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22课《礼记二则》 课件
合集下载
第22课《礼记二则:大道之行也》课件(共21张PPT)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第22课《礼记二则:大道之行也》课件(共21张PPT)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https://img.taocdn.com/s3/m/0713d542854769eae009581b6bd97f192379bf5e.png)
大家还记得《桃花源记》中人人安居乐业、生活 其乐融融的理想社会吗?在秦汉以前,我国的先哲们 就已经对这样的社会进行了论述,先哲们把这样的理 想社会命名为——大同。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礼记》 中的“大同”社会去看看。
大道之行也
《礼记》
学习目标
1. 积累重点文言词语,疏通文意并背诵课文。(重点)
2. 抓住文中关键词梳理文章思路。(难点) 3. 了解先贤圣哲关于人类社会的伟大构想,把握大同
研读诗歌,理解大同特征
1.朗读课文,理清文章的层次,并思考文章在结 构上有什么特点?
提示:①找起承转合的标志性词语。 ②找到文章的结论句。 ③理清文章的层次,梳理论证过程。
研读诗歌,理解大同特征
1.朗读课文,理清文章的层次,并思考文章在结 构上有什么特点?
“故”“是故”承上作结,是文章起承转合的标志性词语
第一层:对大同社会的纲领性说明。 总领全文 第二层:阐述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具体阐述 第三层:大同社会的理想景象。总结全文
研读诗歌,理解大同特征
2.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天下为公 选贤与能 讲信修睦
政权属于社会的全体成员,而不属于任何个人 社会的管理者应由品德高尚和能干的人担任 社会成员间应当建立起良好的关系
能够发挥自己的才 能,为社会效力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
子女 有终老的保障
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
女子出嫁
矜,同“鳏”,老而无妻;寡,老而无 职分,职守
女有归。 夫;孤,幼而无父;独,老而无子;废
疾,有残疾而不能做事。者,……的人。
因此人们不只是敬爱自己的父母,不只是疼爱自己的子女,要 使老年人有终老的保障,中年人能够发挥自己的才能,为社会 效力,幼童能顺利地成长,使老而无妻的人、老而无夫的人、 幼而无父的孩子、老而无子的人、有残疾而不能做事的人都能 得到供养,男子要有职业,女子要及时婚配。
大道之行也
《礼记》
学习目标
1. 积累重点文言词语,疏通文意并背诵课文。(重点)
2. 抓住文中关键词梳理文章思路。(难点) 3. 了解先贤圣哲关于人类社会的伟大构想,把握大同
研读诗歌,理解大同特征
1.朗读课文,理清文章的层次,并思考文章在结 构上有什么特点?
提示:①找起承转合的标志性词语。 ②找到文章的结论句。 ③理清文章的层次,梳理论证过程。
研读诗歌,理解大同特征
1.朗读课文,理清文章的层次,并思考文章在结 构上有什么特点?
“故”“是故”承上作结,是文章起承转合的标志性词语
第一层:对大同社会的纲领性说明。 总领全文 第二层:阐述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具体阐述 第三层:大同社会的理想景象。总结全文
研读诗歌,理解大同特征
2.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天下为公 选贤与能 讲信修睦
政权属于社会的全体成员,而不属于任何个人 社会的管理者应由品德高尚和能干的人担任 社会成员间应当建立起良好的关系
能够发挥自己的才 能,为社会效力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
子女 有终老的保障
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
女子出嫁
矜,同“鳏”,老而无妻;寡,老而无 职分,职守
女有归。 夫;孤,幼而无父;独,老而无子;废
疾,有残疾而不能做事。者,……的人。
因此人们不只是敬爱自己的父母,不只是疼爱自己的子女,要 使老年人有终老的保障,中年人能够发挥自己的才能,为社会 效力,幼童能顺利地成长,使老而无妻的人、老而无夫的人、 幼而无父的孩子、老而无子的人、有残疾而不能做事的人都能 得到供养,男子要有职业,女子要及时婚配。
第22课《礼记二则——大道之行也》课件(共23张PPT)
![第22课《礼记二则——大道之行也》课件(共23张PPT)](https://img.taocdn.com/s3/m/df31c438fd4ffe4733687e21af45b307e871f9d3.png)
ǔ ) 讲信修睦( mù ) 矜寡孤独( guān )
大道之行 【礼记】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 /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 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 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 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大道之行也》 ——《礼记》
从一段历史记载说起:
昔者仲尼与于蜡宾,事毕,出游 于观之上,喟然而叹。仲尼之叹, 盖叹鲁也。言偃在侧曰:“君子 何叹?”孔子曰:“大道之行也, 与三代之英,丘未之逮也,而有志 焉。”
从上面这段文字可以看出,“大 道之行”象征着美好的时代,但是孔子 未能遇见。因为对“大道之行”充满期 待。变乱纷争的春秋末期,人们也迫切 期望出现一个太平盛世的社会。
呈现学习成果:
示例1:
“选贤与能,讲信修睦”,这不正是当代人所要建设的小 康社会的理想嘛?“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 于身也,不必为己”,这不正是当代社会所提倡的社会公德嘛?
因而,我们当从自身,践行社会风尚的实践;我们当从 理想,不断丰富小康社会的内涵。让这个社会“使老有所终,壮 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 、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财物 厌恶
不一定
从
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
因此
兴起
作乱害人
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这 称之为;称得上
学习任务3:
本文写作尤为注重文采和表达, 读起来有气势,有意蕴。【请从 表达句式、运用修辞、使用词汇、 表现手法等角度,鉴赏写作特色】
鉴赏写作特色:
示例1:
从句式来看,多用整句,从而形成整齐、铺排的效果,增 强了文章的气势。如,“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 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等等。
大道之行 【礼记】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 /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 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 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 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大道之行也》 ——《礼记》
从一段历史记载说起:
昔者仲尼与于蜡宾,事毕,出游 于观之上,喟然而叹。仲尼之叹, 盖叹鲁也。言偃在侧曰:“君子 何叹?”孔子曰:“大道之行也, 与三代之英,丘未之逮也,而有志 焉。”
从上面这段文字可以看出,“大 道之行”象征着美好的时代,但是孔子 未能遇见。因为对“大道之行”充满期 待。变乱纷争的春秋末期,人们也迫切 期望出现一个太平盛世的社会。
呈现学习成果:
示例1:
“选贤与能,讲信修睦”,这不正是当代人所要建设的小 康社会的理想嘛?“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 于身也,不必为己”,这不正是当代社会所提倡的社会公德嘛?
因而,我们当从自身,践行社会风尚的实践;我们当从 理想,不断丰富小康社会的内涵。让这个社会“使老有所终,壮 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 、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财物 厌恶
不一定
从
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
因此
兴起
作乱害人
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这 称之为;称得上
学习任务3:
本文写作尤为注重文采和表达, 读起来有气势,有意蕴。【请从 表达句式、运用修辞、使用词汇、 表现手法等角度,鉴赏写作特色】
鉴赏写作特色:
示例1:
从句式来看,多用整句,从而形成整齐、铺排的效果,增 强了文章的气势。如,“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 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等等。
第22课《礼记二则》课件(共26张PPT)
![第22课《礼记二则》课件(共26张PPT)](https://img.taocdn.com/s3/m/f2056e86b1717fd5360cba1aa8114431b80d8e72.png)
本文选自《礼记·礼运》。《礼运》是《礼记》中的篇 名,大约是战国末年或秦汉之际儒家学者托名孔子答问的著 作。本文是《礼记·礼运》开头部分里的一段话,主旨是阐
明儒家理想中的“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儒家推崇的上古时代的政治制度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主谓之间,取独
是
在大道施行的时候,天下是人们所共有的
总领全文,“大道”是治理 社会的最高准则;“天下为 公”是政权属于社会的全体 成员
能够发挥自己 的才能。
所以人们不单奉养自己的父母,不单抚育自己的子女,要使老年人能 终其天年,中年人能为社会效力,让年幼的孩子有可以健康成长的地方,
老而无妻 幼而无父
有残疾不能做事
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老而无夫 老而无子
让老而无妻的人、老而无夫的人、幼而无 父的人、老而无子的人、残疾人都能得到 社会的供养
类比论证。因为学习以后就会知道不足,知道不足,然 后就能反过来要求自己;教学以后就会知道困难,知道困 难,然后就能自强不息。所以说:教学与学习互相促进。
运用了类比的手法引出要阐述的观点,指出教 和学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即“教学相长”告 诉了我们实践出真知的道理。
《大道之行也》
指儒家推崇的上古时 代的政治制度
半部《论语》治天下,一帧《礼记》誉千秋。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告诉我们要勤于钻研;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启迪我们要做好规划,有的放矢; “苟利国家,不求富贵”教育我们要有为国为民的情怀。
《礼记》二则
戴圣,西汉官员、学者,汉代今文经学的开 创者。字次君,世称小戴,西汉梁国睢阳(今河 南省商丘市)人。与叔父戴德同学《礼》于后苍, 宣帝时以博士参与石渠阁论议,任九江太守,今 本《礼记》,即《小戴礼记》传为圣编。
第22课《礼记二则——大道之行也》课件(共33张PPT)2022—2023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第22课《礼记二则——大道之行也》课件(共33张PPT)2022—2023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https://img.taocdn.com/s3/m/423f03de6394dd88d0d233d4b14e852459fb3970.png)
2. 时过然后学,则勤苦而难成。 3.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 4.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
1. “人之学也,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 或失则止”
人们的学习,有的失误在贪多上,有的失误在过少上,有的失 误在轻视上,有的失误在停步不前上。
(强调要因材施教)
2.时过然后学,则勤苦而难成。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句式特点:多用整句(包括
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
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对偶和排比),造成整齐、
男有分,女有归。 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
铺排的效果,增强了文章的
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气势。
还有: 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
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
而不闭。是谓大同。
二、 理解大意 积累文言词语
是。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
培养。
信修睦。
同“举”。
在大道施行的时候,天下是公共的。选拔 推举品德高尚、有才干的人,讲求信用, 培养和睦气氛。
形容词用作动词,以……为亲。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
矜( ɡuān )
讲信修睦( mù )
男有分( fèn )
朗读课文
同“举”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jǔ)能,讲信修睦。故人
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
同“鳏”
职分、职守
矜(ɡuān)、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fèn),女
厌恶
厌恶
有归。货恶(wù)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wù)其不出于
1. “人之学也,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 或失则止”
人们的学习,有的失误在贪多上,有的失误在过少上,有的失 误在轻视上,有的失误在停步不前上。
(强调要因材施教)
2.时过然后学,则勤苦而难成。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句式特点:多用整句(包括
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
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对偶和排比),造成整齐、
男有分,女有归。 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
铺排的效果,增强了文章的
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气势。
还有: 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
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
而不闭。是谓大同。
二、 理解大意 积累文言词语
是。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
培养。
信修睦。
同“举”。
在大道施行的时候,天下是公共的。选拔 推举品德高尚、有才干的人,讲求信用, 培养和睦气氛。
形容词用作动词,以……为亲。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
矜( ɡuān )
讲信修睦( mù )
男有分( fèn )
朗读课文
同“举”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jǔ)能,讲信修睦。故人
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
同“鳏”
职分、职守
矜(ɡuān)、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fèn),女
厌恶
厌恶
有归。货恶(wù)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wù)其不出于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22课《礼记》二则 课件(共30张ppt)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22课《礼记》二则 课件(共30张ppt)](https://img.taocdn.com/s3/m/6bd3fd5a876fb84ae45c3b3567ec102de2bddfa2.png)
今天,就让我们亲近《礼记》,领悟为学之道。
22《礼记》二则
学习目标
1.结合注释疏通文意;积累重点文言词语,背诵课文。 (重点) 2.体会两篇短文的句式特点,学习运用类比论证的方法论 述观点。(难点) 3.理解儒家“教学相长”的观念和“大同”社会的理想, 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素养)
文学知识
《礼记》,儒家经典著作之一,战国至秦汉间儒家 论著的汇编,相传是西汉经学家戴圣编纂的。《礼记》 是研究中国古代社会情况、典章制度和儒家思想的重要 著作。其内容分为两大类:关于礼乐的一般理论和关于 礼乐制度。它阐述的思想,包括社会、政治、伦理、哲 学、宗教等各方面的内容,其中《大学》《中庸》《礼 运》等篇包含较丰富的哲学思想。《礼记》与《仪礼》 《周礼》合称“三礼”。
字词学习
yáo
嘉肴
qiánɡ
自强
yuè
兑命
xiào
学学半
fú
zhǎnɡ
wéi
ɡuān
弗学 教学相长 天下为公 矜
jǔ
mù
fèn
选贤与能 讲信修睦 男有分
统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
22 虽有嘉肴
整体感知
虽有嘉肴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 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 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故曰:教学/相长也。 《兑命》曰“学/学半”, 其/此之谓乎!
2、“教学相长”与“学学半”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是什么? 两者之间是什么关系?
相同点:两者都强调了“教”是学习、进步和提升的重要环 节。 不同点:前者是从教和学两个方面来说明教和学的关系:二 者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共同提高的,说的直接全面,是 作者要表达的主要观点。后者则只从教的角度来说明,将学 的部分暗含其中,说得含蓄委婉,是对前者的补充论证。 二者关系:前者是全文的观点,后者是引用论据来补充强调 观点的,二者并非并列关系,而是主从关系。
22《礼记》二则
学习目标
1.结合注释疏通文意;积累重点文言词语,背诵课文。 (重点) 2.体会两篇短文的句式特点,学习运用类比论证的方法论 述观点。(难点) 3.理解儒家“教学相长”的观念和“大同”社会的理想, 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素养)
文学知识
《礼记》,儒家经典著作之一,战国至秦汉间儒家 论著的汇编,相传是西汉经学家戴圣编纂的。《礼记》 是研究中国古代社会情况、典章制度和儒家思想的重要 著作。其内容分为两大类:关于礼乐的一般理论和关于 礼乐制度。它阐述的思想,包括社会、政治、伦理、哲 学、宗教等各方面的内容,其中《大学》《中庸》《礼 运》等篇包含较丰富的哲学思想。《礼记》与《仪礼》 《周礼》合称“三礼”。
字词学习
yáo
嘉肴
qiánɡ
自强
yuè
兑命
xiào
学学半
fú
zhǎnɡ
wéi
ɡuān
弗学 教学相长 天下为公 矜
jǔ
mù
fèn
选贤与能 讲信修睦 男有分
统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
22 虽有嘉肴
整体感知
虽有嘉肴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 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 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故曰:教学/相长也。 《兑命》曰“学/学半”, 其/此之谓乎!
2、“教学相长”与“学学半”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是什么? 两者之间是什么关系?
相同点:两者都强调了“教”是学习、进步和提升的重要环 节。 不同点:前者是从教和学两个方面来说明教和学的关系:二 者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共同提高的,说的直接全面,是 作者要表达的主要观点。后者则只从教的角度来说明,将学 的部分暗含其中,说得含蓄委婉,是对前者的补充论证。 二者关系:前者是全文的观点,后者是引用论据来补充强调 观点的,二者并非并列关系,而是主从关系。
第22课《礼记二则》课件(共36张PPT)2021—2022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第22课《礼记二则》课件(共36张PPT)2021—2022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https://img.taocdn.com/s3/m/3d1d5166ac02de80d4d8d15abe23482fb4da02dc.png)
(二)读出节奏 虽有嘉肴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 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 /知困。知/不足,然后/ 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 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 半。”其/此之谓乎!
(三)读出韵味
(1)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 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内容理解
1.齐读课文,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用原文回答)
“教学相长也”。 即“教”与“学”是互相推动,互相促进的。
内容理解
2、文章开头为什么要写“虽有嘉肴”?
(1)类比论证。用“佳肴”类比“至道”,用 “弗食,不知其旨也”引出“虽有至道,弗学, 不知其善也”的道理,强调学习的重要性。进而 引出下文的论述,使说理通俗易懂。
3、结尾引用《兑命》中的话可以删去吗?为什么?
不能,引用《兑命》中的话进行道理论证, 证明论点“教学相长”,使说理更有说服力。
小结:作者是怎样论述“教学相长”这一观点的? 提示:请你用“首先”“然后”“最后”理清本文的 论述思路。 作者首先以“嘉肴”与“至道”作类比,指出学习的 重要性。然后论述教与学的关系,指出“学”与“教” 的作用,进而得出“教学相长”的结论。最后以《兑命》 “学学半”的话加以佐证。
2 初步理解儒家“教学相长”的观念和“大同”社会的理想。
3 积累文言词语,疏通文意。 4 学会理论联系实际,提高个人的道德修养,做一个爱
学习,有理想,有道德的人。
(一)读准字音 虽有嘉肴yáo
虽有嘉肴,弗fú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 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qiǎnɡ也。 故曰:教jiāo学相长zhǎnɡ也。《兑yuè命》曰:“学 xiào学半。”其此之谓乎!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22.《《礼记》二则》课 件 (共47张PPT)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22.《《礼记》二则》课 件 (共47张PPT)](https://img.taocdn.com/s3/m/7d3a8370af1ffc4ffe47ac1b.png)
。
同步精读(一)师旷论学
• 译文: • 晋平公对师旷说:“我今年七 十岁了,想要学习,恐怕已经晚 了。”师旷回答说:“为什么不把 烛灯点燃呢?” • 平公说:“哪里有为人臣子而戏 弄自己的国君的人呢?”
•
师旷说:“双目失明的我怎么敢 戏弄我的君主呢?我听说,少年时喜好 学习,就如同初升的太阳一样灿烂;中 年时喜好学习,就像正午太阳的阳光一 样强烈;晚年时喜好学习,就像拿着蜡 烛照明,点上火把走路和摸黑走相比, 哪个更好呢?” • 平公说:“说得好啊!
学习目标
• 1、反复诵读课文,熟读成诵。 • 2、能借助注解读懂课文,积累 “虽、嘉、至、道、困、是故、 强、善、学、其”等文言词语。 • 3、感悟“教学相长”的道理, 获得人生启示。
朗读课文,读准字音与停顿
• 虽有嘉肴yáo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 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 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 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 zhǎng也《兑yuè命》曰“学xi ào 学半”其此之谓乎
儒家推崇的上古时代的政治制度 同“举” 培养
1、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在大道(政治上的最高理想)施行的时候,天下 都是公有的,选拔品德高尚的人、有才干的人, 社会讲求诚信,培养和睦气氛。
2、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 1、至道:最好的道理。 • • 2、学:学习。 • 3、善:好处
即使有最好 的道理,不 去学习,就 不知道它的 好处。
3、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 1、是故:所以。 • 所以学习以 • 2、困:困惑。 后就会知道
不足,教学 以后就会知 道困惑。
4、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 • 自反:自我反思。
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课件 第22课《礼记》二则 课件(共42张PPT)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课件 第22课《礼记》二则 课件(共42张PPT)](https://img.taocdn.com/s3/m/baa2a2e95ebfc77da26925c52cc58bd63186932a.png)
拓展延伸
孔 子 : 大 同
拓展延伸
民 族 、 民 生 、 民 权 孙 中 山
——
积累学Βιβλιοθήκη 学学半 通“敩”,教导。 ①学学半
学学半 学习。
通“敩(xiào)”,教导。
一 词 多 义
亲 亲其亲 以……为亲。
亲其亲 父母。
子
子其子 子其子
以……为子。 子女。
②兑命
通
通“说”,指殷商时期的贤相傅说。
假 字
财货,憎恨把它扔在地上,但并非出于自己想私藏;力气,恨它不出于自己,但 愿意多出力并不是为了自己的私利。这样一来,奸诈之心闭塞不会发生,盗窃、造 反和害人的事情不会兴起,(家家户户的)门从外面带上而不关闭。这就叫做“大 同”社会。
讲授新知 1.什么是“大道”?什么是“大同”? 大道,指儒家推崇的上古时代的政治制度,可以理解为治
一(1、2句) 对“大同”社会的纲领性说明
二(3、4句) “大同”社会的基 本特征
三(5、6句) 总结全文
人人都能受到全社会的关爱 人人都能安居乐业 货尽其用,人尽其力
拓展延伸
“大同”这样的理想社会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不可能成 为现实,但它却成为我国社会思想史上的一份宝贵财富,两 千多年来一直成为许多思想家和改革家所追求的理想“桃 源”。其思想意义极为深远。你知道有哪些历史人物为此而 呼吁过、奋斗过?
讲授新知
讲授新知
1.熟读课文,复述故事。 2.利用工具书、对照文下注释,结合语境,疏通文义,扫清阅 读障碍。 3.初步感知儒家的“大同”社会思想。
讲授新知
大道之行也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 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 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 地也,不必藏于已;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已。是故/谋 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第22课《_礼记_二则:虽有嘉肴》课件(共31张PPT)2021-2022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第22课《_礼记_二则:虽有嘉肴》课件(共31张PPT)2021-2022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https://img.taocdn.com/s3/m/a1dc1209fd4ffe4733687e21af45b307e871f99f.png)
《礼记》的作者不止一人,写作时间也有先有后,其中多数篇章可能 是孔子的七十二名高徒弟子及其学生们的作品,还兼收先秦的其它典籍。 从来礼乐并称。《礼记》的内容主要是记载和论述先秦的礼制、礼仪,解 释仪礼,记录孔子和弟子等的问答,记述修身作人的准则。实际上,这部 九万字左右的著作内容广博,门类杂多,涉及到政治、法律、道德、哲学 、历史、祭祀、文艺、日常生活、历法、地理等诸多方面,几乎包罗万象 ,集中体现了先秦儒家的政治、哲学和伦理思想,是研究先秦社会的重要 资料。
《礼记.檀弓》故事二则
孔子路过泰山边,有个妇人在坟墓旁哭得 很悲伤。孔子扶着车前的伏手板听着,派子路 问她说:“你这样哭,真好象不止一次遭遇到不 幸了。”她就说:“是啊!以前我公公死在老虎 口中,我丈夫也死在这虎上,现在我儿子又被 虎咬死了。”孔子说:“为什么不离开这儿呢?” 回答说:“这儿没苛政。”孔子说:“弟子们记 着,苛政比老虎还厉害!”
整体感知
5、教学相长与学学半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是什么?两者之间是什么关系?
明确:相同点:两者都强调了"教 ‘是学习、进步和提升的重要环节。
不同点:前者是从教和学两个方面来 说明教和学的关系,二者是互相促进、 共同提高的。后者则只从教的角度来说 明,是对前者的补充论证。
整体感知
6.开头一句“虽有嘉肴”能不能删掉?
(2)教师和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应该互 相学习、互相促进,共同提高。
检测
• 《礼记》是战国至秦汉年间 家
学者解释说明经书《 》的文
章选集,是一部 思想的资料汇
编。又叫《 》。与《 》
《 》合称“三礼”。 内容主
要是记载和论述先秦
的
,记录
等的问答,记述
。
解释翻译
虽( )
《礼记.檀弓》故事二则
孔子路过泰山边,有个妇人在坟墓旁哭得 很悲伤。孔子扶着车前的伏手板听着,派子路 问她说:“你这样哭,真好象不止一次遭遇到不 幸了。”她就说:“是啊!以前我公公死在老虎 口中,我丈夫也死在这虎上,现在我儿子又被 虎咬死了。”孔子说:“为什么不离开这儿呢?” 回答说:“这儿没苛政。”孔子说:“弟子们记 着,苛政比老虎还厉害!”
整体感知
5、教学相长与学学半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是什么?两者之间是什么关系?
明确:相同点:两者都强调了"教 ‘是学习、进步和提升的重要环节。
不同点:前者是从教和学两个方面来 说明教和学的关系,二者是互相促进、 共同提高的。后者则只从教的角度来说 明,是对前者的补充论证。
整体感知
6.开头一句“虽有嘉肴”能不能删掉?
(2)教师和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应该互 相学习、互相促进,共同提高。
检测
• 《礼记》是战国至秦汉年间 家
学者解释说明经书《 》的文
章选集,是一部 思想的资料汇
编。又叫《 》。与《 》
《 》合称“三礼”。 内容主
要是记载和论述先秦
的
,记录
等的问答,记述
。
解释翻译
虽( )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22课《礼记》二则课件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22课《礼记》二则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3961bb796d175f0e7cd184254b35eefdc9d31505.png)
四、孔子的“大同”社会的理想实现了吗?
“大同”社会是一个理想社会模式,孔子的原意是建立一个合理的社会以消 除现实社会中的黑暗现象和不合理的地方。
文中“大同”社会跟陶渊明描绘的那个“世外桃源”有没有相似的地方?
有。例如从“
”中可以看出“桃源”中的老人和孩子
生活极其幸福、快乐,这就是“大同”社会中“
虽有/嘉肴,弗(fú)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是故/学/ 然后知不足,教(jiāo)/然后知困。
虽有/嘉肴,弗(fú)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是故/学 /然后知不足,教(jiāo)/然后知困。
:即使有美味可口的菜肴,不吃,就不知道它味道甘美;即使有最好的 道理,不学习,就不知道它的好处。所以学习以后知道自己的不足之处,教 导人以后才知道困惑不通。
:在大道施行的时候,天下是人们所共有的,把品德高尚的人、能干的人 选拔出来,讲求诚信,培养和睦(气氛)。所以人们不单奉养自己的父母,不 单抚育自己的子女,要使老年人能终其天年,中年人能为社会效力,让年幼的 孩子有可以健康成长的地方,
矜(guān)、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fèn),女/有归。货/恶(wù)/其弃 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 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
满足生存需要 满足发展需要 满足精神愉悦的需要
一、理解“大同”社会的根本特征: :天下是大家的天下,不属于任何个人。
:选拔品德高尚的人、能干的人担任社会职务。
:社会成员间应当建立良好的关系,讲求诚信,远离欺诈,崇 尚和睦,防止争斗。
二、从三个方面来理解“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22课《 礼记 二则》课件(共19张PPT)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22课《 礼记 二则》课件(共19张PPT)](https://img.taocdn.com/s3/m/225fba9b27fff705cc1755270722192e45365896.png)
不知. 其善也 B. 则知. 明而行无过矣
D.
君子博学而. 日参省乎己 是故谋闭而. 不兴
【解析】A项,代词,代指木。/助词,的。B项,知道。/同“智”,见识。C项,使, 让。D项,连词,表递进关系。/连词,表顺承关系。
9.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_冰__,__是__水__凝__结__而__成__的__,__却__比__水__还__要__寒__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 木 直 中 绳/ 以 为 轮/其 曲 中 规 11.【乙】文开头就提出了论点“ 学不可以已 ”,主要运用的论证方法 是 比喻论证(或举例论证) 。
3.默写填空。
(1)《虽有嘉肴》开篇以类比引出“ 虽有至道 ,
弗学 ,
不知其善也 ”,进而又从教与学两个方面加以说明,论述了
“ 教学相长 ”的道理。
(2)《大道之行也》中“ 故人不独亲其亲 , 不独子其子
”
一句与 《孟子》中“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一句
有异曲同工之妙。
4.写出出自 《<礼记> 二则》的成语。(至少写5个) _教__学__相__长____鳏__寡__孤__独____夜__不__闭__户____选__贤__举__能____老__有__所__终____天__下__为__公____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乙】劝学(节选)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① ② 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③,不复挺者, 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 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④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选自《荀子》) 【注释】①中(zhònɡ)绳:合乎木匠用来取直的墨线。② (róu): 同“煣”,用火烘烤木材使之弯曲。③槁暴:晒干。④参:检验。
第22课《礼记二则》(课件)八年级语文下册(部编版)
![第22课《礼记二则》(课件)八年级语文下册(部编版)](https://img.taocdn.com/s3/m/1a5a05ff250c844769eae009581b6bd97f19bc3d.png)
大道之行也 之 自读课文
大道之行也
《礼记 · 礼运》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jǔ)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 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zhǎng) ,矜(guān)、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fèn),女 有归。货恶(wù)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jǐ);力恶其不出于身 也,不必为(wèi)己(jǐ)。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 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以“嘉肴”与“类至比道”引做入类比,指出学习(实践)的重要性。
教学能相长 实践出真知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
从“教”和“学”两方面逐层论证
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故曰:教学相长也。
提出中心论点:教学相长
《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引用印证
虽有嘉肴 之 诵读品味
全文共五句话,每一句诵读时应该怎样处理才能更好体现文意呢?
是故①谋闭而不兴②,盗窃乱贼③而不作④, 故外户而不闭⑤,是⑥谓⑦大同⑧。
因此,图谋之心闭塞而不会兴起,盗窃和作乱害人的事不会兴起。 所以,家家户户都只是把门从外面带上,而不是从里面闩上。这就叫做“大同”社会。
①是故:因此,所以。
⑤外户而不闭:门从外面带上,而不从里面闩上。
②谋闭而不兴:图谋之心闭塞而不会兴起。 ⑥是:这
半部《论语》治天下,一帧《礼记》誉千秋
礼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记
善学者,师逸而功倍,又从而庸之。
不善学者,师勤而功半,又从而怨之。
——《礼记·学记》
与君共勉
嘉肴美味需品尝,至道启蒙在学堂。 学后才知己不足,教过方晓要自强。 知困奋发多勉励,满足懈怠悔断肠。 教学相长君要记,赠人玫瑰手余香。
第22课《礼记二则——大道之行也》课件(共22张PPT)2022—2023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第22课《礼记二则——大道之行也》课件(共22张PPT)2022—2023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https://img.taocdn.com/s3/m/78ac7ffda0c7aa00b52acfc789eb172dec639954.png)
“大同社会”的第三个基本特征
货恶其弃于地也 不必藏于已; 力恶其不出于身也
不必为己。
货尽其用 人尽其力 去除私心 无私奉献
奸邪之谋
造反害人的事情
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
因此
发生
是谓大同。
发生
门
这 理想社会
因此奸邪之谋不会发生,盗窃、造反和害人的事情不会发 生。所以(人们)只是从外面把门带上而不用关闭,这就 是所说的理想社会。
“大同社会”的前两个基本特征
人
不独亲其亲
人
子其子 老有所养 壮有所用
都 能 得 到
幼有所长
社
矜寡孤独
会
废疾者有所养
的 关
男有分 女有归
人 人 都 能 安 居 乐 业
爱
扔
不一定
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
憎恨
不必为己。
私藏
力行为,却不一定是为了 自己私藏;力气,厌恶它不是出于自己,但愿意为公众之事 竭尽全力,并不是为自己谋私利。
整体纲领
天下为公——政权、财务等都属于全体社会成员。 选贤与能——社会成员选举产生品德高尚,才能出众的 社会管理者。 讲信修睦——社会成员应该讲求诚信,消除欺诈,使社 会保持和平安定。
以……为亲
子女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
因此
父母 以……为子
有所善终
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内容主要写先秦的礼制,体现先秦的一些重要思想: 哲学思想,教育思想,政治思想,美学思想等。是一部儒 家思想的资料汇编。
《礼记》是儒家经典的“四书五经”之一。
《大道之行也》一文选自《礼记·礼运》。《大道之 行也》是《礼记·礼运》开头部分中孔子的一段话,是为 阐明儒家理想中的“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22课《礼记二则》课件(共21张PPT)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22课《礼记二则》课件(共21张PPT)](https://img.taocdn.com/s3/m/0684004c03020740be1e650e52ea551810a6c9a2.png)
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矜 同:鳏)
整体感知
2、文章翻译
4.与:通
大道:古代指政
“举”,选
治上的最高理想。 举,推举。
意动用法,以为...亲,亲近。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
行:施行。 为:是,表判
修:培养。
断。
分(fèn):职分,
指职业。
恶(wù):憎恶。
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
旨:味美。
学习目标
• 诵读课文,读准字音,把握节奏,读出感 情,积累重点文言实词。
• 理解课文大意,联系实际明白“教学相长” 的道理;理解大同社会的三个特征。
• 形成正确的社会理想,学习古人敢于冲破 现实的羁绊,大胆追求理想的精神
作品简介
• 《礼记》,又叫《小戴礼记》,儒家经典著作之一,秦 汉以前各种礼仪论著的选集,相传为西汉戴圣编纂。全 书用记叙文的形式写成,一些篇章具有相当高的文学价 值。有的用短小生动的故事表明某一道理,有的气势磅 礴,结构严谨;有的言的格 言、警句,精辟而深刻。
• 《学记》是《礼记》中的名篇,是古代教育史上比较有 价值的教育论著。主要讲述教育制度、教学内容和方法, 阐述了教学相长、循序渐进、长善救失等教学经验。
《 虽 有 嘉 肴 》
整体感知
1、朗读文章,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yáo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
jiāo
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
深入理解
1.开头一句“虽有嘉肴”有什么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拓展延伸 结合自身的学习经验,谈谈“教学相
长”的道理给了你怎样的启示?
1.学是第一位的,不学,则无法获得知识,也无法知道 自己的不足,也就没有完善自己的机会。
2.“教学相长”还意味着学习中的互动和交流。有时候, 可以采用教的方式学习。比如尝试把自己的理解讲给同 桌听,看看他的反应。如果他能明白,可能表明你确实 理解透彻了;如果他仍有疑惑,可能表明你懂得理解中 存在漏洞或缺陷,这时就可以“知困”而“自强”。
译文
在大道施行的时候,天下是公共的。选拔推举品德高 尚、有才干的(给大家办事),(人人)讲究诚信,培养 和睦气氛。因此人们不只是敬爱自己的父母,不只是疼爱 自己的子女,使老年人能终其天年,中年人能为社会效力, 幼童能顺利地成长,老而无妻的人、老而无夫的人、幼而 无父的人、老而无子的人、残疾人都能得到供养。男子有 职务,女子有归宿。财货,憎恨把它扔在地上,但并非出 于自己想私藏;力气,恨它不出于自己,但愿意多出力并 不是为了自己的私利。因此奸诈之心闭塞而不会兴起,盗 窃、造反和害人的事情不会兴起,因此门从外面带上而不 关闭。这就叫作理想社会。
问题探究
文章开头写“虽有嘉肴”有何作用?
以“佳肴”与“至道”作类比,指出学习的重要 性:做好了一桌美味的菜肴,如果只是看看,不亲自 去尝尝,永远不知道滋味如何;同样,有再好的道理, 如果不去学习,永远也不知道它的好处。引出下文对 教与学关系的论述,使说理浅显易懂。
这种说理的方法叫做“类比推理”。
问题探究
最好的道理
译 注
(4)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释
所以
困惑
(5)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
自我反思
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对
自我勉励
(6)故曰:教学相长也。
译
促进
注
(7)《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释
同“敩”,教导 表示推测
字词归纳
1.通假字
《兑命》曰“学学半” 《兑命》曰“学学半”
同“说” 同“敩”,教导
课堂反思
这节课学到了什么?还有哪些是没 掌握的?
大道之行也
本文是《礼记·礼运》开头部分的 一段话,主旨是阐明理想中的“大 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写作背景
原文此前还有一段文字记述孔子说这番话的由来, 照录如下:
昔者仲尼与于蜡宾(参加国君在年终举行的 祭典,蜡,读zhà),事毕,出游于观(读guān, 宫门外两旁的台楼)之上,喟然而叹,仲尼之叹, 盖叹鲁也(意思是鲁国已经丧失了国礼)。言偃 (即子游,孔子的学生)在侧,曰:“君子何 叹?”(孔子何叹?)孔子曰:“大道之行也,与三 代之英(夏、商、周、三代的英贤),丘未之逮也 (因出生晚,未能赶上)而有志焉。”
从这段文字可以看出,孔 子是因为生活在变乱纷陈的 春秋末期,迫切希望出现一 个太平盛世,所以有这番言
论。
原文欣赏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 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 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 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 必藏于已;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 已。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 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问题探究
“教学相长”与“学学半”的相同点和不 同点是什么?两者之间是什么关系?
• 相同点:两者都强调了教是学习、进步和提升的重要环节。 • 不同点:前者从教和学两个方面来说明教和学的关系,认为
教和学相互促进、相辅相成,说得直接全面,是作者要表达 的主要观点。后者则只从教的角度来说明,将学的部分暗含 其中,说得含蓄委婉,是对前者的补充论证。 • 关系:前者是全文的观点,后者是引用论据来补充强调观点 的,两者之间是主从关系。
《礼虽记有》佳二肴则
《礼记》
《礼记》,又名《小戴礼记》,儒家经典 著作之一,是战国至秦汉间儒家论著的 汇编,相传为西汉经学家戴圣编撰。汉 代把孔子定的典籍称为“经”,他的弟 子对“经”的解说是“传”或“记”, 《礼记》因此而得名,即对“礼”的解 释。
《礼记》和《周礼》《仪礼》合
称“三礼”。
虽有佳肴
知识归纳
选贤与能( jǔ ) 讲信修睦( mù ) 矜寡孤独( guān) 男有分( fèn ) 货恶其弃于地也( wù )
1.通假字 (1)选贤与能(同“举”,推举) (2)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
养(同“鳏”,老而无妻)
2.词类活用 (1)选贤与能(均为形容词用作名词, 品德高尚的人;才干出众的人) (2)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均为名 词用作动词,以……为亲;以……为子) (3)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 (均为形容词用作名词,老年人;中年人; 幼童)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 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 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故曰:教学/相长也。 《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自由诵读
即使
(1)虽有嘉 肴
美味的菜
(2)弗食,不知其旨也
对
吃
味美
好
(3)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节选自《礼记·学记》,是中国教育 史上第一篇系统性的教育学论文。它对 教育作用、教育目的、学校制度、教育 内容、教学原则、教学方法以至师生关 系、教师问题等方面,都做了比较系统 而精辟的概括和理论的阐述。
读准字音
嘉肴( yáo ) 自强( qiǎng ) 兑命( yuè ) 学学半( xiào)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注意停顿
《虽有嘉肴》主要论述了什么道理?论 证的思路是怎样的?
《虽有嘉肴》主要论述了教学相长的道理, 即教和学是相互促进的,二者相辅相成。
论证思路:重视实践→在实践中“知不 足”“知困”→明事理,出真知→进步与发展。
问题探究
“教学相长”的结论在前面已经道明,课 文最后《兑命》中的一段话是否多余?
不多余,“学学半”的意思是“教人是学 习的一半”,这是对本文观点的补充说明,深化 主旨。《兑命》的话进一步论证了“教学相长” 的道理,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2.古今异义
教然后知困
古义:困惑。 今义:陷在艰难痛苦中或受环境、
条件的限制无法摆脱。
3.一词多义
学学半 学
学学半
音xiào,同“敩”,教导 学习
其此之谓乎 表示推测
其 不知其旨也 指代“佳肴”
内容归纳
本文主要论述了什么道理?
“教学相长”——教和学是 相互促进的,二者相辅相成,强 调了实践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