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地下水的赋存

第三章地下水的赋存
第三章地下水的赋存

第三章地下水的赋存

第一节包气带与饱水带

一、包气带与饱水带的划分

地下水面:岩石中的空隙被重力水所充满,形成一个自由水面,称为地下水面。

地下水位:地下水面至基准面的高度,一般用海拔高程来表示。

地下水面通过打井或地下开挖来确定(图3-1)。

包气带:地表以下到地下水面之上,岩石中的空隙未被重力水所充满。

饱水带:地下水面以下,岩石中的空隙被重力水所充满的带。

二、包气带

特点:①岩石空隙未被水充满,②是固、液、气三相介质并存

水的存在形式多样:结合水、毛细水(各种)、重力水、气态水土层含水量垂直分带:

图3—1 包气带与饱水带

作用:包气带是饱水带中地下水参与水文循环的一个重要通道;“重力水”通

过包气带获得降水,地表水的入渗补给(补充),部分水又通过包气带将水分传

输,蒸发,消耗出去。

三、饱水带

特点:岩石空隙被水完全充满→是二相介质(固相+液相水)

空隙中水的存在形式:①重力水,②结合水

重力水:连续分布(孔隙是连续的)→ 传递压力→ 在水头差作用下,地下水

(空隙中的水)可以连续运动。

意义:地下开挖,坑道,巷道,基坑,打井在此带均有重力水涌出来!

第二节含水层,隔水层与弱透水层

一、基本概念

划分原则:在地下水位以下,饱水岩层中,根据岩层给水与透水能力而进行划分

含水层:是能够透过并给出相当数量水的岩层,如各类砂土、砂岩等。

隔水层:不能透过与给出水或透过与给出的水量微不足道的岩层,如裂隙不发育的基岩、页岩、板岩、粘土(致密)

弱透水层:渗透性很差,给出的水量微不足道,但在较大水力梯度作用下,具有一定的透水能力的岩层(驱动),如各种粘土,泥质粉砂岩。

二、概念的相对性

上述的含水层、隔水层与弱透水层的划分,有几个模糊概念“相当水量,微不足道,较大水力梯度”等。

在“地质学”思考问题中,通常很难用严格的“是与非”的逻辑思维很多情况下是相对的和模糊的概念,这样更切合实际。

(1)从理论意义来看

微不足道,有时空尺度的制约。如华北平原早期地下水开采就是典型的例子,深层水与浅层水的开采与评价,以中间的粘性土层视为“隔水层”,分别使用与开采深层水与浅层水;在最先开采深层水时发现,深层水水量大、水位高(部分自流),开采一段时间后,深层水位下降很快,浅层水开始向深层水“越流”。显然,在时间空间足够长和大时,被视为隔水的粘土层变为了“透水层”。(2)从概念应用来看,相对性的意义在于

从实际应用角度来看划分是相对的,满足需要就可以了,在某处打一口井,出水量80,作为小规模的供水,不能满足需要,地层定为隔水层;但作为饮料厂的装瓶生产,水量又能够满足需要,该地层就会定为含水层。再如,某种岩层的渗透性比较低,从供水的角度,它可能被看作隔水层,而从水库渗漏的角度,由于水库的周界长,渗漏时间长,此类岩层的渗漏水量不能忽视,这时又必须将它看作含水层。

严格地说,自然界中并不存在绝对不发生渗透的岩层,只不过某些岩层(如缺少裂隙的致密结晶岩)的渗透性特别低罢了。从这个角度说,岩层之是否透水(即地下水在其中是否发生具有实际意义的运移)还取决于时间尺度。当我们所研究的某些水文地质过程涉及的时间尺度相当长时,任何岩层都可视为可渗透的。

随着模拟技术的发展,现代水文地质学在分析与模拟时,不再将地层简单的划

分为“含水或隔水层”的了,采用模糊数学的研究方法,给个相当于隶属度的1和0之间的任一个数,如0.8,0.75,0.7,……0.3等等;引用地层的“透水性”描述地层,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第三节地下水分类

广义地下水:地表以下岩石空隙中的水称之,包括包气带中和饱水带中的所有水。

狭义地下水:地表以下饱水岩层空隙中的水(饱水带中重力水)。

地下水分类依据

含水介质的类型(赋存空间):孔隙水、裂隙水和岩溶水

埋藏条件(赋存部位):包气带(上层滞水)、饱水带(潜水和承压水)

表3-1是根据含水介质三类与埋藏条件(三类)划分的9类地下水。

表3—1 地下水分类表

图3—3是按含水介质(空隙)类型与埋藏条件划分地下水的图示。

图3—3 潜水、承压水及上层滞水

1—隔水层;2—透水层;3—饱水部分;4—潜水位;5—承压水测压水位;6—泉(上升泉);7—水井,实线表示井壁不进水;a—上层滞水;b—承压水

第四节潜水与潜水含水层

一、潜水与潜水含水层概念

潜水:地表以下,第一个具有自由表面的稳定含水层中的水

自由表面——即没有隔水层限制,与大气直接相通,水面不承受大气压强以外的任何附加压强。

稳定——具有一定的空间连续性(范围),以区分上层滞水。

潜水含水层:赋存潜水的岩层。一般地,房屋建筑时的基坑排水,大堤堤角处的散浸渗漏多为潜水。

二、基本要素(专业术语)

潜水含水层的基本构成:(参见图3-4)(以下要素结合图制作动画)

图3—4 潜水

1—含水层;2—隔水层;3—高水位期潜水面;4—低水位期潜水面;5—大气降水入渗;6—蒸发;7—潜水流向;8—泉

三、主要特征

潜水的基本特征:

1)补给:降水入渗,河湖入渗

2)排泄:泉,河,蒸发

3)动态:补给或排泄通过含水层厚度变化而储水与释水!

4)水循环交替迅速:水循环周期短,更新恢复快

5)影响因素:

受气象,水文因素影响明显,变化快(水量、水位季节性变化)

受人为因素影响也显著,易污染

潜水的基本特点是与大气圈、地表水圈联系密切,积极参与水循环;决定这一特点的根本原因是其埋藏特征——位置浅且上面没有连续的隔水层。

第五节承压水与承压含水层

一、定义

承压水:充满于两个隔水层(弱透水层)之间的含水层中的水。

承压含水层:赋存承压水的岩层。图3-6

图3—6 基岩自流盆地中的承压水

1—隔水层;2—含水层;3—潜水位及承压水测压水位;4—地下水流向;5—泉;6—钻孔,虚线为进水部分;7—自喷井;8—大气降水补给;H—承压高度;M—含水层厚度

二、基本要素与特征

结合图3-6,认真理解承压水和承压含水层的组成要素:

承压含水层:赋存承压水的岩层

隔水顶板

隔水底板

承压含水层厚度(H)

埋深(D)

⑥测压水位线(面):测压水位线的连线(面),此线是虚拟的(如图有压管)

⑦承压高度:含水层某点的承压高度数值上等于该点的测压高度

⑧补给区:仅分布于出露区

⑨承压区:含水层中具有承压高度的分布区

⑩排泄区:

⑾自溢区—测压水位线与地形等高线的交点连接区

主要特征(与潜水相比):

补给与排泄:有限区域与外界联系,水循环迟缓,水交替慢,平均滞留时间长(年龄老或长)——恢复性差。

水化学:变化较大,一般矿化度较高,可以保存很“古老”的水。

动态:要稳定些,如果分布面积大,厚度稳定,则调节能力很强。承压含水层的厚度不变,储水与释水时,厚度是如何进行的?!

研究方法之一:绘制承压含水层的等测压水位线图(加地形等高线)

承压水的基本特征是由于上部受到隔水层或弱透水层的隔离,承压水与大气圈、地表水圈的联系较差,水循环也缓慢得多。承压水不像潜水那样容易污染,但是一旦污染后则很难使其净化。

三、承压含水层的贮水与释水

与潜水不同,承压含水层接受补给与排泄时,由于隔水顶板的限制,不通过增加或减少含水层厚度而容纳或排除增减的水量。

补给增加水量:通过水的密度加大及含水介质空隙的增加而容纳。

排泄减少水量:表现为含水层中水的密度变小及含水介质空隙缩减。

比照潜水含水层的给水度定义,承压含水层定义为贮水系数。

贮水系数:是指其测压水位下降(或上升)一个单位深度,单位水平面积含水层释出(或储存)的水的体积(图3—8)。

图3-8 承压含水层的贮水系数与潜水含水层给水度的比较〔Ferris,1962〕

(a)承压水含水层;(b)潜水含水层

承压含水层的贮水系数,在形式上,潜水含水层的给水度(也有人称之为潜水含水层的贮水系数)与承压含水层的贮水系数(也有人称之为弹性给水度)非常相似,但是在释出(或储存)水的机理方面是很不相同的。

水位下降时,潜水含水层所释出的水来自部分空隙的排水。

测压水位下降时,承压含水层所释出的水来自含水层体积的膨胀及含水介质的压密(从而与承压含水层厚度有关)。

测压水位下降时承压含水层释出的水,远较潜水含水层水位下降时释出的小。

一般,承压含水层的贮水系数为0.005—0.00005,常较潜水含水层小l—3个数量级。由此不难理解,开采承压含水层往往会形成大面积测压水位大幅度下降。

第六节潜水与承压水的相互转化

在自然或实际条件下,潜水与承压水的划分也是相对的。有时在复杂条件下很难将某些含水层中的水划定为潜水或承压水。

如在山区多层地层结构时,强烈的切割作用,往往会形成多个地下水面

在厚度很大的含水层中,部分地段可能为承压水,部分段就会出现无压水(也

有称层间水)

一个封闭的含水层有时也很难给出是潜水?还是承压水?的划分,如图3-9。开采前—为潜水含水层;开采后—转变为承压含水层。

图3—9 潜水与承压水的转化

1—含水层;2—隔水层;3—阻水断层;4—天然地下水位;5—开采后的地下水位;6—潜水流线; 7—承压水流线;8—泉;9—开采钻孔

第七节上层滞水

上层滞水:分布在包气带,局部隔水层(弱透水层)上,积聚的具有自由水面的重力水。

上层滞水是包气带中有实际利用价值的重力水。

特点:最接近地表,接受大气降水的补给,通过蒸发或向隔水底板(弱透水层底板)的边缘下渗排泄。雨季积存一定水量,旱季逐渐耗失;不能终年保持有水;动态变化显著。

作用:只有在缺水地区才能成为小型供水水源或暂时性供水水源。

上层滞水极易受污染,利用其作为饮用水源时要格外注意卫生防护。

第三章 地下水向完整井的稳定运动

第三章地下水向完整井的稳定运动 一、填空题 1.根据揭露含水层的厚度和进水条件,抽水井可分为_____和_____两类。 2.承压水井和潜水井是根据___________________来划分的。 3.从井中抽水时,水位降深在_______处最大,而在________处最小。 4.对于潜水井,抽出的水量主要等于_________。而对于承压水井,抽出的水量则等于_____________________。 5.填砾的承压完整抽水井,其井管外面的测压水头要______井管里面的测压水头。 6.在承压含水层中进行稳定流抽水时,通过距井轴不同距离的过水断面上流量_____,且都等于______。 7.影响半径R是指________________;而引用影响半径R0是指。 8.对有侧向补给的含水层,引用影响半径是_____________;而对无限含水层,引用影响半径则是______________。 9.在应用Q~S w的经验公式时,必须有足够的数据,至少要有____次不同降深的抽水试验。 10.常见的Q~S w曲线类型有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四种。 11.确定Q~S w关系式中待定系数的常用方法是______和______。 12.最小二乘法的原理是要使直线拟合得最好,应使________最小。 13.在均质各向同性含水层中,如果抽水前地下水面水平,抽水后形成______的降落漏斗;如果地下水面有一定的坡度, 抽水后则形成_______的降落漏斗。 14.对均匀流中的完整抽水井来说,当抽水稳定后,水井的抽水量等于。 15.驻点是指______________。 16.在均匀流中单井抽水时,驻点位于____________,而注水时,驻点位于____________。 17.通常假定井径的大小对抽水井的降深影响不大,这主要是对_________而言的,而对井损常数C来说_________。 18.确定井损和有效井半径的抽水试验方法,主要有_______和_______。 19.在承压水井中抽水,当___________时,井损可以忽略;而当_______

地下水环境影响分析

地下水环境影响分析 (一)概述 前已述及,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工作从内容上大致可分为两类:一是注重建设工程对地下水水质及其介质环境的影响评价,二是与地下水有关的非污染型环境影响评价。 早期的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工作,更注重三废排放对地下水造成污染,致使水质变差的可能性及程度。注重浅表地层的防渗隔污能力,即评价污废水下渗进入含水层,进而对地下水造成污染的可能性。近年来同时注重了建设工程造成的非污染性的生态环境影响。如: 1.大面积的地面硬化会改变地表的入渗能力,减少地表水的下渗补给量,从而影响地下水资源的有效补给。城区附近或多项目连续建设时此类问题比较突出; 2.某些工程因大量引水或排水,会使局部范围内的地下水位升高,造成土地盐渍化、沼泽化等,使生态环境发生改变。如水库工程尤其是平原水库及南水北调等类型的大型调水工程; 3.因工程供水而大量抽取地下水,会导致地下水资源失衡、诱发地面沉降、地面塌陷等地质环境问题; 4.建设工程对植被的破坏除产生地表生态环境影响外,也会影响地下水补给区的水源涵养能力。 考虑以上诸多因素,环境影响评价工作不仅要研究分析含水层与包气带的地层结构、厚度、岩性及渗流过程中各种物理、化学作用的强弱,还要注重研究地下水的水量、水质、环境功能和社会利用价值。这其中涉及包气带、含水层、地下水类型、水动力场、水化学场等诸多水文地质因素。 (二)分析评价的原则与思路 地质环境条件分析是地下水环境影响分析和预测评价的基础,也是定性评价地下水环境影响的基本方法。污染评价和非污染的生态环境影响评价都离不开对地质环境条件的分析研究。 地下水运动、赋存于含水介质中,其运动条件、形态,含水介质类型、结构构造,所处地域的地形、地貌条件及区域地质构造等多种因素,使得对地下水的分析研究十分困难。地下水运动及污染是一个缓慢的过程,污染物自身的转化以及与含水介质的作用都包含在这一过程中,在短期内往往难以完全弄清这些变化过程。因此,通过一定的模型,定量的分析模拟建设工程对地下水的影响过程,评价其影响结果是十分困难的。 实际工作中,多是对产生污染的可能性、污染途径及可能的影响程度进行总体分析,进而提出防止污染物渗入地下的保护措施。这种做法基于: 1.定量评价过于复杂,工作量大、费用高、周期长,定量评价不实用; 2.评价工作的目的是控制污染,保护地下水环境; 3.地下水环境一旦受到污染,将很难治理恢复; 4.地下水是一种宝贵的资源,不管其环境容量如何,均不允许有污染物进入而产生人为污染。 因此,分析污染物是否会进入地下水,通过什么样的途径进入,进入的速度相对快慢,会有什么样的污染物进入,将可能的结果分析提出,以警示建设者应该注意的问题;将可能的污染方式和途径分析清楚,以提出有效的污染防治措施。有此两点,评价工作的目的就基本达到了。 (三) 地质环境条件分析的基本内容 环境影响评价工作,从水文地质条件方面必须阐述明确下列问题,以使参阅者能建立起工程建设地区的水文地质概念模型及对地下水应用功能重要性的认识。

第七章 地下水资源评价

第七章地下水资源评价 第一节概述 “地下水资源”指有利用价值的、本身又具有不断更替能力的各种地下水量的总称,它属于地球整个水资源的一部分。地下水有利用价值必定包括水质和水量两个方面,地下水能够构成资源首先是因为它有利用价值,这是由质来决定的;而其来源多少则是由量来体现。所谓地下水资源评价主要指在水质评价的前提下对水量的评价。 地下水资源评价是供水水文地质勘察的根本性任务,它要求在一定的天然及人工条件下,对地下水水量及水质作出定量评价。其中主要解决两个问题,即符合给定水质条件下的允许开采量和补给的保证程度。 地下水资源评价具体内容包括下列几个方面: 1.地下水水质评价:即根据不同用户的要求,是否会产生严重恶化等方面的预测。 2.地下水量评价:根据水文地质条件和拟订的需水量,确定开采方案及开采量;并应探讨其补给保正程度以及是否需要进行人工补给等。 3.开采技术条件的评价:主要指开采期内水位下降值是否会超过技术允许的范围;地下水对取水构筑物是否可能出现腐蚀作用以及水井可能的使用年限等。 4.评价开采地下水时可能产生的影响:如对邻近现有的取水工程、其它水利工程经济效益的干扰和地面沉降等。 5.开采时是否需要特殊的地下水资源保护措施(包括水源地卫生防护措施)。 第二节地下水资源的组成 一、地下水资源分类 地下水资源分类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进一步弄清地下水资源的一些基本概念,更重要的是使分类能客观地反映地下水资源形成的基本规律以及它的经济意义,便于我们在实践中对它进行研究和定量评价。正确地进行地下水资源分类,对供水水文地质勘测、试验和长期观察工作有直接的指导意义,同时也是地下水资源评价的基础理论之一。为此,长期以来国内外不少学者对地下水资源分类进行了不少研究,提出了各种各样分类方案。下面就国内外常见的地下水资源分类作一些简要介绍。 (一)国外地下水资源分类 1.前苏联普洛特尼柯夫储量分类 普氏分类将地下水储量分成静储量、调节储量、动储量和开采储量四大类。前三者合称为天然储量,它表示天然状态下含水层中未经取水设备扰动的地下水总量。 (1)静储量:一般指储存于地下水最低水位以下含水层中的重力水的体积。亦即当含水层全部疏干后所能获得的地下水量,数值上等于含水层的体积与给水度的乘积。 hF = Qμ (7-1) ) (静 式中:μ为含水层的给水度;h为最低地下水位以下的含水层平均厚度;F为含水层的分布面积。 (2)调节储量:指存在于地下水位年变动带(即年最高水位与最低水位之间)内的含水层中重力水的体积,亦即疏干该带时所获得的地下水量。 Q? =μ hF (7-2) (调 ) ?为地下水位的年变幅;其余符号同前。 式中:h (3)动储量:指通过含水层某一横断面上的地下水天然流量。

全国地下水资源与环境学术研讨会学术报告总结

全国地下水资源与环境学术研讨会学术 报告总结 全国地下水资源与环境学术研讨会于 南省海口市召开。会议得到了全国广大水文 地质工作者的积极响应与 支持,与会代表262人,是近年来水工环地质领域规模最大的一次学 术性会议。会议进行了广泛的学术交流,讨论热烈,学术气氛浓厚。 它既是广大水文地质工作者近十年来在水文地质和环境地质领域取得 成果的一次大检阅,也是为明年在我国召开的第 34届国际水文地质大 会的一次预演。 一、会议规模宏大,论文内容丰富,具有里程碑意义 大会共收到论文全文和摘要 275篇:其中关于区域地下水资源评 价及特征分析的44篇;地热资源分布和勘探开发的 14篇;模型研究 的9篇;地面沉降、地面塌陷的 9篇;同位素研究的4篇;矿区水文 地质勘查研究的4篇;技术方法方面的 3篇,其它均为专题论述和探 讨的文章。大会特邀学术报告 4篇,大会学术报告8篇,分组学术报 告57篇。这些成果都是近十年来在各个领域探索实践的结晶, 会议论 文既有理论研究,也有应用研究,大量的是应用方面的勘查研究。历 史上类似的学术会议1987年在杭州开过一次,1996年在北京召开的 第30届国际地质大会、2000年在巴西里约召开的第 31届国际地质大 会、2004年在意大利召开的第 32届国际地质大会,都不同程度地反 映过我国水文地质的勘查研究成果。 上世纪90年代以来多为中小型的 和专题的会议,2004年先后召开过海岸带地质环境与城市发展 (天津) 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 (二OO 五年十二月七段永侯 海口 2005年12月6?10日在海

会议、鄂尔多斯盆地地下水勘查与可持续利用(西安)会议。所以说, 这次会议及明年将召开的第34 届国际水文地质大会具有里程碑意义。 二、新一轮水资源评价结果集中反映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国水文地质工作的重大成果 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问题。科学认识和掌握水资源的特征和分布规律,是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战略的基础。地下水是水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保障城乡居民生活,支持经济社会发展和维持生态平衡,建设小康社会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尤其在地表水资源相对贫乏的干旱、半干旱地区,地下水具有无可替代的作用。根据2000?2002年新一轮地下水资源评价结果,全国地下淡水天然资源量多年平均为8837亿m,约占全国水资源量的1/3,地下淡水可开采资源量多年平均为3527亿m。地下水供水份额约占全 国供水量的18?19%,这一点和美国有点相似,美国地下淡水占全部淡水的22%,但它提供了62%的饮用水,大约50%的美国人口和97%的农村人口以地下水供水作为其主要的饮用水源。当我国1995年完成了全国范围的1 : 20万区域水文地质普查、700多个县市的区域水文地质调查、130 多万平方公里的农田供水水文地质勘查、数千个城镇和工矿供水水源地勘查及50 多年的地下水动态长期监测之后,水文地质工作如何部署,是摆在我国水文地质工作者面前的重大战略问题。经过广泛的调查研究和论证,在全国范围内选择了北方11 个平原和盆地、西南岩溶石山地区、四川盆地红层地区进行区域水资源评价和合理开发利用,同时启动了严重缺水地区抗旱打井示范工作,以解决群众饮水的燃眉之急。这次学术研讨会全面反映了近几年取得的显着成效,这说明我们的工作方向是正确的,工作部署是合理的,是贯彻“两个更加”和“以人为本,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具体实践。 三、大会特邀报告和大会学术报告,集中反映了当前我国水文地质的发展水平和趋势 袁道先先生的《中国岩溶动力系统与碳循环》是与国际接轨的项目,是IGCP 的重要组成部分。关于驱动岩溶形成、调节大气温室气体、缓解环境酸化、驱动元素迁移、影响生命、形成有用矿产和纪录环境变化的岩溶动力系统功能划分,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和实践意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地学部王广才教授介绍了“十一五”水工环地质优先资助领域,为我们申报立项指出了方向。按照国土资源大调查“十一五”规划纲要的要求,中国地质调查局水文地质环境地质部水文地质处文冬光处长介绍了近期地质大调

地下水环境 第1章-地下水的存在形式

第二章 地下水的存在形式 §1 地下水的赋存 ? 地下水-埋藏在地表以下岩层空隙中的水。 ? 地下水的储存空间——岩层的空隙。岩层的空隙不仅是地下水的储存处,也是地下水运动的通道。空隙的大小、多少、形状及分布规律决定着地下水的分布和运动的特点。 1.1 岩土的空隙性 岩石的空隙特征千差万别,按成因可分为三类:松散岩层的孔隙;非溶性坚硬岩石中的裂隙;易溶性岩石中的溶隙。 1.松散岩层的孔隙 松散的岩土(如土壤、砂、卵石等)是由大小不等的碎屑颗粒组成的。 常见粒级的划分:粒径> 2 ㎜为砾(砾状结构);2 - 0.06 ㎜为砂(砂状结构);0.06-0.004 ㎜为粉砂(粉砂结构);<0.004 ㎜ 为粘土。 图中给出几种典型的孔隙类型,(a)分选良好、排列疏松的砂;(b) 分选良好、排列紧密的砂;(c) 分选不良、含泥、砂的砾石;(d) 经过部分胶结的砂岩;(e)具有结构性空隙(由于粘粒表面常常带有电荷,在颗粒接触时便连接成颗粒结合体而形成结构孔隙)的粘土;(f)经过压缩的粘土。 在颗粒或颗粒集合体之间普遍存在着空隙,空隙相互连通,呈小孔状,故称作孔隙。孔隙体积的多少用孔隙度表示。孔隙度n 是指某一体积岩土V (包括孔隙在内)中孔隙体积V n 所占的比例,可以百分数或小数表示,即 %100?=V V n n ● 孔隙度大小的影响因素 ? 颗粒排列方式:最疏松排列方式是当其呈立方体形态排列时〔见图中(a )〕,最紧密排列方式是呈四面体排列时〔见图中(b )〕,自然界中松散岩土的孔隙度大多介于此两者之间,但粘性土的孔隙度往往超过上述理论最大值,这是由于粘粒表面常常带有电荷,在颗粒接触时便连接成颗粒结合体而形成结构孔隙。 ? 颗粒分选程度:颗粒分选性愈差,大小愈悬殊,孔隙度愈小。这是因为大颗粒所形成的孔隙往往被小颗粒所充填,从而大大降低了孔隙度。 ? 颗粒的形状及胶结程度:岩石颗粒形状愈不规则,棱角愈明显,通常排列就愈松散,孔隙度也愈大。岩石的孔隙被胶结物充填,致使孔隙减少,孔隙度降低。 注意:颗粒的大小对孔隙度没有影响。 ● 松散岩土的其它几个指标: )cm /g (V w γ)cm /g (V m ρV V e g s d s v 33======岩土的体积干土的重量干容重岩土的体积干土的质量干密度固体颗粒体积孔隙体积孔隙比 孔隙比和孔隙度一样,也是反映岩土密实程度的指标之一。干密度通常用于填方工程(土坝、

7第七章 地下水的补给与排泄

第七章地下水的补给与排泄 补给:recharge 径流:runoff 排泄:discharge 补给、径流、排泄是地下水参与自然界水循环的重要环节。 7.1 地下水的补给 补给––––含水层或含水系统从外界获得水量的过程。 1.大气降水(precipitation) 入渗机理: 1)活塞式下渗(piston type infiltration)→Green–Ampt模型:求地表处的入渗率(稳定时v→K)(P49,公式5–14;P65,图7–3),累积入渗量。 2)捷径式下渗(short-circuit type infiltration),或优势流(preferential flow)。 降水→地下水储量增加→地下水位抬高→势能增加。 降水转化为3种类型的水: ①地表水,地表径流(一般降水的10 ~ 20%产生为地表径流); ②土壤水,腾发返回大气圈(一般大于50%的降水转为土壤水,华北平原有70%的降 水转化为土壤水); ③地下水,下渗补给含水层(一般20 ~ 30%降水渗入地下进入含水层)。 渗入地面以下的水: ①滞留于包气带→土壤水,通过腾发ET(evapotranspiration)→返回大气圈; ②其余下渗补给含水层→地下水。 因此,落到地面的降水归结为三个去向:(1)地表径流;(2)土壤水(腾发返回大气圈);(3)下渗补给含水层。 入渗补给地下水的水量: q x=X-D-?S

式中:q x ––––降水入渗补给含水层的量; X ––––年降水总量; D ––––地表径流量; ?S ––––包气带水分滞留量。 单位:mm 水柱。 降水入渗系数(α)––––补给地下水的量与降水总量之比。 X q x =α (小数或%表示) 一般α =0.2 ~ 0.5。 定量计算(入渗系数法):Q=α·X ·F (注意单位统一,X :mm/a ,F :km 2,Q :m 3/a ) 影响降水入渗补给的因素: ① 降水量大小:雨量大,α大;雨量小,α小; ② 降水强度:间歇性的小雨,构不成对地下水的有效补给(如华北平原,一次降水 <10mm 的为无效降雨);连绵小雨有利于补给;集中暴雨→一部分转化为地表径流→不利于补给; ③ 包气带岩性:K 大,有利于入渗;K 小,不利于入渗; ④ 包气带厚度:厚,入渗量小,河北平原存在“最佳埋深”,一般4 ~ 6m ,地下水位 在“最佳埋深”时,入渗补给量最大,入渗系数α也最大; ⑤ 降雨前期土壤含水量:含水量高,有利于补给;含水量低,不利于补给; ⑥ 地形地貌:坡度大→地表径流量大→不利于补给;地势平缓,有利于补给; ⑦ 植被覆盖情况:植被发育,有利于拦蓄雨水和入渗;但浓密的植被,尤其是农作物,蒸腾量大,消耗的土壤水分多,不利于补给。 2.地表水 地表水对地下水的补给: 1)山区:一般排泄地下水(河水位低于地下水位,地下水补给河水),洪水期:补给地下 水; 2)山前:常年补给地下水(河水位高于地下水位); 3)平原:河水补给地下水(“地上河”)。 影响因素:① 河床的透水性;② 水位差(河水与地下水)。 定量计算: ① 达西定律:q x =K ωI ; ② 测定上、下游河流断面的流量(断面测流):q x =Q 上-Q 下。 大气降水、地表水是地下水的两种主要补给来源。其特点: 1)从空间分布上看:大气水属于面状补给,范围大且均匀; 地表水(河流)为线状补给,局限于地表水体周边。 2)从时间分布上看:大气降水持续时间较短; 地表水(河流)持续时间较长,是经常性的; 简而言之:大气降水:面状补给,持续时间短; 地表水:线状补给,经常性的,持续时间较长。 条件变化的影响: 地下水开采以后,由于水位的下降,水文地质条件的变化,大气降水、地表水的补给强度也要发生变化。地下水位下降后,由于包气带的加厚,降水补给量有可能减少;地表水与地下水水头差的加大,地表水的补给量有可能增大。

地下水动力学习题与答案(1)

《地下水动力学》 习题集 第一章渗流理论基础 一、解释术语 1. 渗透速度 2. 实际速度 3. 水力坡度 4. 贮水系数 5. 贮水率 6. 渗透系数 7. 渗透率 8. 尺度效应 9. 导水系数 二、填空题 1.地下水动力学是研究地下水在孔隙岩石、裂隙岩石和岩溶岩石中运动规律的科学。通常把具有连通性的孔隙岩石称为多孔介质,而其中的岩石颗粒称为骨架。多孔介质的特点是多相性、孔隙性、连通性和压缩性。 2.地下水在多孔介质中存在的主要形式有吸着水、薄膜水、毛管水和重力水,而地下水动力学主要研究重力水的运动规律。

3.在多孔介质中,不连通的或一端封闭的孔隙对地下水运动来说是无效的,但对贮水来说却是有效的。 4. 地下水过水断面包括_空隙_和_固体颗粒_所占据的面积.渗透流速是_过水断面_上的平均速度,而实际速度是_空隙面积上__的平均速度。 在渗流中,水头一般是指测压管水头,不同数值的等水头面(线)永远不会相交。 5. 在渗流场中,把大小等于_水头梯度值_,方向沿着_等水头面_的法线,并指向水头_降低_方向的矢量,称为水力坡度。水力坡度在空间直角坐标系中的 三个分量分别为_ H x ? - ? _、 H y ? - ? _和_ H z ? - ? _。 6. 渗流运动要素包括_流量Q_、_渗流速度v_、_压强p_和_水头H_等等。 7. 根据地下水渗透速度_矢量方向_与_空间坐标轴__的关系,将地下水运动分为一维、二维和三维运动。 8. 达西定律反映了渗流场中的_能量守恒与转换_定律。 9. 渗透率只取决于多孔介质的性质,而与液体的性质无关,渗透率的单位 为cm2或da。 10. 渗透率是表征岩石渗透性能的参数,而渗透系数是表征岩层透水能力的参数,影响渗透系数大小的主要是岩层颗粒大小以及水的物理性质,随着地下水温度的升高,渗透系数增大。 11. 导水系数是描述含水层出水能力的参数,它是定义在平面一、二维流中的水文地质参数。 12. 均质与非均质岩层是根据_岩石透水性与空间坐标_的关系划分的,各向同性和各向异性岩层是根据__岩石透水性与水流方向__关系划分的。

4、地下水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

4、地下水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 1)预测范围与预测时段 项目地下水环境影响预测范围与调查评价范围保持一致,预测层位为基岩风化孔隙裂隙含水层。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地下水环境》(HJ610-2016)对地下水环境影响预测的时段要求,结合项目工程特点和所在地水文地质条件,确定本项目地下水环境影响预测时段为污染发生后的100d 、1000d 和14a 。 2)情景设置 由工程分析可知,项目拆解车间地面按照相应要求做好防渗要求,正常状况下地下水环境影响在可控范围内,故项目仅对事故工况下的地下水环境影响进行预测分析。 以保守为原则,取废矿物油产生量的5%泄漏,经由包气带渗入地下。根据前述分析,汇水面积15000m 2,根据项目岩土工程勘察可知,项目场地包气带底层岩性为碎石及层块石,渗透系数可达 2.0m/d ,属于强透水性。故认为车间地面一旦破损,废矿物油将随初期雨水全部进入含水层,渗漏量为65.8m 3/a 。 3)预测方法及参数选取 项目所在地水文地质条件简单,预测层位基岩风化孔隙裂隙含水层,上层碎砾石层,透水不含水。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地下水环境》(HJ610-2016),本项目采用一维半无限长多孔介质主体一端为定浓度边界和一维无限长多孔介质主体示踪剂瞬时注入的解析法对拆解车间事故工况进行地下水环境影响预测,具体方法如下: ??? ? ??++???? ??-=t D ut x erfc e t D ut x erfc C C L D ux L L 2212210 式中:x —距注入点的距离,m ; t —时间,d ; ()t x C ,—t 时刻x 处的示踪剂浓度,g/L ;

第五章 地下水

第五章地下水的结构与运动 ? ●地下水系统的组成与结构 ●地下水类型 ●地下水的补给与排泄 ●地下水运动 ●地下水的动态与平衡 §5.1 地下水系统的组成与结构 ?地下水的贮存空间 ?地下水流系统 ?地下水系统垂向结构 地下水是存在于地表以下岩(土)层空隙中的各种不同形式水的统称。 一、地下水的贮存空间 1.含水介质、含水层和隔水层 通常把既能透水,又饱含水的多孔介质称为含水介质,这是地下水存在的首要条件。所谓含水层是指贮存有地下水,并在自然状态或人为条件下,能够流出地下水来的岩体。对于那些虽然含水,但几乎不透水或透水能力很弱的岩体,称为隔水层。 2.含水介质的空隙性与水理性 含水介质的空隙性:裂隙率(KT)、岩溶率(Kk)与孔隙率(n) 。含水介质的水理性质:与水分的贮容、运移有关的岩石性质称为含水介质的水理性质,包括岩土的容水性、持水性、给水性、贮水性、透水性及毛细性等。 3.蓄水构造 指由透水岩层与隔水层相互结合而构成的能够富集和贮存地下水的地质构造体。主要有:单斜蓄水结构、背斜蓄水结构、向斜蓄水结构、断裂型蓄水结构、岩溶型蓄水结构等。 二、地下水流系统 地下水虽然埋藏于地下,难以用肉眼观察,但它象地表上河流湖泊一样,存在集水区域,在同一集水区域内的地下水流,构成相对独立的地下水流系统。

1.地下水流系统的基本特征 在一定的水文地质条件下,汇集于某一排泄区的全部水流,自成一个相对独立的地下水流系统,又称地下水流动系。与地表水系相比较具有如下的特征:空间上的立体性;流线组合的复杂性和不稳定性;流动方向上的下降与上升的并存性;区域范围一般比较小。 2.地下水域 地下水流系统的集水区域,为立体的集水空间。地下水域范围变化快,在地表上均存在相应的补给区与排泄区. 三、地下水系统垂向结构 1.地下水垂向层次结构的基本模式 包气带:土壤水带、中间过渡带及毛细水带等3个亚带;存在结合水(包括吸湿水和薄膜水)和毛管水; 饱和水带:潜水带和承压水带两个亚带;存在重力水(包括潜水和承压水)。 2.地下水不同层次的力学结构 分子力、毛细力和重力。 3.地下水体系作用势 重力势、静水压势、渗透压势、吸附势等分势组合为总水势。 §5.2 地下水类型 ?地下水基本类型的划分 ?包气带水 ?饱水带水(潜水和承压水) ?空隙水(孔隙水、裂隙水和岩溶水) 一、地下水基本类型的划分

第三章地下水的赋存

第三章地下水的赋存 一、名词解释 1.包气带:地下水面以上称为包气带。 2.饱水带:地下水面以下为饱水带。 3.含水层:能够透过并给出相当数量水的岩层。 4.隔水层:不能透过与给出水,或者透过与给出的水量微不足道的岩层。 5.弱透水层:指那些渗透性相当差的岩层。 6.潜水:饱水带中第一个具有自由表面的含水层中的水。 7.贮水系数:测压水位下降(或上升)一个单位深度,单位水平面积含水层释出(或储存)的水体积。 8.上层滞水:当包气带存在局部隔水层时,局部隔水层上积聚的具有自由水面的重力水。9.测压水位:揭穿隔水顶板的井中静止水位的高程。 10.潜水位:潜水面上任一点的高程。 11.潜水等水位线图:潜水位相等的各点的连线构成的图件。 12.承压水:充满于两个隔水层之间的含水层中的水。 13.隔水顶板:承压含水层上部的隔水层。 14.隔水底板:承压含水层下部的隔水层。 15.等水压线图:某一承压含水层测压水位相等的各点的连线构成的图件。 16.承压高度:揭穿隔水顶板的钻孔中静止水位到含水层顶面之间的距离。 二、填空 1.包气带自上而下可分为土壤水带、中间带和毛细水带。 2.岩层按其透水性可分为透水层和不透水层。 3.地下水的赋存特征对其水量、水质时空分布有决定意义,其中最重要的是埋藏条件和含水介质类型。 4.据地下水埋藏条件,可将地下水分为包气带水、潜水和承压水。 5.按含水介质(空隙)类型,可将地下水分为孔隙水、裂隙水和岩溶水。 6.潜水的排泄除了流入其它含水层以外,泄入大气圈与地表水圈的方式有两类,即:径流排泄和蒸发排泄。 7.潜水接受的补给量大于排泄量,潜水面上升,含水层厚度增大,埋藏深度变小。

7第七章 地下水的化学组分及其演变

第七章 地下水的化学组分及其演变 7.1 概 述 地下水不是化学纯的H 2O ,而是一种复杂的溶液。 天然: 人为:人类活动对地下水化学成分产生影响。 地下水的化学成分是地下水与环境、以及人类活动长期相互作用的产物。一个地区地下水的化学面貌,反映了该地区地下水的历史演变。 水是最为常见的良好溶剂,可溶解、搬运岩土中的某些组分。水是地球中元素迁移富集的载体。 利用地下水,各种行业对水质都有一定的要求→进行水质评价。 7.2 地下水的化学特征 1.地下水中主要气体成分 O 2 、N 2 、CO 2 、CH 4 、H 2S 等。 1)O 2 、N 2 地下水中的O 2 、N 2主要来源于大气。地下水中的O 2含量多→说明地下水处于氧化环境。在较封闭的环境中O 2耗尽,只留下N 2,通常说明地下水起源于大气,并处于还原环境。 2)H 2S 、甲烷(CH 4) 地下水中出现H 2S 、CH 4 ,其意义恰好与出现O 2相反,说明→处于还原的地球化学环境。 3)CO 2 CO 2主要来源于土壤。化石燃料(煤、石油、天然气)→CO 2(温室气体)→温室效应→全球变暖。 地下水中含CO 2愈多,其溶解碳酸盐岩的能力便愈强。 2.地下水中主要离子成分 7大离子:Cl -、SO 42-、HCO 3- 、Na +、K +、Ca 2+、Mg 2+。 低矿化水中(M<1 ~ 2g/L ):HCO 3- 、Ca 2+、Mg 2+为主(难溶物质为主); 发生化学反应 岩石圈水圈 交换化学成分

中矿化水中(M=2 ~ 5g/L ):SO 42- 、Na +、Ca 2+为主; 高矿化水中(M>5g/L ):Cl - 、Na +为主(易溶物质为主)。 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水中盐类溶解度的不同: 溶解性总固体(total dissolved solids):溶解性总固体是指溶解在水中的无机盐和有机物 的总称(不包括悬浮物和溶解气体等非固体组分),用缩略词TDS 1)Cl - 主要出现在高矿化水中,可达几g/L ~ 100g/L 以上。 来源: ① 来自沉积岩氯化物的溶解; ② 来自岩浆岩中含氯矿物的风化溶解; ③ 来自海水; ④ 来自火山喷发物的溶滤; ⑤ 人为污染:工业、生活污水及粪便中含有大量Cl - ,因此居民点附近矿化度不高的 地下水中,如Cl - 含量超过寻常,则说明很可能已受到污染。 特点: ① Cl - 不为植物及细菌所摄取,不被土粒表面所吸附,氯盐溶解度大,不易沉淀析出,是地下水中最稳定的离子; ② Cl -含量随着矿化度增长而不断增加,Cl - 的含量常可用来说明地下水的矿化程度。 2)SO 42- 中等矿化的地下水中,SO 42- 为主要阴离子。 来源: ① 含石膏(CaSO 4·2H 2O )或其它硫酸盐的沉积岩的溶解; ② 硫化物的氧化: 2FeS 2+7O 2+2H 2O →2FeSO 4+4H ++2SO 42- (黄铁矿) 注意: ① 由于煤系地层(C –P )常含有很多黄铁矿(硫铁矿),因此流经这类地层的地下水 往往以SO 42- 为主; ② 金属硫化物矿床附近的地下水中常含有大量的SO 42- ; ③ 煤的燃烧产生大量SO 2,与大气中的水汽结合形成含硫酸的降雨→酸雨,从而使 地下水中SO 42- 增加; ④ 在我国能源消耗中,煤占70%以上,我国每年向大气排放的SO 2已达1800?104t 之 多,因此,地下水中SO 42- 的这一来源不容忽视。 3)HCO 3- 低矿化水的主要阴离子。 来源: ① 含碳酸盐的沉积盐(石灰岩、白云岩)与变质岩(大理盐): 碳酸盐溶 解 度 矿 化 度 小 低 H C O 3 -S O 4 2-C l -大 高 硫酸盐氯盐

第十四章 地下水与环境

第十四章地下水与环境 第一节生态环境系统的特性 支持着人类生存与发展的生态环境是超级复杂系统,构成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与相互制约的一个整体。 在自然条件下,生态环境处于相对稳定的动平衡状态,除了少数例外(如地震、火山),它的变化从人类角度来看是相当缓慢的。 一、整体性 生态环境具有整体性,组成它的各个子系统之间相互作用、相互依存,改变其中任一部分,会引起整个生态环境系统的链式连锁反应。人们在某一方面采取的行动,可能在完全意想不到的方面得到反响。人们所采取的从局部来看合理的行动,有可能对整个生态系统带来灾难性后果。 例如,为了利用能源燃烧矿物燃料,导致大气CO2浓度上升,温室效应使全球气候变暖,极地冰雪融化,导致海平面上升,这就会意想不到地影响到地下水——滨海地带海水入侵淡地下水,滨海地下水位上升造成土壤沼泽化与盐渍化等。 二、滞后性 相对于人类的不利干扰,生态环境的退化往往具有滞后性。 例如,燃烧矿物燃料引起温室效应是在上百年内积累并于近年被发现的。又如,地下水的污染往往难以及时觉察,一旦发现,污染已成事实,治理相当困难。 三、不可逆性 生态环境的退化具有不可逆性。外界的干扰较小时,依靠其内在调节机制,环境系统仍能保持稳定;但当外界的干扰超过某一临界值时,生态环境系统的退化将不可逆转或难以逆转的。 例如,过量开采孔隙承压水会引起地面沉降,即使地下水位复原,由于粘性土释水造成的那部分地面沉降将是永久性的。 四、生态环境问题的敏感性与复杂性 生态环境系统的整体性,退化的滞后性与不可逆性,决定了生态环境问题格外敏感与复杂。 因此,人们在采取任何可能影响生态环境的行动之前,必须三思而后行。 生态环境在现代之所以成为严重的问题,这与人类不能正确地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有关。人类本身就是大自然的一个组成部分,人类与大自然是互相依赖的,

第五章地下水资源

第五章地下水资源计算 地下水是水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区域水资源分析计算中,查清地下水资源的数量、质量及时空分布特点,掌握地下水资源的循环补给规律,了解地下水与地表水之间的转化关系,不仅能为农业生产、水利规划提供科学根据,而且也能为城市规划、工业布局及国防建设等提供可靠的依据。 区域地下水资源分析计算的对象一般指浅层地下水,评价的重点是水量。多数地区以分析矿化度不大于2g/L的淡水资源为主,有些地区对矿化度2~5g/L的微咸水及大于5g/L的咸水也进行计算与评价。 地下水资源计算的基本方法主要有四大储量法、地下水动力学法、数理统计法及水均衡法等。水均衡法建立在地下水各补给项、各排泄项和地下含水层蓄变量等区域水平衡分析的基础上,是平原区地下水资源常用的计算方法,本章将主要介绍这种方法。 第一节概述 一、地下水的垂直分布 地面以下水分在垂直剖面上的分布可以按照岩石空隙中含水的相对比例,以地下水面为界,划分为两个带:饱和带和包气带。在包气带,岩石的空隙空间一部分被水所占据,还有一部分为空气所占据。在大多数情况下,饱和带的上部界限,或者是饱和水面,或者覆盖着不透水层,其下部界限则为下伏透水层,如粘土层。 包气带(充气带)从地下水面向上延伸至地面。它通常可进一步划分为3个带:土壤水带、中间带和毛细管带。土壤水带的水分形式主要有结合水、毛细水和一些过路性质的重力水。中间带的水为气态水、结合水和毛细水。毛细管带内的水分含量随着距潜水面高度的增加而逐渐减少,在毛细管带中,压力小于大气压力,水可以发生水平流动及垂直流动。 饱和带岩石的所有空隙空间均为水所充满,有重力水,也有结合水。重力水是开发利用的主要对象。 图5.1 地面以下水的分布

地下水与环境

第十四章地下水与环境 一、名词解释 1.地下水污染:在人为影响下,地下水的物理性质、化学或生物特性发出不利于人类生活或生产的变化,称为地下水污染。 2.土攘次生盐渍化:由于过量补充水分,使土壤层中地下水位升高,毛细水带达到地表,在蒸发作用下,地表土壤不断积盐逐渐变为盐渍土的现象。 3.土攘次生沼泽化:由于过量补充地下水,使其水位升至地表附近的现象。 4.地面沉降:松散沉积物区,由于大量开采地下水,使其水头降低,致使松散沉积物受压而产生的一种损失高程的地面变形现象。 5.地面塌陷:由于采矿或区域地下水位大幅下降,造成缓慢和连续的地面下沉现象。二、填空 1.人类对地下水的不利影响通过三个方面发生:过量开发或排除地下水、过量补充地下水以及污染物进入地下水。 2.在干旱、半干旱平原盆地中,过量补充地下水引起地下水位上升会使蒸发浓缩作用加强,引起土壤盐渍化及地下水咸化。 3.地下水污染物质主要来源于生活污水与垃圾、工业污水与废渣以及农用肥料与农药。 三、判断题 1.地下水位下降是造成土地沙化的原因之一。(√) 2.地下水位的持续下降,造成储存资源减少,地下水的调节能力变弱。(√) 3.地下水位下降是造成岩溶地面塌陷的主要原因。(√) 4.过量补充地下水,可引起土壤的次生沼泽化。(√) 5.长期利用地下水灌溉的地区,可能引起土壤盐渍化。(√) 6.废气以气体形式排入大气,对地下水不会产生污染。(×) 7.废渣以固体形式堆放在地面上,对地下水不会产生污染。(×) 8.当地下水位埋深较深时,利用污水进行灌溉,如果灌溉水下渗不到潜水面,那么污灌对地下水不会造成污染。(×) 四、简答题 1.与地表水污染相比,地下水污染有哪些特点?

第七章__地下水运动中的若干专门问题

第七章 地下水运动中的若干专门问题 §1 非饱和带的地下水运动 一、关于非饱和带水分的基本知识 1. 含水率,饱和度和田间持水量 包气带中的空隙,一部分被水充填,另一部分被空气充填。 含水率(θ):表示单位积中水所占的体积, 式中:(V w )0——典型单元体中水的体积; V 0——典型单元体的体积 饱和度:岩石的空隙空间中被水占据部分所占的比例。 式中:(V 0)0——典型单元体中的空隙体积 含水率与饱和度的关系: θ=nS w 式中:n ——孔隙度。 田间持水量:在长时间重力排水后仍然保留在土中的水量。 2. 毛管压力 毛管压强:在多孔介质的孔隙中,液体和气体接触是,二者存在压力差,这个压力差称毛管压强。用p c 表示 p c =p a -p w 式中:p a ——空气的压强; p w ——水的压强 毛管压强取决于界面的曲率,曲率愈大(液面愈弯曲,毛管压强愈大。 以上毛管压强是以绝对压强为基准,如果以相对压强为基准,这时有: p c =p a -p w –p a ∴ p c =-p w 毛管压强相对大气压强为负值。即,非饱和带孔隙中的水处于小于大气压 强的情况下。 非饱和带水流中任何点的水头 式中:z ——位置水头; h c =p c /r ——毛管压力水头; ∴ H=z-h c 3土壤水分特征的曲线 ()()0 00 V V S w w = ()0 V V w = θr p z r p z H c w -=+ =

水分特征曲线:反映毛管压力水头(或毛管压强)和土壤含水率或饱和度关系的曲线。如图:随着含水率的减少,毛管压力增加,当含水率减小到某一值时,压强继续增大时,含水率不在减小。相应的饱和度为: 影响特征曲线的因素: (1)不同质地的土壤,其水分特征曲线不同。一般说,土壤的粘粒含量愈高。同一负压条件下土壤的含水率愈大,或者同一含水率下其负压愈高。这是因为,粘粒含量增多。使土壤中细小孔隙发育的缘故。 (2)土壤结构。如图,为一砂壤土不同干容重的水分特征曲线,在同一负压下,土壤愈密实,(大),相应的含水率一般也大。原因,土壤愈密实,大孔隙数量减少,中孔隙增多。 (3)温度的影响。温度升高,水的粘滞性下降,所以表面张力降低,在同样的负压下,含水率要低一些。 (4)土壤水分变化过程的影响。对于同一土壤,土壤脱湿(由湿变干)过程测得的水分特征曲线不同,如图,在相同的负压下,排水(脱湿)时的含水率要大于吸湿时的含水率。这种现象称为滞后现象。 (5)容水度:毛管压力水头变化一个单位时,从单位体积土中释放出的水体积。数值上等于,水分特征曲线的斜率的负倒数。 它是含水率和毛管压强的函数,可用或表示。 二、非饱和带水运动的基本方程 非饱和带地下水的运动,也可以用达西定律描述,这时的渗透系数是变化的,与含水率和毛细压力水头有关,是和的函数,其关系如图,随着含水率的增大,渗透系数增大,随毛管压力水头的减小,渗透系数增大。 在非饱和带中,定律的表达式为: 在三个坐标轴的分量为: 2 基本微分方程 第一章推的渗流连续性方程,如下: 在饱水带中,全部孔隙被水充满,等式右端用孔隙度,在非饱和带中,部分孔隙被水充满,所以用含水率取代,并两边除(近似为常数),得: n S w 0 0θ= dh d C θ- =()()J h K v J K v c ?=?=或 θ() () () () () () z H h K v z H K v y H h K v y H K v x H h K v x H K v c z z c y y c x x ??-=??-=??-=??-=??-=??-=θθθ或 ()()()[]z y x n t z y x z v y v x v z y x ????? =???? ???????+??+??-ρρρρ

第三章地球上的水知识点总结

地球上的水 [授课建议] 1、水体的类型 2、河流的补给关系

3、河流的水文特征 (1)流量:河流流量大小的变化主要取决于河流的补给量与流域面积的大小,一般来说,补给量与流域面积越大,流量越大;流量的时间变化主要取决于补给方式。 (2)汛期(水位):包括丰水期、枯水期时间,汛期长短等,主要与补给方式和河道特征有关,河流流量相同的情况下,河道的宽窄、深浅影响水位的高低。 (3)含沙量:与流域内植被状况、地形坡度、地面物质结构及降水强度等有关,一般来说,坡度越大、物质越疏松、植被覆盖越差、降水强度越大,河流含沙量就越大。 (4)结冰期:取决于冬季气温的高低。冬季气温在0℃以下有结冰期,从低纬向高纬流的河段可能发生凌汛。 4.河流的水系特征分析 主要包括河流的源地、流向、长度、落差、支流(多少、形状)、流域面积、河道特征(宽窄、深浅、曲直)等。流经山区的河段窄、落差大、流速快,而流经平原地区的河段往往比较宽,比较浅(黄河下游段除外),流速缓。 河流水文特征与水系特征的联系总结如下图: [深度探究] 植被的破坏会对河流水文特征产生什么影响? 提示:(1)流量季节变化增大,即枯水期流量减少,汛期水量增大;(2)洪峰到来快,水位陡涨陡落;(3)河流含沙量增大。 4、水循环的类型

5、水循环环节 6、水循环的意义 2.人类对水循环的影响 (1)改变地表径流——最主要的影响方式:人类的引河湖水灌溉、修建水 库、跨流域调水、填河改陆、围湖造田等一系列针对河流、湖泊 的活动极大地改变了地表径流的自然分布状态。 (2)影响地下径流:人类对地下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局部地区的地下工程 建设都不可避免地对地下径流产生影响,如雨季对地下水的人工回灌, 抽取地下水灌溉,城市地下铁路的修建破坏地质结构、改变地下水的 渗流方向等。 (3)影响局地大气降水,如人工降雨。 (4)影响蒸发,如植树造林、修建水库可以增加局部地区的水汽供应量。 3.利用水循环,探究生活实例 (1)沼泽地的形成 (2)西部地区一些内流河断流 [深度探究] 1.河流上游修建水库后,下游河流径流有哪些变化? 提示:修建水库后,河流下游丰水期水位下降,流量减小,枯水期水位上升,流量增大;洪峰到来时间推迟;流量的季节变化变小。

六安市地下水环境与污染和防治

六安市地下水环境与水污染的防治和治理报告 . 序言 1.研究地下水的重要意义 地下水是一种重要的资源,但近年来地下水污染的问题在世界范围内日严重,已经成为一个相当普遍的环境问题。地下水是安徽省主要的生产生活水,近年来不断加剧的人类经济活动造成了安徽省地下水污染的不断恶化。主要表现为地下水中氯化物、硫酸盐、 硝酸盐、总硬度、溶解性总固体等常量组份的含量有不断增高的趋势。 当今人类面临着着严重的水资源问题。地下水作为一种重要的水资源,世界上许 多国家已经成为了人民生产生活用水的主要来源,世界范围内约有1/3 的人口使用地下水作为饮用水。但人们在开发利用地下水资源的同时也在变着地下环境, 并因此产生诸多问题,其中,水质污染是一个比较严重的问题。地下水一旦由于开发不当丽受污染,南予萁自净能力极弱,会对生态环境造成深远的负面影响,直接对人类造成危害。近年来地下水污染问题受到了较大关注,我国对地下水污染防治的研究工作已经开展起来,根据六安市地下水污染调查的相关资料,本文重点针对六安市的地下水污染进行了 相关评价和研究。 地下水这一名词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地下水是指赋存于地下水以下岩土空隙中的水;包气带及饱水带中所有含于岩石空隙中的水均属之。狭义的地下水仅指赋存于饱水带岩土空隙中的水。因此人们的饮水等生活用水大量都是来自于地下水,所以研究地下水 有着重要的意义及作用。 2.国内外研究现状国外对地下水水化学的研究已经较为成熟。日本、瑞典、美国、芬兰 和 翻拿大等国相继对地下水的水化学特征进行了研究。Helgeson等阻3建立了水溶液中不可逆反的地球化学模型,这些模型是现代水文地球化学模拟的基础;Osmon 等口'在美国加利福尼距和佛罗里达碳酸岩盐分布区,开辟了应用铀同位素对地下水进行研究的先例;Stumm 等川出版了《水化学一天然水化学平衡理论》,较系统地提供了定量处理天然水环境中各种化学过程的方法;Frengstad 等强3 对挪威地下水的水化学进行了研究,揭示了地下水中各元素浓度随pH 值升高的原因;Edmunds等嘲逶过主量元素方法对墨西哥市地下承沿承流路径的地球化学演化、氧化一还原过程等进行了研究。 近年来我国对地下水水化学也进行了长期研究。宋长春等口1 分析了吉林西部不丽 地貌区地下水元素地球化学分异性,元素迁移地球化学过程的转化;郭占荣哺1 对三屯河流域平原区地下水系统中的主要离子、TDS 和水化学类型的特征及其变化进行了全面的分析;钱家忠等睁1 分析了徐州张集永源地裂隙岩溶水水化学特征,提出了相应的环境保护措施;李向全等n 们运用构造控水分析、水化学同位素等方法,对宁夏南部“南北古脊梁"岩溶裂隙水流系统进行了深入 的分析和讨论;丁宏伟等n玛系统研究了河西走廊地区的水文地球化学特征,揭 示了走廊平原地下水水化学组分在水平和垂直方向的演化规律,提出了颇具意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