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种真菌毒素的检测方法分析
玉米加工品中真菌毒素分析方法的浅析

玉米加工品中真菌毒素分析方法的浅析作为真菌产生的代谢产物,真菌毒素具有较强的毒性,人畜一旦误食真菌毒素超标的粮食或饲料均可能发生中毒现象。
近年来随着玉米生产饲料的比重越来越大,玉米中真菌毒素的含量受重视的程度逐年增加,本文结合作者所从事粮食加工行业的工作经验,對玉米中各类真菌毒素的分析方法进行介绍和分析。
标签:玉米;加工;真菌毒素;分析方法玉米及其副产品中的主要营养成分指标包括:粗蛋白质含量、粗脂肪含量、粗纤维含量、氨基酸含量以及钙、铁、磷等矿物质含量。
这些营养元素能够满足家畜以及禽类的日常营养需要,对家畜以及禽类的生长发育有着较为重要的作用。
但是不同的原料来源和生产加工工艺导致玉米加工副产品营养物质种类和含量都有很大的差异,从充分合理利用资源的角度来说,准确确定玉米及其加工副产品的营养成分含量是科学有效利用玉米及其加工副产品的重要条件。
在一定的自然环境和气候条件下,玉米中各类真菌毒素都会大量滋生。
比如:干旱会为黄曲霉在玉米生长期时提供有利条件,并进而导致黄曲霉毒素的产生;气温较低、环境潮湿的条件有利于镰刀菌生长,镰刀菌不仅可以产生玉米赤霉烯酮,而且还可以产生单端孢霉霉烯族化合物,这类化合物包括有毒化合物多达20多种;而在比较潮湿的条件下,玉米将受到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的致呕毒素污染等等。
从大多数情况来看,霉菌产生大量毒素的时间一般不超过30天。
因此,即便是收获时未受污染的玉米在水分较高条件下储存时,也极可能受到污染。
另外,即便储存环境中平均水分不足以提供玉米霉菌生长条件,但一旦少量过度潮湿的玉米混入储存仓,那么这也会也会导致霉菌开始生长。
而霉菌只要开始生长,那么水分便会聚集并使霉菌在整个储存环境内生长蔓延。
一、黄曲霉毒素分析方法从目前的情况来看,玉米饲料及食品加工企业都要面对玉米中黄曲霉毒素这一问题。
根据国家标准GB 2761-2011《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真菌毒素限量》的相关规定:玉米及制品中黄曲霉毒素B1含量不得超过20μg/kg,因此,为了检测玉米中真菌毒素的含量,通常采用微柱层析试验和黑光灯试验对玉米中黄曲霉毒素含量进行测定。
真菌毒素知识点总结

真菌毒素知识点总结一、真菌毒素的概念和分类真菌毒素是由真菌生产的一类具有毒性的化合物,可以进入人体、动植物体内,对其产生危害。
真菌毒素通常被分为四大类:毒蛋白类、次生代谢产物类、生物碱类和人工合成的类。
1. 毒蛋白类真菌毒素毒蛋白类真菌毒素是由真菌产生的一类具有蛋白质结构的有毒物质,主要包括霉菌毒素、毒蛋白和细胞壁酶等。
这类真菌毒素通常会导致感染性疾病和过敏反应。
2. 次生代谢产物类真菌毒素次生代谢产物类真菌毒素是由真菌产生的一类具有代谢活性的有毒化合物,主要包括玉米赤霉烯酮、镰刀毒素、黄曲霉素等。
这类真菌毒素通常会导致急性中毒、慢性中毒和致癌。
3. 生物碱类真菌毒素生物碱类真菌毒素是由真菌产生的一类具有碱性结构的有毒物质,主要包括伞菇毒素、麦角毒碱、毒蘑菇素等。
这类真菌毒素通常会导致神经系统中毒和消化系统中毒。
4. 人工合成的类真菌毒素人工合成的类真菌毒素是在实验室中合成的一类具有毒性的化合物,主要用于科研和医药制剂。
这类真菌毒素通常会导致急性中毒和过敏反应。
二、真菌毒素的来源和影响真菌毒素主要来源于一些生长在土壤、植物、食品和饲料中的真菌,如曲霉、麦角毒素、镰刀菌和玉米赤霉烯酮等。
这些真菌毒素会对人体、动植物产生严重的危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对人体的危害真菌毒素进入人体后会导致中毒、致癌和神经系统损害等,严重影响人体健康。
常见的真菌毒素中毒症状包括:呕吐、腹泻、头痛、发热、皮疹等。
2. 对动植物的危害真菌毒素进入动植物体内后会导致肝脏损害、免疫系统失调和生长发育异常等,严重影响其生存和繁衍。
常见的真菌毒素中毒症状包括:食欲不振、腹泻、发育迟缓、死亡等。
3. 对食品和饲料的危害真菌毒素会污染食品和饲料,导致食品和饲料中毒,严重影响人畜健康。
常见的真菌毒素污染食品有:玉米、大米、小麦、花生、猪肉等。
三、真菌毒素的检测和分析为了保障人畜健康和食品安全,需要对食品和饲料中的真菌毒素进行检测和分析。
固相萃取-液质联用法测定藤茶中11种真菌毒素

摘 要目的 建立固相萃取-液质联用法同时测定藤茶中11种真菌毒素。方法 藤茶样品加入80%乙腈溶液,高
速均质提取,亲水-亲脂平衡(HLB)固相萃取柱净化富集;以乙腈-5 mmol - L-1醋酸铵(pH值3.0)为流动相,经C18色谱柱梯
度洗脱分离,采用电喷雾(ESI)离子源、多反应监测(MRM)及正负离子模式采集数据,以基质匹配标准曲线外标法进行定
-921 -
jig • mL-1,批号:1H01J23), FB2 (50 »g • mL-1,批号: 1H01J23) ,AFM1(10 ig - mL—1,批号:1I00A11),T-2 毒素 (100 ig • mL—1,批号:1H00I14), DON (100 ig • mL—1,批 号:1H01B10),ZEN(25 ig - mL—1,批号:1K00H29),OTA (10 ig - mL—1,批号:1H01B14)均购自青岛普瑞邦生物工 程有限公司;乙腈、甲醇为色谱纯,醋酸铵为质谱纯,水为 超纯水。 1.3样品49批藤茶样品信息见表1,样品由华中科 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药学部方建国教授鉴 定, 均为显齿蛇葡萄 Ampellosis grossedentata ( Hand.Mazz.) W.T. Wang 的炮制品。 2方法与结果 2.1色谱条件 美国菲罗门Kinetex XB-C18色谱柱 (100 mmX2.1 mm,1.7 im);以 5 mmol • L-1 醋酸铵 (pH值3.0) (A)-乙腈(B)为流动相,梯度洗脱[0~ 5 min, 10%B ;>5 ~ 6 min, 10%B—20%B ; >6 - 30 min, 20%Bt45%B;>30~35 min,45%B—10%B];流速为 0.2 mL • min-1 ,柱温 30 T。进样量 4 iL[28-29] o 2.2 质谱条件 采用电喷雾离子源(electrospray ionization source, ESI ),多反应监测模式(multiple reaction monitoring, MRM ),正、负两种模式进行扫 描[28-29],各化合物质谱参数见表2,对照品及样品总离 子流图见图1。 2.3混合对照品溶液的配制分别精密吸取上述对 照品适量,加甲醇配制成AFB1、AFB2、AFG1、AFG2、 AFM1 ,FB1、FB2、T-2 毒素、ZEN、OTA 以及 DON 浓度依 次为 46.5,30,46.5,35,100,50,50,600,75,100,2 000 ng - mL—1的混合对照品溶液。 2.4供试品溶液的制备取藤茶粉末[过三号筛,筛 孔内径(355±13)im,50目]约5 g,精密称定,置均质 瓶,精密加入80%乙腈溶液100 mL,均质器上提取45 s,8 000 r • min-1 离心20 min( r = 10 cm),精密量取上 清液20 mL,置50 mL量瓶,加水稀释至刻度,摇匀。 精密吸取稀释后的溶液20 mL,减压浓缩至约5mL,放 冷,离心,孔径0.22 im滤膜滤过,缓慢通过已经活化 好的固相萃取柱(依次用甲醇和水各5 mL淋洗活 化),直至空气进入柱子,先用纯化水5 mL淋洗,再用 甲醇5 mL洗脱,收集洗脱液,于平行蒸发仪上浓缩至 近干,用50%甲醇转移并定容至2 mL,放冷,离心,孔 径0.22 im滤膜滤过,即得供试品溶液。 2.5线性关系与灵敏度考察 为考察基质效应对方 法灵敏度的影响,将上述混合对照品溶液分别用空白 基质和50%甲醇稀释成系列混合标准工作液,以峰面 积对各个真菌毒素的质量浓度作线性回归,绘
中药材中常见真菌毒素污染状况及分析方法研究进展

中国是中药材的发祥地,运用中药材及其制品防病治病 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临床经验。我国也是中药材和中成 药的主要生产国和出口国之一,2016年我国中药材及饮片出 口额达到 1058亿美元,我国的中药材出口包括东南亚、日 本、原苏联、美国以及港、澳等 170多个国家和地区。目前,我 国出口的各类中药材约有 500种。随着我国中医药事业的不 断发展,中药疗效在被认可、重视的同时,其安全性也受到广 泛关注。外源性 有 害 残 留 物 是 影 响 中 药 材 安 全 性 的 因 素 之 一。当前研宄的主要内容包括农药、重金属、二氧化硫、真菌 毒素残留等,其中霉变导致的真菌毒素残留是引起中药材及 其制品品质变化的重要因素之一。中药材采集后不及时干 燥、贮存不当或在制备与加工过程中处理不善,均可能被各种 真菌污染并产生真 菌 毒 素 〔1〕。 近 年 来 有 诸 多 文 献 报 道 中 药 材及其他药用植物受黄曲霉毒素〔2,3〕和赭曲霉毒素 A、伏马菌 素和玉米赤霉烯酮污染的报道〔4,5〕。随着人们对中药安全性
色谱检测技术对粮食真菌毒素的检测方法分析

色谱检测技术对粮食真菌毒素的检测方法分析摘要:食品安全关系到人们的健康,这也是人们越来越关注食品安全的原因。
除了很多食品安全问题之外,食品中真菌代谢产生的各种毒素对人类身体健康影响也很大。
食品霉菌毒素检测技术的发展非常重要,关于食品霉菌毒素的检测作为本文的切入点,将全面分析色谱检测技术检测食品霉菌毒素的过程,并对检测结果进行分析总结,,希望为色谱检测技术对粮食真菌毒素的检测方法优化提供参考。
关键词:霉菌毒素;食品安全;色谱检测;真菌毒素色谱检测技术由两种技术组成,即气相色谱技术和液相色谱技术,它们都有合适的气体载体或液体载体。
在这两种技术中,气相色谱常用的载体是惰性气体。
分析惰性气体时,检测器必须使用仪器——气相色谱仪——对样品进行取样,然后进行色谱分析。
目前,食品检验部门一般采用气相色谱法检测挥发性液体或固体,尤其是固体混合物。
在食品安全检验中,一般采用液相色谱法进行分析。
若采用色谱检测技术进行气——液层析,则需将填充于柱子中的各流动相按检测器分组。
1.霉菌毒素分析检测技术1.1霉菌毒素分析的预处理技术真菌毒素的预处理包括两个步骤:提取和纯化。
在分析过程中,应依据样品的理化特性及样品的理化特性,对样品的萃取及提纯方式进行研究。
针对各种真菌毒素物理、化学特性存在很大差别的特点,在前处理工艺中,如何选用适宜的萃取溶剂,直接关系到萃取效率。
萃取净化可以减少色素、脂肪和蛋白质的干扰,减少基质对真菌毒素电离的影响,延长色谱柱的寿命。
目前,真菌毒素分析常用的前处理技术介绍了液液萃取法,固相萃取法,免疫亲和度的纯化方法,以及多功能纯化方法。
高贝等采用LC-MS法对粮食和食品中5种霉菌毒素进行定量分析。
利用多功能色谱检测技术对粮食进行预处理的新方法,该方法具有操作简便、效率高、使用方便等特点,可为检验单位及生产厂家提供技术支撑[1]。
由于有机溶剂对环境造成严重污染,为了保护环境和降低成本,在实验性能不变的情况下,如何降低萃取剂使用量,已成为国内外学者关注的焦点。
玉米中真菌毒素污染情况分析

分析检测玉米中真菌毒素污染情况分析柴彦军(河北省唐山市滦南县第一中学,河北唐山 063000)摘 要:目的:对2020年在11个省份收集的85份玉米样品进行真菌毒素检测分析。
方法:采用胶体定量免疫层析法和酶联免疫试剂盒法对样品中黄曲霉毒素B1、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呕吐毒素)及玉米赤霉烯酮的含量进行检测,并按照《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中真菌毒素限量》(GB 2761—2017)对结果进行分析评价。
结果:黄曲霉毒素B1的检出最高含量为38.39 μg/kg,超标率为3.5%;呕吐毒素的检出最高含量为3 087.2 μg/kg,超标率34.1%;玉米赤霉烯酮检出最高含量为2 351.0 μg/kg,超标率为40.0%。
结论:2020年收集的玉米中真菌毒素超标率较高,其中呕吐毒素和玉米赤霉烯酮污染程度较重,黄曲霉毒素B1的污染比其余的2种毒素污染轻,玉米中真菌毒素总体污染情况需引起重视。
关键词:玉米;真菌毒素;污染分析真菌毒素是真菌产生的次级代谢产物,种类繁多,人们已发现的真菌毒素有400多种,且在粮食和饲料原料中普遍存在[1-2]。
常见的真菌毒素种类主要有黄曲霉毒素、玉米赤霉烯酮、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呕吐毒素)等,玉米、花生、稻谷、小麦等谷物及其制品容易受到真菌毒素的污染[3]。
黄曲霉毒素具有较强的毒性和致癌性,玉米赤霉烯酮有雌激素作用,会造成神经系统亢奋,危害母畜的生殖系统。
呕吐毒素会引起猪拒食、生长能力以及对传染病的抵抗能力下降[4-5]。
真菌毒素的污染会给动物带来严重危害,人体也会通过食品的食物链传播间接遭受真菌毒素的危害。
通过对粮食及饲料原料中真菌毒素的严格检测,监管与防治粮食及饲料原料中真菌毒素污染是十分重要的。
在基层由于条件限制,无法使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进行玉米中真菌毒素的检测,快速检测方法可以在不用大型仪器的前提下,快速了解玉米中真菌毒素污染水平,对粮食质量安全控制与饲料原料质量安全控制具有重大意义。
真菌毒素检测中的误差来源和控制

Iustry科技文苑行业76 食品安全导刊 2020年7月真菌毒素广泛存在于自然界,常见的真菌毒素包括黄曲霉毒素、脱氧学府镰刀菌烯醇、玉米赤霉烯酮、赭曲霉毒素、伏马毒素等,其对人体健康的主要危害包括致癌、致畸等。
通常而言,真菌毒素在食品中的含量较低,通常只有ppm 或ppb 级别(ppm 级别相当于32公斤粮食中的一颗),且真菌毒素分布不均——分布位置比较集中、单一,高污染区域和低污染区域的浓度相差数千倍。
因此,如何取样是检测真菌毒素的关键,要做到取样位置恰当、取样量合适。
1 取样一般而言,取样原则包括数量保证、随机抽取、机会均等、没有倾向性等方面。
同时,较为理想的采样量一般需要大于1kg,总样品数量达到4kg,缩分样品量达到2kg,实验室样品量达到500g。
此外,抽取点位要均匀分布,位置合理,随机但不能随意,即科学布点、选取中央位置,还应在易发生霉变的位置适当增加点位。
2 制样制样顺序是先磨后分,还是先分后磨?真菌毒素的分布位置较为集中,可能一批粮食中的某一个点位才会存在真菌毒素,如果采取先分后磨的原则,很可能会将受污染的点位划分出去,从而造成检测结果出现“未检出”的尴尬局面。
例如,10颗玉米中1颗含有真菌毒素,那么检出的可能性只有10%,而未检出的可能性有90%。
所以,实验室应采取先研磨后分样的方法,进而保证制样的均一性,让样品更加均一,检出值更加可靠。
粒度大小为多少才最合适?粒度太大易导致混合不均真菌毒素检测中的误差来源和控制□ 彭冬 乌海市检验检测中心摘 要: 现如今,真菌毒素检测已成为食品安全检测的重要关注点之一,其中,如何出具准确可靠的结果尤为受到重视。
因此,需尽可能减少测量误差及控制检测过程中的关键风险点,进而确保检测结果准确可信。
本文从取样、制样、前处理、方法选择等方面进行逐一阐述,希望能为提高检测工作质量、降低风险提供参考。
关键词:真菌毒素 检测 控制Copyright©博看网 . All Rights Reserved.科技文苑Jul 2020 CHINA FOOD SAFETY 77匀,存在取样误差,提取难度大,导致检测结果误差较大;粒度太小又会增大杂质的提取度。
真菌毒素的介绍和定量检测

霉菌毒素检测流程
料堆→取样→次分样→研磨→称取→前处理 →仪器分析→结果解读。
食品中真菌毒素限量规定GB 2761—2011
⻝食食品中真菌毒素限量量GB 2761—2011
食品类别 玉米、玉米面(渣、片)及玉米制品 稻谷、糙米、大米 小麦、大麦、其他谷物 小麦粉、麦片、其他去壳谷物
发酵豆制品 花生及其制品 其他熟制坚果及籽类
1
毒素类别
限量(ug/kg) 20.0
10.0 5.0 5.0 5.0 20.0 5.0
霉菌毒素危害的特点
①普遍性,在谷物生产、储藏、加工阶段均已被感染,尤其是玉米; ②隐蔽性,感官难于判断,除非已发生颜色、气味等变化,隐蔽型毒素常规 方法无法检测; ③微量性,低剂量即可导致畜禽疾病; ④蓄积性,如ZEN和OTA不易排出体外,会在体内积蓄达到中毒剂量; ⑤协同性,混合污染,协同作用,加大对畜禽机体和生产性能的危害。
黄曲霉毒素 B
植物油脂(花生油、玉米油除外) 花生油、玉米油 酱油、醋、酿造酱(以粮食为主要原料) 婴儿配方食品 较大婴儿和幼儿配方食品 特殊医学用途婴儿配方食品 谷物
10.0 20.0
5.0
0.5(以粉状产品计) 0.5(以粉状产品计) 0.5(以粉状产品计)
5.0 5.0 5.0 60.0 60Fra bibliotek0 1000.0
真菌毒素的简介
一种真菌可以产生多种不同的真菌毒素,不同的真菌可以产生相同的真菌 毒素。目前已知能产生真菌毒素的真菌有150余种,产生的真菌毒素约有300种, 其中包括黄曲霉毒素、赭曲霉毒素、玉米赤霉烯酮及其衍生物类毒素、A型单端 孢霉烯族、B型单端孢霉烯族等.真菌的生长和繁殖都需要一定的温、湿度条件, 最适宜生长温度一般为20~30℃,霉菌繁殖产毒的最适温度为25~30℃。其中曲 霉菌属最适宜生长温度为30℃左右,青霉菌属为25℃左右,镰刀菌属一般为25℃ 左右.当真菌处于干燥、低温或处于与其他真菌竞争的应激情况时,就会产生 霉菌毒素,由于真菌生长有一定的地域性,因此,不同区域占优势的真菌毒素 种类也不同,如在亚热带和热带地区,农产品和饲料主要被黄曲霉素和某些赭 曲毒素污染;而玉米赤霉烯酮、呕吐霉素、赭曲霉毒素A、T-2毒素、烟曲霉毒素 则在温带地区占有显著优势。
食品中的真菌毒素

食品中的真菌毒素英东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 12食品质量与安全2班黄浩燕 12129022002 摘要:真菌毒素污染是当前国际食品安全问题的一个重要议题,介绍了真菌毒素分类及其污染对于人类健康的危害;就食品中真菌毒素的化学性质、产毒条件及影响因素、检测方法和去毒技术进行了综述。
关键词:真菌毒素;检测;去毒1.真菌毒素的定义真菌毒素( mycotoxin) 是由某些真菌( fungi) 在生长过程中产生的有毒次级代谢产物,目前已知的种类有300 多种[1]。
有30 多种真菌毒素对人类和动物有强毒性。
包括黄曲霉毒素、赭曲霉毒素、棒曲霉素、玉米赤霉烯酮和伏马毒素等。
这些毒素可广泛污染食物、农作物及其制品等[2]。
真菌毒素可使动物呈现急性、亚急性和慢性中毒症状, 有些还引起癌症(致癌物) , 某些真菌毒素还具有诱变作用, 能够引起感染生物的突变( 也可称癌性) , 以及畸形发生, 即具有引致发育中胚胎畸形的能力。
因吃有真菌毒素的食品和饲料而造成的中毒称为中毒症。
2.真菌毒素的分类目前为止,全世界已经发现了300多种结构不同的真菌毒素,其中已经被分离鉴定的有20多种。
Hesseltine就真菌毒素对农业及人类健康的危害程度和对社会经济发展影响的重要性,对世界上30多个国家和地区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杂色曲霉素(sterigmatocystins,ST)、展青霉素(patulin,Pat)、圆弧偶氮酸(cycloplazonlc acid,CPA)等,该项调查进行之时伏马菌素(fumonisins,FMs)尚未被发现。
调查还发现,被真菌毒素污染最严重的农产品是玉米、花生和小麦。
因此,真菌及其毒素与人类健康的关系已引起全世界的广泛关注。
2.1常见的真菌毒素及其对食品的污染2.1.1 黄曲霉素( aflatoxin,AF)黄曲霉素主要是黄曲霉Aspergillusflavus和寄生曲霉Aspergillusparasiticus的代谢产物,具有极强的致癌性和毒性。
固相萃取-液质联用法测定土鳖虫中12种真菌毒素

用呵,其共同毒性主要是致DNA损伤和细胞毒性,低
浓度下即可对人和动物健康造成危害,使肝脏、肾脏和
类中药,土鳖虫在加工、运输、贮藏过程中易发霉,沾染
胃肠道发生病变心巴对人类健康造成威胁 ,《中华人
真菌叫其真菌产生的真菌毒素对人体及动物具有毒 害作用,关于动物药材易污染真菌的问题目前已得到
民共和国药典)(2015版)已收录了 19种中药材黄曲霉 毒素的限度检查但并未对土鳖虫中的黄曲霉毒素
本文通过HLB固相萃取柱净化,液相色谱-串联 质谱检测,建立了土鳖虫中黄曲霉毒素B,、B2、G“G2、 Mi,伏马毒素B、B“赭曲霉毒素A、玉米赤霉烯酮、呕 吐毒素、T-2毒素和桔青霉毒素共12种真菌毒素的检 测方法,以期为土鳖虫药材中多种真菌毒素的含量测
定提供依据。
1材料与方法
1.1仪器 岛津LC30A-4500 Q-trap型液质联用仪;Milli-Q
疫亲和柱净化.UPLC-MS/MS测定了天麻药材中黄曲
霉毒素的含量。杨丽博等删采用免疫亲和柱净化-高 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小麦粉中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关 于多种真菌毒素的同时检测,多采用多功能免疫亲和 柱净化冋或HLB固相萃取柱冋净化,免疫亲和柱利用 抗原抗体特异性可逆结合的原理,而多功能免疫亲和 柱只针对几种类型的真菌毒素进行净化富集,对于多 种真菌毒素的检测具有局限性。HLB固相萃取柱的保 留机理为反相,通过一个“特殊的极性捕获基团”来增 加对极性物质的保留提供很好的水浸润性,可用于不 同种类的真菌毒素的净化处理。
烯酮等真菌毒素的污染,本研究以土鳖虫为例建立的检测方法,以期为动物类中药的真菌毒素污染的含量测定
提供技术支持及理论依据。
关键词:土鳖虫真菌毒素HLB固相萃取柱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
5.真菌毒素的检测解析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 (enzyme 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 是一类常用的免疫酶技术。是将已知的抗 原或抗体吸附在固相载体表面,使抗原抗 体反应在固相表面进行。 常用的酶:辣根过氧化物酶(HRP) 碱性磷酸酶(AP)。
ELISA方法的基本原理
(1)使抗原或抗体结合到固相载体表面,并保持其免
⑵呋喃环有双键者毒性强,具有致癌性; ⑶溶于油、氯仿、甲醇等有机溶剂,不溶于水、乙醚、石油醚;
⑷耐热,加热到280℃才裂解破坏;
⑸在中性和酸性溶液中稳定,在pH值9-10的强碱性溶液中迅速 分解。
2.黄曲霉毒素的毒性
急性毒性:剧毒物,毒性是氰化钾的10倍,砒霜的68倍。
慢性毒性:动物生长迟缓,肝脏出现亚急性或慢性损伤。
4.检测 (1)薄层色谱法 (2)高效液相色谱法 (3)气相色谱法 (4)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第二节 主要真菌毒素及其检验
1.黄曲霉毒素 (1)特性 (2)食品中来源 (3)毒性与危害 (4)检测方法
霉菌
霉菌均由分枝或不分枝的菌丝构成,许多菌丝交织在一起 形成菌丝体,菌丝在光学显微镜下呈管状,2~10 um 比 一般细菌放线菌细胞大几倍至几十倍,与酵母菌相似,而 其菌丝又分为有隔菌丝和无隔菌丝,再就是根据其功能不 同又分为营养菌丝,气生菌丝。 无隔菌丝:菌丝为长管状,单细胞,细胞质内含多个核, 其生长过程只表现为菌丝的延长和细胞核的裂殖增多,以 及细胞质的增加,如毛霉,根霉,犁头霉。 有隔菌丝:为大多数的。菌丝由横隔膜分隔成成串的多细 胞,每个细胞内含有一个或多个细胞核,有些菌丝外观看 起来像多细胞,但横隔膜上有小孔,使细胞质或细胞核, 可自由流通,每个细胞功能也相同,如青、曲、白地霉。
真菌毒素快速检测技术

分析与检测Tlogy科技40 食品安全导刊 2017年10月真菌毒素,又称霉菌毒素,是真菌在食品或饲料里生长所产生的代谢产物,对人类和动物都有害。
真菌毒素可通过饮食进入人或动物体内,引起人或动物的急性或慢性中毒,进而损害机体,造成肝脏、肾脏及神经组织等的伤害。
真菌毒素主要包括黄曲霉毒素、呕吐毒素、玉米赤霉烯酮赭曲霉毒素等。
1960年,英国10万多只火鸡因食用被黄曲霉毒素污染的饲料而死亡,此事件发生后,真菌毒素才逐渐引起人们的重视。
受全球气候变暖、干旱等因素的影响,食用和饲用农产品受真菌毒素污染的现象日趋严重,世界各地对于真菌毒素污染的报道也日渐增多,玉米、小麦、大麦、花生等谷物以及干果、水果、中药材、牛奶等都容易被真菌毒素污染。
因此,为减少霉菌污染,真菌毒素检测手段必不可少,本文全面介绍了真菌毒素的常规检测和快速检测方法。
真菌毒素的常规检测方法液相色谱或液质联用法:高效液相色谱法(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HPLC)和液相-质谱联用法(LC-MS/MS)具有分辨率高、准确性好、灵敏度高、检测限低等优点。
目前,我国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中使用较多的也是高效液相色谱法,其中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较为常用,其流动相主要为甲醇、乙腈和水或三者组成的混合溶液。
HPLC 可结合多种检测器,如紫外检测器(uv)、二极管阵列检测器(DAD)、荧光检测器(FLD)、质谱检测器(MS)以及电化学检测器(EC)等。
薄层色谱法:又叫薄层层析法(Thin Layer Chromatography,TLC),1968年AOAC 首次提出利用微柱、薄层色谱法测定花生和花生制品中的黄曲霉毒素,此后许多国家也采用此法作为标准方法,它也是我国的标准方法。
TLC 根据真菌毒素能在紫外区域发出特殊荧光的特点来检测真菌毒素,样品经过提取、柱层析、洗脱、浓缩及TLC 分离后,在特定波长紫外灯下照射,可观察到荧光。
粮食中常见的真菌毒素及其限量标准、检测方法

粮食中常见的真菌毒素及其限量标准、检测方法作者:王镱睿来源:《山西农经》2019年第06期摘 要:真菌毒素是真菌的有毒代谢产物,为确保国家粮食安全,不能忽视真菌毒素对人类健康、经济作物等造成的不利影响。
系统梳理了粮食中常见的真菌毒素种类及其限量标准、现行有效的检测标准,为相关检测机构提供科学依据。
关键词:真菌毒素;粮食;限量标准;检测方法文章编号:1004-7026(2019)06-0119-03; ; ; ; ;中国图书分类号:TS210 ; ; ; ; 文献标志码:A1; 真菌毒素真菌毒素(Mycotoxin)是指产毒真菌在适宜的环境条件下代谢产生的有毒物质[1]。
真菌毒素能够污染粮食谷物、水果蔬菜等植源性农产品,从而通过食物链的富集作用,对人类和其他经济动物产生致癌、致畸等不良后果,对人类健康和禽畜养殖的生产安全产生了严重威胁。
真菌毒素被世界卫生组织(WHO)和联合国粮农组织(FAO)视为食源性疾病的祸首。
据FAO调查显示,全球每年约有25%的粮食会受到真菌毒素的污染,约2%的农作物受到严重污染而失去食用和使用价值,造成经济损失。
我国是真菌毒素污染最严重的国家之一[2-3]。
为了避免因为不了解真菌毒素的危害,而忽视粮食中的真菌毒素,本文系统梳理粮食中常见的真菌毒素种类,了解真菌毒素的限量标准和我国现行有效的定量检测方法,为相关检验检测机构掌握检测方法提供帮助。
2; 粮食中常见的真菌毒素及其限量标准、检测方法我国重点关注毒性强、高频污染的真菌毒素,在粮食领域主要包括黄曲霉毒素(主要是AFB1)、玉米赤酶烯酮(ZEN)、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DON)等。
2.1; 黄曲霉毒素黄曲霉毒素(Aflatoxins)可以由曲霉菌黄曲霉、寄生曲霉、集峰曲霉和伪溜曲霉4种产生,其基本结构是二呋喃环和香豆素,可分为黄曲霉毒素B1、B2、G1、G2、M1、M2等。
黄曲霉毒素毒性极强,会导致人和动物出现肝中毒、肠胃肾等脏器出血,甚至使人类和动物罹患肝癌,引起死亡。
食品中真菌毒素的检测与控制技术研究

02
03
毒性
污染食物
伏马毒素是一种神经毒素,可引 起动物和人类的中枢神经系统损 伤,如行为异常、肌肉萎缩等。
伏马毒素主要污染粮食、饲料和 食品。
03
食品中真菌毒素的检测技术
薄层色谱法
01
薄层色谱法是一种经典的分析方法,其原理是利用吸附剂将样品中的成分吸附 在固定相上,再利用流动相将不同成分进行分离。这种方法在真菌毒素检测中 主要用于黄曲霉毒素、赭曲霉毒素等。
食品中真菌毒素的检测与控制 技术研究
汇报人:XXX
2023-12-17
目
CONTENCT
录
• 引言 • 真菌毒素的种类与特性 • 食品中真菌毒素的检测技术 • 食品中真菌毒素的控制技术 • 真菌毒素检测与控制技术的研究进
展 • 结论与展望
01
引言
背景与意义
真菌毒素广泛存在于食品中
真菌毒素是由真菌产生的有毒化合物,可以在粮食 、饲料、水果、蔬菜等食品中产生。
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共同应对 全球范围内的真菌毒素污染问题 ,保障食品安全和人类健康。
THANK YOU
感谢聆听
对不同真菌毒素开发相应的引物和探针。
03
色谱分析法
利用色谱柱将真菌毒素与其他杂质分离,再通过检测器检测真菌毒素的
含量。该方法具有分离效果好、灵敏度高、重现性好等优点,但需要使
用有机溶剂,对环境和人体健康有一定影响。
真菌毒素控制技术的研究进展
物理控制技术
生物控制技术
通过加热、干燥、冷冻等物理手段破 坏真菌毒素的结构,从而降低其毒性 。该方法简单易行,但可能对食品营 养成分和口感产生影响。
75种真菌毒素检测方法

75种真菌毒素检测方法
真菌毒素是一类对人体健康有害的化合物,因此检测真菌毒素
的方法至关重要。
目前有多种方法可用于检测真菌毒素,以下是其
中一些常见的方法:
1. 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HPLC-MS),这是一种常用的检测
真菌毒素的方法,通过分离和鉴定样品中的真菌毒素。
2. 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这种方法也常用于检测真菌
毒素,特别是挥发性真菌毒素。
3. 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ELISA是一种常规的生化
实验技术,也可以用于检测真菌毒素,具有高灵敏度和高特异性。
4. 荧光免疫分析(FIA),这是一种基于荧光信号的检测方法,可以用于真菌毒素的快速检测。
5. 生物传感器技术,生物传感器结合生物识别元件和传感器技术,可以实现对真菌毒素的高灵敏度检测。
6. 核磁共振(NMR),核磁共振技术可以用于对真菌毒素进行结构鉴定和定量分析。
7. 毒素生物学检测法,利用细胞培养、动物实验等方法,观察真菌毒素对生物体的毒性作用,从而进行检测和评估。
8. 基因检测法,利用PCR等分子生物学技术,可以检测真菌毒素产生真菌的基因或者真菌毒素的基因序列。
此外,还有许多其他检测真菌毒素的方法,每种方法都有其适用的场合和优缺点。
在实际应用中,常常需要综合考虑多种因素,选择合适的方法进行真菌毒素的检测。
希望以上信息能够对你有所帮助。
粮食中真菌毒素的检测

粮食中真菌毒素的检测一、前言真菌是微生物中的高等生物,是一类有细胞壁,不含叶绿素,无根叶茎,以腐生或寄生方式生存,能进行有性或无性繁殖的微生物。
自然界中的真菌分布十分广泛,并可作为食品中正常菌相的一部分用来加工食品,但在特定情况下又可造成食品的腐败变质。
有些真菌本身不仅作为病原体引发人类疾病,其代谢产物真菌毒素(mycotoxins)也对人及动物造成危害。
真菌毒素是农产品的主要污染物之一,人畜进食被其污染的粮油食品可导致急、慢性真菌毒素中毒症。
1.1粮食中典型的真菌毒素1)黄曲霉毒素(aflatoxin)主要是黄曲霉和寄生曲霉的代谢产物,黄曲霉毒素污染的发生和程度随地理和季节因素以及作物生长、收获、贮存的条件不同而异,粮油作物在收获后、贮藏期以及加工后都能受到产毒菌株污染,有时早在作物收获前就已受到了产毒菌株的污染。
1960年在英格兰南部和东部地区,十几万只火鸡因食用发霉的花生粉而中毒死亡。
剖检中毒死鸡,发现肝脏出血、坏死,肾肿大,病理检查发现肝实质细胞退行性病变及胆管上皮细胞增生。
研究发现火鸡饲料中的花生粉含有一种荧光物质,是导致火鸡死亡的病因,并证实了该物质是黄曲霉的代谢产物,故命名为黄曲霉毒素。
2)赭曲霉毒素最初是从南非的赭曲霉毒株中分离出来的,由赭曲霉(Asper-gillusochraceus)、洋葱曲霉(Aspergillusalliaceus)、鲜绿青霉(Pencilliumviridicatum)、徘徊青霉等代谢产生,包括7种结构类似的化合物,赭曲霉毒素A是其中毒性最强的物质,是自然界中的主要天然污染物。
在一些国家的食品中,赭曲霉毒素A的污染率可达2%~30%。
该化合物主要表现为肾脏毒性。
在巴尔干地方性肾病流行区,6%~18%人群的血液中能检出赭曲霉毒素A。
3)展青霉毒素(Pat),又叫棒曲霉毒素和珊瑚青霉毒素,主要是由棒曲霉(Aspergillusclavatus)、扩展青霉(Pencilliumexpansum)、展青霉(Pencilliumpatulium)、曲青霉(Pencilliumaspergillus)等代谢产生的一种免疫抑制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多种真菌毒素的检测方法分析
摘要:真菌毒素作为产毒细菌的代谢物质,它大量出现在粮谷及饲料当中,产毒真菌具有分布广的特点。
现代农业技术和食品加工工艺虽然较为先进,然而真菌却还是会在作物的生长、储存以及加工中造成危害,并且这些危害往往是不可避免的。
在适当的温度和湿度条件下,产毒真菌就将会在食用坚果、油料种子、谷物等粮食作物中繁殖与生长。
与此同时,这些真菌真毒也可能会由于畜禽食用含有真菌毒素的实物而进入到其蛋和乳中,进而进入到食物链当中。
真菌毒素拥有致癌性、毒性、致畸性等危害,能够引发人畜肾中毒、肝中毒以及生殖异常,因而对其进行检测也就变得十分必需了。
关键词:真菌毒素;检测方法;分析
真菌毒素也被学者们称之为毒菌毒素,它是产毒真菌的代谢物,它广泛存在于饲料和粮谷中,一旦人畜食用了被真菌毒素污染过的粮食、饲料,极有可能会出现癌症、肝中毒等严重后果,所以这也是人畜健康和生命的重要威胁之一。
从一份分析报告中的数据我们可以大致了解到,世界上大约四分之一的谷类作物都受到了真菌毒素不同程度的污染,每年因此造成的经济损失也已达到数十亿美元。
所以,对粮谷、饲料和畜牧产品造成最大危害的问题之一便是真菌毒素污染的问题。
以下笔者将结合自身多年实践工作经验,并通过本文,针对多种真菌毒素的检测方法进行分析。
1 生物鉴定检测方法
这种检测方法主要是运用真菌毒素可影响家禽、微生物以及水生动物等生物的细胞来检测真菌毒素是否真正存在,其专一性较差、灵敏度低,通常情况下仅作为化学分析方法的佐证。
同时,它的优势在于检测物质无需高纯度,一般用于定性。
一共包含十种:(1)植物实验;(2)饲喂实验动物试验;(3)鳟鱼试验;(4)鸡胚试验;(5)鸭胚试验;(6)荧光反应;(7)组织培养检测法;(8)对微生物遗传因子影响试验;(9)细菌发光试验;(10)抑菌试验。
2 化学分析法
化学分析法又被称之为薄层色谱法,它主要应用于分离、分析黄曲霉毒素的检测过程中,是最早、最广的检测技术。
为能有效提升薄层色谱的分辨率,部分样品黄曲霉素检测往往都是应用高效薄层层析方法,当薄层分析仪出现之后,高效薄层层析法和薄层色谱法可以实现自动化定量定性,最小黄曲霉毒素量将无需利用目测,分析的速度将得到极大提升,同时结果也将变得更精准。
Otta等把光度计和高压薄层色谱法相结合,并对10个样品中黄曲毒素B1、B2、G1、G2情况进行分析,很多食品中均可以实现检测,利用高压薄层色谱法把样品进行分离和提纯,通过光度计实现定量,完成了低耗、有效、快速定量多种食品中的AFT,同时薄层色谱法在镰刀菌毒方面也有大量运用。
TLC分离效率及其检测精度伴随高效薄层色谱法和薄层扫描仪的应用与发展得到了相应的提升,进而在真
菌毒素的检测领域中TLC技术也得到了更加广泛的应用。
3 免疫分析法
真菌毒素具有抗原性弱的特点,隶属半抗原。
检测食品中真菌毒素较为常用的方法是理化方法或者生物学方法。
然而理化方法所使用的器材通常价格比较昂贵,并且操作过程相对繁琐。
通过真菌毒素单克隆抗体检测真菌毒素具有特异性强、敏感度高的特点,通常适合在食品样品检测中使用。
此种方法主要是应用了酶、免疫和生化技术,开创了一条分析真菌毒素的新领域。
从当前形势来看,应用最广泛的方法主要有酶联免疫法、放射免疫法、亲和层析法。
其中亲和层析法是通过免疫化学反应原理,应用大量单克隆抗体,有选择性的吸附提取液当中的抗原物质,同时这种技术在试验样品的检测灵敏度和净化效果方面比其它方法具有优势,这主要是因为抗原抗体可以高选择性、高灵敏度、高特异性,特别是使用有害试剂可被控制,其对于环境危害小的特点更是得到了越来越多科学家的好评。
4 生物芯片分析法
这种检测方法是自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逐渐发展起来的新型技术,尤其是近年来生物科学实现了快速的发展。
此方法主要是分子生物学、半导体微电子、激光、化学染料等学科和生命科学相互交融的一项技术,关键是凭借核酸杂交等生物分子的反应极其特异性,并通过荧光标记DNA碱基处于不同波长下发射、吸收光,荧光信号强度和样品中靶分子的含量具有一定线性关系来完成分析一项前沿学科已经成为科学家们的关注焦点。
与此同时,生物芯片分析技术可以完成高通量、多参数的同步分析,而且可进行全自动、快速分析,以上优点都使其在环境、医药等诸多领域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因此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
在分析真菌毒素的领域中,通过应用抗体芯片技术能够实现同步分析多种真菌毒素,并且提取和检测时间将大幅度降低,从而有效提升了工作效率,该项技术同时也逐渐成为了监督食品安全、质量和卫生的最新方法。
5 仪器分析法
真菌毒素检测的方法主要有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高效液相色谱法、毛细管电泳法和荧光光度法。
上个世纪70年代,液相色谱进入到了高效液相色谱的时期,测试消耗时间也大幅度降低。
高效液相色谱法适用适宜的流动相成分及其比例,通过反相色谱柱来分离各种毒素,然后利用质谱、荧光检测器或者紫外线检测器来完成分析过程。
大部分真菌毒素均能够运用上面的方法,并且可靠性、稳定性、灵敏度较高,是当前被广泛认可的检测方式。
特别是质谱和液相色谱连用的技术,能够同步提供目标化合物分子结构信息及其保留时间,拥有灵敏度小、杂质影响小、净化要求低、适用多组分析的优势,能够完成定性、定量分析。
各种各样的检测方法虽然均在不断发展和更新,然而高效液相色谱检测方法始终自身的高检测效能、分析速度快、高分离效能等诸多优势,在分析过程中应用最为广泛,同时也正是这一原因使得测定多种真菌毒素的方法能够实现。
6 结语
总而言之,从当前形势来看,真菌毒素所产生的危害范围和长度极大,因此对其进行检测已变得十分必要。
与此同时,针对真菌毒素进行检测是一项相对繁琐的工作,因而需要相关工作者在实际检测过程中认真分析、研究,不断总结有关经验教训,并在此过程中发挥自身的创新能力,最终将真菌毒素检测过程中的难点和瓶颈一一击破。
参考文献:
[1]黄广明,李肖红,阳艳林,赵江林,劳晔.2012 年上半年饲料中霉菌毒素污染状况的分析[J].养猪,2012(06):13-14.
[2]宫小明,任一平,董静等.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测定花生、粮油中18种真菌毒素[J].分析测试学报,2011(01):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