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课 辛亥革命》教案和课堂教学实录(附导学案)

合集下载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9课《辛亥革命》优质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9课《辛亥革命》优质教案

《辛亥革命》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本节课出自新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九课,在第三单元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中。

本课共有两目,分别是:“革命志士的奋斗”和“武昌起义”。

它们之间存在必然联系,在孙中山的领导下,革命党愈挫愈奋,最终爆发了武昌起义,继而中华民国才得以成立。

回顾中国二十世纪三次历史性巨变,第一次就是辛亥革命,它也是中国近代化艰难进程中的重要环节。

本课与前面学到的《洋务运动》、《戊戌变法》和后面要学的《新文化运动》贯穿起来,形成近代化探索的一条重要历史主线,所以本课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教学目标】了解革命志士的奋斗,知道孙中山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了解武昌起义的史实,认识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本课内容属于运用层次。

本课教材安排了革命志士的奋斗和武昌起义两个子目的内容。

两项内容之间是相互联系与递进的关系,在掌握辛亥革命基本史实的基础上,探讨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科学的教学目标具有良好的导向和激励作用。

根据新课标要求,结合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我拟定了如下的三维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革命志士的奋斗,掌握制作大事年表的基本技能,了解武昌起义的情况,认识辛亥革命的历史影响。

2.过程与方法:制作大事年表,了解革命志士的奋斗;通过看图及视频演示,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想象能力;巧设历史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探究活动,探讨辛亥革命的历史影响,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知识迁移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认识到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族革命,了解早期革命者为了赢得革命胜利的牺牲精神,培养学生树立爱国主义情感以及为民族的独立和发展做贡献的精神。

【重点与难度】1、重点:武昌起义。

2、难点:武昌起义的历史意义。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在通过前段历史的学习,已知道了在近代化探索的道路上,各个阶级的改革变法运动都已失败。

在半殖民半封建社会的中国,知道了国人向西方学习先进的科学技术并不能救中国的历史,都带着浓厚的兴趣和高度的责任感思考如何才能使中国摆脱半殖民半封建的深渊。

教学设计4:第9课 辛亥革命

教学设计4:第9课  辛亥革命

第9课辛亥革命【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通过了解武昌起义和中华民国建立的史实,感受史料研习的方法;通过小组探究,阅读中华民国成立后的相关史料,认识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2.能力目标通过看图,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想象能力;通过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搜集资料以及从资料中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武昌起义的枪声,是辛亥革命志士不屈斗争精神的张扬,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不断进取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1.武昌起义、中华民国的成立。

2.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及评价。

【教学过程】一、设问导读1.革命志士的奋斗(1)同盟会成立后至武昌起义前,革命党人发动了哪些武装起义?老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讲述:革命党人发动的武装起义主要有:①萍浏醴起义;②安庆起义;③镇南关起义;④黄花岗起义。

(2)哪次起义影响最大?阅读教材P43“材料研读”的内容,分析起义的意义。

老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讲述:黄花岗起义。

1910年,孙中山召集黄兴、赵声等人商讨在广州举行大规模起义。

1911年4月,黄兴在广州率领起义军猛攻总督衙门,两广总督张鸣岐闻风潜逃。

起义军与清军发生激烈巷战,因寡不敌众而失败。

后来,收殓到72具烈士遗骸,被合葬在广州郊外黄花岗,史称“黄花岗七十二烈士”。

因此,这次起义也被称作“黄花岗起义”。

意义:黄花岗起义动摇了清朝的统治基础,起义虽然失败,但革命志士不屈不挠的精神和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人民的斗志。

2.武昌起义(1)了解武昌起义的背景时间、地点、主力、经过和结果。

背景:《辛丑条约》签订后,清政府成为“洋人的朝廷”,推翻清朝的封建统治成为大势所趋。

时间:1911年10月。

地点:武昌。

主力:湖北新军。

经过:1911年9月14日,湖北的两个革命组织,文学社和共进会召开联席会议,确定在武昌举行武装起义,推举文学社蒋翊武为总指挥,共进会孙武任参谋长,组成起义领导机关。

第9课 辛亥革命(教案)-【课堂无忧】新课标同步核心素养课堂(2024年)

第9课 辛亥革命(教案)-【课堂无忧】新课标同步核心素养课堂(2024年)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八、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一)新课导入1911年10月10日的夜里,武昌城内响起了激烈的枪炮声。

次日清晨,革命党人起义成功。

随后,其他各省纷纷响应,清政府的统治土崩瓦解。

为了这一天的到来,无数革命志士进行了长期的武装斗争,付出了极大的牺牲,你了解他们的事迹吗?让我们共同学习第9课《辛亥革命》。

初步了解辛亥革命。

通过生动讲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二)新课讲授壹·民主人士谋革命——辛亥革命的背景出示签订不平等条约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图片反映什么信息?出示中国各阶层救国图存运动的照片,引导学生思考图片反映什么信息?【提问】中国社会各阶层救亡图存运动屡战屡败根源何在?【提问】那究竟要通过什么方式推翻清政府?出示地图,请学生阅读课文并结合地图,说说革命党人武装起义的概况。

出示萍浏醴起义地图、文字材料和题纲,请学生结合课本和材料回答起义的时间、领导人、结果和影响,并将表格填写完整。

出示徐锡麟、秋瑾图片和文字材料,并请学生结合课本44页内容,尝试为大家介绍这场起义。

依次出示广西起义、黄花岗起义的图片和提纲内容,请学生结合课本,围绕起义的时间、地点、人物、结果、影响等关键内容合作探究,并将表格填写完整。

出示林觉民《与妻书》的内容,请学生阅读并分享读后感,提问学生林觉民的身上有哪些精神值得大家学习?出示孙中山《<黄花岗烈士事略>序》文字材料,请学生阅读材料,结合书本知识归纳黄花岗起义的历史意义。

【回答】中国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回答】中国社会各阶层救亡图存运动一次次失败。

【回答】腐朽落后的清政府!【回答】革命!【回答】1906萍浏醴起义、1907安庆起义、1907广西镇南关起义、1911广州黄花岗起义。

【回答】1906年刘道一、蔡绍南领导起义,结果失败刘道一等长沙遇害。

这是同盟会成立后领导的第一次武装起义,同盟会声望大振。

新课标人教版第9课辛亥革命教案

新课标人教版第9课辛亥革命教案

第9课《辛亥革命》学案一、【学习目标】1.通过本课的学习,能准确说出:有关孙中山创建兴中会和中国同盟会、三民主义。

武昌起义等历史基础知识。

2.通过看图,培养观察和想象能力;通过探究活动,培养独立思考和学会搜集资料并能从有关资料中提取信息的能力。

3.通过本课的学习,认识到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武昌起义的枪声,是辛亥革命志士不屈斗争精神的张扬,激发爱国主义情感和不断进取意识。

【重点与难点】重点:1中国同盟会的建立及其革命纲领。

理解同盟会建立的必要性、同盟会成立的历史条件和性质,掌握同盟会的革命纲领。

2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难点:如何评价辛亥革命二、【自主先学】(12分钟)(课件展示学习目标)1.引导学生读导入栏(小红字部分)明确辛亥革命的领导人、时间、。

2.仔细阅读课文正文部分,能在课本上标注掌握下列知识要点,思考完成下列问题:(1)同盟会成立后,革命党人领导了那些起义?每次起义的时间、地点?明确每次起义的结果?(2)辛亥革命:1武昌起义时间:____年___月___日革命在武汉三镇取得胜利。

2中华民国建立:时间______ 地点______。

3人物:推举______为临时大总统。

(3)历史意义:三、【展示点拨】(15分钟)(一)分组探究1.孙中山领导成立了哪些革命团体?是什么性质的?同盟会的成立有什么意义?2.你怎样理解同盟会的革命纲领?3.同盟会的革命纲领和三民主义之间有什么关系?4.武昌起义是怎么爆发的?结果怎样?5.辛亥革命后建立了什么政权?建立情况怎样?6.革命后来发生了什么变故,使其成果一夜间全部变色?7.你认为这场革命是成功还是失败了?能说出理由吗?8.从这场革命的结局中你得出什么启示?9.总结本课内容。

(二)展示点拨。

四、【知识整合】(5分钟)兴中会:1894年。

创建地点。

创建革命党时间:年,地点:。

纲领:“”同盟会影响:。

机关报:《》武昌起义:年10月10日。

(完整)人教(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9课辛亥革命教案设计

(完整)人教(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9课辛亥革命教案设计

第9课辛亥革命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萍浏醴起义;安庆起义;广西起义;黄花岗起义;武昌起义是经过、性质和历史意义过程与方法:通过看图,培养学生的观察和识图能力;通过探究活动,培养学生自主性学习和协作性学习的能力。

情感、意志和价值观:通过了解革命党人前赴后继、浴血奋斗的革命史实,树立刻苦学习,报效祖国的远大志向和与时俱进、追求真理、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

使学生认识到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萍浏醴起义;安庆起义;广西起义;黄花岗起义;武昌起义难点:对辛亥革命意义的理解三、教学方法:表格归纳、材料分析、教师讲解和学生讨论相结合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911年10月10日夜,武昌城内响起了激烈的枪炮声。

次日清晨,革命党人起义成功。

随后,其他各省纷纷响应,清政府的统治迅速土崩瓦解,在中国延续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政体也寿终正寝。

为了这一天的到来,革命党人进行了长期的武装斗争,付出了极大的牺牲。

(二)讲授新课一、革命志士的奋斗1、萍浏醴起义时间1906年冬领导人同盟会刘道一、蔡绍南地点江西湖南交界萍乡、浏阳、醴陵经过三万余人参加起义,奋战一个多月后失败。

刘道一等在长沙遇害意义同盟会成立后领导的第一次大规模的武装起义。

起义虽然失败,但同盟会声望由此大振.2.安庆起义时间1907年夏领导人光复会会员徐锡麟经过:徐锡麟率领起义人员在安庆发动起义,刺杀安徽巡抚恩铭。

起义人员与清军激战四小时,因寡不敌众而失败,徐锡麟死难。

革命党人秋瑾在浙江绍兴准备策应,因歹徒告密,被捕遇难。

结果起义失败3、广西起义时间1907年领导人孙中山、黄兴经过:孙中山亲赴越南河内,与黄兴共同筹划领导广西起义,袭取镇南关。

起义军奋战七昼夜,因弹药缺乏结果失败4.广州黄花岗起义时间:1911年4月领导人:黄兴等人经过:黄兴亲率一百余名革命党人攻入两广总督衙门,总督张鸣岐吓得爬后墙逃走。

革命党人与清军展开激烈巷战,苦战一昼夜,终因众寡悬殊,起义失败,很多革命党人壮烈牺牲。

部编八年历史上册第9课《辛亥革命》教学设计

部编八年历史上册第9课《辛亥革命》教学设计

部编八年历史上册第9课《辛亥革命》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课《辛亥革命》是部编八年历史上册的第9课,主要讲述了辛亥革命的发生、经过及其历史意义。

教材通过生动的叙述,引导学生了解辛亥革命的过程,认识辛亥革命在中国历史发展中的重要地位,理解辛亥革命对中国人民追求和进步的影响。

教材内容主要包括:辛亥革命的背景、辛亥革命的过程、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了解了清朝晚期的历史背景,对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运动等历史事件有一定的认识。

但学生对辛亥革命的过程及其历史意义可能还不够了解,需要通过本课的学习加以深化。

此外,学生可能对历史事件的叙述和分析能力有待提高,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通过史料阅读和讨论,深入分析辛亥革命的原因、过程和影响。

三. 教学目标1.了解辛亥革命的背景、过程及其历史意义。

2.认识辛亥革命在中国历史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3.理解辛亥革命对中国人民追求和进步的影响。

4.提高学生的历史叙述和分析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辛亥革命的原因和过程。

2.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五. 教学方法1.史料教学法:通过引导学生阅读和分析史料,让学生深入了解辛亥革命的历史背景、过程和意义。

2.讨论教学法:学生分组讨论,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辛亥革命的原因和影响。

3.案例教学法:以孙中山、袁世凯等历史人物为例,让学生了解他们在辛亥革命中的作用和影响。

六. 教学准备1.教材:部编八年历史上册。

2.参考资料:辛亥革命相关的历史书籍、论文、纪录片等。

3.教学工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清朝晚期的历史图片,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历史知识,如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运动等,从而引出辛亥革命的主题。

2.呈现(15分钟)教师简要介绍辛亥革命的背景,如民族危机、民众疾苦等,然后详细讲述辛亥革命的过程,如武昌起义、辛亥革命的高潮与结局等。

3.操练(10分钟)教师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辛亥革命的原因和影响。

人教部编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9课《辛亥革命》教案

人教部编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9课《辛亥革命》教案

人教部编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9课《辛亥革命》教案9《辛亥革命》教案一、课标内容了解武昌起义的史实,认识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二、学情分析本课之前学生已学习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知道了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都救不了内外交困的中国。

了解了这一背景,具备了学习辛亥革命的基础知识。

八年级学生已经有一年学习中国历史的经验,对历史事件发展的全过程有了一定的认知能力,具备了学习辛亥革命的基本技能。

但是八年级学生对历史事件的分析能力不强,对分析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有较大的难度。

通过本课的教学,能有效的解决学生这方面的困难。

三、教材分析中华民族在20世纪走过了一条漫长而又曲折的道路,经历了三次历史性的巨变。

辛亥革命是20世纪中国的第一次历史巨变,是中国近代化艰难起步进程中的重要环节。

它推翻了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封建专制制度,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为中国进步打开了闸门。

从这个意义上说,也可以把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看作是辛亥革命的继续和发展,看作它最终结出的硕果。

辛亥革命后,中国人民的革命洪流汹涌澎湃,势不可挡,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相继爆发。

四、教学目标1.核心素养: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分别是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

本课教学活动主要通过讲解、自主学习、课堂探究讨论的方式,进行问题探究教学,以此培养学生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的核心素养。

2.学习目标目标1:通读教材,完成自学检测,初步了解本课教材内容,并记录疑惑点,培养自主学习及发现问题的能力。

目标2:阅读教材及观看视频,归纳出辛亥革命前革命志士在各地进行了哪些起义,及其起义的时间、领导人、结果;通过分析教材中材料研读问题,分析出黄花岗起义的意义,认识到革命党人不屈不挠的精神和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

(重点)目标3:阅读教材,记住武昌起义的时间、地点、革命主力;阅读材料,小组合作分析出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培养学生思考问题、探究问题的能力。

历史八年级上册《辛亥革命》教案

历史八年级上册《辛亥革命》教案
五.课堂小结
辛亥革命
1.革命志士的奋斗
萍浏醴起义
安庆起义
广西起义
黄花岗起义
2.武昌起义时间
地点
意义
六.布置作业:完成相对应的配练习题
板书设计:
辛亥革命
1.革命志士的奋斗
萍浏醴起义
地点
意义
教学小结:
辛亥革命作为一场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其根本目的是要推翻帝国主义压迫,铲除封建制度,使中国成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为资本主义发展开辟道路。其直接目标是要推翻满清政权,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从直接结果看,辛亥革命推翻了满清王朝的腐朽统治,结束了长达两千年的封建君主专制政体,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颁布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革命纲领,使人民获得一些民主、自由的权利,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中华民国成立后,国民政府从政治、经济、文化教育上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促进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因而辛亥革命成功了。从最终结果看,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被大地主买办阶级代表袁世凯窃取,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没有完成,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没有改变,所以说辛亥革命是失败的。
1.革命志士的奋斗
时间
领导者
起义
1906
刘道一、蔡绍南
萍浏醴起义
1907
徐锡麟、秋瑾
安庆起义
1907
孙中山、黄兴
广西起义
1906年的萍浏醴起义是同盟会成立后领导的第一次武装起义。
1911年4月,黄兴等发动的黄花岗起义,最终因众寡悬殊,起义失败。但革命党人不屈不挠的精神和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人民的斗志。
2.辛亥革命
1911年年10月10日,革命党人在湖北武昌发动武装起义,第二天占领武汉三镇。这一年是旧历辛亥年,历史上把这次革命叫做“辛亥革命”。

《第9课 辛亥革命》教案和课堂教学实录(附导学案)

《第9课 辛亥革命》教案和课堂教学实录(附导学案)

《第9课 辛亥革命》教案❶教学分析【教学目标】【重点难点】重点:广州起义、武昌起义。

难点: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❷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上图是人民英雄纪念碑上展现武昌起义情节的纪念性浮雕。

作为国家级的的纪念碑为何选择武昌起义这一历史事件呢?它在中国历史上有什么样的历史影响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习第9课:辛亥革命,去感受那段火红的革命时期。

二、新课讲授目标导学一:革命志士的奋斗1.教师指导学生阅读教材,说一说同盟会成立后,领导的革命起义有哪些?结果如何?学生回答:2.教师强调:1906年的萍浏醴起义是同盟会成立后领导的第一次武装起义。

起义虽然失败,但极大提高了同盟会的声望。

3.教师展示图片:《黄兴绝命书》《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墓》提问:上述两幅图片展现了什么精神?与哪一次革命起义有关?学生回答:展现了革命党人视死如归、不怕牺牲的精神。

与黄花岗起义有关。

4.教师讲述:1911年4月,黄兴等发动起义,攻占两广总督衙门。

革命党人同清军展开激烈巷战,最终因众寡悬殊,起义失败。

但革命党人不屈不挠的精神和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人民的斗志。

目标导学二:武昌起义1.请同学们阅读教材,回答问题:①武昌起义成功的有利条件?②武昌起义的简要过程?学生回答:①有革命组织:文学社和共进会;得到了同盟会的帮助;湖北新军倾向革命。

②简要过程:发动起义——夺取军械所——进攻总督衙门——武汉三镇光复——湖北军政府成立。

2.教师展示图片:《湖北军政府》《黎元洪》1911年10月11日,起义军成立湖北军政府,推举新军将领黎元洪为都督。

请谈谈你对革命党人推举黎元洪为都督的看法?学生回答:说明革命潜伏者危机。

3.教师讲述:武昌起义胜利后,各省纷纷独立,到11月下旬,全国已有一半以上的省份宣布独立,支持革命。

展示《武昌起义和全国各省独立形势示意图》4.教师强调:1911年是农历辛亥年,历史上称这次革命为“辛亥革命”。

5.教师指导学生分组讨论: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6.学生回答:略7.教师总结: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反动统治,宣告了中国两千多年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

新课标人教版第9课辛亥革命教案

新课标人教版第9课辛亥革命教案

新课标人教版第9课辛亥革命教案第一篇:新课标人教版第9课辛亥革命教案第9课《辛亥革命》学案一、【学习目标】1.通过本课的学习,能准确说出:有关孙中山创建兴中会和中国同盟会、三民主义。

武昌起义等历史基础知识。

2.通过看图,培养观察和想象能力;通过探究活动,培养独立思考和学会搜集资料并能从有关资料中提取信息的能力。

3.通过本课的学习,认识到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武昌起义的枪声,是辛亥革命志士不屈斗争精神的张扬,激发爱国主义情感和不断进取意识。

【重点与难点】重点:1中国同盟会的建立及其革命纲领。

理解同盟会建立的必要性、同盟会成立的历史条件和性质,掌握同盟会的革命纲领。

2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难点:如何评价辛亥革命二、【自主先学】(12分钟)(课件展示学习目标)1.引导学生读导入栏(小红字部分)明确辛亥革命的领导人、时间、。

2.仔细阅读课文正文部分,能在课本上标注掌握下列知识要点,思考完成下列问题:(1)同盟会成立后,革命党人领导了那些起义?每次起义的时间、地点?明确每次起义的结果?(2)辛亥革命: 1武昌起义时间:____年___月___日革命在武汉三镇取得胜利。

2中华民国建立:时间______ 地点______。

3人物:推举______为临时大总统。

(3)历史意义:三、【展示点拨】(15分钟)(一)分组探究1.孙中山领导成立了哪些革命团体?是什么性质的?同盟会的成立有什么意义?2.你怎样理解同盟会的革命纲领?3.同盟会的革命纲领和三民主义之间有什么关系?4.武昌起义是怎么爆发的?结果怎样?5.辛亥革命后建立了什么政权?建立情况怎样? 6.革命后来发生了什么变故,使其成果一夜间全部变色?7.你认为这场革命是成功还是失败了?能说出理由吗?8.从这场革命的结局中你得出什么启示? 9.总结本课内容。

(二)展示点拨。

四、【知识整合】(5分钟)兴中会:1894年。

创建地点。

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9课《辛亥革命》教学设计

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9课《辛亥革命》教学设计

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9课《辛亥革命》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9课《辛亥革命》是本册的重点内容之一,主要介绍了辛亥革命的背景、过程和影响。

本课的内容对于学生理解中国近代史的发展脉络,认识革命的意义,具有重要的历史教育价值。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进入本节课之前,已经学习了鸦片战争、甲午战争等近代史的重要事件,对于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有所了解。

但学生对于辛亥革命的历史背景、过程和影响可能还不够深入,需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来进一步掌握。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准确地记住辛亥革命的时间、过程和主要人物,了解辛亥革命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史料分析能力和历史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认识到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次伟大革命,理解革命先烈的英勇斗争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辛亥革命的时间、过程、主要人物和影响。

2.教学难点:辛亥革命的历史背景和影响。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历史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辛亥革命的历史背景和革命先烈的英勇斗争精神。

2.问题驱动法: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3.合作探讨法:分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历史思维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材: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

2.课件:制作精美的多媒体课件,包括图片、文字、音频等。

3.史料:收集与辛亥革命相关的史料,如文献、图片等。

4.视频:准备与辛亥革命相关的视频资料。

七. 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近代史知识,如鸦片战争、甲午战争等,从而引出本课的主题——辛亥革命。

2. 呈现(10分钟)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辛亥革命的历史背景,如清朝的腐败、民众的疾苦等,让学生了解辛亥革命爆发的原因。

3. 操练(10分钟)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辛亥革命的目标是什么?主要人物有哪些?学生通过查找史料、讨论的方式,回答问题。

2024年-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导学案第09课 辛亥革命

2024年-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导学案第09课 辛亥革命

第9课辛亥革命【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通过分析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兴起的背景和条件,培养学生从政治、经济、阶级等角度完整认识历史问题的能力。

2.通过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学会搜集资料并能从有关资料中提取信息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1.组织学生积极主动地或独立或小组合作整理材料、分析材料、归纳材料,并在合作中不断丰富自己的情感。

2.指导学生积极主动地运用已有的知识去分析现实中的问题。

3.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活动,并能大胆讲出自己的感受,提高学生主动学习历史的兴趣,让学生体验历史、思辨历史。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学习辛亥革命进行中的复杂性和艰巨性,使学生认识到革命成果来之不易,应珍惜时间,勤奋学习。

2.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辛亥革命推翻了在中国延续了两千多年的帝制,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打开了中国社会进步的闸门,是20世纪初中国社会的一次巨变。

3.武昌起义的枪声,是辛亥革命志士不屈斗争精神的张扬,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不断进取的意识。

【教学重点】辛亥革命爆发及评价。

【教学难点】认识和理解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和教训。

情景导入生成问题1925年3月12日,一位伟大的革命者病逝于北京的协和医院,他就是孙中山。

在中央公园(今中山公园)为他举行了隆重的葬礼,十几万民众自发前去悼念,更有数万群众护送其灵柩一路步行到西山下葬,充分表达了各界对孙先生的高度拥戴。

3月12日是植树节,当我们播种绿色的生命让世界变得更美好时,别忘了孙中山和辛亥革命烈士们洒下的鲜血。

在那样一个军阀混战,魑魅横行的年代,孙中山的伟大实践越来越被广大民众所认同。

年轻的孙中山认识到“医术救人,所济有限”,唯有“医国救族才能解救亿兆穷苦大众”,从此,作为革命家的孙中山担负起了医治中国的重任。

倾其毕生精力,他要使中国走向独立、统一、民主、富强,让中华民族自立自强于世界民族之林,而这一切理想的实现都必须通过革命打造现代化的制度方能完成。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历史第9课《辛亥革命》导学案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历史第9课《辛亥革命》导学案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历史第9课《辛亥革命》导学案辛亥革命是中国革命史上的一次重要事件,具有深远的意义。

本节课我们将学习辛亥革命的背景、经过及其意义。

【导学目标】1.了解辛亥革命的背景和导火索;2.掌握辛亥革命的经过;3.了解辛亥革命的意义和影响。

【导学过程】一、辛亥革命的背景和导火索1.辛亥革命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其背景是中国社会政治经济状况急剧恶化、民族危机逐渐加深的条件下,中国共和党和其他革命党派的积极活动。

2.辛亥革命的导火索是中日甲午战争和戊戌变法的失败。

甲午战争后,清朝政府陷入腐败,国力衰弱。

戊戌变法是中国近代化的第一次垂直变革,但受到保守势力的阻挠,终告失败。

二、辛亥革命的经过1.组织策划:在南京筹建革命军和参谋部,并与各地革命党派开展合作。

2.武装起义:华盛顿舰事件成为辛亥革命武装起义的导火索,革命党通过起义夺取武汉、南京等重要城市。

3.宣布辛亥革命胜利:革命党召开临时大总统府会议,宣布辛亥革命胜利,民国成立。

三、辛亥革命的意义和影响1.开启新民主主义革命:辛亥革命打破了封建帝制的束缚,宣告了中国封建社会的终结,开启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序幕。

2.确认共和:辛亥革命建立了民主共和制度,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实现了中国社会政治制度的转型。

3.掀起救国运动:辛亥革命直接或间接地引发了各地的保皇、反清和革命起义,推动了进步革命力量的壮大和社会进步的探索。

4.打破列强对中国的控制:辛亥革命削弱了列强在中国的影响力,为实现国家独立和民族解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5.彰显反帝反封建的特征:辛亥革命在具体内容上是反对帝国主义侵略和反对封建制度的革命,成为中国反帝反封建的里程碑。

【导学小结】通过学习,我们了解到辛亥革命的背景和导火索,掌握了辛亥革命的经过,认识了辛亥革命的意义和影响。

【拓展延伸】请同学们思考:如果没有辛亥革命的胜利,现代中国会是什么样子呢?如果没有辛亥革命的胜利,现代中国会是一个面目全非的国家。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9课辛亥革命》教学设计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9课辛亥革命》教学设计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9课辛亥革命》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9课辛亥革命》主要介绍了辛亥革命的背景、过程和意义。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插图和文字,展现了革命党人英勇斗争的情景,以及辛亥革命对中国历史进程的影响。

本课内容丰富,既有历史事实的描述,也有对历史事件的分析和评价。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历史事件有一定的了解。

但辛亥革命这一事件距离现在较远,学生对其历史背景和意义可能了解不深。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帮助学生建立起历史时间轴,引导学生从历史发展的角度去理解和分析辛亥革命。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辛亥革命的背景、过程和意义,认识辛亥革命对中国历史进程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社会主义的情感,增强民族自豪感。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辛亥革命的过程、意义。

2.教学难点:辛亥革命对中国历史进程的影响。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插图、视频等资料,为学生营造生动的历史情境,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2.问题驱动法:教师提出引导性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3.合作学习法:学生分组讨论,共同完成学习任务,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学素材:图片、插图、视频等相关资料。

2.教学设备:投影仪、电脑、白板等。

3.学习任务单:为学生提供学习任务和引导性问题。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插图等资料,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历史知识,如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等,从而引出辛亥革命这一事件。

2.呈现(10分钟)教师简要介绍辛亥革命的历史背景,如清朝的腐朽、民族危机等。

然后,通过PPT展示辛亥革命的过程,包括武昌起义、推翻清朝、建立民国等。

3.操练(10分钟)学生根据学习任务单,分析辛亥革命的意义。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 第9课 辛亥革命 教案 教学设计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 第9课  辛亥革命 教案 教学设计

第9课辛亥革命1、教学分析知识与能力了解同盟会成立后,革命志士发动的武装起义名称、领导人及影响。

了解武昌起义的背景、过程,分析归纳其意义。

通过对辛亥革命历史意义的分析,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图片、资料、地图等方式了解革命烈士的英雄事迹;通过历史史料的解读与分析,培养学生解读历史问题的能力,从而让学生全面的认识和看待历史事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革命党人为国为民、敢于牺牲的精神;仍是辛亥革命推翻帝制、缔造共和的伟大历史意义。

【重点难点】重点:武昌起义,辛亥革命意义难点: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2、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新闻导入:老师前两天在网上看到了一则新闻,说的是澳门各界集会纪念辛亥革命,那么为什么过了一百多年我们仍旧要纪念它呢?他是一场什么的样革命?在什么情况下爆发的?具体过程是怎么样的?又带来了什么影响?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进入到第九课,辛亥革命的学习。

二、新课讲授(一)、自主学习(在正式开始学习之前,请同学们预习课本,完成学案上的自主学习部分。

教师简单对一下答案。

)1(二)、新课展开1、革命志士的奋斗(展示革命烈士图片)师:革命大多数时候都是需要流血、牺牲的,在辛亥革命之前同样有很多烈士牺牲,这些烈士有你熟悉的么?生:秋瑾。

师:那么同学们通过刚刚的预习有没有了解到,秋瑾是在哪次起义中牺牲的?在她牺牲之前,又有那些起义呢?让我们一起在结合地图简单了解一下。

师:革命之前一共了几次起义?(结合地图)生:萍浏醴起义、安庆起义、绍兴起义、广西起义、黄花岗起义。

师:我们用一个表格来总结一下这四次起义,起义的时间、人物、和结果。

(结合表格)师:从表格里再结合书本知识,大家思考一下,萍浏醴起义和黄花岗的特点是什么?生:萍浏醴起义是第一次起义。

师:准确来说应该是中国同盟会成立之后的第一次。

而结合书本,黄花岗起义的特点是什么?生:影响最大。

师:很多革命烈士在黄花岗起义之前就已经抱着了不惧生死的决心,留下了绝命书。

(八年级资料)第9课 《辛亥革命》

(八年级资料)第9课 《辛亥革命》

第9课《辛亥革命》教案【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识记武昌起义的时间、地点、主力、过程和影响。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辛亥革命的意义,学会全面认识、客观评价历史事件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革命党人为救国救民、勇于牺牲的爱国精神,认识辛亥革命推翻帝制,缔造共和的伟大历史意义,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和进取意识。

【教学重点】武昌起义和辛亥革命意义。

【教学难点】认识和理解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和教训。

【教学设计】一、情景导入面对内忧外患、民族危机不断加深的中国,先进的中国人从来没有停止探索的脚步,当“中体西用〞的洋务运动惨败,“救亡图存〞的戊戌变法遇挫,资产阶级革命派登上了中国历史的舞台。

孙领导的辛亥革命是否取得了成功?让我们带着这个问题一起走近第9课《辛亥革命》。

二、自主学习1、阅读课本第42-43页《革命志士的奋斗》一节,完成以下表格:义的时间、地点、主力、过程和影响。

武昌起义时间:1911年10月10日晚;地点: 武昌;主力:新军革命党人;过程:夺取楚望台军械库-翻开城门迎接炮兵--步炮联合进攻总督衙门--汉阳、汉口响应--成立 军政府。

三、读图讲解〔一〕、革命志士的奋斗1.1906年冬,同盟会会员刘道一、蔡绍南在 交界的、浏阳、醴陵发动武装起义。

结果失败。

萍浏醴起义是同盟会成立后领导的第一次武装起义。

同盟会声望由此大振。

萍浏醴起义1906 刘道一、蔡绍南 失 败 同盟会声望大振 起义1907 徐锡麟、秋瑾 打击了清政府统治 起义1907 孙、黄兴 打击了清政府统治 黄花岗起义 1911 黄兴 鼓舞了全国人民的斗志2.1907年夏,光复会会员徐锡麟在发动起义,因寡不敌众而失败。

1907年,孙与黄兴共同筹划领导镇南关起义,因弹药缺乏,最终失败。

3.1911年,黄兴领导起义,起义虽然失败,但革命党感人不屈不挠的精神和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人民的斗志。

4.插入林觉民《与妻书》朗读视频片段,感受革命党人为救国救民不怕牺牲的英勇精神。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9课 辛亥革命》教学设计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9课 辛亥革命》教学设计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9课辛亥革命》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9课辛亥革命》教材,主要介绍了辛亥革命的背景、过程和影响。

本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了解辛亥革命的历史背景,掌握辛亥革命的过程,以及认识辛亥革命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教材内容丰富,通过插图、文字、问题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培养学生的的历史思维能力。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历史事件有一定的认识。

但是,对于辛亥革命这一重大历史事件,部分学生可能还存在着模糊的认识,需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进一步深化理解。

同时,学生对于历史事件的分析、归纳能力还有待提高,需要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引导和培养。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辛亥革命的历史背景,掌握辛亥革命的过程,认识辛亥革命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的历史分析、归纳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辛亥革命的认识,理解辛亥革命在中国历史中的重要地位,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辛亥革命的历史背景、过程、影响。

2.教学难点:辛亥革命的成功与不足之处,以及辛亥革命对中国的历史影响。

五. 教学方法1.自主学习: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辛亥革命的相关知识。

2.合作探讨:分组讨论,让学生在讨论中深入理解辛亥革命的过程和影响。

3.案例分析:通过分析辛亥革命的成功与不足之处,让学生更加全面地认识辛亥革命。

六. 教学准备1.教材: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9课辛亥革命》。

2.课件:制作与本节课相关的内容课件。

3.视频:准备与辛亥革命相关的视频资料。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或视频资料,简要介绍辛亥革命的背景,引发学生的兴趣。

2.呈现(10分钟)让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辛亥革命的过程。

教师通过提问的方式,检查学生的阅读效果。

3.操练(15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辛亥革命的成功与不足之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9课 辛亥革命》教案❶教学分析【教学目标】【重点难点】重点:广州起义、武昌起义。

难点: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❷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上图是人民英雄纪念碑上展现武昌起义情节的纪念性浮雕。

作为国家级的的纪念碑为何选择武昌起义这一历史事件呢?它在中国历史上有什么样的历史影响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习第9课:辛亥革命,去感受那段火红的革命时期。

二、新课讲授目标导学一:革命志士的奋斗1.教师指导学生阅读教材,说一说同盟会成立后,领导的革命起义有哪些?结果如何?学生回答:2.教师强调:1906年的萍浏醴起义是同盟会成立后领导的第一次武装起义。

起义虽然失败,但极大提高了同盟会的声望。

3.教师展示图片:《黄兴绝命书》《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墓》提问:上述两幅图片展现了什么精神?与哪一次革命起义有关?学生回答:展现了革命党人视死如归、不怕牺牲的精神。

与黄花岗起义有关。

4.教师讲述:1911年4月,黄兴等发动起义,攻占两广总督衙门。

革命党人同清军展开激烈巷战,最终因众寡悬殊,起义失败。

但革命党人不屈不挠的精神和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人民的斗志。

目标导学二:武昌起义1.请同学们阅读教材,回答问题:①武昌起义成功的有利条件?②武昌起义的简要过程?学生回答:①有革命组织:文学社和共进会;得到了同盟会的帮助;湖北新军倾向革命。

②简要过程:发动起义——夺取军械所——进攻总督衙门——武汉三镇光复——湖北军政府成立。

2.教师展示图片:《湖北军政府》《黎元洪》1911年10月11日,起义军成立湖北军政府,推举新军将领黎元洪为都督。

请谈谈你对革命党人推举黎元洪为都督的看法?学生回答:说明革命潜伏者危机。

3.教师讲述:武昌起义胜利后,各省纷纷独立,到11月下旬,全国已有一半以上的省份宣布独立,支持革命。

展示《武昌起义和全国各省独立形势示意图》4.教师强调:1911年是农历辛亥年,历史上称这次革命为“辛亥革命”。

5.教师指导学生分组讨论: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6.学生回答:略7.教师总结: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反动统治,宣告了中国两千多年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

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极大地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打开了中国进步潮流的闸门。

三、课堂总结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党人,为了推翻清王朝的封建统治,发动了一系列武装起义,最终辛亥革命的一声炮响,结束了清王朝的统治。

因此,辛亥革命成为中国近代史上一次重要的转折点,其对于封建体制的冲击、社会生产力的推动、进步意识的弘扬、风俗习惯的革新都是空前的。

❸板书设计❹教学反思本节课主要讲述的是同盟会成立之后,领导的一系列武装起义,最终在武昌起义中取得成功。

通过教学能过让学生知晓革命的曲折性和复杂性,知道革命烈士为了自己的革命理想,为实现民族独立和解放发动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

通过图片、资料的展示,诱导式教学、分组讨论等形式,让学生了解理解知识点,同时强化学生分析史料、解答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还有可以提高的地方,比如可以通过情景再现等方式,让学生直观感受英雄人物是精神,从而进行感情上的教育学习。

《第9课辛亥革命》课堂教学实录了解武昌起义,认识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1.了解萍浏醴起义、安庆起义、镇南关起义、黄花岗起义、武昌起义等史实。

2.认识到革命志士的不懈奋斗推动了革命高潮的到来,最终实现了辛亥革命的胜利。

3.通过学习辛亥革命,让学生体会辛亥烈士愈挫愈勇的精神,认识到近代中国社会的进步是由无数的仁人志士的鲜血铺垫而成的,因而要倍加珍惜。

而且,这种敢于牺牲自我、勇于奋进的精神是一个民族得以存续和发展的重要源泉。

重点辛亥革命的经过和影响。

难点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教师:(诗歌导入)世间万物抵春愁,合向苍冥一哭休。

四万万人齐下泪,天涯何处是神州。

百年前的中国,帝国主义耀武扬威的占领着我们的土地,贪婪而蛮横的掠夺着中国的财富,而统治中国的又是一个封建专制腐朽软弱的满清政府。

中国人民承受着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中华民族处于濒临灭绝的境界。

正是这个时候,无数仁人志士用血的代价推翻了君主专制制度,开启了中国进步的闸门和“振兴中华”的道路……这节课我们走近孙中山,学习辛亥革命,重温辛亥精神。

一、革命志士的奋斗教师:请大家阅读教材,说一说革命志士掀起武装斗争的概况。

学生:(阅读教材,归纳整理)教师:(补充)秋瑾是中国近代杰出的女革命家,她的事迹激励着许多人走向革命。

面对敌人的严刑拷打,和即将被处死的事实,她挥笔写下这样的遗书:“虽死犹生,牺牲尽我责任;即此永别,风潮取彼头颅。

壮志犹虚,雄心未渝,中原回首肠堪断!”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的林觉民是中国近代著名的革命烈士,就义前他所留下的《与妻书》字字泣血,情感充沛,读来令人心痛不已又热血澎湃,“吾今以此书与汝永别矣!吾作此书时,尚是世中一人;汝看此书时,吾已成为阴间一鬼。

”表明了“为国牺牲百死而不辞”的悲壮情怀,惜哉!痛哉!二、武昌起义教师:革命志士掀起的一次又一次起义虽然失败了,但是它们推动了革命高潮的到来,1911年武昌起义爆发。

教师:(展示《武昌起义形势图》),请同学们阅读教材和形势图,叙述武昌起义的时间和经过。

学生:(阅读教材,整理叙述)(1)时间:1911年10月10日。

(2)地点:湖北武昌。

(3)主力:湖北新军。

(4)结果:占领武昌,成立湖北军政府,黎元洪为都督。

教师:(总结)武昌起义取得成功不是偶然的,他是资产阶级革命派十几年来不断奋斗的结果,同时也和人民群众的支持密切相关。

总的来讲,武昌起义取得成功的原因主要是:资产阶级革命思想的不断传播、革命派武装起义对革命形势的推动、文学社和共进会的长期工作、湖北新军的革命首创精神、人民群众的配合等。

如果说武昌起义是出乎意料地爆发,并出乎意料地取得成功,带有极大的偶然性,那么武昌起义后不久,全国一半以上省份的纷纷独立就是一种必然。

这是对清政府腐朽的、愚昧无知的反动统治的一种唾弃,是人心所向、大势所趋。

从10月22日湖南首先响应,到11月底四川宣告独立为止,全国共有14个省先后宣告独立,脱离清政府的统治,清朝统治土崩瓦解。

教师:1911年是农历辛亥年,历史上称这次革命为“辛亥革命”。

它具有怎样伟大的历史意义呢?教师:(展示材料)材料一辛亥革命形势图。

材料二民国初年,全国报纸总数高达500余家,不少报纸以“民主”“民权”“民国”“国民”命名,全国报纸发行总数达4 200万份,“读报者虽限于少数人,但报纸发表之意见,有公众的或私人议论,几乎下等之苦力,亦受其宣传”。

学生:(观察材料一中形势图,体会辛亥革命后清王朝的土崩瓦解。

阅读材料二体会辛亥革命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学生:(讨论,归纳)推翻了清王朝的反动统治,宣告了中国两千多年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

它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极大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打开了中国进步潮流的闸门。

教师:(提问)为什么说辛亥革命推翻的是封建君主专制而不是封建制度?教师:(讲解)封建制度包括封建政治制度、经济制度、思想文化等各方面制度。

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只是封建政治制度的一种形式。

辛亥革命推翻了皇帝的统治,仅仅结束了封建君主专制统治。

教师:大家算一下封建帝制的起止时间,即从公元前221年秦朝建立到1911年辛亥革命的胜利,存在了2 000多年的时间。

随着时光的流逝,历史的硝烟已经散尽。

这节课我们把思绪拉回到那百年前神州大地的武昌城,我们耳边仿佛又响起那场轰轰烈烈的辛亥革命中隆隆的炮声,一副副英雄的面孔仿佛又出现在我们的脑海里,是他们为真理与民主自由抛头颅、洒热血的革命行动,才有了我们今天来之不易的和平年代,他们是革命的先驱,我们应该永远缅怀他们。

先辈们留下的宝贵精神遗产和丰富的思想资源,成为激励后人继续探索民族解放道路的精神动力。

辛亥革命的先辈们为国家为人民,不惜流血牺牲奋斗的理想,今天已成为现实。

辛亥革命的先烈们开创的伟大事业,正由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继续前进。

第9课辛亥革命辛亥革命⎩⎪⎪⎪⎪⎪⎨⎪⎪⎪⎪⎪⎧革命志士的奋斗⎩⎨⎧萍浏醴起义:1906年冬,刘道一和蔡绍南安庆起义:1907年夏,徐锡麟和秋瑾镇南关起义:1907年,孙中山和黄兴黄花岗起义:1910年,孙中山、黄兴和赵声武昌起义⎩⎪⎨⎪⎧时间:1911年10月10日晚地点:湖北武昌主力:湖北新军中的革命党人结果:占领武昌,成立湖北军政府,黎元洪为都督影响:全国一半以上的省份宣布独立;清王朝 土崩瓦解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推翻了清王朝的反动统治,宣告了中国两千多年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主革命,极大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打开了中国进步潮流的闸门《第9课 辛亥革命》导学案【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1.通过分析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兴起的背景和条件,培养学生从政治、经济、阶级等角度完整认识历史问题的能力。

2.通过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学会搜集资料并能从有关资料中提取信息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1.组织学生积极主动地或独立或小组合作整理材料、分析材料、归纳材料,并在合作中不断丰富自己的情感。

2.指导学生积极主动地运用已有的知识去分析现实中的问题。

3.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活动,并能大胆讲出自己的感受,提高学生主动学习历史的兴趣,让学生体验历史、思辨历史。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学习辛亥革命进行中的复杂性和艰巨性,使学生认识到革命成果来之不易,应珍惜时间,勤奋学习。

2.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辛亥革命推翻了在中国延续了两千多年的帝制,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打开了中国社会进步的闸门,是20世纪初中国社会的一次巨变。

3.武昌起义的枪声,是辛亥革命志士不屈斗争精神的张扬,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不断进取的意识。

【教学重点】辛亥革命爆发及评价。

【教学难点】认识和理解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和教训。

【导学过程】情景导入生成问题1925年3月12日,一位伟大的革命者病逝于北京的协和医院,他就是孙中山。

在中央公园(今中山公园)为他举行了隆重的葬礼,十几万民众自发前去悼念,更有数万群众护送其灵柩一路步行到西山下葬,充分表达了各界对孙先生的高度拥戴。

3月12日是植树节,当我们播种绿色的生命让世界变得更美好时,别忘了孙中山和辛亥革命烈士们洒下的鲜血。

在那样一个军阀混战,魑魅横行的年代,孙中山的伟大实践越来越被广大民众所认同。

年轻的孙中山认识到“医术救人,所济有限”,唯有“医国救族才能解救亿兆穷苦大众”,从此,作为革命家的孙中山担负起了医治中国的重任。

倾其毕生精力,他要使中国走向独立、统一、民主、富强,让中华民族自立自强于世界民族之林,而这一切理想的实现都必须通过革命打造现代化的制度方能完成。

当“中体西用”的洋务运动惨败,“救亡图存”的戊戌变法遇挫,“扶清灭洋”的义和团运动被剿杀后,辛亥革命能完成对中国腐朽肌体脱胎换骨般地改造吗?让我们一起走近孙中山,走近辛亥革命来寻找答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