,要把她写得“惊天动地”,所以才借高山大川的雄伟气象来烘托她。
杨伦《杜诗镜铨》说:“从地灵说入,多少郑重。
”亦与此意相接近。
(昭君一生的悲剧)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1.释“连”“向”“青冢”“紫台”
“连”:清人朱瀚《杜诗解意》说:“‘连’字写出塞之景,‘向’字写思汉之心,笔下有神。
”
2.比较杜诗对昭君一生悲剧的概括与南朝江淹《恨赋》里的话“明妃去时,仰天太息。
紫台稍远,关山无极。
望君王兮何期,终芜绝兮异域”,有什么不同?
《恨赋》中的描写只侧重于明妃去时悲伤与相会无期、流落绝域的感慨。
而杜甫的这两句诗,由“一去”(离别)到“独留”(死去),用时间的跨度来展示昭君一生的悲剧命运;由“紫台”(汉朝)到“朔漠”(胡地),用空间的跨度来表明昭君远离祖国故乡的痛苦。
“连”和“向”将时间空间加以连接,强化了悲剧性。
杜甫这两句诗所概括的.思想内容的丰富和深刻,大大超过了江淹。
(再写不幸,兼写帝王昏庸)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
1.释“省识”“春风面”“环佩”。
“省识”:注释纷纭,有读作shěng,作“减”“少”解;也有读者xǐng,作“辨识”解。
作无论哪种读法和解法,这句讽刺了汉元帝只看画图不看真人的昏庸。
“春风面”通感手法,写昭君颜容之美丽。
“环佩”女子佩戴的饰物,用来借代昭君。
2.这两句联写,诗人表达了怎样的情感和看法?
正是因为元帝的昏庸,才造成了昭君魂魄空回的悲剧,表达了诗人对昭君悲剧命运的深深同情,也表达了对昏庸元帝的讽刺。
3.诗人本人的命运与之有何相同之处?
杜甫的诗题叫《咏怀古迹》,显然他在写昭君的怨恨之情时,是寄托了自己的身世家国之情的。
他当时正“飘泊西南天地间”,远离故乡,处境和昭君相似。
虽然他在夔州,距故乡洛阳偃师一带不象昭君出塞那样远隔万里,但是“书信中原阔,干戈北斗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