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辨证之肝经湿热证
中医辩证治疗简解
![中医辩证治疗简解](https://img.taocdn.com/s3/m/eb9bc31a6d85ec3a87c24028915f804d2b168793.png)
中医辩证治疗简解中医辩证治疗简解3、脾胃阴虚证;养阴和胃。
益胃汤加减。
4、肝阴虚证;滋养肝阴。
补肝汤加减。
5、肾阴虚证;滋补肾阴。
左归丸加减。
阳虚;心阳虚证;益气温阳。
保元汤加减。
脾阳虚证;温中健脾。
附子理中汤加减。
肾阳虚证;温补肾阳。
右归丸加减。
四十二、痹证:1、风寒湿痹;行痹;祛风通络,散寒除湿。
防风汤加减。
痛痹;散寒通络,祛风除湿。
乌头汤加减。
着痹;除湿通络,祛风散寒。
薏苡仁汤加减。
2、风湿热痹;清热通络,祛风除湿。
白虎桂枝汤或宣痹汤加减。
痰瘀痹阻证;化痰行瘀,蠲痹通络。
双合汤加减。
肝肾两虚证;培补肝肾,舒筋止痛。
补血荣筋汤加减。
四十三、痉证:1、邪壅经络证;祛风散寒,燥湿和营。
羌活胜湿汤加减。
2、肝经热盛证;清肝潜阳,熄风镇静。
羚角钩藤汤加减。
3、阳明热盛证;清泄胃热,存阴增液止痉。
白虎汤合增液承气汤加减。
4、心营热盛证;清心透营,开窍止痉。
清营汤加减。
5痰浊阻滞证;祛风豁痰开窍,熄风镇痉。
祛风导痰汤加减。
6、阴血亏虚证;滋阴养血,熄风止痉。
四物汤合大定风珠加减。
四十四、痿证:1、肺热津伤证;清热利湿,养阴生津。
清燥救肺汤加减。
2、湿热浸淫证;清热利湿,通利经脉。
四妙丸合加味二妙散加减。
3、脾胃虚弱证;补中益气,健脾升清。
参苓白术散合补中益气汤加减。
4、肝肾亏损证;补益肝肾,滋阴清热。
虎潜丸加减。
5、脉络瘀阻证;益气养营,活血行瘀。
圣愈汤合补阳还五汤加减。
四十五、腰痛:1、寒湿腰痛;散寒行湿,温经通络。
生姜苓术汤加减。
2、湿热腰痛、清热利湿,舒筋止痛。
四妙丸加减。
3、瘀血腰痛;活血化瘀,通络止痛。
身痛逐瘀汤加减。
4、肾虚腰痛;偏阳虚;补肾壮阳,温煦经脉。
右归丸加减。
偏阴虚;滋补肾阴,濡养筋脉。
左归丸。
中医妇科学月经病一、月经先期:1、脾气虚;补脾益气,摄血调经。
补中益气汤。
肾气虚证;补益肾气,固冲调经。
固阴煎。
2、血热证;(阳盛血热)清热凉血调经。
清经散。
3、肝郁血热;疏肝清热,凉血调经。
什么原因会引起肝经湿热这种现象
![什么原因会引起肝经湿热这种现象](https://img.taocdn.com/s3/m/eb45d9270a4c2e3f5727a5e9856a561252d3213a.png)
什么原因会引起肝经湿热这种现象为什么会引起肝经湿热肝经湿热主要是因为湿热之气相互纠缠,郁结在肝经部位,导致肝胆的机能失调,所以肝经湿热的患者会出现胸闷气短、腹胀腹泻、口苦口干、夜间遗尿、睡觉撮牙、小便赤短、大便便秘、舌苔暗红、苔厚腻黄等病症,除此之外还会表现出面色晦暗,瘙痒、阴囊潮湿、带下黄臭的现象,同时男性还可能会出现早泄的情况。
什么是肝经湿热所谓湿,即通常所说的水湿,它有外湿和内湿的区分。
外湿是由于气候潮湿或涉水淋雨或居室潮湿,使外来水湿入侵人体而引起;内湿是一种病理产物,常与消化功能有关。
中医认为脾有“运化水湿〞的功能,假设体虚消化不良或暴饮暴食,吃过多油腻、甜食,那么脾就不能正常运化而使“水湿内停〞;且脾虚的人也易招来外湿的入侵,外湿也常因阻脾胃使湿从内生,所以两者是既独立又关联的。
所谓热,那么是一种热象。
而湿热中的热是与湿同时存在的,或因夏秋季节天热湿重,湿与热合并入侵人体,或因湿久留不除而化热,或因“阳热体质〞而使湿“从阳化热〞,因此,湿与热同时存在是很常见的。
湿热的一般表现湿热的一般表现为:肢体沉重,发热多在午后明显,并不因出汗而减轻;舌苔黄腻,脉数。
具体表现因湿热所在不同的部位而有差异:在皮肉那么为湿疹或疔疱;在关节筋脉那么局部肿痛。
但通常所说的湿热多指湿热深入脏腑,特别是脾胃的湿热,可见脘闷腹满,恶心厌食,便溏稀,尿短赤,脉濡数;其它如肝胆湿热表现为肝区胀痛,口苦食欲差,或身目发黄,或发热怕冷交替,脉弦数;膀胱湿热见尿频、尿急,涩少而痛,色黄浊;大肠湿热见腹痛腹泻,甚至里急后重,泻下脓血便,肛门灼热、口渴。
肝经湿热的治疗方法湿热的治疗,一般要分湿重还是热重。
湿重的化湿为主,可选用六一散、三仁汤、平胃散;热重以清热为主,可选用连朴饮、茵陈蒿汤、葛根芩连汤。
在这一原那么下,再根据某些特殊表现选择相应的药,如湿疹、疔疱,加野菊花、地丁草、苦参、白藓皮;关节肿痛加桂枝、忍冬藤、桑枝等;腹泻甚至痢疾加白头翁汤、地榆、车前子等;阴囊湿疹、睾丸胀痛、白带黄臭可加龙胆草、苦参等;血尿可加小蓟草、茅根、石苇、扁蓄等。
龟头包皮炎的辨证论治之肝经湿热型
![龟头包皮炎的辨证论治之肝经湿热型](https://img.taocdn.com/s3/m/8ec3d633581b6bd97f19ea61.png)
龟头包皮炎的辨证论治
肝经湿热型
【证见】龟头、包皮红肿灼痛,渗流黄水,有腥臭味;口苦咽干,心烦易怒,小便短赤,大
便秘结。
舌质红,苔黄腻,脉弦数。
【治法】清肝利湿,解毒消肿。
【方药】
1.主方龙胆泻肝汤
处方参见“阳强”肝胆湿热型方药。
2.中成药
(1)复方穿心莲片,口服,每次4片,每日3次。
(2)复方菠萝酶片,口服,每次4片,每日3次。
3.单方验方复方知柏三花汤(谢义达验方)
处方:知母6克,黄柏6克,甘草6克,玄参15克,腊梅花15克,龙胆草5克,白芷5克,金银花15克,七叶一枝花10克,蝉蜕3克,薏苡仁50克,牡丹皮9克,赤芍12克。
水煎2次分2次服,每日1剂。
治疗肝经湿热的中草药
![治疗肝经湿热的中草药](https://img.taocdn.com/s3/m/80c4ff4e8f9951e79b89680203d8ce2f006665a1.png)
治疗肝经湿热的中草药
肝经湿热是指肝经出现湿热病变的一种中医症候群。
常见症状包括烦躁易怒、口苦口干、食欲不振、大便稀溏、尿黄、舌质红、苔黄、脉数等。
以下是一些常用的中草药治疗肝经湿热的方剂:
1. 黄连汤:由黄连、黄芩、黄柏等草药组成,有清热泻火、燥湿解毒的作用。
2. 龙胆泻肝汤:由龙胆草、香砂六君子等草药组成,有泄热、疏肝、清心的功效。
3. 银翘散:由银翘、连翘、板蓝根等草药组成,可以清热解毒、燥湿祛邪。
4. 凉膈散:由黄芩、知母、半夏等草药组成,可以清热燥湿、宽胸利肺。
以上仅是一些常用的中草药方剂,如果你有肝经湿热的症状,建议你咨询专业的中医师,根据自身情况进行合理的中药调理。
中医诊断学肝胆病辨证
![中医诊断学肝胆病辨证](https://img.taocdn.com/s3/m/5c430655001ca300a6c30c22590102020740f2ff.png)
•精神刺激,情志不遂 •病邪侵扰,阻遏肝脉 •其他脏腑病变的影响,使肝气郁结,失于疏 泄、条达所致
下一页 返回
➢病机分析及临床表现
胸胁或小腹胀满窜痛
肝失疏泻
情志抑郁寡欢,善太息
肝失疏泻 气机郁滞
气血失和 损伤冲任
乳房作胀或痛
痛经,月经不调, 或闭经
气不行津,津聚为痰 搏结于咽喉 梅核气
阴虚见症
➢常见病因
感受外寒,寒凝肝经经脉所致。
下一页 返回
➢病机分析及临床表现
气血运行不畅 少腹冷痛
寒 肝经寒
牵引睾丸坠胀冷痛 肝经
滞 凝气滞 经脉挛急
巅顶冷痛
寒凝
肝
阳气不布
形寒肢冷
+
脉 寒邪伤阳 寒那么血气凝滞 疼痛遇寒加剧,得热痛减 寒
舌淡苔白润,脉沉紧或弦紧
象
辨证要点 :少腹、阴部、巅顶冷痛,脉沉紧或弦紧
下一页 返回
肝阴虚证
指阴液亏损,肝失濡润,阴不制阳,虚热内扰, 以头晕、目涩、胁痛、烦热等为主要表现的虚热 证候。又名肝虚热证。
➢常见病因 •情志不遂,气郁化火,耗伤肝阴 •热病后期,灼伤阴液 •肾阴缺乏,水不涵木,累及肝阴
下一页 返回
➢病机分析及临床表现
肝阴 缺乏
肝经阴虚 失润见症
不能上滋头目
肝 胆 病 辨 证
类证鉴别
肝胆病辨证
实证
肝郁气滞证 肝火炽盛证 胆郁痰扰证 肝胆湿热证 寒滞肝脉证
虚证 虚实夹杂证
肝血虚证 肝阴虚证 肝风内动证 肝阳上亢证
血虚生风证 热极生风证 阴虚动风证 肝阳化风证
肝血虚证
指血液亏损,肝失濡养,以眩晕、视力减退、 经少、肢麻手颤等及血虚病症为主要表现的 虚弱症候
蔺满红治疗肝胆湿热及相关证型经验
![蔺满红治疗肝胆湿热及相关证型经验](https://img.taocdn.com/s3/m/9f614acf85868762caaedd3383c4bb4cf7ecb731.png)
蔺满红治疗肝胆湿热及相关证型经验发布时间:2023-02-17T07:52:34.580Z 来源:《医师在线》2022年31期作者:邵明远蔺满红[导读] 介绍蔺满红治疗肝胆湿热证的经验。
邵明远蔺满红鲁山县满红大药房【摘要】介绍蔺满红治疗肝胆湿热证的经验。
蔺满红将肝胆湿热的基本病机概括为湿热蕴结肝胆,肝胆疏泄失常,湿浊内生、郁而化热所致,临床治疗以清肝胆利湿热的治法治则,常用加减龙胆泻肝汤,经过多年临床检验,效果良好。
【关键词】肝胆湿热;湿热蕴结肝胆;肝胆疏泄失常;湿浊内生;郁而化热;清肝利胆;加减龙胆泻肝汤;临床经验;蔺满红肝胆湿热证是临床常见的疾病证型,病人感觉两胁胀满疼痛,并伴有口苦、口臭、便溏、带下臭秽、失眠。
注意休息、饮食(忌食生冷油腻难消化食物及油炸类食品)可缓解肝胆湿热,肝胆湿热证属于中焦辩证范畴。
蔺满红医师少年时期开始学习中医治疗疾病;了解前人辨证施治经验。
经过数十年对病人中医诊治,在本县具有良好的声誉,经手治疗大量的肝胆湿热证患者以及肝胆湿热证相关病症的患者,皆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蔺满红医师临床治疗后总结了大量的临床治疗肝胆湿热证以及肝胆湿热相关病症的临床经验,对治疗肝胆湿热证以及肝胆湿热证相关病症有自己独特的见解,现将蔺满红治疗肝胆湿热证的临床经验分享如下。
1 病因病机肝胆湿热证的基本病机是湿热内蕴肝胆。
①《医宗金鉴·删补医,名方论》记录“胁痛口苦,耳聋……乃胆经之病也。
筋瘘阴湿,热痒阴肿,白浊溲血,乃肝经之为病也”因此肝胆湿热为本病的重要病机;②《古今医案按》记载“……当以肝经泻行间,是治其本;后于心经泻少冲,乃治其标……”故本证本在足厥阴肝经,标在手少阴心经;体现了肝胆之气的升降。
肝胆功能失常,所导致肝胆实火上沿,湿热阻滞水道,故本病其病位在肝胆。
③《医原·卷下·湿气论》提出“湿热伤肝”“……为黄浊,或湿热伤肝……”因肝为刚脏,主疏泄;因此湿热内蕴肝胆,肝气不舒,舌红苔黄腻,脉弦数有力为本病的重要病机;而湿热内蕴肝胆,肝气不舒,故引发此病。
带下病中医辨证论治(四)
![带下病中医辨证论治(四)](https://img.taocdn.com/s3/m/fd80e699bceb19e8b8f6ba73.png)
带下病中医辨证论治(四)白淫【概述】夜间梦交而流出白色或黄色黏液或白天耳闻目睹淫秽之事而不自止地流出黏液,与男子梦遗或滑精相似,均称妇女白淫。
相当于妇女性功能异常。
【病因病理】1.相火亢盛多因情欲不遂,思念太过,相火亢盛而致。
2.心肾两虚房劳太过,心肾虚弱,精关失固,津液下流而注。
【诊断要点】1.根据定义进行诊断,常有梦交或淫念之病史。
2.与白崩、炎性带下相鉴别。
【辩证分型】1.相火亢盛梦交后阴道内流出黄色或淡黄色黏液,心烦急躁,口渴咽燥,目赤头痛,尿赤便艰,腰酸乏力。
苔黄,舌质红,脉弦细而数。
2.心肾两虚无梦而阴道流出白色黏液,头晕目眩,心悸怔仲,神志恍惚,烦热盗汗,腰膝酸软。
苔薄,舌淡胖。
【分型治疗】1.相火亢盛治法:清火宁心止带。
方药:天王补心丹加减。
太子参15克元参15克丹参12克云茯苓10克五味子9克远志9克当归9克麦冬10克天冬10克柏子仁9克黄芩9克山栀9克生甘草3克加减:性欲亢盛者,加龙胆草12克、丹皮9克、生地30克,去麦冬;阴道黄色分泌物多者,加知母9克、黄柏9克、芡实12克、椿根皮10克。
2.心肾两虚治法:清心益肾,宁神止浊。
方药:交泰丸合清心莲子饮加减。
川黄连3克肉桂1.5克(后下)石莲肉12克皮尾参3克(另煎冲)麦冬10克五味子6克地骨皮9克炙甘草5克浮小麦30克红枣15克山栀12克煅龙骨18克(先煎)煅牡蛎30克(先煎)灵磁石30克(先煎)【中成药】1.金樱子膏每日2~3次,每次1匙,开水冲服。
有收敛止涩作用。
2.天王补心丹每日2次,每次4.5克,吞服。
用于两型白淫都有效。
3.知柏地黄丸每日3次,每次3克,吞服。
用于阴虚火旺者。
【简便方】1.磁石30克(先煎)、灯心草3克、柏子仁9克,水煎服。
2.芡实30克、枸杞子10克、薏苡仁15克、莲子肉,共煮成羹服食。
【其它疗法】【注意事项】1.本病患者除了药物治疗,还须同时接受心理治疗。
2.气功治疗对本病有帮助,以静功为宜。
3.禁读淫乱书刊,禁看淫乱影视剧。
男性性功能障碍的中医辨证论治要点是什么
![男性性功能障碍的中医辨证论治要点是什么](https://img.taocdn.com/s3/m/65164f540a4c2e3f5727a5e9856a561252d3213d.png)
男性性功能障碍的中医辨证论治要点是什么男性性功能障碍是一种常见的男科疾病,给患者带来了身心上的困扰。
中医在治疗男性性功能障碍方面有着独特的理论和方法,通过辨证论治来确定病因病机,并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下面我们就来详细探讨一下男性性功能障碍的中医辨证论治要点。
一、中医对男性性功能障碍的认识在中医理论中,男性性功能与肾、心、肝、脾等脏腑密切相关。
肾为先天之本,主藏精,主生殖,肾气的盛衰直接影响着性功能的强弱。
心主神明,主宰人的情欲和意志,若心神不宁,则可能导致性功能障碍。
肝主疏泄,调畅气机和情志,肝气郁结或肝阳上亢等均可影响性功能。
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虚则气血不足,也会影响性功能。
此外,外感六淫、内伤七情、饮食不节、劳逸失调、房劳过度等因素都可能导致男性性功能障碍的发生。
二、辨证论治要点1、肾阴虚证主要表现为腰膝酸软、头晕耳鸣、失眠多梦、遗精早泄、五心烦热、潮热盗汗、舌红少苔、脉细数等。
治疗应以滋补肾阴为主,常用方剂有六味地黄丸、左归丸等。
2、肾阳虚证常见症状有腰膝冷痛、畏寒肢冷、精神萎靡、阳痿早泄、性欲减退、夜尿频多、舌淡苔白、脉沉迟无力等。
治疗宜温补肾阳,方剂可选用金匮肾气丸、右归丸等。
3、肾精不足证多有早衰、耳鸣耳聋、发脱齿摇、健忘恍惚、性功能减退、舌淡苔薄、脉沉细等表现。
治疗重在填补肾精,可选用五子衍宗丸等。
4、心脾两虚证患者常有心悸怔忡、失眠多梦、神疲乏力、食欲不振、腹胀便溏、性功能减退等症状,舌淡苔白,脉细弱。
治疗宜补益心脾,可用归脾汤加减。
5、肝气郁结证表现为情志抑郁、胸胁胀痛、善太息、性欲低下、阳痿不举或举而不坚等,舌苔薄白,脉弦。
治疗以疏肝解郁为主,常用方剂有逍遥散。
6、肝经湿热证可见阴囊潮湿、瘙痒坠胀、口苦咽干、小便短赤、阳痿早泄等,舌红苔黄腻,脉弦滑数。
治疗应清利肝经湿热,常用龙胆泻肝汤。
7、瘀血阻络证多有会阴部刺痛、固定不移、阴茎勃起疼痛、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脉涩等症状。
肝脏疾病的中医辨证思路是什么
![肝脏疾病的中医辨证思路是什么](https://img.taocdn.com/s3/m/ea95573a793e0912a21614791711cc7930b7784a.png)
肝脏疾病的中医辨证思路是什么肝脏疾病在中医理论中有着独特的认识和辨证思路。
中医认为,肝为将军之官,主疏泄、藏血,与人体的诸多生理功能密切相关。
当肝脏出现疾病时,需要通过详细的辨证来确定病因、病机,并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首先,中医强调整体观念,认为肝脏的疾病并非孤立存在,而是与人体的其他脏腑、经络、气血等相互关联。
比如,肝与脾在生理上相互协调,在病理上相互影响。
肝气郁结可能会影响脾胃的运化功能,导致出现腹胀、纳呆等症状;而脾胃虚弱也可能导致肝气乘脾,出现腹痛、泄泻等。
同样,肝与肾也有着密切的关系,肝肾同源,肝阴不足可能会累及肾阴,出现腰膝酸软、头晕耳鸣等肝肾阴虚的表现。
在辨证肝脏疾病时,中医会从症状、舌象、脉象等多方面入手。
常见的症状如胁肋胀痛、口苦咽干、目赤肿痛、情绪抑郁或急躁易怒等,都可能提示肝脏出现了问题。
就舌象而言,舌红苔黄、舌边尖红等可能是肝火旺盛的表现;舌淡苔白、舌边有齿痕可能是肝气郁结、肝郁脾虚的征象。
脉象方面,弦脉往往与肝病相关,但弦脉的强弱、节律等也能反映出肝病的不同阶段和性质。
肝气郁结是肝脏疾病中较为常见的证型。
患者常常表现为情绪抑郁、胁肋胀痛,疼痛部位走窜不定,胸闷,喜欢叹气,妇女还可能出现乳房胀痛、月经不调等。
这种情况多因情志不舒、气机郁滞所致。
治疗上以疏肝解郁为主,常用的方剂如柴胡疏肝散。
肝火上炎则表现为头痛、目赤、口苦、烦躁易怒、胁肋灼痛等。
多由肝郁气滞日久化火,或者外感火热之邪侵犯肝经引起。
治疗需清肝泻火,龙胆泻肝汤是常用的方剂。
肝阴不足时,患者会出现头晕耳鸣、两目干涩、视力减退、面部烘热、五心烦热、潮热盗汗等症状。
多因久病耗伤肝阴,或者肾阴不足不能滋养肝木所致。
治疗以滋养肝阴为主,一贯煎是常用的方剂。
肝阳上亢的患者常见头痛、眩晕、耳鸣、腰膝酸软、头重脚轻等症状。
多因肝肾阴虚,阴不制阳,肝阳亢逆于上所致。
治疗当平肝潜阳,天麻钩藤饮是常用的方剂。
此外,还有肝经湿热证,表现为胁肋胀痛、口苦、纳呆、恶心呕吐、身目发黄、阴部瘙痒、带下黄臭等。
中医诊断考试重点病症
![中医诊断考试重点病症](https://img.taocdn.com/s3/m/bb6c38513c1ec5da50e27068.png)
【临床表现】胸胁或少腹胀闷窜痛,胸闷喜太息,情志抑郁易怒,或咽部梅核气,或颈部瘿瘤,或症块。
妇女可见乳房作胀疼痛。
月经不调,甚则闭经。
【证候分析】本证一般以情志抑郁,肝经所过部位发生胀闷疼痛,以及妇女月经不调等。
作为辨证要点。
肝气郁结,经气不利,故胸胁乳房,少腹胀闷疼痛或窜动作痛。
肝主疏泄,具有调节情志的功能,气机郁结,不得条达疏泄,则情志抑郁;久郁不解,失其柔顺舒畅之性,故情绪急躁易怒。
气郁生痰,痰随气逆,循经上行,搏结于咽则见梅核气;积聚于颈项则为瘿瘤。
气病及血,气滞血瘀,冲任不调,故月经不调或经行腹痛,气聚血结,可酿成症瘕。
(二)肝火上炎证肝火上炎证,是指肝脏之火上逆所表现的证候。
多因情志不遂,肝郁化火,或热邪内犯等引起。
【临床表现】头晕胀痛,面红目赤,口苦口干,急躁易怒,不眠或恶梦纷纭,胁肋灼痛,便秘尿黄,耳鸣如潮,吐血衄血,舌红苔黄,脉弦数。
【证候分析】本证一般以肝脉循行部位的头、目、耳胁表现的实火炽盛症状作为辨证要点。
肝火循经上攻头目,气血涌盛络脉,故头晕胀痛,面红目赤;如挟胆气上逆,则口苦口干;肝失条达柔顺之性,所以急躁易怒;火热内扰,神魂不安,以致失眠,恶梦纷纭,肝火内炽,气血壅滞肝部灼热疼痛,热盛耗津,故便秘尿黄,足少阳胆经入耳中,肝热移胆,循经上冲,则耳鸣如潮;火伤络脉,血热妄行,可见吐血衄血。
舌红苔黄,脉弦数,为肝经实火炽盛之征。
(三)肝血虚证(四)肝血虚证,是指肝脏血液亏虚所表现的征候。
多因脾肾亏虚,生化之源不足,或慢性病耗伤肝血,或失血过多所致。
【临床表现】眩晕耳鸣,面白无华爪甲不荣,夜寐多梦,视力减退或雀目。
或见肢体麻木,关节拘急不利,手足震颤,肌肉跳动,妇女常见月经量少、色淡,甚则经闭。
舌淡苔白脉弦细。
【证候分析】本证一般以筋脉、爪甲、两目、肌肤等失血濡养以及全身血虚的病理现象为辨证要点。
肝血不足,不能上荣头面,故眩晕耳鸣,面白无华;爪甲失养,则干枯不荣;血不足以安魂定志,故夜寐多梦;目失所养,所以视力减退,甚至成为雀盲。
中医诊断-肝与胆、肾与膀胱辨证
![中医诊断-肝与胆、肾与膀胱辨证](https://img.taocdn.com/s3/m/35ae968167ec102de3bd89a2.png)
❖ (1)你认为本案所述的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属中医的 何种证型?应该如何治疗?
❖ (2)分析病机并结合病案指出肝血不足的形成机制。
病案4
❖ 艾某,女,50岁。-1994年3月5日初诊。 ❖ 主诉:目干目涩,潮热盗汗6月。 ❖ 病史:患者45岁绝经,经常腰膝酸痛,头晕,耳鸣。
近6个月来,上述诸症加重,并出现目干,目涩,视物 昏花,午后面部烘热,夜间盗汗,口干欲饮,双手不自 主抖动,经多方治疗,症状无明显缓解。 ❖ 检查:形瘦,两手蠕动。舌红少津,脉细数。 ❖ 思考讨论题: ❖ (1)分析病症并判断证型。 ❖ (2)肝血虚与肝阴虚的病症主要有何差别? ❖ (3)如何鉴别肝火证与肝阴虚证?
皮肤瘙痒。现感胸胁满闷,上腹胀痛,泛恶更甚,日 苦,厌食,小便黄如浓茶而量少,大便干结。
❖ 检查:面、身、目俱黄,色泽鲜明。舌红,苔黄腻, 脉弦滑数。
❖ (摘自《中医基础试题精选》)
❖ 思考讨论题:
❖ (1)分析本案黄疸发生的病理机制。 ❖ (2)在临床上除见黄疸病症外,还可能会出现哪些
病症?
病案10
淡 细弱
红少 细数 苔 淡苔 沉迟 白 无力 淡弱
肾不纳气 肾虚水泛
短气喘息,动甚,语声低怯, 自汗乏力
水肿腰以下甚,小便短少
淡或 红
淡胖 苔滑
弱或 无根
沉迟
病案1
王某,女,48岁。1973年8月13日初诊。
❖ 主诉:畏寒肢冷,思睡,全身浮肿20天。
❖ 病史:患者因患“甲亢”,于1973年4月23日起,用 放射碘同位素治疗,经治疗3个月后,“甲亢”症状基 本消失,但相继出现尿少、全身浮肿、乏力嗜睡、毛 发脱落、腰膝酸软、小便短少、怕冷、纳少等症。
肝火 炽盛
2013中医执业医师考试辅导:湿热下注型带下病的辨证论治
![2013中医执业医师考试辅导:湿热下注型带下病的辨证论治](https://img.taocdn.com/s3/m/4e17307348d7c1c708a1458d.png)
证候分析:湿热蕴积于下,损伤任带二脉,故带下量多,色黄,粘稠,臭秽;湿热熏蒸,则胸闷心烦,口苦咽干;湿热内阻,则纳食较差;湿热蕴结,瘀阻胞脉,则小腹或少腹作痛;湿热伤津,则小便短赤。
舌红,苔黄腻,脉濡数,为湿热之征。
治疗法则:清热利湿止带。
方药举例:止带方(《世补斋不谢方》)。
猪苓、茯苓、车前子、泽泻、茵陈、赤芍、丹皮、黄柏、栀子、牛膝
方中猪苓、茯苓、车前子、泽泻利水除湿;茵陈、黄柏、栀子清热泻火解毒;赤芍、丹皮凉血化瘀,合牛膝活血,并能引药下行,直达病所以除下焦湿热。
若肝经湿热下注者,症见带下量多,色黄或黄绿如脓,质粘稠或呈泡沫状,有臭气,伴阴部痒痛,头晕目眩,口苦咽干,烦躁易怒,便结尿赤,舌红,苔黄腻,脉弦滑而数。
治宜泻肝清热除湿,方用龙胆泻肝汤(《医宗金鉴》)加苦参、黄连。
龙胆草、柴胡、栀子、黄芩、车前子、木通、泽泻、生地、当归、甘草
若湿浊偏甚者,症见带下量多,色白,如豆渣状或凝乳状,阴部瘙痒,脘闷纳差,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治宜清热利湿,疏风化浊,方用萆藓渗湿汤(《疡科心得集》)加苍术、藿香。
革藓、薏苡仁、黄柏、赤茯苓、丹皮、泽泻、滑石、通草
方中萆藓、薏苡仁、赤茯苓、泽泻、滑石、通草清热利湿以化浊;黄柏、丹皮清热凉血;苍术、藿香疏风化浊以止痒。
相关推荐:2012年医师资格考试成绩查询时间预计
2008~2011年医师资格考试医学综合笔试合格分数
2012年执业医师考试综合笔试真题试题及答案发布
2013年执业医师考试报名时间预测
2013年全国执业医师资格考试时间预测
2013年执业医师资格考试网络辅导招生方案
2013版执业医师考试宝典辅导软件。
中医辨证论治女性外阴瘙痒的成因
![中医辨证论治女性外阴瘙痒的成因](https://img.taocdn.com/s3/m/c2d5187aae45b307e87101f69e3143323868f548.png)
中医辨证论治女性外阴瘙痒的成因女性外阴瘙痒是一种常见且令人困扰的症状,不仅影响生活质量,还可能给女性带来心理上的负担。
中医认为,外阴瘙痒的成因较为复杂,需要通过辨证论治的方法来明确病因,并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从中医的角度来看,导致女性外阴瘙痒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肝经湿热肝经环绕阴器,如果肝经出现湿热之邪,就容易导致外阴瘙痒。
这可能是由于饮食不节,如嗜食辛辣、油腻、甜食等,导致脾胃运化失常,湿热内生,进而影响肝经;或者情绪不畅,如长期抑郁、恼怒,导致肝气郁结,气郁化火,与内生的湿气相结合,形成肝经湿热。
患者除了外阴瘙痒,还常常伴有口苦、咽干、心烦易怒、带下量多、色黄质稠、有异味等症状。
舌苔黄腻,脉象弦数。
二、阴虚血燥如果女性体内阴血不足,不能濡养外阴,就会出现外阴瘙痒。
这种情况可能是由于久病伤阴,或者房劳过度,耗伤阴精;也可能是因为年龄增长,阴气渐亏。
阴虚血燥型的外阴瘙痒,往往是夜间加重,伴有皮肤干燥、脱屑,甚至皲裂。
患者还可能有头晕耳鸣、腰膝酸软、五心烦热、口干不欲饮等症状。
舌红少苔,脉细数。
三、虫蚀感染中医认为,虫邪侵袭也会引起女性外阴瘙痒。
常见的如阴虱、疥虫等寄生虫感染。
这种情况下,外阴瘙痒剧烈,尤其是夜间更为明显,还可能在阴毛处发现寄生虫或虫卵。
四、脾虚湿盛脾胃为后天之本,主运化水湿。
如果脾胃虚弱,运化功能失常,水湿就会停聚体内,下注外阴,导致瘙痒。
此类患者通常还会有食欲不振、腹胀、大便溏稀、带下量多、色白质稀等症状。
舌淡胖,苔白腻,脉濡缓。
五、肾阳不足肾为先天之本,肾阳具有温煦机体的作用。
当肾阳不足时,虚寒内生,外阴失于温养,也会引起瘙痒。
患者多伴有畏寒肢冷、腰膝冷痛、神疲乏力、带下清稀、量多等症状。
舌淡,苔白,脉沉迟无力。
针对不同的病因,中医的治疗方法也各有不同。
对于肝经湿热型的外阴瘙痒,治疗原则是清肝利湿、解毒止痒。
常用的方剂有龙胆泻肝汤加减,药物包括龙胆草、黄芩、栀子、泽泻、木通、车前子、当归、生地、柴胡、甘草等。
治疗肝经湿热的中草药
![治疗肝经湿热的中草药](https://img.taocdn.com/s3/m/8dd3bc1fa4e9856a561252d380eb6294dc882274.png)
治疗肝经湿热的中草药肝经湿热是一种中医证候,其特征包括胁肋胀痛、口苦、阴部瘙痒、小便短赤、舌苔黄腻等。
治疗肝经湿热需要清热解毒、利湿排脓,同时还需要针对不同的症状进行加减治疗。
以下是治疗肝经湿热的中草药及其作用和注意事项:茵陈蒿茵陈蒿是一种常用的清热解毒草药,具有疏肝利胆、清热解毒、利湿排脓的作用,常用于治疗肝经湿热引起的黄疸、尿赤、胁痛等症状。
茵陈蒿性寒,不适用于脾胃虚寒的患者,且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
金钱草金钱草具有清热解毒、利湿退黄的作用,适用于治疗肝经湿热引起的黄疸、胁痛、小便短赤等症状。
金钱草也具有通淋排石的作用,对于胆结石、肾结石等也有一定的治疗效果。
金钱草性寒,适用于热症患者,但脾胃虚寒的患者需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
龙胆草龙胆草是一种具有清热解毒、平肝息风作用的草药,适用于治疗肝经湿热引起的胁痛、口苦、阴部瘙痒等症状。
龙胆草还有一定的降压作用,适用于高血压患者,但脾胃虚寒的患者需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
柴胡柴胡是一种常用的疏肝解郁草药,具有疏肝解郁、清热解毒的作用,适用于治疗肝经湿热引起的胁痛、口苦、抑郁等症状。
柴胡还有一定的降温作用,适用于发热患者,但脾胃虚寒的患者需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
黄柏黄柏是一种具有清热解毒、泻火润燥作用的草药,适用于治疗肝经湿热引起的口苦、胁痛、小便短赤等症状。
黄柏还有一定的降压作用,适用于高血压患者,但脾胃虚寒的患者需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
黄连黄连是一种具有清热解毒、泻火燥湿作用的草药,适用于治疗肝经湿热引起的口苦、胁痛、阴部瘙痒等症状。
黄连还有一定的抗病原微生物作用,可以用于治疗细菌感染等疾病。
黄连性寒,适用于热症患者,但脾胃虚寒的患者需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
蒲公英蒲公英是一种具有清热解毒、利湿排脓作用的草药,适用于治疗肝经湿热引起的胁痛、口苦、阴部瘙痒等症状。
蒲公英还有一定的抗炎作用,可以用于治疗炎症等疾病。
蒲公英性寒,适用于热症患者,但脾胃虚寒的患者需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
阴痒中医治疗专题报告范文
![阴痒中医治疗专题报告范文](https://img.taocdn.com/s3/m/4dbebeb1ac51f01dc281e53a580216fc710a5311.png)
阴痒中医治疗专题报告范文一、引言。
阴痒是妇科常见病症,以阴部瘙痒为主症,严重者可波及肛门周围,给患者带来诸多不适。
中医在阴痒的治疗方面有着独特的理论和丰富的经验,本报告将从阴痒的中医病因病机、辨证论治、特色疗法等方面进行详细阐述。
二、中医对阴痒病因病机的认识。
1. 肝经湿热。
解析:足厥阴肝经绕阴器,若肝经湿热下注,浸淫阴部,则发为阴痒。
多因情志不畅,肝郁化火,或过食肥甘厚味,湿热内生,循经下注所致。
患者常伴有带下量多,色黄如脓,稠黏臭秽,口苦咽干,心烦易怒等症状。
2. 肝肾阴虚。
解析:肝肾同源,肾阴不足可致肝阴不足。
肝肾阴虚,阴液亏虚,阴部失于濡养,同时虚热内生,生风化燥,导致阴部瘙痒。
此类患者多有病程较长,阴部干涩,灼热瘙痒,夜间加重,腰膝酸软,头晕耳鸣等表现。
3. 湿虫滋生。
解析:久居阴湿之地,或经期、产后摄生不慎,湿邪蕴积,日久生虫,虫蚀阴中则痒。
患者白带量多,呈泡沫状,外阴瘙痒,奇痒难忍,坐卧不宁。
三、阴痒的辨证论治。
1. 肝经湿热证。
治法:清热利湿,杀虫止痒。
方剂:龙胆泻肝汤加减。
用药:龙胆草、黄芩、栀子清泻肝胆湿热;泽泻、木通、车前子清热利湿;当归、生地养血滋阴,以防苦寒之药伤阴;柴胡疏肝理气;甘草调和诸药。
若阴部瘙痒甚者,加苦参、蛇床子以加强杀虫止痒之功。
解析:龙胆泻肝汤是清利肝胆湿热的经典方剂。
方中诸药合用,使湿热之邪从下焦排出,从而缓解阴痒症状。
加苦参、蛇床子是因为二者具有良好的杀虫止痒作用,能直接作用于阴部瘙痒之处。
2. 肝肾阴虚证。
治法:滋阴补肾,清肝止痒。
方剂:知柏地黄丸加减。
用药:熟地、山茱萸、山药滋补肝肾之阴;茯苓、泽泻、丹皮清热利湿;知母、黄柏滋阴降火。
可加枸杞子、女贞子增强滋阴之功;加地肤子、白鲜皮止痒。
解析:知柏地黄丸具有滋阴降火的功效,适用于肝肾阴虚有热之证。
加枸杞子、女贞子可进一步滋养肝肾之阴,地肤子、白鲜皮能清热止痒,针对阴部瘙痒症状。
3. 湿虫滋生证。
治法:清热利湿,解毒杀虫。
从肺气以降观论治肝经湿热的思想探源
![从肺气以降观论治肝经湿热的思想探源](https://img.taocdn.com/s3/m/148ce00bfbd6195f312b3169a45177232f60e4c3.png)
从肺气以降观论治肝经湿热的思想探源林勇凯;朱笑星;张天成;谢平金【摘要】中医五行理论认为肝属木,以升为顺,肺属金,以降为顺,升降有常则阴阳平衡.若嗜食肥甘厚腻、肉食淀粉类生湿生热食品,又兼嗜辛热、举肺升阳类食品,最易造成肺气失其肃降,滋生内湿热而逆上,进而失其制约肝木之亢,肝经乃多出现湿热等实证病变.临床在治疗肝经湿热实证时,多是直选如龙胆泻肝汤类入肝经之苦寒药伐其肝.谓其苦能燥湿,寒能胜热,苦寒泻实.然此法虽能解一时之难,但当药停之后病多死灰复燃.如此频用苦寒之品而过伐肝木,必造成木不疏土,胃气衰败,反生壅瘀,病人体质日趋衰弱,疾病丛生,鲜不害矣.故本研究旨在通过中医经典理论探讨从肺气以降论治肝经湿热证疾病的可行性,为临床提供新的治疗思路.【期刊名称】《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年(卷),期】2015(021)012【总页数】3页(P1592-1594)【关键词】降肺气;从肺论治;肝经湿热;从肺治肝【作者】林勇凯;朱笑星;张天成;谢平金【作者单位】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广州 510405;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三临床医学院,广州 510405;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三临床医学院,广州 510405;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三临床医学院,广州 510405【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222.19“肝者,将军之官也”、“肝喜条达而恶抑郁”是指肝主升主动的生理功能。
肝主疏泄具有疏通、畅达全身气机,促进血液运行、津液输布、饮食消化和调节情志的功能[1]。
肝属木,其性曲直,故肝气具有冲和条达、伸展、舒畅之能。
病理上,肝病有虚实之异、内生外传之别,所谓虚则补之、实则泻之,治疗时外传者透散之,内生者荡涤之,故症同证不同,治疗时应先审其虚实。
肝实证是当代最常见、最多发的疾病,证候是肝阳亢逆证,也是衍生其他肝病证候的病理基础。
诸如肝火上炎、肝经湿热、肝经瘀阻,其基础都是肝阳亢逆所衍生之疾,临床多见眩晕、面赤、烦躁易怒、筋脉拘挛甚则抽搐、角弓反张等症状,故有“怒火生肝,肝病多瘀”之说法[2]。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辨证之肝经湿热证
展开全文
肝经湿热证,是指湿热之邪,蕴结于肝及其经脉,并循经下注所致的一类病证。
常见于胁痛,阴肿,淋证,带下,黄疸等病证。
主要症候:阳物易举,口苦咽干而不欲饮,
临房早泄,或举而不坚,小便黄赤,舌红、苔
黄腻,脉濡数等。
症候分析:湿热蕴积肝经,相火妄动,则阳物易举,临房早泄;湿热上蒸,则口苦咽干而不欲饮;湿热蕴积肝经,宗筋失养,则举而不坚;小便黄赤,舌红、苔黄腻,脉濡数等为肝经湿热征象。
治法:清肝泻胆利湿。
方药:龙胆泻肝汤加减。
龙胆草6g、黄芩9g、栀子9g、泽泻12g、
木通6g、车前子9g、当归3g、生地黄9g、
柴胡6g、甘草6g。
此方主治肝经湿热之证。
方中龙胆草能泻肝胆实火,除下焦湿热;黄芩、栀子清利肝胆;泽泻、木通、车前子清利湿热从小便而出;当归、生地黄养血以柔肝;柴胡疏肝胆之气,与黄芩相伍以清少阳之邪气;甘草调和诸药。
全方
合用,共奏清利肝经湿热之功。
临证加减:如有尿赤不爽,少腹及阴部胀痛,为久病夹有淤热,可加败酱草、金钱草、淡竹叶、黄连、赤芍等化淤青热。
文中用药仅针对文中提到症状,如有类似症状,建议在当地医院咨询后对症用药治疗,不可私自用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