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意境欣赏与教学
诗歌鉴赏方法与技巧
![诗歌鉴赏方法与技巧](https://img.taocdn.com/s3/m/b554c79027fff705cc1755270722192e453658e6.png)
诗歌鉴赏方法与技巧诗歌作为文学的一种重要形式,以其独特的语言和艺术表达方式在人类文化中占据着重要地位。
对于诗歌的鉴赏,不仅需要对其内涵有深入的理解,还需要掌握一些鉴赏的方法和技巧。
本文将介绍一些诗歌鉴赏的方法和技巧,帮助读者更好地欣赏和理解诗歌作品。
一、了解背景知识诗歌作品往往受到时代和文化背景的影响,了解作者和作品所处的时代背景、社会环境以及文化语境,有助于读者更好地理解和解读诗歌。
可以通过研究作者的生平、阅读同一时期的其他诗人作品以及了解相关历史事件来获取更多的背景知识。
二、注意形式结构诗歌作品的形式结构对于鉴赏具有重要的作用。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进行分析:1. 韵律与押韵:注意诗歌的韵律特点,包括音节、格律、韵脚等,并分析押韵的方式和规律。
2. 句子与行与节:观察诗歌的句子组织形式,包括行与节的分布、排列方式和结构。
3. 修辞手法与表现手段:分析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段,如比喻、拟人、象征、意象等,揭示诗歌的表达意图。
通过对形式结构的分析,读者能更好地理解诗歌的形式美和艺术特点。
三、品味诗歌的意境诗歌作为一种高度艺术化的文体,追求的不仅是形式上的美感,更注重营造一种特定的意境。
读者在鉴赏诗歌时,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 描绘的景象:诗歌往往通过对自然景观或特定场景的描绘,营造出特定的意境,读者可以从中感受到作者的情感和思想。
2. 借景抒怀:许多诗歌作品通过借景抒发个人情感和思考,读者可以从中体验到诗人的内心世界。
3. 细节的表达:诗歌通常通过细腻的描写和充满意象的表达,增强读者的感官体验,激发读者的联想和想象力。
四、关注语言运用诗歌作为一种语言艺术的表达形式,注重语言的美感和表现力。
读者在鉴赏诗歌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 用词的准确性:注意诗歌中的用词是否准确、恰当,是否符合上下文和整体意境。
2. 语言的韵律感:关注诗歌的语言韵律,通过配合适当的语调和节奏来增强诗歌的表现力。
文学作品的意境分析
![文学作品的意境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64ab9e745b8102d276a20029bd64783e08127d45.png)
文学作品的意境分析文学作品是一种艺术创作形式,通过文字和语言的表达来传递作者的思想、情感和感知。
作为读者,我们可以通过细致入微的阅读,感受到作品所呈现的意境。
意境是指作品中所展现出来的情感、意义以及独特的氛围。
它是通过作者的表达手法和艺术构架创造出来的,能够引起读者心灵的共鸣和情感的激发。
本文将以几个著名文学作品为例,分析其意境的创造和表达方式。
《红楼梦》是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被誉为中国古代小说的巅峰之作。
在这部作品中,作者曹雪芹通过独特的描写方式和精彩的人物形象塑造,创造出了浓郁的意境。
其中最能体现出意境的是贾府景色的描写。
作者通过精心描绘,将贾府的宏伟壮丽和静谧古朴展现得淋漓尽致。
读者可以通过作者细腻的文字,感受到贾府的华丽、雍容和庄严。
这种意境的创造主要依靠作者对细节的关注和运用,以及对自然景色的敏感捕捉和巧妙运用。
另一个例子是法国作家普鲁斯特的长篇小说《追忆似水年华》。
这部作品以一种独特的叙述方式,呈现了一个人对过往时光的回忆与追寻。
整个小说充满了温馨、伤感和对逝去岁月的无尽怀念。
在书中,作者以复杂的文字结构和独特的叙述技巧,创造出一种流动而时常模糊的意境。
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仿佛置身于深夜的梦幻世界,感受到了人生的痛苦和珍贵。
普鲁斯特通过跳跃的时间线和词汇的巧妙运用,创造出一种错综复杂、梦幻迷离的意境。
除了小说,诗歌也独具一格的意境表达。
中国古代文学史上著名的诗人李白创作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歌,其中的《静夜思》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这首诗通过简洁而富有节奏感的语言,展现了作者在寂静的夜晚思念家乡和亲人的内心世界。
整首诗以编织家乡、家人和自然景色的形象,创造出一种宁静、温暖而感人至深的意境。
读者在阅读这首诗时,往往能够感受到作者对故乡的眷恋和对亲人的思念,从而引发自己对家的追忆和情感上的共鸣。
以上只是对文学作品意境的简单分析,每个人对作品的理解和感受是不尽相同的。
意境是文学作品中最具个性化和想象力的部分,它既需要作者的精心编织,也需要读者通过自己的阅读体验去感受和理解。
中学语文诗歌教学中的方法与案例
![中学语文诗歌教学中的方法与案例](https://img.taocdn.com/s3/m/97642ccacd22bcd126fff705cc17552707225e82.png)
中学语文诗歌教学中的方法与案例一、引言语文诗歌教学是中学语文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诗歌的欣赏、理解与创作,旨在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与文学修养。
本文将探讨中学语文诗歌教学中的方法与案例,旨在为教师提供一些有关诗歌教学的有效指导。
二、情境营造与情感沟通1.创设情境:通过音乐、背景图片等辅助手段,创设诗歌背景情境,引发学生兴趣,激发学习热情。
案例:在教学《静夜思》时,教师播放夜晚的自然音效,营造出一个寂静、安宁的夜晚氛围。
学生身临其境,感受到诗歌中的情感。
2.情感沟通:教师通过诗歌表演、情感饱满的朗读等形式,与学生形成情感共鸣,使诗歌的意境得以深入人心。
案例:在教学《七步诗》时,教师情感饱满地朗诵诗歌,学生能够感受到诗人对家乡的思念之情,从而更好地理解诗歌的内涵。
三、启发思考与主题解读1.提问引导:通过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诗歌背后的含义,激发学生的主动学习与思辨能力。
案例:在教学《黄鹂》时,教师提问:“为什么诗人用‘不辨楼下声,但听楼上语’来形容黄鹂的歌声?”学生需要通过反思黄鹂的特点,理解诗句表达的意义。
2.主题解读:引导学生掌握诗歌的主题,通过分析诗歌的结构、意象、修辞手法等,解读主题。
案例:在教学《登鹳雀楼》时,教师帮助学生分析诗歌中的山水意象与对国家壮丽景色的赞美,引导学生理解其中蕴含的主题,如民族自豪感与家国之情。
四、创新表达与情感表达1.创新表达:通过改编创作、续写等形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与表达能力,激发学生对诗歌创作的兴趣。
案例:在教学《静夜思》时,教师鼓励学生改编续写诗歌,让他们根据自己的感受与想象,创作出属于自己的《静夜思》版本。
2.情感表达:通过诗歌朗诵、表演等形式,让学生通过身体语言与声音表达情感,使诗歌更富魅力。
案例:在教学《咏鹅》时,学生可以选择以朗诵、表演、舞蹈等方式来表达诗歌中所描绘的可爱小鹅的形象和活泼的情感。
五、鉴赏欣赏与文学鉴赏1.鉴赏欣赏:教师引导学生从音韵、意境、修辞等多个角度进行诗歌鉴赏,加深学生对诗歌的理解与欣赏能力。
《诗歌鉴赏》教案
![《诗歌鉴赏》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3bcc74235bcfa1c7aa00b52acfc789eb172d9e8f.png)
《诗歌鉴赏》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并掌握诗歌的基本知识,如诗的分类、诗的形式、诗的语言等。
2. 培养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能够分析、评价一首诗的思想内容、艺术特色等。
3. 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激发学生对诗歌的热爱和创作热情。
二、教学内容1. 诗歌的基本概念:诗的起源、发展历程、分类等。
2. 诗歌的形式:抒情诗、叙事诗、散文诗等。
3. 诗歌的语言:韵律、节奏、押韵、修辞等。
4. 诗歌的鉴赏方法:抓住诗的主题、分析诗的艺术特色、理解诗的意境等。
5. 鉴赏古今中外的经典诗歌。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诗歌的基本知识,解析经典诗歌。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诗歌,让学生深入理解诗歌鉴赏的方法。
3. 互动教学法:分组讨论、分享心得,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 创作实践法:鼓励学生创作诗歌,提高学生的诗歌表达能力。
四、教学准备1. 教材:选用权威、适合学生年龄特点的诗歌鉴赏教材。
2. 课件:制作精美、生动的课件,辅助教学。
3. 教学资源:收集古今中外的经典诗歌,用于教学鉴赏。
五、教学评价1. 过程性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作品性评价:欣赏学生的诗歌创作,评价其思想内容、艺术形式等。
3. 总结性评价:在课程结束后,对学生进行诗歌鉴赏知识的测试,了解学生的掌握程度。
六、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1. 诗歌的基本概念和形式。
2. 诗歌的语言特色和修辞手法。
3. 诗歌鉴赏的方法和技巧。
4. 经典诗歌的分析和欣赏。
教学难点:1. 诗歌深层意境的理解。
2. 诗歌语言的细腻感受和情感把握。
3. 诗歌创作技巧的掌握和运用。
七、教学进度安排第1周:诗歌的基本概念与分类第2周:诗歌的形式与结构第3周:诗歌的语言与修辞第4周:诗歌的鉴赏方法与实践第5周:经典诗歌鉴赏(上)八、教学活动设计1. 第1周:通过引入诗歌的起源和发展历程,让学生对诗歌有一个全面的了解。
通过示例分析,让学生初步认识诗歌的分类。
小学六年级教案:解析古诗登鹳雀楼中的意境和修辞手法
![小学六年级教案:解析古诗登鹳雀楼中的意境和修辞手法](https://img.taocdn.com/s3/m/fc428e33f342336c1eb91a37f111f18583d00cfa.png)
小学六年级教案:解析古诗登鹳雀楼中的意境和修辞手法一、古诗《登鹳雀楼》的意境分析在小学六年级的语文教学中,学生们接触到了许多经典的古诗,其中一首备受关注的是王之涣的《登鹳雀楼》。
这首诗描绘了壮丽的自然景色,展示了宏伟和壮美的盛景。
通过对这首诗的解析,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其中蕴含的意境。
《登鹳雀楼》以描写北国风光为主题,通过具体而生动的描写展现了大自然中独特而壮美的景象。
诗中提到:“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使读者仿佛置身于大自然之中,感受到恢弘无边的气势和壮丽非凡的景色。
在这里,“依山尽”形容太阳下山,“入海流”形容黄河之水奔腾入海,这种高度概括表达出北方地区秀丽而雄浑的风景特色。
此外,《登鹳雀楼》还通过对动植物的描写,营造出一种田园风光般宁静而美好的意境。
诗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中的“悲秋”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变迁的感叹之情,但同时也暗示了岁月的无情和人生的无常。
通过对登楼望景时所体验到的孤独感和凄清感的描绘,使整首诗增添了伤感和寂寞之气。
这种把读者带入深思、产生共鸣的手法,恰到好处地营造出了一种美感。
二、古诗《登鹳雀楼》中采用的修辞手法分析在语文教学中,了解并运用修辞手法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文学作品。
《登鹳雀楼》是一首运用修辞手法巧妙构建意境的佳作。
作者在《登鹳雀楼》中运用了许多修辞手法来塑造意境。
首先是比喻和拟人。
比如,“白日依山尽”将太阳下山比喻为“依山尽”,使读者切实感受到太阳逐渐西沉的壮丽景象;“黄河入海流”则将黄河之水比喻为一道奔腾进入大海的景象。
这些比喻形象生动,准确地描绘出了自然界中壮美景色的特点。
其次是反问和排比。
诗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通过反问句“百年多病独登台”加强了语气,表达了作者内心对时间流逝和人生无常的感慨。
而在“万里悲秋常作客”中,“万里”与“常作客”的排比运用则使整个意境更为凄凉和孤寂。
此外,诗歌中还使用了对仗、夸张等修辞手法来增强表达效果。
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https://img.taocdn.com/s3/m/eba28f38001ca300a6c30c22590102020740f2b0.png)
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是非常重要的,因为语文不仅仅是一门学科,更是一种文化传承和审美体验的载体。
以下是一些方法可以帮助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1.多元文本阅读:引导学生阅读各种文学作品、诗歌、散文、小说等,让他们接触不同风
格和题材的作品,培养对不同文学形式的兴趣和欣赏能力。
2.文学鉴赏课程:安排专门的文学鉴赏课程,教导学生如何分析文学作品的结构、语言运
用、意境表达等,让他们学会欣赏文学作品的内涵和艺术价值。
3.诗词赏析:通过教学经典诗词的赏析,让学生领略古人的情感表达和意境描绘,培养他
们对诗词的审美情趣和鉴赏能力。
4.创意写作:鼓励学生进行创意写作,让他们通过文字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培养他们
对语言艺术的感悟和表达能力。
5.文学活动和比赛:组织文学朗诵、诗歌朗诵比赛等活动,让学生通过表演和朗诵来感受
文学作品的魅力,增强他们的审美体验和表达能力。
6.艺术欣赏课程:开设艺术欣赏课程,介绍绘画、音乐、舞蹈等艺术形式,让学生从多个
角度感受艺术的美感和情感表达方式。
7.古典文化传承:介绍中国传统文化和古典文学作品,让学生了解中国古代文化的魅力和
艺术价值,培养他们对古典文化的兴趣和理解能力。
通过以上方法,可以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让他们在欣赏文学作品、表达情感和思想时,能够更加深刻地体验语言艺术的魅力和美感。
七年级语文教案上册文学欣赏教案
![七年级语文教案上册文学欣赏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469ce0331611cc7931b765ce0508763231127484.png)
初中语文学科在中国教育体系中具有重要地位,其中文学欣赏作为语文学科中的关键内容之一,对于学生认识文学、增强情感体验和语言表达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本篇文章主要介绍了七年级语文教案上册文学欣赏教案的相关内容,包括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教学评价等方面。
一、学情分析教师需要根据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和特点,开展文学欣赏教学。
以七年级学生为例,他们在初中阶段初步接触文学作品,文学欣赏的基础较薄弱,对于不同文学流派和作家的作品还缺乏深入的理解和感受,需要通过生动有趣的教学方式,帮助他们逐步深入理解文学作品内部的思想和情感,并且可以通过演绎等方式来增强学生们的表达能力;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经验背景也是进行文学欣赏教学的重要考虑因素。
对于乡村孩子和城市孩子来说,他们的文化背景和生活习惯存在较大差异,这就需要教师对文学作品内容进行针对性讲解,让学生可以更好地接受和理解;教师需要积极关注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心理需求,将学生的兴趣点和学习内容有机结合,让学生在愉悦的情感验中更好地接受文学欣赏教育。
二、教学目标1.了解文学欣赏的基本概念,明确文学欣赏的目的和意义,具备一定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2.能够区分不同的文学流派、文学题材和文学形式,初步理解文学作品内部的情感、思想和意义;3.能够运用正确的语言表达方式,将自己对文学作品的感受和理解精确地表达出来;4.通过文学欣赏教育,增强对精神世界的认识和体验,提升自身的思想品质和道德水平。
三、教学内容1.文学欣赏概述:介绍文学欣赏的基本概念、目的和意义,让学生了解文学欣赏为何重要;2.文学形式与文学流派:介绍诗歌、散文、小说等文学形式的特点和诗、散、小的历史渊源和形成过程;介绍不同文学流派如现实主义、浪漫主义、自然主义、唯美主义等的思想内涵和代表作品;3.文学题材与作品分析:选取一些优秀的文学作品进行分析和讲解,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作品中的情感、思想和意义,同时通过作品分析,引导学生更好地理解作家文化背景和生活经历,理解社会现实和时代背景;4.课外拓展:通过阅读名家经典作品、观看名家写作讲座、欣赏名家书法展等形式,拓展学生的文化视野,提升其艺术修养。
美文欣赏教学设计方案
![美文欣赏教学设计方案](https://img.taocdn.com/s3/m/3507c6dcd5d8d15abe23482fb4daa58da0111c30.png)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了解美文的基本特点,掌握欣赏美文的方法和技巧。
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分享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学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美好事物的热爱,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情感态度。
二、教学内容1. 美文概述:介绍美文的定义、分类、特点等基本知识。
2. 欣赏方法:讲解欣赏美文的方法和技巧,如修辞手法、意境营造、情感表达等。
3. 美文鉴赏实例:选取具有代表性的美文作品,进行深入分析和鉴赏。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1. 通过提问或展示美文片段,引发学生对美文的兴趣。
2. 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美文?美文有哪些特点?(二)讲授新课1. 美文概述:讲解美文的定义、分类、特点等基本知识。
2. 欣赏方法:介绍欣赏美文的方法和技巧,如修辞手法、意境营造、情感表达等。
3. 美文鉴赏实例:选取具有代表性的美文作品,进行深入分析和鉴赏。
(三)课堂活动1. 阅读分享:学生自选一篇美文,进行阅读并分享自己的感悟。
2. 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针对所选美文进行讨论,总结欣赏方法和技巧。
3. 演讲比赛:每个小组选取一名代表,进行美文鉴赏演讲,展示小组讨论成果。
(四)课堂小结1.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美文欣赏的方法和技巧。
2. 强调欣赏美文对提高文学素养、陶冶情操的重要性。
四、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活动中的参与情况,评价其学习积极性。
2. 作品鉴赏能力:评价学生对美文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3. 演讲表现:评价学生在演讲比赛中的表现,如语言表达、逻辑思维、情感表达等。
五、教学反思1. 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
2. 注重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活动。
3. 结合实际,选取具有代表性的美文作品,提高教学效果。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旨在培养学生欣赏美文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激发他们对美好事物的热爱,为他们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春江花月夜》教学教案及赏析
![《春江花月夜》教学教案及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9ff0f00f0622192e453610661ed9ad51f11d545e.png)
《春江花月夜》教学教案及赏析《春江花月夜》教学教案及赏析春江花月夜,春花渲染,春水灵动,独留夜空中一阕月圆月缺幽静的空灵。
一帘春风,催开了百卉奇葩,一窗细雨,敲欢了千里翠柳。
接下来小编为你带来《春江花月夜》赏析,希望对你有帮助。
教学目标:1、赏析本诗的景、情、理,提高鉴赏诗歌的能力。
2、提高学生联想和想象能力,进入诗歌意境。
3、培养学生在诵读中感受诗歌的能力。
教学重点:展开联想和想象,进入诗歌意境。
教学难点:景、情、理如何有机地融合的。
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步骤:一、导入语:自古以来,月是个永恒的母题,伴随着人类的脚步,关注着苍生的冷暖,千百年来一直成为文人墨客笔下所吟咏的对象,在此之中倾注了他们的爱恨情愁,寄托了他们的悲欢离合,展示了他们的人生坎坷。
月亮在中国文化中象征意义十分丰富。
她是美丽的象征,创造了许多优美的审美意境;同时,月亮也是人类相思情感的载体,她寄托了恋人间的相思,表达了人们对故乡和亲人朋友的怀念。
在失意者的笔下,月亮又有了失意的象征,引发了许多失意文人的空灵情怀。
那高悬于天际的月亮,也引发了人们的哲理思考,因而成为永恒的象征。
当我们遥望夜空,看见朗朗明月之时,心中总是引起无限遐想。
我们自然会想到与月相关的诗句: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诗经·陈风·月出》),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张九龄《望月怀远》),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兔寒蟾冷桂花白,此夜姮娥应断肠(李商隐《月夕》)关于写月的诗,不胜枚举。
杜甫有诗: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在人才辈出、群星璀璨的唐代诗坛,就有这样一位诗人,因为一轮明月而成就了诗坛的千秋美名,这位诗人就是初、盛唐之交的张若虚,这首诗便是千百年来无数人为之迷恋、为之倾倒的。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领略张若虚笔下那轮明月的光华吧。
二、作者介绍及背景提示(一)、作者:张若虚,唐代扬州人,初唐诗人。
高中生文学作品赏析教案
![高中生文学作品赏析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bf328f022f3f5727a5e9856a561252d380eb2003.png)
高中生文学作品赏析教案在当今信息爆炸的时代,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批判性思维能力显得尤为重要。
高中阶段作为学生个性和认知能力迅速发展的关键时期,通过系统的文学作品赏析课程不仅可以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还能激发他们对人文精神的追求。
下面,本文将提供一个针对高中生的文学作品赏析教案范本,以供教师们参考和使用。
首先,教案需要明确教学目标。
在文学作品赏析中,我们期望学生能够通过深入阅读,理解并分析文本内容,把握作品的主题、风格和语言特色,同时能够对作者的表达意图进行合理推断。
此外,还应该引导学生学会欣赏不同文体的独特魅力,并在此过程中锻炼他们的批判性思维。
接着,选择合适的文学作品是至关重要的。
在选择作品时,应考虑到文本的难易程度、文化价值和思想深度,确保所选材料既能够引起学生的兴趣,又不失教育意义。
例如,可以选择经典短篇小说、现代诗歌、戏剧片段等不同类型的文学作品,以丰富学生的阅读体验。
在具体的教案设计上,建议分为以下几个环节:1. 导入:通过提出一个引人入胜的问题或者展示一个与作品主题相关的图片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阅读欲望。
2. 阅读:让学生自主阅读全文,鼓励他们边读边做笔记,记录下自己的疑问、感悟或是对某些段落的理解。
3. 讨论:分组或全班讨论,每个学生分享自己的阅读感受和对作品的理解,教师适时提供指导和补充信息,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文本。
4. 分析:教师引导学生分析作品的结构、语言、风格等要素,并讨论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历史时代环境,以此揭示作品深层的意义。
5. 评价:鼓励学生发表自己对作品的评价,包括喜欢的部分和认为可以改进的地方,以及作品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6. 延伸:提供与作品主题相关的其他阅读材料或活动,如相关历史文献、作者的其他作品等,拓宽学生的阅读视野。
7. 作业:布置相关的写作或研究作业,如写一篇关于作品的评论文章、研究作者的生平或其他作品等,以巩固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走月亮》课文解读与教学建议
![《走月亮》课文解读与教学建议](https://img.taocdn.com/s3/m/79448f9baf1ffc4fff47ac68.png)
统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第一单元备课《走月亮》课文解读与教学建议一、文本解读欣赏(文学解读):在诗情画意中徜徉部编版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第二篇精读课文选编的是吴然的《走月亮》。
这是一篇优美的抒情散文,字里行间都是画意诗情。
文章从课题开始,就把读者带进了充满美好情感的诗意氛围当中——“走月亮”。
“走月亮”,多新鲜的说法,多美好的意境,多温馨的感觉,叫人遐想,令人沉醉;如果换成“月下散步”,就平淡了,就失去了引人遐想的魅力。
流水般的月光洒满大地,村庄、田野,树木、庄稼,大道、小路……都笼罩在银色的轻纱中,静谧,祥和。
在这诗意的月色中,走月亮,该是多么的惬意和幸福啊!陪着“我”一起走月亮的是亲爱的阿妈,幸福便浓得化不开了。
所以,从“我”心中流淌出的每一个字,每一句话,都诗意盎然,真挚纯美。
月亮升起来了,是从“我”的期待和想往中升起来的——“秋天的夜晚,月亮升起来了,从洱海那边升起来了。
”“月亮升起来了”,没有用句号结句,接着补充“从洱海那边升起来了”,是强调,是指引,让读者在想象中看见了辽阔的洱海和洱海那边升上来的一轮皎洁明月。
还不止呢!接着读,才发现,这么补充一句,是作者的匠心,是表达的妙心——为后面月亮的柔和、明亮做最自然的铺垫。
这从洱海那边升起来的月亮,是最美最亮的——“月盘是那样明亮,月光是那样柔和,是在洱海里淘洗过吗?月亮照亮了高高的点苍山,照亮了村头的大青树,也照亮了,照亮了村间的大道和小路……”为什么要强调“也照亮了,照亮了村间的大道和小路”呢?因为——“这时候,阿妈喜欢牵着我,在洒满月光的小路上走着。
走啊走,啊,我和阿妈走月亮!”“啊,我和阿妈走月亮!”这句话,这句话中的感叹号,其中包蕴着多少温暖的感觉和幸福的滋味啊!它又会勾起读者多少美好的回忆和美丽的遐想啊!“我”在这句话中回到了自己的童年,流连于和阿妈一起走月亮的幸福片断和场景中。
而把这些幸福片断和场景串连起来,把这种幸福的感受淋漓尽致地抒发出来,并使读者也沉浸在这种幸福的回忆和体验当中的,也是这句话。
简述文学意境的含义及其特征
![简述文学意境的含义及其特征](https://img.taocdn.com/s3/m/c07a15c6951ea76e58fafab069dc5022aaea4690.png)
简述文学意境的含义及其特征文学意境是指文学作品所独具的氛围和情感,通过作者的描写和构思,营造出一种特定的情境和情绪,使读者在阅读作品时产生共鸣和情感体验。
它是文学作品内在的、隐含的情感氛围,是作者通过语言的艺术手法所创造出来的。
文学意境具有以下几个特征:文学意境是一种独特的氛围。
在文学作品中,作者通过描写环境、人物、事件等元素,营造出一种特定的氛围。
比如,在一些小说中,作者通过描写雨夜的寂静、阴暗的街道和孤独的人物,营造出一种悲凉的氛围;而在一些诗歌中,作者通过描绘美丽的自然景色,营造出一种清新的氛围。
这种氛围能够使读者产生共鸣,感受到作者所要传达的情感。
文学意境是一种抽象的情感体验。
文学作品往往通过语言的艺术手法,将作者的情感表达得非常抽象和含蓄。
读者在阅读作品时,需要通过自己的想象和感受去理解和体验作者的情感。
比如,在一些诗歌中,作者通过运用象征、隐喻等修辞手法,将情感表达得非常抽象和深刻,读者需要通过自己的想象和感受去理解和领悟其中的情感。
文学意境是一种独立于情节的存在。
在文学作品中,情节是作者表达思想和情感的手段,而文学意境则是情节之上的一种存在。
文学意境不依赖于情节的发展和转折,它是一种独立于情节的情感氛围。
比如,在一些短篇小说中,作者通过描绘人物的心理活动和环境的细节,营造出一种压抑的氛围,使读者感受到人物内心的孤独和无助,而与此同时,情节的发展并不复杂,而是通过这种氛围的营造来表达作者的情感。
文学意境是一种主观感受的产物。
文学作品中的意境是作者通过自己的感受和想象所创造出来的,它是作者情感和思想的抒发。
不同的作者有着不同的生活背景、思想观念和情感体验,因此每个作者所创造的意境也是独特的。
读者在阅读作品时,也会根据自己的感受和想象去感受和理解其中的意境。
文学意境是文学作品所特有的情感氛围,通过作者的描写和构思,营造出一种特定的情境和情绪。
它具有独特的氛围、抽象的情感体验、独立于情节的存在和主观感受的特点。
如何欣赏和分析古代文学作品中的意象与意境
![如何欣赏和分析古代文学作品中的意象与意境](https://img.taocdn.com/s3/m/636b857d590216fc700abb68a98271fe900eaf63.png)
如何欣赏和分析古代文学作品中的意象与意境古代文学作品是中华文明珍贵的历史遗产,其中蕴含着丰富的意象与意境。
意象是作者通过形象描写和符号运用,使用具象的物象来表达抽象的概念和情感;而意境是作品所展现的情感氛围和思想感受。
学会欣赏和分析古代文学作品中的意象与意境,能够更好地理解作品的深层含义,丰富我们的审美体验。
本文将从古代文学作品的意象构建、意象的解读方法和意境的感受与把握三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意象构建古代文学作品中的意象是作者通过语言的运用精心构建而成的。
意象所使用的具象物象往往富有象征性,能够代表着某种特定的意义。
例如,在《红楼梦》中,宝黛之情可以通过宝玉和黛玉所使用的意象来展现。
黛玉酷似葬花的素女,象征着黛玉的忧伤和矛盾心理;而宝玉常以情诗表达对黛玉的思念,诗中的如花、如梦等意象,突出了宝玉对黛玉纯真爱意。
通过理解意象的构建,可以更好地理解作品所传达的情感和思想。
二、意象的解读方法在欣赏和分析古代文学作品中的意象时,我们可以采用以下的解读方法。
首先,要对意象进行准确的认知,了解其具体含义和象征意义。
其次,要把握作品的整体语境,将意象与作品的主题、情节相结合。
例如,在《西游记》中,孙悟空的金箍棒是其意象之一,可以解读为对个体力量的无中生有和超凡脱俗的象征。
最后,要从历史和社会的角度进行分析,考察作品所反映的时代背景和作者的思想观点。
通过这些解读方法,可以深入挖掘意象背后的更深层意义,丰富我们的文学鉴赏能力。
三、意境的感受与把握古代文学作品中的意境是作者通过意象的构建和情感的表达所营造出来的一种氛围。
我们需要通过自身的感受来把握这种意境。
首先,要通过全面而细腻的阅读,捕捉作品中所表现的感情和情绪变化,进一步理解作者的意图和作品的主题。
其次,要通过想象力和联想能力,将文学作品中的意象与个人的经历和情感相印证,产生共鸣与情感共振。
最后,要注重细节的品味和感悟,从词语的音韵、节奏和韵律中感受到作品所传达的情感色彩,进一步增添作品的意境。
语文如何分析诗歌中的意境和修辞手法
![语文如何分析诗歌中的意境和修辞手法](https://img.taocdn.com/s3/m/cd59530c2a160b4e767f5acfa1c7aa00b52a9d19.png)
语文如何分析诗歌中的意境和修辞手法诗歌是一种独特的文学形式,有着丰富的意境和独特的修辞手法。
通过对语文的学习,我们可以学会分析诗歌中的意境和修辞手法,下面将详细介绍一下具体的方法和技巧。
一、诗歌意境分析1. 辨析主题与意境:首先,我们需要理解主题与意境的区别。
主题是诗歌表达的核心思想,而意境则是通过诗歌中的描写和表达方式,使读者产生一种深入感悟和情感上的共鸣。
因此,在分析诗歌意境时,要先理清诗歌主题,并找出与其相关的意象和描写手法,进而把握诗歌所营造的整体氛围和情感。
2. 掌握诗歌结构与语言特点:诗歌的结构和语言特点是构建意境的重要因素。
通过诗歌的韵律、节奏、押韵、对仗等语言形式,可以感受到作者所追求的美与韵律。
同时,诗歌的节奏感和韵律变化也会影响读者的情感体验,因此在分析意境时,要注意结合诗歌的结构和语言特点进行综合分析。
3. 解读意象和隐喻:意象是诗歌中重要的修辞手法之一,通过使用具象的描写,将抽象的思想和情感转化成形象的图景,以增强读者的感受力和表达效果。
诗歌中常见的意象包括自然景物、人物形象、色彩和声音等,通过对这些意象的解读,可以品味诗歌中蕴含的意境。
而隐喻是指通过一种事物暗示另一种事物,扩大了诗歌的表达空间。
在分析诗歌意境时,要注意发现并解读诗歌中的隐喻,并探索隐喻背后所蕴含的意义。
4. 感悟情感和思想:诗歌常常通过情感和思想传递作品的意境。
在分析诗歌意境时,我们要从情感和思想的角度入手,感受作者借助诗歌表达的情感和思想,深化对意境的理解。
有时,我们可以通过与自己的体验和情感进行对比和交流,产生共鸣,进一步增强对诗歌意境的感受和理解。
二、诗歌修辞手法分析1. 辨别修辞手法:诗歌中常常运用各种修辞手法来形象化、夸张、象征等,以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在分析诗歌的修辞手法时,我们要注意辨别并解读其中使用的手法,如比喻、拟人、排比、对偶等。
2. 解读修辞手法的作用:修辞手法是诗歌所特有的表达方式,通过将事物和概念进行转化和映射,升华了作品的意义和价值。
《望天门山》赏析古诗综合实践活动教案
![《望天门山》赏析古诗综合实践活动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2443fc4abb1aa8114431b90d6c85ec3a87c28b8c.png)
主题:《望天门山》赏析古诗综合实践活动教案一、简介1.1 《望天门山》的作者及背景《望天门山》是唐代杜牧所作的一首诗,描绘了作者在天门山游览时的景致和心情。
1.2 古诗赏析的重要性古诗赏析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情感体验能力有着重要的培养作用。
二、教学目标2.1 知识目标1) 了解《望天门山》的作者、背景和成书背景。
2) 理解《望天门山》的意境、诗意和艺术价值。
2.2 能力目标1) 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2) 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情感体验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3.1 教学重点1) 传授《望天门山》的基本知识。
2) 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和欣赏《望天门山》的意境和诗意。
3.2 教学难点1) 让学生领会古诗的情感和意蕴。
2) 帮助学生提高对古诗的抒情表达能力。
四、教学环节4.1 初识古诗《望天门山》通过介绍《望天门山》的作者、背景和诗歌内容,让学生初步了解古诗的基本情况。
4.2 古诗赏析1) 教师详细解读古诗《望天门山》,分析诗中抒发的情感、描绘的景致、表达的思想及艺术手法。
2) 让学生自行品读《望天门山》,并就诗中的情感、意蕴展开讨论。
4.3 诗意情感表达1) 学生写作:让学生通过自由写作的方式,表达对《望天门山》的情感和理解。
2) 学生朗诵:要求学生选择自己的作品进行朗诵,展示自己的语言能力和情感表达能力。
五、教学评价5.1 评价方式1) 书面评价:评价学生自由写作的作品,看学生对古诗情感的理解和表达情况。
2) 口头评价:评价学生朗诵的表现,包括语言表达能力和情感表达能力。
5.2 评价标准1) 书面评价:主要从语言表达的准确性和凝练程度、对诗意情感的理解和表达两个方面进行评价。
2) 口头评价:主要从语言表达流畅度、情感表达真实性和声音语调的把握三个方面进行评价。
六、教学建议6.1 培养学生的文学兴趣通过多元化的方式,让学生了解古诗的魅力,激发学生的文学兴趣。
6.2 拓展古诗赏析的内容除了《望天门山》之外,可以引导学生阅读其他古诗,提高学生的古诗鉴赏水平。
《诗歌鉴赏·意境》课件
![《诗歌鉴赏·意境》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da5cf5387ed5360cba1aa8114431b90d6d858916.png)
04
意境的实践应用
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培养想象力和创造力
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通过意境的鉴赏,学生可以更好地理 解诗歌中的意象和情感,从而激发他 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通过对诗歌语言的品味和鉴赏,学生 可以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增强 对语言的敏感度。
意境的创造和领悟是评价一首诗歌优劣的重要标准之一,也是诗歌鉴赏的重要内容 之一。
中国古代诗人通过不断探索和实践,形成了独特的意境创造手法和理论体系,为世 界文学艺术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02
意境的构成
意象
总结词
意象是构成意境的基本元素,是诗歌中呈现出的具体形象或画面。
详细描述
意象通过形象化的语言来表达诗人的情感和思想,是诗歌中呈现出的具体形象或 画面,如“月”、“花”、“鸟”等。意象的选择和组合是构成意境的重要手段 ,能够引发读者的联想和想象,从而感受到诗歌的深层含义。
情感
总结词
情感是构成意境的重要因素,是诗歌中表达出来的情感和情绪。
详细描述
情感是诗歌的灵魂,是构成意境的重要因素。诗人通过语言和意象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情绪,如喜怒哀乐、离别 思念等。情感的表现是构成意境的重要手段,能够引发读者的共鸣和感动,使读者深入感受到诗歌的内在美。
语言
总结词
语言是构成意境的媒介,是诗人用来表达思想情感的工具。
详细描述
语言是诗歌的载体,是诗人用来表达思想情感的工具。诗歌中的语言富有音乐性和节奏感,通过语言 的运用,诗人能够创造出独特的意境和氛围。语言的运用对于构成意境至关重要,不同的语言风格和 表达方式会营造出不同的意境效果。
第9课诗情画意(教案)
![第9课诗情画意(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16cf1c6d0a4c2e3f5727a5e9856a561253d3217d.png)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诗词和水墨画的基本概念。诗词是表达情感、描绘景象的一种文学形式,而水墨画则是通过水墨技法表现画面的一种艺术形式。它们都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审美意义。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一个具体的案例。以《静夜思》为例,分析诗词中的意象和情感,并展示如何运用水墨画技法将这首诗的意境呈现出来。
-例如:讲解《夜泊牛渚怀古》时,介绍牛渚的历史背景,让学生了解诗人为何在此地抒发怀古之情。
(4)合作能力的培养:在小组合作创作画作时,学生可能面临沟通不畅、分工不明确等问题,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克服困难,提高合作能力。
-例如:在分组创作过程中,教师应密切关注学生的交流与合作,适时给予建议和指导,确保小组合作顺利进行。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诗词意境的理解和水墨画技法的运用这两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我会通过举例和比较来帮助大家理解。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诗词意境相关的实际问题,例如如何用水墨画表现月夜的宁静。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实验操作。学生将尝试用水墨画技法创作出与诗词相应的画作。
(2)跨学科思维能力的培养:学生在将诗词与画作相结合的过程中,往往难以把握两者之间的平衡,需要教师指导。
-例如:在创作画作时,指导学生如何将诗词中的情感融入画作,使画作既具有艺术性,又不失诗意。
(3)文化背景的理解:学生对于诗词背后的文化内涵理解不深,需要教师补充相关知识,帮助学生体会诗词的深层含义。
五、教学反思
在今天的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学生们对诗词意境的理解和水墨画技法的运用存在一定难度。这让我意识到,在今后的教学中,我需要更加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初中生文学赏析教案
![初中生文学赏析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dd7d1156974bcf84b9d528ea81c758f5f61f292e.png)
教案标题:初中生文学赏析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通过阅读和分析,理解文学作品的主题思想和表达手法,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2. 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运用批判性思维,对文学作品进行深入的分析和解读,培养学生的文学批评意识。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文学作品的阅读和欣赏,培养学生对文学的热爱,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塑造学生健康的人格。
二、教学内容1. 文学作品的选择:选择适合初中生阅读的文学作品,如名著、现代诗歌、散文等。
2. 文学作品的分析:从语言、情节、人物、主题等方面对文学作品进行深入的分析,帮助学生理解文学作品的内涵。
3. 文学作品的欣赏:引导学生从艺术的角度欣赏文学作品,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教师对文学作品进行深入的分析,讲解文学理论知识。
2. 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文学作品的看法和理解。
3. 实践法:学生进行文学创作,如写诗、写散文等,提高学生的文学表达能力。
四、教学步骤1. 导入:教师通过引入相关的话题或问题,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进入文学赏析的状态。
2. 阅读与分析:学生阅读文学作品,教师引导学生从语言、情节、人物、主题等方面进行分析,帮助学生理解文学作品的内涵。
3. 讨论与分享: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文学作品的看法和理解,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4. 欣赏与评价:教师引导学生从艺术的角度欣赏文学作品,学生进行文学创作,提高学生的文学表达能力。
5. 总结与反思:教师对文学作品进行总结,强调文学作品的主题思想和价值,引导学生进行反思。
五、教学评价1. 学生的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情况和讨论热情。
2. 学生的理解度:通过学生的提问和回答,了解学生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3. 学生的创作力:评价学生的文学创作作品,了解学生的文学表达能力。
六、教学资源1. 文学作品:选择适合初中生阅读的文学作品,如名著、现代诗歌、散文等。
2. 参考书籍:提供相关的文学鉴赏和批评的参考书籍,供学生查阅。
初中诗歌意境教案
![初中诗歌意境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6eae0466905f804d2b160b4e767f5acfa1c783ea.png)
初中诗歌意境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理解诗歌意境的概念,能够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情感。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感悟、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欣赏诗歌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诗歌的热爱,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二、教学内容1. 诗歌意境的含义:诗歌意境是指诗人通过诗歌表达出的情感和景象的有机结合,是诗歌艺术魅力的核心。
2. 诗歌意象的分析:意象是构成诗歌意境的基本元素,包括人物、景物、事物等。
通过分析意象,可以揭示诗歌的情感内涵。
3. 诗歌情感的体验:情感是诗歌的灵魂,学生要通过朗读、感悟等方式,深入体会诗歌的情感,理解诗人的心情。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使学生理解诗歌意境的概念,学会分析诗歌意象和情感。
2. 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深入体验诗歌情感,提高学生的欣赏能力。
四、教学方法1. 朗读法:通过朗读,使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美,培养学生的语感。
2. 感悟法: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深入理解诗歌意境。
3. 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分享彼此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五、教学步骤1. 导入:以一首优美的诗歌导入,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
2. 讲解诗歌意境:介绍诗歌意境的概念,使学生理解诗歌艺术的特点。
3. 分析诗歌意象:以一首诗歌为例,引导学生分析诗歌中的意象,揭示诗歌的情感内涵。
4. 体验诗歌情感:让学生朗读诗歌,通过感悟、讨论等方式,深入体会诗歌的情感。
5. 总结与拓展: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布置课后作业,拓展学生的阅读范围。
六、课后作业1. 背诵本节课所学的诗歌。
2. 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诗歌,分析其中的意象和情感,写一篇短文。
3. 推荐一首诗歌给同学,并说明推荐的理由。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使学生理解诗歌意境的概念,学会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情感,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同时,培养学生对诗歌的热爱,使学生在欣赏诗歌的过程中,感受到诗歌的魅力。
古诗词赏析:品味古代诗词中的意境与艺术美感
![古诗词赏析:品味古代诗词中的意境与艺术美感](https://img.taocdn.com/s3/m/30d79a7366ec102de2bd960590c69ec3d5bbdb83.png)
古诗词赏析:品味古代诗词中的意境与艺术美感古诗词作为中国文化瑰宝的一部分,以其深厚的历史积淀和精湛的艺术表达,吸引着世人的目光。
在古代文人墨客的笔下,诗词化作了深情款款的艺术画卷,展示出了丰富的意境和独特的美感。
本文将从意境与艺术美感两个方面入手,为读者深入探寻古代诗词的魅力。
一、古诗词中的意境古诗词的意境是指作者通过具体的描写,运用诗词的艺术手法,将自己所感受、所想象的美景、美情表达出来,给读者以美的享受和情感共鸣。
这些意境丰富多样,既有婉约细腻的,也有雄浑磅礴的。
以下为几个常见的意境类型。
1. 山水意境中国山水画的传统审美观念对古代诗词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古代文人以山水为背景,通过描绘山川秀丽的景色和自然界的变幻,传达出浓厚的诗意。
例如,杜牧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中“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通过艺术的形象描绘,让读者感受到了秋夜的明亮和凉爽。
2. 人情意境古代诗词中对人情的描绘,往往细腻、含蓄而又富有深度。
不同于小说散文的详实揭示,诗词通过点到为止、留白含蓄的手法,给人以思考和想象的空间。
例如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中“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句句言简意赅,寓意深刻,让人感受到岁月的更迭和生命的无常。
3. 季节意境古代诗词常以四季作为描写的切入点,通过细腻的描绘,展现了不同季节的景色和气氛。
这些描写往往伴随着作者对时光流转和人生变迁的思考,给人以启发和共鸣。
例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中“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无论是日出山尽的景色还是黄河奔流的景象,都让人感受到时间的流逝和自然界的壮丽。
二、古诗词的艺术美感古代诗词以其优美的语言和细腻的描写,展示了深邃的艺术美感。
在古代文人的创作中,表达情感、塑造形象和追求音韵美是常见的手法。
1. 音韵美古代诗词的音韵美是其独特之处。
通过运用平仄、押韵、对仗等手法,诗词在音韵上呈现出一种和谐的美感。
这种美感通过语言的节奏和韵律,引起读者心灵的共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7 8 ・
科 教 文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文学意境欣赏与教学
刘 华
( 延 寿县委党校 , 黑龙江 延寿 1 5 0 7 0 0 ) 摘 要: 文 学意境蕴含 了作 者深邃的思想感情 , 通过借 物抒 情、 寓情于景等方式将景物与情感完美融合在 一起 , 在 引人无 限遐想的 同 时, 与作者情感产生共鸣。文学意境欣赏与教 学是语 文教 学的重要 组成部分 , 需要教师具有 良 好 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能够熟练掌握 文 学意境 的创作手法 , 并 引导 学生学会欣 赏意境 , 了解意境创设的意图 , 帮助 学生理解文学作品的主 旨涵义 , 深入剖析作者 的思想情 感。基 于此点 , 本文在分析构成文 学意境基本模 式的基础上 , 对文学意境欣 赏与教学的策略进行 浅析。 关键词 : 文学欣赏; 意境欣 赏; 意境教 学 .
文学欣赏是读者阅读文学作 品时 的审美认识活动 , 既可以从解 虚实相生是文学作 品意境的结构特征 , 表 明了虚 与实之 间的联 使两者存在相互 转化 、 相互 渗透的关系 , 达到虚 中有实 、 实 中带 读文学作 品蕴含 的深刻 思想人手 , 以获取人生启迪 , 也可 以领 略文 系 , 学作 品的表现手法和艺术风格 , 体验审美情趣 。在文学的艺术形式 虚的境界 , 进 而丰富作品的意象 , 拓展诗文的意境 。例如 , 刘 禹锡 的 上, 最具赏析价值 的便是意境 。意境是指在抒情型作品 中所呈现出 《 乌衣巷》 中, 对乌衣巷 、 朱雀桥 、 夕阳、 燕子 、 野草花等是实 物描写 , 的虚实相生 、 情景交融 的形象 系统 , 以及可 以诱 人深思或开 拓审美 而对六朝古都繁华景象 的联想和对历史变化 的领悟则是虚构想象 , 想象的空间。 意境的基本特征为情景交融 、 韵味无穷 、 虚实相生 。 文 通过将现实景物与虚构想象进行对 比 , 表达了作者对大唐社稷的担 学意境欣赏与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 内容 , 也是提高学生语文 忧之情 , 也是展现了作者忠贞正直 的形象 。虚实相生分为以下两种 素养 的重要途径 。 形式 : 其一 , 从“ 实” 到“ 虚” , 到达“ 境” 到“ 意” 的转变 。作者的情感是 1 构成文学意境的基本模式 无法用语言去直接 表达的 , 而 只能将其 用“ 虚” 的形式加 以展现 , 利 1 . 1 触景生情 、 情 随景生 用化虚为实、 化情思为景物 的手段 , 使自 然 景物 、 生活情景与作者 的 这种模式体现的是空 间美 , 原本作者没有 预想 在作 品中融入某 思想情感产生共鸣 ; 其二, 由语 言的变形处展开想象。 我国优 秀的诗 种情意 , 只是在遇到某种景物后 , 触发 了内心 的情意 , 由此借对景物 文作 品有 时会 运用语言变形 , 如颠 倒词序 、 改 变词性等方式 给读者 的描写 , 将 内心情感抒发出来。 如温庭筠 的《 商山早行》 中的名句“ 鸡 留下无限的想象空 间。例如 , 蒋捷 的《 一剪 梅》 中“ 流光容易把 人抛 , 声茅 店月 、 人迹板桥霜” , 描写了鸡声 、 月光 、 茅店、 板桥 、 人际、 霜冻 , 红 了樱桃 , 绿 了芭蕉” , 这里 的“ 红” 与“ 绿” 均是原本 的形容词转换 为 这些是原有 的基本物象 , 诗人对此进行 刻画与描叙 , 使读者在 眼前 动词 的用法。在面对此类文学作品中 , 教师应 当为学生 多举一些经 呈现出一 幅旅人在荒凉乡村道路上清晨踏霜的生动景象 。 典例子 , 让学生能够了解诗 歌语 言组织 的特点 , 理解颠倒语序 、 改 变 l - 2移情人 景、 景中生情 词性后语句的真实含义 ,引导学生在语言变形处展开丰富的联想 , 这种模式体现 的是传神美和动态美。 作者本身蕴藏着强烈的情 体会诗人 的情感。 感, 一 旦接触到景物并将此种情感 全部倾注于其 中 , 借对景 物的描 2 - 3切身体会无穷韵昧 写抒发 自己的内心感受 ,将客观景物描写赋予 了浓重 的主观色彩 。 无穷 韵味是文学 意境的审美特征 , 是 指 由意味 、 物色 、 事件 、 语 如, 杜甫 的“ 感 时花溅泪 , 恨别鸟惊心” , 诗 中的“ 花溅 泪” 和“ 鸟惊心 ” 言、 风格 、 情感等因素所共 同构成 的美感效果 。 韵 味虽然存在于整个 都带有诗人 “ 感 时” 与“ 恨 别” 的主观色彩。在遇到鸟语花香 的情境 文体 之中, 但是却能将意境表现得淋漓尽致。例如 , 欧 阳修 的《 踏莎 时, 人们往往会抒发 自 身 的喜 悦之情 , 可 是作 者身处于安史 之乱时 行》 构思极为新颖 , 上片描写 了游子途 中的所见所 闻 , 借以欢乐的手 期, 被 迫面 临家人离散的境地 , 所 以杜甫见花开也会 流泪 , 听见鸟语 法刻画离愁 , 达 到了欲扬先抑的效果 , 欧 阳修 以实景作为 暗示 , 烘托 便会惊 心 , 美好 的鸟语花香在诗人看来 只是 勾起痛苦 回忆 的导火 出离别的情感 , 运用景生情 、 物设 喻的表现方式 , 将愁寓于水。下片 索 。诗人将客观事物与主观感受完美地融合在一起 , 达到 了意境 的 描写闺中人对游子深深的思念 ,进 而烘托 出游子思归 的迫切心情 , 统一 , 体现 了传神美和动态美 。 上下片呈 现出递进 的关系 , 以发散式 的表达形式将离愁别恨展现的 2文学意境欣赏与教学 的策略 意味深长、 荡气 回肠 。这首词 以春水作为 比喻愁肠的事物 , 既生动 , 、2 . 1 对情景交融细致品读 引人无 限遐思 , 又 以虚衬实 , 言简情深 、 情景交流 , 表达 了强 烈的意 情景交融是意境最 为明显 的特征 , 作者将 自身的情感融人 到特 境 , 值得后人细细品读其韵味 。 在品读韵味的教学过程 中, 教师应 当 定的自 然景物或生活场景之 中 , 借对景物或场景 的描写抒发情感 。 传授学生熟悉 意境创作 的常用表达技 巧 , 如 比喻 、 对 比、 通感 、 夸张 、 所以, 对 文学意境 的欣赏可 以从 “ 景” 与“ 情” 两方面着手 , 而“ 情” 是 拟人等 修辞手法 , 以及 烘托 、 渲染 、 反衬、 点面结 合 、 用典等 表现方 理解 的重点 , 是 能够把握作者思想情感变化的主要因素。 首先 , 找寻 式 , 以帮助学生切身体会作 品的意境。 此外 , 教师还要帮助学生熟悉 情感源头 。 对文学作品的品评不仅要拥有较强的艺术鉴赏能力和丰 意境创作的经典例子 , 让学生熟记于心 , 达到举一反三的学 习效果 。 富的艺术鉴赏经验 , 还要具备“ 知人论世 ” 意识。作品的思想情感必 参考文献 然与其所处于的环境和性格 息息相关 , 所以在欣赏作品意境时应当 [ 1 】 张丹. 浅析 古典诗歌教学 中的意境 美[ J ] . 魅力中国, 2 0 1 1 ( 1 6 ) . 先找到作者 的情感源头 , 触及到作 者的情感脉络 。 例如 , 在 了解李 白 【 2 】 徐桂 萍. 中国古典诗歌 意境教 学的 美学价值[ J 】 . 南阳师范学院人 文 重情义 、 爱游历的性格特点之后 , 才能准确把握 《 送孟浩然 之广陵》 社会科 学学报, 2 0 1 1 ( 4 ) . 中所蕴藏 的“ 情” , 表现 了李 白对美好 景物的向往 , 以及不能与友人 【 3 ] 张国平. 中学语文教学中诗的意境领略[ J 】 . 现代教学研究, 2 0 1 2 ( 1 ) . 同游的惋惜 , 表达了对友人依依惜别之情 ; 其次 , 抓住文中的关 键字 [ 4 ] 张征 宇. 浅析戏剧 导演教 学的文 学意境练 习[ J 】 . 中国科教 创新 导 词 。诗 中有 “ 诗眼” , 词 中有“ 词眼” , 文 中有 “ 文眼” , 这些关 键的字词 刊, 2 0 0 9 ( 3 5 ) . 语 句可以营造 出深邃的意境 , 准确传达文章主 旨。例如 , 王维 的《 送 【 5 】 呼欢欢. 诗意地行走于古诗歌意境之中——浅谈高中古诗词的意 别》 中“ 君言不得 意” 中的“ 不得意 ” , 在交代友 人归隐原因和不满情 境教 学[ J ] . 都 市家教 : 上半月, 2 0 1 2 ( 6 ) . 绪的同时, 也表达了 自己对现实的愤懑 ; 再次 , 对景物特点和情感语 言进行分析 , 把握作 品的情感变化 。景物特点的描写可以传达作者 思想情感 , 达到“ 一切景语皆情语 ” 的境界 。 例如 , 范仲淹《 苏幕遮》 中 对秋景凄凉 、 萧索的描写 , 表达 了自己的羁旅愁思 。 教师在教学中应 当应让学生对景物特点进行分 析 , 揣摩情感变 化 , 进而帮助学生体 会作 品中的意蕴。 2 . 2掌握虚实相生的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