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学名词术语解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药学》名词术语解释
安魂魄:肝藏魂,肺藏魄,魂魄指部分神志活动。
又因心主神明(泛指人的精神意识和思维活动),所以安魂魄即安定心神之义,亦称“定魂魄”,药如朱砂,琥珀等。
安神解郁:能安定心神,解除肝郁,舒畅情志药物作用,谓之安神解郁。
适用于情志抑郁所致的忿怒忧郁,健忘,失眠等,药如合欢皮。
安神益智:安定神志,增弗智慧,谓之安神益智。
安神益智药性味甘微味微温,用以治疗气血不足所致的神疲倦怠,心神不安,失眠多梦,惊悸怔忡,健忘等症,药如人参。
八纲:在辩证方面,有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即八纲。
八纲是以阴阳作为总纲,表、实、热属阳;里、虚、寒属阴。
拔毒:某些有毒药物,局部外用于已溃痈肿,能促使脓液排泄,解除疮毒,谓之“拔毒”或“提毒拔脓”,药如升药,雄黄。
本草:为中药学的古称,本草即本源于草之义。
五代时期韩保晟谓:“按药有玉石、草木、虫兽,而直云本草者,为诸药中草类最众也。
”故本草是我国历史上记载中药的著作所通用的名称。
闭门留寇:“寇”指病邪。
在表邪未解,以邪实为主,正气未衰时,若使用具有敛邪之性的补位置药或收敛固涩药,则如关闭大门,留住敌寇,使外邪留恋难去,且损伤正气。
补火助阳:治疗阳虚证的方法,扶助脏腑阳气,补益命门之火,用治肾阳不足,命门火衰所致的畏寒肢冷,腰酸脚弱,阳痿尿频者;阴寒内胜,脾阳不足,而见腹冷痛,大便稀溏等症;脾肾阳虚,水气内停,见小便不利,肢体浮肿者;心阳衰虚的心悸气短,胸痹心痛之证。
药如附子、肉桂。
补命门火;温肾阳作用的一个方面。
药性辛热,能补命门之火,治疗命门火衰之证,如五更肾泄,阳痿、尿频,腰膝酸软,浮肿等,药如附子、肉桂。
补气安胎:安胎作用之一。
通过补气而安胎。
补气安胎药药性多甘温,治气虚胎动不安者,药如白术等。
补气升阳:既能补脾肺之气,又能升举阳气。
汪谓之补气升阳,补气升阳药性味甘温,有升发之性。
适用于脾肺气虚,食少便溏,气短乏力,甚则中气下陷,如久泻脱肛,子宫脱垂及其他脏腑下垂,崩漏,便血等症,药如黄芪。
补气生津:能补益肺脾之气以资生津液的药物作用,之补气生津,称益气生津。
适用于气津两虚,表现为汁出过多,肢体倦怠,气短懒言,口干作渴,舌质红干,脉或细等症,药如人参、五味子、西洋参。
补气养阴:既可补气又可养阴的药物作用。
补气养阴药多为甘平之品,适用于气阴两虚之证,药如山药、黄精等。
补阳益阴:既能补益肾阳,又能补益肾阴的药物作用,谓之补阳益阴。
适用于肾阳、肾阴亏虚所致的腰膝酸痛,阳痿、滑精等证,药如菟丝子。
补中益气:即补益脾胃之气,补中益气药性味多甘温或甘苦温,适用于中气不足,食少便溏,倦怠乏力,甚则中气下陷,出现久泻脱肛,腑腑下垂等症,药如党参,白术。
乘沸点服:此为少数芳香切入汤剂的服法。
如《本草通玄》谓白豆蔻“其功全在芳香之气,经一火炒,便减功力;即入汤液,但当研细,乘热点服尤炒”。
意为芳香之气的白豆蔻不宜久煎,即使入于汤剂,应当研末乘沸汤调服,其效果更好。
虫类熄风:虫药一般为昆虫、环节动物、蠕虫等,其中有善于熄肝风止痉,长于治肝风内动证者,中医称之为“虫类熄风”,如全蝎、昊松、地龙等。
除烦止渴:指解除烦燥口渴的药物作用。
具有这种功效的药物可以治疗外感热病引起的发热汗出,烦躁口渴等症。
如石膏、知母、芦根等。
刀圭:古代量取药末的器具,其形状为一端尖而中部略凹陷,如刀柄之圭角。
一刀圭约为1/10方寸匕。
发汗解表:通过发汗,使邪从外出以解除表邪的药物作用,谓之发汗解表,亦称发表。
适用于外感初起,邪在表者,药如麻黄,香薷等。
发泡:能刺激皮肤局部发起小泡的药物作用,谓之发泡,发泡疗法可用于疟疾、风湿痹证、芽痛等,药如
毛莨。
伐胃:克伐胃气之义。
大苦大寒之品如黄连、龙胆草等因其苦寒之性,易伤胃气、胃阳、胃津,如查量大久服,脾胃功能受伐,运化无力,出现食欲不振,食少便溏等症,则称苦寒败胃。
扶正:中医临床治疗的一个重要法则,即是扶助正气,增强体质,提高机体抗邪能力。
扶正多用补虚方法,包括针灸、气功及体育锻炼等,而精神的调摄和饮食营养的补充对于扶正具有重要意义。
肝风内动:肝凤内动的范围很广,如邪热炽盛,则热盛动风,肝阳升腾无制,则阳化为风,肝的阴血耗损太过,筋脉失养,虚风内动等。
以肝肾阴虚,不能制约阳气,肝的阳气升动太过者为多见。
可见手足震颤、抽搐,或为筋惕,或为手足蠕动等“风胜则动”的病理表现,甚则可见猝然昏倒,不省人事,抽搐痉厥等。
攻毒蚀疮:毒辣性强烈,以毒攻毒,腐蚀疮肿的药物作用,谓之攻毒蚀疮。
适用于痈疽肿硬不消、癌肿等,药如轻粉、班蝥。
固冲摄血:固摄冲脉,止涩崩漏之义。
固冲摄血之药皆能补益奇经,止下部出血。
适用于冲脉不固所致的月经过多,或崩漏等症,药如龟甲。
固精缩尿:固涩精气,缩约小便之义。
固精缩尿药味多酸涩,适用于皮肾虚不固,遗精,滑精,尿频,遗尿等症,药如桑螵蛸、覆盆子。
固精止带:既可制止遗精、滑精,又可制止带来的药物作用,称之为固精止带。
固精止带的药物多能治疗肾虚遗精、滑精及带下不止等症,药如芡实、金樱子、乌赋骨。
寒从中生:又称“内寒”,是指机体阳气虚衰,温煦气化功能减退,虚寒内生,或阴寒之邪弥漫的病理状态。
和百药:调和多种药物的偏性、烈性、副作用,并能协调复方内药物之间关系之义。
这里“百药”是约数,指多种或很多种的意思。
具有和百药作用的药物,大多甘润,能中益气,润肺和胃,药如大枣、甘草等。
和解退热:用调和的方法,解除少阳经邪(邪在半表半里),使发热消退,谓之和解退热。
退热药适用于寒热往来的少阳证,药如柴胡。
和心志:即安和心神,平和情志之义,用于情志所伤的忿怒忧郁,虚烦不安,健忘,失眠等症,药如合欢花、合欢皮。
化斑化除斑疹之义。
化斑药性味多为甘寒或苦寒,功能清热凉血,解毒化斑。
适用于温热病邪入血分,皮肤出现斑疹者。
药如生地黄、玄参、大青叶等。
化腐排脓:消除机体腐烂组织,促进疮肠脓液排出,谓之化腐排脓。
适用于疮疡溃烂,脓液排出不畅等,药如砒石、升药。
化气利水:也称“化气行水”、“温阳利湿”,即治疗阳气被水寒阻遏而小便不利的水肿以及水湿内停的药物疗效,药如桂枝。
化湿:化中焦湿浊之义。
化湿药辛温芳香,能辛散行气,化中焦湿浊,醒脾和胃,适用于湿阴中焦,见脘腹胀满,恶心食减,肢体困倦,舌苔厚腻者,以及湿温,暑湿等证,药如藿香,苍术,白豆蔻。
化痰除痞:即化除痰浊,消除痞满之义。
化痰除痞药物多辛温或苦寒,适用于因痰浊停滞所致的气机不畅,胸满痞闷等症,药如半夏、枳实等。
回阳救逆:救治阳气将脱的一种方法,指药物具有恢复阳气,解除厥逆证候的作用,用于久病体虚,阳气衰微,阴寒内胜或大汗、大吐、大泻所造成的亡阳证。
如附子、干姜等。
豁痰:开豁壅塞之痰浊之义。
豁痰药多具有较强的袪痰作用,适用于痰浊蒙蔽清窍所致的神志不清,痰壅咽喉等症,药如竹沥、猴枣。
活血调经:是指活血化瘀作用,侧重于调理月经之义。
适用于血瘀所致的月经不调,药如川芎、红花、桃仁、益母草。
活血伸筋:流通血脉,使筋脉伸展之义。
适用于风湿痹证日久致血行不畅,关节酸痛,手足麻木,肢体瘫痪等筋脉屈伸不利的病证,药如鸡血藤、伸筋草。
活血行气:既能活血,又能行气的药物作用,谓之活血行气。
活血行气药有较好的止痛作用,适用于气滞血瘀所致的各种疼痛,药如川芎、乳香、没药、郁金、姜黄。
煎汤代水:个别药物属泥土性的,久煎混不堪,宜先煎好后过滤去渣,取上清液再入他药同煎,这就是煎
汤代水。
药如灶心土(又名伏龙肝)。
降肺气止咳:泄降肺脏上逆之气,亦称“下气”,适用于肺气上逆之咳喘。
降逆调中:平定胃气上逆从而协调脾胃功能的药物作用,称之为降逆调中,具有降逆中功效的药物常可治疗胃气上逆之呃逆,哎吐等症,药如沉香、丁香、杮蒂。
解毒散结:能解除热毒疮毒等邪毒,并能消散毒邪凝结的药物作用,谓之解毒散结,适用于疮痈肿毒,瘰疬痰核之证,药如连翘、贝母等。
解肌:为解表功效中的一种,指解除肌表之邪义。
用于外邪由皮毛侵入肌腠,症见恶风、有汗等。
或温煦肌腠,使卫阳得通,外邪得解;或疏解肌表,透达外邪,前者如杜枝,后者如柴胡、葛根。
介类潜阳:所谓介类是指以软体水下之动物,取其甲壳入药,长于潜降上亢之肝阳,常用治肝阳上亢证,中医称“介类潜阳”,如石决明、牡蛎等。
开窍:开窍闭,苏神志之。
开窍药辛香走窜,能使窍闭神昏者恢复常态,适用于热病、中风等出现错迷、口噤不语的窍闭证,药如刻麝香、冰片、石菖蒲。
开窍辟秽:开通心窍,化浊辟秽之义。
具有芳香开窍,化浊辟作用的药物,适用于痰浊蒙蔽心窍,审志昏迷的闭证,药如苏合香。
开郁醒脾:脂开导郁结,苏醒脾运的药物作用,用治思虚伤脾,气机郁结所致的胸脘痞闷不舒等症,药如佛手、甘松。
宽中快膈:疏利气机,使胸膈及中脘有宽广畅快之感称宽中快膈。
适用于气机郁滞所致的胸脘胀闷等症,切如香橼、佛手。
理气宽中:又称行气宽中。
是指调理脾胃气机,宽畅中焦的药物作用,用治脾胃气滞所致脘腹胀闷疼痛,喛气恶心,呕吐食少等症者,药如橘皮、枳实、木香。
利关节:使肢体关节活动利落之义。
能利关节的药,大多具有袪风湿、通经络的作用。
适用于风湿痹痛,关节不利等,药如牛膝、独活、威灵仙。
利尿通淋:通利水道,解除小便淋沥涩痛之义。
通淋药多性味夺寒或甘寒,既能利小便,又能清下焦湿热,部分药物还能排除尿路结石,使湿热蕴结膀胱或尿路结石所致的小溲淋沥涩痛症状缓解。
适用于热淋、血淋、石淋等,药如木通、金钱草、海金沙。
利湿退黄:利湿热,退黄疸之义,亦称“利水退肿”,利水消肿药多甘、淡,有利小便,消水肿作用,适用于水肿,小便不利等症,药如茯苓、猪苓、泽泻。
利水消肿:通利小便,消除水肿之义,亦称“利水退肿”,利水消肿药多甘、淡,有利便,消水肿作用,适用于水肿,小便不利等症,药如茯苓、猪苓、泽泻。
利水止泻:利小便而止泄泻之义,又称“利小便”,实大便“,利水止泻药味多甘、淡,用于小便短少,大便稀溏或水泄等,药如茯苓、泽泻、车前子、滑石。
敛疮生肌:收敛疮口,生长肌肉之义。
敛疮生肌药外用于痈疽溃久不敛者,药如炉甘石、乌贼骨。
敛肺止咳:指收敛肺气,制止咳喘。
敛肺药大多酸涩,适用于肺虚久喘,肺气耗散,或肺肾两虚久喘不愈者,药如五味子、白果。
凉血退热:药性寒凉,能清血分之热邪而退热的药物功效。
用于治疗邪入营血,身热不退,或阴虚血热证。
药如牡丹皮、白薇等。
凉血消痈:药性寒凉,既能凉血又能散瘀,能促使疮痈消散的药物作用,谓之凉血消痈。
适用于阳证疮痈初起者。
药如败酱草、大蓟等。
平胃气:谓和胃气之义。
《本经》曰大枣能“平胃气“。
大枣有调和,补益,护卫脾胃的作用,适用于脾胃虚弱之证,并可保护脾胃免受其他药物或食物的损害。
破坚癖:破除坚硬癖块之义。
破坚癖之药,多具破气破血之功,适用于瘕积聚等证,药如三棱、莪术。
清肺止咳:用性味苦寒或甘寒药物,泄降肺火来治疗肺热咳嗽之证,称之为清肺止咳,药如楷杷叶、马兜铃等。
清疳热:指清除疳积发热之义。
清疳热药药性寒凉,适用于小儿疳积所致发热,症见形体赢弱,毛发焦枯,
肚大青筋,面黄肌瘦,身热缠绵等,药如胡黄连、银柴胡等。
清利头目:清解风热,以利头目之义。
清利头目的药物,大多辛凉,轻扬上浮,适用于风热之邪上扰头目所致的发热、头昏、头痛、目赤肿痛、多泪等症,药如蔓荆子、薄荷、桑叶、菊花。
清热安抬:指清解热邪以治胎动不安之义。
清热安胎药,一般味苦性寒,适用于胎热而致盈动下坠,腰腹痛,或见咽干心烦者。
药如黄芒等。
清热解暑:指清热解暑热之义,或称“清暑”。
清热解暑药性味多大甘寒,适用于夏季感受所致的身热烦渴、汗出溲赤、舌红苔黄、脉洪数。
药如银花、青蒿等。
清热熄风:既能清解热邪,又能熄风止痉的药物作用。
适用于壮热惊痫,抽搐等,药如羚羊角、地龙。
清心定惊:既能清心热,又能制止惊风,抽搐的药物作用。
适用于温热病热入心包所致的高热,神昏谵语,痉厥抽搐之症,药如牛黄、天竹黄。
清心火:此类药性味苦寒,适用于心经热盛,见高热神昏谵语、心烦失眠、口舌生疮以及吐血症。
药如黄连、栀子等。
祛风明目:既能疏散风邪,又能解除目疾的药物作用,称为祛风明目。
祛风明目药适用于风邪引起的目赤肿痛、见风流泪、羞明等症,如桑叶、菊花、蔓荆子。
去性存用:指通过配伍或炮制,去掉药物对病症不利的寒热之性或某些其他药性,而保存其适应治疗需要的功用。
润肺止咳:润肺燥,止咳嗽之意。
适用于阴虚肺燥咳嗽,干咳或痰少等,药如紫菀、百部、川贝母。
润燥化痰:指润肺燥,化燥痰之义。
性味甘平或微寒之品,可治疗肺燥咳嗽,干咳,痰少难咯等症,药如瓜萎皮,南沙参等。
散结消滞:既能消散结块,又能除积滞的药物作用,谓之散结消滞。
适用于气机郁滞不畅所致的气、血、痰、食、湿邪积结体内之证,药如青皮。
涩肠止泻:固涩大肠而止泄泻之义,简称“涩肠”。
涩肠止泻药味多酸涩,用于久泻久痢,甚至滑脱不禁首,药如赤石脂、石榴皮。
涩精止遗:药性收涩,能制止肾虚遗精,遗尿,小便失禁药物作用谓之涩精止遗。
涩精止遗药味大多酸涩,药如金樱子、芡实、覆盆子、龙骨、牡蛎。
杀虫:其义有三:一是驱除、杀灭肠道寄生虫,主要适用于蛔虫、蛲虫、绦虫、钩虫、姜片虫等肠道寄生虫病,药如使君子、苦楝皮、雷丸等。
二是杀疥虫、癣虫,去湿止痒,治疗疥癣、恶疮、湿疹等皮肤病,药如硫黄、雄黄、蛇床子等。
三是杀灭虫,治疗滴虫性阴道炎、阴痒、白滞增多,药如蛇床子、苦参、鹤草芽等。
杀虫消疳:通过驱肠道寄生虫而消除因虫积而引起的小儿疳积,谓之杀虫消疳。
适用于小儿疳积,虫积腹痛,形瘦腹大,而色萎黄等,药如使君子、芜荑。
[升清生津]长清气以生津之义。
适用于清气不升,津不上承的津伤口渴之症。
升提中气:药性上升,能使下陷的中气以上升谓之升提中气。
亦称“升举中气”或“升阳”。
升提中气药适用于中气下陷之脱肛、子宫下垂及内脏下垂等症证,药如柴胡,升麻,黄芪。
生津:资生津液之义。
生津药性味大多甘寒,适用于津液不足之口喝、咽燥有渴病。
根据药性的不同有“清热生津”与“养阴生津”之分。
生津止渴:滋狂津液以消除口渴,渭之生津止渴。
生津止渴药多为甘寒之品,适用于热病津伤口渴及消渴多饮等症。
药如天花粉、芦根等。
十剂:即按照功效把药物分成宣、通、补、泻、轻、重、燥、湿、滑、涩10类,认为宣可祛壅,通可去滞,补可去弱,泻可去闭,轻可去实,重可去怯,滑可去着,涩可去脱,燥可去湿,湿可去枯。
首创于北齐徐之才,也有人认为是唐代的陈藏器提出的。
后世作为方剂的一种分类方法。
收敛(涩)止带:通过收敛固涩以止带下,谓之收敛止带,也称收涩止带。
收敛止带的药物味酸涩性温或性平,适用于脾虚或脾肾阳虚,下焦不固,腰膝酸软,带下清衡而量多者,药如乌贼骨。
收涩:收敛固涩之义。
收敛药味多酸涩,能收敛津气,固涩滑泄,治疗自汗,盗汗,久咳,久泻,遗精,
遗尿等津气耗散及滑脱之证。
具体功效有敛汗,敛肺止咳,涩肠止泻,涩精止遗,止带,敛疮等,各详本条。
疏肝解郁:指疏泄肝气,解除郁结之义。
疏肝解郁药,偏于辛散,适用于肝气郁结所致的胁肋胀痛,胸闷不舒,月经不调等症,药如柴胡、香附、青皮等。
疏肝破气:既能疏肝解郁,又能破除气结的药物作用,谓之疏肝破气。
适用于肝气郁滞所致的胁肋胀痛,乳房胀痛及疝气疼痛等症,药如青皮。
通阳:温通阳气之义,寒邪水饮可阻遏阳气,影响气机,通阳药味辛性温,能祛除寒邪,温化水饮,通利气机。
适用于寒饮、胸痹、小便不利等,药如杜枝、薤白。
通阳化气:运用具有通阳作用的药物,使膀胱气化恢复,小便通利,谓之通阳之化气,药如桂枝,肉桂。
通阳散结:是指畅通阳气,消除壅结的药物作用,用治阳气壅结之胸痹者,药如薤白、杜枝。
通风搜风:运用祛风通络之力强的药物,驱除深入人体筋骨经络之风邪谓之透骨搜风。
透骨搜风药多属虫类,这用于风湿痹痛,肢体麻木等,药如白花蛇、乌蛸蛇。
透疹:指透发皮,台疗麻疹初起,疹发不畅,或风疹瘙痒等。
药如知麻、葛根、荆芥、薄荷。
退目:炎症性或外伤性角膜损害遗留的斑痕性膜,称“目”或“障”,能消退目的药物功效谓之退目。
药如谷精草、蝉蜕、蛇蜕等。
托毒生肌:促使疮疡脓毒向外托出,生长新肉之义,亦称拖疮生肌。
托毒生肌药性味多为甘温,有温补气血之功。
适用于疮疡患者,气血不足,闪形平塌,难以溃破,或不足后脓液清衡,久滞不敛者,药如黄芪、鹿茸等。
托里护心:指能托疮毒外出,以保护心管,防止疮毒内陷的药物作用,药如乳香。
温肺化饮:温肺散寒而化痰饮之义,适用于寒饮伏肺而致的喘咳,痰多清稀之症,具有温肺化饮作用的药物辛热辛温以温散肺脏寒邪、化除肺中痰饮而治疗饮伏肺所致的咳喘,药如干姜、细辛。
温肺祛痰:指通过温肺散寒而有利于痰饮排出的药物作用,适用于寒痰壅滞之咯痰清稀、阴疽流注等,药如白芥子。
下瘀血:即通行血脉,使瘀血从下排出之义。
适用于下部之瘀血证,如瘀血腹痛,瘕痞块,痛经,经闭,月经不调等,药如桃仁、牛膝。
消积导滞:即消化食积,通导积滞之义。
适用于食积气滞,腹胀便秘以及泻利后重等症,药如槟榔。
消肿止痛:能消散肿块以制止疼痛的药物作用,谓之消肿止痛。
适用于疮痈解毒及毒蛇咬伤等症。
药如蚤休等。
泻肺平喘:指泄降肺火或肺中之水气或痰饮,以平定气之意。
适用于肺热蔌肺中之水气或痰饮所致的咳喘,药如葶苈子、桑白皮。
泻相火系指清泄肝肾偏亢之火,一般多指淀肾火。
泻相火药性味苦寒或苦甘寒,适用于相火妄动,症见五心烦热,潮热盗汗,腰检酸软,性功能亢奋,遗精早泄等阴虚之旺气候。
药如知母、黄柏等。
行气健脾:行脾敢滞,增强脾的运化功能之药物作用谓之行气健脾。
行气健脾药多辛温芳香,适用于脾胃气滞所致的脘腹胀痛,食欲不振等症,药如橘皮、紫苏、木香、枳壳。
行气利水:舒畅气机,通利水道的药物作用,称为行气利水。
行气利水药一般味辛、苦性温,辛以通行,苦而降泄,多用于气滞脘腹胀痛及水肿,脚气浮肿等症,药如槟榔,大腹皮。
虚不受补:所谓“虚不受补”,是指虚弱病人服用寂益药, 现消化不良,喘闷,腹胀等症状。
其原因是虚弱病人本来脾胃的运化功能就差,服用补益药,药性比较腻滞,有碍中焦气机的运行,这样就加重了脾胃的负担,使之出现脾运不健的一系列症状。
临床上遇到脾胃虚弱的病人,首先予以调理脾胃,脾胃健运后,才可再进其他滋补药物,切不事滥投滋腻,以造成“虚不受补”的情况出现。
宣时百药:这是《别录》论述肉桂的功用时所言。
意为肉桂与诸药配合应用,引导诸药更好地发挥作用,如肉桂配合寂血药能鼓舞气血生长,提高补气效果;入活血药加强活血通脉作用;入淡渗药加强膀胱的气化功能等。
宣发湿邪:一般指用辛苦温澡之品通过发汗燥湿祛除肌肤湿邪。
如苍术辛温燥而兼发散,能发散肌肤风寒
湿邪,故云其宣发湿邪。
宣肺:指宣开肺气,治疗邪壅于肺(或风寒束肺,或邪热、痰浊壅肿)而致肺气失宣之咳喘,药如麻黄、桔梗。
宣肺止咳:宣通肺气之意,宣肺药具有辛散之性,能宣通肺气而止咳平喘,药如麻黄、桔梗。
宣通鼻窍:通过辛散之作用,解除鼻塞之证,称之为宣通鼻窍。
宣通鼻窍之药适用于头痛鼻塞、鼻渊鼻塞、不闻香臭等,如苍耳子、辛夷、细辛等。
养肝明目:能补肝阴,养肝血以增强视力,职目疾的药物作用称养肝明目。
适用于肝阴或肝血亏虚的内外障目视模糊等,药如枸杞子、菟丝子。
养血敛阴:既能补血,又能敛阴液的药物作用谓之养血敛阴。
养血敛阴的药物性味多属酸甘寒之品,适用于阴血不足的失血证及多汗等症,药如白芍药。
养血平肝:肝主藏血,体阴用阳,限血不足则肝阳上亢。
通过养血而起到益阴制阳的作用,称为养血平肝。
具有养血平肝的药可适应肝血不足,肝阳上亢之头痛,头晕等症,药如白芍药、龟甲。
养阴润肺:既能养肺阴,又能润肺燥的药物作用,谓之养阴润肺。
适用于肺阴不足而有燥热之证,药如麦门冬。
药对:又称对药、药对子。
是传统中药中的特有组合,主要为两味药成对的相配应用,为中药配伍的最小单位。
以毒攻毒:以有毒的药物治疗痈肿疮毒等邪毒证之义。
以外用为主,适用于麻风、疥癣、痈肿疮毒、蛇虫咬伤及恶疮癌肿等,药如斑蝥、露蜂房、大风子、砒石、升药。
益精气:补益精气之义。
精气包括先、后天之精气。
肾为藏精之脏,既藏五脏六腑水谷之精气,也藏肾本脏生殖之精。
脏腑精旺,肾精自充,整个机体亦表现正气旺盛,精力充沛。
故凡能补益脾肾的药物,都能够益精气。
药如人参;黄芪、鹿茸、地黄、何首乌、枸杞子。
益肾固精:指既能补肾助阳,又能收敛涩精的药物作用。
适用于肾虚不固,滑精遗精症,药如覆盆子、益智仁。
益肾健骨:能通过补肾,促进骨骼健壮、坚固的药物作用,谓之益肾健骨。
适用于肾虚腰痛,牙痛以及跌仆损伤,骨折等症,药如骨碎补、狗脊。
益卫固表:补益卫气,固护肌表以上虚汗,谓之益卫固表。
益卫固表药多甘温,适用于卫阳虚,腠理疏松,易于感冒或表虚不固之自汗等,如黄芪。
引火归原:治疗虚阳上浮的方法,使因肾阳亏虚而上浮的虚阳(虚火)下归于肾,称引火归原,具有引火归原作用的药物,性味辛热,能温补肾火,适用于面热,头晕,咽痛,腰膝酸冷的“火不归原”证,药如肉桂、附子。
引火下行:引上炎之火下行,而消退火这证谓之引火下行,这一功效,用于肝火上炎之目赤肿痛;肝阳上亢之头痛眩晕;胃火上炎之牙龈肿痛;心火上炎之口舌生疮;血热妄行之吐衄。
由于火降而命名血不上溢,故亦称“引血下行”,切如牛膝。
引经报使:指某些药物能引导其他药物到达病变部位的作用,好象向导一样,所以叫引经报使。
其中一是引向经脉,二是引向该疾病所在。
涌吐风痰:即促使呕吐,祛除风痰之义。
适用于风痰壅盛者,症见突然跌倒、昏迷、口吐白沫、抽搐等,药如胆矾。
涌吐宿食:涌吐, 是指用催吐药引起呕吐;宿食,指陈旧隔夜未消之食,于肠胃。
能使使停留于肠胃的宿食呕吐而出的药物作用,称为涌吐宿食。
药如瓜蒂。
运脾消食:即促进脾胃运化,消除食积之义。
运脾消食药性味多为甘温或甘平,有增强消化,促进食欲,恢复脾胃运化之功。
适用于食积停滞,脘腹胀满,嗳腐吞酸,不思饮食,或腹泻,臭秽不化,或脾胃虚弱,消化不良等症,药如鸡内金、麦芽。
澡湿:是指通过中药苦燥之性,调节脏腑功能,祛除水湿之邪而言。
其中分为苦温燥湿和苦寒燥湿两类,前者是通过苦燥与温化两种作用祛除寒湿,如半夏,厚朴、苍术之属;后者是通过苦燥与清热两种作用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