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黄单胞菌白叶枯致病变种与寄主水稻互作机制

合集下载

水稻白叶枯病研究进展

水稻白叶枯病研究进展

水解酶类 .水稻白叶枯病菌除不产生淀粉酶 外,纤维素酶、蔗糖酶、木聚糖酶、磷酸 脂酶、卵磷脂酶和蛋白酶均能产生。这些 酶在病叶组织中的活性均高于健叶组织。 通过对用Tn5诱变的无毒菌株的生化行为的 研究,我们发现所有无毒突变体除淀粉酶 活性有质的变化(阴性变为阳性外),蛋白 酶活性增强,EPS产量增加,大多数突变体 的果胶酶活性是从无到有,纤维素酶活性 基本不变,大多数突变体的脂酶活性有所 降低。这一研究结果表明Xoo的胞壁水解酶 和胞外多糖与其致病性并没有严格的相关 性。
条斑 气孔
+ + - +
65.0%
Xco-1-/Xcocola+
表1
水稻黄单胞两个致病变种的遗传和生理生化特征
(二)小种分化 小种分化是指病原菌在不同 品种特异性互作关系。自60年代起,日本、 菲律宾国际水稻所和我国相继对水稻白叶 枯病菌的小种分化进行了研究。由于对水 稻白叶枯病菌在水稻品种上特异性互作的 标准还存在不同的看法,各国间对水稻白 叶枯病菌小种的致病性分化分别表示为小 种和致病型(表2,3,4)。
水稻白叶枯病研究进展
白叶枯病是水稻上的重要病害,在全球五大洲 中,除欧洲外均有报道。环亚洲太平洋各国发生 较为频繁,其中亚洲,特别是南亚和东南亚各国 发生较高。在我国除新疆外,其它各省市都有报 道。尽管由于抗病品种的应用,水稻白叶枯病已 得到一定程度的控制,但每年尚有近1亿亩发病 面积,其中防治面积仍达3000万亩,所以该病在 我国仍是不容忽视的问题。 由于问题的重要性,世界各国,特别是亚洲国家 都特别重视对该病的研究。美国、日本、菲律宾 、印度和我国植物病理学家都对水稻白叶枯病的 研究做出重要贡献。
表5
日本与菲律宾国际水稻研究所推荐用以监测水稻 白叶枯病菌小种分布及新基因鉴定的国际鉴别品种

水稻白叶枯病的防治

水稻白叶枯病的防治

05
水稻白叶枯病防治建议和 展望
针对不同地区和品种的水稻白叶枯病防治建议
稻飞虱的防治
针对不同地区和品种的水稻,需采取不同的防治策略。 对于稻飞虱的防治,应采取“治早治小,压前控后”的 策略,以控制稻飞虱的种群数量。
生物防治
利用天敌和生物农药进行防治,如使用赤眼蜂、蜘蛛等 天敌捕食稻飞虱,或使用苦参碱、印楝素等生物农药进 行防治。
防治效果:通过合理的化学防治措施,该品种的水稻白 叶枯病得到了有效控制,产量和品质均得到了明显提升 。
某地区水稻白叶枯病的生物防治案例
• 背景:某地区的水稻种植区长期使用化学农药进行白叶枯病 的防治,导致环境污染和生态平衡被破坏。为了解决这一问 题,当地农业部门决定采取生物防治措施。
某地区水稻白叶枯病的生物防治案例
水稻白叶枯病的防治
2023-11-07
目录
• 水稻白叶枯病概述 • 防治方法 • 防治效果评估 • 水稻白叶枯病防治案例分析 • 水稻白叶枯病防治建议和展望
01
水稻白叶枯病概述
定义和症状
定义
水稻白叶枯病是一种由细菌引起的真菌性病害,也称为水稻细菌性条斑病。
症状
水稻白叶枯病主要侵害叶片,也可侵害叶鞘和穗部。病斑初期为暗绿色水渍 状小斑,后期为黄褐色或灰白色枯死斑,病斑与健康部分交界明显,有黄晕 。在湿度大时,病部有黄色菌脓溢出。
04
水稻白叶枯病防治案例分 析
某地区水稻白叶枯病的综合防治案例
背景:某地区的水稻种植区经常受到白叶枯病的侵袭, 导致产量下降,品质受损。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当地农 业部门开展了一系列的防治工作。
1. 农业防治:选择抗病性强的品种,淘汰易感病品种; 合理施肥,增施有机肥和磷钾肥;加强田间管理,及时 排水、除草和灭虫。

水稻白叶枯病菌的母株与单细胞系的遗传与致病性差异的分析

水稻白叶枯病菌的母株与单细胞系的遗传与致病性差异的分析

水稻白叶枯病菌的母株与单细胞系的遗传与致病性差异的分析邱并生
【期刊名称】《微生物学通报》
【年(卷),期】2008(35)12
【摘要】由水稻白叶枯病菌(Xanthomonas oryzae pv.oryzae)引发的稻白叶枯病是水稻生产上的重要病害。

水稻白叶枯菌自然群体是由包括基本无毒性的弱毒菌在内的不同致病型组成的混合群体,代表自然群体的原始菌株的致病力与其毒力结构紧密相关。

常规划分的致病型,是田间病菌群体毒力结构的表型反应;稻株发病程度,是在一定生态条件下,不同毒力的多细胞入侵和协同互作的结果。

遗传分群与菌株的致病性之间及地理来源具有一定的相关性。

【总页数】1页(P1999)
【作者】邱并生
【作者单位】《微生物学通报》编委会,北京,10010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S4
【相关文献】
1.水稻白叶枯病菌北方菌株遗传多样性rep - PCR分析 [J], 阙海勇;陈华民;吴茂森;何晨阳
2.水稻与白叶枯病菌互作的基因表达谱分析与差异性表达基因的识别 [J], 吴茂森;田峰;齐放军;何晨阳
3.水稻白叶枯病菌致病性分子遗传学基础 [J], 陈功友;邹丽芳;王邢平;向勇;王金生
4.中国、日本和菲律宾水稻白叶枯病菌遗传多样性比较分析 [J], 郑伟;刘晓辉;成国英;林兴华
5.中国、日本和菲律宾水稻白叶枯病菌的母株与单细胞系的遗传与致病性差异的分析 [J], 郑伟;刘晓辉;成国英;林业华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白叶枯病菌侵染水稻的途径及其分子机理

白叶枯病菌侵染水稻的途径及其分子机理

Open Journal of Nature Science 自然科学, 2020, 8(3), 158-162Published Online May 2020 in Hans. /journal/ojnshttps:///10.12677/ojns.2020.83021Pathway and Molecular Mechanism ofBacterial Blight Infection in RiceYujie Gu, Wei Feng, Le MeiCollege of Chemistry and Life Sciences, Zhejiang Normal University, Jinhua ZhejiangReceived: Apr. 6th, 2020; accepted: Apr. 17th, 2020; published: Apr. 24th, 2020AbstractIn order to prevent the adverse effects of rice bacterial blight, the worldwide bacterial disease on rice breeding, the exploitation of different disease resistance genes in rice plays a vital role in the genetic breeding. Xanthomonas campestris pv. Oryzae (Xoo) has also evolved in response to this pressure. Therefore, studying the pathogenic mechanism of Xoo is also important for the control of rice blight. This article summarizes the infection pathways and molecular mechanisms of Xoo, which can provide reference for other researches on the control of Xoo.KeywordsXanthomonas campestris pv. Oryzae, Pathogenic Mechanism, Infection Pathway白叶枯病菌侵染水稻的途径及其分子机理顾宇杰,冯巍,梅乐浙江师范大学化学与生命科学学院,浙江金华收稿日期:2020年4月6日;录用日期:2020年4月17日;发布日期:2020年4月24日摘要为了防治水稻白叶枯病菌这种世界性细菌病害对水稻育种的不利影响,水稻中的不同的抗病基因的挖掘对水稻的遗传育种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三种Ⅲ型蛋白影响黄单胞菌—水稻互作与植物抗病性研究

三种Ⅲ型蛋白影响黄单胞菌—水稻互作与植物抗病性研究

三种Ⅲ型蛋白影响黄单胞菌—水稻互作与植物抗病性研究利用24个已知抗病基因的近等基因系材料对我国285个水稻白叶枯菌株的毒性进行了研究。

除了IRBB51以外,含有多个抗病基因的水稻品种几乎对所有菌株都表现了高度的抗性。

因此,我们选出对白叶枯菌株抗感反应有明显差异的13个含有单个抗病基因的水稻品种用于进一步的实验。

IR24和IRBB10抗性很弱,仅对少数菌株具有抗性;而IRBB5、IRBB7以及IRBB21则具有较高的抗性,对大多数菌株表现出高度的抗性。

其它单基因品种如IRBB2、IRBB3、IRBB4、IRBB7、IRBB13等在菌株间的抗感反应有着显著的差异。

因此,根据白叶枯病菌与近等基因系水稻之间的互作,我们筛选出6个单基因品种(IRBB5,IRBB13,IRBB3,IRBB14,IRBB2,IR24)作为鉴别品种,从而将我国的白叶枯病菌菌株划分为9个小种,其互作模式依次为:RRRRRR、RRRRRS、RRRRSS、RRRSSS、RRSSSS、RSRRRS、RSSRRS、RSSSSS、SSSSSS,对应小种频率分别为10.18%、10.53%、4.91%、10.18%、24.21%、5.96%、11.23%、22.46%、0.35%。

我国白叶枯菌株的毒性呈现多样性,不同时期、不同地区菌株毒性差异明显。

与菲律宾菌株的毒性进行比较,也存在较大的差异。

通过构建Xanthomonas oryzae pv.oryzae PXO99的hrpA、hrpF基因突变菌株PXO99/PMD-A(AOS)、PXO99/PMD-F(FOS)及其功能互补菌株AOS/pUFR034∷hrpA(cAOS)、FOS/pUFR034∷hrpF(cFOS),并分别对之进行GFP荧光标记,产生PXO99/pHM1∷gfp(PXO99-GFP)、AOS/pHM1∷gfp(AOS-GFP)、FOS/pHM1∷gfp (FOS-GFP)、AOS/pHM1∷hrpA∷gfp(cAOS-GFP)、FOS/pHM1∷hrpF∷gfp(cFOS-GFP),对水稻-白叶枯病菌互作进行研究。

水稻与白叶枯病菌互作机制研究进展

水稻与白叶枯病菌互作机制研究进展

水稻与白叶枯病菌互作机制研究进展
王涛;王长春;张维林;严成其;杨玲
【期刊名称】《生物技术通报》
【年(卷),期】2012(000)005
【摘要】水稻白叶枯病由Xanthomonas oryzae pv.Oryzae(Xoo)致病菌引起,为水稻三大病害之一,对世界水稻生产造成了严重危害.水稻与Xoo互作符合“基因对基因”假说,是研究植物与细菌互作的典型模式系统.水稻基因组以及Xoo基因组测序的完成,极大地推动了水稻-Xoo互作分子机理的研究.就有关水稻与Xoo互作机制的最新研究进展作一概述.
【总页数】8页(P1-8)
【作者】王涛;王长春;张维林;严成其;杨玲
【作者单位】浙江师范大学化学与生命科学学院,金华321004;浙江师范大学化学与生命科学学院,金华321004;浙江师范大学化学与生命科学学院,金华321004;浙江省农业科学院病毒学与生物技术研究所,杭州310021;浙江师范大学化学与生命科学学院,金华321004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水稻与水稻内寄生线虫互作机制研究进展 [J], 张磊;孙晓棠;崔汝强
2.水稻与稻瘟病菌互作的分子机制研究进展 [J], 陈其国;韦淑亚;章萍
3.水稻与稻粒黑粉病菌互作分子机制研究进展 [J], 蒋钰琪;舒新月;郑爱萍;王爱军
4.水稻高产高效的根-冠互作机制研究进展 [J], 陶荣荣;蔡晗;朱庆权;周益雷;王康平;
余超;侯丹平;刘海浪;张耗
5.水稻与稻瘟病菌互作机制研究进展 [J], 张红生;吴云雨;鲍永美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水稻与白叶枯病菌互作中叶片可溶性蛋白质的变化

水稻与白叶枯病菌互作中叶片可溶性蛋白质的变化

水稻与白叶枯病菌互作中叶片可溶性蛋白质的变化
吴健胜;王金生
【期刊名称】《西南农业大学学报》
【年(卷),期】1998(20)4
【摘要】应用双向电泳技术,研究了水稻与白叶枯病菌互作过程中水稻可溶性蛋
白质的变化。

结果表明,在不亲互作用中,4种多肽诱导产生,9种增强,1种减弱。

其中,c,β,b,cⅡ,a6种多肽的变化分别出现在2种组合类型的不亲和互作中。

在亲和互作中,7种多肽增强,1种诱导产生,其中,b,c,c,Ⅱ,a5训多肽的变化分别出现在2种组合类型的亲和互作中,7种多肽在亲和与不亲和互作中变化一致。

其中,b,cⅡ,a4多种肽分别
【总页数】7页(P321-327)
【作者】吴健胜;王金生
【作者单位】南京农业大学植保系农业部病虫监测与治理重点实验室;南京农业大
学植保系农业部病虫监测与治理重点实验室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S435.111.4
【相关文献】
1.病程相关蛋白质在水稻与白叶枯病菌互作过程中的表达 [J], 关明俐;李莉云;刘国振;窦世娟;李雪姣;贾霖;史佳楠;曾祥然;贾盟;郭美岑;刘丽娟
2.冬春季节气温变化与樟树叶片可溶性蛋白质含量的关联分析 [J], 黄绍辉;刘艳;王
静静;周雪茹
3.水稻叶片中可溶性蛋白质提取介质的比较 [J], 应奇才;钟国庆;邱明
4.灌浆期不同温光对水稻叶、籽粒可溶性蛋白质及可溶性糖动态变化的影响 [J], 张磊;吴冬云;朱碧岩;张铭光;黎杰强
5.水稻高压变异材料的SSR标记和叶片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分析 [J], 何秀英;徐世平;廖耀平;毛兴学;翁克难;陈钊明;陈粤汉;肖万生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水稻白叶枯病致病性基因研究进展

水稻白叶枯病致病性基因研究进展

水稻白叶枯病致病性基因研究进展刘文平;吴宪;郭东梅;王继春【期刊名称】《黑龙江农业科学》【年(卷),期】2014(000)006【摘要】稻黄单胞菌水稻致病变种[Xanthomonas oryzae pv.oryzae(Xoo)]可引起水稻白叶枯病,是水稻病害中最严重的病害之一,其与水稻互作是基因对基因的关系.Xoo基因组测序的完成极大推动了对Xoo基因功能的研究.为此,该文对近几年来Xoo致病性基因的鉴定情况进行统计,并就致病性基因的突变菌株对水稻接神情况和菌株自身变化进行了归纳,较为详细阐述了当前对Xoo无毒基因的鉴定研究状况,为水稻抗白叶枯病育种以及研究致病基因和致病机制提供理论基础.【总页数】5页(P140-144)【作者】刘文平;吴宪;郭东梅;王继春【作者单位】吉林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农业部东北作物有害生物综合治理重点实验室,吉林公主岭136100;吉林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农业部东北作物有害生物综合治理重点实验室,吉林公主岭136100;吉林省农业技术推广总站,吉林长春130021;吉林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农业部东北作物有害生物综合治理重点实验室,吉林公主岭1361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435.11【相关文献】1.水稻白叶枯病抗性基因及其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育种研究进展 [J], 毛凌华;聂元元;李瑶;吴晓峰;陈胜军;李永辉;卢明;黄仁良;蔡耀辉2.水稻白叶枯病抗性基因研究进展 [J], 刘全胜3.水稻白叶枯病抗性基因Xa21的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 [J], 陈小林;颜群;高利军;高汉亮4.水稻白叶枯病抗病基因鉴定的研究进展 [J], 戴雷;王金生5.关于水稻白叶枯病抗性基因研究进展 [J], 高和平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白叶枯病菌和细菌性条斑病菌多样性的TALE效应蛋白调控水稻抗(感)病性机理与利用策略

白叶枯病菌和细菌性条斑病菌多样性的TALE效应蛋白调控水稻抗(感)病性机理与利用策略

白叶枯病菌和细菌性条斑病菌多样性的TALE效应蛋白调控水稻抗(感)病性机理与利用策略李争;熊鹂;纪志远;邹丽芳;邹华松;陈功友【期刊名称】《中国农业科学》【年(卷),期】2013(046)014【摘要】培育和种植抗病品种是防治水稻白叶枯病和条斑病的有效措施.最近几年有关TALE效应蛋白调控水稻抗(感)病性研究取得了突破性进展,这将改变水稻抗性品种培育策略.为此,本文对稻黄单胞菌-水稻互作系统中已知TALE效应蛋白与水稻中的已知或未知抗(感)病基因(R或S)的对应关系进行了归纳,并就tale基因进化及对应水稻R或S基因发掘进行了分析.另外,文中还对以TALE为基础发展而来的TALEN技术遗传修饰水稻感病基因的前景进行了展望.利用TALEN技术可将高产优质但感病的水稻品种(材料)转变为高产优质兼广谱抗病的水稻品种(材料).【总页数】8页(P2894-2901)【作者】李争;熊鹂;纪志远;邹丽芳;邹华松;陈功友【作者单位】上海交通大学农业与生物学院,上海200240;上海交通大学农业与生物学院,上海200240;上海交通大学农业与生物学院,上海200240;上海交通大学农业与生物学院,上海200240;上海交通大学农业与生物学院,上海200240;上海交通大学农业与生物学院,上海200240【正文语种】中文【相关文献】1.水稻白叶枯病菌和水稻细菌性条斑病菌的实时荧光PCR快速检测鉴定 [J], 廖晓兰;朱水芳;赵文军;罗宽;漆艳香2.水稻品种"佳辐占"应答细菌性条斑病病原菌侵染的蛋白质组学分析 [J], 陈芳育;黄青云;张红心;林涛;郭玉春;林文雄;陈亮3.水稻细菌性条斑病发生对水稻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碳代谢多样性的影响 [J], 杨俊; 王星; 王彦芳; 张荣琴; 代真林; 呼宝健; 陈秀琼; 姬广海; 魏兰芳4.水稻细菌性条斑病菌侵染后抗、感近等基因系酶活性的变化 [J], 何圣贤;万瑶;张慧;刘芳5.Ⅲ型效应蛋白XopAY调控水稻白叶枯病菌的致病力 [J], 占昭宏;林玉暖;米多;魏炳铮;牛晓磊;陈银华;陶均;李春霞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水稻白叶枯病菌harpin基因的克隆与表达

水稻白叶枯病菌harpin基因的克隆与表达

水稻白叶枯病菌harpin基因的克隆与表达闻伟刚;王金生【期刊名称】《植物病理学报》【年(卷),期】2001(31)4【摘要】利用 PCR方法从水稻黄单胞菌白叶枯致病变种 (Xanthomonas oryzae pv.oryzae,Xoo) Jxo III菌株中克隆到编码诱导植物过敏性反应激发子的基因 hrf A。

同源性比较发现其推测产物与水稻白叶枯病菌菲律宾小种 Pxo86的 Hpa1有97.2 %的序列一致性 ,比 Hpa1少了一个 - GGG- GG-氨基酸残基序列重复。

基因经 Nde I和 Bam HI双酶切后连到含 T7启动子的高表达载体 p ET30 a(+ )上构建重组质粒 p HRF4 ,并转化宿主菌 BL2 1(DE3)产生表达菌株 BL HR4。

经过 IPTG诱导之后 ,BL HR4产生一分子量为 15 .6k D的蛋白质。

研究表明 ,该蛋白在性质与功能上类似于其它已发现的 harpins,即能够在烟草上引起典型的过敏性反应 ,富含甘氨酸、热稳定以及对蛋白酶敏感。

因此 ,我们把该蛋白定名为 harpin Xoo。

harpin Xoo还具有诱导植物抗病性的功能。

【总页数】6页(P295-300)【关键词】水稻白叶枯病菌;过敏性反应;hrfA;harpinxoo;诱导抗病性;基因克隆【作者】闻伟刚;王金生【作者单位】南京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院【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435.621;S432.42【相关文献】1.水稻与白叶枯病菌互作的基因表达谱分析与差异性表达基因的识别 [J], 吴茂森;田峰;齐放军;何晨阳2.水稻白叶枯病菌GX1329基因组文库的构建及含编码TAL效应物基因的克隆的分离 [J], 张子宇;赵帅;莫伟兰;罗雪梅;玉延华;段承杰;冯家勋3.水稻白叶枯病菌luxR同源基因的克隆和表达 [J], 梁斌;郭滨;杨晨;张鑫军;戴陆园;余腾琼;沈大棱4.哺乳动物硒结合蛋白同系物基因表达可提高水稻对稻瘟病菌和稻白叶枯病菌的抵抗能力 [J], 汪开治5.水稻白叶枯病菌诱导水稻悬浮细胞防卫基因表达的初步研究 [J], 朱友林;吴健胜;王金生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我科学家发现白叶枯病菌侵害水稻机理

我科学家发现白叶枯病菌侵害水稻机理

该研 究不 仅 揭示 了病 原细 菌利 用 新 机 理 . 时 也 揭 示 了 可 能 涉 及 水 稻 与 病 原 共 进 化 一 个 同
媳 例 子。相关研 究论 文 日前在 国际植物 生物学 研究领域 的 顶级杂 志《 植物 细胞 》 以重 点推 荐形式 在线 发表 , 上 同时配 发
我 国创 制成 功 环保 农药 四氟醚唑
由杭州 宇龙 化工有 限公 司攻关 4年创 制的 环 保 型农药 —— 四氟醚 唑 原 药 日前 完成 中试 产 品经浙 江省农 药检定 管理所 检测 .质量符 合
Q H H 6 — 0 7技术 指标要 求。 州宇龙 目前 / Y 04 20 杭
正 在积极 筹 建产业 化装置 。 目建 成投产后 , 项 杭 州 宇龙将 成为继 意 大利意赛 格公 司之后 的全球
我 科 学 家 发 现 白 n- 病 - ̄ l
菌 侵 害 水 稻 机 理 ’
华 中农业 大学 作物 遗 传 改 良国家重 点 实验 室王 石平 教
授 课 题 组 的研 究 表 明 , 白叶 枯 病 菌 会 利 用 水 稻 生 长 繁 殖 必 不 可少 的 显 性 X l a3基 因 , 减 少 铜 在 水 稻 导 管 中 的 分 布 而 侵 害 水稻 。
怍 物病害 。据王石 平介 绍 , 白叶枯 病 菌引起 的自叶枯 病是 由
水稻的重要 病害之 一 , 曾令 全球水 稻减产 7 %。了解 白叶枯 0 痫 菌侵害水稻 的这 一机制 , 有助 于设计 有效 途径 培育 抗病 将
水 稻 品种 。
I 9 36 50 /2
农掰铲游帮 转曲箜艘 踏 目 — 船堂 蔼 照
第 二个拥 有 四氟醚 唑生产技 术 的厂 家
四氟 醚唑属 于三 唑类杀 菌剂 , 一种低 毒 、 是 高效 、 应用 范 围广 的环保 新 型农 药 。 该产 品价 格 昂 贵 , 吨市场 售 价折 合 人 民币 6 每 0万元 . 意 是

稻白叶枯病菌不同毒力单细胞系互作关系及田间自然群体毒力组成初析

稻白叶枯病菌不同毒力单细胞系互作关系及田间自然群体毒力组成初析

稻白叶枯病菌不同毒力单细胞系互作关系及田间自然群体毒力组成初析于大胜;成国英【期刊名称】《植物病理学报》【年(卷),期】2002(32)1【摘要】稻白叶枯病菌不同毒力的单细胞系混合组配后的致病力随着不同毒力菌所占的比例、彼此之间及与寄主之间的相互作用而发生相应变化 ;同一病田不同病株分离菌以及同一叶片不同叶位段分离菌 ,均存在致病力的分化 ;表明稻白叶枯菌在同一块田、甚至同一病叶上都存在不同的毒力细胞。

稻株发病程度 ,是在一定生态条件下 ,不同毒力的多细胞入侵和协同互作的结果。

所以采用“段叶沙培切口取菌胶”法所得的分离株 ,是含不同毒力细胞的混合体。

测定一定数量的此类菌株的致病型分化 ,即是对田间病菌自然群体毒力组成的表型反应。

来自同一田块的 36株分离菌的致病型测定结果与从 4 8县采集的 2 0 8个菌株所测定的结果非常一致 ,因此 ,对一块稻田的病菌的毒力分化测定 ,可以作为对相似生态条件下的广大稻区病菌自然群体毒力组成监测的参考。

【总页数】6页(P37-42)【关键词】毒力;单细胞系;稻白叶枯菌;互作关系;自然群体毒力组成;致病力【作者】于大胜;成国英【作者单位】华中农业大学植保系【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435.111.4;S432.42【相关文献】1.嗜水气单胞菌毒力因子检测及不同毒力基因型菌株对剑尾鱼的致病性研究 [J], 任燕;孙承文;石存斌;潘厚军;陶家发;吴淑勤2.姜瘟病原菌田间自然群体毒力及不同接种方法的比较研究 [J], 于大胜;崔秀伟;张福鑫;王峰祥3.啶酰菌胺和咯菌腈对番茄灰霉病菌不同菌株的毒力(初报) [J], 赵建江;韩秀英;张小风;马志强;王文桥;陈治芳;李赛飞4.稻白叶枯病不同毒力株细菌的诱导抗病性与活性氧代谢的关系 [J], 曾富华;吴岳轩5.水稻白叶枯病菌单细胞系毒力分化研究 [J], 成国英;于大胜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水稻黄单胞菌AvrBs2效应因子向植物细胞中转运的作用机制研究

水稻黄单胞菌AvrBs2效应因子向植物细胞中转运的作用机制研究
菌 。目前 对 于 Xo o效 应 因子 的研 究 大 多 集 中在 对 TA L效 应 因子 的鉴 定和 功 能 研 究 上 , 而对 n o n - TAL效应 因子 的研 究 却 很 少 , 如 Av r Bs 2 。Av r B s 2 x , .虽然 是 第 一 个 被 证 明 能 够 增 强 病 原 细 菌 在 寄 主 植 物 中繁 殖 的 n o n — TAL效 应 因子 ,并且 能 够增 强野 油 莱黄 单 胞 菌 ( Xc v)的 毒 性 ,但 是 与其 高度 同源 的 水 稻 黄 单 胞 菌
反应 , 在 反应 过程 中 , 寄 主在 细 胞 壁 上 侵 染 部 位 周 围进 行 胼 胝
质 沉 积 。一 些 三 型 效 应 因 子 干扰 细 胞 壁 相 关 的 防卫 反 应 , 并 且
分 泌信 号 ; 脯 氨 酸 和 色 氨 酸 >2 0 %, 第 3位 和 第 4位 其 中之 一
为亮 氨 酸 或 脯 氨 酸 , 前 1 2位 没 有 天 冬 氨 酸和 谷 氨 酸 ; 基 因启 动 子 区域存在 h r p调控基 因 h r p X 的作 用 位 点 P I P - B o x ( T T C GC— NI 5 一T T C GC) 。根 据 植 物 与 病 原 物 互 作 的 经 典 模 式 可 知 , T 3 S E
I I 1 s e c r e t i o n s y s t e m, T 3 S S ) , 将 致 病 性 效 应 分 子 注 入 寄 主细 胞 中
使其产生抗( 感) 病 性 。h r p基 因决 定 着 病 原 菌 在 非 寄 主上 的过 敏 反 应 和 在 寄 主 植 物 上 的 致 病 性 。 根据 前 人 研 究 进 展 证 明 T 3 S E一 般 具 有 以 下 特 征 : N一端 前 5 0个 特 定 氨 基 酸 组 成 具 有

水稻黄单胞菌水稻致病变种的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及诱导

水稻黄单胞菌水稻致病变种的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及诱导
M@HJD(@%%&)
’$HA(?@H@’($JHJ&) IH(J?@H’@(’(H$&)
(JH$D(@%%&)
!"# 外源 $!% 对菌体&$’的诱导 由表(可见:外源 "’N 可诱导菌体 !"# 活性的提高,以’%%"<1,/O"’N 的诱导效果
最明显;"’N 处 理 对 培 养 @’9 的 细 菌 菌 体 !"# 活 性 的 诱 导 效 果 较 强,对 毒 性 菌 株 B"CDDE!"# 的诱导作用更为明显。
LAN
微生物学报
UA 卷
表! 细菌菌株
"#$%&! ’#()&*+#%,)*#+-,
.)*#+-,
/0#*#()&*+,)+(,
1&2&*&-(&,#-3,45*(&,
67899:
;+%3)<=&,>+*5%&-))4*+(&?+)0!!@!A*&,+,)#-(&B&-&
[C]
67899:(=’D#>*7#!AEF!)/4-)#+-+-B"#$!"!A,#>+*5%&-))4*+(&?+)0!!@!A*&,+,)#-(&B&-&
@’9
!"#*/42724:/(;/<=) (!>?!#)
’A9
AAHIA?%H($($’HJ&) @JHD%?’H@D(’$HA&)

水稻白叶枯病致病性基因研究进展

水稻白叶枯病致病性基因研究进展

几十年 来 , 通 过各 国学 者不懈 地努 力 , 目前 已
在 Xo o的各 个 方 面及 其 不 同层 次 上 有 了深 入 而
透彻 的认识 。Xo o对水稻 的致 病过程 是 多种 成分 参 与的复杂 的生物 化 学 和 生理 代 谢 过 程 , 它包 括
因突 变体 菌 株 在 接 种 水 稻 致 病 性 发 生 减 弱 或 缺 失, 并 通过 互补 回复致 病性 ( 见表 1 ) 。
中图 分 类 号 : ¥ 4 3 5 . 1 1 文 献 标识 码 : A 文章编号 : 1 0 0 2 — 2 7 6 7 ( 2 0 1 4 ) 0 6 - 0 1 4 0 — 0 5
水稻 白 叶枯 病 是 由 稻 黄 单 胞 菌 水 稻 致 病 变 种[ X a n t h o mo n a s o r y z a e p v . o r y z a e ( Xo o ) ] 引 起
H e i l o n g j i a n g A g r i c u l t u r a l S c i e n c e s
黑龙 江农 业 科 学 2 0 1 4 ( 6 ) : 1 4 O ~1 4 4
崩黛
水 稻 白叶枯 病致 病性 基 因研 究 进 展
刘 文平 , 吴 宪 。 郭东梅。 , 王继 春 ( 1 . 吉林 省农 业科 学院 植物保 护研 究所 / 农 业部 东北作 物有 害 生物综合 治理重 点 实验 室, 吉林
公 主岭 1 3 6 1 0 0 ; 林 长春 1 3 0 0 2 1 )
摘要 : 稻 黄 单 胞 茵 水稻 致 病 变种 [ Xa n t h o m o n a s o r y z a e p v . o r y z a e ( X o o ) ] 可 引起 水 稻 白叶 枯 病 , 是 水稻病 害 中

水稻黄单胞菌水稻致病变种的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及诱导

水稻黄单胞菌水稻致病变种的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及诱导

水稻黄单胞菌水稻致病变种的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及诱导宋凤鸣;葛秀春;郑重;胡秀卿【期刊名称】《微生物学报》【年(卷),期】2000(040)003【摘要】以水稻黄单胞菌水稻致病变种(Xanthomonas oryzae pv.oryzae)的毒性菌株PX099A和无毒菌株PX099A(pBUavrXa10.F1),检测液体培养中菌体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变化,以说明SOD与菌株致病性的关系.结果表明,菌体SOD活性高峰出现于延迟期末,之后下降;毒性菌株SOD活性高于无毒菌株.两个菌株的SOD活性的胞内定位均以胞质为主,占总活性的70%以上;酶体周质中SOD活性占总活性的20%~30%.以50~800μmol/L外源O2-处理细菌培养物1h,可诱导菌体中SOD活性的增加.其中以200μmolol/L02-处理SOD活性最高;12h菌龄培养物的诱导效果优于24h培养物;对毒性菌株SOD的诱导作用更为明显.外源02-处理后细菌存活率明显降低,24h培养物的存活率下降大于12h培养物;毒性菌株存活率下降大于无毒菌株.【总页数】5页(P301-305)【作者】宋凤鸣;葛秀春;郑重;胡秀卿【作者单位】浙江大学植物保护系,杭州,310029;浙江大学植物保护系,杭州,310029;浙江大学植物保护系,杭州,310029;浙江大学植物保护系,杭州,310029【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Q554【相关文献】1.一株能通过接合导入外源质粒的水稻黄单胞菌水稻致病变种菌株的获得及鉴定[J], 吴神怡;刘书言;刘君梁;段承杰;冯家勋2.水稻与油菜黄单胞菌菜豆致病变种非寄主互作体系中病原细菌过氧化氢的作用[J], 李欣;庞新跃;朱文学;李鑫玲;刘严;郭菡;李红玉;赵春燕3.水稻黄单胞菌2个致病变种的表型和趋化性比较研究 [J], 许力丹;赵敏;李美霖;曾晨;莫琇羽;刘美娜;朱平川;何勇强4.水稻黄单胞菌水稻变种的rpfA基因的定位和次级克隆 [J], 武波;唐纪良;马庆生5.水稻黄单胞菌水稻致病变种rpfC缺失突变体在感病和抗病水稻品种中的繁殖和扩展 [J], 陆光涛;唐纪良;冯家勋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水稻白叶枯病菌受寄主诱导启动子的克隆

水稻白叶枯病菌受寄主诱导启动子的克隆

水稻白叶枯病菌受寄主诱导启动子的克隆
徐文联;王金生
【期刊名称】《微生物学通报》
【年(卷),期】1994(021)006
【摘要】用一个具链霉素抗性,含无启动子CAT基因的广宿主启动子探针质粒pIJ3100,用鸟枪法克隆水稻白叶枯病菌染色体DNA的BamH1酶切片段,重组质粒转化大肠杆菌ED8767,在含链霉素在氯霉素的LB平板上筛选含有水稻白叶枯病菌启动子活性片段的转化子。

在帮助质粒pRK2013的帮助下,通过三亲交配,将转化子中重组质粒转移进野生型的水稻白叶枯病菌中去,在分别含有链霉素和氯霉素的PSA对照平板上筛选对氯霉
【总页数】4页(P327-330)
【作者】徐文联;王金生
【作者单位】不详;不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S435.111.4
【相关文献】
1.水稻受白叶枯病菌诱导抗性相关基因片段的克隆 [J],
2.水稻中受硝酸盐诱导的基因启动子的克隆与植物双元表达载体的构建 [J], 吴文华;李新舟
3.水稻受白叶枯病菌诱导抗性相关基因片段的克隆 [J], 程志强;董海涛;吴玉良;李德葆
4.水稻白叶枯病菌诱导非寄主植物烟草过敏性反应及其信号物质 [J], 何晨阳;顾光昊;王金生
5.受白叶枯病菌诱导的水稻抗病相关基因rgi97的部分序列克隆 [J], 孔维文;邵敏;彭建令;董汉松;王金生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稻黄单胞菌白叶枯致病变种与寄主水稻互作机制研究进展Current Progress in the Research on the Interaction mechanism of Xanthomonas oryzae pv. oryzae with Rice摘要:由稻黄单胞菌水稻致病变种(Xanthomonas oryzae pv. oryzae, Xoo)引起的水稻白叶枯病是目前水稻最严重的细菌性病害之一,对水稻生产具有极大威胁。

Xoo主要以hrp基因簇编码的三型分泌系统将效应分子注入寄主细胞中,促使其产生抗感病性。

TAL 效应子(Transcription activator Like effector) 作为黄单胞杆菌的蛋白类效应子之一,能够通过三型分泌系统(Type III secretion system,TTSS) 进入植物的细胞核,并与特定基因启动子DNA 结合,类似于真核生物转录因子,启动植物基因的表达,以控制植物的生理生化进程,进而引发抗感病性。

Abstract The Xanthomonas oryzae pv. Oryzae, Xoo cause of Rice Bacterial Blight is at present the most serious bacterial diseases of rice, one of the great threat of rice production has Xoo mainly hrp gene encoding the third Type of the secretion system will effect into host cells of molecules, and urges the produce of feeling sick sexual .Transcription activator Like effector as one kind of Xanthomonas oryzae pv. Oryzae protein effectors , can through the Type III secretion system, TTSS into the nucleus of plants, and And with a particular gene promoter DNA union, similar to the eukaryotes transcription factors, start plant gene expression, to control the plant the physiological and biochemical process and trigger a feeling of disease resistance.水稻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种植面积约占粮食作物总面积的30%,而总产占粮食总产的40%。

水稻白叶枯病( Bacterial Blight, BB )是水稻生产上危害最大的细菌性病害之一,它由革兰氏阴性菌黄单孢水稻变种( Xanthomonas oryzae pv. oryzae , Xoo) 所引起,,病菌通常从水孔或伤口侵入水稻,,进入寄主维管束,沿维管束传播并在维管束中大量繁殖,最后蔓延至整个植株,沿叶脉维管束产生灰白色病斑。

水稻遭受白叶枯病后,引起稻穗严重不结实,千粒重降低,米质粗脆,轻则减产10%-20%,严重时30%-50%,甚至颗粒无收。

Xoo在寄主水稻上的寄生致病由一套“生态位专一特性”的基因来决定,包括趋化因子、鞭毛编码基因、依赖Ⅱ型分泌系统的胞外酶类、决定小种—品种专化性无毒基因和决定Xoo在非寄主植物上产生HR以及在寄主水稻上具有致病性的基因等。

这些基因根据其在病程中作用的差异分为毒力因子和致病性效应因子。

其中毒力因子基因的的改变对Xoo致病性的影响很小或没有影响;致病效应因子通过由hrp基因编码组成的Ⅲ型泌出系统分泌进入水稻细胞中而导致寄主产生抗感病性,这些基因的突变会引起Xoo致病性的显著变化。

TAL 效应子(Transcription activator Like effector) 作为黄单胞杆菌的蛋白类效应子之一,能够通过三型分泌系统(Type III secretion system,TTSS) 进入植物的细胞核,并与特定基因启动子DNA 结合,类似于真核生物转录因子,启动植物基因的表达,以控制植物的生理生化进程。

病原菌通过进化产生一系列的TAL效应子以利于在寄主上的定殖和传播,而植物亦进化出一系列的抗病策略以抑制该病原菌引起的病害。

因此针对不同的寄主植物的基因型,TAL 效应子既有可能是毒性因子,也有可能是无毒因子。

1、植物细菌病害三类主要致病基因hrp是一个包含许多基因的基因簇,是致病性决定因子,决定对寄主植物的致病性和非寄主植物的过敏反应。

其中编码Ⅲ型分泌通道的基因是保守的,调节基因和编码效应分子的基因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变异,由Ⅲ型泌出通道分泌的效应分子参与与寄主的相互作用,而调节基因则决定hrp基因受寄主诱导的特性;avr基因(无毒基因)是与寄主抗病基因'R'特异互作的基因,当这两个基因都显性表达时(R/A)表现为不亲和反应,已鉴定的水稻白叶枯病菌无毒基因为avrBs3/PthA家族成员,国内外已鉴定了5个avrXa5、avrXa7、avrXa10、avrXa3、avrXa4。

dsp基因决定致病性,而与过敏反应无关,dsp基因是一个很广的概念,其中可能包括不同类型与致病相关的基因,国外报道从梨火疫病菌(E.amylovora)中克隆的dspE基因在丁香假单保菌中可以起avrE的功能,因此,dsp基因在不同病害系统中可能起到完全不同的作用2、植物病原细菌的三型分泌系统细菌的Ⅲ型分泌系统是一步性分泌,是sec不依赖性的。

所分泌的效应蛋白不在胞浆间隙中停留,也不被切割,直接从胞质输送到细胞表面。

Ⅲ型分泌系统的分泌信号长期以来被认为是位于分泌蛋白的N 端的15-20 个氨基酸,也不依赖于信号肽,而是通过其他途径,诸如mRNA 的5' 端、分泌蛋白的N 端、分泌前分泌蛋白与相应的伴侣分子结合等情况。

其中与伴侣分子结合则是确保分泌前的稳定性和有效分泌的主要环节。

分泌系统需要激活信号才能启动分泌。

动物和植物细菌主要通过Ⅲ型分泌系统( T3SS) 分泌各种效应因子,进入寄主细胞,有的在寄主细胞内被各种特定的蛋白(R蛋白)识别引起植物内部免疫防卫反应(Ralph,2009),有的增加病原菌对植物的致病力或者破坏植物的内部免疫防卫反应,此系统是植物病原细菌致病机制研究的焦点和热点。

通过X-ray结晶学分析,发现虽然细菌的效应因子与已知寄主蛋白缺少同源序列,但是二者的晶体结构很相似。

T3S 由hrp( hypersensitiveresponse and pathogenicity) 基因编码, hrp基因簇由20多个基因组成, 其中大约有11个hrp基因在几乎所有细菌中是保守的( 定义为hrp基因) , 这些hrp基因的主要功能是组装复杂的纤毛( pilus) 和分泌效应子蛋白(Chial et al., 2003)。

Ⅲ型分泌系统装置的纤毛横跨细菌内外膜, 直接将蛋白分泌到植物细胞内, 所分泌的Avr 无毒蛋白与寄主植物抗性蛋白专一性的识别, 在抗病寄主和非寄主植物中诱导过敏性反应( hypersensitive response, HR)。

T3S 与细菌致病性关系最为密切, 在细菌致病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植物病原细菌hrp基因究竟是如何参与、介导植物病原细菌互作,现在还不是十分清楚,大致的情形是:植物通过细胞表面或亚细胞表面的受体分子感应病原菌的hrp基因调控信号,与经过Hrp Ⅲ型分泌系统分泌的病原菌效应蛋白(主要是harpin 蛋白和Avr蛋白) 结合,随后启动级联信号系统,引起受侵染抗病植物产生主动的防御反应,活化防卫基因的表达,最终表现对病原菌的抗性; 或者通过Avr蛋白以及其他病原细菌毒力因子,识别感病寄主植物的相应受体,活化信号传导链,使得病原细菌建立寄生和致病。

3、avr/pth家族基因的结构与功能avrBs3/PthA 家族因存在于Xanthomonas属和Ralstonia solanacear。

目前为止,Xanthomonas和Ralstonia solanacearum已发现40 多个avrBs3/PthA家族基因。

因有avrBs3/PthA 家族的基因具有致病性(pathogenicityPth)功能,因此这类基因统称为avrBs3/PthA家族(称avr/pth)。

Avr/pth 家族蛋白具有80%~97%的同源性,结构上具有以下共性:(1)N 端高度保守,T3SS(type Ⅲ secretion system,T3SS)分泌信号存在其5′ mRNA上;(2)中间区域是几乎一样的34 个氨基酸重复单元的重复,不同蛋白间的差异主要在于重复单元的重复数目上(0.5~33.5 个);(3)C 端含有亮氨酸拉链结构(Leucine zipper,LZ)、核定位信号(Nuclear localization signals,NLSs)和酸性转录激活区域(Acidic activation domain,AD)(4)每个重复单元的第12 和第13位氨基酸易发生变异。

34个氨基酸重复单元中第12和13位氨基酸变异并不是随机的,具有一定的规律性。

第12 位在组氨酸(H)和天冬酰胺(A)之间变化,第13 位在天冬氨酸(A)、异亮氨酸(I)、甘氨酸(G)和丝氨酸(S)间变化。

按照“基因对基因”关系,水稻抗BB 的R 基因与Xoo 中相应的avr/pth 基因互作,则水稻产生过敏性反应(hypersensitive response,HR)。

HR是抗病反应,是一种快速局部的细胞死亡,并伴随着受侵染水稻组织中病菌的生长受到抑制。

若水稻中没有avr/pth 匹配的R 基因,则Xoo 表现为毒性,即病菌能够危害水稻从而获得营养。

3.1无毒性功能在Xoo-水稻互作体系中,目前鉴定的Xoo 小种超过30 个,抗BB 的R 基因占绝大部分,水稻抗BB 的R 基因与Xoo 中相应的avr/pth 基因互作,使水稻产生过敏性反应。

此外,avr/pth家族基因重复单元区域的互置也可以改变无毒性功能。

3.2毒性功能当水稻中缺乏与avr/pth 匹配的R 基因时,无毒基因则表现为毒性功能,在水稻上的毒性主要表现为水稻成株期病斑的长短、病菌的生长能力和苗期的水浸症状等方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