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后苏联自行高炮史(一):双57毫米自行高炮列传
战后苏联自行高炮史(二):“叶尼塞”高炮列传
相对于步兵为主的中国军队,苏联陆军就是一只机械化怪兽,它的大部分师团都是坦克和机械化部队。
苏军也一贯重视机械化部队的野战防空。
二战后到50年代末,苏军伴随坦克部队的野战防空炮兵由少量单管ZSU-37和双联ZSU-57-2自行高炮组成,这两种高炮都是身管气冷方式,射击速度低,系统机动能力较差,无雷达火控,不具备全天候交战能力。
到60年代末期,它们已不能满足防空任务的需求。
为此,苏军从50年代初开始,在57毫米、37毫米和23毫米自动炮的基础上进行了各种试验研究,力图研制一种性能优良、机动性好的野战防空自行高炮。
1957年4月7日,苏联部长会议下达了№426-211号武器研制命令,命令规定同时研制ZSU-37-2双联37毫米“叶尼塞”和ZSU-23-4“石勒喀”4联23毫米两种自行高炮,以及“奥比”厘米波目标指示和火控雷达。
其中ZSU-23-4装备陆军摩托化步兵团的高炮连,执行对空防御任务,能够对付高度在1500米、射程在2500米以内的目标。
而ZSU-37-2自行高炮则计划装备坦克师的高炮团和坦克团的高炮营,负责高度3000米以下,射程为4500米以内的对空防御任务。
1958年4月21日,以首席设计师Г.С.叶菲莫夫(Г.С.Ефимов)和主任设计师Ю.В.杜马硕夫(Ю.В.Томашов)为首的设计团队造出了第一台ZSU-37-2自行高炮样车,该车重达25.5吨,装甲底盘由OKB-3中央试验设计局的乌拉尔重型机器厂负责研制,火炮直接采用了OKB-43设计局的37毫米双联高炮,小型雷达火控系统由全苏国家电子委员会第20设计局(НИИ-20 ГКРЭ)负责研制。
1959年3月,该车完成了工厂测试。
1959年8月14日,“叶尼塞”自行高炮系统被赋予2A1的正式型号。
1960年12月至1961年间,“叶尼塞”高炮先后完成了顿库斯科高射武器靶场的火炮测试,库宾卡国家装甲武器靶场的1200公里跑车试验,和国家无线电靶场的375小时雷达电子设备鉴定试验。
老炮配老车的新生——评俄罗斯2S38“偏流”自行高炮系统
老炮配老车的新生——评俄罗斯2S38“偏流”自行高炮系统作者:含桀来源:《坦克装甲车辆》 2020年第9期含桀近期新冠疫情在世界范围内肆虐,2020年夏季奥运会都被迫推迟到2021年,俄罗斯胜利日阅兵也受到影响。
有意思的是,在俄罗斯举行的阅兵彩排上,媒体捕捉到了一件令人感兴趣的装备——安装BM-57 57毫米“高炮”的BMP-3步兵战车。
战争是人类灵魂的赘疣,人性中带有的自相矛盾,带给军事艺术一种极度混乱的局面:矛盾得惊人的说法,转瞬即逝的见解和不断变化的真理交织在了一起。
要想在军事艺术中成功地航行,就需要有一种特殊的方式将比较稳定的原则与最大胆的灵活性结合在一起。
也正因为如此,我们必须以一种审慎而又开放的视角来看侍这种新版本的BMP-3。
高炮上车的合理性高炮作为一种长身管加农炮,具有弹道平直,初速高的特点。
除了对空射击外,亦符合地面平射武器的基本要求,作为装甲战斗平台的主要军械有其合理性。
对此,最能说明问题的是二战中德国88毫米高射炮在虎式坦克上的成功应用。
早在1938年,鉴于Flak 36 88毫米高射炮在演习中的优异表现,德国陆军就开始考虑将其用于对付地面目标,为此克虏伯专门为Flak 36 88毫米高射炮研制了防空炮专用被帽穿甲弹(Flak APCBC)Pzgr.38,Flak 36 88毫米高射炮在发射该弹时炮口初速能达到约810米/秒,理论上可以在1000米内击穿80毫米厚的垂直均质装甲板,然后引爆内部高爆炸药,彻底摧毁目标。
至于脱胎自Flak 36 L/56 88毫米高炮的KwK36 L/56 88毫米坦克炮("虎"式坦克主炮),则由于术业有专攻,其实际反坦克能力算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典型。
KwK36 L/56 88毫米坦克炮的诞生源于1941年5月德军总参谋部的一份非正式报告,在这份文件中总参谋部抱怨正在进行的重型坦克项目缺乏与之配套的高速坦克炮。
对于这项指责,德国陆军武器局不敢怠慢,马上想到了极有潜力的Flak 36 88毫米高射炮。
红色巨棰: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苏联野战火炮
红色巨棰: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苏联野战火炮“炮兵是战争之神。
”——约瑟夫·斯大林在各类关于东线战场的回忆录中,人们总是可以发现那些幸存下来的德国老兵对红军炮击的描述,感觉出那种心有余悸的侥幸之情。
毫无疑问,红军炮兵在反法西斯战争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苏联历来重视火炮的发展,其生产中心位于列宁格勒的基洛夫工厂(即沙俄时期的菩提洛夫工厂),其他工厂则位于伊兹伏斯克,塞斯特罗莱斯克,莫斯科,高尔基,第聂泊罗佩特洛夫斯克,贝姆和斯维尔德洛夫斯克等地。
苏联30年代的火炮产量如下:1930-1931:1911门1932-1934:3778门1935-1937:5020门到1934年1月1日为止,红军拥有17000门火炮,到39年,这个数字上升到56000门。
1941年6月22日战争爆发时,苏联拥有超过67000门的火炮。
然而庞大的数量并不能保证打胜仗,红军在技术,训练和指挥等方面都存在着很大不足。
德军在缴获的文件中发现红军第204重榴弹炮团的一份报告:“战斗命令下达6小时后才能作好射击准备。
”到1942年1月,向前线输送炮弹还是个大问题:只有计划中44%的炮弹运到了目的地。
举个例子,2月份,著名的“喀秋莎”火箭炮由于缺乏弹药只能作为预备队留在后方。
由于这些瓶颈问题,1942年2月16日,军需部长格日梅金由瓦尼科夫取代。
而斯大林的好友,苏联国防部长伏罗希洛夫则被指责关心歌舞甚于军火生产。
1940年,为促进于火炮和弹药的生产,红军炮兵司令部(由炮兵元帅尼古拉·N·伏洛诺夫领导)的任务由总参谋部和中央行政署炮兵部分管。
但是1941年7月撤消了这个计划。
从1941年7月到1948年1月,中央行政署炮兵部一直由炮兵元帅N·D·雅克福列夫领导。
在战争的头6个月里,红军丧失了整整一半的火炮;而1941年12月20日前德国人光从军械库里就缴获了25696门各种口径的火炮。
德国国防军在维亚兹马-布良斯克战役中缴获了5396门火炮,在斯摩棱斯克地域缴获了3820门,在基辅合围中缴获了3718门!与之形成鲜明对照的是,苏联在1941年生产的火炮数量为7282门。
战后苏联自行高炮史(五):“铠甲 S1”列传
1990年,苏联人民很忙,他们正忙着葬送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
这时的苏联军队发现,西方的空袭武器因80年代电子技术进步而飞速发展,精确制导武器开始在战争中大规模应用。
虽然以往各司其职的野战防空体系还算严密,但在高技术空中打击下防卫效果不佳。
遂提出以“通古斯卡”为基础研制一种更加现代化的末端防御武器。
能够部署在战略导弹、C300地空导弹和重要指挥中心等固定阵地的末端,作为防御现代攻击机、无人机、巡航导弹以及精确制导炸弹的最后手段。
1995年版本的“铠甲 S1”,使用抛物面天线搜索雷达、2A27机炮和乌拉尔53234底盘尽管第二年苏联就分裂解体了,但过去苏联军工技术基础还在,研制进行的很快,从1990年提出方案,到1994年图拉工程机械厂就制造出第一门弹炮结合防空系统的样车,被命名为“铠甲 S1”。
1995年在茹科夫斯基市举办的莫斯科航空航天展上,“铠甲 S1”的72B6式原型车首次露面,引起了极大轰动。
1995年型的“铠甲 S1”采用模块化设计,整个武器系统安装于乌拉尔-5323.4全地形8×8轮式底盘上,采用260马力的卡玛斯-7406发动机,全系统重量仅20吨,相比“通古斯卡”大幅度减轻,可进行长距离战略机动空运。
武器系统最大的改进是采用了包括搜索雷达、跟踪雷达和光电火控装置在内的先进火控系统,可对多个目标全自动作战。
目标和导弹跟踪制导雷达是费佐顿公司根据仪器仪表设计局要求用战斗机火控雷达改进而成(费佐顿公司当年曾向中国提供过若干“祖克8II”火控雷达,用于改进歼8D战斗机),型号为1Л36-01,绰号“罗曼”,采用锥形雷达罩,工作体制为厘米-毫米波双波段。
费佐顿公司为“铠甲S1”研制的1L36-01“罗曼”(Роман)火控雷达使用БМП-3步兵战车底盘的“铠甲S1”,它的另一个型号是TKB-841,由于底盘载重限制,导弹改为8枚,取消了跟踪雷达。
该型号只进行了工程设计,从未投入正式研制。
解放军的轮式战车发展史:斯特瑞克高模块化是解放军的目标
解放军的轮式战车发展史:斯特瑞克高模块化是解放军的目标和步兵战车不同,解放军对轮式装甲车的认识相当早,毕竟在红军时期曾对国民党的装甲无可奈何,抗日战争又面对日军的装甲车同样手段不多,给根据地军民造成巨大伤亡的同时,也下定决心未来要自己搞出装甲车。
图示:这种装甲车是日伪军的扫荡利器,当时仅有轻武器的八路军和新四军很难对付新中国成立之后没多久,朝鲜战争爆发,中国人民志愿军跨过鸭绿江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由于铁路遭到联合国军的空袭绞杀,卡车是运输主力,漫长的运输线时常遭到空袭扰袭,需要有装甲车护送,但是当时国内那些缴获国民党的老式装甲车根本无法胜任,单纯的“卡车架机枪”也无法满足需要,有资料显示当时中国向苏联购买了一些BA-64装甲车,但是未见到实物。
图示:苏联BA-64装甲车,在当时算是比较先进的抗美援朝结束后,中国引进了苏联BTR-152系列6轮驱动装甲车。
说是引进,实际上是解放军从驻扎旅顺军港的苏军接收了25辆,BTR-152在当时属于苏军主力装备,由苏联吉斯-151和157卡车改装,在当时性能不错。
也成为了解放军自行研制装甲车的基础。
图示:BTR-152是苏军早期装甲汽车,后来安装了14.5mm高射机枪兼职防空而后来的156工程中,中国引进了吉斯-157卡车生产技术,也就是后来的东风CA30卡车,该车大部分部件与BTR-152通用,因此解放军就在两者的基础上研制装甲车。
图示:东风CA30卡车这就是64式装甲车,代号WZ521,严格来说64式并不算是装甲车,而是装甲汽车,就是卡车加钢板,装甲和机动性都不如正牌装甲车。
64式布局借鉴了BTR-152,开有内部射击口,虽然不是很先进,但是设计之初就没有打算用于正面战场,而是快速机动投送兵力,用于在西部剿匪的。
图示:64式装甲车还有一种非常超前的装甲车,WZ554,这种车资料不足,看编号应该是设计在50~60年代,算是中国早期轮式装甲车之一,但是设计风格是80年代的,而且是自行高炮,武器是双联23mm高射炮。
苏联红军二战身管压制火炮家族
苏联红军二战身管压制火炮家族
赵治金; 塔希
【期刊名称】《《国际展望》》
【年(卷),期】2004(000)023
【摘要】二战时期,苏联红军装备的火炮大部分由位于列宁格勒(今圣彼得堡)的基洛夫工厂制造,当然,除了基洛大工厂外,位于伊热夫斯克、莫斯科、高尔基、第聂伯罗彼得罗巴甫洛夫斯克、彼尔姆、斯维尔德洛大斯克等地的工厂也参与了生产,30年代头8年,苏联的火炮生产数量如下:
【总页数】6页(P68-73)
【作者】赵治金; 塔希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苏联红军的JSU-122自行火炮 [J], 颜峰;苏臻(摄影)
2.苏联红军——二战身管压制火炮家族 [J], 赵治金; 塔希
3.二战苏联红军将领中的流星——里亚贝舍夫 [J], 陈虹
4.二战苏联红军将领中的流星--里亚贝舍夫 [J], 陈虹
5.深度回顾苏联自行火炮系列之二二战中的苏军自行火炮 [J], 范本恺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坦克歼击车与自行反坦克炮发展史
坦克歼击车与自行反坦克炮发展史反坦克炮是主要用于打击坦克和其它装甲目标的火炮。
它的炮身长、初速大、直射距离远,发射速度快。
穿甲效力强,大多属加农炮或无后坐力炮类型。
反坦克炮的弹道弧度很小,一般对目标进行直接瞄准和射击。
1916年,第一批坦克投入战场之后,在各国军队中引起极大的震动,它们纷纷研究自己的坦克和各种反坦克武器。
在此后不久,法国就制造出了世界上第一种反坦克炮,起名为“乐天号”。
“乐天号”反坦克炮可视为加农炮的同族兄弟,它的特点是炮管较送长,炮膛压力较大,因而其实心的穿甲弹出炮口之后,动量很大,具有足够穿透坦克装甲的能力。
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随着坦克的普遍使用,各国专用反坦克炮相继问世。
最早的坦克装甲厚度仅有6─18毫米。
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某些中型和重型坦克的装甲厚度已达70─100毫米。
同时,反坦克炮的口径也从20毫米加大至57─100毫米,而次口径钨芯超速穿甲弹,钝头穿甲弹和空心装药破甲弹等破甲威力更强的弹种的诞生,也使反坦克炮的性能得到提高。
苏联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为粉碎纳粹德国的集群坦克曾装备使用了上万门反坦克炮。
同时,由于在战争中后期苏联的新式坦克在火力、防护能力等方面超过了德国坦克,而德国一时难以研制和生产出在性能与数量上策与苏军相抗衡的坦克,于是将一些大口径反坦克炮安装在坦克底盘上,变牵引式反坦克炮为自行反坦克炮,并加以较厚的防护装甲,它当时被称为“强击炮”,可以打击坦克等装甲目标,也可以象坦克一样以直射火力打击步兵、掩蔽部等地面目标。
进入70年代以后,一些国家用反坦克导弹取代了反坦克炮,还有一些国家则用自行反坦克炮机动性和防护性较差的牵引式反坦克炮。
后者是坦克发展的新趋势,近年来,由于安装在轮工装甲车辆底盘上的自行反坦克炮的成本只有坦克的1/3左右。
其机动性又远胜过其他反坦克兵器,所以它又有东山再起之势。
自行反坦克炮外形与坦克很相似,但不象坦克那样注重对步兵进行火力支持的能力,而强调反坦克威力,因而在某些国家里它又被称作“歼击坦克”。
无情的低空杀手
无情的低空杀手“通古斯卡”是苏军于上世纪80年代末装备的一种自行式弹炮合一防空系统。
该系统将近程防空导弹、小口径高射炮、雷达与光电火控装备综合集成于一车,兼备防空导弹与高射炮的优势,能协调一致地攻击不同的空中目标,具有火力猛、机动性好等特点。
该系统在总体设计上开创了世界同类武器的先河,是世界上第一种服役的弹炮一体的防空系统。
从1986年列装至今,苏/俄军不断利用最新科技成果对其进行改进升级,综合作战性能持续提升。
目前,在世界各国陆军现役的20多种弹炮一体防空系统中,“通古斯卡”的作战效能首屈一指,任何进入其火力范围内的目标都难以逃生,堪称名副其实的无情“低空杀手”。
研制背景上世纪60年代初,苏军研制成功了一种火力十分猛烈的自行高炮系统――ZSU -23-4式“希尔卡”4管23毫米高射炮系统。
该自行防空系统一经面世,其优异的战技性能就得到苏联陆军防空部队官兵的一致认可,并从1965年开始大批量装备苏军摩步师和坦克师、团下属的防空营和防空连,首次为频繁机动中的机械化部队提供了一种高效的低空近程伴随防空掩护能力。
至70年代初,该系统已基本取代了苏军摩步师和坦克师属高炮团编配的所有ZSU -57-2式双管57毫米高炮系统。
与此同时,该自行高炮系统相继出口到东欧各国以及与苏联友好的埃及、叙利亚、伊拉克等多个国家和地区。
在1973年的第四次中东战争中,“希尔卡”高射炮系统取得了辉煌战果,击落了大量以色列战机,震惊了以色列军方和西方国家。
据被俘的以色列飞行员供述,以军飞行员对“希尔卡”自行高炮恐惧一度超过了“萨姆”导弹。
一时间,“希尔卡”高炮和这场战争中另一个防空名星“萨姆”-6导弹受到阿拉伯国家的热烈追捧。
不过,苏军在总结第四次中东战争后期埃及和叙利亚机械化部队失去由“萨姆”-2、“萨姆”-3和“萨姆”-6导弹系统构成的战役防空力量掩护,遭受以军战机狂轰滥炸受到重大损失的惨痛经验后认为,这种自行高炮系统远非完美,仍有许多缺点,如火炮射程偏小(仅2000米),射高也明显不足(仅1500米);火控系统还不完善,容易丢失目标,另外就是火炮口径较小、弹丸威力较低、毁伤能力不足的问题比较突出,必须加以改进。
盘马弯弓射天狼
盘马弯弓射天狼自20世纪初人类最早的航空兵器――气球广泛应用于军事开始,针对这些空中目标的高射炮就随之问世,并被形象地称作“气球炮”。
之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气球炮”的称谓一直被众人沿用。
纵观整个20世纪前半程的战争史,地面上唯一能有效遏制空军力量向大地播撒死亡的武器,非高射火炮莫属。
在两次席卷全球的世界大战中,一门门大、小高炮编制出的绵密火网成为除敌方歼击机外最令飞行员恐惧的梦魇。
然而,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科学技术的进步逐渐改变了这一切:喷气发动机技术让强击机和轰炸机越飞越快、越飞越高,传统高炮对付它们日渐力不从心……大口径高炮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小口径高炮也开始将目标瞄准了自己的副业――地面目标,地面防空大任已经被新生的导弹武器所取代。
可高炮并没有就此退出舞台,随着六七十年代武装直升机和低空飞航导弹技术的兴起,防空作战的视点再次聚焦到视距之内、树梢之间,小口径高炮也随之迎来生命中的第二春,并且向着自行化、自动化、弹炮结合一体化防空、反导武器系统方向发展。
在这一大趋势下,中国的小口径自行高炮进化之路又当如何呢?早期探索50年代初抗美援朝战争和60年代抗美援越行动让中国高炮部队两次直面世界上最强大的空中军事力量,对现代化战争中伴随摩托化、机械化部队作战,遂行机动防空保障任务的小口径自行高炮的作用有了一定认识。
但是,冷战时期的自行高炮和二战时相比已经发生了明显变化,从人工操作、借助光学和机械瞄准具目视瞄准、只能在底盘停车状态下作战,向着在雷达、光电火控系统控制下自动操作、具备行进间作战能力的方向迈进。
因此,60年代我们将刚刚研制成功的65式双37毫米高炮搬上T-34中型坦克底盘时,这种仅具二战水平、从火炮到底盘都已经远远落后于时代的自行高炮样车很快就被放弃。
在这之后的十几年内,各研制单位和生产厂家都在忙于第一代牵引高炮的自动化改进,自行高炮的研制工作因为技术水平限制基本趋于搁置。
直至70年代末期,为适应军队现代化建设需要,国产小口径自行高炮的研制需求才被重新提起。
苏联T-34/57坦克辉煌历史
前苏T-34/57坦克辉煌历史T-34/57坦克模型战斗场面,再现当年的血战苏联步兵装备的ZIS-2反坦克炮T-34/57坦克模型战斗场面,再现当年的血战图为德军虎式坦克,在开战前T-34/57强大的火炮就是为它准备的,没想到当它真正投入战场的时候,T-34/57却成为了淘汰品重建胜利战车T-34/57的辉煌历史⊙众多介绍T-34的书籍里,都没有T-34/57的身影,这给人们造成了一个错觉,就是T-34自始至终只有装76毫米和85毫米两种口径火炮的坦克。
但是实际上呢?笔者翻译了西方作者的相关文章,为大家介绍了鲜为人知的装57毫米火炮的T-34型号。
在二战苏军坦克中,T-34可以说是大名鼎鼎的“胜利战车”,不论是T-34/76还是T-34/85,早就被大家所津津乐道,其性能和特点也都是大家耳熟能详的,但是T-34家族中还有一个火力超群但却不太为人所知的兄弟——T-34/57“坦克猎手”。
这种性能相当出色的坦克却因为生不逢时而没能象它的两位兄弟那样名声大噪。
▲ 艰难的研制过程说到T-34/57,就不能不提到ZIS-2型57毫米反坦克炮,这种身管长度达到73倍径的反坦克炮正是T-34/57所装备的ZIS-4型坦克炮的原型。
1940年,针对德国可能出现的重型坦克的威胁,苏联军方认为,现有的45毫米团属反坦克炮已经不足以应付可能出现的装甲威胁(事实上这在很大程度上是自己吓唬自己,德国真正的重型坦克VI型——虎在1943年才投入实战),于是提出了多个反坦克炮的研制计划,格拉宾设计局承接了107毫米和57毫米口径反坦克炮的研制任务,F-31型57毫米超长身管反坦克炮就在其中。
1940年10月,F-31型反坦克炮的原型制造完成,并顺利通过了工厂和军方的测试,1941年初,F-31获准服役并改名为ZIS-2(92#工厂获得了“斯大林工厂”的荣誉称号,简写为ZIS(Zavod imeni Stalina),所以该厂研制的火炮被称为ZIS型),或称为1941型57毫米反坦克炮,这种火炮可以以近1000米/秒的初速发射重3.14公斤的BR-271穿甲弹,在1000米距离上可以穿透90毫米厚的垂直装甲,在1500米距离上仍然有75毫米的穿甲威力。
钟声重锤——苏联2S4自行迫击炮(上)
钟声重锤——苏联2S4自行迫击炮(上)作者:王征来源:《坦克装甲车辆》 2015年第1期王征在旷日持久的叙利亚内战中,交战双方使用的新旧武器层出不穷,其中叙利亚政府军使用了目前世界上现役口径最大的迫击炮——苏制2C4“郁金香”,对霍姆斯市进行轰击,其硕大的炮弹和惊人的轰爆能力再一次为世界瞩目。
苏军装备大量重型迫击炮苏联/俄罗斯装备迫击炮的历史相当悠久,近代第一门迫击炮便是诞生于俄国。
其发明者俄国炮兵大尉列昂尼德·尼古拉耶维奇·戈比亚托在日俄战争的旅顺争夺战中,发现日军的堑壕往往迫近到俄军阵地眼皮底下,当时俄军装备的火炮与机枪均难以杀伤迫近的日军,于是他尝试着将老式的 47毫米海军臼炮安装在有轮子的炮架上,通过大仰角发射,缩短射程,增大炮弹射入的角度。
经使用发现,该火炮对堑壕内的步兵杀伤效果极佳。
这种在战场上应急试制而成的火炮,当时被称为“雷击炮”。
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由于堑壕战的广泛实施,西方各国在“雷击炮”的基础上,生产出各式各样的迫击炮。
其中,英国的温弗雷德·斯托克斯爵士于1915年发明了可拆卸分解的斯托克斯迫击炮;而战后法国于1927年进一步研制成功的斯托克斯─勃朗特 81毫米迫击炮,该炮中安装了缓冲器,从而使得炮身与炮架的组合结构更加完善,因而成为现代迫击炮的鼻祖。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苏联成为世界上迫击炮装备数量最多的国家,鼎盛时期装备各型迫击炮34.8万门,其中相当数量为重型迫击炮。
《苏军内幕》中记载:“对苏联指挥员来说,最好的迫击炮是大口径的,口径越大越好。
现在美国最大口径迫击炮弹重12.3千克,而最小的苏联迫击炮炮弹重16千克。
这其实还是小迫击炮,苏联陆军还有发射40千克炮弹的160毫米口径型,甚至发射100千克炮弹的240毫米迫击炮(编者注:分别为M―160和M―240迫击炮)……我曾看到过12门240毫米迫击炮齐射,它们发射的不是16千克而是100千克的炮弹,在20分钟内,每门炮发射了15发炮弹(事后我计算一下,这表示总共有18吨炸药和铸铁碎片)。
无后坐力炮
无后坐力炮关于这种炮的诞生:无后坐力炮这种步兵近战利器诞生于二战的战火中。
当时在这一领域最为先进的国家首推美国(1917年俄国人梁布兴斯基也曾经发明过一种76.2毫米无后坐力炮,并曾在1939—1940年的苏芬战争使用过)。
美国在这一领域的发展最早,一战时的1914年,美国海军军官戴维斯就研制出一种两管对接式双头无后坐力炮。
该炮在向前射出弹丸的同时,向后喷出铅油质平衡物以保证炮身不后坐。
但是这一武器并没有投入实战,原因是当时的美军武器部门竟然想将这种武器装在飞机或飞艇上执行空战或反潜任务!这种异想天开的设想当然不可能成功。
随后这一研究项目被搁置,直到二战爆发才重新开始研究,战争几近结束时才告完成。
美军无后坐力炮的首次实战使用是在1945年3月6日的冲绳岛战役。
我国引进这种炮的过程:由于二战中我国在工业和科技方面比较落后,缺乏自行研制这种武器的能力,故而在美国研制成功这种能够摧毁坦克和土木、混凝土工事的新式武器后,当时的国民党政府对其十分重视,要求美国政府提供此类武器。
当时美军装备的无后坐力炮有两种型号,分别是M18 57mm无后坐力炮和M20 75mm无后坐力炮(注:国内也有资料将其分别称为M20 57mm无后坐力炮和M21 75mm无后坐力炮,本文采用美国资料编号)。
这两种无后坐力炮均采用断隔螺栓式炮闩,具有击发和退壳功能。
M18开闩动作向右,M20向下。
炮闩边缘部分设有对称排气孔,M18有2个,M20有4个。
排气孔轴线方向与膛线旋转方向相同,火药燃气从排气孔喷出时所产生的扭矩正好抵消炮弹在膛线上旋转所产生的扭矩,故发射时不但可以抵消后坐力,还可阻止炮身旋转。
1945年,国民党政府得到这两种美援无后坐力炮实物之后即开始着手仿制。
1946年7月,第50兵工厂以M18无后坐力炮作为母型开始仿制,根据实炮进行测绘,后美方提供了该炮的图纸。
到1947年11月研制成功,兵工署将其命名为“民国36年式57mm无后坐力炮”。
俄罗斯自行高炮“铠甲S1”弹炮合一系统
“铠甲S1”主要技战术指标(俄军自用型)乘员:3人导弹备弹:12枚炮弹备弹:1400发杀伤区:导弹杀伤区远界:20000米导弹杀伤区近界:1200米导弹杀伤区高界:15000米导弹杀伤区低界:10米高炮有效斜距:200—4000米高炮有效射高:0—3000米系统反应时间:4—6秒典型目标的最大飞行速度:1000米/秒每分钟打击目标最大数量:8—12个目标搜索雷达模块目标探测距离(雷达反射面积2平方米,截获概率0.9):36公里目标速度范围:3—1000米/秒雷达扫描范围方位角:360度高低角:0-60度;0-30度;40-80度;0-25度雷达扫描每转周期:2—4秒可同时跟踪目标:20个工作波段:S波段高炮导弹跟踪制导雷达模块工作范围方向射界:±45度高低射界:-5~+85最大目标探测距离目标雷达反射面积2平方米:24公里目标雷达反射面积0.03平方米:7公里跟踪目标的飞行速度高炮打击目标:10—1100米/秒导弹打击目标:30—2100米/秒同时跟踪目标数量高炮:3个导弹:4个工作波段:K波段57E6E导弹性能全弹重:94公斤弹体重:74.5公斤战斗部重:20公斤弹径助推级:170毫米战斗部级:90毫米弹长:3160毫米最大飞行速度:1300米/秒平均飞行速度:射程12公里时:900米/秒射程18公里时:780米/秒2A38M高炮战斗性能口径:30毫米炮管数2X2炮长:3478毫米弹丸重:0.97公斤初速:960米/秒理论射速:1950—2500米/秒炮重不含冷却水:195公斤水冷系统加水量:28公斤后坐力:62千牛供电系统:24伏补弹:手动1990年,苏联军队发现,西方的空袭武器因80年代电子技术进步而飞速发展,精确制导武器开始在战争中大规模应用。
虽然以往各司其职的野战防空体系还算严密,但在高技术空中打击下防卫效果不佳。
遂提出以“通古斯卡”为基础研制一种更加现代化的末端防御武器。
能够部署在战略导弹、C300地空导弹和重要指挥中心等固定阵地的末端,作为防御现代攻击机、无人机、巡航导弹以及精确制导炸弹的最后手段。
二战末期规模庞大的苏联炮兵师编制
二战末期规模庞大的苏联炮兵师编制
二战末期苏联炮兵师通常编制有5个炮兵旅,每个炮兵旅由运输营、火炮测地连和多个炮兵连组成。
1、122毫米榴弹炮旅下辖4个炮兵连,每个炮兵连下辖4个炮兵组,每个炮兵组配有4门122毫米榴弹炮,一个122毫米榴弹炮旅有64门榴弹炮。
2、152毫米榴弹炮旅下辖4个炮兵连,每个炮兵连下辖4个炮兵组,每个炮兵组配有4门152毫米榴弹炮,一个152毫米榴弹炮旅共有64门榴弹炮。
3、203毫米重榴弹炮旅下辖4个炮兵连,每个炮兵连下辖3个炮兵组,每个炮兵组配有3门203毫米重榴弹炮,一个203毫米重榴弹炮共有36门榴弹炮。
4、160毫米迫击炮旅下辖4个炮兵连每个炮兵连下辖4个炮兵组,每个炮兵组配有4门160毫米迫击炮,一个160毫米迫击炮旅有64门迫击炮。
5、300毫米火箭炮兵旅编制比较松散,通常由数量不等的300毫米自行火箭炮组成。
苏联炮兵师人员总数大约在12000人左右,装备228门火炮和数量不等的自行火箭炮,战时前线司令部还会配属运输支援部队。
二战苏军航空武器全纪录
Б-20机炮重25千克,协调式射速600发/分,旋转式和机翼式射速800发/分。弹丸重96克,弹丸初速800米/秒。
Б-20机炮安装在伊尔-2、雅克-1、雅克-7П、雅克-76、拉格-3、拉-5、拉-7、图-2和伊尔-10飞机上。
穿甲燃烧弹弹丸长为3.1倍口径,重96.6克。
杀伤燃烧弹和穿甲燃烧弹装有同样的发射药19.2克重,并具有同样的弹道性能,初速为815米/秒,炮弹重185克,弹链重38克。ШВКА机炮的В-20炮弹的弹壳为圆筒形,用黄铜制成。为凸缘弹,射击后抽壳较困难。因为,开始在炮膛中有火药气体的残余压力,把弹壳紧压在炮膛壁上,因此,经常出现弹壳横向破裂以及凸缘断裂的情况,造成卡弹,使得自动射击中断。
1932年底,总军械部科学技术局审查了由设计师阿?阿?特罗奇克夫和恩?恩?坎达考夫研究的37毫米АКТ-2航炮。设计被批准了,并且选定了试验样炮。
后来,37毫米航炮在列宁格勒市军械部特种设计局的领导下,由坎达考夫一人进行研制。坎达考夫同时研制了两种区别不大的37毫米炮,一种是АКТ-37航炮,而另一种是ААК-37高射炮。这两种炮都可安装到飞机上,并且有同样重量、外形尺寸和弹道数据。(注:个人认为这能算两种炮吗?)
伊万的巨锤苏联重型铁道炮发展史
伊万的巨锤苏联重型铁道炮发展史
科京
【期刊名称】《国际展望》
【年(卷),期】2005(000)013
【总页数】6页(P82-87)
【作者】科京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斯大林之锤——苏联B-4 203毫米重型榴弹炮 [J], 孙维
2.手持巨炮的无名女士——Miss Nobody重型武器 [J], 红莲
3.浅析苏联“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电影理论对中国电影的影响——从影片《伊万的童年》到《小兵张嘎》 [J], 吴甜
4.万里委员长祝贺阿·伊·卢基扬诺夫当选为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的电报 [J], 万里
5.前苏联/俄罗斯自行火炮系列之四怒吼的喀秋莎苏联/俄罗斯火箭炮发展史 [J], 佘依仁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钟声重锤——苏联2S4自行追击炮(下)
钟声重锤——苏联2S4自行追击炮(下)作者:王征来源:《坦克装甲车辆》 2015年第3期王征系统改进为了延长240毫米追击炮的使用寿命和提高命中率,苏联研制了“勇敢者”激光制导作战系统。
目前,世界范围内的制导炮弹主要采用以下三种制导方式,即:半主动激光制导、主动寻的制导和末端敏感弹药。
其中,半主动激光制导炮弹由于其操控灵活,主要由前沿人员通过激光照射器操纵,可灵活实时选择不同的目标,并且能够较好地区分敌我,因此较为安全可靠地实现了既定目标的“指哪打哪”。
而自主寻地制导和末端敏感弹药炮不但技术要求较高,而且由于这两种方式自动化程度较高,“发射后不管”,因此通常仅能攻击坦克装甲车一类的目标,而且目标选择具有一定的随意性,如战线出现犬牙交错的态势,容易误伤。
尽管美苏两国都在上世纪70年代就开始研制激光制导炮弹,但双方对这种炮弹的认识和定位存在较大差别。
其中,美国人认为半主动激光制导方式不能实现“发射后不管”,原理上较之被动寻的制导方式更为复杂(要进行测距、坐标通报、气象云高测定、激光编码、同步器无线电联络等一系列操作),进一步导致基于此种制导方式的武器系统及其操作都很复杂。
因此,美军更喜欢使用红外/毫米波复合制导技术的自主寻的和传感器引爆弹药,例如“铜斑蛇”激光制导炮弹等。
而苏联/俄罗斯则认为,半主动激光制导方式,通过前沿人员引导,能够广泛打击几乎所有类型的目标,而且命中率相对较高,误伤概率较底,而且通过既有技术进行系统集成的技术风险比较小。
240毫米追击炮具有配备制导炮弹的天然优势:首先,其炮弹初速低,过载较小,对引导头中的电子元件要求较低,可以有效降低技术难度和开发生产成本;其次,由于其弹道较高,且更加弯曲,使得引导头的搜索范围更大;再次,加农榴弹炮等炮弹装药量相对较少,且炮弹需要优质钢,而240毫米追击炮弹装药量极大,弹体可以用铸铁,对于攻坚等任务来说,2S4的成本更低、效果更好。
基于上述原因,苏军在1983年推出了240毫米1K113激光制导炮弹系统(“勇敢者”),全系统包括3由5激光制导炮弹、1Ⅱ15激光指示器、1Ⅱ20测距仪、l①35K和1A 35H同步器、P-107M/P-108M/TA-57通信指挥系统等子系统。
[整理版]俄罗斯(苏联)空空导弹大全
俄罗斯(苏联)空空导弹全集全家福前苏联自行研制的第一种空对空导弹是1956年投入批量生产的K—5(军用型号PC—2y)。
西方给这种雷达制导的导弹取名为AA—l,绰号“碱”。
K—5之后的苏制空对空导弹被依次取名为AA—2、AA—3、AA—4等.AA—l (K— 5)采用鸭式气动布局,4个舵面在前,4个三角形弹翼在后。
其动力装置为单级固体火箭发动机,制导方式为雷达波束制导。
在导弹飞向目标期间,需机载火控雷达始终照射目标。
K—5于50年代中期研制成功,1956年装备带有机载雷达的米格—17**y。
在K—5的基础上,又研制出了K—5M 和K—51(军用型号PC—2y c)等改进型导弹,主要装备带有“绿宝石—2”机载雷达的前苏联第一种超1音速战斗机米格—19。
由于K—5的射程较近、速度较低、制导系统比较落后,只能对付轰炸机,60年代中期便已停产。
K—5空对空导弹长1.88米,弹径0.178米,舵翼翼展0.32米,弹翼翼展0.58米,弹重82千克,战斗部重13千克,最大射程5—7千米,最大速度M 数2,使用高度16千米左右。
РС-1是苏联自行研制并大量装备部队的第一种空空导弹,也是苏联国土防空截击机用来拦截敌轰炸机的第一种雷达型空空导弹,由位于莫斯科附近的希姆基地区的第293厂第2试验设计局——现在的“火炬”(Факел)机械制造设计局的前身,在50年代初开始设计,于1956年投入批生产,1957年首次装备米格-17ПФ歼击机,70年代初停产,随后退出现役。
该导弹的系统代号和编号分别为К-5(K-5)和Изд.1(Izd.1),空军使用代号为РС-1У(RS-1U).西方情报机关直到1959年8月,才从苏联驻东德的第24战术航空军的一架米格-19ПМ携带的АРУ-4滑轨式发射架及其К-5空空导弹的图片上获悉该导弹的存在。
由于不知道该导弹的苏联编号和名称,西方和北约集团按照自行确定的对苏联武器装备的命名规则,给予该导弹的编号和命名为AA-1“碱”(Alk ali)。
战后苏联自行高炮史(一):双57毫米自行高炮列传
列传者,谓列叙人臣事迹,令可传于后世。
野战防空在苏联陆军战役战术理论中占有重要地位,战后苏联红军一直很重视野战防空尤其是自行高炮的发展,笔者尝试用几个典型装备的经历来阐述卫国战争后苏军自行高炮的发展历史,以及与中国高炮发展的对比,不当谬误之处,请读者海涵。
1957年11月7日的红场胜利日大阅兵二战时期苏联红军虽然拥有庞大的坦克部队,但其合成化却很不完整,譬如很少装备装甲车,伴随坦克的步兵的典型标志是一群人肉坐在T-34坦克上面。
自行高炮就更加罕见,仅在战时利用T-34坦克车体设计过几种简单的37毫米自行高炮,以及利用老式坦克装甲车改装的双联14.5毫米自行高射机枪,直到战争结束都没有装备部队。
一般而言,自行高炮在苏联卫国战争的军事装备历史上是个空白。
按照苏联武装力量的统计,二战期间,大约有68%的敌机是被25至37毫米小口径高炮所击落的,因而,苏军据此提出要搞一种37毫米的自行高炮。
1945年,以苏-76M自行火炮车体为基础研制出ZSU-37式37毫米自行高炮,仅仅是简单的将L/63 M1939式37毫米高炮安装在装甲战车上,到1948年仅装备了75辆。
相对于拥有几万辆坦克的钢铁怪兽一样的苏联红军,ZSU-37式37毫米自行高炮无论是装备数量还是战斗性能,都不能令人满意。
该炮使用两台嘎斯202汽油发动机,最高时速只有30公里/小时,最大行程很可怜,只有260公里。
该炮配备了带有体视测距功能的一体化光学瞄准镜,能够自动测距并实现半自动装表。
理论射速120~130发/分钟,实际战斗射速只有50~60发/分钟,有效斜距2500米,最大射高6500米。
上述性能对二战时期的低速螺旋桨飞机或许是有效地,但在高速喷气式战斗机已经开始大规模服役的40年代末,就有些力不从心了。
昙花一现的ZSU-37式37毫米自行高炮1946年,坦克工业人民委员会提出一项以T-34车体为基础的37毫米和57毫米两种师团自行高炮的工程设想,但其老旧的底盘,依然敞开式的低防护炮塔,以及原始的光学瞄准设备,并不能引起苏联陆军的兴趣,该方案随即被否决。
外贸自行高炮初尝试——80式双联装57毫米自行高炮小史(下)
外贸自行高炮初尝试——80式双联装57毫米自行高炮小史(下)作者:王笑梦来源:《坦克装甲车辆》 2015年第21期一窥珍品我国武器装备在退役后很多都会捐赠给地方公园、广场等公共场所,充当国防教育的实物展品,继续发挥余热。
80式自行高炮也不例外,在包头市郊的北方兵器城景区中就停放着唯一的一辆80式自行高炮第一轮样车,弥足珍贵。
而在天津市郊的滨海“基辅”号航母主题公园内,也收藏了一辆69-II式主战坦克底盘的80式自行高炮,应该是第二、三轮样车中的某一辆。
该项目一共生产制造了4辆样车,其中就有2辆样车在公共场所公开展示,对有心的军迷朋友来说是个好消息,有机会可以到上述两地参观,从这两辆老炮车身上一睹当年80式自行高炮的风采。
相同的武器系统由于该车是外贸车辆,所以在90年代以后相应的技术参数就对外公开了,甚至在当年的军事杂志上也做过很多类似广告性质的介绍。
由此我们知道了该自行高炮主要用于对付飞行高度在6000米以下、航速350米/秒以下的空中目标,必要时可以用来对付地面轻型车辆。
公开展示的两辆样车共同点是拥有相同的炮塔武器系统,从外形上看与C-68型自行高炮的炮塔几乎一模一样,另外北方兵器城景区还有一套单独的炮塔武器系统安放在支架上供游人参观。
该型炮塔呈方形敞开式结构,折角有圆弧过渡(66式舰炮防盾为尖锐折角),组成一个类似胸墙式的防盾结构,两侧有钢制扶手便于乘员站立时握持,下雨时可用活动帆布将炮塔顶部封闭,不用时可将帆布折叠收藏。
炮塔由均质钢装甲组成,装甲厚12毫米,比C-68型自行高炮炮塔装甲略薄。
全炮乘员6人,除了驾驶员外,车长、瞄准射击手、瞄准具装定手和2名装填手共5人都处于炮塔内。
其中,2名装填手处于火炮前端压弹机后面,炮长位于火炮右后侧,瞄准手位于火炮左后侧,瞄准具装定手位于火炮后侧。
爬上炮塔,往里看去,可以看到炮塔下方采用了吊篮结构,主要为了防止炮塔高速调转时乘员被碰伤,这在早期苏式坦克装甲车辆上算是一个不大不小的进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列传者,谓列叙人臣事迹,令可传于后世。
野战防空在苏联陆军战役战术理论中占有重要地位,战后苏联红军一直很重视野战防空尤其是自行高炮的发展,笔者尝试用几个典型装备的经历来阐述卫国战争后苏军自行高炮的发展历史,以及与中国高炮发展的对比,不当谬误之处,请读者海涵。
1957年11月7日的红场胜利日大阅兵二战时期苏联红军虽然拥有庞大的坦克部队,但其合成化却很不完整,譬如很少装备装甲车,伴随坦克的步兵的典型标志是一群人肉坐在T-34坦克上面。
自行高炮就更加罕见,仅在战时利用T-34坦克车体设计过几种简单的37毫米自行高炮,以及利用老式坦克装甲车改装的双联14.5毫米自行高射机枪,直到战争结束都没有装备部队。
一般而言,自行高炮在苏联卫国战争的军事装备历史上是个空白。
按照苏联武装力量的统计,二战期间,大约有68%的敌机是被25至37毫米小口径高炮所击落的,因而,苏军据此提出要搞一种37毫米的自行高炮。
1945年,以苏-76M自行火炮车体为基础研制出ZSU-37式37毫米自行高炮,仅仅是简单的将L/63 M1939式37毫米高炮安装在装甲战车上,到1948年仅装备了75辆。
相对于拥有几万辆坦克的钢铁怪兽一样的苏联红军,ZSU-37式37毫米自行高炮无论是装备数量还是战斗性能,都不能令人满意。
该炮使用两台嘎斯202汽油发动机,最高时速只有30公里/小时,最大行程很可怜,只有260公里。
该炮配备了带有体视测距功能的一体化光学瞄准镜,能够自动测距并实现半自动装表。
理论射速120~130发/分钟,实际战斗射速只有50~60发/分钟,有效斜距2500米,最大射高6500米。
上述性能对二战时期的低速螺旋桨飞机或许是有效地,但在高速喷气式战斗机已经开始大规模服役的40年代末,就有些力不从心了。
昙花一现的ZSU-37式37毫米自行高炮1946年,坦克工业人民委员会提出一项以T-34车体为基础的37毫米和57毫米两种师团自行高炮的工程设想,但其老旧的底盘,依然敞开式的低防护炮塔,以及原始的光学瞄准设备,并不能引起苏联陆军的兴趣,该方案随即被否决。
苏军声称其装甲部队只接受以T-54坦克或最新型主战坦克为底盘的57毫米以上口径的自行高炮。
1947年春天,苏联部长会议国防委员会下达文件,命令苏联中央炮兵设计局开始研制一种高性能57毫米自行高炮。
苏联火箭炮兵总局同时正式下达了战术技术任务,确定该系统代号为ZSU-57-2(ЗСУ-57-2),其工厂研制代号为“500号工程”。
该炮是一种以T-54主战坦克为底盘的自行高炮,配备以S-60高炮为技术基础的全新研制的高性能双联57毫米高炮自动机,S-60式牵引高炮是中央炮兵设计局(ЦАКБ)在В.Г.戈拉宾(В.Г.Грабин)的领导下于1944年开始研制全新的单管57毫米牵引式高炮武器系统,该炮于1950年1月正式定型并投入大规模生产,武器系统由全新的57毫米自动炮、松-9雷达、PUAZ0-6光学测距机、E-18型自动向量瞄准具,射击指挥仪系统和传动系统组成,火炮具有全天候作战能力,有自动、半自动、手摇对针、手动四种瞄准方式。
该炮自动化水平高、弹道性能好,很快被苏军确定为未来主力野战高炮。
但缺点也明显,安装在四轮炮车上的高炮及雷达、光学指挥系统庞大而行动不便,不能跟得上苏军坦克装甲部队的高速突击,只能用于固定阵地的防空。
中央火炮设计局很有执行力,至1947年年底,车体部分的先期研制已经一切就绪,但整个工程却不得不停了下来,原因很可笑,苏联尚无任务书里规划的高性能双联57毫米高炮,炮兵设计局正在研制的这种高炮自动机需要到1949年才能拿出样品。
无奈,大家只好干等了一年。
时间过得很快,1949年5月,鄂木斯克174机械厂试制出两门ZSU-57-2,1950年,牵引式S-60和自行式S-68的两种57毫米高炮被同时投入国家靶场测试,至1952年,共有6辆57毫米自行高炮投入鉴定试验,国家防空武器委员会的结论是:该武器系统可靠性高,自动化程度高,打击范围广阔,斜距能够覆盖敌攻击机从进入到投弹射击再到拉起退出的全部空域,可以在行进间有效保护装甲和机械化部队。
据库宾卡国家坦克博物馆介绍,ZSU-57-2于1955年2月14日定型,随后投入大规模生产,1957年正式装备,1957年11月7日的红场胜利日大阅兵首次公开亮相。
ZSU-57-2自行高炮以T-54主战坦克为底盘,安装敞开式薄装甲旋转炮塔,车体由装甲底盘、炮塔、双联火炮、发动机动力总成、瞄准系统、通讯和消防设备组成。
整车被划分为三个部分:驾驶舱、战斗舱和动力舱。
驾驶舱位于车体首部,驾驶员座椅安置于车体首部左侧,这是该驱动程序;战斗舱位于驾驶舱和动力舱之间,整车由装甲钢板焊接而成,装甲厚度根据部位8-13毫米不等。
炮塔顶部是开放式的,前部有两个并列的炮管开口。
炮塔后部还有一个小开口,用于实弹射击时收集空药筒和空弹夹,其后部有大网袋,由专门传送带送出。
苏联冬季的恶劣严寒,令敞开式炮塔的装甲车辆乘员在冬季行军作战时无法忍受,所以该车特别设计了一个折叠式帆布防风罩,罩体由厚帆布制作,轻钢骨架可以折叠,上面安装有13块有机玻璃观察窗,用于行军。
该防雨罩安装很方便,用皮带搭扣固定在炮塔上,平时可以折叠,安放于炮塔后部的网状储物舱上方。
ZSU-57-2自行高炮乘员6人,除驾驶员在车体前部,其余5位乘员的座位均位于炮塔内,前部左右对称安置装填手坐席,诸元装订手席位于炮塔后部中间,负责录入目标斜距、速度和航向;他的左侧是炮长兼高低操纵手,负责击发和高低瞄准;而车长兼任方向操纵手座椅位于炮塔后部右侧,负责指挥全车战斗和方向瞄准。
双联S-68高炮由两管S-60高炮自动机组成,全炮总重量4.5吨,火炮起落部分重765公斤。
为了实现炮塔两侧供弹,两个自动机设计成左右互为镜像的机构。
炮身由炮管、复进机和炮口制退器组成,炮管比较长,为单肉身管结构,24 条右旋等齐膛线,采用纵动螺式旋转闭锁式炮闩、液压节制杆式制退机、弹簧式复进机、筒形多孔式炮口制退器,配用两个平衡机,复进机为弹簧式,制退机为液压式。
该炮为炮管短后坐自动原理,火炮开闩、抽筒、压弹、关闩等动作均利用炮身后坐能量自动完成。
该炮备有曳光榴弹和曳光被帽穿甲弹,弹药基数300发,采用4发弹夹供弹,炮弹可借助弹夹从侧面连续不断地压到输弹线上。
压弹机上有自动停射器。
当压弹机内仅剩1 发弹时,火炮自动停止射击,装上后续弹夹后则可自动恢复射击。
大部分弹药安放在炮塔内部周围(176发)和车体前部(72发),可由装填手随手装填(共248发),其余弹药安置在车体下部(52发),需要其他乘员递送。
为了增加携弹量,炮塔和车体的空余空间都被设计成弹药架,虽然炮塔宽敞庞大,但车体和炮塔内的活动空间仍狭小不堪。
ZSU-57-2自行高炮采用T-54主战坦克底盘,由于炮塔较轻,负重轮改为4个,使用B-54式12缸V形四速液冷柴油机作为动力,在2000转每分钟时可发出520马力(388千瓦)的动力,发动机排量38.88升,重量895公斤。
备有三个总容量640升的车内油箱和四个各95升的外置油箱,公路最大行程420公里,越野最大行程320公里,最大公路速度50公里/小时。
S-68双联高炮炮塔俯视图1、炮口制退器(左,右)2、炮管(左,右)3、左右摇架4、左右输弹盘手柄5、右侧输弹盘6、右侧输弹槽7、右侧拨弹杆8、右侧装填手座椅9、齿轮减速机10、方向机11、方向机驱动机构12、右准直仪13、瞄准镜14、车长兼任方向操纵手座椅15瞄准镜检查口16、距离装订手轮17、手轮驱动装置18、排弹机减速器传动装置19、诸元装订手座椅20、目标航路指示器21、表尺装订台22、炮长兼方向操纵手座椅23、左准直仪24、电击发按钮25、齿轮减速机驱动电机26、高低机驱动电机27、高低机28、高低机左踏板29、高低机右踏板30、左侧装填手座椅31、左侧拨弹杆主要性能诸元:全重28.1吨全长8.46米全宽 3.27米高度 2.75米(安装帆布防风罩)炮身长4368毫米身管长4110毫米后坐长315-370毫米初速1000米/秒最大弹道射程12公里有效斜距6500~7000米最大射高8800米有效射高4000~5000米理论射速105~120发/分钟战斗射速70发/分钟(由于57高炮需要手动装填弹夹,所以实际射速很低)高低射界-5°至+85°方向射界360°炮控系统采用带液压调速器的半自动操作系统。
瞄准方式有两种:一种是半自动瞄准,即借助液压半自动操作系统根据光学机械式对空向量瞄准具提供的诸元进行瞄准;另一种是手动瞄准,即利用高低机和方向机按对空向量反射瞄准具提供的诸元进行瞄准。
高低瞄准速度(电动) 18°/秒方向瞄准速度(电动) 30°/秒弹药该炮配备BR281曳光穿甲弹和OR281曳光榴弹两种弹药,各弹种的初速相同,均装有黑索今/铝粉混合炸药。
全弹长536毫米药筒长348毫米全弹重 6.6公斤发射药装药 1.2公斤弹丸重 2.82公斤榴弹装装药量169克引信配用MD10或MG57 穿甲弹装药量13克曳光榴弹自毁响应时间12~16秒【注1】【注1】中口径以上的高炮在作战的时候,对空射击时未命中的炮弹不可能在天上一直飞,一定要落下来,如果引信上没有安装自毁装置,那么未爆炸落弹对友邻部队和平民的杀伤是十分严重的,为了防止这种情况出现,通常在引信上设计一个自毁装置,在炮弹飞行若干秒未命中目标以后,自动在空中爆炸。
该炮主要装备苏联陆军坦克师/摩步师属高炮团,以及国土防空军的“萨姆-2”地空导弹团。
它的作战任务是为坦克师/摩步师提供机动防空掩护,以及为“萨姆-2”地空导弹团提供阵地掩护。
该炮的生产厂为鄂木斯克第174机械制造厂(十月革命工厂),笔者没有查到ZSU-57-2的准确生产数量,只在库宾卡博物馆介绍中得知该厂在1957年生产了249辆自行高炮(该炮生产期为1955年至1960年),据库宾卡博物馆馆藏的那辆ZSU-57-2自行高炮的车体生产编号946号,这说明前苏联至少生产了一千辆以上的57毫米自行高炮,大约可以组成300多个4门制高炮连,装备三十几个坦克师/摩步师的高炮团。
相对于苏军庞大的坦克部队,ZSU-57-2的产量比较小,以至于50年代末以前苏军不得不在坦克团使用安装在БТР-40和БТР-152轮式装甲车上的双联ЗТПУ-2式14.5高射机枪来进行补充防空。
随着更加现代化的ZSU-23-4“石勒河”自行高炮在1960年代初诞生,ZSU-57-2高炮迅速进入退役状态,苏联也开始对外出口ZSU-57-2自行高炮,先后出口波兰、匈牙利、保加利亚、罗马尼亚和东德等5个华沙条约国家,捷克斯洛伐克曾进口过小批ZSU-57-2作为测试,但因为性能低下,并未正式装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