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吸入颗粒物中超细颗粒物的治理与开发利用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可吸入颗粒物中超细颗粒物的治理与开发利用孙俊民刘惠永姚强徐旭常张金成薛元张成峰

清华大学热能工程系北京100084

摘要本文简要论述r一些主要工业工程中排放的超细颗粒物与可吸入颗粒物形成的内在联系,阐述了可吸入颗粒物的环境及生态危害,提出开展超细颗粒物污染控制工作的重要意义在于切断了可吸入颗粒物的重要形成途径:超细颗粒物同样可以“变废为宝”,成为重要的可利用资源。

关键词町吸入颗粒物治理开发利用

l可吸入颗粒物的危害概述

可吸入颗粒物(Inhalableparticulate,IP)是指通过鼻和嘴进入人体呼吸道的颗粒物总称,叉用PMl0表示。小于lO微米的颗粒PMl0对人体健康关系较大,是室内外环境空气质量的重要监测指标。PM2.5(小于2.5微米的颗粒)又称为可入肺颗粒,能够进入人体肺泡甚至血液系统中去,直接导致心血管病等疾病。PM2.5的比表面积较大,通常富集各种重金属元素(如As、Se、Pb、Cr等)和PAHs、PCDD/Fs、VOCs等有机污染物,这些多为致癌物质和基因毒性诱变物质,危害极大。目前已知的PM2.5健康影响包括:增加重病及慢性病患者的死亡率;使呼吸系统及心脏系统疾病恶化;改变肺功能及结构;改变免疫结构等方面。

近年来。人们认识到大气悬浮颗粒中的PM2.5对人体健康的危害远比粗颗粒大,而且是引起城市大气酸雨、光化学烟雾、能见度降低的重要因素,许多研究已经揭示出PM25对人体健康的严重危害和对气候的重要影响。PM2.5已成为国际环境科学的研究焦点之一,美国环保局子1996年修订了大气颗粒物标准,增加了PM2.5的24小时和年平均值,我国于2000年6月1日起将空气质量日报中的总悬浮颗粒物指标修订为可吸入颗粒物指标。我国一些城市(如北京市)空气质量的恶化与大气中超细粒子浓度的增加直接有关,目前可吸入颗粒物已经成为我国城市大气的首要污染物,全国范围内大气PM2.5的调查1:作已经开始启动。

PM2.5的源解析工作、不同地区PM2.5分布的特殊性以及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对于环境保护对策的制定是至关重要的。据现有的研究结果,PM2.5的污染源包括自然源和人为源,人为源分为固定源(燃料燃烧、工业生产过程等)和流动源(交通运输等),自然源包括植物花粉和孢子、土壤扬尘、海盐等。研究结果还表明,PM2.5颗粒对大气能见度产生极人的影响,表现在细颗粒物质的散光效应、碳黑以及含碳黑颗粒对光的吸收作用等方面。英国环境部门的研究结果表明,PM2.5在大气中停留的时间为7.30天,所以这种颗粒可以长距离传输从而造成更大更远距离的污染,我国还没有对PMl0以及PM2.5的生态及经济影响进行系统性的研究和评价。

据我国环境质量报告书和世界资源报告提供的数据,我国空气质量超标的城市中,68%

——564——

都存在可吸入颗粒物污染问题。1998年,统计的全国322个城市中,空气总悬浮颗粒物平均浓度值为O.289毫克/立方米,68%的城市总悬浮颗粒物浓度年均值超过国家二级标准,有308个城市总悬浮颗粒物年均浓度高于世界卫生组织(WHO)的空气质量指南值(O.09毫克/立方米),占统计城市的95%以上。可吸入颗粒物是目前我国城市大气环境的首要污染物,PM2.5污染问题同样是十分严重的。

燃料燃烧以及其它工业过程不仅排放一次颗粒物。而且排放二次颗粒物的前驱物如SO,、NOx和VOCs等,更增加了PM2.5的复杂性。另~方面,现有的细颗粒净化装置对PM2.5的捕获率很低,也导致大气中PM2.5浓度的增加。2000年12月份英国专家研究结果还表明:大气中SO:、氮化物和CO等污染物的含量与人类日死亡率并没有紧密的联系,细颗粒物反而是导致人类死亡率上升的主要原因。

2可吸入颗粒物与超细颗粒物的形成探讨

可吸入颗粒物的形成主要有两个途径:其一,各种工业过程(燃煤、冶金、化工、内燃机等)直接排放的超细颗粒物:其二,大气中二次形成的超细颗粒物与气溶胶等。其中,第一种途径是可吸入颗粒物的主要形成源,也是可吸入颗粒物污染控制的重要对象。

以煤炭利用领域为例。

我国一次能源以煤炭为主,大量煤炭燃烧已对生态环境造成严重危害,并影响到资源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除控制SO:和NO、的排放外.悬浮颗粒物的排放亦不容忽视。据统计,目前全国粉煤灰的排放量已达1.5亿吨,虽然现有除尘装置的除尘效率可高达99%以上,但静电除尘器对超细飞灰的捕获率较低,约有1%的飞灰进入大气,构成大气气溶胶的主要部分。这部分飞灰以粒径小于2.5微米甚至亚微米级超细颗粒为主.其数量可达到飞灰总数的90%以上,且表面往往富集煤中微量重金属元素及有机污染物,危害甚大。另外,超细飞灰的形成也导致锅炉内炉壁的结渣与沾污程度的增加,影响锅炉的安全经济运行。因此,研究燃煤过程中超细飞灰的形成机制,降低其形成与排放量,意义重大。

七十年代以来,鉴于世界各国燃煤吨位的剧增,煤炭燃烧过程中无机组分的转化行为及其对锅炉设备和环境的影响受到普遍关注,有关燃煤飞灰的物理化学特性、形成机制及其利用途径.国内外已进行不同程度的研究,但对于超细飞灰的形成机制,尚无定论。M.Shibaoka&A.R.Ramsden利用特殊取样装置观察到煤粉燃烧过程中无机组分的形态变化,认为高灰分及高惰性组含量的煤,容易形成大量细粒飞灰。QuarmR.J.andSarofimA.J.利用电子显微镜研究了褐煤燃烧过程中灰粒的形成过程与数量。EricksontA.etc研究了在有Na、S和si存在的煤粉火焰中飞灰的演变过程。H.MtenBrink揭示出煤粉燃烧过程中,超细硅烟雾的形成。最近,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研究结果表明,该类飞灰形成的数量主要与煤中矿物分布赋存特征有关,而与煤级关系不大。一般认为,亚微米级颗粒主要由挥发的元素均相凝聚而成,主要为碱金属或碱土金属的盐类(K2SO.、Na2SO.、CaSO,)。日本学者利用低变质烟煤与褐煤进行研究表明,亚微米级颗粒主要来自于与有机质结合的钙离子。燃烧过程中未能充分聚结。可见,不同学者由于采用煤种与试验条件的差异,得出的结论并非一致。

我国也有少数学者涉足该领域的研究,王伯春(1997)等的研究发现,细粒飞灰形成

——56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