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课中鲁迅作品教学方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学语文课中鲁迅作品的教学方法浅探
[摘要]:鲁迅是我国古代文学和文化最优秀的承传者,也是中国
现代文学和文化最成功的开拓者,是我国伟大的作家,在中国现代
文学史上占有十分重要地位。通过鲁迅作品教学有利于提升学生的文学感觉和审美能力,构建学生的精神世界,增强运用语言的能力,提高语文素质的能力。
[关键词]:鲁迅作品;中学语文;阅读教学
鲁迅的一生,对中国文化事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他领导、支持了“末名社”、“朝花社”等文学团体;主编了《国民新报副刊》(乙种)、《莽原》、《语丝》、《奔流》、《萌芽》、《译文》等文艺期刊,热忱关怀、积极培养青年作者。鲁迅的作品充实了世界文学的宝库,被译成英、日、俄、西、法、德、阿拉伯、世界语等50多种文字,在世界各地拥有广大的读者。
鲁迅的小说、散文、诗歌、杂文共数十篇被选入中、小学语文课本。鲁迅的思想博大渊深,其文出神入化。重视鲁迅作品教学,对于提高语文素质有重要的作用。鲁迅所处的时代与现代人的生活相去甚远,加上鲁迅作品的文言成分较浓,思想意蕴比较隐晦等,因此,
学生不容易理解,教学起来有一定的困难。为此,语文教育工作者很有必要审视这位文豪,为学生开辟一条认识鲁迅的道路。鲁迅作品的高超艺术价值是进行语言艺术熏陶的极好材料,教学鲁迅作品,
我们要做到亲近、理解、阅读学习和创新。
一、亲近鲁迅
在新课程背景下,要想搞好鲁迅作品教学,首先必须打破陈旧的思想桎梏,从鲁迅各个阶段的实际出发,正确引导学生认识鲁迅的本真,还学生一个真实的鲁迅。例如:《社戏》是鲁迅的一篇小说,文中的平桥村就是现代版的“世外桃源”,那里山美,水美,人更美,尤其是一群淳朴、可爱的孩子,如双喜、阿发、桂生等,他们聪明活泼、胆大心细、热情、友爱,具有未被宗法礼教束缚的个性和未经封建思想毒化的人性。“夜航看戏”,“偷豆”等事件,写出了儿童的天真纯朴,这些作品充分继承了传统的写人记事的长处,再现民俗,重温人情,呼唤童真,把握好这一点,让学生接近鲁迅是完全可能的,这也能让学生感到鲁迅并不神秘,人们之间的思想感情,生活经历应该说是可以引起共鸣的,进而对鲁迅作品产生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打破神秘感特别对初一刚入学接触鲁迅作品的学生尤为重要。
其次,在教学鲁迅作品时,还要把鲁迅融入现代人们的思想意识和文化意识中。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这一现代教学方式,再现鲁迅生活的时代和生活的环境,便于学生理解鲁迅及其作品,特别要注意启发、引导学生对鲁迅与当代文化和思想的思考。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带领学生畅游鲁迅故居,通过江南水乡的民俗旅游,认识江南水乡的旅游文化;其中很多就是取材于鲁迅的作品,如“咸亨酒店”、“三味书屋”、“绍兴黄酒节”、“乌蓬船旅游风情节”、“鲁迅文化艺术节”等等,让学生在畅游优美的如诗如画的江南水乡的同时,感受到鲁迅作品不朽的艺术魅力,从而激起学生对鲁迅及作品
的亲近与兴趣。
二、理解、研究鲁迅的作品
教学鲁迅作品,要求教师自己具有扎实的中外历史知识,要了解鲁迅的生平、思想及创作道路,还要有一定的中国古代文化和外国文学的基础知识。讲学鲁迅作品,不能就事论事,孤立地分析一篇文章,要看到有关文章与课文的联系,看到时代的意义,要多阅读一些与课文有关的写作日期相近的、思想内容相似的鲁迅作品和有关的书信、日记、回忆录等。说到底要提高鲁迅作品教学的质量,关键还是教师自己先要读懂鲁迅的作品,并且有自己的理解和把握。教学中引导学生思考,对培养学生的思维是大有禅益的。理解鲁迅,学其对问题的观察、思维方法,对提高思辨能力很有益处。对鲁迅作品的学习理解,应注重内容和形式的统一,学会鲁迅式的“冷眼向洋看世界”的思考。
三、鲁迅作品的艺术特色
1.《狂人日记》
《狂人日记》的主题十分明确,就是要“暴露家族制度和礼教的弊害”。作品虽然是一篇狂人的日记,却始终围绕着中国几千年历史中不断发生的吃人现象展开,其用意就是告诉大家,在写满“仁义道德”的历史中,其实满篇都只写着两个字:“吃人”!这是鲁迅对封建道德下的定义,也是他多年来思考的结果。
作品不仅表现了彻底批判封建礼教的勇气,还表现了作者“忧愤深广”的人道主义情怀,表现了他以文艺创作来改造社会和人生的
总体精神。从这个意义上来看《狂人日记》的意义远远超出了文学的范畴。
狂人的形象具有“狂”与“不狂”的两面性,狂人的“狂”,一方面在于他所具有的精神病人特征,一方面也在于他对传统和世俗的反抗;而狂人的“不狂”则在于他“超前”的思想认识,说出了当时人们不敢说或根本还没有想到的话,如同历史上凡是反抗传统、反抗社会现存秩序的人都无一例外地被视为“疯子”一样,狂人的思维和语言常常是离经叛道的,但他的观察和结论却是丰富和深刻的,因此,狂人实际上是一个敢于向传统挑战的已经觉醒的反封建的民主义者的象征形象。
2.《野草》
《野草》于1924年9月至1926年4月间陆续发表于《语丝》,是鲁迅“彷徨期”的作品,是他用象征的手法表达自己的感情,对人生和现实进行哲理思考的结果。直面现实,既直面社会的黑暗,又直面自己内心的痛苦,是《野草》基本倾向和精神特征。
在艺术手法上,《野草》较多地吸取了象征主义、表现主义等西方现代派文学的特点,在弥漫全书的彷徨情绪中可以嗅出厨川白村《苦闷的象征》的气味,在深刻精辟的哲理式格言中则可以找到尼采“箴言体”的身影,而在对黑暗和罪恶的诅咒里似乎可以看到波德莱尔盛开的《恶之花》。《野草》的语言是精美的,《野草》的意象又是晦涩的,《野草》在文学上曾是一把难以开启的锁,这不仅在于其中的作品大多使用了繁复的比喻和象征,还在于反映了作者在
北洋军阀黑暗统治下的思想痛苦与矛盾,写出了人的生存困境与两难的选择。
3.《灯下漫笔》
《灯下漫笔》虽然题为“漫笔”,但文章从论点鲜明、论据充分,到论证的严密,都足以说明它不是一篇普通的“杂感”,而是一篇具有高度的理论性并符合文体要求的“论文”,在这篇总结历史经验的长文中,作者从人的本位出发,认为“中国人向来就没有争到过
‘人’的价格,至多不过是奴隶,到现在还如此,然而下于奴隶的时候,却是“屡见不鲜的”。因此,他将中国的历史归结为两个时代:“一是,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二是,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并将希望寄托于青年,强调“而创造这中国历史上未曾有过的第三样时代,则是现在青年的使命!”文章既结构缜密,脉络清晰,又酣畅淋漓,激情澎湃,把高度的理论概括性与生动的形象说明完美地结合在一起,通过“人肉筵宴”来说明复古主义赞美“中国固有文明”的本质,通过“这人肉筵宴的厨房”说明军阀统治下的中国的黑暗和肮脏,再通过“这人肉的筵宴现在还排着,有许多人还想一直排下去”,说明现在青年的使命是何等迫切和严峻。
四、学习鲁迅
1.学习鲁迅的精神
学习鲁迅,重要的是学习一种力量,学习一种精神!鲁迅的“立人”精神,是鲁迅精神灵魂。“横媚冷对千夫指”的铮铮铁骨的精神,让我们有足够的勇气去面对坎坷的人生;“俯首甘为孺子牛”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