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从农业角度,评价我国的气候资源

合集下载

织金县农业气候资源特征分析

织金县农业气候资源特征分析

1资料来源与方法1.1资料来源资料来自于织金县国家基本气象站,利用1981—2016年的日照、气温、降水资料,2011—2016年50个区域站降水和气温资料。

1.2分析方法从直接参与农业生产过程的光照、温度、水分的气象要素角度分析光能资源、热量资源、水分资源的时空分布规律。

3个关键因子综合影响农业生产,有利的组合影响将会给农作物带来增产,不利的配合将会造成减产[1]。

日照百分率除受到纬度和季节影响外,同时受到地形、天空状况的影响。

日照的多少直接关系到作物的生长发育和产量的形成,春季低温阴雨天气的持续日数较长,对冬季作物的后期生长和春耕春播作物影响较大,秋季日照的多少则会影响秋季作物产量的高低。

热量资源的评价分析,主要从温度的月变化、界限温度、气候生长季节、积温等方面进行分析。

界限温度是指某些重要物候现象或农事活动的开始、终止的温度(常用0℃、3~5℃、10℃、15℃、20℃作为界限温度)。

0℃,土壤冻结或解冻,越冬作物秋季停止生长,春季开始生长;3~5℃,早春作物开始播种,喜凉作物开始生长;10℃,喜凉作物迅速生长,喜温作物开始生长,春秋两季10℃之间是喜温作物的生长期;15℃,初日为水稻移栽期,终日为小麦播种期,初终日之间为水稻生长活跃期;20℃,水稻分蘖期加速,而终日影响水稻抽穗开花,造成不孕空壳。

一般在9月中下旬水稻的抽穗开花期,低于20℃(寒露风)易造成空壳,产量受到影响。

气候生长季节为年内农作物的生长期,为春秋两季0℃的初终日之间的时间;积温,某一时段内逐日平均气温之和,单位为℃·d ,活动积温为某一时段内高于某一下限温度的日平均气温之和。

本文分析>10℃的活动积温的时空分布规律。

水资源特征分析,水分条件决定着生物生产力以及作物的产量,在农作物的水分临界期和关键期,水分的异常条件都会对作物的生长发育造成不利的影响,本文主要从降雨量角度进行分析[1-2]。

运用数理统计方法对农业气候资源各项指标进行分析,并利用GIS 对气温、降水资料进行时空特征分析。

初二地理我国资源综合评价

初二地理我国资源综合评价

初二地理我国资源综合评价我国资源综合评价我国作为一个拥有广阔土地和多样资源的大国,资源综合评价对于我们的国家发展至关重要。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从自然资源、人力资源和经济资源三个方面来评价我国的资源状况,并探讨如何合理开发和利用这些资源。

自然资源评价我国自然资源丰富多样,包括土地、水资源、矿产资源和能源资源等。

首先,我国土地资源广阔,分布于沿海地区、内陆平原和高山地带。

其中,沿海地区适合农业和工业发展,内陆平原适合粮食生产,而高山地带则有丰富的矿产资源和水资源。

其次,水资源是我国重要的资源之一,拥有丰富的江河湖泊和大量的地下水资源。

然而,由于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影响,我国的水资源面临着一定程度的紧缺和污染问题。

再次,我国拥有丰富的矿产资源,包括煤炭、铁矿石、铜、铝等。

这些矿产资源为我国的工业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支撑。

最后,我国还具有丰富的能源资源,包括石油、天然气、水力能源和风能等。

这些能源资源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来源。

人力资源评价人力资源是我国最宝贵的资源之一,拥有庞大的劳动人口和高素质的人才储备。

首先,我国的劳动人口多,这为我国的生产和建设提供了充足的人力支持。

其次,我国的人力资源质量也在不断提高,教育水平不断提高,高等教育的普及使得我国拥有了大量的科技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

然而,由于人口老龄化趋势加剧和不均衡的分布,人力资源的合理利用和开发仍然是一个重要的问题。

经济资源评价经济资源是支撑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包括资金、技术和市场等。

首先,我国拥有庞大的市场资源,人口众多和日益增长的消费能力使得我国成为全球重要的消费市场之一。

其次,我国在科技创新方面取得了长足的发展,积累了丰富的技术资源。

然而,我国在某些领域的核心技术仍然相对薄弱,需要加大科研投入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最后,资金资源也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持,包括国内投资和外资等。

我们需要加大对高新技术产业和创新企业的支持,促进资金的合理流动和有效利用。

农业气候资源

农业气候资源

4,农业气候资源的可调节性-农业气候资源具有可调节性,人类可以改善-局地或小范围的环境条件。如设施农业等等 5
大®-地面辐射-大气辐射-低层大气-阳光-红夕处线福身时不省能-家上温室的室页-温室效应-6
第二节-农业气候资源的分析与利用-农业气候资源分析的内容-1,光、热、水等气候要素的时空分布规律,及其与农 业生产对象和农业过程的关系。-2,气候条件与农作物生长发育及品质形。-4,气候条件与农业技术措施之间的关系。
绿色植物能接受的太阳辐射在0.3~0.75um之间,这部分对植-物的正常生长发育有作用的辐射,称为生理辐射 -对植物光合作用有益的太阳辐射,即具有光合效应的辐射,-称为光合有效辐射PAR。-辐射最强〔0.47049 0.15-0.76-4.0um-紫外福射-可见光-红外辐射-7%-50%-43%-福射最强0.51-地表能 -0.29-2.8-受的福射-L-生理福射-0.75m-0.38-0.71m-光合有效福射》
。单位面积植物产量的高低首先取决于植物利用光能的多少-光能生产潜力,这一方面取决于各地光能资源的优劣-同时 物利用光能的效率-从叶绿体光化学的角度,光能转化率(光能利用率)最高-为20~25%;但由于植株的反射、株 漏光、自身呼吸消-耗等原因,作物的光能利用率的理论计算值一般可达6.0-8.0%,而实际生产中仅为0.5一 .0%。-10
http/ cn-主要为南-本-疆陇西-、-青藏高原-大部和内-蒙古高原部、青-藏高原为-高值中心-丰富区>1700-较丰富区1500~1700-主要为四川重庆贵州-可利用区12 01500-大部分地区其中四川-贫乏区<1200-盆地为低值中心-单位:kW·h/m2-中国太阳辐射总量的 布
为什么东南少西北多?-东南地区靠近海洋,阴雨天气多日照时-间较短,太阳辐射少-为什么青藏高原最丰富?四川盆 最乏?-青藏高原:①地势高,空气稀薄:-透明度高:-晴天多,日照时间长;太阳辐射强。②纬度较低-四川盆地: 围高山环绕,-水汽不易扩散阴雨天-气多,晴天少,太阳辐射弱-13

气候变暖对农业的影响

气候变暖对农业的影响

气候变暖对农业发展的影响综述气候变化使中国未来农业生产面临三个突出问题:一是使农业生产的不稳定性增加,产量波动加大;二是带来农业生产布局和结构的变动;三是引起农业生产条件的改变,农业成本和投资大幅度增加。

目前我国气候变化趋势主要为气候变暖,全球变暖将给农业发展带来潜在的影响,既有正面的,也有负面的。

目前大多数学者认为,气候变暖对农业的负面影响总体大于正面影响,以下将从两个方面论述气候变暖对农作物带来的影响。

一.温度升高对作物生产量的影响马爱民在《气候变化的影响与我国的对策措施》一文中指出由于全球气候增温,寒冷季节将会缩短,温暖和炎热季节将会延长。

这一定程度上会改善某些高纬地区温度条件较差的状况;但对那些夏季原本就很炎热的中、低纬地区来说,无疑是“火上加油”的灾难。

高温将加快作物的生育进程,使生育期特别是灌浆期明显缩短,高温逼熟,极端高温对小麦、玉米、大豆等作物均有显著的减产效应,还会造成水稻花粉败育。

气象局局长郑国光接受中国政府网专访,就“气象防灾减灾与应对气候变化”指出:过去很多关心气候变暖对农业影响不利的多一点,其实也有有利的一面。

比如气候变暖影响大气里面的热量资源增加,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农作物的生产,有些地方本来可以一年一季的,它可以合理安排一年两季。

比如东北地区,从50年代以来,因为全球气候变暖,所以水稻种植面积可以往北移,一直可以到伊春,可以到一些很高的纬度。

比如玉米、大豆产区也北移,一北移,一些高产、稳产的作物种植面积扩大。

另外热量改善,温度升高了,低温冷害也减少了。

所以过去讲每年冬季,东北最关心的是霜冻,霜冻一来了以后,粮食就停止生产了,所以霜冻退后了。

所以由一季变成两季,就是生产有利的一面。

我们有个科学家讲,上个世纪70年代和上个世纪90年代相比,东北的粮食产量翻了一番,当然有些是科学技术的手段,他们讲70%通过我们改良品种、通过科学技术来提高产量。

其中还有一个就是气候变暖,使种植布局、种植制度发生了比较大的变化,所以使粮食翻了一番苏琴刘文君在《全球气候变化对我国农业生产的影响》中认为温度升高可延长全年生长期,对无限生长习性或多年生作物以及热量条件不足的地区有利,而对生育期短的栽培作物来说又是不利的,因为温度高使作物的发育速度加快,生育期缩短,单产下降。

“永农”视角下耕地资源“双评价”的研究

“永农”视角下耕地资源“双评价”的研究

第38卷第6期注為科修Vol.38No.6 2020年12月JIANGXI SCIENCE Dr.2020 doi:10.13990/j.(e lOOl-3679.2020.06.032“永农”视角下耕地资源“双评价”的研究杜素娇1,2,夏敏峰!,汤江龙$*(1.东华理工大学,330013,南昌;2.江西省自然资源厅国土资源勘测规划院,330025,南昌)摘要: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是编制国土空间规划、完善空间治理的基2性工作,是落实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城市开发边界,这“三线”的重要参考依据。

自然资源部的“双评价”指南给出的是通用的指标和阈值。

本研究结合江西省浮梁县实例,探索在永久基本农田视角下,聚焦耕地资源承载能力和种植业生产适宜性评价(以下简称“双评价”),构建在与低山丘陵区相适应的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得出研究区内可承载耕地规模25020.2hB,耕地适宜区23573.64hB、一般适宜区3761.09hB、不适宜区257822.17hB。

以此作为今后优化永久基本农田的空间约束与指引,提出在此范围内划定永久基本农田,才能做到最大限度地保护优质耕地、保障粮食安全。

关键词:国土空间规划;永久基本农田;双评价;耕地资源中图分类号:F30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3679(2020)06-952-07Research on the"Dual Evaluations n of Cultivated Land Resourc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Permanent Basic Farmland nDU Sujiao'd,XI A Minfenp,TANG Jianglonp*(1.East Chino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330013,Nanchang,PRC;2.Department of NaturaO Resources,Land and Resources Survey and Vanning Institute of Jiangxi Provincial,330025,Nanchang,PRC)Abstract:The eveluation of the edirying edpacity of resources and the and the suitability of land and space developmeni is the baic work foe the preparation of land and space pianning and improverneni of space governance.It is an iinpoVant reference basis foe the implernentation of the red One of ecolooicei protection,peenanent basic fannland,and urban deelopment boundaees.Theduai eveluations^guidelines of the Ministre of Naturai Resources give common indicatOTS and thresholOs.Based on the exarnpie of Fuliang countt in Jiangxi province,this study explores the pee spective of peenanent basic faenland,focusing on the eveluation of cultivated land resource carrying cdpacity and planting production suitability(hereinaftee eeferred to as11'uo I eveluations"),and constructing indicatOTS suitable for low mountain and hilly aress the system and eveluation method show tliat the arabae I i'scle in the study area is25020.2hB,the arabae I o'suiubie area is 23573.64hB,tlic generae euitabee ares is3761.09hB and the unsuitabee ares is257822.17hB.Taking this as tie space cons t raints and guideline s for optimizing peenanent basic faenland C the f-turo,it is peopoed that peenanent baic faenland is delineated within this scope,so that high一quality farmland cen be protected to the greatest extent and food secuety can be guaranteed.Key wordt:tOTitoriai space planning;peenaneet basic fienland;duai evaluaions;arabie land re­sources收稿日期:2020-09-10;修订日期:2020-11-10作者简介:杜素娇(1987—),女,硕士,工程师,研究方向为耕地保护与开发利用研究。

06工业、农业、交通类:2024届高三地理一轮复习综合题答题思路(经典版)

06工业、农业、交通类:2024届高三地理一轮复习综合题答题思路(经典版)

九、产业类60. 农业区位因素(农业生产条件)一、农业区位条件及其评价(一)自然条件1、气候条件答题规范语言描述(1)光照:光照充足,利于有机质积累。

(2)热量:熟制(东北:一年一熟;华北:一年两熟或两年三熟;南方:一年两熟或三熟)生长期长(短)(3)降水:降水多,水资源丰富;冬季降雪量大,春季融化,利于缓解春旱。

(4)昼夜温差:昼夜温差大,利于养分和糖分的积累,品质好(5)自然灾害:纬度低或海拔高,气温低,病虫害少;受山地阻挡,受冷空气影响小,冻害小2、地形和土壤答题语言规范描述(6)地形:地形平坦,耕地面积广,利于大规模机械化耕作;地形类型多样,利于发展多种经营(立体农业);坡度适中,便于排水;海拔低,气温较高;海拔高,大气稀薄,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迎风坡,降水较多;阳坡,光照充足。

(7)土壤:土层深厚、土壤肥沃、土壤透气性好3、水源答题语言规范描述(8)水源:降水丰富/靠近河流(湖泊)/地下水丰富/冰雪融水丰富,灌溉水源充足。

(二)社会经济因素(1)市场:(决定农业发展类型和规模)经济发达/人口众多,市场需求大;靠近市场(2)交通:(扩大市场)靠近公路(铁路、港口、机场),交通便利(3)劳动力:(影响农业生产类型和规模)人口众多,劳动力丰富(廉价)(4)政策:国家政策支持(5)科技:科技水平高,机械化水平高;培育良种,提升产品品质和单位面积产量;冷藏保鲜技术好,保障品质,扩大销售范围;喷灌、滴管技术,提高水资源利用率。

(三)其它因素:资金充足、地价低(地租低)、历史悠久,经验丰富、人口密度(地广人稀)等【例】冀中南、鲁西北和豫北商品棉基地的区位优势。

1)自然因素:地形平坦;土层深厚肥沃;光、热资源丰富,降水适中。

2)社会经济因素:劳动力丰富,植棉历史悠久;交通便利;市场广阔(棉纺织工业基础好)。

【例】塔里木盆地种植长绒棉的有利自然条件。

1)属温带大陆性气候区,光热充足,昼夜温差大;2)地形平坦,土壤肥沃;3)灌溉水源充足。

高中地理第五章《植被与土壤》综合题专题训练 (12)(含答案解析)

高中地理第五章《植被与土壤》综合题专题训练 (12)(含答案解析)

高中地理第五章《植被与土壤》综合题专题训练 (12)一、综合题(本大题共30小题,共600.0分)1.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黑土是大全枯枝落叶或草本植物难以腐化、分解,经历较长时间形成的肥沃土壤。

三江平原地区是我国重要的黑土分布区,黑土层厚度达30厘米,是我国优质大米生产基地。

20世纪50年代以来,黑土区水土流失和风力侵蚀日益加重,黑土变薄。

近年来,当地采用秸秆覆盖等方式,对黑土起到良好的保护效果。

如图为三江平原位置示意图。

(1)从气候角度简析三江平原黑土形成的条件。

(2)分析三江平原大米优质的自然原因。

(3)说出“秸秆覆盖”对三江平原黑土的积极作用。

2.在下面的框示图中填上适当的内容,说明生物对成土母质的改造作用。

3.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茶树是富锰植物,茶叶中积累了大量的锰,且茶叶中近30%的锰能以Mn2+的形态溶入茶水中,因此,饮茶是人体摄取锰的重要方式。

但产自不同地区的茶叶锰含量有很大差异,为此,某同学进行了“土壤pH对茶叶从土壤中吸收锰元素的影响”的研究性学习。

他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展开研究:①茶叶锰含量与叶龄的关系;②茶叶锰含量与土壤pH的关系,得到如表中的数据。

茶叶锰含量(mg/kg)及对应土壤的pH表(1)不考虑人类活动的影响,土壤中的锰元素主要来自土壤成分中的______。

A.矿物质B.有机质C.水分D.空气(2)随着叶龄的增长,茶叶锰含量显著增加,表明生物在土壤形成过程中具有作用。

(3)从不同叶龄茶叶锰含量与土壤pH的关系中可以看出,不同叶龄茶叶锰的含量与土壤pH______(填“正”“负”或“不”)相关。

(4)一般来说,茶叶的质量与其锰含量成正比,根据上述材料,你认为茶树最适宜种植在______(填“中性”“酸性”或“碱性”)土壤中。

4.读我国某区域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说出图中甲地的气候类型和自然植被类型。

(2)请说出图中甲地的典型自然土壤类型及该类土壤的特点。

答题模板03 农业区位条件分析与评价类-备战2023高考地理常见答题模板及对点训练(解析版)

答题模板03  农业区位条件分析与评价类-备战2023高考地理常见答题模板及对点训练(解析版)

备战2023高考地理常见答题模板及对点训练答题模板3 农业区位条件分析与评价类【命题角度】角度一 分析农业区位因素及农业区位选择角度二 分析区域农业生产条件、农业布局特点、农业发展中的问题及解决措施【模板构建】1.种植业区位条件分析与评价答题模板 分析角度 答题模板自然因素 气候、地形、水源、土壤等 纬度较低(较高),热量充足(不足),降水多(少),光照充足(不足),昼夜温差大(小);靠近(远离)河流,水源丰富(缺乏);地形平坦(崎岖),利于(不利于)农耕;土壤肥沃(贫瘠)经济因素市场、交通、劳动力、科技等 市场广阔(狭小);海陆交通便利(深居内陆,交通不便);劳动力丰富(不足);科技水平高(低);机械化水平高(低) 社会因素 国家政策、种植历史等政策支持(限制);历史悠久,经验丰富(历史较短,经验不足) 关键词答题模板 观点:赞成/反对;有利/不利;效益/影响 支持,发展的有利区位条件是××,将产生××效益 反对,发展的不利条件是××,将带来××不利影响分析角度答题模板(有利)自然因素气候、地形、草场、水源等大牧场放牧业:干旱、半干旱地区,地形平坦、地广人稀,草场广阔、草类茂盛,水源充足。

乳畜业:气候温和湿润,地形平坦开阔,适宜多汁牧草生长等社会经济因素市场、交通、政策、科技等市场广阔;交通便利;政策优惠;科技发达,机械化水平高等分析角度答题模板(有利)自然因素水域面积、水域条件、饵料、大陆架、洋流、河流注入等海洋水产:大陆架广阔;浅海滩涂面积广大;寒暖流交汇或上升补偿流;河流注入等。

淡水养殖:水域面积广;水域条件适宜鱼类生长;营养物质多,饵料丰富等社会经济因素市场、交通、科技、政策、养殖经验等市场广阔;交通便利;技术先进;政策优惠;养殖历史悠久,养殖经验丰富等【高考经典】[例1](2022·湖北·高考真题)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南部县种植油菜的适宜性气候资源分析

南部县种植油菜的适宜性气候资源分析

南部县种植油菜的适宜性气候资源分析南部县位于我国的南方地区,气候湿润,气温适宜,是一片适合农作物种植的宝地。

油菜是南部县的主要农作物之一,而南部县的气候资源对油菜的种植有着重要的影响。

本文将对南部县种植油菜的适宜性气候资源进行分析,以便更好地指导农民种植油菜,提高产量,促进当地农业的发展。

南部县的气候特点是明显的季风气候。

该地区夏季雨水充沛,气温偏高,而冬季干旱、阳光充足。

这种气候特点非常适合油菜的生长。

油菜是一种喜欢湿润气候的农作物,夏季的雨水可以为油菜提供充足的水源,而冬季的阳光充足可以促进油菜的生长。

南部县的季风气候对油菜的种植非常有利。

南部县的气温条件也非常适合油菜的生长。

油菜对温度的要求比较宽松,但适宜的生长温度为15~20摄氏度。

南部县的夏季气温适宜,冬季虽然有些偏低,但也不会对油菜的生长造成太大的影响。

而且,油菜是一种适应能力很强的农作物,对气温的变化也有一定的调适能力。

南部县的气温条件非常适合油菜的种植。

南部县的土壤条件也非常适合油菜的种植。

其土壤的酸碱度适中,富含有机质,有利于油菜的生长。

而且,南部县的土壤属于粘土质的土壤,具有良好的保水性,可以为油菜提供充足的水分。

南部县的土壤条件也非常有利于油菜的生长。

南部县的气候资源也存在一定的不利因素。

南部县夏季的雨水充沛,可能会对油菜的生长造成一定的不利影响,容易引发病虫害。

在种植油菜的过程中,需要加强病虫害的防治。

南部县冬季的气温虽然适宜,但也存在霜冻的可能,对油菜的生长造成一定的影响。

在种植油菜时,需要采取保护措施,防止霜冻对油菜的影响。

南部县对油菜的种植具有得天独厚的气候资源优势。

从南部县的季风气候、适宜的温度条件、以及良好的土壤条件来看,南部县的气候资源非常适合油菜的种植。

南部县的气候资源也存在一定的不利因素,需要加强管理和防治措施。

只有加强科学种植,合理利用气候资源,才能更好地促进油菜的生长,提高产量,促进农业的发展。

需要指出的是,本文仅从气候资源的角度对南部县种植油菜的适宜性进行了分析,而南部县的油菜种植还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

我国的气候有什么

我国的气候有什么

我国的气候有什么1、我国气候有什么特征?我国发展农业生产有哪些有利的气候条件(1)气候复杂多样,是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之一.复杂多样的气候条件,有利于多种生物的繁殖生长,使我国的动植物资源比较丰富;也有利于开展多种经营,使我国农、林、牧、渔各业综合发展;还有利于社会生活的丰富多彩,使我国地域文化的发展各具特色.(2)季风气候显著,是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之二.季风气候显著对我国的经济发展有着极大的影响.夏季普遍高温,雨热同期,水热条件配合得当,使农作物和林木在旺盛的生长期内,能够得到充足的热量和水分.故答案为:我国气候复杂多样,季风气候显著;复杂多样的气候条件,有利于多种生物的繁殖生长,使我国的动植物资源比较丰富;也有利于开展多种经营,使我国农、林、牧、渔各业综合发展;还有利于社会生活的丰富多彩,使我国地域文化的发展各具特色.季风气候显著对我国的经济发展有着极大的影响.夏季普遍高温,雨热同期,水热条件配合得当,使农作物和林木在旺盛的生长期内,能够得到充足的热量和水分.2、我国的位置对气候会有什么影响纬度位置、大气环流、海陆分布、洋流和地形是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

前二者是全球性的地带性因素,后三者是非地带性因素。

纬度位置是影响气候的基本因素。

因地球是个很大的球体,纬度不同的地方,太阳照射的角度就不一样,有的地方直射,有的地方斜射,有的地方整天或几个月受不到阳光的照射。

因此,各地方的太阳高度角不同,接受太阳光热的多少就不一样,气温的高低也相差悬殊。

一般是纬度越低,气温越高;纬度越高,气温越低。

各地区所处的纬度位置不同,是造成世界各地气温不同的主要原因。

影响我国气候的主要因素a.太阳辐射:我国南北共跨约五十个纬度,大陆部分大约从北纬18°至北纬53°,跨了35个纬度。

各纬度太阳高度不同,昼夜长短不同。

因此,各地所获得的热量也不同。

从北向南≥10℃的积温数从2000℃到9500℃,中温带、暖温带、亚热带和热带的面积约占全国总面积的70%以上。

我国农业气候资源区划研究综述

我国农业气候资源区划研究综述

用“ 3 s ” 技 术 进行 细 网格 的推 算 , 应 用 GI S技 术发 展 适合 地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方 资 源特 点 的特 色农 业和 精 细农 业 。并 对 目前 农 业 气候 资 源 区划工作 存在 的 主要 问题作 了分 析 。
关 键词 : 农 业 气候 ; 区划 ; 指标 ; “ 3 S ” 技 术
农 业气 候 区划 是根 据对 主要农 业 生物 的地 理 分
上 个 世 纪 ,我 国 的 区划 研 究 大致 以 1 9 5 0年 为
布 、生 长 发育 和产 量形 成 有决 定 意义 的农 业气 候 区 界 , 其前 为 区划 工作 的 近代起 步 阶段 , 其 后则 为 区划 划 指标 ,遵循 气候 分 布 的地带 性 和非 地带 性规 律 以 工 作 的全 面发 展 时期 。2 0世 纪末 至 今 , 区划 工作 正 及 农业 气 候相 似 和差 异性 原 则 ,采 用 一定 的区划 方 步 人综 合 区划 研 究 阶段 。 1 9 2 9年 竺 可 桢发 表 的《 中 法 ,将 某 一 区域划 分 为农 业气 候条 件 具有 明显 差 异 国气候 区域 论 》标 志着 我 国现代 自然地 域划 分研 究 的不 同等 级 的区域 单 元 。农 业 气候 区划 的主要 目的 的开始 。 2 0世 纪 2 0 _ _ 3 0年代 这期 间 国 内外 一些 学者 是 为制 定农 业 生产 计 划和农 业 长远 规 划服 务 。它 着 从 区划 的地 域 分异 规律 等方 面对 我 国的 自然 区划作
安排农 业 生 产 、 优 化农 业 产业 结 构 、 避 免 作物 布局 的 次 全 国农业 气 候 区划 , 取得 了许 多 成果 , 对 当 时合理

农业气候资源普查与区划

农业气候资源普查与区划

农业气候资源普查与区划、农业技术角度的地理知识点一、农业气候资源普查气候资源普查的目的和意义气候资源普查是农业气候资源利用的基础性工作,其目的是通过普查,查清各种气候资源的数量、质量、分布规律和变化特点,为合理利用气候资源,提高农牧业生产水平提供科学依据。

同时,也为气象台站预报和服务提供基础数据。

气候资源普查的内容和方法气候资源普查主要包括温度、光照、降水、风、湿度、蒸发等气象要素的普查;农业生物生长发育与产量形成对气候条件的需求和适应性的普查;以及与农业生产有关的太阳辐射、地表热状况等物理因素的普查。

气候资源普查的方法主要有:气象台站观测资料的整理分析;实地调查观测和遥感资料的结合应用。

通过这些方法,可以更加全面、准确地掌握气候资源的数量、质量、分布规律和变化特点。

二、农业气候区划农业气候区划的意义和原则农业气候区划是气候资源利用的重要手段,其目的是根据农作物生长发育对气候条件的需求以及农业生产特点,将气候条件相似的地区划分为一个区,以便因地制宜地指导农业生产。

农业气候区划的原则包括:相似性原则、主导因素原则、综合性原则和相对一致性原则。

相似性原则是指区划的各个分区在气候条件方面应当具有相似性;主导因素原则是指要抓住影响农业生产的主要气候因子;综合性原则是指要综合考虑各种气候因素对农业生产的影响;相对一致性原则是指区划应当保持相对稳定,以便于指导农业生产。

农业气候区划的方法和步骤农业气候区划的方法主要包括:根据气象台站观测资料进行统计分析;利用遥感技术获取大面积的气候信息;以及野外实地调查观测。

通过这些方法,可以获取各种气候因子在不同地区的变化情况,为进行农业气候区划提供科学依据。

农业气候区划的步骤包括:收集整理气象台站观测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绘制农业气候区划图;野外实地调查观测;综合分析,提出区划报告。

最后,根据实际情况对区划结果进行验证和修改完善。

三、农业技术角度的地理知识点农业技术的概念和应用领域农业技术是指农业生产中所应用的各种技术手段和方法,包括农作物的栽培、育种、病虫害防治、农田水利、农业机械等方面的技术。

高中地理气候要素对农业生产的影响专题

高中地理气候要素对农业生产的影响专题

微专题气候要素对农业生产的影响【知识精析】一、影响农业生产的气候要素影响农业生产的气候要素主要有光照、热量、降水量、昼夜温差及气象灾害等,具体影响分析如下:1.主要气候类型区的农业生产条件2.我国主要农业地区气候条件的比较、评价三、农业生产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分析农业生产活动是:人类有意识的利用动植物(种植业、畜牧业、林业、渔业和副业),以获得生活所必需的食物和其他物质资料的经济活动。

1.分析角度(1)地球面貌的变化:农业景观取代自然景观。

(2)对生态的影响:不合理的农业生产方式会给地理环境带来不利影响。

在干旱、半干旱地区,过度放牧造成草场退化,容易引起土地荒漠化;不合理的灌溉容易导致土壤盐渍化;山区、黄土区毁林开荒会造成水土流失;迁移农业会导致森林减少、气候变化。

(3)对环境的影响:农药、化肥的使用导致土壤、大气、水体污染。

2. 农业生产活动的负面影响农业生产在改变人类食物来源和结构的同时,也强烈地改变了地理环境。

农业生产的发展会引起自燃植被、地表环境及地表辐射特性和自然界的碳循环等发生改变。

不合理的农业生产方式会给地理环境带来不利影响;农业生产技术的改进大大增加了农作物产量,同时也会对生态环境带来某些负面影响。

(1)水土流失在山区、丘陵区和风沙区,由于不利的自然因素和人类不合理的活动,造成地面的水和土离开原来的位置,流失到较低的地方,再经过坡面、沟壑,汇集到江河河道内去,这种现象称为水土流失。

由于农业生产时会大量的砍伐植物,谁将会没有阻挡,造成流失。

水土流失是在湿润或半湿润地区,由于是植被破坏严重导致的。

因为植被破坏严重,再加上雨水和地表水的冲刷,导致水土流失。

防治措施:加大植被的覆盖率,可以保持水土,也就是防止水土流失的发生。

(2)土地荒漠化土地荒漠化简单地说土地荒漠化就是指土地退化,狭义的荒漠化乃是指在脆弱的生态系统下,由于人为过度的活动,破坏其平衡,使原非沙漠的地区出现了类似沙漠景观的环境变化过程。

微专题:气候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微专题:气候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微专题:气候对农业生产的影响【试题引入】1.下图是某国某州区域图和图中三城市年降水量、冬雨率柱状图。

图示地区南部是该国重要的水果、蔬菜生产基地。

请从气候角度分析其条件。

【解题技巧】其有利条件是南部地区纬度较低,冬季温和,有利于果蔬越冬;夏季多晴天,日照充足,昼夜温差大,有利于养分的积累。

不利条件是雨量偏少(或夏季少雨),影响农作物生长。

气候资源是农业自然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一地的气候资源往往决定着该地的种植制度,包括作物的结构、熟制、配置与种植方式。

气候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可以从各气候要素对农业的影响说起,主要是气温、光照和降水这三个方面。

热量主要影响作物的生长期,光照和温差主要影响作物的养分积累,降水影响作物的生长状况,具体见下图:【试题引入】2.下图示意我国部分地区冷冻灾害发生频次分布,读图回答问题。

(1)指出冷冻灾害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并分析图中P区域冷冻灾害高发的原因。

(2)简述该区域农业生产预防冷冻灾害可采取的主要措施。

【解题技巧】(1)农业减产(农作物、牲畜、林木、渔业减产);农田基础设施被破坏;寒潮南下受地形影响,冷空气堆积;地势较高,气温低。

(2)加强天气监测与预报;加强减灾防灾管理,做好防冻措施;培育与推广耐寒品种。

气候资源具有数值特征,在农业生产所需要的数值范围内,就是资源;在数值外,就是灾害。

气象灾害对农业生产的影响,一是影响作物的正常生长,导致减产;二是影响农田设施。

对气象灾害的预防措施,可从预报、加强管理、培育良种等方面答题。

【试题引入】3.阅读分析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D湖泊(图a)的湖面海拔约3800米,降水资料如图b所示。

(1)推测D湖沿岸地区气温的年变化、日变化特征,并简述原因。

(2)归纳D湖沿岸地区的降水特征。

(3)指出威胁D湖沿岸地区发展耕作业的主要气象灾害及发生时间。

【解题技巧】(1)(年均温较低,)年变化(年较差)较小,因为海拔高,地处热带(低纬度地区);日变化(日较差)较大,因为海拔高,空气稀薄,白天增温快、夜晚散热快(按高度推测日最低温度可能降至0℃及以下)。

四大地理区域自然特征与农业

四大地理区域自然特征与农业

四大地理区域自然特征与农业知识梳理2、重要的旱作农业区。

(1)发展优势:平原面积广阔,土壤肥沃,耕地集中连片。

(2)农作物粮食作物:小麦、玉米、谷子。

经济作物:甜菜、花生、大豆。

1、突出的位置特征是深居内陆,距海遥远。

2、自然环境特征:地形以高原、盆地为主;河流稀少,多为内流河(河流);植被稀少,以草原、荒漠为主。

3、气候特征及其影响:气候干旱,降水稀少(400~50毫米以下),是我国干旱面积最广的地区。

原因:深居内陆,距海遥远,且被山脉重重阻隔,海洋湿润气流难以到达,形成典型的温带大陆性气候,气候特点:冬冷夏热,全年少雨。

因此,西北地区河流稀少,水量较小,水源多来自高山冰雪融水和山地降水,夏季气温高,水量较大。

由于降水少,传统民居多为平顶屋。

西北地区自东向西的自然景观变化是:草原—荒漠草原—荒漠。

变化的原因是:降水量自东向西逐渐减少。

4、西北地区的农业发展——因地制宜发展畜牧业和灌溉农业畜牧业——内蒙古草原、河西走廊、天山牧场是重要的畜牧业基地四、青藏地区1、位置、范围:位于我国西南部,以昆仑山、祁连山、横断山为界,与西北地区、北方地区、南方地区相邻,南至国界喜马拉雅山。

位于地势的第一级阶梯,与其他区域的明显差异是地势高。

2、地形:以高原、高山为主,青藏高原平均海拔在4 000米以上,是世界最高的大高原,号称“世界屋脊”。

显著的地表特征:许多山峰终年积雪,冰川广布。

3、气候特征:“高寒”,特点:冬寒夏凉,夏季气温低。

空气稀薄,日照充足,太阳辐射强,太阳能资源丰富。

青藏高原平均海拔在4 000米以上,地势高导致气候寒冷。

高是原因,寒是结果。

4、河流:多外流(内流、外流)河,雪峰冰川的融水形成众多大江大河的发源地。

5、青藏地区以畜牧业(农业部门)为主,原因是耐寒的高山草甸分布广泛,生长着适应高原环境的牲畜(如牦牛)。

6、青藏地区的自然环境特征是高寒,热量条件差,而在海拔较低的河谷地区,气温较高,土质较肥沃,适宜种植喜温凉的青稞、小麦等农作物。

气候变化对我国农作物种植结构的影响

气候变化对我国农作物种植结构的影响

气候变化对我国农作物种植结构的影响李祎君;王春乙【摘要】气候变化引起水热条件的变化,从而影响到我国农业生产的方方面面,人们采取不同措施以适应气候变化带来的各种影响.为了清楚地认识气候变化对我国主要粮食作物生产的影响以及适应措施,利用<中国农业统计年鉴>1980-2007年资料和1961-2007年全国逐日平均温度观测数据及前人的研究成果,分析了气候变化对我国三大粮食作物布局和种植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由于气候变暖,粮食作物种植比例变化明显.小麦种植比例对气候变化最为敏感,波动大;水稻种植比例变化南北方反向,且变化幅度趋缓;玉米种植比例持续增加,增幅加大.三大粮食作物种植结构变化均以2000年为分界点,呈现不同增减趋势.而作物熟制、复种指数也发生明显变化,种植北界持续北推.黑龙江地区大面积扩种水稻,原来的玉米优势种植区为水稻所替代.【期刊名称】《气候变化研究进展》【年(卷),期】2010(006)002【总页数】7页(P123-129)【关键词】气候变化;种植结构;小麦;玉米;水稻【作者】李祎君;王春乙【作者单位】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北京,100081;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北京,10008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467;S51在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与社会系统中,农业系统是受全球变化影响最为显著的部门之一[1],气候变化使我国农区的热量资源普遍增加、农业气候带北移,导致熟制边界北移,作物的种植范围扩大。

农业生产遵循农作物生长发育规律,通过改变其种植量、种植结构、种植地域以及种植时间来适应气候变化[1]。

人为适应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布局与结构调整的影响主要表现在种植制度的变化上。

种植制度是一个农区在一定的历史发展时期,为了不断满足社会需要,因季节、土壤、灌溉等条件而进行的各种农作物的基本安排。

一个地区多年所形成的种植制度是当地的气候、土壤等自然条件和经济、文化、种植习惯等一系列社会经济条件综合平衡的结果,其中气候条件的影响最为明显,而气候条件中又以温度影响最为显著[2]。

中国各气候与农业分布特点

中国各气候与农业分布特点

中国各气候与农业分布特点1、亚洲气候类型的分布特点与农业生产的关系(一)亚洲东部和南部,季风气候显著。

中南半岛、印度半岛主要属热带季风气候。

那里终年高温,夏季盛行西南季风,降水稀少。

马来半岛南部和马来群岛的大部分,终年高温多雨,属于热带雨林气候。

我国东部、朝鲜和日本,属温带季风气候和亚热带季风气候。

夏季盛行偏南风,高温多雨,冬季盛行偏北风,寒冷干燥。

(二)亚洲的中部和西部,地处内陆,受海洋的影响小,属干旱的温带大陆性气候。

(三)亚洲北部,冬季漫长,气温很低;夏季短促,但较温和。

那里大部分地区属温带大陆性气候中的亚寒带针叶林气候,有世界最大的针叶林带。

只有西伯利亚北部沿海和北冰洋中的岛屿,终年严寒,属极地气候。

(四)亚洲西南部的阿拉伯半岛和南部的印度河平原一代,终年炎热,降水量小,蒸发量大,形成热带沙漠气候。

地中海沿岸地区,冬季受西风带的影响,夏季受副热带高气压的影响,成为冬雨夏干的地中海气候。

(五)亚洲中部的青藏高原和一些高山地区,海拔在4000米以上,终年气温很低,多雪峰冰川,属于高山气候。

2、我国各大地形区气候及其适宜发展的农业类型东北平原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发展商品谷物农业,主要种植大豆、玉米、冬小麦、谷子(小米)等。

也种植水稻,是中国早熟粳稻的重要产区之一。

华北平原是以旱作为主的农业区。

黄河以北以二年三熟为主,粮食作物以小麦、玉米为主,主要经济作物有棉花和花生。

经济作物还主要有烤烟、芝麻、棉花、大豆等。

华北平原还盛产苹果、梨、柿、枣等。

松嫩平原我国主要的商品谷物农业分布区.;盛产大豆、小麦、玉米、甜菜、亚麻、马铃薯等,是黑龙江省和国家的重要商品粮基地江汉平原为中国重要商品粮基地之一,平原的油料作物占有重要地位,以油菜、芝麻、花生为主。

也是重要的商品棉基地之一。

长江三角洲水稻种植业;,主要经济作物是水稻。

3、高中中国地理中国的地形气候与中国农业的知识点结合的框架一、中国的地形⒈ 地势特点:西高东低,呈三级阶梯状(每级阶梯的地形类型、海拔)⒉ 地势意义:(水汽输入、水运沟通、水能丰富)⒊ 地形特点:――地形多种多样,山区面积广大4、地形的意义:(交通、农业、资源等)5、主要山脉:(落实到地图上、山脉走向、两侧的地形名称、行政区、对降水的影响)二、中国的气候1、冬季气温分布规律及原因2、夏季气温分布规律及原因3、降水的地区时间分布及原因4、雨带的移动规律5、冬夏季风的源地、风向、性质、对气候的影响6、主要地形区属于哪种温度带和干湿地区三、中国的河流1、外流河、内流河的补给及水文特点2、内外流湖湖水性质及成因(画图表示:注明河流、湖泊、等高线)3、河流开发利用的方向4、河流的水文特征从哪几个方面分析、我国南北方河流的水文特点4、我国的农业气候资源特点有哪些地农业气候资源的构成包括:生长季的太阳总辐射。

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篇二)

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篇二)

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教学,让学生了解中国现在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当代中国最基本的国情;了解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了解我国当前面临的严峻的人口形势,资源和环境形势;理解坚持两项基本国策一百年不动摇,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一百年不动摇的内容和重大现实意义。

2、过程与方法:通过让学生参与探究性学习或研究性学习,通过调查,收集、整理各种图文资料,了解我国现阶段严峻的人口、资源和环境形势,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探究技能和分析归纳能力;通过办小报,办展览,实地参观调查等活动,了解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的伟大成就,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客观辨证地看问题的能力,尤其是理解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教学和各种实践活动,使学生能够直面现实,冷静分析,增强社会责任感和学习的自觉性。

通过本课学习及活动课教学,加强学生对党和国家路线方针政策的理解,培养学生主人翁意识,树立为祖国现代化建设而努力奋斗、拼搏的决心和信心,培养学生为祖国,为家乡做奉献的崇高情感。

教学建议关于第一框的教材分析及教法建议第一框"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有两方面内容,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这一内容是教学重点。

以往的阶级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两大对立阶级之间的矛盾,我国完成社会主义改造之后,消灭了阶级,消灭了剥削,因此剥削阶级作为阶级已经不复存在,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与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的主要矛盾产生的基础是由于我国现阶级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基本国情决定的。

学习这一内容可以让学生了解中国所处的历史阶段,增强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理解。

这一内容又比较抽象,教师在教学时要采用对比分析法,例举法,比较法,图像法(主要矛盾可以用坐标图显示),创设学习的最佳情景,启发学生理解我国基本国情的内涵及以此为依据产生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

气候变化对农业的影响

气候变化对农业的影响

气候变化对农业的影响气候变化是当今全球共同面临的挑战之一,其对农业产生了深远影响。

随着全球气温持续上升、极端天气事件频繁发生,农业生产面临着日益严峻的挑战。

本文将探讨气候变化对农业的影响,并从不同角度分析应对之策。

1. 气温升高气候变暖导致气温升高,这对农作物的生长和发育产生显著影响。

许多作物对环境温度有着较为敏感的适应能力,过高或过低的气温都会影响它们的生长。

例如,一些作物需要在特定温度下进行授粉和结果,而气温升高可能导致花期提前或延迟,影响作物的产量和质量。

2. 极端天气事件随着气候变化,极端天气事件如干旱、洪水、暴风雨等频率和强度呈上升趋势。

这些极端天气事件给农作物生长带来了不确定性和风险,干旱导致土壤干旱裂缝、缺水死亡;洪水导致秧苗浸泡失活;暴风雨摧毁庄稼。

农民们面临着更大的灾害风险,收成也更加不稳定。

3. 水资源匮乏气候变化使得水资源更加紧缺,这给农业灌溉带来了挑战。

许多地区的降雨模式发生改变,干旱地区面临更加严重的水资源匮乏问题;而降雨过多的地区可能面临洪涝灾害。

农业需要更加有效地管理和利用有限的水资源,以确保作物的正常生长。

4. 病虫害泛滥气候变化也导致了一些病虫害问题的加剧。

温暖潮湿的气候条件使得一些病菌、虫害更容易繁殖传播。

例如,南方地区在气候变暖的情况下,一些病菌的越冬能力增强,使得病害防控更加困难。

农民需要采取更加有效的病虫害管理措施,以保护作物免受侵害。

5. 结语综上所述,气候变化对农业造成了多方面的影响,给农业生产和粮食安全带来了严峻挑战。

为了适应气候变化所带来的新情况,农业部门需要制定相应政策和措施,提高应对能力和抗灾能力,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

只有有效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并确保粮食安全。

从农业角度谈鄂尔多斯气候的优劣

从农业角度谈鄂尔多斯气候的优劣

从农业角度谈鄂尔多斯气候的优劣作者:贾立平来源:《新农业》2021年第15期鄂尔多斯位于我国蒙古草原,属大陆性季风气候,风向更替无规律,降水量和变率不平均,因此,很容易对种植物造成水分胁迫。

鄂尔多斯最热的时段是一年中的7月,最冷的时段出现在每年的1月初。

整个季节中,夏季是鄂尔多斯的主要降雨季,春、秋、冬三季的降水普遍偏少,这造成鄂尔多斯的农作物常面临缺水问题。

鄂尔多斯的冬季气候寒冷于燥,夏季气候炎热,春季属于气候温度比较平衡的季节,但依然多风,易出现扬沙、沙尘暴等天气灾害,容易对作物的生长造成威胁。

鄂尔多斯的全年光照时间很长,日照的百分率较其他地区更高,这使得种植于鄂尔多斯的作物在蒸腾作用上会强于其他地区,同时也存在更高的需水量。

雨热同期是鄂尔多斯气候中对农业生产比较有利的条件之一。

7月作为鄂尔多斯整年中气温最高的时段,平均气温维持在20.4~25.6℃,而1月作为整个地区最冷的时段,平均气温在-9~-14℃。

鄂尔多斯的无霜期一般在100~165天,因为无霜期短,鄂尔多斯的作物生长期也不长。

一般而言,無霜期越长,作物接受的日照就越多,同时热量积蓄也更多,生长势态也更好,北方作物的无霜期普遍较短,这一气候通病在鄂尔多斯也有所体现。

因为霜期问题,鄂尔多斯的作物必须要采取各种防霜措施才能保证自身的正常生长,如通过杂交或者浸种催芽等手段来人为缩短作物生长期,避免作物遭受霜害等。

除了无霜期短这一弊病外,年降水量也是鄂尔多斯农业面临的难题之一。

大陆性季风气候环境下的地区存在降水不均的情况,正常情况下鄂尔多斯的东部和东南部降水量在300~400毫米,西北部较东部和东南部偏低,一般在200~300毫米,降水量问题使得鄂尔多斯的作物面临的水分胁迫较为严重。

因为水分胁迫的影响,鄂尔多斯作物的外部形态会表现出明显的异常反应和适应特征,这些情况的出现是作物在干旱和水涝环境下对水分胁迫做出的外部形态上的综合响应,干旱胁迫条件下,鄂尔多斯作物的生长环境缺少有效水分供给,这对植物的正常生长造成了很大的负面影响,导致苗高、冠幅等生长受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试从农业角度,评价我国的气候资源
我国地处亚欧大陆东南部, 南北跨近50多纬度, 东西占60多经度, 国土总面积达960多万平方千米,在这样辽阔的土地上, 东半部有平原和低山丘陵, 西北部有高原和盆地, 西南部有平均海拔高4000m的青藏高原由于这样的自然地理条件, 其农业气候资源有以特点空间变化大,季节变化大, 组合类型多样,这些在农业气候资源利用方向存在问题及其应用农业技术措施上, 都有明显的差异。

我国气候类型多样,不仅地处温带、亚热带、热带各种气候带,而且由于地形崎岖,往往在不同范围内形成不同尺度的气候差异。

具有适于不同种植制度的气候资源。

从农业角度出发,对评价我国的气候资源评价如下:
(一)亚热带光、热、水条件优越
从世界范围看,在北纬20°~30°的亚热带光、热资源丰富,但降水稀少,形成著名的回归干旱带。

在这一地带只有我国南方、印度恒河流域等地区气候湿润,成为文化起源久远、农业发达的地区。

大陆性气候强,影响的范围广,冬夏两季的平均气温与同纬度其他国家或地区有较大差异,冬季气温低于同纬度地区,夏季气温高于同纬度地区,气温年较差大。

(二)温带光、热、水组合优越
在北纬30°以北的温带地区,只有我国的东部在作物生长季节温度最高,降水最多,地处温带地区的我国东部,在作物生长季节,水、热、太阳辐射的高值期重合,使这里的夏季具有亚热带的气候特点,有利于作物的生长,单季作物的种植线比同纬度其他国家或地区普遍偏北。

例如,水稻生长可以达到黑龙江省的北部,棉花种植可以达到新疆北纬45°,是世界水稻、棉花分布的最北位置。

(三)种植制度具有多样性
≥0℃积温4 000~4 200℃为一熟带和二熟带的分界线;
≥0℃积温5 900~6 100℃为二熟带与三熟带的分界线。

≥10℃积温3 600~4 800℃地区是小麦、玉米两熟为主的地区;
≥10℃积温5 000~5 500℃可成为双季稻三熟地区。

由于降水季节分布不均匀,或地形、地质的影响,在同一热量熟制带可能出现多种熟制情况。

例如,一熟带中,由于地形。

水分供应的差异性,往往出现二年三熟的情况。

能种两季或三季作物的地区,仍需灌溉补充水分的不足。

(四)山区气候条件复杂,具有山区立体农业的分层布局
全国山地县约占68.7%,山区耕地约占全国耕地的40%,山区林地占全国林地面积的90%,山区草场占全国草场面积的54%。

山区由于地带性和非地带性因素的综合影响,形成了复杂的立体气候。

就一个山体说,气候变化受海拔高度、坡向、下垫面状况的影响,一般每升高100m,平均气温就下降0.15,>10积温减少170,生长期减少4-6天。

降水量在一定高度内呈递增趋势。

因而山地出现河谷热、山丘暖、山区凉、高山寒的气候特点,构成了山区立体农业的分层布局。

我国的西南气候垂直变化尤为明显,云南低纬度区由低地区到高海拔出现热带、亚热带、暖温带、温带到寒温带等多种农业气候带,这里是云南成为“生物国王”的气候原因。

(五) 夏季炎热、冬季气温偏低
夏季, 太阳北移、大陆增温迅速, 加上向北推进的海洋季风影响, 我国大陆温度一般较世界纬度相近的地区偏高, 从7月平均气温的比较可见一般.
冬季, 太阳南移, 大陆处在辐射冷却降温时期, 加上南下的大陆季风影响, 我国大陆温度一般较世界纬度相近地区显著偏低, 从1月平均气温的比较可见一般。

东北北部1月平均气温比同纬度其他地区平均偏低14~18℃,黄河流域偏低10~14℃。

冬季气温偏低,不利于多年生作物越冬。

通过冬、夏季温度比较, 不难理解我国气温年较差大, 且有自低纬向高纬迅速增大的趋势大陆季风或寒潮对我国冬季平均气温偏低的影响很大, 强烈的寒潮南下可使我国大陆南岸的最低气温降至0℃, 长江流域降至一15℃, 东北降-15一50。

,
(六)旱涝灾害频繁发生
水热同期,利于农牧业生产,但气候的稳定性差,旱涝、低温、冻害、台风、冰雹等气候灾害发生的频率高,影响范围广,防灾减灾的任务繁重。

我国气候年际间变化大,旱涝、低温等自然灾害频繁发生,是造成农业大幅度减产的重要因素。

据估计,平均每年因气候灾害减产达150×108 kg以上,重灾年份甚至可达300×108 kg左右。

合理开发利用气候资源和最大可能地防御、减轻气候灾害是重要的任务。

寒潮、梅雨、台风是我国重要的天气气候现象。

它们各自的形成、变化构成了我国气候变化的主要特征。

寒潮是冬半年危害较大的大规模天气现象。

它起源于北极地区的冷空气,当迅速南移时其前缘即为寒潮冷锋,常使沿途地区剧烈降温、风速猛增、出现霜冻,偶尔伴有雨雪天气。

寒潮的侵袭,往往在不同地区造成不同程度的灾害。

很多地区出现冻害和低温冷害,对农业常造成巨大损失;当寒潮伴有暴风雪时,还给牧区造成严重灾害;在黄河以南出现的冻雨,也会给交通、通讯和工业带来破坏。

梅雨是初夏季节在江淮地区经常出现的一种大范围的降水气候特征。

每年初夏,江淮地区有一段时期降水充沛、相对湿度大、云量多,地面风力弱的连阴雨,称为“梅雨”或“霉雨”。

初夏,行星风带显著北移,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脊北移到北纬20°附近。

这时大陆低气压已加强,且青藏热低压形成,西南季风加强,但中纬度的冷空气仍常常南下,锋面发生波动而形成江淮气旋,造成江淮流域的降雨。

台风是沿海各省市最大雨量的影响系统。

台风产生集中于夏秋季。

在我国登陆的台风主要集中于7—9月,中国南海北部、台湾海峡、台湾及其东部沿海、东海西部和黄海均为台风通过的高频区。

台风登陆的地区几乎遍及我国沿海各省份,但主要集中于浙江以南各地,其中在广东登陆占39%,台湾占23%,海南占21%,福建占7%,浙江占5%。

台风带来的强风、暴雨和风暴潮严重威胁着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

(七)降水量的空间、季节分配分布不均
降水量的空间从东、南两个方向向西北内陆减少,等雨量线走向大致为东北—西南向。

降水量季节分配不均,冬季干旱少雨,夏季雨量充沛华北为“春旱夏雨型”,长江中下游地区为“春雨、梅雨、伏旱型”,青海南部、西藏东部、四
川西部和云南大部及华南为“冬春旱夏秋雨型”,青藏高原西部为“夏雨集中型”,湖北西部、四川盆地和贵州大部地区为“全年多雨型”,东北东部地区为“夏秋雨型”,西北内陆为“全年干旱型”。

我国降水量年内分配状况, 既不象地中海气候冬半年多雨, 夏半年少雨, 热水状况配合不协调又不象西南季风气候冬半年10一4月少雨, 夏半年多雨, 干、湿季均很长且分明, 也不象海洋气候降水四季分配差别较少我国降水量是以夏季最多, 春、秋季次之, 冬季最少, 降水量季分配差异明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