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两章 导学案三

合集下载

《孟子》二章导学案设计(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孟子》二章导学案设计(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孟子》二章导学案设计(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教学目标:1、积累文言实词、虚词。

2、反复诵读,做到熟读成诵,烂熟于心,出口成章,培养文言语感能力。

3、正确翻译文言文。

4、明白“大丈夫”的含义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道理,培养高尚的情操及忧患意识,以乐观的态度对待生活。

教学重点:1.疏通文意。

2、联系实际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孟子的说理技巧。

课时安排:4课时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第一课时 2017-12-11 星期一一、引入常理上,人们是不喜欢磨难的,但磨难对有些人来说却是有所作为的基础。

二、作家作品 孟子: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合称“孔孟”,有“亚圣”之称。

 主张“仁政”、“王道”。

孟子生活在各诸侯国互相攻伐,社会骚乱的战国时代。

因此,他提出“施仁政”,“行王道”的主张,反对武力兼并,这篇短论很能代表他的主张。

 最早提出“民贵君轻”的主张 《孟子》现存七篇,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 孟子的有关故事:孟母三迁孟母断机杼 《孟子》记录了孟子的治国思想、政治观点和政治行动,儒家经典著作之一。

其学说出发点为性善论,主张德治。

南宋时朱熹将《孟子》与《论语》《大学》《中庸》合在一起称“四书”。

三、读课文,初步把握文章内容。

1、课文朗读录音。

2、积累文言词语 发:。

 畎(quǎn)亩:。

 举:。

 士:。

 市:。

 故:。

 任:。

 是:。

 必:。

 苦:。

 心志:。

 劳:。

 饿:。

《孟子两章》导学案

《孟子两章》导学案

课题: 孟子两章编制人: 刘华使用方法及说明:1.朗读法,本语句整齐、流畅,一气贯注,适合朗读训练。

2.讨论法,文章结构严谨,逻辑性强,适合思维训练。

学习目标:1.读准字音,划准节奏,初步揣摩文言文诵读技巧。

2.辨析疑难字词,疏通疑难句意,积累文言词汇。

3.在读中积累文言词汇,在读中品味文言韵味,在读中感知内容要点4.通过对作品的阅读探究,引导学生理解孟子的“仁政”思想,启迪学生明了“人才是在艰难的环境中磨炼出来的”道理,激发学生对人生的思考。

重点、难点:1.顺畅朗读、背诵文言课文。

2.难点、学习古人说理论证的方法。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

1.作家作品简介。

孟子(约前372一前289),名轲,字子舆,邹(今山东邹县)人,战国时期,思想家、教育家,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地位仅次于孔子,后世常以“孔孟”并称。

在孔子的“仁”学基础上,提出了系统的“仁政”学说,政治主张主要是“仁政”“兼爱”“非攻”,主张和平,反对战争,2.重点词注音。

米粟.()寡.助()亲戚.()3.理解重点词语。

郭:环:池:兵革:委:去:域:固:威:至:顺:畔:4.掌握文中通假字。

亲戚畔.之:5.翻译重点句子。

①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译:②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译:二、自主合作学习问题一:《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中对于战争,作者认为什么最重要?如何证明的?问题二:《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中对于治国,作者认为什么重要?如何证明的?由战争到治国作者运用了什么论证手法?问题三:这篇文章的论点分别是什么?三、当堂检测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米粟.亲戚畔.之2.解释下列加点字的古今不同意思。

池.非不深也古义:今义:委而去.之古义:今义: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古义:今义:亲戚..畔之古义:今义:3.翻译句子①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②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四、思维导图,课堂小结1.文章结构分析。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论点: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孟子二章导学案

孟子二章导学案

《孟子二章》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能准确、流畅的朗读课文,能背诵课文。

2、翻译课文,记住词句意思;能理清文章的论证思路及结构。

二、学习指导:(一).自主先学:1.阅读助读资料。

了解孟子及《孟子》2.读课文导读提示(即标题下方框内的文字),归纳出要点标注在课本上。

3.初读课文,要求:(1)用蓝笔划出不认识的字和不理解的词,通过课下注释和查工具书将这些字及其读音、词义写在该字附近处。

(2)默读课文至少5遍。

4.结合注释及资料翻译课文,将重点实词、虚词的意思写在该字上面。

5、注意以下字的读音:“夫”,fú,发语词,放在句首,以引起议论。

“粟”,sù,谷子,与“栗”区别。

寡guǎ亲戚qī畔 pàn助读资料1、作家作品简介:孟子(公元前372~公元前289),邹人,名轲,思想家、教育家,是继孔子以后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合称“孔孟”,有“亚圣”之称。

孟子的思想事迹大都见于《孟子》一书。

《孟子》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记述了孟子的言行、政治主张、哲学主张及个人修养。

孟子的政治主张主要是主张和平,反对战争。

(二)小组讨论:要求逐字逐句理解课文内容,讨论课文中的一些重要的知识点小组分配:全班五个小组,每组5人教师巡视,个别点拨(三)、交流展示第一组:朗读课文教师点评第二组给加点的字注音失道寡助()亲戚畔之()第三组解释下列划线的词。

天下顺之()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委()而去()之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第四组翻译下列句子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戈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第五组掌握重点文言词语:(1)古今异义:郭:古义()。

今义()亲戚:古义()。

今义()(2)一词多义城:三里之城()兵:兵革非不坚利也()城非不高也()兵甲已足()国: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君子:故君子()有不战去国怀乡()花之君子()者也国恒亡()池:池()非不深也道:得道()者多助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中道()崩殂不足为外人道()也(4(5)通假字:亲戚畔之:教师引导学生逐一分析点评(四)、质疑拓展:学生提出学习中还没有解决的疑难,教师点拨引导(五)、检测反馈:一、基础训练题1. 解释下列划线的词。

《孟子两章》导学案

《孟子两章》导学案

《<孟子>两章》导学案【学习目标】1.积累文言文常用的实词、虚词,扩充文言词汇量,逐步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2.了解孟子的道德主张,领会文章的思想内涵。

【学习过程】《鱼我所欲也》【学习目的】:1. 积累文言词语。

2. 准确地翻译课文。

3. 学习本文比喻恰当、对比鲜明、说理透辟的论证方法4. 认识孟子“舍生取义”思想的进步性及其现实意义【学习重点、难点】:1. 对课文观点的理解2. 对论证方法的理解【学习过程】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了解孟子及<孟子>。

2.反复朗读课文。

一、定向导入:人生常常会面临各种各样的选择,在关键时刻如何作出正确的选择呢?相信下面的话会给我们提供帮助的。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孟子)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

------(匈牙利裴多菲)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文天祥)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

杀了夏明翰,还有后来人。

------(夏明翰)这几句话表现了作者怎样的价值取向?(生为尊严,生为自由,生为正义。

)今天,我们学习《鱼我所欲也》,看看本文表现了孟子什么样的道德主张。

二、作者作品简介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邹(今山东邹县)人,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地位仅次于孔子,后世常以“孔孟”并称。

其言论和行动的记载,保留在《孟子》一书中。

此书不仅是儒家的重要学术著作,也是我国古代极富特色的散文专集。

《孟子》:《孟子》是儒家经典之一,南宋朱熹把它和《大学》、《中庸》、《论语》合为“四书”,成为此后读书人的必读书。

【见注解 】三、引导学生有目的地朗读课文。

(一)初读课文,读准字音,学会断句。

箪(dān)蹴(cù)羹(gēng)死亦我所恶(wù)(二)再读课文,流利、有感情。

三、师生小结:四、反馈提高:(学习与评价前三题)第二课时学习目标:积累重点实虚词;疏通文意。

九年级语文《孟子二章》导学案

九年级语文《孟子二章》导学案

九年级语文《<孟子>二章》导学案2015-11-20主备:刘荣成鱼我所欲也学习目标:1.积累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学会翻译文言文。

2.学习本文对人生的正确抉择。

3.学习本文的论证方法。

教学过程一、预习导学1.查字典,读准下列加点字的音:一箪.食(dān)一豆羹.()蹴.(cù)苟得(gǒu)不屑(xiè)得我与.()2.阅读全文,查字典,对照课文注释,试翻译课文。

二、导入新课1.作家作品简介:《鱼我所欲也》选自,孟子名轲,字子舆,邹(今山东邹县)人,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

三、词语解释:鱼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是故..贤者有是心也()..所欲有甚于生者()非独贤者能勿丧耳..()()一箪食..,一豆羹()()呼尔..而与之()()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四、填空:1、《鱼我所欲也》主要讲的是:人人都知道“义”比“生”更可贵,“不义”比“死”更可恶,然而只有能把这一主张贯串于他人生实践的始终,而一般人由于受环境的牵制,往往改变初衷。

2、文中先以鱼和熊掌,得出“生”与“义”不可兼得则“”这一中心论点。

孟子运用设喻、两个推理,证明了“义”的存在。

接着孟子还举不食嗟来之食为例,从面加以证明。

最后以对比方式指出有些人为私利而抛弃原则,接受万钟厚禄,这就是失去本心,从反面加以证明。

3、合称“四书”。

五、句子翻译:1、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2、万钟则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六、小结1.通假字:(1)故患有所不辟(“辟”同“避”,躲避)(2)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辩”同“辨”,辨别)(3)所识穷乏者得我与(“得”同“德”,感激恩德)(4)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与”同“欤”,语气词)(5)乡为身死而不受(“乡”同“向”,从前)2.一词多义:为:为宫室之美(介词,为了)由是则可以避患而有不为也(动词,做)得:故不为苟得也(取得)所识穷乏者得我与(通“德”,感激)是:非独贤者有是心也(此、这)是天时不如地利也(这)与:所识穷乏者得我与(通“欤”,语气词)呼尔而与之(给)3.虚词:之:呼尔而与之(代词,他)今为宫室之.美为之.(助词,的)()而:蹴尔而与之()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表转折却)于:所欲有甚于生者(比)万钟于我何加焉(对,对于)七、课文分析1.提问:文章开头写“鱼”和“熊掌”有什么作用?运用了类比推理,提出了“舍生取义”的中心论点。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孟子》二章复习课导学案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孟子》二章复习课导学案

《孟子》二章复习导学案一、检测归纳,积累词语(一)复习检测:1. 法家拂士拂:2.动心忍性动:忍:3.戒之曰戒:必敬必戒戒:4.丈夫之冠也之父命之之往之女家之居天下之广居之5. 译句: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二)归纳整理:自己整理小组活动展示1.通假字2.一词多义3.词类活用4.虚词5.翻译句子方法二、精思探讨,解析文本1.梳理文章2.《孟子》文章以雄辩著称,大量使用排比句,气势特殊。

从文中找出例子,朗读。

三、拓展迁移,能力上阶苏武牧羊律①知武②终不可胁,白单于。

单于愈益欲降之。

乃幽武,置大窖中,绝不饮食。

天雨雪。

武卧啮雪,与毡毛并咽之,数日不死。

匈奴以为神,乃徙武北海上无人处,使牧羝③。

羝乳乃得归。

别其官属常惠等,各置他所。

武既至海上,廪食不至,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

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旄尽落。

【注释】①律:指卫律,原是汉朝大臣,投奔匈奴。

②武:苏武。

③羝di:公羊。

④去:同“弆”ju ,收藏。

⑤白:禀告一、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单于愈益欲降之益2.羝乳乃得归得二、下列四组句子中,加粗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居天下之.广居b.匈奴以.为神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c.武既.至海上既.出军门d.单于愈益欲降.之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三、翻译下列句子律知武终不可胁,白单于。

四、你认为文中的苏武是大丈夫吗?请结合课文谈谈你的看法。

2017年人教版语文九下孟子两章教案3

2017年人教版语文九下孟子两章教案3

广东省汕头市龙湖实验中学九年级语文下册《《孟子》两章》教案新人教版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作品、背景及《孟子》散文的特点,理解孟子的政治主张。

二、积累文言知识及本课中的名言。

3、理清文章论证思路,学习前人说理论证的方式,口味对比、排比等修辞的表达效果。

4、反复朗诵,熟练背诵短文。

五、增强对国家安宁团结的政治局面的熟悉;增强忧患意识,以乐观的态度对待生活。

教学重点:积累文言知识和名言,背诵短文。

教学难点:理清思路,学习前人说理论证的方式。

课时:2课时第一课时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导题:同窗们,这节课咱们一道来学习第18课《孟子》两章的第一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板题)二、示标:一、能正确、流畅地朗诵课文。

二、正确翻译课文,积累文言辞汇。

3、理清课文的论证思路,明白“天时”“地利”“人和”的关系,明白“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道理。

三、目标教学(一)了解作者、作品、背景。

自学指导一阅读讲义155页注释①和《全品》听课手册?页,课前预学一至二,画出要点,了解作者、作品、背景,并借助答案完成《全品》填空。

自学时刻:4分钟(二)一读课文,扫除生字词,读顺课文。

一、自学指导一:自学要求:高声朗诵课文,自学生字词,读顺课文。

方式指导:借助课文注释,①弄清生字词的读音②读准语意停顿。

自学时刻:2分钟二、当堂检测:教师:请一名同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和节拍,有错即停。

其他同窗认真听读,帮忙更正。

3、齐读课文(三)二读课文,理解句意,读通课文。

一、自学指导二自学要求:译读全文,理解文章大意。

方式指导:(1)结合课文注解边读边译,动笔批注,圈画疑难文句。

(2)前后桌为一小组,讨论解决组员的疑难点。

无法解决的待自学结束后向全班提出,让会的同窗帮忙解决。

自学时刻:6分钟学生自学,师巡视了解学情。

二、质疑答疑:兵教兵,教师点拨难点。

3、当堂检测:(1)解释下列加色画线的文言词语,并指出其特殊的文言现象:①得道多助(得,实施。

《孔孟两章》导学案 学生版

《孔孟两章》导学案 学生版

《孔孟两章》导学案(学生版)学习目标1、学习了解孔子、孟子的仁政思想及政治主张,体会其蕴含的中国文化先贤的治国理想。

2、学习和积累文言常用词语和句式。

学习重点1.了解孔子的主张和思想;掌握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2.学习孟子关注民生的民本思想与王道思想;掌握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学习难点1.分析孔子的说理方法,学习孔子以理服人的辩驳艺术。

2.分析孟子的说理方法,比喻鲜明,善用排比。

课时安排四课时第一课时《季氏将伐颛臾》一、课前预习1、孔子简介孔子(公元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人。

中国历史上最重要的思想家,中国第一个伟大的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一。

他一生周游列国,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孔子学说成为二千余年封建文化的正统,影响极大,他被尊为“至圣先师”“万世师表”。

孔子在晚年整理“六经”(《诗》《书》《礼》《易》《乐》《春秋》)。

他首开私人办学讲学之风,相传有学生三千,贤弟子七十二人。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这是孔子对自己一生各阶段的总结。

2、背景简介:孔子时代的鲁国,政治上处于动荡变革之中,当时,鲁桓公的后代季孙、孟孙、叔孙三大家族逐渐强大,鲁国公室日趋衰败。

三大家族共同把持鲁国朝政,其中,季孙氏势力最大,他要讨伐颛臾的原因有二:其一是贪其土地,其二是担心颛臾对己不利。

当时冉有、季路都在季氏门下,且都参与了出征前的筹划。

也就是在这时候,二人把这个消息告诉了孔子,由此引出了孔子和两位弟子的对话。

3、为下列加点字注音:颛臾..()社稷.()将焉用彼相()虎兕.()柙.()椟.()干戈.()4、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字词:季氏将伐颛臾。

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季氏将有事..于()颛臾。

”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

何以伐为?”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

《孟子》二章导学案

《孟子》二章导学案

《孟子》二章导学案班级:姓名:学号:【学习目标】1、诵读课文,疏通文句,识记有关孟子的文学常识以及本文出现的通假字、常见虚词、特殊句式等文言基础知识。

2、在诵读中感受孟子说理的方法使议论具有说服力和感染力。

【学习重点与难点】1.重点:掌握本文说理方法,理解孟子思想核心:“取义”、“忧患”。

2.难点:理解文中表现的孟子道德理想与人格力量。

【学习过程】第一课时一、温故知新(一)、知识储备本文选自《孟子》。

孟子,名___ __,是儒家学派的又一位大师。

《孟子》是记录他的言论、活动的书,而另一部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书是《___ __》。

我们曾学过其中几则语录,如"学而不思则罔,_____ ______ ";"___ ______,不亦说乎?"(二)、自主学习二、互动探究(一)、新知应用1、《孟子》的文章特点是气势充沛,感情强烈,富于鼓动性,有很强的感染力和说服力。

通过刚才的整体感知。

那么这篇文章所要论证的中心论点是什么呢?2、文中两次提到“心”,在第一节中说:“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是心”指什么?请依据原文回答。

(二)、当堂检测:翻译以下句子:1、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2、使人之所恶(wù)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3、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作业布置】背诵第一段。

《孟子》二章导学案(第二课时)班级:姓名:学号:【学习过程】一、温故知新(一)、复习知识翻译句子1、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2、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二)、自主学习二、互动探究(一)、新知应用1.作者用“一箪食,一豆羹”来进行论证,这属于的论证方法。

文段中着重论述了“”比“”更重要,人应该保有本心的道理。

2. .写出文段中具有对比性的句子(内容)。

18课《孟子》两章导学案

18课《孟子》两章导学案

【学习目标】1.积累文中的实词、虚词和名言名句,养成诵读文言文的良好习惯。

2.了解孟子及其相关思想,学习古人说理论证的方法,品味对比、排比等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

3.正确认识“得道多助”和“生于忧患”的时代意义。

【学习重难点】1.重视文言文诵读,提高文言阅读能力。

2.诵读思考,因文见义,弄清作者的主张,从而体味其说理论辩的巧妙。

【学习方法】诵读法自主翻译合作探究法【学习过程】一、预习检测(自主完成,二人互查)1.给加点的字注上汉语拼音。

(1)畎.亩()(2)傅说.()(3)胶鬲.()(4)拂.士()2.这两篇文章都出自于_________________。

作者孟子,名__________,是战国时期著名的________家,_______家。

他是_______ 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合称___________,有________之称。

3.《孟子》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记叙了孟子的言行、政治主张、哲学主张及个人修养。

孟子的政治主张主要是:__________________。

主张和平,反对战争。

二、学习探究(阅读课文,完成问题)(一)整体感知问题1:小组合作疏通文意,积累文言字词。

【思路导航】1.自读课文,读准字音和停顿。

2.自主完成字词积累部分。

3.借助课后注释翻译全文。

【字词积累】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词。

(1)池.非不深也()(2)兵革..非不坚利也()(3)委.而去.之()(4)域.民不以封疆之界()(5)天下顺.之()(6)故君子..有不战()(7)舜发.于畎亩之中()(8)胶鬲举.于鱼盐之中()(9)管夷吾举于士.()(10)百里奚举于市.()(11)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12)空乏..其身()(13)人恒.过()(14)而后作.()2.通假字亲戚畔之(通)曾益其所不能(通)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通)入则无法家拂士(通)3.一词多义发舜发于畎亩之中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拂行拂乱其行为入则无法家拂士而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于舜发于畎亩之中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生于忧患之三里之城夫环而攻之寡助之至亲戚畔之攻亲戚之所畔(二)精读感悟学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孟子二章》导学案_文档_

《孟子二章》导学案_文档_

九年级语文下册《孟子两章》导学案[学习目标]:1.积累文言知识,掌握古今异义词及词类活用现象;了解《孟子》散文的特点,理解孟子的政治主张;背诵两篇短文,积累名言警句。

2.反复诵读,理解文意,培养学生文言文自学能力;学习古人说理论证的方法,品味对比、排比等修辞的表达效果。

3、理解“天时”地利”“人和”与“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增强对国家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的认识;理解“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含意。

并从中得到教益,增强忧患意识,以乐观的态度对待生活。

学习重点理清论证思路,把握说理方法。

学习难点正确认识“得道多助”及“生于忧患”的时代意义。

资料助读孟子与《孟子》孟子(公元前372~公元前289),邹人,是孔子之孙孔仅的再传弟子。

游说于齐梁之间,没有被重用,退而与其门徒公孙丑、万章等著书立说。

继承孔子的学说,兼言仁和义,提出“仁政”的口号,主张恢复“井田制”和世卿制度,同时又主张“民为贵”君为轻”,称暴君为“一夫”,认为人性本善,强调养心、存心等内心修养的工夫,成为宋代理学家心性学之本。

宋元以后,地位日尊,元至顺元年封为邹国亚圣公,明嘉靖九年定为“亚圣孟子”,在儒家中其地位仅次于孔子。

思想事迹大都见于《孟子》一书。

《孟子》文章向来以雄辩著称。

读孟子文,令人感到气势磅礴,感情激越,锐不可当。

出于对当时执政者贪婪残暴行径的愤慨,对挣扎在苦难中人民的同情,对别家学说的敌视,对贯彻自己.主张的强烈愿望,以及那种“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的救世责任感?使孟子的文章激切、刚厉、理直气壮。

他又善于运用各种驱诱论敌就范的手法,加上文辞铺张扬厉,时露尖刻,喜用一大串的排偶句式,所以笔锋咄咄逼人。

第一课时《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朗读课文,整体感知二、译读课文,把握文意1.学生自行翻译课文,圈点勾画,标示出疑难词句。

2.小组讨论,质疑、解疑。

(1)通假字:寡助之至,亲戚畔之(2)古今异义词三里之城,七里之郭委而去之亲戚畔之池非不深也(3) 注意下列加点词的用法: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4)注意下列句子的翻译;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孟子二章》复习导学案

《孟子二章》复习导学案

《孟子二章》复习学案【学习目标】1、复习孟子有关文学常识,总体把握孟子思想主张和行文风格;2、复习《富贵不能淫》《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掌握字词句以及文章思想内容;3、中考链接,思维训练。

【复习过程】一、关于孟子:孟子(约前372~前289年),名轲,字子舆,邹(山东)人,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著有《孟子》一书(注:孟子及其弟子共同编著)。

此书不仅是儒家的重要学术著作,也是极富特色的散文专集。

对后世散文家韩愈、柳宗元、苏轼等影响很大。

孟子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合称为“孔孟”。

他生活在战国中期,政治上主张“民为贵,君为轻”,提倡“仁政”。

宋朝朱熹把《孟子》《论语》《大学》《中庸》合称为“四书”。

二、复习《富贵不能淫》二、重点词语和句子:(一)书下注释解词诚大丈夫天下熄焉丈夫之冠父命之戒女家夫子正与民由之独行其道淫移屈(二)古今异义1是焉得为大丈夫乎 2.母命之3.以顺为正者4.富贵不能淫(三)词类活用1.富贵不能淫2.贫贱不能移3.威武不能屈(四)特殊句式1.省略句戒之曰。

省去主语“()”2.判断句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

(“……者,……也”,表判断)三、重点内容:(一)“大丈夫”的标准。

(1)(2)(3)(二)主旨《富贵不能淫》通过景春与孟子对于“大()”的不同解释,明确了孟子关于真正的“大丈夫”的()。

激励人们要坚持()、()。

四、知识拓展():未满周岁的婴儿():指2——3岁的儿童():指幼年儿童(又叫“总角”)():指女子十三岁():指女子十五岁():指男子二十岁(又“弱冠”)():指三十岁():指四十岁():指五十岁(又“知天命”、“半百”)():指六十岁():指七十岁():指八、九十岁():一百岁复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二、重点词语和句子:1.指出下面通假字,并予以解释①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同(),义( )②动心忍性()同(),义()③曾益其所不能()同(),义()④衡于虑()同(),义()⑤入则无法家拂士()同(),义()2、古今异义词。

《孟子二章》导学案

《孟子二章》导学案

中考文言文复习——《孟子二章》导学案一、教学目标1.梳理《孟子二章》重要知识点。

2.明确中考出题文言文方向。

3.总结归纳中考文言文答题技巧。

二、教学重难点1.文言句子的翻译方法。

2.对比阅读主观提答题技巧。

三、知识储备1、文学常识孟子:名轲,字子舆,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

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之一,被尊称为亚圣。

他继承并发展了“仁”的思想,把本来侧重于伦理原则的“仁”推及于社会政治,提出了以“仁义”为主导思想的学说,希望统治者能够“正心、诚意、修身、齐家”,从而“治国平天下”。

其主要思想是“性善论”、认为“仁义礼智”是天生的。

2、课文储备《鱼我所欲也》:孟子从“性善论”出发,运用比喻、举例论证、正反论证等层层深入,阐明了义重于生,义重于利和不义可耻的道理。

提出“舍生取义”的主张。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课文开篇举例,由个人到国家,阐明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论点。

文章特点:行文流畅,论证严密;引譬设喻,生动形象;排比铺陈,气势恢弘。

3、文体知识重要的文言实词:A通假字 B一词多义 C古今异义 D词类活用重要的文言虚词:之、其、于、者、为、乃、故、因、乎、也四、课堂练习(一)、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完成1—5题。

(共10分)(甲)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节选自《鱼我所欲也》)(二)孔子见齐景公,景公致廪丘①以为养②。

孔子辞不受,入谓弟子曰:“吾闻君子当功以受禄。

今说景公,景公未之以行③而赐之廪丘,其不知丘④也亦甚矣。

”令弟子趣驾,辞而行。

(节选自《吕氏春秋》)注:①廪丘:地名。

②养:供养之地。

③未之行:没有采纳我的主张。

④丘:孔子,名丘。

1.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1)是.亦不可以已乎(2)所识穷乏者得.我是亦不可以已乎与(3)景公致廪丘以为.养(4)吾闻.君子当功以受禄2、下列加点词语意思一致的是()A、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貌若甚戚者.B、为宫室之.美/至之.市C、此之谓失其.本心/其其.不知马也D、为.宫室之美/乡为.身死而不受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在文中的意思。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21孟子二章》导学案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21孟子二章》导学案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21孟子二章》导学案21《孟子》二章第1课时富贵不能淫1.把握朗读节奏,理解文义,了解主要内容,把握文章的观点。

2.反复诵读,体会XXX论述的道理的现实意义。

一、导入新课人们经常说“大丈夫说到做到”“大丈夫行不更名,坐不改姓”,现在,我们一起来看看“XXX”XXX对“大丈夫”的阐释。

二、教学新课目标导学一:了解作者,感知背景作者及作品背景:XXX(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XXX(今山东邹城)人。

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XXX学说的继承者,儒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

他继承了XXX“仁”的思想并将其发展成为“仁政”思想,被称为“XXX”。

相传XXX是鲁国贵族XXX的后裔,幼年丧父,家庭贫困,曾受业XXX的学生。

学成以后,以士的身份游说诸侯,企图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到过梁(魏)国、齐国、宋国、滕国、鲁国。

但当时几个大国都致力于富国强兵,争取通过暴力的手段实现统一,XXX的政治主张未被采纳。

目标导学二:朗读课文,悉解文义1.朗读文章,划分文章节奏。

节奏划分示例:(1)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2)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2.多朗读几遍,说说你的朗读感受。

明确:本文朗读时需要注重朗读技巧,首先是文中有不少对比和排比的句式,需要注意朗读节奏鲜明;其次部分语句需要通过重音读出语气,如“公孙衍、XXX岂不诚大丈夫哉”的“诚”字,“是焉得为大丈夫乎”的“焉”字,都应读出重音。

总之,本文需要一定的朗读技巧,才能把握文本气势磅礴的特点。

3.重复朗读,并结合课文注释,感知文义。

目标导学三:合作探讨,分析内容1.请简要分析景春心目中的“大丈夫”形象。

明确:景春心目中的“大丈夫”,是像XXX、XXX那样位高权重,令人望而生畏的当权者。

2.请对比分析XXX所说的“妾妇之道”和“大丈夫之道”的不同。

明白:“妾妇之道”表现为顺从,其素质是在权力眼前无准绳,如XXX之流,只是顺从XXX的意思;“大丈夫之道”表现为“繁华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其素质是对内心的仁、义、礼的坚守,一如儒家所倡导的“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世界”。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18课孟子二章导学案教师版新人教版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18课孟子二章导学案教师版新人教版

山东省日照经济开发区三中九年级语文下册《第18课《孟子》二章》导学案(教师版)新人教版一、学习目标一、明白得古代哲人的思想。

二、了解前人说理论证的方式和生动、形象、精辟的语言。

二、学习预备孟子名轲,邹人。

是继孔子以后儒家学派的又一名大师,被推尊为“亚圣”。

《孟子》一书是孟子及其门人所作,是儒家经典之一,分《梁惠王》《公孙丑》《滕文公》《离娄》《万章》《告子》《尽心》7篇。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选自《》。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选自《》。

名言积存孟子的一些名言警语。

如:“老吾老和人之老,幼吾幼和人之幼”;“尽信书不如无书”;“不以规矩,无以成方圆”;“吾善养吾浩然之气”;“生,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逆境成才方面的名言:“苦难对于一个天才是一块垫脚石,关于能干的人是一笔财富,而关于庸人却是一个万丈深渊”;“把脚举高,绊脚石就成了垫脚石”;“顺境中的美德是自控自制,逆境中的美德是不屈不挠”;“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学习进程(教师案)译文 1.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比如一座)方圆三里的小城,只有方圆七里的外城,四面包围起来攻打它,却不能取胜。

采纳四面包围的方式攻城,必然是取得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了,可是不能取胜,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呀。

城墙并非是不高啊,护城河并非是不深呀,武器装备也并非是不精巧,粮食供给也并非是不充沛啊,可是,守城一方仍是弃城而逃,这是因为作战的地理形势(再好),也比不上人心向背、内部团结啊。

因此说,治理百姓不能只靠划定的疆域的界限,巩固国防不能靠山川的险阻,征服天下不能靠武力的壮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8《孟子两章》
第3课时
【学习目标】
1.能准确流利地背诵课文。

2.能准确地翻译全文,并归纳总结文中重点实词、虚词、古今异义词。

3.通过课外文言文的练习,学会举一反三的方法,并夯实文言文基础。

【课前反馈】
【体验学习】
朗读交流
1.准确、流利、有感情地背诵课文。

2.背诵大PK。

(可以单个同学背,可以共同体一起,也可以小组一起,形式可以多样)
新知探究
1.通假字:
(1)所以动心忍.性(2)入则无法家拂.士
(3)曾.益其所不能(4)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5)亲戚畔.之
2.古今异义
七里之郭.古义今义池.非不深也古义今义
委.而去.之古义今义亲戚
..畔之古义今义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古义:今义: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古义:今义:
3.一词多义
亲戚畔之.泉香而.酒冽
之三里之.城而夫环而.攻之
寡助之.至夫环而攻之而.不胜
以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利地利.不如人和
以.天下之所顺兵革非不坚利.也
发舜发.于畎亩之中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于舜发于.畎亩之中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拂行拂.乱其所为入则无法家拂.士
4.使动用法:
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
饿.其体肤空乏
..其身
动心忍.性行拂乱.其所为
综合提升
张秀才,寿州人也。

寿俗尚武,比户蓄兵器。

邻人有市鸟枪归者,夜试之宅旁,猝闻号声。

急往视之,有死者,则秀才子也。

邻人惧,曰:"杀他人子且不可,况杀张秀才子乎!"乃率家人环跪秀才门,泣诉其故,且曰:"惟君所欲为。

"秀才强忍痛,曰:"子岂敢故杀吾子哉,是吾子命当绝也。

且安知非我不德,天之降罚,杀吾子以报吾耶?"自具棺葬之,无他语。

(选自徐珂《清稗类钞》)1.解释下面句中加粗的词。

①邻人有市鸟枪归者②乃率家人环跪秀才门
2.翻译下面的句子。

且安知非我不德,天之降罚,杀吾子以报吾耶?
3.张秀才的优点是:,但以现代人的眼光看,他的缺点是:。

【当堂检测】
归纳总结本文的文言现象。

(通假字/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特殊句式)
【学习反思】
我的收获:
我的不足:
【知识链接】
★孟子名言
1.不以规矩,不成方圆。

【译文】不用圆规和曲尺,就不能正确地画出方形和圆形。

2.权,然后和轻重;度,然后知长短。

【译文】称一称,才晓得轻重;量一量,才晓得长短。

3.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

【译文】人要有所不为,才能有所为。

4.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

【译文】即使有一种最容易生长的植物,晒它一天,又冻它十天,•没有能够再生长的。

5.其进锐者,其退速。

【译文】前进太猛的人,后退也会快。

6.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

【译文】心这个器官职在思考,思考才能获得,不思考便不能获得。

7.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译文】忧愁患害足以使人生存,安逸快乐足以使人死亡。

8.惟仁者宜在高位。

不仁而在高位,是播其恶于众也。

【译文】只有道德高尚的仁人,才应该处于统治地位。

•如果道德低的不仁者处于统治地位,就会把他的罪恶传播给群众。

【课后精练】
鹦鹉噪虎
女几之山,鹊所巢,有虎出于朴簌①,鹊集而噪之。

鹦鹉闻之,亦集而噪。

寒鸦见而问之曰:“虎行地者也,其如子何哉,而噪之也?”鹊曰:“是啸而生风,吾畏其颠吾巢,故噪而去之。

”问于鹦鹉,鹦鹉无以对。

寒鸦笑曰:“鹊之巢木末②也,畏风故忌虎,尔穴居.者也,何以噪为?”
注释:①朴簌:小树。

②木末:树梢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
(1)虎行.地者也()(2)故.噪而去之()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问于鹦鹉,鹦鹉无以对。

3.鹊“集而噪之”的原因是。

4.这是一则寓言,其寓意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