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气技术应用专业课程建设实施方案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研究与建设-精品文档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研究与建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是一门实践性、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大多数专业课程都需要通过适量的实践活动来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根据我校关于本科培养方案指导思想的要求:以培养应用型高级人才为主,加强学生的创新意识、竞争意识和适应能力的教育,注重学生的知识、能力、综合素质的协调发展。
因此,应用型本科专业在具体的实践教学中,应把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作为构建良好的实践教学体系的基础和核心。
、实践性教学体系建设1. 实验室建设随着我校顺利升格为本科院校及我系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本科专业的设置,提升电气自动化、电力系统的实验水平就迫在眉睫。
但是众所周知,建设电力系统的相关实验室要求条件十分苛刻,加之所需的实验设备造价昂贵,而我院做为近几年刚刚升本的院校,争取上级有限的科研经费相对较为困难,导致对实验室建设的资金投入相对不足,实验条件相对有限,短期内难以满足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的相关实验要求。
因此,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广开门路,通过其他行之有效的措施和方法,不断满足该专业相关的实验要求。
在学习和借鉴外校实验室建设和管理的基础上,依据本校学生的基本素质和我校现有的实验条件,我系对实验室建设做以下改进。
1)构建实验平台,满足课程需求。
通过学院的持续投资和我系教师的不懈努力,我系建立了具有层次化、综合性的系统实验平台一一电力系统综合实验室,该平台是对“电力系统分析”、“发电厂及变电站电气部分”、“供电技术”、电力系统继电保护原理”、“电力系统自动装置”、“电力系统微机保护”及“电力系统综合自动化技术”等主要专业课程实践实验环节的系统整合。
在此平台上,不仅能满足本专业核心课程的基础实验和综合实验的要求,还能使学生自主完成相关课程设计。
2)依托仿真技术,调动学生兴趣。
在课程中推广和运用仿真实验手段,实现仿真实验与相关课程的有机结合。
教师在讲授专业课时,有选择的向学生介绍ANSYS PSPICE MATLAB?仿真软件以及应用组态王软件,并且通过较多实例的仿真讲解,使学生对该专业课有更深入的理解和应用,同时要求学生对该课程的实验内容预先进行仿真。
《供配电技术》课程标准
《供配电技术》课程标准课程名称:供配电技术适用专业:电气技术应用专业一、课程性质《供配电技术》本课程是我校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农村电气专业“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和训练,主要培养学生熟练掌握供电和配电技术的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具备供配电系统安装、调试、操作、运行、维护、检修及管理等能力,以及自主学习、团队合作、交流沟通等综合素质能力。
以培养满足工矿企业供配电技术岗位需求的高素质、高技能应用型技术人才为目标。
本课程前承了《电工电子电路安装与调试》、《常用低压电器设备的安装与维修》、《机床电气控制线路的安装与维修》等专业基础课程。
二、课程设计思路本课程强调“学校与企业共建”。
按照“校企深度交融,工学有机结合”的思路,与地方企业一一南宁广开电气有限责任公司密切合作。
聘请了企业生产一线的供配电专家组建课程建设团队,举行了“岗位能力和工作任务”分析会,以“职业能力本位、工作过程导向、典型案例应用、注重安全意识、团队合作精神”为基本原则,明确了本课程在供配电行业中的主要任务或岗位,按照职业岗位需求选择教学内容,按工作过程循序渐进编排教学顺序,全面开展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教学方法改革及相应的考核方式改革。
不断营造企业文化和学校文化相融的氛围,创设生产与教学相一致的场景,老师边讲解、边演示,学生边学习、边实践,使学生在“教、学、做”一体化的现场教学环境下,迅速理解掌握供配电系统各种电气设备的操作方法和工作流程。
作为学生技能掌握的实战训练,充分突出职业素质、职业技能的培养,并用企业的标准来检验学生的“产品”。
《供配电技术》是电气技术应用三年制中职专业设置的核心课程之一。
本课程特点是工程性、实践性强,涉及内容广泛。
按照“课程体系工作过程导向化、课程内容项目化、课程教学一体化”的思路,遵循高职人才的培养规律,通过分析本课程主要就业岗位的工作任务,归纳出对本课程所需人才的素质、能力和知识要求,结合市场对本课程人才的需要,与企业供配电技术专家一起分析职业岗位的工作任务,围绕供配电系统职业岗位的关键能力要求,从适用的角度出发,共同制订本课程的典型工作任务,在典型工作任务的基础上形成具体工作任务。
电气自动化专业课程体系构建与核心课程建设
电气自动化专业课程体系构建与核心课程建设一、课程体系构架说明电气自动化技术课程体系由公共必修课程、职业基础课程、职业核心课程、职业技能训练课程四个层次而构成。
实施“一条主线(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贯穿(专业核心技能培养贯穿始终)、三个层次、平台+核心技能”的课程建设体系。
强化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为核心技能服务,使学生专业核心技能在深度、广度上得以全麦能提高,彰显专业特色。
二、主要专业课程及教学进度安排主要专业课程及教学进度安排表见附表一。
三、专业核心课程简介1、单片机原理及应用:要求学生掌握单片机的一般原理及其组成,掌握单片机的基本结构、指令系统、定时/计数器、中断技术、串行通讯技术及其存储器、I/O口的扩展技术,通过编程、调试等实际操作,初步掌握单片机在控制系统中的应用。
2、传感器:要求学生掌握传感器的基本特性、电阻应变式传感器、电容式传感器、电感式传感器、磁电式传感器、压电式传感器、光电效应及光敏器件、新型光电传感器、波与射线式传感器和热电式传感器等知识。
3、EDA技术:EDA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
使学生对计算机和EDA工具进行电路的设计和仿真有一定的了解,并会使用开发系统设计PLD器件,掌握multiSIM2001基本操作、仿真仪器的使用、仿真常用分析方法及电路设计、印刷电路板基本知识、原理图绘制等。
4、维修电工:使学生掌握安全用电的基本知识、电工常用工具与仪表、电工材料与低压电器、维修基本操作技能、电工识图的基本方法、室内照明线路与安装、三相异步电动机的控制原理与安装、变频技术和可编程逻辑控制器。
5、ARM:使学生掌握嵌入式系统概述、ARM7体系结构、ARM指令系统、Thumb指令集、嵌入式汇编与C语言程序设计、基于S3C44B0的嵌入式系统、ADS集成开发环境、μC/OS-II简介、Linux操作系统。
6、自动控制技术:内容为经典控制理论的基础内容,其中主要包括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时域分析法、根轨迹分析法、频率分析法、控制系统的校正设计、以及非线性系统分析基础和采样控制系统分析基础,是使学生在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基础上,能够从事与自动化相关的技术工作。
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建设方案
“高等职业学校专业建设发展”项目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建设方案根据教职成[2011]11号《教育部财政部关于支持高等职业学校提升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的通知》和《中央财政支持高等职业学校提升专业服务能力基本要求》两个文件精神,结合国家、四川省航空制造、电子信息产业、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情况,提出本专业“高等职业学校专业建设发展”专项项目建设方案如下。
一、专业建设背景1.电气自动化技术对国民经济的重要性电气自动化技术是高科技的重要组成部分。
电气自动化的水平,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科学技术和工业化程度的重要标尺之一。
电气自动化技术渗透在工业生产及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已经成为高新技术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被广泛应用于工业、农业、国防等领域,在国民经济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近几年来,各企业不断引进国外先进设备、自动生产线等,对电气自动化专业毕业生需求越来越多。
2.发展电子信息产业是四川省的“一号工程”从全国产业布局看,加工制造业向西部地区转移,不仅有利于促进沿海产业升级,并带动西部制造业发展。
四川省已把培育和发展电子信息产业列为四川省的“一号工程”作全面推进,而所有的工业基础都建立在工业自动化生产上,导致对电气自动化人才数量的增加。
另外,电气自动化专业是现代工业技术的支撑,是所有工业的基础和原动力,可以说没有电气自动化的支持,就没有现代工业。
因此,厂矿企业需要大量电气自动化的技术人才,从事企业生产过程的运行、控制、维护和管理等工作;社会也需要大量的该类专业技术人才,从事自动装置与设备的运行与管理工作。
3.服务航空、服务区域经济是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的根本任务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源自航空工业,地处四川省成都市,服务航空、服务区域经济是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的根本任务。
学院十二五规划将继续围绕这一根本任务谋划发展。
据研究资料表明“十一五”后期,西部人均GDP有可能突破1000美元;工业化率接近40%;消费结构也将从“吃”“穿”、“用”转向“住”和“行”;2020年西部城市化水平将可能接近50%。
应用型本科院校电气工程专业课程组建设思路
根据教育 部本 科应用型人 才培养 目标精 神 ,在学 院“ 背靠行 业 、 养显著 工程能 力” 培 的应用 型人才 的培 养 目标指导下 , 足于本科教育 培养 目标 , 立 遵循 主动适 应社会发展需要 , 突出应用性 和针对性 , 着重加 强工程 实践能力 、 工程设计 能力 的培养 原则 , 构建 电气 工程及 其 自动化专业 应用型人才培养体 系 , 以学生为 主体 , 以 教 师为主 导 , 以国民经济 发展需 要为 培养 目标 , “ 集 理 论学 习”工程 设计能力培养及 “ 、 技能训练 ” 为一体 。人 才培养体 系由“ 理论 教学 + 践教学 ” 实 的高质 量理 论学 习 、基础 实践+ “ 专业实 践” 的技 能训练及 “ 理论+ 实践 + 工程设计 ” 的工程设计 能力培养3 条线组 成。为此我们 调研 了南京师范大学 电 自学 院 、 南京工程学 院 、 安徽工 业 大学 、湖南工程学 院 、华南 理工大学 和广 东工业大 学 。其 中南京师范大学 电 自学 院和湖南工 程学院 的专 业 设置与我们有相 似的地方 ,他们 的电气工程专业包 含电力 系统 、 和电器三个专业方 向。由于我 校是新 电机 建的电气工程专业 , 因此 , 我校 的电气 工程专业建设应 该首先立足于建设好 电气技术这个专 业方 向,完善各 门课程的教学基本资料 , 如教学大纲 、 教学课 件 、 教案 、 习题集 、 试题库等 。完 善相关专业课 的实验室建设 , 如 实验和实训指导 书建设 ,制定好实验 室的长远建设规 划等作为课程组 的近期 目标 ;以保证 教学工作 的顺利 开展和有序进行 。其次 是制定好专业 发展和人才 引进
一
程 与 自动化专业 在拓宽专业 范围 、 改革人才培养模 式 、 提高人 才培养 质量 、 充实扩大专业 内涵 、 增强 毕业 生 的 适应能 力等方 面应该采取什 么样 的措施 和方 法?这些 都是本课程组必须面临 的问题 。而且 , 部分专业基础课 比如电机学等课程 ,以前 的培养模式 主要是 针对 自动 化专业 这样的弱 电专业 的培养 目标进行设计 的 ,对 电 气 工程 新专业来讲存在很 大的增删和 改革 的必要 。从 课程的衔接来 看 , 建立 电气工程 的课程组 , 也有利 于不 同课程之间的整合和相互关 联 。从现有 实验室条件来 看 , 然 已经 有一定 的基础 , 虽 但基 础还较 为薄 弱 , 专 从 业技术层面来看缺乏 完整的上 岗实训 等方面 的实验设 备; 从实验室 的体 系来 看还未建立起 基础实验室 、 系统 实验室 的结构层次 ,需 要进一步搭建 本专业 的较完 善 的的实验平 台, 建立一个 比较长远 的实验室建设规划 。 这些都需要建设一个专业课程组加 以研究解决 。
电气自动化专业群建设方案
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群建设方案项目负责人: 董良新 信息与控制工程系 主任 副教授项目组主要成员: 郭 兴 烟台东岳汽车有限公司 工程师周保源 烟台东岳汽车有限公司 工程师崔 强 烟台宝钢钢管有限公司 工程师孙仁静 烟台大学 讲师姜虎强 信息与控制工程系 讲师杜俊贤 信息与控制工程系 讲师刘道刚 信息与控制工程系 讲师范长青 信息与控制工程系 讲师(一)项目建设背景1.行业背景在国家大力提高产业自动化、信息化、智能化水平的大背景下,山东省“十一五”期间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以建立现代制造业体系为目标,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大力发展电子信息及家电、机械设备等六大支柱产业,推进产业结构的高加工度化和高技术化,带动全省工业实现新的突破。
通过对烟台一些企业进行走访调查,烟台作为国家制造业信息化城市,其先进制造业水平的提高,会使企业信息化水平不断提高,对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人才的需求也会越来越高。
大多数企业和毕业生认为电气类专业在未来若干年内仍是具有发展前途的专业,并且有较大的需求量。
同时,新兴行业不断出现,对电气类专业毕业生也会有较大需求量,该专业的设立,较好地满足了本地区经济发展对电气自动化技术应用型人才的需求。
2.人才需求分析烟台在十二五建设中,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以高端高质高效为主攻方向,紧跟科技进步新趋势,加快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形成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双轮驱动”、三次产业结构合理、富有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
制造业发展重点是优化结构,改善品种质量,提高整体素质和竞争力。
要突出高端化、品牌化和链条化发展方向,做强做优机械制造、电子信息、食品加工、现代化工等传统优势产业,提升制造业核心竞争力。
加快发展汽车、船舶及海洋工程、电脑、手机、新型铝材、核电装备等产品集群,形成竞争力强的产品集群方阵。
目前,世界500强企业中,已有烟台富士康公司、上海东岳烟台汽车有限公司(与我院已签订联合办学协议,合作培养进入实施阶段)等公司在烟台落户,带来了先进理念和装备水平的极大更新和提升,必将引起新型工业生产模式的发展与产业结构的巨大变革。
电子技术应用专业建设计划三篇
电子技术应用专业建设计划三篇篇一:电子技术应用专业建设计划一、概述根据《关于实施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计划的意见》(教职成[20XX]9号)文件精神,结合我校发展及电子技术应用专业建设实际,制定本计划。
(一)需求论证1、专业的社会需求现代工业和农业的快速发展均离不开应用电子技术,特别是现代企业对综合自动化技术、电气控制技术、电子产品加工、电子设备与应用、电子器件应用与维修和家用电器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从近几年国家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的统计资料显示,我国企业对电子电器类专业的人才需求量在各类专业中一直占前几位。
我校所处地区的电子产业规模飞速发展,市场潜力巨大。
湖北省在武汉建立了以电子技术应用为基础的“武汉·中国光谷”光电子产业基地。
湖北省将电子产品作为武汉城市圈建设发展的重要经济支柱产业。
我校地处武汉市与大别山国家森林公园之间的黄金分割位置,武英高速公路从校园边穿过。
学校坐落在建设规模宏大的工业园区,交通便利,区位优势明显。
本专业以我校电子实训园为中心,工业开发区为重点,鄂东地区为辐射带,开展了电子技术专业人才需求调研;同时,对周边中等职业学校同类专业进行了调查,以此作为专业建设和中等电子技能人才培养的依据。
罗田县是一个劳务输出大县,每年外出打工人员达28万,其中30%从事电子装配与制造业。
被调研的企业有XX有限公司、XX有限公司、XX电子、XX集团、XX等共计15家,其中电子设备与应用类企业7家,电子产品加工类企业5家,电子制造类企业2家,非电子类但有电子设备应用企业1家。
调研的对象包括企业高层、人力资源主管以及生产一线的管理和技术骨干,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调查方法采用问卷与座谈相结合。
调查结果显示,从事一线生产、产品测试、售后技术支持工作的中职毕业生比例最高;企业对中职毕业生期望是:有较高的职业素养,包括:工作态度、纪律性、忠诚度、责任心和职业发展能力;有较强的专业职业技能,包括:设备和仪器仪表的操作、电子产品加工、组装、调试、检测与维护,产品销售及售后服务,一定的生产管理和初步研发能力。
《PLC技术应用基础》课程建设方案
物料传送系统
介绍如何使用PLC实现物料传送 系统的自动化控制,如自动化 仓库、生产线等。
温度控制
介绍如何使用PLC实现对温度的 控制,如加热炉、空调系统等 。
污水处理系统
介绍如何使用PLC实现污水处理 系统的自动化控制,如水质监 测、曝气池等。
03
教学方法与手段
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
理论教学
注重PLC技术的基本原理、指令 系统、编程技巧等理论知识的传 授,使学生掌握扎实的理论基础 。
实践教学
通过实验、实训等方式,让学生 亲自动手操作,培养实际操作能 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案例教学与项目教学相结合
案例教学
通过典型案例的解析,引导学生分析 问题、解决问题,加深对PLC技术的 理解和应用。
项目教学
将实际工程项目引入课堂,让学生分 组完成项目,培养团队协作和工程实 践能力。
在线课程与翻转课堂相结合
课程定位本课程是自动化来自业的一门核 心课程,旨在培养学生掌握 PLC技术应用的能力。
本课程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强调实际操作和案例分析,帮 助学生深入理解PLC技术的实 际应用。
本课程将为学生今后从事自动 化控制领域的工作打下坚实的 基础。
适用对象
本课程适用于自动化专业的学生,特 别是对自动化控制技术感兴趣的学生 。
教学态度
教学成果
教师是否认真负责,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和 建议给予及时回应。
教师的教学效果如何,是否达到了预期的 教学目标。
质量监控与持续改进
定期评估
定期对课程进行评价,收集学生和教师的反 馈意见。
数据分析
对评价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找出课程存在的 问题和不足。
改进措施
根据评价结果和数据分析,制定相应的改进 措施。
《电气控制与PLC应用》课程建设与改革方案
《电气控制与PLC应用》课程建设与改革方案为实现学校“十五”规划中将电子电器专业建设成重点专业的目标,加快学校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的步伐,我们在本学期进行了电子电器专业《电气控制与PLC应用》课程改革。
一、指导思想按照学校“十五”规划,以符合岗位需求和电气控制技术发展趋势为原则,根据中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和要求开展课程改革,改革过程中突出中等职业教育“强化基础注重实用”的特色,并符合学校的实际办学状况。
力争这门课的改革为本专业其它课程的改革提供一个成功的参考模式。
二、课程改革的背景电子电器专业是我校重点的专业,要求学生具备相应的理论知识和能力。
定位比较准确、就业前景广阔。
但对岗位群和岗位的描述不太准确,以至于学生到即将毕业时还不知将来要干什么、要掌握的知识和应具备的能力;课程的设置上也不够完善,课程内容不能涵盖专业的知识群和能力群,课程与课程之间重复较多。
电子电器专业是地方专业,但课程教学大纲中有部分内容是铁路行业的设备和生产工艺,部分已淘汰或缺乏先进性。
不能满足中等职业教育培养具有高新技术应用能力的工程技术人员、管理人员的目标。
目前,对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模式普遍的认识是淡化专业、强化课程。
为此中等职业教育要求的是建立一种以课程为中心、以课程的教学目标来完成专业教学目标的开放式的教学模式。
而课程教学目标的实现必须以适当的教学观念、教学手段、教学方法和相应的教学设施为保障。
目前,学校教师的教学观念还停留在中职教育和应试教育的阶段,教学手段单一、教学设施薄弱。
中等职业教育要求学生拓宽基础、强化能力,开展素质教育、养成终身教育的观念。
所以,很多教育工作者,就把公共文化课视为基础,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作为专业课。
造成了专业课、技能课课时过少,学生学完后基础是宽了,但基本没有学到多少专业知识,就业时总感到没有一项可用于就业的较强的技能。
改革时,应把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重新界定,为完善学生的素质结构、为养成终身教育服务的课程都应界定为基础课,为就业做准备的界定为专业课和技能课。
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及专业群建设方案
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及专业群建设方案责任部门:电子信息系项目建设责任人:杨正勇(电子信息系副主任,硕士学位,副教授,维修电工技师,二级考评员)雷小红(衡阳纺织机械股份有限公司,总工程师,高级工程师)项目组主要成员:简立明(自动化技术专业教研室主任高级工程师)刘春花(自动化技术专业院级专业带头人,硕士,副教授)陈斐彪(硕士,副教授,维修电工技师)谢利英(副教授,维修电工技师,二级考评员)刘欢(高级实习指导,维修电工技师)万少华(高级实习指导,维修电工技师)高俊祥(讲师,维修电工技师)苏金宝(衡阳纺织机械股份有限公司主任工程师)冯昂林(衡阳纺织机械股份有限公司电气组组长,技师)谭晓军(中联重科技术员,工程师)段炎辉(特变电工技术员,高级工程师)立项主要依据:1.《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05]35号)2.《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教高[2000]2号)3.《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4.《湖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5.《衡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6.《衡阳财经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十二五”事业发展规划》7.《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造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8. 《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建设解决方案》教育部自动化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专业建设工作组2007,11,27一、项目简要说明本项目以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建设为重点,带动矿山机电、应用电子技术和智能楼宇技术等专业的发展。
实施本项目建设,总计划投入资金752.5万元(重点专业653.5万元,专业群99万元)。
其中,申请上级财政投入350万元,申请地方财政投入368万元,学院自筹34.5万元。
资金用途如下:126.5万元用于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改革,75万元用于师资队伍建设,452万元用于实验实训条件建设,99万元用于专业群建设。
本项目的完成将在以下三个方面体现示范作用:(一)“433”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应用型高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课程体系构建
应用型高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课程体系构建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是应用型高校中的重要学科之一,其课程体系的构建对于培养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学生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课程体系的构建目标、核心课程设置、实践教学安排等方面进行探讨,以期为相关专业教育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
一、课程体系构建目标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课程体系构建应当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满足社会需求、引领学科发展为目标。
具体来说,应该注重以下几个方面的目标:1. 培养学生的基础理论知识: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学生需要掌握扎实的数学、物理等基础理论知识,这是他们进一步学习和研究专业知识的基础。
2. 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学生需要学习电气工程、自动化控制、电子技术等专业知识,并且要掌握相关的实践技能,包括电路设计、PLC编程、自动控制系统设计等。
3.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学生需要具备较强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能够在实际工程项目中提出创新的解决方案,并且能够独立完成实际项目的设计和调试。
4. 强化对行业发展趋势的敏感度: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课程体系应当与行业发展趋势保持同步,学生需要了解最新的科学技术成果和行业应用动态,做好未来的职业规划。
二、核心课程设置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核心课程设置应当覆盖电气工程、自动化控制、电子技术、计算机应用等领域,以及与相关行业的前沿技术。
具体来说,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核心课程:1. 电路原理与应用:这门课程是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基础课程之一,学生需要掌握电路原理、分析方法和应用技术,包括模拟电路和数字电路。
3. 电机与拖动控制:这门课程重点介绍各种电机的工作原理和性能特点,以及电机的控制技术和应用场景。
4. PLC编程与应用:这门课程介绍可编程逻辑控制器(PLC)的基本原理和编程方法,以及在自动化控制系统中的应用。
5. 工程仿真与实验:这门课程通过仿真软件和实验器材,帮助学生巩固理论知识,培养实际操作技能,提高实际工程项目的设计和调试水平。
电气自动化专业建设方案
电气自动化专业建设方案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工业的迅速发展,电气自动化技术在各个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对于电气自动化专业人才的需求也日益增长。
为了培养适应社会需求、具备扎实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电气自动化专业人才,制定一套科学合理的专业建设方案显得尤为重要。
一、专业建设背景电气自动化技术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学科,融合了电气工程、电子技术、自动控制、计算机技术等多个领域的知识。
目前,我国正处于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智能制造、工业 40 等理念的提出,对电气自动化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同时,新兴产业如新能源、机器人、智能家居等的崛起,也为电气自动化专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然而,当前电气自动化专业在人才培养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如课程设置与实际需求脱节、实践教学环节薄弱、师资队伍结构不合理等。
因此,加强电气自动化专业建设,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是适应社会发展和行业需求的必然选择。
二、专业建设目标1、培养目标培养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人文素养,掌握电气自动化技术的基本理论和专业知识,具备电气设备的安装、调试、运行、维护和管理能力,能够从事电气自动化系统的设计、开发、集成和技术支持等工作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2、知识目标(1)掌握电路、电机、电力电子技术、自动控制原理等电气自动化专业的基础理论知识。
(2)熟悉电气控制系统的设计、安装、调试和维护方法。
(3)了解工业网络、智能控制、机器人技术等前沿技术的发展动态。
3、能力目标(1)具备电气设备的操作、维护和检修能力。
(2)能够进行电气控制系统的设计、编程和调试。
(3)具有分析和解决电气自动化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
(4)具备一定的创新意识和团队协作能力。
三、课程体系建设1、课程设置原则(1)以就业为导向,根据行业需求和岗位能力要求设置课程。
(2)注重课程的系统性和连贯性,合理安排基础课程、专业课程和实践课程的比例。
(3)突出实践教学,增加实践课程的课时,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
电气工程 培养方案
电气工程培养方案培养电气工程人才,需要从教育体制、课程设置、实践教学等多个方面做出全面规划和安排。
下面,我们将具体分析一下电气工程培养方案。
一、课程设置1.基础课程电气工程是一门综合性强的学科,因此基础课程非常重要。
基础课程主要包括数学、物理、电路、信号与系统、电磁场等。
通过这些基础课程的学习,可以为学生后续的专业课程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2.专业课程专业课程是电气工程学生的重要学习内容,主要包括电机与电器、电气控制、电力系统、电子技术、微电子技术等。
通过这些专业课程的学习,学生可以系统地了解电气工程的相关知识,掌握电气工程的基本理论和技术。
3.实践教学电气工程的实践教学是非常重要的一环,可以说是学生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技能的桥梁。
在实践教学环节,学生可以通过实验、实习、社会实践等形式,获取相关领域的实际操作经验,提高自身技能。
二、教育体制电气工程的教育体制应该适应当前社会发展需求和技术水平,结合国际先进科学技术成果,改革教育内容、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以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高素质电气工程人才。
1.师资队伍建设电气工程的师资队伍建设是非常重要的一环,可以说是影响学生学习质量的重要因素。
应该增加电气工程专业教师队伍,提高电气工程教师的整体水平,改进教学方法,引进国外优质师资,培养一批具有国际视野和竞争力的高素质电气工程教师。
2.学生培养模式培养电气工程人才,应该着重发挥学校和企业的资源优势,有效整合教学资源,推进产教融合,建立校企共同培养的机制,增加实践教学环节、开展实际操作练习,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培养应用型人才。
三、实践教学实践教学是电气工程专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学校应该建立相应的实验室和实践基地,提供学生学习和实践的地方。
通过实验室教学和产学研结合的方式,可以帮助学生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操作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际应用能力。
四、学生实习学生实习是学生接触社会实践、了解企业运作、培养实际操作能力的一个重要过程。
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与专业群建设方案详细
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与专业群建设方案详细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与专业群是指在高等院校中建设起的一个学科专业以及围绕该专业的一系列相关课程和研究方向,目的是培养学生在电气自动化领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
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群的建设方案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专业定位:明确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的定位,确立培养目标和学科特色。
可以根据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需求、相关行业的需求以及学校的资源优势等因素来确定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的定位。
2.课程设置:设计和开设与电气自动化技术相关的基础和专业课程,并根据学科特点进行合理的课程结构,包括必修课程、选修课程和实践课程等。
同时还可以引入与电气自动化技术相关的前沿研究课题或实际项目,使学生能够接触到最新的技术和实践。
3.师资建设:招聘和培养一支高水平的教师队伍,包括具有丰富实践经验和研究背景的教授、副教授和讲师等。
教师应具备扎实的学科知识和研究能力,能够有效地进行教学和指导学生进行研究工作。
4.实践教学: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提供实验室资源和设备以及实习和实训机会。
通过实践教学,学生能够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操作中,提高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
5.科研和创新:建立科研和创新平台,鼓励师生进行学术研究和技术创新。
可以组织相关的科研项目和实验室,引导学生参与科研工作,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研究能力。
6.产学研结合:与相关行业和企业合作,开展联合培养、科研合作以及人才交流等活动。
通过与企业合作,学生能够接触到电气自动化技术的最新发展动态,培养与实际应用相结合的能力。
7.团队建设:建立学术研究团队和学生团队,组织学术交流、学术会议和学术竞赛等活动。
通过团队建设,学生能够互相交流和合作,提高团队合作精神和创新能力。
总之,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与专业群的建设方案应该从专业定位、课程设置、师资建设、实践教学、科研和创新、产学研结合以及团队建设等多个方面来进行规划和实施,旨在培养学生在电气自动化领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东营区职业中专电气技术应用专业课程建设实施方案由于自动控制设备的性价比不断提高,自动控制设备已从过去重点配备在精密控制设备、自动化生产线及流程较复杂的生产系统转变为今天在各行各业、各种控制机械中的大量应用。
因此,掌握电气自动化应用技能已成为高职高专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毕业生的必需要求。
一、知识和能力结构作为制造大类的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是中国着力打造世界制造业基地的紧缺专业之一。
电气自动化技术方面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市场需求潜力巨大。
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的毕业生主要面向企业自动化生产线的供配电系统、电气工程、电气控制设备、自动控制系统和计算机测控系统安装、调试及运行维护,机电设备公司的设备销售、安装及维护、楼宇智能化及交通智能化设备的安装、调试及运行维护,电力系统的设备运行及维护等。
二、课程体系的构建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职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指出:“高职学生应在具备必要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专门知识的基础上,重点掌握从事本专业领域实际工作的基本能力和基本技能”,这些基本能力和基本技能的训练应围绕国家职业标准规定的等级技能要求来开展。
高职高专院校要认真研究国家职业标准,根据要求制订人才培养方案,明确各专业的基本技能与专门技能要求。
近年来,国家维修电工职业技能鉴定等级的考核内容中增加了相当多的电气自动控制应用技能的内容。
从中级维修电工开始,可编程控制器应用(以下简称“PLC”)已列入考证项目之一,至于维修电工的高级工及技师考证项目,基本上已全都是PLC、变频调速等电气自动化应用技能的内容。
在这种形势下,为了跟上职业岗位的技术需要,高职高专电气自动化课程必须进行全面的内容充实与技术提升。
1、传统课程体系的不足过去,电气自动化课程一般都开设《自动控制原理》等关于电气自动化技术基础方面的课程,课程内容除了一些有关自动化系统的基础理论外,其课程中所讲述的电气自动化技术、装置与器件,大多数都与当前工业现场使用的技术、装置与器件有脱节。
显然,这样的教学,无论是内容、方法及水平、都已大大落后于技术的发展,脱离了职业岗位的需求。
近年来,随着工作现场与维修电工考证对电气自动化的技术性与综合性要求的不断提高,不少高职高专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都已增设了PLC、变频调速技术以及光机电一体设备等电气自动化技术的相关教学内容。
值得注意的是,目前许多高职高专电气自动化的教学都带有一定的随意性,电气自动化课程和内容常常只是根据本校的场地、设备、考证要求、教师素质来开设,教学大多呈内容散乱的低水平状态,难以保证课程的教学质量。
因此,重新构建高职高专的电气自动化课程体系更显迫切和需要。
2、进行课程整合,优化课程体系电气自动化技术课程的设置主要有两种方法,一是在保持原来开设的电气自动化基础课程基础上,将当前通用的电气自动化技术插入到传统技术课程中,如将 PLC技术或变频调速技术穿插到电机控制、接触器/继电器控制等技术中,以解决电气自动化技术课程不足的问题。
二是单独开设自动控制原理、传感器、PLC、单片机技术、电力电子技术、变频调速技术、供配电技术、工业网络、组态技术等都课程,由于信息技术和计算机技术在电气自动化领域中的应用日益广泛,要求我们必须改革原有课程体系中陈旧的内容,并根据自动化技术的发展增加新的教学内容。
经过调研和反复论证,我们在课程体系中增加自动化领域应用广泛的新技术课程。
如:“计算机网络技术”、“变频器应用技术”、“计算机控制技术”、“电子EDA技术”、“组态软件”等课程。
同时,根据高职高专的特点,理论知识以适用、够用为原则,对一些课程进行整合。
如将《电机与拖动》与《工厂常用电气设备》这两门课程合并为《电机及电气控制》;将《单片机原理与接口技术》与《C语言》这两门课程合并为《单片机原理与应用》;将应用相对较少的“工厂供电”的内容进行整理更名为“供配电技术”,同时把该门课程变为企业课程,让授课内容更贴近生产一线。
在此基础上,我们对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构建了一个经课程整合后的课程体系(见表 1)。
三、专业建设规划(一)建设一支高水平的师资队伍把“引进来”与“走出去、送出去”相结合,积极加强师资队伍的培养,建设一支基础理论扎实、技术研发能力强、实践教学能力突出、结构合理并在国内具有一定影响力的专业教学团队。
1.加强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的培养,实施“名师工程”,鼓励专业带头人或骨干教师在合作企业中参与大型企业决策,独立承担企业技术指导和产学研项目开发。
2.提高教师学历层次和业务水平上,以“走出去和送出去”为原则,鼓励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提高科研能力和专业水平。
加强对外交流,要求教师参加校内外各类技术交流活动。
3. 以“蛙式两栖”方式培养师资实践操作能力,一方面始终保持20%的专任教师参与企业技术项目开发,另一方面每年与校办工厂、实习企业互换员工2-3名,参与对方的生产(教学)活动。
4.开展教学示范活动,主讲教师上课,青年教师旁听学习,并要求青年教师在独立授课前至少完整地旁听1学期课,并作详细的听课笔记。
5.定期开展教学研讨活动,交流教学、教改及科研的心得,重视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研究,活动包括教学观摩、经验交流等多种方式,教学研讨活动每周一次。
6.加强境内外培训,安排教师到韩国、新加坡、德国等学习先进的教学理念;到国内高校学校、培训机构进修。
7.在教师引进上,坚持以引进企业能工巧匠和高学历人才双管齐下,以推动教师队伍全面发展。
8.定期为兼职教师开办培训班,提升其教学水平。
(二)加大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改革的力度(1)基于工作过程构建专业课程体系将结合地方经济发展的特点,根据人才市场和企业的岗位需求,通过深化校企合作,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
以突出职业技能培养为特色,将技能证书课程纳入到课程体系中,在原有维修电工证书的基础上,增加可编程系统设计师、单片机硬件设计师等证书,使学生毕业时确实具备相应的上岗能力。
不断优化课程体系,进一步修订专业核心课程的课程标准;完善编写工学结合的特色教材,并制作特色鲜明的教学课件。
(2)制订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成立专业指导委员会,在已有办学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结合课程相关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参照相关职业资格标准,根据就业人才市场对生产第一线电气自动化专业技术人员的要求,及时调整教学内容。
以市场为导向,确定专业的办学方向和办学思路。
人才培养方案每一年都会做进一步的修改、调整,以适应和满足社会与用人单位的需求,以培养本专业的自动化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以突出应用性、针对性、实践性为原则来优化知识结构,合理组合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并与教学方法、手段、技术的改革相结合。
培养方案根据生产和经济结构的变化情况适时调整和更新。
充分发挥专业指导委员会作用,指导、修订和完善人才培养计划,使本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规格、课程设置更加科学,更加适应企业的需求。
根据需要调整各部分内容的学习,增加新技术课程内容。
根据社会对人才需求变化,可以有选择地开设新专业课程,可以将专业选修课程调整为必修课程。
根据用人单位的要求与市场需求,调整专业训练与毕业实习的内容。
这些调整和设置是与社会对本专业人才需求变化而定的,也是为学生就业能力培养而定的。
(3)以培养职业道德素质为基础,全面提高育人质量以科学的劳动观与技术观为指导,帮助学生正确理解技术发展、劳动生产组织变革和劳动活动的关系,使受教育者形成健康的劳动态度、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正确的价值观,将以专业职业岗位综合素质教育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全面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
计划在入学教育及就业指导课程中开设由企业专家、企业工程技术人员、毕业生等进行的讲座,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
(4)继续进行以校内、校外实习实训基地为载体,进行“学训交替”、“工学结合”、“项目引导”、“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改革的探索。
对《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等课程采用“学训交替”的教学模式;对《可编程控制器》、《单片机原理及接口》等课程采用“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对《工厂电气控制技术》、《维修电工》、《高级电工综合实训》等课程的实训项目,给合生产性教学工厂的数控机床电气配盘的设计、安装和调试,推行以生产性实训为特征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使生产性实训的比例达到80%以上。
在实践教学中,对“工学结合”紧密的课程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模式研究与实践。
3.先进完善的实验实训条件计划完善并建设机床电气控制一体化教室、高级电工实训室、电机维修实训室、机床电气维修实训室、电气设计与创新实训室、专业机房、自动生产线实训室、组态技术实训室、罗克韦尔及西门子自动化实训室、生产性教学工厂等,能够完成实践教学、职业技能培训、职业技能鉴定、师资培训、新技术应用推广、模拟工业生产等项目。
为采取灵活适用的“学训交替”的教学模式提供了便利条件,使学生在实践操作中消化枯燥的理论知识,提高专业技能水平。
继续与大型企业签订协议,建立长期稳定的校外实习实训基地。
通过提高顶岗实践的时间,使学生感知真正的生产环境、提高学生认知的全面性;通过在真实环境下的工作和磨练,缩短学生与工作岗位的距离,增强学生的技能水平和就业竞争力。
建设生产性教学工厂,为本专业师生的产学研和“工学结合”提供良好的平台,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教学研究水平,培养学生职业经验能力。
建立生产性教学工厂,为学生提供低成本、高效率的职业经验培养平台。
通过该平台学生可综合运用所学过的各种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毕业后能迅速适应企业和社会的工作环境。
该平台以项目为驱动,将设计、材料采购、管理、生产等环节和企业文化融为一体,提高学生专业岗位综合技能。
4.加强实验实训条件内涵建设在强化实验实训条件硬件建设的同时,注重内涵发展,加强实训指导教师的业务培训;积极探索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技能训练模块体系化建设;与企业合作进行“工学结合”的生产性实训项目开发;加强顶岗实习管理;建立校企合作实训基地运行管理机制等。
5.建立一套完整的教学档案,规范教学过程管理。
在省级特色专业的建设过程中,我们将积极配合学院的教学管理工作,注意收集和分析兄弟院校的成功做法,总结和发挥以往教学管理的经验和优势,建立健全教学管理各项规章制度,制定教材编写、教材征订、课程安排、授课计划审核、学生成绩查询和毕业设计题目管理等工作流程图,保证教学管理的人性化、科学化和高效率。
组织教学管理人员和教师积极开展申报教学管理专题研究项目,探讨和实践全新的教学管理模式。
制定科学合理的教学管理奖惩机制,促进教学管理人员业务水平、管理能力和工作效率的不断提高,为广大师生做好教学管理和服务工作,教学督导委员会定期、不定期地和教学教管人员进行沟通,保证教学管理理念和各项管理制度得到贯彻和落实。
6.加强对外交流合作,增强辐射能力依托重点专业师资和实验实训条件资源,面向相关的高职、中职院校及企业,开发相关的培训项目,开展教师之间、教师与工程师间的交流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