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双特异性抗体回顾

合集下载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_双特异抗体_基金支持热词逐年推荐_【万方软件创新助手】_20140803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_双特异抗体_基金支持热词逐年推荐_【万方软件创新助手】_20140803

2011年 科研热词 推荐指数 腺病毒科 2 心肌纤维化 2 双特异性抗体 2 免疫,细胞 2 hiv-1 2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1 间质干细胞 1 迁移 1 超声检查 1 诱导表达 1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2 1 蛋白鉴定 1 蛋白纯化 1 细胞移植 1 细小病毒科 1 生物膜层表面干涉技术 1 猕猴属 1 抗血管生成抗肿瘤治疗 1 抗体生成 1 抗体,双特异性 1 微气泡 1 增殖 1 双价单链抗体 1 原核表达 1 凋亡 1 侵袭 1 乳腺癌 1 中和试验 1 s100a6 1 real-time 1 pcr 1 gst-hs100a9融合蛋白 1
2012年 序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科研热词 推荐指数 血管新生 1 胃癌 1 肿瘤靶向治疗 1 细胞移植 1 核酸信标配基 1 抗体药物 1 抗体fc片段特异性寡核苷酸配基 1 抗人卵巢癌/抗人cd3单链双特异性抗体 1 归巢 1 实时定量免疫pcr 1 基因扫描 1 双特异抗体 1 双特异性抗体 1 内皮祖细胞 1 免疫毒素 1 互补决定区3 1 乳腺癌 1 t细胞受体 1 selex 1 her2 1
2008年 序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科研热词 推荐指数 酶联免疫吸附测定 1 着丝粒特异性蛋白质 1 甘草酸 1 染色体不稳定性 1 抗抗cd3 scfv单克隆抗体 1 抗pgp/抗cd3双功能抗体 1 小鼠双尾-c基因 1 多囊肾 1 多克隆抗体 1 基质辅助激光解吸飞行时间质谱 1 亲和层析 1 cenp-ⅰ 1 bicc1 1
科研热词 重组腺相关病毒 重组痘苗病毒(天坛株) 质粒 艾滋病疫苗 腺病毒科 活病毒载体疫苗 基因,env 包膜糖蛋白gp120 免疫原性 人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 hiv-1 h5n1

药典标准基于SPR技术的双特异性抗体检测精选全文完整版

药典标准基于SPR技术的双特异性抗体检测精选全文完整版

药典标准基于SPR技术的双特异性抗体检测双特异性抗体是什么?双特异性抗体有别于单克隆抗体,能够同时与两个抗原表位结合,从⽽激发具有导向性的免疫反应,在肿瘤的免疫治疗中具有⼴阔的应⽤前景。

⽬前,有100多种双特异性抗体药物处于临床研究阶段。

如安进公司的已上市双特异性抗体blinatumomab,该款双抗能够同时结合CD3和CD19分⼦,结合效应细胞和靶细胞。

还有Trion Pharma公司开发的Catumaxomab双特异性抗体,能够同时结合EpCAM和CD3,在恶性腹⽔适应症领域获批上市。

罗⽒公司也在双特异性抗体领域布局,开发了能够同时结合Ang-2和VEGF的双特异性抗体。

⽽SPR技术作为抗体领域分⼦互作的“⾦标准”和FDA收录技术,⾃然成为了罗⽒双特异性抗体研发⼯具的⾸选。

2015年,罗⽒基于SPR分析平台的双特异性抗体研究成果发表在Journal of Pharmaceutical and Biomedical Analysis 上。

⽂中详细介绍了罗⽒采⽤SPR技术在基于USP1032和USP1034法规要求下的双特异性抗体质量评定中的应⽤,如活性浓度定量和热稳定性检测等。

⾸先,罗⽒科学家介绍了SPR技术在双特异性抗体研究中的实验设计。

为了更好的研究抗体活性,需要将2个结合反应的信号在⼀个实验中完成。

作者将VEGF作为配体固定在CM5芯⽚表⾯,之后结合CrossMab双特异性抗体,最后流过Ang-2。

VEGF的结合信号由图中R1表⽰,Ang-2的结合信号由R2表⽰。

之后,作者保持VEGF的偶联⽔平和Ang-2的进样浓度不变,进样不同浓度(0.35ug/Ml-30ug/mL)的CrossMab,以R2 vs 抗体浓度作出了标准曲线。

随后,作者基于USP1034进⾏了平⾏线模型分析(Parallel Line Model)和斜率⽐模型分析(slope-ratio model),线性区间分别为1.2-4ug/mL和0.5-1.8ug/mL。

双特异性抗体发展历程、开发进展及市场规模分析

双特异性抗体发展历程、开发进展及市场规模分析
GEN-3013 IGM-2323 XmAb-13676, THG-338
Genentech, Roche, Chugai Regeneron Roche Genmab
IGM Biosciences Xencor
CD3
CD20
CD3
CD20
CD3
CD20
CD3
CD20
CD3
CD20
CD3
CD20

Phase III 尚未招募
双抗发展历史、趋势和开发进展
1
双抗发展历史
2
全球药企积极布局双抗,在研项目数量逐年增长
• 近十年来,全球每年新开的双抗临床试验数量逐年增加,目前正处于双抗药物研发的快速发展阶段。不完全统计,目前全球131个双抗 药物处于国际多中心临床阶段。
• 从适应症来看,目前处于临床阶段的药物,88%布局肿瘤领域,其中实体肿瘤占比59%,血液瘤占比29%;其次是自体免疫疾病,占比8%; 从靶向的细胞类型上来看,细胞毒性效应细胞重定向抗体占比过半数(详见后面双抗目录);从是否有Fc段来看,78%是有Fc段的双抗。
靶点1
CD3 CD3 CD3 CD3 CD3 CD3
靶点2 是否含Fc段 临床进展 状态
BCMA BCMA BCMA BCMA BCMA BCMA

Phase II 招募中

Phase I/II 招募中

Phase I 招募完成

Phase I 招募中

Phase I 招募中

Phase I 招募中

Phase I 招募中 CD123阳性血液瘤 NCT02730312
肿瘤靶向免疫调节抗体
产品

双特异性抗体药物十大品牌

双特异性抗体药物十大品牌

双特异性抗体药物十大品牌日期:汇报人:CATALOGUE 目录•品牌介绍•品牌发展历程•品牌特点和优势•品牌的市场份额和竞争力分析•品牌的未来发展和展望CHAPTER品牌介绍01品牌1:Genmab01020304品牌2:Regeneron总部地点:美国威斯特彻斯特县品牌成立时间:1998年总部地点:美国华盛顿州西雅图市品牌4:MacroGenics成立时间:1990年药物管线:涵盖多种双特异性抗体药物,如CD20与CD3、B7-H3与PD-L1等品牌01成立时间:1887年02总部地点:美国纽约州纽约市03药物管线:涵盖多种双特异性抗体药物,如PD-1与CTLA-4、PD-L1与LAG-3等04成就:成功开发并推出双特异性抗体药物O药(Libtayo),获批用于多种适应症CHAPTER品牌发展历程021990年代初期1990年代中期2000年代初期2010年代至今品牌1的发展历程2000年代初期2000年代中期2010年代初期2020年代至今2010年代初期品牌3的双特异性抗体药物开始进入研发阶段。

2020年代初品牌3进一步拓展其双特异性抗体药物的适应症范围,并扩大其市场覆盖。

2010年代中期2020年代至今CHAPTER品牌特点和优势03创新研发广泛适应症高度特异性030201领先技术卓越疗效广泛认可科学设计品牌3的双特异性抗体药物经过精心设计,具有更高的稳定性和生物利用度。

安全可靠品牌3的产品经过严格的临床试验和审批流程,确保了其安全性和可靠性。

便捷使用品牌3的产品可方便地与其他治疗方案联合使用,为患者提供了更多的治疗选择。

高度灵活性品牌4具备强大的生产能力,能够满足市场对双特异性抗体药物的持续需求。

强大生产能力严格质量控制创新型研发卓越临床表现04品牌的市场份额和竞争力分析CHAPTER市场份额竞争力分析品牌1的市场份额和竞争力分析品牌2在双特异性抗体药物市场中的份额也较大,虽然与品牌1相比有一定的差距,但是其表现仍然非常出色。

双特异性抗体制备方法进展

双特异性抗体制备方法进展

背景
5
双特异性抗体的优势
• 改变特异性免疫应答细胞的方向到癌细胞,增强癌细 胞杀伤能力
• 通过和两个不同的细胞表面抗原结合,有效增强癌细 胞靶向性
• 降低治疗费用 • 同时阻断两个不同的通路
背景
6
开发进展
30年前
Medarex 公 司 开 发 出 双 特 异 性 抗 体 , 并 在 2001年进行三期临床试验
2009年
Trion公司研发的Catumaxomab被欧盟批准上 市用于治疗Ep CAM阳性肿瘤所引起的恶性腹水
2014年
安进公司研发的Blinatumomab获得FDA 的批 准,用于治疗费城染色体阴性的复发性或难治性 B细胞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背景
7
2 化学交联 0
PART ONE
化学交联
9
重新形成二硫键 不同半抗体结合
优点:可大规模生产(1500L)
PART ONE
03 杂交瘤细胞技术
杂交瘤细胞技术
12
Quadroma technology 杂交瘤细胞技术
制备方法: 融合两个分别表达不同抗体的杂交瘤细胞,两株异源抗
体轻重链随机装配,形成混合双功能抗体。
重链的正确装配:
CH3区小氨基酸 突变为大氨基酸
双特异性抗体制备方法进展
指导老师:张革副教授 小组成员:温婷、张杨玲、崔影彤、杨杰琪
目 录
CONTENT
01 | 背景 02 | 化学交联 03 | 杂交瘤细胞技术 04 | 基因工程制备 05 | 总结与展望 06 | 参考文献
背景
PART ONE
0
1
背景
4
双特异性抗体:
含有2种特异性抗原结合位点的人工抗体,能在 靶细胞和功能分子(细胞)之间架起桥梁,激发具有导 向性的免疫反应。

单抗药物研究进展参考PPT

单抗药物研究进展参考PPT
单克隆抗体药物 研究进展
汇报:宋莹莹 资料整理:汪超
目录
Contents
一 发展历程 二 抗体药物偶合物 三 小分子抗体 四 双特异性抗体 五 免疫抑制性抗体
2021/5/8
2
目录
Contents
发展历程 抗体药物偶联物
小分子抗体 双特异性抗体 免疫抑制性抗体
2021/5/8
3
2015 年 7 月截止已批准上市的抗体类药物
需要注意的是, PD-1 与 CTLA-4 虽然都是免疫 抑制性受体,但 CTLA-4 主要在淋巴结内抗原提 呈细胞诱导 T 细胞活化阶段发挥作用,而 PD-1 是在肿瘤部位 T 细胞的效应阶段发挥作用 。以 上研究表明, PD-1/PD-L1 抗体的抗瘤活性可 能优于CTLA-4 抗体,且副作用更小。
双特异性抗体
免疫抑制性抗体
2021/5/8
噬菌体抗体库技术
1985 年,Smith 第一次将外源 基因插入丝状噬菌体的基因,使 目的基因编码的多肽以融合蛋白 的形式展示在噬菌体表面,从而 创建了噬菌体展示技术
第一个全人源单克隆抗体 Humira 适于类风湿性关节炎等自身免疫 疾病的治疗 2002 年上市,2016 年取得了 161亿美元的销售额
与噬菌体展示技术相比, 具有建库简单、 库容量大、 分子多 样性强、 无需选择压力等优点。
转基因小鼠制备技术
1994 年, Genpharm 公司和 Cell Genesys 公司几乎同时宣 布利用转基因小鼠生产出全人源抗体。转基因小鼠技术是用人 免疫球蛋白基因位点取代鼠免疫球蛋白基因位点,形成转基因 鼠,在抗原的刺激下,该转基因鼠可分泌合成全人源抗体。
1986 年 FDA Muromonab-CD3 肾移植时急性器官排斥

2015年梅毒血清学实验室间质量评价总结

2015年梅毒血清学实验室间质量评价总结
*:未标明具体量,我们检测约为50µl
2015年梅毒血清学实验室 间质量评价总结
• 各参与实验室按照日常使用的非梅毒螺旋体 抗原和梅毒螺旋体抗原检测试剂进行检测, 要求梅毒非特异性抗体检测的定性结果用 “+”“-”报告,阳性标本还需进行定量试验, 必须做到最高稀释反应浓度;梅毒特异性抗 体检测仅做定性试验,结果用“+”“-”报告。
质评结果
1204
1205
+

48
52
88.89
96.30
1:1/1:2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43
52
79.63
96.30
表2 梅毒血清学特异性试验质评结果(54家实验室)
标本号
1201 1202 1203
预期值
+ — +
合格实验室数
54 53 53
合格率(%)
100 98.15 98.15
1204
1205
+

54
43
100
79.63
实验仪器 数显混匀器 (WIR-H6000)、 医用检测振荡仪 (TL-2000A型) 微量振荡仪、酶 标仪
梅毒甲苯胺红 梅毒非特异 不加热血清试 性抗体试验 验 ELISA法、TPPA 梅毒特异性 法、TPHA法、 抗体试验 胶体金法
上海荣盛
珠海丽珠、北 京万泰、英科 新创、艾康生 物、富士瑞必 欧株式会社、
2015年梅毒诊断试剂临床质量评估情况介绍
(快速试剂相关性能比较)
• • • • • • • •

生产厂家 样量本(µl) 缓冲液 结果观察时间 结果窗背景 1小时结果窗背景 艾博RT 25 2滴 20 清晰 清晰 万泰RT 80 不需要 30 背景深 全部花板 日本 Determine 50 不需要 15 清晰 清晰 万孚RT 80-100 不需要 15 背景深 背景深有花板 蓝十字RT 80-120 不需要 15 背景深有花板 全部花板 英科RT 100 不需要 20 背景深有花板 背景深有花板 伊士RT 2滴* 不需要 15 背景深有花板 全部花板

双特异性抗体的临床应用进展(文献综述)

双特异性抗体的临床应用进展(文献综述)

c u t e c o r o n a r y s y n d r o m e[ J ] .h l t J C l i n E x p P a t h o l ,2 0 1 3 , 6( 2) :
2 9 7- 3 0 7 .
[ J ] . J C a r d i o l , 2 0 1 2 , 6 0 ( 2 ) : 9 3 - 9 7 .
天然 的单体抗体分子具有两条相 同 的配基识 别臂 , 若将 其 中配基识别臂替 换 , 使 其能 够结合 另一 种配 基 , 即成 为双 特异性 抗 体 ( b i s p e c i f i c a n i t b o d y , B s A b ) 。早 在 1 9世 纪 末
B s A b就被描述为专 门针 对微 生物 , 而保 留正常 宿 主细胞 能
放射免疫学杂志 2 0 1 3年 第 2 6卷 第 5期 J o f R a d i o i m mu n o l o  ̄2 0 1 3 , 2 6 ( 5

5 8 7 一
质网应激及丹红注射液的干预作 用 [ J ] . 中国临床药理学 与治疗学 ,
2 0 0 8, 1 3( 3 ) : 2 5 9 - 2 6 5 . [ 7 ] u Q,Wa n g Y,Wa ng Y,e t a 1 .D i s i t n c t d i f e r e n t s e n s i t i v i t y o f
T eg r nd a T h 1 7 c e H s t o F a s - me d i a t e d a p o p os t i s s i g n a l i n g i n p a i t e n t s w i t l l a —

双特异性单链抗体BiTE的研究进展

双特异性单链抗体BiTE的研究进展

双特异性单链抗体BiTE的研究进展周冲;于峰;韩邦兴;周阳;刘黎琼;施海峰【摘要】癌症是严重威胁人类生存的重大疾病.BiTE(bispecific T-cell engager)所代表的一类具有显著抗肿瘤效应的双特异抗体,能够靶向性激活自身T细胞杀伤肿瘤细胞.BiTE由两个单链可变片段(scFv)组成,通过柔性融合接头串联连接.一个scFv 识别T细胞表面蛋白CD3ε,而另一个scFv识别特异性肿瘤细胞表面抗原.BiTE的这种结构和特异性结合蛋白能力允许它将T细胞物理性地桥接肿瘤细胞而形成T 细胞-BiTE-肿瘤细胞复合物,诱导免疫突触形成,刺激T细胞活化,产生杀伤肿瘤的细胞因子.近年来,BiTE在抗肿瘤研究中取得了显著进展,在临床上取得了理想的治疗效果.因此,对BiTE的结构、作用机制、临床应用以及创新性运用进行阐述.【期刊名称】《生物学杂志》【年(卷),期】2018(035)004【总页数】5页(P76-80)【关键词】双特异性单链抗体;BiTE;免疫治疗【作者】周冲;于峰;韩邦兴;周阳;刘黎琼;施海峰【作者单位】江苏大学生命科学研究院,镇江212013;江苏大学生命科学研究院,镇江212013;皖西学院生物与制药工程学院中药研究与开发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六安237012;江苏大学生命科学研究院,镇江212013;深圳市南山区人民医院血液科,深圳518052;江苏大学生命科学研究院,镇江21201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Q78癌症是严重威胁人类健康及社会发展的重大疾病。

据中国2013年癌症统计数据显示,中国新发病例368万,占世界癌症新发病例的四分之一,且发病率总体呈增长趋势[1]。

现有常规治疗方案存在的非特异性、副作用大等问题推动了特异靶向治疗癌症的新型战略发展。

近年来,以BiTE为代表的一类具有显著抗肿瘤效应的双特异抗体技术迅速发展。

BiTE又称双特异性T细胞接合器(bispecific T cell engager),属于双特性单链抗体,可同时识别T细胞与表达特定的肿瘤表面抗原的靶细胞,帮助T细胞重定向到肿瘤病灶区[2]。

双特异性抗体及其应用

双特异性抗体及其应用

双特异性抗体及其应用Journal of Hematology & Oncology (2021) 8:130Gaowei Fan, Zujian Wang, Mingju Hao and Jinming Li摘要:双特异性抗体(BsAbs)可以识别两个不同的抗原表位。

这种双重特性为其开辟了广阔的应用前景,包括招募T细胞重定向肿瘤细胞,同时阻断两个不同的信号通路,对不同疾病介质的双重锚定和传递特定药物到目标位点。

catumaxomab(抗EpCAM和CD3)和blinatumomab(抗CD19和CD3)的获批成为bsAbs发展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目前,已开发出超过60种不同的bsAb型式,其中部分已进入了临床实验。

本文总结了不同的bsAbs型式及其临床应用,揭示了优化设计bsAbs的策略。

关键字:双特异性抗体, BiTE,癌症,型式, Catumaxomab,诊断缩写 ADCC ADCP ALL BACE1 BiTE BsAb CDC DARTs抗体依赖的细胞介导细胞毒性作用抗体依赖的细胞吞噬作用淋巴细胞白血病β-site APP-cleaving酶1 双特异性T细胞衔接器双特异性抗体补体依赖细胞毒性双亲和重定向分子DNL IgG mAb MPM NHL NSCLC scFvdock-and-lock 免疫球蛋白G 单克隆抗体恶性胸膜间皮瘤非霍奇金淋巴瘤非小细胞肺癌单链FvTandAbs 串联双抗体Wet AMD 湿型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1 背景目前,有44个基于单克隆抗体(mAb)的产品在市上销售,2021年全球销售总额大约为750亿美元[1]。

治疗性抗体已经成为癌症、自身免疫、炎症和各种其他疾病患者的主要选择药物[2, 3]。

然而,单克隆抗体有几个局限性。

病人接受mAb治疗可能产生耐药性或无应答[4]。

癌症和其他疾病是多因素疾病,有多种信号通路参与疾病发生。

单一靶点的免疫疗法似乎并不足以摧毁癌细胞。

双特异性抗体治疗恶性肿瘤的研究进展

双特异性抗体治疗恶性肿瘤的研究进展
通 过杂 交 瘤 或 四 源 杂 交 瘤 ( u do s 技 术 产 生 q a rma ) 的 细胞 工程 B A , 般 来 说 以 Mi ti sb一 le s n和 C eo描 述 ul l 的 方 法 为 基 础 。 杂 交 瘤 方 法 相 对 简 单 ,且 产 生 的 BA s b是 自然 组 装 的。该 技 术 的缺 点 是 q a rma u do s可
织 能力 差 , 以及 存 在 与人 类 免 疫 效 应 细 胞 功 能 的不 相 容性 等 缺点 , 限制 其 临 床 使 用 。分 子 工 程 方 法 可 通 过
改变 抗 体 的 大 小 和 亲 和 性 来 克 服 上 述 问题 。 鼠 源 性 Ma b人 源化 , 鼠源 的 Ma 即 b的可 变 区和 人类 IG抗 体 g 恒 定 区结 合 可提 高 效 应 细 胞 功 能 和减 少 HAMA 反 应 的 发生 。 或将 抗 体 中形 成抗 原 结合 部 位 的 6个 高变 区 ( D 移植 人 人 的框 架 中 , 生 C C R) 产 DR嵌 合或 人 源化 的
维普资讯

18・ 7
国外 医学 肿 瘤学 分 册
20 0 2年 6月 第 2 9卷
第 3期
双 特 异性 抗体 治 疗 恶 性 肿 瘤 的 研 究进 展
张辛 燕 , 学人 民医院 妇 科肿 瘤 中心 , 京 1 0 4 ) 北 北 0 0 4
应, 是一种很 有潜力 的恶性 肿瘤免 疫治疗方式 。本文对双特异性 抗体 的构建方 法 、 用机制及其相 关研 究加 以概述 。 作
关 键 词 : 特 异 性 抗 体 ; 疫 治 疗 ; 瘤 双 免 肿
中图分类号 : 7 0 5 R 3 .1
文献标识 码 : A

双特异性抗体的应用

双特异性抗体的应用

双特异性抗体的应用
金永柱;蒋作君
【期刊名称】《国际医学寄生虫病杂志》
【年(卷),期】2001(028)003
【摘要】本文介绍了双特异性抗体在肿瘤的治疗与诊断、治疗血栓性疾病及免疫分析等方面的应用进展.
【总页数】4页(P108-111)
【作者】金永柱;蒋作君
【作者单位】安徽医科大学病原生物学教研室;安徽医科大学病原生物学教研室【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392.11
【相关文献】
1.双特异性抗体的临床应用进展(文献综述) [J], 肖创清;黄志红
2.双特异性抗体潜在临床应用的研究进展 [J], 吴智明;张林;李楠
3.双特异性抗体药物应用进展 [J], 李耿;刘晓志;王志明;高健
4.高通量筛选技术在双特异性抗体纯化工艺开发中的应用 [J], 朱健; 卜英悦; 朱菁
5.双特异性抗体及其在肿瘤治疗中的应用 [J], 张欣;张春明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现代药物探索杂志,2015年3月,00卷00号刊导语:双特异性抗体将两种抗体的功能结合在一个分子中。

目前市场上有两个双特异性抗体(一个近期被批准),还有更多正处于临床研发中。

在大型制药企业的推动下,双特异性抗体正成为新一代的生物制品。

双特异性抗体作者:Roland E.Kontermann和Ulrich Brinkmann免疫和细胞生物学学院,斯图加特大学,德国罗氏制药早期研发,大分子研究,罗氏创新中心,罗氏制药的研究和早期发展(PRED),大分子研究,罗氏彭茨贝格创新中心,彭茨贝格,德国双特异性抗体(bsAbs)结合了两种抗体的特异性,可同时定位不同的抗原或表位。

具有双目标靶向功能性的BsAbs可与多个表面受体或相关配体发生相互作用,例如与癌症、增殖或炎症进程。

BsAbs还可以拉近多个目标,在一个细胞中支持蛋白复合物的形成,或使多个细胞发生接触。

“强制连接”功能的例子有在凝血级联反应或靶向免疫细胞招募剂和/或激活剂中,bsAbs支持蛋白质络合。

经过多年的研究和研发(R&D),2009年第一个bsAb 被批准。

第二个bsAb上市是在2014年12月,还有几个处在临床试验阶段。

在这里,我们描述bsAbs成为下一波抗体为基础的治疗方法的潜力,侧重于临床开发中的分子。

重组双特异性抗体重组类IgG双特异性抗体的概念原型二十多年前就被设计出来了。

Morrison和他的同事们利用灵活的连接肽段将具有不同结合特异性的单链可变区融合到IgG重链的C末端【1】。

这种分子因为具有双重功能而与正常抗体区分开来。

最初技术的瓶颈阻碍了其进一步发展,使双功能抗体始终主要是学术和生物技术领域研发的一个话题。

然而,技术的快速发展使重组蛋白衍生物工程设计、生产和发展成为可能,加上来自制药工业的新的兴趣,双特异性抗体研究领域正式启动。

现在,已经可以获得许多适合作为治疗用蛋白的不同的bsAb形式【2-17】。

初始阶段在学术领域中时常发生,多种蛋白构型都被证实足够有力支撑其临床应用。

这也随后引发了制药企业的浓厚兴趣,包括罗氏公司、辉瑞、基因泰克、赛诺菲安万特,艾伯维,中外制药,安进和其他公司,现在都在研发双特异性抗体药物。

起初,bsAb是将两个不同的、纯化的单克隆抗体(mAbs)通过化学交联生成,或者是将2 株表达不同单克隆抗体的杂交瘤融合,构建4 倍体杂交瘤。

但是,两株异源抗体的轻重链随机装配,理论上体系中会有10 多种不同组合的抗体存在,为抗体纯化和质控带来了巨大的挑战【18】。

在过去的二十多年里,基因工程技术导致了一系列双特异性重组抗体形式的产生,现在已经有50多种不同的形式【2】。

这使得治疗和诊断用的bsAb的发展发生了革命性变化,使研究人员可以根据目标产物特性要求来调整bsAbs的大小、化合价、灵活性、半衰期和体内分布。

一般来说,bsAb可以分成两大类,一类是含有Fc区,另一类是缺乏Fc区的,后者通常小于免疫球蛋白和含有Fc区的类IgG双特异性分子(图1)。

Fc区有利于采用已建立的针对IgG分子的流程来对bsAb进行纯化,并且能改善其溶解性和稳定性。

此外,Fc区还对Fc-介导的效应功能有影响,可能是一些治疗应用所需的附加效应,例如抗体依赖的细胞毒性(ADCC)、补体结合(CDC)和由于其具有更大的分子量和Fc新生儿受体(FcRn)介导的循环过程而导致的长半衰期【19】。

这些功能可以通过基因工程的手段进一步利用,例如,通过消除ADCC和/或CDC同时保存长半衰期。

相比之下,缺乏Fc区的bsAb完全依赖其抗原结合能力来发挥治疗效力。

图1 由两个不同抗原结合位点的抗体形成双特异性抗体的不同机制图解。

双特异性IgG分子可以由同一个细胞株表达的两条不同的轻链和重链组装而成。

然而,由于不同肽链之间的随机组合会产生大量的相对双特异性抗体来说非功能性的分子。

一个简单的解决办法是融合第二个结合部分,例如单链的Fv片段、单独的重链或轻链的N端或C 端结构域、整个抗体的N端或C端结构域,这样产生一个对每个抗原有两个结合位点的四价分子(如图1)。

含双可变区的免疫球蛋白(DVD-Ig)也属于对称的双特异性IgG和类IgG分子,第二个重链可变区与一个重链的可变区融合在一起,第二个轻链可变区与轻链融合(如图2)【20】。

通过选择VH和VL结构域结合两种不同抗原的能力可以实现双重识别(图2)。

这种二合一抗体是二价的,有别于正常的IgG分子。

二价双特异性抗体分子的产生的一个突破是knobs-into-holes技术的发展【12】。

(knobs-into-holes杂二聚技术,原理很简单,利用基因工程技术,在其中一条重链上做一个钮(knob),在另一条重链上做一个扣(hole),然后两个咬合在一起形成双抗。

)通过在两个CH3结构域引入不同的突变来促使重链发生异源二聚化,由此产生不对称抗体。

近年来在一般方法的基础上建立了很多新方法,例如利用选择性突变【21】、静电转向效应【22】、或IgG和IgA来源的混合CH3结构域【13】。

然而这些方法都有一个称为light-chain problem(轻链问题)的麻烦,就是不同的轻链与重链异源二聚体会发生随机配对。

这可以通过采用一个能够同时结合两个抗原的共同的轻链来解决。

然而,不是所有的抗体都适用。

在这种情况下,可以采用细菌表达和组装分别含有匹配的轻-重链、含有凸起或凹洞的半抗体【15】。

CrossMab技术提供了一个完美的解决方案【16】。

正确配对的轻链是通过交换一条重链的CH1结构域和对应轻链的CL(轻链恒定区)结构域来获得的(图2)。

最近,突变也被引入到Fab片段的表面的CH1-CL以及VH-VL区,由此产生轻重链的正确配对【23】。

值得注意的是,通过进一步融合一个抗原结合部分,非对称的重链同样可以作为产生二价双特异性,甚至三特异性抗体的基石【6】。

图2 临床研究阶段的不同形式的双特异性抗体缺乏Fc区的小分子bsAb要么由两个抗体的VH和VL区组成,要么由Fab片段组成。

两个scFv片段串联成的scFv分子是其中一种简单的形式,在双特异性T细胞衔接器(BiTE)技术中采用的就是这种形式。

在这种形式中,两个scFv片段以一种灵活的方式通过连接肽段连接在一起【24】。

另外一种方法是基于双体抗体的形式。

来自两个抗体A和B的可变区作为多肽链被表达出来,VHA-VLB和VHB-VLA,通过一个短肽连接在一起,促使两条链发生异源二聚化【25】。

二价双体抗体形式后来被进一步改进,转换成单链版本(scDb)【26】和四价的二聚体衍生物(tandAb)【27】,对每种抗原有两个结合位点,还有通过二硫键稳定的变体,例如双倍亲和力靶向分子(DART)【28】。

这些分子的体积小,再加上缺乏Fc区,导致其在体内会快速发生肾清除。

尽管体积小有利于组织渗透(如在肿瘤治疗中),但其血清半衰期短会影响剂量(如在频繁注射或输液中需要)。

延长半衰期的方法,包括聚乙二醇(PEG)融合、类PEG多肽融合或白蛋白结合部分的融合【29】。

BsAbs还可以通过将不同的抗原结合部分(如scFv或Fab)与其他蛋白结构域融合生成,可进一步包含新的功能。

例如,两个scFv片段与白蛋白融合,使抗体片段获得了更长的血清白蛋白循环时间【30、31】。

另外一个例子是基于cAMP依赖的蛋白激酶和一个激酶锚定蛋白的异源二聚化的“dock-and-lock”方法【32】。

这些结构可以与Fab片段或者整个抗体分子连接形成双特异性抗体【33】。

图1显示了生物技术学术界和制药行业等不同群体用于获得bsAb格式不同的策略示意图。

大多数的这些格式仍在临床前评价阶段和许多可能依然停留在这个阶段。

然而,一些格式已经开始临床开发,详见表1。

临床开发中的bsAb格式的如图2所示。

免疫细胞的招募和激活四价双特异性抗体用于T细胞招募:Trion制药抗上皮细胞粘附分子和抗CD3的双特异性抗体——卡妥索单抗(catumaxomab,Removab1)是第一个获得上市许可的双特异性抗体【34】。

Trion制药将卡妥索单抗作为一个三功能bsAb、一个肿瘤抗原和小鼠来源IgG2a和老鼠来源IgG2b的CD3结合混合物。

它可以靶向肿瘤,通过结合T细胞受体混合物的CD3亚基来招募T效应细胞,同时可以通过结合FCγ受体激活单核细胞、巨噬细胞、树突细胞和NK细胞【35】。

这使其可以在卵巢癌中可杀死从而减少肿瘤细胞(图3A),阻止和减少腹水积累。

作为第一代双特异性抗体,卡妥索单抗是一个由小鼠-老鼠杂交瘤表达的非人源的、小鼠-老鼠源杂合的抗体,每条臂结合不同的抗原。

正确配对的异源二聚化抗体是通过分离目标分子与非所期待的单特异性老鼠源或小鼠源抗体以及错误连接的L链污染物而获得的。

L链的错配也可以减少,因为老鼠L链更倾向于与老鼠H链配对,反之亦然;小鼠的H和L链也会优先配对。

卡妥索单抗是有效的,并且具有可接受的安全性,只需要很小的剂量(10-150 mg)在9-13天内腹腔输液四到五次。

除了被批准用于治疗恶性腹水,卡妥索单抗还被应用于卵巢癌的临床研究(二期)、胃癌(二期)以及上皮癌(一期和二期,见表1)。

鉴于卡妥索单抗是老鼠-小鼠源杂合的,在大多数患者身上会出现抗小鼠IgG或抗老鼠IgG的反应;然而,其疗效并未受显著影响。

通过杂交瘤技术有一系列的bsAb产生,包括同时抗CD3和CD20或HER2,以及其他的一些肿瘤抗原,像神经节苷脂GD2和GD3【34-42】。

所有这些bsAb都处于临床前评估,其中有两个进入了临床试验阶段:一个是ertumaxomab(Rexomun),通过结合HER2靶向肿瘤细胞,通过其抗CD3臂招募T细胞,目前处于治疗转移性乳腺癌临床一期阶段【42】。

另一个是Lymphomun,通过靶向结合T细胞表面的CD20 抗原,通过其抗CD3臂招募T细胞,目前处于B细胞淋巴瘤患者的临床一到二期研究。

图3 不同bsAb的作用机制BiTEs招募T细胞:Amgen公司(从Micromet收购获得此技术)鉴于Trion制药研发的招募免疫细胞的类IgG双特异性抗体是含有Fc区的,相对有更长的血清半衰期,Amgen采用BiTEs技术开发了一种概念不同的招募效应细胞的抗体形式【43、44】。

这些小个体是仅由抗体的单链可变区scFvs通过连接肽段连接在一起的【44-46】。

它们作为重组蛋白由CHO细胞表达,只含有两个抗原结合位点。

其中一个靶向肿瘤相关的细胞表面抗原(比对CD3有更高的亲和力),另一个以更低的亲和力结合CD3【44】。

由于BiTEs 体积更小且缺乏Fc区,其血清半衰期更短。

尽管如此,它们在细胞培养中剂量低至10 g/ml 的情况下仍能发挥效力并诱导特异性的抗肿瘤细胞毒性(靶向裂解培养细胞)【47、48】。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