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文体学的视角赏析斯坦贝克的《菊》

合集下载

读小说《菊花》有感

读小说《菊花》有感

读约翰·斯坦贝克的短篇小说《菊花》约翰·斯坦贝克( John . Steinbeck, 1902 ~1968)是美国20世纪上半叶著名的小说家,他曾写过不少短篇小说,《菊花》( the chrysanthemums) [ 1 ]便是其中的一篇杰作。

《菊花》的故事情节并不复杂,故事发生在斯坦贝克的故乡———南加州的萨利纳斯峡谷。

女主人公爱丽莎·艾伦是一位能干的35岁的家庭主妇,她十分擅长种菊花,和丈夫亨利一起过着一种平淡如水的生活。

但平淡的生活压制不了爱丽莎内心充满的勇气和渴望,她向往外面的世界,渴望走出峡谷去领略生活的风光。

她的这种渴望在碰到一位四处流浪,过着自由生活的补锅匠后变得更加强烈。

但故事的结局却是悲剧性的。

爱丽莎送给补锅匠的菊花被弃之路旁,她对男性世界彻底绝望,她的梦想也随之破灭。

小说开篇渲染的环境气氛,标题《菊花》的象征意义以及斯坦贝克着力塑造的爱丽莎的人物形象,都蕴涵着女性主义思想。

正是这三方面的共同作用,才推动了爱丽莎心理活动的发展,使其女性身份由被界定到自我发现的完成。

1 氛围的暗示斯坦贝克把故事的发生地定在萨利纳斯峡谷,然而,他呈现给读者的并不是峡谷的旖旎风光,而是一副沉闷的备受压抑的画面。

“厚重的,灰蒙蒙的法兰绒般的冬雾紧紧笼罩着萨利纳斯峡谷,仿佛要与天空,与外部的整个世界隔绝开一样”,而“这冬雾像扣在山峰上的铁锅,使得整个峡谷看起来像一个紧密扣实的锅盖”。

“紧紧笼罩”,“锅盖”,“紧密扣实的铁锅”,以及紧接着的“苍白的冷冷的阳光”,“焦黄的柳树叶子”等意象词无不暗示着爱丽莎生活的地方是多么的萧条衰败而毫无生机。

它衬托出当时的社会环境或者说当时社会的大气候给人的一种压抑,无形中摧残着女性内心的渴望,使她们像爱丽莎一样迷失了本该属于自己的女性身份。

在男权统治的社会里,她们不得不安于“家庭中的天使”一般的角色。

“社会认为真正的女性应该是虔诚的,纯洁的,顺从的,持家有术和深居简出的,并将此定义强加于女性身上。

双性同体视野下的伊莉莎——《菊花》的女性形象分析

双性同体视野下的伊莉莎——《菊花》的女性形象分析

张丽丽(安徽财经大学外国语学院,安徽蚌埠 233030)摘要:斯坦贝克经典短篇小说《菊花》塑造了一位兼具女性与男性气质的女性形象伊莉莎。

本文从双性同体的角度来分析伊莉莎的双重性别身份,洞鉴父权制社会中女性所承受的压抑人性的磨难,继而透视作家本人对父权制社会女性生存状态的隐忧以及他对两性和谐的探索和期盼。

关键词:双性同体;男性气质;女性气质;两性和谐中图分类号:I712.0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3)06-0166-03一、引言“双性同体”的本义为生物学领域里的“雌雄同体”,意思是动植物雌雄同株或兼具有雌性和雄性双重特征。

在神话、宗教、医学、文学、社会学、心理学等多个领域,“双性同体”这个概念都有所涉及,并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

在中国的创世纪神话中,暗含着一个“双性同体”的始祖,天与地本是融合在一起的,后来因某种原因才相互分离,天代表男性,地代表女性。

作为西方文化的源头,《圣经》中也蕴含着“双性同体”的思想,人类的始祖亚当原本是一个双性人,夏娃是用亚当身上所取的肋骨造成的,是亚当“骨中的骨,肉中的肉”。

这表明,早期社会人类的发展是由男女两性共同完成的,男女两性之间相辅相成。

自从男女被分开后,他们就不断地寻找另一半,渴望能够重新结合在一起。

从这个角度来讲,“双性同体”是作为古代人表示全能、力量以及自足的普遍公式。

人们似乎觉得,如若具备终极力量和最高存在的意义的神圣性或神性,它就必须是两性兼体的。

“双性同体”的概念在文学批评中的首创之功当归于英国小说家弗吉尼亚·伍尔夫。

她在小说《一间自己的屋子》中指出“卓越的作家应该是两性融合的,也就是同时具备男女双性的素质”,“在我们之中每个人都有两个力量支配一切,一个男性的力量,一个女性力量。

……最正常,最适意的境况就是这两个力量在一起和谐地生活,精神合作的时候。

”[1]虽然伍尔夫的初衷是追求一种女性写作的最佳状态,但她的“双性同体”观颠覆了男权社会性别角色二元对立的等级模式,为后世追求男女两性和谐、平等的人们打开了一扇通向光明的大门。

《菊花》中主题的统一

《菊花》中主题的统一

《菊花》中主题的统一摘要:美国作家约翰·斯坦贝克的短篇小说《菊花》,一经出版便受到了广大读者的喜欢。

小说中,作者通过塑造爱丽莎·艾伦来揭示女性在男权社会里无法实现自己的社会价值这样一个事实。

众所周知,场景和人物相互辉映,或者小说的场景、人物和语言都紧密的围绕着小说的主题。

因此,本论文从构成小说的要素入手,阐释出通过对其要素的综合运用使文章的主题达到高度统一,进而更凸显了女性渴望自由、平等,但最终还是被遗忘、丢弃。

关键词:男权社会爱丽莎·艾伦不平等引言:约翰·斯坦贝克作为美国20世纪上半叶著名的小说家,《菊花》是他其中的一篇杰作。

《菊花》的故事发生在萨利纳斯峡谷。

女主人公爱丽莎·艾伦是一位能干的家庭主妇,擅长种菊花,和丈夫亨利在农场里过着平淡如水的生活。

但平淡的生活压制不了艾伦内心的勇气和渴望,向往外面的世界,渴望走出峡谷去领略生活的风光。

当艾伦正忙于花园里的工作时,一位补锅匠向她求得一份工作,她拒绝了。

当这个补锅匠又向她询问一些有关菊花的问题并向她要了一些菊花种子说是送给一位女士时,艾伦产生了感情的共鸣,就送了他两罐种子。

但当她发现送出菊花被弃之路旁,她对男性世界彻底绝望,梦想也随之破灭。

小说故事的情节简单易懂,但却蕴含着深刻的主题:男权社会中的男女不平等。

本论文从构成小说的要素场景、人物、语言以及象征等方面,阐释出通过这些要素的综合运用使文章的主题达到高度统一,进而更凸显了文章的主题。

2.爱丽莎·艾伦生活环境的描写小说一开头,这样写道:“飘荡在半空中的冬雾呈现出灰法兰绒色,将萨利纳斯山谷严实地罩了起来;同时也把它与外界分隔开。

雾气锁着山头,四面象顶盖子,而山谷则成了一口盖得严严实实的深锅”。

这是艾伦生活的环境。

这种环境一下子就会产生一种压抑、沉闷、阴暗的氛围和文章的主题交相辉映。

并由此可以想象出当时的社会以及人们的生活会是什么样--压抑、沉闷和无意义。

斯坦贝克《菊花》艺术探赏

斯坦贝克《菊花》艺术探赏
最成功 的短篇小说” 。没有华丽的 辞藻 , 有跌宕起 伏的故事情 节 , 没 没有 复杂 的人 物关 系 ,全文像 是
然刺激 读者的 阅读 欲望 ,这 便是 高 明作者吸引读 者的巧妙之处 。 二 . 事情 节简 单 。 故 心理 刻 画
无 声 胜 有 声
作者 娓娓道来 ,讲述女 主人公伊
《 菊花》是斯坦 贝克的杰作,
的比喻 , 可花有 多种多样 。在中国 文化 中 ,菊花 以其独特 的花期及 作用 与莲花 、 梅花 同被喻为 “ 岁寒
三君子” 。它 历来 被 视为 孤标 亮 节、 高雅傲 霜或 多愁 善感 的象征 。
烈渴求 。 由此女 主人公 的经历必
被 世人称为 “ 坦贝克 在艺术 上 斯
亨利走 后 ,从 乡间的路上 驶来 一
人公 定是非 常能干 的女性 ,但 并
不特别幸福, 它 的不幸福 源 自于
她心 灵 上 的孤 独 。
由生活 的补锅 匠 ,这种 渴望 被点 燃 。但她送 给补锅 匠的菊花 却终
被 弃之路旁 ,她 的梦想 被彻 底击
有了这样 的暗示 ,文章开 篇
离 开后 , 伊莉莎 回屋里洗 了个澡 ,
梳 妆打 扮好 准 备 晚上 出去 吃 饭 。 亨利 回来 了 , 夸她 看起来很 结实 。 当亨利 和伊莉 莎开着 他们的 车去 萨林 纳斯镇 时 ,伊莉 莎却远 远地 看到 了被扔在路 上 的菊花 :补 锅 匠把花扔掉 , 拿走 了花盆 。面对此 景 ,伊莉 莎躲着 亨利像 个老妇 人
学教育
斯坦贝克《 菊花》 艺术探
囹夸 瑛
- 皆
内容摘 要 : 菊花》 《 系斯坦贝克 的短篇小说杰作 , 其经典 、 传世 之处体现在 蕴涵独特 的标题 , 令人 窒息 的开 篇场 景, 简单 的故 事情节但奇 妙的心理 刻 画, 以及 贯通 全文 的象征手 法的运用 , 揭示 了男权社会 中女 性 的悲 哀, 故事发人深省 。 关键词 :菊花》 鉴赏 蕴涵 象征 《 情景刻画

菊花

菊花

故事发生在加利福尼亚州萨林纳斯镇山谷丘陵地带的阿兰牧场。

12月的大雾笼罩着山谷,伊莉莎·阿兰在她的花园里忙着剪掉去年的菊花花茎,菊花经她的精心照料长得又大又粗。

她的丈夫亨利谈完生意后来到身旁,虽然夸赞菊花长得好却表示希望她能培育出那样大的苹果。

亨利提议晚上去萨林纳斯吃饭以庆祝谈判成功,伊莉莎表示同意后继续忙碌她的菊花。

亨利走后,从乡间的路上驶来一辆有篷马车,一直开到她家门口。

马车上坐着一个大个子男人,他的头发和胡须已开始发白,身上皱巴巴的黑色旧西服有一块块的油迹。

这个男人问伊莉莎有没有什么锅、盆要修的。

刚开始伊莉莎对此感到有些恼火,说:“我这里没有你干的活。

”但是当补锅匠谈论起她的菊花并假装很喜欢时,伊莉莎最初的恼怒和不情愿消失了,她变得很激动。

补锅匠紧接着告诉她,他认识的一位太太想要一些好菊花的种子,伊莉莎就用一个红色的花盆装了几棵花苗送给了补锅匠。

接着她找了两个平底锅让补锅匠补,并付给他50美分。

马车开走后,伊莉莎跑进屋里洗了个澡,梳妆打扮好准备晚上出去吃饭。

亨利回来了,夸她看起来很结实。

当亨利和伊莉莎开着他们的车去萨林纳斯镇时,伊莉莎看到了被扔在了路上的菊花。

补锅匠把花扔掉,拿走了花盆。

伊莉莎躲着亨利像个老妇人一样轻轻地哭了起来。

《菊花》故事情节看起来很简单,它的成功是巧妙地运用了各种象征来表达主人公的内心情感。

象征是构成该故事情节的基础,对小说象征意义的挖掘将有助于理解小说所蕴藏的主题。

3.1 菊花的象征小说中,女主人公伊莉莎是一个典型的农家女,健壮能干,尤其擅长种植菊花,在萨利纳斯峡谷中过着平静的生活,流浪补锅匠的不期造访使得伊莉莎对那种总是“追逐好天气”的流浪的自由生活、对大峡谷以外的世界、对男人世界充满了遐想与渴望,对自己作为女性的身份特征产生怀疑,但男人世界的虚伪、欺骗、冷漠、暴力又使她的梦想最终变为泡影。

斯坦贝克在《菊花》中的象征主义主要表现在他在文中使用了大量的隐喻,来象征人物的性格。

孤独的追梦人——斯坦贝克《菊》主题分析

孤独的追梦人——斯坦贝克《菊》主题分析
丽 莎 所 在 的 封 闭 的 、 外 部 缺 少 交 流 的 生 活 环 境 。 在 这 样 与
同于以往的作品 , 在给朋友 的信 中 , 他写道 : 《 “ 菊花》 是独特 的, ……读 者不经意地读完故事后会体会到某种很 深刻 的东
西, 但都说 不出是什么东西 , 怎样深刻。 … ” 为什么这篇看似平淡的短篇小说如 此独具魅力 ?为什 么不同时代读者会从 不同角 度对这 “ 刻的东西 ”进 行探 深 讨而得出不同的阐释?其 中原因与斯坦贝克所采用的叙事
加 了小说 主题 的多重性 与复杂性 。在这种戏剧式叙事视角 下, 作者将 自己隔离于故事人物思 想感情 之外 ,因此对人 物 了解少 于人物本 身 。读者读 到 的仅仅 是人物 对话 、 表情 以及外在行 为 , 无从得知 作者对人 物的态 度品判或 者人物 本身思想 。因此在 阅读 过程 中 , 读者 需要积极 投入 阐释过 程, 不断探索求解 以形成较为合理的结果。同时 , 小说辅 以 第三人称全 知视 角来呈现背景 以铺垫故事背景预示故事结 局 , 在关键时刻 以全 知视 角来 凸显人物 内心情 感。本文 并 从叙事学角度分析小说叙事模式来 解读《 菊花》 主题 : 该小
说 通 过 描 述 主人 公 艾 丽 莎 在 追 求 精 神 上 的共 鸣 以及 渴 望 被
人公艾丽莎 ・ 爱伦和她的丈夫 亨利 的婚姻关 系是“ 相互信 任
并尊重 ” 艾丽莎对于补锅匠的背叛后所感到的悲伤也并非 ; “ 悲剧性悲伤” 而只是“ 被别人 拿走 自己最好 东西时 的一种 不情愿 ” …。既而 6 0年代 的批评家对其 主题执不同观点 , 有 的认为艾丽莎的最大的愿望是做母 亲 ,她对 于菊花园的全 “ 心投入至少部分是一种想让花取代孩子 的举动” 还有的认 , 为“ 丽 莎 的 需 求 肯定 是 性 需 求 , 并 非 和 想 要 孩 子 有 艾 但

菊花》中对话的文体学分析

菊花》中对话的文体学分析

菊花》中对话的文体学分析1.《菊花》中对话的文体特征《菊花》中的对话文体以叙述性语言为主,具有流畅的语言风格,语言表达清晰,深入浅出,把握准确,句式简洁明快,叙述性强。

对话中的叙述和描写都结合了诗的美感,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界的深刻思考和感悟。

其中,许多句子都是以引用的方式出现,比如“菊花黄莺啼,梅花雪蝶舞”,这些句子都有着极高的文学性。

另外,诗中还有一些象征性的句子,比如“江山如此多娇”,这句话把江山的美比作女子的娇美,表达了诗人的崇高情怀。

2.《菊花》中对话的叙事手法《菊花》中的对话采用了一种叙事手法,这种叙事手法使得故事情节变得生动而有趣。

在这篇文章中,作者使用了一种叙事手法,即在对话中提供了一些背景信息,以帮助读者理解故事情节。

例如,在第一段中,作者描述了菊花的外观,并且提供了一些关于菊花的历史背景信息,以便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故事情节。

此外,作者还使用了一种叙事手法,即在对话中提供了一些情感信息,以帮助读者理解故事情节。

例如,在第二段中,作者描述了菊花的情感变化,以及菊花的主人对菊花的态度,以便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故事情节。

最后,作者还使用了一种叙事手法,即在对话中提供了一些暗示性信息,以帮助读者理解故事情节。

例如,在第三段中,作者提供了一些暗示性信息,以帮助读者理解菊花的最终命运,以及菊花的主人对菊花的态度。

总之,《菊花》中的对话采用了一种叙事手法,这种叙事手法使得故事情节变得生动而有趣。

《菊花》中的对话采用了简洁而有效的语言表达,充分体现了文学作品的文体特征。

首先,作者采用了简短的句子表达,使对话更加流畅。

例如,“他一句话也没说,就把菊花放在桌上”,这句话表达的情绪十分激烈,却只用了简短的句子表达。

其次,作者采用了精炼的语言表达,使对话更加凝练。

例如,“他把菊花放在桌上,一只手放在桌子上,一只手抓着椅子的背”,这句话表达的细节十分丰富,却只用了精炼的语言表达。

最后,作者采用了抒情的语言表达,使对话更加感人。

斯坦贝克《菊花》的女性主义解读

斯坦贝克《菊花》的女性主义解读

斯坦贝克《菊花》的女性主义解读作者:田园来源:《文学教育》 2016年第7期田园内容摘要:《菊花》是斯坦贝克的一篇优秀短篇小说,被誉为“斯坦贝克艺术上最成功的小说”。

在作品中斯坦贝克细腻地描绘了女主人公伊莉莎的内心世界和情感变化,作者用菊花象征伊莉莎的美和她的自我价值。

笔者通过伊莉莎的抗争与被拒,“菊”之意象的解读与女性的自我的发现这三个角度,对这一经典作品做一分析。

关键词:《菊花》伊莉莎抗争与被拒女性自我意识约翰·斯坦贝克是在20世纪30年代美国重要的小说家之一,他出在加利福尼亚州的一个小镇,从小在乡村和牧场生活的他,对自然风光非常热爱,因此他的小说创作多以家乡为背景。

斯坦贝克做过牧场农工和修路队运输工,使他对社会底层的劳动人民十分熟悉,在他的作品随处可见善良、质朴的底层人民的形象。

《菊花》是斯坦贝克的一篇优秀短篇小说,被誉为“斯坦贝克艺术上最成功的小说”。

小说讲述了生活在偏远山谷中的女主人公伊莉莎,偶遇外来的补锅匠的故事,通过与补锅人的一席对话,激发了封闭峡谷中的伊莉莎对自由的外面世界的向往。

作为回报,伊莉莎欣然将自己种植的菊花赠与补锅人,但却伤心地发现菊花被扔弃路旁。

刚刚被激荡起生活热情的伊莉莎,又被生活的歧视与践踏打入低谷,所剩的不过是理想的幻灭与自我认知被毁灭的悲恸。

《菊花》这部小说的故事情节设置简洁,作品主要以冷静细腻的细节描写和精炼的人物对白构成。

正如斯坦贝克所说,“他(读者)不经意地读完故事后会体会到某种很深刻的东西,但却说不出是什么东西,怎样深刻。

”[1]发表于1937年的小说《菊花》,正值美国从经济危机的萧条中慢慢复苏,同时女权主义运动作为战后社会运动重要的一支也开始兴起。

作为一位极具社会洞察力与敏感度的作家,斯坦贝克对这些社会现象进行了敏锐细致的捕捉,并通过独特的文学视角,抒写女性有限的生活空间和呆板的生活现状,并引发了社会的广泛理解和同情。

《菊花》的问世让人耳目一新,不仅是因为斯坦贝克细腻地描绘了伊莉莎的内心世界和情感变化,也是因为女性的精神需求在此得到了深切的关注与理解。

解读约翰·斯坦贝克《菊花》的女性主义

解读约翰·斯坦贝克《菊花》的女性主义

解读约翰·斯坦贝克《菊花》的女性主义作者:宋利存来源:《新闻爱好者》2009年第08期摘要:本文试从女性主义的角度来解读20世纪著名的美国作家约翰·斯坦贝克著名的短篇小说《菊花》,主要分析了小说的女主人公伊莉莎,揭示了她的心路历程,渴望以及梦想的破灭,以此来探索女性的命运以及斯坦贝克对女性命运的深切关注。

关键词:斯坦贝克《菊花》女性主义伊莉莎约翰·斯坦贝克,是20世纪蜚声美国文坛的作家和1962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他的声誉主要与20世纪30年代创作的中、长篇小说联系在一起,而他的短篇小说亦同样出类拔萃。

《菊花》被世人称为是“斯坦贝克在艺术上最成功的小说”。

《菊花》多被人们从象征主义的角度来分析,笔者试从女性主义来解读,来探索妇女的命运,挖掘斯坦贝克对女性命运的深切关注。

《菊花》的故事情节并不复杂,故事发生在斯坦贝克的故乡——南加州的萨利纳斯峡谷。

女主人公伊莉莎·艾伦是一位能干的35岁的家庭主妇,她十分擅长种菊花,和丈夫亨利一起过着一种平淡如水的生活。

但伊莉莎内心充满勇气和渴望,她向往外面的世界,渴望走出峡谷去领略生活的风光。

一天,她碰到一个四处流浪、过着自由生活的补锅匠,这种渴望变得更加强烈。

最后,伊莉莎送给补锅匠的菊花被弃之路旁,她的梦想彻底破灭。

小说开篇渲染的环境气氛,标题《菊花》的象征意义以及斯坦贝克着力塑造的伊莉莎的人物形象,都蕴涵着女性主义思想。

正是这三方面的共同作用,才推动了伊莉莎心理活动的发展,使其女性身份由被界定到自我发现的完成。

环境的暗示斯坦贝克把故事的发生地定在萨利纳斯峡谷,然而,他呈现给读者的并不是峡谷旖旎的风光,而是一幅沉闷的备受压抑的画面。

“厚重的、灰蒙蒙的法兰绒般的冬雾紧紧笼罩着萨利纳斯峡谷,仿佛要与天空、与外部的整个世界隔绝开一样”,而“这冬雾像扣在山峰上的铁锅,使得整个峡谷看起来像一个紧密扣实的锅盖”。

“紧紧笼罩”,“锅盖”,“紧密扣实的铁锅”,以及紧接着的“苍白的冷冷的阳光”、“焦黄的柳树叶子”等意象词无不暗示着伊莉莎生活的地方是多么萧条衰败而毫无生机。

菊花在山谷中孤独地绽放——对斯坦贝克小说《菊》的象征主义解读

菊花在山谷中孤独地绽放——对斯坦贝克小说《菊》的象征主义解读

菊花在山谷中孤独地绽放——对斯坦贝克小说《菊》的象征
主义解读
雷佳娣
【期刊名称】《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11(000)015
【摘要】分析了斯坦贝克在短篇小说《菊》中运用象征主义手法的情况。

认为作者在描写主人公艾丽莎活动的四个主要场景中都运用了象征主义手法,从而揭示了艾丽莎摆脱封闭生活、实现自我价值的渴望,但她就像自己精心栽培的菊花一样,只能在封闭的山谷中寂寞地绽放。

【总页数】3页(P118-119,132)
【作者】雷佳娣
【作者单位】陇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甘肃成县7425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106.4
【相关文献】
1.被弃之菊花被摧之女性——重新解读约翰·斯坦贝克《菊花》中的生态女权意识
2.斯坦贝克笔下的孤独女性----评短篇小说《菊花》
3.解读约翰·斯坦贝克《菊花》中的象征主义
4.约翰·斯坦贝克《菊花》中的象征主义解析
5.从一位农妇的追求中看女性文学——解读斯坦贝克小说《菊花》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论斯坦贝克《菊花》中的伦理困境

论斯坦贝克《菊花》中的伦理困境

本文 旨在从伦理学 的角度探讨 《 菊花》 中所展 示 的婚姻 伦理 、 人 际伦 理 和生态伦 理 三个层 面 , 从 而 揭示小说中人物所处 的伦理 困境 , 以及斯坦 贝克在
客 观地 展示 生 活 “ 是什么” 的 同时 所 暗 含 的女 性 伦 理关 怀 和生态 伦 理思想 。

意识 构成 、 以伦 理权 利 与 义 务 关 系 为实 质 和核 心 内
容 的一种 相 对 稳 定 的 社 会 关 系 。这 一 定 义 首 先 表
的信中提到“ 他( 读 者)不经意地读完故事后会体
明, 伦理关系是一种社会关系。卢卡奇认 为, “ 随着 资本主义 的发展 , 隐蔽 于物的关 系之后 的人 的关 系, “ 隐退到无法被认 出、 被察觉的地步” , “ 而 当资
生 态伦 理 的失衡 状 况 , 从 而 表达 了作 者 的 深 刻伦 理 关 怀思 想 。这一 点学 界 的探 讨显 有不 足 。
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 美 国著名小说家斯坦贝 克 的的短 篇小 说 《 菊 花》, 被誉 为“ 斯 坦 贝 克 在 艺 术 上 最成 功 的小说 ” l 1 】 1 , “ 世 界 上 最伟 大 的短 篇 小说 之一。 ” _ 2 J 5 《 菊花》 创作于 1 9 3 8年 , 以3 O年代美 国
第3 1 卷
Vo 1 . 3 1
第 1期
N o . 1 பைடு நூலகம்
中州大学学报
J OU RNAL OF Z HONG ZHOU UNI VER S I T Y
2 0 1 4年 2月
Fe b. 2 01 4
论 斯坦贝克 《 菊花 》 中的伦理 困境
高 稳
( 河 南教 育学 院 国际教 育 学院 , 郑州 4 5 0 0 4 6 ; 上 海 外 国语 大学 , 上海 2 0 0 0 8 3 )

《菊花》中对话的文体学分析

《菊花》中对话的文体学分析

《菊花》中对话的文体学分析作者:左万芳来源:《群文天地》2012年第15期摘要:《菊花》是美国现代作家约翰·斯坦贝克的短篇佳作。

文章通过对艾丽莎和丈夫亨利的对话进行文体学分析,从从词汇、句法、合作原则理论、话轮转换、语气等方面,展现了艾丽莎与丈夫之间的疏远以及艾丽莎的压抑和痛苦。

关键词:《菊花》;文体学;合作原则理论;话语轮换《菊花》是美国现代作家约翰·斯坦贝克的短篇佳作。

小说的故事情节并不复杂,故事发生在斯坦贝克的故乡——南加州的萨利纳斯峡谷。

女主人公爱丽莎·艾伦是一位能干的35岁的家庭主妇,她十分擅长种菊花。

丈夫亨利经营着自家的农场。

平淡的农场生活压抑着伊莉莎的女性自我意识:她像男人一样穿着,像男人一样干活,她无法交流,甚至和丈夫的对话也难以进行。

所以她向往外面的世界,渴望走出峡谷。

她的自我意识终于在和一位四处流浪,过着自由生活的补锅匠的交谈中觉醒,继而迸发。

但故事的结局却是悲剧性的: 丈夫认为穿着裙子、精心打扮的“女人”艾丽莎强壮、快活;爱丽莎看到自己送给补锅匠的菊花被弃之路旁,她对男性世界彻底绝望,她的梦想也随之破灭。

小说中对话占据了大部分的篇幅,不仅推动了小说情节的发展,而且表现了小说的主题和内涵。

本文试从文体学的角度艾丽莎和丈夫亨利的两次对话进行分析,以展现丈夫与艾丽莎的疏远以及艾丽莎精神的压抑和痛苦。

1. 选段一(1) "At it again," he said. "You've got a strong new crop coming." (2) Elisa straightened her back and pulled on the gardening glove again: "Yes. They'll be strong this coming year." In her tone and on her face there was a little smugness. "You've got a gift with things," Henry observed. (3) "Some of those yellow chrysanthemums you had this year were ten inches across. I wish you'd work out in the orchard and raise some apples that big." Her eyes sharpened. (4) "Maybe I could do it, too. I've a gift with things, all right. My mother had it. She could stick anything in the ground and make it grow. She said it was having planters' hands that knew how to do it." (5) "Well, it sure works with flowers," he said. (6) "Henry, who were those men you were talking to?" (7)"Why, sure, that's what I came to tell you. They were from the Western Meat Company. I sold those thirty head of three-year-old steers. Got nearly my own price, too." (8) "Good," she said. "Good for you." (9) "And I thought," he continued, "I thought how it's Saturday afternoon, and we might go into Salinas for dinner at a restaurant, and then to a picture show - to celebrate, you see." (10) "Good," she repeated. "Oh, yes. That will be good."选段一是艾丽莎和丈夫的一次平常对话。

菊花在山谷中孤独地绽放——对斯坦贝克小说《菊》的象征主义解读

菊花在山谷中孤独地绽放——对斯坦贝克小说《菊》的象征主义解读
法 。 菊》 《 的主人 公艾 丽莎 常年生 活在与 世隔绝 的农 场
远 处丈夫 亨利正 在和城 里来 的两个 年轻人谈 生意 艾 丽 莎对 两个 陌生人很 好 奇 . 只能隔着 篱笆 远远地 观 却 望 道篱 笆 同样 象征着 当时制 约女 性实 现 自我价 值 这
的藩篱 。 面的世 界属于 男性 . 为女 人 的艾 丽莎 , 外 作 无 论再怎 样好奇 . 也不 可能融 入其 中 斯 坦 贝克 对艾丽 莎 出场 的描 写 同样 很有深 意 . 他 使 用 了很 多诸 如 “ 强壮 ” “ 、 坚毅 ” “ 力 ” 这些 常 常 、有 等 用来 形容男 性体 格的词 汇 . 描述她 的外 表 。她 戴着 来
景 中都 运 用 了象征 主 义 手 法 , 而揭 示 了艾 丽 莎摆 脱封 闭 生活 、 从 实现 自我 价 值 的 渴 望 但她 就像 自己精 心栽 培 的菊 花 一

样 . 能在 封 闭 的 山谷 中寂 寞地 绽 放 只
关 键 词 : 坦 贝 克 ;菊 》 菊花 ; 斯 《 ; 象征 主 义 ; 性 价值 女
重 庆科 技 学 院学报 ( 社会科学版) 21年第1 期 01 5
o J urn alo fC og i nv1 t o S i c n eh o g (o i c ne d i ) hn qn U i .y f c ne a d T cn l yS c lS i csE i n g e i e s ' o a e t o
中图 分 类号 :164 I0 . 文献 标 识 码 : A 文章 编 号 :6 3 1 9 (0 1 1 一 1 8 O 17 — 9 92 1 )5 O 1 一 2
作 者 简 介 : 佳娣 ( 9 4 , , 肃 两 当人 , 南 师 范 高等 专科 学校 ( 肃 成县 7 2 0 ) 语 系助 教 , 究方 向为 英 语 语 雷 18 )女 甘 陇 甘 45 0 英 研

斯坦贝克《菊花》艺术探赏

斯坦贝克《菊花》艺术探赏

斯坦贝克《菊花》艺术探赏作者:李瑛来源:《文学教育》2011年第04期内容摘要:《菊花》系斯坦贝克的短篇小说杰作,其经典、传世之处体现在蕴涵独特的标题,令人窒息的开篇场景,简单的故事情节但奇妙的心理刻画,以及贯通全文的象征手法的运用,揭示了男权社会中女性的悲哀,故事发人深省。

关键词:《菊花》鉴赏蕴涵象征情景刻画《菊花》是斯坦贝克的杰作, 被世人称为“斯坦贝克在艺术上最成功的短篇小说”。

没有华丽的辞藻,没有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没有复杂的人物关系,全文像是作者娓娓道来,讲述女主人公伊莉莎·艾伦朴实的生活:在南加州的萨利纳斯峡谷,这位35岁的、能干的、擅长种菊花的家庭主妇,和丈夫亨利一起过着平淡如水的生活。

但她的内心充满无限渴望,渴望自己得到认同,渴望一展自己的才华,向往外面的世界,期待走出峡谷,领略生活的风光。

一天,当她碰上一个四处流浪、过着自由生活的补锅匠,这种渴望被点燃。

但她送给补锅匠的菊花却终被弃之路旁,她的梦想被彻底击碎。

如此简单的情节却让人读后对女主人公的心路历程唏嘘不已、感同身受,作家在创作中的匠心独运让人拍手叫绝,真如作者自己所言:“……于不知不觉中打动读者”,让人“感到内心被某种东西所深深震撼”。

[1]一.标题蕴涵独特,故事场景令人窒息作者以菊花命名该作品,直接为故事的人物、情节及最后的结局给出了轮廓。

首先,女人是花,无论中西方文化中都有这样的比喻,可花有多种多样。

在中国文化中,菊花以其独特的花期及作用与莲花、梅花同被喻为“岁寒三君子”。

它历来被视为孤标亮节、高雅傲霜或多愁善感的象征。

菊花最早出现在中国,后来传到日本,20世纪中期再由罗伯特·福特纳从日本带到欧洲,成为远东的象征,常出现在舞会、婚礼仪式的装点上或者追忆逝者的时辰。

但此花毕竟开在深秋寒冬时节,它坚强、茁壮,却境遇不佳,只能孤芳自赏。

由此可推测文中的主人公定是非常能干的女性,但并不特别幸福, 它的不幸福源自于她心灵上的孤独。

孤独的追梦人_斯坦贝克_菊_主题分析_孔瑞

孤独的追梦人_斯坦贝克_菊_主题分析_孔瑞

孤独的追梦人———斯坦贝克《菊》主题分析孔 瑞(山西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山西临汾 041004)*摘 要:斯坦贝克的短篇小说《菊》的主题具有多重性与复杂性,这与小说的第三人称的戏剧式叙事视角不无关系。

戏剧式的叙事视角下的小说要求读者积极参与,来探索合理的主题阐释。

通过分析主人公艾丽莎精神追求层面的受挫经历,短篇小说《菊》旨在反映当时社会女性的精神追求完全被忽略甚至被反对的悲剧现实,更进一步揭示了人类精神层面追求的危机。

关键词:《菊》;叙事学;戏剧式叙事;女性;精神追求;精神危机d o i:10.3969/j.i s s n.1000-5757.2009.04.085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5757(2009)04-085-03 《菊》(T h e C h r y s a n t h e m u m s)是美国二十世纪上半叶的著名小说家、以《愤怒的葡萄》等作品获得1962年诺贝尔文学奖的约翰·斯坦贝克(J o h nS t e i n b e c k)最有名的短篇小说之一。

小说自1937年发表后,对于其主题的讨论与争议一直持续到现在。

20世纪40年代的一些小说批评家认为女主人公艾丽莎·爱伦和她的丈夫亨利的婚姻关系是“相互信任并尊重”;艾丽莎对于补锅匠的背叛后所感到的悲伤也并非“悲剧性悲伤”而只是“被别人拿走自己最好东西时的一种不情愿”[1]。

既而60年代的批评家对其主题执不同观点,有的认为艾丽莎的最大的愿望是做母亲,“她对于菊花园的全心投入至少部分是一种想让花取代孩子的举动”,还有的认为“艾丽莎的需求肯定是性需求,但并非和想要孩子有关”[1]。

到70年代,批评家查尔斯声明艾丽莎是“争取女性平等权以及遭遇不可避免的失败的理想代表”。

威廉姆认为这篇短篇小说反映了斯坦贝克的常见主题:“功利社会对于浪漫敏感个人的影响,艾丽莎受挫的根源在于她对于自我身份以及个人与社会关系的不确认。

从文体学的视角赏析斯坦贝克的《菊》

从文体学的视角赏析斯坦贝克的《菊》

从文体学的视角赏析斯坦贝克的《菊》摘要斯坦贝克的小说《菊》描述了女主人公艾丽莎艾伦从女性的觉醒到幻灭的过程,小说的写作风格独特而又艺术魅力,彰显了诺贝尔得住斯坦贝克的大师风范。

关键词第三人称视角直接引语讽喻1. 引言短片小说《菊》(The Chrysanthemum)是二十世纪上半叶美国著名小说家约翰.斯坦贝克所著,他以《愤怒的葡萄》赢得1962年诺贝尔文学奖。

小说故事情节简明清晰,故事背景发生在作者的家乡—南加利福尼亚州州的萨利纳斯峡谷。

女主人公艾丽莎艾伦与丈夫亨利生活在农场,家门口的菊花圃是艾丽莎展示平日浪漫情怀以及宣泄郁结情感的场所。

某天,她正在花圃里侍弄心爱的菊花时,一个高大不羁的补锅匠意外出现,使她平静的生活泛起阵阵涟漪。

艾丽莎在莫名情愫的驱使下将一盆心爱的菊花苗送给了补锅匠。

而后却在与丈夫外出时发现了被丢弃在路边的菊花苗。

小说结尾时,艾丽莎像苍老的女人一样悲哀哭泣,给读者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形象。

小说之所以如此打动读者,是因为作者高潮的写作技巧。

2. 第三人称视角的读者行文本斯坦贝克采纳不同的叙事方式刻画了一位男性统治社会下的悲剧女性。

为了有效地展开故事情节,他利用了多种文体特征和修辞手法。

通览全文,故事是一篇读者性文本。

Barhes, Roland 认为现代小说可以分为读者性文本和作者性文本。

所谓读者性文本就是允许读者成为文本所呈现的意义、叙述和人物的消费者(175:4)。

简而言之,也就是文本的结构流畅、叙事自然、语言简洁,读者通过阅读可以深刻理解文本的含义和内容。

作者运用第三人称的客观视角展开了小说的叙事。

这种看似传统的叙事角度却对主题揭示有着重要意义。

首先,它显现了一种被束缚压制的叙事张力,对应着小说意图展现了一个事实:在男权统治的世界,女性的诉求是徒劳的。

小说中,无论是她的丈夫还是补锅匠都没有真正试图去了解艾丽莎的内心感受。

其次,这种叙事方式增添了小说主题的多重性和复杂性,为读者解读主人公的心路历程留下了一定的空白,给读者留下了期待视野。

女性主义文体学视角下的《菊花》解读

女性主义文体学视角下的《菊花》解读

女性主义文体学视角下的《菊花》解读
从女性主义文体学的视角来看,《菊花》可以被解读为无论生活中会遭受着多大的困难和压力,女性都能以一种坚定的态度和勇气去面对。

菊花一直被誉为朴素、勤劳、节制、忠诚,这种形象代表了女性在很多方面被赋予的道德规范,而女性主义文体学将这样一种观点解析为女性在家庭和社会中主要的角色就是努力接受存在的压力,以及无奈的承受着社会风气的改变以及物质和精神上的不公正待遇。

就作品本身而言,司空摘星通过菊花的寓言,来表达叛逆的感受——菊花把岁月的磨损剥去,但又保留它的华丽,这可以看作是对女性挣扎和勇敢坚持的赞美和肯定。

菊花在司空摘星的诗句中也象征着女性内心的无奈,用其花开、花谢之间的流转来传达出来,并被包装成一种十分哲理化的巨著。

总之,这首诗的核心内涵在于,正是当社会的压力、现实的无奈将女性压抑得喘不过气,她们依然能够以顽强的毅力,迎向挫折,重拾勇气和信心,与压力竭力抗衡。

斯坦贝克菊花中文体学的礼貌原则

斯坦贝克菊花中文体学的礼貌原则

斯坦贝克菊花中文体学的礼貌原则斯坦贝克菊花中文体学是一种礼貌原则,它提倡在书面表达中尊重他人,避免使用粗鲁的语言,以及在表达中保持礼貌。

这种原则的核心是尊重他人,尊重他人的感受和想法,并且在表达中保持礼貌。

首先,斯坦贝克菊花中文体学要求我们在书面表达中尊重他人。

这意味着我们应该避免使用粗鲁的语言,不要说一些伤害他人的话,也不要说一些攻击性的话。

我们应该尊重他人的感受,尊重他人的想法,并且尊重他人的观点。

其次,斯坦贝克菊花中文体学要求我们在表达中保持礼貌。

这意味着我们应该使用正式的语言,避免使用粗俗的语言,并且在表达中保持礼貌。

我们应该尊重他人,尊重他人的感受,尊重他人的想法,并且在表达中保持礼貌。

此外,斯坦贝克菊花中文体学还要求我们在书面表达中保持客观性。

这意味着我们应该避免使用主观的语言,不要说一些不客观的话,也不要说一些攻击性的话。

我们应该尊重他人,尊重他人的感受,尊重他人的想法,并且在表达中保持客观性。

最后,斯坦贝克菊花中文体学还要求我们在书面表达中保持实事求是。

这意味着我们应该避免使用虚假的语言,不要说一些不实的话,也不要说一些攻击性的话。

我们应该尊重他人,尊重他人的感受,尊重他人的想法,并且在表达中保持实事求是。

总之,斯坦贝克菊花中文体学是一种礼貌原则,它提倡在书面表达中尊重他人,避免使用粗鲁的语言,以及在表达中保持礼貌、客观性和实事求是。

这种原则的核心是尊重他人,尊重他人的感受和想法,并且在表达中保持礼貌、客观性和实事求是。

只有遵守这些原则,我们才能在书面表达中表达出真正的尊重,从而获得他人的尊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文体学的视角赏析斯坦贝克的《菊》
发表时间:2013-03-22T11:03:41.247Z 来源:《中国科技教育·理论版》2012年第12期供稿作者:邓景茹齐丽娟
[导读] 作者运用第三人称的客观视角展开了小说的叙事。

这种看似传统的叙事角度却对主题揭示有着重要意义。

邓景茹齐丽娟朝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122000
摘要斯坦贝克的小说《菊》描述了女主人公艾丽莎艾伦从女性的觉醒到幻灭的过程,小说的写作风格独特而又艺术魅力,彰显了诺贝尔得住斯坦贝克的大师风范。

关键词第三人称视角直接引语讽喻
1. 引言
短片小说《菊》(The Chrysanthemum)是二十世纪上半叶美国著名小说家约翰.斯坦贝克所著,他以《愤怒的葡萄》赢得1962年诺贝尔文学奖。

小说故事情节简明清晰,故事背景发生在作者的家乡—南加利福尼亚州州的萨利纳斯峡谷。

女主人公艾丽莎艾伦与丈夫亨利生活在农场,家门口的菊花圃是艾丽莎展示平日浪漫情怀以及宣泄郁结情感的场所。

某天,她正在花圃里侍弄心爱的菊花时,一个高大不羁的补锅匠意外出现,使她平静的生活泛起阵阵涟漪。

艾丽莎在莫名情愫的驱使下将一盆心爱的菊花苗送给了补锅匠。

而后却在与丈夫外出时发现了被丢弃在路边的菊花苗。

小说结尾时,艾丽莎像苍老的女人一样悲哀哭泣,给读者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形象。

小说之所以如此打动读者,是因为作者高潮的写作技巧。

2. 第三人称视角的读者行文本
斯坦贝克采纳不同的叙事方式刻画了一位男性统治社会下的悲剧女性。

为了有效地展开故事情节,他利用了多种文体特征和修辞手法。

通览全文,故事是一篇读者性文本。

Barhes, Roland 认为现代小说可以分为读者性文本和作者性文本。

所谓读者性文本就是允许读者成为文本所呈现的意义、叙述和人物的消费者(175:4)。

简而言之,也就是文本的结构流畅、叙事自然、语言简洁,读者通过阅读可以深刻理解文本的含义和内容。

作者运用第三人称的客观视角展开了小说的叙事。

这种看似传统的叙事角度却对主题揭示有着重要意义。

首先,它显现了一种被束缚压制的叙事张力,对应着小说意图展现了一个事实:在男权统治的世界,女性的诉求是徒劳的。

小说中,无论是她的丈夫还是补锅匠都没有真正试图去了解艾丽莎的内心感受。

其次,这种叙事方式增添了小说主题的多重性和复杂性,为读者解读主人公的心路历程留下了一定的空白,给读者留下了期待视野。

更重要的是,通过运用这种客观视角,使得《菊》超越了个体或是小群体的生活揭示,具有了一定的象征维度。

艾丽莎所遭受的打击并非只来自个体的不幸,它更多地折射了一个普遍问题:在男权统治下的世界,女性发现自我、展现自我的机会是何其渺茫和有限,无形的束缚会使茹艾丽莎这样的强健女人也感到精疲力竭。

3. 直接引语的对话形式展开人物关系
在故事的陈述中,人物的关系是通过对话的形式呈现的。

Page认为如果作家想通过对话表达思想,他必然会在现有的有效形式中做出选择。

从对话形式的选择我们可以分析出作者对话语所呈现的分量(1988:25)。

斯坦贝克采纳直接引语因为它更形象、更生动。

亨利称赞艾丽莎的菊花时说:“我希望你能在果园里劳动,也养出那么大的苹果”。

艾丽莎的眼睛大放光彩:“也许我能呢,我有这方面的天赋”。

她的回答是迫切的、真诚的;然而亨利并不是认真的、严肃的。

亨利根本不了解妻子对生活单调和沉闷的厌倦,也不了解妻子渴望一种更和谐的生活,包括爱情的协调。

直接引语的使用使读者进一步领会到女性在方方面面都被男性忽视的事实。

亨利认为她侍弄的菊花是没有什么价值的,而有价值的是果园里的庄稼。

补锅匠的出现作者也同样采纳了直接引语,他装作理解艾丽莎,“你养的是什么花?”“菊花,大大的菊花,有白的、黄的。

每年我都种,方圆几里数我的花最好。

”“我就喜欢这种花。

”这句称赞博得了艾丽莎的欢心,终于决定给补锅匠找点东西修理。

对话继续发展,补锅匠开始迷惑,他无法理解艾丽莎的意思“我从未像你那样生活过,但是我能够感受你说的:万籁无声的夜晚,群星璀璨,到处一片静谧。

拥枕难眠,辗转反侧。

点点星光透入心扉,撩人心弦,令人感到兴奋、热烈而又缠绵。

”这个直接引语显然隐含了作为女性的艾丽莎渴望浪漫爱情的强烈愿望,展示了她希望改变和盼望性爱的内心世界。

潜意识里为补锅匠那种闲适的生活所震撼,不自觉地和陌生的补锅匠继续攀谈,甚至明确地表达了自己的羡慕:“但愿女人也能这样。

”补锅匠的回答却干脆明了,“这种生活对女人不合适。

”换言之,此种生活只能男性独享。

艾丽莎的愿望再次超越了社会赋予的权限,只是艾丽莎此时并未真正体悟到这句话里所隐藏的实质。

这样通过成功地运用对话方式的直接引语,斯坦贝克全面而又形象地展示了一位在男性统治社会下倍受情感压抑的女性,无论是她的丈夫还是外人都不会满足她的需求。

4. 讽喻揭示了故事的隐含内容
讽喻在故事的叙述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背景的设置中作者利用了讽喻“山谷上的薄雾像壶盖,艾丽莎像等待下雨的雾。

”“她的身体在男人大褂的遮掩下像被雾气和山脉所笼罩的山谷。

”等待中,她期待着、盼望着,希望有人赏识她。

一旦释放出来,她就如“刚刚犁出的地上的垄沟”一样脆弱。

这些比喻形象地揭示:她生活在一个与世隔绝的环境里,迫切等待发生点儿什么来满足她的需求。

等待中的她从补锅匠的生活中见到了一丝希望:她开始陶醉于自我潜能的展示。

艾丽莎回到屋中洗澡,准备与丈夫进城时,仍处于这种亢奋的状态中。

她换上了女性的装束,与之前在花园中干活时的形象形成强烈反差。

艾丽莎形象的变化似乎对应着自我意识的增强。

她不再把女性的自我隐藏在男人的武装下,转而接受并渴望被承认,使之如盛开的菊花一样舒展开来。

然而,艾丽莎的变化却使丈夫亨利大为困惑。

看到屋中明艳动人的妻子,亨利不知所措:“看上去你变了,变得强健有力而且非常快活。

”听到妻子骄傲地证实自己的确快活强健,亨利几乎惧怕起来。

而“当他再次看到他时,目光已恢复正常.”这短暂而细微的举动仿佛是亨利在宣示自己男性的主权,这个世界并没有改变:世界仍处在男人的控制之下。

后来的变化却又给艾丽莎致命一击,与丈夫驾车驶向萨利纳斯时,看到了被补锅匠扔在路边的菊花苗。

之前被丈夫忽略价值的菊花,再次被另一个男人无情地抛弃了。

更具讽刺意味的是,补锅匠扔下菊花,却拿走了花盆。

如同庄稼对农场主亨利更具价值,花盆在补锅匠眼中更具魅力。

两个男人的实用主义如出一辙,艾丽莎也瞬间明白:自己一直被补锅匠所摆布,被他带来的假象所迷惑;她知道了在这个
男性主宰的世界,她的实际价值是微乎其微的。

她刚刚释放出来的那点女性自尊再次被男性主宰的世界所扼杀。

最后,她再也没有勇气踏入男人的世界了。

菊花被无情地遗弃在路旁,艾丽莎“像老妇人那样:虚弱地哀哀哭泣”。

此时的艾丽莎真正地成了一朵枯萎的菊花。

5. 结语
鲁迅说:“悲剧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的东西毁灭给人看”。

通过巧妙地运用各种文体特征和写作技巧,在一个过度关注男性形象的时代,斯坦贝克的《菊》深切地表达了一个女人无言的怅惘和愤懑,其感人的艺术魅力和深厚的主题内涵迫使一代又一代的读者去重新体察和理解女性的内心世界,去重新思索和审视女性的地位和尊严。

参考文献
【1】常耀信.美国文学简史[M]. 南开:南开大学出版社,2003.
【2】Page, Norman, Speech in the English Novels (2nd ed). London: The Macmillan Press LTD,1988. 【3】Stevick, Philip. The American Short Story 1900-1945. New York: Twayne Publisher, 198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