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中国近现代思想文化史部分知识点归纳
二轮复习时间通史整合资料(中国近代史)
二轮复习时间通史整合资料(中国近代史)中国近代史(1840——1949)中国近代化(现代化)概况:一、含义:指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变迁的过程(传统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变的过程)。
以经济工业化和政治民主化为主要标志。
二、中国近代化的两大历史任务:①国家独立和民族解放(前提基础),②社会的繁荣富强和持续发展(目的、要求)。
三、中国经济近代化(重大历史事件):洋务运动、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历程、新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等。
经济近代化,即从封建自然经济走向工业化。
在生产力上:从手工生产向大机器生产过渡;在生产关系上,从封建主义向资本主义过渡。
五、中国政治近代化(重大历史事件):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1949年《共同纲领》、1954年宪法、建国初三大政治民主制度、“文革”期间严重破坏、新时期民主政治重大发展等。
政治近代化的主要内容是实现民主化和法制化,主要是实现政治民主化,由封建专制发展到民主政治。
六、中国思想观念近代化的重大历程:(1)中国近代各阶级或阶级派别所在时代、代表人物、主要思想、实践、作用与局限(地主阶级抵抗派、洋务派,农民阶级洪秀全、洪仁玕,资产阶级维新派、革命派、激进派,无产阶级中共)。
(2)中国思想近代化特征:①与救亡图存紧密结合;②认识不断深化(从器物制度思想文化);③道路选择由被动接受到主动选择(由走别人路到走自己路);④体现东西方文化的碰撞与交融。
七、中国社会生活近代化:原因、特点、实质、影响、变化的表现、趋势。
1.原因:根本原因:的冲击。
政治:的推动,的推动,改革的影响。
思想:传播。
经济:和的发展2.特点:⑴与向有关。
⑵地域差距大、不平衡性(农村—城市,沿海—内地)⑶虽变化,但始终保持特色。
⑷中西合璧,土洋并存⑸变化随民主进程而不断加深3.实质:碰撞、融合。
4.趋势:封闭—开放、被动—主动、封建传统—近代化5.影响:⑴政治:有利于中国革命斗争的开展,促进的发展。
2020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7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含解析)
专题7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考纲展示考点热度考纲解读考情趋势从“师夷长技以制夷”到维新变法★★★本专题主要有三条线索:一是资产阶级维新派受西方思想的影响,在中国宣传君主立宪,主张进行维新变法;二是激进的民主主义者在思想文化领域对封建正统思想进行彻底批判;三是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受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开始学习马克思主义。
三条线索集中展现了近代中国社会各阶层在民族危亡之际,在对国家和民族命运探索过程中形成的富有阶级特点的指导思想内容探究:本专题内容在高考中处于重要地位,尤其是维新思想考查频繁,注意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运动与思想文化对中国政治、经济近代化进程的影响,难度中等偏上形式探究:本专题的考查以选择题为主,非选择题也有涉及,一般在10分左右,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的能力新文化运动★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网络构建※※主线解读※1.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使林则徐、魏源等从“天朝上国”的迷梦里惊醒,他们开始开眼看世界,萌发了“向西方学习”的思想,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
2.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洋务派掀起了洋务运动,迈出了中国近代化的第一步。
随着中国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资产阶级登上了历史舞台,提出“维新变法”思想,并进行了“戊戌变法”。
虽然失败了,但是起到了思想启蒙作用,促进了人们思想的觉醒。
3.激进的民主主义者掀起了新文化运动,猛烈地冲击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使人们的思想得到了空前解放,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有利条件。
4.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经历了从学器物到学制度再到提倡思想解放的渐进过程,也是近代中国人思想不断解放的过程。
第一关真题自测·找差距1.(2017·全国卷Ⅰ·29)1904年,湖南、四川、江苏、广东、福建等长江流域与东南沿海9个省份留日学生共计1883人,占全国留日学生总数的78%,直隶亦有172人,山西、陕西等其他十几个省区仅有351人。
高考文综历史二轮复习知识点:中国近代史阶段分期
中国近代史(1840—1949)二轮复习高考选择题考查:28、29、30题★中国近代史的阶段分期:1、按照中国革命的性质划分: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和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1)1840-1894:近代前期中国的沉沦与转型;(2)1894-1919:近代中国人民的觉醒与探索;(3)1919-194:近代中国民主革命的新方向——新民主主义革命。
2、按照政权更迭顺序划分:(1)晚晴时期:1840—1912,近代中国的变革与转型;(2)北洋军阀统治时期:1912—1928,近代中国的动荡与转折;(3)南京国民政府统治时期:1927—1949,近代中国的进一步觉醒与探索;一、晚清时期(1840—1912)一、时空坐标二、阶段特征1840年鸦片战争到1912年清帝退位,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逐步确立时期,也是中国社会在屈辱中走向近代化的时期,处于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1.政治上:(1)列强侵华,民族危机不断加深:西方列强先后发动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等一系列侵华战争,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2)中国人民为救亡图存,不断抗争与探索:地主阶级、农民阶级、民族资产阶级。
抗争:鸦片战争中广州三元里抗英斗争、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左宗棠收复新疆、甲午中日战争中黄海海战、《马关条约》签订后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甲午战后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时期义和团运动。
探索:农民阶级太平天国运动《资政新篇》(1859)、地主阶级洋务运动、农民阶级义和团运动“扶清灭洋”、民族资产阶级维新变法运动、地主阶级清末新政、民族资产阶级辛亥革命;(3)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晚清统治结束。
2.经济上:经济结构发生变动:(1)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逐渐解体;(2)出现外国资本主义经济,逐渐沦为西方资本主义经济的附庸(外企,在华掠夺原料、倾销商品、资本输出);(3)洋务运动创办大量近代企业,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4)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并发展;(5)“实业救国”思潮的产生与发展。
高考历史近现代思想知识点解析
高考历史近现代思想知识点解析在高考历史中,近现代思想是一个重要的考点,它涵盖了丰富的内容,对我们理解近现代社会的发展和变革具有关键意义。
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深入探讨这些重要的知识点。
一、文艺复兴与人文主义文艺复兴是 14 世纪至 16 世纪在欧洲兴起的一场思想文化运动。
这一时期,人们开始对古典文化重新产生兴趣,追求艺术、文学和科学的复兴。
人文主义是文艺复兴的核心思想。
它强调以人为中心,而不是以神为中心。
主张人的价值和尊严,提倡人们追求现世的幸福和个人的成就。
在文学作品中,如但丁的《神曲》、薄伽丘的《十日谈》,都体现了对人性的赞美和对封建礼教的批判。
文艺复兴的影响深远。
它打破了中世纪神学对人们思想的束缚,推动了欧洲文化的繁荣和科学的发展。
为后来的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奠定了思想基础。
二、宗教改革16 世纪,宗教改革在欧洲兴起。
马丁·路德是宗教改革的重要人物之一。
他提出了“因信称义”的观点,认为人们只要内心真诚地信仰上帝,就可以得到救赎,而不必依赖教会和繁琐的宗教仪式。
这一观点挑战了罗马天主教会的权威。
加尔文的“先定论”也对宗教改革产生了重要影响。
他认为上帝预先决定了人们的命运,但人们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和道德行为来证明自己是上帝的选民。
宗教改革打击了天主教会的神权统治,促进了欧洲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
同时,也推动了人们思想的解放,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三、启蒙运动17 世纪至 18 世纪,启蒙运动在欧洲蓬勃发展。
这是一场以理性主义为核心的思想解放运动。
启蒙思想家们如伏尔泰、孟德斯鸠、卢梭等,对封建专制制度和宗教愚昧进行了猛烈的批判。
伏尔泰主张开明君主制,提倡自由、平等和天赋人权。
孟德斯鸠提出了三权分立的学说,强调权力的制衡。
卢梭则主张社会契约论和人民主权说,认为国家的权力来自于人民。
启蒙运动的影响广泛而深刻。
它为法国大革命作了充分的思想准备,推动了欧美资产阶级革命的爆发。
同时,也对近代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制度和法律体系的建立产生了重要影响。
新教材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第九讲中国近代的东西方文化交流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思想科技与教育课件
答案 B 解析 1902年戊戌维新运动已经失败,资产阶级领导的民主革命运动已经兴 起。但是,康有为坚持改良道路,反对通过革命推翻清朝的统治,A项错误,B 项正确;题干材料没有体现康有为意在唤起国人的民族国家意识,C项错误; 康有为借法国大革命血腥之例,意在说明改良的正确性,D项错误。
易错点拨 戊戌维新运动失败后,康有为被迫逃往海外,坚持改良主张,与 革命派展开论战,成为保守势力的代表,被称为“保皇派”。
答案 B 解析 根据题干材料“古代有封建的土地所有制,现在被我们废除了,或者即 将被废除”,可知这是在解放战争期间,土地改革已经在一些地方完成,但是 并未在全国完成,故B项正确;中共七大是在抗战时期召开的,此时并未进行 土地改革,也不可能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故A项错误;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 大会是在1954年召开的,此时土地改革已经结束,故C项错误;中共八大是在 1956年召开的,此时我国已经进入社会主义社会,故D项错误。
特别提示开眼看世界的代表人物大部分是知识分子,并未将“师夷长技”付 诸实践,某种程度上说,洋务派是“师夷长技”思想的继承者和实践者。
4.(2019·全国Ⅲ卷,29)1916年1月,陈独秀在《青年杂志》撰文称:“个人之人 格高,斯国家之人格亦高。个人之权巩固,斯国家之权亦巩固。而吾国自古 相传之道德政治胥(皆)反乎是。”陈独秀意在( ) A.主张国家至上 B.批判封建伦理 C.反对西方民主 D.传播马克思主义
核心要点•重难突破
要点一 中国近代的西学东渐
1.中国近代西学东渐的特点
探规律中国古代东西方文化交流的主要特点是西方学习、借鉴中华文化, 近代以来的东西方文化交流则主要以西学东渐为主流。
2.孔子及儒家思想在中国近代的不同境遇 (1)康有为把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学说同中国传统儒家思想相结合,目的是利 用孔子的权威论证维新变法的合理性,为变法思想创造历史依据,以减少变 法的阻力。 (2)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为宣传民主与科学的思想,把批判的矛头指向封 建礼教,旨在为新文化运动的发展扫除思想上、道德上的障碍。 (3)孔子及儒家思想在近代中国不同的境遇,是由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程度 和资产阶级不同政治派别的要求决定的,说明了孔子及儒家思想在中国的 地位和影响。 明趋势彻底否定儒家思想是新文化运动的局限性,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 度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专题6 近代中国思想文化的流变与发展(课件) - 2023年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旧三民主义
新三民主义
列强的侵华不断加深,民族危机加深;清 孙中山维护民主共和斗争的失败及十月革命影响;民
背景 政府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民族 族资本主义的“短暂春天”及一战后的再次萧条;孙
资本主义经济初步发展
本身坚持民主革命和与时俱进的精神
主张
反对民族压迫,反对满洲贵族的统治。推 翻君主专制政体,建立国民政府,国民一 律平等。平均地权。暴力推翻清政府,建 立民主共和国
考点呈现 新文化运动内容 新文化运动影响
维新变法 五四运动,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中体西用,维新变法 中体西用
中体西用、康梁思想 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西学传播 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康梁思想
三、线索主旨
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潮流 马克思主义传入与中国化 近代中国的东西方文化交流
内 容
“向西方学习”逐渐成 为主流思想。向西方学 习经历了从器物到制度 再到思想的发展阶段;维 新思想、三民主义、民 主与科学先后成为思想 界的主流。
【答案】B【详解】根据“所言皆当时一派之民权论”“加以案语,秘密分布,传播革命思想,信奉 者日众”湖南新旧派大哄”等内容可得出,当时维新派并没有统一的思想与策略,有人宣扬新的思想, 便大家起哄,B项正确;当时维新思想是主流,排除A项;C项太绝绝对,排除C项;材料中没有体现对 群众的动员,排除D项。故选B项。
洋务运动
江南制造总局炮厂
汉阳铁厂
北洋水师战舰
赴美留学幼童
多角度评价洋务派的“中体西用”主张
(1)洋务派出于地主阶级的本能,其目的在于维护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和纲常名教。 (2)它打出的“自强”和“求富”旗号,冲击了“重农抑商”的陈腐观念,对中国的工业、 国防和军队、教育和外交现代化起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3)它反映了新型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思想观念对相对落后国家和地区旧制度、旧思想 的冲击,是西方工业文明在世界范围内扩展的具体表现。 (4)“中体西用”思想反映了封建传统文化与西方文明的冲突,反映了当时中国人对西方 文明既欣赏又排斥的矛盾心态,但它毕竟承认了中学之不足、西学之所长,客观上使中 国人的价值观由“传统人”开始向“现代人”转变。
二轮复习之中国近现代史
①民族资本主义 ①资产阶级维新
对 思想(早期维 帝 新—康梁) 国 ②资产阶级革命 主 思想(三民主义)义 ③新文化运动 抱 (民主与科学) 有 ④“实业救国” 幻 ⑤社会生活:西 想 方化程度加深, 对传统抨击猛烈
总况: 两半程度大大加深至形成;两大矛盾汇流;近代化推进
同时期的西方: 二工后,垄断组织出现,相继进入帝国主义阶段
和与中日邦交正常化
①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经 ②文革对国民经济的破坏; 济 ③社会生活的政治色彩强烈,生活必需品
主要按计划供应
①毛泽东思想的社会主义建设理论:
思想 《论十大关系》《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 文化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②科技成就:“两弹一星”、杂交水稻
第三阶段: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振与辉煌(1978年至今)
总况: 从全民族抗战,国际援助到中国人民推翻美支持的蒋介石集团
同时期的西方: 从反法西斯战争到雅尔塔体制
经
1、抗战时期:
济 2、国统区:经济崩溃
思
想
日占区:殖民掠夺,以战养 背景: 战
1、抗战(持久
战)
国统区:遭破坏,战时经济; 美在华势力强大 民族工业内迁(影响)
中共根据地:抗日根据地建 官僚资本膨胀 设(减租减息运动) 2、内战时期: 解放区:土改(反封建, “耕者有其田”
反帝反封建 文明转型
走向近代化 融入世界
关于近代史复习的分期: 一、19世纪40至70年代:外敌入侵、近代化起步 二、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民族危机深化、近代化推进 三、1919至1927:救国道路的新探索 四、1927至1936:由两党对抗转向抵御外侮 五、1937至1949:中国人民的浴血新生
中国近代史专题复习课件--2023届高三统编版历史二轮复习
城市化(选二)
● 1、近代以来的城市化进程
P62
● (1)时间:鸦片战争后
● (2)城市:中国沿海上海、天津、广州等通商口岸,逐渐发展起资本主义工 商业。(沿海地区自然经济逐渐解体)
● (3)影响:
● ①陆续出现、发展、壮大,吸引大量乡村人口进城。
● ④天京变乱:1856年,领导集团发生内讧,太平天国在政治、军事上开始衰落。
● ⑥天京陷落:1864年,天京被攻破,太平天国运动失败。
● 纲领
● ①《天朝田亩制度》:提出了“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的主张,否定了封建地 主土地所有制,反映了农民追求社会财富平均的理想。
● ②《资政新篇》:提出了新的社会经济政策,试图回答农民革命应当向何处去的问题。
清末新政
● A、目的:通过“新政”进行“自救”。
● B、内容:在官制:改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为外务部,新设商部、学部和巡警部等中 央机构
●
军事:编练新军,拟在全国编练新军36镇,并要求建立各省设立督练公所;
●
商业:倡导创办工商业,颁布了一系列工商业规章和奖励实业办法;
●
教育:废除科举制,兴办学堂,确立学堂选官制和留学毕业生选官制,创
程碑。
.三、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
● 戊戌维新运动 ● 百日维新 ● ①时间:1898年6月11日至9月21日。 ● ②开始:光绪皇帝颁布“明定国是”诏书。 ● ③内容:光绪皇帝先后发布上百道变法诏令,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教育等方面除旧布新的举措。 ● 戊戌变法时对科举制的改革: ● ①加设经济特科,选拔经时济变之才;废八股,改试策论,以时务策命题。 ● ②戊戌变法失败后,慈禧太后下令所有考试悉照旧制。 ● ④结果 ● A、9月21日,慈禧太后将光绪皇帝囚禁,再次临朝训政。 ● B、谭嗣同、杨锐、刘光第、林旭、杨深秀、康广仁六人,被杀于北京菜市口,史称“戊戌六君子”。 ● C、除京师大学堂得以保留外,均被废止。
高考二轮复习之中国近代史
5、小农经济的瓦解
• 1、原因:外国资本主义的侵略(主要原 因);商品经济的发展。
• 2、过程:
• 3、表现:①传统的手工业遭到严重的打击,尤其是棉纺织业;
•
②农产品的商品化程度进一步加深,开始受国际市场影响;
•
③对华贸易的洋行增加,买办阶层出现;
•
④贸易中心由广州转移到上海。
• 4、影响:①促进中国近代工业的兴起:客观上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 展提供了劳动力和商品市场;客观上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商品化程度。
•
②使中国外交从朝贡外交转向近代外交,
•
③不平等条约体系使中国政府有了谈判意识和条约意识。
8、西学东渐的表现、特点与影响
• 表现 • 第一次高潮 明万历年间耶稣会传教士传入大量科学技 术 当时中国一些士大夫及皇帝接受了科
学技术知识 但在思 想上基本没有受到影响 • 第二次高潮 19世纪中叶前后两次鸦片战争的刺激 洋务 运动的兴起 也促使西方的科学技术再一
• 3、晚清统治阶级内部满汉力量对比变化——汉族官僚势力扩大
• 1)原因:
•
①汉族地主武装成为对抗太平军的主力,并得到外国列强
的支持。
•
②满族官僚、贵族、八旗军堕落,慈禧太后为巩固统治倚
重汉族官僚。
• 2)表现:
•
①掌握武装,形成独立军事体系。其中曾国藩的湘军、
李鸿章的淮军、左宗棠的楚军,在汉族地主武装中势力最大。
• 2.不平等条约体系:
•
(1)内涵:在中国近代史上由一系列不平等条约所确立的西方列强在华特权制度的总称。
•
(2)特点:西方列强通过战争手段凭借不平等条约在中国享有各种特权,使中国陷入了半殖民地半
封建社会的深渊。
高三历史二轮复习知识归纳:近现代中国思想的交融嬗变
近现代中国思想的交融嬗变体系构建:时期特征表现鸦片战争至甲午中日战争学习西方仅停留在“器物”的层面上地主阶级抵抗派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洋务派坚持“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指导思想,掀起洋务运动甲午中日战争后至五四运动从学习制度到学习思想文化层面,用资本主义制度改造中国社会资产阶级维新派主张实行君主立宪制,开展了戊戌变法运动;革命派主张用革命手段推翻清王朝,建立民主政治,发动了辛亥革命;激进派提倡民主与科学,掀起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至新中国成立经历了学俄国走十月革命道路到走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的历程无产阶级向俄国学习,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掀起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最终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取得了民主革命的胜利线索二:20世纪以来中国的六大思想理论成果重点突破一:西学东渐与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1.概述:西学东渐通常指在明末清初以及晚清明初两个时期中西方学术思想的传入。
2.表现:第一次高潮:明万历年间耶稣会传教士来华带来大量科学技术,当时中国一些士大夫及皇帝接受了科学技术知识,但思想上基本没有受到影响。
代表:利玛窦,徐光启。
第二次高潮:19世纪中叶前后开始,两次鸦片战争的刺激,洋务运动的进行,也促使西方的科学技术大量传入中国,但是仅仅停留在器物层次,未学习制度和思想。
第三次高潮:19世纪70年代以后,洋务运动的局限性日益暴露,许多有志之士开始更加积极全面的向西方学习,出现了冯桂芬,王韬,郑观应,康有为,梁启超,严复等思想家。
他们向西方学习大量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政治上也要求改革。
3.特点:以来华西人,出洋华人,书籍以及新式学堂等为媒介;以香港,通商口岸以及日本等作为主要窗口;以西方的人文科学,自然科学,文学艺术等大量传入中国为主要内容;对中国各领域都产生了重要影响。
4.近代中国西学东渐的整体认识(1)近代中国社会思潮演进的四大特点①学习西方与抵制侵略、救亡与启蒙相结合。
②以向西方学习为主,以西方资产阶级政治学说为主流。
中国近现代史高考常考名词解释加真题强化课件(共26张PPT)--2023届高三统编版历史二轮专题复习
一、中国近现代史高考常考名词解释
4.领事裁判权(☆) 在中国近代,西方列强根据强迫中国政府签订的不平等条约获得了这项特权,且将其变为非法特
权。如迈克在中国违法犯罪,不受中国法律的管辖,中国司法机关无权裁判,只能由该国的领事等人 员或设在中国的司法机构据其本国法律裁判。
5.片面最惠国待遇(☆) 指缔约国双方在各方面相互给予的不低于现时或将来给予任何第三国的优惠、特权或豁免待遇。
肯定封建制度,强调以封建纲常伦理为本,同时采用西方先进科学技术。中体西用为西学 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但仍然是中国封建思想体系,没有认识到中西之间根本的制度差距。
3.实业救国(☆☆) 中国近代民族资产阶级一些代表人物所宣扬的、以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即实业)作为救国
救民主要途径的一种思想。在19世纪末提出,以张骞、康有为、梁启超等为主要代表。实业救国 提出背景:甲午战争后,一部分开明官僚、地主和商人积极主张发展民族工业,挽救民族危机;甲 午战争后,清政府放宽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帝制,民族资产阶级大受鼓舞, 把发展实业作为救国的重要方针。
7.清末新政(☆☆☆) 1901—1911年,清政府进行的一场经济和政治体制改革运动。清廷力图在军事、官制、法律、商业、
教育和社会方面进行一系列系统性改革,以挽救统治危机和民族危亡。改革没有取得太大进展,但“新政” 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中国社会的现代化(如废除科举,办学堂,教育现代化。培养新军,军事现代化),也为 辛亥革命的兴起提供了条件(如倡导商业,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资产阶级力量壮大;培养的新军 逐渐成了清政府的掘墓人,成了民主革命的阵地)。
8.预备立宪(☆☆) 为遏制蓬勃发展的革命形势,维护封建统治,清政府在1906—1911为预备实行君主立宪(实际上是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主题14 新陈代谢——西学东渐与近代中国思想解放
PART ONE
真题体验
考向一 开眼看世界
1.(2022·北京高考,6)《海国图志》问世不久即传入日本,当时著名学者佐久
间象山感叹自己与魏源“所见亦有暗合者”“真可谓海外同志”,另一日本
学者感慨道:“使海内尽得观之,庶乎其为我边防之一助矣!”这表明此时
中日两国的有识之士
√A.有了“开眼看世界”的意识
√B.“师夷长技以制之”是洋务派自强之道的思想先导
C.中国人学习西方经历了由器物层次到制度层次的变化 D.以“中体西用”寻求变革,解决中国向何处去的问题
材料体现出魏源“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主张影响洋务派,是其自强 之道的思想先导,故选B项; 康有为、梁启超领导的维新变法运动迈出变法第一步,排除A项; 洋务派仍然停留在器物变革层面,排除C项; 材料强调的是魏源师夷长技思想对洋务派的影响,而非洋务派“中体 西用”对中国近代化的影响,排除D项。
板块二 中国近现代史
主题14 新陈代谢
——西学东渐与近代中国思想解放
主题解读
鸦片战争以后,部分封建士大夫从“天朝上国”的迷梦中逐渐惊醒,向西 方学习成为时代潮流。“中体西用”思想、资产阶级维新思想先后登场, 在社会上起到思想启蒙的作用。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实业救国、民主科 学、社会主义等各种思潮风起云涌,激荡全国。其中,以五四运动为界, 新文化运动主流思想经历了由宣传民族资产阶级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 折,推动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到来。
实践
的实现
3.历史解释——旧三民主义与新三民主义的内容
民族 主义
民权 主义
民生 主义
旧三民主义
新三民主义
即“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就是 中国民族自求解放(反对帝国
用革命手段推翻帝国主义支持的清 主义侵略),中国境内各民族
二轮专题复习--中国近代化的历程
5.中国近代化的启示 .
1) 地主阶级、资产阶级实现中国近代化的努力以失败告终,中国 地主阶级、资产阶级实现中国近代化的努力以失败告终, 共产党领导人民完成反帝反封任务,近代化建设取得长足进展。 共产党领导人民完成反帝反封任务,近代化建设取得长足进展。 由此可见,民族独立,是国家富强和近代化前提。 由此可见,民族独立,是国家富强和近代化前提。 2) 明清闭关锁国,导致中国愚昧落后,而中国近代化历程实际上 明清闭关锁国,导致中国愚昧落后, 是在敞开国门、不断向西方学习, 是在敞开国门、不断向西方学习,不断融入世界的过程中进行 由此可见,对外开放,学习西方先进技术思想文化, 的。由此可见,对外开放,学习西方先进技术思想文化,是世 界历史发展潮流,是中国实现近代化的保证。 界历史发展潮流,是中国实现近代化的保证。 3) 中国封建思想根深蒂固,中国近代化的启动和发展过程,充满 中国封建思想根深蒂固,中国近代化的启动和发展过程, 着前进与倒退,革新与守旧的斗争。 着前进与倒退,革新与守旧的斗争。清除封建思想对近代化的 消极影响,是一项艰巨的任务。由此可见,解放思想、 消极影响,是一项艰巨的任务。由此可见,解放思想、更新观 念是推动近代化的首要条件。 念是推动近代化的首要条件。 4) 英美等国近代化历程贯穿着三次科技革命,科学技术为工业化 英美等国近代化历程贯穿着三次科技革命, 提供了强大的推动力,发达的教育为近代化提供人才保障。 提供了强大的推动力,发达的教育为近代化提供人才保障。由 此可见,科教兴国,是实现近代化的科学决策。 此可见,科教兴国,是实现近代化的科学决策。
三、制约中国近代化进程的不利因素
思考题: 思考题:结合洋务运动和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有关 知识,说明制约中国近代化的不利因素是什么? 知识,说明制约中国近代化的不利因素是什么? 1、缺乏资金、人才、技术:没有资本原始积累,缺乏机械化操 缺乏资金、 缺乏资金 人才、技术: 作技术,缺乏现代化经营管理人才、科技人才——历史原因。 2、传统思想的束缚:重农抑商、重陆轻海、重义轻利等观念, 传统思想的束缚: 传统思想的束缚 都是发展近代工业的思想障碍。 3、三座大山的压迫:即帝国主义阻挠、破坏,封建专制统治的 三座大山的压迫: 三座大山的压迫 阻碍,官僚资本主义的压制。 4、决策失误:发达国家工业化一般从轻工业,而后延伸到重工 决策失误: 决策失误 业。同时,农业也相应发展,为工业发展提供基础。而中国 是从重工业开始的,农业一直是传统农业,拖了工业化后腿。 5、缺乏政治前提:发达国家工业化之前,资产阶级掌握了政权, 缺乏政治前提: 缺乏政治前提 为工业化提供了保证。而中国直到新中国成立,无产阶级才 掌握政权,开始大规模工业化。这就限制了工业化的规模和 速度。 6、客观环境的制约:近代史上,战争、革命不断,社会动荡不 客观环境的制约: 客观环境的制约 安,不利于近代化的发展。
(老高考适用)2023版高考历史二轮总复习 专题总结 中国近现代史课件
(3)反对国民党专制统治的斗争 国民党统治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开展了不同形式的反专 制求民主的斗争。如建立红色政权,在抗日根据地用“三三制”原则建 立抗日民主政权,解放战争初期进行争取和平民主的斗争等。民主党派 成立,逐渐走上了与中共联合进行民主斗争之路。
2.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 (1)政治协商制度:1949年新中国即将成立,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制定了具有临时宪法性质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参与 政协的各民主党派和各界人士广泛地进入中央到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这 标志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与人民政协组织的正 式建立。
6.抗美援朝战争 (1)原因:美国侵朝,威胁新中国利益。 (2)结果:签订了《朝鲜停战协定》。 (3)影响:打击了美帝侵略,维护了东亚和平,保卫了中国主权。
二、从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失败到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阶级 纲领(主张)
实践活动
特点
《天朝田亩制度》 太平天 ①革命性:农民阶级是民主革命
农民 《资政新篇》
第二模块
中国近代史
专题总结
政治专题
专题线索
一、近现代列强侵华战争与中国人民的反侵略斗争 1.鸦片战争(1840—1842年) (1)原因:英国工业革命后需要开拓市场以倾销商品、掠夺原料。 (2)结果:签订了《南京条约》等近代第一批不平等条约,反映了列 强商品输出的要求。 (3)影响: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时期 新中国成立初期到中共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到20 20世纪90年
项目 十一届三中全会前
世纪90年代初
代以来
表现
从单一的公有制经济结构
由建国初的多种经济结
到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
构并存到单一的社会主
高中中国近现代史知识点归纳总结
高中中国近现代史知识点归纳总结近现代史是高中历史课程中的重要部分,涵盖了中国自19世纪末至20世纪末的历史时期。
在这段时间里,中国发生了许多重大的历史事件和社会变革。
本文将对高中中国近现代史知识点进行归纳总结,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记忆这一部分内容。
一、晚清时期(1840年-1911年)晚清时期是近现代中国史的开端,也是中国社会发展剧变的时期。
其主要内容包括:1. 鸦片战争:这场战争标志着中国现代史的开端,上海的《南洋商报》在1844年上半年报道了这个战争的起因、流程及背后的各方力量,它在中国引起了广泛的影响,使得中国逐渐被列强侵略。
2. 太平天国运动:这场运动由洪秀全创立,提倡平等、拜上帝教信仰,曾对清政府形成极大的威胁。
3. 戊戌变法:这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次重大改革尝试,致力于使中国适应外部压力和内部危机,但最终因受到保守势力的反对而失败。
4.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建立了中华民国,标志着中国近代史从封建社会向民主共和社会的转变。
二、民国时期(1912年-1949年)民国时期是中国近代史的一个重要阶段,也是中国民主革命的时期。
主要内容包括:1. 北洋政府与军阀混战:辛亥革命后,中国政治局势动荡不安,军阀混战、政权更迭不断。
2. 五四运动:五四运动是中国近现代史上的一场伟大的爱国运动,对于中国新文化、新思潮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3. 国共合作与分裂:国共两党开始相互合作,但随着意识形态和权力分歧的加深,最终分裂成两个敌对的政治势力。
4. 抗日战争:抗日战争是中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对抗日本军国主义侵略的重要战争,中国军民作出了巨大的牺牲。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1949年至今)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也开启了中国近代史的新篇章。
主要内容包括:1. 新中国的建立: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开始了社会主义建设,进行土地改革、合作化运动、国有化等一系列社会转型。
2. 文化大革命:文化大革命是中国革命历史上的一次特殊时期,对于中国社会产生了翻天覆地的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中国近现代思想文化史部分一、高考命题特点及分值分布:
中国近现代思想史的内容为高考命题频率较高的考点,其中主要考查内容包括林则徐、魏源的新思想;洋务思想;维新思想;新文化运动;二十世纪三大思想理论及现代科技、文学艺术、教育的发展等方面,其中新文化运动和二十世纪思想理论为命题重点。
高考命题题型多为选择题,材料题中偶有涉猎,命题分值4——8分,复习中需要分清主次,把握重难点。
二、知识导图:
三、主要知识点:
考点一: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
一、睁眼看世界(新思想的萌发:师夷长技)(地主阶级抵抗派)
1、林则徐:
(1)中国近代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2)代表作品《四洲志》、《华事夷言》;
(3)林则徐的名言: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4)领导禁烟运动,是中华民族英雄
2、魏源:林则徐好友,新思想的核心代表
(1)代表作品《海国图志》
(2)思想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师:学习;夷:外国;长技:先进的科学技术;制夷:抵制外国的侵略,即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用来抵制外来侵略)
3、洋务运动:指导思想:师夷长技以自强
表现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中国的封建制度为主体,西方先进的科技文化为应用)
是对新思想的实践,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工业、海防、教育近代化),但因只学习西方的技术,不变革政治制度而最终失败(甲午中日战争,北洋舰队全军覆没标志洋务运动最后失败)
二、维新变法(维新思想):
1、代表人物: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严复
2、核心思想:抨击封建专制制度和钢厂伦理,主张变法,建立君主立宪制,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走资本主义道路。
3、康有为:又称康南海,代表作品《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托古改制,打着孔教名义宣传变法主张,减少变法阻力,类似于文艺复兴其间,打着复兴古希腊、罗马文化旗号,实质为宣传资本主义
思想)
4、梁启超:代表作品《变法通议》,宣传民权,提出变法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5、谭嗣同:戊戌六君子之一,为变法牺牲者之一,代表作品《仁学》,是维新派中的激进派(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6、严复:翻译《天演论》,利用进化论中的“适者生存、物竞天择”原则宣传变法主张。
7、维新思想是中国近代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三、新文化运动
背景:
1、政治上: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
2、思想上:
(1)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2)袁世凯为复辟帝制,宣扬尊孔复古逆流。
兴起:
1、标志: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发表《青年杂志》,标志新文化运动的开始;代表人物:陈独秀、鲁迅、李大钊、胡适;前期指导思想“民主与科学”,即“德先生与赛先生”;运动中心(基地),改造后的北大;运动阵地,《新青年》杂志。
2、蔡元培改造北大的指导思想:“思想自由、兼容并包”,实质是鼓励资产阶级思想学说的传播。
3、前期内容:三提倡、三反对(提倡科学与民主,反对愚昧与专制;
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1)反对旧道德的代表人物及作品,鲁迅《狂人日记》
(2)提倡新文学(提倡使用白话文)的代表及作品,陈独秀《文学革命论》,胡适《文学改良刍议》
4、实质:资产阶级彻底的反封建的思想文化运动
影响:
1、积极方面:新文化运动时中国近代历史上第三次思想解放运动;全面否定了封建专制思想,为新思想的发展开辟了道路;促进了民众的觉醒;是一场全面的文化转型运动,为中国现代文化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模式。
2、局限性:对传统文化进行全盘否定,对西方文化则全盘肯定,思想上存在绝对主义的过激倾向。
新文化运动的阶段分期:
以五四运动为界,五四之前为新文化运动前期,主要思想为“民主与科学”;五四之后为新文化运动后期,主要内容变为传播马克思主义。
四、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三个阶段:
1、器物阶段(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以军事技术为主):代表事件有林则徐、魏源的新思想和洋务运动;
2、制度阶段(学习西方先进的政治制度):代表事件有戊戌变法(维新变法,主张实行君主立宪制度)和辛亥革命(主张实行民主共和制度);
3、思想阶段:新文化运动
注:正常的发展顺序为思想—制度—经济,中国的反向学习过程是由中国近代历史的双半社会的特殊历史阶段特征决定的。
五、近代中国三次思想解放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
六、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1、代表人物:李大钊《庶民的胜利》《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等;
2、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受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
3、五四运动后,因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引发新文化运动阵营内部发生分裂(李大钊与胡适),即“问题与主义之争”,其中胡适反对在中国传播马克思主义。
4、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奠定思想基础。
考点二: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
一、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旧三民主义(1906年,民报发刊词中提出)(一)内容:
1、民族主义:以暴力革命推翻清政府的反动统治(没有提出明确的反帝主张,具有狭隘性),民族主义是三民主义的前提,也称为民族革命。
2、民权主义:推翻封建帝制,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民权主义是三民主义的核心,也称为政治革命。
3、民生主义:平均地权(不是把土地分给农民),民生主义是三民主义的补充和发展,也称为社会革命。
(二)评价:
积极方面:
1、它是中国近代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集中反映了资产阶级对民主政治的追求和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要求。
2、反映了中国人民争取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的愿望,代表了时代前进的方向。
3、在辛亥革命时期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4、为《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颁布、中华民国的成立起了巨大的作用。
消极方面(局限性):
没有明确的提出反对帝国主义的要求,也没有彻底的土地革命纲领。
(三)新三民主义:
1、提出时间:1924年,国民党一大上提出。
2、内容(和旧三民主义相比,增加的内容)
(1)民族主义:增加明确的反帝主张,主张各民族一律平等,反对民族压迫。
(2)民权主义:主张普遍平等的民权。
(3)民生主义:提出平均地权和节制资本,承认耕者有其田,并谋求改善工人和农民的生活。
3、意义:
新三民主义是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是孙中山在近代民族民主革命道路上迈出的崭新一步,(事实上确立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在新三民主义的指导下,国民革命运动兴起。
二、毛泽东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一)毛泽东思想的形成过程:
1、萌芽时期:国民革命时期(1924—1927),代表著作《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湖南农民运动考查报告》(需要特别注意前者,材料表现为各个阶层的情况说明,尤其是农民和无产阶级)
2、形成时期:土地革命战争时期(1927—1937),代表著作《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井冈山的斗争》(即工农武装割据思想,有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
3、成熟时期:抗日战争时期(1937—1945),代表著作《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新民主主义论》(发表于延安,特别是后一篇标志毛泽东思想的成熟,材料内容主要有对中国社会性质,主要矛盾,革命性质,革命动力的分析)
4、新发展时期:新中国成立后(1949年建国后),代表著作《论人民民主专政》《论十大关系》《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二)对毛泽东思想的认识和评价:
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原理与中国革命实践的第一次有机结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大理论成果,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三、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一)邓小平理论
1、形成过程:1978年邓小平作《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讲话;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标志邓小平理论的形成;1982年十二大;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和十四大的召开,邓小平理论形
成完整体系;1997年十五大,邓小平理论被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并写入党章。
2、认识评价:邓小平理论主要回答的是“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大理论成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指导思想,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二)三个代表
四、现代中国的文化与科技
1、1956年,毛泽东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双百方针(只要是1956后的时间内出现文化繁荣的原因,就选双百方针)
2、文化事业受到打击主要是因为文化大革命
3、科技成果:
1964年原子弹;1965年结晶牛胰岛素;1967年氢弹;1970年人造地球卫星;1973年袁隆平杂交水稻(这三项为文革期间的成就,期中袁隆平为领先世界的成果);载人航空航天方面2003年神舟五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