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实验学校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教师版)

上海市实验学校2020学年度

第二学期高一语文学科期中考试试卷

(考试时间120分钟,满分100分)

一、积累与应用(6分)

(一)(4分)

1. 按要求填空。

(1)_______________,乾坤日夜浮。(杜甫《登岳阳楼》)

(2)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_______________。”(《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3)《红楼梦》里刘姥姥二进荣国府,大家玩起了牙牌令,轮到林黛玉行令时她脱口说了一句《牡丹亭》里《游园》的唱词,这句用春天的生机强化了杜丽娘黯然伤感的情怀名句是“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答案】(1). 吴楚东南坼(2). 异乎三子者之撰(3). 良辰美景奈何天(4). 纱窗也没有红娘报【解析】

【分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注意重点字的写法,“坼”“撰”“辰”“报”。

(二)选择。(2分)

2. 以下四句诗歌中每句分别指代一个传统节日,对其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岂能无意酬乌鹊,惟与蜘蛛乞巧丝。②常年寒食好风轻,触处相随取次行。

③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④袪服华妆着处逢,六街灯火闹儿童。

A. 中元节、清明节、重阳节、儿童节

B. 七夕节、清明节、冬至节、儿童节

C. 中元节、儿童节、重阳节、上元节

D. 七夕节、清明节、重阳节、上元节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

“岂能无意酬乌鹊,惟与蜘蛛乞巧丝。”出自唐代李商隐的《辛未七夕》。拜七姐、祈福许愿、乞求巧艺、坐看牵牛织女星、祈祷姻缘、储七夕水等,是七夕的传统习俗。故应为“七夕节”。

“常年寒食好风轻,触处相随取次行。”出自唐代元稹的《使东川·清明日》。融汇了寒食与上巳两个节日习俗的清明节,在宋元时期形成一个以祭祖扫墓为中心,将寒食的禁火、冷食风俗与上巳郊游等习俗活动

相融合定型。故应为“清明节”。

“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出自唐代杜牧的《九日齐山登高》。古时民间在重阳节有登高祈福、秋游赏菊、佩插茱萸、拜神祭祖及饮宴祈寿等习俗。故应为“重阳节”。

“袪服华妆着处逢,六街灯火闹儿童。”出自金代诗人元好问的《京都元夕》。元夕:元宵,正月十五日晚上。元宵节,中国的传统节日之一,又称上元节、小正月、元夕或灯节,时间为每年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主要有赏花灯、吃汤圆、猜灯谜、放烟花等一系列传统民俗活动。故应为“上元节”。

故选D。

二、阅读(54分)

(一)(12分)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在《人民报》创刊纪念会上的演说

马克思

①那些所谓的1848年革命,只不过是些微不足道的事件,是欧洲社会干硬外壳上的一些细小的裂口和缝隙。但是它们却暴露出了外壳下面的一个无底深渊。在看来似乎坚硬的外表下面,现出了一片汪洋大海,只要它动荡起来,就能把由坚硬岩石构成的大陆撞得粉碎。它们吵吵嚷嚷、模模糊糊地宣布了无产阶级解放这个十九世纪的秘密,十九世纪革命的秘密。

②的确,这个社会革命并不是1848年发明出来的新东西。蒸汽、电力和自动纺机甚至是比巴尔贝斯、拉斯拜尔和布朗基诸位公民更危险万分的革命家。但是,尽管我们生活在其中的大气把两万磅重的压力加在每一个人身上,你们可感觉得到吗?同样,欧洲社会在1848年以前也没有感觉到从四面八方包围着它、压抑着它的革命气氛。

③这里有一件可以作为我们十九世纪特征的伟大事实,一件任何政党都不敢否认的事实

..。一方面产生了以往人类历史上任何一个时代都不能想象的工业和科学的力量。而另一方面却显露出衰颓的征象,这种衰颓远远超过罗马帝国末期那一切载诸史册的可怕情景。

④在我们这个时代,每一种事物好像都包含有自己的反面。我们看到,机器具有减少人类劳动和使劳动更有成效的神奇力量,然而却引起了饥饿和过度的疲劳。财富的新源泉,由于某种奇怪的、不可思议的魔力而变成贫困的源泉。技术的胜利,似乎是以道德的败坏为代价换来的。随着人类愈益控制自然,个人却似乎愈益成为别人的奴隶或自身的卑劣行为的奴隶。甚至科学的纯洁光辉仿佛也只能在愚昧无知的黑暗背景上闪耀。我们的一切发现和进步,似乎结果是使物质力量成为有智慧的生命,而人的生命则化为愚钝的物质力量。现代工业和科学为一方与现代贫困和衰颓为另一方的这种对抗,我们时代的生产力与社会关系之间的这种对抗,是显而易见的、不可避免的和毋庸争辩的事实。有些党派可能为此痛哭流涕;另一些

党派可能为了要摆脱现代冲突而希望抛开现代技术;还有一些党派可能以为工业上如此巨大的进步要以政治上同样巨大的倒退来补充。可是我们不会认错那个经常在这一切矛盾中出现的狡狯的精灵。我们知道,要使社会的新生力量很好地发挥作用,就只能由新生的人来掌握它们,而这些新生的人就是工人。工人也同机器本身一样,是现代的产物。在那些使资产阶级、贵族和可怜的倒退预言家惊慌失措的现象当中,我们认出了我们的勇敢的朋友、好人儿罗宾,这个会迅速刨土的老田鼠、光荣的工兵——革命。英国工人是现代工业的头一个产儿。他们在支援这种工业所引起的社会革命方面肯定是不会落在最后的,这种革命意味着他们的本阶级在全世界的解放,这种革命同资本的统治和雇佣奴役制具有同样的普遍性质。我知道英国工人阶级从上一世纪中叶以来进行了多么英勇的斗争,这些斗争只是因为资产阶级历史家把它们掩盖起来和隐瞒不说才不为世人所熟悉。为了报复统治阶级的罪行,在中世纪的德国曾有过一种叫作“菲默法庭”的秘密法庭。如果某一所房子画上了一个红十字,大家就知道,这所房子的主人受到了“菲默法庭”的判决。现在,欧洲所有的房子都画上了神秘的红十字。历史本身就是审判官,而无产阶级就是执刑者。

3. 第③段中加点字“事实”的内涵是。

4. 请分析第①段中画线句的作用。

5.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A. 第①段运用比喻表现了资产阶级革命的强大彻底。

B. 第②段通过对比揭示了革命即将到来的历史趋势。

C. 第③段从正反两方面阐释了资本主义的社会矛盾。

D. 第④段提出无产阶级担负着推翻资产阶级的使命。

6. 对结尾段画线句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 本句以坚定而富有哲理的句式,点明了无产阶级和无产阶级革命的前景。

B. 从最终意义而言,“审判官”与“执刑者”都是由无产阶级创造的历史。

C. “执刑者”是被历史选中来推动社会进步的,同时又以斗争创造了历史。

D. 本句揭示了无产阶级解放自己和推翻资产阶级是存在着一定的偶然性的。

7. 请结合内容具体分析本文的语体风格与表达效果。

【答案】3. 现代工业、科学与现代贫困、衰退之间,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尖锐对抗。

4. 指出轰轰烈烈的1848年革命对当时社会震动微不足道,意义不大,引出下文无产阶级革命宏伟气势、重大意义的生动论述。

5. B

6. D

7. 本文是一篇演说词,属于实用文体,语言幽默风趣,又锋芒毕露,富于哲理,充满战斗力;语言丰富、形象生动、颇具鼓动性和感召力。(结合具体语句分析即可)

【解析】

【分析】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词语含义的能力。

结合语境“这里有一件……伟大事实,一件……的事实。一方面产生了以往人类历史上任何一个时代都不能想象的工业和科学的力量。而另一方面却显露出衰颓的征象,这种衰颓远远超过罗马帝国末期那一切载诸史册的可怕情景”可知,这里的“事实”指的是后文所说“一方面产生了以往人类历史上任何一个时代都不能想象的工业和科学的力量。而另一方面却显露出衰颓的征象,这种衰颓远远超过罗马帝国末期那一切载诸史册的可怕情景”,即现代工业、科学与现代贫困、衰退之间,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尖锐对抗。【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体会重要语句的含意,分析语言表达作用的能力。

“那些所谓的1848年革命,只不过是些微不足道的事件”用于段首,从内容上,“只不过是些微不足道的事件”强调1848年革命对当时社会的影响小,意义不大;从结构上,引出下文“但是它们却暴露出了外壳下面的一个无底深渊。在看来似乎坚硬的外表下面,现出了一片汪洋大海,只要它动荡起来,就能把由坚硬岩石构成的大陆撞得粉碎”,强调无产阶级革命的巨大影响力。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B.“对比”错,由原文“……同样,欧洲社会在1848年以前也没有感觉到从四面八方包围着它、压抑着它的革命气氛”可知,不是对比,是类比,指出无产阶级革命与1848年革命一样都是一种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故选B。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的能力。

D.“一定的偶然性”错,“历史本身就是审判官,而无产阶级就是执刑者”强调了无产阶级推翻资产阶级革命的必然性。

故选D。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语言特色的能力。

“它们吵吵嚷嚷、模模糊糊地宣布了无产阶级解放这个十九世纪的秘密”这种语言幽默风趣,又耐人寻味;“历史本身就是审判官,而无产阶级就是执刑者”运用比喻修辞指出无产阶级是旧社会的掘墓人,形象生动又富有哲理,极具战斗性;

“机器具有减少人类劳动和使劳动更有成效的神奇力量,然而却引起了饥饿和过度的疲劳。财富的新源泉,由于某种奇怪的、不可思议的魔力而变成贫困的源泉……现代工业和科学为一方与现代贫困和衰颓为另一

方的这种对抗,我们时代的生产力与社会关系之间的这种对抗,是显而易见的、不可避免的和毋庸争辩的事实”这段论述运用长句,长于论辩,语言锋芒毕露,哲理性强,充满战斗力。

“是欧洲社会干硬外壳上的一些细小的裂口和缝隙”形象生动的指出1848年革命的影响小、微不足道,“看来似乎坚硬的外表下面,现出了一片汪洋大海,只要它动荡起来,就能把由坚硬岩石构成的大陆撞得粉碎”形象的阐明无产阶级革命的力量,“我们认出了我们的勇敢的朋友、好人儿罗宾,这个会迅速刨土的老田鼠”“英国工人是现代工业的头一个产儿”,这些句子运用比喻修辞,使论述形象生动,颇具鼓动性和感召力。

“在中世纪的德国曾有过一种叫作‘菲默法庭’的秘密法庭。如果某一所房子画上了一个红十字,大家就知道,这所房子的主人受到了‘菲默法庭’的判决。现在,欧洲所有的房子都画上了神秘的红十字”善于运用典故,使抽象深奥的道理始终在一种鲜活的语言环境和生动的文化氛围中表达出来。

(二)(13分)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是谁扼杀了哀愁?

迟子建

①现代人一提“哀愁”二字,多带有鄙夷之色。好像物质文明高度发达了,哀愁就得像旧时代的长工一样,卷起铺盖走人。于是,我们看到的是张扬各种世俗欲望的生活图景,人们好像是卸下了禁锢自己千百年的镣铐,忘我地跳着、叫着,有如踏上了人性自由的乐土,显得那么亢奋。

②哀愁如潮水一样渐渐回落了。没了哀愁,人们连梦想也没有了。缺乏了梦想的夜晚是那么的混沌,缺乏了梦想的黎明是那么的苍白。

③也许因为我特殊的生活经历吧,我是那么的喜欢哀愁。我从没有把哀愁看做颓废、腐朽的代名词。相反,真正的哀愁是一种悲天悯人的情怀,是可以让人生长智慧、增长力量的。

④哀愁的生长是需要土壤的,而我的土壤就是那片苍茫的冻土。是那种人烟寂寥处的几缕鸡鸣,是映照在白雪地上的一束月光。哀愁在这样的环境中,悄然飘入我的心灵。

⑤我熟悉的一个擅长讲鬼怪故事的老人在春光中说没就没了,可他抽过的烟锅还在,怎不使人哀愁;雷电和狂风摧折了一片像蜡烛一样明亮的白桦林,从此那里的野花开得就少了,怎不令人哀愁;我期盼了一夏天的园田中的瓜果,在它即将成熟的时候,却被早霜断送了生命,怎不让人哀愁;下雪了,江封了,船停航了,我要有多半年的时光看不到轮船驶入码头,怎不叫人哀愁!

⑥我所耳闻目睹的民间传奇故事、苍凉世事以及风云变幻的大自然,它们就像三股弦。它们扭结在一起,奏出了哀愁的旋律。所以创作伊始,我的笔触就自然而然地伸向了这片哀愁的天空,我也格外欣赏那些散发着哀愁之气的作品。我发现哀愁特别喜欢在俄罗斯落脚,那里的森林和草原似乎散发着一股酵母的气息,能把庸碌的生活发酵了,呈现出动人的诗意光泽,从而洞穿人的心灵世界。他们的美术、音乐和文

学,无不洋溢着哀愁之气。比如列宾的《伏尔加河上的纤夫》、柴可夫斯基的《悲怆交响曲》、艾托玛托夫的《白轮船》、屠格涅夫的《白净草原》、阿斯塔菲耶夫的《鱼王》等等,它们博大幽深、苍凉辽阔,如远古的牧歌,凛冽而温暖。所以当我听到苏联解体的消息,当全世界很多人为这个民族的前途而担忧的时候,我曾对人讲,俄罗斯是不死的,它会复苏的!理由就是:这是一个拥有了伟大哀愁的民族啊。

⑦人的怜悯之心是裹挟在哀愁之中的,而缺乏了怜悯的艺术是不会有生命力的。哀愁是花朵上的露珠,是撒在水上的一片湿润而灿烂的夕照,是情到深处的一声知足的叹息。可是在这个时代,充斥在生活中的要么是欲望膨胀的嚎叫,要么是麻木不仁的冷漠。此时的哀愁就像丧家犬一样流落着。生活似乎在日新月异发生着变化,新信息纷至沓,几达爆炸的程度,人们生怕被扣上落伍和守旧的帽子,疲于认知新事物,应付新潮流。于是,我们的脚步在不断拔起的摩天大楼的玻璃幕墙间变得机械和迟缓,我们的目光在形形色色的庆典的焰火中变得干涩和贫乏,我们的心灵在第一时间获知了发生在世界任何一个角落的新闻时却变得茫然和焦渴。

⑧在这样的时代,我们似乎已经不会哀愁了。密集的生活挤压了我们的梦想,求新的狗把我们追得疲于奔逃。我们实现了物质的梦想,获得了令人眩晕的所谓精神享受,可我们的心却像一枚在秋风中飘荡的果子,渐渐失去了水分和甜香气,干涩了、萎缩了。我们因为盲从而陷入精神的困境,丧失了自我,把自己囚禁在牢笼中,捆绑在尸床上。那种散发着哀愁之气的艺术的生活已经别我们而去了。

⑨是谁扼杀了哀愁呢?是那一声连着一声的市井的叫卖声呢,还是让星光暗淡的闪烁的霓虹灯?是越眩目的高科技产品所散发的迷幻之气呢,还是大自然蒙难后产生出的滚滚沙尘?

⑩我们被阻隔在了青山绿水之外,不闻清风鸟语,不见明月彩云,哀愁的土壤就这样寸寸流失。我们所创造的那些被标榜为艺术的作品,要么言之无物、空洞乏味,要么迷离傥荡、装神弄鬼。那些自诩为切近底层生活的貌似饱满的东西,散发的却是一股雄赳赳的粗鄙之气。我们的心中不再有哀愁了,所以说尽管我们过得很热闹,但内心是空虚的;我们看似生活富足,可我们捧在手中的,不过是一只自慰的空碗罢了。

8. 试分析文章以“是谁扼杀了哀愁”为题有什么好处?

9. 作者认为,真正的哀愁有哪些作用?

10. 赏析第⑩段画线句。

11. 作者认为“在这样的时代,我们似乎已经不会哀愁了”,与马克思所言的“每种事物都好像包含有自己的反面”有否共通性?请结合现实生活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8. 运用设问修辞,向着充满了各种世俗欲望的现代生活发出了追问,一反流俗,发人深省,表明作者敏锐地意识到了“哀愁回落”所隐含的现代人的精神危机。

9. ①真正的哀愁是一种悲天悯人的情怀,是可以让人生长智慧、增长力量的。②哀愁可以使民族振兴与复苏。③哀愁可以使艺术更有生命力。④哀愁可以使我们保持自我,精神充实,内心富足。

10. ①因为失去了哀愁的情怀,人们只能靠貌似饱满、热闹、富足的物质生活聊以自慰。②运用比喻修辞,生动形象地说明因为人们心中不再有哀愁而导致精神空虚的状态;③警示世人,不要因为物欲的繁华而忘记哀愁;④提醒人们不要疲于认知新事物、应付新潮流而冷落充满怜悯之心的哀愁。⑤告诫人们不要因为盲从而丧失了自我,挤走充满梦想的哀愁;⑥呼吁人们亲近自然,拥有哀愁的情怀,获得心灵的充盈。11. 有共通性,在追求的同时必然会忽略一些东西。我们在现代生活环境下疲于认知新事物,应付新潮流,沉迷于物质财富的追求,而忽视了精神追求,缺少了悲天悯人的情怀,所以我们不会哀愁了。作者在文中列举了一连串的典型现代文明符号,展现了现代文明对“哀愁”的扼杀以及现代生活中人们追求物质丰裕的同时精神陷于贫困、茫然焦渴的状态,由表及里地揭示了现代人精神世界的空洞乏味、迷离傥荡乃至不可遏抑的粗鄙实质。在现实生活中也确实如此,我们不能够迷失在物欲的海洋里,在追求物质财富的同时,一定要有精神上的追求,保持自我内心充实与富足。

【解析】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标题作用的能力。

解答此题,首先看运用了什么手法,然后分析手法的妙处,同样要联系文章的主旨。标题是“我们为什么不会哀愁了”,文中给出了答案,手法上是使用设问的修辞,先回答设问本身的妙处,吸引读者的兴趣,引发读者的思考,然后结合主旨回答即可。从修辞上看,标题“是谁扼杀了哀愁”运用了设问的修辞,通过文章可以看出,作者是向现代人提出的拷问,从而引发现代人对真正的哀愁的思考,发人深省,从而让人们意识到哀愁的缺失给现代人带来的精神危机,标题意义深刻。结构上看总领全文,文章内容是对题目中问题的回答。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概括信息的能力。

由原文“我从来没有把哀愁看做颓废、腐朽的代名词。相反,真正的哀愁是一种悲天悯人的情怀,是可以让人生长智慧、增长力量的”可知,作者认为真正的哀愁是一种悲天悯人的情怀,是可以让人生长智慧、增长力量的。

由原文“当我听到苏联解体的消息,当全世界很多人为这个民族的前途而担忧的时候,我曾对人讲,俄罗斯是不死的,它会复苏的!理由就是:这是一个拥有了伟大哀愁的民族啊”可知,作者认为真正的哀愁可以使民族振兴与复苏。

由原文“人的怜悯之心是裹挟在哀愁之中的,而缺乏了怜悯的艺术是不会有生命力的”可知,哀愁可以使艺术更有生命力。

由原文“我们因为盲从而陷入精神的困境,丧失了自我,把自己囚禁在牢笼中,拥绑在尸床上。那种散发着哀愁之气的艺术的生活已经别我们而去了”可知,哀愁可以使我们保持自我,精神充实,内心富足。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

品味句子的含义主要有这几种方法:句子结构分析法、重点词语分析法、回归文本法等等。此题可以采取后两种。重点词是“生活富足”和“自慰的空碗”,同时句中又使用了比喻的修辞,回归文本可以知道,“生活富足”指的是物质生活富裕,“空碗”比喻我们的精神生活。句子含义答题的模式是:先解释重点词,再连缀起来从内容上加以理解,最后看体现了什么感情或主旨。

“生活似乎在日新月异发生着变化,新信息纷至沓,几达爆炸的程度,人们生怕被扣上落伍和守旧的帽子,疲于认知新事物,应付新潮流。于是,我们的脚步在不断拔起的摩天大楼的玻璃幕墙间变得机械和迟缓,我们的目光在形形色色的庆典的焰火中变得干涩和贫乏,我们的心灵在第一时间获知了发生在世界任何一个角落的新闻时却变得茫然和焦渴”“是谁扼杀了哀愁呢?是那一声连着一声的市井的叫卖声呢,还是让星光暗淡的闪烁的霓虹灯?是越眩目的高科技产品所散发的迷幻之气呢,还是大自然蒙难后产生出的滚滚沙尘”,是现代文明的挤压让哀愁失去了生存的空间,现代人忙于追求物质而忽略了精神。警示世人,不要因为物欲的繁华而忘记哀愁;提醒人们不要疲于认知新事物、应付新潮流而冷落充满怜悯之心的哀愁。告诫人们不要因为盲从而丧失了自我,挤走充满梦想的哀愁;呼吁人们亲近自然,拥有哀愁的情怀,获得心灵的充盈。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

筛选关键语句“在这样的时代,我们似乎已经不会哀愁了。密集的生活挤压了我们的梦想,求新的狗把我们追得疲于奔逃。我们实现了物质的梦想,获得了令人眩晕的所谓精神享受”,我们缺乏了“真正的哀愁是一种悲天悯人的情怀”,“人的怜悯之心是裹挟在哀愁之中的,而缺乏了怜悯的艺术是不会有生命力的”,因此创作的作品都缺乏真正的生命力。而这一切是因为“生活似乎在日新月异发生着变化,新信息纷至沓,几达爆炸的程度,人们生怕被扣上落伍和守旧的帽子,疲于认知新事物,应付新潮流。于是,我们的脚步在不断拔起的摩天大楼的玻璃幕墙间变得机械和迟缓,我们的目光在形形色色的庆典的焰火中变得干涩和贫乏,我们的心灵在第一时间获知了发生在世界任何一个角落的新闻时却变得茫然和焦渴”“是谁扼杀了哀愁呢?是那一声连着一声的市井的叫卖声呢,还是让星光暗淡的闪烁的霓虹灯?是越眩目的高科技产品所散发的迷幻之气呢,还是大自然蒙难后产生出的滚滚沙尘”,一言以概括,即现代文明的挤压让哀愁失去了生存的空间,现代人忙于追求物质而忽略了精神。

马克思指出:在我们这个时代,每一种事物好像都包含有自己的反面。我们看到,机器具有减少人类劳动和使劳动更有成效的神奇力量,然而却引起了饥饿和过度的疲劳。新发现的财富的源泉,由于某种奇怪的、

不可思议的魔力而变成贫困的根源。技术的胜利,似乎是以道德的败坏为代价换来的。随着人类愈益控制自然,个人却似乎愈益成为别人的奴隶或自身的卑劣行为的奴隶,甚至科学的纯洁光辉仿佛也只能在愚昧无知的黑暗背景上闪耀。我们的一切发现和进步,似乎结果是使物质力量具有理智生命,而人的生命则化为愚钝的物质力量。现代工业、科学与现代贫困、衰颓之间的这种对抗,我们时代的生产力与社会关系之间的这种对抗,是显而易见的、不可避免的、毋庸争辩的事实。

所以二者是有共通性的,在追求的同时必然会忽略一些东西。

(三)(6分)

阅读诗歌,完成各题。

浣溪沙

(宋)苏轼

风压轻云贴水飞,乍晴池馆燕争泥。沈郎多病不胜衣。沙上不闻鸿雁信,竹间时听鹧鸪啼。此情惟有

落花知。

12. 从字数上看,本词属于__________。

13. 对本词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这是一首咏春词,上片由景及情,先实后虚;下片虚实结合,情中见景。全词情景交融,境界高妙。

B. 作者勾勒出一幅生机勃勃的春天画图,浓墨重彩地描绘了风、云、水、燕、泥等颇具初春气息的景物。

C. 作者用沈约之典,说自己腰围带减,瘦损不堪,值兹阳和气清之际,更加弱不禁风,以乐景衬哀情。

D. “未闻鸿雁”,可见音书相隔,勾起词人对故旧的思念;而“鹧鸪”啼声凄切,倍增寂寞哀婉之情致。

14. 赏析划线句中“惟有”二字的表达效果。

【答案】12. 小令13. C

14. “惟有”是“只有”的意思,说明除了落花之外,作者的心情没有人理解。落花能够理解作者的心情是由于作者与落花的命运相似,落花无言,即使它理解作者的心情,也无可劝慰。借“落花”来写这种思乡之情,进一步表达了作者内心的凄凉和孤寂。

【解析】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

一般按字数将词分为小令、中调和长调三种,58字以内为小令,59到90字为中调,长调91字以上,最长的词达240字。

本词42个字,所以属于小令。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形象、表达技巧和情感的能力。

C.“以乐景衬哀情”错误。腰围带减,瘦损不堪,值兹阳和气清之际,更加弱不禁风,这些本身就是哀景,抒发的哀情。

故选C。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重点词语表达效果的能力。

诗句“此情惟有落花知”的意思是:我的深情怕是只有那落花知晓了。落花本无知,但由于作者的移情作用,竟使无知的落花变成了深知作者心情的知己。这样融情入景,使得情景交融。“惟有”二字,说明除落花之外,作者的心情都不明了,落花能够理解作者的心情是由于作者与落花的命运相似,落花无言,即使它理解作者的心情,也无可劝慰。又借“落花”来写这种思乡之情只有悲情的“落花”才了解,进一步表达了作者内心的凄凉和孤寂。惟有花知此情,则无人领略之悲凉又曲曲传出。意境优美,情感真切,语言流畅。

(四)(14分)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烛之武退秦师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15. 本文选自《左传》,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叙事详细的_________(体裁)史书。

16. 解释下列加点字。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吾其.还也()

17. 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的划线句。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18.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与“烛之武退秦师”中的“退”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A. 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B. 越国以鄙.远

C.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D. 既东封.郑

19. 下列文言句式特点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A. 何厌之有

B. 若属皆且为所辱

C.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D. 项王曰:“沛公安在?”

20. 根据本文最后一段内容,分析晋文公的性格特点。

【答案】15. 编年体

16. (1). 没有(2). 还是

17. 如果您放弃围攻郑国而把它当作东方道路上招待过客的主人,出使的人来来往往,郑国可以随时供给他们缺乏的东西,对您也没有什么害处。18. B 19. B

20. 自我认知清晰,有仁义道德,有政治远见。

【解析】

【分析】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古代文化常识

的能力。《左传》,相传为左丘明著,是中国古代一部叙事完备的编年体史书,更是先秦散文著作的代表。作品原名为《左氏春秋》,汉代改称《春秋左氏传》、《春秋内传》、《左氏》,汉朝以后多称《左传》。它是儒家重要经典之一,与《公羊传》《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左传》实质上是一部独立撰写的记史文学作品,它起自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年),迄于鲁哀公二十七年(公元前468年),以《春秋》为本,通过记述春秋时期的具体史实来说明《春秋》的纲目。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①“微夫人之力不及此”的意思是“如不是秦国国君的力量,就没有我的今天”,所以“微”的意思是“没有”。

②“吾其还也”的意思是“我们还是回去吧”,所以“其”的意思是“还是”。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赋分点,舍:放弃。以为:把……当作。东道主:古今异义,东方道路上招待过客的主人。行李:古今异义,出使的人。共:通“供”,供给。乏困:形容词用作名词,缺乏的东西。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中的词类活用现象的理解能力。

“烛之武退秦师”中的“退”,使动用法,使……撤兵。

A.使动用法,使……削减。

B.意动用法,把……当作边邑。

C.使动用法,使……灭亡。

D.使动用法,使……成为疆界。

故选B。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的能力。

A.宾语前置,正常语序为“有何厌”。

B.被动句,“为所”表被动。

C.宾语前置,正常语序为“未有之也”。

D.宾语前置,正常语序为“沛公在安”。

故选B。

【2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人物形象的能力。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这句话体现了晋文公对秦穆公恩惠的感激和清醒的自我认知;“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表明晋文公自己是一个具有道德的仁者,不会以怨报德;“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的分析都体现了晋文公的政治眼光高超,具有远见卓识,明白要顾全大局,此时不宜出兵报复。

【点睛】文言文翻译记清两原则,一是直译为主,字字落实。所谓“直译”就是字字落实,不可凭大意去翻译。所谓“字字落实”,就是在翻译时,要将文言语句中的每个词都落实到译文中去,这是文言文翻译的最基本的要求。“直译为主”是文言文翻译最基本的方法,也是保证达到“字字落实”这一基本要求的最佳方法。“直译为主”是说对于大多数句子、大多数词语,可以采取直接翻译的方式来进行。二是意译

为辅,文句通顺。所谓“意译为辅”就是在难以直译或直译后难以表达原文意蕴的时候,酌情采用意译作为辅助手段。文句通顺是语言表达的一般要求,凡是语言表达都必须遵从。考生一定要养成推敲语句的习惯。翻译成现代汉语以后一定要读一读,看看是否通顺、流畅。如果不通顺、不流畅,就要对它进行修改、润色,适当的进行意译。

翻译:

晋文公和秦穆公联合围攻郑国,因为郑国曾对晋文公无礼,并且从属于晋的同时又从属于楚。晋军驻扎在函陵,秦军驻扎在氾水的南面。

佚之狐对郑文公说:“国家危险了,假如派烛之武去见秦穆公,秦国的军队一定会撤退。”郑文公同意了。烛之武推辞说:“我壮年的时候,尚且不如别人;现在老了,也不能有什么作为了。”郑文公说:“我没有及早重用您,现在由于情况危急因而求您,这是我的过错。然而郑国灭亡了,对您也不利啊!”烛之武就答应了这件事。

在夜晚有人用绳子将烛之武从城楼放下去,见到秦穆公,烛之武说:“秦、晋两国围攻郑国,郑国已经知道要灭亡了。假如灭掉郑国对您有好处,怎敢冒昧地拿这件事情来麻烦您。然而越过别国把远方的郑国作为秦国的东部边邑,您知道这是困难的,为什么要灭掉郑国而给邻国增加土地呢?邻国的势力雄厚了,您秦国的势力也就相对削弱了。如果您放弃围攻郑国而把它当作东方道路上招待过客的主人,出使的人来来往往,郑国可以随时供给他们缺乏的东西,对您也没有什么害处。而且您曾经给予晋惠公恩惠,惠公曾经答应给您焦、瑕二座城池。然而惠公早上渡过黄河回国,晚上就在那里筑城防御,这是您所知道的。晋国,怎么会有满足的时候呢?现在它已经在东边使郑国成为它的边境,又想要向西扩大边界。如果不使秦国土地亏损,它到哪里去夺取土地?削弱秦国对晋国有利,希望您还是多多考虑这件事!”秦伯非常高兴,就与郑国签订了盟约。派遣杞子、逢孙、杨孙戍守郑国,秦伯就回国了。

晋国大夫子犯请求出兵攻击秦军。晋文公说:“不行!如不是秦国国君的力量,就没有我的今天。依靠别人的力量而又反过来损害他,这是不仁义的;失掉自己的同盟者,这是不明智的;用混乱相攻取代联合一致,是不符合武德的。我们还是回去吧!”晋军也就离开了郑国。

(五)(9分)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焚书辨

清·刘大櫆

①六经之亡,非秦亡之,汉亡之也。书之焚不在于李斯,而在于项籍;及其亡也,不由于始皇帝,而

由于萧何。何则?

②李斯恐天下学者道古以非今,于是禁天下私藏《诗》、《书》百家之语,其法至于偶语《诗》、《书》者弃市。噫,亦烈!然其所以若此者,将以愚民而固不欲以之自愚也。故曰:“非博士官所职,悉诣守尉杂烧之。”然则博士之所藏具在,未尝烧也。迨项羽入关,杀秦降王子婴,烧秦宫室,火三月不灭,乃始荡为灰烬,澌灭无余。当项籍之未至于秦,咸阳之未屠,李斯虽烧之而未尽也。吾故曰:书之焚非李斯之罪,而项籍之罪也。

③吾以为萧何汉之功臣,而六经之罪人也。何则?沛公至咸阳,诸将皆争取金帛财物,而萧何独先入收秦丞相御史律令图书。然萧何于秦博士所藏之书,所以传先王之道不绝如线者,独不闻其爱而惜之,收而宝之,彼固以圣人之经无关于得失存亡,所以取天下之筹策也,故熟视之若无睹耳。今夫富民遗其子孙以室庐,至其后之不肖,以至转而售之他人;彼鬻而有之者,又取其瓦甓以去,而遗其梁栋,风雨之所漂摇,虫蚁之所剥蚀,而向之室庐乃始尺寸无复留者矣。彼不肖而残毁之诚无足怪,独奈何鬻而有之,顾遗其梁栋而不知惜也。

④呜呼!方沛公之入关,盖六经绝续存亡之顷也。天下之诗书皆已亡,而惟博士官所职尚无恙,当是时,固举九鼎之重而系之一发哉!且夫圣人之经,其与秦之律令图书,其为轻重大小何如也?设使萧何能与其律令图书并收而藏之,则项羽不能烧;项羽不烧,则圣人之全经犹在也。呜呼!彼萧何者,真所谓刀笔之吏矣!

21. 填入第②段横线处合适的一项是()

A. 乎

B. 哉

C. 焉

D. 矣

22. 作者认为“书之焚不在于李斯”的根本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用自己的话回答)

23. 下列对第④段内容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作者反复喟叹,表达了对圣人之全经不得保存的痛惜之情。

B. 作者假设萧何能够并收六经,则可以使其避免被焚毁之灾。

C. 作者认为沛公之入关是导致六经最终被毁的重要原因之一。

D. 作者对萧何“刀笔之吏”的称谓中蕴含着不满与愤恨之情。

24. 简要评价本文的思想意义。

【答案】21. D 22. 李斯的焚书意在愚化百姓,而并不愿自我愚化。23. C

24. 本文针对历来认为秦始皇、李斯焚书致使六经尽毁的观点进行质疑,通过事实分析,逐层推理阐明了六经焚于项羽,亡于萧何的观点。标新立异,对历史观点不做一概而论,深入具体分析,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但把六经之亡的责任完全放在萧何身上,则略显求全责备,失于片面。

【解析】

【2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解答本题首先理解所在句子的含义:啊,真是恐怖阿!注意空格后的标点符号,以及整个句子的陈述语气,也就是所选语气词既表达感叹又表达陈述语气,而四个语气词中“乎”多表达疑问语气,“哉”多表达感叹语气,“焉”多表达陈述语气,能表示感叹语气又表示陈述语气的只有“矣”。故选D。【2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概括信息的能力。

根据关键句“然其所以若此者,将以愚民而固不欲以之自愚也”可知,意思是说李斯的焚书意在愚化百姓,而并不愿自我愚化。

【2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C.“方沛公之入关,盖六经绝续存亡之顷也”意思是,刘邦入关的时候,就是六经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候啊。可见并不是说沛公之入关是导致六经最终被毁的重要原因之一。

故选C。

【2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思想内容进行评价探究的能力。

本题考查对文章思想意义的评析,这是一个开放性试题,答题时要全面的看待作者的观点,把握作者的观点可知:“书之焚非李斯之罪,而项籍之罪也”“吾以为萧何汉之功臣,而六经之罪人也”。对其中的“六经焚于项羽,亡于萧何”的观点的积极意义给予肯定,但“把六经之亡的责任完全放在萧何身上”则又显得片面,要给予否定。

参考译文:

六经的消失,并非秦朝使之灭亡,是汉朝灭亡的。诗书典籍的焚烧,不在李斯,而在于项籍;到诗书典籍的灭亡,不是肇始于秦始皇,而在于萧何。怎么讲?

李斯恐怕天下读书人是古非今,就禁止天下人私藏诸子百家的典籍,这种禁止法的严厉程度到了偶尔提到禁止的内容的人会遭到弃市之刑。啊,真是恐怖阿!但是他这样的做法,只是用来使老百姓做思想蒙昧的人,而不想自己也变成没知识的人。所以有这种说法,不是博士官的书,都下令让执法者烧掉。但博士官的藏书都还是在的,没有被焚烧。等到项羽入关,杀了秦朝投降的子婴,收罗宝贝女人,烧了秦的宫殿,大火持续3个月没有熄灭,古代明君的法律制度,思想家的思想片断,自此化为灰烬,消失殆尽没有一点剩下。如果项籍没到秦国,没有进行咸阳的屠杀,李斯烧也不能烧尽。所以说对诗书典籍的焚烧,不在李斯,而在于项籍。

我认为萧何是汉朝的功臣,却是六经的罪人。为什么?刘邦到了咸阳,所有人都争夺钱财宝贝,萧何却收罗秦的资料档案,汉朝廷因此知道了天下要塞户口多少实力强弱的所在。但萧何对于秦博士官的藏书关于对古代明君的法律制度,思想家的思想片断,却没听说过他有多珍惜收藏。也许他认为这些书无关稳固汉朝国内统治,国外扩张。所以他熟视无睹。现在有钱人给他们子孙遗产是好房子,到了他们的子孙不争气,不对房屋进行修缮,反而让其陈旧,到了最后转卖他人;有的买卖房屋的,把屋上砖瓦取去,只剩下栋梁;被风雨动摇,被虫蚁噬咬,邻居又偷去当柴烧;原来的好房子,什么都没留下了。那种不争气让其陈旧,也没什么好奇怪的;为什么说买来的人不珍惜剩下的栋梁呢?

哎!刘邦入关的时候,就是六经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候啊。天下诗书典籍都没有了,只剩下博士官这个职位还在。那时候,就是千钧一发。而且圣人的思想典籍,比起秦朝的法制档案,轻重大小如何?假如萧何可以把圣人典籍和法制档案一起保存,那么圣人的思想典籍还在。啊,萧何这个人,只是一个舞文弄墨的小书记官!

三、写作(40分)

25. 作文。

今天这个时代,已然可以轻松地在网上查到我们想要的各种问题的答案了;而有人则说,有多少答案在等待着一个好问题。

对此你有什么认识和思考?请选取一个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不要写成诗歌)。【答案】例文:

独立思考,拒绝人云亦云

独立思考,是一种难能可贵的思维品质。在疫情盛行之时,独立思考已经成为一种不可或缺的能力。

听说喝酒能杀菌,使人不易被感染,爱喝酒的人立马开始了狂欢;听说吃香蕉易被传染新型肺炎,有的人就对它冷眼相看。当传言被辟谣以后,这些人的心情又落入谷底,陷入了极度的空虚。谣言被散播到各处后,一部分人即使曾质疑过,也不可避免地被谣言所摆布,这一现象引人思考。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个体在群体的影响下,原始冲动会爆发,思维方式会突然发生改变。“草船借箭”一事的发生,正是因为曹操不能冷静思考,做出了错误的决定。当一个人处在狂热甚至恐慌的群体中时,这种氛围极易影响一个人的思维模式,使他的思维能力大幅下降,甚至会推翻之前正确的思考方式。这也正是在疫情期间,很多人难以作出合理判断的原因。

置身网络世界,兼之处于疫情期间这样的特殊时期,人们急需一株“救命稻草”来解救自己;当人们在精神极其空虚,感到无助、困惑时,就会随便听信一些传言来填补自己内心的空缺,而不会去探究事情的真相。狄更斯曾说过:“不管发生什么事,都要冷静、沉着。”独立思考只有处于冷静的头脑之中,才能够发挥最大的作用,坚守自我,保持初心,相信自己不人云亦云。

我们的政府机构努力打造自信、向上的氛围,科学合理地分配口罩等物资,为人民的心灵和身体健康加上了安全双保险;各个社区负责人冷静决策,科学地做出预防方案,将疫情遏制在摇篮中;各地医护人员面对来势汹汹的疫情,怀着不怕牺牲的勇气和决心,前往抗疫一线,凭借卓越的医疗水平对病患施救。正是因为他们相信科学,冷静思考,不人云亦云,不诚惶诚恐,才使疫情得到了较好的控制。

由此可见,独立思考以及思辨能力能够帮助人们更好地认识事物的本质。若无思辨,人们就容易被假象所迷惑。所以,独立思考和正确的思辨能力的培养是需要每个人重视的。人世间所有的挫折和失败,都是一个个领悟真理的契机。我们要通过这次疫情,积累经验,去理解生命的本质,正确面对铺垫盖地的网络信息,而不是轻信谣言,人云亦云。

凡是你努力追逐的,凡是你全心投入的,必当永生难忘。这是我告别高三时代后最深刻的感悟。我知道,这一段记忆势必成为我一生的财富,因为靠自己勤奋努力过、独立思考过。

【解析】

【分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作文的能力。

【审题】这是一道材料作文题。虽然任务指令明确,但还是要仔细审读材料,从中整理出写作相关的背景、前提、限定、话题、素材、切入点等等。材料中明确了写作的背景为“今天这个时代,已然可以轻松地在网上查到我们想要的各种问题的答案了”,现状问题是“而有人则说,有多少答案在等待着一个好问题”如何拨开迷雾,去伪存真,辨明正误或者所需呢?材料的问题是“对此你有什么认识和思考”。面对网上信息,有不同的选择:有的人习惯于被动接受,遇到问题的第一反应不是思考,而是“有问题,找百度”。有的人则喜欢独立思考,遇到问题能够主动探索,习惯于向自己要答案,“信自己、得永生”。简而言之生活中的我们面对纷繁信息或者各种问题困惑时,有的一味地信百度,有的人却是完全靠自己独立思考。显而易见后者才是正确的做法和态度。可见材料部分启迪我们生活中遇到问题时应该养成独立思考的好习惯。

【立意】(1)我的地盘我做主。

(2)茫然无知时不做盲从者。

(3)我思故我在

【素材】(1)精彩语段型:我认为人区别于其它动物最突出的两点就是:一,人有思考的能力;二,人有语言能力。而人要成为更好的人,就要会独立思考,然后掌控语言。独立思考是非常重要的。如果一个人不会独立思考,而是盲目的听取别人给他传递的言语信息,那么他就没有分析这些信息的能力,不知道哪些是忠言,哪些是“奸”言。成了别人手中的提线木偶,不仅会做一些对自己不利的事,甚至还可能危害到社会。举个例子:二十四孝的故事中,有很多都是缺乏思考后做出的傻事,如郭巨埋儿。郭巨接受的教育做人要孝顺,自己却没有思考该如何孝顺,孝顺是不是可以逾越人性。为了他所谓的孝,竟然选择亲手埋葬自己的亲生骨肉,此举简直丧失人性。孝顺父母是责,养育子女难道不是责吗?这种人,给他讲再多忠言也是白搭,简直愚蠢之极!

(2)故事型:创新,不人云亦云,是学习的生命力。它就像一盏明灯,在黑暗中放射万丈光芒,引导人们不断前进,走向成功之路。翻开人类历史长卷,有多少伟大的科学实践者不正是通过点燃创新,不人云亦云――这盏明灯而达到成功彼岸的吗?就拿物理学家法拉第来说吧,他在奥斯特试验的基础上,认真总结经验教训,产生了新的研究思路,提出能否实现磁生电这一伟大的构想,经过一系列的试验与探究,他终于成功了,从而开创了电学事业的先河。他不正是由于创新,不人云亦云精神而获得成功的吗

(3)名言警句:英国作家拉迪亚德·吉普森给即将上战场的儿子写过一首诗,诗里写道:我希望你有自己的偏见,而不是人云亦云。人云亦云的人看上去强大,实际上他们是胆小的懦夫;不能独立思考的人其实不过是一群井底之蛙。只有击破这层虚伪的面纱,才能真正成为勇敢坚强的人。

附加题(20分)

(一)(8分)

26. 填空

汤显祖代表作有《紫钗记》、《牡丹亭》、《________》、《__________》,合称“临川四梦”。

【答案】(1). 《邯郸记》(2). 《南柯记》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常识的能力。

临川四梦,又称玉茗堂四梦。临川文学的经典名作,指明代剧作家汤显祖的《牡丹亭》《紫钗记》《邯郸记》《南柯记》四剧的合称。前两个是儿女风情戏,后两个是社会风情剧。

27. 填空。

《春秋三传》是《春秋左氏传》、《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本古代作品的合称。

【答案】(1). 《春秋公羊传》(2). 《春秋谷梁传》

【解析】

【分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

《春秋三传》是《春秋左氏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三本古代作品的合称。

《春秋》是记事的,后多散佚,仅留下孔子整理的鲁国《春秋》,汉代有重新编撰整理的“春秋三传”,即《公羊传》、《谷梁传》、《左传》,且都是编年体史书。

28. 填空。

庄子的文章,想象奇特,文笔变化多端,具有浓厚的_______色彩,并采用_______形式,富有幽默讽刺的意味,对后世文学语言有根大影响、

【答案】(1). 浪漫主义色彩(2). 寓言故事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常识的能力。

庄子一生著书十余万言,他和他的门人著有《庄子》(被道教奉为《南华经》)。这部文献的出现,标志着在战国时代,中国的哲学思想和文学语言,已经发展到非常玄远、高深的水平,是中国古代典籍中的瑰宝。其超常的想象和变幻莫测的寓言故事,构成了庄子特有的奇特的想象世界,“意出尘外,怪生笔端。”其行文汪洋恣肆,瑰丽诡谲,意出尘外。富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

29. 填空。

《垓下歌》是西楚霸王项羽在垓下进行必死战斗的前夕所作的绝命词,其中表现自己叱咤风云的气概,陷入了失败的绝境而无法自拔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 力拔山兮气盖世(2). 时不利兮骓不逝

【解析】

【分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注意重点字的写法,“拔”“兮”“骓”“逝”。

(二)(12分)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顾况诗集》序

(唐)皇甫湜

①吴中山泉气状,英淑怪丽,太湖异石,洞庭朱实,华亭清唳,与虎丘、天竺诸佛寺,钧锦秀绝。君

出其中间,翕轻清以为性,结泠汰以为质,煦鲜荣以为词,偏于逸歌长句,骏发踔厉,往往若穿天心,出月胁,意外惊人语,非寻常所能及,最为快()。李白杜甫已死,非君将谁与哉?

②君字逋翁,讳况,以文入仕,其为人类其词章。尝从韩晋公于江南。为判官,骤成其磊落大绩①。入佐著作,不能慕顺,为众所排,为江南郡丞。累岁脱縻,无复北意,起屋于茅山,意飘然,若将续古三仙,以寿九十卒。

③湜以童子,见君扬州孝感寺。君披黄衫,白绢鞳头,眸子瞭然,炯炯清立,望之,真白圭振鹭也。既接欢然,以我为扬雄、孟子,顾恨不及见。三十年于兹矣,知音之厚,曷尝忘诸!

④去年,从丞相凉公襄阳②,有白顾非熊生者在门,讯之,即君之子也。出君之诗集二十卷,泣示余发之。凉公适移莅宣武军,余装归洛阳,诺而未副,今又稔矣。生来速文,乃题其集之首为序。

(选自《古文鉴赏辞典》·上册)[注释]①:“尝从”句:韩混于德宗建中二年(781)六月为润州刺史,辟顾况为判官、唐代节度使设置判官二人,分判参、兵、骑、胄四曹事。②去年:指文宗大和二年(828)。丞相凉公:李逢吉,字虚舟,敬宗即位,封凉国公。襄阳:指李逢吉于敬宗宝历二年为山南东道节度使事。山南东道治襄阳,在今襄樊市。

30. 可填入第①段括号处的虚词是()。

A. 者

B. 矣

C. 也

D. 焉

31. 第①段画线句详写顾况家乡吴中风景的用意是什么?

32. 下列各项分析中,不符合文意

的一项是()A. 顾况擅长写古诗,尤擅歌行,这与他超常异俗,不受规矩的性格有很大关联。

B. “君字逋翁”,可见顾况倾慕隐士林逋,故晚年毅然辞官归隐“续古三仙”。

C. “真白圭振鹭也”一句不仅写顾况外形如洁玉白鹭光灿飘逸,且其品德亦如玉、鹭。

D. 综观全文,由于皇甫湜感激顾况“知遇之厚”,对其诗集的整体评价就有失准之处。

33. 概括本文写作思路。

【答案】30. C 31. 是为写顾况做铺垫,顾况的禀赋和资质都来源于吴中美丽的风景。

32. D

33. 先从吴中的自然美景入手,引出顾况诗文的特色。再简介顾况生平与为人;接着回忆自己与顾况接触所留下的印象;最后交代作序的背景和缘由。

【解析】

【3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句子“非寻常所能及,最为快……”的意思是“不是一般人所能比得上的,令人读了最为快意”,此处为判断句,并且是句末,“者”一般用于句中停顿,“矣”表感叹语气,用在此处不合适,“焉”不用于判

上海市静安区实验中学2019-2020学年八年级下学期 “空中课堂”期中语文试题(教师版)

上海市静安区实验中学“空中课堂”八年级语文学科测评卷 一.基础知识(10分) 1.下列各项中字形和字音都正确的一项是() A. 缈茫怠.慢(dài) B. 竹蒿归省.(shěng) C. 朦胧行.辈(háng) D. 赤博哺.育(fǔ) 【答案】C 【解析】 【详解】A.缈——渺; B.蒿——篙,省xǐng; D.搏——膊,哺bǔ; 故选C。 2.下列语句的标点符号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 鲁迅先生的“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这句格言,流传到今天将近一百年了。 B. 语言,人们用来抒情达意;文字,人们用来记言记事。 C. 一村的老老小小,也决没有一个会想出“犯上”这两个字来。 D. 六一公公看见我,便停了楫,笑道,“请客?——这是应该的。”于是对我说。“迅哥儿,昨天的戏可好么?” 【答案】D 【解析】 【详解】D项的标点使用有误,第二个句号应为逗号。 3.下列文学常识中有误的一项是() A. 鲁迅的代表作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华盖集》等。 B. 《傅雷家书》是傅雷写给儿子的信,写出了一个父亲对儿子的要求和勉励。书,意思是书信。 C. 《核舟记》的作者是明朝的王叔远,赞扬了古代手艺艺人高超的技艺。 D. 《小石潭记》中“记”表示一种文体,可描写可抒情可议论。 【答案】C 【解析】 【详解】C.《核舟记》的作者是明朝的魏学洢。故选C。 4.下列句子无语病的一项是() A. 走过这家温暖的书店,安慰着这个城市形色匆匆的人们疲惫的精神和灵魂。

B. 国家博物馆最近展出了两千多年前西汉时期新出土的一大批海上丝路文物。 C. 大雁之所以能够穿越风雨、行稳致远,关键在于其结伴成行,相互借力。 D. 深海勘探开发技术装备的研制,将不断推进我国大洋海底可燃冰的开采工程效率。 【答案】C 【解析】 【详解】A.成分残缺,删去“走过”; B.定语语序不当,应改为“国家博物馆最近展出了新出土的一大批两千多年前西汉时期的海上丝路文物”; D.有误,搭配不当,把“推进”改为“提高”; 故选C。 5.对下列各句修辞手法的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枣园的灯光照人心,延河滚滚喊“前进”!(比喻) B. 夹着潺潺的船头激水的声音,在左右都是碧绿的豆麦田地的河流中,飞一般径向赵庄前进了(夸张) C. 回望戏台在灯火光中,却又如初来未到时候一般,又漂渺得像一座仙山楼阁,满被红霞罩着了。(比喻) D. 杜甫川唱来柳林铺笑,红旗飘飘把手招。(拟人) 【答案】A 【解析】 【详解】A项判断有误,这句的修辞方法是拟人。故选A。 二.古诗默写(8分) 6.名句填空。 (1)海内存知己,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波撼岳阳城。 (3)微君之故,__________________? (4)青青子衿,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 天涯若比邻(2). 气蒸云梦泽(3). 胡为乎中露(4). 悠悠我心 【解析】 【详解】此题考查默写古诗文名句的能力。本题属于理解性默写题。复习古诗文名句,首先要熟练背诵古诗文名篇、名段和名句;其次要字字落实,默写中不能出现错别字、更不能丢字添字;再次要正确理解古诗文篇段和名句的大意和基本内容;最后在平时注意归类总结。这样才能应对各类题目的考查。注意“涯、蒸、露、悠”字写法。 三.课内文言文(10分) 小石潭记

上海市实验学校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教师版)

上海市实验学校2020学年度 第二学期高一语文学科期中考试试卷 (考试时间120分钟,满分100分) 一、积累与应用(6分) (一)(4分) 1. 按要求填空。 (1)_______________,乾坤日夜浮。(杜甫《登岳阳楼》) (2)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_______________。”(《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3)《红楼梦》里刘姥姥二进荣国府,大家玩起了牙牌令,轮到林黛玉行令时她脱口说了一句《牡丹亭》里《游园》的唱词,这句用春天的生机强化了杜丽娘黯然伤感的情怀名句是“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答案】(1). 吴楚东南坼(2). 异乎三子者之撰(3). 良辰美景奈何天(4). 纱窗也没有红娘报【解析】 【分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注意重点字的写法,“坼”“撰”“辰”“报”。 (二)选择。(2分) 2. 以下四句诗歌中每句分别指代一个传统节日,对其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岂能无意酬乌鹊,惟与蜘蛛乞巧丝。②常年寒食好风轻,触处相随取次行。 ③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④袪服华妆着处逢,六街灯火闹儿童。 A. 中元节、清明节、重阳节、儿童节 B. 七夕节、清明节、冬至节、儿童节 C. 中元节、儿童节、重阳节、上元节 D. 七夕节、清明节、重阳节、上元节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 “岂能无意酬乌鹊,惟与蜘蛛乞巧丝。”出自唐代李商隐的《辛未七夕》。拜七姐、祈福许愿、乞求巧艺、坐看牵牛织女星、祈祷姻缘、储七夕水等,是七夕的传统习俗。故应为“七夕节”。 “常年寒食好风轻,触处相随取次行。”出自唐代元稹的《使东川·清明日》。融汇了寒食与上巳两个节日习俗的清明节,在宋元时期形成一个以祭祖扫墓为中心,将寒食的禁火、冷食风俗与上巳郊游等习俗活动

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题(含答案)

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题(含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先秦诸子百家中,儒、道、墨、法、阴阳、名六家属第一流的大学派。汉以后,法、阴阳、名三家,其基本思想为儒、道所吸收,不再成为独立学派;墨家中绝;唯有儒、道两家长期共存,互相竞争,互相吸收,形成了中国传统文化中一条纵贯始终的基本发展线索。 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多元成份中,儒家和道家是主要的两极,形成鲜明的对立和有效的互补。两者由于处处相反,因而能够相辅相成,给予整个中国传统文化以深刻的影响。 儒家的人生观,以成就道德人格和救世事业为价值取向,内以修身,充实仁德,外以济民,治国平天下,这便是内圣外王之道。其人生态度是积极进取的,对社会现实强烈关切并有着历史使命感,以天下为己任,对同类和他人有不可自已的同情,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不与浊俗同流合污,在生命与理想发生不可兼得的矛盾时,宁可杀身成仁,舍生取义,以成就自己的道德人生。道家的人生观,以超越世俗人际关系网的羁绊,获得个人内心平静自在为价值取向,既反对心为形役,逐外物而不反,又不关心社会事业的奋斗成功,只要各自顺任自然之性而不相扰,必然自为而相因,成就和谐宁静的社会。其人生态度消极自保,以免祸全生为最低目标,以各安其命为最高目标。或隐于山林,或陷于朗市,有明显的出世倾向。儒家的出类拔萃者为志士仁人,道家的典型人物为清修隐者。 儒道两家的气象不同。大儒的气象似乎可以用“刚健中正”四字表示,就是道德高尚、仁慈亲和、彬彬有礼、忠贞弘毅、情理俱得、从容中道、和而不同、以权行经等,凡事皆能观研深究,以求合理、合时、合情,可谓为曲践乎仁义,足以代表儒家的态度。古者有儒风、儒士、儒雅、儒吏、儒将等称谓,寓意道德学问有根底、风度温文尔雅之意。道家高士的气象似可用“涵虚脱俗”四字表示,就是内敛不露、少私寡欲、清静自守、质朴无华、超然自得、高举远慕、留恋山水等,富于诗意,富于山林隐逸和潇洒超脱的风味。我们也发现注重返璞归真,羡慕赤子般的天真或天机,保持人的真性情,厌恶人世的繁文缛节、权诈智巧,是老庄的特色。古者有道人、道真、道眼、道貌、道学等称谓,皆寓不同凡俗、领悟至道、风度超脱之意。儒家是忠良的气质与风度,道家是院士的气质与风度。 (摘编自《儒家与道家人生气象》) 材料二: 儒道两家主张虽多有不同,各有偏重,但在力主“和”与“和谐”这一点上却是完全一致的。儒家讲“和合”“保合”“中和”“太和”,孔子讲“和而不同”。道家也讲“致中和,守静笃”“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和则生同,同则不继”等等。 儒家学说和道家思想都是开放性的,而不是封闭的思想体系,它们随着历史的前进而不断地丰富和发展。汉代,佛教从印度传入中国,起初,确曾因我国囿于“夷夏之辨”一度显得孑立。但经过一番与儒、道的碰撞、辩驳、演变、磨合,外来的佛教渐渐中国化,到了隋唐,就逐渐实现了儒、道与佛的融合,三教合一,共同形成了中国恢宏独特的传统文化。这也是世界各国思想历史上未有先例的一大“典型”。之所以能达到这一点,关键在于儒家学说和道家思想这两个中华原创文化具有博大的包容性,具有坚强的“胃”,能把域外文化,如佛教,消化吸收为中国化的佛教。所以,史学大师陈寅恪早就指出:中国的传统文化之精髓是“道家的真精神,新儒家的旧途径”。故此,我们认为“国学”的根基是儒道互补,缺一不可,而那种把“国学”只看作孔孟创立的儒家学说一家独踞的认识,是有重大偏颇的。缺了老子创立的道家思想的补充,儒家独脚难撑“国学”这台戏,儒、道两家,还要加上佛教,三足鼎立才能站稳立牢。 (摘编自《儒道互补——国学之根基》)材料三: 在努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今天,为了更好地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需要对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如何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追求是一条重要途径,有助于克服在传承发展传统文化中容易出现的形式化倾向。 历史悠久的中华传统文化,在殷周之际出现了重要的人文转向,即由神本向人本转向,以及人道主义思潮出现。这为儒、墨、道、法等诸子百家提供了最直接的思想来源,也规定了此后中华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和主要走向。在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中,儒、道两家最具代表性,儒家致力于以仁心为核心、仁礼相辅互动的理论构建。与儒家讲仁爱形成对照的是,道家更强调道法自然,认为文明的发展要注意克服虚伪性和工具化的倾向。道家身国同构、经国理身的理念,表现出其根本价值取向是向往真正符合人性的和谐社会与美好人生。由此,儒、道两家虽然对社会和人生的理想形成了不同的致思路向,但在拥有共同价值追求的基础上可以相融互补。在魏晋玄学那里,通过名教与自然之辨,二者实现了辨证的统一,为容纳和吸收外来的佛教准备了思想文化条件。 (摘编自《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追求》)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只要让儒、道两家在发展进程中互相竞争、互相吸收,它们就能长期共存,形成纵贯中 国传统文化始终的思想流派。 B.如果法、阴阳、名三家能与儒、道两家思想互相吸收借鉴,那么就不会导致自身不独立 的命运。 C.儒、道两家主张虽然各有偏重,多有不同,但是都讲“合而不同”都讲“冲气以为和”。 D.殷周之际出现的重要的人文转向规定了后世中华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和主要走向,对儒、 道两家思想影响很大。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2020-2021学年上海师范大学附属经纬实验学校七年级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

上海宝山区上师经纬实验中学2021年七年级语文期中测试 第一部分:古诗文 一、文言文阅读(30分) (一)默写(10分) 1.谁家玉笛暗飞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明月来相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马上相逢无纸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惟解漫天作雪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脱我战时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鉴赏(4分) 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6.选出对“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翻译正确的是()(2分)A.将军和壮士从军十年,经历了千百战斗。有的死了,有的胜利归来。 B.将军和战士战死了,壮士从军十年胜利回来。 C.将军在千百次战斗中死去了,木兰却在十年后回来了。 D.从军十年后,经历了千百次战斗,将军死去了,壮士归来了。 7.对第三段中“不闻……但闻……”分析正确的是()(2分) A.采用对比手法,反映战争紧迫。 B.采用反复手法,表达木兰对亲人的深切怀念。 C.采用对比手法,表达了木兰对亲人的深刻思念,极大丰富了女英雄的形象。 D.采用反复手法,表达了与亲人分离极其悲痛的心理。 (三)课内语段阅读理解(9分) 陈康肃公尧咨善射,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自矜。尝射于家圃,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领之。

上海市进才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上海市进才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混合默写 1.填空题。 (1)_____________,赏心乐事谁家院。( )《游园》) (2)王安石《桂技香·金陵怀古》中描写六朝往事随历史消逝,只剩眼前一片衰败景象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选择题组 2.按要求选择。 (1)班会课上,老师提醒同学们要注重知识的积累方能有所收获,以下诗句合适的是()A.不登高山,不知山之高B.流水不腐,户枢不蠢 C.读书百遍,其义自见D.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 (2)按照小说发展顺序,为下列情节排序() ①王熙凤毒设相思局①刘姥姥一进荣国府①贾元春才选入宫①贾宝玉梦游太虚A.①①①①B.①①①①C.①①①①D.①①①① 三、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文学的意义指向何方? ①当你看完一本经典的名著,亦或者精彩跌宕的悬疑小说,你会不会严肃地思考一个问题:手中那本书的作用到底是什么?亦或者我们可以用一种更规整的方式提出这个问题:文学的意义指向何方? ②法国哲学家欧盖尼·弗尔龙在他的著作《美学》中提出:所谓艺术,即心灵情感的表现。他的这一定义拉开了文学表现论的序幕。秉持这一观点的学者把文学视为是一种心灵的外化,无论是戏剧的演绎,还是诗歌的咏叹,都不过是传递内心情感的外在媒介。从更高维度看,不单单是文学,包括绘画的线条、音乐的旋律,这些艺术形式也一同参与了“表现论”的构建:其所拥有的特殊艺术语言都是人内心抽象情感具现化为可听可视可感的符号。一般我们普遍认为,弗尔龙的这一定义是对欧洲18世纪末19世纪初浪漫主义文学特点的有力概括。浪漫主义文学以瑰丽多彩的想象、善恶美丑的对立以及澎湃昂扬的情感为基础,抒发对理想世界的追求,这一实践供给了表现论的理论基础。

上海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含解析)

上海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一、情景默写 1.按要求填空。 (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子路称自己用三年时间治理一个内忧外患的国家,就能取得“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成效,被孔子批评毫不谦让。(2)《劝学》中,表现作者对“思”与“学”关系看法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师说》作者开篇就提出教师的职能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名著阅读 2.《红楼梦》下列回目中概括的情节均关联了两位人物,错误的一项是()A.薄命女偏逢薄命郎——薛蟠与英莲 B.不了情暂撮土为香——宝玉与金钏 C.尴尬人难免尴尬事——贾琏与平儿 D.金兰契互剖金兰语——宝钗与黛玉 三、小阅读-课内 3.在戏剧中,潜台词是指在某一话语背后,隐藏着没有直接、明白表达出来的意思。下面各项中潜台词最为丰富的一项是() A.(正旦再跪科,云)大人,我窦娥死的委实冤枉,从今以后,着这楚州亢旱三年!(《窦娥冤》) B.(走至周萍面前,抽咽)你是萍,——凭,——凭什么打我的儿子?(《雷雨》)C.周朴园:我看过去的事不必再提起来吧。(《雷雨》) D.哈姆莱特: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值得考虑的问题。(《哈姆莱特》) 四、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艺术美的特殊价值 ①与现实美相比,艺术美具有特殊的价值。我们不妨先比较一下两者的差异:首先,现实美带有分散性,艺术美具有集中性;其次,现实美带有芜杂性,艺术美具有□□□;再次,现实美带有易逝性,艺术美具有永恒性。 ②正因为艺术美比起现实美来,在某些方面有其更为优越的品格,所以,人们并不以现实美为满足,而在享受现实美的同时还热烈地追求艺术美。这正是艺术美具有特殊价值的原因。 ③关于艺术美的价值问题,苏联美学家斯托洛维奇认为,艺术的价值可以用一个向外扩展的十字坐标来表现,十字坐标的横轴由心理方面和社会方面组成,它的纵轴由创造——生产方面和反映——信息方面组成,这样就形成了一个由多种作用组成的环形图: ④如图所示,艺术美的作用是多方面的,但图中所列举的这些作用,不仅彼此界限不明,而且有些作用是非艺术品也具有的,因而很难使人准确地把握艺术的特殊价值在哪里。我们认为,艺术美的特殊的价值,可以分别从欣赏者个人和社会两个方面来加以分析。 ⑤第一,艺术美在提高欣赏者的审美能力方面,具有特殊的价值。艺术所能发挥的作用,和艺术欣赏者的感受能力是成正比的。欣赏者的审美能力越高,他从艺术品中感受到的美就越多,艺术所发挥的作用就越大。而人们的欣赏能力的提高,又不能离开艺术美的熏陶。艺术是通过表现感情来唤起感情的。表现创造主体的感情,正是为了唤起欣赏主体同样的感情。列夫·托尔斯泰说过:“在自己心里唤起曾经一度体验过

2020-2021学年上海虹口区教育学院实验中学高一语文联考试题含解析

2020-2021学年上海虹口区教育学院实验中学高一语文联考试题含解析 一、现代文阅读(35分,共3题)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巴蜀文学的发展历经两千余年,呈现出阶段性发展的多姿多样的面貌。 巴蜀文明源远流长,历史文化积蕴深厚。直到西汉文翁入蜀兴学,巴蜀文学才逐渐发展起来。令人诧异的是,巴蜀文学刚刚起步时,就出现了以蜀中四贤为杰出代表的作家,掀起了文学高潮,中间没有酝酿期,这简直就是一个奇迹。晋代左思《蜀都赋》称赞道:“蔚若相如,皦若君平。王褒韡晔而秀发,杨雄含章而挺生。”汉代巴蜀文学的代表是汉赋,司马相如的《子虚赋》,王褒的《洞箫赋》,扬雄的《甘泉赋》,其文风影响后世的辞赋创作,代表了汉帝国昂扬向上的精神面貌。 魏晋有南北之分,南朝诗歌创作兴盛,而蜀中却无一知名作家,仅少数旅蜀诗人如张载、左思有些描写蜀中山水与风物的诗歌。到了唐代,巴蜀文学重新又焕发出光彩,迎来了又一个文学高峰,唐代两个著名诗人李白、杜甫,前者生长在蜀,至二十四岁始离开四川;后者旅居巴蜀达九年,其绝大部分诗歌创作于四川,尤其是律诗名篇。其他如李颀、张素卿、仲子陵、薛涛等,都以诗歌擅名。五代时期四川为地方势力割据,但文学创作呈现出兴盛局面,尤其是后蜀时期,西蜀成为词创作的中心。《花间集》的18位词人除皇甫松、和凝与蜀无涉外,其余皆活跃于五代十国的后蜀,花间词派影响后世词曲创作。 宋代是继唐代之后巴蜀文学创作的另一个高峰。宋代对文官的优待以及崇文轻武政策,加上五代末期大批文人入蜀,使四川人才济济,导致宋代巴蜀文学繁荣昌盛。苏舜钦、三苏、张孝祥等,都是宋代文坛上的名流。从元代到清代,四川遭受多次战争创伤,人口急剧减少,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均遭到重创难以复原。加上明清时期经济与文化中心向江浙转移,经济的衰退导致文教的式微,元明清时期巴蜀文坛难以如唐宋时期辉煌,但也出现了元代虞集、明代杨慎、清代彭端淑等著名作家,成为巴蜀文学发展史上的一抹余晖。 巴蜀文学的发展分为三盛二衰几个阶段。据文献统计,汉代巴蜀作家约有40位,唐代约有80位,宋代约有400位,且这些作家中名家不乏其人,在当时的文坛上占据重要地位。魏晋和元代,巴蜀文坛显得略微沉寂,几乎没有知名作家。出现巴蜀文坛盛衰周期的原因有多种。汉、唐,宋三朝是中国封建时代发展的晶盛期,也是巴蜀经济、文化发展的高峰期,此时巴蜀文学的发展与全国同步,谱写了辉煌的乐章。 (摘编自王永波《从时空维度看巴蜀文学》)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巴蜀文学历史悠久,自西汉发展起来,未经历酝酿期,即掀起奇迹般的文学高潮。 B. 宋代巴蜀文学繁荣昌盛,是由于该时期对文官的优待以及所施行的崇文轻武政策。 C. 南朝时蜀中无知名作家,元代时巴蜀文坛显得有些沉寂,几乎也没有知名作家。 D. 汉代、唐代、宋代的巴蜀作家呈现递增趋势,且不少名家在当时的文坛举足轻重。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第二段引用晋代左思的《蜀都赋》称赞了西汉时巴蜀文学的代表作家蜀中四贤。 B. 第三段列举了李白、杜甫、李颀、张素卿等诗人,展现了唐代巴蜀文学的兴盛。 C. 第五段总结了巴蜀文学三盛二衰的发展阶段,并分别阐释了兴盛与沉寂的原因。 D. 文章采用总分总的论证结构,论述了巴蜀地区文学的发展演变过程,思路清晰。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 李白生长于蜀,二十四岁方离开,其绝大部分诗歌尤其是律诗名篇,创作于四川。 B. 五代时期蜀地文学创作兴盛,花间词派影响后世,他们都活跃在五代十国的后蜀。 C. 从元代到清代,四川遭受多次战争创伤,人口骤减,是巴蜀文化走向式微的原因。 D. 汉、唐、宋三朝是巴蜀文学创作的三个高峰期,此时巴蜀文学的发展和全国同步。 参考答案: 1. B 2. C 3. D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筛选和分析概括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应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对比辨析,判断正误。 B项,原因概括不全,巴蜀文学繁荣兴盛的原因还有“五代末期大批文人入蜀,使四川人才济济”。故选B。 【2题详解】 本题考核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同时关注选项叙述与文章内容表达的细微差别。 C项,无中生有,第五段只分析了汉、唐、宋兴盛的原因,没有分析魏晋和元代沉寂的原因。 故选C。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分析归纳内容要点,并把握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浏览选项,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对词语的解说要抓住本质,将解释的含意放在被解释的词语处,看上下文是否连贯、恰当;寻求称代词与称代内容的联系,将称代的内容代入原文理解,联系全文的倾向性,检查该解释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

上海市徐汇区名校2021-2022学年第二学期高一语文期末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

上海市徐汇区名校2021-2022学年第二学期高一语文期末考试语文试卷 (本次考试时间150 分钟,满分 150 分) 一、积累运用 18分 1. 按要求填空。 ⑴_________ ,________,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论语·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⑵________________ ,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苏洵《六国论》) ⑶杜牧《阿房宫赋》中“___________ ,_________”两句,极写阿房宫的占地广且巍峨高大。 2. 曹雪芹在《红楼梦》的回目中将探春称为“敏探春”。结合小说第五十五回或第五十六回的内容,简要阐释“敏”的内涵。(分析其中一回内容即可) 第五十五回辱亲女愚妾争闲气欺幼主刁奴蓄险心 第五十六回敏探春兴利除宿弊时宝钗小惠全大体 3. 按要求选择。 (1)下列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 至丹以荆卿为计洎牧以谗诛 B. 赵尝五战于秦其势弱于秦 C 斯用兵之效也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D. 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2)下列各句中的加点词与“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中的“却”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 B. 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C. 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D. 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 (3)与“村中少年好事者驯养一虫”一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A. 并国二十 B. 夜光之璧不饰朝廷 C. 覆之以掌,虚若无物 D. 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 (4)下列说法,不符合苏洵的《六国论》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 作者对燕、赵两国,有赞扬,有批评。赞扬“能守其土,义不赂秦”;批评燕用刺客计,赵错杀良将。 B. 作者批评的燕、赵失误的计策并不是此两国破亡的根本原因,根本原因是“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 C. “呜呼”和“悲夫”两语在文中各领出一层意思。“呜呼”,惜其有良策而不用;“悲夫”,哀其结果之惨。 D. 文末的“天下之大”是指六国诸侯的联合力量,如果他们不赂秦,就可以战而胜之,避免相继灭亡的命运。 二、阅读 62分 (一)(12 分)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各题。 【材料一】 ①大众文化圈层化是互联网技术和大数据应用的副产品。大数据技术基于用户分析,对信息进行过滤、筛选和精准推送,帮助用户构建起

上海市上海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含解析)

上海市上海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混合默写 1.按要求填空。 (1)____________________,君知其难也。(作者:_______________《烛之武退秦师》)(2)《登金陵凤凰台》中寄寓深意,抒发作者忧国伤时的独特感慨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李白《登金陵凤凰台》) (3)在《桂枝香·金陵怀古》中,诗人化用谢朓诗意,描写金陵山水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王安石《桂枝香·金陵怀古》) 二、非选择类 2.解释句中加点字。 (1)终身无疾言遽色( )(方苞《先母行略》) (2)片言可以折狱者( )(司马迁《仲尼弟子列传》) (3)特与婴儿戏耳( )(《曾子杀猪》) (4)镞而砺之( )(《子路受教》) (5)犹惜其有功,不之罪( )(《唐太宗赐绢惩顺德》) 三、小阅读-课内 3.下面选项关于文本的理解和赏析错误的一项是() A.《雷雨》在结构上遵循“三一律”,将周、鲁两家三十年的恩怨,周家内部的矛盾以及周朴园与工人的长期对抗,基本集中在同一时空内加以表现。 B.以《雷雨》为题,既因故事的背景、情节都和雷雨有关,又象征着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沉闷的空气里,一场暴风骤雨式的斗争即将到来。 C.《窦娥冤》的语言雅俗结合,既清新质朴,通俗自然,善于使用方言、俗语,同时又大量化用典故和诗文,典雅而优美。 D.课文《窦娥冤》通过写窦娥被押赴刑场杀害的悲惨情景,揭露了元代吏治的腐败、残酷,歌颂了窦娥的善良心灵和反抗精神。 四、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①“木叶”是什么呢?按照字面的解释,“木”就是“树”,“木叶”也就是“树叶”,这似乎是不需要多加说明的。可是问题却在于:我们在古代的诗歌中为什么很少看见用“树叶”呢?其实“树”倒是常见的,例如屈原在《橘颂》里就说:“后皇嘉树,橘徕服兮。”而淮南小山的《招隐士》里又说:“桂树丛生兮山之幽。”无名氏古诗里也说:“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可是为什么单单“树叶”就不常见了呢?一般的情况,大概遇见“树叶”的时候就都简称之为“叶”。例如说:“叶密鸟飞碍,风轻花落迟。”(萧纲《折杨柳》)“皎皎云间月,灼灼叶中华。”(陶渊明《拟古》)这当然还可以说是由于诗人们文字洗炼的缘故,可是这样的解释是并不解决问题的,因为一遇见“木叶”的时候,情况就显然不同起来。诗人们似乎都不再考虑文字洗练的问题,而是尽量争取通过“木叶”来写出流传人口的名句。例如:“亭皋木叶下,陇首秋云飞。”(柳恽《捣衣诗》)“九月寒砧催木叶,十年征戍忆辽阳。”(沈佺期《古意》)可见洗练并不能作为“叶”字独用的理由,那么“树叶”为什么从来就无人过问呢?至少从来就没有产生过精彩的诗句。而事实又正是这样的,自从屈原以惊人的天才发现了“木叶”的奥妙,此后的诗人们也就再不肯轻易把它放过,于是一用再用,熟能生巧,而在诗歌的语言中,乃又不仅限于“木叶”一词而已。例如杜甫有名的《登高》诗中说:“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这是大家熟悉的名句,而这里的“落木”无疑正是从屈原《九歌》中的“木叶”发展来的。按“落木萧萧下”的意思当然是说树叶萧萧而下,照我们平常的想法,那么“叶”字似乎就不应该省

上海市浦东新区实验学校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教师用卷

2020-2021学年上海实验学校高一(上)期末语文试卷1.按要求填空。 人生如梦,______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2)______ ,枉用相存。(曹操《短歌行》) 斜阳草树,______ ,人道寄奴曾住。(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亭怀古》) 《将进酒》以曹植痛饮为例,呼应只有饮者留其名,表现自我忧愤不平的句子是:“______ ,______ 。”(李白《将进酒》) 【答案】【小题1】一尊还酹江月,越陌度阡 【小题2】寻常巷陌 【小题3】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 【解析】故答案为: (1)一尊还酹江月(重点字:酹) (2)越陌度阡(重点字:陌) (3)寻常巷陌(重点字:陌) (4)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重点字:谑) 此题考查了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能力层级为A,高考时,以《考试说明》规定的篇目为主,文体侧重于诗歌和散文,完成此类型题目,主要是靠同学们平时的积累,同时也要注意突破关键字(生僻字,通假字,同义异形字,语气助词等),避免错别字的出现,做题时,书写要工整清晰,留意语句的出处和具体的语境(情景默写的方式增加了对学生理解能力的考查,学生要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进行识记)。 《短歌行》中的名句辑录: 1.比喻人生短促的句子:“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2.把贤者比喻为高空的明月的句子:“明明如月,何时可掇”。 3.比喻贤士们还没有归宿的句子:“乌鹊南飞,绕树三匝”。 4.比喻用人要“多多益善”的句子:“山不厌高,海不厌深”。 5.表明优待贤才的态度的句子:“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6.出自《诗经•郑风•子矜》,借写姑娘思念情人来表达渴慕贤才之意的句子:“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2.下列选项中用语得体的一句是()

2020-2021学年上海市徐汇区高一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上海市徐汇区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一、混合默写 1.按要求填空。 (1)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_______,咏而归。(《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2)子路自信地认为,国家即便处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情况下,他也可以只用三年的时间,就达成自己的政治目标。(《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3)世事洞明皆学问,_________。(《红楼梦》第五回) 【答案】风乎舞雩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人情练达即文章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易错字有:“雩”“摄”“馑”“练”。 二、选择题组 2.按要求选择。 (1)《红楼梦》第三回中借《西江月》词,以“潦倒不通世务,愚顽怕读文章”评价宝玉,对其含义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宝玉穷困失意,性格懒惰愚笨。 B.宝玉愚笨顽皮,不通人情世故。 C.宝玉厌弃功名,否定封建正统。 D.宝玉不学无术,不懂儒家经典。 (2)指纹之所以存在,是为了给人的手掌和脚掌提供粗糙表面,让人更容易抓取物品。________。同卵双胞胎即便基因相同、还生长在同一个子宫里,但生长过程中的细微差异也能使他们的指纹产生差别。()A.人在胎儿时期就开始生成指纹,影响它的图案的是基因和胎儿的生长环境 B.人在胎儿时期就开始生成指纹,影响它的图案的是胎儿的生长环境和基因 C.指纹在胎儿时期就开始生成,影响它的图案的是基因和胎儿的生长环境 D.指纹在胎儿时期就开始生成,影响它的图案的是胎儿的生长环境和基因 【答案】(1)C (2)C 【解析】 (1)

上海市回民高级中学校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

上海市回民高级中学校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 语文试卷 (考试时间:120分钟满分:100分) 一积累应用(10分) 1. 按要求默写(6分) (1)_________,其言不让,是故哂之。(《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2)无边落木萧萧下,____________。(《登高》杜甫) (3)《前赤壁赋》中从不变的角度,描述人与万物关系的语句是:________ ,________。 (4)《劝学》中从反面说明不积累的后果的前一个比喻句是,。 2. 按要求选择(4分) (1)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我看他画这幅水墨画的时候,笔快如飞,一气呵成,真是令人称道。 B. 王老师虽然年轻,但学问深厚,性格好,品德高尚,可谓德高望重。 C. 黄校长劝勉我们的话,有如黄钟大吕,发人深省,有醍醐灌顶之效。 D. 父亲望子成龙,儿子却不走正道,身陷囹圄,让人痛心疾首。(2)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2分)天气与人们的生产生活,人们渴望能够掌握天气变化规律,真正做到,准确预测天气一直是人类不懈的追求。在科学不发达的古代,

人们预测天气更多依靠经验的积累。为了发展农业生产,准确地预测天气,应早做准备,而不要。 A.休戚相关未雨绸缪临阵磨枪 B. 息息相关防患于未然临阵磨 枪 C.休戚相关防患于未然临渴掘井 D. 息息相关未雨绸缪临渴掘 井 二、阅读55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第3—7 题。(12分) 功利性读书祝勇(有删节) ①读书是爱书人自我满足的一种方法,实在没有太多值得夸耀的地方。它像呼吸、吃饭一样自然,所以,真正的读书人,并不张扬自己书读得多。反过来,炫耀自己读书破万卷的人,未必是真正的读书人。商务印书馆元老王云五先生仅仅将读书视为一种好玩的事情,这样的心态是健康的。读书就是一桩好玩的事情,一次轻松的自我放逐。无聊才读书,这话未必是错。因为正是读书,驱赶了清寂,使脆冷的心房获得了一层温润的苞衣。 ②读书的兴味,源于反复摩挲中生出的一股热情,是一份得到了开发的天性。读书的佳境,如同爱情一样,是投契,是相许,是沉浸,是融合,来不得半点强求与逼迫。□正是出于爱书人共通的生命感受,我和林语堂先生一样,讲求性情,反对功利。12月8日——暂时尚 无法搞清是哪一年的12月8日——林先生在复旦大学演讲,题目是《论读书》,讲得痛快:“今人读书,或为取资格,得学位,在男为

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网上检测无纸试卷带答案和解析(2022-2023年江西省鹰潭市第一中学)

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经过几代人的努力,中国现代文学已基本上完成了自己的学科建构。中国当代文学已经走过六十多年的历程,在时间上是现代文学的两倍多,但却是一个处于“未完成”状态的年轻学科。在当前我国大力倡扬“文化自信”的背景下,直面中国当代文学学科的问题与困惑,并寻求学科发展的新路径和新方法,应成为当代文学研究不容回避的议题。当代文学的学科建构离不开“外源性”的理论资源,而且事实上,它在推动当代文学的学科建设方面曾起到重要作用。问题是,长期以来,我们热衷于向“西方取经”,过于偏重这些“外源性”资源。上世纪80年代我们崇拜黑格尔的“历史哲学”,90年代服膺阿尔都塞的“历史总体性”和詹姆斯的“永远历史性”,新世纪迷恋福柯的“知识考古学与谱系学”以及德里达的“解构学”。对于海外华人学者的研究成果,我们同样顶礼膜拜,超之若鹜。举例说,美国华裔汉学家王德威的文章《被压抑的现代性——没有晚清,何来“五四”?》的发表,就无异于在国内现当代学术界扔进了一颗深水炸弹。一时间,当代文学研究领域里到处都是“被压抑的现代性”话题,甚至“没有……何来……”的句式也到处被模仿。

当代文学学科建设不应失去自己的学术主体性。我们的当代文学史写作要有自己的学科特色、基本范畴、主体身份和当代性品格。当代文学学科建设要将落脚点转移到“内源性”理论资源上来,主要包括三方面:一是优秀的传统文化,二是中国的本土经验,三是清代“朴学”的实证方法。比如传统文化中的文章学传统、《史记》对理想文化人格的塑造和高超的叙事技巧,都可以成为我们撰写当代文学史的参照,并促使当代文学史家去思考一些更深层次的问题,如当代文学如何回归或复活传统的叙事美学与诗学,等等。当代优秀作家已清醒意识到:优秀的文学作品不是西方哲学思想的演释,也不是技术主义的炫技,而必须植根于本民族的沃土中,并通过“本土经验”的形象化和具体化,以深邃的思想和博大的情怀、高贵的精神气质,引导人类走向真善美的新高度。关于清代“朴学”的方法论问题,有学者认为,“中国作为世界的文明古国,也是作为史籍最为宏富的国度,在历史化问题上自有其广博而又独特的资源、思路和方法。”不过,必须看到,清代“乾嘉学派”那一套方法对当代文学史料的收集整理是有用的,但它的琐杂考证和重学问而轻人文的理论对于建构当代文学史应有的广度、厚度和深度,则是无效甚至是不利的。 中国现当代文学学科的奠基者王瑶说过,文学史学科“总要发展,要突破过去,要后来居上。每个时代都应该达到自己时代的高度”。期待随着新时代的到来,文化自信心的恢复,当代文学学科建设也将脱羽成熟。 (摘编自陈剑晖《当代文学学科建构与文学史写作》)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