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文学类文本”阅读指导:小说情节鉴赏的四个方面
高三语文高考复习教案:文学类文本阅读之小说阅读与欣赏
小说主要考查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重在考查学生对小说的分析综合和鉴赏评价能力。具体有以下三点:
①从小说的整体构思、贯穿线索、社会环境等角度概括小说的主题并对作品表现出来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作出评价。
②突出小说中人物、情节、环境构成的形象世界,鼓励考生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丰富意蕴。
⑵情节安排基本技巧
①顺叙:按时间(空间)顺序来写,情节发展脉络分明,层次清晰。
②倒叙:不按时间先后顺序,而是把某些发生在后的情节或结局先行提出,然后再按顺序叙述下去的一种方法。造成悬念,引人入胜。
③插叙:在叙述主要事件的过程中,插入另一与之有关的事件,然后再接上原来的事件写。对主要情节或中心事件做必要补充说明,使情节更加完整,结构更加严密,内容更加充实丰满。
⑵答题示例
例1:07清远一模《午后的故事》:小说题目是“午后的故事”,文中多次写到午后明亮的阳光,作用是什么?(4分)
①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指向环境)
②暗示有人竟在光天化日之下行凶。(指向情节)
③映衬老人见义勇为的高大形象。(指向人物)
④暗示竟无人制止在阳光下的罪恶。(指向主题)
例2(08浙江卷)《乌米》19题:指出第5自然段中景物描写所采用的手法,并简析该段景物描写的作用。(5分)
⒋答题指要
⑴解题思路:
明确环境描写必须为主题服务的宗旨,结合环境描写的作用:
①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
②暗示社会环境(背景、习俗、思想观念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等);
③揭示人物心境,表现人物身份、地位、性格;
④渲染气氛、奠定基调;
⑤推动情节的发展或作为情节线索;
⑥揭示或深化主旨。
然后根据题目要求,结合文章作答。
2019届高考语文小说之情节鉴赏方法指导(最新版)
概括故事情节的思路
⑴完整叙述。 按照“何时何地何人做何事”的格式加以概括,“何 事”一环中有时要包括“原因、经过、结果”。 ⑵概括叙述,从主人公的角度叙述。 按照“何人做何事”的主谓结构来表述。故事较复杂 ,关涉到的人物较多时,要避免前后情节的相互交错 。注意把握住事件涉及的对象,从同一角度概述,做 到前后贯通。 (抓住主要人物和中心事件) (3)要点化(序号标注,依据赋分) 可以用“首先—接着—然后—最后”等字样编织,或 按照时间顺序叙述。 答:先写了…,紧接着写了…,又写了…,最后写了…
(2)理清结构,按故事发展过程进行概括。按照情 节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来划分文章结构 。 • 如孙犁的小说《芦花荡》,按故事发展可分为 :背景(序幕)——护送(开端)——受伤( 发展)——报仇(高潮和结局)。
(3)抓住场面,按人物活动的场面梳理情节。一般 一个场面可以概括为一个情节。小说中的场面就 是人物活动的场所。 如:《林教头风雪山神庙》:酒店遇故友--市场 买刀寻仇--看管草料场--山神庙复仇。
相关知识链接
小说人称
第一人称叙述,即叙述者以当事人口吻来进行叙述。叙述 者叙述的事件都是“我”的所见、所闻、所听、所感。阅 读时要注意,“我”并不是作者本人,而只是小说中的一 个角色。这个角色有时指作者自己,如《故都的秋》中的 “我”就是郁达夫本人;有时指作品中的主人公,如鲁迅 的《一件小事》中的“我”—— 车夫;有时指所叙述事件的见证人、次要人物,如鲁迅的 《孔已己》的“我”—— 酒店里的小学徒;有时指全文的线索人物,如《祝福》中 的“我”,祥林嫂的故事通过“我”贯穿起来。第一人称 叙述的优点是,便于作者抒发自己或人物的思想情感,有 如袒露胸怀,使读者感到真实、亲切、自然。如《孔乙己 》通过小学徒“我”的眼光看孔乙己的命运和其他人物的 19 嘴脸,从而展现孔乙己命运的可悲和世态的炎凉。以“我
高考小说鉴赏答题技巧
高考小说鉴赏答题技巧
高考小说鉴赏是语文考试中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考试中难度较高的部分,需要一定的答题技巧。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介绍高考小说鉴赏答题技巧。
一、阅读文本,把握故事情节
在答题前,首先需要认真阅读文本,了解故事情节。
要注意主线和支线,把握故事发展过程和结局,了解人物的性格、行为及其所处的社会背景,理解作者表达的思想。
二、注意文学手法
小说是一种艺术形式,文学手法的运用是影响作品艺术价值的重要因素。
答题时需注意小说中的描写手法、语言运用、情节安排等方面,理解作者的表达意图。
例如,作者使用的描写手法是否体现了小说的主题和情感色彩,语言运用是否符合人物性格和社会背景等。
三、注意人物形象
人物形象是小说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文本分析时需要关注的重要点之一。
在阅读小说时,要注意主人公及其周围人物的性格特征、行为习惯等方面,并分析其背后的动机和情感变化。
四、对比全文,梳理关键信息
在答题时,需要综合利用全文的信息,梳理出各个方面的关键点。
可通过做笔记或画图等方式完成这一过程。
在考试时需要将这些关键信息综合起来,构建一个有逻辑性的答案框架,便于展开论证和表述自己的思考。
五、注意选项与题意匹配
在选择题时,需要认真阅读题目和四个选项,对比选项与题意的匹配情况。
不要只是看到一个选项表述正确而忽视了其他选项,因为有些选项可能表述得正确但与题意背道而驰。
总之,高考小说鉴赏答题技巧是一个系统化的过程,需要多方面协调配合。
希望以上几点能对考生们在高考小说鉴赏中提供一些有益的帮助。
高三语文教学中的小说鉴赏与理解要点总结与应用
高三语文教学中的小说鉴赏与理解要点总结与应用小说是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它能够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拓展他们的思维能力,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和写作能力。
在高三语文教学中,小说鉴赏和理解是必不可少的一环。
本文将总结和应用高三语文教学中小说鉴赏与理解的要点,以期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和文学素养。
一、小说鉴赏的要点总结1.认识小说的基本特点:小说是一种以故事为主线的虚构性文学体裁,通常具有人物、情节、时间和空间等要素。
学生需要明确小说的定义和特点,以便正确鉴赏和理解小说文本。
2.把握小说的结构与风格:小说的结构包括开头、发展、高潮和结尾四个部分,其中高潮是整个故事的重要节点。
学生需要通过分析小说的结构来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和情节的发展脉络。
同时,他们还需要了解不同风格的小说,如现实主义小说、浪漫主义小说等,以增强对不同小说类型的鉴赏能力。
3.注重人物形象塑造:人物是小说的灵魂,学生需要通过分析人物形象的塑造来理解故事的展开和主题的阐述。
他们应该注意描写人物的外貌、性格、言行和命运等方面,辨析人物之间的关系,把握人物形象与故事情节的相互作用。
4.理解并体味小说的主题:小说的主题是作者对人生、社会和人性等问题的思考和表达。
学生需要通过仔细阅读和深入思考,揭示并理解小说所要表达的主题,例如爱与亲情、友情与背叛、成功与失败等。
二、小说鉴赏的应用1.课堂上的教学设计:在高三语文教学中,可以通过精选一些优秀的小说文本,引导学生进行深入分析和鉴赏。
教师可以设计相关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小说的结构、人物、主题等方面的问题,并进行讨论和互动,激发学生的思维和创造力。
2.写作训练的素材选择:小说中的情节、人物和主题等元素可以成为学生写作的素材。
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创作活动,鼓励他们以小说为基础,写作相关的文章、故事或评论,提高他们的写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3.阅读拓展与延伸:小说的鉴赏与理解不仅仅局限于课堂教学。
学生可以通过课外阅读,拓展和延伸自己的阅读能力和文学素养。
高中小说鉴赏技巧
环境的作用
①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 ②暗示社会环境(背景、习俗、思想观念
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等); ③揭示人物心境,表现人物身份、地位、
性格; ④渲染气氛、奠定基调; ⑤推动情节的发展或作为情节线索; ⑥揭示或深化主旨。
(三)环境描写
社会环境——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 作用: ①交待人物活动及其成长的时代背景,
揭示了各种复杂的社会关系; ②交代人物身份,表现人物性格;或
影响或决定人物性格; ③揭示社会本质特征,揭示主题。
环境
自然环境——人物活动的具体场景,如地 点、气候、景色、场面等。
命题指向
就指定的环境描写说出其作 用
②就开头结尾来说有首尾呼应式。作用是使结构 紧密、完整。
③就开头来说有倒叙式(把结局放到开头来写), 起到制造悬念的作用。如《祝福》,先写祥林嫂的
死,然后再写祥林嫂是怎样一步步被封建礼教逼向死 亡之地的。起到制造悬念的作用。
④就结尾来说有戛然而止,留下空白式。如《项 链》此外,还有出人意料式、悲剧、喜剧式等。
常见题型: 1、结合全文,简要分析人物形象。 2、XX是一个怎样的人物? 3、XX有哪些优秀的品质? 4、分析小说对人物进行描写的具体方 法及其作用。
解题思路:通过人物的描写(语言、行动、心 理、肖像、细节)分析人物的性格特征,然后 根据题目要求作答。
根据要求组织语言表达: XX是一个……的人物形象。作为什么人,他 怎么样,表现了他怎样的性格(思想品质)。
人物形象-----表现人物的手法:
⑴正面描写——直接描写
描写人物的语言、行动、肖像、心理表现 人物性格特征,如概括介绍、肖像描写、 语言描写、行动描写、细节描写、心理描 写等。
高中小说鉴赏:鉴赏小说的语言和表达技巧
高中小说鉴赏:鉴赏小说的语言和表达技巧语言,是指作家通过小说作品塑造艺术形象来反映社会生活所使用的文学语言。
它包括作家的叙述语言和作品中的人物语言。
作家的叙述语言,指作者在小说中叙述事件、描绘人物、发表议论、抒发感情时使用的语言。
一般指全文的语言特色,包括修辞、句式、地方色彩和语言风格四个方面,主要是语言的格调、色彩、境界、情味等方面。
作品中人物的语言,即文中人物对话、独白等,人物语言应该是性格化的语言,要能充分揭示人物的性格特征,表现人物的心理状态。
高考《考试说明》对小说语言的鉴赏有两层含意:一是鉴赏小说中人物的个性化语言,即作品中人物的语言;二是鉴赏小说作者的语言风格,即作者的叙述语言。
体现在高考中往往就两大题型:体会语句含意、品味语言艺术。
但在实际考查中,“体会语句含意”和“品味语言艺术”经常是结合在一起的,即要求在体会了语句的含意之后,还要对这样写的好处加以品味赏析。
分题型复习便于掌握答题角度,但实际解答时要根据题干要求灵活作答。
热点题型一:体会重要语句含意例1、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问题。
童年随之而去(节选)木心(节略部分内容提示)母亲、姑妈等人在睡狮庵请和尚做佛事。
“我”随着在山上呆了一段时间后,天天吵着要回家,终于——回家啰!走出山门时,回望了一眼——睡狮庵,庵是小的啊,怎么有这样大的庵呢?这些人都不问问。
家庭教师是前清中举的饱学鸿儒,我却是块乱点头的顽石,一味敷衍度日。
背书,作对子,还混得过,私底下只想翻稗书。
那时代,尤其是我家吧,“禁书”的范围之广,连唐诗宋词也不准上桌,说:“还早。
”所以一本《历代名窑释》中的两句“雨过天青云开处,者般颜色做将来”,我就觉得清新有味道,琅琅上口。
某日对着案头一只青瓷水盂,不觉漏了嘴,老夫子竟听见了,训道:“哪里来的歪诗,以后不可吟风弄月,丧志的呢!”一肚皮闷瞀的怨气,这个暗趸趸的书房就是下不完的雨,晴不了的天。
我用中指蘸了水,在桌上写个“逃”,怎么个逃法呢,一点策略也没有。
高考小说阅读鉴赏
高考小说阅读鉴赏小说的常识1、小说是通过人物、情节和环境的具体描写来反映现实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
2、主题是通过人物、事件反映的中心思想。
3、人物描写(语言、肖像、行动、心理、细节描写)4、情节(序、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尾声)5、环境(自然环境、社会环境)6、顺序(顺叙、倒叙、插叙)小说的特点1、完整的故事情节2、鲜明的人物形象3、典型的环境4、深刻的主题5、精巧的构思故事情节的把握:把握好故事情节,是读懂小说的关键,是欣赏小说艺术特点的基础,也是整体感知文章的起点。
一、关于情节。
这类型的题目主要是围绕情节构思及其作用命题。
常见题型:1、作用:文中写了XX情景在小说中起到什么作用?某事物、人物在小说中有什么作用?解题指导:明确情节构思为表现人物的宗旨,结合情节的一般作用:一是创造悬念,引人入胜;二是前后照应;三是侧面衬托、埋下伏笔;四是总结上文、点明题意;五起线索作用。
然后根据题目要求,结合文章作答。
根据要求组织语言表达:XX情节(事物)在文中有……作用,突出了……,表现了……2、概括:用一句话或简明的语句概括故事情节;文中共写了哪几件事,请依次加以概括解题指导:(1)对事件的完整叙述,必须按照何时何地何人做何事的格式加以概括(材料本身未涉及的除外),万万不能粗枝大叶,丢失了本该有的要素,(2)要避免前后情节的相互交错,(3)意事件涉及的对象,做到前后一脉贯通。
(二)人物形象的揣摩:常见题型:1、结合全文,简要分析人物形象。
2、XX是一个怎样的人物?3、XX有哪些优秀的品质?4、分析小说对人物进行描写的具体方法及作用。
解题思路:通过人物的描写(语言、行动、心理、肖像、细节)分析人物的性格特征,然后根据题目要求作答。
第一,重视小说中人物的身份、地位、经历、教养、气质等,因它们直接决定着人物的言行,影响着人物的性格。
第二,通过人物的外貌、语言、行动、心理描写揭示人物的思想感情和性格特征。
第三,小说里的人物都是在一定的历史背景下活动的,所以分析人物就应把他们放在一定的社会历史背景下去理解。
高考语文文学类文本阅读答题技巧整理
文学类文本阅读答题技巧小说小说是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它以刻画典型人物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人物活动环境的描写,来反映复杂的社会生活的。
考点1 把握故事情节故事情节,是小说中展示人物思想性格、表现人物间关系的一系列事件的发展过程。
其主要作用是在矛盾冲突中展示人物性格,从而表现主题思想。
小说情节的基本结构是:序幕、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尾声。
题型1 概括故事情节“概括梳理故事情节”就是要求考生能够按照一定的顺序梳理情节,并用简要的语言概括情节,一般与分析情节作用结合起来考查。
(1)按照情节的基本结构来梳理:开端、发展、高潮、结局(2)按照小说线索来梳理:线索——串联故事情节的东西(3)抓住场面来梳理:场面——人物活动的场所方法突破分析概括小说情节的三个步骤第一步,审题干,明方向。
即根据题干中的关键词判断题目是考查梳理情节,还是考查以分析情节为基础,概括人物的心理、态度等的变化,从而确定答题的方向。
第二步,依内容,理层次。
即根据小说文本的具体内容,或抓线索,或抓场面,或抓中心事件,划分段落,理清层次结构。
第三步,巧概括,规范答。
通过梳理文章层次,抓住每层的关键词句,提炼组合,规范概括。
题型2 分析情节的作用小说的情节主要有两方面的作用:一是内容上为塑造人物、表现主题服务;二是结构上呼应标题、设置悬念、照应文段、埋下伏笔、为后面的情节做铺垫、推动情节发展等。
一般有两种考查方式:一是分析小说中不同情节的作用,二是分析小说中典型细节或反复出现的情节的作用。
特殊情节的作用:(1)小说开头的作用:<1>设疑(悬念)式开头:这类开头,主要是提出疑问,然后在行文过程中或结尾才回答疑问。
其作用是造成悬念,引出下文,并引起读者的思考,吸引读者把小说读下去。
作用为:①引起读者的思考。
②引出下文的情节。
③突出人物形象。
④揭示小说的主题。
<2>写景式开头:作用为:①交代故事发生的环境。
高考语文·小说阅读的四个维度
高考语文·小说阅读的四个维度小说,可以说是高考语文的必考题。
所以我们有必要从本源上弄清小说的来龙去脉,从理论上弄清小说的考查要点,争取达到“一役而毕其功”的效果。
定义:小说是一种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体裁。
情节的完整是指要具备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给读者一个完整清晰的印象。
演变:"小说"一词出自《庄子·外物》,“饰小说以干县令,其于大达亦远矣”。
但庄子提到的“小说”,是指琐碎的言论,与真正小说的含义相差甚远。
后来,班固《汉书.艺文志》把“小说家”列为十家之后,定义为:“小说家者流,盖出于稗官,街谈巷语,道听途说者之所造也。
”这才与今天所说的小说相接近。
真正意义上的小说,自宋代开始,有文言与白话两种不同系统。
①文言小说,源于先秦的街谈巷语,是一种小道消息的纪录,历经魏、晋、南北朝及隋唐长期的发展后,有明显的进步,形成笔记与传奇两种类型。
②白话小说,源于唐宋说话人的话本,故事取材民间,主要表现百姓的生活及思想意识。
人物、情节、环境是小说的三要素。
情节一般包括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部分,有的包括序幕、尾声。
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刻画人物方法:心理、动作、语言、外貌、神态、侧面描写等。
按照篇幅及容量可分为长篇、中篇、短篇和微型小说(小小说)。
按照表现的内容可分为神话、仙侠、武侠、科幻、悬疑、古传、当代小说等。
按照体制可分为章回体小说、日记体小说、书信体小说、自传体小说。
按照语言形式可分为文言小说和白话小说。
小说与诗歌、散文、戏剧,并称"四大文学体裁"。
高考小说:高考常考的小说有短篇、微型小说;白话小说。
三道题,一道单选,两道简答,计15分;考查内容无外乎人物、情节、环境、主题。
无论怎样出题,无论选择还是问答,都是从不同角度考查小说的三要素和主题,有时偶尔考到手法。
这些都是小说的构成要件,不考这些考什么呢。
高考语文小说阅读鉴赏
③插叙:
对主要情节做补充说明,使情节更加完善,结构更严密,内容更充实 模板:
采用了插叙的手法,既对文章.....的内容作了补充,又突出了文章......的主题(或 丰富了人物......的性格)
④补叙:
对上文内容作了补充交代,更好的表达主题,使文章结构更完整 行文跌宕起伏,收到出人意料的效果
高考语文小说阅读鉴赏
一.小说情节
(一)对结构的作用: 总述:照应全文;承上启下;线索,贯穿全文;设置悬念,埋下伏笔;为
后面情节做铺垫,推动故事情节发展,使情节曲折生动等 ①开头段作用
总领全文;照应题目,呼应下文;引出下文,为后文做铺垫;开门见山,直入主题;欲扬 先抑;对比衬托;渲染气氛,奠定基调;埋下伏笔;设置悬念。
(二)社会环境
1. 交代人物活动及其成长的时代背景,揭示各种复杂社会关系 2. 交代人物身份,表现人物性格,为人物命运的展开作铺垫 3. 揭示社会本质特征,揭示主题
(三)解题思路
由景物描写,交代了人物活动场景,渲染了...气氛,烘托出人物...心情
四.标题作用
(一)标题作用类
①点明时间地点,创设故事背景,渲染环境氛围 ②概括故事情节,暗示/比喻/象征/......揭示小说主旨 ③结构线索,组织全文,寄托了......感情,深化主题 ④铺开情节,呼应下文,对比讽刺,强化效果 ⑤设置悬念,推动(暗示情节发展) ⑥突出人物形象或性格
⑤平叙:
条理清楚,便于了解事情的来龙去脉
(三)情节安排
①悬念: ②抑扬: ③照应: ④伏笔: ⑤对比: ⑥衬托: ⑦铺垫: ⑧突转: ⑨线索:
吸引读者阅读兴趣,引人入胜,使文章更加生动活泼 使文章产生峰回路转,跌宕起伏的效果,增强可读性 使情节更加完整,脉络更加清晰,结构更加紧凑 使全文前后呼应,结构更紧凑,情节发展更合理,前因后果更分明 使形象更突出,加强艺术效果和感染力 使文章更生动,人物事物形象更突出,主题更鲜明 使情节更合理,前后呼应 常收到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效果,对小说主旨起画龙点睛的效果 使小说结构清晰,情节集中,揭示主题,使矛盾和主题更加突出
小说鉴赏方法指导
4、总括答题语言
• ……具体描写了……景色,交代了时间、地 点、环境; • ……营造了一种……的气氛,渲染(奠定) 了……的抒情基调; • ……揭示人物…….的心境,体现了人物性 格,……烘托了人物的思想感情; • 为下文……的情节展开做了铺垫,推动了故 事情节的发展。
考点之四:关于题目的考题
1、给小说拟定一个标题或者标题换一下行 不,为什么或者小说为什么以此为标题 ? 2、小说的标题如何理解?有何作用?
2、环境类考题类型示例
(08浙江卷)《乌米》19题:指出第5自然段中景物 描写所采用的手法,并简析该段景物描写的作用。
手法:①衬托(以动写静,以景衬人);② 分层写景,远近高低结合。 作用:①烘托出肃穆静谧的气氛;②突出乌 米孤独无助的处境;③暗示人物的命运。
3、解题思路
明确:环境描写必须为主题或人物服务的宗 旨,结合环境描写的作用,然后根据题目要 求,结合文章作答。
3、常见考题:
1.文中某段文在小说(结构和内容上)的作用或者对情 节安排有什么作用?(10年陕西卷) 2. 文中某细节在文中有何作用?(《遗璞》2009辽宁 ) 3.概括小说主要情节。(《董师傅游湖》2009安徽, 2010广东卷) 4. 本文情节特点是什么? 5. 小说的情节是如何展开的?(《想象》2009四川)
4、总括人物形象类题答题语言
• XXX是一个能概括本人总特征的形容词的人 (对人物的身份做一个定位),他有什么表 现(做了哪些事件),具有什么性格特点( 品质),小说通过这个人物形象揭示了什么 主题。
考点之三:环境描写类题
1、环境描写的作用
①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 ②暗示社会环境(背景、习俗、思想观念以及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等); ③揭示人物心境,烘托心情; ④渲染气氛、奠定基调; ⑤推动情节的发展或作为情节线索; ⑥揭示或深化主旨。
高考小说之情节鉴赏方法指导
②为全文营造了温馨的气氛;
③引出下文作者对乡村生活的回忆。 ④牛咀嚼的悠闲惬意与下文小时候嚼草的香甜交织在一起, 表现了牛与人的和谐亲密。 (6 分。任选三点每点 2 分)
写景段落:
(1)交代故事发生的环境,渲染….气氛; (2)烘托人物的…..特点; (3)为情节发展做铺垫; (4)暗示故事的…..主题。
发展的脉络,也是结构全文的脉络。其目 的是用来贯穿全文情节,把全文的人物、 事件串联起来,使作品浑然一体,结构完 整严谨。因此它与结构或层次、情节一道 成为作品谋篇布局的重要环节。如小说的 结构,从情节的发展来划分为开端、发展 、高潮、结局几个步骤,而线索则是流淌 于这些步骤间的血液,不得中断。
线索类型
③体现生活化、追求细节的真实。酒杯是极富生活画 面的一个道具,对它的描写也展示了小说的细节之美。 三处着笔,看似漫不经心,实则匠心设计。
• 例 4. [结构安排的作用]小说开头①处写了画横线一段 的情节,此段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请简要分析。(6 分) • 一下轮船,我就快步直奔旅馆。旅馆的守门人对 我说:“现在的旅客可真奇怪,一下轮船,就都朝我们 这儿奔,可是我们这里已没有闲房间了,全都客满。”
小说情节
标题作用题
习题回顾
文学类文本阅读(安徽卷)
【试题解析】本题考查“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的能力。解答这种题,需要 试题解析】 本题考查“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的能力。解答这种题, 具备小说拟题的相关知识:小说题目可从情节角度拟题,或能概括全部情节, 具备小说拟题的相关知识:小说题目可从情节角度拟题,或能概括全部情节,或能 点出核心的部分情节;可从人物角度拟题,或是主要人物,或点明主次人物关系; 点出核心的部分情节;可从人物角度拟题,或是主要人物,或点明主次人物关系; 可从物品角度拟题,该物常常在文中反复出现或是情节发展中至关重要的物品; 可从物品角度拟题,该物常常在文中反复出现或是情节发展中至关重要的物品;可 从表现主题角度拟题,或直接点明主题,或含蓄表现主题; 从表现主题角度拟题,或直接点明主题,或含蓄表现主题;可用故事发生的时间拟 可用故事发生的地点拟题;可用人物的情感拟题;还可以综合各种信息, 题;可用故事发生的地点拟题;可用人物的情感拟题;还可以综合各种信息,拟写 有文采的或有幽默感的文题。对于本题而言,题目拟写也是灵活的: 有文采的或有幽默感的文题。对于本题而言,题目拟写也是灵活的:可根据情节拟 本文的情节包括“订碑”“看碑”“运碑”“立碑” ”“看碑”“运碑”“立碑 题,本文的情节包括“订碑”“看碑”“运碑”“立碑”,这几个过程可以使用 洗碑”概括,也可以用“ 一词,该词是情节的线索, “洗碑”概括,也可以用“碑”一词,该词是情节的线索,又能对读者强烈地提示 文章的情节及核心情节内容;可根据人物拟题, 王石匠” 淡定的洗碑人” 文章的情节及核心情节内容;可根据人物拟题,如“王石匠”或“淡定的洗碑人” 该题从人物角度提示情节,并暗示小说主题);可根据主题拟题, );可根据主题拟题 (该题从人物角度提示情节,并暗示小说主题);可根据主题拟题,如“洗碑之 可根据物品拟题, 该题有象征义,暗示碑的纪念之意, 悟”;可根据物品拟题,如“碑”(该题有象征义,暗示碑的纪念之意,对人的警 醒教育作用等)。说明拟题理由,其实就是阐明拟题所选的角度。 )。说明拟题理由 醒教育作用等)。说明拟题理由,其实就是阐明拟题所选的角度。
如何鉴赏小说的情节
如何鉴赏小说的情节文/王学华小说主要是通过故事情节来展现人物性格,表现主题的。
故事情节是塑造典型性格的依托,优秀小说的故事情节都和塑造典型性格紧紧结合,故事发生、发展、结束的过程,也就是塑造典型性格的过程。
故事情节越典型,越能体现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矛盾,就越有利于典型性格的塑造;脱离了塑造典型性格,故事情节再曲折生动,也毫无意义。
小说的故事情节都是虚构的,故事来源于生活,但它通过整理、提炼和安排,就比现实生活中发生的真事更集中,更完整,更具有代表性。
鉴赏小说的情节,特别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理清线索,把握情节的来龙去脉一般来说,故事情节从前到后都有着某种内在联系,这种内在联系也就是贯穿在整个作品中的情节线索。
只要找到了这条贯穿整个作品的线索,情节的来龙去脉也就容易把握了。
这是我们鉴赏情节的首要任务。
不过,小说的情节线索并不是指我们一般所说的时间线索或空间线索,而是指作品里的基本矛盾冲突所构成的情节发展线索。
例如鲁迅的《祝福》,祥林嫂与鲁四老爷的矛盾冲突,就是构成情节的主要线索。
由于作品篇幅长短的不同以及作品内容的特点,小说的情节线索又有主线、副线和明线、暗线之分。
鉴赏小说情节,如能抓住情节的线索,把握其来龙去脉,将有助于我们在分析作品时统观全局,全面地把握作者的意图。
二、以事见人、透视人物的性格特点情节是人物性格发展的历史,是作为人物运动的形式出现的。
所以,鉴赏故事情节应以事见人,将人物性格与情节联系起来分析。
如鲁迅的小说《孔乙己》中写孔乙己到酒店喝酒,周围的人嘲笑他、与他争辩的情节,正是要表现孔乙己偷窃、迂腐的坏毛病。
孔乙己教“我”“茴”字的四种写法和分豆给孩子们吃的情节,又是为了表现孔乙己的自傲和善良的品性。
孔乙己被丁举人打断腿后爬着到酒店喝酒,又谎称腿是跌断的,这些情节则表现他受欺凌的悲惨命运和讲面子的弱点。
小说就是通过这一系列的情节来完成对孔乙己复杂性格的刻画的。
阅读鉴赏时,要逐一分析,挖掘情节的意义。
怎样鉴赏小说(全方位分析)
怎样鉴赏小说一高考中小说鉴赏什么1.鉴赏人物形象(1)从作者对人物的介绍和评价来把握人物;(2)从人物的语言、行动和心理描写来分析人物;(3)从人物活动的社会历史背景来理解人物;(4)从多种不同的角度对人物作面面观。
2.鉴赏故事情节(1)找出线索,理清情节的来龙去脉;(2)由事见人,看情节发展如何为人物塑造服务;(3)见微知著,从场面和细节分析情节对表现主题的意义;(4)赏析技巧,注意发现作者组织情节的艺术匠心。
3 鉴赏环境描写(1)分析环境对主题思想的暗示;(2)分析环境对人物形象的烘托;(3)分析环境对小说氛围的创造;(4)分析环境对小说情节的推动。
4.鉴赏语言(1)注意鉴赏人物语言的个性特色;(2)注意鉴赏作者运用语言的风格;(3)注意从作品实际出发对语言进行具体分析。
5.主题的鉴赏(1)从作者背景看主题;(2)从人物塑造看主题;(3)从情节发展看主题;(4)从语言的情感色彩看主题;(5)从整体倾向看主题。
二小说的基本常识近几年现代代阅读在第Ⅱ卷文学作品阅读以散文为主,但也时常考小说阅读,侧重考查理解、判断、推断、想象能力。
从选文来看,更趋于考查文化内涵深、体现历史沉淀和寓含哲理性、教育性的散文或小说。
小说属于文学作品,其文学特征最为明显,也最体现《考试大纲》中的要求: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一) 小说的基本常识1、小说是通过人物、情节和环境的具体描写来反映现实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
人物、情节、环境是小说的三要素。
2、小说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包括:语言描写、肖像描写、行动描写、心理描写和细节描写。
3、小说中的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4、小说的叙述方式包括顺叙、倒叙、插叙等。
(二)小说的特点1、完整的故事情节2、鲜明的人物形象3、典型的环境4、深刻的主题5、精巧的构思(三)高考命题要点1.把握故事情节2.揣摩人物形象3.注意环境描写4.概括主题内容5.品味语言特色 6.分析写作技巧三鉴赏小说的基本方法第一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一)关于文学作品的形象1.优秀的小说和戏剧文学作品大都着力于刻画人物,创造典型的人物形象。
PPT2023中考高考语文文学类文本阅读技巧指导《学习关于小说情节的技巧》顺叙,插叙,倒叙,平叙
情节的作用 2.就结尾来说,情节有如下形式:
留下空白,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4)戛然而止
给读者留有无穷
的结尾
__回__味___的__余__地___。
戛 然 而 止
情节的作用 2.就结尾来说,情节有如下形式:
这种结尾常有对上文情节
(5)情节 的( 呼应 )和 _解__释__悬___念___
补叙式 的作用,使 __人___物__形__象__ 更加
伏 笔
情节的作用 3.中间段的作用 (2)考虑情节__与___人__物__性__格____的关系。
常用答题术语: _塑__造__了__…___…__的__人__物___形__象_________, _刻__画__了___人__物__…__…__的___心__理__等_______, _表__现__了___人__物__…__…__的___性__格__或__精___神__。 如《祝福》“祥林嫂反复讲述阿毛被
狼吃”这一情节,就刻画了一位想念儿子 而又希望获得别人同情的祥林嫂形象。
情 节 与 人 物
情节的作用 3.中间段的作用
(3)从情节与小说环境的关系考虑,这一情 节是否是描写了自然环境或暗示了社会环境。
常用答题术语:__交___代__人__物__活___动__的__环__境___, 使环境__更__具__典___型__性___等。
④揭示小说(主题 )。
倒 叙 式
情节的作用 1.就开头来说,情节有如下形式
写 ① ( 交代)故事发生的( 环境) 景 ②__渲__染___气__氛_; 法 ③( 烘托 )人物( 心情 )
写 景 法
情节的作用 2.就结尾来说,情节有如下形式:
①结构安排上,它使平淡的 故事情节陡然生出( 波澜 ), (1)出人意 产生__震__撼__人__心____的力量。 料的结局 ②表现手法上,与前文的 ( 伏笔 )相( 照应 ),使人觉 得又在情理之中
高考小说之情节鉴赏方法指导
小说情节
情节手法
情节结构安排的特点
就全文来说:
1.一波三折式。作用是引人入胜,扣人心弦, 增强故事的戏剧性、可读性。
2.倒叙式(把结局放到开头来写),如《祝 福》,先写祥林嫂的死,然后再写祥林嫂 是怎样一步步被封建礼教逼向死亡之地的。 起到制造悬念的作用。
3.欧亨·利式.前文伏笔照应,结尾出人意料又 在情理之中。《最后的常春藤叶》
8.[线索及其作用] 这篇小说有明暗两条线索,明线是“走 眼”,暗线是什么?并结合全文简要分析其作用。(6分)
[答案] 暗线:诚信经商,与人为善。 作用:①使文章浑然一体,结构完整严谨,由“云芳斋” 李老板派人卖玉给赵老板开始,中间是李、赵两老板 发生矛盾,结局是李老板摘牌走人。 ②丰富了人物形象,深刻地刻画出赵老板为人)
• (4)以空间、时间或人物心理为线索。
• 明线和暗线
• 《吃饺子》明线是我吃饺子,暗线是 梁亮父亲,明暗线结合表达在艰苦的 年代人们纯朴的情感。
小说线索的作用:
1.贯穿全文,使文章结构 严谨。 2.人物形象; 3.表现主题。
子母题型变式
4.这篇小说为什么要用“走眼”做题 目?(5分)
[答案] ①“走眼”是贯穿全文的线索。 ②“走眼”是全文的主要事件。 ③“走眼”在文中具有正话反说的效果,较好 地突出了主题。(5分)
局 相照应,使人觉得又在情理之中;③突出人物形象;④突出文章主旨
令人伤 ①从主题上看,能更好地深化主题;②从表现人物性格上看,能更好 感 地表现人物性格;③这种结局令人伤感,引人思考
的结局
令人喜 ①从表达效果上看,小说的喜剧结局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 悦 间,耐人寻味;②从读者的情感体验上看,符合人们阅读的心理预期, 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给人以欣慰、愉悦之感;③从主题上看,这样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考“文学类文本”阅读指导:小说情节鉴赏的四个方面
一、情节的鉴赏鉴赏方法:
对小说情节的鉴赏可从四个方面入手。
第一,理清基本矛盾冲突所构成的情节发展线索,弄清故事的来龙出脉,从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的全过程来把握故事内容,尤其注意分析通透发展和高潮部分。
善于体悟出故事情节中寄寓的深刻的生活哲理、社会现实意义。
第二,鉴赏小说的情节要从细节入手,细节往往成为设题点,伏笔与点睛之笔是命题者的热点选择。
另外,还要注意鉴赏小说情节中倒叙、插叙、伏笔、悬念等的表达效果。
第三,把握情节上的“转”(即情节、感情的变化);因为短,冲突往往在高潮中戛然而止,引人深思。
这使结尾句往往成为点睛之笔,是理解全篇的关键。
第四,故事情节总是为塑造人物形象服务的。
梳理故事情节的过程就是对人物性格感受的过程,也是对小说主题理解的过程。
如《水浒传》中的林冲,本是东京八十万禁军教头,官居高位。
小说在前五回里,浓墨叙述了“娘子受辱”、“带刀误入白虎堂”、“刺配沧州道”、“大闹野猪林”、“火烧草料场”、“风雪山神庙”等情节,展示了林冲一步一步地被逼上梁山的过程。
一位逆来顺受的“忠臣”最终成为犯上作乱的“英雄”,其性格刻画运用的是情节推进法。
二、常见命题方式:
①某段划线的句子在文中有何作用,请作简述。
②将小说的某个情节抽去,对小说的人物刻画和主题的表现有没有影响?为什么?
③为什么小说要几次写到某某事件?
④小说在哪些方面对某某人物作了伏笔,找出来并作简要分析。
三、解题思路:
解题时仍然要从小说三要素寻找思路,明确情节构思是为了表现人物的宗旨,结合情节的一般作用思考答题方向:
①是对表现主题的作用。
其作用一般来说是点题或突出主题。
②是对塑造人物形象方面的作用。
或是发展了人物性格,或是表现了人物性格。
③是对整个故事情节的构成上的作用。
一般来说是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
四、典例分析:
小说《项链》的结尾出人意料,但是否合乎情理呢?请结合有关情节进行分析。
答:合乎情理。
①借项链时,福雷斯蒂埃夫人很爽快地答应:“当然可以。
”显得相当大方,这就暗示项链是假的。
②玛蒂尔德四处买项链时,珠宝店老板说“我只卖出去这个盒子”,这又暗示项链与盒子不是原配的。
③玛蒂尔德去还项链时,福雷斯蒂埃夫人“竟没有打开盒子看”,这再一次暗示项链并不是什么贵重的首饰。
所以,结尾由福雷斯蒂埃夫人亲口说出项链是假的虽是出人意料,却是合乎情理的。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