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吸入颗粒物中超细颗粒物的治理与开发利用
颗粒物治理与大气环境污染控制
颗粒物治理与大气环境污染控制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速,环境污染问题也越来越严重。
其中,大气环境污染成为焦点。
在大气污染中,颗粒物的污染是最为普遍、最为严重的。
颗粒物治理是大气污染治理的重点之一,其有效的治理方法能够对城市环境的改善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颗粒物的定义和种类颗粒物,简称PM (Particular Matter),是指空气中含有的各种颗粒物质,包括可吸入颗粒物(PM10)、细颗粒物(PM2.5)和超细颗粒物(PM0.1)。
其中,PM2.5易渗入肺部,PM10污染覆盖的区域比PM2.5广,PM0.1则更难监测和治理,所以PM2.5和PM10的治理被重点关注。
二、颗粒物污染对人类健康的影响颗粒物污染对人类健康的影响已经得到了世界卫生组织(WHO)等机构的广泛关注。
其中,长期暴露于PM2.5等细颗粒物的人,除了可能导致心血管疾病、呼吸系统疾病、肺癌等常见疾病外,还可能引发神经系统和多组织多器官疾病,影响生育能力和产茶量,使得医疗支出增加。
三、颗粒物治理的措施和效果颗粒物治理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如减少工业排放、收尘,提高燃烧效率,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等。
一些国家和地区已经采取了有效的措施,获得了一定的效果。
例如,北京和上海等地已经实施了严格的交通限行和管控措施,以控制机动车排放。
2017年以来,在中国的污染治理中,取缔散乱污企业得到了国家的重点推动。
在某些案例中,散乱污企业的停产,使PM2.5和PM10的浓度得到了显著的下降。
此外,采用压缩燃烧、生物降解、化学反应等技术处理颗粒沉积问题,可以有效减轻颗粒物对人体健康的危害。
四、颗粒物治理需全民参与颗粒物治理不仅需要政府的有力推动,也需要每个人的积极参与。
人们需要自觉保护环境和积极改善自己的生活习惯,例如,尽量减少机动车的使用,鼓励步行或骑车。
同时,可以在家中养花绿植或开窗通风来减轻室内颗粒物浓度。
这些小改变虽然依靠个人力量很难覆盖整个社会,但是每个人都应该尽自己的努力,共同建设美丽环境。
香山科学会议:可吸入颗粒物的形成机理和防治对策
183:可吸入颗粒物的形成机理和防治对策香山科学会议第183次学术讨论会综述近年来,许多国家都将可吸入颗粒物PM10(空气动力学直径小于10微米的颗粒)的研究,特别是PM2.5(空气动力学直径小于2.5微米的颗粒)的物理化学行为、形成与污染机制、控制技术以及对人体健康影响等研究作为讨论和探讨的热点。
香山科学会议于2002年5月20~22日召开了主题为“可吸入颗粒物的形成机理和防治对策”的第183次学术讨论会。
姚强教授(清华大学)、魏复盛院士(中国环境监测总站)和徐立大教授(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被聘请担任本次会议执行主席。
魏复盛院士首先作了题为“空气细粒子(PM2.5)的污染与危害”的主题综述报告,阐述了细颗粒的特性、细粒子的污染水平,以及对人体健康的危害,分析、展望了相关研究工作的现状与未来发展。
魏复盛指出,现在我国空气首要污染物是颗粒物,且有2/3城市超标。
我国空气质量标准与美国比较,我国对SO2、NO2、O3、CO的标准限值均比美国严格,但颗粒物污染标准则比美国宽。
我国尚未制订PM2.5标准,但广州、武汉、兰州、重庆4城市的8点位监测结果表明:PM2.5年日均值为0.046-0.160mg/m3,是美国标准值0.015mg/m3的3-10倍,表明我国城市细粒子污染已十分严重。
魏复盛列举大量研究数据阐述了细粒子对人体健康有严重危害,并强调指出:(1)现在少量的调查监测表明我国城市空气PM2.5污染是严重的,应加强研究与监测,为制订标准和政策法规提供科学依据;(2)必须加强PM2.5环境效应及健康效应的定量研究,提高政府和公众的环境意识;(3)及时开展PM2.5形成机理、污染防治和清除技术的科学研究,为解决细粒子污染,为实现“蓝天工程”提出科学的解决方案。
徐旭常院士作了题为“燃烧过程中PM2.5的生成及环境影响”的综述报告指出,我国城市大气中大量的PM2.5直接或间接地来自于燃烧过程,城市空气中总悬浮颗粒物(TSP)由燃煤生成的约占33%,其主要产生原因是能源结构中70%以上是很难清洁燃烧的煤炭,而且对于煤炭使用和汽车排放控制不严。
颗粒物治理方案及措施
颗粒物治理方案及措施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颗粒物污染日益成为一种严重的环境问题。
为了有效遏制颗粒物的排放并改善空气质量,我们制定了以下治理方案和措施。
1. 法规和政策制定严格的法规和政策对控制颗粒物污染至关重要。
政府应当加强环境监测和规范颗粒物排放标准,确保各行业和企业严格遵守法规要求。
此外,政府还应鼓励绿色技术的应用,以减少颗粒物排放。
2. 排放源控制针对主要的颗粒物排放源,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来降低其排放量。
首先,工业企业应安装和使用颗粒物治理设备,以有效过滤和捕获颗粒物。
其次,车辆尾气排放是重要的颗粒物来源,因此,对车辆的排放标准应加强监管并鼓励电动化。
3. 环境管理建立完善的环境管理体系是保障颗粒物治理的重要一环。
政府需要加强监测和评估,定期发布空气质量状况,以便及时采取应对措施。
同时,公众也应加强环保意识,积极参与到颗粒物治理中。
4. 科技创新促进科技创新对于颗粒物治理具有重要意义。
政府应加大对环保科技研发的支持力度,并鼓励企业投资于研发和应用环境友好型技术。
通过科技创新,我们可以找到更加高效和经济的颗粒物治理方法。
5. 国际合作颗粒物污染是跨境性的问题,需要国际合作来解决。
政府应加强与其他国家和国际组织的合作,共同研究颗粒物治理技术和经验交流。
通过合作,我们可以共同应对颗粒物污染,改善全球空气质量。
通过以上治理方案和措施的综合应用,我们可以有效降低颗粒物污染,并改善环境质量。
但这需要政府、企业、公众和科研机构的共同努力,才能取得可持续的治理效果。
只有通过持续不断的监管和改进,我们才能实现清洁空气的目标。
燃烧源超细颗粒物的研究现状及展望
引言
P P rcl eMatr是大气 中颗粒物的简称 。对 大气 中颗 M( at u t t ) i a e
可吸入颗粒 物浓度 上升 与疾病 的发病率 、 死亡 率 粒的划分通常是 以空气动力学 直径 为基础的 , 般颗粒物在大气 研究 资料表 明, 一 等密切相关 , 尤其是呼吸系统疾病及 心肺疾病 _ 。 6 J 中呈双峰分布 , 最小 的空气动力学 直径在 1肿 ~3/n之间 。而 a
研 究 的 重 点和 方 向。
关键词 : 超细颗粒物, 燃烧, 污染控制 中图分类号 : 9 4 1 TU 8 . 1 文献标 识码 : A P Hs多环芳烃类) P D F ( A ( , C D/ s二垩英类 ) 等有 机污染 物 , 这些 多 为致 癌物质 和基 因毒性诱 变物 质 , 害极 大L 。同时 , 危 5 J 国外大 量
维普资讯
第3 4卷 第 2期
・
30 ・ 4
2008年 1月
山 西 建 筑
S HANXI ARCHI TEC URE
V0 . 4No. 13 2
Jn 2 0 a. 08
・
园 林 ・ 化 ・ 保 ・ 绿 环
文章编号:0 96 2 [0 8 0 —3 00 10 —8 5 2 0 )20 4 —2
起 了广泛 的关注。近年来 , 多国家都将超 细颗粒物 P 0特别 超细颗粒对人体的健康效应研究 也是研究 的重点和热点 。 许 M1, 是P . M2 的物理化学行为 、 5 形成 与污染机制 、 控制技术 以及对人体 在超细颗 粒物 排 放方 面 , 国分 别 制定 了相 应标 准 。19 各 97 健康影响等研究作为探讨 的热点 。作为一个 燃煤大 国, 我国超细 年 , 国率先提出了新的 P 国家空气质量标准 :5p/ (4h 美 M2 5 6 gm32 颗粒物 的污染状况尤 为严重 , 目前 我国城市大气环境 的首要污染 平均 ) 1 z/ 3年平均 )并制定了空气质量标准 的进程安 排。 和 5/ m ( g , 物就是超细颗粒物 , 尤其是 P 的污染 问题更是不 容忽视 _4。 欧洲现在尽管还没有 P 标准 , M2 5 2j 。 M2 5 但对 原有 的 P o M1 标准进行 了修 因此 , 必须加强超细颗粒物的形成 与控制技术研究。 正, 并分两个 阶段进行 。欧洲将 P 的测量纳入 P 0 M2 5 M1 的监测系
细颗粒物(PM2.5)的危害与治理
细颗粒物(PM2.5)的危害与治理摘要:细颗粒物又称细粒、细颗粒。
大气中粒径小于2μm(有时用小于2.5μm,即)的颗粒物(气溶胶)。
虽然细颗粒物只是地球大气成分中含量很少的组分,但它对PM2.5空气质量和能见度等有重要的影响。
细颗粒物粒径小,富含大量的有毒、有害物质且在大气中的停留时间长、输送距离远,因而对人体健康和大气环境质量的影响更大。
随着我国越来越多的城市空气质量亮起了红灯,人们越来越关注自己所生活环境的空气质量,本文将研究细颗粒物的危害与治理方法。
关键词:细颗粒物来源二氧化硫细菌标准1.细颗粒物概况1.1 简介在空气动力学和环境气象学中,颗粒物是按直径大小来分类的,粒径小于100微米,即可吸入颗粒物;粒径小的称为TSP,即总悬浮物颗粒;粒径小于10微米的称为PM10于2.5微米的称为PM,即细颗粒物,它的直径仅相当于人的头发丝粗细的1/20 。
被2 .5吸入人体后会进入支气管,干扰肺部的气体交换,引发包括哮喘、支气管炎和心血管病等方面的疾病。
这些颗粒还可以通过支气管和肺泡进入血液,其中的有害气体、重金属等溶解在血液中,对人体健康的伤害更大。
虽然细颗粒物只是地球大气成分中含量很少的组分,但它与较粗的大气颗粒物相比,粒径小,富含大量的有毒、有害物质且在大气中的停留时间长、输送距离远,因而对人体健康和大气环境质量影响更大。
1.2 构成细颗粒物的成分很复杂。
主要成分是元素碳、有机碳化合物、硫酸盐、硝酸盐、铵盐。
其它的常见的成分包括各种金属元素,既有钠、镁、钙、铝、铁等地壳中含量丰富的元素,也有铅、锌、砷、镉、铜等主要源自人类污染的重金属元素。
有研究人员测定了北京的细颗粒物来源:尘土占20%;由气态污染物转化而来的硫酸盐、硝酸盐、氨盐各占17%、10%、6%;烧煤产生7%;使用柴油、汽油而排放的废气贡献7%;农作物等生物质贡献6%;植物碎屑贡献1%。
有趣的是,吸烟也贡献了1%,不过这只是个粗略的科学估算,并不一定准确。
颗粒物的环保措施有
颗粒物的环保措施有哪些?随着城市化的快速发展,环境污染问题也越来越引人关注。
颗粒物是一种比较常见的大气污染物,如果长期吸入这些颗粒物,会导致人体呼吸系统、血液循环系统等多个方面发生疾病。
因此,实施有效的措施减少颗粒物排放是非常必要的一件事情。
一、提高排放标准严格控制工业企业、发电厂、交通运输等产生颗粒物的污染源,是避免颗粒物污染产生的一种重要措施。
政府部门可以制定更加严格的环境标准,对于超标排放的企业进行处罚,有效降低颗粒物的排放水平。
二、推广清洁能源清洁能源供给模式被认为是减少大气污染,消除颗粒物产生的一种可行方法。
相较煤、石油等化石燃料,清洁能源发电更低排放颗粒物和氧化物,许多国家正在大力发展太阳能、风能等清洁能源。
三、开展生态修复通过生态修复措施来减轻颗粒物带来的环境和人体健康的影响,例如,增加绿色植物覆盖范围,种植防风固沙林带,构建生态保护屏障等。
四、加强宣传教育宣传教育是减少颗粒物影响人体健康的重要手段。
政府部门可以加大环保宣传力度,鼓励公众从生活细节出发,掌握关注环保的技能和知识,了解颗粒物的危害,专业方面的资讯技术,加强政府与公众的沟通和合作,切实推动社会参与和环境保护。
五、提高管理水平如何科学高效的管理和监管大气污染问题是减轻颗粒物影响人体健康的重要措施。
政府部门加大环保管理力度,强化监管手段,区域联防联控,建立资源统筹、制定合理的规划和措施,加强对产业的引导和支持,专业领域的政策研究,不断提高颗粒物管理水平。
总之,颗粒物的环保措施是一项长期的、复杂的工作。
如何科学应对各种不利环境因素,构建环境保护长效机制,需要我们共同努力。
我国车用柴油机超细颗粒物排放研究进展综述
10.16638/ki.1671-7988.2021.05.062我国车用柴油机超细颗粒物排放研究进展综述陈欢,李阳阳(长安大学汽车学院,陕西西安710064)摘要:随着人们对环境问题和健康问题的日益重视,超细颗粒物给环境和健康所带来的危害引起了各界研究者的注意。
文章对我国车用柴油机超细颗粒物排放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简述了超细颗粒物带来的危害,介绍了目前国内对超细颗粒物的研究课题与内容,提出了未来超细颗粒物研究的方向和意义。
结果表明我国对超细颗粒物的研究还处于初级阶段,此项研究内容丰富并且有深刻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环境;健康;车用柴油机;超细颗粒物中图分类号:U47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7988(2021)05-204-03Overview of Research Progress on Ultrafine Particulate Matter EmissionsFrom Automotive Diesel Engines in ChinaChen Huan, Li Yangyang( School of Automobile, Chang’an University, Shaanxi Xi’an 710064 )Abstract: As people pay more and more attention to environmental and health issues,the harm caused by ultrafine particles to the environment and health has attracted the attention of researchers from all walks of life.This paper reviews the research progress of ultrafine particulate matter emissions from diesel engines in China,briefly describes the harm caused by ultrafine particulate matter,introduces the current domestic research topics and content of ultrafine particulate matter, and proposes the future direction of ultrafine particulate matter research and meaning. The results show that my country’s research on ultrafine particles is still in its infancy. This research is rich in content and has profound guiding significance. Keywords: Environment; Health; Automotive diesel engine; Ultrafine particulate matterCLC NO.: U473.9 Document Code: A Article ID: 1671-7988(2021)05-204-03前言交通行业作为我国能耗最大的行业,在消耗大量能源的同时也带来了严峻的环境问题和健康问题。
雾霾天气警惕PM2 5污染阅读理解及答案
雾霾天气警觉PM2 5污染阅读理解及答案①最近一段时间,随着媒体的关注,以PM2.5为代表的超细灰尘污染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
那么,PM2.5是什么?它对人体安康有哪些危害?面对雾霾天气,我们应如何抵御PM2.5污染呢?②PM2.5是指大气中直径小于或等于2.5微米的颗粒物,也称为可入肺颗粒物。
它的直径还不到人的头发丝粗细的1/20。
虽然PM2.5只是地球大气成分中含量很少的组成局部,但PM2.5粒径小,富含大量的有毒、有害物质,同时PM2.5在大气中的停留时间长、输送间隔远,因而对人体安康和大气环境质量的影响更大。
④PM2.5超细灰尘主要机动车尾气尘、燃油尘、硫酸盐、餐饮油烟尘、建筑水泥尘、煤烟尘和硝酸盐等,它是雾霾有害细颗粒的重要组成局部。
⑤气象专家和医学专家认为,由细颗粒物造成的灰霾天气对人体安康的危害甚至要比沙尘暴更大。
粒径10微米以上的颗粒物,会被挡在人的鼻子外面;粒径在2.5微米至10微米之间的颗粒物,能够进入上呼吸道,但局部可通过痰液等排出体外,也会被鼻腔内部的绒毛阻挡,对人体安康危害相对较小;而粒径在2.5微米以下的细颗粒物不易被阻挡,被吸入人体后会直接进入支气管,干扰肺部的气体交换,引发包括哮喘、支气管炎和心血管病等方面的疾病。
⑥人体的生理构造决定了对PM2.5没有任何过滤、阻拦能力。
进入肺泡的微尘可迅速被吸收、不经过肝脏解毒直接进入血液循环,其中的有害气体、重金属等溶解在血液中,分布到全身,损害血红蛋白输送氧的能力。
对贫血和血液循环障碍的病人来说,可能产生严重后果。
例如可以加重呼吸系统疾病,甚至引起充血性心力衰竭等心脏疾病。
⑦PM2.5还可成为病毒和细菌的载体,为呼吸道传染病的传播推波助澜。
⑧近30年来,我国公众吸烟率不断下降,但肺癌患病率却上升了4倍多。
目前普遍认为这可能与雾霾天增加有一定的关系,很多人已经把雾霾天气比喻成为大自然的吸烟室。
不但浓雾缠绕、能见度非常低的天气会对人体安康产生影响,时而有雾时而多云的天气也会有同样的问题。
城市大气可吸入颗粒的危害及防治
城市大气可吸入颗粒的危害及防治摘要:本文通过对城市中大气可吸入颗粒物PM10(空气动力学直径小于或等于10μm)的基本特性及污染现状的介绍,从对人类自身和城市环境两个方面阐述了大气可吸入颗粒的严重危害。
同时,针对我国目前对城市大气可吸入颗粒物研究情况提出相应的控制及防治方法。
关键词:可吸入颗粒大气环境污染人体危害防治对策0引言当今,城市大气污染是世界各国面临的最大挑战之一,已被各国政府高度重视。
如何防止城市大气污染,减轻其危害的影响,是当今重大而紧迫的课题。
中国城市化和工业化的快速发展与能源消耗的迅速增加,给中国城市带来了很多空气污染问题。
目前,颗粒物、SO2和NOx是城市大气污染的主要污染物,而颗粒物污染尤为严重。
在研究过程中,人们逐渐认识到粒径小于10μm的颗粒物(即PM10)是悬浮颗粒物中对环境和人体健康危害最大的一类,因此,国际上很重视对PM10的研究和防治工作,大多数国家都规定了空气中PM10的质量标准。
美国国家环保局EPA于1985年将原始颗粒物指示物质由总悬浮颗粒物(TSP)项目修改为PM10,我国也于1996年规定了PM10的二级质量标准为100μg/m3。
[1]本文拟在PM10对人体健康和城市环境方面的影响进行评述,并提出相应的空气污染控制方法。
1大气可吸入颗粒PM10的介绍1.1城市空气颗粒物的分类及PM10的界定空气颗粒物是悬浮在空气中微小固体和液体小滴的混合物,是雾、烟和空气尘埃的主要成分。
空气颗粒物中直径大于100μm的可以较快落到地面(通常叫降尘),直径小于100μm的叫总悬浮颗粒物(TSP),其中直径小于10μm 的空气颗粒物又被国际标准化组织称为可吸入颗粒物(PM10),可以几小时甚至几年在空中飘浮。
在可吸入颗粒物中,直径大于2.5μm的被称为可吸入粗颗粒物,直径小于2.5μm的为细颗粒物(PM2.5),也有人称之为可入肺颗粒物。
[2]1.2PM10的特性大气颗粒物的化学成分因其来源不同而在种类和数量上变化很大。
可吸入颗粒物的去除技术
可吸入颗粒物控制技术研究热点与趋势更新时间:2008-12-25 11:03来源:环境污染与防治作者:阅读:325网友评论0条摘要:综述了可吸入颗粒物的常规除尘技术和细颗粒凝并技术、联合脱除技术、电联合处理技术等新的控制技术。
通过对可吸入颗粒物控制技术的研究现状分析,指出常规除尘技术和这些新的控制技术的应用局限性,在综合分析有关文献的基础上,提出利用纺织品滤料纤维改形(改性)后得到高效低阻的异型纤维材料来脱除可吸入颗粒物的新思路。
可吸入颗粒物指悬浮在空气中,空气动力学当量直径≤10μm的颗粒物(PM2.5)。
可吸入颗粒物污染已成为大气环境污染的突出问题,并日益引起人们高度重视。
可吸入颗粒受到的主要作用一般是气体扩散和湍流扩散,由于它质量微小且对气流跟随性极好,故在常规除尘设备中,几乎总是跟随气流一起运动,难于从气流中分离出来。
此外由于可吸入颗粒粒径小、比表面积大,因而其吸附性很强,容易成为空气中各种有毒物质的载体,特别是容易吸附多环芳烃、多环苯类和重金属及微量元素等,是多种污染物(如重金属、酸性氧化物、有害有机物等)的载体和催化剂,有时能成为多种污染物的集合体[1,2]。
因此,研究可吸入颗粒物的控制技术具有重要的意义。
目前颗粒污染物控制技术的重点是如何提高细微颗粒物的分级效率,解决问题的思路有二:一是促使小颗粒变大颗粒;二是创造条件提高小颗粒的动力学捕集作用。
小颗粒变大颗粒可以通过凝并也可以通过凝结作用,且在国外蒸汽凝结在冶金行业已有成功应用的案例。
本文旨在对脱除可吸入颗粒物的控制技术做一定的归纳总结,以方便相关领域的科研工作。
1控制技术的研究热点与趋势1.1常规除尘技术目前工业上应用的除尘方法有干法和湿法两大类,传统的湿式除尘设备主要有水膜、泡沫、冲激、水浴等除尘器。
湿法除尘存在物料难以回收、易造成污染转移以及高温环境下会造成能量浪费等缺点;干法除尘设备主要有旋风除尘器、布袋除尘器、电除尘器和颗粒层除尘器等。
上海市近地表大气颗粒物污染特征及来源分析研究
上海市近地表大气颗粒物污染特征及来源分析探究引言近年来,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和城市化程度的提高,上海市的大气污染问题日益突出,其中大气颗粒物污染对空气质量影响巨大。
本探究旨在探讨上海市近地表大气颗粒物的污染特征及其来源,并提出相应的控制对策,以改善上海市的空气质量和居民的健康状况。
一、上海市近地表大气颗粒物污染特征1.1 大气颗粒物的组成大气颗粒物主要由悬浮颗粒物(包括可吸入颗粒物和细颗粒物)和沉降颗粒物组成。
依据其直径大小,可以将大气颗粒物分为可吸入颗粒物(PM10,直径小于等于10微米)、细颗粒物(PM2.5,直径小于等于2.5微米)和超细颗粒物(直径小于等于0.1微米)等。
1.2 大气颗粒物的污染水平依据上海市环境监测数据显示,上海市近地表大气颗粒物污染程度严峻。
尤其是细颗粒物(PM2.5)的浓度持续高位运行,多年平均浓度超过国家二级标准。
大气颗粒物污染不仅在冬季高峰期出现,而且在全年各个季节都普遍存在。
1.3 大气颗粒物的空间分布上海市大气颗粒物的空间分布存在一定的非匀称性。
主要受到城市建设、交通状况、工业排放等因素的影响。
一般而言,大气颗粒物的浓度在城市中心和工业区较高,在郊区和近海地区较低。
然而,由于复杂的气象和地形条件,污染物的扩散和沉降过程在不同时段和天气条件下也会发生变化。
二、上海市近地表大气颗粒物的来源分析2.1 工业源排放上海市工业发达,工业源排放是大气颗粒物的主要来源之一。
工业过程中的燃烧、烟尘、工艺排放、尾气等都会释放大量固定和挪动源的颗粒物污染物。
特殊是工业园区和化工企业的排放对周边地区的大气环境造成较大的影响。
2.2 交通源排放上海市交通拥堵问题日益突出,汽车尾气排放成为主要的大气颗粒物来源之一。
汽车尾气排放中的燃油燃烧产生的颗粒物和刹车粉尘等都会对空气质量产生影响。
2.3 建筑施工源排放上海市建筑行业进步迅速,建筑施工期间颗粒物的排放也相对较高。
建筑施工现场开掘、搬运、拌和等活动会产生大量的粉尘颗粒物,对周边居民和环境造成污染。
浅谈细颗粒物(PM2.5)
3 、 致癌 : 细颗粒物成分复杂 , 其 中 的 某些 成 分 会 使 人 体 产 生 病变 。 从 而诱 发 癌 症 。 4 、 环境方面 : 当 大 气 中大 量 细 颗 粒 物 均 匀 地 浮游 在 空 中 , 颗 粒 物 对 光 的散 射 和 吸 收 ,能显 著 减 弱 光 信 号 ,大 幅降 低 有 效 视 距. 使水平能见度小于 l 0千米 , 并 且 相 对 湿 度 小 于或 等 于 8 0 %, 产生 阴“ 霾” 天 气 ,“ 霾” 是 空 气 遭 受 污 染 的产 物 【 2 ] 。 细 颗 粒 物 危 害严 重 ,国 务 院批 准 发 布 的 《 环 境 空 气 质 量 标 准》 ( G B 3 0 9 5 — 2 0 1 2 ) 中, 该标准与现行标准 ( G B 3 0 9 5 — 1 9 9 6 ) 相 比,
发。 全国 7 4个 城 市 P M 2 . 5超 标 天 数 几 乎 达 到 一 半 事 件 , 认 识 了 “ 可 吸入肺 颗粒物 ” ( 即P M2 . 5 ) , 就认为 “ P M2 . 5 ” 等 同于“ P M1 0 ” 。 其实在 , 在 专 业 研 究 领 域 还 是 有 很 大 的差 别 , 前文介绍“ P MI O ” 是 指 大 气 中 粒 径 直径 小 于 l O p , m 可 通 过 呼 吸道 进 人 人 体 的 颗 粒 物 , 对人体健康有 危害作用 , 1 0微 米 直 径 的 颗 粒 物 通 常 沉 积 在 上 呼 吸道 , 5微 米 直 径 的 可 进 入 呼 吸 道 的 深 部 , 2微 米 以下 的 可 1 0 0 % 深 入 到 细 支 气 管 和 肺 泡 .为 了 正 确 区 分 P M2 . 5 , 2 0 1 3年 4月 1 9 日全 国科 学 技 术 名 词 审 定 委 员 会 和 外 语 中文 译 写规 范 部 际 联 席
大气环境中颗粒物的来源与分布研究
大气环境中颗粒物的来源与分布研究在大气环境中,颗粒物是指悬浮在空气中的固体或液体微粒,它们的直径通常在几纳米至数十微米之间。
这些颗粒物的来源与分布对于空气质量和人类健康都具有重要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大气环境中颗粒物的来源和分布,并分析其对环境与人类的潜在风险。
一、颗粒物的来源大气环境中的颗粒物主要来源于自然和人为活动。
自然来源包括火山喷发、沙尘暴、森林火灾等自然灾害和自然过程。
这些自然因素会抛射出大量的颗粒物,如火山灰、沙尘等,通过空气传播至其他地区。
人为活动是颗粒物的主要源头。
工业生产是一个重要的人为活动,工厂排放的废气中含有大量的颗粒物。
此外,交通运输也是颗粒物的主要来源之一,尤其是柴油车辆的尾气排放中的颗粒物含量较高。
家庭燃烧活动,如煤炭和柴油的燃烧,也会释放出大量的颗粒物。
此外,农业活动中的农药喷洒、施肥和作物秸秆的焚烧等也是颗粒物的重要来源。
二、颗粒物的分布颗粒物在大气中的分布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气候条件、地理位置和源排放等。
在气候条件方面,温度、湿度和降水等因素会影响颗粒物的输送和沉降。
温暖潮湿的气候条件有利于颗粒物的沉降,而干燥和风速较高的气候条件则有利于颗粒物的传播。
地理位置也对颗粒物的分布起着重要作用。
城市和工业区通常是颗粒物浓度较高的地区,因为这些地区工业生产、交通运输和生活排放等人为活动较为集中。
此外,地形条件也会影响颗粒物的分布,如山脉和流域等地形地貌可以影响颗粒物的输送和沉降。
根据颗粒物的直径大小,可以将其分为不同的粒径范围。
大气中的颗粒物主要分为可吸入颗粒物(PM10)、细颗粒物(PM2.5)和超细颗粒物(PM0.1)。
其中,可吸入颗粒物指直径小于等于10微米的颗粒物,细颗粒物指直径小于等于2.5微米的颗粒物,超细颗粒物指直径小于等于0.1微米的颗粒物。
三、颗粒物的潜在风险大气中的颗粒物对环境和人类健康都具有潜在的风险。
首先,颗粒物的沉降会对生态系统产生影响。
颗粒物的沉降会直接污染土壤和水体,对植被生长和水生生物造成危害。
大气颗粒物的粒径分布与浓度特征分析
大气颗粒物的粒径分布与浓度特征分析近年来,随着工业化的进程和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大气污染问题日益突出。
其中,大气颗粒物的排放和浓度成为了人们关注的焦点。
大气颗粒物主要包括可吸入颗粒物(PM10)和细颗粒物(PM2.5)。
粒径分布与浓度特征是了解大气颗粒物污染情况的重要指标。
首先,就粒径分布而言,颗粒物的粒径可以分为不同的尺寸范围。
根据国际通用标准,可将颗粒物分为超细颗粒物(<0.1 μm)、微细颗粒物(0.1-2.5 μm)和粗颗粒物(2.5-10 μm)三个尺寸区间。
不同粒径的颗粒物对人体健康和环境的影响不同。
超细颗粒物可以进入人体血液和淋巴系统,对呼吸系统和心血管系统造成严重影响。
微细颗粒物则更容易进入肺部,引发呼吸系统疾病。
粗颗粒物相对较大,一般会被鼻腔或上呼吸道截留,对人体影响相对较小。
其次,大气颗粒物的浓度特征也是重要的研究对象。
浓度通常指的是单位体积内颗粒物的质量或数量。
大气颗粒物的浓度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气象条件、排放源的位置和性质、大气扩散条件和传输距离等。
特别是城市地区,由于交通、工厂和燃煤等活动的增加,大气颗粒物的浓度往往较高。
此外,不同季节和时间段也会对大气颗粒物的浓度产生影响。
例如,冬季燃煤取暖和秋季传统农作物秸秆焚烧往往导致大气颗粒物浓度的明显增加。
为了更好地了解大气颗粒物的粒径分布与浓度特征,科研人员经过一系列实验和观测,提取了大量的数据。
通过对这些数据的统计和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首先,大气颗粒物的粒径分布呈现一定的变化趋势。
一般来说,随着颗粒物尺寸的减小,浓度逐渐增加。
这是因为大部分颗粒物都是来源于污染物的气溶胶,气溶胶粒子的大小受到液滴蒸发和二次形成的影响,因此表现出不同尺寸分布。
其次,大气颗粒物的浓度特征受到地理和气象因素的共同影响。
城市周围的工业区和交通路口通常会出现大气颗粒物浓度较高的情况。
此外,高温、高湿度和不利于空气对流的天气条件都会导致大气颗粒物浓度的升高。
可吸入颗粒物中超细颗粒物的治理与开发利用
可吸入颗粒物中超细颗粒物的整治与开发利用1可吸入颗粒物的危害概述可吸入颗粒物(Inhalableparticulate,IP)是指通过鼻和嘴进入人体呼吸道的颗粒物总称,又用PM10表示。
小于10微米的颗粒PM10对人体健康关系较大,是室内外环境空气质量的紧要监测指标。
PM2.5(小于2.5微米的颗粒)又称为可入肺颗粒,能够进入人体肺泡甚至血液系统中去,直接导致心血管病等疾病。
PM2.5的比表面积较大,通常富集各种重金属元素(如As、Se、Pb、Cr等)和PAHs、PCDD/Fs、VOCs等有机污染物,这些多为致癌物质和基因毒性诱变物质,危害极大。
目前已知的PM2.5健康影响包括:加添重病及慢性病患者的死亡率;使呼吸系统及心脏系统疾病恶化;更改肺功能及结构;更改免疫结构等方面。
近年来,人们认得到大气悬浮颗粒中的PM2.5对人体健康的危害远比粗颗粒大,而且是引起城市大气酸雨、光化学烟雾、能见度降低的紧要因素,很多讨论已经揭示出PM2.5对人体健康的严重危害和对气候的紧要影响。
PM2.5已成为国际环境科学的讨论焦点之一,PM2.5的源解析工作、不同地区PM2.5分布的特别性以及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对于环境保护对策的订立是至关紧要的。
据现有的讨论结果,PM2.5的污染源包括自然源和人为源,人为源分为固定源(燃料燃烧、工业生产过程等)和流动源(交通运输等),自然源包括植物花粉和孢子、土壤扬尘、海盐等。
讨论结果还表明,PM2.5颗粒对大气能见度产生极大的影响,表现在细颗粒物质的散光效应、碳黑以及含碳黑颗粒对光的汲取作用等方面。
英国环境部门的讨论结果表明,PM2.5在大气中停留的时间为7—30天,所以这种颗粒可以长距离传输从而造成更大更远距离的污染,我国还没有对PM10以及PM2.5的生态及经济影响进行系统性的讨论和评价。
据我国环境质量报告书和世界资源报告供给的数据,我国空气质量超标的城市中,68%都存在可吸入颗粒物污染问题。
可吸入颗粒物的防治措施有哪些
可吸入颗粒物的防治措施有哪些
可吸入颗粒物是指空气动力学当量直径≤10微米的颗粒物称为
可吸入颗粒物,又称为PM10。
可吸入颗粒物通常来自在未铺沥青、水泥的路面上行使的机动车、材料的破碎碾磨处理过程以及被风扬起的尘土。
可吸入颗粒物的形成主要有两个途径:其一,各种工业过程(燃煤、冶金、化工、内燃机等)直接排放的超细颗粒物;其二,大气中二次形成的超细颗粒物与气溶胶等。
PM10内含有各种直接致突变物和间接致突变物,可以损害遗传物质和干扰细胞正常分裂,同时破坏机体的免疫监视,而引起癌症和畸形。
那么,可吸入颗粒物的防治措施有哪些呢?
提高个人的环保意识,多参加植树造林活动,增加绿地面积,尽量减小裸露的地面。
城市施工时应注意防止造成大量的扬尘。
驾车的朋友,提倡使用绿色燃料,使用高效润滑油,减少汽车尾气的排放。
有调查显示PM2.5的排放主要来自柴油车。
日常生活中,尽量少用煤作为燃料。
用电比使用天然气、液化石油气及煤气等燃料相对便宜,改用微波炉、
电饭煲等做饭可减少厨房的空气污染。
在室内要经常保持清洁卫生,吸烟者不要在室内吸烟,适当养些绿色花草以保持室内空气的清新。
更多可吸入颗粒物对人体有哪些危害,以及环境污染安全小知识,请大家继续关注的内容。
可吸入颗粒物及其防治
可吸入颗粒物及其防治建议一、可吸入颗粒物的定义:总悬浮颗粒物是指漂浮在空气中的固态和液态颗粒物的总称,其粒径范围约为0.1-100微米。
有些颗粒物因粒径大或颜色黑可以为肉眼所见,比如烟尘。
有些则小到使用电子显微镜才可观察到。
通常把粒径在10微米以下的颗粒物称为PM10,又称为可吸入颗粒物或飘尘。
二、可吸入颗粒物的来源:一般来讲这些微小的细粒子由三部分组成。
第一部分是自然尘和无机物灰尘,主要来自裸露地面和建筑施工工地的扬尘。
第二部分是微小的碳粒子,包括有机碳和元素碳,主要来源于锅炉燃煤,柴油车、汽油车尾气排出的烟气,建筑油漆以及烹调食品和烧烤。
第三部分细粒子是由空气中的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有害气体经化学反应而生成的硫酸盐、硝酸盐和铵盐颗粒物。
这些有害气体也是来自于机动车尾气和燃煤等。
城市之间、地域之间以及气象条件等因素的相互影响使得大气颗粒物来源结构非常复杂,目前重庆地区可吸入颗粒物的各种成分所占比例尚在进一步研究中。
三、可吸入颗粒物的化学组成:直径≤10微米的粒子。
主要由碳元素以及碳的有机化合物微粒组成,它们是可在大气中长期飘浮的悬浮微粒,也称可吸入微粒、可吸入尘或飘尘。
某些颗粒物由于粒径小能被入直接吸入呼吸道内造成危害,尤其是≤2.5微米的细粒子中,Pb、Mn、Cd、Sb、Sr、As、Ni、硫酸盐、多环芳烃等含量较高,在空气中持留时间长,易将污染物带到很远的地方使污染范围扩大。
一般认为,≤1微米的颗粒主要由挥发的元素均相凝聚而成,主要为碱金属或碱土金属的盐类(K2SO4、Na2SO4、CaSO4)。
日本学者利用低变质烟煤与褐煤进行研究表明,亚微米级颗粒主要来自于与有机质结合的钙离子,燃烧过程中未能充分聚结。
中国学者王伯春(1997)等的研究发现,细粒飞灰形成的数量随着煤中Fe、K、Na等元素的蒸发量的增加而增加。
四、可吸入颗粒物的危害:1、可吸入颗粒物被人吸入后,会累积在呼吸系统中,引发许多疾病。
可吸入颗粒物
对人体健康的危害
主要有毒物质
(1)有机化合物。PM10中的有机物有几百种,包括多种多环芳烃(PAHs)及其衍生物和含氧杂环化合物等。(2) 金属元素及其化合物和放射性物质。它们可引起各种金属中毒和放射性污染。(3)硫酸盐与SO2。它们能够削弱肺 功能,并会出现咳嗽和眼刺激症状,浓度过高时会引起急性气管炎、肺水肿和呼吸困难。(4)硝酸盐和NO x。它们 能刺激呼吸道导致粘膜水肿,分泌物过多,削弱吞噬细胞功能。它们进入血液循环系统,以硝酸或硝酸盐的形式引 起其它器官如心脏、肝脏和胃受损。(5)硅酸盐和SiO2。它们能使肺纤维化,引起肺矽病。(6)生物气溶胶。各种 病原微生物(细菌、病毒和真菌)是鼻黏膜充血、鼻甲肿大、咽充血、过敏性鼻炎及肺功能障碍的主要危险因素。 植物花粉和孢子会引起一些人过敏反应,症状包括喷嚏流泪、鼻塞、眼鼻搔痒、哮喘和皮炎等,甚至会发展成为 肺气肿、肺心病等。
可吸入颗粒物中常见的化学成分有无机离子、微量元素、颗粒元素碳(PEC,有时也称为碳黑)和有机化合物, 有时可吸入颗粒物上还吸附有病原微生物(病毒和细菌)。可吸入颗粒物能长期漂浮于空气中,因此又称为飘尘。 可吸入颗粒物在空气中受重力、浮力和拖曳力的作用,其在空气中的停留时间和转移则主要取决于颗粒物的粒径大 小。可吸入颗粒物主要经呼吸道进入人体,也有一小部分可通过消化道或皮肤进入人体。可吸入颗粒物沉积在人体 呼吸道后,它们的清除、滞留和转移与其粒径、沉积地点有关。一般来说,粒径越小、沉积地点越远,所需的清除 时间就越长,就越易滞留在人体内,越易使毒性物质转移到身体的其他部位。
室内标准
检测标准
减少措施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室内空气中可吸入颗粒物日平均最高容许浓度及采样器的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室内空气监测和评价,不适用于生产性场所的室内环境。 定义 本标准采用下列定义。 可吸入颗粒物inhalableparticulatematter 指能进入呼吸道的质量中值直径为10μm的颗粒物(D50=10μm)。 粒径单位;空气动力学当量直径aerodynamicdiameter 指在低雷诺数的气流中与单位密度球具有相同末沉降速度的颗粒直径。 卫生要求 室内可吸入颗粒物日平均最高容许浓度为0.15mg/m3。质量中值直径为10μm。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可吸入颗粒物中超细颗粒物的治理与开发利用孙俊民刘惠永姚强徐旭常张金成薛元张成峰清华大学热能工程系北京100084摘要本文简要论述r一些主要工业工程中排放的超细颗粒物与可吸入颗粒物形成的内在联系,阐述了可吸入颗粒物的环境及生态危害,提出开展超细颗粒物污染控制工作的重要意义在于切断了可吸入颗粒物的重要形成途径:超细颗粒物同样可以“变废为宝”,成为重要的可利用资源。
关键词町吸入颗粒物治理开发利用Yl可吸入颗粒物的危害概述可吸入颗粒物(Inhalableparticulate,IP)是指通过鼻和嘴进入人体呼吸道的颗粒物总称,叉用PMl0表示。
小于lO微米的颗粒PMl0对人体健康关系较大,是室内外环境空气质量的重要监测指标。
PM2.5(小于2.5微米的颗粒)又称为可入肺颗粒,能够进入人体肺泡甚至血液系统中去,直接导致心血管病等疾病。
PM2.5的比表面积较大,通常富集各种重金属元素(如As、Se、Pb、Cr等)和PAHs、PCDD/Fs、VOCs等有机污染物,这些多为致癌物质和基因毒性诱变物质,危害极大。
目前已知的PM2.5健康影响包括:增加重病及慢性病患者的死亡率;使呼吸系统及心脏系统疾病恶化;改变肺功能及结构;改变免疫结构等方面。
近年来。
人们认识到大气悬浮颗粒中的PM2.5对人体健康的危害远比粗颗粒大,而且是引起城市大气酸雨、光化学烟雾、能见度降低的重要因素,许多研究已经揭示出PM25对人体健康的严重危害和对气候的重要影响。
PM2.5已成为国际环境科学的研究焦点之一,美国环保局子1996年修订了大气颗粒物标准,增加了PM2.5的24小时和年平均值,我国于2000年6月1日起将空气质量日报中的总悬浮颗粒物指标修订为可吸入颗粒物指标。
我国一些城市(如北京市)空气质量的恶化与大气中超细粒子浓度的增加直接有关,目前可吸入颗粒物已经成为我国城市大气的首要污染物,全国范围内大气PM2.5的调查1:作已经开始启动。
PM2.5的源解析工作、不同地区PM2.5分布的特殊性以及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对于环境保护对策的制定是至关重要的。
据现有的研究结果,PM2.5的污染源包括自然源和人为源,人为源分为固定源(燃料燃烧、工业生产过程等)和流动源(交通运输等),自然源包括植物花粉和孢子、土壤扬尘、海盐等。
研究结果还表明,PM2.5颗粒对大气能见度产生极人的影响,表现在细颗粒物质的散光效应、碳黑以及含碳黑颗粒对光的吸收作用等方面。
英国环境部门的研究结果表明,PM2.5在大气中停留的时间为7.30天,所以这种颗粒可以长距离传输从而造成更大更远距离的污染,我国还没有对PMl0以及PM2.5的生态及经济影响进行系统性的研究和评价。
据我国环境质量报告书和世界资源报告提供的数据,我国空气质量超标的城市中,68%——564——都存在可吸入颗粒物污染问题。
1998年,统计的全国322个城市中,空气总悬浮颗粒物平均浓度值为O.289毫克/立方米,68%的城市总悬浮颗粒物浓度年均值超过国家二级标准,有308个城市总悬浮颗粒物年均浓度高于世界卫生组织(WHO)的空气质量指南值(O.09毫克/立方米),占统计城市的95%以上。
可吸入颗粒物是目前我国城市大气环境的首要污染物,PM2.5污染问题同样是十分严重的。
燃料燃烧以及其它工业过程不仅排放一次颗粒物。
而且排放二次颗粒物的前驱物如SO,、NOx和VOCs等,更增加了PM2.5的复杂性。
另~方面,现有的细颗粒净化装置对PM2.5的捕获率很低,也导致大气中PM2.5浓度的增加。
2000年12月份英国专家研究结果还表明:大气中SO:、氮化物和CO等污染物的含量与人类日死亡率并没有紧密的联系,细颗粒物反而是导致人类死亡率上升的主要原因。
2可吸入颗粒物与超细颗粒物的形成探讨可吸入颗粒物的形成主要有两个途径:其一,各种工业过程(燃煤、冶金、化工、内燃机等)直接排放的超细颗粒物:其二,大气中二次形成的超细颗粒物与气溶胶等。
其中,第一种途径是可吸入颗粒物的主要形成源,也是可吸入颗粒物污染控制的重要对象。
以煤炭利用领域为例。
我国一次能源以煤炭为主,大量煤炭燃烧已对生态环境造成严重危害,并影响到资源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除控制SO:和NO、的排放外.悬浮颗粒物的排放亦不容忽视。
据统计,目前全国粉煤灰的排放量已达1.5亿吨,虽然现有除尘装置的除尘效率可高达99%以上,但静电除尘器对超细飞灰的捕获率较低,约有1%的飞灰进入大气,构成大气气溶胶的主要部分。
这部分飞灰以粒径小于2.5微米甚至亚微米级超细颗粒为主.其数量可达到飞灰总数的90%以上,且表面往往富集煤中微量重金属元素及有机污染物,危害甚大。
另外,超细飞灰的形成也导致锅炉内炉壁的结渣与沾污程度的增加,影响锅炉的安全经济运行。
因此,研究燃煤过程中超细飞灰的形成机制,降低其形成与排放量,意义重大。
七十年代以来,鉴于世界各国燃煤吨位的剧增,煤炭燃烧过程中无机组分的转化行为及其对锅炉设备和环境的影响受到普遍关注,有关燃煤飞灰的物理化学特性、形成机制及其利用途径.国内外已进行不同程度的研究,但对于超细飞灰的形成机制,尚无定论。
M.Shibaoka&A.R.Ramsden利用特殊取样装置观察到煤粉燃烧过程中无机组分的形态变化,认为高灰分及高惰性组含量的煤,容易形成大量细粒飞灰。
QuarmR.J.andSarofimA.J.利用电子显微镜研究了褐煤燃烧过程中灰粒的形成过程与数量。
EricksontA.etc研究了在有Na、S和si存在的煤粉火焰中飞灰的演变过程。
H.MtenBrink揭示出煤粉燃烧过程中,超细硅烟雾的形成。
最近,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研究结果表明,该类飞灰形成的数量主要与煤中矿物分布赋存特征有关,而与煤级关系不大。
一般认为,亚微米级颗粒主要由挥发的元素均相凝聚而成,主要为碱金属或碱土金属的盐类(K2SO.、Na2SO.、CaSO,)。
日本学者利用低变质烟煤与褐煤进行研究表明,亚微米级颗粒主要来自于与有机质结合的钙离子。
燃烧过程中未能充分聚结。
可见,不同学者由于采用煤种与试验条件的差异,得出的结论并非一致。
我国也有少数学者涉足该领域的研究,王伯春(1997)等的研究发现,细粒飞灰形成——565——的数量随着煤中Fe、K、Na等元素的蒸发量的增加而增加。
我国动力用煤煤种齐全,今后针对不同煤种的煤质特性及不同锅炉类型,研究超细1s灰的形成机制是十分必要的。
姚强(2000)等针对不同的锅炉类型、不同的煤种以及不同的工业过程,开展了燃煤排放超细颗粒物的形成、重金属与有机污染物的产生与转化及细颗粒的脱除等方面的部分基础与技术开发研究工作,已经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
3超细颗粒物的治理简述(以燃煤工业过程为例)以燃煤工业过程为例进行简要论述。
燃煤电站与工业锅炉排放烟气中飞灰的中值直径分别为3.8微米和7.5微米。
传统的除尘器捕集小于1pm的粒子的效率是很低的,因为所应用的除尘原理如重力沉积、惯性沉积、电泳等对于该粒径范围的粒子已经没有明显的作用。
在目前常规的除尘方法中,采用惯性,旋风方法,对于细微粒子的脱除效率仅在20--40%。
对细微颗粒脱除比较有效的是电除尘、文丘里除尘器和袋式除尘器,对于全效率为97%的电除尘,0—5微米粒径的分级效率仅为90%,对于文丘里除尘器和袋式除尘器则为94--95%,都低于全效率。
近期研究还表明,飞灰颗粒本身,尤其是铁质颗粒对细粒飞灰捕捉的能力较强。
具有显著的自脱除效应。
有些学者利用脉冲放电技术进行细颗粒的脱除试验,也取得了一定成果。
对燃煤烟气中超细颗粒排放的控制,目前国内外尚无成熟的技术,因此开发实用的超细飞灰脱除技术,是国内外正待加强研究的课题,我国作为燃煤大国,则更显紧迫。
从可持续发展的观点看,煤的燃烧与污染控制是复杂的系统工程,从煤的形成与埋藏~煤炭资源特性一煤的燃烧一燃烧产物的处置与污染控制,一环紧扣一环,是一个互为关联的整体。
其研究的核心,既是煤中有机组分和无机组分在不同环境条件下的物理化学转化行为,研究目的则是充分利用有利于人类发展的这些物质演化过程,并将不利转化为有利或尽量控制不利方向的转化。
总体来讲,煤燃烧过程中超细颗粒物的治理是一个多种学科综合交叉的基础研究与技术开发领域,大力开展超细颗粒物治理工作不仅具有巨大的经济效益,而且具有潜在的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
燃煤过程中超细颗粒物的治理工作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在线测试技术水平的提高。
这是研究超细颗粒物形成、排放与治理的重要基础。
(2)打破常规的研究思路与手段。
由于超细颗粒物的微观性和复杂性,其化学行为与动力学行为十分特殊,因此需要建立新的研究思路,寻求新的研究手段,才更加有利于问题的解决。
(3)除上述两点以外,国家在法规及其政策上的支持也是至关重要的。
4超细颗粒是可以“变废为宝”的重要资源大气中可吸入颗粒物的一次形成源多为工业过程中超细颗粒物的排放。
但超细颗粒如——566——果捕集下来,将是可以再生利用的重要资源。
以铁铝合金冶炼炉排放的超细粉末一硅微粉为例。
硅微粉系铁合金冶炼炉生产过程中,由硅石中的Si02被还原生成的气态物质,在逸出料面后,再氧化形成的SiO:微粒。
它是一种灰白色的超细粉末,在扫描电镜下为光滑的圆球状,平均粒径小于lI.tm。
用氮吸附法测得比表面积25 ̄30m2/g,比水泥(0.4m2/g)大50--,100倍。
堆积密度为200~250kg/m3,比重2.1~3.0kg/m3,常温下比电阻2.4×1014Q.m,酸碱度6.7~8,火山灰活性90%。
硅微粉由于具有优良的理化性能,是一种重要的纳米~微米级无机非金属材料,被国外称为“神奇的材料”,目前已广泛应用于建筑、橡胶、陶瓷与耐火材料等领域,且利用范围日益扩大。
据悉,日本在从我国进口铁合金产品的同时,也大量进口硅微粉,进行提纯加工后,生产出高性能陶瓷材料,用于航空、航天等高技术领域。
而我国在提纯、加密与高性能陶瓷材料方面,尚未掌握关键技术。
另~方面。
如果对这些粉尘不进行治理,进入大气后成为可吸入颗粒物,可直接进入人体肺部,危害极大。
因此,硅微粉的回收利用,不仅体现在其经济效益上,而且体现在环境效益上。
我国冶金炉硅微粉产品自1990年以来,畅销美、日、英、德、港、台等18个国家和地区,年创汇达1000万美元以上,深受国内外用户好评。
但目前仅将布袋除尘器收集的原状硅微粉进行出售,由于在硅微粉的除尘回收、提纯、加密以及综合利用方面的技术开发力度不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硅微粉回收的经济效益,而且产品销售受到外界市场状况的制约。
由于硅微粉的容重轻,密度只有200kg/m3,因此,在运输和包装上费用较高。
另外,高纯度的硅微粉在耐火材料、化工等领域应用较广,现在许多国家提出该产品的供货要求,但是,目前我国硅微粉纯度不够,SiO:含量只能达到92%左右,如果在提高收尘率的同时,能够把SiO:含量提高到96%以上,将其中的杂质Fe:O,、C等去除,则每吨销售价格可以大幅度提高,为企业带来更显著的经济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