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美学思想总结模板(标准版)

合集下载

老子的美学思想

老子的美学思想

《老子》美学思想的三个本原要素[关键词]名;象;道《老子》美学思想的道学性质已经得到学界的广泛论证,本文试图从《老子》美学的三个本原元素:名、象、道的分析和推论,宏观展示老子“为道”美学的基本构架。

名,无名:命名的限度《老子》美学思想的发端性的元素首先肇始于对名的范畴的深入辨析,这一点很少得到已有《老子》美学研究的特别关注。

《老子》第一章集中讨论了名的问题,提出“名可名,非恒名”的名学判断,影响深远。

在同一章再次提出“无名,万物之始;有名,万物之母”,进一步揭示名的内部构造和理性层次。

说名无论有、无都是一种原始元素,这就在本原之名与命名之名之间建构了分界线,这种界线规划出一种形而上学要素。

对本原之名和命名之名的分梳立论出于一个著名的定义,这是《老子》一书对美学核心问题即人的问题的追问,也是对人的存在意义的追问。

这一定义就是对人这一万事万物美的核心的规定和命名,《老子》认为人是“有身”之物,因为人有患难;同时,《老子》又断言人是“无身”之物,因此人终能逃脱患难。

同情地理解,《老子》为人设定“无身”的规定是其“为道”哲学的必然设定,在“为道”哲学的框架内,《老子》影响中国文化发展走向的“上德”论、“自然无为”论、“至和”论和“天道”论等观念得以确立,因此,人的“无身”规定牵掣着众多关键理论基地的建构和实效问题,而这一人的规定本质上又和对人这一特殊存在物的命名有关。

一般理解,名或命名本质上是一种名实配称的表象关系,这种关系的展开过程将一个事物表象为一种对象,并使得两者配称无误。

在名的内在规范中,命名中的要素有时候是不一致的关系,出现名实错位的悖论。

如人是“有身”之物和人是“无身”之物同时发生在一个命名过程和同一个名中。

从一致关系、名实配称的角度来考量,在一个命名活动中的种名和它的属名是配称的,如果不配称就意味着论证中的悖论的不可避免。

在人是“有身”之物中的人与他的属名有身、有生物之间实现着名实配称。

在人是“无身”之物的命名中,人这个种名与他的属名无生物之间缺乏配称关系。

老子思想的总结

老子思想的总结

老子思想的总结老子,也被称为李聃,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哲学家、文化名人。

他的思想在中国文化史上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对后世影响深远。

老子的思想以《道德经》为主要著作,这部著作被誉为中国道家学派的经典之作。

下面是对老子思想的一些总结:一、道的观念:老子思想的核心概念是“道”,他认为“道”是宇宙万物的根源和规律。

而且,“道”是超越一切的,无法被言语或概念所界定。

他强调人们应该与道合一,追求心灵的纯洁,放下欲望与功利心,接纳自然的循环和变化。

二、无为而治:老子提出了无为而治的思想,他认为社会应该放弃强制和权力,而以无为的态度去引导人们,让事物自然发展。

他主张领导者不要过多干预或控制,而是尽可能地减少干扰和干涉,使社会保持自然的平衡和和谐。

三、自然和谐:老子倡导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反对人类对自然的过度控制和破坏。

他认为自然万物本来就具备完美和平衡,只有人类的欲望和行为才会破坏这种和谐。

他建议人们回归自然,与自然合一,追求简朴和宁静的生活方式。

四、无名之名:老子批判了名利社会的盲目追求,主张超越功利的界限,追求无名之名的境界。

他认为真正的德行是不需要张扬和显示的,只有在无所为的境界中,才能体现真正的品德和智慧。

他呼吁人们舍弃虚荣心和功利心,追求实实在在的内心境界。

五、尊重个体:老子强调个体的独特性和尊重,他认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天赋和能力,应该发展和实现自己的潜力。

他提倡人们不要随波逐流,而是要保持自己的独立思考和行动。

他认为真正的领袖应该关注个体的成长和发展,而不是追求权力和统治。

六、守约与仁慈:老子主张人们要尽力遵守自己的承诺和义务,保持诚实和守信。

他认为这是建立和谐社会的基础。

与此同时,老子也强调仁慈和善行的重要性,他认为人们应该关爱他人,有助于社会的和谐与进步。

总的来说,老子的思想追求自然与人类的和谐共处,他提出了虚无主义的观念,认为真正的存在是无形的和无名的。

他反对人类的功利主义和权力追求,主张个体的独立和尊重。

老子的思想感悟总结与思考

老子的思想感悟总结与思考

老子的思想感悟总结与思考老子是中国古代哲学家之一,也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之一。

通过对老子的思想的学习,我深深被他的智慧和深刻的观察力所吸引。

以下是对老子思想的一些感悟以及我对其的思考。

首先,老子提出的“无为而治”思想让我深思。

他认为,人们应该尽量避免干预自然的力量,而是要顺应自然的规律。

这种理念在今天依然有着重要的意义。

现代社会充斥着快节奏、高压力的生活方式,人们总是追求更多的财富和成功,却很少停下来思考自己内心真正的需要。

而老子的思想告诉我们,应该学会放弃过多的欲望,去追求内心真正的平静与满足。

另外,老子提出的“无私无欲”思想也值得我们深思。

他认为,一个人只有放弃私欲,才能达到真正的无我境界,才能与自然和谐共存。

这与现代社会中普遍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的情况形成鲜明的对比。

我想,如果每个人都能放下自己的私利,关注他人的需求,社会将会更加和谐与美好。

此外,老子还提出了“柔弱者胜刚强”的思想。

他认为,柔弱的力量往往能够战胜刚强的人,因为柔弱能够顺应自然规律,而刚强则容易违背自然的力量。

这使我想起了现代社会中一些成功人士的例子,那些走上职场顶峰的人往往谦逊、有耐心、懂得倾听他人的意见。

他们并非凭借强硬的态度或掌控力来成功,而是通过柔软而有力的方法来赢得合作伙伴的信任和支持。

最后,老子提出的“道可道,非常道”思想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他认为,言语不能表达出真正的道,道并不是可以被刻意追求或逐个步骤达到的。

这让我想起了我在生活中追求目标的过程。

有时候,我们太过追求结果,而忽略了过程中的体验和成长。

而道家的思想提醒我们,过程本身就是目标的一部分,我们应该学会享受过程中的点滴收获。

综上所述,老子的思想深深影响了我的思考方式和生活态度。

他的智慧和深刻的观察力让我重新反思了现代社会的追求和价值观。

我希望能够将老子的思想运用于现实生活中,通过放下杂念,追求内心真正的平静与满足;通过关注他人的需求,使社会变得更加和谐与美好;通过柔弱而有力的方法,取得成功;通过享受过程中的点滴收获,体验人生的真谛。

老子美学思想总结

老子美学思想总结

⽼⼦美学思想总结 《道德经》,⼜称《道德真经》、《⽼⼦》、《五千⾔》、《⽼⼦五千⽂》,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分家前的⼀部著作,为其时诸⼦所共仰,传说是春秋时期的⽼⼦(李⽿)所撰写,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

下⾯是⼩编整理的⽼⼦美学思想总结,欢迎来参考! 《⽼⼦》⼀书,原着不过五千⾔,可以说,⼏乎是⼀字就涵盖⼀个观念的好⽂章,⼀句就涵盖有三⽞三要的妙义。

它告诉了我们许多法则。

⼏千年来,⼤家都在研究⽼⼦,⽽有研究著作流传下来的,古今名家的著作,有数⼗家之多,如果搜罗⼴泛⼀点,也许可达到百家以上;其⽂字也达到了数百万字,好像⼀直研究不完,解释不尽;⽽各⼈的说法,⼜各不相同,似乎有了“各家⽼⼦”或“⽼学的各家”。

例如:某某研究⽼⼦的著作,便成了“某⽼⼦”;某某解释⽼⼦的著作,⼜成为“某家⽼⼦”;某某诠释了⼀番,⼜成为“⽼⼦某诠”。

各说杂陈,见解不⼀,读来似有治丝益棼之感。

近代以来,许多外国⼈,包括近如⽇本、韩国,远如欧、美,乃⾄于⼤洋洲的⼈,亦都喜欢研究起⽼⼦来了。

他们都翘起⼤拇指说:“中国的《⽼⼦》很好。

”问他们好在哪⾥,也⾃有⼀番说辞,或不免拾⼈⽛慧,道前⼈之所道。

但毕竟能重视⽽称誉我们的⽂化,这是值得我们⾃豪的、欣喜的;同时亦是值得我们反省的,那些⼀味崇洋,忘记乃⾄排斥⾃⼰⽂化的⼈,更应该为之赧颜的。

⽼⼦被誉为道家的宗师,道教的教主。

道家为中国⽂化主流之⼀,⼈们每提及道家,则必说到⽼⼦,但多半亦仅仅说到⽼⼦⽽已,最多并称“⽼庄”。

其实,道家的“巨擘”,不⽌这⼀⼆⼈,尝与朋友说笑:道家有三代⼈物,⽼⼦、⼉⼦——倪⼦、孙⼦。

当然,这只是说笑,他们并没有⾎缘的祖孙⽗⼦关系。

不过孙⼦——春秋时齐国⼈孙武,他的军事哲学思想,正是由道家思想⽽来,所着《兵法》⼗三篇,处处表现了道家的哲学,曾经帮助吴王阖闾,击破强楚,⽽称霸诸侯,充分显⽰了道家思想在事功上的伟⼤;⽽所著的⼗三篇中的军事哲学思想,可以说超越了时空,直到⼏千年后的现代,⼈类已登上⽉球,武器已发展到太空,到⽣化战,⽽仍离不开他的军事哲学的范围。

老子美学思想

老子美学思想

哲学对艺术的影响在于为艺术创作提供特有的认识角度和审美视野。

老子哲学中的"大音希声"、"正反相成"、"虚实相生"、"反朴归真"等思想为中国的艺术创作开拓了特有的时空观念、思维方式、审美理想和艺术追求,经过历代艺术家们的阐发,铸成了中国古代艺术独特的风格。

一儒道两家审美意识的差异儒家和道家,从哲学的角度说,它们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主要流派,而从美学的角度来说,则是中古典美学的主要思潮和派别。

儒道两家的美学思想和审美意识既有差异又相互补充,对中国几千年美学思想的产生、发展有着巨大影响,形成了中国美学思想鲜明的民族特色。

在分析老子与中国古典美学的审美意识的关系之前,先从宏观上考察儒、道审美意识和方法的差异。

“审美意识是以客观存在的审美对象为反映的客观内容,以审美主体敏感、健全的感官神经系统为生理基础,以审美的感觉、知觉、表象、判断、思维、想象、情感等相互作用的活动为心理基础;人们在审美实践活动中所建立起来的特有的把握现实的感性方式,成为审美意识的认识基础。

”按照对审美意识的这种界说,它不同于其他的意识,它的感性因素更突出,更强烈。

这是审美意识的一个特点。

审美意识的另一个特点是远离功利目的,它是以审美愉悦作为目的的。

由于审美意识从总体上看是人类审美实践活动的产物,蕴含着整个文化历史积淀的成果,因而总与一定的社会功利及理性认识、思想观念有着各种不同的联系,不可能彻底摆脱功利性。

这两个特点,在儒、道的审美意识中,均有明显的体现。

以儒家的审美意识来说,其功利主义的目的是很明显的。

孔子的美学思想同其文学、政治、伦理思想一样,均是以仁学为基础的,是从个性与社会的关系中思考美学所在。

孔子的审美意识是与他的政治、伦理学相联系的。

在孔子思想的影响下,后来儒家的审美意识都很重视艺术所具有的陶冶人的情操、稳定宗法制社会秩序的作用。

如荀子的《乐论》就强调,乐应受伦理、政治的制约,他说:“乐者乐也……以道约欲,则乐而不乱,以欲忘道,则惑而不乐。

老子道法自然的美学思想

老子道法自然的美学思想

子 以“ 道” 作为美学 的出发点和归宿, 宣告 了我 国美学系统理论 庄所强调与追 求的“ 无 言之美 ” , 其实 就是一种空 白的美 , 它和 的诞生 。老子的“ 道法 自然 ” 说集中体现 了老子 思想 的特征 , 当 后来中 国美学 的“ 意境 ” 所追 求的 以少总舵 多、 以小见 大 、 意蕴
是实存性的, 不可将它和“ 绝对概念 ” 、 “ 绝对精神 ’ 馄 为一谈。老 然规律 , “ 天地相合, 以降甘露 ” ( 《 老子》 三十二章) 。老子“ 自然
子指 出: “ 道生一 , 一生二, 二生三, 三生万物 。” ( 《 老 子》 第 四十 无为 ”的思想从哲学角度揭示了艺术创作的基本原理和规律 ,
然, 也毫不例外地表现 出老子美学思想的特征。它体现 了老子 含 蓄等 审美 特 征 是相 通 的 。 的审美观念 、 审美 认识 、 审美判断 、 审美情趣 、 审 美 目的和审美
老 子 道 法 自然 的美 学 思 想
曹勃吴
( 河北大 学研 究生 学院, 河北 保 定 O 7 1 0 o o )
【 摘
要】 老子 “ 道法 自然 的思想折射 在 中国传统文化的各个方面, 其对于哲学 、 艺术 、 审美等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生 了非常深远 的影响。 而美学
是哲学在艺术和审美上 的延伸, 老子的美学观念 同他的整个哲学思想的核心—— “ 道” 有 着直接 的联 系。因而老子的“ 道” , 就是 以
之美。
老子美学 中最重要 的范畴也并 不是“ 美” , 而是“ 道’ ‘ 气, , _
“ 道” 之美融会 于江河湖海 , 葱翠 草 木 , 日月星 辰 等 自然 生
“ 象” , 这三个相互联结的范畴。在我们看来 , 老子把 自然无为的 命之 中 , 然 而“ 道” 却柔弱无比, 寂 寥无 形 。 此 柔 弱 含 蓄 的 自然 之 “ 道” 作为美 的根源 。他的 自然之美的思想 , 体现了“ 道” 所派生 “ 道” , 无时不在展现着美的本身。浑成之“ 道” 所涵盖 的世 界万 的特征, 也体现了“ 道” 的自然延伸 。美的本质就是 自然之美, 老 有 不齐 之物 , 包括美的存在 , 无 不 以 自然 为 基 础 。 可 以 见 出 , 老

对老子“无为而无不为”美学思想的感悟

对老子“无为而无不为”美学思想的感悟

对老子“无为而无不为”美学思想的感悟论文摘要:“无为而无不为”是老子美学思想的重要观点,它不仅在当时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我们现在的学习,生活,以及世间万物都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我们要吸收老子美学思想的精髓并把它很好的运用到我们的学习生活当中。

绪论中国,作为一个具有5000年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其音乐美学思想在世界音乐美学史上也占有重要地位。

是与希腊,印度音乐美学三足鼎立的一门音乐学科。

当谈及中国古代音乐美学思想时,人们免不了会提及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音乐美学思想和以老子为代表的道家音乐美学思想。

本篇文章我仅代表个人对老子“无为而无不为”的美学思想谈一些自身的体会。

一·老子的简介及“无为而无不为”的美学意蕴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春秋末期楚国苦县人,是我国古代着名的思想家,道家学派的创始人。

老子致力于“柔弱”“无为”的个人道德修养。

其主要着作《道德经》是道家学派最具权威的经典着作。

关于“无为而无不为”的美学思想,老子视其为化生万物的法则,其中包含了对美的重要规律即自由与必然,和目的与合规律的理解。

所谓的自然,即自来如此,本性如此。

所谓“无为而无不为”,“无为”并非毫无作为,而是指道孕育,衣养万物,并顺物之性让其充分发展,此外不再另有目的与作为。

“无不为”是说道由“无为”而成就了万物生命和世界之美,最终达到目的。

老子认为:人只有处处顺应自然规律才能取得自由。

深刻的意识到了自由与必然的统一,合目的性与合规律的统一。

如在《道德经》第34章这样说:“物恃之而生而不辞,功成不名有,衣养万物而不为主。

常无欲,可名为小。

万物归焉而不为主,可名为大。

以其终不自为大,故能成其大。

“不名有,不为主”指道化生万物而不另有别的追求,它不以造物主自居。

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完全遵循万物之性而让其生长,此外不另有自己的目的与作为。

此即“无为”而正是由于“无为”道又达到了“无不为”成就了万物的生长和世界之美“成功遂事”最终达到了目的。

老子的美学

老子的美学

老子的美学观点。

意为真正灵巧优美的东西应是不作修饰的。

语自《老子·四十五章》:“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

这里老子以“无为而无不为”的哲学思想,分析了巧与拙的辩证关系。

在老子提出“大巧若拙”之后,巧拙的辩证关系问题逐渐成为中国美学经常讨论的一个重要问题。

“大巧”与“拙”许慎《说文解字》释“拙”“不巧也,从手出生” :。

段玉裁注:“不能为技巧也。

”从字源学的角度来看,“拙”的本义是“拙劣”“笨、拙” 。

先秦许多典籍有关于“拙”的描述,如《抱朴子》“每动作:而受嗤,言发口而违理者,拙人也。

”指人的粗笨;《孟子》“大匠:不为拙射改废绳墨,羿不为拙射变其彀率。

君子引而不发,跃如也。

中道而立,能者从之” 《管子·法法》“虽有巧目利手,不如拙规:矩之正方圆也。

《韩非子》“拙匠守规矩尺寸,则万无一失。

” :”这里都是指技艺拙劣、粗笨。

在日常生活层面上,“拙”也大多带有贬义的色彩,或者用作谦词。

如“拙笔”“拙作”“拙著”等。

这、、些都是对于“拙”的日常语义的理解,与“巧”是相对的。

“巧”和“拙”在本义上是一对反义词,在老子“大巧若拙”的思想中得到了辨证的统一。

《老子》“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

”(《老子》第四十五章)王弼注:“大巧因自然而成器,不造为异端,故日拙也。

”也就是说,”大巧”之所以为“大巧” ,其核心和本质在于遵循自然规律,保持事物本来的面貌和状态,而不是人为地破坏事物固有的属性,即“不造异端” 。

而“拙”恰恰是不事修饰的,它外拙而内秀,体现出了“大巧”朴实无华、自然浑成的特质,此时的“拙” ,它似笨而非笨,似陋而非陋,表现形式上给人以稚拙的感觉,但实质彰显的却是一种朴素、简淡、纯真之美,是巧夺天工的大美。

由此可见,“拙”并不是真的“不巧” ,而是具有工巧所不及的清新自然之美,“大巧” 是的外在显现。

至此,“拙” 已脱离了它的本意,上升到一种艺术美的高度。

大巧若拙的美学内涵“大巧若拙”的核心在于“拙”“拙”即大巧,是简淡天真、自然本色之美。

对老子无为而无不为美学思想的感悟

对老子无为而无不为美学思想的感悟

对老子无为而无不为美学思想的感悟老子的无为思想老子的无为思想被认为是中国道家哲学的代表,其核心概念就是“无为而无不为”,也被称为“顺势而为”。

老子认为,宇宙、自然和人类社会都有自己的运行规律,我们应该顺应自然,不要过度干涉,也不要过度追求功利,而是尊重事物本来的面貌。

他认为无为不是不做事,而是以“无心”的态度去做事,顺从事物的自然发展,而不是人为地干预。

老子的无为思想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它告诉我们在做事情的时候,应该抱着一种放松、闲适的心态,不要过于紧张,不要过于执着,不要强求结果,而是顺着事物的本来面貌去做事,发挥出自己最好的一面。

老子的美学思想老子的美学思想是无为思想的体现,他认为美是一种自然的、无心的状态,也是一种顺应自然规律的状态。

他认为美不是人为地追求,而是自在地存在,不是一种形而上的东西,而是一种实在的存在。

在老子看来,自然和人类社会都有其美的存在和表现,我们只需要做到顺应其本来面貌,就能够感知到其中的美。

他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这个道,就是自然之道,万物都是从它而来的,万物都有其本来的面貌,我们只需要抱着一种超然的、无心的态度去看待,就能够领略其中的美。

老子更加强调“道法自然”的思想,他认为世界是一个自发自然的存在,而非由人类主宰。

在这样的前提下,老子主张顺应事物的发展规律,发挥事物的本来面貌,达到一种自然、无心的状态,这就是真正的美。

我的感悟在我看来,老子的无为概念和美学思想有很多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

我们现在生活在一个高速发展的社会,快节奏、高压力、功利主义泛滥的现象比比皆是,让我们很难真正体会到生活中的美好。

而老子提出的无为思想,则可以成为我们面对种种困难时的一种指导思想。

以无为的心态去做事,不仅可以减轻自己的压力,还可以让我们更加聆听自然的声音,感知生活中的美好。

而且,它还对我们的精神健康有很大的好处,让我们的心灵得到一种平静、宁静和自由。

当然,我们也要承认,无为并不是人类社会的全部,有时候我们需要付出我们的努力,去改变事物的发展规律,去创造新的美的存在。

老子的美学思想

老子的美学思想

老子的美学思想1、氏族社会崩溃——人类历史上第一个阶级社会(奴隶制社会)(1)物质生产和精神文化有了极大发展(2)人与人之间产生了尖锐的阶级对抗和冲突,带来前所未有的虚伪、残暴、罪恶现象2、孔子肯定了奴隶制社会产生后物质精神文化的发展所取得的光辉成就,宣称:郁郁乎文哉,吾从周!但孔子又极力主张保存氏族社会传统中所具有的那种原始的民主和人道的精神,适当地调节统治者和人民之间的关系,实行一种较为温和和符合人道精神的阶级统治。

(孔子“仁学”的实质)3、老子无情地揭露了进入奴隶社会之后所产生的种种虚伪、残暴和罪恶的现象,认为孔子所提倡的那一套仁义道德不但是无益的,而且是极端有害的,文明给社会所带来的诠释前所未有的灾难。

“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

”“失道而后德。

失德而后仁。

失仁而后义。

失义而后礼。

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

”“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民多利器,国家滋昏;人多伎巧,奇物滋起;法令滋章,盗贼多有。

”4、老子主张取消文明,实行“无为而治”,回到无知无欲、不争不乱的原始社会。

5、伴随着私有制而产生的人类文明是以少数人对多数人的剥削压迫为基本条件。

6、老子从根本上取消了人的自觉的努力和能动的作用。

7、“无为而无不为”老子把人类在物质和精神文明上所做的一切努力和追求都看做是一种违反自然的人为的活动,从根本上破坏了原始社会那种天然合理的朴素状态,因此,取消文明所带来的各种罪恶,停止对物质和精神文明的一切追求和努力,以“无为”代替“有为”,事事纯任自然,不要认为去干预,就能成就一切事情,使人民免除一切灾难,自由快乐地生活,同时又能使国家的统治者能够永保天下。

8、“道”所具有的的特性就是“无为而无不为”。

9、老子看到大自然中的一切事物的产生变化都是无意识、无目的的,但其结果却又是合乎某种目的,自然并没有有意识地要去追求什么,到达什么,但它却在无形中达到了一切,成就了一切。

老子的美学思想总结

老子的美学思想总结

老子的美学思想总结关于老子的美学思想总结怎么写,下面整理推荐年度工作思想总结,欢迎阅读参考。

老子的美学思想总结老子美学是中国美学史的起点。

老子提出了一系列范畴,如“道”“气”“象”“有”“无”“虚”“实”“味”“妙”“虚静”“玄鉴”“自然”等等,对于中国古典美学形成自己的体系和特点,产生了极为巨大的影响。

中国古典美学关于审美客体、审美观照、艺术创造和艺术生命的一系列特殊看法,中国古典美学关于“澄怀味象”(“澄怀观道”)的理论,中国古典美学关于“气韵生动”的理论,中国古典美学关于“境生于象外”的理论,中国古典美学关于“虚实结合”的原则,中国古典美学关于“味”和“妙”的理论,中国古典美学关于“平淡”和“朴拙”的理论,中国古典美学关于审美心胸的理论,等等,他们的思想发源地就是老子哲学和老子美学。

一、老子美学——中国美学史起点原因:1、从历史顺序看:老子生活的时代早于孔子;《老子》约成书于战国时代2、从理论本身看:(1)哲学方面:老子提出以“道”(2)美学方面:提出“气”“象”“有”“无”“虚”“实”“味”等范畴在中国古典美学的逻辑体系中都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二、老子论“道”“气”“象”1、老子美学中最重要的范畴不是“美”,而是“道——气——象”这三个互相连结的范畴2、“道”是老子哲学的中心范畴和最高范畴,从《老子》中看“道”有以下性质:(1)“道”是原始混沌:“道”是在天地产生之先就存在的原始混沌,他不依靠外力而存在,包含着形成万物的可能性;(2)“道”产生万物: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老子的宇宙发生论) (3)“道”没有意志、没有目的:“道”虽然产生万物,但它并不是有意志、有目的的主宰(4)“道”自己运动:“道”处于永恒的“独立”运动即自己的运动之中,这种运动构成了宇宙万物的生命(5)“道”是“无”与“有”的统一:“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①“道”是没有具体形象的,是不能单凭感觉把握的——“无”②千差万别的事物都是由“道”产生的,这就是——“有”*老子的哲学体系在总体上带有唯物论的倾向。

浅析老子的设计美学思想

浅析老子的设计美学思想

浅析老子的设计美学思想老子是中国古代哲学家、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的思想深刻影响了中国文化和哲学发展的方向。

在老子的思想体系中,设计美学思想占据了重要的地位。

在他的《道德经》中,有许多关于设计美学的思考和观点,以下将对老子的设计美学思想进行浅析。

首先,老子关注的是自然的美。

在老子看来,自然是至美的存在,而人类的行为和设计应该以自然为榜样。

他强调无为而治和无为而行,认为真正的美学应该追求无为而得的境界。

这种无为的境界并不是放弃行动或者怠惰,而是指人人追求自然的本真,像大自然一样自然流露出美。

其次,老子的设计美学强调“道”的概念。

在《道德经》中,老子以道作为哲学思考的核心概念。

他认为道是宇宙万物的根源,是无限多样性和变化性的本质。

设计应该追求与道相符的美,并体现出道的自然和谐,以达到万物产生的本源和平衡的境界。

老子还认为,设计应具备柔性和谦逊的品质。

他提出了“柔”的概念,认为柔弱胜刚强,柔顺胜强硬。

这种柔性体现在设计中,就是要遵循事物的规律和特性,注重“适应自然”的原则,不违背自然的本质。

同时,设计师还应具备谦逊的品质,不要炫耀自己的才华和功绩,要尊重自然和谐的力量。

此外,老子的设计美学思想还关注平衡和对比的原则。

他提出了“两仪”和“一阴一阳”的概念,认为一切事物都是由相对的对立面构成的,而平衡便是这种对立的统一、设计中,应该注重对比与平衡,不仅要表达出事物的差异性和对立性,也要使它们达到和谐的统一,创造出美的大和谐。

此外,老子的设计美学还关注细节和整体的关系。

老子认为细节决定成败,强调在设计中注重细致入微的处理和雕琢。

他认为细节是构成整体的基础,只有在细节的处理上下功夫,才能创造出完整而和谐的整体。

最后,老子的设计美学思想强调自然与人的关系。

老子认为人应该效仿自然,与之和谐相处。

设计中,需要尊重和保护自然环境,不要破坏自然的生态平衡,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与自然共生共荣。

同时,设计也应该以人为本,追求人类的精神和身体的和谐。

论老子的美学思想

论老子的美学思想

论老子的美学思想1. 老子的美学思想老子的美学思想是以“道”为核心,以“无为而治”为基本原则的一种审美观念。

他认为,一切美的事物都是“道”的体现,而“道”又是一种无形的精神力量,它是自然界的本源,包含着宇宙的真理,是一切美的根源。

老子认为,美是以“道”为基础,以“无为而治”为原则的一种审美观念,它是一种超越物质的精神力量,是一种自然而又神圣的审美观念。

老子认为,美的本质是“无为而治”,而“无为而治”是一种无形的精神力量,它是一种自然而又神圣的审美观念,是一种超越物质的精神力量,是一种自然而又神圣的审美观念。

老子认为,美的根源是“道”,而“道”又是一种无形的精神力量,它是一切美的根源,是一种自然而又神圣的审美观念。

因此,老子的美学思想是以“道”为核心,以“无为而治”为基本原则的一种审美观念,它是一种超越物质的精神力量,是一种自然而又神圣的审美观念。

2. 老子的自然观老子的自然观认为,自然是一个连续的过程,没有任何静止的状态。

他认为,自然是一个完美的循环,它的变化是有规律的,没有任何静止的状态。

老子认为,自然是一个无穷无尽的过程,它不断变化,没有任何止境。

老子认为,自然是一个和谐的过程,它没有任何绝对的正确或错误,只有不断变化的规律。

老子认为,自然是一个有机的过程,它没有任何有形的物质,只有无形的能量。

老子认为,自然是一个宇宙的过程,它没有任何固定的规则,只有不断变化的规律。

3. 老子的美学原则老子的美学原则是以自然为基础,以谦逊、宽容和自然的方式来实现美。

他认为,自然是最完美的形式,而人类的行为应该遵循自然的规律,以及遵循自然的规律的行为才能达到真正的美。

老子认为,美的表现形式应该是谦卑的,宽容的和自然的,而不是强加于人的。

他认为,人类的行为应该遵循自然的规律,这样才能达到真正的美。

此外,老子认为,人们应该把自然作为一种榜样,以自然的方式来表现自己,而不是强加于自己。

最后,老子认为,人们应该以谦卑的态度来面对自然,因为这是一种崇敬的态度,而不是自大的态度。

老子美学观点

老子美学观点

老子美学观点老子的道理不是关于美学的,但它的基本思想,尤其是一些重要命题,为美学的发展提供了根源。

关于理解美的性质的命题如下:1、道法自然:老子所说的“自然”,不是指自然,而是指事物真正存在的方式,意思是任其自然。

根据老子的观点,事物有自己的本性,有自己的存在方式。

从美学的角度来看,这种存在方式就是美。

事实上,老子是在谈论真正的美。

“道法自然”意味着生态,强调“道法自然”,这意味着人们在处理与自然的关系时应该尊重自然,顺应自然。

在此基础上,他们应该遵循自然规律。

2、大象无形,大音希声最高的美应该是感官无法把握的。

这是一个与“道”相连的领域。

它有无限的光,但看不到它的光,无限的伟大,但看不到它的形象,无限的美,但闻不到它的声音。

这种美需要用心直接理解。

“大音希声”和“大象无形”所描绘的“恍惚”氛围也与艺术形象相连。

艺术形象应该是虚拟的,应该是模糊的。

这不仅是因为它只是生命的反映,而不是生命的实体,也是因为它需要给接受者一个重新创造的空间。

3、信言不美,美言不信老子主张美是真的。

他说“信言不美”,这是指人为多余的装饰。

老子认为,真相和真理可以在没有装饰的情况下被他人信任。

4、无为无不为老子把这种东西按照自己的本性存在,运动的状态叫做“无为”。

只有当人们的主观意图符合“真理”,即事物本身的客观规律时,主观的“善”才能转化为现实的“善”。

这样,“善”的实现就是“真理”实现的产物。

实现的“善”在日常生活中被称为“好”,这就是美。

美是客观真理与主观善相统一的产物。

老子通过他的哲学表现出来的审美理想包括崇尚空灵、宁静、软弱、朴素等。

“空灵”主要体现在老子以“虚无”为主的宇宙观中。

虚与实存在,虚与光,虚与现。

这是中国意境理论的精髓;“宁静”是道的一个重要特征,具有简单性(相对于强烈的色彩)、自然(与雕刻相左)、温柔(违背雄强)、微妙(不同于浅薄)等特征;老子“柔”哲学的核心是对生命的关注。

老子看到新事物(最重要的是新生命)在其初始阶段具有弱点,认为只有弱点才有希望和发展的可能性。

老子的美学观点

老子的美学观点

老子的美学观点老子是中国古代哲学家之一,他的思想对于中国传统哲学和文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老子提出了独特的哲学观点,包括关于美学的思考。

老子在其著作《道德经》中提出了道的概念,强调了个体人生与宇宙自然之间的和谐关系。

在他看来,美是来自于人与大自然之间的调和,是人类和自然之间协调的产物。

老子认为,宇宙中的万物都有自己的特点和本性,而最大的美就是这些本性的自然表现。

他认为,人类应该顺应自然,尊重事物本身的自然状态和变化,才能体会到最真实、最美丽的形态。

在老子看来,人类应该通过减少欲望、回归自然来达到真正的美。

他提倡人们回归本真,追求内在的美,满足于自然状态下的生活。

他把简朴、自然、适度等美学观点融入了其思想体系,反对奢侈、浪费、攀比等社会现象。

总的来说,老子对美学的思考强调了道、自然和内在的美。

他主张尊重生命,追求自然和谐,反对过度的物质追求和人为干预破坏自然的行为,这些看法对于中国传统美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并广为传承。

除此之外,老子对于审美的观点还表现在其他方面上。

老子认为,世间事物都是相对的,没有绝对的好坏之分。

人们的审美标准也是各不相同的,因此在美学上不应该简单地采用二元对立的思维方式。

老子还提倡不言之教,即用无言的方式来感悟美的存在。

他对于艺术和文学的看法强调了超越语言和视觉的美学意义。

比如,在《道德经》中,他用抒情的语言描绘了自然的美丽,体现出从自然美中提炼出的哲学思考。

总之,老子在美学上的思考强调了道、自然、内在的美和超越语言的美学意义。

他主张通过减少欲望、回归自然来达到真正的美的境界,体现出一种反传统、反权威的审美立场,在中国文化史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老子文艺美学思想

老子文艺美学思想

“大音希有,大象无形”:老子的文艺美学思想老子“大音希有,大象无形”的文学美学思想在中国古代文艺史上,具有巨大而深刻的思想。

老子文艺思想的基本特点是着眼于文艺的审美特性以及文艺的创造过程,特别是对文艺创造的主体修养问题,从心理、生理等角度作了多侧面、多角度的阐述,把理想的审美境界和道的思想境界统一起来。

老子注重的是研究文艺的内部规律问题。

老子对文艺和美学的项献主要有二:一是,对“象”的论述;二是,对“虚静”的论述。

前者是从审美的角度对艺术创造的客体所要达到的标准的描述;后者是从心理的角度对审美主体所提出的要求。

而这两方面又都是建立在以“自然之道”为中心的哲学本体论基础上的。

老子认为宇宙万物的本源是“道”,它看不见、听不到、摸不着,所以说是“无状之状”,“无物之象”。

“道”始终处于运动变化之中,它“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

”“道”,既是万物产生的本源,又有它自身发展变化的规律。

人不能用主观的人为的力量去改变这种自然规律,而应当无条件地顺从这种自然规律。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绝对尊重自然规律,却又否定了人的主观能动作用,故而他崇尚自然无为,否定人的智慧与创造,主张“绝学”、“弃智”,对人为的文艺也持否定态度。

他说:“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善者不辩,辩者不善。

”从中,看似老子好像认为,应该在社会生活中排除美和艺术。

实则不然,在老子看来,声色犬马之乐是美而不是实用,它们引起的是美感,而不是生理上的快感。

“圣人为腹不为目”就是实用的东西,它产生生理快感,为目,就是美的东西,它产生美感。

老子对美的否定,只是否定它的形式美。

他说:“美言可以市尊,美行可以加人”“信美不言,美言不信”“大巧若拙,大辩若讷”“大丈夫处共厚,不居其薄;处于实,不居于华,故去彼取此。

”老子注重美的真正内涵。

他说:“道之出口,淡乎其无味”。

“味”是一种审美的享受,一种特殊的美感,一种平淡的趣味。

老子的美学读后感

老子的美学读后感

老子的美学读后感老子的道论本不是讨论美学问题的,但它的基本思想特别是一些重要命题都给美学的生长提供了生根点。

其中涉及对美的性质的理解的命题就有如下一些:1、道法自然:老子所讲的“自然”,并不是指自然界,而是指事物本真的存在方式,有任其自然的意思。

按老子的看法,事物均有自己的本性,均有合乎自己本性的存在方式。

从美学角度讲,这种存在方式就是美。

老子实际上是在讲美在本真。

“道法自然”含有生态的意味,强调“道法自然”,意味着人在处理与自然关系问题上,应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在此基础上,效法自然,按自然规律办事。

2、大象无形,大音希声最高的美应该是感官所不能把握的,它是一种与“道”相通的境界,它无限光明却不见其光明,无限伟大却不见其形象,无限动听却不闻其声音。

这样一种美需要用心灵直接去领悟。

“大音希声”“大象无形”所描绘的那种“惟恍惟惚”的氛围,也是与艺术形象相通的。

艺术形象应是虚象,本应具有一定的模糊性。

这不仅因为它只是生活之反映而不是生活之实体,而且还因为它需要给接受者一个再创造的余地。

3、信言不美,美言不信老子主张美即是真的。

他说“信言不美”,这“美”指那种人为的多余的装饰。

老子认为真话、真理凭它本身就可取信于人,不必装饰。

4、无为无不为老子将这种事物按自己本性而存在而运动的状态叫作“无为”。

只有当人的主观意图符合“真”,即事物本身的客观规律时,那种主观的“善”才有可能转化成现实的“善”。

这样说来,“善”的实现是“真”地实现的产物。

实现了的“善”,日常生活中叫作“好”,这种“好”亦即是美。

美即客观的真与主观的善相统一的产物。

老子通过他的哲学所表现出来的审美理想有崇尚空灵、恬淡、柔弱、朴拙等。

“空灵”主要体现在老子以“虚无”为主的宇宙观,虚以实而存在,实以虚而灵光,以实见虚,为虚写实,以虚为本,虚实相彰,这就是中国意境说的精髓;“恬淡”是道的重要特征,有朴素(与浓艳相对)、自然(与雕琢相左)、轻柔(与雄强相违)、微妙(与浅薄相异)等特点;老子主“柔”哲学中的内核是对生命的重视,老子看到了新生事物(最主要的是新生命)在其初始阶段具有柔弱的特征,并且认为正唯其柔弱,才有希望,才有发展的可能,这不能不说是一种卓识;“朴”有本色、本性、自然的意思,与人为相对,“拙”是“朴”的外在表现。

对老子思想的归纳总结

对老子思想的归纳总结

对老子思想的归纳总结老子(公元前571年-公元前471年),又称李聃,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之一,也是中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政治家和文化名人。

他的主要著作《道德经》被公认为中国古代哲学文化的瑰宝之一,对中国古代文化和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老子的思想强调了“道”的概念,认为“道”是宇宙万物的根源,是一切事物的原则和规律。

他认为“道”是无形无体的,无始无终,是宇宙存在和变化的本源。

他通过对“道”的研究,提出了一系列关于个人修养、社会治理、国家管理和统治哲学的思想观点。

首先,老子强调个人修养的重要性。

他认为个人应该追求“无为而治”,即通过顺应“道”的规律,以柔软弱小的方式提升个人能力和智慧。

他主张“知足常乐”,认为个人应该追求内心的平静和满足,不追求功利和虚荣。

同时,老子也主张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提倡顺从自然,以达到个人修养的目的。

其次,老子关注社会治理和国家管理。

他认为社会应该“无为而治”,即顺应自然和宇宙的规律,让事物自然而然地运行,不要过多地干预和控制。

他认为过度干预会导致社会混乱和人民痛苦,主张以“无为而治”的理念来管理社会。

他主张“知其雄,守其雌”,即要保持社会的平衡和和谐,避免过度竞争和权力的滥用。

再次,老子思考了君主的统治哲学。

他提出了“德治”的思想,认为君主应该以德行来统治国家,而不是以权力和暴力。

他主张君主应该像水一样:“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他认为君主应该以温柔和谦逊的态度来治理国家,倡导“以无为而治万物”。

同时,老子也警告君主不要过度扩张权力和追求个人欲望,以免破坏社会秩序和人民的幸福。

最后,老子的思想对中国古代文化和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著作《道德经》是一部至今广为流传的重要哲学经典,许多思想家和学者都从中汲取智慧。

他提出的“无为而治”思想被后世君主和政治家广泛应用于国家治理,影响了中国政治制度和统治方式。

他的关注个人修养和追求精神自由的思想也对中国传统文化和道德观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老子的思想感悟总结句怎么写

老子的思想感悟总结句怎么写

老子的思想感悟总结句怎么写老子的思想感悟总结句,写1000字。

老子的思想是古代中国道家思想的代表之一,他的观点深深地影响了中国文化和哲学的发展。

在《道德经》中,老子强调了“道”与“德”的重要性,并提出了许多关于生活、人性、政治和社会的深刻见解。

他认为宇宙万物都是由道构成的,而道又是无形无物,无法被凡人所理解。

只有通过超越物质世界的视角,我们才能真正领悟到道的本质。

老子的思想在当时引起了很大的反响,并且至今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首先,老子强调了“无为而治”的理念。

他认为,人们应该尽量避免过度干预事物的发展,而是应该顺其自然,让事物按照它们本来的规则和方式发展。

他认为,过度的干预只会带来更多的麻烦和不和谐,而适应事物的发展规律则能够实现真正的和谐与平衡。

这个观点对于当代社会也有着重要的启示,提醒我们要尊重自然、尊重规律,并且要学会适应和包容不同的事物和观念。

其次,老子关注了人性的本质。

他认为每个人都有着内在的善良和道德,但是当人们被外在的欲望和利益所迷惑时,就会迷失自我。

他强调了要摒弃私欲和功利心,追求内心的宁静和真正的道德品质。

他认为,只有在自己内心的平静与和谐中,才能感受到真正的幸福和快乐。

这一观点对于现代社会也十分重要,教导我们要重拾内心的纯净和善良,追求真正的幸福和满足。

再次,老子对于领导和政治观点的论述也非常深刻。

他主张领导者应该保持低调和谦逊,像水一样滋润万物,而不是过度强势和傲慢。

他认为,真正的统治者应该是谦逊而富有智慧的人,能够顺应民众的需求,而不是迎合自己的私利。

他提出了“以无欲为首”的理念,强调了领导者要放下私欲,全心全意为民众谋福利。

这一观点也对于现代政治具有深远的启示,提醒我们要重视公共利益,政治的目的应该是为了实现社会的和谐与繁荣。

总的来说,老子的思想感悟总结句是:他的思想深刻地影响了中国的哲学和文化;他对于人性、自然、政治的观点都值得我们深入思考和探讨;他的“无为而治”思想、对人性的关注以及对于领导和政治的理解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老子美学思想总结模板(标准版)
Summary template of Laozi's aesthetic thought (Standard Versi on)
汇报人:JinTai College
老子美学思想总结模板(标准版)
前言:本文档根据题材书写内容要求展开,具有实践指导意义,适用于组织或个人。

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档下载后内容可按需编辑修改及打印。

老子美学是中国美学史的起点。

老子提出了一系列范畴,如
“道”“气”“象”“有”“无”“虚”“实”“味”“妙”“虚静”“玄鉴”“自然”等等,对于中国古典美学形成自己的体系和特点,产生了极为巨大的影响。

中国古典美学关于审美客体、审美观照、艺术创造和艺术生命的一系列特殊看法,中国古典美学关于“澄怀味象”(“澄怀观道”)的理论,中国古典美学关于“气韵生动”的理论,中国古典美学关于“境生于象外”的理论,中国古典美学关于“虚实结合”的原则,中国古典美学关于“味”和“妙”的理论,中国古典美学关于“平淡”和“朴拙”的理论,中国古典美学关于审美心胸的理论,等等,他们的思想发源地就是老子哲学和老子美学。

一、老子美学——中国美学史起点
原因:1、从历史顺序看:老子生活的时代早于孔子;
《老子》约成书于战国时代
2、从理论本身看:
(1)哲学方面:老子提出以“道”
(2)美学方面:提出
“气”“象”“有”“无”“虚”“实”“味”等范畴在中国古典美学的逻辑体系中都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二、老子论“道”“气”“象”
1、老子美学中最重要的范畴不是“美”,而是“道——气——象”这三个互相连结的范畴
2、“道”是老子哲学的中心范畴和最高范畴,从《老子》中看“道”有以下性质:
(1)“道”是原始混沌:“道”是在天地产生之先就存在的原始混沌,他不依靠外力而存在,包含着形成万物的可能性;
(2)“道”产生万物: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老子的宇宙发生论)(3)“道”没有意志、没有目的:“道”虽然产生万物,但它并不是有意志、有目的的主宰
(4)“道”自己运动:“道”处于永恒的“独立”运动即自己的运动之中,这种运动构成了宇宙万物的生命(5)“道”是“无”与“有”的统一:“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①“道”是没有具体形象的,是不能单凭感觉把握的——“无”
②千差万别的事物都是由“道”产生的,这就是——“有”
*老子的哲学体系在总体上带有唯物论的倾向。

3、“道”包含“象”“物”“精(气)”,是真实的存在。

4、“道”“气”“象”对中国古典美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象”须体现“道”“气”,才成为审美对象;
(2)审美观照:必须从对于“象”的观照进到对于“道”的观照(玄鉴)
实质——并不是把握物象的形式美,而是把握事物的本体和生命
(3)中国古典美学认为,艺术家在自己的作品中必须表
现宇宙的本体和生命(“道”“气”),这样艺术作品本身才有生命力=>“气韵生动”(几千年来中国绘画的最高美学法则)
三、老子论“有”“无”“虚”“实”
1、老子认为:“道”具有“无”(天地之始)和“有”(万物之母)的双重属性;
老子又认为:就现象界来说,宇宙万物是“虚”“实”
的统一
*天地中间充满虚空,但不是绝对的虚无,虚空中充满了“气”,有了这种虚空,才有了万物的流动、运化,才有不竭的生命,“有”“无”统一,“虚”“实”统一,天地万物才能流动、运化、生生不息
“虚实结合”——(1)此原则认为:艺术形象必须虚实
结合,才能真实的反映有生命的世界
(2)此原则也表现了中国古典艺术不同于西方古典艺术
的重要美学特点
四、老子论“美”“妙”“味”
1、老子论“美”:
(1)明确的与“善”区别开来: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
(2)“美”更重要的是相对于它的对立物“恶(丑)”而存在的
*老子不是第一次使用“美”的概念的人,而是使它第一次成了一个独立的美学范畴
1、在老子时代,美和艺术是专供于奴隶主贵族享受的,所以他对美和艺术采取了一种简单的否定的态度
3、“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老子在一定意义上对美和实用、美感和快感作了区分:他认为声色犬马之乐是美而不是实用,他们引起的是美感而不是生理上的快感(为腹——生理快感为目——美感)
4、老子对形式美也持否定的态度:老子的“拙”成为后代一种审美趣味及审美风格“光而不耀”(审美理想)
5、老子谈“味”:审美标准——淡乎其无味(对“道”加以表述,所给予的是一种恬淡的趣味)
不是吃东西的味道,而是听别人说话(言语)的味道,
是一种审美的享受
6、老子谈“妙”(老子第一次提出,体现“道”的无规
定性,无限性的一面)
道“无”——观照“道”的“妙”的属性(“妙”主要
用于审美领域)
“有”——观照“道”的“徼”的属性
*“道”又叫做“玄”,“妙”和“徼”同谓之“玄”,
但“玄”终究更偏重于说明“道”的无限性,与“妙”这种属性更为接近,所以说“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老子否定“美”,但不否定“妙”:由于“妙”取法于“道”,体现“道”的“无”的一面
*“妙”的.特点是体现“道”的无规定性和无限性,“妙”出于自然,归于自然,不能执着于有限的物象来求“妙”
总结:从老子的“妙”我们可以看出中国古典美学范畴
一个重要特点——中国古典美学范畴,往往不限于概括具体的审美对象或审美过程的某种特点,而是同古代思想家整个宇宙的看法密切相关
三、老子论“涤除玄鉴”
“涤除”:洗除尘垢,洗去人们的各种主观欲念、成见和迷信,使头脑变得像镜子一样纯净清明
“玄鉴”:“玄”是“道”,“鉴”是观照,“玄鉴”就是对道的观照
“涤除玄鉴” 第一层含义:把观照“道”作为认识的最高目的
(老子认为一切观照都要进行到万物的本体和根源的观照,即对于“道”的观照,但对于“道”的观照怎么实现,老子没有明确的回答)
第二层含义:要求人们排除主观欲念和主观成见,保持内心的虚静——庄子“心斋”“坐忘”
(老子强调,为了实现对“道”的观照,观照者必须保持虚静)
“涤除玄鉴”文学领域的影响:1、宗炳:澄怀味象
①实质是“道”的观照
②审美的心胸
2、陆机《文赋》“伫中区以玄览,颐情志于典坟”
文学创造首先要以虚静空明的心境观照万物本体、生命
3、刘勰《文心雕龙·神思》虚静的心胸对于审美观照及文学构思都很重要
4、其他:唐刘禹锡、宋苏轼、宋画论家郭熙
-------- Designed By JinTai College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