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儒敏:理科生的语文素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理科生的语文素养
——《北大“大学语文”学生论文选》序
有关北大的书已经出版不少,光是学生创作之类就见到有好几种,有些似乎也就借北大的名声炒作。然而大家现在翻开的这本北大学生的文选,普普通通,汇集了几年来选修“大学语文”的理科学生的一些比较有代表性的作业,公开出版,一是作为大学生思想情感的交流,二是展示一下这门课的教学成果。这是一本带鲜活的大学教学“原生态”的书,所选的文章大都保持了原貌,不作什么修改,也没有什么出版的“包装”,原汁原味,青春本色。我想,这样的书不但理科的学生感兴趣,文科的学生也可能会关注。我们可以从中听到在北大就读的这些同龄人的声音,包括他们对人类文明的了解与探究,对生命对爱情的感悟,对现实的观察,对生活的思考……。
现在强调素质教育,文理汇通,要求文科学生要懂一点科技知识,理科学生学一点人文,将知识面扩展,把学术的眼界打开,当然更重要的,是在对人类优秀文化广泛接纳的过程中,使人格精神得以提升,也就是通常所说的整体素质的提高。其实这是很细致的需要潜移默化的过程,决非上几堂课,灌输几个观点就能达到。大学语文课也不可能完全承担这一重任。但毫无疑问,北大的“大学语文”教学,是非常注意人文素质的培养的。老师们下的功夫主要就是引导学生理解、体验和欣赏优秀的中外文化,努力达到一种品味的提升,人格的熏陶,精神的向善。读北大学生这本书,了解当下大学生如何接触和理解各种经典,以及传统文化的根须怎样在新生代中延伸和发展,有助于讨论与素质教育相关的一些课题,这是有兴味的事。
从1997年开始,北京大学决定恢复为理科低年级学生开设语文课。“文革”前,北大和许多大学一样,本科生一踏进大学,是要修语文课的,后来因压缩课时,或者还有其他的原因,这门课停了。这几年又恢复开课,主要是面对目前大学生人文素质和中文读写能力下降的状况,试图在这方面做点努力。北大校方对这门课的开设非常重视,指定由中文系负责,系里也把这门课作为重要的基础课来安排,选派优秀的教员主讲。因为选课的学生很多,每学期都有五六位老师分班开课。各位老师授课的风格可能不同,但大致都是选一些中外名篇做精细的讲解,引导同学了解相关的文化历史背景与语文知识,领路人类思想文化的精髓,学会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去分析鉴赏作品,并尽可能改变比较单一的“语文应试式”阅读习惯,在讨论和写作实践中提高读写能力。理科生的功课比较重,而语文课一般又和专业课没有直接的关系。在当下比较讲求实利的风气中,这种课要吸引住学生,并让他们真有兴趣,有所得,也并不
容易。值得欣慰的是,老师教得认真,同学们普遍也喜欢这门课。无论是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还是人文素养,这门课都取得了明显的效果。这里选编了几年来选修这门课的北大同学所写的部分作业和文章,从一侧面展示这门课的情况,也算是一个总结,对于今后进一步开好这门课,也许有参考价值。
许多同学选修“大学语文”,就是要提高语文水平,甚至是为中学语文补补课。这是很现实的想法。但“大学语文”的课时不多,老师讲课的方式又不同于中学语文那样的系统和细致,期待上这样一门课马上使写作能力有飞跃性的进步,对多数同学来说,可能不太实际。从北大开课的情况看,比较有收获的同学,都调整了中学阶段的学习方法,更加发挥主动性,基本上不再是为了考试或拿学分而学习,而是注重方法的领路,能力的训练,以及眼光和品味的养成。具体来讲,就是既适当兼顾语文课必要的工具性,加强阅读和写作的训练,更注重通过这样一门课学会欣赏文化精品,学会如何去不断丰富自己的想象力、感悟力与思考力,让高品味的阅读和写作,逐渐成为一种良好的习惯,一种终生受用的的生活方式。我读这本书,能感到北大同学学语文已经比较主动,放得开,抱的就是这样一种兼容的、又能充分发挥自己的姿态。他们能在较短时间内明显提高了对汉语阅读和写作的兴趣,写出这些优美的有创造性的文章,也就并不奇怪。
2002年2月5日于京西篮旗营且竹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