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诗画乐禅,创谐和意境——论王维山水诗艺术与生命精神【文献综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毕业论文文献综述
题目:集诗画乐禅,创谐和意境——论王维山水诗艺术与生命精神
专业班级:汉语言文学
一、前言部分(说明写作的目的,介绍有关概念、综述范围,扼要说明有关主题的或争论焦点)
王维(701--761),字摩诘,蒲州(今山西永济)人,盛唐著名诗人,也是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父亲处廉,终汾州司马,维工诗善画,通音乐,擅草隶,自小又受母禅宗影响,偏爱佛理,故诗画乐禅集于一身,博学多才,开元九年(721)进士擢第,任大乐丞,因伶人舞黄狮子事受牵累,被贬济州司仓参军。后到淇上为官,不久又弃官隐居。回长安后,在荐福寺道光禅师学佛。与友孟浩然有诗互送。维三十一岁妻亡,终不娶。后隠于嵩山。二十二年(734),张九龄迁中书令,遂被擢为右拾遗。然至李林甫为中书令,“为苍生谋”的张九龄受李林甫打击,谪为荆州长史,王维对此甚是沮丧。而自己的仕途与人生自此也更为艰难。同年,王维赴河西节度使幕,官监察御史。二十八年(740)迁殿中侍御史。冬,知南迁。第二年春,自岭南北归,辞官隠于终南。天宝元年又出为左补缺。至安史之乱,为叛军所俘,授以伪职。禄山素怜之,缚送其之洛阳,拘于普施寺,禄山宴其梨园弟子、教坊工人于凝碧宫,王维因闻生悲,遂赋凝碧诗。不久,安禄山强迫他为给事中。至德二载(757)唐军收复长安、洛阳两京,伪官之人率以六等定罪,然维得唐肃宗嘉赏,未被定罪,又因弟弟降职赎罪,反被授为太子中允,后迁中书舍人、给事中等职,终尚书右丞,于固世称王右丞。(据陈铁民《王维集校注》前言)[1]
山水诗,顾名思义就是指描写自然山水风景的诗。丁成泉先生认为山水诗就是以“山水风云竹石花草雪霜星月禽鸟”[7]为题材的诗歌,而不是直接取材于社会政治生活的诗歌。把山水和政治生活拉开是很有见解的。山水诗渊育于先秦两汉,而这时期山水描写只是表现出一种强烈的功利色彩而已。山水诗真正产生于魏晋时期,刘勰《文心雕龙·明诗》载“宋初文咏,体有因革。庄老告退,而山水方滋”[8]山水诗之名由此确立。自魏晋六朝后“唐宋堪称为山水诗的两大艺术高峰,至元以承续与发展,明复古与新变,清终为集大成”[9](据陶文鹏《灵境诗心——中国古代山水诗史》)山水诗就这样随着环境变迁而不断演变。然而尽管它有着悠久的历史,却并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系统,后世也没有出现系统论述山水诗的著
作或者文学史,这是极为可惜的。
我国第一个大量创作山水诗是东晋的谢灵运,他使山水诗成为独立的审美对象,采用铺叙手法,把诗歌从“淡乎寡味”的玄理中不断解放出来,而且加强了诗歌的艺术技巧和表现力,对后世影响深远。但其“故尚巧似”[10]的追求和“繁复”的赘病却使他缺少深刻的意蕴,这就与以顾恺之为首的人物画注重“传神写照”这一审美情趣不能同步发展的原因了。自大谢之后,山水诗在这期间开始缓缓发展,经谢朓、何逊、萧纲、阴铿、庾信等人的努力,使得山水诗推进了一步,逐渐显出自然美的的特色。然而还是追求“俪采百字之偶,争价一句之奇”[11]炼句不重篇的形似阶段。经南朝、隋、初唐继续发展,逐渐由追求形似向以神似为主,形似为辅过渡转变。到了盛唐出现了著名的山水田园诗派,这个诗派以王孟为中心,聚集着一些仕途不顺的山水诗人。而这里面成就最高的应推王孟。如果单从山水诗艺术成就来看,王维与孟浩然应是中国古代山水诗歌的顶峰,他们的山水诗艺术成就之高前无古人,后难企攀,实为诗之正宗。而王维的山水诗不仅融入了山水画之艺术特色,更是以禅喻诗,意境深远。融艺术与生命精神而显示出一种空灵蕴藉的境界。这两方面的造诣对后世影响极为深刻。可以说王维是创造古代山水诗歌最为优雅高尚的艺术大家,他就是融古代艺术(如诗画乐禅、儒释道、天人合一等)于一体的艺术家,这一点连孟浩然也是远远不及的。正是他这样高超的艺术和境界,有着如此多脍炙人口的名句与名篇,才使得我们要不断地研究挖掘王维的山水诗,这是一个永不尽的话题,因为他深深渗透着诸多门类而成为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艺术精髓。
有关王维山水诗争论焦点,论争者主要集中在诗画和禅意两方面,当然也有论其山水诗与性格特点关系方面。这其中以诗画评论最为激烈。对于诗画评论是围绕苏轼的“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这一评语来争论的,大致分为三大派:否定者、肯定者和鉴于两者之间。否定者有的认为苏轼的评论不足以概括王维山水诗的全部艺术特色,(如叶式生《浅谈王维山水诗的艺术特色》、姜光斗、顾启《王维山水诗艺术初探》,刘书营《论和谐是王维诗歌的主要特色——兼驳诗中有画说》)其中刘书营就在驳诗画说的同时,提出了“多种艺术形式之间的和谐”,“佛家、道家、儒家理念之间的高度和谐”,“个人内心的和谐及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及“人与大自然之间的和谐统一”[12]四点和谐特色,非常独到。有的甚至认为苏轼这一评论本身有误(如王文龙《试论苏轼关于诗歌鉴赏的理论与实践》,张明非《王维山水诗的艺术特色》,蒋寅《对王维“诗中有画”的质疑》,刘德谦《诗中有画的贫困》等)其中蒋寅在其文中结合西方理论和诗画内部特征与特色对苏轼的诗画论对后世影响程度提出了质疑,认为“‘诗中有画’并不能代表王维山水诗的精髓”“真正代表王维的佳句都无法入画”[13]这
可以说是对苏轼评论的最大颠覆;肯定者认为苏轼的评论表现了王维山水诗的艺术特征,并从某一方面来详细论述这一特征。(如袁行霈《王维的禅意与画意》,文达三《试论王维诗歌的绘画形式美》,陶文鹏《传天籁清音,绘有声图画》,金学智《王维诗中的绘画美》,毕宝魁《论王维诗中的“画境”》等)其中袁行霈一文较有代表性,他影响了之后的几十年。后面有论述,这里不复阐述。而鉴于两者之间却是近几年来的心声:他们同时赞成甚至提高苏轼的评论和王维的艺术特色,他们是以一种本着新世纪全面、客观的态度来评价这一观点或者评价反对者的议论的(如罗显克、钟良《“诗”与“画”边界研究——以王维诗为中心》,尚永亮《诗中有画辩——以王维诗及相关误解为中心》,李园《王维“诗中有画”艺术研究》等)其中李园的观点比较独特,他认为“诗中之‘画’与画中之‘诗’所指一也,都是情景交融的意境”[14]突出了意境这一概念。而尚永亮一文却是对前面诗画论之辩驳作了一个全面的论述与评价[15]。另外禅意禅宗对王维山水诗的影响也是学界研究的焦点。这方面的研究成果颇丰,如袁行霈《王维诗歌的禅意和画意》,陈允吉《论王维山水诗中的禅宗思想》,史双元《禅境画意入诗情》,陶林《王维的禅宗审美观及其山水诗的空灵风格》,赵昌平《王维与山水诗的主玄趣向主禅趣的转化》,贺秀明《试论王维山水诗中的禅理》,吴怀东《王维诗画禅意相通论》,杨矗《王维的禅境与意境理论》等。而这两大方面众说纷坛,意见不一,但唯一没有改变的,即共同点却是早已公认的王维山水诗的高超艺术造诣。此外就王维山水诗与其性格方面的关系也有论述,如张福庆《解读王维山水诗中的生命精神》,王丽《从王维苏轼山水诗看‘唐诗’‘宋诗’的美学特征》等。
二、主题部分(阐明有关主题的历史背景、现状和发展方向,以及对这些问题的评述)
在王维的诗歌创作中,山水诗成就最高,也倍受后世批评家关注。一直以来众多评论家总体上认为王维山水诗有着一种幽静秀洁特色。而评价之间又往往标榜王孟,常与谢陶、韦柳、姚贾对应,与盛唐四家(高岑王孟)合为一体评价甚众多,更有甚者视李杜王分别为天才、地才、人才(其实王维的一生实有儒释道三教特点)。可以说这多从一个总体大概来评价,而极少对其山水诗作一番详细的分析和评论。直到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后,王维山水诗才开始慢慢地被评论家和学者从多角度切入而不断地挖掘和研究。六十年代,陈贻焮首先发表《王维的山水诗》(《文学评论》1960年第5期),开始研究王维山水诗。之后萧涤非《关于王维的山水诗》(《文史哲》1961年第1期)和张志岳《诗中有画――试论王维的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